国际分工的深化趋势及其对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_金芳
中国产业国际分工地位演化及国际比较
中国产业国际分工地位演化及国际比较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分工格局不断演变,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演化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比较,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演变过程,并通过国际比较揭示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变化。
文章首先回顾了中国产业国际分工的发展历程,从初级产品的出口到制造业的崛起,再到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清晰可见。
随后,文章将通过分析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评估其在不同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
在国际比较部分,本文将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等,通过对比分析这些国家产业国际分工的演变过程,揭示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及其与其他经济体的差异。
这种比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中国产业国际分工的实际情况,还能为中国未来的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的研究方法将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运用投入产出分析、全球价值链分析等方法,全面、深入地剖析中国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演化及其国际比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政策制定者、企业家和学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推动中国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和全球竞争力的提升。
二、中国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演化历程中国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演化历程是一个动态而复杂的过程,与全球经济的演变和国内经济政策的调整紧密相连。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从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逐渐转变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再逐步向高科技和服务业升级。
初期,中国主要参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分工,如纺织、玩具制造等。
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广阔的市场,中国迅速成为这些产业的世界工厂。
在这一阶段,中国主要依赖进口技术和设备,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积累,中国开始逐步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拓展。
汽车、电子、机械设备等产业逐渐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
在这一阶段,中国不仅在生产规模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还在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上取得了重要突破。
人大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作业答案
★国际贸易理论(第三版)(ZK028C)第一章导论1、【164096】(单项选择题)在国际贸易中,由商品进口国和出口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对第三国来说,叫做()。
A.总贸易B.有形贸易C.直接贸易D.转口贸易【答案】D2、【164097】(单项选择题)在国际贸易中,商品交换国之间从事的纯粹的商品交换,不含任何加工成分,这种贸易称为()。
A.一般贸易B.加工贸易C.直接贸易D.转口贸易【答案】A3、【164099】(单项选择题)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属于()。
A.转口贸易B.无形贸易C.总贸易D.有形贸易【答案】B4、【164102】(单项选择题)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于()。
A.1995年1月1日B.1993年1月1日C.1994年1月1日D.1996年1月1日【答案】A5、【164104】(单项选择题)第八轮多边关税及贸易谈判又被称为()。
A.乌拉圭回合B.东京回合C.尼克松回合D.狄龙回合【答案】A6、【164124】(单项选择题)某年世界出口货物贸易额为1.6万亿美元,进口货物贸易额为1.7万亿美元,该年国际货物贸易额为()。
A.0.1万亿美元B.1.6万亿美元C.1.7万亿美元D.3.3万亿美元【答案】B7、【164133】(单项选择题)GATT是下列哪个组织的缩写()。
A.世界贸易组织B.世界银行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答案】D8、【164121】(简答题)为什么需要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正式的国际经济贸易组织?【答案】(1)《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仅是根据《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议定书》生效的临时协议,并不是正式生效的国际公约。
从传统的法律和组织来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众多国际机构中级别最低的一个,没有自己的组织基础,仅是一个政府间的行政协议。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各缔约方同意临时接受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法律义务,这就使一些国家以此为理由,在自己的贸易立法或政策制定中时常偏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本义务,削弱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权威性。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1-4章选择题
1—4章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对外贸易量是指:以不变价格计量的对外贸易额解析: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要用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进口或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去调整当年的进口额或出口额,得到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
通过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对外货物贸易额已经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单纯反映对外货物贸易的数量规模,被称为对外贸易量。
故答案选D。
参见教材P42。
2、下列国际服务贸易形式属于商业存在的是:分支机构A、艺人演出(自然人流动)B、国际旅游(境外消费)C、国际长途电话服务(跨界供应)D、保险公司通过设立分支机构向当地的消费者提供服务解析:商业存在是一参加方在其他任何参加方境内通过提供服务的实体的介入而提供服务,如银行或保险公司通过设立分支机构向当地的消费者提供服务。
参见教材P44。
3、一种在规定的时间和场所,按照一定的规章和程序,通过公开叫价竞购,把事先经买主验看过的货物逐批或逐件卖给出价最高者的过程,这属于(B、拍卖)。
A、交易所交易B、拍卖C、博览会D、非固定的国际商品市场解析:拍卖是一种在规定的时间和场所,按照一定的规章和程序,通过公开叫价竞购,把事先经买主验看过的货物逐批或逐件卖给出价最高者的过程。
参见教材P64。
4、采用国际商品协定价格中,当商品的价格降到最低价格一下时应当(A、减少出口)。
解析:国际商品协定通常采用最低价格和最高价格等办法来稳定商品价格。
当有关商品价格降到最低价格以下时,就减少出口或用缓冲基金收购商品;当价格超过最高价格时,则扩大出口或抛售缓冲存货。
参见教材P67。
5、重商主义理论产生于(D、15-17)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是资产阶级国际贸易理论的早期阶段。
D、15-17解析:重商主义理论产生于15-17世纪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是资产阶级国际贸易理论的早期阶段。
参见教材P71。
6、以自由贸易精神签订的第一个贸易条约是(C、“科伯登”条约)。
解析:“科伯登”条约是以自由贸易精神签订的一系列贸易条约中的第一个,列有最惠国待遇条款。
国际产业分工格新趋势及我国应对策略
国际产业分工格新趋势及我国应对策略作者:日期: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新趋势及我国应对策略- 国际贸易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新趋势及我国应对策略李瑞峰内蒙古财经大学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背景下,国际分工与专业协作将进入更高阶段。
当前,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呈现出服务业与制造业并重、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垂直分工扩展、多极化等新趋势。
在未来十年内,随着服务贸易地位的提升,发展中国家将扮演着重要角色。
我国是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形成的重要力量,但也面临着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中低端的尴尬局面。
在“一带一路”、“互联网+”、2“0中25国”制等造一系列战略背景下,如何把握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发展的新趋势,实现在全球价值链向中高端升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发展新趋势分析(一)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呈现出“服务、制造并重”新分工形态经济学理论指出,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三类产业结构也会随之发生转变,最终呈现出“三二一”的排列。
当前,随着发达国家陆续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全球三类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变(图1 )。
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1995 年全球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6.4% 、32. 76% 、60. 84%,至2015 年已提高至2.3% 、26. 43% 、71. 27% 。
整体来看,第三产业服务业在世界经济总量中占据的比重呈现攀升态势,已成为国际产业分工的重要内容。
而第二产业工业的比重呈现下降态势,其中制造业的比重更是下降至15. 68% 。
尤其在发达国家中,第三产业的比重更高,如卢森堡为86% 、英国为80% 、荷兰为79% 。
可以说,在信息技术驱动下,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转型促进了制造业与服务业日益融合当前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已呈现出服务业迅速发展、 服务与制造并重与融合的新趋势。
据世界贸易组织 (WTO ) 统计, 2015 年全球商品出口和服务出口额分 别为 19. 98 万亿美元和 5. 07 万亿美元,同比增长 3.3%和 4. 3% ,且预计 2016 年将分别增长 4. 0%、4.8% 。
国际分工的深化趋势及其对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内容提要 国际分工日益呈现出超越国家边界和产业边界
国际分工的深化趋势及其对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内容提要国际分工日益呈现出超越国家边界和产业边界,向产品生产过程中技术密集程度分工深化的趋势。
由于跨国公司不仅控制着遍及全球的分子公司,还通过分包合同影响着东道国地方制造商的活动,一国在特定产业的优势地位往往得益于该产业世界主要跨国公司在当地的集聚,传统的国际贸易指标已经无法真实反映一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真实分工地位。
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依然是中国参与新一轮国际分工的优势所在,也是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基本动因,由此决定了中国在跨国公司内部化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中充当全球加工厂的现实地位。
关键词国际分工跨国公司中国经济全球化的微观基础是跨国公司在全球投资的广度扩张,及其产品、技术、人力资源等在遍布全球的分子公司之间的跨国界流动。
与以往年代的跨国公司相比,全球化运作的跨国公司不仅避免了依赖单一或分散的国家资源的传统限制,而且体现了一种在全球范围有效利用并整合全球要素的分工体系和分工协作关系,从而令当代国际分工呈现出日趋深化的特征。
在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分工深化格局中,中国当前处于何种地位?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中国,对提升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又具有怎样的影响?这些正是本文试图寻求解答的核心问题。
一、国际分工的深化趋势及其动因国际分工既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形成的最基本动因,也是一国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作用的最核心基础。
从传统国际分工理论创立至今的一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分工已经经历了由产业间国际分工到产业内国际分工,再到产品内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历程。
国际分工的传统概念已经无法完整全面地反映当代国际分工的全部内容,国际分工的动力也不再仅限于自然要素的秉赋差异。
从技术条件和制度背景上看,国际分工的深化可以说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
如果说通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使用全球资源的成本降低和远距离多时空经营交易的便捷可行是分工深化的技术条件的话,那么由投资政策自由化所引致的要素流动障碍的消除则是跨国分布和组织生产的“可能性边界”大大扩展,因而是企业而不是国家主导国际分工走向的制度保障。
当前形势下中国面临的国际分工问题
当前形势下中国面临的国际分工问题中图分类号:f11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3)03-000-01摘要随着当前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一方面促使了少数发达国家与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分工地位中的差距日益明显,利益分配不平等问题逐步显现,另一方面也明确了产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在此新形势下,中国要认清所面临的国际分工问题,实施一系列有效的战略措施促进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稳步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本文对当前形势下中国面临的国际分工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参与国际分工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中国国际分工对外贸易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是国际贸易和各国经济联系的基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国际分工体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革。
一、当前形势下中国面临的国际分工问题(一)中国是世界贸易大国,但并非贸易强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量保持着持续稳步增长的态势,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 2012年的38667.6亿美元,极大地提升了国民经济运行效率,使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位于世界前列,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贸易大国。
然而,从对当前中国外贸易结构上看,中国仍以原材料和初级加工产品为主,即使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的比重大幅度提升,但是也难以改变中国对外贸易仍处于国际分工产业链低端的现状,加之中国正逐步成为了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基地,所以致使中国虽然是贸易大国,但并非是贸易强国。
(二)中国在利益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劳动力资源方面的优势日益突显,加之广阔的国内市场,使得越来越多的制造业跨国公司将部分产业以及一些产品的价值链环节转移到了中国,期望能够从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了国内制造业的发展速度,按照有关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制造业的优势集中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大部分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加工、组装以及非核心零部件的生产上。
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位置
F
High
L
High
V V
Low
Low
O A
Market Value Market Value
R&D
G
K
J H I
Quality I&C
R&D
Key P& C
B
Key P& C
Ordinary
Ordinary P&C
C
P&C
Assembling
Assembling
Quality I&C
D E
Marketing
P
0.260** (0.585)
D
0.583** (1.871)
Statistics:
R-squared = 0.98; Adjusted R-square = 0.95; F-statistic = 17.91
FT 代表要素禀赋结构,以K/L(资本与劳动比率)量化之;S代表产 业规模,以行业产值量化之;P代表劳动生产率,以O/L(行业产出 与行业投入劳动之比率)量化之;D代表外贸依存度,以进出口额 占GDP之比重量化之。
制度变迁与分工模式演进
• 不同国家间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是决定初始国际分工的基础; • 由偶然因素引发的先发优势(first-mover advantage/ pioneer advantage) 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际分工的基本格局; • 制度安排的作用:在现有产业格局的基础上,通过协商的方式或在默 认现有产业格局的基础上进行分工,可以进一步推动着国际分工朝着 更精细化的方向迈进; • 演进逻辑:分工精细度越高——生产率水平越高。产业内国际分工是 比产业间国际分工模式更为精细,而产品内分工的精细度又在产业内 分工基础上更进一步; • 制度安排的主观目的恰恰就是推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以便在现有的 资源和技术条件下获得更大的回报; • 这种更高的效率又促进相关的制度安排不断发展和完善,使新的分工 模式催生的新的国际贸易模式的交易成本不断降低; • 当相关的制度安排解决了组织、管理成本的扩大问题(比如,通过建 立跨国分支机构);当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问题得以解决后(例如, 全球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在WTO的主导下得以全面实施)分工序、 跨国境的产品内国际分工模式就可在技术进步的支持下得以实现,建 立在这一基础上的产品内国际贸易模式也就应运而生。
中国在当代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中国在当代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摘要:国际分工是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和深化而后向国际延伸的结果,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以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为根本指导开始参加国际分工。
加入WTO以来,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更加深入,但我国在价值链分工体系中所处地位一直较低,所处产品环节增值能力不高,在全球产业链条中大多处于生产与组装的环节。
我国以比较优势长期参与国际分工中产品附加值不高的环节也不利于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
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的国际分工地位现状进行分析,探讨突破我国在国际分工地位中的瓶颈,展望我国在以后国际分工中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国际分工;比较优势;劳动力一、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参加国际分工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摈弃了以往错误的发展战略,重新认识了我国当时的经济现状。
基于当时我国劳动力相对丰富,价格廉价,资本较为稀缺的现状,我国改变了对外贸易的战略,开始参与国际分工。
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看,比较优势将国际分工从之前的绝对成本差异推广到比较成本差异,国家之间进行优势互补,实行“两理想却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贸易原则,这种方法可以使参与国际分工不同环节的国家同时享受到国际分工的带来的好处,并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特别是对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且价格低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但在生产技术上却较为落后,就可以充分利用比较优势,生产劳动密集型等初级产品,通过这样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
从此之后,我国的对外出口产品开始逐渐拥有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在国际分工中有了自己的地位。
二、我国所处国际分工地位的现状和分析改革开放之后,正是通过比较优势积极参加国际分工,使中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
利用丰富的劳动资源,稀缺的资本,以及政府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我国通过大力吸引外资进入,使得工业快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但在以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体系中,我国只能依靠廉价的劳动力等资源参与国际分工,无法占领价值链的高端,所以我国依然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下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下中国的机遇与挑战作者:季剑军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3年第36期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下中国的机遇与挑战文■季剑军金融危机后“去全球化”浪潮对传统的国际“大三角”分工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国际分工体系正处于分化重组的关键时期,对即将形成的新型国际分工体系的特点、趋势以及我国所面临的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我们认清我国在这一分工体系的地位,并为相应的应对之策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国际分工体系的重组(一)国际分工体系“碎片化”格局的形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专业化分工的高度发展使得产品价值链被无限细分,国际分工体系也依照产品价值链呈现“碎片化”的格局。
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下,一国的比较优势已不再仅仅体现为一个具体的产业或行业及特定的产品,而更多的是在整个价值创造链条上的某一环节或工序上组织要素投入和生产的能力,交易效率、专业化分工的程度成为推动国际分工体系演进的主要因素,而以国家层面、商品层面为基础的要素禀赋差异为主导的国际分工格局正被打破,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分工逐步深入到了产品内部,生产按照工序环节进行分工,形成上下游环节间的紧密联系。
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主要有五种表现:一是全球中间贸易的迅速增长。
价值链的细分必然导致全球中间产品贸易额的不断上升。
价值链各环节共同为最终产品提供中间产品生产,产品专有化特征愈加明显,不同环节间的中间产品贸易将随着生产链条的延伸而不断上升。
二是服务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价值链各环节的有效联结依赖于交易效率的提升,而这又依赖于服务业效率的提升,运输、物流、售后服务、金融业等服务业的发展将为价值链各环节的“无缝对接”提供条件。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全球价值链与发展:全球经济中的投资和增值贸易》报告,全球价值链涉及大量服务,尽管服务贸易在全球出口总额中仅占20%左右,但服务部门贡献了全球出口增值部分的46%,原因是大多数出口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均大量使用服务。
简述中国在国际分工里的地位及发展趋势
Thank you
2021/6/16
22
结束语
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利润率 28% 21% 14% 7%
微笑曲线
2021/6/16
研产零加产营售
究品部工品销后
与设件组运
与
开计制装送
服
发
造
务
8
2021/6/16
9
我国国际分工的不利表现
低 实得经济利益较
中国目前正处于世界生产价值 分工链的最低端,主要在劳动密集型产 业如纺织、服装、日用品等轻纺工业领 域,以及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 合的加工业领域,如家用电器、电脑零 部件等领域,进行生产组装。尽管中国 向世界源源不断地输出各种产品,工业 制成品的产量相当大,但所获得的经济 利益却并不高,处2021于/6/16“微笑曲线”的最10
收购
2021/6/16
18
中国企业应积极参与研究与开发的全
球化合作,发现“盲点”,避免在国内开 发一些国外已经相当成熟的产品,推动企 业对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等工 作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使企业站在全球的 高度,按照自己的思路对世界技术发展做 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使技术开发和引进 的层次更高。
自2001年加入WTO依赖,我国开始更加广泛地 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并与世界经济紧密融合,不 断攀升的贸易额更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经济 在扩大开放征途中越加稳健的步伐。从上世纪90 年代初至今,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了30个百分点, 而加入WTO这一年,成为外贸依存更是增速上升 的一个重要转折点。2002-2004年,我国外贸依 存度几乎以每年增长10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
2021/6/16
19
跨国产业转移是一种双向行为,未来世界经济
当前中国更好参与国际分工的对策
当前中国更好参与国际分工的对策China's Current Strategies To Better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摘要】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劳动分工,它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和深化进而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当代国际分工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代国际分工格局特点以及对我国所处国际分工地位的分析,探讨提升我国分工地位的对策。
【关键词】国际分工地位提升对策一、当前的国际分工格局及其特点当前,经济全球化作为生产的社会化和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并最终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优配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分工格局大致发生了以下两方面的变化:一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由工业经济时代的水平国际分工逐渐转变为信息经济时代的垂直国际分工;二是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把这些产业(也包括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上述两方面的变化产生了垂直专业化的国际分工格局,这种垂直专业化具有如下特点:(1)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分为一系列连续的阶段;(2)两个或多个国家参与上述生产过程,其中每个国家从事一个或一个以上专业化阶段的生产,而不是从事所有专业化阶段的生产;(3)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至少有一个生产阶段跨越国界。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种国际分工格局大致呈金字塔型:美国处于这个金字塔的最顶端,其他各个发达国家构成了金字塔塔身的顶部,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处于金字塔的底部。
其实质是由美国等发达国家组成创新中心和设计中心,主要从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生产,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组成了制造中心,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生产。
以耐克运动鞋的生产过程为例,其产品的研发与设计阶段主要集中于美国,鞋品元件的制造在中国台湾省和韩国,鞋品的组合在中国台湾省、中国大陆、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
国际分工
自然条件
包括资源、气候、土壤、国土面积的大小等等。这里,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国际分工发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 素,科技的进步是国际分工得以发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
不同国家的地理、气候、资源、国土等条件不同,为国际分工提供了自然基础。但现实中究竟如何进行国际 分工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
定义
定义
国际分工漫画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各 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 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从一国国内向国际延伸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始社会末期,但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还没有从社会分工发展到国际分工。直到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国际分工才发展了起来。
18世纪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由于机器的发明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生产力空前提高,分工空前加深。这次科技革命首先在英、法等国进 行,它们发展为工业国,而其他广大国家则处于农业国、原料国的地位,这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产业间经济分工
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生产的分工专业化。也可以更进一步地理解为劳动密集型工业、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以及 技术密集型工业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工。
(2)产业内经济分工
产业内分工是指在同一产业内产品的“差别化”分工和产品生产工序中的分工,即中间产品与组装成品的分 工。一般来说,技术含量高的关键部件和组装成品由发达国家的企业控制,大量的一般元器件由发展中国家的企 业生产。而产业内部分工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影响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包括各国的科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内市场的大小,人口的多寡和社会经济结构。 生产力水平 它是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决定因素。只有在机器大工业发展起来,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的情况下,才 会产生进行国际分工的要求。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对国际分工提出更高的要求。 生产关系 参与国际分工国家的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着国际分工的性质和特点。例如在旧殖民主义时期,国际分工明显带 有宗主国掠夺、统治殖民地和附属国的性质和特点。
国际贸易论文: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贸易利益——基于制造业的实证研究
国际贸易论文: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贸易利益——基于制造业的实证研究1 导论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1.1.1 研究背景20 世纪后半期,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以至于有两个方面的现象无法用传统的贸易理论解释:第一是“贸易增长之谜”。
上世纪60 年代至今,经过40 多年的多边协商和退让,全球的关税水平大约下降了11%左右,而世界商品出口额占总产出的比重却增长了3.4 倍,以此测算出口对关税的弹性约为20,显然标准贸易模型无法解释。
第二是“非线性之谜”。
根据测算,1962-1985 年间,世界贸易对关税的弹性是7,然而在1986-1999年间,弹性却猛升至50,传统贸易模型同样无法解释(Yi,2003)。
以Hummels et al.(2001)、Yi(2003)和Grossman and Helpman (2002)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他们认为贸易超常规增长的关键原因是分工与贸易模式的转变。
从早期亚当·斯密(Adam Smith)、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到赫克歇尔-俄林(Heckscher-Ohlin)的新古典贸易理论,再到以克鲁格曼(Krugman)、格鲁贝尔(Grubel)迪克西特(Dixit)和兰卡斯特(Lancaster)等人为代表的现代贸易理论,他们的分工贸易体系无一例外都是建立在国家之间、以最终产品的跨国流动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
到了20 世纪后半期,随着通信、运输技术的发展,产品的生产不再局限在一国之内,发达国家跨国企业把生产过程分割成不同的工序,按照要素禀赋和成本优势分散至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然后通过贸易将产品连接起来。
这种贸易方式造成的结果就是零部件、半成品需要多次穿越国境引发贸易额的迅速上升,贸易产品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表1.1 以2012 年为例,说明了目前世界进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状况。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进出口占比最大的不再是最终产品,在全球接近35 万亿美元的进出口总值当中,超过40%都是中间产品的贸易,其次才是最终产品,说明中间产品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全球/区域供应链中循环的“血液(blood stream)”(IDE-JETRO & WTO,2011)。
2022版新教材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3单元经济全球化第6课走进经济全球化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六课走进经济全球化课标要求体系构建核心素养3.1辨识国际经济中的比较优势,描述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趋势。
3.2分析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坚持正确义利观,阐释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意义。
1.政治认同:拥护党和国家适应、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举措。
2.科学精神: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影响、载体。
一、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1.含义: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商品、服务及技术、资金、劳务等要素,通过日益频繁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在全球X围内迅速流动和广泛配置,世界经济出现了高度融合的局面。
2.表现: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
■深度学习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是大势所趋。
各方将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巩固开放、包容、透明、非歧视、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
二、影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1.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多种动因共同驱动的结果,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2.主要因素(1)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
(2)根本动因: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根本动因是世界各国对本国、本民族利益的追求,驱使资本不断突破疆域的限制,在全球到处落户,到处投资,到处开发,使得商品、服务、技术、资金、劳务等在全球X围自由流动。
(3)体制基础: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体制基础。
三、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1.含义跨国公司是指以母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大型企业。
■2.作用:跨国公司的大规模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其影响已遍及全球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个领域。
■知识拓展依据联合国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委员的规定,作为全球化重要载体的跨国公司应该具备三个要素:第一,跨国公司是指一家企业,其组成实体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经营业务;第二,跨国公司有一个集中的全球决策体系,各分支机构和子公司服务内部共同的管理政策和统一的战略目标;第三,跨国公司的各组成实体共同分享资源和信息并分担责任。
国际贸易原理简答题
简答题C17. 产业内贸易说:产业内贸易指产业内部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即一个国家同时进口或出口同类产品。
特点:1. 它与产业间贸易在贸易内容上有所不同;2.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3.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化特点;4. 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消费上能够相互替代;二是在生产中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投入。
形成的原因:1. 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2. 规模经济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成因;3. 经济发展水品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
18. 产品生命周期说:1. 产品生命周期说是美国经济学家费农提出的,它用来解释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贸易流向变化的理论,分为三个阶段:1) 产品创新时期,表现为技术密集型;2) 产品成熟时期,表现为资本密集型;3) 产品标准化时期。
2.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时期,由于要素密集性不同、产品所属类型的不同、技术先进程度的不同以及产品价格的不同,因而使得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在产品处于不同时期具有比较利益不同,因而“比较利益也就从一个拥有大量熟练劳动力的国家转移到一个拥有大量非熟练劳动力的国家”。
3. 评价:产品生命周期说是一个动态经济理论。
从产品要素的密集性上,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其生产要素比例会发生规律性变化;从不同国家上,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时期,其比较利益将从某一个国家转向另一个国家,这就使得赫——俄静态的要素比例说变成一种动态要素比例说。
D3.第二次世界大站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很小,且呈下降趋势。
(2)出口依然以初级产品为主,进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但工业制成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有所提高。
(3)主要贸易对象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发展中国家的比重在上升。
(4)制成品的出口集中在少数国家和地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和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变化对国际贸易有何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和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变化对国际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1)加强了国际贸易中的垄断程度。
产品内国际分工中的收益分配——基于笔记本电脑商品链的分析_
产品内国际分工中的收益分配——基于笔记本电脑产品链的分析Profits Allocation in Intra-product International Specialization:on the Analysis of Notebook Commodity Chain张纪内容提要:产品内国际分工拓宽了经济开放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分工参与度,但处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不同生产环节的企业所获收益却并非一致。
在由跨国公司主导的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中,发达国家企业在收益分配中处于主导地位获益颇丰,发展中国家企业由于所处的从属地位而收益微薄。
本文对产品内国际分工中的收益分配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探讨,得出结论——各分工环节的市场结构决定了其所获收益,并通过对笔记本电脑产品内分工体系的分析进一步佐证了理论分析结论。
关键字:产品内分工、收益分配、商品链Abstract: Though the intra-product international specialization could broaden the international specialization participation of a state or an area with economic opening policies, its enterprises, which belong to the different production phases of the intra-product international specialization system, obtain different proceeds. Within the intra-product international specialization system dominated by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MNC), the enterprises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which are in the dominant status during the profits allocation, could gain more proceeds than those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the further academic discussion for the profits allocation in the intra-product international specialization system, this thesis would draw a conclusion that the proceeds is decided by the market structure of different specialization phases. Subsequently, it would been proved by the analysis for the notebook PC 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 system.Key Words: 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 Profits allocation \ Commodity Chain*本文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产品内国际分工及其对上海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课题号:2005BJL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论当代国际分工的深化及其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论当代国际分工的深化及其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摘要:一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分工经历了从部门间分工到产业间分工、再到产品间分工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当代国际分工实际上已发展成为一个多层次的国际分工体系,其中,建立在价值链基础之上的同一产品不同工序间分工是国际分工深化的崭新成果。
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导致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分工主要是部门间分工,相应地形成了中心与外围的世界经济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段时期,国际分工主要是产业间分工,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地位;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世界经济格局变得更加复杂,但总体上仍未消除原有格局的影响。
关键词:国际分工深化;世界经济格局;影响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劳动分工,它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和深化进而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
现有的国内外文献往往只注重对国际分工发展中某些具有明显特征的阶段的分析,较少以国际分工的深化为线索进一步探讨其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本文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宏大视野着眼,全面考察了国际分工产生、发展和深化的历程,深入探讨了这些变化对世界经济格局演变所产生的动态影响。
一、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以后,随着国际贸易从欧洲向亚洲和新大陆迅速扩充,存在于国际交换中的地域分工有了新的发展。
由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这一时期无论用于国际交换的商品的种类、数量,还是参与国际交换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了迅速增加。
西欧国家在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的同时,还采取超经济手段在一些殖民地建立起面向宗主国市场的早期专业化生产,形成了早期的国际分工。
由于远洋运输的困难,这一时期的国际交换尚未成为扩大再生产的条件,因而这种建立在手工工场基础上的国际分工还只是一种扩大了的地域分工。
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是伴随着产业革命和机器大工业的形成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18世纪60年代,最先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技术基础向机器大工业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