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位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定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相对位 置的基本方法和衡量指标
• 国际分工的参与模式:主动模式和被动模 式;
• 国际分工的参与程度:垂直专业化指数 (VSS); • 对外技术依赖程度; • 加工贸易增值率。
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两种模式
• 被动模式:以加工贸易的形式参与,加工 贸易占全部贸易的比例可以反映被动参与 国际分工的程度; • 主动模式:以一般贸易的形式参与,一般 贸易占全部贸易的比例可以反映主动参与 国际分工的程度;
F
High
L
High
V V
Low
Low
O A
Market Value Market Value
R&D
G
K
J H I
Quality I&C
R&D
Key P& C
B
Key P& C
Ordinary
Ordinary P&C
C
P&C
Assembling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Assembling
Quality I&C
D E
Marketing
制度变迁与分工模式演进
• 不同国家间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是决定初始国际分工的基础; • 由偶然因素引发的先发优势(first-mover advantage/ pioneer advantage) 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际分工的基本格局; • 制度安排的作用:在现有产业格局的基础上,通过协商的方式或在默 认现有产业格局的基础上进行分工,可以进一步推动着国际分工朝着 更精细化的方向迈进; • 演进逻辑:分工精细度越高——生产率水平越高。产业内国际分工是 比产业间国际分工模式更为精细,而产品内分工的精细度又在产业内 分工基础上更进一步; • 制度安排的主观目的恰恰就是推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以便在现有的 资源和技术条件下获得更大的回报; • 这种更高的效率又促进相关的制度安排不断发展和完善,使新的分工 模式催生的新的国际贸易模式的交易成本不断降低; • 当相关的制度安排解决了组织、管理成本的扩大问题(比如,通过建 立跨国分支机构);当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问题得以解决后(例如, 全球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在WTO的主导下得以全面实施)分工序、 跨国境的产品内国际分工模式就可在技术进步的支持下得以实现,建 立在这一基础上的产品内国际贸易模式也就应运而生。
R代表加工贸易增值率;VSS表示垂直专业化指数;FT代表 禀赋结构;T代表技术进步系数;FDI表示外来直接投资。
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 的位置及其变化动态
——基于产品内分工视角
一、国际分工模式的演进 二、产品内分工模式:现状、特 点及变化趋势 三、中国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中 的位置及变化动态
国际分工模式的演进历程
• 历史地看,国际分工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产 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以及产品内分工; • 这三种国际分工模式又分别对应着三种类型的 国际贸易模式,分别是:产业间贸易、产业内 贸易和产品内贸易; • 随着分工模式的不断演进,分工的精细程度越 来越高,相应的劳动生产率也越来越高(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述了分工精细度与劳动 生产率的关系); • 国际分工模式演进的主要驱动力量——制度变 迁和技术进步。
Marketing
Upstream Nodes
Intermediate Nodes
Downstream Nodes
不同的分工环节对应着 不同的市场价值
• 如微笑曲线所示,微笑曲线的两端——研发 与营销对应着较高的市场价值; • 中间环节——零部件生产、加工与组装等环 节对应着较低的市场价值; • 相对而言,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与质量检查 与控制环节比一般零部件的生产与组装环 节的市场价值稍高; • 更高或更有利的分工位置意味着在国际贸 易的利益分配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中国的加工贸易增值率
• 计算公式: R = (E-I) / I (R代表加工贸易增值率, E代表加工贸易出口额,I代表加工贸易进口 额); • 增值率反映了加工环节所创造的价值占成 品价值的比例; • 增值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的生产 技术水平和能力。
增值率实证数据及其变化动态
Year
Ratio 2001 56.90% 2002 47.20% 2003 48.40% 2004 47.90% 2005 52.00% 2006 58.80% 2007 67.70% 2008 78.40% 2009 82.10% 2010 77.40%
决定中国加工贸易增值率的主要影响变 量及其影响权重——实证分析结果
The Impact of Some Determinants on the Value-added Ratio for Processing Node:Evidence from Guangdong Province
Independent Variables Coefficient VSS
0.244452*** (16.51928)
FT
-0.013855*** (-4.040262)
T
0.038419*** (2.389851)
FDI
0.001002*** (6.620209)
Statistics
R-squared = 0.906048; Adjusted R-square = 0.904597; F-statistic = 624.4342
• 产品内分工模式就是某种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 或某项完整的服务流程被分割为若干工序或环 节,这些不同的工序或环节依据其要素密集度 的不同而落脚于不同国家的不同企业; • 产品内分工模式所对应的贸易模式就是产品内 贸易; • 在产品内贸易模式下,贸易品除了完整的最终 产品或整套服务流程外,又增加了生产过程中 的某一生产工序或服务供给流程中的某一可分 离的独立环节——“中间品”。
中国在现行全球分工体系中 的基本位置
•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仍处于 微笑曲线的中间段位置; • 中国的大多数企业都是以接包方(Outsourcee)的身 份参与参与国际分工体系;
• 承担的大都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工序或生产环节 (与中国目前要素禀赋结构相匹配);
• 已在一定程度上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在高新 科技领域或与国家经济发展长远战略相关的关键 产业或产品领域尚未体现出明显的 “比较优势”。
实证数据及其变化动态
Industries\Year Textiles Garment Machine Electric Electronic 2000 0.124 0.123 0.137 0.176 0.221 2001 0.125 0.127 0.141 0.173 0.217 2002 0.131 0.136 0.156 0.186 0.240 2003 0.147 0.174 0.182 0.217 0.284 2004 0.152 0.170 0.169 0.203 0.243 2005 0.183 0.202 0.208 0.262 0.310 2006 0.193 0.264 0.245 0.284 0.348 2007 0.071 0.281 0.281 0.312 0.382 2008 2009 0.143 0.116 0.279 0.168 0.301 0.282 0.353 0.271 0.397 0.303
不同类型的国家在全球产品内分工 体系中占据不同的位置
• 发达国家的企业(Lead Firms)占据着微笑曲 线的两端——研发和营销; • 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间位置; • 发达国家的企业(Lead Firms)是“离岸” (off-shored)工序或生产环节的“发包方” (Outsourcer); • 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则是“离岸”(off-shored) 工序或生产环节的“接包方”(Outsourcee)。
P
0.260** (0.585)
D
0.583** (1.871)
Statistics:
R-squared = 0.98; Adjusted R-square = 0.95; F-statistic = 17.91
FT 代表要素禀赋结构,以K/L(资本与劳动比率)量化之;S代表产 业规模,以行业产值量化之;P代表劳动生产率,以O/L(行业产出 与行业投入劳动之比率)量化之;D代表外贸依存度,以进出口额 占GDP之比重量化之。
发包方(Lead Firms)成为产品内贸易的 实际组织者、协调者和控制者
• 由发包方决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哪个工序或环节分离出去并进行 跨国或离岸发包; • 由发包方决定发包工工序或发包环节的实际承接地(其中涉及 到与承接方的谈判和商洽); • 由发包方公布发包工序或环节的生产标准或指标; • 由发包方检验承接方的产品供给是否符合发包方公布的标准或 指标; • 由发包方决定法包产品的实际交货期(涉及到与承包方的商 讨); • 在发包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发包方提供一定程度的技术指导或 质量监管(涉及到与承接方的互动); • 发包方通常拥有最终产品的市场营销权; • 接包方(Outsourcee)在整个产品内贸易中处于相当被动的位 置,在贸易利益的分配中获利较浅。
图 3.1 制度变迁、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模式的演进 25 20 15 10 5 0 0 5 10 15 20 25
制度变迁趋势:IL → IH
S3 → M3 产品内贸易
SX → MX 更高层次 贸易
S2 → M2 产业内贸易
S 1 → M1 产业间贸易
技术进步趋势:TL → TH
产品内分工模式:现状、特点 及变化趋势
• 以上两指标也分别反映出被动模式和主动 模式所占的比例。
实证数据及其变化动态
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 ——基于VSS指数的测定
• 垂直专业化指数VSS(Vertical Specialization Share) 的定义:出口产品中所含的进口中间品的比例; • VSS定义本身反映了一国在多大或多深程度上 参与了国际分工——VSS指数越高,参与程度 越深; • 显然,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VSS, 因此,不同 的行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也就不同; • 也可对不同行业的VSS值进行加权平均,估算 出一国的总体VSS值,这一量化指标代表一国 参与国际分工体系的深度。
国家层面的VSS指数:中国大陆与其 它国家或地区的比较——2008年
Countries Or Areas China (Mainland) Singapore Taiwan Korea Thailand US Japan
VSS
0.29
0.58
0.47
0.37
0.35
0.15
0.15
VSS的另外一个含义:对外技术依赖程度。VSS越高,对外技术依赖程度越高。
国际分工模式的演进伴随着国际贸 易理论的发展 和成熟
• 产业间分工——产业间贸易——古典(绝对 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 • 产业内分工——产业内贸易——新贸易理论 (基于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视角); • 产品内分工——产品内贸易——新新贸易理 论(基于垂直专业化和异质企业视角)。
技术进步与分工模式演进
• 从逻辑顺序上看,首先是技术进步使国际分工模式演进在技术 上成为可能,然后再通过呼唤相应的制度支持来完成这种变迁; • 分工是知识或产生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同时,分工的 演进在给人类带来更高福利的同时也会促进制度的变迁。因此, 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这两者又存在着互动关系; • 分工模式总是建立在相应的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最初的产业间 分工,与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当生产技术发展到一定 的阶段,出现了产业间分工。随着生产技术、信息技术和交通 运输技术的不断发展,又催生了产品内分工模式。 • 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生产分工的程度越来越精细,生产效率 越来越高。当一种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在可以依据要素密集度 的不同而细分为若干工序、并可将这些不同要素密集度的工序 进行跨国境的区位分离时,在相关的制度安排的配合下,产品 内贸易模式就出现了。
影响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程度的主要变量 及其影响权重——实证分析结果
The Impact of Some Determinants on the VSS of China
Independent Variables Coefficient FT
-0.533** (-0.912)
S
0.346*** (3.0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