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相关并发症血栓

合集下载

PICC置管术的护理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PICC置管术的护理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PICC置管术的护理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PICC是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血流量大,能迅速降低液体渗透压及药物浓度,从而避免了化疗药物对外周血管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

同时PICC减少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保护了患者血管,有效的提高了护理质量及工作效率,也避免了许多临床输液隐患。

适用于刺激性强的药物,高渗性药物,静脉高营养治疗,长期输液的患者,尤其适用于需要反复多次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

是一种方便、有效、安全的置管技术。

【并发症】机械性静脉炎【发生原因】1.置管时无菌操作不严格,无菌手套上的滑石粉未冲洗干净,微粒对血管内膜造成刺激。

2.选择导管型号与静脉不合适,送管速度快或反复送管,损伤血管内膜。

3.穿刺时血管痉挛,增加导管与血管壁的摩擦。

4.患者反复屈肘活动,导管与血管内膜摩擦,血管内膜损伤。

【临床表现】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热、痛或条索状改变,伴有或不伴有疼痛,局部肿胀。

常发生于置管后7~10天。

是最常见的PICC并发症。

【预防及处理】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选用无粉手套,将附着于手套上的滑石粉冲洗干净,避免有粉手套直接接触导管。

2.穿刺时与患者保持良好的交流,避免血管痉挛导致送管困难。

3.选择合适的导管型号,穿刺及送管时动作轻柔,缓慢匀速送管。

4.发生静脉炎时应抬高患肢,避免剧烈运动。

5.水胶体敷料外用,局部湿热敷:每次20min,每天4次,如意金黄散及喜疗妥膏软膏涂抹。

6.伴有体温升高或3级静脉炎时可合并使用抗生素。

7.若处理3天未见好转或加重,应拔管。

【并发症】导管堵塞【发生原因】1.输入血制品或脂肪乳等黏滞性药物后,未及时充分冲管。

2.未正确执行脉冲式正压封管操作。

3.未定期冲管封管。

4.导管未妥善固定,脱出、易位造成的自发性返血,使导管堵塞。

5.置管侧肢体提重物,肌张力高、咳嗽、便秘时静脉压增高血液反流可造成导管堵塞。

6.输入有配伍禁忌的药物之间未及时冲管。

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护理方法

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护理方法

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护理方法330096【摘要】目的: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护理措施。

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110例置管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将可能导致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纳入因素分析,得出独立危险因素并探讨预防护理措施。

结果:110例置管患者中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患者有13例,发生率为11.82%;两组患者在年龄、合并症、穿刺静脉、血小板数、导管留置时间(P<0.05)。

结论: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会受到患者年龄、穿刺静脉、血小板数及导管留置时间等诸多危险因素影响,故在实际应用中应当采取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以最大程度提高PICC置管的安全性,降低静脉血栓发生。

【关键词】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静脉血栓;危险因素;预防措施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主要是利用导管从人体外周静脉穿刺,然后直达中心静脉,是一种相比于传统穿刺技术留置时间更长、更能将刺激性药物安全输注并同时保护血管、减轻患者痛苦的穿刺技术,能够为患者提供一条方便、有效的静脉通路,且不需要多次穿刺,尤其适合长时间接受静脉输注治疗的患者[1-2]。

静脉血栓是PICC置管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但血栓脱落会引起脑栓塞、肺栓塞等,危及患者生命。

本次研究以院内收治的PICC置管患者为对象,简要分析导致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护理方法,现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共110例,男性78例,女性32例,年龄22-73岁,平均年龄(51.79±4.26)岁。

纳入标准:具有PICC置管适应症;临床资料建立完整。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全身性疾病;②有穿刺部位感染、严重出血倾向、静脉炎、导管材质过敏等禁忌症;③精神疾病或认知异常等无法配合研究。

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导管相关性血栓(catheter-related thrombosis,CRT)是指导管或血管内装置使用过程中发生的血栓形成。

这种血栓形成可以导致血管堵塞和衰竭,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

本文将探讨导管相关性血栓的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一、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原因1. 血流受阻:导管的插入会导致 blood stasis(血流停滞)的产生,血流速度变慢,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长期留置导管、血液透析导管等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2. 血管内损伤:导管插入时对血管壁的刺激及破坏也是导致血栓形成的原因。

插管时的创伤会引起内皮细胞损伤,进而刺激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活化,促使血栓形成。

3. 异物存在:导管本身作为异物存在于血管内,容易成为血小板的黏附和血栓形成的补体。

特别是对于那些在血管内留置时间较长的导管,异物效应的危害性更为显著。

4. 患者固有状态:部分患者具有易栓倾向,例如患有高凝状态、癌症或激素治疗等。

这些因素会增加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风险。

二、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预防措施1. 导管选择:选择适当的导管有助于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风险。

应优先选择导管外径较小的导管,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

同时,材料应该是血栓不易附着的,例如硅胶。

2. 引流:通过适时引流可以减少 blood stasis(血流停滞)。

保持导管通畅是降低血栓风险的关键措施之一。

适度引流可以防止血小板的黏附及血栓的形成。

3. 注意消毒:在插入导管前,严格执行洗手和消毒操作。

确保操作场所和器械的无菌,以防止导管插入时引入细菌感染和血栓形成。

4. 导管护理:进行定期的导管检查和更换,避免导管留置时间过长。

及时发现导管周围的局部红肿、疼痛等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5. 使用抗凝剂:对于特定高危患者,例如那些具有高凝状态的患者,使用抗凝剂可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但是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决策。

三、结语导管相关性血栓是在导管使用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输液导管相关血栓预防及处理

输液导管相关血栓预防及处理

概 述
1.CRT分类
01
血栓性导管失功
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性静脉炎
无症状血栓
02
03
04
1. CRT分类
(1)深静脉血栓形成(DTV)置管侧肢体、颈部、肩部、胸部、颜面部有水肿症状或体征,超声检查提示DVT,伴或不伴有浅静脉,头臂静脉以及上腔静脉,下腔静脉血栓形成,伴或不伴受累部位疼痛、皮温升高、浅表静脉显露、颈部或肢体运动障碍、肢体红斑或麻木感等表现。
2.6
1.07
5-8
11.7
24
4.81
15.8
5.88
5-15
15.3
28.9
3.07
5.4
1.82
5-23
12.5
18.5
2.13
2.9
0.55
5-25
11.9
23.4
1.64
0.3
患者5月13日复查B超示血栓减小,5月14日转回妇科继续用PICC化疗治疗
8. 案例介绍
置管侧手臂出现红、肿、热、痛等静脉炎症时
8. 案例介绍
左侧肢体有胀痛,以为是用化疗药引起,未予重视
静疗门诊维护并行B超结果提示:PICC经贵要-腋-锁骨下走行-上腔静脉。左头静脉、贵要静脉、左肱静脉(内侧支)大部分管腔内血栓形成,仅肱静脉内侧支上段见少量血流显示,左贵要-腋静脉交界处管腔狭窄、PICC管完全贴壁
复查血管B超:左侧贵要静脉上臂段及头静脉前臂中段血栓形成(完全型),左侧肱静脉(内侧)血栓形成(部分型),继续抗凝治疗。转往妇科继续行化疗治疗。
3.1 CRT预防措施
3.2 CRT预防措施
LOGO
输液管
PICC
中心静脉导管(CVC)

导管相关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课件

导管相关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课件

导管相关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课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 目录•导管相关静脉血栓概述•导管相关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导管相关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特殊情况下导管相关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临床案例分析与讨论•总结与展望01导管相关静脉血栓概述是指发生在置入血管内导管部位,与导管外壁或其附件紧密接触的静脉内血栓。

导管相关静脉血栓急性完全性血栓、慢性不完全性血栓、慢性完全性血栓。

分类定义与分类1发生机制与原因23由于血液流动缓慢、血管损伤、血液高凝状态等原因导致血液在静脉内凝固形成血栓。

血栓形成导管的材料、规格、形状、留置时间等均可影响血栓形成的风险。

导管相关因素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活动量等也可影响血栓形成。

患者因素临床表现置管部位疼痛、肿胀、皮温升高、肤色改变、感觉异常等。

诊断方法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如D-二聚体测定)、血管超声检查、静脉造影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02导管相关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定期更换穿刺部位为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需要定期更换穿刺部位,一般建议每48-72小时更换一次。

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穿刺部位应始终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潮湿和污染。

避免在同一血管内反复穿刺应避免在同一血管内反复穿刺,以免损伤血管内膜,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使用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等,可以抑制血栓形成的过程,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抗炎药物使用抗炎药物如布洛芬、吲哚美辛等,可以减轻炎症反应,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使用机械压迫方法如弹力袜、气压治疗等,可以减轻血管内膜的损伤,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机械压迫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血液淤滞,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运动锻炼机械预防措施03导管相关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定期对患者的导管进行检查,确保其畅通无阻,避免血栓的形成。

定期检查保持导管的清洁,避免细菌的感染,预防血栓的形成。

保持清洁如果发现导管有堵塞或感染,应及时更换导管,避免血栓的形成。

更换导管一般护理方法03抗炎药物如果导管的感染引起炎症,可以使用抗炎药物来缓解炎症,预防血栓的形成。

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个案报道

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个案报道

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个案报道患者于2016年4月8号在B超下塞丁格穿刺置入PICC,置管前评估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均正常,置管由左侧贵要静脉进入,置入导管长42厘米,外露7厘米,臂围左侧22cm,右侧22.5cm,连接优赛输液接头。

4月18日,患者遵医嘱予以伊立替康静滴化疗和卡培他滨口服化疗,化疗顺利,患者未诉不适。

4月20日,患者主诉PICC穿刺点上方轻微肿胀疼痛,查看穿刺点周围无渗血渗液,测量患者手臂围左侧26.5cm,右侧22.5cm,查看患者手臂肿胀,胸部浅静脉稍有扩张,立即报告医生,行血管B超结果显示:左侧上肢锁骨下静脉、腋静脉、贵要静脉上段内径增宽并其内声像改变,血栓形成可能。

处理如下:⑴、PICC暂停输液,暂不拔管;⑵、遵医嘱予以从PICC置管侧手臂下端予以尿激酶50万单位微电脑泵输入,低分子肝素钠5000单位皮下注射Q12,口服利伐沙班10mgQd;⑶、给予患者心理护理,抬高患侧肢体,患肢制动,置管侧上肢肘部内侧及沿穿刺点上方贵要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局部清理干净后予以涂百多邦,半小时后予以硫酸镁湿敷,用薄膜盖住,避免栓子脱落每6小时一次,穿刺点上面腋窝、锁骨上静脉予以温水瓶热敷,观察患者有无出血情况,记录每日皮温及颜色,观察患者意识及生命体征的变化,给与饮食指导,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低脂食物,多进食蔬菜水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患者避免有创治疗,减少探视。

4月22日,患者明显感觉肢体肿胀疼痛缓解,测量臂围左侧25.5,予以继续外涂百多邦,半小时后予以赛富润外涂。

4月24日患者臂围左侧23.5cm,4月25日患者臂围23cm,患者复查血管B超结果示:左侧上肢静脉、腋静脉、贵要静脉上段内径增宽并其内声像改变,考虑血栓形成(亚急性)。

4月28日,患者诉左上肢无疼痛,测量臂围23cm,与介入科会诊意见:拔出PICC。

患者予以顺利拔管,未诉不适。

2讨论本患者所用PICC管为Groshong Cathetar(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式)型号为7717405,4FR连接输液接头,输液接头型号Q-syte分隔膜无针密闭输液接头。

中心静脉导管(CVC)术后护理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中心静脉导管(CVC)术后护理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中心静脉导管(CVC)术后护理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中心静脉置管(CVC)是经皮穿刺将导管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插入上腔静脉,或用较长的导管经股静脉插入下腔静脉的方法。

主要适用于重症患者术中及术后监测、补液输血、胃肠外营养(TPN)、保证各种药物及时准确输入,确保危重症患者的紧急抢救及中心静脉压(CVP)的准确监测等。

【并发症】导管脱出及移位【发生原因】1.无菌敷料面积过小,粘性不够,特别在敷料潮湿后容易脱落,从而使导管脱出。

2.在如厕或穿脱衣服时常不慎导致导管脱出。

3.患者入睡后,在翻身或移动时无意识拉出导管。

【临床表现】回抽血及输液不畅,局部水肿,液体外漏。

【预防及处理】1.妥善固定导管,留在体外的导管应呈“S”形或弧形固定,以利于导管受外力牵拉时有一定的余地。

2.更换敷料时应注意沿导管向心端揭开敷料。

3.做好记录,注意观察导管的刻度,判断导管有无滑脱。

4.加强巡视。

【并发症】导管堵塞或折管【发生原因】1.静脉导管扭曲或受压。

2.静脉导管内血液凝固。

3.药物沉淀或大分子溶质(如脂质)沉积。

4.疾病因素:血液呈高凝状态,高血压,肿瘤压迫等。

5.长时间留置导管的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输液速度减慢或停止,静脉推注时阻力大或无法推注,回抽无回血,导管堵塞还可出现穿刺部位渗液,置管肢体局部潮红、肿胀,远端可出现血循环障碍。

若堵塞导管的血凝块脱落发生栓塞,可使受累部位组织或器官缺血、功能减退,甚至组织坏死并出现相应临床表现。

【预防及处理】1.输液前后用生理盐水充分冲洗,2.堵管时不能强行冲注,以防栓子脱落。

3.保持导管通畅,防止导管折叠、扭曲、受压。

4.采用脉冲式封管用稀释的肝素液封管,可防止血栓的形成。

5.正压接头的使用。

6.防止血液反流,及时更换液体;防止液体滴速停止,血液倒流。

【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原因】封管不彻底,导致血液回流;在输液过程中,由于液体滴空,未及时发现,导致血液回流;穿刺对血管内皮的损伤。

导管相关性血栓

导管相关性血栓

静脉置管导致血流淤滞的机制:
二:导管大小直接影响:
当导管直径超过所在血管直径 的一半(50%)时,就会显著 的影响到血流动力学,并导致 该区域血流淤滞。
• When the diameter of a catheter is greater than one-half the diameter of the blood vessel,blood flow is markedly impaired and this can lead to areas of venous stasis.
• 血管内置管常见于中心静脉导管(CVC)和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以及血管 介入手术用导管
11
涉及到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机制的的因素包括:
穿刺针对血管壁的损伤: 放置导管所致的血流淤滞或闭塞: 导管尖端的位置; 导管材质; 注入药物的性质。
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置管导致血管损伤的机制:
物理性:Mechanical: • 静脉穿刺和导管置入可以直接剥离
内皮细胞导致内皮损伤。 Venipuncture and catheter advancement may cause direct endothelial damage by stripping endothelial cells.
• 管尖与血管内皮直接接触,在呼吸 和肢体运动时持续刺激血管内皮。 The catheter tip may be in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endothelium causing continuous irritation with respiration or limb movement.
这些改变通过血小板粘附开始激发 内源性凝血过程

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与处理对策

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与处理对策

中心静脉导管(CVC)术后护理中心静脉置管(CVC)是经皮穿刺将导管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插入上腔静脉,或用较长的导管经股静脉插入下腔静脉的方法。

主要适用于重症患者术中及术后监测、补液输血、胃肠外营养(TPN)、保证各种药物及时准确输入,确保危重症患者的紧急抢救及中心静脉压(CVP)的准确监测等。

【并发症】导管脱出及移位【发生原因】1.无菌敷料面积过小,粘性不够,特别在敷料潮湿后容易脱落,从而使导管脱出。

2.在如厕或穿脱衣服时常不慎导致导管脱出。

3.患者入睡后,在翻身或移动时无意识拉出导管。

【临床表现】回抽血及输液不畅,局部水肿,液体外漏。

【预防及处理】1.妥善固定导管,留在体外的导管应呈“S”形或弧形固定,以利于导管受外力牵拉时有一定的余地。

2.更换敷料时应注意沿导管向心端揭开敷料。

3.做好记录,注意观察导管的刻度,判断导管有无滑脱。

4.加强巡视。

【并发症】导管堵塞或折管【发生原因】1.静脉导管扭曲或受压。

2.静脉导管内血液凝固。

3.药物沉淀或大分子溶质(如脂质)沉积。

4.疾病因素:血液呈高凝状态,高血压,肿瘤压迫等。

5.长时间留置导管的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输液速度减慢或停止,静脉推注时阻力大或无法推注,回抽无回血,导管堵塞还可出现穿刺部位渗液,置管肢体局部潮红、肿胀,远端可出现血循环障碍。

若堵塞导管的血凝块脱落发生栓塞,可使受累部位组织或器官缺血、功能减退,甚至组织坏死并出现相应临床表现。

【预防及处理】1.输液前后用生理盐水充分冲洗,2.堵管时不能强行冲注,以防栓子脱落。

3.保持导管通畅,防止导管折叠、扭曲、受压。

4.采用脉冲式封管用稀释的肝素液封管,可防止血栓的形成。

5.正压接头的使用。

6.防止血液反流,及时更换液体;防止液体滴速停止,血液倒流。

【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原因】封管不彻底,导致血液回流;在输液过程中,由于液体滴空,未及时发现,导致血液回流;穿刺对血管内皮的损伤。

【临床表现】患侧肢体、颈部、锁骨下皮肤有肿胀疼痛感、紫绀、皮温降低、肩周不适等症状。

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护理进展

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护理进展

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护理进展摘要:PICC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穿刺成功率高、安全、血管损伤小、置留时间长、无需医生操作等优点,常被用于长期输液、肿瘤周期化疗等临床治疗中,但随着PICC留置时间的延长,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其中以静脉血栓最具代表性,危重患者中PICC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3%–91%,血栓形成极易诱发肺栓塞等高危并发症,进而威胁患者生命。

本文就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概念、危险因素以及预防护理措施进行综述,重点对三大危险因素和预防护理干预内容进行阐述,进一步论证优质护理可以减少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这一论证,为相关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PICC导管;静脉血栓;危险因素;预防护理;综述一、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概述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它是从外周手臂的静脉进行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定位于靠近心脏的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用于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

外周手臂静脉大多选择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等。

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是血栓发生的三大危险因素,PICC相关性血栓是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与PICC导管相关的深静脉和浅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分别为4%和1%。

其临床症状表现为置管侧肢体肿胀、疼痛、皮温升高等,浅静脈血栓症状明显,深静脉血栓往往症状不明显,主要依靠超声来确诊。

二、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PICC对于治疗救治患者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静脉置管后具有很大的风险,以静脉血栓最具代表,综合起来,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3种。

1、导管因素导管材质、导管管径的大小、导管尖端位置都是形成血栓的重要危险因素。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声明,聚氯乙烯、聚乙烯材料导管比聚氨酯硅胶类导管发生血栓的危险性高。

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预防及处理

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预防及处理
• 一般不采用溶栓治疗和腔静脉滤器及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 腔静脉滤器仅适用于抗凝治疗禁忌或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或接受 抗凝治疗而血栓再发的患者
症状严重(血栓累及锁骨下静脉) 病程<14天 一般情况良好、预期寿命>1年、出血风险小 绝大多数CRT患者不需要溶栓
ACCP10溶栓治疗指征
抗凝V.S溶栓的禁忌
CRT肺栓塞风险高吗?
●CRT体量有限,多数引起的肺栓塞均为非症状性,致死性 肺栓塞极为罕见 ●多数CRT导致的血栓脱落发生在拔管时 ●没有深静脉血栓相关症状,单纯超声发现的血栓几乎没 有导致症状性/致死性肺栓塞风险 ●对于有深静脉血栓相关症状的患者,尽量避免在血栓症 状急性期拔管,当D-dimer连续下降趋势时在拔管
输液速度对血流影响
高输注速率: ,当液体输注速度对于所在的血管直径来说 比较高时,会产生压力阻碍血液回流,并导致 该置管静脉远端引|流区域的血液淤滞。
重点影响导管类型:留置针、中长导管
CRT的临床表现
2
症状性CRT易发生的时间:有症状的76例/2882PICC发生血栓的 时间
PICC出现症状性血栓平均在置管后 11.04+5.538天.[5] PICC 相关血栓绝大多数为 2周之内发生,故 在此阶段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导管置入 侧上肢局部情况,必要时实施相关预防措施。
由于保管期间始终存在血栓加重甚至脱落造成肺栓塞的风 险 ,需要告知患方保 留导管 的风 险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以 确保医患双方的安全。
●拔管不是CRT的治疗方式和处理方式!
拔管指征
●合并抗凝禁忌
●导管已失去功能 ●治疗不再需要 ●合并导管相关性感染 ●规范抗凝治疗后症状仍持续加重
拔管时间
●若有抗凝禁忌证,一旦确诊CRT,则需立即拔除导管,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中国专家共识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中国专家共识
本专家共识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 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指导,提高对该问题的认识和处 理能力,降低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
静脉血栓形成概述
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
静脉血栓形成分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浅静脉血栓形成两种类型。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于下 肢,可能导致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肺栓塞等并发症。浅静脉血栓形成则多 发生于输液过程中,与输液导管的刺激和损伤有关。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中国专家共识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 •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评估 •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与预防 •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与展
望 • 结论
01
引言
背景与目的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输液导管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但 随之而来的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问题也逐渐凸显。为 了规范和指导临床医生正确处理这一问题,制定本专家共识 。
患者因素与风险
年龄
高龄患者血管弹性较差, 血流速度较慢,容易形成 血栓。
基础疾病
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 疾病,可能影响血管健康 ,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遗传因素
部分遗传性血液高凝状态 的患者,容易形成血栓。
操作因素与风险
插管技术
插管过程中对血管内皮的损伤程度与血栓形 成的风险有关。
留置时间
导管留置时间过长,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建议
临床医生应重视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 栓形成的预防,遵循共识中的预防措 施,降低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
对临床实践的意义
指导临床医生正确诊断、预防和 治疗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

2020输液导管静脉血栓形成中国专家共识

2020输液导管静脉血栓形成中国专家共识

1 预防方面的建议
1.4 置管血管选择
对于在置管前体格检查发现患者存在双上肢臂围不等,单 侧肢体肿胀,单侧肢体、肩部、胸壁静脉显露明显,侧支 增多时,建议在置管前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患者锁骨下静 脉、无名静脉及上腔静脉是否存在病变,并谨慎选择置管 位置。
1 预防方面的建议
1.4 置管血管选择
考虑到留置导管可能对血管产生的影响,建议所有慢性肾 脏病患者(无论是否进入肾病终末期)在留置导管前应向 相关专业医师征询患者未来血液透析血管通路规划,并在 充分地权衡利弊后决定置管位置和置管类型。
1 预防方面的建议
1.3 血管通路选择
在满足治疗需求的前提下,应选择外径最小、管腔数量最 少且创伤最小的输液装置
1 预防方面的建议
1.4 置管血管选择
推荐在置管环节使用超声引导,除提高穿刺成功率、避免 反复穿刺外,可以对血管管径进行评估。血管应在自然状 态下评估。应根据拟置管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导管型号, 建议导管外径与置管静脉内径比值≤45%.
1 预防方面的建议
1.2 风险评估
CRT 的发生往往是多个危险因素叠加的结果。合理应用量 表进行判断可能更有价值,但目前临床上并无公认的量表 可以使用。需要考虑的常见危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 况:
1 预防方面的建议
1.2 风险评估
1.2.1
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史或家族史(对于有病史的患者应了解其使 用抗凝药物的情况并做充分评估,还需注意药物引起的出血风险)。
1 预防方面的建议
1.5 导管尖端位置
所有 CVAD 的尖端都位于上腔静脉下三分之一或腔房交界 处。尖端位置异常的导管应当调整至该位置方可继续使用。 在同等条件下,理论上中等长度导管尖端位于血流量及血 管管腔更大的位置时,血栓风险更低。需要更多的证据综 合评估中等长度导管尖端在不同临床需求情境下的最佳管 尖位置。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要点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要点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要点《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要点近年来,随着各类输液导管在临床中的应用日益普遍,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CRT)发病率明显增高,其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一种特殊类型,在病因上与置入的导管密切相关,而在处理上又须考虑导管的临床使用而存在特殊之处。

对其认识及处理不当,会增加医务人员、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负担,导致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导管的合理使用。

本共识涉及的输液导管包括中心静脉通路装置(CVAD)和外周静脉通路装置(PVC)。

CVAD是指导管末端位于腔静脉(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的输液装置,包括中心静脉导管(CVC)、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输液港。

外周静脉通路装置包括长度8~10cm的长外周导管(或称“迷你中线导管”)和长度20~30cm的中等长度导管。

导管长度<6cm的外周静脉短导管不在本共识讨论范围。

1CRT分类本专家共识以病人的临床表现作为主要的分类标准,将CRT分为以下4类:(1)深静脉血栓构成(DVT)。

(2)血栓性浅静脉炎。

(3)无病症血栓。

(4)血栓性导管失功。

2CRT的风险因素与防备措施2.1危险因素2.1.1与病人相关的危险因素置管病人常处于与疾病相干的特殊状况,而这些状况多与静脉血栓高危因素高度重叠,如手术、恶性肿瘤、长期卧床等。

同一病人每每存在多重风险因素的叠加。

2.1.2与导管相关的危险因素导管管径是最重要的风险因素。

大管径、多腔导管有更高的血栓产生率。

导管的材质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目前,随着导管材质的改进,主流材料聚氨酯和硅胶相干风险已明显降低。

2.1.3与操作和治疗相关的危险因素置管环节反复穿刺、退送导管会加重内膜损伤,增加血栓发生风险。

使用过程中,药物及输液速度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

部分药物如化疗中的抗血管天生类制剂、促红细胞天生素等有促进血栓产生的风险。

临床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案例分享、案例反思及经验总结

临床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案例分享、案例反思及经验总结

临床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案例分享、案例反思及经验总结案例回顾患儿,男,生后O小时因“孕32+3周早产,皮肤紫绡伴呼吸困难15分钟”于3.6日以“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炎(待定)、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低血糖症、早产儿脑损伤”入院。

3.7患儿体重小,进奶差,每次进奶l-2ml,综合评估后,给于PlCC置入,置入静脉为左侧大隐静脉,置入过程严格无菌操作,置入长度为23cm,穿刺过程顺利,B超示PlCC头端位于膈上约1.4Cm处。

置入后给予规范冲封管、正确的维护。

每日给予肠外营养液持续泵入。

3.19患儿左下肢沿PleC置管静脉走向处肿胀、发硬,考虑静脉炎,给予喜辽妥涂抹,继续应用PICCo3.22PIeC置管侧肢体肿胀明显(见下图),测量穿刺点上方ICm处肢体周径为Ilcm,皮肤颜色出现青紫伴发花,床旁超声提示:左侧大腿下段置管静脉管腔内低回声,考虑左股静脉血栓形成,停用PICC导管,给予抬高患肢、避免挤压按摩患肢,并给予依诺肝素ql2h皮下注射抗凝治疗;动态监测血常规、凝血六项、下肢静脉彩超。

3.23患儿左下肢青紫、发花减轻。

3.25患儿左下肢无明显肿胀,凝血六项:凝血酶原时间:13.80S,凝血酶时间:21.30S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7.70St,纤维蛋白原:2.98g∕L,D-二聚体测定:0.49mg∕L,国际标准化比值:1.16;床旁超声:左侧大腿下段置管静脉走行规则,置管周围可见实性低回声,探头加压静脉管腔可少部分压瘪,CDFI:管腔内可见血流信号通过。

左侧大腿下段置管静脉管腔内低回声(考虑血栓形成)。

继续予依诺肝素抗凝治疗。

3.28床旁超声示:左侧大腿下段置管静脉管腔内低回声(较前变少)。

继续巩固防治血栓治疗。

3.30患儿左下肢无硬肿,皮肤无发红,进奶量可,无需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综合评估后在无菌操作下给予拔除PICC导管,过程顺利,观察患儿无明显不适,无明显烦躁及哭闹,生命体征平稳。

儿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的血栓形成性及感染性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儿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的血栓形成性及感染性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综述·儿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的血栓形成性及感染性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尹萌萌 胡群作者单位:430000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童血液科通讯作者:胡群(邮箱:qunhu2013@qq.com)【摘要】 中心静脉导管是儿科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用于患儿药物、全肠外营养液、血制品等静脉输注及血液透析和血浆置换。

随着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明显增加,静脉导管相关血栓和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也逐年增加,不仅缩短了静脉导管的使用寿命,也降低了患儿的生活质量,制定适合儿童的预防及治疗方法已引起临床重视。

本研究综述了儿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栓及感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预防和治疗措施。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儿童; 静脉导管相关血栓; 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图分类号】 R72;R17 20世纪80年代引入的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venouscatheter,CVC)可长期为儿童患者静脉输注药物、营养液或血液制品,通常分两种:常规中心静脉导管和外周插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venouscatheter,PICC)。

常规中心静脉导管,如输液港、Hickman导管等需要通过外科手术植入,费用高[1]。

而PICC选择外周静脉经皮插入,其尖端位于中央静脉,与其它留置CVC相比具有潜在优势,可进行床边操作,一般不需要镇静。

PICC导管由生物兼容材料如聚氨酯或硅胶制成,常见穿刺部位为肘前静脉,也可选择贵要静脉、腋静脉或头静脉,易操作,同时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其它CVC,气胸、血胸等危急并发症少见[2]。

CVC相关并发症不仅缩短患儿导管寿命,还影响其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延长住院时间,其中静脉导管相关血栓(catheter relatedthrombosis,CRT)和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entralline associatedbloodstreaminfection,CLABSI)等并发症可损害CVC功能[3],本综述概述其危险因素、预防及治疗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很有可能是发生血栓的风险
切忌暴力冲管,停止使用
通知医生 抬高肢体制动 血管超声 抗凝治疗(遵医嘱) 拔管或者不拔?
血管超声的准确性是静脉造影的90%
血栓形成的早期,D-D聚体升高,呈阳性结果 血栓相对稳定时,D-D聚体可以转阴! 在检测过程中,D-D聚体异常升高,则高度提示血栓活动迹
注意出血倾向监测病人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 间、凝血酶原时间、尿液分析、大便常规加隐血。 特别应注意以下部位的出血:皮肤及粘膜出血;牙 龈、鼻腔出血;肉眼血尿,粪便是否带血,有无咯 血;女性病人有无阴道出血;穿刺时针孔渗血;血 压袖带绑扎处有无出血点。用药期间严格卧床,停 药后7天下床活动。
2008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的实践指南中:
顺铂、环磷酰胺、丝裂霉素、长春新碱等均可以引 起血管纤维化和血管内皮的损伤
机械性损伤 导管的管径 导管的材质 尖端的位置 导管相关感染 导管留置时间
置管时的机械性损伤 导管留置期间对血管产生反复持久持续机械性刺激,导
致血管内膜损伤和增生
✓ 直径3Fr以下的PICC 无静脉血栓形成, ✓ 4Fr发生率为1% ✓ 5Fr为6.6%, ✓ 6Fr为9.8%
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 (CDC):聚氯乙烯、聚 乙烯材料的导管比聚氨 酯,硅胶导管发生血栓的
危险性高;硅胶类材料机 械性损伤和感染率低。
聚氯乙 烯导管 发生率 为 70%
硅胶管为 20%
材质柔软
尖端位于腋静脉、锁骨下经脉或无名经脉时,血栓 发生率高,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时, 由于血流量大,血栓发生率极低
此处为最佳导管尖端位置 置入过浅,容易诱发血栓
重要的血管
长度
管径
-------------------------------------------
上腔静脉 7cm
20mm
无名静脉 2.5cm
19mm
锁骨下静脉 6cm
19mm
腋静脉 13cm
16mm
贵要静脉 24cm
8mm
头静脉 38cm
6mm
象。需进一步行超声或其他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D-D聚体的动态监测 非常重要!
抗凝治疗 低分子肝素钠 尿激酶 口服抗凝剂:华法林
均遵医嘱执行
7.3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
7.3.1 可疑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抬高患肢制动, 切勿热敷、按摩、压迫,立即通知医生对症处理并 记录
7.3.2 观察置管侧肢体、肩部、颈部及胸部肿胀、 疼痛、皮肤温度及颜色、出血倾向及功能活动情况
1
概念
2
导管相关血栓形成的原因
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临床表现与处理
4
护理与预防
导管相关血栓(CRT) 是指导管外壁或导管内壁血凝块的形成。是血
管内置管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血管内置管常见于 中心静脉导管(CVC)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 血管介入手术用导管
患者的因素 药物的因素 导管的因素 医源性因素
接受静脉置管的患者多数为接受大手术、肿瘤、长 期卧床以及肾功能衰竭者
具有血液高凝状态、血流瘀滞,血管内皮损伤等血 栓形成的三要素,容易发生血栓事件
部分患者因为担心插管移位、断裂,自主或不自主 的减少插管侧肢体活动,也是导致血栓形成的原因 之一
化疗药物对血管的直接刺激导致血管内膜损伤,是 启动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
患肢的护理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休息7~14天,抬 高患肢20~30度,以促进血液回流,注意患肢保暖, 室温保持在25℃左右,不得按摩或做剧烈运动,以 免栓子脱落。患肢制动,以免造成栓子脱落,引起 肺栓塞。每日测量患肢、健肢同一水平臂围,观察 对比患肢消肿情况,并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 感觉及桡动脉搏动,作好记录及时判断效果。严禁 冷热敷,由于热敷促进组织代谢,增加氧耗量,对 患者无益,冷敷会引起血管收缩,不利于解除疼痛 和建立侧肢循环。同时避免患肢输液和静脉注射。
肘正中静脉 6cm
6mm
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导管置入的观察,CRT发生的征 兆
医护人员的操作技能: 反复穿刺会诱发机体高凝状态 不规范的封管导致血栓发生
✓红、肿、痛
✓皮温增高
✓患侧上肢臂围 增粗 2 -4 cm
导管功能下降: 经导管的输液速度降低,经导管回抽不到血液.
原因是导管所在静脉内附壁血栓形成,导管周围纤维 蛋白鞘形成,影响液体输注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可以在抗凝治疗的同时继 续保留并使用导管,不建议拔除功能良好且有使用需 求的静脉导管.
限期拔除:
导管停用:急性期血栓不能立即拔除
拔管时机:至少2周后,检测D-D聚体是否恢复以 及患者的症状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