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的导入方法与策略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课探究性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小学科学课探究性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小学科学课探究性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教学中,教师只要结合学生实际,把握探究内容及目标,组织引领学生参与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亲历实验过程,自主学习,才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形成之目的。

现就如何引领学生开展自主探究谈谈我的点滴做法。

1 创设问题情境促使探究教学中,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可以使他们在探究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

我在教学《浮沉与什么因素有关》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老师提供的泡沫、橡皮、小卵石、空瓶子、小石子、曲别针、胡萝卜、啤酒盖等材料和学生自己准备的一些材料进行实验。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通过实验学生发现,物体放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学生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为什么泡沫、空瓶子、木块等会浮,而小卵石、小石子则会沉?为什么啤酒盖轻轻地放在水面会浮,而重点放就会沉呢?那啤酒盖算浮还是沉呢?空瓶子放入水底怎么会很费力?潜艇为什么在水里能上下自如呢?轮船是铁做的为什么也能浮的水面上,并且还能装很多的货物呢?这与什么因素有关?是与物体的大小有关呢?还是与物体的体积有关呢?……学生这一系列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解决的。

2 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常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使学生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才华,分享交流所获得的成果,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如在教学《茎越长越高》时,先让学生猜猜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具有什么作用呢?学生有的说:“茎有支撑作用”、有的说:“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这时老师说:“想办法证明水是怎样被运输的?”学生说:“分组实验,”这时老师又说:“怎样实验呢?”学生说:“取一段新鲜的芹菜和装有红墨水烧杯,将芹菜放入烧杯中,观察芹菜的便变化。

”老师说:下面就按同学们说的方法进行试验。

通过实验学生发现:芹菜的茎慢慢变红了,然后老师又让学生将芹菜横切开,观察它的横切面,通过观察学生发现,芹菜的茎能运输水分和养料,是因为茎内有许多运输管道。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课堂导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课堂导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课堂导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摘要: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

所以,如何在课堂一开始就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一节课呢?“应当采用什么形式的导入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成为所有一线科学教师都要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导入;问题一、存在的问题(一)不能启发深度思考一般来说,课堂中的设问应该有相应的难度,要考虑学生的学情与认知特点,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同时,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科学教育一直都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放在首位,让学生爱上科学、探索科学,通过科学教育逐渐领会科学的本质。

采取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但是教学的目的,而且对学生的成长与长久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例如,在执教“观察月相”一课时,某位教师采用谜语导入的方法进行教学。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猜一个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几乎在教师声音未落之前,全班已经响起一致的声音:“老师,是月亮!”于是教师接着说:“恭喜你们答对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月相。

”细想,这个谜语导入完全是学生不假思索答出来的,几乎没有任何思维活动的痕迹。

细究原因,那就是这个谜语太简单,明显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

这个谜语更像一个提问,而教师的提问缺乏原则与技巧。

很明显,这节课从一开始就背离了新课改的初衷。

事实上,一个没有思维难度的谜语导入,能发挥的作用很微弱,从一开始就给学生一种“这节课太简单了”“我已经会了”“没有必要再学了”的感受,这无疑对接下来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阻力。

(二)激发的学习兴趣保持时间短好的导入应该是让学生的兴趣高高地提起,并能保持一堂课时间。

教师在每次课堂上的导入环节要多下功夫,最好一导入就能吊起学生的胃口,让他们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疑惑和兴趣。

这样,学生学起来才更有劲。

所以,如果导入只能在几分钟内激发兴趣,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那是远远不够的。

小学生科学教育教案

小学生科学教育教案

小学生科学教育教案教案标题:探索自然界,了解动植物的生长方式教学目标:1.知道植物是如何生长的,了解动物是如何发育的。

2.掌握植物的生长方式,包括萌发、出叶、开花和结果。

3.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植物的萌发、出叶、开花和结果的过程。

2.掌握动物的发育过程。

教学难点:1.理解动物发育的过程。

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

教学准备:1.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动物的发育过程。

2.幼苗、芽苗、开花和结果的实际植物样本。

3.人类、昆虫、鱼、鸟等实际动物样本。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与学生们共同回顾上一节的学习内容,问答互动,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2.展示一张图片或播放一个视频,询问学生们这是什么,这些是如何生长的。

步骤二:学习植物的萌发(15分钟)1.向学生们展示幼苗样本,引导他们观察幼苗的特征和生长状态。

2.解释幼苗是种子发芽后的第一个阶段,播放视频或图片资料,展示种子如何发芽。

3.引导学生们思考:为什么种子需要在土壤中才能发芽?为什么需要阳光和水?为什么有些种子发芽很快,而有些种子需要很长时间?步骤三:学习植物的出叶(15分钟)1.向学生们展示芽苗样本,引导他们观察芽苗的特征和生长状态。

2.解释芽苗是幼苗出土后的第二个阶段,播放视频或图片资料,展示幼苗如何出叶。

3.带领学生们思考:为什么幼苗需要光线?为什么幼苗的叶子是绿色的?步骤四:学习植物的开花和结果(15分钟)1.向学生们展示开花和结果的实际植物样本,引导他们观察花朵和果实的特征。

2.解释开花和结果是植物生长的最后阶段,播放视频或图片资料,展示植物如何开花和结果。

3.对学生们提问:为什么有些植物可以开花和结果,而有些植物却不能?步骤五:学习动物的发育过程(20分钟)1.向学生们展示人类、昆虫、鱼、鸟等实际动物样本,引导他们观察不同动物的特征。

2.播放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动物的发育过程,如人类婴儿成长、昆虫蜕皮、鱼的孵化和鸟的孵蛋等。

小学生的科学教学教案

小学生的科学教学教案

小学生的科学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3.促进学生积极探索和质疑科学现象的意识。

教学内容:科学的定义与重要性、科学探索的过程、科学观察与实验、常见科学现象解释等。

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举一些有趣的科学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例如:“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苹果会掉下来而不是向上飞?”等。

引出科学的概念,并让学生思考科学的重要性。

Step 2: 介绍科学的定义与重要性(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科学的定义,并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来举例说明科学在解决问题、提高生活质量、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Step 3: 探索科学的过程(20分钟)教师以一个简单的实验为例,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

例如,教师可以做一个让小球从斜面滚下来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通过讨论和总结来解释实验现象。

Step 4: 科学观察与实验(30分钟)教师分发一些简单的观察和实验任务给学生,要求他们观察并记录。

例如,观察花朵的颜色、形状和气味,实验水的沸点和冰的融化时间等。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完成任务,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发现。

Step 5: 常见科学现象解释(2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解释一些常见的科学现象。

例如,为什么铁可以被磁铁吸引?为什么太阳在天空中升起和落下?等。

教师可以使用实物、图片等教具来帮助学生理解。

Step 6: 总结和归纳(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课堂上学到的科学知识和体验,回顾科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使用科学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

Step 7: 课堂延伸活动(自行安排时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小型科学展示活动,学生可以自愿参与并展示自己的科学实验或观察成果。

同时,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小学生科学探究指导方案

小学生科学探究指导方案

小学生科学探究指导方案科学探究是培养小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将提供一份小学生科学探究的指导方案,以帮助教师和家长引导孩子们进行科学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能力。

一、实践探究活动的目标与意义通过科学实验与观察,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提升科学学科的学习效果。

同时,实践探究活动还能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了解科学的工作方法和过程,培养科学家精神,为其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实践探究活动的安排与步骤1. 确定主题:根据小学生的年级和学习内容,在教学计划中确定一个科学实验或观察的主题,可以是与日常生活和环境密切相关的话题,如植物生长、天气变化等。

2. 材料准备:根据实验或观察主题,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和材料,确保安全和实用性。

3. 实施过程:引导学生按照既定步骤进行实验或观察。

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实验的目的和预期结果,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总结规律,并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解释。

4. 结果分析:帮助学生对实验或观察结果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引导他们发现规律和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5. 总结与展示:鼓励学生总结实验或观察的过程和结论,可以通过展示板、报告等形式进行成果展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师和家长的角色与方法1. 教师的角色:教师应充当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指导者和引导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资源支持。

教师要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2. 家长的角色:家长应与教师密切合作,为孩子提供家庭实践探究的机会和支持。

可以鼓励孩子在家中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实践能力。

同时,家长也可以与孩子讨论实验或观察的结果,并一起进行总结和反思。

四、注意事项与评估方式1. 安全第一:教师和家长要确保实践探究活动的安全性,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和材料,遵循实验安全规则。

科学全册教案二——四年级上册学科导入

科学全册教案二——四年级上册学科导入

科学全册教案二——四年级上册的学科导入科学是一门让人越来越着迷的学科。

在现代社会当中,科学无处不在,不论是电视、电脑还是手机,还是我们所居住的房屋,我们都离不开科学。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科学又是什么呢?科学应该被定义为一门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这个世界的学科。

而四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会如何思考,更好地跨越认识世界的门梁,并逐渐进入一个新的、真正的科学世界。

四年级的学生应该遵循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即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学习科学。

这一学科的导入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与日常生活: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逐渐认识科学是如何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联的。

例如,对于水的性质、风的现象、雨的形成等等,学生应该学会简单的实验,如吹气球、做简单的云和雨模型等等,同时也需要了解人类居住空间中的各种设备,如冰箱、微波炉、灯具等等,了解它们是如何运作的。

2.科学与环境:四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会敬畏大自然,体会它的奇妙,它的恩惠与惩罚。

通过观察自然景象、比较不同气候的异同、在通过科学工具观察生命现象等等,学生能够更加了解环境与天气的现象,并了解人类应该如何保护自然环境。

3.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技术是互相促进的。

探究成就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了解各种科学工具的功能,例如显微镜及其用途、卫星及其应用等,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4.科学与社会:科学和社会密不可分。

通过对人类简单的科技史、机器和人类对比、科技对人类生活带来新变化等等,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发展紧密相关。

在四年级这一阶段,学生正在逐渐认识科学,了解它的重要性,并尝试着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来更加深度地了解这个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了解并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从而深入学习。

在教师的指导下,我们希望四年级学生能够:1.分辨天然物体与人造物品的区别,并通过举例子的方式来说明其差异。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科学教学是小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良好的科学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文将通过一个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案例,来分析科学教学中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案例背景:学校:XXX小学年级:三年级科目:科学教学主题:食物链一、教学目标:1. 掌握食物链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2. 了解常见动植物的食性关系;3. 能够通过图表和实例分析食物链的结构和特点;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通过简短的小故事介绍食物链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观察实例:教师带领学生观察一幅描绘了海洋食物链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讨论其中的关系和特点。

3.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讨论的主题是不同环境下的食物链,例如森林食物链、河流食物链等。

4. 小组报告: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食物链进行介绍,并通过图片或实例展示,让全班学生互相学习。

5. 总结归纳: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各个食物链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构成食物链的种类和规律。

6. 拓展应用:教师出示一些真实场景中的食物链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答。

7. 结束:教师进行课堂总结,激励学生养成热爱科学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食物链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教学难点:通过图表和实例来分析食物链的结构和特点。

四、教具准备:1. 海洋食物链图片;2. 小组报告所需的图片或实例材料;3. 真实场景中的食物链问题。

五、案例分析:通过以上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得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对食物链的概念和结构有了深入的理解。

教师通过导入环节的小故事,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探索学习的动力提高。

在观察实例环节,教师运用图片展示的方式,直观地让学生认识到食物链的存在,并引导他们自主探索其特点和关系。

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互相学习,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小学生科学课教案

小学生科学课教案

小学生科学课教案导言科学课是小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它帮助学生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思维和方法。

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设计科学课教案时需要注重结构和内容的丰富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本文将从实例出发,分析科学课教案的设计要点,以帮助老师们更好地教授小学生科学课。

一、目标和背景介绍首先,科学课教案的开篇应介绍本节课的目标和背景,让学生们理解学习本课的重要性和意义。

例如,当关于植物的科学课教案,可以引导学生意识到植物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如供氧、美化环境等。

同时也可提出学习目标,如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结构和功能等。

二、前期知识概述在引导学生进入新的知识之前,科学课教案应对前期知识进行回顾和概述。

通过复习学生已有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的衔接和延伸。

例如,在讲解太阳系的科学课教案中,可以简要回顾行星运行的基本概念,包括公转、自转等。

三、教学目标和内容说明科学课教案的核心部分是明确教学目标和具体的内容说明。

在教学目标方面,应该根据学生的年级和认知水平确定。

内容说明部分则对每个学习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帮助学生理解将要学习的知识点。

以动物分类为例,可以列出学习目标,如通过观察和比较,学习不同动物的特点和分类方法。

四、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科学课教案的设计需要考虑合适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教学方法应根据不同的知识点和学习目标进行选择,如实验、观察、讨论等。

评估方式可采用课堂小测、学生报告、作业批改等形式,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具和材料准备科学课教案还需要明确所需的教具和材料,以便教师提前准备。

教具可包括投影仪、实验器材、模型等,材料则包括图片、实物、书籍等。

确保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流畅地进行教学。

六、引入新知识在科学课教案中,引入新知识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好奇心的关键环节。

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呈现图片或实物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例如,在学习水循环的科学课教案中,可以用图片展示雨水由云降落的过程,让学生猜测雨水来自何处。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研究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而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则要求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性和应用性。

为了更好地探讨小学科学教学策略在新课程背景下的研究,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教学目标的设置在新课程背景下,科学教学应强调“启发思考、培养习惯、提高能力、提供知识”的目标。

我们应将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相结合。

例如,在教学中通过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推理等能力。

二、探究式学习的推行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实施探究式学习时,教师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提供问题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并引导他们进行实践操作和思辨分析。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是科学教学的重要保障。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来展示实验现象和科学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在线交流和学习,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情境化教学法的实施情境化教学法是一种将学习与真实生活情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室内外实地观察、模拟实验等方式,营造逼真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探究和应用科学知识。

五、问题导入的策略选择问题导入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常用的策略之一,它能够引起学生思考和讨论,提升课堂氛围。

在选择问题导入的策略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感兴趣的话题来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并引导他们展开探究和实践。

六、团队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小学科学教学中,团队合作和交流是培养学生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完成实验和探究任务,在合作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培养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评价体系的改革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应从重视知识记忆和计算能力转变为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体系。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1. 实践探究:小学科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研究,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游戏教学:小学科学课程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来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科学实验游戏、科学知识问答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增强他们对科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3. 故事讲述:小学生对故事的接受能力较强,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或编写科学故事的方式,将科学知识融入到故事当中,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小学科学课程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如幻灯片、视频等,来展示实验过程、科学现象、科学原理等,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科学知识,提高他们在科学实践中的综合运用能力。

5. 问题导入:在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对科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来解答问题,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6. 分组合作学习: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实践探究活动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

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合作探究某个科学问题,通过相互讨论、互相帮助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7. 反思评价: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定期开展学生学习的反思评价活动。

通过给学生提供反思问题、进行教学回顾和学习总结等方式,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思,帮助他们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策略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研究,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构建小学科学学思融通课堂的有效策略

构建小学科学学思融通课堂的有效策略

构建小学科学学思融通课堂的有效策略构建学思融通课堂,对于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需要向学生渗透各种科学常识,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各种常见的现象,懂得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其背后的原理。

科学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多观察、多分析、多思考。

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中采取学思融通的方式,这对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学科技能、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会很有帮助。

一、创设情境,引出学习主题在构建学思融通课堂的实践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善于利用良好的情境创设给学生引出学习主题。

教师在这个环节不仅要凸显教学内容,让学生快速了解即将学到的知识,也要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探究兴趣,这样才能让教学导入环节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教师在情境创设时可以多融入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化元素,引发学生对一些典型生活现象、生活实例的探析。

教师也可以引入一些有趣的探究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快速活跃起来,充分激发学生对新课内容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授《水受热以后》这一节内容时,教师便可以首先从趣味化的探究活动出发,逐渐引出学习主题。

教师先让学生完成一个挑战——空杯建高塔,即用四个空杯叠成一个高塔,并让学生上台展示。

这虽然是一个较简单的挑战项目,但在此过程中,学生非常积极地举手,都想要挑战这个项目。

这个活动轻松有趣,易于开展,学生参与的热情都很高。

透过这样的方式进入到新课内容的学习中,会让整个课堂形成轻松有趣的氛围,为后续的知识要点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提出设想,激发学生探究在以一个趣味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进入到课堂学习氛围中后,教师随之可以在此活动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设想,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分析探究兴趣,让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中。

教师可以在教学导入阶段引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预设,或者是给学生设计更深层次的探究任务。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将探究任务和教学知识点相结合,以实践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以此来体现学思融通课堂的特征。

科学课的课堂教学实践(3篇)

科学课的课堂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科学课程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国将科学课程纳入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

本文以一次科学课课堂教学实践为例,探讨科学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树立科学精神。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是什么?(2)教师简要介绍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 讲授新课(1)教师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科学知识,如:观察、分类、比较、分析等。

(3)教师结合实例,讲解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实践环节(1)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进行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

(2)实验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3)教师巡回指导: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指导,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4. 总结与反思(1)学生展示实验成果,分享实验心得。

(2)教师对实验结果进行点评,总结实验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3)引导学生反思: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5. 布置作业(1)课后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撰写一篇关于实验过程的报告。

四、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实验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3.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热爱科学。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导入方法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导入方法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导入方法有很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
1. 故事导入法:通过讲述一个与科学主题相关的故事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故事可以通过图片、图书或口头讲述的方式呈现。

2. 问题导入法:提出一个与科学主题相关的问题,引发幼儿的思考和讨论。

问题可以是开放性的,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实验导入法: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或演示,让幼儿亲身体验和观察科学现象。

实验可以通过展示实验器材、操作过程和结果来引起幼儿的兴趣。

4. 游戏导入法:通过玩游戏的方式引入科学主题,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和学习科学知识。

游戏可以是角色扮演、竞赛或解谜等形式。

5. 情境导入法:创设一个与科学主题相关的情境,让幼儿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体验科学现象。

情境可以通过布置教室、使用道具或角色扮演等方式实现。

6. 生活经验导入法:利用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关注和发现身边的科学现象。

可以通过提问、讨论或分享经验的方式引入科学主题。

7. 多媒体导入法:使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来展示科学现象和知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

在选择导入方法时,应根据幼儿的年龄、兴趣和发展水平来确定,以确保导入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同时,导入方法应与后续的科学教育活动相衔接,形成一个连贯的学习过程。

小学教案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

小学教案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

小学教案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教育专家普遍认同,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是至关重要的。

科学是一门独特而神奇的学科,它可以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从而激发他们对探索世界的兴趣。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教师们设计教案,达到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的目标。

第一,让学生亲身参与。

为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教师应该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科学实验中。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解释现象。

通过亲身参与,学生不仅能够增强对科学的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逻辑思维。

其次,创设有趣的学习环境。

学生天生对新奇和有趣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有趣的学习环境来引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趣味性的故事、游戏或实物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方式给学生展示一些科学实例,帮助他们更形象地理解科学概念。

第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差异化教学。

例如,对于对科学充满好奇心的学生,可以提供更深入的学习材料,鼓励他们独立探索和研究;对于对科学缺乏兴趣的学生,可以通过故事、实验演示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兴趣,并逐渐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科学项目或参观科学实验室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应用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亲自感受科学的魅力。

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还能帮助他们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科学素养。

总之,教学是培养学生对科学好奇心的关键。

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创设有趣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开展实践活动,教师们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我们将打开他们对世界的探索之门,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模版(五篇)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模版(五篇)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模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植物的基本构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感官来观察植物的外部特征。

2、运用科学术语来描述观察结果。

3、绘制一棵植物的简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常见植物特征的探究兴趣,培养细致观察和详细记录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植物的根、茎、叶等组成部分。

教学难点:能准确绘制一棵植物的示意图。

教学准备:观察记录表,学生手册。

教师准备:一株植物样本,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观察法。

课程时长:新授课,1课时。

教学流程:一、引入话题1、介绍情境:在周六,喜羊羊在森林中发现许多植物。

(板书:植物)引导学生跟随情境进行学习,询问学生是否能识别出喜羊羊看到的植物。

2、提出问题:对于一株未知的植物,讨论可能的特征,如是否开花、叶子形状、生长位置等。

二、观察植物1、以绿萝为例,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植物的结构,包括根、茎、叶。

2、强调观察技巧,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感官,如鼻子嗅闻、手轻轻触摸,同时强调安全注意事项。

3、分享观察结果,培养良好的交流和倾听习惯。

三、绘制植物1、教师示范如何使用科学记录单,展示记录表的填写,如填写姓名和日期。

2、指导学生按照茎-叶-根的顺序绘制植物,强调观察与绘画相结合的方法。

3、展示并评价学生的画作,邀请被选中的学生分享绘画体验。

四、总结1、揭示植物的真正身份为绿萝,通过幻灯片展示,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2、提出新的挑战,让学生合作完成植物拼图,找出根、茎、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观察大型植物。

3、结束语:赞扬学生的积极参与,鼓励他们在课后应用所学方法去观察校园中的植物。

注:所有活动应确保学生的安全,并在适当的时候提供额外的指导和支持。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模版(二)【教育目标】科学概念:液体具有流动性,其流动速度受到其黏度的特性影响。

过程与方法:实施预测,并通过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理解公正实验的原则,即保持除变量外的其他条件恒定。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公开、民主的讨论有助于评估实验的精确性;认识到小组协作在实验执行中的关键性。

小学科学入门首课教案

小学科学入门首课教案

小学科学入门首课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 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家的工作;- 掌握常见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 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器材、实验材料、科学家图片、小黑板、彩色粉笔等;-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橡皮擦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教师展示科学家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科学家的工作内容和形象;-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你们觉得科学是什么?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研究的?”2. 探究实验(15分钟)- 教师介绍一种简单的科学实验,例如“水的沸点实验”;-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提出假设,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实验现象,与假设进行对比。

3. 归纳总结(10分钟)- 学生回到座位上,教师板书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现象的原因,并总结规律或结论;- 教师提问学生:“你们觉得科学家是怎样通过实验来研究问题的?”4. 拓展应用(15分钟)- 教师出示其他常见的科学实验现象,例如“磁铁吸引力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学生进行实验报告的撰写,包括实验目的、步骤、结果和结论。

5. 小结(5分钟)- 教师向学生复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科学实验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学生反思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问题或疑惑。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家的工作方式。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培养了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

同时,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学生提高了解决问题和表达的能力。

然而,本节课的时间较为紧凑,可能需要学生在实验操作上更加细致和仔细一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实验操作的讲解和指导,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并掌握实验步骤。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及教育改进策略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及教育改进策略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及教育改进策略小学科学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最基本、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小学科学课程的教育改进和资源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需要采取科学化、规范化和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中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以下是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建议:1. 利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图像、图表、动画等视觉和声音的展示,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导入教学、激发兴趣、辅助讲解、复习和测试等方面。

2. 利用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以通过亲身实践掌握科学知识和方法。

学校应该提供充足的实验室设施和原材料,教师应该设计出安全、有效、具体、生动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自然规律。

3. 利用网络资源网络资源是小学科学课程开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方便地寻找、查找和获取科学知识和信息。

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设立科学论坛或科普网站,让学生参与到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来。

4. 利用科普读物科普读物是小学科学课程开发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教师可以借助科普读物,让学生通过阅读开启科学探索之门。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布置科普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科普读物并分享他们的探索和发现。

小学科学课程教育改进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和能力培养,满足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求。

以下是小学科学教育改进的建议:1. 推行问题导向的教学问题导向的教学,即以问题为起点,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科学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积极参与和发掘。

2. 注重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小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多来自于身边的事物和现象。

教师应该将科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获取科学知识,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锻炼科学思维。

3. 倡导多元化的探究方式小学生的兴趣和学科背景不同,对科学探究方式的需求也不同。

小学科学有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有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有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有效教学有三大策略: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策略、增进学习结果的教学策略、提升学习体验的教学策略。

一、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学得多、学得快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策略其实就是化难为易,把大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的目标,把一件大事分解成一件件小事,这样你就会发现:从小处着手,从易处着手,事情也许并不很难。

怎样化难为易呢?一)化抽象为形象1、语言的形象化。

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能够使听者的脑中呈现的是一幅幅鲜明而简洁的画面,而不是一些抽象的语义代码。

2、图像的形象化。

图像包括、图表、草图、绘画、摄影、幻灯、电视、计算机等。

在无法借助实物的情况下,图像直观是实现形象化的最主要途径。

通过图像的直观性可把课文中所描写的景色所阐述的道理,具体直观地呈现在儿童面前,使他们获得生动的形象,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尤其是教师自绘图画是很有教学价值的。

3、动作的形象化可以用直观表演、直观演示、直观操作。

二)化理论为实践,从生活中寻找科学性,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

也可以从实践中获得,在操作活动中学习课本知识。

三)化未知为已知,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四)化复杂为简单,科学的秘密就在于把复杂的东西演变成为若干简单的东西去做。

二、增进学习结果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一)由结论到过程,让学生学深学透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展示知识本身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同时也要让学生的思维卷入到知识的获得过程。

二)由知识到问题,把知识转化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探究,并围绕问题进行交流、互动、研讨,这样就能引导学生把知识学深学透。

当然,问题要设计得有价值、有意义、有挑战性、有新颖性,使其能够有效引领和刺激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三)由已知到未知,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教学中要善于把学生从熟悉的地方引到陌生的地方,由已知引到未知,让学生处在陌生、未知的状态,以激发学生的思考。

小学生科学探究课堂

小学生科学探究课堂

小学生科学探究课堂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小学教育中,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科学知识,我们需要创设一个积极、开放的科学探究课堂环境。

一、课前准备在科学探究课堂中,教师的课前准备至关重要。

教师需要提前研读相关教材,了解实验装置和操作步骤,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

此外,准备好相关实验器材和材料,确保顺利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二、探究性学习活动1. 提出问题在科学探究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

例如,在学习生物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昆虫的身体被分为头、胸和腹三部分呢?”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昆虫的特点和适应环境的原因。

2. 实验操作实验是科学探究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实验操作步骤,指导学生按照步骤进行操作。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操作和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例如,在学习物理的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实验,让学生用不同长度的绳子摆放在悬挂的物体上,观察不同长度绳子对摆动的影响。

3. 数据分析在进行实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

学生可以通过绘制图表、计算平均值等方式,将实验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

例如,在学习数学的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比较不同形状的物体的周长和面积,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 总结和展示科学探究课堂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

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并鼓励他们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进行展示。

例如,在学习化学的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酸、碱和中性物质的特点,并通过展示板或演示实验的方式,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

三、师生互动和鼓励科学探究课堂中,师生互动和鼓励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同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和想法,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建议。

通过积极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科学活动方案范例(三篇)

小学科学活动方案范例(三篇)

小学科学活动方案范例教学目标:1、理解自然环境中的生态系统,通过分析池塘生物环境的资料,为创建生态瓶设计合理的方案。

2、具备根据设计规划及实际情况制作生态瓶的能力,并能持续进行管理和观察。

3、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能互相倾听意见,共同协作完成生态瓶的制作,并进行分工管理及观察记录。

教学重点:设计并实施生态瓶的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自然环境中的生态系统运作机制。

教学预备:大容量塑料瓶、剪刀、制作生态瓶所需材料、活动记录本以及实物投影设备。

教学流程:1、导入:教师:同学们,你们都曾仔细观察过学校里的荷花池吗?能描述一下其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元素吗?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这个话题。

2、探究阶段:1)展示池塘生态系统的图像,教师引导介绍,引导学生关注以下问题:a) 池塘中有哪些水生生物?b) 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c) 植物如何为池塘中的动物提供生存条件?d) 池塘中有哪些非生物元素,它们对生物有何影响?2)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和答案。

3)设计生态瓶建造方案。

a) 小组讨论应选择哪些生物放入生态瓶,并考虑需要为它们提供哪些生存条件。

b) 记录并完善设计方案。

4)制作生态瓶。

a) 准备必要的制作材料。

b) 根据设计方案和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

c) 小组讨论确定生态瓶的放置位置,并分配管理与观察任务。

5)总结。

3、板书设计:小学科学活动方案范例(二)【教育目标】科学概念:理解改变水量和生物数量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动态变化。

过程与方法:实施严谨的实验操作,持续进行观察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精确记录观察结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确保实验条件的严格控制,以及对观察结果的持续记录。

【教学难点】在对比实验中精确控制变量,并通过收集数据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预备若干鱼类、水、水草等实验材料。

【教学流程】一、讨论生态瓶,制定实验策略:1、讨论:生态瓶中的生物生存状况如何?2、展示并比较,哪些生态瓶中的动植物生活状态更佳?3、思考:改变生态瓶的某些条件会产生什么影响?4、引导:减少水是改变非生物环境,增加生物是改变生物数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课的导入方法与策略
发表时间:2019-11-19T14:47:20.31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10月4期作者:罗洪[导读]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科学启蒙课程,其宗旨是培训学生科学素养,所以,通过对课堂导入进行巧妙利用,学生科学学习兴趣进行培养等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科学素养非常重要。

本研究主要对小学科学课导入方法进行分析与探讨。

罗洪(重庆市巴南区界石镇桂花小学校重庆巴南 401320)摘要: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科学启蒙课程,其宗旨是培训学生科学素养,所以,通过对课堂导入进行巧妙利用,学生科学学习兴趣进行培养等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科学素养非常重要。

本研究主要对小学科学课导入方法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科学课程;小学教学;教学导入;方法中图分类号:G6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10-285-01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始,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导入。

它不仅要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进入课堂学习,还要启迪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课堂像磁石那样吸引学生。

因此,有人把课堂导入比喻为一首乐曲的前奏,或丰盛晚餐前的一杯开胃酒。

一段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会紧抓教学目标,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快速进入课堂,引发学生思维碰撞,调节原有知识结构,以便适应学习新课的心
理需要。

正如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科学课堂要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引导他们主动思考问题,由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形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

科学课堂的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实际。

作为科学课堂的首要环节——课堂导入,更应在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导入上下足功夫。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强、模仿性强、活泼好动、持续专注和自控能力差,以形象思维为主。

因此,在设计时,要拒绝平淡刻板、长篇大论、牵强附会的导入方法,力求做到简洁、生动活泼、师生交融、富有新意和趣味性。

一、谈话导入法
所谓谈话法,指的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知识与经验回答问题,以此实现巩固已学知识、收获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法。

谈话导入法的运用,事先教师应该将谈话内容准备好,善于在谈话中启发学生,并设置难度适中的问题,谈话后让学生所谈话内容进行总结与归纳。

二、科学史导入
科学史指的是科学技术产生、形成和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反映,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文明的核心成果之一,在卷帙浩繁的知识积累与成就卓著的技术应用背后,凝聚着人类独有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人文关怀与价值规范。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科学史料,可以在创设问题情境、引领探究过程、渗透方法指导、拓展学习内容、进行人文熏陶等方面,有效地丰富与完善科学教学,提高科学教育的实效。

在教学“杠杆的科学”这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在二千多年前,一位古希腊哲学家、物理学家曾经对国王夸下海口:在宇宙中给我一个点,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撬起地球。

听到这句话,你有什么想法?有学生问:我想知道这个点指的是什么点?有学生说:能撬起地球,这要用多大的力呢?我追问:阿基米德说的这句话如果能够实现,你认为撬起地球的力和整个地球的重量相比,是怎么样的?是什么工具在这里帮助完成的……当然,阿基米德的夸口是无法实现的,但另一件事却是真实的:国王造了一艘大船,造成后却无法弄下水,大家面对这艘大船感到束手无策。

国王想到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经过一番努力,设计了一套装置。

一切准备妥当以后,他把国王请来,并把绳子的一端交给他。

国王拉动绳子,大船居然慢慢移动了起来,最后平稳地被推到了水中。

在教学“电与磁”一课时,可以这样利用科学史导入法:先用幻灯片出示丹麦科学家奥斯特的照片,让学生猜猜是哪位科学家,再说说对于这位科学家的了解。

看过教材的学生会了解一些,大部分学生对奥斯特了解得并不多,说不出具体的事情。

接着,再用幻灯出示奥斯特发现、研究、运用电和磁联系的故事。

在这段故事中,学生了解了科学家研究的严谨和艰辛,还了解了人类大规模利用电的发展历史。

在教学中引入科学发展史故事,不仅可以巧妙地将学生引入课堂学习,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对学生进行了科学史教育。

三、创设情境,进行导入
创设情境,也是教师们极为喜欢采用的导入方法之一。

借助相关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带入之后的知识情境中,让学生乐于学习新知识。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导入新课,相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高,会更好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由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切实创设相关教学情境进行新课导入,从而有效引领学生学习新知识。

如,教学“水变成水蒸气”的相关内容,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个与之相关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引进新知识的学习中:用一块毛巾醮上水,在黑板上写几个字,然后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字有何变化。

然后学生们不难发现,黑板上用水来写的字在慢慢变模糊,最后看不见了。

这样,学生必定会觉得十分奇怪,纷纷讨论原因是什么。

然后教师适时进行新课导入,学生自然兴趣大增,都想积极学习新知识。

教学“温度和温度计”的相关知识,教师也可以根据气温的变化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然后引导学生猜测温度,并思考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从而引入温度和温度计的学习之中。

再如,教学“水”中的“谁流得更快一些”的相关内容,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创设一个关于“流动比赛”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所创设的情境中积极思考:谁流动得更快一些?原因是什么?这样,学生就会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并最终得出问题的答案。

这样的导入方法,自然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故事导入法
儿童教育每每始于故事,好动、贪玩是儿童的天性。

即使最顽皮的孩子,一听说讲故事,也会喜形于色,刹那间就会安静下来。

因此可抓住学生这一心理,注重语言上的艺术讲究,将动物、植物拟人化来激发兴趣。

例如讲《各种各样的叶》时,可用讲故事的方法进行教学,将树叶拟人化,再通过对话,了解它的各自颜色、形状、谁和谁相似等,使学生精力集中,掌握迅速。

如教《船》一课时,可通过船的发明故事导入新课。

让学生了解从古到今船的发展和用途,可以使本课的教学丰富多彩,生动有趣。

总之,小学科学原本就是一门趣味性十足的学科,也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务必注重新课导入环节,切实借助新课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自主地投入到相关知识的学习之中。

相信只要广大小学科学教师们积极探索,采用有效的导入方法进行新课导入,就一定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最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