胯太极拳名家郑悟清先生曾经有这样的比喻

合集下载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告诉我们什么(一)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告诉我们什么(一)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告诉我们什么(一)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之允升园清代著名武术家苌乃周先生言:学拳宜明其理,传其神,顾其名,思其形,方能精妙入细。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是太极拳界公认的拳论之一。

在现在极少见到的杨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所著的《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中,澄甫公对此专门注解,并作为“王宗岳原序”视之。

著名太极拳家陈炎林所著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一书,也收录此拳论。

研读此太极拳论,虽然简单易解,但是真正体悟上身确是不容易。

我对此拳论的体悟,也是时断时续地时有所得。

特别是自己“龙虎劲”的骨架基本形成之后,回过头来再体悟此拳论,甚是敬佩前人的太极智慧。

前段时间,陆陆续续和拳友分享了一些体悟。

应拳友相邀,形成文章合集,以便于拳友参阅。

一、气敛入骨的关键所在是什么?十三势行功心解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杨澄甫先生注解: 心为精神意气之总称,乃指走架时一拳一动以精神为主动,驱使其气,即每一开合之,开时必须直行之,则自然沉著而有缠劲,其气就自然而收敛入骨髓矣。

用功既久,气能随意而运动,则身之运动,为意之运行,其根乃在心(精神意气)因以心行其气也,所有屈伸起落,务须曲线缓和,毋使身用内发生稜角之病,是之为顺遂,如此则身可从气,而气可从心矣。

我的行拳体悟体悟有四:之一。

关于行功心解的释义,太极老人黄元秀先生的理解也是非常中肯。

他说:“行功心解四字,即道家炼气修心之法。

行功是外,心解是内,即内外兼修,即是动静双修,便是性命双修。

前人称为太极手法,今人改称太极拳。

”何谓心解?我查了查字典,即心中领会的意思。

之于太极拳,我们关键要领会什么?四个字,动静双修。

之二。

肾主骨,肾充则骨强。

静养肾,心静才会让肾气充足。

进而,心火下降、肾水上升,水火既济,达到阴阳调和、水火相容的平衡关系。

若如此,“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生活中,烦躁是肾的克星。

为什么肾虚的人脾气大,容易发火,情绪不稳定?心火和肾水阴阳失去调和所致。

太极拳的十三种松胯状态

太极拳的十三种松胯状态

太极拳的十三种松胯状态作者:陈雄来源:《少林与太极》2009年第05期近期,我在互联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有关腰胯之轶事,文中有一段内容是这样的:近代太极拳重要人物杨露禅教全佑功夫,全佑成为吴式太极拳之始祖。

后来杨露禅告老回乡,全佑尾随不舍,杨便下轿对他说:“我当天发誓,全部功夫都已教你,没有一招留下,总之你记住‘圈内打人,圈外推人’便是。

”所谓“圈内”即盆骨发力范围之内,所谓“圈外”即盆骨发力范围以外。

太极拳不是只以柔劲化解对方来势的,它也可以发劲打人,而力量的终极来源就是盆骨,换句话说就是腰胯。

(原文该提法不够准确,盆骨系胯中一部分,并不完全等于胯——笔者注。

)人体最大块的骨头是盆骨,而太极拳正是用盆骨来打人,这是厉害之一;盆骨的发力,外表上不易看清楚,所以对方被打得折肢断臂仍不知为何,这是厉害之二。

基于如此原因,有些拳师流传“教拳不传胯,传胯师傅差”之说,把胯的练法与用法视为珍贵的守功之本,传授腰胯要领时不愿多作讲解,顾虑徒弟把胯练好了会在功夫上超越自己。

太极拳明师林泉宝先生在《武当太极拳行功心悟》一文中讲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以前有一伙强盗在江河中抢劫客船财物,并把所有船上的人捆绑其手脚后抛向江中,船上许多人会游泳但均因手脚被捆而溺死,唯有一人用海豚式游泳自救而生。

通常我们习惯于蛙泳、自由泳、仰泳、蝶泳,这些姿势都是以手脚的动作来游划,而豚泳是以身体的扭动来前进的,可以不依靠肢体的动作。

虽然游泳和太极拳并无直接的联系,但这个故事对我们练习太极拳强调“以身领手”,以身法来统帅太极拳走架揉手,是有一番启迪的。

太极拳的所有动作,初级时是以手领手,也就是以手指挥整个太极拳运动;然后是以身领手,就是身法主宰全身的运动,一招一式一切运动之主宰皆由胯节指挥。

太极拳名家郑悟清先生曾经有这样的比喻,以此说明胯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

他深入浅出地说:木偶戏是中国的传统艺术,木偶在舞台上表演各种动作时,都是台下演员的手指挥的,演员的手拉得越好,木偶表演得越精彩。

【功夫要窍】敛臀端坐胯自松,劲蹬跟中裆自圆!怎么才是圆裆?

【功夫要窍】敛臀端坐胯自松,劲蹬跟中裆自圆!怎么才是圆裆?

【功夫要窍】敛臀端坐胯自松,劲蹬跟中裆自圆!怎么才是圆裆?圆裆不是一天就可以做好的,需要做到,顶,提,裹,撑。

修正的时候,不要把其他太极拳要领都丢了,不可用气力,放松才可练成。

洪均生老师说,尾骨长强穴微向外翻,就做到圆档了。

感觉像是坐在凳子上一样。

另外,注意,微向外翻,并不是撅屁股,一定注意!。

靠墙头。

两腿分开大概与肩同宽,大腿与地面平行,膝盖不要超过脚尖。

背部贴墙壁,特别是肚脐对应的腰部的命门要突出贴在墙上。

练习到你可以不用靠在墙壁上那样立着,就基本不会尖裆了圆裆有两种说法'①太极拳术语。

指练习太极拳时,裆部(即会阴部)要开圆,不可夹成人字形似的尖裆。

练习时'两胯撑开,两膝有微向里扣的意思,裆自然能圆。

即使两膝微向外分开,而两大股外往里合,胯根撑开,同样能够起到圆裆的作用'(顾留馨《太极拳术》)。

②桩功用语。

又称'全裆'。

练马步桩功时,裆胯圆撑,气劲下注而肛阴上提。

此练法益于固势和承受外力。

开裆是把胯关节松开,松开在早期是极力由内向外挣横的,后期是松开的。

做法只有一条,在拳架正确的基础上反复牵拉,外形上主要看膝与大腿前面这一平面及胯关节的立体空间关系。

开裆之后会在行拳过程中每次放松的时候,都能感觉到上身的力量下落到腰腿处会产生一种弹力。

弹簧样的力,能吃进外力,能反还外力。

展开剩余86%何为裆?陈鑫云:肾囊两旁谓之裆。

(肾囊者,外阴也。

理解成大腿根应该相差不多吧?然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还望各位指正。

)又云:两大腿根要开,裆开不在大小,即一丝之微亦算得开。

盖心意一开,裆即开矣。

不会开裆者,腿虽岔三尺宽,不开仍然不开。

可见开裆之难矣,若无明师指点,要过此关怕是有些人终生无望。

那么如何开裆呢?开裆又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呢?纵观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全书,仅此一处说到裆。

而如何开裆,想是方家之秘,只字未提。

或是小弟眼拙未能找到吧。

既然此路不通,又无明师可询,小弟只好到别家求之了,终于在形意名家宋世荣先生传下的内功四经中找到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郑曼青太极内功心法

郑曼青太极内功心法

郑曼青太极内功心法郑曼青为杨澄甫杰出弟子,曾为《太极拳体用法》执笔.精通诗、书、画、拳、医、,人称“五绝老人”.为台湾杨式太极拳奠基者.在海内外影响巨大.他总结了太极内功心法九要,对练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含胸胸不可挺,挺必气浮无根:亦不可驼背,驼背必气结致病.含不可露形,意识可也.何谓?以意内收,引气下沉是也.中医谓:气汇『膻中』,膻中穴在胸两乳中间,灸之可治气喘,可证气在胸部汇集.学习太极拳即练气功,首重内练,内练舍行气何由?气能运行,血必畅旺.此为习太极拳开宗明义,必需先予详悉者也.故太极拳异乎一般运动,为先运而后动者,其它一切运动系先动而后运,本末倒置,功效不彰,毋容自辩.含胸或称松胸,窃以为不如含胸此法.用.行.形要求,外形要求完成,以意念随之内收,使能达以神贯顶.此之所谓太极拳讲求内外一致是也.古人所谓:“头如西山悬”,最为简骸.神贯顶后,再沿头面下降,完成一周天之运行,是谓河车倒运.(七)气沉丹田忌闭气、迫气、用力鼓气,此处谓沉丹田,由上述松肩、含胸、尾闾中正、气由意导引至丹田即可,而系水到渠成之事,千万勉强不得.窃以为“沉”字作形容词解较妥,作动词解,则用力致病.丹田在脐下一寸三分,去脐近,去脊远之约三与七比中间,又名气海.此处存气不惧多,只患寡,气寡则体弱,气足则体壮.孟曰:“吾善养浩然之气”孟子深知气之重要,而善养气,不愧练气专家.《郑子太极拳十三篇第四十六页》教示:“气以细长静慢为主,缓缓吸入丹田,与心相首,稍使逗留,久之渐能宿气,日积月累,直养无害,未可限量也.”与孟子之说相吻合,行气不如守气,守气乃“直养浩然之气”.又郑子壬子无射月演讲:“太极拳与体育”时尝提示曰:“……练太极拳要气沉丹田,心能沉下,便绝对没有这种病‘心脏病’,因为心包络会比别人强一点,外感风寒不至于侵袭到心包络,以致慢慢影响到心脏,这种病我所见地,我所治地很多,而且中国医学上讲得比较详细.那么练太极拳地功效,对最厉害地癌症、心包络、心脏病等等,都不成问题,尤其胃病更容易治好,肾脏病也很容易恢复健康,总之,对于人确有好处.”气沉丹田地好处毋容怀疑,实务上,我郑师拙陋徒之一,三十余年来教学成效,也能使许多患久年疾病者转为健强,不能不证明太极拳诚健身之宝筏也.丹田有气不但健身,且可防身,承受重击而不改色.盖腹部接劲,将敌弹出寻丈之外,同门师兄皆有此能耐..踝.道理.我们现在到一个佛殿去,前殿有一个弥勒佛,很大一个胖子,笑笑地,他是拿一个布袋,人家都讲上头题着:‘坐也布袋,行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人不但自己是个布袋,甚至于一切儿女妻子,功名利禄等等,无一不是布袋,尤其自己是这个布袋最难放得下.所以讲什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什么‘一下子顿悟可以成佛’等,就是讲不容易放下.练太极拳是难,就是难在自己有意思挡住.我不能进步,是我地意思挡住了自己,没办法打通,这一点实在是太极拳最难第地关头.(郑曼青)教示吾人‘松’之重要,松之入手方法,松即是太极拳之功用,得到‘松’字才可希求气通三关,气敛入骨,化气为髓.我得一悟:习太极拳不是习普通拳技,是习‘道’.依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四十八章》每天习拳增加拳艺,到了某一境界却日日减损拙力,才能进入大道|太极之门.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教示吾人‘松’之重要,松之入手方法,松即是太极拳之功用,得到‘松’字才可希求气通三关,气敛入骨,化气为髓.我得一悟:习太极拳不是习普通拳技,是习‘道’.依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四十八章》每天习拳增加拳艺,到了某一境界却日日减损拙力,才能进入大道|太极之门.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上之心法.,无上之心法.。

太极用胯方法

太极用胯方法

在生理学上所谓的胯系指股骨上节,大腿的折叠下陷处。

换句话说,我们通常把腰和腿之间的部分叫做胯。

胯关节由骶髂关节、髋关节、髋骨与脊柱的韧带联合、耻骨联合、骨盆等部分组成。

放松骶髂关节对加速松腰起到重要作用,行拳时从大腿根部放松,注意操练髋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这样达到开活两胯的作用。

对修炼太极拳内功而言,以胯裆为主宰的行拳练功,使之以身领手,引动腹内的太极轮转,支配了逆腹式呼吸。

一系列的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连绵不断,皆由此而成。

阴阳、虚实以及丹田呼吸全赖胯裆之运转,在外是拳架、推手的练习;在内则是丹田的运转。

最后练就心意合一,由丹田统帅整个身体的运动。

劲力的基础在脚下,起动能的来源是腰胯。

胯根是轴心,带动各关节进行运动。

裆劲转圈由外达内,由内达外,浑然一体。

本人在这里抛砖引玉,把自己多年的练法与经验粗略整理,供同道参考,兹简单介绍如下。

一、缩胯缩胯是由前脚至后脚的髋骨和肌肉韧带向后向内收缩,与腰腿合胯为一,而不是屈胯凸臀。

缩胯在以守为攻(前半部分为防守,后半部分为进攻)的动作中运用较多。

一般情况下前半部分做缩胯动作,既能形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盘稳于泰山,并为后半部分进攻发劲提供足够的动力距。

缩胯用于如封似闭、倒卷猴、海底针,或是其他弓步转为半马步的动作。

二、落胯落胯是指在放松腹股沟的状态下,髋骨和肌肉韧带向下落。

落胯时前脚宜内扣一些,在胯关节松开时腹部下沉。

胯以下肢体松沉至涌泉穴,胯以上肢体向上领劲(即虚领顶劲)。

要落胯沉稳与脚蹬腰发协调顺达,才能形成足够大的反弹力,在稳固的下盘支撑下将劲道作用于目标上,产生预期的发放效果。

落胯应是放松境界的层次,而非表面姿势的技巧。

因为技巧无论多高,摆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仍习惯本能地去顶。

然而进入松透的落胯,外力进来不是被吞入身体,就是被轻松化掉。

接劲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

落胯用于揽雀尾、栽捶、指裆捶等动作。

坐胯是指在落胯的基础上,臀再加点下坠的意思。

下坠的时候胯不能挺出去。

郑悟清拳法和赵堡太极拳

郑悟清拳法和赵堡太极拳

郑悟清与赵堡太极拳小架道理愈简理愈明,动作极小功极精。

谨细自卑能高尚,慎微由虚而能盈。

若还舍近求远事,终必图大误前功。

收拿吞吐缩小绵,中正平园轻柔活。

舒紧缜密精气神,悟清虚灵得三乘。

往来逆顺练阴阳,功夫只在意中求。

郑梧卿,字风臣,河南省温县赵堡镇人,生于1895年,享年90岁。

郑梧卿由于身患肺痨之疾,经村医李俊秀医治并教以太极拳锻炼,后经妻子以太极拳亲身体会,劝其找村中能人学艺强身,郑梧卿拜在邻人和庆喜门下学习赵堡太极拳代理架。

代理架为赵堡太极拳内功架,内容包含广泛,要求以张三丰太极拳炼丹秘诀和历代传人心得修持。

郑梧卿初在西安授拳时,并非小架之功,而是以传统赵堡太极拳中平架传习,后经深入研习,明其精微,姿势越演越小,动作简而极精,为和在西安授拳的同村人郑伯英授拳有所区别,故而以小架教习学者。

赵堡太极拳小架并不是外行所说的高架和身体不好的人学习的架子,小架是由传统老架演化而至精微的内在拳架,是自己打给自己看的,自家修持法,不注重外在的表演形式,是赵堡太极拳演化到高级阶段的自然精微之功。

是赵堡太极拳秘传尺寸架的小写,赵堡太极拳以秘传刀尺丈量阴阳开合,度虚实剪裁。

张三丰曰:“是刀也,能开混沌,斯尺也,用挈蓬莱,故相随而不失,知造化之剪裁……。

分修矩兮合宜,剪水云兮快绝……。

度龙门之万仞,如虎剑之两条……。

刀兮,刀兮,妙之又妙。

尺兮,尺兮,要所必要!匪欧冶之能熔,匪公输之能造,与我偕行,任他嘲笑。

歌曰:“一刀一尺遍天涯,四海无家却有家。

破衲补成云片片,袖中拢住大丹砂。

”赵堡太极拳尺寸架:道自虚无识有为,两仪相抱有正经。

心中有秤分斤两,手中有尺意度量。

开展紧凑慎密规,五行生克爻推算。

自然顺求颠倒寻,松给灵动生能动。

阴阳相对济济功,鸡蛋里面找骨头。

神明自能有先知,浑圆正气出全真。

郑梧卿对丹道易理研习极深,在三门峡时专门拜师学习易理,授学时要求学生抄写河南毫洲太清官养生密字碑文,以练养提高拳法。

郑梧卿行拳以身心描绘太极已达化境,悟出太极之真是内在拙质见清,得以纯阳之功,故而为提醒自己在修习中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无碍才能拳道合一,得以轻清是正念,取名“悟清”。

郑悟清拳法要略

郑悟清拳法要略

郑悟清拳法要略郑悟清拳法要略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异彩纷呈,乃国家之瑰宝,赤县神州,天高地阔,藏龙卧虎,慧眼难辨。

在封建社会中,确立起来的国术,自古讲究,祖传秘宗,父子相继,师徒相授,内外有别。

而河南温县赵堡太极拳的第十代传人郑悟清先生,早在日寇侵华、国难当头之际,以大无畏的爱国精神,为扬我民族之神威,洗刷“东亚病夫”的奇耻大辱,毅然破除单线秘传之师训,开始择徒授艺,从此,赵堡太极拳的奇技绝招走出家门,走向社会。

那时,郑公在西安司令部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国术馆任教官,先后授艺四十余载,从者如流,佼佼者辈出。

郑老在赵堡太极拳秘传的基础上汇通三教之精华,吸取各家之特长,饮誉武坛,名震西北,形成了独特的融气功、中医、太极于一体的郑悟清拳法。

郑公拳法影响其外孙岳崇和先生,投师于赵堡第十一代传人郑钧门下为弟子,跟师学艺三十余载,经刻苦习练、默悟,在一九七一年至一九八一所间,又经外祖(悟清老公)精心指点,在拳理和技击上得到更进一步造诣,并为广泛传播,在武陟境内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太极拳人材,从而将赵堡太极拳,特别是郑悟清拳法推向一个新的局面。

郑悟清拳法要略一、赵堡太极拳郑悟清功法要领(一)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近。

任他巨力来攻打,牵动四两八千斤。

纵放屈伸人莫知,推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拦横采也难敌。

引进落空合击出,沾粘连随有丢顶。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我先动。

(二)太极拳法自然理,动静阴阳刚柔济。

棚捋挤按寻规矩,周身圆活周身随。

石磙碾米巧妙劲,蓟花风吹轻灵机。

口授心传功久炼,着理融随妙神奇。

(三)元气清温浊气凉,神仙留下健身方。

必须开裆收下气,站立又要膝盖藏。

磙肩束肋钻脑颈,开胯下腰最为良。

气从口入不是入,气从口角入小肠。

气从鼻出不是出,鼻送五藏入膀胱。

更有练气真妙诀,缄口似闭张不张。

郑悟清拳法要略二、拳理求真太极拳,乃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实乃道家练功精髓。

传统的道家气功尊老子为师祖,奉其著作《老子》为金科玉律,更有《道德经》为方士丹家的必修书。

胯太极拳名家郑悟清先生曾经有这样的比喻汇编

胯太极拳名家郑悟清先生曾经有这样的比喻汇编

谈谈太极拳先师们对腰胯练法的要求陈耀庭作者简介:陈耀庭,1937年 1月生于杭州,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我国知名材料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太极拳业余爱好者,五十年代初跟牛春明学习杨式老架,六十年代到北京,跟随吴式太极拳名家刘晚仓,学习吴式太极拳及推手十多年,七八十年代跟高占奎、朱怀元学习汪永泉传杨式老架。

曾受到老一代大师吴图南、杨禹廷、汪培生、孙剑云、郝少如等的指教,现任北京汪永泉太极拳研究会名誉副会长。

练好太极拳腰胯是关键,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综观现在许多人的练法,似乎与太极名家大师的要求练法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我把过去近六十年来跟先师们学拳时听到的、见到的关于腰胯练法的要求,写出供太极拳爱好者作一参考。

一、牛春明对松腰胯的要求牛春明是太极拳界著名的老前辈,拳艺精湛,上世纪二十年代随杨澄甫南下,后留在杭州,解放后周总理安排他给毛主席教拳。

平时在西湖边六公园给大家教拳,牛老师教拳十分认真,要求严格,是钉是铆,一丝不苟。

记得有一位中年男子,一打起势就下蹲,老师教他不要蹲,他不改,老师急了,手指着公园边的厕所说:“要蹲上那儿去!”他膝盖往前一跪,老师转过身来,对大家半开玩笑地说:“你们要跪,回家拿块搓板,到老婆床前去跪,我这里不用跪”。

这件事,使我终身难忘,使我知道了蹲跪和松腰胯完全是两码事,对我一生练拳,收益匪浅。

二、杨禹廷要求打拳体会“毛驴拉磨”记得六十年代我与拳友陈惠良去拜访杨老,请教他如何打好太极拳时,他说“盘架子要像毛驴拉磨那样”。

为什么要像毛驴拉磨那样,当时并不理解。

随着岁月的流逝,深感这是练太极拳的原则,是基础,是方向,越来越感到这一点拨的金贵。

“毛驴拉磨”是指:我是磨,毛驴拉着我转。

这样就能松腰、活腰,随着毛驴转,我不是主动转,是被动转。

打太极拳与拳击、摔跤不同,腰不能用力。

如果腰用力,腰带手,腰就僵了,错了。

拳谱上说腰要“活似车轮”,要知道,那时候都是手推车,牲口拉的车,轮子都是被动转的,不是现在的汽车,摩托车是主动轮。

太极拳名家谈太极拳

太极拳名家谈太极拳
各位太极拳名家谈太极拳(简述) 1、杨澄甫大宗师---"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姿势要中正圆满,沉着松净,动作要轻灵圆转,纯以神天之气,接地之力,寿人以柔。十三式之体用各得一式, 其用曰捋,其体曰中定。如此而已。应用时有一招捋就够了。拳架不过为学练而设计,其实到应用,一招都不需要。" ????? 3、郝为真先生---"初练时,如身在水中,两足踏地,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则如身在水中,两足浮起,浮游水中,能自如运动。第三层,则身体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走,临渊履冰,神气内敛,不敢有丝毫散乱。此则拳成矣。 ????? 4、石明先生---"飘走接散虚空,肩腰胯三道气圈--这就是太极拳体用的全部。要想与人接手不犯丢扁顶抗等毛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飘,二是走。飘就是全身关节肌肉节节松开,僵力拙力完全除掉,脚下没有一点死力之处,且有一种升腾感;走就是气走,意为向导气随行,内气能在身体内随意行走。 ??????? 接就是接劲(不是用手而是用脚接劲),一搭手,对方就身不由己,整个身子被粘了起来,脚跟离地,手中无所施。(散是松散,如水之容物,不顶不抗。虚空如水的气态,对方击我感到空洞无物)。 ??????? 肩腰胯三道气圈是内气随着身体中垂线向下延伸而逐渐向肩腰胯的周围均匀地散开,形成直径约一米左右的气圈。肩圈、胯圈的大小相同,腰圈略小。肩圈主要保证肩肘腕手的灵活变换;腰圈主要保证腰的自如旋转和供给全身各部位发劲;胯圈主要保证下盘稳固,进退灵活,以虚实步伐配合上肢活动,支援发劲。肩腰胯三圈以腰圈为主,想象把肩圈接于腰圈之上,将胯圈接于腰圈之下,上下相随,灵活运转。" ?????? 5、杨禹廷宗师---"柔软不是软弱无力,极柔软是高度的不丢不顶,如影随形,触之总觉得空虚无物,摸不到对方的中心,进则落空,退则失势。极坚刚是受者总觉得对方力气大,自己处处不能得机得势。另一方面,久练之后,产生一种鼓荡之劲,一种极富弹力的整体劲。(如大海里的水浪飘起万吨巨轮。)" ????? 6、陈微明先生---"放松肌腱,松开关节,以求松柔。求其柔者,可使全身能撤散而不连带也。假如推其手,手动而肘不动;推其肘,肘动而肩不动;推其肩,肩动而身不动;推其身,身动而腰不动;推其腰,腰动而腿不动,故能稳如泰山。若放人时,则又由脚而腿而腰而肩而肘而手连为一气,故能去如放箭。若不能柔,全身成一整物,力虽大然更遇力大于我者,(被)推其一处则全身皆立不稳矣。柔之功用岂不大哉。故能整能散,能柔能刚,能进能退,能虚能实,乃太极拳之妙用也。" ????? 7、向恺然先生---"太极就是一个圆圈。太极拳就是有无数的圆圈联贯而成的一种拳法。无论一举手一投足皆不能离这个圆圈。离了这个圆圈,便违背了太极拳的原理。不但举手投足皆不能离这个圆圈,四肢百骸不动则已,动则皆不能离圆圈。 ????????? 太极拳的招架便是攻击,攻击也便是招架。不能用太极拳的方法攻击人的,断不能用太极拳的方法招架。因为手手处处皆是圆圈,就在这一个圆圈之中,分一半是招架,一半是攻击。功夫越深,圆圈越小。有时尚不及见其转动,已尽招架及攻击之能事。 ????????? 推手也是一个太极的圆圈。在一个圆圈之中,分出棚捋挤按四手。棚挤 为半圆,捋按为半圆。于彼此皮肤接触之处,每手又各成一个小圆圈。每于小圆圈中又分半圆为粘,半圆为走。两手同时粘走,虚实须得分清,若不分清,即犯双重。两手虚实分清后,便得注意到一手虚中之实,实中之虚。不然,则一手之中亦犯双重,其弊害与犯两手双重等。 ????????? 无论练架与推手,皆须注意尾闾及脊梁。所有动作胥发源于此。脊梁须中正,不偏不倚。因动作必从尾闾发端,方足以身体运动四肢,不是以四肢牵动身体。尾闾有圆圈,则各部的圆圈能粘能走,如尾闾不起作用,各部的圆圈也都失去了粘走之效。" ????? 8、董英杰先生---"太极拳练法,以心行气,不用浊力,纯任自然,筋骨鲜折曲之苦,皮肤无磋磨之劳。不用力何能有力?盖太极练功,沉肩坠肘,气沉丹田。气能入丹田(丹田为气总机关),由此分运四肢百骸,以气周流全身,意到气至。练此地位,其力不可限量矣。先师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即此之谓也。" ????? 9、汪永泉先生---"太极拳就气圈而言有'三平一竖'四大圈。平圈有肩圈、腰圈、胯圈;竖圈有下丹田处的立体圈。肩圈主人体平衡,腰圈主人体旋转,胯圈主人体进退;丹田立体圈主人体技击发力。此外有肩、肘、手腕、胯、膝、足腕及颈部各关节的圈,大小腿及大小臂内均可想象内含若干小圈。 ????????? 人之周身,可视为内含十字架的大球体。球内有一个水平线和垂直线相互交*的十字,十字交*处在圆心,好比是自己的中心点。十字的横线标志着两肩相平,保持人体不致倾斜。十字的竖线垂直在百会穴与尾闾之间,胸椎前侧的十字交*点即是身体的中心点。 ???????? 行功走架中,可以假想自己的身体是一个大圆气球,姿势随着气球旋转而变化,气球的旋转变化要以气球的中心为主导,以十字中垂线为轴带动气球的旋转,以十字水平线推动气球的前移和膨胀。 ????????? 人之进退,犹如球体在水面上鼓荡;人之起落,则如球体胀缩;人之旋转,犹如球体在大浪中翻滚。无论球体的方位如何变化,体内的十字交*线务必保持中正平衡。由此习而久之,人体自可保持随遇而安。 ????????? 推手中,接力或发劲都可以借助大气球。如对方击我左侧,我向左旋转气球;如对方击我右侧,我向右旋转气球;如对方击我上侧,我向上旋转气球;总使对方来力落空。击发时,或沿平圆、立圆的边缘向前旋进,或直线前移碰撞对方。对方左虚,我即左旋气球以右侧击发其中心;对方右虚,我即右旋气球以左侧击发其中心;对方上虚,我即上旋气球击发其中心;对方来力强欲与我向顶时,要快速地使气球先缩后胀,形成弹簧力击之。气球一动就兼有化、发两种作用。向左转动的一侧引化对方来力,向右转动的一侧直攻击对方中心。向右转动的一侧引化对方来力,向左转动的一侧直攻击对方中心。向后转动的一侧引化对方来力,向前转动的一侧直攻击对方中心。另外大气球还可以保护自己的中心,对方在打我时,只能打在气球表面,而不致于影响我的中心。" ???? 10、马岳梁先生---"太极拳的'轻'不能用单纯不用力来解释。轻是相对于重而言的。轻就是不能用'爆发力',避免双重。轻也不是松懈。松懈和爆发力均为太极拳之大忌。轻是有力不用。所以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为太极劲。太极拳的动作、手、眼、身法、步法都介于有力无力之间。呈现将展未展之势,虚实宜分清楚,才能构成'太极劲'。"

和式太极拳概观

和式太极拳概观

和式太极拳概观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太极拳中原文化孕育了一刚一柔的少林和太极两大著名武术拳种,为中国武术贡献了两宗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当前席卷全球的健身热潮中,以其良好的健身效果和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而备受世人喜爱。

提及发祥于河南温县的太极拳,人们往往关注陈家沟的陈式太极拳,而忽视了赵堡的和式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的创始人和兆元师从于陈清平,他在继承赵堡新架的基础上,以《易经》之理为基础,对拳架进行了改革,删其繁琐,增其不足,创编了一套体用一致、技理相合的和式太极拳。

这一拳架不仅在技术风格上独树一帜,而且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与技术特点。

1 和式太极拳的形成和式太极拳的创始人和兆元1810-1890年,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习文学医,十五岁时1825年师从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清平习练太极拳。

和兆元勤学苦练,深的陈清平赏识,后成为他的入门大弟子,系统继承了陈清平的拳技。

和兆元的姐夫李棠阶,是温县南保封村人,官至吏部尚书,对理学颇有研究。

道光十六年1836年李棠阶回乡,见到了武艺超群的和兆元,在尽完孝道后,随邀请和兆元与其一同进京供职,并授以“武信郎”之职。

在李棠阶的影响下,和兆元以理学、道家和中医理论来指导和规范拳架,使理论与技术密切结合,创编了走架轻灵圆活,柔顺自然,不同于陈清平拳架的新拳架。

因此拳架强调体用一致、技理相合,以自然柔活之体,养体内浩然之气,故被称为“带理架”。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和兆元随李棠阶返乡,在此后12年期间,代师授拳,逐步同化了众师弟的拳架和拳理,故自和兆元以后在赵堡流传的太极拳多为“带理架”,后世传习者将此拳架称为“和式太极拳”[1]。

2 和式太极拳的传承和兆元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对太极拳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但他并未公开授徒,晚年归里后,研习拳理,传授子孙。

儿子润芝、勉芝、敬芝、慎芝及长孙庆喜均得其真传。

长子和润芝自幼随父习武,兼承家传中医,传拳于子庆喜、庆文、庆台。

和庆喜兼得父亲及祖父亲传,技艺超群,是和式太极拳传承中的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赵堡太极拳郑悟清拳法讲义》书序

《赵堡太极拳郑悟清拳法讲义》书序
糜灌
太极拳 ,是我 闲的文化瑰宅 ,具有 身 、健 体 、养生和技 击等 多种功能 我是 一个武术爱好 者 ,从小习武练拳 ,但 l对未经过高 师指 点 .学求 学去也 是只矢u其然 ,而 知其所 以然 于小H、j 候身体 不好 ,经常 生病 ,后经我付的 ·些 武术老 前辈 的指 点 ,身体 才得 以康复 从此 以后 ,我与 武术结 下了不解之缘 。只要是 一听 ’兑邶 里有教武 术 的 ,我就 不顾 一切地 跑 过 去婴跟 人家 去学 武 术。不管是白天黑夜 .部风雨无阻 、
题 能知道 题 ,你才能改进 ,能改进才能进步 而且教 人时 能 ‘藏 ’,更不能 不教你 自己认为 确的功 夫 如 果你越 教 ,你就越 能领忻太极拳里而的奥妙 所 以,你 就 会进 步 ’ 力 有学生 .才是真正的老师 不川的学生 会给 你提 出 I 的 题 ,而 ¨-每个人的感 也不 ·样 ,你只 有把学生提出的『uJ题解 出来 r,能总结 了.你 才算是有进 步 ”帅父是一个学术渊博的人 ,在}』}=太极拳理 论时 。他 经常 会l}j朴会知 币u自然 的生存之规律 以及把做 人的道 理融iI=到太极拳 沦 攀法中,i上你听得津津有味 你本来 认为很复朵的太极擎理 沦.到他的思维里却 成了很简单的儿 句 I壬.而且 1 常 容易懂 他经常 说: “练太极拳首先要叫 白 拳理 如果你 知道 拳理知 . 矢u道 方法 ,你就是再下功 夫 .也是朴然 .练擎lIlf一定要悟 .悟拳理 .悟方法 ,只有 对方法 ,才能 出功 大 ”他还 终常指点我说 : “练 擎不能恨 劲的去练 .越恨劲越缘 不出来功夫 ·定要轻松 自然 ,以玩 要的方法 练 ,要 小着痕 迹的练 ,更不能 }I:人 看你是在练 拳 女JI果 胥出你是练 拳,那就 说明你太在意 r,你的意 也

郑子太极《述口诀》

郑子太极《述口诀》

郑子太极《述口诀》《述口诀》一篇中,作者说,从来武术家,得有妙法,多秘而不传,以致每每失其真传。

今曼青之受于澄师者,未敢说尽其传。

十余年来,每欲笔之于书,又恐传非其人,既而思之,善与人同,固吾所愿。

乃谨录要诀十二则,此皆澄师所不轻易传人者。

尚希世之贤哲龚豪,有以参证而广大之,使人人皆能祛’病延年,则民族幸甚。

一、曰松。

澄师每日必重言十余次,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

反此则日,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

二、曰沉。

如能松透,即是沉。

气沉则神凝,其用大矣。

三、曰分虚实。

四、曰虚灵顶劲。

即顶劲虚灵耳。

五、曰磨转心不转。

磨转者喻腰,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

六、曰似拉锯之揽雀尾。

拉锯者,彼此用力均匀,则往复可以畅通无阻。

此理在推手上,有二意:一曰舍己从人,顺其势,可以得化劲与走劲之妙用;二曰彼微动、己先动。

此即彼欲用力推来时,则我亦先之以力拉回,彼拉去时,我亦先之以推送之去。

七、曰我不是肉架子,汝为什么挂在我身上。

太极拳专尚松灵,最忌板滞。

肉架上挂肉,便是死肉,又何有灵气之可言。

八、曰拨不倒、不倒翁。

周身轻灵,其根在脚。

非具有松、沉两种功夫,不易办到。

九、曰能发劲。

劲由于筋,故柔的活的有弹性的是劲。

何为发劲?做箭似的。

发劲之法,要得机得势,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然得机得势,最难领略,拉锯式之作用中,确是有机有势存乎其问,因彼之欲进,我先知之,是为得机,彼既进既退,受制于我,是为得势。

脚腿腰完整一气,一则是力聚,可以致远;一则是身不散乱,方可命中。

十、盘架子,要中正均匀。

此中正均匀,看似平淡,却极难能。

十一、曰须认真。

棚捋挤按须认真,若不认真,便都成了假的,棚不要棚到人家身上去,捋不要捋到自己身上来。

按与挤皆不可失却中定。

这是真的,否则便是假的。

十二、曰四两拨千斤。

所谓牵动四两拨千斤者,只用四两劲牵动千斤,而后拨之,此牵与拨,是两事,非真以四两拨千斤也。

如牛重千斤,绳重四两.牵之以其处、以其道,则可使之左右如意。

太极入门须知八法

太极入门须知八法

太极入门须知八法太极拳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修炼太极拳的过程也是对自身思想提升的过程,常练太极拳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修身养性。

太极入门须知一:明理太极拳是将中国的阴阳古典哲学原理,用之于拳理的拳法,使人们能够至大至极地发挥其各项能力和能量的拳种。

它来源于‘道德经,易经;主道家一脉,旁及儒释医兵。

把老庄道学的无为,虚静不争,柔弱胜刚强,知机,积气。

孔孟学说之中庸之道,佛家之空灵舍己,无形无相,医理之气血,经络关系,兵法之动静虚实等,融合为一体,皆为太极之用。

太极内功心法,则是从文化源头儒.道.释三家形成无极图说用于内丹修炼,后经宋理学继承推演形成阐明理学奥妙的太极图说,从而太极哲学渗入武术文化。

因此,习练太极拳应该从中国古老的哲学修身养性入手,认真体悟神意气的妙用,这样才能悟到太极拳的奥妙。

太极入门须知二:懂法就是正确的练习方法来自于师傅的正宗传授,常言说:一要名师,二要传,三说功夫,四谈拳。

明师并不是有名气的老师。

而是真正明白理论结合实践,能因材施教的师傅。

可以说没有明师的指点和真传,就是功夫下的再大但收效却甚微。

太极入门须知三:修德习武先习德,太极拳之修炼,以道为终极。

以德为基础,修德为达道。

德行行德,功德圆满,乃能达道。

故而德是主观的努力,思想的净化,思维的创新,境界的提高。

道以得彰,德以道显。

积德而成道,故而要修德。

太极拳界有句古话:有德者得之,无德之失之,太极入门须知四:财力即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常言说的好;穷文富武,如果连日常的生活来源都维持不了,家里一团糟。

就是武圣人来教你功夫,你也没有心思去练拳啊。

学习太极拳前要做到心静体松,太极拳是一项陶冶情操的功夫,当你静心打完整套拳法后,身心都会感到轻松愉悦。

太极入门须知五:伴侣即练拳的伙伴.拳友。

大家拳理不明可以去请教师傅,路不明找拳友,就是说在练拳架里姿势动作的运用摸试,要去找伙伴来试劲。

因为太极拳差之毫厘,而谬之千里。

如果自找师傅练习,自会处处挨打,而且心里还会留下阴影。

自古赵堡太极拳一套架

自古赵堡太极拳一套架

俗 易懂 的理解 它而起得 。习练太极拳 ,要明 白了它的历 史
和发展 ,才 能更好地 掌握它 的真谛 ,这些东西 .万万不是

旬 “ 久练则奇效 自 彰” 所 能敷衍过去的。
P41
兆元后 .由于和兆元身形比较大 ( I 8 《 ) 左朽 ),爿练麟箩架
后 ,觉得 能伸展 ,遂根据 自 对太 极拳理 的理解干 ¨ 自已 的智慧 .将藤箩架伸展_ r 打 ,并 H - 为每…式都加注 r太极 拳 ,这也就是 “ 代 架”的形成 干 u 兆元 的 “ 代理架”
武当・ 总3 2 8 期

文 :郑 佳 乐 ( 西安 ) 责 任编 辑 :潘 富城
“ 正宗太 极拳 ” 、 “ 原架太极拳” ,现在社会充斥着
爿 ,或臂膀活 ,或腿脚活 ,直至身柔如 ” 泥 ”,此时算是 有了 “ 柔”的样 子 ,才 u 『 以开始 “ 编筐 ” 、直至 “ 苦练” 之 后 ,上 F{ : } { 随 ,身形合一 ,形 似箩篾 ,浑圆而 惧 外 力.也有 了 “ 崩”的能 力 当赵堡太极拳第九代宗师 陈清平将 “ 藤箩架”教给 和
赵堡拳架 中 自然
硬 中化柔在这个
条”想必 大家都
极具弹性。练拳练到一定程度臼 寸 ,当倒燕条_样柔而软。 不易轻易变形。 “ 箩筐” 状圆, 竹篾编制的蘸式盛器 刀砍不烂,斧劈不断 这就是拳论魇自 逮 糖: 撞之而不
散 ,破之 而不开 ”。也如 同我们编筐一般 这个 过程 就是 习
便不能承 重 ,也就如 同 自己的拳架有疏漏 。按压 箩筐凹而
不折 ,反而是 一股弹力 ,这弹 力便是所谓 “ 崩”劲 。太 极
“ 腾挪 架 ”。 “ 领 落架 ”是因拳 势 中有 “ 金刚 领落”之

悼念赵堡太极名家-郑钧先生(生前拳经拳论书法论集)

悼念赵堡太极名家-郑钧先生(生前拳经拳论书法论集)

悼念赵堡太极名家-郑钧先生(生前拳经拳论书法论集)
郑钧,男,汉族,1933年2月生,河南温县人,赵堡太极拳第十一代名家。

第一任温县赵堡太极拳郑悟清拳法研究会会长、并兼任华夏精悟武术研究会、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国际清净文化气功与易学联谊总会、《易学与医学》编辑部,河南(商丘、偃师、博爱)山西晋城市郑悟清太极拳法研究会、西安赵堡太极拳研究会、焦作市保健科学研究所以及意大利、多米尼加国际郑悟清太极拳法推广中心等国内外武术团体、馆校名誉校长、会长、顾问、客座教授,中国太极文化国际交流中心聘请为高级顾问等职。

“五绝”奇士郑曼青

“五绝”奇士郑曼青

郑曼青:令人震撼的“五绝”奇士郑曼青(1902—1975),原名岳,字曼青,自号莲父,别署玉井山人,又号曼髯,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人。

晚年勤学不辍,彻夜攻读,又号夕长楼主、学不厌老儿,一生深得国粹精髓。

中国古代赞誉文人,有“三绝”之说,即诗、书、画三者皆能达到高深境界之谓。

而郑曼青则能以诗、书、画、医、拳闻名,晚年被誉为“五绝老人”。

郑曼青天资甚高,颖悟过人。

幼年失怙,从母张氏习诗书,过目成诵。

因体弱多病,常随母亲去药铺抓药。

其母通于儿科,每次抓药均至药铺亲自动手。

郑曼青日后精擅中医,家学渊源正得自其母。

九岁时,郑曼青因贪玩,不慎被颓垣砖块砸中头部,造成重伤,昏迷一昼夜,幸赖拳师周鸣岐入山采药救治,卧床半年而愈。

十岁起,从其父生前好友、拔贡、温州名画家汪如渊(香禅)学画,初期仅侍立研粉、观画养病而已,三年后身体康复,取其外祖母服药所剩包纸,涂画一花一叶、一虫一鸟,栩栩如生。

十四岁时,汪师母命其画藤花,画面竟寓南田、新罗之意,其师汪香禅甚为惊喜,代他制订紫藤花馆润例,鬻画养家,购者甚众,不但解决生计,尚有余资搜集任伯年、赵撝叔诸名家画轴,以作研习,日有进境,画艺渐精。

随后,复得濮玉(字冰如,知名女词人,满清格格)之姨母指引,致力双钩。

某日与表兄嬉戏,蒙双目悬肘写一竹竿,以双钩为之,枝节交错,一无差讹。

翌年,诗翁鲁塍北介绍他赴杭州,结识沈寐叟、经子渊、马一浮、楼辛壶、王潜楼等大家,相与研论诗书画,浸润日久,艺技大进。

郑曼青十余岁便有诗名。

民国九年(1920),十八岁的郑曼青到北京,在报章上与名士罗复堪、罗瘿公昆仲以诗唱和,成为莫逆,遂应郁文大学之聘,担任诗学教授,并加入“甲子画会”,而有机会与名家陈半丁、齐白石等相识,讨论字画。

当时郑曼青专攻王羲之、李北海等书法,笔走龙蛇,青出于蓝,加之他精于诗、书、画,遂被坊间称为“三绝”,佳誉雀起,得交结郑苏戡、陈师曾、凌直支、姚茫父、王梦白诸家,经六载熏陶,其画乃沿白阳、青藤而钟八大,俱见佳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太极拳先师们对腰胯练法的要求陈耀庭作者简介:陈耀庭,1937年 1月生于杭州,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我国知名材料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太极拳业余爱好者,五十年代初跟牛春明学习杨式老架,六十年代到北京,跟随吴式太极拳名家刘晚仓,学习吴式太极拳及推手十多年,七八十年代跟高占奎、朱怀元学习汪永泉传杨式老架。

曾受到老一代大师吴图南、杨禹廷、汪培生、孙剑云、郝少如等的指教,现任北京汪永泉太极拳研究会名誉副会长。

练好太极拳腰胯是关键,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综观现在许多人的练法,似乎与太极名家大师的要求练法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我把过去近六十年来跟先师们学拳时听到的、见到的关于腰胯练法的要求,写出供太极拳爱好者作一参考。

一、牛春明对松腰胯的要求牛春明是太极拳界著名的老前辈,拳艺精湛,上世纪二十年代随杨澄甫南下,后留在杭州,解放后周总理安排他给毛主席教拳。

平时在西湖边六公园给大家教拳,牛老师教拳十分认真,要求严格,是钉是铆,一丝不苟。

记得有一位中年男子,一打起势就下蹲,老师教他不要蹲,他不改,老师急了,手指着公园边的厕所说:“要蹲上那儿去!”他膝盖往前一跪,老师转过身来,对大家半开玩笑地说:“你们要跪,回家拿块搓板,到老婆床前去跪,我这里不用跪”。

这件事,使我终身难忘,使我知道了蹲跪和松腰胯完全是两码事,对我一生练拳,收益匪浅。

二、杨禹廷要求打拳体会“毛驴拉磨”记得六十年代我与拳友陈惠良去拜访杨老,请教他如何打好太极拳时,他说“盘架子要像毛驴拉磨那样”。

为什么要像毛驴拉磨那样,当时并不理解。

随着岁月的流逝,深感这是练太极拳的原则,是基础,是方向,越来越感到这一点拨的金贵。

“毛驴拉磨”是指:我是磨,毛驴拉着我转。

这样就能松腰、活腰,随着毛驴转,我不是主动转,是被动转。

打太极拳与拳击、摔跤不同,腰不能用力。

如果腰用力,腰带手,腰就僵了,错了。

拳谱上说腰要“活似车轮”,要知道,那时候都是手推车,牲口拉的车,轮子都是被动转的,不是现在的汽车,摩托车是主动轮。

“毛驴拉磨”是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具体练法,这里的“毛驴”就是“意”。

三、吴图南要求“外带内”,“梢带根”有一次拳友陈惠良跟我说,吴老跟杨家仓发大脾气了,起因是杨家仓问吴老,练太极拳是“外带内”还是“内带外”“以梢带根”还是“根带梢”结果吴老很生气说:“这个问题你问两次了,明明告诉你是外带内,梢带根,你不相信我,走人啊!干吗还跟着我!”。

那时杨家仓跟吴老已多年,而且学得很好,还在北大教拳,吴老生那么大的气!当时我立即意识到,这个问题一定很重要。

后来就清楚明白了,这跟杨禹廷说的“毛驴拉磨”是一个问题,如果不“外带内”、“梢带根”的话,腰是死的,永远也练不出太极劲,借不了力,不可能“四两拨千斤”,所以吴老急了。

四、汪永泉、朱怀元要求“不得蹲桩”,“不要塌腰”,“盘架子要用腕子”七八十年代,我和于桐和先后向高占奎、朱怀元学拳,高老师和朱老师是汪永泉最早的四大弟子中的两位,于桐和他父亲和汪永泉、朱怀元是协和医院里工作多年的老同事,关系好。

一天于桐和拿来了一本手抄小本子——“揉手须知”,是朱老师向汪永泉学拳的手记小本本,我把它视为珍宝,在第二页一开始就强调“不得蹲桩”,“双手只负责给腰劲开门”。

汪老说:“腰不能塌”,“脚不要踩死”,“盘架子要用(手)腕子”,还特别强调意气的作用:“要明确,内气是领导者,主动力,外形姿势是被领导者,被动者,两者都是要受意的支配”(见刘金印《汪永泉授杨式太极拳语录与拳照》一书)。

上面这段话正是对拳谱“意气君来骨肉臣”很好的诠释。

结语我认为,要学好太极拳,首先要明确学什么,如果要学“借力”,“四两拨千斤”,你就要练“用意不用力”,就好好体悟上述大师们的教导,他们的苦口婆心;不要蹲桩,要用意领,用梢带,腰要活,不可用力……。

如果说,“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不好理解的话,我想上述大师们的比喻是很容易懂的,问题是去不去那样练。

朱怀元老师说:“不准用力,不得在对方身上乱找乱问,更不可用手推人拿人”。

他教出了许多太极拳高手,如李和生、石明、朱春煊等,说明他的教学是足有成效的。

如果有人要问我,如何才能练好拳的话,我曾在《中国太极拳网》成立座谈会上,题写了下面几四句话:两手春风拂杨柳,双脚犹如踩浮舟,南屏晚钟悬百会,静听宏音扬全球。

意思是说:两手不但要像杨柳那样随风飘柔,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是被春风吹动的,是被动的,春风是“意”。

双脚不要踩死,要有腾挪之势,好像在船上,即拳谱所说“飘飘荡荡浪里钻,上轻下沉不倒颠”。

第三句讲的是身形,要正,像口悬挂在寺庙里的铜钟,发散着声波。

而自己心要静,意要随,不要想打人,不执着追求什么,随宏伟的音波散向太空。

太极拳名家郑悟清先生曾经有这样的比喻,并以此说明胯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

他深入浅出地说:“木偶戏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当木偶在舞台上表演各种动作时,都是台下演员用手来指挥完成的。

演员的手拉得越好,术偶表演得越精彩。

而太极拳一切动作的变化莫测全依赖胯的动作,以胯根为主宰,牵连发动全身运动”。

太极拳明师林泉宝先生也指出:“太极拳的所有动作,初级时是以手领手,也就是以手指挥整个太极拳运动;而后是以身领手,就是身法主宰全身的运动,每一招一式,一切运动之主宰皆由胯节指挥。

”而在太极拳界,也流传有“教拳不传胯,传胯师父差”之说,这些都充分说明,胯的练法对于练好太极拳有着致关重要的作用。

而太极拳胯的练习侧重在松胯,脚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过膝盖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刹那间把力量送到腰部。

不能松胯将会瞬问断劲,功亏一篑。

会松胯可卸掉对方来力之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盘稳固,为裆走下弧创造了条件,可加大腰部转动的幅度,使周身协调。

其次,松胯是形成混元之力的必要条件。

再者,松胯还有利于调整身法、步法得机得势,使下肢运行变得轻灵。

对于初学太极拳的爱好者来说,欲练松胯就先要明白胯之所在。

在生理学上所谓的胯,系指股骨上节,大腿的折叠下陷处。

换句话说,我们通常把腰和腿之间的部位叫作胯,胯关节由骶髂关节、髋关节、髋骨与脊柱的韧带联合、耻骨联合、骨盆等部分组成。

练松胯的重点之一是体悟摇臀荡胯。

所谓摇臀,是以臀部一侧胯关节为同心,以骨盆为半径的旋转运动;荡胯则指弧线提胯和弧线落胯运动。

放松骶髂关节对加速松腰起到重要作用,行拳时从大腿根部放松,注意操练髋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如此达到开活两胯的作用。

如果练拳时真的松开胯,尾闾就如一个钟锤,向左偏时左胯落的同时,右胯荡起,既而有右胯落时尾闾已经靠过来了,由胯带动全身直至手指及脚下涌泉。

放松腹股沟和会阴穴、松腰敛臀(亦俗称塌腰)对松胯圆裆亦起到较大作用。

另外,注意放松胯关节,并放松臀部及腰部的肌肉,不能死顶骨盆,夹僵胯部。

松胯起码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轻灵,通过胯关节的肌肉韧带合理收缩舒张,胯关节的各骨关青能灵活转动,不产生辅助肌肉韧带做负功的现象。

二是松腰沉稳,通过松胯更好地松腰,以身带领肢体内外运动,恰到好处地使意气劲合一,能使身体协调完整,松而不懈,沉而不僵。

对形体而言,坚持长期科学、系统的胯锻炼,可使胯范围渚如骶髂关节、髋关节等关节软骨增厚,肌腱、韧带增粗,在骨附着处直径变大,胶原纤维量增加,从而提高胯关节的抗拉能力及稳固性。

通过放松伸展性练习,既可使参与关节运动的原动肌力量得到增强,又可使对抗肌的伸展性提高。

与此同时,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在力的作用下伸展,增大了关节的灵活性,提高了关节的运动幅度。

太极拳运动的重心变换离不开胯关节的有效活动。

对修炼太极拳内功而言,以胯裆为主宰的行拳练功,使之以身领手,引动腹内的太极轮转,支配了很自然的逆腹式呼吸,一系列的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连绵不断,皆由此而成。

阴阳、虚实以及丹田呼吸全赖胯裆之运转,在外是拳架、揉手(亦俗称推手)的练习,在内则是丹出的运转,最后练就心意合一,由丹出统帅整个身体的运动。

劲力的基础在脚下,其动能的来源是腰胯。

胯根是轴心,带动各关节进行运动。

裆劲转圈由外达内,由内达外,浑然一体。

裆圆胯撑(中级阶段)和松胯活裆(高级阶段)这两个概念,似乎不难明门,但如何练到位却是需要研究的。

现以杨式115式太极拳为例,谈谈个人练功体会。

一、缩胯缩胯是由前脚至后脚的髋骨和肌肉韧带向后向内收缩,与腰腿合胯为一,而不是屈胯凸臀。

缩胯在从以守为攻(前半部分为防守,后半部分为进攻)的动作中运用较多。

一般情况下前半部分做缩胯动作,既能形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盘稳如泰山,并为后半部分进攻发劲提供足够的动力距缩胯用于揽雀尾的按势后推、如封似闭、倒撵猴、海底针,或是其它弓步转为半马步的动作。

二、落胯落胯是指在放松腹股沟的状态下,髋骨和肌肉韧带向下落。

落胯时前脚宜内扣一些,在胯关节松开时腹部下沉。

胯以下肢体松沉至涌泉穴,胯以上肢体向上领劲(即虚灵顶劲)。

要落胯沉稳与脚蹬腰发协调顺达,才能形成足够大的反弹力,在稳固的下盘支撑下将劲道作用于目标上,产生预期的发放效果。

落胯应足放松境界的层次,而非表面姿势的技巧。

因为,技巧无论多高,摆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仍习惯本能去顶。

然而,进入松透的落胯,外力进来不是被吞人身体,就抑或是被轻松化掉。

太极拳名师林文涛先生在教学中常说:“接劲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

”落胯用于揽雀尾、栽捶、指裆捶等动作。

三、坐胯坐胯是指在落胯的基础上,臀冉加点下坠的意识。

下坠的时候注意胯仍持着落,不能挺出去。

坐胯时立身中正,臀部肌肉和胯骨自然下垂。

膝盖要朝着脚尖的方向微微顶一点儿,实脚尖有回扣之意。

要体悟下肢在放松状态下的对拉,要领做对了,脚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会有沉胀的感觉。

太极拳名家陈微明先生教授太极推手时指出:“化劲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转动为主。

”坐胯用于揽雀尾、搂膝拗步掌等动作。

四、塌胯塌胯与顶头同是太极拳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规则,从作用上说,它与沉劲、化劲、发劲等关系密切。

太极拳名师张义敬先生在《太极拳拳理传真》一书中谈到塌胯时说:“太极拳多用弓箭步,初练塌胯,后腿髋关节必然紧张,很不自然,这正是不松的缘故。

”弓箭步的后脚,膝关节应力微曲,但弯曲过多,髋关节就达不到锻炼的目的。

但膝关节僵直也不对。

粗看后脚似直非直,其实胯根撑开而松沉,后脚似弓膝微曲。

松腰塌胯,在求髋关节的灵活,特别是在立身中正身体下的灵活。

小腹是一身重心所在,所谓气沉丹田、松腰塌胯、开裆、沉气等等说法,都不过是在强调降低重心而又灵活安稳。

在髋关节灵活之后,再加以腰部的旋转自如,才可能化解对方的来力,安稳不败。

一般化劲功夫不好的人,大多是没有经过严格的塌胯训练,髋关节未能松柔灵活的结果。

运用弓步时先落胯,后塌胯。

塌胯时腰背部和臀部肌肉放松,胯骨自然下垂,胯骨与脚底涌泉穴形成弹弓势。

太极拳名家林墨根先生说:“发劲时松腰塌胯,对方就跌出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