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生态学教案第二章-湿度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疆农业大学昆虫生态学课程教案

第二章 昆虫与环境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二、讲授的内容提要

➢ (二)湿度或降水对昆虫的生态作用

1.水对昆虫的生态意义 A 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B 昆虫的一切新陈代谢都是以水为基础;

C 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代谢产物的输送、废物的排除、激素的传递,需要在溶液状态下才能实现;

D 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影响着生物的数量和分布。

根据昆虫对水分的要求不同,昆虫可分为水生性、土栖(湿生)和陆生昆虫。 2.湿度对昆虫的生态学意义 A 对昆虫发育速率的影响;

日本小泉清明(1929)分析了豆象与湿度的关系

b

H V y +-+=

)100(100

其中,y 为发育速率;V 为蒸发系数;E 为当时温度下的空气中最大水蒸气压;H 为相对湿度;b 为常数。

B 对昆虫发育历期和死亡率的影响;

C 对昆虫繁殖力的影响:卵的孵化、性成熟、产卵量;

D 通过寄主对昆虫间接地产生影响; 3.昆虫对湿度的适应 A 昆虫获取水分的方式

a 从食物中获得水分;

b 直接饮水;

c 通过体壁或卵壳吸水;

d 利用体内代谢水 B 昆虫失水的方式 a 通过呼吸由气门排出; b 排泄; c 节间膜蒸发; d 变态过程中失水; C 昆虫对湿度的适应

a 形态适应――几丁质的体壁、上表皮内有一层蜡质层;

b 生理上适应――氮素排泄,通过马氏管把水溶性的尿素变成不溶于水的尿酸;

c 行为上适应――昼夜周期性活动、休眠钻洞。 4.降雨对昆虫的影响

A 间接影响-增加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进而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生存;

B 直接影响-暴雨小型昆虫及初孵幼虫和卵冲刷致死

➢ (三)温湿度对昆虫的综合作用

在自然界中,温度和湿度总是同时存在,温湿度的综合作用或联合作用是非常复杂的,不同的温湿度组合对昆虫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同一种昆虫来说,适宜的温度范围是随着湿度的变化而转移,反之,适宜的温度范围又是随着温度的变动而转移。

1.温湿度系数

T

H R Q .

.=

其中,Q -温湿度系数;R.H.-平均相对湿度;T -平均温度 或∑

=

T R

Q 其中,R -年降水量;∑T -1年内各月平均温度之和。

2.积温湿度系数

--=

)(C T P

M Q C Q C 有效温湿系数;M -年降水量;P -低于某种昆虫发育起点期间的降雨量;

(M -P )-有效降雨量

3.气候图-分析昆虫的地理分布及数量动态

纵轴表示每月平均温度,横轴表示每月平均相对湿度或每月总降水量。(重叠面积)

4.生物气候定律(Hopkins ,

bioclimatic Law ):美国森林昆虫学家霍普金研究发现:同一种昆虫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纬度增加,物候日期在春季要逐渐后延,而在秋季则逐渐提前的现象。

➢ (四)光因子对昆虫的生态作用

1.光因子的生态作用

A 植物吸收光能制造有机物,成为动物、植食性昆虫的食物;

B 昆虫直接或间接的利用光能;

C 光一年中教稳定,且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故也是生物昼夜周期、季节周期的信号

D 强光、光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2.光对昆虫的生态作用 A 光的性质

a 无线电波(波长大于1m );

b 红外线波:雷达波(1mm ~1m )-闪电波(0.1~1mm )-热波(0.01~0.1mm )-红外光(1um );

c 可见光(3900~7700A );

d 紫外线(40.3~3900A );

e 穿透性的x 和γ射线

对昆虫的影响:趋光性;体色变异; B 光强度

即光照度,其国际单位是勒克斯(lx ),1勒克斯是指1个国际烛光在1m 处的光亮度。 影响昆虫的昼夜节律;行为习性-交尾、产卵、取食和栖息等。

C 光周期

昆虫滞育;世代交替 3.昆虫对光因子的适应 生物钟(biological clocks )

为“生物钟”。它的最普遍的表现为昼夜生理节律。

一般认为生物钟应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联系环境至生物钟起搏器的输入途径、起搏器和联系起搏器与各种生理、代谢和行为过程的输出途径。并且已经明确,起搏器是由per 基因控制,昆虫缺失per 蛋白,则节律消失。

➢ (五)风对昆虫的生态作用

A 影响昆虫的活动和生活方式;

B 影响昆虫的迁飞、扩散和地理分布;

C 改变环境小气候,温度、湿度、风折木等,间接影响。

➢ 三、土壤因子对昆虫的生态作用 ➢ (一)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

A 生物的栖息场所;

B 生物进化的过渡条件;

C 植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

D 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地。

➢ (二)土壤因子对昆虫的生态作用

土壤作为昆虫的一类特殊环境,包括无机环境(非生命系统)及有机环境(生命系统)两大部分。土壤的无机环境包括土壤气候(土壤温度、湿度及空气)和土壤的理化性状(机械组成、化学特性)。

1.土壤温度

离土表45cm 的土层,几乎无昼夜温差;8-10m 深的土层中温度常年基本稳定。

土温对土中生活的昆虫的生理影响基本上同气温,也有特殊性,就是土栖昆虫常常随土壤中适温层的变动而作上下垂直迁移。

5

2.土壤湿度

土壤的干湿度常常影响土壤昆虫的分布; 直接影响土壤中生活昆虫的生长发育; 影响含氧量、pH 等间接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 3.土壤空气

土壤中生化过程,消耗氧,释放CO 2,因此,CO 2浓度高,O 2浓度低。 结土茧适应。 4.土壤的理化性状

A 层(又称淋溶层)是土壤的上层,A 0层指土壤表面的一层枯枝落叶层;A 1

层在A 0层下面,颜色深些,聚积很多的腐殖质;A 2曾层为颜色灰白不稳定固片状结构的灰化层。

B 层(又称沉积层),大多坚实,内含从上层淋洗下来的物质,具有柱状构造。

C 层称母岩层。 5.土壤的化学性质 pH (酸碱度)、有机酸等; 土壤中的含盐量影响昆虫分布。

➢ 四、生物因子对昆虫的生态作用

生物因素包括食物、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和各种病原微生物等。

生物因素不仅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而且还影响昆虫种群的密度变化。

➢ (一)生物因子的作用特点

1.不均匀:通常只涉及到种群中的部分个体;

2.与种群密度有关:食物丰富,竞争小;寄主的密度愈大,寄生物愈易得到食物;

如果某一因素致使昆虫种群死亡率随其种群密度的加大而增加,则称该因素为“密度制约因素”;如果死亡率随种群密度的加大而降低,则称为“逆密度制约因素”;如果死亡率与密度无关,则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