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武帝的文治和毁誉

合集下载

汉武帝的文治政策推行儒学教育

汉武帝的文治政策推行儒学教育

汉武帝的文治政策推行儒学教育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文治政策,其中之一是推行儒学教育。

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原因在于其强调的德治理念与汉朝皇家统治的需要相契合。

本文将探讨汉武帝实施文治政策推行儒学教育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一、背景汉武帝登基时的汉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

汉朝建立之初,夺取政权的是流传有功的刘邦,他颇得民心,但刘邦临终前面临着继承人的选择问题,这导致了后来汉朝几代帝王之间的斗争和内乱。

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刘彻成为汉朝的第七位皇帝,汉武帝登基后,为了稳定国家,他倡导以文治来巩固政权。

儒学作为一种重视道德伦理及社会秩序的学派,自然成为了汉武帝推行文治政策的重要工具。

二、过程为了推行儒学教育,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选拔了一批有才学的儒者参与朝政。

他任用了徐防、董仲舒等儒家学者担任要职,赋予他们改革政策的权力。

其次,汉武帝创办了太学,以培养未来的政治精英。

太学是汉朝的专门学府,提供教育和培训,培养了大批学者和官员。

汉武帝还下令在各地设立郡国学校,以普及教育,让更多的人接受儒学教育。

此外,汉武帝还修订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并将儒学思想编撰成书,在全国范围内流传。

三、影响推行儒学教育对汉武帝的统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以仁、义、礼等伦理道德观念为核心,强调人们的道德修养和自律。

这种价值观的推广有利于加强社会秩序,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

其次,儒学注重传承与教育,为后世培养了大批的儒者和政治家。

这些学者不仅为汉武帝提供了可靠的执政支持,也为汉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武帝的文治政策还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发展,促进了各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然而,儒学教育在推行过程中也遭遇了一些阻力和质疑。

如一些地方士人对推行儒学教育的过度干预持有异议,认为这种做法过于专制。

此外,由于汉武帝过分强调儒学,对其他学派的教育相对忽视,导致了其他思想流派的沉寂。

这种偏袒也引发了一些矛盾和不满。

关于汉武帝的客观评价

关于汉武帝的客观评价

关于汉武帝的客观评价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之一。

作为西汉王朝的第七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对于汉武帝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

本文将客观地评价汉武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的贡献和不足。

首先,汉武帝在政治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举措。

他取消了诸侯国,大力推行中央集权,增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他还设立了监察机构,加强了监察和审判的力度,提高了官员的廉洁程度。

此外,汉武帝还实行了教育改革,推崇儒家思想,重视士人的培养,为后来的文治主义制定了基础。

其次,汉武帝在军事方面也有不少的贡献。

他打击了羌族、匈奴等外族的侵扰,稳定了北方边疆。

他还派遣张骞等使者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西域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此外,他还发动了南征越南的战争,扩大了中国的领土。

这些军事措施为汉朝的疆域扩张和国力增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汉武帝的统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他实施的中央集权政策导致了封建宗法制度的衰落,让皇权过于集中,后来埋下了腐败和不稳定的种子。

其次,汉武帝胡亥即位后,出现了严重的宦官干政,导致朝政混乱,国家衰落。

同时,随着战争的频繁发生,汉武帝的盲目扩张导致国力损耗,给中国的后续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此外,虽然汉武帝重视文化教育,但对异己意见却采取了极端的压制手段,对儒家以外的学术流派进行打压,限制了学术的多元发展。

在经济方面,汉武帝的统治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他推行了农业改革,鼓励农桑活动,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力。

他还发展了铁路运输,修筑了众多的道路和运河,促进了商品交流和经济发展。

此外,他还推行了货币统一制度,方便了商品交易和经济往来。

这些措施对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繁荣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汉武帝的统治虽然有一些缺陷,但他在政治、军事、文化和经济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他的改革措施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概述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概述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概述在我国古代史上,人们常常把秦皇汉武相提并论,这是有道理的。

因为,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由秦始皇建立,而由汉武帝巩固下来。

汉武帝(公元前156年一公元前87年),名叫刘彻,景帝之子,是汉朝第五个皇帝。

他七岁当太子,十六岁继帝位,七十一岁死去,在位五十多年,占了整个西汉王朝四分之一的时间。

汉武帝统治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

汉帝国达到了它强盛的顶点。

许多封建史学家把这一切,都归功于汉武帝个人的“雄才大略”。

我们不否认汉武帝是一个杰出的封建帝王,但是,归根到底,要从西汉社会初期的历史条件中去寻找,才能对汉武帝的作为,找出正确的答案。

汉兴六十余年,实行黄老之治,坚持休养生息,封建经济得到全面恢复,中央集权下统一的局面正在得到巩固和加强。

历史为汉武帝提出了任务,也为他提供了条件,使他在历史舞台上作出了有声有色的演出。

汉武帝加强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大权集中在封建朝廷,而封建帝王又把一切权力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汉武帝当小皇帝的时候,是由他的祖母实太后当权。

武帝二十岁,窦太后死去。

武帝母亲王太后的同母弟田蛤做了丞相。

因为有王太后的支持,田蚧也很想专权。

一天,田盼向汉武帝奏事,推荐了一大批重要官员。

武帝沉着脸问田蚧,“你准备任用的官员完了没有?我也打算用几个人!”从此,田蛤只好遇事少管。

汉武帝把朝廷的一切大权,都搅在个人手中。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继续解决藩国问题。

经过“七国之乱”,各地封国受到很大的削弱。

但到武帝时,有些封国“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势力仍然不小。

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建议的“推恩”办法,把原来只由长子袭爵的诸王国,改为可以分封其他子弟做侯国。

按照汉制,这些侯国不再受原王国管辖,而直接由各地的郡来管辖。

这样一来,各个王国越分越小,势力越来越弱,自然无法割据地方,对抗朝廷了。

汉武帝的优秀评价有哪些

汉武帝的优秀评价有哪些

汉武帝的优秀评价有哪些汉武帝到底是个好皇帝还是个坏皇帝,这个问题有很多答案,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搜集的关于汉武帝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汉武帝的评价1在思想方面,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初的黄老思想和各家杂揉的办法,已经不能适应汉武帝建立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的需要。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正中汉武帝的下怀。

从此,儒家学说成了封建社会的正统学说,孔丘成了封建社会的圣人。

在民族关系方面,汉武帝北征匈奴,西通西域,南攻两越。

匈奴是当时中国北方正处在奴隶社会的一个非常强悍的少数民族,出于奴隶主的掠夺性,经常骚扰汉的北部各郡,严重地威胁了这个封建王朝的安全。

但在西汉王朝刚刚建立时,各方面都存在着困难和问题,还无力对付凶悍的匈奴。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西汉初期几个皇帝对匈奴都实行“和亲”政策,即把皇帝宗室的女儿嫁给匈奴单于从而与匈奴言和,维持所谓友好关系。

很显然,这是一种屈辱性质的政策。

到了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了,再也不能忍受这种政策了。

汉武帝决心用武力征服匈奴,洗去汉朝历史上的污垢。

从公元前128年到前119年,在十年时间中,汉武帝通过三次组织大规模的出击,彻底粉碎了匈奴的进攻能力。

汉武帝在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思想方面,经过系列改革和在民族关系方面作出切实的努力之后,西汉王朝日益强大,汉武帝也因此而成了名垂千古的封建帝王。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由于汉武帝好大喜功,连年对外征讨,加重了人民的负担,造成了国家财力的空虚。

广大人民处于极大的痛苦之中,阶级矛盾越来越激化。

汉武帝到了晚年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不得不表示悔悟,并下了一个“罪己诏”。

汉武帝知错就改,经过对农业、赋税等政策的调整,使社会秩序稳定下来,生产也有所恢复和发展。

汉武帝的评价2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也是历史上早期最为有名的皇帝,他用仁政治国而被广为传颂。

汉武帝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军事等方面都是最为强盛的时期。

历史趣谈:汉武帝一生的功过评说:文治武功出色 瑕不掩瑜

历史趣谈:汉武帝一生的功过评说:文治武功出色 瑕不掩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汉武帝一生的功过评说:文治武功出色瑕不掩瑜导语:公元前87年,汉武帝在立了刘弗陵为太子,任命了霍光等五个顾命大臣后,终于安心地走了,他七十年的人生尘埃落定。

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里,公元前87年,汉武帝在立了刘弗陵为太子,任命了霍光等五个顾命大臣后,终于安心地走了,他七十年的人生尘埃落定。

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里,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重用人才,招贤纳士;他严刑峻法,重用酷吏。

汉武帝的一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太多让人谈论的话题,关于他本人的历史评价更是莫衷一是。

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位神秘而复杂的皇帝时,我们做何评价?司马迁又是怎样评价汉武帝呢?汉武帝走完了他七十年的人生道路,但是他刚刚去世,对汉武帝的评价和争论就开始了。

誉之者众多,毁之者也众多。

汉武帝去世八年,继位的汉昭帝举行了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这个会议历史上称为盐铁会议,盐铁会议后来集成一个集子叫《盐铁论》,这一部书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部重要典籍。

《盐铁论》详细地记载了在昭帝时期的这一场盐铁会议的论证,这场会议主要争论的就是汉武帝的对内对外政策,而且在这个盐铁会议上,公开地出现了非常强烈的批判汉武帝的政策的意见。

而且会议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对武帝时期的政策继续进行调整。

所以汉武帝一死马上争议就来了。

当然这个人活着的时候他很厉害,敢批评他的人不多,他死了以后批评他的人就多了。

到了班固写《汉书》,班固在《汉书·武帝纪》最后的评论中间,对汉武帝下了一个非常有名的评语,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雄才大略”。

所以我们今天,一直用到今天都认定班固这个评价很准确。

但是班固的评价有一个特点生活常识分享。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杰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文治武功,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汉武帝的文治和武功进行探讨。

首先,让我们看看汉武帝的文治。

汉武帝在位期间,采取了许多有益于国家的政策,这些政策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许多机会和改善,从而推动了历史和社会的进步。

他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国家的经济状况,例如实行均田制,建设水利工程,减轻民众的税赋等等。

这些措施为当时困苦的百姓带来了一丝温暖,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

此外,汉武帝实行了宽松的政策,鼓励人民通过考试升迁,促使社会上层建立起良好的声誉和声望体系,这对于民众的心理和社会关系的健康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次,我们来探讨汉武帝的武功。

汉武帝早年曾经作为一个骑兵参加过长平之战,这使得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战争的本质和军事战术,从而使他在将来的统治中运用自如。

在他的统治期间,他不断加强了军队的组织和实力,使其成为强大的武力。

他组建了神机营和骑都尉等特种部队来回应不同的战争,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包括匈奴战争、南越战争以及中原大战等等。

这些战争虽然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汉武帝的统治仍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

再次,我们来看看汉武帝在文治武功方面的综合表现。

首先,他通过实行一系列的政策,成功地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进步,提出了许多风行一时的政策,例如兼并匈奴,均田制,建立学校等等;其次,他通过军事力量保卫了国家的边疆,打击了敌对势力,保障了中原安全;最后,他积极推动学术发展,改革教育制度,提高文化素质和教育程度,深入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综上所述,汉武帝的文治和武功,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时期。

他的政策和成就,为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领导力和影响力也为后来的领袖们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虽然他的统治期间也有许多问题和负面影响,但整体上,他的贡献和成就是不可忽视的。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他在文治武功方面的经验和成就,为我们自己的生活和国家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影响。

2015年七年级历史知识: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2015年七年级历史知识: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2015年七年级历史知识: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一: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了汉朝,都城在长安。

汉武帝在位时,汉朝进入鼎盛时期。

二:汉武帝下诏求贤,著名学者董仲舒被举荐上来,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在长安兴办“太学”招收“弟子员”。

三:汉武帝为巩固统一的措施和作用:
措施:
1,思想上:尊儒术兴太学。

2,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还采取有力措施,取消了一些王,侯的资格。

3,经济上,整理财政,规定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盐铁有国家垄断经营,私人不得铸造货币和经营盐铁。

作用:有利与国家的统治,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雄厚的财力支持。

编辑老师给您带来的2015年七年级历史知识,希望可以更好的帮助到您!!
初一上册历史第五课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迭
最新初一上册历史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知识点总结。

对于汉武帝的评价

对于汉武帝的评价

现场实录——对汉武帝的评价是一个非常棘手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

汉武帝死后不久、就是他的儿子刘弗陵继位8年之后召开的盐铁会议上,对汉武帝的经济政策与其他国策进行了激烈的批评。

桓宽写作整理的《盐铁论》,详细记述了这次会议的实况。

到了东汉班固写作《汉书》时,对于汉武帝的评价主要记述他的文治,第一次提出了他“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功绩;也就是说,只提他的文治,不提武功——不提,就是表示含蓄的批评。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武帝去世后,关于他的评价就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到司马光写作《资治通鉴》时,对于汉武帝的批评就公开了,说他穷兵黩武。

对于汉武帝的评价,在他身后,为何出现不同的声音?该如何看待这些评价?汉武帝不是一般的君王,他是西汉王朝的一个关键人物——西汉王朝的鼎盛期正是武帝时期。

这个人至今该如何评价、看待,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汉武帝的旷代武功汉武帝一生,从16岁继位,70岁去世,在位54年,在位时间之长一直到清朝康熙才打破这个纪录,这在历史上非常罕见。

在这54年中,对匈奴作战长达44年。

所以很多人评价汉武帝的时候都绕不开一个问题,对匈奴作战的问题。

司马光评价他穷兵黩武,班固绕开他的武功。

匈奴作为中国古代北方的草原民族,存在时间很长。

秦始皇修万里长城,主要就是为了防止匈奴草原民族对中原农耕民族的骚扰。

匈奴和汉朝的矛盾,在刘邦在位期间已经不可收拾。

刘邦曾亲自率领三十二万大军征讨匈奴,结果被冒顿单于的四十万精兵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粮草断绝,处境十分险恶。

陈平提出用重金贿赂匈奴阏氏,刘邦的部队才得以解围。

这次惨痛的教训使刘邦清醒地认识到,当时西汉王朝没有足够的实力在军事上同匈奴抗衡。

从此以后,刘邦就定下政策,以和亲的方式来缓和同匈奴的关系。

这一政策在刘邦死后一直延续了汉惠帝、汉文帝和汉景帝三个朝代。

和亲的六七十年间,汉朝没有大的战事,但匈奴对汉朝的掠夺,从来没有停止过。

早期以掠夺财物、掠夺边地的老百姓为奴为主要目的;后期目的就是报复。

汉武帝的历史功绩及评价

汉武帝的历史功绩及评价

汉武帝的历史功绩及评价汉武帝的丰功伟业可简单用“文治武功”四字概括,其卓越的功绩在于承前启后,独具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西汉是强盛的一代,而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更使它登上了鼎盛高峰;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谥法说“威武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功不可没,充分展示了他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雄才大略,因此受到了历代史学家对他的充分认可和赞叹;一、在国家治理方面他顺应时代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政治制度,调整经济政策确立主流统治思想,促使封建制度基本成熟和定型;首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消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对立,强化中央集权,保证政治统一;汉初高祖比较周与秦的制度,认为秦亡是因用郡县之治;因而分封同姓为王,并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随着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分封的弊端便日益严重化;诸王在封国内有权征收赋税、任免官吏、铸造钱币等政治经济大权;他们“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这样在中央的统一治理与地方的高度独立形成尖锐的矛盾,不仅削弱国家的整体实力,还存在战乱和分裂的危机;文帝时经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软弱措施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景帝时,王国问题更为严重,御史大夫晁错针对当时的政治危机,提出了严厉的“消藩”主张,认为诸王“消之亦反,不消亦反;消之,其反亟,祸小;不消,反迟,祸大”,最后引发吴、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的爆发和最终的平叛,是西汉王国割据势力恶性发展的结果;虽然中央免除了地方王国的行政权力,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消减了王国官吏,但王国在地方的势力依旧很大,他们的存在是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如何进一步削藩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是汉武帝在政时期所面临的迫切的政治问题;鉴于前朝的教训,为进一步削减地方王国的势力,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强干弱枝的积极措施:〔一〕针对地方王国诸侯,汉武帝继续推行汉景帝时实行的将王国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的政策,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行“推恩令”,诏“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通过“推恩令”,王国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汉武帝以诸侯王和列侯的“酎金”成色不足而削夺了一大批爵位,又于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颁布“左官律”、“附益法”,更进一步限制了诸侯王在地方上的政治活动;此以后,“诸侯惟得衣租食税,不与政事”;汉武帝通过对诸侯王的一系列削权措施,进一步打击了王国的势力,有利于西汉的政局稳定,为西汉的鼎盛繁荣奠定了稳固的政治基础;〔二〕面对国家广阔的疆域,为加强中央对全国范围的控制,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命名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置司隶校尉;司隶校尉率官徒“捕巫蛊,督大奸猾”;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的设置,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这对国家的政局稳固,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三〕对于地方的豪强势力,汉武帝也进行了有力的打击,其措施包括迁徙地方郡国豪富和打击地方豪侠;由于地方富豪大贾“交通王侯,力过吏势”,甚至“封君皆低首仰给”;他们长期盘踞地方,欺压百姓,兼并土地,干扰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先后几次迁徙郡国富豪,削弱他们在地方的势力;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徙郡国富豪至茂陵,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徙郡国豪桀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云陵”;通过迁徙措施,有效地打击了地方势力的膨胀,加强了中央集权;其次,完善官吏选拔制度举“贤良”任“能人”对封建社会的合理任官制度影响重大;汉初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按军功爵位高低选任各级官吏,二是选自郎官;随着军功地主的没落和“任子”、“赀选”的难以选到真正的人才;武帝即位后,求才若渴,因此继文帝的“贤良”、“孝廉”选官方式,一方面加强和完善察举制度;另外还采用“征召”之制、“公车上书”之制和选用博士弟子;汉武帝还推广在郡县兴立地方学校,“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有目的地培养国家有用人才;汉武帝对察举制的加强和完善,是对汉代吏制“资选”和“任子”制的重大改革和调整,为社会的下层有抱负的贫寒人士提供了施展他们才华的机会,也为封建国家选拔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察举制度开启了其后历代封建国家科举考试制度的先河;汉武帝的吏制改革对我国封建文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第三,改革经济管理,加强中央统一调配,增强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巩固政治的统一;盐铁官营;汉初盐铁为私人经营,国家仅设官收税而已;这样经济大权旁落地方,致使大盐铁商“上争王者之利,下锢齐民之业”,而此时的汉武帝听从了孔仅、东郭咸阳的建议,决定把冶铁、煮盐、酿酒等私营权收归中央;汉武帝当时施行的盐铁官营有多方面的好处,一方面,盐铁官营专卖作为国家的经济政策,它能够大幅度地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保证了汉武帝时期庞大的军费之需,解决了当时迫在眉睫的财政危机;同时,盐铁官营专卖又防止了豪强富商垄断盐铁生产,操纵市场,抑制了豪强兼并势力的扩张,是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保证;另外,盐铁官营专卖可以防止贵族诸侯借此扩大经济力量和中央对抗;〔一〕均输平准;均输是由大司农派出属官去各地郡国,对上缴朝廷的货物沿途出卖,买回朝廷所需货物;平准是在朝廷设平准官统一管理由各地运往朝廷的货物,据市场行情卖出或买进,求得物价平稳;这样由朝廷直接对物价与货物进行统一调控,使商人无从投机取巧,这样“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跃”,实行均输平准政策后“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二〕算缗与告缗;这些经济措施则是针对商人的、高利贷的强硬经济手段,主要是加重对他们的财产税征收;并对陈报不实者,鼓励告发,使“中家以上大氐抵皆遇告……得民财物以亿计……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氐抵破”;这些经济措施虽然对当时的工商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摧残作用,尤其是对当时商品经济的打击更为严重;但它在一定时期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缓解了西汉朝廷严重的财政危机;〔三〕币制改革;汉武帝在经济领域变革中,还有一项重大的经济改革就是对货币的改革,实现了币制的统一;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次年,由上林三官专铸五铢钱;五铢钱的重量、成色都有保证,使币制得到长时期的稳定;币制的统一对国家的货币流通,稳定商品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第四,确立主流统治思想,统一意识形态维护大一统的政治局面;面对维护政治的统一,究竟采用何种思想,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无一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治可一而法制可明,民知所从矣;”而儒学所倡导的“仁”、“义”、“礼”则重视下对上的服从、忠诚、尊重,有利于说教人们服从国家的意志,把人们的意志统一于封建国家意志之中,牢固的控制人们;纵然它不可避免的发展为束缚人们的思想,禁锢人们头脑的弊端,但儒学居于独尊的地位,成为汉代以及后来两千年封建社会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并为巩固国家统一,传播封建文化起了重要作用;中华民族虽几经战乱,但发展至今依然是一个统一大国,这与人民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大一统”意识有着很大关系,而这一“大一统”观念则始于汉武帝时代;二、武帝在内政统一稳定的同时,大力开拓疆界,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交往,促进彼此交流、共同发展,弘扬汉朝文明;首先,对匈奴的征战;至武帝时期,为显示汉王朝的强大和威严,为了边疆地区人民的安居乐业,汉武帝对匈奴进行了大规模的征伐,其间大大小小战役十余次;其中前127、前121、前119年三次大规模的对匈奴的征伐,卓有成效;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李息率兵出云中,收复河南地区,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出陇西,越过焉支山西进,入匈奴境千余里,大获全胜,缴获休屠王的祭天金人,汉武帝置河西四郡,此后,“金城、河西并南山祁连山至盐泽罗布泊,空无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域各国的文化、经济交流;其后,匈奴又不断南扰为彻底击溃匈奴,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10万大军,分别从定襄、代郡深入匈奴境内,大败匈奴,基本上消灭了匈奴的军事主力;是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至此,不但陇西、北地、河西一带荡清了匈奴之寇,而且这几次战役的胜利进一步切断了匈奴与西羌的联系,打开了西汉通往西域的道路;西汉对匈奴的战争,也使汉初以来北方农业地区所受到的威胁基本解除,内地和边郡的交往大大加强,边郡地区的经济、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其次,汉武帝时期,也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经营和开发,强化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在当地设立中央直属的行政机构,曾派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地区,在那“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汉灭南越后,将其故地分设为九郡,元封二年前119年发兵至滇,降滇王,以其地为益州郡;此后西南大部分地区都在汉的直接管辖之下;汉武帝加强对我国西南夷、南越、闽越的经略,奋力拓展中国在东南、西南、东北的疆域,巩固、强化了汉政权在边疆的军事防务,同时,也推进了东南、西南、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汉武帝时期是汉代边疆地区和内地联系大发展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规模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和发展;再次,同其他外民族的交流;汉帝国到武帝时,国力强盛,如日中天,其文明程度居世界前列;因此,武帝时采取比较开放的外交政策,积极的发展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他派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后来又数次派出使者;他们到达了中亚和西亚诸古国,如: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等;自张骞通西域后,中西交通日见发达,除交往活动外,商业贸易也日益频繁;张骞出使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西汉与中亚各国的密切往来;为了适应中西交通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西汉政府在西边设立亭障,以便各国使节和商人往来;据史纪·大宛列传记载:“西至盐水,往往有亭;而仑头有田卒数百人,因置使者互田积粟,以给使外国者;”对西域的沟通交流,开启了西域各国与汉朝频繁交往的时代;张骞两次奉命出使西域,最终凿通西域;西域各国纷纷派人到长安,中西交流日盛,从此以后,汉的先进的铸铁、凿井、丝织品以及农业先进生产技术西传中亚诸国,西域的各种物产和文化也沿着丝绸之路输入中国,丰富和充实了华夏文明;此外,汉朝还与朝鲜、越南、印度、缅甸、日本等东亚南亚国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提高了汉朝当时的社会地位;综上所述,汉武帝是我国封建社会开创初期的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他不仅是一个孤立的个人,也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体现了封建社会从建立到巩固、统一、发展的历程;他是那个光辉灿烂时代的总代表,其雄才大略、深谋远虑,使其领导汉帝国的人民和官吏创造了伟大的历史功绩;他雄心勃勃,既建设、巩固内政,又开拓疆土,奠定了祖国疆域基础;同时,他打通了中原与周边广大地区的联系,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促进中西文明的共同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也起了推动作用;虽然他难免有帝王“好大喜功”、“居功自傲”、“奢侈享受”的弊病,但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他足以被视为有功于历史的杰出的帝王;简而话之政治上:平乱,颁布,加强监察制度,政治大一统思想上:推行儒学教育,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军事上:,解除北部边患疆域上:使西域归属版图;加强对南方的经营,加强与西南联系;。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扩大科举制度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扩大科举制度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扩大科举制度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与扩大科举制度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在位)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他以其出色的文治武功和对科举制度的扩大而被后人广泛称赞。

本文将探讨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以及他对科举制度的扩展。

一、文治武功汉武帝时期,他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实现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为后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汉武帝在统治者的政策和行为上注重以文治国。

他相信通过文化的推广和教育的发展可以增强国家的实力。

在他的统治下,学术和文化得到了蓬勃发展,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的主导思想,启蒙社会、教育人民。

其次,汉武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他注重农业生产的发展,提倡耕者有其田,并通过各种政策鼓励农民种植优质作物,增加农民的收入。

同时,他也注重商品经济的繁荣,加强内外贸易,推动了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经济的繁荣。

此外,汉武帝还加强了中央集权,推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管理能力。

他对官员的选拔和管理非常严格,注重选拔贤才,以保证国家的良好运作。

二、扩大科举制度为了选拔人才,汉武帝进一步改革和扩大了科举制度。

他在历史上首次实行了选官考试制度,重视选拔人才并让他们在官员中发挥作用。

首先,汉武帝创立了乡试、会试和殿试的考试制度。

乡试是在乡级进行的考试,会试则是在州级进行,殿试是在皇宫进行的最终考试。

这种多层次的考试制度不仅能够选拔出不同层次的人才,也为深入考察考生的表现提供了机会。

其次,汉武帝注重选拔人才的公平与公正。

他减少了世族的影响,注重以德才为标准选拔人才,而不是以出身和背景为依据。

这样做不仅鼓励了人们的积极性,也使得更多的人才有机会为国家服务。

此外,汉武帝还重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他设立了官办学校,通过推广儒家经典和教育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

这使得社会上的知识分子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

总结汉武帝通过自己的文治武功和对科举制度的扩大,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西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和国家治理能力

西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和国家治理能力

西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和国家治理能力西汉武帝刘彻是一位伟大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西汉国力强大,疆域辽阔,内政外交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

他既是一位杰出的征战之君,也是一位杰出的治国能臣,功绩卓著,被后人称为“文武之帝”。

从他的治国能力和成就中,不难看出西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杰出之处。

一、文治武功相得益彰西汉武帝为人豁达开朗,喜欢松松垮垮的理念,他不拘泥于传统,但同时也善于吸收各种文化的精华。

在他的统治时期,政权强劲,经济逐步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广泛改善。

他通过大力开发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加强国家掌握了重要的贵金属资源和矿产资源,这些努力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同时,西汉武帝也是一位杰出的征战之君,他带领军队不断扩张西汉的疆域,镇压了一系列蛮族叛乱和外族入侵。

他还大力加强军队的组织管理和军事训练,使得军队的战斗力大幅提升,能够顺利地击败敌人。

西汉武帝本人也经常亲自出征,展现了他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果断的决策能力,这些都为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国家治理能力高超西汉武帝不仅是一位征战之君,同时也是一位重视民生的杰出皇帝。

他致力于稳定社会秩序,加强政治中心的力量,维护民众的权益,提高了民生水平。

西汉武帝的治理思路具有长远的眼光,考虑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他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国家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他重视律法制度的建设,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实现了法制的统一。

他还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对政治上的谋害、贪污、贿赂等行为进行严惩,推动了清官政风的形成。

其次,他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增强了官方的凝聚力,有力地改进了政府的组织和管理体制。

此外,西汉武帝还积极发掘人才,启用能臣良将,为国家的治理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总体而言,西汉武帝是一位既具有文治武功,又具有国家治理能力的杰出统治者。

他主持国家治理期间,既能面对国内发展挑战,又能应对外部攻击和威胁,取得了极好的治理成效。

分析汉武帝的文治武功的历史价值——教案研究与论证

分析汉武帝的文治武功的历史价值——教案研究与论证

分析汉武帝的文治武功的历史价值——教案研究与论证。

一、政治方面的历史价值
汉武帝在政治方面的最大价值是他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和政策。

他提倡“德行并用”,强调法律的严格执行和善治的政策。

他取消了之前的盐铁专卖制度,降低了财政压力,并减少了人民负担,政策非常受到人民的欢迎。

同时,他也非常重视文化的发展,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并设立太学、大成殿等重要文化机构,使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二、军事方面的历史价值
汉武帝在军事方面的最大价值是他所建立的强大军队。

他大力扩军,重兵备战,并提高军队的素质和配备。

他并鼓励民众参加军队训练和仪式,以加强士气。

他的军队在战争中表现非常出色,迅速击败敌人,打开了西域贸易之路,并驰骋中原的各大征服战争中也屡战屡胜,成为东亚历史上最为出色的将领之一。

三、文化方面的历史价值
汉武帝在文化方面的最大价值是他在社会组织上的创新。

他建立了到县级行政区划的官僚机构,直接管理百姓和居民,改善了民众生活的质量。

他还重视文化教育,大力推广儒学思想,并鼓励知识分子创作文化和艺术作品。

他的建立的太学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明清两代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汉武帝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历史人物,他的文治武功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录和文化遗产,也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我们应该更加尊重历史,认真研究和了解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让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更加繁荣昌盛。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摘要:
1.秦皇汉武的文学成就与影响
2.秦皇汉武在文学上的不足
3.秦皇汉武的武功和政治成就
4.结论:秦皇汉武在文采上的略输
正文:
秦皇汉武,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位皇帝,他们在武功和政治上的成就被后人传颂。

然而,在文学成就上,他们却略输一筹。

首先,我们来看秦皇汉武在文学上的成就。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命令李斯等人制定小篆,规范文字,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汉武帝时期,官方提倡儒学,使儒家经典得到广泛传播,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这些成就与他们在政治和武功上的辉煌相比,显然相形见绌。

其次,秦皇汉武在文学上的不足也显而易见。

尽管他们推动了文字的统一和规范,但他们的个人文学创作却乏善可陈。

秦始皇的诗词作品没有流传下来,而汉武帝的文学成就也仅限于一些简单的诏令和歌赋。

与同时期的许多文人墨客相比,他们的文学才华并不出众。

再次,秦皇汉武在武功和政治上的成就却是举世瞩目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基础;汉武帝开疆拓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这两位皇帝在政治和军事上的作为,使他们成为中国历史上
的杰出人物。

综上所述,秦皇汉武在文采上的略输并不影响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

他们在政治和武功上的卓越成就,使他们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案分析与评估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案分析与评估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案分析与评估。

一、汉武帝的文治1.推行科举制度汉武帝推行科举制度,对后来的中国科举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实行最为久远、最为广泛的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

它体现了以文化取人的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以血缘和门第背景为主要选拔标准的旧制度,降低了人们的阶级界限,提高了社会的流动性,使得人才能够被更加公正地选出来,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注入了新的血液。

2.加强法制建设汉武帝在法制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他制定了律令,纠正了官员侵占民田的现象,加强了土地所有制的稳定。

此外,他还规定严格的刑法,为人民树立了敬畏法律的信仰,促进了社会的秩序稳定。

3.开展地方治理改革汉武帝还开展了一系列地方治理改革,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他实行了郡县制度,明确了地方行政职责和权力的归属,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此外,他还减轻了赋税负担,赋税法的规范化也使得社会对于税制有了透明的认知。

二、汉武帝的武功1.开疆拓土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扩张版图最为迅猛的皇帝之一。

他开展了一系列的战争,将朝鲜、越南、南越等地纳入中国版图。

这些战争不仅拓展了中国的疆土,也加强了中央对于边疆的管理和控制。

2.壮大军队汉武帝通过实施多项措施,壮大了军队。

他增加了兵役制度的人数,多次进行兵制改革和军事训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其结果是,汉武帝让军队更加统一和强大。

3.重视文化宣传汉武帝重视文化宣传,通过铸造金、铜、铁、贵重金属制成的铜鹰、铁牛、铜马、铁兔等鼓舞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同时,他还在各地修建宫殿、墓穴和文化设施,使得文化、艺术得以繁荣发展,同时也为后世的文化、艺术宝藏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产。

评估: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不仅在当时,其影响一直传承到了后来的历史中。

科举制度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选拔人才的重要基础,法制建设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法理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

而地方治理改革则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之一。

汉武帝时期的政治

汉武帝时期的政治

浅谈汉武帝时期的政治汉武帝是西汉时期很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继位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学说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广施德治,安抚人民,同时又吸收法家思想的精华,创新改革,以法治国,恩威并施,积极寻找多渠道的治国良方,在他执政的五十四年中把西汉王朝推到鼎盛时期,国家在政治济文化军事各方面都得到空前的大发展武帝文治武功的业绩令后人瞩目西汉所以会在武帝时达到鼎盛,与其以德法治国的理论和实践密不可分,本文即就此问题从四个方面作一探讨一倡导儒学加强法治汉初黄老无为而治方针的实施固然促进了经济恢复和发展,但也为诸侯王商贾和豪富地主等地方势力的膨胀提供了有利条件,致使中央和地方矛盾不断升级,皇权经历了平定异姓王翦除吕氏势力消除七国之乱等曲折的历程,一个总的特点是以外部冲突的形式加强君主集权,维护大一统这就给汉武帝提出了许多问题:如中央与地方的冲突用什么方式解决为最妥?如何把这种用武力维护的外在的大一统转化为内在的大一统?如何让大一统的思想扎根于人们心中,确保皇权的绝对巩固?汉武帝即位不久即诏令贤良对策,试图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国理论和方法,于是董仲舒公孙弘出焉公羊学大师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深深打动了武帝,特别是他在第三策中分析道: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这一思想正中武帝下怀,故即得到他的赞许,于是决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取代黄老之学,成了国家的指导思想,统治者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约束臣民的行为准则,甚至于以春秋决狱,把儒家经典当法典来用,国立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其它诸子传记博士均被罢除,并且不断从太学中选拔优秀博士弟子加入国家官僚集团,尚儒学的公孙弘就是以平民而被提拔做官,最后做到丞相封侯,开先为相后封侯之先例[2]由是天下学士竞相仿效,尊儒就成了风尚。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汉书中的一段话:“武帝施主父之 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 邑,以封子弟。” ——《汉书· 诸侯王表》
推恩令
实行推恩令前 诸侯国(父) 实行推恩令后 诸侯国(父)
诸侯国 (嫡长子)
长 子
次 子
三 子
至此,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汉武帝还采取措施整理财政。他 规定 ____由国家垄断经营,私人 货币 不得铸造货币和经营盐铁。 意义:
平定“七国之乱”后,把 王国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 但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请同学们帮汉武帝出谋划策: 面对如此严重的王国问题,汉武帝可以用哪 些办法去解决王国问题? 1、派军队入驻; 2、派官吏控制王国的实权;
3、宣布取消王国;
4、挑拔王国之间相互仇杀;
5、收买笼络王国;
6、分期分批取消:
7、放任不管……
董仲舒《春秋繁露》书影
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 不变,道亦不变”,把封建统治秩 序神圣化、绝对化。提出“大一统” 的思想
什么是“大一统”?
“万物要一统于上天,国家要一统 于皇帝”。
思想上“一统”于儒家学说,政 治上、经济上“一统”于皇帝。
思想上“一统”于 儒家学说,禁止其他 学说与儒学齐驱并 进,汉武帝采纳了 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他重视儒 学,重用儒生,确 立了儒学在思想文 化领域和政治生活 中的特殊地位。
罢 黜 百 家 独 尊 儒 术
汉武帝还采纳 董仲舒 等人的建议, ______ 在都城长安办太学,让博士主持教 学,招收“弟子员”。
中央政权和王国实力对比图
单位:个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中央 王国
单位:万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汉武帝的文治政策

汉武帝的文治政策

汉武帝的文治政策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杰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伟大的政策,特别是在文治方面的贡献尤其显著。

本文将着重分析汉武帝的文治政策,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位伟大的君主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一、兴学育人汉武帝很重视教育,他在位期间大力兴学育人,普及教育。

他下令设立太学,并且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优秀的士人送到太学学习,这些士人又可以传授知识给普通百姓。

此外,他还下令设置子馆,这里是为了招收有才能的人,进行一些特别的训练。

这些做法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文化水平和人才储备,催化了汉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的文化繁荣。

汉武帝的这一兴学育人政策对于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人才辈出,中国文化薪火相传,被世人传颂至今。

二、统一文字在古代中国,笔画繁多、字形各异的文字,给读书人和文化传承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下令统一文字,开创篆书的王道,并将篆书定为公文、官方印章所用的正式字体。

这一做法大大方便了当时的记录和管理工作,也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的书法艺术发展,进而也助推了中国的文化繁荣。

三、皇览经籍古代中国皇宫君王不直接的管理国家,而是通过各种古代文献和政治文件了解全国的状况,并据此制定政策和指导行政。

汉武帝不断扩充皇家的文献资料,订立秘书的职务,以便监督文献资料的整理、保存和速查,时时掌握政策实施情况。

而汉武帝自己也非常重视读书,每天晚上,他都会亲自翻阅政令、经义和史书进而领悟历史经验,不断增长自己的才学,更好地掌握国家大事。

四、创新赋役制度汉朝原本的土地所有制是赋役制度,这种制度是为了向官府缴纳丰收的土地产出部分,相对比较自由,可以向官府纳税,也可以选择自由出卖或租赁土地,所以对民众而言,比较适宜。

但是,在汉武帝时期,国家财政困难,汉武帝为了增加财源,创新赋役制度,加强对土地的控制和管理,在此基础上施行了更为相对集中的统一征收方式,使得庄园渐渐发展起来,日后其成果为农业强国打下了基础。

中国历史朝代汉朝的文治武功

中国历史朝代汉朝的文治武功

中国历史朝代汉朝的文治武功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独特的文治武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汉朝建立于公元前202年,历时四个多世纪,分为两个阶段,即西汉和东汉。

本文将重点探讨汉朝的文治和武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文治汉朝以其卓越的文治成就而闻名于世。

西汉刘邦建立了这个朝代后,他提出了“安民、富国、强兵”的国策,使得汉朝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首先,在政治方面,汉朝实行了相对宽松的统治方式。

通过明君之治,中央政权和地方豪强得以相对平衡,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同时,刘邦采取了推崇儒家思想并不断发展完善的策略,致力于培养士人,提倡仁义礼智信等儒家经典中的核心价值观。

这些思想观念的普及,为汉朝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奠定了基础。

其次,在经济方面,汉朝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以促进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富裕。

通过实行封建土地制度、减轻赋税负担等措施,汉朝积极鼓励农业生产和商业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汉朝还开创了“和谐社会”的模式,注重民生民利,加强了人民对朝廷的认同感,使社会风气更加和谐。

最后,在文化方面,汉朝传承了儒家文化的优良传统,举办了许多文化活动,加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儒家思想成为汉朝文治的核心,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教育普及使得社会思想更加积极向上。

此外,汉朝还修建了许多著名的文化建筑,如汉章台、明堂等,为后世的文化遗产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总的来说,汉朝的文治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方面发展,使得国家稳定,社会和谐,为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朝代树立了榜样。

二、武功汉朝在军事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汉朝初期,为了建立自身的统治,刘邦和他的后继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最终统一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汉朝统一后,后来者继续保持了强大的军事实力,确保了国家的安全和领土的完整。

首先,汉初的军事制度得到了很好的建立和发展。

刘邦在创立汉朝后,对汉初的军制进行了改革,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军事法令和规章制度。

浅说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浅说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浅说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游德彬
【期刊名称】《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年(卷),期】2015(000)003
【摘要】汉朝是我国历史上疆域辽阔的王朝,也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一个极其重
要的王朝,它在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方面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对此功劳最大的非汉武帝莫属。

汉武帝,名刘彻。

刘彻从小受到正
规严格的皇家教育,爱好读书、打猎,能文能武,这使他形成了刚强勇武的性格,为他后来成为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页数】2页(P83-84)
【作者】游德彬
【作者单位】重庆市荣昌仁义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文治武功一代风流--略论汉武帝刘彻与汉赋繁荣的关系
2.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3.汉武帝文治武功与财政
4.国有专营制度:汉武帝文治
武功的经济保障5.司马光的学术逻辑与唐宋时人对汉武帝的看法:读《制造汉武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汉武帝的文治和毁誉11中文2班吴意晟农民起义,汉王朝屹立。

起义带头人刘邦是一个出身草根、毫无政治背景的近乎市井之徒的人。

正因如此,他有一种阶级的包容性,他的集团拥有比较宽泛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

刘邦集团乘项羽等大诸侯动乱纷争之际,取得全国政权。

这个新王朝似乎不具有任何法理和伦理的正统性。

开创之初,就陷入了极端不稳定之中。

自高帝、吕后至文景的五十年间,内部变乱不断。

外部则匈奴交侵,社会深隐危机之中。

直到汉武帝的降生,这位班固称之为“雄才大略”的人物,才为这个皇朝开辟了崭新的局面。

在汉武帝的一生所为之中,尤其可圈点的是武帝的文治功绩。

同时,关注武帝,个人的品性与历史纠葛的探讨同样不可缺失,所以其毁誉的过程同样引人思考。

秦始皇有“焚书坑儒”,汉武帝则“独尊儒术”。

早在窦太后去世前,汉武帝就暗中行事,设五经博士,为尊儒大势打下基础。

即位之初,汉武帝举国推选贤良方正直言敢谏。

一介书生董仲舒,写下《天人三策》,石破天惊,脱颖而出。

从此,本为民间一家的儒学被指定为官方思想,与政治、皇权紧密相连。

之后,汉武帝创建太学、乡学,设立举贤制度,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官制度。

从秦代到汉初,选拔人才多用的是军功爵制;到了汉武帝时代,逐渐转变为察举征辟制,从根本上解决了大汉人才匮乏的局面。

汉武帝一反祖宗定法无为而治,尊儒术以约束官吏,效法家严惩贪官,王道霸道,交替为用。

而其中尊儒兴教,创立太学引得天下人聚义一堂,都城之下,十之八九有触太学之优,给予后世深刻影响。

若无此举,儒家学说不过是被坑过的一套,华夏文明得不到如此大的开拓,学而优则仕也无从谈起。

然而,后世不乏对《天人三策》,对“独尊儒术”深恶痛绝者,他们的批评和反对并非毫无道理。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政治的负面影响,在于“独尊儒术”将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迷信道德至上、教化万能,力图建设一种道德自律型的政治。

这种重自律轻他律的思路,必然导致强权至上,个人专制。

曾经的天朝上国,就这样一次次与民主政治失之交臂。

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始终无法走出“人治”的泥潭,摆脱因人兴废的历史惯性。

从古籍中探查儒家对民众心理:中国人不得不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扮演好自己的道德角色。

如此,权力崇拜、君尊民卑、官贵民贱、奴性心理年深日久,“救世主”和“清官”情结愈加浓厚,甚至反过来成为昏君和贪官孽生的土壤。

儒家对人才素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儒家把“道德”作为衡量人才和录用官员的决定性条件,将“从政”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

然而,能有幸为官的是极少数,得明君而施展抱负者,更是十无一二。

绝大多数士人郁郁终生。

名为知人善用,多少人为之贻误终身。

汉武帝时代内在的儒家统治思想,表现出来,是中央集权体制。

秦始皇首创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但是,秦朝短命,未能设计一整套执政方针。

西汉王朝,到了汉武帝,彻底肃清了诸侯王分裂势力,极大地巩固了中央政权,并影响了后世千年之久。

针对此情况,司马迁击节称道!在《淮南衡山列传》中,太史公曰:淮南衡山,亲为骨肉,疆土千里,列为诸侯。

不务遵蕃臣职以承辅天子,而专挟邪僻之计谋为畔逆,仍父子再亡国,各不终其身,为天下笑。

元鼎五年,汉武帝又以诸侯酎金(祭祀太庙时诸侯助祭的献金)成色不足为由,一次削去106名诸侯的爵位,至此,高祖刘邦所封诸侯王,削捋殆尽。

秦行郡县,不王不藩,是真正社会政治学意义上的封建体制。

刘邦建汉之时,首封异姓诸王,后封同姓诸王。

从政治体制的发展着眼,无疑是一种社会的倒退。

继而,吕后大封诸吕,终酿祸乱。

因此,直到景帝朝,乃有吴楚七国之乱。

而汉武帝采纳主父偃建议,令诸王推恩以封子弟,大力削藩,平淮南、衡山二王之反,夺列侯一百零六人之爵。

汉武帝上接秦始皇,行郡县以推行国家政令,此后两汉四百年,虽有外戚、党锢之祸,但无藩镇之患。

在此之后,晋又封藩,乃有八王之乱。

唐初鉴于前辙,王而不藩,安史之乱后,肃宗又大事封藩,终以藩镇割据,断送唐朝。

宋仿唐初,王而不藩,故两宋无藩镇之祸。

明太祖立国,复大封诸王领藩地,终有燕王朱棣靖康之役,赣王朱辰濠之叛乱。

明世宗以藩王入承大统,追赠生父,闹成著名的大议礼,随之明亡。

清朝力惩前失,王而不藩,定制亲王不出国门,故有清一代未有藩祸。

由此可见,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四人而已。

不仅如此,汉武帝在强化中央集权上多方探索,利用酷吏打击权贵即其大手笔之一。

打击不法豪强与贪官污吏,势在必行。

但是,酷吏政治走到极端,难免会带来各种后遗症。

酷吏王温舒,嗜血成性,杀人为乐。

汉代处决犯人,以十二月为限。

春天到来,不能再杀人了,王温舒迎风感慨:如果让冬天再处长一个月,我的事(处决犯人)就办完了。

(会春,温舒顿足叹曰: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司马迁对此直言不讳:其好杀伐行威不爱人如此,天子闻之,以为能,迁为中尉。

另一方面,汉武帝的晚年因骄奢淫逸而被后人认为是其毁誉的半生。

但是,从毁誉的故事中看来,汉武帝是第一个用“罪己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开辟了一条帝王的反思道路。

征和四年,汉武帝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给百姓造成了痛苦,从此不再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甚至表白内心悔意。

这就是《轮台罪己诏》。

这份诏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诏。

敢于罪己,置自己过失于天下舆论中心,汉武帝无疑是第一人!至此,后代皇帝犯了大错,也会下“罪己诏”,公开认错,展示明君姿态。

不过封建执政者的“罪己”往往有收买人心之嫌,但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汉武帝首开“罪己”先河,错而能改、爱憎分明。

从中,我们似乎可以一窥这位大汉霸主复杂的内心世界。

直言敢谏的汲黯曾批评汉武帝:皇上杀人太多,即使平日信任的人,也不予宽恕,这样搞下去,天下人才早晚都会被杀光。

汉武帝不为所动,漠然一笑:何世无才,只是人主没有识得人才的慧眼,如果能够辨明人才,何必担心天下无才?(上招延士大夫,常如不足。

然性严峻,群臣虽素所爱信者,或小有犯法,或欺罔,辄按诛之,无所宽假。

汲黯谏曰:陛下求贤甚劳,未尽其用,辄已杀之。

以有限之士,恣无已之诛,臣恐天下贤才将尽,陛下谁与共为治乎?黯言之甚怒。

上笑而谕之曰: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

苟能识之,何患无人?夫所谓才者,犹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尽用。

与无才同,不杀何施?)就是这样一位视人才如草芥的汉武帝,一方面又极端地爱才、惜才。

自古中国封建专制体制下,人才使用有两大弊端:一是任人唯亲,只用自己熟悉亲信的人;二是论资排辈,必须按“三十九级台阶”,一级一级往上爬,不存在越级攀登。

而汉武帝一是不会因言废人:只要有才华,主父偃持不同政见,汉武帝照样求贤若渴;二是敢于破格提拔:因为有能力,卫青家奴出身,汉武帝竟然破格提拔。

不仅如此,汉武帝甚至摈弃正统,容纳异类,慧眼发现东方朔,将庄严的朝堂变成一个充满温情和快乐的休息室,君臣之间宛如玩伴;同时,他不以狎亵而丧失原则,对东方朔的诤言击节赞叹,言听计从。

他初读《子虚赋》,即大为倾慕作者文笔才华;得见作者司马相如,如获至宝,让他享受与自己同等的写作待遇。

能识人、能容人、能用人,汉武帝千古一帝正在于此。

秦始皇、汉高祖视文人为腐儒,唐太宗、清高宗或能知人,终究雅量阙如。

而他生平中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阉割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家——司马迁。

且在晚年,刘彻因巫蛊之祸滥杀大臣王子,引得后世非议。

相较于一生从未滥杀一位大臣的秦始皇,这无疑是刘彻的不及。

汉武帝因此备受误解和争议。

司马迁因为自身政治上的不背认同,在《史记》中对他褒有贬,稍稍抹上了个人感情色彩。

班固的《汉书·武帝纪》对他的文治大加赞扬:班固赞曰: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

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

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但是班固绝口不提汉武帝的武功,表明对汉武帝的武功是有保留的。

到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批评、表扬兼而有之: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

信惑神怪,巡游无度。

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

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

晚而改过,顾托得人。

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汉武帝本身是一个矛盾体。

他于民如爱子,同时于臣杀人如麻。

他用剑犹如用情,用情犹如用兵。

在中国历史上,不乏英雄、伟人、壮士、志士和圣者。

但是,放置在任何人群中,他都会同样地引人注目。

你不可能不钦佩他,也不可能不畏惧他——这就是刘彻。

他的诞生据说伴随着母亲梦见红日人怀,他的曾祖父刘邦托梦为他命名为“彘”(野猪)——而他的父亲则解释此字谐音于“智”,为他改名为“彻”,透彻,并赐号日“通”;而他也的确是一位智圆行方、通彻无比的传奇男子。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真正的太阳之皇、圣武大帝。

为什么人们对汉武帝争议如此之大?身处汉朝的人会因为阶级利益不同而对汉武帝产生偏见。

后代的人们从先代的眼中领略汉武帝的功绩,自然也会道听途说汉武帝的个性缺点,产生分歧在所难免。

而今马克思的观点却要我们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肯定其跨越性的贡献,同时否定他做的不够好的地方。

我们角度不同,研究深浅不一。

在评价汉武帝这件事上,也许应该是选取一个特定时期的一个特定环境深入剖析为好。

这样,既可以叫人们比较接近一段历史的真相,又可以避免假大空的胡乱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