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__学习_陈世民理论力学简明教程(第二版)答案_第六章
陈世民理论力学简明教程(第二版)课后答案-精选.pdf
。
解:建立自然坐标系有:
a
d e
dt
2
en
且: d
dt d
2
2k
2kd
ds 2k
dt
ds 2k
ds dt
d
d 2k
dt
积分得: ue 2k (代入 0 u ) 又因为: y 2 2px 在 (p 2 ,p) 点处斜率:
k 1 dy1
d 2px
dx
x
p 2
dx
在 ( p 2 , p) 点处斜率:
p 1
水平线之间的夹角又为 角度时所需时间。
解:依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有: m x mk x , m y mg mk y
积分并代入初始条件: t 0 时: 0x 0 sin , 0 y
解得: x 0 cos e kt , y ( 0 sin
g )e
kt
g
k
k
当再次夹角为 时: y tan
x
0 cos
可解出: t
无滑动地滚动,如图所示,求圆盘边上 M点的深度 υ和加速度 α(用
参量 θ,Ψ表示)。
解:依题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r Rr
r Rr
且 O点处: ek cos( )er sin( )e
则:
rM rO O rOM
(R r)eR rer
[(R r)cos(
) r]er (R r)sin(
)e
rM
rM (
)sin(
)er [(R r)cos(
由 r e t,
t 得: r e t ,
且设: rer r e
则: 得: e
en
r2
2
简明材料力学第二版课后答案
简明材料力学第二版课后答案1. 第一章。
1.1 选择题。
1. A。
2. B。
3. C。
4. D。
5. A。
1.2 填空题。
1. 应力。
2. 变形。
3. 弹性模量。
4. 泊松比。
5. 线弹性。
1.3 简答题。
1. 什么是应力?应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内力。
2. 什么是应变?应变是材料单位长度上的变形量。
3. 弹性模量的意义是什么?弹性模量是材料在弹性阶段的应力和应变之比,代表了材料的刚度。
4. 什么是泊松比?泊松比是材料在拉伸时横向收缩的比例。
5. 什么是线弹性?线弹性是指材料在应力小于屈服强度时,应力和应变成正比。
2. 第二章。
2.1 选择题。
1. C。
2. A。
3. D。
4. B。
5. C。
2.2 填空题。
1. 弹性极限。
2. 屈服强度。
3. 断裂强度。
4. 韧性。
5. 脆性。
2.3 简答题。
1. 什么是弹性极限?弹性极限是材料在拉伸时,超过该极限会发生塑性变形。
2. 什么是屈服强度?屈服强度是材料在拉伸时开始发生塑性变形的应力值。
3. 断裂强度和韧性有何区别?断裂强度是材料在拉伸时发生断裂的最大应力值,而韧性是材料吸收能量的能力。
4. 什么是脆性?脆性是指材料在受力时发生突然断裂的性质。
3. 第三章。
3.1 计算题。
1. 根据公式σ=F/A,计算出应力值。
2. 利用杨氏模量公式计算材料的弹性模量。
3. 根据泊松比公式计算材料的泊松比值。
3.2 简答题。
1. 什么是拉伸?拉伸是指材料在受力时发生长度增加的现象。
2. 什么是压缩?压缩是指材料在受力时发生长度减小的现象。
3. 什么是剪切?剪切是指材料在受力时发生形状变化但体积不变的现象。
4. 第四章。
4.1 计算题。
1. 根据应变-位移曲线计算出材料的弹性模量。
2. 根据拉伸试验数据计算出材料的屈服强度。
3. 利用断裂强度公式计算出材料的断裂强度值。
4.2 简答题。
1. 什么是应力-应变曲线?应力-应变曲线是材料在受力时应力和应变之间的关系曲线。
2. 什么是屈服点?屈服点是应力-应变曲线上的一个特殊点,表示材料开始发生塑性变形的位置。
陈世民理论力学简明教程(第二版)课后答案
第零章 数学准备一 泰勒展开式 1 二项式的展开()()()()()m23m m-1m m-1m-2f x 1x 1mx+x x 23=+=+++!!2 一般函数的展开()()()()()()()()230000000f x f x f x f x f x x-x x-x x-x 123!''''''=++++!!特别:00x =时, ()()()()()23f 0f 0f 0f x f 0123!x x x ''''''=++++!!3 二元函数的展开(x=y=0处)()()00f f f x y f 0x+y x y ⎛⎫∂∂=++ ⎪∂∂⎝⎭,22222000221f f f x 2xy+y 2x x y y ⎛⎫∂∂∂++ ⎪ ⎪∂∂∂∂⎝⎭!评注:以上方法多用于近似处理与平衡态处的非线性问题向线>性问题的转化。
在理论力问题的简单处理中,一般只需近似到三阶以内。
二 常微分方程1 一阶非齐次常微分方程: ()()x x y+P y=Q通解:()()()P x dx P x dx y e c Q x e dx -⎛⎫⎰⎰=+ ⎪⎝⎭⎰注:()()(),P x dxP x dx Q x e dx ⎰±⎰⎰积分时不带任意常数,()x Q 可为常数。
2 一个特殊二阶微分方程2y A y B =-+ 通解:()02B y=K cos Ax+Aθ+注:0,K θ为由初始条件决定的常量 3 ,4 二阶非齐次常微分方程 ()x y ay by f ++=通解:*y y y =+;y 为对应齐次方程的特解,*y 为非齐次方程的一个特解。
非齐次方程的一个特解 (1) 对应齐次方程0y ay by ++=设x y e λ=得特征方程2a b 0λλ++=。
解出特解为1λ,2λ。
*若12R λλ≠∈则1x 1y e λ=,2x 2y e λ=;12x x 12y c e c e λλ=+*若12R λλ=∈则1x 1y e λ=,1x 2y xe λ=; 1x 12y e (c xc )λ=+*若12i λαβ=±则x 1y e cos x αβ=,x 2y e sin x αβ=;x 12y e (c cos x c sin x)αββ=+(2) "(3) 若()2000x f a x b x c =++为二次多项式*b 0≠时,可设*2y Ax Bx C =++ *b 0≠时,可设*32y Ax Bx Cx D =+++注:以上1c ,2c ,A,B,C,D 均为常数,由初始条件决定。
理论力学第六章习题答案
解 y x
a
A 动系圆环
a a = a rn + a en + a k
a ay = −rω 2 − 3rω 2 − 2rω 2 = −6rω 2 a ax = 0
B 动系圆环
a a = a rn + aen + a k
y x b y x
e a ay = −a n ( 2 / 5 ) = − 2 rω 2
o
曲柄长 OA = r
并以匀角速度 ω 绕 O 轴转动
o
装在水平
杆上的滑槽 DE 与水平线成 60 角 杆 BC 的速度
试求当曲柄与水平轴的交角分别为 ϕ = 0
30o 时
解
以 A 为动点
以 BC 杆为动系 有
va = ve + vr
在 ϕ = 0° 时 矢量右如图
υ BC = v e =
3 3 va = ωr 3 3
a a = a an + a at = a e + a rt + a rn + a c
式中各矢量如图 把各矢量分别向 x 方向和 y 方向投影得:
a an cos 60° + a at cos 30° = − a e cos 30° − a r cos 30° + a c cos 60° − a rn cos 60° a at sin 30° − a an sin 60° = − a e sin 30° + a rt sin 30° + a c sin 60° − a rn sin 60°
齿 条 又 带 动 半 径 为 0.1m 的 齿 轮 D 绕 固 定 轴 O1 转 动
ω = 5rad/s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茆诗松)第二版课后第六章习题参考答案
=
1 12n
>
Var⎢⎣⎡
1 2
( X (1)
+
X (n) )⎥⎦⎤
=
2(n
1 + 1)(n
+
2)
,
故
1 2
( X (1)
+
X (n) )
比样本均值
X
更有效.
6.
设
X1,
X2,
X3
服从均匀分布
U
(0,
θ
),试证
4 3
X (3) 及 4X (1)都是θ
的无偏估计量,哪个更有效?
解:因总体 X 的密度函数与分布函数分别为
且(Y (1), Y (n))的联合密度函数为 p1n ( y(1) , y(n) ) = n(n −1)[FY ( y(n) ) − FY ( y(1) )]n−2 pY ( y(1) ) pY ( y )Ι (n) y(1)<y(n)
=
n(n
− 1)( y(n)
−
y ) Ι n−2
(1)
0< y(1) < y( n) <1
n
∑ 4. 设总体 X ~ N (µ , σ 2),X1, …, Xn 是来自该总体的一个样本.试确定常数 c 使 c ( X i+1 − X i )2 为σ 2 的无 i=1
偏估计. 解:因 E[(Xi + 1 − Xi )2 ] = Var (Xi + 1 − Xi ) + [E(Xi + 1 − Xi )]2 = Var (Xi + 1) + Var (Xi ) + [E(Xi + 1) − E(Xi )]2 = 2σ 2,
理论力学(陈世民)答案打印稿
第零章 数学准备一 泰勒展开式 1 二项式的展开()()()()()m23m m-1m m-1m-2f x 1x 1mx+x x 23=+=+++ !!2 一般函数的展开 ()()()()()()()()230000000f x f x f x f x f x x-x x-x x-x 123!''''''=++++ !!特别:00x =时, ()()()()()23f 0f 0f 0f x f 0123!x x x ''''''=++++ !!3 二元函数的展开(x=y=0处) ()()00fff x y f 0x+y xy ⎛⎫∂∂=++⎪∂∂⎝⎭,22222000221fffx 2xy+y 2x x y y ⎛⎫∂∂∂++ ⎪ ⎪∂∂∂∂⎝⎭! 评注:以上方法多用于近似处理与平衡态处的非线性问题向线性问题的转化。
在理论力问题的简单处理中,一般只需近似到三阶以内。
二 常微分方程1一阶非齐次常微分方程:()()x x y+P y=Q通解:()()()P x dx P x dx y e c Q x e dx -⎛⎫⎰⎰=+ ⎪⎝⎭⎰ 注:()()(),P x dxP x dx Q x e dx ⎰±⎰⎰积分时不带任意常数,()x Q 可为常数。
2一个特殊二阶微分方程2y A y B =-+ 通解:()02B y=K cos A x+Aθ+注:0,K θ为由初始条件决定的常量 3二阶非齐次常微分方程()x y ayby f ++= 通解:*y y y =+;y 为对应齐次方程的特解,*y 为非齐次方程的一个特解。
非齐次方程的一个特解 (1) 对应齐次方程0y ayby ++=设x y e λ=得特征方程2a b 0λλ++=。
解出特解为1λ,2λ。
*若12R λλ≠∈则1x 1y e λ=,2x 2y e λ=;12x x 12y c e c e λλ=+*若12R λλ=∈则1x 1y e λ=,1x 2y xe λ=; 1x 12y e (c xc )λ=+*若12i λαβ=±则 x 1y e cos x αβ=, x 2y e sin x αβ=;x12y e(c cos x c sin x )αββ=+(2) 若()2000x f a x b x c =++为二次多项式*b 0≠时,可设*2y Ax Bx C =++ *b 0≠时,可设*32y Ax Bx C x D =+++注:以上1c ,2c ,A,B,C,D 均为常数,由初始条件决定。
物理学专业理论力学简明教程(第二版)-----陈世民答案
【解题演示】1 细杆OL 绕固定点O 以匀角速率ω转动,并推动小环C 在固定的钢丝AB 上滑动,O 点与钢丝间的垂直距离为d ,如图所示。
求小环的速度υ和加速度a。
解:依几何关系知:x d tan θ=又因为:222d d x xi i i cos dωυωθ+===故:22222(d x )x a 2xx i i d d ωυω+=== 2 椭圆规尺AB 的两端点分别沿相互垂直的直线O χ与Oy 滑动,已知B 端以匀速c 运动,如图所示。
求椭圆规尺上M 点的轨道方程、速度及加速度的大小υ与α。
解:依题知:B y (b d)cos θ=+且:B yC (b d)sin θθ=-=-+ 得:C*(b d)sin θθ=+又因M 点位置:M M x bsin ,y dcos θθ==故有:M M M xi |y j b cos i d sin j υθθθθ=+=-代入(*)式得:M bccot dc i j b d b dθυ=-++即:υ=2M M222bc bc a i i (b d)sin (b d)sin θυθθ==-=++1 一半径为r 的圆盘以匀角速率ω沿一直线滚动,如图所示。
求圆盘边上任意一点M 的速度υ 和加速度a(以O 、M 点的连线与铅直线间的夹角θ表示);并证明加速度矢量总是沿圆盘半径指向圆心。
解:设O 点坐标为(0Rt x ,R ω+)。
则M 点坐标为(0Rt x Rsin ,R R cos ωθθ+++)故:M M M xi y j (R R cos )i R υωωθ=+=+-222M M a R sin i R cos j R (sin i cos j)υωθωθωθθ==--=-+2 一半径为r 的圆盘以匀角深度ω在一半经为R 的固定圆形槽内作无滑动地滚动,如图所示,求圆盘边上M 点的深度υ和加速度α(用参量θ,Ψ表示)。
解:依题知:r rR rR rθωϕ=-=---且O 点处:k r e cos()e sin()e θθϕθϕ=---则:M O O OMR rr r r r (R r)e re [(R r)cos()r]e (R r)sin()e θθϕθϕ'=+=-+=--+---M M r rr r r ()sin()e [(R r)cos()r]e (R r)()cos()e (R r)sin()e r sin()e r [1cos()]e θθθυϕθθϕθϕθϕθθϕθθϕωθϕωθϕ==--+--+----+--=--+--(){}r rr r 2r a r ()cos()e r sin()e r ()sin()e r [1cos()]e r cos()e r sin()e r e r r R r cos()e r sin()e R r θθθθυωϕθθϕωθθϕωϕθθϕωθθϕωϕθϕωϕθϕωθωθϕθϕ==----------=----=---+-⎡⎤⎣⎦-3 已知某质点的运动规律为:y=bt,at θ=,a 和b 都是非零常数。
理论力学(陈世民)答案
第零章 数学准备一 泰勒展开式 1 二项式的展开()()()()()m23m m-1m m-1m-2f x 1x 1mx+x x 23=+=+++ !!2 一般函数的展开()()()()()()()()230000000f x f x f x f x f x x-x x-x x-x 123!''''''=++++ !!特别:00x =时, ()()()()()23f 0f 0f 0f x f 0123!x x x ''''''=++++ !! 3 二元函数的展开(x=y=0处)()()00f f f x y f 0x+y x y ⎛⎫∂∂=++ ⎪∂∂⎝⎭,22222000221f f f x 2xy+y 2x x y y ⎛⎫∂∂∂++ ⎪ ⎪∂∂∂∂⎝⎭! 评注:以上方法多用于近似处理与平衡态处的非线性问题向线性问题的转化。
在理论力问题的简单处理中,一般只需近似到三阶以内。
二 常微分方程1一阶非齐次常微分方程: ()()x x y+P y=Q通解:()()()P x dx P x dx y e c Q x e dx -⎛⎫⎰⎰=+ ⎪⎝⎭⎰注:()()(),P x dxP x dx Q x e dx ⎰±⎰⎰积分时不带任意常数,()x Q 可为常数。
2 一个特殊二阶微分方程2yA yB =-+ 通解:()02By=K cos Ax+A θ+注:0,K θ为由初始条件决定的常量 3二阶非齐次常微分方程()x yay by f ++= 通解:*y y y =+;y 为对应齐次方程的特解,*y 为非齐次方程的一个特解。
非齐次方程的一个特解 (1) 对应齐次方程0yay by ++=设x y e λ=得特征方程2a b 0λλ++=。
解出特解为1λ,2λ。
*若12R λλ≠∈则1x 1y e λ=,2x 2y e λ=;12x x 12y c e c e λλ=+ *若12R λλ=∈则1x 1y e λ=,1x 2y xe λ=; 1x 12y e (c xc )λ=+*若12i λαβ=±则 x 1y e cos x αβ=, x 2y e sin x αβ=;x 12y e (c cos x c sin x)αββ=+(2) 若()2000x f a x b x c =++为二次多项式*b 0≠时,可设*2y Ax Bx C =++ *b 0≠时,可设*32y Ax Bx Cx D =+++注:以上1c ,2c ,A,B,C,D 均为常数,由初始条件决定。
陈世民理论力学式
第一章 牛顿力学的基本定律1 质点运动的描述(1) 直线坐标系r xi yj zkr xiyj zk a r xi yj zkυυ=++==++===++r r r rr r r r r &&&&&r r r r r r &&&&&&&&& (2) 平面极坐标系r r 2r r re re r e a (r r )e (r 2r )e θθυθθθθ==+=-++r r r r r &&r r r &&&&&&& (3) 自然坐标系t2t ne v a e e υυυρ==+rrrr r & (4) 柱坐标系2t nz v a e e e e ze ρθυρυρρθ=+=++r r r &rrr r&&&2 牛顿定律惯性定律的矢量表述22d r ma m F dt==rrr(1) 直角坐标系中x y z F mxF my F mz⎧=⎪=⎨⎪=⎩&&&&&&(2) 极挫标系中2r kF m(r r )F m(r 2r )F 0θθθθ⎧=-⎪=+⎨⎪=⎩&&&&&&& (3) 直角坐标系中x y z F mxF my F mz⎧=⎪=⎨⎪=⎩&&&&&&3 质点运动的基本定理几个量的定义:动量 P m υ=rr角动量 L r m r P υ=⨯=⨯rrr rr冲量 21I P P =-r r r力矩 M r F =⨯r r r冲量矩 21t 21t H I I Mdt =-=⎰r r r r 动能 21T m 2υ=(1) 动量定理 dPF dt=r r(2) 动量矩定理 dLM dt=r r(3) 动能定理 d dTF m dt dtυυυ==r r r r g g 4机戒能守恒定理T+V=E1 细杆OL 绕固定点O 以匀角速率ω转动,并推动小环C 在固定的钢丝AB 上滑动,O 点与钢丝间的垂直距离为d ,如图所示。
《物理学简明教程》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质点运动学1 -1 质点作曲线运动,在时刻t 质点的位矢为r ,速度为v ,速率为v ,t 至(t +Δt )时间内的位移为Δr , 路程为Δs , 位矢大小的变化量为Δr ( 或称Δ|r |),平均速度为v ,平均速率为v .(1) 根据上述情况,则必有( )(A) |Δr |= Δs = Δr(B) |Δr |≠ Δs ≠ Δr ,当Δt →0 时有|d r |= d s ≠ d r(C) |Δr |≠ Δr ≠ Δs ,当Δt →0 时有|d r |= d r ≠ d s(D) |Δr |≠ Δs ≠ Δr ,当Δt →0 时有|d r |= d r = d s(2) 根据上述情况,则必有( )(A) |v |= v ,|v |= v (B) |v |≠v ,|v |≠ v(C) |v |= v ,|v |≠ v (D) |v |≠v ,|v |= v分析与解 (1) 质点在t 至(t +Δt )时间内沿曲线从P 点运动到P′点,各量关系如图所示, 其中路程Δs =PP′, 位移大小|Δr |=PP ′,而Δr =|r |-|r |表示质点位矢大小的变化量,三个量的物理含义不同,在曲线运动中大小也不相等(注:在直线运动中有相等的可能).但当Δt →0 时,点P ′无限趋近P 点,则有|d r |=d s ,但却不等于d r .故选(B).(2) 由于|Δr |≠Δs ,故ts t ΔΔΔΔ≠r ,即|v |≠v . 但由于|d r |=d s ,故ts t d d d d =r ,即|v |=v .由此可见,应选(C). 1 -2 一运动质点在某瞬时位于位矢r (x,y )的端点处,对其速度的大小有四种意见,即 (1)t r d d ; (2)t d d r ; (3)t s d d ; (4)22d d d d ⎪⎭⎫ ⎝⎛+⎪⎭⎫ ⎝⎛t y t x . 下述判断正确的是( )(A) 只有(1)(2)正确 (B) 只有(2)正确(C) 只有(2)(3)正确 (D) 只有(3)(4)正确分析与解 tr d d 表示质点到坐标原点的距离随时间的变化率,在极坐标系中叫径向速率.通常用符号v r 表示,这是速度矢量在位矢方向上的一个分量;td d r 表示速度矢量;在自然坐标系中速度大小可用公式t s d d =v 计算,在直角坐标系中则可由公式22d d d d ⎪⎭⎫ ⎝⎛+⎪⎭⎫ ⎝⎛=t y t x v 求解.故选(D).1 -3 一个质点在做圆周运动时,则有( )(A) 切向加速度一定改变,法向加速度也改变(B) 切向加速度可能不变,法向加速度一定改变(C) 切向加速度可能不变,法向加速度不变(D) 切向加速度一定改变,法向加速度不变分析与解 加速度的切向分量a t起改变速度大小的作用,而法向分量a n 起改变速度方向的作用.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由于速度方向不断改变,相应法向加速度的方向也在不断改变,因而法向加速度是一定改变的.至于a t是否改变,则要视质点的速率情况而定.质点作匀速率圆周运动时, a t恒为零;质点作匀变速率圆周运动时, a t为一不为零的恒量,当a t改变时,质点则作一般的变速率圆周运动.由此可见,应选(B).1 -4 质点的运动方程为式中x ,y 的单位为m,t 的单位为s.试求:(1) 初速度的大小和方向;(2) 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分析 由运动方程的分量式可分别求出速度、加速度的分量,再由运动合成算出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解 (1) 速度的分量式为当t =0 时, v 0x =-10 m·s-1 , v 0y =15 m·s-1 ,则初速度大小为设v 0与x 轴的夹角为α,则α=123°41′(2) 加速度的分量式为2s m 60d d -⋅==ta x x v , 2s m 40d d -⋅-==t a y y v 则加速度的大小为设a 与x 轴的夹角为β,则β=-33°41′(或326°19′)1 -5 质点沿直线运动,加速度a =4 -t2 ,式中a 的单位为m·s-2 ,t 的单位为s.如果当t =3s时,x =9 m,v =2 m·s-1 ,求质点的运动方程.分析 本题属于运动学第二类问题,即已知加速度求速度和运动方程,必须在给定条件下用积分方法解决.由t a d d v =和tx d d =v 可得t a d d =v 和t x d d v =.如a =a (t )或v =v (t ),则可两边直接积分.如果a 或v 不是时间t 的显函数,则应经过诸如分离变量或变量代换等数学操作后再做积分.解 由分析知,应有得 03314v v +-=t t (1) 由 ⎰⎰=txx t x 0d d 0v 得 00421212x t t t x ++-=v (2) 将t =3s时,x =9 m,v =2 m·s-1代入(1)、(2)得v 0=-1 m·s-1, x 0=0.75 m于是可得质点运动方程为1 -6 飞机以100 m·s-1 的速度沿水平直线飞行,在离地面高为100 m 时,驾驶员要把物品空投到前方某一地面目标处,问:(1) 此时目标在飞机正下方位置的前面多远? (2) 投放物品时,驾驶员看目标的视线和水平线成何角度?(3) 物品投出2.0s后,它的法向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各为多少?题 1-13 图分析 物品空投后作平抛运动.忽略空气阻力的条件下,由运动独立性原理知,物品在空中沿水平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作自由落体运动.到达地面目标时,两方向上运动时间是相同的.因此,分别列出其运动方程,运用时间相等的条件,即可求解.此外,平抛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只存在竖直向下的重力加速度.为求特定时刻t 时物体的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只需求出该时刻它们与重力加速度之间的夹角α或β.由图可知,在特定时刻t ,物体的切向加速度和水平线之间的夹角α,可由此时刻的两速度分量v x 、v y 求出,这样,也就可将重力加速度g 的切向和法向分量求得.解 (1) 取如图所示的坐标,物品下落时在水平和竖直方向的运动方程分别为x =v t , y =1/2 gt 2飞机水平飞行速度v =100 m·s -1 ,飞机离地面的高度y =100 m,由上述两式可得目标在飞机正下方前的距离(2) 视线和水平线的夹角为(3) 在任意时刻物品的速度与水平轴的夹角为取自然坐标,物品在抛出2s 时,重力加速度的切向分量与法向分量分别为1 -7 一质点沿半径为R 的圆周按规律2021bt t s -=v 运动,v 0 、b 都是常量.(1) 求t 时刻质点的总加速度;(2) t 为何值时总加速度在数值上等于b ?(3) 当加速度达到b 时,质点已沿圆周运行了多少圈?分析 在自然坐标中,s 表示圆周上从某一点开始的曲线坐标.由给定的运动方程s =s (t ),对时间t 求一阶、二阶导数,即是沿曲线运动的速度v 和加速度的切向分量a t,而加速度的法向分量为a n =v 2 /R .这样,总加速度为a =a te t+a n e n .至于质点在t 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为曲线坐标的改变量Δs =s t -s 0.因圆周长为2πR,质点所转过的圈数自然可求得.解 (1) 质点作圆周运动的速率为其加速度的切向分量和法向分量分别为b t s a t -==22d d , Rbt R a n 202)(-==v v 故加速度的大小为其方向与切线之间的夹角为(2) 要使|a |=b ,由b bt b R R=-+4022)(1v 可得 (3) 从t =0 开始到t =v 0 /b 时,质点经过的路程为因此质点运行的圈数为1 -8 一升降机以加速度1.22 m·s-2上升,当上升速度为2.44 m·s-1时,有一螺丝自升降机的天花板上松脱,天花板与升降机的底面相距2.74 m .计算:(1)螺丝从天花板落到底面所需要的时间;(2)螺丝相对升降机外固定柱子的下降距离.分析 在升降机与螺丝之间有相对运动的情况下,一种处理方法是取地面为参考系,分别讨论升降机竖直向上的匀加速度运动和初速不为零的螺丝的自由落体运动,列出这两种运动在同一坐标系中的运动方程y 1 =y 1(t )和y 2 =y 2(t ),并考虑它们相遇,即位矢相同这一条件,问题即可解;另一种方法是取升降机(或螺丝)为参考系,这时,螺丝(或升降机)相对它作匀加速运动,但是,此加速度应该是相对加速度.升降机厢的高度就是螺丝(或升降机)运动的路程. 解1 (1) 以地面为参考系,取如图所示的坐标系,升降机与螺丝的运动方程分别为 当螺丝落至底面时,有y 1 =y 2 ,即(2) 螺丝相对升降机外固定柱子下降的距离为解2 (1)以升降机为参考系,此时,螺丝相对它的加速度大小a ′=g +a ,螺丝落至底面时,有(2) 由于升降机在t 时间内上升的高度为则 m 716.0='-=h h d题 1-8 图1 -9 一无风的下雨天,一列火车以v 1=20.0 m·s-1 的速度匀速前进,在车内的旅客看见玻璃窗外的雨滴和垂线成75°角下降.求雨滴下落的速度v2 .(设下降的雨滴作匀速运动)题 1-19 图分析 这是一个相对运动的问题.设雨滴为研究对象,地面为静止参考系S,火车为动参考系S′.v 1 为S′相对S 的速度,v 2 为雨滴相对S的速度,利用相对运动速度的关系即可解.解 以地面为参考系,火车相对地面运动的速度为v 1 ,雨滴相对地面竖直下落的速度为v 2 ,旅客看到雨滴下落的速度v 2′为相对速度,它们之间的关系为1'22v v v += (如图所示),于是可得1 -10 如图(a)所示,一汽车在雨中沿直线行驶,其速率为v 1 ,下落雨滴的速度方向偏于竖直方向之前θ 角,速率为v 2′,若车后有一长方形物体,问车速v 1为多大时,此物体正好不会被雨水淋湿?分析 这也是一个相对运动的问题.可视雨点为研究对象,地面为静参考系S,汽车为动参考系S′.如图(a)所示,要使物体不被淋湿,在车上观察雨点下落的方向(即雨点相对于汽车的运动速度v 2′的方向)应满足hl αarctan ≥.再由相对速度的矢量关系122v v v -=',即可求出所需车速v 1.题 1-20 图解 由122v v v -='[图(b)],有 而要使hl αarctan ≥,则 1 -11 用水平力F N 把一个物体压着靠在粗糙的竖直墙面上保持静止.当F N 逐渐增大时,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F f 的大小( )(A) 不为零,但保持不变(B) 随F N 成正比地增大(C) 开始随F N 增大,达到某一最大值后,就保持不变(D) 无法确定分析与解 与滑动摩擦力不同的是,静摩擦力可在零与最大值μF N 范围内取值.当F N 增加时,静摩擦力可取的最大值成正比增加,但具体大小则取决于被作用物体的运动状态.由题意知,物体一直保持静止状态,故静摩擦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保持不变,故选(A).1 -12 一段路面水平的公路,转弯处轨道半径为R ,汽车轮胎与路面间的摩擦因数为μ,要使汽车不至于发生侧向打滑,汽车在该处的行驶速率( )(A) 不得小于gR μ (B) 必须等于gR μ(C) 不得大于gR μ (D) 还应由汽车的质量m 决定分析与解 由题意知,汽车应在水平面内作匀速率圆周运动,为保证汽车转弯时不侧向打滑,所需向心力只能由路面与轮胎间的静摩擦力提供,能够提供的最大向心力应为μF N .由此可算得汽车转弯的最大速率应为v =μRg .因此只要汽车转弯时的实际速率不大于此值,均能保证不侧向打滑.应选(C).1-13 一物体沿固定圆弧形光滑轨道由静止下滑,在下滑过程中,则( )(A) 它的加速度方向永远指向圆心,其速率保持不变(B) 它受到的轨道的作用力的大小不断增加(C) 它受到的合外力大小变化,方向永远指向圆心(D) 它受到的合外力大小不变,其速率不断增加分析与解 由图可知,物体在下滑过程中受到大小和方向不变的重力以及时刻指向圆轨道中心的轨道支持力F N 作用,其合外力方向并非指向圆心,其大小和方向均与物体所在位置有关.重力的切向分量(m g cos θ) 使物体的速率将会不断增加(由机械能守恒亦可判断),则物体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又称法向力)将不断增大,由轨道法向方向上的动力学方程Rm θmg F N 2sin v =-可判断,随θ 角的不断增大过程,轨道支持力F N 也将不断增大,由此可见应选(B).*1 -14 图(a)示系统置于以a =1/4 g 的加速度上升的升降机内,A 、B 两物体质量相同均为m ,A 所在的桌面是水平的,绳子和定滑轮质量均不计,若忽略滑轮轴上和桌面上的摩擦,并不计空气阻力,则绳中张力为( )(A) 5/8 mg (B) 1/2 mg (C) mg (D) 2mg分析与解 本题可考虑对A 、B 两物体加上惯性力后,以电梯这个非惯性参考系进行求解.此时A 、B 两物体受力情况如图(b)所示,图中a ′为A 、B 两物体相对电梯的加速度,m a 为惯性力.对A 、B 两物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可解得F T =5/8 mg .故选(A).讨论 对于习题2 -5 这种类型的物理问题,往往从非惯性参考系(本题为电梯)观察到的运动图像较为明确,但由于牛顿定律只适用于惯性参考系,故从非惯性参考系求解力学问题时,必须对物体加上一个虚拟的惯性力.如以地面为惯性参考系求解,则两物体的加速度a A 和a B 均应对地而言,本题中a A 和a B 的大小与方向均不相同.其中a A 应斜向上.对a A 、a B 、a 和a ′之间还要用到相对运动规律,求解过程较繁琐.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自己尝试一下.1 -15 在如图(a )所示的轻滑轮上跨有一轻绳,绳的两端连接着质量分别为1 kg 和2 kg 的物体A 和B ,现以50 N 的恒力F 向上提滑轮的轴,不计滑轮质量及滑轮与绳间摩擦,求A 和B 的加速度各为多少?题 1-15 图分析 在上提物体过程中,由于滑轮可以转动,所以A 、B 两物体对地加速度并不相同,故应将A 、B 和滑轮分别隔离后,运用牛顿定律求解,本题中因滑轮质量可以不计,故两边绳子张力相等,且有T 2F F =.解 隔离后,各物体受力如图(b )所示,有滑轮 02T =-F FA A A A T a m g m F =-B B B B T a m g m F =-联立三式,得 2.15A =a 7.2s m B 2=⋅-a ,2s m -⋅讨论 如由式a m m g m m F )()(B A B A +=+-求解,所得a 是A 、B 两物体构成的质点系的质心加速度,并不是A 、B 两物体的加速度.上式叫质心运动定理. 1 -16 一质量为m 的小球最初位于如图(a)所示的A 点,然后沿半径为r 的光滑圆轨道ADCB 下滑.试求小球到达点C 时的角速度和对圆轨道的作用力.题 1-16 图分析 该题可由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在取自然坐标的情况下,沿圆弧方向的加速度就是切向加速度a t,与其相对应的外力F t是重力的切向分量mg sin α,而与法向加速度a n 相对应的外力是支持力F N 和重力的法向分量mg cos α.由此,可分别列出切向和法向的动力学方程F t=m d v /d t 和F n =ma n .由于小球在滑动过程中加速度不是恒定的,因此,需应用积分求解,为使运算简便,可转换积分变量.该题也能应用以小球、圆弧与地球为系统的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小球的速度和角速度,方法比较简便.但它不能直接给出小球与圆弧表面之间的作用力.解 小球在运动过程中受到重力P 和圆轨道对它的支持力F N .取图(b)所示的自然坐标系,由牛顿定律得tm αmg F t d d sin v =-= (1) Rm m αmg F F N n 2cos v =-= (2) 由tαr t s d d d d ==v ,得v αr t d d =,代入式(1),并根据小球从点A 运动到点C 的始末条件,进行积分,有得 αrg cos 2=v则小球在点C 的角速度为由式(2)得 αmg αmg rm m F N cos 3cos 2=+=v 由此可得小球对圆轨道的作用力为负号表示F ′N 与e n 反向.1 -17 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放置一半径为R 的固定圆环,物体紧贴环的内侧作圆周运动,其摩擦因数为μ,开始时物体的速率为v 0 ,求:(1) t 时刻物体的速率;(2) 当物体速率从v 0减少2/0v 时,物体所经历的时间及经过的路程.题 1-17 图分析 运动学与动力学之间的联系是以加速度为桥梁的,因而,可先分析动力学问题.物体在作圆周运动的过程中,促使其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是圆环内侧对物体的支持力F N 和环与物体之间的摩擦力F f ,而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F N ′成正比,且F N 与F N ′又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样,就可通过它们把切向和法向两个加速度联系起来了,从而可用运动学的积分关系式求解速率和路程.解(1) 设物体质量为m,取图中所示的自然坐标,按牛顿定律,有=μF N ,由上述各式可得由分析中可知,摩擦力的大小Ff取初始条件t =0 时v=v0 ,并对上式进行积分,有(2) 当物体的速率从v0减少到2/v时,由上式可得所需的时间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程第二章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2 -1对质点系有以下几种说法:(1) 质点组总动量的改变与内力无关;(2) 质点组总动能的改变与内力无关;(3) 质点组机械能的改变与保守内力无关.下列对上述说法判断正确的是()(A) 只有(1)是正确的(B) (1)、(2)是正确的(C) (1)、(3)是正确的(D) (2)、(3)是正确的分析与解在质点组中内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它们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由于一对内力的冲量恒为零,故内力不会改变质点组的总动量.但由于相互有作用力的两个质点的位移大小以及位移与力的夹角一般不同,故一对内力所作功之和不一定为零,应作具体分析,如一对弹性内力的功的代数和一般为零,一对摩擦内力的功代数和一般不为零,对于保守内力来说,所作功能使质点组动能与势能相互转换,因此保守内力即使有可能改变质点组的动能,但也不可能改变质点组的机械能.综上所述(1)(3)说法是正确的.故选(C).2 -2有两个倾角不同、高度相同、质量一样的斜面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斜面是光滑的,有两个一样的物块分别从这两个斜面的顶点由静止开始滑下,则()(A) 物块到达斜面底端时的动量相等(B) 物块到达斜面底端时动能相等(C) 物块和斜面(以及地球)组成的系统,机械能不守恒(D) 物块和斜面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上动量守恒分析与解对题述系统来说,由题意知并无外力和非保守内力作功,故系统机械能守恒.物体在下滑过程中,一方面通过重力作功将势能转化为动能,另一方面通过物体与斜面之间的弹性内力作功将一部分能量转化为斜面的动能,其大小取决其中一个内力所作功.由于斜面倾角不同,故物体沿不同倾角斜面滑至底端时动能大小不等.动量自然也就不等(动量方向也不同).故(A)(B)(C)三种说法均不正确.至于说法(D)正确,是因为该系统动量虽不守恒(下滑前系统动量为零,下滑后物体与斜面动量的矢量和不可能为零.由此可知,此时向上的地面支持力并不等于物体与斜面向下的重力),但在水平方向上并无外力,故系统在水平方向上分动量守恒.2 -3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物体A和B,置于光滑桌面上,A和B之间连有一轻弹簧.另有质量为m1和m2的物体C和D分别置于物体A与B 之上,且物体A和C、B和D 之间的摩擦因数均不为零.首先用外力沿水平方向相向推压A和B,使弹簧被压缩,然后撤掉外力,则在A和B弹开的过程中,对A、B、C、D 以及弹簧组成的系统,有()(A) 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 (B) 动量不守恒,机械能守恒(C) 动量不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D) 动量守恒,机械能不一定守恒分析与解 由题意知,作用在题述系统上的合外力为零,故系统动量守恒,但机械能未必守恒,这取决于在A 、B 弹开过程中C 与A 或D 与B 之间有无相对滑动,如有则必然会因摩擦内力作功,而使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故选(D).2 -4 如图所示,子弹射入放在水平光滑地面上静止的木块后而穿出.以地面为参考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说法是( )(A) 子弹减少的动能转变为木块的动能(B) 子弹-木块系统的机械能守恒(C) 子弹动能的减少等于子弹克服木块阻力所作的功(D) 子弹克服木块阻力所作的功等于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热分析与解 子弹-木块系统在子弹射入过程中,作用于系统的合外力为零,故系统动量守恒,但机械能并不守恒.这是因为子弹与木块作用的一对内力所作功的代数和不为零(这是因为子弹对地位移大于木块对地位移所致),子弹动能的减少等于子弹克服阻力所作功,子弹减少的动能中,一部分通过其反作用力对木块作正功而转移为木块的动能,另一部分则转化为热能(大小就等于这一对内力所作功的代数和).综上所述,只有说法(C)的表述是完全正确的. 2 -5 质量为m 的物体,由水平面上点O 以初速为v 0 抛出,v 0与水平面成仰角α.若不计空气阻力,求:(1) 物体从发射点O 到最高点的过程中,重力的冲量;(2) 物体从发射点到落回至同一水平面的过程中,重力的冲量.分析 重力是恒力,因此,求其在一段时间内的冲量时,只需求出时间间隔即可.由抛体运动规律可知,物体到达最高点的时间gαt sin Δ01v ,物体从出发到落回至同一水平面所需的时间是到达最高点时间的两倍.这样,按冲量的定义即可求得结果.另一种解的方法是根据过程的始、末动量,由动量定理求出.解1 物体从出发到达最高点所需的时间为则物体落回地面的时间为于是,在相应的过程中重力的冲量分别为解2 根据动量定理,物体由发射点O 运动到点A 、B 的过程中,重力的冲量分别为2 -6 高空作业时系安全带是非常必要的.假如一质量为51.0 kg 的人,在操作时不慎从高空竖直跌落下来,由于安全带的保护,最终使他被悬挂起来.已知此时人离原处的距离为2.0 m ,安全带弹性缓冲作用时间为0.50 s .求安全带对人的平均冲力.分析 从人受力的情况来看,可分两个阶段:在开始下落的过程中,只受重力作用,人体可看成是作自由落体运动;在安全带保护的缓冲过程中,则人体同时受重力和安全带冲力的作用,其合力是一变力,且作用时间很短.为求安全带的冲力,可以从缓冲时间内,人体运动状态(动量)的改变来分析,即运用动量定理来讨论.事实上,动量定理也可应用于整个过程.但是,这时必须分清重力和安全带冲力作用的时间是不同的;而在过程的初态和末态,人体的速度均为零.这样,运用动量定理仍可得到相同的结果.解1 以人为研究对象,按分析中的两个阶段进行讨论.在自由落体运动过程中,人跌落至2 m 处时的速度为gh 21=v (1)在缓冲过程中,人受重力和安全带冲力的作用,根据动量定理,有()12Δv v m m t -=+P F (2)由式(1)、(2)可得安全带对人的平均冲力大小为解2 从整个过程来讨论.根据动量定理有2 -7 如图所示,在水平地面上,有一横截面S =0.20 m 2 的直角弯管,管中有流速为v =3.0 m·s-1 的水通过,求弯管所受力的大小和方向.题 3-12 图分析 对于弯曲部分AB 段内的水而言,由于流速一定,在时间Δt 内,从其一端流入的水量等于从另一端流出的水量.因此,对这部分水来说,在时间Δt 内动量的增量也就是流入与流出水的动量的增量Δp =Δm (v B -v A );此动量的变化是管壁在Δt 时间内对其作用冲量I 的结果.依据动量定理可求得该段水受到管壁的冲力F ;由牛顿第三定律,自然就得到水流对管壁的作用力F′=-F .解 在Δt 时间内,从管一端流入(或流出) 水的质量为Δm =ρυS Δt ,弯曲部分AB 的水的动量的增量则为Δp =Δm (v B -v A ) =ρυS Δt (v B -v A )依据动量定理I =Δp ,得到管壁对这部分水的平均冲力从而可得水流对管壁作用力的大小为作用力的方向则沿直角平分线指向弯管外侧.2 -8 质量为m′ 的人手里拿着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此人用与水平面成α角的速率v 0 向前跳去.当他达到最高点时,他将物体以相对于人为u 的水平速率向后抛出.问:由于人抛出物体,他跳跃的距离增加了多少? (假设人可视为质点)分析 人跳跃距离的增加是由于他在最高点处向后抛出物体所致.在抛物的过程中,人与物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冲量,使他们各自的动量发生了变化.如果把人与物视为一系统,因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故外力的冲量为零,系统在该方向上动量守恒.但在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时,必须注意系统是相对地面(惯性系)而言的,因此,在处理人与物的速度时,要根据相对运动的关系来确定.至于,人因跳跃而增加的距离,可根据人在水平方向速率的增量Δv 来计算. 解 取如图所示坐标.把人与物视为一系统,当人跳跃到最高点处,在向左抛物的过程中,满足动量守恒,故有式中v 为人抛物后相对地面的水平速率, v -u 为抛出物对地面的水平速率.得人的水平速率的增量为而人从最高点到地面的运动时间为所以,人跳跃后增加的距离2 -9 一质量为0.20 kg 的球,系在长为2.00 m 的细绳上,细绳的另一端系在天花板上.把小球移至使细绳与竖直方向成30°角的位置,然后从静止放开.求:(1) 在绳索从30°角到0°角的过程中,重力和张力所作的功;(2) 物体在最低位置时的动能和速率;(3) 在最低位置时的张力.题 2-9 图分析 (1) 在计算功时,首先应明确是什么力作功.小球摆动过程中同时受到重力和张力作用.重力是保守力,根据小球下落的距离,它的功很易求得;至于张力虽是一变力,但是,它的方向始终与小球运动方向垂直,根据功的矢量式⎰⋅=s d F W ,即能得出结果来.(2) 在计算功的基础上,由动能定理直接能求出动能和速率.(3) 在求最低点的张力时,可根据小球作圆周运动时的向心加速度由重力和张力提供来确定.解 (1) 如图所示,重力对小球所作的功只与始末位置有关,即在小球摆动过程中,张力F T 的方向总是与运动方向垂直,所以,张力的功(2) 根据动能定理,小球摆动过程中,其动能的增量是由于重力对它作功的结果.初始时动能为零,因而,在最低位置时的动能为小球在最低位置的速率为(3) 当小球在最低位置时,由牛顿定律可得2 -10 一质量为m 的质点,系在细绳的一端,绳的另一端固定在平面上.此质点在粗糙水平面上作半径为r 的圆周运动.设质点的最初速率是v 0 .当它运动一周时,其速率为v 0 /2.求:(1) 摩擦力作的功;(2) 动摩擦因数;(3) 在静止以前质点运动了多少圈?分析 质点在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减缓,意味着其动能减少;而减少的这部分动能则消耗在运动中克服摩擦力作功上.由此,可依据动能定理列式解之.解 (1) 摩擦力作功为20202k 0k 832121v v v m m m E E W -=-=-= (1) (2) 由于摩擦力是一恒力,且F f =μmg ,故有mg r s F W μπ2180cos o f -== (2)由式(1)、(2)可得动摩擦因数为(3) 由于一周中损失的动能为2083v m ,则在静止前可运行的圈数为 34k 0==W E n 圈 2 -11 如图(a)所示,A 和B 两块板用一轻弹簧连接起来,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 1 和m 2 .问在A 板上需加多大的压力,方可在力停止作用后,恰能使A 在跳起来时B 稍被提起.(设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题 2-11 图分析 运用守恒定律求解是解决力学问题最简捷的途径之一.因为它与过程的细节无关,也常常与特定力的细节无关.“守恒”则意味着在条件满足的前提下,过程中任何时刻守恒量不变.在具体应用时,必须恰当地选取研究对象(系统),注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该题可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来解决.选取两块板、弹簧和地球为系统,该系统在外界所施压力撤除后(取作状态1),直到B 板刚被提起(取作状态2),在这一过程中,系统不受外力作用,而内力中又只有保守力(重力和弹力)作功,支持力不作功,因此,满足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只需取状态1 和状态2,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列出方程,并结合这两状态下受力的平衡,便可将所需压力求出.解 选取如图(b)所示坐标,取原点O 处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零点.作各状态下物体的受力图.对A 板而言,当施以外力F 时,根据受力平衡有F 1 =P 1 +F (1)。
理论力学(第二版)参考答案上部
理论力学(第二版)参考答案上部(一~三章)第一章1.2写出约束在铅直平面内的光滑摆线上运动的质点的微分方程,并证明该质点在平衡位置附近作振动时,振动周期与振幅无关. 解:设s为质点沿摆线运动时的路程,取=0时,s=0S== 4 a (1)设为质点所在摆线位置处切线方向与x轴的夹角,取逆时针为正,即切线斜率=受力分析得:则,此即为质点的运动微分方程。
该质点在平衡位置附近作振动时,振动周期与振幅无关,为.1.3证明:设一质量为m的小球做任一角度θ的单摆运动运动微分方程为θθθFrrm=+)2(θθsinmgmr= ①给①式两边同时乘以dθθθθθdgdr s i n=对上式两边关于θ 积分得cgr+=θθc o s212②利用初始条件θθ=时0=θ 故cosθgc-=③由②③可解得c o sc o s2-θθθ-∙=lg上式可化为dtdlg=⨯-∙θθθcoscos2-两边同时积分可得θθθθθθθθd g l d g l t ⎰⎰---=--=020222002sin 12sin 10012cos cos 12进一步化简可得θθθθd g l t ⎰-=0002222sin sin 121由于上面算的过程只占整个周期的1/4故⎰-==02022sin2sin124T θθθθd g l t由ϕθθsin 2sin /2sin 0=两边分别对θϕ微分可得ϕϕθθθd d cos 2sin2cos=ϕθθ202sin 2sin 12cos-=故ϕϕθϕθθd d 202sin 2sin 1cos 2sin2-= 由于00θθ≤≤故对应的20πϕ≤≤故ϕϕθϕθϕθθθθπθd g l d g l T ⎰⎰-=-=202022cos 2sinsin 2sin 1/cos 2sin42sin2sin 2故⎰-=2022sin 14πϕϕK d g l T 其中2sin 022θ=K通过进一步计算可得g lπ2T =])2642)12(531()4231()21(1[224222 +⨯⨯⨯⨯-⨯⨯⨯⨯++⨯⨯++n K nn K K1.5解:如图,在半径是R的时候,由万有引力公式,对表面的一点的万有引力为, ①M为地球的质量;可知,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 x为取地心到无限远的广义坐标,,②联立①,②可得:,M为地球的质量;③当半径增加,R2=R+,此时总质量不变,仍为M,此时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可求:④由④得:⑤则,半径变化后的g 的变化为⑥对⑥式进行通分、整理后得:⑦对⑦式整理,略去二阶量,同时远小于R ,得⑧则当半径改变 时,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的变化为:。
F__学习_陈世民理论力学简明教程(第二版)答案_第四章 质点组动力学
又依能量守恒:
1 1 & & mυ A2 + m[(υ A − 2lθ cos θ ) 2 + (2lθ sin θ ) 2 ] = 2mgl (cos α − cos θ ) 2 2
2 & 代入 * 得: θ =
2 g (cos α − cos θ ) l (sin 2 θ + 1)
得:
2 & θ g (cos − cos α ) θ= = 2 l (2 − cos 2 )
& 劈的加速度 & x (3 )劈对物体的反作用力 F1 和水平面对劈的反作用力 p;
F2 。
解:如右图所示,建立各方向矢量,设劈与物体间的与反作用力为
F sin θ & P & = F1′ &= F1Pi = F1 sin θ i LL * F1 , F1′ ,则: & x i =− 1 i,x m′ m 1 M′ M′ m′ m′
F1 sin θ m′ g cos θ sin θ = m m′ + m sin 2 θ 代入 *1 式可得: F1 sin θ mg cos θ sin θ & & x =− M =− m′ m′+ m sin 2 θ & & x m =
水平面对劈的反作用力 F2 = m′ g (−ez ) + F1′cos θ (−ez )
< 析> 此章中许多等式的推导多用到分部积分与等量代换. 在本章的习 题解答中多用到动量定理, 角动量定理与机械能守恒定理的联立方程 组, 有时质心定理的横空出世会救你于水深火热之中.
【解题演示】
1 在一半径为 r 的圆圈上截取一段长为 s 的圆弧, 求出这段圆弧的质心 位置。 解:如右图所示建立坐标系 。则: θ0 = s 2r 设 rc = xc i + yc j 有:
物理学简明教程第六章课后习题答案—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理学简明教程第六章课后习题答案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六章 静 电 场6-1 电荷面密度均为+σ的两块“无限大”均匀带电的平行平板如图(A)放置,其周围空间各点电场强度E (设电场强度方向向右为正、向左为负)随位置坐标x 变化的关系曲线为图(B)中的( )题 6-1 图分析与解 “无限大”均匀带电平板激发的电场强度为,方向沿带电平板法向向外,依照电场叠加原理可以求得各区域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因而正确答案为(B).6-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闭合曲面上各点电场强度都为零时,曲面内一定没有电荷(B)闭合曲面上各点电场强度都为零时,曲面内电荷的代数和必定为零 (C)闭合曲面的电通量为零时,曲面上各点的电场强度必定为零(D)闭合曲面的电通量不为零时,曲面上任意一点的电场强度都不可能为零 分析与解 依照静电场中的高斯定理,闭合曲面上各点电场强度都为零时,曲面内电荷的代数和必定为零,但不能肯定曲面内一定没有电荷;闭合曲面的电通量为零时,表示穿入闭合曲面的电场线数等于穿出闭合曲面的电场线数或没有电场线穿过闭合曲面,不能确定曲面上各点的电场强度必定为零;同理闭合曲面的电通量不为零,也不能推断曲面上任意一点的电场强度都不可能为零,因而正确答案为(B).6-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场强度为零的点,电势也一定为零2εσ(B) 电场强度不为零的点,电势也一定不为零 (C) 电势为零的点,电场强度也一定为零(D) 电势在某一区域内为常量,则电场强度在该区域内必定为零分析与解 电场强度与电势是描述电场的两个不同物理量,电场强度为零表示试验电荷在该点受到的电场力为零,电势为零表示将试验电荷从该点移到参考零电势点时,电场力作功为零.电场中一点的电势等于单位正电荷从该点沿任意路径到参考零电势点电场力所作的功;电场强度等于负电势梯度.因而正确答案为(D).6-4 点电荷如图分布,试求P 点的电场强度.分析 依照电场叠加原理,P 点的电场强度等于各点电荷单独存在时在P 点激发电场强度的矢量和.由于电荷量为q 的一对点电荷在P 点激发的电场强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相互抵消,P 点的电场强度就等于电荷量为2.0q 的点电荷在该点单独激发的场强度.解 根据上述分析题 6-4 图6-5 一半径为R 的半球壳,均匀地带有电荷,电荷面密度为σ,求球心处电场强度的大小.2020π1)2/(2π41aqa q E P εε==题 6-5 图分析 这仍是一个连续带电体问题,求解的关键在于如何取电荷元.现将半球壳分割为一组平行的细圆环,如图所示,从教材第9-3节的例2可以看出,所有平行圆环在轴线上P 处的电场强度方向都相同,将所有带电圆环的电场强度积分,即可求得球心O 处的电场强度.解 将半球壳分割为一组平行细圆环,任一个圆环所带电荷元,在点O 激发的电场强度为由于平行细圆环在点O 激发的电场强度方向相同,利用几何关系,统一积分变量,有积分得 6-6 地球周围的大气犹如一部大电机,由于雷雨云和大气气流的作用,在晴天区域,大气电离层总是带有大量的正电荷,云层下地球表面必然带有负电荷.晴天大气电场平均电场强度约为,方向指向地面.试求地球表面单位面积所带的电荷(以每平方厘米的电子数表示).θθδδd sin π2d d 2⋅⋅==R S q ()i E 2/3220d π41d r x qx +=εθR x cos =θR r sin =()θθθεδθθδθεεd cos sin 2 d sin π2cos π41d π41d 02303/2220=⋅=+=R RR r x q x E 02/π004d cos sin 2εδθθθεδ⎰==E 1m V 120-⋅分析 考虑到地球表面的电场强度指向地球球心,在大气层中取与地球同心的球面为高斯面,利用高斯定理可求得高斯面内的净电荷.解 在大气层临近地球表面处取与地球表面同心的球面为高斯面,其半径(为地球平均半径).由高斯定理地球表面电荷面密度单位面积额外电子数6-7 两个带有等量异号电荷的无限长同轴圆柱面,半径分别为R 1 和R 2 (R 2>R 1 ),单位长度上的电荷为λ.求离轴线为r 处的电场强度:(1) r <R 1 ,(2)R 1 <r <R 2 ,(3) r >R 2 .题 6-7 图分析 电荷分布在无限长同轴圆柱面上,电场强度也必定沿轴对称分布,取同轴圆柱面为高斯面,只有侧面的电场强度通量不为零,且,求出不同半径高斯面内的电荷.即可解得各区域电场的分布.解 作同轴圆柱面为高斯面,根据高斯定理r <R 1 ,E R R ≈E R ∑⎰=-=⋅q εR E E 021π4d S E ∑--⋅⨯-=-≈=2902m C 1006.1π4/E R q E εσ25cm 1063.6)/(-⨯=-=e nσ⎰⋅=⋅rL E d π2S E ∑q ∑=⋅0/π2εq rL E 0=∑qR 1 <r <R 2 ,r >R 2,在带电面附近,电场强度大小不连续,如图(b )所示,电场强度有一跃变6-8 两个同心球面的半径分别为R 1 和R 2 ,各自带有电荷Q 1 和Q 2 .求:(1) 各区域电势分布,并画出分布曲线;(2) 两球面间的电势差为多少?题 6-8 图分析 通常可采用两种方法.方法(1) 由于电荷均匀分布在球面上,电场分布也具有球对称性,因此,可根据电势与电场强度的积分关系求电势.取同心球面为高斯面,借助高斯定理可求得各区域的电场强度分布,再由可求得电势分布.(2) 利用电势叠加原理求电势.一个均匀带电的球面,在球面外产生的电势为在球面内电场强度为零,电势处处相等,等于球面的电势其中R 是球面的半径.根据上述分析,利用电势叠加原理,将两个球面在各01=E L λq =∑rελE 02π2=0=∑q 03=E 000π2π2ΔεσrL εL λr ελE ===⎰∞⋅=p p V l E d rεQV 0π4=RεQV 0π4=区域产生的电势叠加,可求得电势的分布.解1 (1) 由高斯定理可求得电场分布由电势 可求得各区域的电势分布.当r ≤R 1 时,有当R 1 ≤r ≤R 2 时,有当r ≥R 2 时,有(2) 两个球面间的电势差解2 (1) 由各球面电势的叠加计算电势分布.若该点位于两个球面内,即r ≤R 1 ,则若该点位于两个球面之间,即R 1≤r ≤R 2 ,则()()()22021321201211 π4 π40R r rεQ Q R r R rεQ R r r r>+=<<=<=e E e E E ⎰∞⋅=rV l E d 20210120212113211π4π4π411π40d d d 2211R εQ R εQ R εQ Q R R εQ V R R R R r+=++⎥⎦⎤⎢⎣⎡-+=⋅+⋅+⋅=⎰⎰⎰∞lE l E l E 202012021201322π4π4π411π4d d 22R εQ r εQ R εQ Q R r εQ V R R r+=++⎥⎦⎤⎢⎣⎡-=⋅+⋅=⎰⎰∞lE l E rεQ Q V r 02133π4d +=⋅=⎰∞l E ⎪⎪⎭⎫⎝⎛-=⋅=⎰210121211π4d 21R R εQ U R R l E 2021011π4π4R εQ R εQ V +=若该点位于两个球面之外,即r ≥R 2 ,则(2) 两个球面间的电势差6-9 一圆盘半径R =3.00 ×10-2m.圆盘均匀带电,电荷面密度σ=2.00×10-5C ·m -2.(1) 求轴线上的电势分布;(2) 根据电场强度与电势梯度的关系求电场分布;(3) 计算离盘心30.0 cm 处的电势和电场强度.题 6-9 图分析 将圆盘分割为一组不同半径的同心带电细圆环,利用带电细环轴线上一点的电势公式,将不同半径的带电圆环在轴线上一点的电势积分相加,即可求得带电圆盘在轴线上的电势分布,再根据电场强度与电势之间的微分关系式可求得电场强度的分布.解 (1) 如图所示,圆盘上半径为r 的带电细圆环在轴线上任一点P 激发的电势由电势叠加,轴线上任一点P 的电势的(1)202012π4π4R εQ r εQ V +=rεQ Q V 0213π4+=()2011012112π4π42R εQ R εQ V V U R r -=-==220d π2π41d x r rr σεV +=()x x R εσx r r r εσV R-+=+=⎰222202d 2(2) 轴线上任一点的电场强度为(2) 电场强度方向沿x 轴方向.(3) 将场点至盘心的距离x =30.0 cm 分别代入式(1)和式(2),得当x >>R 时,圆盘也可以视为点电荷,其电荷为.依照点电荷电场中电势和电场强度的计算公式,有由此可见,当x >>R 时,可以忽略圆盘的几何形状,而将带电的圆盘当作点电荷来处理.在本题中作这样的近似处理,E 和V 的误差分别不超过0.3%和0.8%,这已足以满足一般的测量精度.6-10 在一次典型的闪电中,两个放电点间的电势差约为109 V,被迁移的电荷约为30 C.(1) 如果释放出来的能量都用来使0 ℃的冰融化成0 ℃的水,则可溶解多少冰? (冰的融化热L =3.34 ×105 J · kg)(2) 假设每一个家庭一年消耗的能量为3 000kW ·h ,则可为多少个家庭提供一年的能量消耗?解 (1) 若闪电中释放出来的全部能量为冰所吸收,故可融化冰的质量即可融化约 90 吨冰.(2) 一个家庭一年消耗的能量为i i E ⎥⎦⎤⎢⎣⎡+-=-=22012d d x R xεσx V V 6911=V -1m V 6075⋅=E C 1065.5π82-⨯==σR q V 1695π40==xεqV 1-20m V 5649π4⋅==xεq E kg 1098.8Δ4⨯===LqUL E m J 1008.1h kW 0003100⨯=⋅=E 8.2Δ00===E qUE E n一次闪电在极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的能量约可维持3个家庭一年消耗的电能.6-11 一真空二极管,其主要构件是一个半径R 1=5.0×10-4 m 的圆柱形阴极和一个套在阴极外、半径R 2=4.5×10-3 m 的同轴圆筒形阳极.阳极电势比阴极电势高300 V ,阴极与阳极的长度均为L =2.5×10-2 m .假设电子从阴极射出时的速度为零.求:(1) 该电子到达阳极时所具有的动能和速率;(2)电子刚从阳极射出时所受的力.题 6-11 图分析 (1) 由于半径R 1<<L ,因此可将电极视作无限长圆柱面,阴极和阳极之间的电场具有轴对称性.从阴极射出的电子在电场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加速,电子所获得的动能等于电场力所作的功,也即等于电子势能的减少.由此,可求得电子到达阳极时的动能和速率.(2) 计算阳极表面附近的电场强度,由F =q E 求出电子在阴极表面所受的电场力.解 (1) 电子到达阳极时,势能的减少量为由于电子的初始速度为零,故因此电子到达阳极的速率为(2) 两极间的电场强度为J 108.4Δ17ep -⨯-=-=eV E J 108.4ΔΔ17ep ek ek -⨯-=-==E E E 1-7ek s m 1003.122⋅⨯===meVm E v r rελe E 0π2-=两极间的电势差负号表示阳极电势高于阴极电势.阴极表面电场强度电子在阴极表面受力这个力尽管很小,但作用在质量为9.11×10-31kg 的电子上,电子获得的加速度可达重力加速度的5×1015倍.6-12 一导体球半径为R 1 ,外罩一半径为R 2 的同心薄导体球壳,外球壳所带总电荷为Q ,而内球的电势为V 0 .求此系统的电势和电场的分布.分析 若,内球电势等于外球壳的电势,则外球壳内必定为等势体,电场强度处处为零,内球不带电.若,内球电势不等于外球壳电势,则外球壳内电场强度不为零,内球带电.一般情况下,假设内导体球带电q ,导体达到静电平衡时电荷的分布如图所示.依照电荷的这一分布,利用高斯定理可求得电场分布.并由或电势叠加求出电势的分布.最后将电场强度和电势用已知量V 0、Q 、R 1、R 2表示.1200ln π2d π2d 2121R R r r V R R R R ελελ-=-=⋅=⎰⎰r E r r R R R V R ελe e E 12110ln π2=-=r e e E F N)1037.414-⨯=-=(200π4R εQV =200π4R εQV ≠⎰∞⋅=p p V l Ed题 6-12 图解 根据静电平衡时电荷的分布,可知电场分布呈球对称.取同心球面为高斯面,由高斯定理,根据不同半径的高斯面内的电荷分布,解得各区域内的电场分布为r <R 1时, R 1<r <R 2 时,()202π4r εqr E = r >R 2 时, ()202π4rεqQ r E +=由电场强度与电势的积分关系,可得各相应区域内的电势分布.r <R 1时,20103211π4π4d d d d 2211R Q R q V R R R R r r εε+=⋅+⋅+⋅=⋅=⎰⎰⎰⎰∞∞lE l E l E l ER 1<r <R 2 时,200322π4π4d d d 22R Q r q V R R r r εε+=⋅+⋅=⋅=⎰⎰⎰∞∞lE l E l Er >R 2 时,rqQ V r 03π4d ε+=⋅=⎰∞l E 3 也可以从球面电势的叠加求电势的分布: 在导体球内(r <R 1)20101π4π4R εQR εq V +=在导体球和球壳之间(R 1<r <R 2 )()()∑⎰⋅=⋅=⋅02/π4d εq r E r r E S E ()01=r E 2002π4π4R εQr εq V +=在球壳外(r >R 2)为由题意得于是可求得各处的电场强度和电势的分布:r <R 1时,;R 1<r <R 2 时,; r >R 2 时,;6-13 两线输电线,其导线半径为3.26 mm ,两线中心相距0.50 m ,导线位于地面上空很高处,因而大地影响可以忽略.求输电线单位长度的电容.分析 假设两根导线带等量异号电荷,电荷在导线上均匀分布,则由长直带电线的电场叠加,可以求出两根带电导线间的电场分布,再由电势差的定义求出两根导线之间的电势差,就可根据电容器电容的定义,求出两线输电线单位长度的电容解 建立如图坐标,带等量异号电荷的两根导线在P 点激发的电场强度方向如图,由上述分析可得P 点电场强度的大小为rqQ V 03π4ε+=102001π4π4R εQR εq V V +==Q R R V R q 21010π4==ε01=E 01V V =22012012π4r R εQR r V R E -=rR Q R r r V R V 201012π4)(ε-+=220122013π4)(r R Q R R r V R E ε-+=rR Q R R r V R V 2012013π4)(ε-+=-++=E E E电场强度的方向沿x 轴,电线自身为等势体,依照定义两导线之间的电势差为上式积分得因此,输电线单位长度的电容代入数据题 10-10 图6-14 如图所示,在A 点和B 点之间有5 个电容器,其连接如图所示.(1) 求A 、B 两点之间的等效电容;(2) 若A 、B 之间的电势差为12 V ,求U AC 、U CD 和U DB .题 6-14 图)11(π20xd x E --=ελx xd x l E U lRd Rd )11(π2d 0--=⋅=⎰⎰-ελRR d ελU -=ln π0Rd εR R d εU λC ln /πln /π00≈-==F 1052.512-⨯=C解 (1) 由电容器的串、并联,有求得等效电容C AB =4 μF .(2) 由于,得6-15 半径为0.10 cm 的长直导线,外面套有内半径为1.0 cm 的共轴导体圆筒,导线与圆筒间为空气.略去边缘效应,求:(1) 导线表面最大电荷面密度;(2) 沿轴线单位长度的最大电场能量.分析 如果设长直导线上单位长度所带电荷为λ,导线表面附近的电场强度查表可以得知空气的击穿电场强度E b =3.0 ×106(V /m ),只有当空气中的电场强度E ≤E b 空气才不会被击穿,由于在导线表面附近电场强度最大,因而可以求出σ的极限值.再求得电场能量密度,并通过同轴圆柱形体元内电场能量的积分求得单位长度的最大电场强度.解 (1) 导线表面最大电荷面密度显然导线表面最大电荷面密度与导线半径无关.(2) 由上述分析得,此时导线与圆筒之间各点的电场强度为μF 1221=+=C C C AC μF 843=+=C C C CD 51111C C C C CD AC AB ++=AB D B CD AC Q Q Q Q ===V 4==AB ACABAC U C C U V 6==AB CDABCD U C C U V 2==AB DBABDB U C C U 00π2εσR ελE ==250max m C 1066.2--⋅⨯==b E εσb E R ελ10max π2=(其他)沿轴线单位长度的最大电场能量14122210m m J 1076.5lnπ--⋅⨯==R R E R W b ε()1210m π2R r R rR r E <<==ελ0=E 222102m 0m 2121rE R E w b εε==r rE R r r w W R Rb d 1πd π2212210m ⎰⎰⎰⎰Ω=⋅=ε。
最新力学漆安慎第二版答案06章
力学(第二版)漆安慎习题解答第六章万有引力定律第六章万有引力定律一、基本知识小结⒈ 开普勒定律⑴ 行星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太阳位于一个焦点上⑵ 行星位矢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面积⑶ 行星周期平方与半长轴立方成正比 T 2/a 3=C⒉ 万有引力定律 2rm M G f = ⒊ 引力势能 r m Mp G r E -=)(⒋ 三个宇宙速度环绕速度 s km Rg V /9.71==脱离速度 122V V == 11.2 km/s逃逸速度 V 3 = 16.7 km/s.二、思考题解答6.1卡文迪什在1798年17卷《哲学学报》发表他关于引力常测量时,提到他实验是为测定出地球的密度。
试为什么测出G,就能测出地球的密度?答:设地面物体质量为m,地球质量为M,地球半径为R则二者之间的万有引力约为:由上式可以看出R,g都是可测量量,只要测出G,就能通过上间接测出地球密度。
6.2你有什么办法用至少那些可测量量求出地球质量、太阳质量、及地球太阳之间的距离?答:1)地球质量:设地面物体质量为m,地球质量为M,地球半径为R则二者之间的万有引力约为:因此,只要测出了地球半径R,就能求出地球质量M。
2)地球太阳之间的距离:设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为,轨道半径为,太阳系的另一行星(离地球越近越好的周期为,轨道半径为,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有:,即,由于人类早就对行星进行长期观测了, ,为已知,只需测出另一行星的轨道半径(这一距离需用视差法测量,需两个以上的天文台同时测量),便可知地球太阳之间的距离r。
3)太阳的质量:设太阳质量为M,地球质量为m,地球太阳之间的距离r,则二者之间的万有引力约为:,因此只需测得地球太阳之间的距离r,就可求出太阳质量为M。
三、习题解答6.1.1设某行星绕中心天体以公转周期T 沿圆轨道运行,试用开普勒第三定律证明:一个物体由此轨道自静止而自由下落至中心天体所需的时间为π2Tt =.证明: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就是在行星上绕中心天体公转的向心加速度:2222/41)2(T R RT R R v a ππ=⋅== 由自由落体公式:π2221/2,T a R t at R === (此题原来答案是:24Tt =,这里的更正与解答仅供参考)6.2.1 土星质量为5.7×1026kg ,太阳质量为2.0×1030kg ,两者的平均距离是1.4×1012m.⑴太阳对土星的引力有多大?⑵设土星沿圆轨道运行,求它的轨道速度。
物理学教程(第二版)上册课后答案第六章
第六章 机 械 波6-1 图(a )表示t =0 时的简谐波的波形图,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图(b )为一质点的振动曲线.则图(a )中所表示的x =0 处振动的初相位与图(b )所表示的振动的初相位分别为( )题6-1 图(A) 均为零 (B) 均为2π (C) 均为2π-(D) 2π 与2π- (E) 2π-与2π分析与解 本题给了两个很相似的曲线图,但本质却完全不同.求解本题要弄清振动图和波形图不同的物理意义.图(a )描述的是连续介质中沿波线上许许多多质点振动在t 时刻的位移状态.其中原点处质点位移为零,其运动方向由图中波形状态和波的传播方向可以知道是沿y 轴负向,利用旋转矢量法可以方便的求出该质点振动的初相位为π/2.而图(b )是一个质点的振动曲线图,该质点在t =0 时位移为0,t >0 时,由曲线形状可知,质点向y 轴正向运动,故由旋转矢量法可判知初相位为-π/2,答案为(D ). 6-2 一横波以速度u 沿x 轴负方向传播,t 时刻波形曲线如图(a )所示,则该时刻() (A )A 点相位为 π (B )B 点静止不动 (C )C 点相位为2π3 (D )D 点向上运动 分析与解 由波形曲线可知,波沿x 轴负向传播,B 、D 处质点均向y 轴负方向运动,且B 处质点在运动速度最快的位置. 因此答案(B )和(D )不对. A 处质点位于正最大位移处,C 处质点位于平衡位置且向y 轴正方向运动,它们的旋转矢量图如图(b )所示.A 、C 点的相位分别为0和2π3.故答案为(C )题 6-2 图6-3 如图所示,两列波长为λ的相干波在点P 相遇.波在点S 1 振动的初相是φ1 ,点S 1 到点P 的距离是r 1 .波在点S 2的初相是φ2 ,点S 2 到点P 的距离是r 2 ,以k 代表零或正、负整数,则点P 是干涉极大的条件为( )()()()()()()π2/π2A π2/π2A π2A πA 211212121212k r r k r r k k r r =-+-=-+-=-=-λϕϕλϕϕϕϕ分析与解 P 是干涉极大的条件为两分振动的相位差π2Δk =,而两列波传到P 点时的两分振动相位差为()λϕϕϕ/π2Δ1212r r ---=,故选项(D )正确.题6-3 图6-4 在波长为λ的驻波中,两个相邻波腹之间的距离为( ) (A )4λ (B )2λ(C )43λ (D ) λ分析与解 驻波方程为t λxA y v π2cos π2cos 2=,它不是真正的波.其中λx A π2cos 2是其波线上各点振动的振幅.显然,当 ,2,1,0,2=±=k kxλ时,振幅极大,称为驻波的波腹.因此,相邻波腹间距离为2λ.正确答案为(B ).6-5 一横波在沿绳子传播时的波动方程为()x y ππ5.2cos 20.0-=,式中y 的单位为m ,t 的单位为s .(1) 求波的振幅、波速、频率及波长;(2) 求绳上质点振动时的最大速度;(3) 分别画出t =1s 和t =2 s 时的波形,并指出波峰和波谷.画出x = m处质点的振动曲线并讨论其与波形图的不同. 分析 (1) 已知波动方程(又称波函数)求波动的特征量(波速u 、频率、振幅A 及波长λ等),通常采用比较法.将已知的波动方程按波动方程的一般形式⎥⎦⎤⎢⎣⎡+⎪⎭⎫ ⎝⎛=0cos ϕωu x t A y 书写,然后通过比较确定各特征量(式中ux前“-”、“+”的选取分别对应波沿x 轴正向和负向传播).比较法思路清晰、求解简便,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2) 讨论波动问题,要理解振动物理量与波动物理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例如区分质点的振动速度与波速的不同,振动速度是质点的运动速度,即v =d y /d t ;而波速是波线上质点运动状态的传播速度(也称相位的传播速度、波形的传播速度或能量的传播速度),其大小由介质的性质决定.介质不变,波速保持恒定.(3) 将不同时刻的t 值代入已知波动方程,便可以得到不同时刻的波形方程y =y (x ),从而作出波形图.而将确定的x 值代入波动方程,便可以得到该位置处质点的运动方程y =y (t ),从而作出振动图. 解 (1) 将已知波动方程表示为()[]()m 5.2/π5.2cos 20.0x t y -=与一般表达式()[]0cos ϕω+-=u x t A y /比较,可得0s m 52m 20001=⋅==-ϕ,.,.u A则 m 0.2/,Hz 25.1π2/====v u λωv(2) 绳上质点的振动速度()[]()1s m 5.2/π5.2sin π5.0d /d -⋅--==x t t y v则 1maxs m 57.1-⋅=v(3) t =1s 和t =2s 时的波形方程分别为()()()()m ππ5cos 20.0m ππ5.2cos 20.021x y x y -=-=波形图如图(a )所示.x = 处质点的运动方程为()()m π5.2cos 20.0t y -=振动图线如图(b )所示.波形图与振动图虽在图形上相似,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表示某确定时刻波线上所有质点的位移情况,而后者则表示某确定位置的一个质点,其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情况.题6-5 图6-6 波源作简谐运动,其运动方程为()m tπcos240100.43-⨯=y ,它所形成的波形以30m·s-1的速度沿一直线传播.(1) 求波的周期及波长;(2) 写出波动方程.分析 已知波源运动方程求波动物理量及波动方程,可先将运动方程与其一般形式进行比较,求出振幅A 、角频率ω及初相φ0 ,而这三个物理量与波动方程的一般形式()[]0cos ϕω+-=u x t A y /中相应的三个物理量是相同的.再利用题中已知的波速u 及公式ω=2πν =2π/T 和λ=u T 即可求解. 解 (1) 由已知的运动方程可知,质点振动的角频率1s π240-=ω.根据分析中所述,波的周期就是振动的周期,故有s 1033.8/π23-⨯==ωT波长为λ=uT = m(2) 将已知的波源运动方程与简谐运动方程的一般形式比较后可得A = ×10-3m ,1s π240-=ω,φ0=0故以波源为原点,沿x 轴正向传播的波的波动方程为()[]()()m π8π240cos 100.4/cos 30x t u x t ωA y -⨯=+-=-6-7 波源作简谐运动,周期为s,若该振动以100m·s-1的速度沿直线传播,设t =0时,波源处的质点经平衡位置向正方向运动,求:(1) 距波源m 和 m 两处质点的运动方程和初相;(2) 距波源为 m 和的两质点间的相位差.分析 (1) 根据题意先设法写出波动方程,然后代入确定点处的坐标,即得到质点的运动方程.并可求得振动的初相.(2) 波的传播也可以看成是相位的传播.由波长λ的物理含意,可知波线上任两点间的相位差为Δφ=2πΔx /λ. 解 (1) 由题给条件1s m 100s 020-⋅==u T,.,可得m 2;s m π100/π21==⋅==-uT λT ω当t =0 时,波源质点经平衡位置向正方向运动,因而由旋转矢量法可得该质点的初相为φ0 =-π/2(或3π/2).若以波源为坐标原点,则波动方程为()[]2/π100π100cos --=x/t A y距波源为x 1 = m 和x 2 = m 处质点的运动方程分别为()()π5.5t π100cos π15.5t π100cos 21-=-=A y A y它们的初相分别为φ10 =-π和φ20 =-π(若波源初相取φ0=3π/2,则初相φ10 =-π,φ20 =-π.)(2) 距波源 和 m 两点间的相位差()π/π2Δ1212=-=-=λϕϕϕx x6-8 图示为平面简谐波在t =0 时的波形图,设此简谐波的频率为250Hz ,且此时图中质点P 的运动方向向上.求:(1) 该波的波动方程;(2) 在距原点O 为 m 处质点的运动方程与t =0 时该点的振动速度.分析 (1) 从波形曲线图获取波的特征量,从而写出波动方程是建立波动方程的又一途径.具体步骤为:1. 从波形图得出波长λ、振幅A 和波速u =λ;2. 根据点P 的运动趋势来判断波的传播方向,从而可确定原点处质点的运动趋向,并利用旋转矢量法确定其初相φ0 .(2) 在波动方程确定后,即可得到波线上距原点O 为x 处的运动方程y =y (t ),及该质点的振动速度=d y /d t .解 (1) 从图中得知,波的振幅A = m ,波长λ=,则波速u =λ= ×103m·s-1.根据t =0 时点P 向上运动,可知波沿Ox 轴负向传播,并判定此时位于原点处的质点将沿Oy 轴负方向运动.利用旋转矢量法可得其初相φ0 =π/3.故波动方程为()[]()[]()m 3/π5000/π500cos 10.0/cos 0++=++=x t u x t A y ϕω(2) 距原点O 为x =m 处质点的运动方程为()()m 12π13π5000.10cos y /t +=t =0 时该点的振动速度为()-10s m 40.6/12π13sin π50/d d ⋅=-===t t y v题6-8 图6-9 一平面简谐波以速度1sm 08.0-⋅=u 沿Ox 轴正向传播,图示为其在t =0 时刻的波形图,求(1)该波的波动方程;(2)P 处质点的运动方程.题6-9 图分析 (1) 根据波形图可得到波的波长λ、振幅A 和波速u ,因此只要求初相φ,即可写出波动方程.而由图可知t =0 时,x =0 处质点在平衡位置处,且由波的传播方向可以判断出该质点向y 轴正向运动,利用旋转矢量法可知φ=-π/2.(2) 波动方程确定后,将P 处质点的坐标x 代入波动方程即可求出其运动方程y P =y P (t ).解 (1) 由图可知振幅A = m, 波长λ= m, 波速u =m·s-1,则ω=2π/T =2πu /λ=(2π/5)s-1,根据分析已知φ=-π/2,因此波动方程为()m 2π08.05π20.04cos y ⎥⎦⎤⎢⎣⎡-⎪⎭⎫ ⎝⎛-=x t(2) 距原点O 为x =m 处的P 点运动方程为()m 2π52π0.04cos y ⎥⎦⎤⎢⎣⎡+=*6-10 一平面简谐波,波长为12 m ,沿O x 轴负向传播.图(a )所示为x = m 处质点的振动曲线,求此波的波动方程.题6-10图分析 该题可利用振动曲线来获取波动的特征量,从而建立波动方程.求解的关键是如何根据图(a ) 写出它所对应的运动方程.较简便的方法是旋转矢量法.解 由图(a )可知质点振动的振幅A = m,t =0 时位于x = m 处的质点在A /2 处并向Oy 轴正向移动.据此作出相应的旋转矢量图(b ),从图中可知3/π0-='ϕ.又由图(a )可知,t =5 s 时,质点第一次回到平衡位置,由图(b )可看出ωt =5π/6,因而得角频率ω=(π/6) .由上述特征量可写出x = m 处质点的运动方程为()m 3π6π0.04cos y ⎥⎦⎤⎢⎣⎡-=t将波速1s m 0.1π2//-⋅===ωλT λu 及x = m 代入波动方程的一般形式()[]0cos ϕω++=u x t A y /中,并与上述x = m 处的运动方程作比较,可得φ0=-π/2,则波动方程为()()m 2π10/6π0.04cos ⎥⎦⎤⎢⎣⎡-+=x t y6-11 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为()x t y π2π4cos 08.0-=,式中y 和x 的单位为m ,t 的单位为s,求:(1) t = s 时波源及距波源 两处的相位;(2) 离波源 m 及 m 两处的相位差. 解 (1)将t = s 和x =0 代入题给波动方程,可得波源处的相位π4.81=ϕ将t = s 和x ′= m 代入题给波动方程,得 m 处的相位为π2.82=ϕ(2)从波动方程可知波长λ= m .这样,x 1= m 与x 2= m 两点间的相位差πΔπ2Δ=⋅=λϕx6-12 为了保持波源的振动不变,需要消耗 W 的功率.若波源发出的是球面波(设介质不吸收波的能量).求距离波源 m 和 m 处的能流密度.分析 波的传播伴随着能量的传播.由于波源在单位时间内提供的能量恒定,且介质不吸收能量,故对于球面波而言,单位时间内通过任意半径的球面的能量(即平均能流)相同,都等于波源消耗的功率P .而在同一个球面上各处的能流密度相同,因此,可求出不同位置的能流密度I =P /S . 解 由分析可知,半径r 处的能流密度为2π4/r P I =当r 1 = m 、r 2 = 时,分别有22211m W 1027.1π4/--⋅⨯==r P I 22222m W 1027.1π4/--⋅⨯==r P I6-13 两相干波波源位于同一介质中的A 、B 两点,如图(a )所示.其振幅相等、频率皆为100 Hz ,B 比A 的相位超前π.若A 、B 相距 m ,波速为u =400 m·s -1 ,试求AB 连线上因干涉而静止的各点的位置.题6-13 图分析 两列相干波相遇时的相位差λϕϕϕrΔπ2Δ12--=.因此,两列振幅相同的相干波因干涉而静止的点的位置,可根据相消条件()π12Δ+=k ϕ获得.解 以A 、B 两点的中点O 为原点,取坐标如图(b )所示.两波的波长均为λ=u /= m .在A 、B 连线上可分三个部分进行讨论. 1. 位于点A 左侧部分()π14π2ΔA B A B -=---=r r ϕϕϕ因该范围内两列波相位差恒为2π的整数倍,故干涉后质点振动处处加强,没有静止的点. 2. 位于点B 右侧部分()π16π2ΔA B A B =---=r r ϕϕϕ显然该范围内质点振动也都是加强,无干涉静止的点. 3. 在A 、B 两点的连线间,设任意一点P 距原点为x .因x r -=15B ,x r +=15A ,则两列波在点P的相位差为()()π1/π2ΔA B A B +=---=x r r λϕϕϕ根据分析中所述,干涉静止的点应满足方程()()π152π1+=+k x x得 ()2,...1,0,k m2±±==k x因x ≤15 m,故k ≤7.即在A 、B 之间的连线上共有15 个静止点.6-14 图(a )是干涉型消声器结构的原理图,利用这一结构可以消除噪声.当发动机排气噪声声波经管道到达点A 时,分成两路而在点B 相遇,声波因干涉而相消.如果要消除频率为300 Hz 的发动机排气噪声,则图中弯管与直管的长度差Δr =r 2 -r 1 至少应为多少 (设声波速度为340 m·s -1)题6-14 图分析 一列声波被分成两束后再相遇,将形成波的干涉现象.由干涉相消条件,可确定所需的波程差,即两管的长度差Δr .解 由分析可知,声波从点A 分开到点B 相遇,两列波的波程差Δr =r 2 - r 1 ,故它们的相位差为()λλϕ/Δπ2/π2Δ12r r r =-=由相消静止条件Δφ=(2k +1)π,(k =0,±1,±2,…) 得 Δr =(2k +1)λ/2 根据题中要求令k =0 得Δr 至少应为m 57022.//===∆v u r λ讨论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噪声是由多种频率的声波混合而成,因而常将具有不同Δr 的消声单元串接起来以增加消除噪声的能力.图(b )为安装在摩托车排气系统中的干涉消声器的结构原理图.*6-15 如图所示,x =0 处有一运动方程为t A y ωcos =的平面波波源,产生的波沿x 轴正、负方向传播.MN 为波密介质的反射面,距波源3λ/4.求:(1) 波源所发射的波沿波源O 左右传播的波动方程;(2) 在MN 处反射波的波动方程;(3) 在O ~MN 区域内形成的驻波方程,以及波节和波腹的位置;(4)x >0区域内合成波的波动方程.题6-15 图分析 知道波源O 点的运动方程t A y ωcos =,可以写出波沿x 轴负向和正向传播的方程分别为()u x t A y /+=ωcos 1和()u x t A y /-=ωcos 2.因此可以写出y 1在MN 反射面上P 点的运动方程.设反射波为y 3 ,它和y 1 应是同振动方向、同振幅、同频率的波,但是由于半波损失,它在P 点引起的振动和y 1 在P 点引起的振动反相.利用y 1 在P 点的运动方程可求y 3 在P 点的运动方程,从而写出反射波y 3 .在O ~MN 区域由y 1 和Y 3 两列同频率、同振动方向、同振幅沿相反方向传播的波合成形成驻波.在x >0区域是同传播方向的y 2 和y 3 合成新的行波.解 (1) 由分析已知:沿左方向和右方向传播的波动方程分别为()u x t A y /+=ωcos 1和()u x t A y /-=ωcos 2(2) y 1 在反射面MN 处引起质点P 振动的运动方程⎪⎭⎫⎝⎛-=⎥⎦⎤⎢⎣⎡⎪⎭⎫ ⎝⎛-+=2π3π2cos 43π2π2cos 1t T A t TA y pλλ因半波损失反射波y 3 在此处引起的振动为⎪⎭⎫ ⎝⎛-=⎪⎭⎫ ⎝⎛+-=2ππ2cos ππ23π2cos 3t TA t T A y p设反射波的波动方程为()ϕλ+-=/π2/π2cos 3x T t A y ,则反射波在x =-3λ/4处引起的振动为⎪⎭⎫⎝⎛++=ϕπ23π2cos 3t T A y p与上式比较得π2-=ϕ,故反射波的波动方程为⎪⎭⎫ ⎝⎛-=⎪⎭⎫ ⎝⎛--=x λt TA x λt T A y π2π2cos π2π2π2cos 3(3) 在O ~MN 区域由y 1 和y 3 合成的驻波y 4 为()⎪⎭⎫⎝⎛⎪⎭⎫ ⎝⎛=⎪⎭⎫ ⎝⎛-+⎪⎭⎫ ⎝⎛+=+=t T x λA x λt T A x λt T A y y x t y π2cos π2cos 2π2π2cos π2π2cos ,314波节的位置:4/2/,2/ππ/π2λλk x k λx +=+=,取k =-1, -2,即x =-λ/4, -3λ/4处为波节.波腹的位置:2/,π/π2λk x k λx ==,取k =0,-1,即x =0,-λ/2 处为波腹.(4) 在x >0 区域,由y 2 和y 3 合成的波y 5 为()⎪⎭⎫ ⎝⎛-=⎪⎭⎫ ⎝⎛-+⎪⎭⎫ ⎝⎛-=+=x λt TA x λt T A x λt T A y y x t y π2π2cos 2π2π2cos π2π2cos ,325这表明:x >0 区域内的合成波是振幅为2A 的平面简谐波.6-16 如图(a )所示,将一块石英晶体相对的两面镀银作电极,它就成为压电晶体,两极间加上频率为ν的交变电压,晶片就沿竖直方向作频率为ν的驻波振动,晶体的上下两面是自由的,故而成为波腹.设晶片d = mm ,沿竖直方向的声速13s m 1074.6-⋅⨯=u ,试问要激起石英片发生基频振动,外加电压的频率应是多少分析 根据限定区域内驻波形成条件(如图(b )所示),当晶体的上下两面是自由的而成为波腹时,其厚度与波长有关系式 k kd λ2=成立,k 为正整数.可见取不同的k 值,得到不同的k λ,晶体内就出现不同频率k ν的波.对应k =1称为基频,k =2,3,4,…称为各次谐频.解 根据分析基频振动要求2λ=d ,于是要求频率Hz 10685.126⨯===duuλν题 6-16 图6-17 一平面简谐波的频率为500 Hz ,在空气(ρ= kg·m -3 )中以u =340 m·s -1的速度传播,到达人耳时,振幅约为A = ×10 -6m .试求波在耳中的平均能量密度和声强. 解 波在耳中的平均能量密度2622222m J 1042.6π221--⋅⨯===v A A ρωρω声强就是声波的能流密度,即23m W 10182--⋅⨯==.ωu I这个声强略大于繁忙街道上的噪声,使人耳已感到不适应.一般正常谈话的声强约×10-6W·m -2左右. 6-18 面积为 m 2的窗户开向街道,街中噪声在窗口的声强级为80 dB .问有多少“声功率”传入窗内 分析 首先要理解声强、声强级、声功率的物理意义,并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声强是声波的能流密度I ,而声强级L 是描述介质中不同声波强弱的物理量.它们之间的关系为L =lg (I /I 0 ),其中I 0 = ×10-12W·m -2为规定声强.L 的单位是贝尔(B ),但常用的单位是分贝(dB ),且1 B =10 dB .声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声波通过某面积传递的能量,由于窗户上各处的I 相同,故有P =IS . 解 根据分析,由L =lg (I /I 0 )可得声强为I =10LI 0则传入窗户的声功率为P =IS =10L I 0S = ×10-4W6-19 一警车以25 m·s -1的速度在静止的空气中行驶,假设车上警笛的频率为v =800 Hz .求:(1) 静止站在路边的人听到警车驶近和离去时的警笛声波频率;(2) 如果警车追赶一辆速度为15m·s -1的客车,则客车上人听到的警笛声波的频率是多少 (设空气中的声速u =330m·s -1)分析 由于声源与观察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而产生声多普勒效应,由多普勒频率公式可解得结果.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不仅要分清观察者相对介质(空气)是静止还是运动,同时也要分清声源的运动状态. 解 (1) 根据多普勒频率公式,当声源(警车)以速度υs =25 m·s -1 运动时,静止于路边的观察者所接收到的频率为su uvv υ ='警车驶近观察者时,式中υs 前取“-”号,故有Hz 6.8651=-='su uv v υ警车驶离观察者时,式中υs 前取“+”号,故有Hz 7.7432=+='su uv v υ(2) 客车的速度为0υ=15 m·s -1,声源(警车)与客车上的观察者作同向运动时,观察者收到的频率为Hz 2.82603=--='su u v v υυ6-20 蝙蝠在洞穴中飞来飞去,能非常有效地用超声波脉冲导航.假如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频率为39 kHz ,当它以声速的401的速度朝着表面平直的岩壁飞去时,试求它听到的从岩壁反射回来的超声波频率为多少 分析 由题意可知,蝙蝠既是波的发出者,又是波的接收者.设超声波的传播速度为u .首先,蝙蝠是声源,发出信号频率为v ,运动速度为40su=υ,岩壁是接收者,利用多普勒频率公式,即可求得岩壁接收到的信号频率v '.经岩壁反射后频率不变,即岩壁发射信号频率为v ',这时蝙蝠是波的接收者,其运动速度为40u=υ,再次利用多普勒频率公式,可求得蝙蝠接收到的信号频率v ''. 解 将蝙蝠看成波源,则由分析可知,岩壁接收到的信号频率为sυ-='u uv v ,在蝙蝠接收岩壁反射信号时,又将它看成接收者.则蝙蝠接收到的信号频率为kHz41kHz 3940/1140/11/1/1s 0s 00=⨯-+=-+=-+='+=''v u uv u u v u u v υυυυυ。
物理学简明教程第二版
物理学简明教程第二版第一章质点的运动及其运动规律·物理学是研究物质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这些运动形式包括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电磁运动、原子和原子核运动以及其他微观粒子运动等,机械运动是这些运动中最简单、最常见的运动形式,其基本形式有平动和转动。
在平动过程中,若物体内各点的位置没有相对变化,那么各点所移动的路径完全相同,可用物体上任一点的运动来代表整个物体的运动。
在力学中研究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则涉及物体的受力,以牛顿定律为基础建立的宏观物体运动规律,称为质点动力学。
Ⅰ.1.质点运动的描述·运动描述的相对性:在观察一个物体的运动位置及位置的变化时,要选取其他物体作为标准,选取的参考物不同,对物体运动情况的描述也就不同,不同的描述反映了物体相互之间不同的关系,这就是运动描述的相对性。
·参考系:为描述物体的运动而选的参考物。
·质点:在研究物体运动中,可忽略大小、体积、形状而有质量的点。
质点是一个理想模型。
·位置矢量r(t):在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中,在时刻t,质点P在坐标系里的位置可用位置矢量r(t)表示,简称位矢。
·质点的运动方程:·轨迹方程:将质点的运动方程从中消去参数t·位移:位移矢量简称位移,位移Δr反映了质点位矢的变化。
质点的位移和路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的极限值,简称速度,用v表示。
质点作曲线运动时,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就是该点的切线方向。
·平均速率:·瞬时速率:·平均加速度:在单位时间内的速度增量·瞬时加速度:平均加速度的极限值,用ɑ表示。
Ⅰ.2.圆周运动·角速度:角坐标θ(t)随时间的变化率即dθ/dt,叫做角速度,用ω表示。
·匀速率圆周运动:质点作匀速率圆周运动时,虽然速度大小不变,但是速度的方向不断改变,所以匀速率圆周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
理论力学参考答案第6章盛冬发
第6章 运动学基础一、是非题(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1.动点速度的大小等于其弧坐标对时间的一阶导数,方向一定沿轨迹的切线。
( √ ) 2. 动点加速度的大小等于其速度大小对时间的一阶导数,方向沿轨迹的切线。
( × ) 3.在实际问题中,只存在加速度为零而速度不为零的情况,不存在加速度不为零而速度为零的情况。
( × ) 4.两个刚体做平动,某瞬时它们具有相同的加速度,则它们的运动轨迹和速度也一定相同。
( × ) 5.定轴转动刚体的角加速度为正值时,刚体一定越转越快。
( × ) 6.两个半径不等的摩擦轮外接触传动,如果不出现打滑现象,两接触点此瞬时的速度相等,切向加速度也相等。
( √ )二、填空题1. 描述点的运动的三种基本方法是矢径法、直角坐标法和自然坐标法。
2. 点做圆周运动,加速度由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组成,其中切向加速度反映了速度大小随时间的变化率,方向是沿圆周的切线;法向加速度反映了速度的方向随时间的变化率,方向是沿圆周的法线。
3. 质点运动时,如果d d st和22d d s t 同号,则质点做加速运动,反之则做减速运动。
4. 刚体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为平动和定轴转动。
5. 刚体平动的运动特征是刚体在运动的过程中其内的任一直线始终和原来的位置平行。
6. 定轴转动刚体上点的速度可以用矢积表示,它的表达式为r ωv ⨯=;刚体上点的加速度可以用矢积表示,它的表达式为v ωr εa ⨯+⨯=。
7. 刚体绕定轴转动时,在任一瞬时各点具有相同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且各点轨迹均为 圆周。
8. 定轴转动刚体内点的速度分布规律为任何一条通过轴心的直径上各点的速度,若将速度矢的端点连成直线,此直线通过轴心。
9. 半径均为R 的圆盘绕垂直于盘面的O 轴做定轴转动,其边缘上一点M 的加速度如图6.23所示,试问两种情况下圆盘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的大小分别为:图(a):=ω0;=εR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 − r) g [m1 tan ϕ − m1 tan θ − m2 tan ϕ − m2 tan θ ] cos ϕ cos θ
r (R − r) − r
2 2
代入 tan ϕ = 得: tan θ =
=
r R − 2 Rr
2
m1 − m2 tan ϕ m1 + m2
θ = arctan
(m1 − m2 )r (m1 + m2 ) R 2 − 2 Rr
t =0
=
2 6 r 3
皮周长: l = 3d + 2π r = 3 3 4r 2 − h2 + 2π r 依虚功原理: δW = mgδ h + FT δl = mgδ h − 则依: 代入: 得: FT =
δW 3 3h = mg − FT = 0 δh 4r 2 − h 2
h
t =0
3 3h 4r 2 − h 2
2 & 积分得: θ =
&
2m g 2m + m′r
4mgθ (2m + m′ )r
L r
& 当完全释放( θ = )时: ω = θ
L θ= r
=
2 mgl r 2m + m′
ks 2 , s 为绳子的伸长 2
8 .上题中,如果绳子具有弹性,弹性势能为
证明重物 m 的运动为维持恒定的加速运动上附加一角频率为 ω 的 振动。其中 ω 2 = k
微振动,取近似 sin θ : θ , 得:
积分: 则: T( = 周期 )
θ = A cos(
m + 2m′g t) + B m + 4m′ l
(A ,B 为积分常数)
2π m + 2m′g = 2π ω m + 4m′ l
7 . 一半径为 r 质量为 m′的圆柱形轱辘,其轴线沿水平方向。 轱辘上绕有长为 l 的轻绳,绳的自由端系一质量为 m 的重物。 初始时绳子完全绕在轱辘上,体系静止。尔后重物下落带动轱 辘转动。写出此力学系列化的拉格朗日函数,并求出绳子完全 释放时轱辘转动角速度的大小。 解:如右图,取 θ 为转过的角度, x 为下降的距离。有: x = rθ 。 取O 为参照点: V = −mgx = −mgrθ
δW = −3mgl sin α + 2 FT l cos α δα
= −3mgl sin α + mgl tan cos α =0
可得:
tan
= 3 tan α
3 . 用轻质橡皮圈捆扎三个置于光滑水平桌面上的相同球体, 捆扎的高度与还需心的高度相同。将第四个同样的球体置于三 球之上。由虚功原理求出橡皮圈中的张力。已知每个球体的重 量为 P 。 解:如右图所示。取三个桌面上球的球心所在面,及四球心立体 结构可分析得: d = 3 4r 2 − h 2 ; h
5 . 一半径为 R 的半球形碗内装有两个质量分别为 m1 和 m2 的球 体,它们的半径同为 r ( 2r < R ) 。用虚功原理求出这两个球体 在碗中平衡时它们的连心线与水平线间的夹角 解:如右图所示,以 o 为参照点,取 ∠ O2OO1 = ϕ , O2O1 与水平线 角为 θ 。则有: hO = −( R − r ) cos(ϕ −θ ), hO = −( R − r ) cos(ϕ + θ )
δW = mgδ h + kxδ x
= −σ gl0 R sin θδθ + k (2π R sin θ − l0 )g 2π R cos θδθ
δW = −σ gl0 R sin θ + 2π 2 R 2 k sin 2θ − 2π kRl0 cos θ = 0 δθ
化简得: sin 2θ −
l0 σ gl cos θ − 2 0 sin θ = 0 πR 2π Rk
ks 2 1 ks 2 2 & ; T = m′ r 2θ + 2 4 2
(
)
1 2 1 ks 2 2 & & &+ ( & = ms m′ + 2m ) r 2θ + mrs θ − + mg ( s + rθ ) 2 4 2 d ∂L ∂L 1 & & & & = ( m′ + 2m ) r 2θ + mrs − mgr = 0 − dt ∂θ & ∂θ 2 可得: d ∂L − ∂L = ms & & & & + mrθ + ks − mg = 0 & dt ∂ s ∂ s
d ∂T ∂T ( )− = Qα & dt ∂q ∂qα α
(a = 1, 2,3,L , s )
在保守力下,取拉氏数 L = T −V 方程为:
d ∂L ∂L ( )− =0 & dt ∂q ∂qα α
若拉氏数中 L 不显含广义坐标 q 即 循环积分: 4 微振动
p = ∂L = const & ∂q
m′ + 2m ) ( 。求出此种振动的振幅。设初始时绳子 mm′
完全绕在轱辘上,体系静止,尔后释放 解:参数同上题,则可得: x = s + rθ ; V = −mgx + 则: L = T −V
2 1 1 ks 2 2 & & & = m′ r 2θ + m s + rθ + mg ( s + rθ ) − 4 2 2
,则:
∂L =0 ∂q
非线性系统在小角度近似下,对拉氏方程的应用 5 哈密顿函数与正则方程 (1 )哈密顿函数
& H ( p, q, t ) = −L + ∑ pα q α
α =1 s
式中 pα =
∂T ∂L 为广义坐标动量 = & & ∂q ∂q α α
(2 )正则方程
& q α = ∂H ∂Pα ∂H ∂qα
(a = 1, 2,3,L , s )
& p α =−
∂H ∂L =− ∂t ∂t
&=− 若哈氏函数 H 中不显含广义坐标 q ,则: p
∂H =0 ∂q
即:循环积分
p =
∂T = const & ∂q
s
& 在稳定条件下(H 中不显含 t ) , ∑ pα g q α = 2T 则有能量积分:
α =1
4(l 2 − 2r 2 ) 两边平方并代入 * 可解得: l0 = l
l 4 π 4 α 2 l dV π α = mg[ − 0 cos( − ) + r sin α ] = 0 dα 4 4 2
l 2
l 2
π 4
α 2
2 . 用绳子等距离地在定点 O 处悬挂两个相同的匀质球, 两球 之上另放置一相同的球体,如图。已知分别悬挂两球的绳长都 是 l 。用虚功原理求出 α 角与 角之间的关系。 解:依受力分析知 FT =
=
π α − 4 2
π l 2 − 2r 2 依余弦定理: sin α = − cos(α + ) = LL * 2 2r 2
知:杆的势能: V = mg ( 0 sin − r cos α ) = mg[ 0 sin( − ) − r cos α ] 因静平衡,应用虚功原理得: 得: 0 cos( − ) = r sin α
mg tan 2
且: δW = −2mgδ (l cos α ) + mgδ (l cos α − 2r cos ) + 2 FT δ (l sin α )
= −2mgl sin αδα − mgl sin αδα + 2mgl sin δ + 2 FT l cos αδα
则:依虚功原理达到平衡时有:
第六章 分析力学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达朗贝尔, 拉 格朗日,哈密顿等许多前贤相聚于此 冲击波 叱咤风云。 [ 要点分析与总结]
1 虚功原理: (平衡时) 理想条件下,力学系的平衡条件是各质 点上的主动力所作的 虚功之和为零:
δW = ∑ Fi •δ ri = 0
i =1 n
力学论剑 , 其 。微分方程将
= dU
依上亦可得:
pα = ∂U ∂qα ∂U ∂Qα ∂U ∂t
Pα = −
H* −H =
U 为母函数,当 Pα , Qα , H 不显含 t 时,
以上条件等于: ∑ ( pα dqα − Pα dQα ) = dU
α =1
s
〈析〉 : 正则变换妙在不解方程而使问题出解。 得意忘形 到极点了。
[ 解题演示]
6 . 一轻杆长为 2l ,一端光滑铰链于固定点 O , 另一端点及中点 分别焊接有质量为 m′ 和 m 的小球。杆可在铅直平面内绕固定点 摆动。写出此力学 系统的拉格朗日函数,并求出其作微小摆 动时的周期。 解:以 O 为参照点,取杆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 。则有:
V = −mgl cos θ + (−m′ g 2l cos θ ) = −(m + 2m′ ) gl cos θ 1 1 & m + 4m′ 2 & 2 2 & T = J m′ θ + J mθ = l θ2 2 2 2
拉氏函数:
L = T −V =
m + 4m′ 2 & l θ 2 + ( m + 2 m′ ) gl cos θ 2
解拉氏方程:
d ∂L ∂L & & ( & )− = ( m + 4 m′ )l 2θ + ( m + 2 m′ ) gl sin θ = 0 dt ∂θ ∂θ m + 2m′gθ & & θ =− m + 4 m′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