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_3.26.4.1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及融合术

合集下载

颈椎间盘置换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对比

颈椎间盘置换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对比

颈椎间盘置换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对比钟建安【期刊名称】《《中外医疗》》【年(卷),期】2019(038)006【总页数】3页(P82-84)【关键词】颈椎病;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 治疗效果; 颈椎间盘置换术【作者】钟建安【作者单位】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医院(泰山医学院附属莱钢医院)康复医学科山东莱芜 2711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颈椎病也称为颈椎综合征,主要是由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韧带增厚、椎间盘脱出导致颈椎脊髓、神经根或动脉受压,从而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1]。

患者临床症状较为复杂,表现为上肢无力、下肢乏力、颈背疼痛、行走困难、头晕、恶心、呕吐等,严重者甚至有吞咽困难、心动过速和视物模糊等症状[2]。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是治疗颈椎病的常见术式,但存在假关节形成、椎间盘生理高度丢失等并发症,研究报道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3],该研究纳入该院2017 年6 月—2018 年6 月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8 例,探讨ACDF 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78 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入院均经影像学检查明确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②年龄≥25 岁;③经1~2 个月保守治疗无效;④告知患者手术方案和风险,患者自行选择手术方案,签署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器官功能不全患者;②其他类型颈椎病或多节段颈椎病患者;③合并严重的小关节退行性病变患者,合并代谢性或骨质疏松性疾病患者。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行ACDF 治疗的36 例患者纳入对照组,男性24 例,女性12 例,年龄25~65 岁,平均年龄(39.71±3.69)岁;病程2~13 年,平均病程(6.32±1.27)年。

骨科手术分级

骨科手术分级

二、骨科2 胸椎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四级3 臂丛神经吻合术四级4 上肢血管损害切除伴血管置换四级7 下肢血管病损切除伴血管移植术四级13 骨肿瘤切除+骨重建四级14 半椎切除术四级15 后路半椎切除术四级16 前路椎骨病损切除术四级17 前路椎骨肿瘤切除术四级18 后路椎骨肿瘤切除术四级19 后路椎骨病损切除术四级20 前路椎骨部分切除+重建术四级21 颈肋切除术四级22 经皮椎体成形术四级23 椎体切开成形术四级24 移位或损坏的固定装置的修正术四级26 颈椎前路内固定术.无骨折复位四级27 颈椎前路内固定+椎间融合术四级28 胸椎前路内固定术.无骨折复位四级29 腰椎前路内固定术.无骨折复位四级30 腰椎后路内固定+椎间融合术四级32 胸椎后路内固定术.无骨折复位四级33 颈椎前后路联合融合内固定术四级36 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四级37 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四级38 距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四级39 骨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四级40 肩胛骨切开复位内固定四级41 颈椎间盘切除术四级42 经皮穿刺椎间盘切除术四级43 前路椎间盘切除术四级44 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术四级47 膝关节镜下半月板修补术四级50 颈椎融合术四级51 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四级52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四级53 颈椎后路减压融合术四级54 后路枕颈融合术四级55 腰椎前路融合术四级57 脊柱假关节矫形术四级58 椎体球襄扩张脊柱后凸成形术四级59 全膝关节置换术四级62 全髋关节置换术四级63 全髋关节置换的修正术四级64 球囊扩张股骨头成形术四级67 肩关节成形术的修正术四级68 肘关节切除成形术四级69 拇指再建术四级72 腰椎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三级73 尺神经缝合术三级74 正中神经缝合术三级75 腕管内神经松解术三级76 正中神经松解术三级77 尺神经松解术三级78 神经松解术,周围神经三级79 尺神经移位术三级80 指神经移位术三级81 尺神经吻合术三级82 桡神经吻合术三级83 闭孔神经吻合术三级84 周围神经吻合术三级85 指神经吻合术三级86 腓神经吻合术三级87 骨髓移植术(骨科)三级88 骨盆楔形切骨术三级89 胸骨切骨术三级90 骨盆切骨术三级91 骨盆内移截骨术三级92 骨肿瘤切除术三级93 手指骨肿瘤切除术三级94 肋骨切除为骨移植三级95 股骨颈切除术三级96 股骨头切除术三级97 部份肋骨切除术三级98 耻骨部分切除术三级99 肋骨切除术三级100 骨延长术三级101 骨缩短术三级102 骨的其它修补或整形术三级103 脊柱哈林顿氏棍植入术三级104 脊柱卢奎内固定三级105 脊柱钩螺钉内固定LSRF 三级106 腰椎后路内固定术.无骨折复位三级107 闭合复位内固定三级108 掌骨闭合复位内固定三级109 股骨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三级110 关节镜下胫骨复位内固定术三级111 胫骨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三级112 膑骨闭合复位内固定三级113 跟骨闭合复位内固定三级114 切开复位,外固定三级115 桡骨切开复位外固定三级116 掌骨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117 胫骨骨折切开复位外固定三级118 肱骨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119 尺骨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120 桡骨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121 锁骨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122 肘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123 腕骨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124 腕舟状骨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125 掌骨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126 指骨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127 骨折切开复位伴内固定三级128 股骨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129 胫骨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130 腓骨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131 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132 膑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133 跖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134 趾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135 足舟状骨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136 开放性骨折的清创术三级137 肩关节脱位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138 胸锁关节脱位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139 关节内部假体装置取出术三级140 椎间盘探查术三级141 关节镜检查三级142 膝关节镜检查三级143 椎板切除伴椎间盘疝切除术三级144 椎间盘切除术三级145 后路髓核切除伴有脊神经根减压术三级146 椎板切除伴有脊神经根减压术三级147 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切除三级148 后路椎间盘切除术三级149 椎间盘疝切除术三级150 膝半月板切除术三级151 膝关节镜下半月板切除三级152 膝关节镜下病损清除术三级153 滑膜病损切除术三级154 滑膜肿瘤切除术三级155 关节镜下滑膜肿瘤切除三级156 关节病损切除术三级157 韧带病损切除术三级158 关节肿瘤切除术三级159 韧带切除术三级160 脊柱融合术三级161 胸椎融合术三级162 胸腰椎融合术三级163 腰椎融合术三级164 腰椎后路融合术三级165 腰骶部脊柱融合术三级166 腰椎假关节融合术三级167 交叉存韧带的其它修补术三级168 膝关节镜下交叉韧带修补术三级169 副韧带修补术三级170 膝关节的其它修补术三级171 膝关节的其他置换术三级172 踝关节韧带修补术三级173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其它髋关节成形术) 三级174 髋臼加盖术三级175 肩袖修补术三级176 肘关节韧带修补术三级177 肘关节韧带重建术三级178 腕关节韧带修补术三级179 肩关节成形术,不用合成物假体三级180 手部肌腱成形术,用其他部位移植的肌腱三级181 指转移,不包括拇指三级182 肌肉良性肿瘤切除术三级183 肌肉恶性肿瘤切除三级184 肌肉肿瘤切除术三级185 肘窝囊肿切除术三级186 肩关节离断术三级187 髋关节离断术三级188 拇指再植术三级189 手指再植术(断指再植) 三级190 前臂再植术三级191 足拇趾再植术三级192 小腿或踝关节再接术三级193 臂假肢安装三级194 椎板切除术(减压) 二级195 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二级196 硬脊膜外血肿清除二级197 硬脊膜下血肿清除术二级198 胫前动脉结扎术二级199 下肢血管吻合术二级200 下肢动脉栓塞术二级201 骨切开引流术二级202 股骨头切开术二级203 锁骨楔形切骨术二级204 肩四级骨楔形切骨术二级205 肱骨楔形切骨术二级206 肱骨楔形截骨术二级207 尺骨楔形切骨术二级208 桡骨楔形切骨术二级209 腕骨楔形切骨术二级210 股骨楔形切骨术二级211 膑骨楔形切骨术二级212 胫骨楔形切骨术二级213 腓骨楔形切骨术二级214 跗骨楔形切骨术二级215 跖骨楔形切骨术二级216 指(趾)骨楔形切骨术二级217 肩四级骨切骨术二级218 锁骨切骨术二级219 肱骨切骨术二级。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器融合术加颈后路单开门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器融合术加颈后路单开门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作者:杨万石王少波赵晓奎王大民王强肖克明【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摘要:[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器融合术加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方法]应用cervical cage 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同时,颈椎后路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11例,平均随访6个月。

按40分法和joa评分对手术前后脊髓功能进行评分,并测量颈椎术前术后前柱高度及椎管宽度和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器融合术加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明显改善脊髓型颈椎病的脊髓功能。

40分法平均37分,改善率83%;joa评分165分,改善率91%;前柱高度平均增加128 mm;椎管宽度平均增加222 mm。

[结论]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器融合术加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有效恢复了颈椎前柱高度、增加椎管宽度,明显改善了脊髓型颈椎病的脊髓功能。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椎间融合器;椎管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interbody fusion and posterior cervical spine canal open-door laminoplasty in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和颈椎间盘突出症是疾病发展的两个阶段,颈椎间盘退变是csm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比创伤更为重要。

突出椎间盘、增生骨赘和(或)增生肥厚的黄韧带长期压迫脊髓,脊髓受压变形、变细造成脊髓变性、囊变、空洞形成与萎缩,引起临床症状。

因此,临床上手术时应维持脊椎前柱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重建,这是保证颈椎正常力学功能的重要结构,同时应扩大椎管、解除对脊髓的压迫及改善微循环〔1〕。

骨科手术分级

骨科手术分级

三、骨科序号手术名称备注四级-1 颈椎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C1_C2除外)四级-2 胸椎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四级-3 臂丛神经吻合术四级-4 上肢血管损害切除伴血管置换四级-5 下肢血管损伤切除伴人造血管移植四级-6 髂动脉损害切除+人工血管移植术四级-7 下肢血管病损切除伴血管移植术四级-8 股-股动脉吻合术,四级-9 椎骨楔形切骨术四级-10 脊柱后路楔形截骨矫形术四级-11 半骨盆切除术四级-12 骶骨肿瘤切除术四级-13 骨肿瘤切除+骨重建四级-14 半椎切除术四级-15 后路半椎切除术四级-16 前路椎骨病损切除术四级-17 前路椎骨肿瘤切除术四级-18 后路椎骨肿瘤切除术四级-19 后路椎骨病损切除术四级-20 前路椎骨部分切除+重建术四级-21 颈肋切除术四级-22 经皮椎体成形术四级-23 椎体切开成形术四级-24 移位或损坏的固定装置的修正术四级-25 脊柱矫形+植骨术四级-26 颈椎前路内固定术.无骨折复位四级-27 颈椎前路内固定+椎间融合术四级-28 胸椎前路内固定术.无骨折复位四级-29 腰椎前路内固定术.无骨折复位四级-30 腰椎后路内固定+椎间融合术四级-31 颈椎后路内固定术.无骨折复位(C1_C2除外)四级-32 胸椎后路内固定术.无骨折复位四级-33 颈椎前后路联合融合内固定术四级-34 经关节后路C1-2螺钉内固定术四级-35 前路颈椎C1_2螺钉内固定四级-36 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四级-37 骨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四级-38 肩胛骨切开复位内固定四级-39 颈椎间盘切除术四级-40 经皮穿刺椎间盘切除术四级-41 前路椎间盘切除术四级-42 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术四级-43 椎间盘切除+人工髓核置换术四级-44 前路人工髓核切除术四级-45 膝关节镜下半月板修补术四级-46 肩胛部肿瘤切除+肩胛带切除四级-47 环---枢椎融合术四级-48 颈椎融合术四级-49 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四级-50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四级-51 颈椎后路减压融合术四级-52 后路枕颈融合术四级-53 腰椎前路融合术四级-54 颈椎假关节融合术四级-55 脊柱假关节矫形术四级-56 椎体球襄扩张脊柱后凸成形术四级-57 全膝关节置换术四级-58 副韧带人造韧带置换术四级-59 踝关节置换术四级-60 全髋关节置换术四级-61 全髋关节置换的修正术四级-62 球囊扩张股骨头成形术四级-63 肩关节成形术用合成假体四级-64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四级-65 肩关节成形术的修正术四级-66 肘关节切除成形术四级-67 拇指再建术四级-68 脚趾代拇指术四级-69 半骨盆离断术三级-1 椎管探查术三级-2 椎管减压术三级-3 脊髓探查术三级-4 椎管扩大成形术三级-5 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三级-6 后路椎管减压术三级-7 腰椎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三级-8 周围神经切断术三级-9 肌皮神经探查术三级-10臂丛神经探查术三级-11 桡神经探查术三级-12 坐骨神经探查术三级-13 尺神经缝合术三级-14 神经缝合术,周围神经三级-15 正中神经缝合术三级-16 腕管内神经松解术三级-17 正中神经松解术三级-18 尺神经松解术三级-19 神经松解术,周围神经三级-20 神经移植术、周围神经三级-21 尺神经移位术三级-22 指神经移位术三级-23 尺神经吻合术三级-24 桡神经吻合术三级-25 闭孔神经吻合术三级-26 周围神经吻合术三级-27 指神经吻合术三级-28 腓神经吻合术三级-29 脊神经吻合术三级-30 椎动脉结扎术三级-31 骨髓移植术三级-32 骨盆楔形切骨术三级-33 胸骨切骨术三级-34 骨盆切骨术三级-35 骨盆内移截骨术三级-36 骨肿瘤切除术三级-37 手指骨肿瘤切除术三级-38 肋骨切除为骨移植三级-39 股骨颈切除术三级-40 股骨头切除术三级-41 部份肋骨切除术三级-42 耻骨部分切除术三级-43 肋骨切除术三级-44 骨延长术三级-45 骨缩短术三级-46 骨的其它修补或整形术三级-47 脊柱哈林顿氏棍植入术三级-48 脊柱卢奎内固定三级-49 脊柱钩螺钉内固定LSRF三级-50 腰椎后路内固定术.无骨折复位三级-51 闭合复位内固定三级-52 掌骨闭合复位内固定三级-53 股骨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三级-54 关节镜下胫骨复位内固定术三级-55 胫骨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三级-56 膑骨闭合复位内固定三级-57 跟骨闭合复位内固定三级-58 切开复位,外固定三级-59 桡骨切开复位外固定三级-60 掌骨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61 胫骨骨折切开复位外固定三级-62 肱骨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63 尺骨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64 桡骨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65 锁骨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66 肘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67 腕骨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68 腕舟状骨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69 掌骨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70 指骨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71 骨折切开复位伴内固定三级-72 股骨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73 胫骨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74 腓骨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75 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76 膑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77 跖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78 趾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79 足舟状骨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80 开放性骨折的清创术三级-81 肩关节脱位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82 胸锁关节脱位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83 关节内部假体装置取出术三级-84 椎间盘探查术三级-85 关节镜检查三级-86 膝关节镜检查三级-87 椎板切除伴椎间盘疝切除术三级-88 椎间盘切除术三级-89 后路髓核切除伴有脊神经根减压术三级-90 椎板切除伴有脊神经根减压术三级-91 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切除三级-92 后路椎间盘切除术三级-93 椎间盘疝切除术三级-94 膝半月板切除术三级-95 膝关节镜下半月板切除三级-96 膝关节镜下病损清除术三级-97 滑膜病损切除术三级-98 滑膜肿瘤切除术三级-99 关节镜下滑膜肿瘤切除三级-10 关节病损切除术三级-101韧带病损切除术三级-102关节肿瘤切除术三级-103韧带切除术三级-104脊柱融合术三级-105胸椎融合术三级-106胸腰椎融合术三级-107腰椎融合术三级-108腰椎后路融合术三级-109腰骶部脊柱融合术三级-110 腰椎假关节融合术三级-111 交叉存韧带的其它修补术三级-112 膝关节镜下交叉韧带修补术三级-113 副韧带修补术三级-114 膝关节的其它修补术三级-115 膝关节的其他置换术三级-116 踝关节韧带修补术三级-117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其它髋关节成形术) 三级-118 髋臼加盖术三级-119 肩袖修补术三级-120 肘关节韧带修补术三级-121 肘关节韧带重建术三级-122 腕关节韧带修补术三级-123 肩关节成形术,不用合成物假体三级-124手部肌腱成形术,用其他部位移植的肌腱三级-125 指转移,不包括拇指三级-126 肌肉良性肿瘤切除术三级-127 肌肉恶性肿瘤切除三级-128 肌肉肿瘤切除术三级-129 肘窝囊肿切除术三级-130 肩关节离断术三级-131 髋关节离断术三级-132 拇指再植术三级-133 手指再植术(断指再植)三级-134 前臂再植术三级-135 足拇趾再植术三级-136 小腿或踝关节再接术三级-137 臂假肢安装三级-138 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139 距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二级-1 椎板切除术(减压)二级-2 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二级-3 硬脊膜外血肿清除二级-4 硬脊膜下血肿清除术二级-5 胫前动脉结扎术二级-6 下肢血管吻合术二级-7 下肢动脉栓塞术二级-8 骨切开引流术二级-9 股骨头切开术二级-10 锁骨楔形切骨术二级-11 肩四级骨楔形切骨术二级-12 肱骨楔形切骨术二级-13 肱骨楔形截骨术二级-14 尺骨楔形切骨术二级-15 桡骨楔形切骨术二级-16 腕骨楔形切骨术二级-17 股骨楔形切骨术二级-18 膑骨楔形切骨术二级-19 胫骨楔形切骨术二级-20 腓骨楔形切骨术二级-21 跗骨楔形切骨术二级-22 跖骨楔形切骨术二级-23 指(趾)骨楔形切骨术二级-24 肩四级骨切骨术二级-25 锁骨切骨术二级-26 肱骨切骨术二级-27 桡骨切骨术二级-28 尺骨切骨术二级-29 腕骨切骨术二级-30 股骨切骨术二级-31 膑骨切骨术二级-32 腓骨切骨术二级-33 胫骨切骨术二级-34 趾骨切骨术二级-35 跗骨切骨术二级-36 指(跖)骨切骨术二级-37 骨活检二级-38 跖骨楔形切骨拇外翻矫正术二级-39 拇囊肿切除伴关节固定术二级-40 拇囊肿切除伴软组织修整术二级-41 凯勒乐Keller手术拇囊肿切除术二级-42 骨病损切除术二级-43 骨囊肿切除术二级-44 骨髓炎刮除术二级-45 骨刺切除术二级-46 髂骨部分切除,用于移植术二级-47 桡骨小头切除术二级-48 尺骨小头切除术二级-49 掌骨部分切除术二级-50 腓骨小头切除术二级-51 籽骨切除术二级-52 骨移植术二级-53 人工骨植入术二级-54 肱骨植骨术二级-55 桡或尺骨植骨术二级-56 指骨植骨术二级-57 指骨植骨支撑融合术二级-58 股骨植骨术二级-59 膑骨植骨术二级-60 胫或腓骨植骨术二级-61 跖骨植骨术二级-62 同种异体骨置骨二级-63 骨融合术二级-64 肱骨内固定术二级-65 骨的内固定术不伴有骨折复位术二级-66 骨折内固定物取出术二级-67 钢板内固定取出术二级-68 脊柱哈林顿氏棍取出术二级-69 脊柱卢奎Kegue's棍取出术二级-70 肱骨闭合复位内固定二级-71 肩关节脱位的开放性复位术二级-72 腕关节脱位的开放性复位术二级-73 髋关节脱位切开复位术二级-74 膝关节脱位切开复位术二级-75 足和趾关节脱位的开放性复位术二级-76 关节活检二级-77 肩关节活检二级-78 肘关节活检二级-79 髋关节活检二级-80 膝关节活检二级-81 踝关节活检二级-82 关节松解术二级-83 腕韧带松解术二级-84 腕横韧带松解术二级-85 足韧带松解术二级-86 滑膜切除术二级-87 踝关节融合术二级-88 三关节融合术二级-89 距下关节融合术(距跟关节)二级-90 四关节融合术二级-91 趾关节融合术二级-92 髋关节融合术二级-93 膝关节融合术二级-94 肩关节融合术二级-95 肘关节融合术二级-96 腕桡融合术二级-97 腕关节融合术二级-98 指间融合术二级-99 足和趾的关节成形术二级-100 手和指关节的修补术二级-101 关节穿刺术二级-102 膝关节灌洗术二级-103 上肢关节囊或韧带的逢合术二级-104 下肢关节韧带的缝合二级-105 手部腱鞘松解术二级-106 手部腱鞘切开术二级-107 手部肌肉异物切除术二级-108 手部粘液囊切开术二级-109 手部肌腱切断术二级-110 手部筋膜切断术二级-111 手部肌肉松解术二级-112 手部腱鞘囊肿切除术二级-113 手部腱鞘病损切除术二级-114 手粘液囊切除术二级-115 手腱鞘切除术二级-116 手部筋膜切除术二级-117 手腱鞘缝合术二级-118 桡侧屈腕肌腱缝合术二级-119 手部肌腱缝合术二级-120 手筋膜缝合术二级-121 手部肌腱延长术二级-122 手部肌腱移植术二级-123 手部肌肉移植术二级-124 拇指整复术二级-125 手指肌腱成形术二级-126 手部肌腱松解术二级-127 肌切开术二级-128 肌肉内异物取除术二级-129 前臂肌腱松解术二级-130 腱膜切断术二级-131 跖筋膜松解术二级-132 骼胫束松解术二级-133 肌肉松解术二级-134 前斜角肌松解术二级-135 胸锁乳突肌切断术二级-136 臀部肌肉松解术二级-137 肌肉切断术二级-138 肌肉活检二级-139 腱鞘病损切除术二级-140 腱鞘囊肿切除术二级-141 肌腱囊肿切除术二级-142 腱鞘肿瘤切除二级-143 肌肉血管瘤切除术二级-144 肌肉病损切除术二级-145 肌肉骨化性损害切除术二级-146 国窝Bakers囊肿切除术二级-147 滑膜囊肿切除术二级-148 筋膜囊肿切除二级-149 国窝肿瘤切除术二级-150 肌腱切除为移植二级-151 筋膜切除为移植二级-152 粘液囊切除术二级-153 腱鞘缝合术二级-154 趾肌腱缝合术二级-155 前臂肌腱缝合术二级-156 伸拇长肌缝合术二级-157 肱二头肌缝合术二级-158 肱二头肌腱徒前术二级-159 肌腱移位术二级-160 肌肉移位术二级-161 肌肉移植术二级-162 跟腱缩短术二级-163 跟腱延长术二级-164 肌腱延长术二级-165 肌肉修补术二级-166 胫后肌腱吻合术二级-167 跟腱修补术二级-168 肌腱成形术二级-169 肌腱修补术二级-170 足拇伸肌腱固定术二级-171 肌腱固定术二级-172 滑囊突刺术二级-173 手指截指术,拇指除外二级-174 拇指截指术二级-175 腕关节离断术二级-176 前臂截肢术二级-177 肘部关节离断术二级-178 上臂切断术二级-179 趾离断术二级-180 踝关节离断术二级-181 足切断术(赛姆氏切断术)二级-182 小腿截肢术二级-183 膝关节离断术二级-184 大腿截肢术二级-185 截肢残端修整术二级-186 假肢安装二级-187 前臂假肢安装二级-188 手及前臂清创缝合术一级-1 不用内固定的骨折闭合性复位术一级-2 骨折闭合复位外固定一级-3 肱骨骨折闭合复位外固定术一级-4 桡骨骨折闭合复位外固定一级-5 桡骨闭合复位外固定一级-6 股骨骨折闭合复位外固定一级-7 小腿骨折闭合复位术一级-8 踝关节闭合复位外固定一级-9 胫骨闭合复位外固定一级-10 膑骨骨折抓膑器外固定术一级-11 骨盆闭合复位外固定一级-12 肩关节脱位复位术(闭合术)一级-13 肘关节脱位闭合复位术一级-14 髋关节脱位的闭合性复位术一级-15 膝关节脱位闭合复位术一级-16 关节切开术一级-17 关节脓肿切开引流一级-18 肌肉筋膜减压术一级-19 筋膜室切开减压术一级-20 腿膝上假肢安装一级-21 腿膝下假肢安装一级-22 腿假肢安装一级-23 关节粘连的手法撕开一级-24 头颅环--骨盆牵引术一级-25 颈椎牵引术一级-26 间歇性骨胳牵引一级-27 其它骨胳牵引术一级-28 皮肤牵引术一级-29 骨折石膏夹克外固定,无骨折复位一级-30 骨折石膏夹板外固定,无骨折复位一级-31 骨病手法治疗一级-32 外固定装置去除一级-33 外伤清创缝合术(四肢)。

手术讲解模板: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

手术讲解模板: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
术前准备: 1.推移气管和食管训练
手术资料: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
术前准备:
特别对于术中采用颈神经浅丛阻滞麻醉者, 术前必须训练推移气管和食管。颈前路手 术入路系经颈内脏鞘与血管神经鞘间隙而 抵达椎体前方,故术中需将内脏鞘牵向对 侧,方可显露椎体前方或侧前方。如果术 前牵拉不合要求,术中可因无法牵开气管 而被迫中止手术。如果勉强进行,则可能 损伤气管或食管,甚至引起术
手术步骤:
隙狭窄,髓核钳不易伸入,可用椎体撑开 器适当扩张椎间隙,或嘱台下人 员牵引患者枕颌部。要严格掌握髓核钳进 入椎间隙的深度,髓核钳伸入椎间隙的深 度一般控制在 20~22mm。过浅则无法夹取突出的髓核, 过深容易损伤脊髓。为防止髓核钳伸入过 深,造成脊髓损伤,可在髓核钳的头端套 一皮套作为深度
手术资料: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
手术步骤:
对于施行术中复位者,多采用颈前路右侧 斜行切口,此切口视野开阔、切口松弛、 利于术中牵拉。单纯行前路减压者,则可 以采用颈前路右侧横切口,此切口疤痕较 小,术后外观较好。切口长度一般为3~ 5cm。
手术资料: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
手术步骤: 2.椎体和椎间盘前方的暴露
于左侧髂嵴处用骨凿切取一小块植骨块 (图3.26.4.1-8),修整规则。将椎间隙 上下方的终板软骨刮除、直至有渗血止。 将植骨块的松质骨面分别朝向上下方,用 槌骨器击入椎间隙,植骨块末端比椎体前 缘低1~2mm,植骨块底部与椎管前壁保持 4~5mm间隙(图3.26.4.1-9)。松开椎体 撑
手术资料: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 椎间融合术
手术资料: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
科室:骨科 部位:颈椎 麻醉:全麻

【手术技巧】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内固定术

【手术技巧】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内固定术

【手术技巧】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内固定术最初的椎间盘切除·暴露椎间盘后,使用15号尖刀片将其切开,用刮匙和髓核钳挖除。

·咬除椎间盘和软骨组织直至后纵韧带和双侧的钩椎关节(技术图1A)。

·一个有利于椎间盘显露和神经减压的重要技巧是切除上位椎体的下终板前缘(前唇)。

这样使得视线直接进入后方的椎间隙,方便后面的椎间孔切开和后纵韧带的切除,如果有必要这么做的话。

·上位椎体下终板的表面基本上是呈凹面的,前方终板盖住椎间盘,因此挡住了视线而无法看到后方的椎间隙。

·可以用枪钳或高速磨钻来将其切除。

·修平此表面也可以使植骨块更好地与终板相接触(技术图1B、C)。

·用磨钻修平终板,交替用刮匙和髓核钳来咬除软骨和椎间盘组织。

椎体间撑开:针、牵引器和撑开栓·在椎体间置入撑开针可轻度撑开椎间隙、扩大视野。

·通常,在最初切除椎间盘表面部分后安置撑开针,这样可以获得更大的椎间隙空间。

·由于上位椎体的下终板通常需要更多的处理,Caspar撑开针在上位椎体应尽量安置在靠近头侧(技术图2)。

·不必过度撑开椎间隙。

如果椎间隙在过度撑开的位置被融合,术后可能会导致颈部疼痛。

如果脊髓有明显的压迫,应在减压完成后再撑开以防止脊髓损伤如重。

·Caspar撑开针的另一个好处是它可以挡住头尾方向的软组织,而不需要另外的拉钩。

·也可在对侧椎间隙选择小的板状撑开栓来撑开,而不需用Caspar 撑开针。

终板准备·上位椎体的下终板是凹面的,而下位椎体的上终板较为平坦。

因此,为了使植骨块与两侧终板紧密接触,应平行地去除上下终板的皮质以获得一矩形的间隙。

·这通常需要对上位椎体的下终板作较多的处理,而对下位椎体的上终板则不需要。

·不可从上位椎体的下终板去除过多的骨质,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样可能会导致安放钢板和螺钉时椎体内的骨质太少,尤其是对于身材较小而椎体相对较小的患者。

手术讲解模板:颈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

手术讲解模板:颈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

手术资料:颈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
手术步骤:
椎体和椎间盘前部。当甲状腺上 动脉显露时,在其上方可见喉上神经。如 未见到,也不必探查和游离,以免损伤。 颈内脏鞘和颈动脉鞘分离后用拉钩将气管、 食管向中线牵拉,颈动脉鞘稍向右侧牵 然后纵行 分离此层筋膜,向上下逐渐扩大暴露
手术资料:颈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
术前准备:
特别对于术中采用颈神经浅丛阻滞麻醉者, 术前必须训练推移气管和食管。颈前路手 术入路系经颈内脏鞘与血管神经鞘间隙而 抵达椎体前方,故术中需将内脏鞘牵向对 侧,方可显露椎体前方或侧前方。如果术 前牵拉不合要求,术中可因无法牵开气管 而被迫中止手术。如果勉强进行,则可能 损伤气管或食管,甚至引起术
手术资料:颈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
手术步骤:
准确确定颈动脉鞘和颈内脏鞘,以有齿长 镊提起胸锁乳突肌内侧与颈内脏鞘之间联 合筋膜并剪开,并沿其间隙分别向上下方 向扩大剪开。该部为一疏松的结缔组织, 很容易分离。于颈内脏鞘外侧可见肩胛舌 骨肌,可从其内侧直接暴露,也可从其外 侧进入。术中以示指沿已分开的间隙做钝 性松解,再轻轻向深部分离抵达
手术资料:颈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
术前准备: 后喉头痉挛、水肿(图3.26.4.2-4)。
手术资料:颈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
术前准备:
训练方法是患者或他人用2~4指在皮外插入切口一侧的颈内脏鞘与血管鞘 间隙处,持续性向对侧推移。开始时每次持续10~20分钟,此后渐增加到 30~40分钟,而且必须将气管牵拉过中线,训练3~5天,即能适应。这种 牵拉易刺激气管引起反射性干咳等症状,必须反复向患者交待其重要性。
手术资料:颈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
适应证: 3.急性创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因外伤诱 发,造成四肢完全性或不完全性瘫痪者。

【经典术式】颈椎前路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

【经典术式】颈椎前路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

【经典术式】颈椎前路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KEYPOINT1. 技术细节要点:注意颈筋膜的纵向和横向分离,保证手术视野;甲状腺中静脉一般可以结扎而无后遗症,但靠近C3水平手术时应小心避免损伤甲状腺上动脉;喉上神经也位于C3水平,损伤后会导致同侧声带麻痹;下颈椎区域出现肩胛舌骨肌阻挡手术视野,可先行切断,待手术结束前修复;双侧颈长肌可用于确定颈部的中线位置;颈椎间盘切除的外界是Luschka关节,超过边界可能损伤椎动脉;2. MIS-ACDF无法应用椎体撑开器扩大椎间隙,作者的解决办法是如有必要,助手辅助牵引头部以利于放置椎间融合器。

但这种手术方法因为可以将通道的角度更随意的调整,理论上可能更加有利于椎间孔区域的显露;3. 尽管证据有限,但现有证据表明在ACDF手术中采用内固定(融合增加,下陷减少)具有更好的手术效果,并且在末次随访中VAS(颈部疼痛)评分略好。

颈椎前路间盘切除融合术最早由Albert Dereymaeker 和Joseph Cyriel Mulier于1956年报道,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最流行的脊柱外科技术之一,包括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在内的多种手术,也是以此技术为基础逐渐发展而来的,我们下面对这一经典技术进行文献回顾。

1颈椎前路手术入路2012年的SPINE杂志上描述过这种常规的颈椎前路手术入路(Smith-robinson)入路), 这种手术采用了颈部右侧切口,符合一般的手术习惯。

患者仰卧,头稍左偏,肩部和颈部略垫高以使颈椎轻度后仰,通过放射学定位后取颈椎前部右侧横向切口约3-5厘米,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横行切开)后,可钝性分离直达椎前。

然后切除椎间盘并显露后纵韧带,一般选择切断后纵韧带以利于彻底减压,最后置入融合器并结束手术。

在操作过程中,注意颈筋膜的纵向和横向分离,保证手术视野;甲状腺中静脉一般可以结扎而无后遗症,但靠近C3水平手术时应小心避免损伤甲状腺上动脉;喉上神经也位于C3水平,损伤后会导致同侧声带麻痹;下颈椎区域出现肩胛舌骨肌阻挡手术视野,可先行切断,待手术结束前修复;双侧颈长肌可用于确定颈部的中线位置;颈椎间盘切除的外界是Luschka关节,超过边界可能损伤椎动脉。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手术配合护理课件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手术配合护理课件
清洁消毒
手术室应定期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确保手术室的卫生和无菌 状态。
THANKS
巡回护士应协助麻醉师进行麻 醉操作,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
命体征。
在手术过程中,巡回护士应确 保手术室内的仪器设备正常运 行,并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巡回护士还需协助器械护士传 递器械和敷料,并保持手术室
的整洁和安全。
医生与护士的沟通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与护士应保持密 切的沟通,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护士应及时向医生反馈患者的生命体 征和异常情况,以便医生做出相应的 处理。
02
在手术过程中,器械护 士应迅速、准确地传递 手术器械和敷料,并保 持无菌状态。
03
器械护士还需协助医生 进行手术操作,如拉钩、 止血等,确保手术顺利 进行。
04
器械护士应密切关注手 术进展,及时向医生提 供必要的器械和敷料。
巡回护士配合
01
02
03
04
巡回护士应在手术前核对患者 身份、手术部位及手术名称等 信息,确保手术正确进行。
饮食指导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情况,指导 患者合理饮食,保证营养供给。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感染预防
保持手术部位的清洁和干燥,定 期更换敷料,预防感染。
脑脊液漏防治
观察患者有无头痛、恶心等症状, 及时发现并处理脑脊液漏。
神经功能监测
观察患者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 及时发现并处理神经损伤。
康复指 导
功能锻炼指导
正确使用手术器械
医护人员需熟悉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方法,避免因操作不当而造成 手术部位的损伤或感染。
合理用药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需合理选用抗生素等药物,以预防感染 和促进术后恢复。

手术讲解模板:前入路颈椎再融合术

手术讲解模板:前入路颈椎再融合术
前入路颈椎再 融合术
手术资料:前入路颈椎再融合术
前入路颈椎再融合术
科室:骨科 部位:颈部 麻醉:全身麻醉
手术资料:前入路颈椎再融合术
概述: 颈椎病的手术可分为颈前路、侧前路减压 和后路椎板切除、半椎板切除及椎板成形 术。
手术资料:前入路颈椎再融合术
概述: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相关解剖见下 图(图3.26.4.3-1)。
手术资料:前入路颈椎再融合术
术前准备:
用,以防术后颈部活动过大而致伤口出血, 植骨块脱落等。 3.常规术前准备及配血备用。 4.常规正、侧、斜位x线片检查。 oopll(后纵韧带骨化)应断层摄片;有条件 应作c。
手术资料:前入路颈椎再融合术
手术步骤: 8.1 1.切口
手术资料:前入路颈椎再融合术
手术资料:前入路颈椎再融合术
手术步骤:
8.5 5.椎体间植骨
手术资料:前入路颈椎再融合术
手术步骤:
将自体髂骨的移植骨块植入椎间隙钻内(图3.26.4.3-6)。
手术资料:前入路颈椎再融合术
注意事项:
1.切断颈长肌时,必须将其仔细分离后结 扎,该肌血供丰富极易出血,也可用挑粉 刺的小圆针贯穿结扎,再加以切断,以减 少出血。
手术资料:前入路颈椎再融合术
概述:
手术资料:前入路颈椎再融合术
适应证: 1.有脊髓受压症状的脊髓型颈椎病,颈椎 间盘脱出症,后纵韧带骨化症(孤立型)。
手术资料:前入路颈椎再融合术
适应证: 2.神经根型颈椎病,经保守治疗无效,症 状严重,反复发作。
手术资料:前入路颈椎再融合术
适应证: 3.椎动脉型颈椎病有反复晕眩、摔倒症状, 经保守治疗久治无效,并经椎动脉造影, 确定可经手术解释压迫者。

前路颈椎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与动态装置植入术治疗单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症

前路颈椎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与动态装置植入术治疗单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研究•前路颈椎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与动态装置植入术治疗单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症陶正博】,2,石长贵1,陈睿1,何海龙匚朱悦"1.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上海2000032冲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沈阳110001【摘要】目的对比前路颈椎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与颈椎前路动态装置植入术(DCI)对单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症(CDH)患者颈椎活动度(ROM)及术后颈椎曲度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收治的78例单节段CDH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2例采用ACDF治疗(ACDF组),36例采用DCI治疗(DCI组)。

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1年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手术节段Cobb角、C2—颈椎曲度、邻近椎体高度及颈椎各运动方向(前屈后伸、左右侧曲、左右旋转)的ROM。

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

2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DCI组手术时间比ACDF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vO.05)o2组患者术后1年JOA评分、VAS评分和邻近椎体高度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v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术后1年ACDF组C2~7颈椎曲度、手术节段Cobb角均较术前有所丢失,DCI 组无明显丢失,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兀0.05)。

术后1年2组前屈后伸、左右侧曲ROM与术前比较均未出现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05)。

术后1年2组左右旋转ROM出现了相近程度的受限,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ACDF与DCI治疗单节段CDH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虽然ACDF术后影像学资料显示有生理曲度的丢失,但颈椎ROM维持良好,并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疗效比较

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疗效比较

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疗效比较吴畏;朱天亮【期刊名称】《临床骨科杂志》【年(卷),期】2014(000)005【摘要】目的:比较前路椎间盘减压融合( ACDF)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 ACCF)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效果。

方法将13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行ACDF治疗)和对照组(行ACCF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前与术后6个月颈椎总活动度、颈椎曲度、颈椎节段性高度及JOA评分。

结果手术时间:观察组(128.3±32.4)min,对照组(163.2±43.6)min;术中出血量:观察组(161.4±122.5)ml,对照组(319.2±308.7)ml;以上指标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P<0.05)。

术后住院时间:观察组(8.1±3.6)d,对照组(9.5±4.2)d;术后6个月时JOA评分:观察组(12.1±2.2)分,对照组(11.7±2.1)分;颈椎总活动度:观察组26.6°±7.3°,对照组30.5°±8.1°;以上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颈椎曲度:观察组23.5°±7.4°,对照组16.1°±7.2°;椎间节段性高度:观察组5.6°±0.4°,对照组4.7°±0.8°;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CDF较ACCF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颈椎生理弯曲和椎间节段高度恢复更好。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 ACDF) and 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 ( ACCF) . Method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reatment of multi-seg-menta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138cases of patients with multi-segmenta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y different ways of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ACDF treatment,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ACCF treatment. Compared the efficac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operation time, intraoperative blood soss,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the cervical over-flexion and tablets activity,the cervical vertebrae physiology curvature,the heights of the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space were followed up for 6 months preoperatively and 6 months postoperatively. And used the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ing sys-tem(JOA)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Results Operationtime:observation group was (128. 3 ± 32. 4) min, the control groupwas(163. 2 ± 43. 6) min; blood los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161. 4 ± 122. 5) ml, the control group was (319. 2 ± 308. 7) ml;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ll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 05).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observation grou p was (8. 1 ± 3. 6) d, the control group was (9. 5 ± 4.2) d;postoperative 6 months, JOA result:observation group was (12. 1 ± 2.2) points, the control group was (11. 7 ± 2. 1) points; cervical total activity :observation group was 26. 6° ± 7. 3°, the control group was 30. 5 ° ± 8. 1°, among the above indicator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 P>0. 05 ) . Postoperative cervical curvatur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23. 5° ± 7. 4°, the control group was 16. 1° ± 7. 2°;intervertebral segm ental height:observation group was 5. 6° ± 0. 4°, the control group was 4. 7° ± 0. 8°; between these indicators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 P <0. 05 ) . Conclusions Comparedwith ACCF, ACDF has shorter operative time, less blood loss, cervical physiological curvature and height of intervertebral segment recovered well, but there i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time, postoperative JOA score and cervical total activity.【总页数】4页(P497-500)【作者】吴畏;朱天亮【作者单位】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重庆市江北区人民医院骨科,重庆 400020;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重庆 40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3;R687.3【相关文献】1.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病 [J], 谢纪宝;郑永茂;徐秀成;郭永杰;柴充;王浩磊2.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联合椎间盘切除减压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合并颈椎过伸性损伤 [J], 孙敬国;黄科宇3.颈前路减压+MC+®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与椎体次全切除融合钛板置入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对比观察 [J], 杨子斌;赵伟;吕乔;董锡亮4.颈前路减压+MC+(r)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与椎体次全切除融合钛板置入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比较 [J], 何斌;范磊;成伟男;王云华;王伯尧;刘军;黄野5.颈椎前路行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 [J], 柴燕武;于宪贵;沈广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发布时间:2023-02-28T03:05:56.131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24期作者:王浩名[导读] 目的:研究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应用颈前路椎体次王浩名黑龙江双鸭山双矿医院 , 黑龙江双鸭山 155100摘要:目的:研究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应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方式所起到的治疗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0例,40例患者在治疗中均使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方式,治疗后通过回顾性分析的应用来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应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方式治疗的患者多个部位的身体功能都得到较好的恢复,且术后2个月患者的JOA评分与术前相比有着明显的改善(P<0.05)。

结论:对患有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应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方式进行治疗,能够从治疗效果提升中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患者术后发生多种并发症的概率也能得到明显的降低。

关键词:颈前路椎体,全切除,融合术,应用研究前言:当前社会发展中患有脊椎病的患者人数较多,当患者的脊椎发生退行性病变时就会对神经和脊髓产生刺激或者压迫,这种情况下患者就会出现脊髓型颈椎病。

当患者患有脊髓型颈椎病之后如果没有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治疗,轻则患者身体会出现酸痛、四肢无力等症状,重则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威胁。

而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治疗难度要更高,如果治疗中存在差错也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严重的影响。

以往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治疗中应用颈前路融合手术,该手术治疗方式虽然有着一定的作用,但在两个节段以上的颈椎病治疗中会导致愈合速度缓慢或者不愈合情况的出现,以此也会导致假关节形成。

而应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的方式既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也能减少多种术后安全问题的出现,因此应用中具有多种有利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3.26.4.1【手术名称】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及融合术【英文名称】anterior cervical disc excision and fusion【别名】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及融合术;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融合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经前路颈椎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ICD编码】80.5101【概述】颈椎病的手术可分为颈前路、侧前路减压和后路椎板切除、半椎板切除及椎板成形术。

手术相关解剖见下图(图3.26.4.1-1~3.26.4.1-3)。

【适应证】1.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或神经根型颈椎病,非手术治疗不能缓解者,且症状和体征逐渐加重。

2.脊髓型颈椎病,在短期内急剧加重,应尽早手术。

3.突发性颈椎病或因外伤诱发,造成四肢瘫痪。

4.颈椎椎间盘突出症起病重或进行性加重,非手术治疗不能缓解者。

【禁忌证】1.全身情况差,或合并有重要脏器疾患,不能承受手术创伤者。

2.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等其他疾患。

3.诊断不明确,虽有类似颈椎病症状,但影像学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均有疑问者。

4.高龄病人,丧失正常自理能力,不能配合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者不宜手术。

5.颈椎病病程长,合并四肢瘫痪,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表明脊髓损伤严重,即使减压,脊髓功能也难以恢复。

【术前准备】1.推移气管和食管训练 特别对于术中采用颈神经浅丛阻滞麻醉者,术前必须训练推移气管和食管。

颈前路手术入路系经颈内脏鞘与血管神经鞘间隙而抵达椎体前方,故术中需将内脏鞘牵向对侧,方可显露椎体前方或侧前方。

如果术前牵拉不合要求,术中可因无法牵开气管而被迫中止手术。

如果勉强进行,则可能损伤气管或食管,甚至引起术后喉头痉挛、水肿(图3.26.4.1-4)。

训练方法是患者或他人用2~4指在皮外插入切口一侧的颈内脏鞘与血管鞘间隙处,持续性向对侧推移。

开始时每次持续10~20分钟,此后渐增加到30~40分钟,而且必须将气管牵拉过中线,训练3~5天,即能适应。

这种牵拉易刺激气管引起反射性干咳等症状,必须反复向患者交待其重要性。

2.卧床排尿、排便训练 术后将有数日卧床,为减少因术后排尿、排便困难,以及插导尿管后引起的尿路感染,在术前必须进行床上排尿、排便练习。

【麻醉与体位】因需施行术中复位,牵拉较剧烈,以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为宜。

如单纯行颈椎前路减压术,亦可采用颈丛麻醉。

患者仰卧于手术床上,双肩垫以软枕,头颈自然向后仰伸,颈后部放置沙袋或一包类似海绵的软木枕头,后枕部垫以软头圈,头两侧各放置小沙袋防止术中旋转。

避免在麻醉过程中患者头颈过度后仰,以免加重脊髓损伤。

如术前已行颅骨牵引,则颅骨牵引弓不要去除。

【手术步骤】1.切口 对于施行术中复位者,多采用颈前路右侧斜行切口,此切口视野开阔、切口松弛、利于术中牵拉。

单纯行前路减压者,则可以采用颈前路右侧横切口,此切口疤痕较小,术后外观较好。

切口长度一般为3~5c m。

2.椎体和椎间盘前方的暴露 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切断颈阔肌,止血后在颈阔肌深面做钝性和锐性分离,上下各2~3c m,扩大纵向显露范围。

胸锁乳突肌内侧缘与颈内脏鞘之间较宽松,是理想的手术进路。

准确确定颈动脉鞘和颈内脏鞘,以有齿长镊提起胸锁乳突肌内侧与颈内脏鞘之间联合筋膜并剪开,并沿其间隙分别向上下方向扩大剪开。

该部为一疏松的结缔组织,很容易分离。

于颈内脏鞘外侧可见肩胛舌骨肌,可从其内侧直接暴露,也可从其外侧进入。

术中以示指沿已分开的间隙做钝性松解,再轻轻向深部分离抵达椎体和椎间盘前部。

当甲状腺上动脉显露时,在其上方可见喉上神经。

如未见到,也不必探查和游离,以免损伤。

颈内脏鞘和颈动脉鞘分离后用拉钩将气管、食管向中线牵拉,颈动脉鞘稍向右侧牵拉,即可抵达椎体和椎间盘前间隙。

用长镊子提起椎前筋膜后逐层剪开,然后纵行分离此层筋膜,向上下逐渐扩大暴露椎体和椎间隙,通常为1或2个椎间盘。

两侧分离以不超过颈长肌内侧缘2~3mm 为宜,若向侧方过大分离则有可能损伤横突孔中穿行的椎动脉及交感神经丛。

3.定位新鲜颈椎外伤有椎体骨折或前纵韧带损伤者,凭直观观察即可定位。

对陈旧性骨折或单纯椎间盘损伤者,直视下有时难以分辨,最可靠的方法是以注射针头去除尖端保留1.5c m长度,插入椎间盘,摄全颈椎侧位X线片,根据X线片或C臂机透视定位。

4.撑开椎体、复位欲施行术中复位,必须有颈椎前路椎体撑开器。

于脱位节段上下位椎体中央分别拧入撑开器螺钉,在撑开螺钉上套入撑开器,向上下两端撑开(图 3.26.4.1-5)。

对于新鲜颈椎骨折脱位,已行后路手术复位者,撑开椎体有利于使损伤的椎间隙高度恢复,减轻对脊髓的压迫,并在行椎间盘切除时有利于操作。

对于未复位者,撑开椎体一般可以实现经前路的复位,甚至对于陈旧性骨折脱位者,有的亦可以实现复位。

对于无法复位者,可单纯行前路减压术。

5.摘除椎间盘 I形或Z形切开前纵韧带,向两侧剥离,显露椎间盘的纤维环外层。

用长柄尖刀切开纤维环,深度以2~4mm为宜,并上下钝性剥离分开。

髓核钳通过纤维环切口伸入椎间隙,由浅入深,从一侧到另一侧分次摘除髓核(图3.26.4.1-6,3.26.4.1-7)。

用力要缓慢,钳口不宜张太大。

若椎间隙狭窄,髓核钳不易伸入,可用椎体撑开器适当扩张椎间隙,或嘱台下人员牵引患者枕颌部。

要严格掌握髓核钳进入椎间隙的深度,髓核钳伸入椎间隙的深度一般控制在20~22mm。

过浅则无法夹取突出的髓核,过深容易损伤脊髓。

为防止髓核钳伸入过深,造成脊髓损伤,可在髓核钳的头端套一皮套作为深度标志。

接近椎体后缘时改用刮匙,将残余的椎间盘组织和软骨板刮除。

用神经剥离器探查,至椎体后缘与硬膜外间隙通畅,无残余致压物,此时减压已彻底。

6.取骨和植骨 于左侧髂嵴处用骨凿切取一小块植骨块(图 3.26.4.1-8),修整规则。

将椎间隙上下方的终板软骨刮除、直至有渗血止。

将植骨块的松质骨面分别朝向上下方,用槌骨器击入椎间隙,植骨块末端比椎体前缘低1~2mm ,植骨块底部与椎管前壁保持4~5mm间隙(图3.26.4.1-9)。

松开椎体撑开器,使植骨块嵌插紧密。

7.固定 对于未行后路复位固定者,必须辅以颈椎前路钢板固定。

用一短钢板固定脱位的椎体,使颈椎前柱获得即刻的稳定效果。

否则脱位破坏了后柱稳定性,前路减压术又破坏了前中柱稳定性,颈椎的三柱稳定性均遭到破坏,植骨难以达到骨性愈合。

对于后柱已稳定者,条件许可时,最好亦加用颈椎前路钢板(图3.26.4.1-10)。

8.缝合切口 用冰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创口,缝合颈前筋膜,放置半管引流条1根,逐层缝合关闭切口。

【术中注意要点】1.显露过程必须注意解剖层次,准确辨认,是防止血管神经及颈内脏器官损伤的关键。

颈动脉鞘位于切口显露部的外侧,牵开气管、食管后,应注意甲状腺血管,尽可能不结扎该血管。

2.准确定位是在充分显露的基础上进行的。

定位方法很多,但以术中拍摄颈椎侧位片最可靠。

3.前路椎体撑开复位时,注意避免撑开力量过大,不要强行复位,以免损伤脊髓和韧带。

对于无法复位者可只行前路减压术。

4.切除椎间盘时应逐步进行,因椎间盘已有突出,压迫脊髓,动作粗暴易加重脊髓损伤。

5.移植骨块不可过小,植入时必须锤击紧密,否则易造成植骨块的脱落,导致脊髓压迫。

6.强调发挥椎体撑开器和颈椎前路钢板的作用。

【术后处理】1.术后24~48h后拔除引流条。

2.术中如对硬膜扰动较多,术后应用地塞米松20m g、呋塞米20m g,5~7d 停药。

适当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对于使用内固定者颈托保护4~6周。

无内固定者,则以颌颈石膏外固定3个月,至植骨愈合。

【主要并发症】1.脊髓和神经根损伤 严重的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瘫痪,甚至死亡。

2.椎动脉损伤 严重的并发症,如处理无效可致死。

3.食管、气管损伤 多由过度牵拉所致,深部操作时也可造成误伤。

此种并发症少见,但却可引起纵隔感染,病死率相当高,故必须引起足够警惕。

4.术后局部血肿形成 是严重并发症。

一般在术后12小时内发生,严重者可引起窒息,术后必须严密观察。

5.喉上神经、喉返神经损伤 结扎、切断一侧的甲状腺上血管时可能导致同侧喉上神经损伤,将气管、食管牵开时可能会牵拉对侧的喉上神经,术后出现饮水呛咳,后者一般数日后都能恢复。

处理甲状腺下血管时可能损伤喉返神经,一侧喉返神经损伤可导致声音嘶哑、憋气,多为暂时性,一般伤后1~3个月内恢复6.脑脊液漏 硬膜破损导致的脑脊液漏,促进感染的发生并易于向中枢神经系统蔓延,妨碍切口愈合甚至引起切口裂开,也可引起颅内压降低及体液丧失。

预防脑脊液漏的关键在于术中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避免不必要的硬膜损伤;如需打开硬膜,术后持续腰穿引流脑脊液3~4天,小如针孔的硬膜破损经此处理常可自行愈合,而较大的缺损往往需应用筋膜片或纤维蛋白胶进行修补。

7.植骨块脱落是严重的并发症。

修整后的植骨块应较骨窗长2mm,嵌入时撑开颈椎,使椎间隙稍加扩大。

嵌入骨块后,活动颈椎,观察植骨块是否松动,如有松动,则再行嵌入或修整后再行嵌紧。

8.植骨不愈合 极少发生。

只要术中正确处理终板、植骨块及有效内固定,术后进行有效制动,就可以将此并发症减至最低。

9.感染 颈椎前路手术切口感染率不高,但切口感染可蔓延至椎管、脊髓等而导致严重后果,所以必须注意预防。

严密修补硬膜和缝合切口防治脑脊液渗漏和切口裂开,消灭残腔等是防止术后感染的关键。

【述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