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账户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

合集下载

心理账户的通俗解释

心理账户的通俗解释

心理账户的通俗解释
心理账户是一种通俗的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概念,用于描述人们对资金或财务状况的感知和心理认知,而非实际的财务数字。

这个概念强调了人们对金钱和财务的情感和主观感受,而不仅仅是冷静的理性计算。

以下是对心理账户的通俗解释:
1.主观感受:心理账户是指人们对于自己的金钱流动和财务决策
产生的主观感受。

这可能包括对于花费、储蓄、投资等方面的
情感反应。

2.分隔认知:人们往往会将金钱分隔成不同的账户,每个账户都
有特定的用途和情感联系。

例如,可能会有一个娱乐账户、一
个储蓄账户、一个投资账户等。

3.情感影响:在心理账户中,情感和心理状态对于财务决策的影
响很大。

例如,当人们把钱视为特定用途(如娱乐)时,他们
可能更容易在该账户中支出。

4.目标设定:人们可能会为每个心理账户设定特定的财务目标,
这些目标可以是情感驱动的,而非单纯基于理性考虑。

5.时间影响:时间因素也是心理账户的一部分。

例如,人们可能
在短期账户中更愿意花费,而在长期账户中更注重储蓄和投资。

6.行为影响:心理账户的存在可能会对人们的财务行为产生影响,
他们的决策可能更受到情感、心理账户分隔和目标设定的驱动。

总体而言,心理账户强调了人们对金钱的情感认知,这种认知可能
会在财务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理解心理账户的概念有助于更全面地解释和预测个体和群体的财务行为。

浅谈心理账户

浅谈心理账户

浅谈心理账户心理账户是指人们在心理上自然而然地对自己的金钱进行分配和管理。

它主要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处理自己的金钱,并且能够指导人们在消费、储蓄和投资等方面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简单来说,心理账户就是人们把不同的金钱进行分类管理的心理机制。

心理账户的来源可以追溯到经济学领域中的理性预算理论。

理性预算理论认为,人们在进行决策时,通常会先为不同的支出和储蓄目标分配特定的资金,然后才会进行消费和投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支出和储蓄目标会逐渐变得固定和不可调整。

这种观点引起了心理学家们的兴趣,他们开始着手研究人类心理账户的实际情况。

心理账户的特点就是人们会把金钱分成不同的“账户”,并在不同的目的上使用它们。

这些账户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当下账户,用于满足当前的消费需求;第二类是未来账户,用于储蓄和投资,以便将来的消费需要;第三类是遗产账户,用于资助子女和其他人的教育、医疗和其他需求。

心理账户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金钱,并且在做出决策时,考虑更多的因素。

比如,当下账户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控制每月的日常开支,让人不会因为冲动消费而血本无归。

未来账户可以帮助人们储蓄和投资,以便在未来的重要时刻为自己和别人提供多种福利。

遗产账户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家庭或企业财务,以达到经济稳定和成功的状态。

当然,心理账户也有一些缺点。

首先,心理账户可以导致人们消费的浪费和过度消费。

有些人会觉得自己有很多未来的账户,所以没有节制地消费,从而导致财务紧张。

其次,心理账户也可以阻止人们理性地进行投资和其他金融决策。

有些人可能会拒绝在一个“账户”中的金钱进行投资,即使这样可以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

因此,关于心理账户的使用,人们应该尝试遵循一些指导原则,以达到最好的管理效果。

首先,人们需要保持理性消费,不要陷入过度消费的陷阱。

此外,人们还应该尽量平衡不同的心理账户,确保每个账户都能得到适当的关注和资金支持。

最后,人们应该尝试以整体形式来看待自己的心理账户和财务状况,而不是随意分散和分割自己的金钱。

金融心理学第五章

金融心理学第五章

实验
假设某天你在南区商店看到一个100元的闹钟,你当时正 缺一个闹钟,觉得这个式样以及功能很不错,适合你的口 味。正当你打算付款的时候,一个好朋友碰巧路过,他告 诉你北区超市这款闹钟正在搞促销活动,售价为60元,6 折优惠。你会不会走路去北区购买?
假如又有一天,你在中山路商店看到一款心仪已久的名表 ,售价为6600元。正当你打算付款的时候,一个好朋友碰 巧路过,他告诉你中华城这款手表售价为6550元。你会不 会走路去中华城购买?
研究
给哈佛研究生参与者每人50美元,并将其描述为一份学 分回扣,或者奖金。
在随后的一周中,调查学生花费和储蓄的比率。 平均而言,“回扣”参与者报告花费了10美元,储存了
40美元;奖金参与者报告花费了22美元,储存28美元。
开启和关闭帐户
如果现在你手上有两支股票,一支正亏损,一支 正盈利,而你又急需一笔现金,你会卖掉哪一支 股票呢?
第五章 心理账户
概念和特点 与前景理论的联系 对个体决策的影响 心理账户的应用
2021/1/2
1
第一节 概念和特点
为了记录、总结、分析或者报告财务上的收入与 支出,进而弄清楚每一笔钱都最终用到了什么地 方,并且保持能有控制得进行消费,我们建立起 各种财务帐户。
而心理帐户也与此有同样的目的。人们根据资金 的来源、资金的所在和资金的用途等因素对资金 进行归类,这些抽象的、存在于人们心里的帐户 ,就是心理帐户。
x y x+y
收益
A.复合收益的情况v(x)+v(y)>v(x+y)
价值
损失
x+y y x
收益
v(x) v(y) v(x+y)
v(x)+v(y)

什么是心理账户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心理账户

什么是心理账户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心理账户

什么是心理账户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心理账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做出一些看似不合理的经济决策,而这些决策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心理账户。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账户呢?简单来说,心理账户就是人们在心里无意识地把财富划归到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记账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则。

比如说,你辛苦工作赚来的 500 元工资和买彩票意外中得的 500 元,在实际价值上是一样的,但在我们的心里,往往会对这两笔钱有不同的对待方式。

对于工资所得,我们可能会精打细算,用于支付生活必需品或者储蓄;而对于彩票中奖的钱,可能就会更倾向于消费,比如买一件一直想买但觉得有点贵的衣服,或者去吃一顿豪华大餐。

再比如,你准备去看一场演唱会,门票价格是 500 元。

当你到达现场发现自己丢了 500 元现金,可能还是会毫不犹豫地买票入场;但如果是提前买好的门票丢了,需要重新花 500 元购买,很多人就会选择放弃观看。

其实从经济角度来看,这两种情况都是损失了 500 元,但在我们的心理账户中,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

心理账户的存在会影响我们的消费和投资决策。

比如在消费方面,我们可能会为了一件喜欢但价格昂贵的商品而省吃俭用,但对于一些看似便宜却不必要的小物件,却经常随手购买,因为在我们的心理账户中,这些小物件的花费被归到了“小钱”的账户,所以不会太在意。

在投资领域,心理账户也同样发挥着作用。

有些人在股票投资中,对于盈利的股票很容易卖出,实现获利;而对于亏损的股票却一直持有,不愿意割肉止损,总期待着股价能够回升。

这是因为在他们的心理账户中,盈利的部分被视为“已经到手的钱”,而亏损的部分则被视为“只是暂时的账面损失,未来还有机会回本”。

既然心理账户对我们的经济行为有如此大的影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心理账户,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呢?首先,我们要意识到心理账户的存在。

很多时候,我们的决策是在潜意识中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而自己却没有察觉。

浅谈心理账户

浅谈心理账户

浅谈心理账户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是指我们对不同资产或负债的心理分配方法,即将同等金额的钱分配到不同的账户中,然后按照不同的账户使用方式进行消费。

这种心理账户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如我们会将工资分成生活费、储蓄款、旅游基金等不同的账户,然后分别用于生活支出、投资等。

心理账户的形成,一方面是人类进化历程中的天生本能,另一方面也与个体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

在众多心理账户中,三种通常比较显著,它们分别是基础账户、储蓄账户和投资账户。

基础账户(basic account)是我们日常支出的账户。

我们往往会将月工资在此账户中取出,用于满足日常的食物、水、房租、交通等必要开支。

这个账户最容易遭受过度使用和过早消耗,因为我们总是倾向于用它来满足其他心理账户的需求。

储蓄账户(saving account)是我们用来保存未来可支配的资产的账户。

当我们的基础账户充足时,我们会将一部分资产转移到这个账户中,用来应对未来的紧急情况,或者是为财务目标如旅行、购买汽车等做铺垫。

这个账户的目的往往都是与未来相关的,因此它需要更加谨慎和稳定。

投资账户(investment account)是我们用于超越日常财务目标,获取更高价值的账户。

这种账户经常是我们熟知的股票、基金、房地产等长期投资工具。

在这个账户中,我们为未来的超常盈利机会做准备,努力获取更高的回报率。

这个账户通常需要更长期的思考,同时也需要更高的风险承受能力。

虽然心理账户的划分方式很明显,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最优的。

我们的心理账户往往会受到一些非理性的影响,比如损失厌恶和锚定效应等。

损失厌恶使得我们更愿意选择风险不确定性低的账户,而锚定效应则让我们过度关注先前的决策和状态,产生僵化思维。

因此,了解和规避这些心理障碍是我们更好地管理心理账户的关键所在。

总的来说,心理账户很好地解释了人类的财务习惯和行为表现,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投资决策和消费选择。

对于个人而言,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心理账户有助于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而对于社会而言,合理管理社会的心理账户是财富公平分配和经济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浅谈心理账户

浅谈心理账户

浅谈心理账户心理账户指的是个人在心理上对自己财务情况的评估和感受。

它涵盖个人对所拥有的财富、债务和支出等的情感反应,形成一种心理账户的概念。

心理账户可以分为三类:收入账户、消费账户和储蓄账户。

收入账户是指个人对自己的收入有何种认知和感受,包括薪水、投资回报和其他非工资收入等。

消费账户是指个人对自己的支出的感知和认知,包括日常支出、消费习惯、生活水平等。

储蓄账户是指个人对自己储蓄行为的感知和认知,包括储蓄目的、储蓄方式、储蓄偏好等。

心理账户的形成是由人的个性、来自社会的信息和个人经验三个因素综合而成的。

每个人的心理账户并不相同,会随着个人的情况和经验不断变化。

心理账户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会参考来自外界的信息和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不断建立心理账户,并随着时间和经验的增长而不断调整和更新。

心理账户的存在和形成对人们的财务决策和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

例如,当人们从自己的储蓄账户中提取钱用于消费时,这可能会导致他们情感上的不适和痛苦。

相反,当收入账户增加时,人们可能会感到愉悦和满足感,并争取提高自己的消费水平和享受更好的生活。

在决定财务行为时,人们会参考自己的心理账户,并在情感层面上评估自己的财务状况,从而做出更符合自己的决策。

心理账户的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对个人财务教育和理财规划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对于个人来说,应该建立和维护一个正面的心理账户,尽可能避免财务压力和负面的情绪。

另外,重视并合理规划自己的收入和支出,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过分消费,合理储蓄和投资,从而提升个人的财务能力和积累财富。

总之,心理账户是由个人情感反应、来自社会的信息和个人经验等综合形成的一种心理概念。

心理账户的存在和形成对人们的财务决策和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重视自己的心理账户,合理规划自己的财务状况,建立正面的财务信念和行为习惯,将有助于提升个人的财务管理能力和经济状况。

浅谈心理账户

浅谈心理账户

浅谈心理账户心理账户是指个人心理上的一种账户,它可以根据不同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而存在。

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后来被心理学家们广泛接受和研究。

心理账户可以理解为个人内心深处的积累,它影响着个体对待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问题的态度和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感受到人们对待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态度和情绪,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个体心理账户的差异。

在本文中,我们将浅谈心理账户的概念、分类和影响。

一、心理账户的概念心理账户是个人在心理上的一种账户,它包含了个体的情绪、信念、认知和态度等诸多元素。

它可以理解为一个内在的心理仓库,记录着个体在生活中所积累的情感和体验。

这个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态度和情绪反应。

心理账户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当个体经历一些事件或情绪体验时,他们的心理账户会不断地被更新和修正。

一个人在工作中获得了成功,他的心理账户就会增加一笔正面的情感和自信,而当他遭遇挫折或失败时,他的心理账户就会受到负面的冲击。

所以,心理账户是一个不断变化和调整的过程,它直接关系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心理账户可以被划分为正面心理账户和负面心理账户。

正面心理账户包含了积极的情绪和信念,比如自信、乐观、喜悦等;而负面心理账户则包含了消极的情绪和认知,比如焦虑、沮丧、恐惧等。

正面心理账户和负面心理账户在个体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上有着明显的影响,它们可以决定一个人对待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心理账户还可以被分为个人心理账户和集体心理账户。

个人心理账户是指个体在个人生活中所积累的情感和信念,而集体心理账户则是指群体或社会在共同体验和认知下形成的一种心理账户。

集体心理账户可以影响整个社会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它会引导人们对社会中不同问题和事件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一个国家在经历了一次灾难性的事件后,整个社会的集体心理账户就会受到影响,人们可能表现出更加团结和支持的态度。

心理账户的界定和特点

心理账户的界定和特点

心理账户的界定和特点心理账户是指个体在心理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账户,用来储存与情绪、情感和心理状态相关的信息。

它是人们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工具,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以便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和管理。

心理账户的界定和特点如下:1. 界定:心理账户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工具,它包括个体的情绪、情感、心理体验、自我认知等方面的信息。

个体可以通过记录和观察自己的心理账户,了解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2. 特点:(1)个体化:每个人的心理账户都是独一无二的,反映了个体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不同人的心理账户内容和形式可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个体的特点进行观察和记录。

(2)动态性:心理账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个体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个体可以通过持续观察和记录心理账户的变化,了解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发展趋势,从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和管理。

(3)客观性:心理账户的观察和记录应该尽量客观,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的影响。

个体可以通过客观的观察和记录,获取更准确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信息,为自己的心理调适提供参考依据。

(4)反馈性:心理账户可以为个体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是否健康。

个体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心理账户的变化,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善。

(5)个体自主性:心理账户的观察和记录是个体自主进行的,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观察和记录方式。

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录工具和方式,如纸笔记录、电子表格、心理APP等。

心理账户的观察和记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 设定观察目标: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目标,设定观察和记录心理账户的目标。

例如,想要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规律,可以设定观察和记录自己每天的情绪状态。

2. 观察和记录:个体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观察和记录方式,如每天晚上花几分钟回顾一天的情绪变化,或者使用手机记录心情日记等。

行为经济学心理账户理论对消费行为的解释

行为经济学心理账户理论对消费行为的解释

行为经济学心理账户理论对消费行为的解释行为经济学心理账户理论是指个体在决策过程中,将资金分配和使用看作是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进行的。

这一理论认为,个体会根据账户的不同设定不同的消费规则和偏好,从而对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本文将探讨心理账户理论对消费行为的解释,并分析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心理账户的概念与特点心理账户是个体在心理上设定的一个概念框架,用于管理和分配资金资源。

根据心理账户理论,个体会将账户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日常生活账户、投资账户、奖金账户等。

每个账户都有相应的规则和限制,影响个体对资金的使用决策。

心理账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账户分离:不同账户之间相对独立,个体对不同账户的资金有不同的认知和感知。

2. 账户效应:针对同一金额的资金,个体在不同账户中的使用规则和意愿是不同的,会出现消费偏好的变化。

3. 互补替代效应:个体资金资源有限,当一账户金额不足时,会从其他账户中转移资金满足需求。

二、心理账户理论对消费行为的解释1. 消费规则的设定:心理账户理论认为,个体对不同账户中的资金使用存在不同的规则设定。

例如,个体可能更倾向于将日常生活账户中的资金用于日常开销,而将投资账户中的资金用于长期投资。

2. 消费偏好的变化:不同账户中资金的使用规则和限制会对个体消费决策产生影响。

例如,个体在奖金账户中积攒的金额更倾向于用于奢侈品消费,而在日常生活账户中的金额更倾向于用于必需品消费。

3. 消费行为的积极性:心理账户理论中的互补替代效应可以激发个体的消费积极性。

个体在某一账户中的金额不足时,会从其他账户中转移资金以满足需求,这种转移行为可以促进消费的发生。

三、心理账户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 消费管理:个体可以通过设立多个心理账户来管理和规划自己的消费行为。

例如,设立专门的投资账户来积累长期财富,设立日常生活账户来支付日常开销,有利于维持个体消费行为的平衡和稳定。

2. 消费导向策略:根据心理账户理论,企业可以利用个体对不同账户中资金使用的规则和意愿的差异,设计差异化的市场策略。

浅谈心理账户

浅谈心理账户

浅谈心理账户心理账户是指个人内心中所形成的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认知和情绪反应,它是我们对自身的价值、需求和情感的一个内在表达。

心理账户不仅影响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健康,也与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等方面息息相关。

在生活中,我们不断地在心理账户中存入“正能量”或“负能量”,而这些存入的“能量”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账户,它承载着我们的情感、需求、价值观等。

这个心理账户会影响我们对自身、他人和世界的看法和态度。

当我们对自己有信心、对生活充满希望时,我们的心理账户就会充满着积极的情感和信念;而当我们对自己失望、对生活充满抱怨时,我们的心理账户则会充满着消极的情感和怨恨。

管理好自己的心理账户,对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心理账户的存入和取出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我们的行为、言语和思维方式都是存取心理账户的手段。

当我们努力工作、取得成功时,我们就会给自己的心理账户存入“正能量”;而当我们自我怀疑、消极抱怨时,就会从自己的心理账户中取出“负能量”。

这些存取行为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情绪和态度,进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存取行为,尽可能地向心理账户存入更多的“正能量”,减少“负能量”的存入,以维持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与调节。

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不同的心理账户之间会相互影响和调节。

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对他人的看法之间就存在着相互调节,当一个人对自己充满自信时,他也会更加包容和理解他人;反之,则会更加苛刻和挑剔。

心理账户的与他人的交流也会相互影响,当我们和他人进行积极、愉快的互动时,我们的心理账户就会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而当我们和他人产生矛盾、冲突时,我们的心理账户则会受到负面影响。

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账户,尽量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管理好自己的心理账户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账户能够让我们更加自信、乐观、包容,从而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压力,积极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

浅谈心理账户

浅谈心理账户

浅谈心理账户心理账户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情感体验、决策行为中形成的一种心理机制。

它类似于我们的理性账户和情感账户,用来管理和存储与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情感和体验相关的信息。

心理账户的建立和管理对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将从心理账户的概念、特点以及如何建立和管理心理账户等方面进行浅谈。

心理账户是指我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心理记账机制。

当我们与他人交往时,无论是感受到了别人的好处还是遭受到了别人的伤害,我们都会将这些经历归类存储在心理账户中。

心理账户会记载他人对我们的好处、支持和关心,也会记载他人对我们的伤害、冷漠和不公。

这些记录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也会影响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

不同的经历与记载会给我们的心理账户中存储的信息带来正向或者负向的影响。

心理账户的特点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

由于心理账户中的信息是从人们与他人的交往中产生的,因此它会随着我们的经历和交往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相对于情绪的瞬时波动和理性的短暂思考,心理账户中的信息相对稳定和持久。

这意味着我们在与他人交往中的积极经历和负面经历会对我们的心理账户产生长期的影响,进而影响我们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建立和管理心理账户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发展非常重要。

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账户意味着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是客观、平衡和真实的。

这样的心理账户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关心他人,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增强彼此的信任和理解。

通过管理心理账户,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他人的伤害和冷漠,减少不必要的情绪痛苦和压力。

那么,如何去建立和管理心理账户呢?我们应该注重对他人的积极评价和赞赏,尤其是他们对我们的好处和支持。

这样能够促使我们更加关注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培养积极的态度和人际互动。

我们应该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

通过理解和关心他人,我们能够建立起积极的人际关系,提高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和信任度。

我们要学会面对和化解他人的冷漠和伤害。

浅谈心理账户

浅谈心理账户

浅谈心理账户心理账户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对自己的时间、精力和资源进行划分和管理。

它类似于一个账户,人们可以在其中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目标划分不同的时间、资源和精力,以便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时间和资源是有限的。

因此,心理账户的概念非常重要。

通过心理账户,人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和资源,使自己更高效地完成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任务。

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深入探讨心理账户。

1. 时间账户时间账户是指人们在时间方面的分配和管理。

对于每个人来说,每天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如何把时间分配得更加科学,更加高效地利用时间,就成了每个人都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有的人更加喜欢夜间工作,而有的人则喜欢早上先完成工作。

有的人注重做事的效率和速度,而有的人则注重做事的质量和细节。

不同的人在时间账户上的偏好和选择是不同的,而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合理地管理自己的时间。

管理时间的关键在于“时间是如何利用的”,每个人都需要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具体到每天或每周的任务,将任务按优先级进行排序,然后进行有效的统筹和管理,既可以保证工作的高效,也可以避免工作的紧迫感和过度压力。

2. 资源账户资源账户是指人们在资源方面的分配和管理。

资源包括能量、精力、金钱等方面。

在资源的管理上,人们需要坚持科学的分配原则。

具体来说,需要优先考虑基本的需求,如饮食和住房等方面所需要的投资。

然后将余下的钱和精力分配给更具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这些事情可以是学习、扩展个人的技能和知识、完成自己的处事能力等方面的投资。

通过合理分配资源,人们可以在生活的不同层面上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满足。

3. 心理能量账户心理能量账户是指人们在心理方面的分配和管理。

心理账户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积攒更多的心理能量,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情况和面对挑战。

在每天的生活中,人们往往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和困难,如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会消耗人们的精力和心理能量,从而导致人们的情绪和积极性下降,影响到生活和工作的质量。

心理账户的心理预算机制

心理账户的心理预算机制

心理账户的心理预算机制心理账户是指人们对于自己的钱财进行归类管理,并按照其特定的规则来规划和支配。

它是一种心理现象,在财务管理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心理账户的心理预算机制是指,人们在进行财务决策时,会将财务资源划分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根据其特定规则和目标来做出预算分配,并对于预算变动做出相应的行为调整。

本文将对心理账户的心理预算机制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心理账户的概念与特点心理账户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自己拥有的钱财所形成的心理归类管理。

它并非真正的账户,而是由个人对于钱财的感知、认知和价值判断所组成的一种心理现象。

心理账户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归类:心理账户将同一类别的资金进行区分,如“生活费用”、“存款储备”、“可支配收入”等。

2. 分配:按照特定规则,将资金分配到不同的账户中,如将收入分配为“消费”、“储蓄”、“投资”等。

3. 指导行为:心理账户的存在会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如将某些账户视为“不可触碰的”,避免进行无谓的消费,从而更好地实现财务目标。

4. 导致决策偏误:由于心理账户的存在,人们往往会对于不同账户内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做出不同的行为决策,导致经济行为的偏差和误判。

5. 可调整性:由于心理账户的存在,人们在预算分配和行为决策方面存在一定的弹性,可以根据不同的财务状况和目标,对心理账户进行调整。

二、心理账户的心理预算机制心理账户的心理预算机制,是指人们在心理账户的作用下,进行财务决策时形成的一种预算规划机制。

它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1. 钱财的归类和分配心理账户的心理预算机制,首先是针对拥有的财务资源进行合理的归类管理和分配。

人们会将自己的资金根据特定的规则和目标,分配到不同账户中,并按照比例和优先级进行排序和调整。

比如,将收入分配为“生活费用”、“储蓄”、“投资”等,对每个账户进行预算限制,以便更好地实现财务目标。

2. 监控和控制心理账户的心理预算机制,其次是针对分配好的财务资源进行监控和控制。

从最有钱的那个心理账户里面花钱

从最有钱的那个心理账户里面花钱

从最有钱的那个心理账户里面花钱
一、内容
(一)概念:心理账户
我们会把钱分门别类地存在不同的心理账户里面。

比如说,生活必要的开支账户,家庭建设和个人发展账户,情感维系账户,享乐休闲账户等等。

虽然这些账户都是在一个大账户之下,但其实各个子账户都是独立存在的。

案例一:
听音乐会前,丢失了200块。

当丢失的是价值200块的公交卡时,大多数人会选择继续前往观看;当丢失的是打算用来购买音乐会门票的200块时,大多数人选择不
案例二:
装修公司
如果你能让客户明白,你的装修方案会帮他省下4、5个平方米的面积,他就有可能会非常动心。

因为他会觉得,你是帮他在买房的账户里面省了钱,而不是在装修的账户里面多花了钱。

心理账户,就是每一个人其实把同样的钱在心里面,分门别类地存在了不同的账户里。

你要改变顾客对你商品的认知,让他从不愿意花钱的心理账户,转移到愿意为此付钱的那个心理账户里面去,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可能曾经很小气的客户变得非常大方起来。

你的客户其实并不真的是小气,而是你的这个商品,并不在他愿意为此付费的那个心理账户里面。

二、思考
比如现在做的业务预算如果是在企业的设计心理账户上面出钱,企业就会把它看作成本;如果是从企业的营销费用里面出,企业会把他看作增长;。

中国人心理账户的内隐结构

中国人心理账户的内隐结构

二、中国人心理账户的内隐结构
1、组成要素
中国人心理账户的内隐结构主要包括三个要素:社会情感、关系和面子。社 会情感是指人们在考虑决策时往往会考虑到自己的情感需要和社会认同;关系是 指人们在决策时会注意到自己与对方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决策的影响;面子 则是指人们在决策时会考虑自己的面子和尊严。
2、通道
中国人心理账户之间的通道主要包括情感共鸣、社会比较和集体主义倾向。 情感共鸣是指人们在决策时会无意识地考虑到自己与对方的情感;社会比较是指 人们在决策时会不自觉地与他人进行比较;集体主义倾向是指人们在决策时往往 会以集体利益为重。
3、心理机制
中国人心理账户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情感加工和社会认知。情感加工是指人 们在决策时会不自觉地考虑到自己的情感需要和情感反应;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在 决策时会考虑到自己对社会关系和社会规范的认知和理解。
三、内隐联想测验与消费心理的
1、品牌态度
在消费心理学中,品牌态度是消费者对某一品牌的主观评价和情感倾向。通 过内隐联想测验,我们可以探究消费者对不同品牌的态度。例如,我们可以通过 比较消费者对不同品牌与“好”或“坏”概念的联想反应时,来间接测量消费者 对品牌的情感倾
向。这种测量方法可以更真实地反映消费者的内心感受,避免传统的问卷调 查方法的主观性。
,心理账户的结构和特点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本次演 示将聚焦于中国人的心理账户内隐结构,探讨其特点、作用及使用价值。
一、心理账户的概念及作用
心理账户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无意识地建立的一系列心理账户,对收入和支出 进行分类、评估和预算。这些账户包括但不限于金钱、时间和努力等方面。心理 账户在决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权衡利弊,做出更合 理的决策。

浅谈心理账户

浅谈心理账户

浅谈心理账户心理账户,这个名词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但却可能并不清楚它的具体含义和作用。

心理账户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一个人内心中储存的一系列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账户”,记录着个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心理学中,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生活方式建立起不同的心理账户,这些账户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和情感反应,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心理账户的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托马斯-哈里斯提出,他认为每个人会按照自己的内心构建出三个不同的心理账户:父亲账户、母亲账户和成人账户。

父亲账户和母亲账户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它们分别代表了一个人对父母或其他关键人物的影响和认知方式;而成人账户则是在成年后形成的,代表了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对外部环境的理解。

这三种心理账户会影响一个人的决策和行为,甚至影响到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父亲账户和母亲账户来自于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和家庭环境。

父亲账户通常会受到父亲或其他男性对自己的影响,而母亲账户则会受到母亲或其他女性对自己的影响。

这两种账户会决定一个人对权威的看法、对世界的态度以及对他人关系的处理方式。

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受到了父母的尊重和爱护,他的父亲账户和母亲账户就会相对健康;相反,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经历了恶劣的家庭环境,他的父亲账户和母亲账户就可能充满负面情绪和误解。

成人账户则是在成年后形成的,它代表了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对外部环境的理解。

成人账户的形成是受到教育、社会环境、生活经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个人的成人账户会影响他的人际关系、职业选择、生活态度等方面。

一个成熟健康的成人账户会使一个人具有自尊、自信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而一个不健康的成人账户则会使一个人缺乏自信、自卑和消极。

在日常生活中,心理账户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情感表达。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心理账户会决定他与周围人的交往方式和沟通方式。

如果一个人的父亲账户和母亲账户充满了负面情绪和误解,他可能会对他人产生敌意和不信任,导致他的人际关系不顺畅;而一个健康的成人账户则会使一个人更加理性、随和和宽容,能够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沟通。

浅谈心理账户

浅谈心理账户

浅谈心理账户心理账户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建立的一种账户,用来储存各种情感、体验和记忆。

它类似于一个记账本,记录着每个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健康。

本文将从定义、功能、分类和管理四个方面,对心理账户进行浅谈。

心理账户是人们的内心世界。

它是人们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时的一种心理过程。

心理账户可以存放人们的各种情感,如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

它还可以储存人们的各种体验,比如成功、失败、快乐、悲伤等。

心理账户还具有记忆的功能,能够记录人们的生活片段、重要事件和个人成长。

心理账户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它可以帮助人们理清自己的情绪。

每个人都有情绪的波动和变化,这时候,可以通过检查自己的心理账户,了解自己的内心状态,找到情绪的源头,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心理账户还可以帮助人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当人们遇到困难和压力时,可以回忆自己的心理账户,找出过去克服困难的经验和思维方式,从而应对当前的问题。

心理账户还能帮助人们进行自我反思和成长。

通过仔细检查自己的心理账户,人们可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进行自我评价和改进。

心理账户可以分为正面账户和负面账户。

正面账户主要用来储存积极的情感和体验,如快乐、幸福、满足等;而负面账户则主要用来储存消极的情感和体验,如痛苦、悲伤、烦恼等。

每个人都有正面账户和负面账户,其中的内容多寡和比例因人而异。

对于心理健康来说,正面账户的积累和有效利用非常重要,可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而负面账户也是不可或缺的,人们需要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才能更好地适应生活中的挑战。

对于心理账户的管理,有几个要点需要引起重视。

人们应该定期检查自己的心理账户。

通过适当的自我反思和回顾,了解自己的情感状态和思维方式,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

人们需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账户。

当心理账户中的负面情绪过多时,要学会以积极的方式来减少和转化这些情绪,比如通过与朋友聊天、运动、听音乐等方式来放松和释放。

人们还应该学会积累正面账户。

“心理账户在新零售背景下的应用初探

“心理账户在新零售背景下的应用初探

“心理账户在新零售背景下的应用初探刘宁宁王建华摘要:在新零售时代背景下,商家采取各种措施整合营销渠道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伴随购物模式和支付方式的不断更新,消费者“心理账户”对于消费行为的影响愈发显著。

文章以“前景理论”为基础,结合“心理账户”的有关内容,探究新零售背景下消费者个人“心理账户”对其购买行为的影响,以及商家如何合理利用消费者的“心理账户”进行营销,意在为企业营销策划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关键词:新零售;心理账户;应用伴随5G商用化的普及和信息技术手段的发展,商家开始逐渐整合和拓展原有的商业渠道,并借助现代物流业的高速发展构建线上与线下无差别的购物渠道,来提高商家经营运作的整体效率。

旨在打破线上与线下的界限、追求产品与服务极致体验的新零售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它更加强调线上与实体渠道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调整零售商自身的供应端和独特的“互联网+”营销方式,优化消费者在线下购物时所感受到的在时间、空间、购物方式和消费心理等方面的差异,为消费者提供流畅、轻松、无差别的购物体验,丰富了消费者对于商品价格的感知。

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购物模式和交易支付方式也正在不见行迹地调整着消费者的“心理账户”,而人们在消费时的“心理账户”也常常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和商家的营销策略。

在新零售背景下,如何合理利用消费者的会计心理账户提升消费水平与商家销售水平之间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心理账户的概念与特征(一)心理账户的概念人们在日常的消费选择中,通常会受到过去支出的影响,被称之为“沉没成本”。

一部分经济学家利用卡尼曼的“前景理论”①来对“沉没成本”进行阐释,二十世纪末,芝加哥大学著名行为金融和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为解释这一现象,提出了“心理账户”的概念。

塞勒指出,人们在经济决策中会受到过去支出的限制,是因为人们在心理层面存在一个“心理账户”,人们将所有的支出与收入都进行量化后计入心理账户的借贷方以衡量当前消费决策的合理性。

心理账户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

心理账户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

经济理论问题 《生产力研究》No.9.2004心理账户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李爱梅1,曾小保2(1.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32;2.中共新余市委党校,江西新余336500)【摘 要】 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由萨勒(Thaler)教授正式提出。

他认为:小到个体、家庭,大到企业集团,都有或明确或潜在的心理账户系统。

心理账户有两个最本质的特征:一是非替代性;二是具有不同于经济学的特定运算规则。

本文从值函数,得与失的编码规则和参照点效应探讨了心理账户的特定运算规则。

这对解释人的非理性经济行为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心理账户;非替代性;运算规则;值函数【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04)09—0018—02 一、“心理账户”理论的基本概念心理账户理论(Mental Accounting Theory)是1985年由康乃尔大学心理学教授萨勒(Thaler.R.H)正式提出。

心理账户理论认为:小到个体、家庭,大到企业集团,都有或明确或潜在的心理账户系统。

在做经济决策时,这种心理账户系统常常遵循一种与经济学的运算规律相矛盾的潜在心理运算规则,其心理记账方式与经济学和数学的运算方式都不相同,因此经常以非预期的方式影响着决策,使个体的决策违背最简单的理性经济法则。

因此,概括起来,所谓心理账户就是人们在心理无意识地把财富划归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记账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则。

由于心理账户的存在,使人们在行为决策时常常偏离基本的“经济人”理性原则。

心理账户有两个最本质的特征:一是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二是心理账户具有不同于经济学的特定运算规则。

正是由于心理账户的这两个本质特征,造成了人的经济行为与经济学理性假设的背离,即非理性特征。

二、“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特征(一)心理账户非替代性的表现我们先来看萨勒教授举的一个实例。

实例1:有两对夫妻外出旅游钓到了好几条大马哈鱼,这些鱼在空运中丢失了,航空公司为此赔了他们300美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理论问题 《生产力研究》No.9.2004心理账户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李爱梅1,曾小保2(1.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32;2.中共新余市委党校,江西新余336500)【摘 要】 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由萨勒(Thaler)教授正式提出。

他认为:小到个体、家庭,大到企业集团,都有或明确或潜在的心理账户系统。

心理账户有两个最本质的特征:一是非替代性;二是具有不同于经济学的特定运算规则。

本文从值函数,得与失的编码规则和参照点效应探讨了心理账户的特定运算规则。

这对解释人的非理性经济行为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心理账户;非替代性;运算规则;值函数【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04)09—0018—02 一、“心理账户”理论的基本概念心理账户理论(Mental Accounting Theory)是1985年由康乃尔大学心理学教授萨勒(Thaler.R.H)正式提出。

心理账户理论认为:小到个体、家庭,大到企业集团,都有或明确或潜在的心理账户系统。

在做经济决策时,这种心理账户系统常常遵循一种与经济学的运算规律相矛盾的潜在心理运算规则,其心理记账方式与经济学和数学的运算方式都不相同,因此经常以非预期的方式影响着决策,使个体的决策违背最简单的理性经济法则。

因此,概括起来,所谓心理账户就是人们在心理无意识地把财富划归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记账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则。

由于心理账户的存在,使人们在行为决策时常常偏离基本的“经济人”理性原则。

心理账户有两个最本质的特征:一是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二是心理账户具有不同于经济学的特定运算规则。

正是由于心理账户的这两个本质特征,造成了人的经济行为与经济学理性假设的背离,即非理性特征。

二、“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特征(一)心理账户非替代性的表现我们先来看萨勒教授举的一个实例。

实例1:有两对夫妻外出旅游钓到了好几条大马哈鱼,这些鱼在空运中丢失了,航空公司为此赔了他们300美元。

这两对夫妻拿了这笔钱找个豪华饭店大吃了一顿,花了225美元。

他们以前从来没有在饭店花过那么多钱。

但是如果换一种情况,每对夫妻得到的是他们各自一年的工资增加额150美元,这么奢侈的饭局就不会发生了。

从金钱的数量来看,不管是航空公司的赔偿款还是年工资增加款,每对夫妻获得的都是150美元,为什么人们的消费行为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上述案例在生活中并不少见,然而却与经济理论相背离。

按照经济规则,金钱不会被贴上标签,它具有替代性(fungibili2 ty)。

但在实际行为中,金钱却常常被归于不同的心理账户系统,不同的账户不能互相替代。

在上例中,这两对夫妇显然把这300美元划入了“意外横财”和“食品”账户,因此他们的消费行为就一反常态;而如果每对夫妇得到的是每年的工资增长额150美元,辛苦挣来的钱理应好好地犒劳自己,可是他们仍然不会用所有的钱去吃一顿奢侈的饭。

可见在心理账户中,人们把不同来源的钱分得清清楚楚,意外之财和辛苦挣来的钱不具替代性。

人们会把辛苦挣来的钱存起来舍不得花,而如果是一笔意外之财,可能很快就花掉了。

(二)心理账户非替代性的根源心理账户非替代性的根源在于人的心理存在一个具有特定的账户结构和特点的账户,不同类别的心理账户具有非替代性。

就其表现形式看,心理账户的账户结构或类别包括:不同来源的财富划归到不同的账户;不同的消费或支出类别划归为不同的账户;不同存储方式的财富也划归不同的心理账户;等等。

1.由财富来源不同而设立的心理账户之间具有非替代性。

实例1揭示的就是人们会根据财富来源不同划入不同类别的心理账户。

由财富来源不同而设立的心理账户之间具有非替代性规则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为什么赌徒的口袋里永远没钱,原因在于如果赌徒输了,口袋肯定没钱,可是如果赢了,反正这钱也是不劳而获,来得容易,谁愿意存银行呢,不如潇洒痛快地花掉。

类似的规则还可以帮助政府制定政策。

比方说,一个政府现在想通过减少税收的方法刺激消费。

它有两种做法,一个是直接 【收稿日期】2003-12-04【基金项目】暨南大学“211”课题基金资助【作者简介】李爱梅(1972-),女,江西人,企业管理专业博士,暨南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曾小保(1970-),男,江西人,中共新余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减收5%的税,降低税收水平;另外一种是退税,先是按原来标准收税,在一段时间后返还纳税人5%的税金。

从金钱数额来看,减收5%的税和返还5%的税是一样的,但是在刺激消费上的作用却大不一样。

人们觉得减收的那部分税金是自己本来该得的,所以增加消费的动力并不大;但是退还的税金对人们来说就可能如同一笔意外之财,刺激人们增加更多的消费。

因此,对政府来说,退税政策与减税政策相比,达到的效果要好得多。

2.由不同消费支出类别而设立的心理账户之间具有非替代性。

我们以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的“听音乐会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

其问题设置和实验结果如下:实例2:比如说今天晚上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200美元,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你发现你把最近买的价值200美元的电话卡弄丢了。

你是否还会去听这场音乐会,实验表明,大部分的回答说会去听。

可是如果情况变一下,假设你昨天花了200美元钱买了一张今天晚上的音乐会票。

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你把票弄丢了。

如果你想要听音乐会,就必须再花200元钱买张票,你是否还会去听?结果却是,大部分人回答说不去了。

不管丢掉的是电话卡还是音乐会票,总之是丢失了价值200美元的东西,从损失的金钱上看,并没有区别,为什么人们的选择差异如此大?原因就在于,在人们的心理,把电话卡和音乐会票分别放在两个消费支出账户中,不同类别的消费支出账户具有非替代性,所以丢失了电话卡不会影响音乐会所在账户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旧选择去听音乐会。

但是丢了的音乐会票和后来需要再买的票都被归入同一个账户,所以看上去就好像要花400元听一场音乐会了,人们当然觉得这样不划算了。

3.不同存储方式导致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

我们再来看萨勒教授举的一个实例。

实例3:约翰先生一家存了15000美元准备购买一栋理想的别墅,他们计划在五年以后购买,这笔钱放在商业账户上的利率是10%;可是他们刚刚贷款11000美元买了一部新车,新车贷款三年的利率是15%,为什么他不用自己的15000美元购买新车呢?在实例3,揭示了人们在经济消费上,对已经存在固定账户的钱如果有了预定的开支项目,人们一般不愿意由于临时购买计划挪用这笔钱,而希望通过临时账户或者是其它方式筹集这笔钱。

对这个家庭来说,存起来准备买房的钱,已经放在了购房这一固定账户上,而当另外一项开支(买车)挪用了这笔钱,这笔钱就不存在了。

虽然从理性上说,这个家庭的总财富不变。

但是人们的心理感觉不一样,因为财富改变了他们在心理账户的位置,固定账户和临时账户具有非替代性。

因此,当某笔开支不属于同一心理账户时,人们宁可出高额利息去贷款,也不愿挪用存款。

三、“心理账户”具有特定的运算规则(一)值函数的假设为了更好地探讨心理账户如何影响人的经济决策行为,萨勒教授引入“值函数”(value function)这一概念。

与以往经济理论中的“效用函数”(utility function)相比,值函数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第一,得与失是个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人们对某一价值的主观判断是相对于某个自然参照点而言,自己感觉到的得或失,而不是绝对的财富或经济。

也就是说,参照点的变化会引起人们主观估价的变化,人们更关注的是围绕参照点引起的改变而不是绝对水平。

第二:人们在面临得与失(赢与亏)的心理体验是不同的,盈利曲线为下凹形,亏损曲线为上凸的,形成一条S形的曲线形态(如图1所示)。

表明人们在获利区间通常是损失规避的,而在损失区间通常是损失趋向的。

图1 价值函数曲线第三:离参照点愈近的差额人们愈加敏感。

例如人们感觉到5元到10元的差额似乎比80元到85元的差额更大,这反映了价值曲线的边际递减特征。

第三,同样数量的得与失,损失对人的影响大于获得的效用。

由于亏损曲线的斜率大于盈利曲线,亏损曲线比盈利曲线更陡,表明人们对亏损的感受比盈利的感受更强烈。

例如丢失1000元钱所带来的痛苦比发1000元奖金而带来的高兴更强烈。

值函数的上述特征,可以解释很多人们的实际经济行为与经济规律相背离的现象。

由于值函数特有的S曲线形态,越接近参照点(坐标上的0点)的差额人们越敏感。

因此,附近商场有15元的水果,人们会为了省5元钱而跑一段路去买10元钱的同样的水果;附近商场一件上衣255元,而同样的上衣在另外较远的一个商场卖250元,人们却不会跑远购买。

因为人们感觉10元与5元之间的差距比250元与255元之间的差距大。

由于人们对损失比获得具有更强烈、更敏感的情感体验,因此人们在卖掉一个属于自己的东西的出价,总是明显高于他购买同样东西时所愿意出的价格。

早在1974年Hammack和Brown的一个调查,发现猎人因为猎场被毁愿意接受的最少补偿为1044美元,而只愿意付出最高247美元以保护猎场免于毁坏。

(二)得与失的编码规则根据期望效用函数,一次获得100元与两次获得50元所得到的心理满足是一样的,然而根据值函数,两者并不一样。

前者的心理满足要小于后者。

Thaler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Thaler在他关于潜在心理账户的研究中,将值函数在获利与亏损的不同联合结果中的偏好情况作了分析。

假设X、Y为两笔收入(如都以人民币元计),其分开值为V(X)+V(Y),整合值为V(X+Y)。

在值函数的坐标上(见图2),我们可以直观地发现V(X)+V(Y)>V(X+Y)。

也就是分开获得的心理效用大于整合获得的心理效用。

在不同情况下,人们在面临得与失的时候,其分开价值和整合价值将发生有规则的变化。

Thaler讨论了四种可能的情况及其所遵循的心理学规律:(下转第41页)多地利用各种信息载体宣传发布政策意图,使民间能够预先能够体察政府政策信号。

5.就投资者自身而言,应该尽可能事先把握政策的变化,如果投资者能事先发现政策信号则可在证券市场中趋利避险,赢得更大的收益。

这就要求广大投资者善于学习、勤于学习,要能够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体察政府政策的细微变化,还要能够广泛收集各类经济信息,从信息线索中发现政策意图。

最后投资者还要勤于思考,准确地理解政府政策的意图,一旦发现预期与实际政策发生了理解偏差,应迅速及时地纠正以适应新的市场形势。

【参考文献】[1]金晓斌,唐利民.政策与股票投资者博弈分析[R ].海通证券2000年研究报告.[2]施东辉.中国股市微观行为理论与实证[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3]李向军.中国股市应建立政策与股市的协调机制[N ].证券日报,2001-11-26.[4]郑士贵.论国家宏观政策对股市的影响[J ].管理科学文摘,1998,(11):24-28.[5]张成威,石巧荣.中国股市政策市的特征和形成机理分析[J ].郑州大学学报,1998,(2):34-38.[6]李心丹,王冀宁,付浩.中国个体证券投资者的行为研究[J ].经济研究,2002,(11):44-49.(责任编辑:X 校对:Q )(上接第19页)规则一:两笔盈利应分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