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地名典故
苏州为何又称“姑苏”
苏州,又名姑苏,是一座拥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
最早在苏州建立都城的是西周的吴王诸樊,他在当地建立“吴子城”。
继任的吴王阖闾又命伍子胥扩建这座城,因近姑苏山及姑苏台而称“姑苏城”。
伍子胥建城远在商、周时期,苏州是吴国领土。
当时中国西北周族太王的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为了让弟弟季历继承王位,而离家南迁到今江苏无锡梅里一带,建立吴国,以今日的苏州为其辖地。
春秋时期,楚人屡次侵扰吴国。
吴王诸樊于是向东南迁徙,选取今日的苏州作为国都,命名为“吴子城”。
公元前六世纪中期,吴王阖闾即位,命伍子胥扩建姑苏城。
伍子胥是春秋时楚国大夫伍奢之子,因遭陷害逃亡至吴国,被吴王阖闾重用为大将。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开始建造姑苏城。
吴国的都城原来方圆只有3里,经伍子胥扩建后,面积大了16倍,周长47里。
这座新城经多次水土测量和观天才建成,设陆门水门各8个,以象征天之八风、地之八卦。
城内宽广的街道和密集的水道纵横交错,城内有城,城外有廓,奠定了今天苏州城的城址及基本格局。
奠定苏州城格局的《平江图》北宋末年,苏州称平江府,是江南重镇之一。
南宋年间,金兵南下,将吴中地区夷为平地。
宋高宗赵构为避战火,拟迁都平江,于是下令按都城格局重建平江府。
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新建的平江府已历百年发展,著名的《平江图》碑也在同年刻成。
图碑完整地记载了南宋苏州城的基本面貌,其布局至今仍无大变动,许多地名也一直沿用。
平江府略呈长方形,设计重点是利用水利条件,达到排污泄洪、军事防御的作用。
城内布局严整,分内外两重城垣,设水门陆门各5座。
6条南北纵向的水道,与14条东西横向的水道相互连结,并与城外水系相通;坊巷和民居则邻河而建。
如是者水陆两道依傍而平行,格局有如两棋盘重迭在一起。
《平江图》奠定了今日苏州的具体格局。
但城市发展,人口日增,长方的古城不免变得拥挤,于是苏州人开始走出古城。
现今苏州城的布局称为“一体两翼”,一体是古城区,两翼分别指古城东面的苏州工业园和西面的高新科技区。
江苏省13个市的名称
江苏省13个市的名称每一座城市名称的变迁都是一段沧海桑田翻阅时间见证我们的美丽故乡江苏13城,有13个美丽的古名这些古名的出处大家都知道吗?苏州市姑苏“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apple苏州原为匀吴,是商末周君之子建立的国名,也简称为吴。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下令伍子胥督造水陆双棋盘格局的城池,建立了姑苏城。
后又被称作吴县、吴州、吴郡。
唐乾元元年(758),改吴郡为苏州。
与“苏州”相比,“姑苏”更多几分婉约。
南京市金陵“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十朝古都的南京,是著名的历史名城。
金陵,是南京的第一个称谓。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在石头山置“金陵邑”。
而后又被称作秣陵、丹杨、建业、建康、江宁。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此称帝,建都称作南京,是南京建称之始。
扬州市广陵“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春秋时期,扬州原名汉国。
公元前319年改名为广陵。
南北朝时,北周改称吴州。
隋朝改吴州为扬州。
唐初扬州改名为汉州,南京称为扬州。
唐太宗年间,汉州又改扬州;唐玄宗年间,扬州改名广陵;唐肃宗时期,广陵改名为扬州。
南通市静海“如花美眷临风落,似水流年静海深”南通,简称“通”,别称静海、崇川、紫琅、北上海,古称通州,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建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辛亥革命后为与河北通州相区别始称南通。
东抵黄海,南望长江,叫“静海”颇为贴切,并很有意境。
淮安市清江浦“雪消烟涨清江浦,碧草春无数”南齐永明七年(489年),割直渎、破釜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户置淮安县,“淮安”之名始见。
明永乐年间,淮安漕运又兴,清江浦的叫法开始兴起。
至1971年今市境始全属淮阴专区。
1983年,淮阴专区改为淮阴市。
1987年,辖县淮安改为县级市。
2001年2月,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
连云港市海陵“沧海天连水,青山暮与朝”连云港在春秋战国时期:先属鲁后楚,叫“郯子国”;自秦开始称为,东海郡,直到北齐改为海州;海州的名字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名为新海连市,1961年定名连云港。
苏州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苏州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苏州的历史故事和传说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吴王阖闾命令伍子胥扩建都城,这就是苏州市的前身。
苏州的名字在隋朝开始使用,源于城西南的姑苏山。
苏州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还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集大成者,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在苏州的历史长河中,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例如,《三国演义》中描述的孙策在苏州的吴郡(即苏州)开创基业的故事,以及苏州人陆逊、陆绩、朱桓、陆抗等人对吴国的贡献。
此外,苏州的泰伯庙是江南地区最早奉祀吴地始祖泰伯的寺庙之一,也是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在苏州的传说中,最为人所知的是关于泰伯和仲雍的传说。
商朝末年,周太王公亶父的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为了让位于三弟季历,从而把王位传给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主动避让到江南地区,并在此建立了“勾吴之国”。
泰伯和仲雍的故事体现了古代吴地人民的高尚品德和牺牲精神,也是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苏州还有许多其他的历史故事和传说,如“专诸刺王僚”的故事、伍子胥的复仇计划等。
这些故事和传说不仅丰富了苏州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
总之,苏州的历史故事和传说是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记录了苏州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也传承了古代吴地人民的高尚品德和牺牲精神。
这些故事和传说不仅是苏州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姑苏的历史典故
姑苏的历史典故
1、“姑苏”之称源于如下传说:夏朝,有一很有名望的谋臣叫胥,胥不仅很有才学,而且精通天文地理,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深受舜王的敬重,封他为大臣,并把长江下游一大块富饶的吴地,册封给胥。
从此,吴中便有了“姑胥”之称。
后来年代久了,“胥”“苏”两字读音相近,于是“姑胥”渐渐演变成“姑苏”。
2、姑苏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公元前514年建城,是长三角重要经济中心之一。
姑苏区是苏州的政治、教育、文化、旅游中心,也是苏州历史最为悠久、人文积淀最为深厚的中心城区。
苏州名称的由来是什么?
苏州名称的由来是什么?漫长岁月,苏州名字几经变迁,从4000年前的古干国到3000年前的句吴(勾吴),再到吴、阖闾大城、吴县、会稽、泰德、吴州、吴郡、平江、隆平、苏州,还有吴城、吴都、吴大城、阖闾、姑苏、吴门、东吴、吴中、吴下、东楚、长洲、茂苑、吴宫、吴苑、苏台、苏郡、中吴、阊门、金阊、苏城等别称。
这其中,最常用的名称当然是“苏州”,而第一别称则莫过于“姑苏”。
“姑苏”一词到现在至少已叫响2400年:市地方志办副主任陈其弟介绍,目前能见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国语》,这部典籍的《吴语》篇记载:“入其郛,焚其姑苏”,说的是越国攻入吴国,焚烧了姑苏台;《越语》篇也提到了“姑苏”一词。
《国语》是战国(公元前476—前221年)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
陈其弟认为,地名的形成应该早于文字记载,因此“姑苏”一词实际出现的时间应该更早。
“苏州”一词不过1400多年历史:到隋朝开皇九年(589年),隋军平定陈朝,当时的“吴州”改名“苏州”。
金阊的历史2100多年:得名于金阊亭。
据作家郑凤鸣考证后认为,金阊亭在阊门外上塘街普安桥附近,这座亭子与西汉时的苏州人朱买臣有关,是其手下为谢罪而建,至今有2100多年历史。
金阊后来也一度成为苏州的别称。
民国时期在阊门南面开辟金门,后来又出现了“金阊镇”这一地名。
1955年起,阊门、金门一带开始被称为金阊区(1966年—1979年曾更名为延安区)。
平江的历史1037年:地方志专家林锡旦介绍,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已有“平江节度使”的称号,这样算来,“平江”一词到现在有1037年历史,起初的意思是“平定江南”。
到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升苏州为平江府,于是“平江”成为苏州的正式名称,南宋时期所刻苏州城区地图起名为《平江图》。
元朝苏州改称平江路,明初又改称苏州府,“平江”一词使用频率下降。
不过清朝又出现了一条道路叫平江路。
麋鹿霜露之姑苏的典故
麋鹿霜露之姑苏的典故导言姑苏,又称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古城之一,位于江苏省东南部。
姑苏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了无数的游客。
在姑苏的典故中,有一个与麋鹿、霜露有关的故事,本文将为您详细讲述。
麋鹿的传说在姑苏的园林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神话中的动物。
其中,麋鹿是姑苏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动物之一。
据说,麋鹿是神仙眷顾的动物,它具有化解疾病、辟邪驱鬼的能力,给人们带来好运和吉祥。
传说中,很久以前,苏州地区遭受严重的干旱和旱灾。
当地的百姓们十分焦虑,不知该如何度过这个艰难的时刻。
就在人们绝望的时候,一群麋鹿从四方八面来到苏州,并在当地的湖泊中洗澡饮水。
这个神奇的景象令人目瞪口呆。
人们纷纷前来观看,他们相信这些麋鹿是神仙的使者,带来了灵感和希望。
出于对这些神秘动物的尊敬和感激,人们开始崇拜麋鹿,并在园林中设置了麋鹿雕塑和雕刻,传颂着这个美丽的传说。
霜露与姑苏园林姑苏园林以其宜人的湖光山色和背后的独特文化而闻名于世。
其中,霜露也是姑苏园林的一大特色。
霜露是指清晨时分,水汽凝结成小水珠或冰晶析出在地面上或植物的叶片上的现象。
在姑苏的晨曦中,霜露覆盖了园林内外的草地、树木和花朵,沉寂而美丽。
这些霜露水珠在朝阳的照射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犹如珍珠,美轮美奂。
园林中的霜露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人们认为,霜露象征着清晨的美好,代表着希望和新的开始。
当人们在园林中散步时,常常可以看到许多人饱含深情地观赏霜露的美丽,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姑苏的典故麋鹿和霜露的故事常常在姑苏的典故中出现。
它们象征着美好、祥瑞和幸福。
在姑苏的一处小桥边,有一座古老的园林。
园林内分布着许多小桥、曲径和花坛,千姿百态,美轮美奂。
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园林内栩栩如生的麋鹿和闪烁的霜露。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这座园林曾经是一位富商的私家花园。
这位富商非常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有一次,他在园林中搭建了一座小桥,方便人们通行。
此后,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可以在这座小桥上通行,享受园林的美景。
有关苏州的典故
有关苏州的典故一、虎丘剑池的传说苏州虎丘山有个剑池,这里面的传说可有趣啦。
传说啊,虎丘剑池下面就是吴王阖闾的墓。
阖闾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国君呢。
他在位的时候,吴国可强大啦。
他死后就葬在了虎丘山。
为啥叫剑池呢?据说啊,阖闾生前爱剑如命,他的墓里陪葬了好多宝剑,这些宝剑的剑气都能让湖水常年不腐呢。
还有人说啊,当年秦始皇和孙权都想挖开阖闾的墓,找到那些宝剑。
秦始皇派人到这儿来找宝剑,孙权也派人来挖过。
但是呢,都没有成功。
有人说剑池下面机关重重,只要一动就会有危险。
这虎丘剑池就这么带着神秘的色彩一直流传着故事,现在去虎丘山玩的时候,站在剑池边上,看着那幽深的池水,仿佛就能看到当年吴王阖闾的辉煌和那些宝剑的寒光呢。
二、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这个故事大家肯定都很熟悉啦。
唐伯虎那可是苏州的大名人啊,他是明代有名的画家、诗人。
唐伯虎风流倜傥,才华横溢。
传说啊,他有一天在一个地方看到了秋香,秋香那也是个大美女啊,而且特别有气质。
唐伯虎一下子就被秋香迷住了,于是他就想办法接近秋香。
他扮成了一个仆人,混进了秋香所在的华府。
在华府里,他经历了好多有趣的事情,一会儿帮着干活,一会儿又展示自己的才华。
最后呢,终于赢得了秋香的芳心。
不过呢,这个故事也有不同的版本,有的说秋香比唐伯虎大好多岁,有的说这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故事让唐伯虎更加出名啦,而且也让苏州这个地方充满了浪漫的气息。
现在我们去苏州游玩的时候,还能看到很多和唐伯虎有关的景点呢,比如说桃花坞,说不定当年唐伯虎就在那里画画,想着秋香呢。
三、寒山寺的典故寒山寺在苏州可是很有名的。
这寒山寺啊,和一首诗有很大的关系,就是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因为这首诗,寒山寺的名气就更大啦。
寒山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当时名叫“妙利普明塔院”。
关于寒山寺的钟声也有说法呢。
传说寒山寺的钟声特别神奇,能消除烦恼。
所以每年除夕夜,都有好多人赶到寒山寺来听钟声,希望新的一年能够平安幸福。
苏州的历史文化典故
苏州的历史文化典故
苏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东南部,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被称为“人
间天堂”。
以下是关于苏州的一些历史文化典故。
苏州有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称。
这个典故源自于宋朝
文学家陆游在他的一篇词作中所提到的苏州风景:“上有天堂,下有
苏杭”。
他以这句话形容了苏州和杭州两座城市的美丽景色和繁荣状况。
苏州古城内有许多古代的园林,其中最著名的是拙政园、留园、
沧浪亭等。
这些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代表作品,被誉为“世界
园林之都”。
拙政园是一座古老而精致的私家园林,是中国四大名园
之一。
留园是苏州最大的园林,以其秀丽的山水景色而闻名。
沧浪亭
则位于苏州古城的滨河地带,是中国最古老的独立园林。
苏州还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遗址。
其中最著名的是虎丘和平
江路古街。
虎丘是苏州的标志性景点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传说。
传说中的吴王夫差曾经在虎丘修建了一座宫殿,后来被鲧山大夫炸毁。
平江路古街是苏州最具特色的老街区之一,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建筑和
文化风貌。
在文化方面,苏州被誉为中国园林之乡和丝绸之都。
苏绣是苏州
的传统手工艺品,以其精美的刺绣技艺而闻名于世。
苏州园林的建筑
风格和布局也体现了苏州人的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建筑智慧。
总之,苏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典
故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既是一座美丽的园林城市,也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有关苏州虎丘的历史典故
有关苏州虎丘的历史典故有关苏州虎丘的历史典故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
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州虎丘的历史典故,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州虎丘的历史典故【虎丘的由來】相传在2400年前的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楔李大战中,不慎受伤,不久就死去了,死后数日他儿子将他葬于虎丘,据说,葬后三日有一只白虎蹲在山上,所以把“海涌山”改名为虎丘山。
【断梁殿】所谓断梁,便是说有一根梁是断的,那么让我们抬起头来仔细看一下这座殿门的正梁,它不是用一根整木,而是分两段接合而成的,中间有明显的拼缝在这里有一个传说,说是乾隆皇帝南巡时,下令修建虎丘庙门,时间非常的紧迫,准备上梁的时候,才发现原先准备作为大梁的大木料已经被作为顶梁锯成了两截。
由于限期的临近,无法另外寻找到木料,老木匠赛鲁班得到艺人的指点,用此巧构终于如期的完工。
乾隆皇帝非常的高兴。
【憨憨泉】相传梁代僧人的憨憨法师,是庙里的挑水和尚,自小患有眼疾,但是他耳朵灵心眼好,有一次他挑水经过这里,踩在了青苔上摔了一跤,他就想到是不是这个下面有泉水,于是他就在这里挖土寻找泉眼,村民们见他瞎折腾,就笑他傻,戏言道,“如果能挖出泉水,我就变成一只大青蛙守在这里”话音刚落,地下就冒出一股清泉喷到了憨憨法师的脸上,顿时感到一阵清凉,他的双眼又重见了光明,这个时候,憨憨法师发现那个农夫果然是变成了一只青蛙,久久的守在了古井旁。
【试剑石】吴王阖闾为了争霸天下,抓来当时最有名的铸剑高手干将、莫邪夫妇,要求他们一百天内铸造出天下独一无二的宝剑,王命难为,干将夫妇来到苏州当时的相门外日夜不停的冶炼,现在贯穿苏州古城东西的大道,故称干将路,就是为了纪念他们。
但三个月过去了,仍未如火纯青,紧要关头,莫邪跳入炉中,化作一缕青烟,终于铸成了干将、莫邪一对雌雄宝剑。
干将按期来到了海涌山,将雌剑莫邪献给了吴王。
苏州老地名背后的传说
苏州老地名背后的传说地名是地方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街道、桥梁、景观、建筑等等因何得名,得于何时,有无变化,变化经过等等,把其中脉络梳理清晰,就如沙里淘金,得到一点点叫作“文化”的东西了。
硕果仅存的铁铃关前文《三关六码头带来百业兴旺》中重点说了说六码头。
今天再来说说“三关”,但只能是三关中硕果仅存的一座铁铃关。
明朝年间,由于倭寇经常在沿海登陆后入侵内陆,官府在苏州城外筑有不少关口,以防倭寇入侵。
所谓“苏州三关”应该是指分列在从阊门经上塘街接枫桥路至枫桥铁铃关沿古运河(枫桥塘)一线的金阊关、白虎关和铁铃关。
“三关”即三道由西向东的防线,铁铃关为一,白虎关为二,金阊关为三。
金阊关在普安桥,普安桥位于上塘街。
白虎关在今枫桥路下津桥东之白莲桥堍。
铁铃关在枫桥镇之枫桥东堍。
金阊关、白虎关、铁铃关,都建于明嘉靖年间,约在嘉靖三十年至三十六年(1551—1557)之间。
金阊关和白虎关,是任环为抗倭而建。
铁铃关,《苏州市志》称:“又名枫桥敌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巡按御史尚维持为抗御倭寇窜扰苏州城,创建敌楼三处,一在木渎镇,一在葑门外,一在枫桥即铁铃关。
现仅存铁铃关一处。
”可见,此三关建造年代相近,设关目的相同。
至于今天的浒墅关,在明景泰元年(1450年),由户部尚书金濂建议,在浒墅添设钞关。
“浒墅钞关”比阊门之西的三关要早了100多年,而且设钞关主要是为了抽税。
在明代,倭患和抗倭是东南沿海地区的重大事件,也是苏州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为抗倭专设的“苏州三关”就是一个例证。
由于战火与岁月的劫难,当年的“三关”已仅剩铁铃关了。
与铁铃关唇齿相依的是更加著名的枫桥。
枫桥古名封桥,跨古运河支流,是经运河进出苏州的水陆交通要道,官方因此设卡护粮,每当漕粮北运经此,就封锁河道,禁止别的船只通行,遂名“封桥”。
自唐张继作《枫桥夜泊》后,此桥遂以更加诗化的“枫桥”之名而远播四方。
古桥始建年代不详,现桥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重建,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战火,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
苏州城门典故
苏州古城地名典故观前街它就是道观前面的一条街。
想来古代道观前必是终日善男信女不绝,所以道观所在之处自然成为商业的中心。
这个观名为玄妙观,在宋代名天庆观。
因观内遍栽桃树,开花时灿若云锦,所以又名碎锦街。
到元代天庆观改名玄妙观,街名随即改为玄妙观前,后又演化为观前街。
山塘街唐代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发起开凿山塘,此街濒临于山塘河,故名山塘街。
伦敦路据《吴地记》载,吴王亲征东夷时,曾在此临时停顿憩息,宴赏军士。
后在此置馆建桥均以临顿命名。
路亦以此得名。
苏州人读的是‘伦敦路’,而且并非西凤东渐后崇洋才改读,以前就这样读,据专家考证是古音一直流传下来的原因。
乌鹊桥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平行分支,北堍连平桥直街,东侧滚绣坊,西侧长洲路,南堍出十全街,正对乌鹊桥路。
古名桥,与阖闾城同建,位于“子城”正门前直街上,建城之初,此处有吴王乌鹊馆,桥因馆得名。
唐白居易有“乌鹊桥红带夕阳”、“乌鹊桥高秋夜凉”“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桥头冰未消”等佳句。
宋扬备《上元诗》有“月满星移水照天,南飞乌鹊影翩翩”之句。
明高启也留下“乌鹊南飞月自明,恨通银汉水盈盈,夜来桥上吴娃过,只道天连织女行”的绝妙意境。
此桥虽历经兴衰,至清末民初犹规模宏伟为城内石拱桥之冠。
据称,桥拱之顶几与玄妙观三清殿等高。
桥纯用武康石构成,至为壮观。
太监弄明代有金玉、如意两太监在此居住,遂名太监弄。
西段曾名青年弄,因基督教青年会得名。
乐桥跨第二横河,贯通人民路中段,与干将路立交。
位于苏城中心,历来作为分界区划标志。
明清时期其东为长洲县、其西为吴县,今则其北为平江区,南属沧浪区。
古时是城内闹市之最,亦曾为戮人刑场,故亦名戮桥。
桥上原建汉肖王庙,以肖何制律,特于刑场祀之。
后民讳其名,去凶化吉,改作乐桥。
人民路宋代称大街。
后因形如卧龙遂称卧龙街,后改护龙街。
抗战胜利后,一度改为中正街,解放后更名为人民路,几经扩建,为南北向交通主干道之一。
为清末洋务派盛宣怀所辟,以石子铺路而名,是金阊区商业云集的一条步行街。
关于苏州的历史故事
关于苏州的历史故事
苏州,古称吴郡,位于中国江苏省东南部,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苏州拥有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遗产,深深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苏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14年,是吴国的都城。
在汉朝时期,苏州成为了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贸易中心。
在唐朝,苏州开始兴起文化艺术,并被称为“吴中第一州”。
苏州的园林被誉为中国园林的代表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是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等。
这些园林以其精美的建筑和精细的园艺设计而闻名,展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独特魅力。
这些园林也成为了世界遗产,成为了苏州的重要旅游景点。
在宋代,苏州成为了经济、文化和教育的中心。
这个时期的苏州出现了许多有才华的文人墨客,他们在文学、绘画、书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苏州园林、盛唐文化都在这个历史时期得到了极大的繁荣。
苏州还有其它许多历史故事,比如苏州的运河、吴门桥等,都展示了苏州丰富多样的历史遗迹。
苏州的丝绸、瓷器等传统手工艺品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然而,时间的流转使得苏州面貌发生了变化。
现代的苏州既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繁华的商业街,也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这使得苏州成为了一个融合古老与现代的现代化城市。
总之,苏州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遗产。
无论是苏州的园林、历史建筑还是传统手工艺品,都表达了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
苏州的历史故事不仅让人感受到过去的辉煌,也让人对未来充满期待。
苏州历史典故简介
苏州历史典故简介苏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东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城市。
在苏州的悠久历史中,留下了许多有趣的典故,这些典故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其中之一是“平江石舫”。
相传在宋朝时期,苏州平江路上有一艘巨大的石舫,船身由一块巨石雕刻而成。
这艘石舫巧妙地利用了江水的浮力,可以根据潮水的变化而上下浮动。
每当潮水上涨时,石舫就会浮在江面上,而当潮水退去时,石舫又会下沉到江底。
这种巧妙的设计让人们对苏州的水利技术赞叹不已。
如今,“平江石舫”成为苏州的一个重要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另一个有名的典故是“兰亭序”。
兰亭位于苏州东南部的太湖之滨,是苏州的一处名胜。
在东晋时期,文学家王羲之曾在兰亭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宴会,这场宴会被后人称为“兰亭宴”。
王羲之还在宴会结束后写下了一篇名为《兰亭序》的文章,描述了他与朋友们欢聚一堂、饮酒作乐的情景。
这篇文章以其优美的文辞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无数后来的文人墨客,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苏州还有一个著名的典故是“苏州园林”。
苏州是中国园林之乡,拥有众多的园林景点。
苏州的园林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美的景观而闻名于世。
其中最有名的是拙政园、留园和网师园。
这些园林以其精湛的园林艺术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苏州的园林典故也成为了文化交流和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许多文人墨客都在其诗歌和书画中表达了对苏州园林的赞美和敬仰。
除了以上典故外,苏州还有许多其他的历史典故。
比如,苏州的“狮子林”就是因为园内有一座巨大的石狮子而得名。
相传这座石狮子是由一位名叫宋世杰的石匠雕刻而成,他精湛的技艺使得这座石狮子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这座石狮子也成为了苏州的一个标志性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拍照。
苏州的历史典故丰富多样,每一个典故都承载着苏州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
这些典故不仅是苏州人民自豪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
通过了解和传承这些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苏州的历史和文化,也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苏州的风景和人文景观。
不负姑苏三千年,苏州地名典故知多少?
不负姑苏三千年,苏州地名典故知多少?不负姑苏三千年,苏州地名典故知多少?苏州是全国唯一一座在原址上不曾变迁过的城市,时间是2500年。
苏州的齐门、平门、相门,太监弄、乐桥、五卅路……苏州最完整版地名第二季故事来了!苏州地名城门篇1、齐门相传当年吴国强盛一时,年迈的齐景公慑于吴国的强大,不得不将女儿送往千里之外的吴国出嫁。
从此,齐国这位公主远离家乡,时常思念故土,日日以泪洗面。
吴王为了减轻公主的相思之苦,特意命人在面朝齐国的方向建造了高大的城楼,好让她能够登高远望齐国故土。
只可惜,现在这座城门也早已和公主一道香消玉殒了。
原来古人也很浪漫……2、平门齐门的边上是就是平门,传说是当年伍子胥率大军平定齐国,班师回朝而走的城门。
这点类似北京的德胜门。
3、相门相门位于干将路和莫邪路口,又叫匠门,古时因附近多数居住工匠而得名。
吴王阖闾曾经命名士干将在此门设炉铸剑,因此相门又叫干将门。
上一季地名故事中,有干将和莫邪的故事哦!苏州地名:商圈篇1、观前街观前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因为它就是道观前面的一条街。
这个观名为玄妙观,在宋代名天庆观。
因观内遍栽桃树,开花时灿若云锦,所以又名碎锦街。
到元代天庆观改名玄妙观,街名随即改为玄妙观前,后又演化为观前街。
如今,观前街已经成为苏州最为著名的商业街之一。
而在观前街东侧就是临顿路,苏州人读'伦敦路’。
据史料记载,吴王亲征东夷时,曾在此临时停顿憩息,宴赏军士。
后在此置馆建桥均以临顿命名。
2、山塘街公元825年(唐代)白居易奉命到苏州任刺史。
上任不久,他坐了轿子到虎丘去,看到附近的河道淤塞,水路不通,回衙后,立即找来有关官吏商量,决定在虎丘山环山开河筑路,并着手开凿一条山塘河。
它东起阊门渡僧桥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桥,长约7里,故俗称“七里山塘到虎丘”。
这条河在阊门与运河相接。
在河塘旁筑堤,即山塘街。
北京颐和园苏州街就是仿照山塘街建造的。
另外有传说,七里山塘的“七里”并不是指距离,而是“七狸”的讹音,指的是七蹲狸猫的石像。
秦始皇与苏州地名
秦始皇与苏州地名潘君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
建立秦王朝以后,秦始皇将天下分为36郡,在吴越之地设会稽郡,设立吴县(今苏州),归属会稽郡,郡治设于吴县。
据史籍记载,秦始皇称帝以后,曾周游天下,“始皇三十七年,南巡至会稽山,过吴地”。
也就是说,秦始皇曾到过苏州,但到过哪些地方,史书上无确切记载,而在民间,却流传着许多有关秦始皇与苏州地名的传说。
箭阙、射渎。
苏州的阳山,位于浒墅关西南,高850余丈,逶迤20余里,有10余座山峰,树木苍翠,风景极好。
相传,秦始皇曾登上此山,故又名“秦台山”。
其主峰箭阙峰,为阳山之绝顶,高328.2米,是苏州境内第二高峰。
因何名“箭阙”呢?民间是这样说的:秦始皇南巡到苏州,带了一帮文武大臣去游览阳山,在山麓望见高峰,矗立云端,甚是兴奋。
秦始皇好武,也喜欢展示武力。
他取来弓箭,对准最高峰一箭射去,只听见“轰”的一声,山石滚下,射出了一个缺口,后名为“箭阙”。
秦始皇站立之处,尚有印迹留下。
《阳山志》云:“箭阙者,俗传秦始皇射也,其旁有巨人迹,著于石上,长五尺许。
”秦始皇射箭之处,后名为“射渎”。
清凌寿祺《射渎》诗云:“一射竟穿山,泾流尚不弯;吴王阊阖出,秦帝会稽还。
漫以夸神力,俱无济国艰;虎丘遗剑迹,恰对白洋湾。
”虎疁。
位于苏州城北部的浒墅关,而“虎”字最早的得名,与秦始皇刺虎有关。
秦始皇早就听说,吴王阖闾墓葬在虎丘山,并有三千柄宝剑陪葬。
他到吴县以后,便到虎丘山上去寻剑。
他在山上兜了几圈,欲寻吴王墓穴之门,但遍找无着,却见一只白虎蹲在他眼前。
秦始皇不禁大吃一惊,惊过之后,他拔出宝剑,便去刺杀老虎,老虎掉头就逃。
秦始皇带着护卫随后紧紧追赶,大约追了二十五里许,老虎却不见踪影了。
立定一看,这里是一片“疁田”,所谓“疁田”,即是火耕之田,将田里的野草焚成灰,作为肥料,耕而下种,求得作物生长。
因秦始皇追虎至此,虎在此隐藏起来了,“虎”与“疁”结合起来,这地方就叫做“虎疁”。
苏州当地的传说故事
苏州当地的传说故事苏州作为历史悠久的江南小镇,当地有很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苏州当地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苏州当地的传说故事篇一寒山、拾得是唐代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在相传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台州刺史闾邱胤撰《寒山子诗集传》,以及宋僧赞宁著《宋高僧传》中,记述了他们的灵异事迹。
关于寒山子,世人既不知其来历,也不知其姓氏,见过他的人都说是个“疯狂之士”。
他隐居在天台唐兴县西七十里号为“寒岩”的地方,经常往来国清寺。
平时以桦皮为冠,布裘破敝,木屐履地,形容枯悴,或长歌徐行,或叫噪凌人,或望空独笑,或沉思玄想。
但出言吐语,都颇具,口中常唱咏道:“咄哉,咄哉!三界轮回。
”他与国清寺的拾得十分友善。
这拾得本是弃儿。
有一次,国清寺丰干禅师外出,在道边听见小孩啼哭,循声寻找,见一数岁孩儿,无家可归,就带回寺院,于是众僧便随口称他为“拾得”。
起初,拾得在寺内掌管食堂香灯。
有一天,竟登上佛座,与塑像对盘而食。
僧徒急忙将其赶下座来,随即罢免了他的堂任,叫他厨下干活。
拾得时常把寺里的残食盛放在粗竹筒里,让寒山带回充饥。
两人唱诗吟偈,放浪形迹,怡然自得。
话说闾邱胤即将赴任,忽然头痛难忍,医药无效。
恰逢丰干禅师前来拜谒,察见病情,声称不必忧虑,吮水一喷,病人顿觉神清气爽,头疾霍然而愈。
闾邱胤心里甚觉奇异但向丰干禅师询问台州有何名贤。
丰干曰:“见之不识,识之不见。
若欲见之,不得取相,乃可见之。
”并告之国清寺寒山、拾得实是文殊、普贤菩萨的化身。
闾邱胤到任三日后就去国清寺,在厨房见到“状如贫子”的寒山、拾得,躬身礼拜。
两人连声吆喝,呵呵大笑,说道:“丰干饶舌!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何为?”携手出寺,归寒岩而去。
闾邱胤又到寒岩谒问,并送衣裳药物。
两人缩身遁入岩石穴缝中,说道:“报汝诸人,各各努力。
”岩缝泯然而合,从此杳无踪迹。
闾邱胤命僧人道翘搜寻遗物,在林木岩石及村墅屋间抄得诗歌三百馀首,编成《寒山子诗集》,流传于世。
北宋,苏州有个姑苏乡
北宋,苏州有个姑苏乡“姑苏”一词,古老悠久,目前能见的最早文字记载,是距今2400多年前的《国语》。
《国语》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国别史,是战国(公元前476-前221年)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
其中的《吴语》卷在记载吴国历史时,出现了“姑苏”一词:“越王勾践乃率中军泝江以袭吴,入其郛,焚其姑苏,徙其大舟。
”这里的“姑苏”,指的就是吴王夫差所建的宫苑“姑苏台”。
有关“姑苏”一词,《国语·越语》也有提及。
之后,“姑苏”一词成为了苏州的别称,同时也成为了苏州古代的行政区域地名。
在距今整整100年之前,苏州就有一个名为“姑苏”的乡级行政区域地名,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和民国的建立而被撤销了。
北宋设立姑苏乡在我国漫长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史上,每个朝代的地方行政区域的划分制度一直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
我国最早实行的是“九州”制和“十二州”制。
《汉书·地理志》说,在原始社会的黄帝时代已经开始“画野分州”,每一万平方里为一州;尧时分天下为十二州,大禹治水后又分天下为九州。
和九州、十二州同时并行的还有“畿服”之制。
秦始皇统一天下,我国开始有了较为正规的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制度。
秦代普遍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下设若干县,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吏管理地方各项事务;县下再设乡、亭、里三级行政管理组织。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国平定楚国江南地区,收降百越各部,于原吴、越地置会稽郡,始置吴县。
郡治、县治设于吴国故都(今苏州城址)。
当时,作为首县的吴县下设的三级行政管理组织,是按照中央政府统一规定建置的,即“以25户为里,10里为亭,10亭为乡”。
到了隋代,则“以百户为里,5里为乡”。
唐代基本沿袭隋制,“其时4家为邻,5邻为保,5保(百户)为里,5里为乡;在城区,500户以上建坊;城郊则设村。
”初唐时期,国泰民安,吴县增至55061户。
鉴于此,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析吴县东部地置长洲县,两县分境合城而治,吴县31361户、长洲县23700户,两县各辖30乡30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前街它就是道观前面的一条街。
想来古代道观前必是终日善男信女不绝,所以道观所在之处自然成为商业的中心。
这个观名为玄妙观,在宋代名天庆观。
因观内遍栽桃树,开花时灿若云锦,所以又名碎锦街。
到元代天庆观改名玄妙观,街名随即改为玄妙观前,后又演化为观前街。
山塘街唐代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发起开凿山塘,此街濒临于山塘河,故名山塘街。
伦敦路据《吴地记》载,吴王亲征东夷时,曾在此临时停顿憩息,宴赏军士。
后在此置馆建桥均以临顿命名。
路亦以此得名。
苏州人读的是‘伦敦路’,而且并非西凤东渐后崇洋才改读,以前就这样读,据专家考证是古音一直流传下来的原因。
乌鹊桥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平行分支,北堍连平桥直街,东侧滚绣坊,西侧长洲路,南堍出十全街,正对乌鹊桥路。
古名桥,与阖闾城同建,位于“子城”正门前直街上,建城之初,此处有吴王乌鹊馆,桥因馆得名。
唐白居易有“乌鹊桥红带夕阳”、“乌鹊桥高秋夜凉”“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桥头冰未消”等佳句。
宋扬备《上元诗》有“月满星移水照天,南飞乌鹊影翩翩”之句。
明高启也留下“乌鹊南飞月自明,恨通银汉水盈盈,夜来桥上吴娃过,只道天连织女行”的绝妙意境。
此桥虽历经兴衰,至清末民初犹规模宏伟为城内石拱桥之冠。
据称,桥拱之顶几与玄妙观三清殿等高。
桥纯用武康石构成,至为壮观。
太监弄明代有金玉、如意两太监在此居住,遂名太监弄。
西段曾名青年弄,因基督教青年会得名。
乐桥跨第二横河,贯通人民路中段,与干将路立交。
位于苏城中心,历来作为分界区划标志。
明清时期其东为长洲县、其西为吴县,今则其北为平江区,南属沧浪区。
古时是城内闹市之最,亦曾为戮人刑场,故亦名戮桥。
桥上原建汉肖王庙,以肖何制律,特于刑场祀之。
后民讳其名,去凶化吉,改作乐桥。
人民路宋代称大街。
后因形如卧龙遂称卧龙街,后改护龙街。
抗战胜利后,一度改为中正街,解放后更名为人民路,几经扩建,为南北向交通主干道之一。
为清末洋务派盛宣怀所辟,以石子铺路而名,是金阊区商业云集的一条步行街。
盛家带盛家是住在那条路上的大户人家,而门前的路按照河流势蜿蜒如带,故名盛家带了。
善家巷西出凤凰街,东接东小桥下塘。
善家当指行善之家,非“善”姓。
巷西段南侧有陆姓大宅(南墙抵孔副司巷,大门为凤凰街66号),据称“乐善好施”。
巷由此得名。
百口桥据《平江城防考》载:东汉顾训五世同堂,家有百口,衣食均等,长幼有序,因以所居名为百口桥,巷亦因此得名。
百花洲介于胥门至盘门的城墙和第一直河之间,为一狭长地带。
南于新市路西端连幸福村,北与学士街南口直线相连。
沿用南宋时旧名。
本为接待外国使臣与高官显宦的姑苏驿的精致花园,享有盛名。
元代仍保持豪华面貌,明代湮没,诗人高启有“歌吹无闻洲寂寞”之句。
南宋淳佑年间(1241-1252年)创建的百花庵在街南端,盛时室宇人称“一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农历二月十二“百花生日”则为一年一度庙会,香火鼎盛。
十全街名十泉街,始称于宋,因旧有十口井得名,后改十全街。
也有一说,自号“十全老人”的乾隆下江南曾来过这里,遂易名为“十全”十梓街梓为百木之王,街名源自古诗”太守署前树十梓”街北有子城遗址,明代之前即为苏州府署。
五卅路南起十梓街,北出言桥至干将东路。
元末张士诚兵败,建筑尽毁,土丘乱岗,俗称“王废基”。
民国14年(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苏州各界发起募捐,后以退回,所捐一万元,在体育场东侧决筑“五卅路”以志纪念。
于第二年“五卅”一周年时举行奠基典礼,立两方石质路碑,直行刻“苏州各界联合会-五卅路-中华民国十五年五月卅竖立”五龙潭五龙堂建于唐贞元间,宋淳熙间香火大盛,又名灵济庙,旧有龙潭。
弄名即以此命名三香路东以姑胥桥为界与道前街相接,西至狮山大桥为界通新区,是苏州市东西向主要干道之一。
三香之名,源于三乡庙。
按《吴门表隐》:“孝子顾凤山墓在胥门外三乡庙侧,”相传,其庙系三乡土地庙,解放前香火极盛,庙旁有三乡村,后衍“乡”为“香”。
三山街起大石头巷,北边至憩桥巷,1995年延伸至干将西路。
古称海上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官绅富户在营宅园定居,自比神仙,遂以“三山”作街名。
南宋时称黛眉桥巷,清人称峨眉桥巷,桥原在巷北口。
1989年改弹石路面为水泥六角道板路面。
长100米,宽3米。
二郎巷北起十全街,东傍内城河,向南折西至相王路。
巷内原有二郎庙,故名。
音近,群众亦呼宜兰巷。
东美巷南起道前街(巷口原有桥名西馆桥),北至大石头巷(巷口原有马禅寺桥)。
古称馆娃坊,吴王离宫别馆所在。
宋代为果子行集中地,故亦称果子巷。
明代始称东米巷,是与西米巷对称。
清代转音称东美巷,以古为馆娃坊,义亦可通。
12号南部原是大隆公所(有说系木业同业组织),内设义塾授童启蒙,每冬设施粥场。
12号北部系菜馆业同业组织,内供关帝,西美巷南起道前街,北接新春巷(金阊区)。
东侧本有河,与东美巷-牛车弄夹河平行,北口原有自新桥,南口原有西馆桥,河于抗战时填没。
宋代名和丰坊。
明代是米行集中地,称西米巷,清代转音讹为西美巷。
巷多大宅院。
南石皮弄一长一短两条平行,皆北出十全街,东弄南至西烧香桥,西弄,南端不通。
50年代毛巾厂扩建,将横向一段划入厂区,遂成现状。
原巷内多为小手工业及小贩聚居的茅棚陋舍,与外口十全街显贵宅院相比益显破败不堪,人称“破弄”,因“破”字弄名不雅,以拆字法称“石皮弄”。
1980年调整重名,此处冠以“南”字。
东弄长639米,宽3-5米,西弄长34米,宽约1米,东弄于1980年拓宽改弹石路面为枕石和沥青路面,西弄仍为弹石路面。
府东巷南在旧道署东侧出道前街,北口在东支家巷,中段东向一折接织里弄。
历代称施巷,吴音施、舒不分,民国后遂讹为舒巷。
1980年定为今名。
司前街南以三多桥为界与东大街相连,北以吉利桥为界,过桥出道前街与养育巷相对。
宋前名织里桥南街,明清两代在此设司狱司衙,遂称司前街。
此地成传统性的监狱、看守所所在地。
解放后为市公安局看守所、拘留所。
苏州俚语“司前街”成监狱的代词。
1997年看守所、拘留所迁至陆墓。
东善长巷东起金狮河沿,西至司前街与西善长巷隔街相对。
古时是修理打造船只集中地,精初尚称船场巷,后演变成今名。
天线弄东接地方弄,西出司前街。
旧时亦称西采莲巷。
据老人云:本弄自古即名天线弄。
光绪末年有人在此设家庵,以弄名谐音称天仙庵。
中军弄位于东大街北段东侧,西出东大街,东端不通。
古代有中军衙门在此,按清制,督抚以下凡有兵权者,其标下之首领官统称中军。
因地近书院巷,是巡抚所属的中军。
申衙弄东出学士街,西至印铁制罐厂。
明代显宦申时行有宅于此,故名。
1966年曾改称铁局二弄。
弄长40米,宽2-4米,弹石路面。
铁局弄东出学士街,西至印铁制罐厂。
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7)设铁匠局于此,故名。
财帛司弄东出学士街,西至苏州锁厂。
财帛司庙故址在此,故名。
财帛司庙古为东汉高士梁鸿祠。
招财弄在小太平弄北侧,东出学士街,西至苏州锁厂。
其旁有财帛司庙,庙之主神旁有小财神“招财”、“利市”,故名。
醋库巷平行于十梓街中段南侧,东起凤凰街,西至平桥直街。
宋时在此设监酒厅,筑醋库,为储醋之所,因以名巷。
后醋库另设别处,巷名保留。
牛车弄南起大石头巷,北至干将西路。
宋时为出售牛拉水车之处,故名。
养育巷南起道前街,对吉利桥司前街,中段跨太平桥,北至景德路与中街路相对。
太平桥以南属沧浪区所辖,桥北为金阊区。
宋以前称永安巷。
南宋淳熙六年(1179)在砌街时发现砖刻铭文,记载修筑永安巷自吉利桥至板寮巷(今瓣莲巷)一段路面,《宋平江城坊考》载,此巷名中街巷,明代始俗呼羊肉巷,民国初订路牌时书作养育巷。
安利桥路同桥名。
路以桥为中心,西向止于葑门桥与十全街相连,东向接葑门路,折南止于徐公桥与葑门西街相连。
自古为葑门内外之咽喉,是“保境安里”的关隘段,安里桥(路)名始称于宋代前。
现误为称“安利桥”(路)。
瓣莲巷东出养育巷,西出剪金桥巷。
明代称板寮巷(版寮巷),清初已演变成今名。
4号系清代名医曹沦洲祠。
玉巷清乾隆时称钩玉巷,俗讹狗肉巷。
清再讹作今名,原巷名来历有二说:一为张士诚葬宫妃于此,古时宫女葬地称玉钩斜,故名;另一说为巷形斜若玉钩。
锦帆路原为河,即古子城城壕,吴王为讨好西施,以五彩的锦缎制成船帆荡漾河上,故名锦帆泾,又名锦泛泾,以两岸桃杨春日花开倒影水中如泛锦而得名。
后来锦帆泾的河道被填,锦帆泾即易名为锦帆路了剪金桥巷相传是因吴王与西施出游,见桥头有一卖花女叫卖鲜花,吴王从头上取下一只价值连城的金簪,命宫女剪下一截,把所有的鲜花统统买了下来,供西施晓妆之用。
此处即曰剪金桥。
专诸巷于阊门旁的一条小巷。
春秋战国时,吴国公子光为了谋夺吴王僚的王位,派壮士专诸藏短剑于鱼腹中,用鱼肠剑刺死了王僚。
当时壮士专诸就住在这条小巷中,“专诸巷”的声名也由此而流传千古。
南园北路位于竹辉路中段南侧,据《吴郡志》载:“南园,吴越广陵王元璙之旧圃也。
老木皆有抱,流水奇石,参差其间。
王禹偁为长洲县令,尝携客醉饮,有诗曰:‘天子优贤是有唐,镜湖恩赐贺知章。
他年我若功成后,乞与南园作醉乡。
’”又云:“府学,在南园之隅。
”据此说,南园之地约在今文庙、文化宫之南一带,后因兵火而毁。
明清以来,南园河之南部城内地区,皆称南园。
憩桥巷乐桥南堍西侧,东起人民路,西在三山街北口处连幽兰巷。
古时东口有桥,春秋时吴王率军出征曾在此憩息,故名“憩桥”,巷以桥名。
金圣叹宅在巷内,5号门前原有“乐善好施”额石牌坊,1972年第二横河西段筑防空洞时移用。
燕家巷北出十全街,南接燕家浜。
三国时孙权乳母陈夫人在东侧建有“燕国夫人庙”,故名。
南宋时庙尚存。
幽兰巷东口北接鹰扬巷,南接三山街,东出憩桥巷,西口北接双成巷,南接牛车弄,西通花街巷。
宋时称勾栏巷(勾栏为*院之别称),清同治时改称今名。
与附近的花街巷、柳巷皆旧时官绅权势人物冶游之区。
4号为已故旧律师叶正甲宅。
5号为著名西医内科、解放初任卫生局局长余志华寓。
大石头巷东起人民路,西至东美巷,正对柳巷。
宋代巷东口立有坊,称平权坊。
明代平权巷、大石头巷并称。
清代忌谈“平权”,单称大石头巷。
所谓大石头,即陨石,在巷东段北侧市公安局院内。
类似花岗石质,黄褐色,作方台体,高0.3米,径0.5米,刻“古坠陨石”四大字,上款“大石之重名因之,下款“大明崇桢□□地主□□□□”。
24号秦宅系古建筑。
35、36、37号一统大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代,后门在仓米巷,相传乾隆时沈三白故居,后归吴氏,现较完整。
36号有砖刻门楼两座;39号大宅后两进各有井一口。
莲花巷东起人民路,原西至金狮河沿。
相传晋代高僧支遁饮马于桥(今饮马桥)下,至本巷口马溲,溲处忽生莲花,故巷名称莲花巷。
甲辰巷南出市桥头,北至干将东路。
宋代名夹城巷,后讹为“甲辰”。
旧时手工纺织业集中,故有“机房祖师殿”建筑。
巷底有古砖幢一座。
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