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地名典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前街它就是道观前面的一条街。想来古代道观前必是终日善男信女不绝,所以道观所在之处自然成为商业的中心。这个观名为玄妙观,在宋代名天庆观。因观内遍栽桃树,开花时灿若云锦,所以又名碎锦街。到元代天庆观改名玄妙观,街名随即改为玄妙观前,后又演化为观前街。

山塘街唐代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发起开凿山塘,此街濒临于山塘河,故名山塘街。

伦敦路据《吴地记》载,吴王亲征东夷时,曾在此临时停顿憩息,宴赏军士。后在此置馆建桥均以临顿命名。路亦以此得名。苏州人读的是‘伦敦路’,而且并非西凤东渐后崇洋才改读,以前就这样读,据专家考证是古音一直流传下来的原因。

乌鹊桥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平行分支,北堍连平桥直街,东侧滚绣坊,西侧长洲路,南堍出十全街,正对乌鹊桥路。古名桥,与阖闾城同建,位于“子城”正门前直街上,建城之初,此处有吴王乌鹊馆,桥因馆得名。唐白居易有“乌鹊桥红带夕阳”、“乌鹊桥高秋夜凉”“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桥头冰未消”等佳句。宋扬备《上元诗》有“月满星移水照天,南飞乌鹊影翩翩”之句。明高启也留下“乌鹊南飞月自明,恨通银汉水盈盈,夜来桥上吴娃过,只道天连织女行”的绝妙意境。此桥虽历经兴衰,至清末民初犹规模宏伟为城内石拱桥之冠。据称,桥拱之顶几与玄妙观三清殿等高。桥纯用武康石构成,至为壮观。

太监弄明代有金玉、如意两太监在此居住,遂名太监弄。西段曾名青年弄,因基督教青年会得名。

乐桥跨第二横河,贯通人民路中段,与干将路立交。位于苏城中心,历来作为分界区划标志。明清时期其东为长洲县、其西为吴县,今则其北为平江区,南属沧浪区。古时是城内闹市之最,亦曾为戮人刑场,故亦名戮桥。桥上原建汉肖王庙,以肖何制律,特于刑场祀之。后民讳其名,去凶化吉,改作乐桥。

人民路宋代称大街。后因形如卧龙遂称卧龙街,后改护龙街。抗战胜利后,一度改为中正街,解放后更名为人民路,几经扩建,为南北向交通主干道之一。为清末洋务派盛宣怀所辟,以石子铺路而名,是金阊区商业云集的一条步行街。

盛家带盛家是住在那条路上的大户人家,而门前的路按照河流势蜿蜒如带,故名盛家带了。

善家巷西出凤凰街,东接东小桥下塘。善家当指行善之家,非“善”姓。巷西段南侧有陆姓大宅(南墙抵孔副司巷,大门为凤凰街66号),据称“乐善好施”。巷由此得名。

百口桥据《平江城防考》载:东汉顾训五世同堂,家有百口,衣食均等,长幼有序,因以所居名为百口桥,巷亦因此得名。

百花洲介于胥门至盘门的城墙和第一直河之间,为一狭长地带。南于新市路西端连幸福村,北与学士街南口直线相连。沿用南宋时旧名。本为接待外国使臣与高官显宦的姑苏驿的精致花园,享有盛名。元代仍保持豪华面貌,明代湮没,诗人高启有“歌吹无闻洲寂寞”之句。南宋淳佑年间(1241-1252年)创建的百花庵在街南端,盛时室宇人称“一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农历二月十二“百花生日”则为一年一度庙会,香火鼎盛。

十全街名十泉街,始称于宋,因旧有十口井得名,后改十全街。也有一说,自号“十全老人”的乾隆下江南曾来过这里,遂易名为“十全”

十梓街梓为百木之王,街名源自古诗”太守署前树十梓”街北有子城遗址,明代之前即为苏州府署。

五卅路南起十梓街,北出言桥至干将东路。元末张士诚兵败,建筑尽毁,土丘乱岗,俗称“王废基”。民国14年(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苏州各界发起募捐,后以退回,所捐一万元,在体育场东侧决筑“五卅路”以志纪念。于第二年“五卅”一周年时举行奠基典礼,立两方石质路碑,直行刻“苏州各界联合会-五卅路-中华民国十五年五月卅竖立”

五龙潭五龙堂建于唐贞元间,宋淳熙间香火大盛,又名灵济庙,旧有龙潭。弄名即以此命名

三香路东以姑胥桥为界与道前街相接,西至狮山大桥为界通新区,是苏州市东西向主要干道之一。三香之名,源于三乡庙。按《吴门表隐》:“孝子顾凤山墓在胥门外三乡庙侧,”相传,其庙系三乡土地庙,解放前香火极盛,庙旁有三乡村,后衍“乡”为“香”。

三山街起大石头巷,北边至憩桥巷,1995年延伸至干将西路。古称海上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官绅富户在营宅园定居,自比神仙,遂以“三山”作街名。南宋时称黛眉桥巷,清人称峨眉桥巷,桥原在巷北口。1989年改弹石路面为水泥六角道板路面。长100米,宽3米。

二郎巷北起十全街,东傍内城河,向南折西至相王路。巷内原有二郎庙,故名。音近,群众亦呼宜兰巷。

东美巷南起道前街(巷口原有桥名西馆桥),北至大石头巷(巷口原有马禅寺桥)。古称馆娃坊,吴王离宫别馆所在。宋代为果子行集中地,故亦称果子巷。明代始称东米巷,是与西米巷对称。清代转音称东美巷,以古为馆娃坊,义亦可通。12号南部原是大隆公所(有说系木业同业组织),内设义塾授童启蒙,每冬设施粥场。12号北部系菜馆业同业组织,内供关帝,

西美巷南起道前街,北接新春巷(金阊区)。东侧本有河,与东美巷-牛车弄夹河平行,北口原有自新桥,南口原有西馆桥,河于抗战时填没。宋代名和丰坊。明代是米行集中地,称西米巷,清代转音讹为西美巷。巷多大宅院。

南石皮弄一长一短两条平行,皆北出十全街,东弄南至西烧香桥,西弄,南端不通。50年代毛巾厂扩建,将横向一段划入厂区,遂成现状。原巷内多为小手工业及小贩聚居的茅棚陋舍,与外口十全街显贵宅院相比益显破败不堪,人称“破弄”,因“破”字弄名不雅,以拆字法称“石皮弄”。1980年调整重名,此处冠以“南”字。东弄长639米,宽3-5米,西弄长34米,宽约1米,东弄于1980年拓宽改弹石路面为枕石和沥青路面,西弄仍为弹石路面。

府东巷南在旧道署东侧出道前街,北口在东支家巷,中段东向一折接织里弄。历代称施巷,吴音施、舒不分,民国后遂讹为舒巷。1980年定为今名。

司前街南以三多桥为界与东大街相连,北以吉利桥为界,过桥出道前街与养育巷相对。宋前名织里桥南街,明清两代在此设司狱司衙,遂称司前街。此地成传统性的监狱、看守所所在地。解放后为市公安局看守所、拘留所。苏州俚语“司前街”成监狱的代词。1997年看守所、拘留所迁至陆墓。

东善长巷东起金狮河沿,西至司前街与西善长巷隔街相对。古时是修理打造船只集中地,精初尚称船场巷,后演变成今名。

天线弄东接地方弄,西出司前街。旧时亦称西采莲巷。据老人云:本弄自古即名天线弄。光绪末年有人在此设家庵,以弄名谐音称天仙庵。

中军弄位于东大街北段东侧,西出东大街,东端不通。古代有中军衙门在此,按清制,督抚以下凡有兵权者,其标下之首领官统称中军。因地近书院巷,是巡抚所属的中军。

申衙弄东出学士街,西至印铁制罐厂。明代显宦申时行有宅于此,故名。1966年曾改称铁局二弄。弄长40米,宽2-4米,弹石路面。

铁局弄东出学士街,西至印铁制罐厂。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7)设铁匠局于此,故名。

财帛司弄东出学士街,西至苏州锁厂。财帛司庙故址在此,故名。财帛司庙古为东汉高士梁鸿祠。

招财弄在小太平弄北侧,东出学士街,西至苏州锁厂。其旁有财帛司庙,庙之主神旁有小财神“招财”、“利市”,故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