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心肺复苏的近10年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我国社区心肺复苏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我国社区心肺复苏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靖, 高
翼 , 永红 柯
Ch n Jn , o YiKeYo g o g e ig Ga , n h n
( u a n u t y Co lg , u e 3 0 3 Ch n ) W h n I d s r le e H b i 0 2 i a 4
摘 要 : 我 国社 区 心 肺 复 苏健 康 对 教 育 现 状 及 存 在 的 问 题 进 行 分
m o r e us ia i n ha o i ui g,n—d p h a mplf i h r c e itc . na y r s ct to d c ntn n i e t nd a iy ng c a a t r s is
析 , 出 高校 介 入 下 社 区 心 肺 复 指 苏健 康 教 育 具 有 持 续 性 、 入 性 深
护 理研 究 2 1 年 1 01 1月 第 2 卷 第 1 5 1期 中旬 版 ( 第 3 6 ) 总 7期
桂 护理
我 国社 区心 肺 复 苏健 康 教 育 的 现 状及 对 策。
Th t u o o eal du a i n ab tc r op l e s at s qu fh t e c to ou a di u mon y r u c t to h ar es s i i n a l o mu ii n Ch n n t o n er e s r s nc m nt es i i a a d j c u t m a u e s
心 肺 复 苏 (ado— umo ayrssi t n C R 是 针 对 心 cri p l nr euc ai , P ) t o
育 活 动 , 查 人 群 的 急 救 知 识 平 均 知 晓 率 由 原 来 的 2 . 3 上 调 8 6

院前心肺复苏的普及和现状

院前心肺复苏的普及和现状

院前心肺复苏的普及和现状院前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是指在患者心跳骤停或停止呼吸时,在医疗人员到达之前,通过人工方式恢复心脏跳动和呼吸功能的紧急救治措施。

它是急救领域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对于挽救生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院前心肺复苏在中国的普及程度还有待提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院前心肺复苏的普及度仍然较低。

由于多种原因,包括社会公众急救意识偏低、知识水平不足、技能缺乏等,目击者不懂得如何正确采取院前心肺复苏措施。

很多人在遇到突发心跳骤停的情况时,无法迅速有效地进行心肺复苏,从而错过了抢救的最佳时机。

根据统计,我国的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相对较低,仅为5-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专业急救人员不够充足。

院前心肺复苏是一项高风险、高技能的紧急救治行为,需要特训和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准确执行。

而目前我国的急救人员队伍规模相对较小,分布不均衡,很多地区缺乏专业人员。

导致在很多个别的突发情况下,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急救,生命也因此失去了挽救的机会。

急救设备和资源不足。

院前心肺复苏需要使用一些专业设备和药物,例如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呼吸球囊等。

在一些地区,这些设备和药物的普及率非常低,甚至根本没有提供。

这就导致了即使有人懂得心肺复苏操作,也无法进行有效的救治,减少了患者获救的机会。

院前心肺复苏的普及还面临文化、法律等多方面的挑战。

在我国的一些地区,急救行为被认为是“拦路抢劫”,目击者或围观者对采取急救行动的人产生误解和抵触。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目击者能够及时采取心肺复苏措施,由于外界因素的干扰,往往无法顺利进行。

目前我国对急救行为的法律保护还不够完善,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和保障,也给心肺复苏的普及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为了改善院前心肺复苏的普及状况,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新生儿复苏新理念进展及复苏操作存在问题

新生儿复苏新理念进展及复苏操作存在问题
25
T-组合( T-Picec)复苏器

PEEP调节钮

手控口
气道压力计 吸气压力控制钮

最大压力释放控制钮

氧气出口到婴儿
26
提供恒定一致的 PIP 及 PEEP
27
PIP 及 PEEP 的调节
第一附属医院
28
提高对新复苏理念的认识
四、胸外按压前要考虑先进行气管插管, 以 保证胸外按压与正压通气的默契配合,
提高对新复苏理念的认识
三、除了脉搏氧饱和度仪监测和合适的氧浓度外需提供 恒定一致的PEEP及PIP,早产儿 PIP 20~25, 足月 儿 20cmH2O, PEEP均为 5cmH2O。应用呼气末压力 可保护 对抗 肺损伤 并改善肺的顺应性和气体交换。 T形-组合复苏器人工装置设备, 可用于新生儿面 罩- 气囊或气管导管正压通气, 更合适于早产儿使用。
efficacy of PPV.This acronym represents:
M – Adjust Mask to assure good s eal on the face
R – Reposition airway by adjusting head to "sniffing“

position
出生缺陷 9%
严重感染 9%
其它 7%
4
新生儿复苏项目的初步成果
在卫生部新生儿复苏项目的努力下: 1. 2012年我国妇幼卫生监测新生儿窒息死亡
率已由第二位降至第三位。 2. 根据 322 所医院统计新生儿窒息死于分娩
现场 由 2003 年 的 7.55/万 降至2008年 的 3.41/万。 3.培训产、儿及麻醉科复苏人员 已达 16 余 万人.

心肺复苏的历史

心肺复苏的历史

心肺复苏的历史顾心肺复苏历史聚焦心肺复苏现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急诊科付研王大为呼吸心跳骤停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同时伴随呼吸停止,这是临床最紧急的危险情况。

心肺复苏(CPR)就是对此所采用的最初急救措施,尽早进行规范的心肺复苏是抢救患者成功的关键。

心肺复苏的发展历程20世纪60年代以前,对呼吸心跳骤停的猝死患者的抢救,还停留在单纯地对呼吸骤停的抢救上,而所采用的“压式”人工呼吸法(如仰卧压胸、仰卧牵臂、仰卧压背式等)复苏效果差,在实际应用中,尤其是医院外猝死的抢救上几乎很难有成功病例。

1960年后,现代心肺复苏逐步创立推广,迄今经过了近50年的发展历程,并日趋完善。

CPR发展到今天,仅美国和欧洲每天平均就能挽救近1000例院外猝死患者,这种“所需要的一切,只是两只手”的抢救措施为提高垂危濒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回顾心肺复苏发展历程中的每一个瞬间,每一次进步与飞跃都凝聚着医学工作者的艰辛与努力……1950年,美国的Peter Safar和James Elam医生通过阅读文献发现助产士运用口对口呼吸来复苏新生儿,进而重新发现人工呼吸(Rescue Breath-ing)这一技术,并确认口对口人工呼吸较“压式”人工呼吸法更有效。

1958年Peter Safar提出采用口对口吹气式人工呼吸是复苏医学领域里一场革命性的进展。

1960年复苏医学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就是由Kowenhoven医生提出了封闭式胸部心脏按压(Chosed chest heart massage)。

这种技术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可以维持血液循环,产生相当可观的心脏搏出量。

1960年,人工呼吸和封闭式胸部心脏按压两种技术结合,标志现代心肺复苏的诞生。

同年,美国心脏医学协会开始了教授医生这种新的技术——心肺复苏术。

这项程序就成为以后的美国公众CPR训练的前身。

1966年,ZOLL提出电击除颤和上述两法的结合构成了现代复苏的三大要素。

急诊医学研究方向与进展课件

急诊医学研究方向与进展课件

目前在急性中毒领域中体外循环血液净化疗法的治疗模式 有: 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连续性肾 脏替代治疗(CRRT)和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等
急性中毒救治是一个综合治疗的过程,但在临床实际中常 会不自觉地出现偏废,只是一味地对毒物清除、解毒,而忽略 了全面综合治疗,包括: 重要脏器功能保护,改善缺氧状况。妥 善保护胃肠功能,提供足够能源供给,合理使用抗生素等。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 征的防治
及时解除影响脏器功能的病因;积极治疗休克、减轻缺血 缺氧性损害;早期加强呼吸支持;血液净化治疗的应用等减少 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利用分子生物学、血液生化 检测及蛋白的基因水平变化检测等方法早期预测MODS, 早期采 用干预措施, 以预防及减少MODS发生取得了一些进展。
危重病”识别系统或评分方法。
如何提高急诊科“潜在 危重病”的识别能力
医生对病人的病情评估和预后预测, 大多还 停留在凭借临床经验和“感觉”, 或者病人已有 的明显的器官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或实验室生 化指标。对一些潜在危险性因素缺乏科学的认 识和评价方法。
因此, 建立一种适合于急诊病人和急诊医生的 新的“急诊病人潜在危重病病情评价方法”有 着非常紧迫的必要性, 也有巨大的研究空间。
急诊"潜在危重病" 的概念
所谓“潜在危重病”就是指那些表面上看 没有特定某一器官衰竭的明显依据,但若不及 时进行有效的干预处理,病人有可能在数小时 或数天后病情急剧快速发展,成为危重病患者, 甚至危及生命。潜在危重病病人应该包括两个 概念: 1 、有症状,体检和辅助检查有阳性指标 2 、貌似健康,症状无特异性或有神经官能征 倾向,无明显阳性体征和阳性辅助检查指标。
二、急性中毒的研究进展
中毒始终是人民生命安全的一大威胁。急性中毒是急诊医 学面临的重)、乙醇 (22. 80%)、一氧化碳(14. 94%)、食物(10. 90%)、农药(10. 7l %)为主。自杀是常见的中毒原因(占57. 87%),急性中毒病死率 为2. 06%,死亡患者中毒毒种以农药(26. 74%)、毒蘑菇(12. 30 %)为主。目前急性中毒的救治越来越受到重视,急性中毒的研 究已成为当前急诊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

我国民众初级心肺复苏术(CPR)知信行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民众初级心肺复苏术(CPR)知信行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民众初级心肺复苏术(CPR)知信行现状及对策研究目的深入了解我国民众心肺复苏术(CPR)技能的知信行现状,并给出相应对策。

方法设定自行问卷方案,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国内大中小城市及不同地域的农村人口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我国城市调查结果总体明显好于农村(P<0.05),但不管城市或是农村居民对CPR的知晓情况均不理想,所以我国民众对CPR技能的知信行总体水平较差。

但经调查统计不管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均具有较高的学习CPR 的意愿(城市居民97.9%;农村居民95%)。

结论我国普及初级CPR势在必行,而普及的前提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大力的支持,在此前提下依照课题组设计的严密实施方案逐步达到普及。

标签:初级心肺复苏术;CPR现状;对策研究心肺复苏术(CPR)是针对呼吸和循环骤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以人工呼吸替代病人的自主呼吸,以心脏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脏的自主搏动。

但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不仅是自主呼吸和心跳的恢复,更重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1]。

据基础理论研究,脑实质缺氧10 s脑电位开始变化;缺氧>90 s脑细胞可完全丧失一切电活动。

总体来说,大脑缺血缺氧超过4~5 min即可遭受不可逆的损伤。

且心脏复苏每延迟1 min,存活率下降3%。

所以,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是时间。

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和国际心肺复苏联盟发布的心肺复苏指南对心肺复苏患者的“生存链”提出了“4早”重要环节,更是体现了时间对于复苏的重大意义:①早期识别和启动紧急医疗服务系统(EMS);②早期进行CPR;③早期以除颤器进行电除颤;④早期由专业人员进行高级生命支持。

初期心肺复苏的重大意义在于,CPR必须从意外发生的即刻就开始进行,且要求施救者能够给予患者正确的、连续的操作,将对患者的抢救起到决定性的意义。

因此,组织动员全民进行互救,普及初期心肺复苏术对于呼吸循环骤停患者的抢救具有重要意义。

院前心肺复苏的普及和现状

院前心肺复苏的普及和现状

院前心肺复苏的普及和现状院前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简称CPR)是一种紧急救治措施,目的是在心脏骤停的情况下保持心脏和呼吸的功能,以提供氧气和血液流动到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从而延长生命。

它是医疗急救的重要环节,对于突发心脏骤停的病人,准确和及时的CPR可提高生存率和预后。

我国对于院前心肺复苏的推广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心肺复苏技术的普及和培训力度,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培训活动,提高了社会大众的心肺复苏意识和技能水平。

在中小学以及大学中,普遍开设了急救知识的培训课程,提高了学生对心肺复苏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一些医院、社区和单位也组织了CPR培训班,让更多的人学会CPR技术,为患者提供及时的救助。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院前心肺复苏的普及率仍有提高的空间。

心肺复苏救治设施的不足是影响院前心肺复苏普及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偏远地区的医疗条件不佳,缺乏相应的急救设备和人员,限制了院前心肺复苏的实施。

公众的心肺复苏意识和技能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尽管我国通过宣传和培训活动提高了心肺复苏的认知度,但许多人仍然缺乏具体的操作技能,不敢或不会进行心肺复苏。

而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和预后与及时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提高公众的操作能力非常重要。

为了进一步推广院前心肺复苏,我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强对心肺复苏知识的普及。

通过大众媒体、校园宣传、社区义诊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心肺复苏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

完善急救设施和资源。

在农村和偏远地区,加大对急救设备和医务人员的投入,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应急救治能力。

继续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

培训医务人员、社会工作者和教师等,提高他们的心肺复苏技能,增加他们在应急情况下的救援能力。

院前心肺复苏的普及是保障突发心脏骤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

我国已经在院前心肺复苏的普及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心肺复苏意识和技能水平,完善急救设施和资源,不断加强人员培训,这些都是进一步推广院前心肺复苏的关键举措。

心肺复苏——精选推荐

心肺复苏——精选推荐

心肺复苏【概述】狭义地讲,心肺复苏仅仅指心脏和(或)呼吸骤停时的急救方法,而广义地讲,心肺复苏则是研究心脏和(或)呼吸骤停的原因、机体的病理生理变化规律、诊断与复苏方法、并发症防治与预后评价等内容的一门科学。

这里要强调的是心脏和(或)呼吸骤停是指在病情无法预料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心跳和(或)呼吸停止,这与各种疾病终末期全身脏器衰竭导致的心跳、呼吸停止不同,后者是可以预料而且是不可逆的,不属于心肺脑复苏研究范畴。

据《圣经》记载,公元前800年由Elijah对一小儿实施了口对口呼吸,这可能是世界上关于心肺复苏的最早记录了。

已发现的我国古代关于心肺复苏术的最早记录是在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一书中,书中详细描述了自缢病人的急救复苏方法,包括通畅气道、胸部按压和压胸抬臂通气等,方法之准确详细令今人叹服。

现代心肺复苏术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

1956年Zoll等成功实施了第一例电击除颤和心脏起搏术。

1958年Peter Safar发明了口对口呼吸,1960年Kowenhoven等发明了胸外按压术。

20世纪60年代起将开放气道(airway)、口对口呼吸(breathe)和胸外按压(circulation)有机结合起来向广大医务人员和公众传播,使心肺复苏术得以推广,从此成千上万的心跳骤停病人得益于这项技术。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ABC为核心的基本生命支持没有原则性的改变,发展的重点在于心肺复苏术的普及推广和急救网络的建立,这样基本生命支持就可以在现场第一时间实施。

此外,高级生命支持不断发展完善,如电击除颤、肾上腺素使用、人工气道建立和脑复苏等。

同时从事心肺脑复苏的研究者,通过建立组织和学术交流将有关研究成果及时以指南的形式向公众发布,以规范技术操作和研究方法。

因此,心肺脑复苏必将使更多的病人受益。

【病因与发病机制】心跳骤停和呼吸骤停均可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而首先发生,由于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在维持生命中关系非常密切,任一系统衰竭均可迅速导致另一系统的衰竭。

心肺复苏的历史

心肺复苏的历史

顾心肺复苏历史聚焦心肺复苏现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急诊科付研王大为呼吸心跳骤停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同时伴随呼吸停止,这是临床最紧急的危险情况。

心肺复苏(CPR)就是对此所采用的最初急救措施,尽早进行规范的心肺复苏是抢救患者成功的关键。

心肺复苏的发展历程20世纪60年代以前,对呼吸心跳骤停的猝死患者的抢救,还停留在单纯地对呼吸骤停的抢救上,而所采用的“压式”人工呼吸法(如仰卧压胸、仰卧牵臂、仰卧压背式等)复苏效果差,在实际应用中,尤其是医院外猝死的抢救上几乎很难有成功病例。

1960年后,现代心肺复苏逐步创立推广,迄今经过了近50年的发展历程,并日趋完善。

CPR发展到今天,仅美国和欧洲每天平均就能挽救近1000例院外猝死患者,这种“所需要的一切,只是两只手”的抢救措施为提高垂危濒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回顾心肺复苏发展历程中的每一个瞬间,每一次进步与飞跃都凝聚着医学工作者的艰辛与努力……1950年,美国的Peter Safar和James Elam医生通过阅读文献发现助产士运用口对口呼吸来复苏新生儿,进而重新发现人工呼吸(Rescue Breath-ing)这一技术,并确认口对口人工呼吸较“压式”人工呼吸法更有效。

1958年Peter Safar提出采用口对口吹气式人工呼吸是复苏医学领域里一场革命性的进展。

1960年复苏医学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就是由Kowenhoven医生提出了封闭式胸部心脏按压(Chosed chest heart massage)。

这种技术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可以维持血液循环,产生相当可观的心脏搏出量。

1960年,人工呼吸和封闭式胸部心脏按压两种技术结合,标志现代心肺复苏的诞生。

同年,美国心脏医学协会开始了教授医生这种新的技术——心肺复苏术。

这项程序就成为以后的美国公众CPR训练的前身。

1966年,ZOLL提出电击除颤和上述两法的结合构成了现代复苏的三大要素。

2022~2023年成人心肺复苏领域研究热点与展望

2022~2023年成人心肺复苏领域研究热点与展望

2022-2023年成人心肺复苏领域研究热点与展望心脏骤停是急诊常见的急危重症,其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

目前心脏骤停的治疗手段有限,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降低心脏骤停发病率、改善心脏骤停患者预后是全世界返待解决的临床难题。

本文对2022-2023年心肺复苏领域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和总结,旨在为急诊科临床医师的治疗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1我国心脏骤停流行病学更新2023年10月发布的中国D脏骤停与D肺复苏报告(2022版)[1]指出,2020年中国七大地理区域经紧急医疗服务(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EMS)接诊的院夕卜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发病率为97.1/10万,患者出院生存率为1.2%,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率为0.8%.院内心脏骤停(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IHCA)发病率为8.4%o,出院生存率为9.4%,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率为6.7%。

与以往数据比较,我国心脏骤停发病率有所上升,而生存率无明显改善。

在院前急救方面,我国旁观者心肺复苏率仅为17%,旁观者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率不足1%,EMS反应中位时间12分钟,均远远低于西方平均水平。

报告指出,虽然我国心脏骤停救治生存链中多个环节的实施情况较前有所改善,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另一项回顾性研究[2]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并提出改善院前生存链与提高专业人员医疗水平相比能产生更大的公共卫生效益。

国外一项关于运动相关心脏骤停的研究[3]显示,旁观者目击、旁观者心肺复苏和旁观者使用AED分别可以使患者的生存率提高2倍、3倍和5倍。

另一项研究[4]分析了乡村与城镇地区心脏骤停数据,发现两者OHCA的发生率无明显差距,但乡村地区较城镇地区患者生存率低50%左右。

院前心肺复苏的普及和现状

院前心肺复苏的普及和现状

院前心肺复苏的普及和现状心肺复苏作为一种重要的急救措施,院前心肺复苏的普及情况会直接影响到某些心肺复苏患者抢救成功率,通过不断加大院前心肺复苏普及,提高公众的急救能力,降低需实施心肺复苏患者的死亡率,补充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不足。

标签:院前心肺复苏;普及现状;管理策略日常生活中很容易遇到呼吸或者心脏停止人员,此时需要立即为其采取急救抢救措施。

心肺复苏是最常用的急救措施,尽管现代医疗服务体系以及交通运输已经较为完善,但是心脏骤停或者呼吸骤停患者的黄金抢救时间4分钟,如果错过黄金抢救时间,轻则给患者留下后遗症,严重的则直接造成患者死亡。

通过院前心肺复苏的普及,能够提高公众对此类患者的急救与应变能力,保证患者在黄金抢救时间为后续的抢救赢得时间,挽救更多的生命,这就要求公众必须要有心肺复苏方面的专业知识,本文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院前心肺复苏普及现状综述如下:1.院前心肺复苏的普及1.1心脏骤停的识别正确评估患者是否出现心脏骤停是开展心肺复苏的前提,心脏骤停方面需要观察并询问,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反应,判断患者有无正常呼吸。

如果患者不存在呼吸或者呼吸存在异常或者对询问无反应,则应及时为其进行心肺复苏。

1.2心肺复苏原理知识心肺复苏期间,需要帮助或保证患者平躺在坚硬的或地面,心脏骤停患者可通过单纯胸外按压进行心肺复苏,操作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连续单纯胸外按压,按压的深度5-6厘米,按压的频率100-120次/分钟,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为患者实施人工呼吸,保证呼吸道处于通畅状态,及时将口腔与鼻腔中的分泌物进行清除;抢救过程中可通过人工口对口、口对鼻实现辅助通气,保证患者肺部有一定的氧气输入,避免重要组织器官在缺氧状况下出现的坏死;通常是30次按压配合2次人工呼吸。

胸外按压主要是根据胸泵机制与心泵机制,按压期间造成胸腔内压力增加,实现对心脏的挤压,依靠心脏射血维持重要组织器官供血需求。

总之,心肺复苏期间,通过人工呼吸以及胸部按压方式,维持患者体内有一定的血液与氧气,避免重要组织器官因缺血、缺氧出现坏死[1]。

心肺复苏(CPR)易静

心肺复苏(CPR)易静

已从流程中去除“看、听和感觉呼吸”
体位要求
摆放为仰卧位
放在地面或硬床板上 脊椎外伤整体翻转
头、颈身体同轴转动

无意识,有循环体征:侧卧位
检查病人体位是否正常,取仰卧 位,摆正病人体位。
心脏按压标准
寻找方法:划肋弓方法胸骨中下1/3处 按压部位:胸部正中,乳头连线水平 按压频率>100次/分 按压深度>5厘米 按压与呼吸比30:2 每次按压胸廓回弹恢复。 尽量避免按压停顿。 避免过度通气(500-600ml) 每5个循环后重新评估,按压开始通气结 束
法。希望我们每人都能掌握初级心肺复苏
的本领,不要让悲剧一再发生。
现场救护的重要性
……所以,
我们不能单纯等待医护人员 到现场抢救。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自 救互救知识,学习心肺复苏术。
一、概述
“猝死”:看起来“健康”的人,突然发生
非预料中的突然死亡。WHO规定1小时内
死亡。
一、概述
心脏性猝死 在美国,每年约有35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 占全部心血管病死亡的50%以上,占全部 死亡原因的 1/4 。因此减少心脏性猝死对 于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目前尚缺乏统计数字。
开放气道——仰头抬颏法 开放气道——托颌法
心肺复苏—BLS(CAB)
球囊面罩
体位:仰卧,头后仰体位 抢救者位于患者头顶端。 手法:EC手法固定面罩 1、C法—左手拇指和食指将面罩紧扣于患者口 鼻部, 固定面罩,保持面罩密闭无漏气。 2、E法—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放在病人下颌角 处,向前上托起下颌,保持气道通畅。 3、用右手挤压气囊 1L球囊的1/2—2/3,胸廓扩张,超过1s
问题2 ——“生存链”存在 “黄金5分钟”空档

院前心肺复苏的普及和现状

院前心肺复苏的普及和现状

院前心肺复苏的普及和现状
心肺复苏(CPR)是一种急救技能,用于在突发疾病或意外事故时恢复呼吸和心跳功能。

它可以拯救生命,因此,院前心肺复苏的普及至关重要。

在中国,心肺复苏的普及还有很大的空间。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数据,我国的心
肺复苏成功率仅为5-10%,这意味着每年有数十万人死于心脏骤停。

一部分原因是公众意识不足,急救知识匮乏,不知道如何应对。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全国范围内的多个机构和组织开始普及CPR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中国红十字会开展了普及急救技能的宣传活动,各大医院、社区、学校等单位也开展了相
关的培训和宣传活动,以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技能水平。

然而,目前的院前心肺复苏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由于缺乏专业技能,许多人在进行复苏时无法判断病人的状况,或者无法正确使用CPR设备,导致出现了很多
不必要的伤害和损失。

此外,一些单位的急救培训并不够专业和完善,培训教材及时更新
不足,也难以适应新形势和新需求。

要改善院前心肺复苏的状况,一方面需要更多的投入和资源支持,提高公众对急救的
认识和意识; 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相关机构和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并与国际接轨,引进
更加先进的急救技术和设备,提高复苏成功率和效果。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需要继续努力普及急救技能,提高公众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确保在突发疾病或意外事故中能够及时、科学地进行救助和处理。

这不仅是对我们自身安
全的保障,更是对社会公共安全的有力支持和保障。

心肺复苏术在我国的普及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分析

心肺复苏术在我国的普及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分析
a n d s p e c i a l i n d u s t r y, a n d p u t s f o r wa rd t h e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me a s u r e s t o po p ul a r i z e CPR. I t h a s p r o f o u n d a n d p r a c t i c a l s i g ni i f c a nc e t o t h e i m
心肺复苏 术( C P R ) , 亦称 基本生 命支 持( b a s i c l i f e s u p p o t, r B L S 1 , 是针 对 由于 各种 原 因导致 的 心搏 骤停 , 在 4~6 m i n 内 必 须采 取 的急 救措 施 之一 。 目的在 于尽 快挽 救脑 细 胞 在缺 氧状态下坏死f 4 m i n 以上 造 成 脑 损 伤 , 1 0 m i n 以上 即造 成 脑 部 不可 逆 之伤 害) , 因此 施救 时 机越 快越 好 。心肺 复 苏术 适 用 于 心 脏 病 突发 , 溺水 , 窒息 或 其 他意 外 事 件 造 成 意识 昏迷 并 有 呼 吸及 心 跳 停 止 的状 态 。呼 吸 心 脏 骤 停 起 病 突 然、 预后 凶险, 心 搏 骤 停 每 年 发 生 的 人 数 数 以万 计 , 然 而 仅极 少 数患 者 能获 得复 苏 成活 , 即使 复苏 成功 其 长期 生 存 质量 也 相对 较 差…。根 据 美 国心脏 病 协会 针 对循 环 骤停 提 出“ 生 存链 ” 的概 念 , 强 调 早期 现 场 心 肺 复 苏 的重 要 性 , 特 别 是有 效 的心 肺复 苏 与患 者 预后 有很 强 的相 关性 。 有研 究 指 出, 对 心 脏 骤停 的患 者施 行 有 效 的 现 场心 肺 复 苏 , 能 使 生 存率 提 高4 倍_ 2 _ , 能使 患 者获 得 更好 的远 期 生活 质 量 。而 全 民普及 心肺复 苏术 代表 了一个 国家 的先进 和文 明程 度口 1 , 在一 些发 达 国家 , 绝 大多 数人 都 具备 现 场急 救技 能 。美 国 在机 场 和 比较大 的 公共 场所 都 设立 了 心肺 复苏 器 , 用 于猝 死病 人 的抢 救 。近 几年 美 国用 心 肺复 苏 器 已抢 救 了 1 9 0 多 例猝 死 的病 人 。 日本从 幼 儿 园起 至高 中 , 不 间断 地对 在 校

国内外心肺复苏普及教育现状及启示

国内外心肺复苏普及教育现状及启示

国内外心肺复苏普及教育现状及启示李 维,胡翠环摘要 对国内外心肺复苏普及教育现状进行综述,旨在阐述心肺复苏在保障生命安全方面的重要性和作用,总结国内外心肺复苏普及教育的现状以及启示㊂关键词 心肺复苏;普及教育;启示;综述K e yw o r d s c a r d i o p u l m o n a r y r e s u s c i t a t i o n ;p o p u l a r i z a t i o ne d u c a t i o n ;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r e v i e w ;d o i :10.12104/j.i s s n .1674-4748.2023.23.018 心肺复苏(c a r d i o p u l m o n a r y re s u s c i t a t i o n ,C P R )是抢救心搏骤停病人最基本和关键的技术之一㊂及时㊁有效地实施C P R 可明显提高心搏骤停病人的生存率[1-2]㊂然而,由于救治不及时㊁救护人员不能及时到达事发地等原因,往往造成心搏骤停病人院外抢救不力,导致伤残或死亡的后果[3]㊂因此,C P R 普及教育在国外广泛开展,并普遍作为一项关键的救生技能进行普及㊂在国外C P R 教育通常被纳入基础教育,或由医疗保健提供者㊁社区组织和其他培训机构作为独立课程提供㊂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提出应提高我国心肺复苏普及率和培训质量,提升全民应急救护能力㊂总体而言,国外C P R 普及教育的现状是较完善的,个人和组织都可以获得广泛的资源和培训项目㊂C P R普及教育是应急准备和反应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外得到了广泛开展㊂相比之下,中国在C P R 普及教育方面仍然落后,许多公民缺乏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㊂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医疗卫生和应急处置方面面临着挑战㊂提高C P R 普及教育和培训水平将会挽救许多生命,特别是在医疗服务有限的农村和偏远地区㊂本文通过对国内外C P R 普及教育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我国心肺复苏普及教育提供启示㊂1 国外C P R 普及教育现状国外C P R 普及教育现状因国家㊁地区㊁组织和人群的不同而异㊂许多国家也实施了公众电除颤计划(pu b l i c a c c e s sd e f i b r i l l a t i o n ,P A D ),这些项目包括在公共场所放置自动体外除颤器,并培训个人如何在紧急情况下使用它们[4-5]㊂基金项目 华中科技大学2021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2110487140㊂作者简介 李维㊁胡翠环(通讯作者)单位: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护理学院㊂引用信息 李维,胡翠环.国内外心肺复苏普及教育现状及启示[J ].全科护理,2023,21(23):3238-3240.1.1 德国C P R 普及教育现状根据德国联邦政府的法律规定,每个公民有急救的权利和义务[6]㊂根据德国法律,成年人必须当义务兵或者参加急救义务工作7年,两者必须选其一[6]㊂此外,在获得普通驾照之前,公民必须接受8学时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主要集中在基本的生命维持技术上[6-7]㊂如果想要获得卡车驾驶执照㊁参加体育协会和获得猎人执照,公民必须接受16学时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6,8]㊂1.2 意大利C P R 普及教育现状意大利外勤警察需要接受初级急救技能培训,学会使用公共场所配备的自动体外除颤器,某些特殊职业也需要具备急救能力,以便在紧急情况下抢救[6,8-15]㊂公共场所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并组织学习如何使用对抢救成功至关重要㊂1.3 法国C P R 普及教育现状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院前急救组织并形成急救网络(连接医院和院前急救中心)的国家,法国要求消防人员掌握院前急救技能,用于急救的医院前急救组织在法国被称为S AMU ,大部分医院有S AMU 分站,S AMU 也有指挥中心,S AMU 负责制定在巴黎市民中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标准,相关协会负责宣传和推广[6,16-19]㊂1.4 美国C P R 普及教育现状美国高度重视急救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以确保在重大灾害或常规武装冲突中对伤病员进行及时有效的医疗救助㊂警察㊁司机㊁消防员㊁大学教师和学生必须接受C P R ㊁现场救援和自救培训,并要求1/3以上的人学习院前急救[20-21]㊂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心脏协会一直倡导将C P R 作为主要的救生程序提供给公众,目前已有5000万人接受了C P R 培训,并形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网络[22]㊂在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获得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得益于政府的重视[23],另一方面依赖于积极参与各类民间㊃8323㊃C H I N E S EG E N E R A LP R A C T I C E N U R S I N G A u gu s t 2023V o l .21N o .23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机构和组织的应急医疗服务建设[24]㊂私人机构和组织也可以参与C P R普及教育,但需要注意它们的合法性和教授C P R操作的专业性,确保教授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并授予正确的C P R操作,使学员能够掌握正确的C P R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㊂美国红十字会和美国心脏协会提供C P R培训和认证,这些机构还提供免费的在线C P R培训㊂此外,许多学校和企业都提供C P R培训,以便员工和学生可以获得急救技能㊂政府还要求所有医疗保健提供者接受C P R培训并定期更新其技能㊂这些措施为C P R普及教育提供了广泛的渠道和机会,促进了公众的健康和安全㊂1.5日本C P R普及教育现状为了普及急救知识,日本急救医学协会㊁救生急救研究委员会以及厚生劳动省卫生政策局指导司共同编撰了‘救命应急 急救指南“,该指南成为了日本国民急救法的标准[25-26]㊂此外,日本还将C P R普及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并要求学生学习至少4h的急救知识[27]㊂在日本中学生掌握C P R的普及率已经达到90%以上[27]㊂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强,再加上从小时候就受到民众急救意识的影响,对C P R普及的意义非常大㊂学生的急救思想可以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父母和长辈的思想,引导更多人学习C P R知识,起到 以点带面 的效果㊂中小学教育不仅可以设置急救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可以通过模拟实际场景提供学生操作的机会,并以此作为考核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㊂对通过考核的学生,还可以颁发资格证书以表彰他们的努力㊂2我国C P R普及教育现状我国C P R普及教育起步较晚,目前我国C P R普及率仅在1%左右,发展滞后于其他国家[28-33]㊂然而,自1993年起,原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席王教授提出了加快实施 中国C P R普及培训工程 的蓝图计划后,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致力于对公众进行C P R 技术的教育和培训[34-35]㊂这一计划在推广C P R技能方面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㊂在接下来的20年我国C P R普及教育经历了艰难的起步和逐步发展的过程㊂1997年,同济大学与上海医学急救中心联合在高校班级公共选修课中开设急救课程[36]㊂经过多次探索和实践,最终结果表明,在高校普及C P R操作等急救技能培训,起到了非常有效的社会效益,对提高全国急救水平有很好的促进作用[35-36]㊂2016年,有学者提出C P R普及1亿户计划,主张每个医务人员向5个家庭 点对点 滚雪球 等方式传授C P R技术及相关知识[37]㊂该计划旨在将C P R普及教育覆盖到更广泛的人群,帮助民众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从而提高抢救效果和成功率[37]㊂这一计划也反映了我国C P R 普及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有信心在未来逐步提高C P R普及率,并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㊂值得一提的是,聂雷霞等[38]在对大学生进行C P R 训练时发现,超过99%的大学生对C P R技术有较强的学习意愿,训练后C P R技能的掌握程度为99.5%,远高于训练前的3.8%㊂为了提高我国C P R普及率,国务院颁布的‘ 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39]㊂同时,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C P R 学专业委员会与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共同开展 全国心肺复苏普及进亿家精准健康工程 525+我爱我家工程[40]㊂该计划旨在5年内C P R共普及2亿人,每人培训5户家庭,以改善我国C P R普及率低的现状[41]㊂3启示通过总结国内外C P R普及教育现状和措施,对我国C P R普及教育提供以下启示㊂3.1制定和实施国家或地方的C P R普及教育政策和规划制定和实施国家和地方的C P R普及教育政策和规划,明确目标㊁内容㊁标准㊁方法和评估指标,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保障C P R普及教育的顺利开展㊂因此,我国应该加强与国际复苏组织的交流和合作,参考和借鉴国际指南的内容和形式,制定和推广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C P R普及教育政策和规划,并定期进行修订和更新㊂加强普及教育科学的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C P R普及教育政策和规划㊂3.2建立公众C P R普及教育体系建立全面的C P R普及教育体系,将C P R普及教育纳入了中小学㊁社区㊁企业等各个层面的公共教育体系,并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进行推广和宣传㊂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教育机构㊁医疗机构㊁社会组织等开展C P R普及教育活动,为C P R培训提供必要的资金㊁场地㊁设备等资源㊂3.3加强公众C P R普及教育宣传力度和改进C P R 普及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加强对社会公众的C P R宣传和教育,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普及C P R的基本知识㊁重要性和操作步骤,增强公众的心脏急救意识和自信心,鼓励公众参与C P R培训和实践㊂开展多元化的社区推广C P R普及教育活动㊂加强对C P R实施情况的监测和评价,建立全国性的心搏骤停登记系统,收集和分析C P R实施的㊃9323㊃全科护理2023年8月第21卷第23期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数据和效果,反馈和改进C P R普及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促进C P R普及教育的科学化和规范化㊂3.4建立政府支持和社会参与的C P R普及教育机制我们应该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法律法规,推动C P R普及教育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同时也要借助社会力量,广泛开展C P R培训活动,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㊂通过政策引导㊁资金投入㊁法律保障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各级医疗机构㊁学校㊁社区㊁企业等开展C P R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C P R意识和能力,形成一个人人会做㊁人人敢做㊁人人愿做的C P R 文化氛围㊂4小结许多国家在C P R普及教育方面的现状凸显了早期教育㊁有针对性的培训㊁提高公众意识以及技术使用的重要性,中国可以从这些策略中受益,并最终挽救更多生命㊂多国在C P R普及教育的经验为中国的C P R 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㊂参考文献:[1]梁学良.探讨成人认知能力测试与训练仪对脑损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J].健康大视野,2018(22):222-223.[2]宋健婷.目击者心肺复苏对于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系统评价及M e t a分析[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9.[3]李萍,奴尔曼㊃阿不来提,吴庆,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心肺复苏能力培训及评估[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6(2):55-56.[4]龚平.理想C P R(i C P R):我们的差距与希望[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8,27(1):11-15.[5]张殷婷.国内公共场所应急医疗服务设计策略及应用[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5.[6]张雁,温新华,林长敏,等.国内外公众基础生命支持技术培训现状及其差距[J].中国全科医学,2006,9(20):1668-1669. [7]彭迎春,关丽征,刘兰秋,等.公众急救知识培训的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8):1670-1672.[8]刘平,李晚泉,胡蓉.不同模式普及急救知识的效果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25):18-19.[9]王位琼,岑美珠,黄艺仪.急诊病人及家属对急救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J].家庭护士,2008,6(25):2272-2274.[10]韩梅荣.关于实施警察现场救助培训的思考(上)[J].公安教育,2003(2):26-27.[11]张冬林,胡友珍,杨纯,等.国内外院前急救发展现状与展望[J].现代护理杂志,2005(24):2094-2095.[12]张爱华,陶红,桂莉.国内外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护理管理杂志,2004,4(4):23.[13] C O T T I N O A,M I C H E L IA G D,G A IV.F o r m a t i o no fe m e r g e n c ym e d i c i n e i nI t a l y[J].E u r o p e a nJ o u r n a l o fE m e r g e n c y M e d i c i n e,1998,5(4):457-460.[14]沈洪.实用心肺复苏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74.[15]岑颖欣.通气方式对院外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心肺复苏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9. [16]李莉.国际院前急救服务体系现状及运作管理[C]//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13:136-142.[17]于宗河,邵孝(钅共).联邦德国㊁意大利㊁法国三国院前急救工作情况(一)[J].医院管理论坛,1991(1):29-31.[18]王李云.综合培训法在提高非医学类大学生心肺复苏知㊁行㊁意中的探索[D].杭州:浙江大学,2016.[19]任文,李帅,刘颖,等.社区慢性病长处方模式实施现状及问题[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0,19(1):61-63.[20]李铭.急救医学发展概况回顾与展望[J].医学文选,2001(3):382-384.[21]那巍.哈尔滨市急救中心发展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22]陆焱焱.心肺复苏模拟人控制系统的设计[D].镇江:江苏大学,2010.[23]缪春勤.台州市医疗急救系统在应对台风伤害中的临床急救评估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24]桂莉,周彬,霍正禄,等.美英日德国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综观[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6):325-326.[25]蒲晓煜.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培训现状调查及优化培训方式的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0.[26]唐锐,付金钰,崔兰玲.对院前急救宣教作用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3):79.[27]柯佳捷.普通群众C P R的培训推广及C P R 互联网+ 普及模式的初步研究[D].汕头:汕头大学,2017.[28] MO Z A F F A R I A N D,B E N J AM I N E J,G O A S,e ta l.H e a r td i se a s ea n d s t r o k e s t a t i s t i c s-2016u p d a t e:a r e p o r tf r o m t h ea m e r i c a nh e a r ta s s o c i a t i o n[J].C i r c u l a t i o n,2016,133(4):e38-e360.[29] Z H A N GS.S u d d e nc a r d i a cd e a t hi n C h i n a:c u r r e n ts t a t u sa n df u t u r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s[J].E P E u r o p a c e,2015,17(s u p p l_2):i i14-i i18.[30]S H A OF,L ICS,L I A N G L R,e t a l.O u t c o m eo f o u t-o f-h o s p i t a lc a rd i a c a r re s t s i nB e i j i n g,C h i n a[J].R e s u s c i t a t i o n,2014,85(11):1411-1417.[31] HU A W,Z H A N G L F,WU Y F,e ta l.I n c i d e n c eo fs u d d e nc a rd i a cde a t hi n C h i n a.A n a l y s i so f4r e g i o n a l p o p u l a t i o n s[J].J o u r n a l o f t h e A m e r i c a n C o l l e g eo fC a r d i o l o g y,2009,54(12): 1110-1118.[32] Z H A N GZQ,C H E N W B,C H E N W Y,e ta l.T h ee p i d e m i o l o g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97823c a s e so f p r e-h o s p i t a l m ed i c a lc a r ei nG u a n g z h o u c i t y[J].C h i n e s eC r i t i c a lC a r e M e d i c i n e,2011,23(2):99-103.[33]廖裔学,阮海林.院前心搏骤停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0(21):3284-3286.[34]王一镗.加紧实施 中国心肺复苏术普及培训工程 [J].中国急救医学,1993,13(5):2.[35]苗晨曦,吕静,王丹丹,等.国内外居民院外心肺复苏普及培训现状及对我国的培训启示[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1):159-161.[36]费国忠,刘艺林.急救中心与高校合作设置防灾和急救选修课的现状及前景[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4):258-259. [37]马文君.全国心肺复苏普及进亿家精准健康工程启动[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7,42(3):270-271.[38]聂雷霞,张敏,徐婷婷,等.在读大学生心肺复苏培训的效果及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1):67-69.[39]中共中央㊁国务院. 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E B/O L].(2016-10-25)[2021-10-20].h t t p://w w w.x i n h u a n e t.c o m//p o l i t i c s/2016-10/25/c_1119785867.h t m.[40]马文君,宋宫儒.全国心肺复苏普及进亿家精准健康工程启动[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7,5(4):174;封2.[41]徐艳.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互联网+现场心肺复苏培训有效性研究[D].新乡:新乡医学院,2018.(收稿日期:2023-03-17;修回日期:2023-07-06)(本文编辑卫竹翠)㊃0423㊃C H I N E S EG E N E R A LP R A C T I C E N U R S I N G A u g u s t2023V o l.21N o.23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我国近年急救知识普及现状

我国近年急救知识普及现状

我国近年急救知识普及现状studa090420【摘要】据了解,由于急救知识的普遍缺乏,我国民众在遇到灾害和突发事件时,往往自救和互救能力低下,这也造成了很多完全能够避免的人身伤亡。

针对这一情况,通过综合分析我国近年急救知识普及现状,发现其中的主要问题:公众对急救知识重要性认识不够,急救意识有待提高;缺乏完善的急救普及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及方式有待更新;培训结果不如人意。

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以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

【关键词】公众;急救知识;普及【Abstract 】According to HT know, because of the lack of knowledge about first aid, people in our country to meet a disasters and emergencies, often save his life and mutualaid disabilities, it also creates a lot of can completely avoid personal casualty。

In view of this situation,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 the country in recent first aid popularization, find the main problem: the public knowledge of first aid importance, not enough to improve emergency consciousness; The lack of perfect first aid training system; popularity Training content and means updating; Training results not satisfied. To solve the problem,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public awareness of the first aid。

我们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到底有多少?

我们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到底有多少?

我们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到底有多少?心脏骤停目前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急救医务人员、政府部门乃至普通民众所面对的重要公共卫生事件。

虽然近年有关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亦几经修订,但是对于心脏骤停,尤其是发生在院外的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仍然很低。

笔者团队通过使用国际心肺复苏登记标准--UTSTEIN模板第一次对北京市院外心脏骤停预后进行汇总分析。

通过分析得出,北京城区每年OHCA 发生率81/10万人口。

该发生率与此前欧洲及北美国家所做报道相近(从87.4 ~ 96.5/10 万人口),但是要高于亚洲其他国家(65.4/10 万人口),低于澳大利亚所做报道(108.9/10 万人口)。

本研究结果表明:① 在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中,小于或等于60 岁的患者出院存活率要高于大于60 岁的患者。

然而,本研究近2/3 的人群均在60 岁以上。

② OHCA 最常发生的场所为家中,本研究共有74.5% 的病例发病地点在家中,与国外所报道的60% ~ 80% 相近。

③ 同时发现15.5% 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公共场所,包括工作单位、街道以及大型集会场所等,这一点明显低于此前国外的一些报道。

生存链前两环与目击者息息相关对于院外心脏骤停的目击情况报道差异较大,从47% 至80%。

我们的研究显示,大部分的目击病例发生在公共场所,而不是家中。

经过目击的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明显要好于那些未经目击的患者,这与过去所进行的研究报道结论一致。

本研究中,73.6% 的心脏骤停病例经过目击,总出院存活率为 1.6%,而未经目击的患者生存率仅为0.4%。

国外近年来一些设计严谨的研究已经证实一些可以有效提高院外心脏骤停存活率的方法,这些包括电话派遣员根据指南指导心肺复苏,目击者施行心肺复苏,非医务人员进行早期除颤等。

这些环节都涉及到了生存链的前两环,即早期识别并启动急救系统和早期心肺复苏,而这些均与发现者有极大关联。

1. 目击者施行心肺复苏我们的研究显示在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中,有11.4% 的病例由目击者施行了复苏。

管中窥豹:华急诊医学杂志刊发的心肺复苏论文看我国心肺复苏研究的发展

管中窥豹:华急诊医学杂志刊发的心肺复苏论文看我国心肺复苏研究的发展
(数据截止2016年11月1日)
晓星 宋维 何庆 张军根 魏红艳 吴彩军 武军元
陇铭 郭荣峰 马宇洁 周厚荣 李强 蒋崇慧 林珮仪 陇锋 王金高
研究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 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武警总医院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 医院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 院 海南省人民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现代心肺复苏研究的新视点 沈洪2009, 18(1): 6-7
心肺脑复苏劢物模型的标准化问题 黄子通,方向韶2009, 18(1): 11-13
心搏骤停后的脑保护策略 廖晓星2010, 19(1): 7-10
2010年
纪念现代心肺复苏术诞生50周年暨对2010 年心肺复苏指南的展望——心肺复苏指南 从经验到科学 李春盛,2010, 19(10): 1013-1014
美国Weil实验室的唐教授
心肺脑复苏研究的现状和对策 Wanchun Tang,方向韶2007, 16(1): 7-9 肾上腺素作为血管收缩剂在心肺复苏中的 使用 Wanchun Tang,万智2008, 17(1): 7-8 心肺复苏的优先次序、亚低温治疗和复苏 后管理进展 万智,Wanchun Tang,2009, 18(1): 8-10
目前心肺复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李春盛,2005年 第14卷 第5期
2006年, “心肺复苏”成为第1期 的专题
中国心肺复苏的发展 沈洪,王一镗,2006, 15(1): 13-1
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集萃 (3篇连载) 沈洪2005, 14(10-12): 1048-105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2复苏药物
2010年指南弱化了高级生命支持中复苏药物 的重要性。11。肾上腺素已用于CA有近50年历史, 虽然它因不能有效地提高ROSC率及改善预后而受 到质疑,但目前仍为CA的首选药物。血管加压素 可代替第一剂或第二剂肾上腺素,但对于无脉电活 动(PEA),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均未证明有效。 对于心室停搏和缓慢的PEA,2010年指南不再推 荐使用阿托品。 如持续性VF或室速,在除颤和应用肾上腺 素、血管升压素无效时,可考虑使用胺碘酮。CPR 时胺碘酮原液快速静注可以减少除颤次数和除颤能 量’19I。动物实验发现尼非卡兰治疗VF的作用与 胺碘酮类似¨…。 对联合用药尚有争议。李慧等’2¨的Meta分析 发现,目前尚无确凿证据支持复苏中联合应用血管 加压素和肾上腺素。有学者发现氨茶碱与肾上腺素 或/和血管升压素联合应用比单用标准剂量肾上腺
细胞内钙失衡、氧化应激损伤、病理性蛋白酶级联 反应和细胞死亡信号通路活化等嵋5I。国内学者发 现,水通道蛋白-4怛6|、延髓心血管中枢N一甲基一D- 天冬氨酸受体上调怛“、基质金属蛋白酶一2 (MMP-2)和MMP-9 28]可能与CPR后脑水肿的形 成有关。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开放可释放凋亡诱导 物质(如细胞色素c等>从而启’动细胞凋亡_2
述如下。 1
只有VF波频率和振幅达到一定阈值时,除颤才有 较好效果,如VF持续时间超过5 rain,或VF波频
率和振幅没有达到一定阈值,应先CPR再除颤。
另外,VF波频率为(6.79±2.26)Hz,振幅大于
0.3
mV时电除颤,成功率可高于80%。 标准胸外按压 近年来,快速有力不间断
1.2人工循环
1.1
其他人工循环方法
国内外学者对人工循
环进行了大胆探索和改进,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任 何一种CPR装置比徒手CPR更具优越性,故2010 年指南弱化了CPR装置的重要性¨1。
①自动CPR系统:如“萨勃”机和
“AutoPulse”系统,近年来国内不少医院已引进使 用。它们能节省人力,提高ROSC率,值得推广, 但对患者预后却无决定性意义H卜12 J。国内自主开 发的气动胸腹反向按压CPR装置明显优于传统的 单纯胸外按压¨引,但尚需临床进一步验证。
CA后心肌功能障碍 CA后心肌功能障碍包括全心收缩和舒张减退
功能(心肌抑顿)心5’37。381等,它是暂时的、可逆 的,ROSC后24 h可明显改善,72 h后几乎恢复正
万方数据
史堡急趁堕堂苤查至Q!兰堡!旦箜呈!鲞筮!翅坠i里』垦塑!!g丛鲤:』!里坚!型至Q12:y!!:兰!:盟!:! 常心5I。目前其机制不明,可能与心肌B受体信号 传导受损有关¨引。 对于CA后心肌功能障碍的干预,北京朝阳医 院急诊科科研团队在猪CA模型上发现采用多巴 胺、去甲肾上腺素升压对维持ROSC后血流动力学 稳定及氧代谢平衡有重要作用,对早期脑复苏有 益。8’40。41I。另外,联用选择性仪一受体激动剂米伐 对国际CPR指南基本上是全盘接受,忽视了结合 我国国情使指南本地化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深刻 地认识到与国外的巨大差距,迎难而上,力争改变 我国在CPR领域研究的被动局面。这就需要我们 熟悉国际CPR研究的新动态和热点,结合自身的 特点和优势选好研究方向和切入点,以科学而严谨 的态度去设计并实施实验,尤其是要组织多家单位 进行有较大影响力的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RCT, 通过高质量的论文与国外同行交流。这样我们就可 能拿出令人信服的客观证据,参与甚至主导国际 CPR指南的讨论。这一天我们拭目以待!
综合征(SIRS)、血管调节受损、组织氧输送和利 用受损、血液凝固性增加、肾上腺功能减退和对感 染的耐受性下降等拉5I。 CA是人体最严重的休克状态,全身缺血一再灌注
损伤可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组织氧利用受损,并引
起内皮活化和SIRSⅢJ。核因子.KB激活,大量炎症因 子的释放,具有保护和损伤双重作用H7I。血必净是我 国自主研制的具有清除炎症介质、防治多器官功能障 碍综合征(MODS)的中药制剂,可调节CPR后机体 的炎症反应㈣。。 CPR后凝血/抗凝和纤溶/抗纤溶系统都是活 跃的H引,凝血系统的激活又可促进SIRS的发展和 恶化,是引起复苏后高病死率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对于CPR后溶栓治疗争议很大,溶栓治疗能增加 严重出血的发生率,但从整体而言,可提高患者的 出院率并改善远期神经功能预后[50。51I。 另外,全身性缺血.再灌注影响肾上腺功能, CPR后相对肾上腺功能不全很常见,可能是血管 调节受损的一个重要原因。CPR后机体可出现内 毒素耐受,虽然这能减轻SIRS对机体的损害,但 是也可诱发免疫抑制,引起机体对感染的耐受性下 降,使院内感染的风险增加。 3.4 CA病因的治疗
由于在CPR初期,胸外按压的重要性高于通气
支持,并且气管插管也较难实施,即使是熟练的操 作者也很难在10 S内完成,所以气管插管应选择合 适时机。当电除颤2~3次后仍未成功或心脏复律后 不能维持,或叹息样呼吸完全停止,通过有效的胸 外按压仍未恢复,或虽有叹息样呼吸但非常浅慢, 全身紫绀明显,此时应紧急开放气道。16|。但对于缺 氧性CA,尤其是大多数婴儿、儿童,及由溺水、药 物过量或创伤引起的CA患者,以及任何原因CA发
of
spontaneous
min,操作者按压的质量即开始下降,每
min更换按压者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按压效率∽o。
Zan等olol发现CPR过程中采用从1数到10重复3 次的报数方式进行胸外按压具有更高的按压有效 率,能提高CPR的质量。
1.2.2
circulation,ROSC)率更高皿。1。重视胸外按压、避 免按压中断,可使心肌得到持续有效的血流灌注; 并且单纯胸外按压时被动通气可与低水平的肺血流 灌注相匹配,患者叹息样呼吸也能提供一定量有效 肺泡通气量,这些均可实现一定程度的气血交换, 可满足机体复苏初期代谢的需要’4‘5 J。但国内仍缺 乏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RCT)。
史堡急趁匿堂苤查至Q!呈生!旦箍呈!鲞筮!翅g堕也』垦里!臻丛塑:』!旦些!翌兰Q!兰:y!!:兰!:盟!:!
・5-
・述评・Biblioteka 我国心肺复苏的近1 0年研究进展
李春盛龚平
近10年来,在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基础上, 2000、2005和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 (e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与心血管急救 指南(简称国际CPR指南)陆续颁布。新指南每 次出现和推广,都引起全世界的热议,有肯定也有 争论,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临床医生对CPR的认识, 也促进了CPR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这些年来, 国内关于CPR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综
③体外膜肺氧合:国外报道体外膜肺氧合
作者单位:100020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急诊科 通信作者:李春盛,Email:lcscyyy@163.corn
(ECMO)抢救CA患者的长期存活率已高达 57%~64%,而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ECMO能为 CA患者,尤其是对电除颤、胸外按压、常规药物
生5 min后¨“,复苏程序应当为“A.B.c”。
CA后综合征及其治疗
ROSC后机体将出现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状
态,2008年国际复苏联合会等5个学术组织将其 命名为“CA后综合征”悼5|。2010年国际CPR指 南将“生存链”增加一环,即CA后的治疗¨o,认 为患者出现ROSC只是CA后救治的开始而非终极 目标,为了提高出院存活率和争取神经功能预后完 好,需要多专科的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李春盛.对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的解 读[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11):641-644. [2]成俊芬,骆永文.两种心肺复苏顺序抢救未被目击心搏骤停患 者效果的比较[J].中国急救医学,2002,22(9):532. [3]陆长东,朱松杰,熊远青,等.溺水儿童非传统顺序心肺复苏成功 的原因探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9):625-627. [4]王烁,武军元,季宪飞,等.叹息样呼吸与猪心肺复苏过程中 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
3.1
CA后脑损伤 CA后脑损伤机制很复杂,包括中毒性兴奋、
1.4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在CPR初期并非必需,重要性不如
以前。2010年指南对于非医务人员,推荐可不予 人工呼吸。但对于婴儿和儿童,缺氧是猝死的主 因,需实施人工呼吸。 主动加压一减压CPR(ACD—CPR)是一种新的 体外人工通气方法,单次操作能产生 (319.70±15.30)ml的潮气量,基本达到人体需要 的基础量¨8|。吸气阻力阀装置(ITD)是一种吸气 阻力装置,可防止在按压解除阶段吸入气流,以增 加胸壁复位产生的负压,增强CPR的效果。ACD— CPR和ITD两者联用能提高ROSC率和短期存活率, 但不能明显改善出院存活率和神经功能预后。
万方数据
・6‘
主堡急盗医堂苤查至Q!兰生!旦筮呈!鲞箜!翅堡堕也』垦里!篷丛堕:』!望坚!翌至Q!呈:!!!:呈!:盟!:! 素更能提高ROSC率陋‘2 3I。肾上腺素与氨茶碱均 可导致心脏过度收缩致舒张障碍,即“石头心” 现象,可能是复苏失败的原因之一,两者合用似有 相互抵消的作用Ⅲ1。

治疗、机械通气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等反应不良的 危重患者提供最快的心肺功能支持¨5|。缺点是费 用昂贵,创伤大,需要一定插管准备时间。 1.3开放气道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2.01.001
②插入式腹部按压:插入式腹部按压是在传统
CPR的基础上交替进行胸部、腹部加压,当腹部 压力达到100
压16
mm mm
Hg时可以恒定地增加全身灌注
Hg。它可明显提高冠脉灌注压,提高
ROSC率,未发现明显并发症。1 4I。
电除颤 胸外按压与电除颤何者为先曾有争议。近年发
现,心肌梗死(CA)最初4 min内胸外按压与电 除颤何者为先均不影响结局∞j。因此,最近国内 外均倾向于对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 无脉室速患者首选电除颤。马承君等‘7 o对206例 VF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VF持续时间及 波形是决定CPR和电除颤优先次序的因素,并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