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心肺复苏临床研究进展.docx
心肺复苏临床研究进展
显统计学差异H1。另一项从1998~2003年的大规模
万方数据
医学研究杂志2010年4月
第39卷第4期
・特别关注・
综合征(SIRS)、血管调节受损、血液凝固性增加、肾 上腺抑制、组织氧输送和利用受损、对感染的耐受性 下降,可表现为进行性组织低氧/缺血、低血压、心血 管性虚脱、发热、高血糖、多器官衰竭、感染;④持续诱 因性病变,包括心血管病(如急性心肌梗死/ACS,心 肌病)、肺疾病(如COPD,哮喘)、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如脑血管意外)、血栓栓塞性疾病(如肺栓塞)、毒物 (如过量或中毒)、感染(如脓毒症或肺炎)、低血容量 (如出血、脱水),其表现可因原发病的不同而异。从 治疗和临床预后方面考虑,将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分为 4个阶段,即心脏骤停后即刻阶段、早期阶段、中间阶 段和恢复期阶段,其中即刻阶段可定义为ROSC后前 20min;早期阶段应定义为ROSC后20min至6—12h, 此时早期干预可能最有效;中间阶段是6—72h,此期 损伤仍在继续,应行积极的特色治疗;超过3天应认 为是恢复期,此期预后判断更可靠,最终预后更具预 测性。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处理是时间敏感性的,治疗 措施包括监护和治疗两大部分,监护措施有普通的重 症监护和更高级的血流动力学与脑功能监护,治疗措 施包括早期对血流动力学进行优化,维持正常的通 气/氧合功能,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脏器功能 支持,控制血糖和预防感染及抽搐等¨1。越来越多 的研究显示,轻一中度治疗性低体温对重要脏器功能 的保护有重要作用,不仅可改善预后,轻度治疗性低 体温还可预防心肌梗死后的再灌注损伤I s],Hsu等研 究显示,复苏后轻一中度低体温对窒息诱导的心脏骤 停动物模型有心脏保护作用,它能稳定血流动力学、 改善短期存活率、降低心肌损害∽1。治疗性低体温 可显著缩短院前心脏骤停存活者在ICU住院时间和 机械通气时间,并可改善神经功能预后和1年存活 率¨引。近年来,研究者们将治疗性低体温提前到院 前实施,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应。Kim等¨¨通过随 机方法,对一组63例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回院途中静 脉输注2L 4。C的生理盐水,在患者到达医院时共人液 500~2000ml,平均体温下降(1.24±1)℃,患者至院 时的平均体温为34.7℃,此法易行、安全、有效。Ka— marainen等¨2 3对院外心肺复苏期间静脉输入4。C林 格液,输注速度为33ml/min,到医院时的平均输入量 14ml/kg,这样可使鼻咽部体温平均降低2.5℃。法 国学者Bruel等对一组33例院外心脏骤停者在未达 到ROSC的心肺复苏高级生命支持(ALS)期间,静脉 快速输注2L 4℃的生理盐水,平均体温下降至
心肺复苏技术研究及应用趋势
心肺复苏技术研究及应用趋势在各种疾病和身体状况下,心肺复苏作为最紧急的救治手段之一,可以有效地挽救生命。
随着心肺复苏技术的不断研究、改进和应用,其救治的效果也不断提高。
本文将就心肺复苏技术的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应用趋势进行论述。
一、心肺复苏技术的研究现状心肺复苏技术研究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重点之一。
从最早的手动压胸法到现在的自动心肺复苏机,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
在现代医学技术的支持下,心肺复苏技术已经实现了多样化、精准化和智能化。
目前,心肺复苏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心肺复苏机的改进。
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动心肺复苏机已经成为了心肺复苏治疗的主要手段。
目前,自动心肺复苏机正在不断地进行新技术的研究和改进,以提高其自动化和准确性。
2. 心肺复苏药物的研究。
随着对心肺复苏技术的深入研究,目前已经发现了一些对心肺复苏治疗有较好效果的药物,如心脏复苏液和肾上腺素等,未来还将有更多的心肺复苏药物被开发和应用。
3. 新型心肺复苏设备的研究。
如口对口呼吸器、呼吸机等,未来还将有更多新型心肺复苏设备被研发和应用。
二、心肺复苏技术的应用趋势未来,心肺复苏技术的应用趋势将会更加智能化、快速化和精准化。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更快速的反应时间。
在现代社会,时间就是生命。
未来自动心肺复苏机将会更加智能化,可以为心肺复苏患者提供更快速的反应时间,并将其转移到医院进行精准治疗。
2. 更准确的诊断技术。
通过现代医学技术的支持,未来回复患者的心肺功能将会更加精准。
如通过心肺复苏机等设备,可以测量患者的呼吸频率、心跳速度、氧饱和度等指标,从而精确定位患者的状况。
3. 更智能的治疗手段。
未来,自动心肺复苏机将会在基础技术上继续进行创新,目标是实现更加智能化的治疗操作。
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手段,自动心肺复苏机可以在现场加强如何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等手段,使治疗更加精准。
总体来看,心肺复苏技术是医学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2024年亚洲心肺复苏研究进展
2024年亚洲心肺复苏研究进展研究背景心肺复苏(CPR)是一种关键的急救技术,可在心脏骤停时挽救生命。
亚洲地区一直在不断努力提高心肺复苏的效果和推广普及。
本文旨在介绍2024年亚洲地区在心肺复苏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
主要研究进展1. 新型心肺复苏方法的研究:亚洲地区的研究人员积极探索新型心肺复苏方法,如机械辅助心肺复苏(ME-CPR)和心电图导向性心肺复苏(ECG-guided CPR)。
这些方法在提高心肺复苏效果和减少并发症方面显示出潜力。
2. 心肺复苏培训的创新:为了提高更多人的心肺复苏技能,亚洲地区的研究者致力于创新培训方法。
虚拟现实技术和模拟训练等新颖方法被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医护人员和公众的心肺复苏技能水平。
3. 心肺复苏质量评估的研究:为了确保心肺复苏操作的质量,亚洲地区的研究人员关注心肺复苏质量评估的研究。
通过使用监测设备和实时反馈系统,他们致力于提高心肺复苏操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4. 心肺复苏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亚洲地区的研究还关注心肺复苏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如儿童、孕妇和老年人。
针对这些人群的心肺复苏指南和培训课程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5. 心肺复苏的社区推广:为了提高心肺复苏的普及率,亚洲地区的研究者积极开展心肺复苏的社区推广活动。
通过宣传教育、建立急救网点和推广普及心肺复苏技能培训,他们努力使更多人具备心肺复苏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结论2024年亚洲地区心肺复苏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新型心肺复苏方法的研究、心肺复苏培训的创新、心肺复苏质量评估的研究、心肺复苏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以及心肺复苏的社区推广都对提高心肺复苏效果和普及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些研究成果对亚洲地区的急救医疗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综述 现代心肺复苏的研究进展 精品
现代心肺复苏的研究进展协和医院急诊科邹珺1962年现代复苏开始确立,随着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和发展完善,越来越多的生命得以被挽救[1]。
转眼CPR已诞生50年,这个领域仍存在诸多挑战和可供研究的空间值得探寻。
1.CPR方法2010年指南将成人和儿童(不包括新生儿)基本生命支持中的“A-B-C”(打开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流程更改为“C-A-B”[2]。
重视胸外按压,避免按压中断,可使心肌得到持续有效的血流灌注,并且单纯胸外按压时被动通气可与低水平的肺血流灌注相匹配,患者叹息样呼吸也能提供一定量有效肺泡通气量,这些均可实现一定程度的气血交换,可满足机体复苏初期代谢的需要[3]。
随着对心肺复苏方法学的不断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心搏骤停的围除颤期,为保证除颤成功乃至恢复自主循环,不仅需要及时的胸外按压,而且更需要有效的胸外按压,也即所谓的“Good CPR”或“High-quality CPR”。
如何进行高质量的胸外按压仍然是复苏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各家争论的焦点[4]。
多项研究表明伴随着按压深度的增加,心搏骤停患者的入院生存率由10%提高到约30%,每增加5 mm按压深度,至少可使首次电除颤成功率提高2倍。
CPR中按压深度的增加可以提高心脏停搏患者的短期生存率,却并不改善出院生存率[4]。
2010年复苏指南推荐胸外按压频率至少为100次/min[2]。
有研究发现进一步增加按压频率反而会降低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成功率,这可能与胸廓放松时间受限而导致心肌血流灌注降低有关。
即使是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急救人员,进行>140次/分的2 min胸外按压也会导致按压深度变浅以及体能消耗、疲劳时间提前出现的情况[4]。
Idris等对2005年12月至2007年5月间15876例成人院外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中可用的3098例进行回归分析,研究胸外按压频率与CA转归的关系。
心肺复苏临床研究进展
有力 的支持 , 或将 为 口对 口人 工呼 吸带 来颠覆 性 的变 革 。大样本 的随机 对照 研究 发 现 ,4 2 1例仅 做 胸外 按
压 而 未做 人 工 呼吸 组 与 2 9例 胸外 按 压加 口对 口人 7 工 呼 吸组 相 比, 组 预 后 相 当 。最 近 日本 的 一 项 两 大 规模 的观察性 临床 研究 ( O S S—K N O) 共 纳入 3 A T ,
抢救成 功率依然 很低 , 早实施 心肺 复苏是 提高存 活 尽 率 的主要 措施之 一 。2 0 0 0年美 国心 脏病 学 会牵 头 制 定 的心肺 复 苏 与心 血 管 急 症 救 治指 南 ( 称 心 肺 复 下
苏指南 ) 为各 国心 肺 复苏 的规 范 化起 到 至关 重 要 的 , 作用, 也促 进 了全 球 心肺 复 苏 临床 救 治 的学 术交 流 。 20 0 5年新修 订 的心 肺 复 苏 指 南更 加 完 善 和 系统 化 , 在继 续早期 呼叫 、 早期 心 肺 复苏 ( P 、 期 除颤 和 C R) 早
0 0 0 ) 第 1组 与第 2组 相 比 , 息性 心脏 骤 停 者 、 .0 1 ; 窒
的供 气和 目视胸廓 明显提 升 作 为人 工 通气 的基本 要 素, 使人 工通 气量更 适 于 普通 施 救者 操 作 ; 体外 自 将 动除颤 仪除颤能 量 区分 为单相 和双相 波 , 除颤次数 由
组 总数达 4 6 的 院外 具有 目击者 的成年 心 脏骤停 0 8例
病例 , 1组 4 9例 患者仅 接受 目击 者胸外 按压 而未 第 3
行人 工呼 吸 ; 2组 7 2例患者 得到 经典 的心肺 复苏 第 1
早期 高级生 命 支持 这 “ 四早 生 存链 ” 同时 , 加 强 的 更
简述心肺复苏药物应用研究进展
简述心肺复苏药物应用研究进展摘要】急诊医学属于综合医学类学科,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无论是从急救观念方面亦或是从急救方法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关于心肺复苏的用药治疗近年来也出现了新的理论及观念,本文将着重对心肺复苏治疗中的常用药物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心肺复苏;给药途径;药物;应用【中图分类号】R605.9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2-0011-02Advanc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drugsZeng Yu.Emergency Department,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Qinzhou,Qinzhou,Guangxi 535099,China【Abstract】Emergency medicine is a comprehensive medical discipline.It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and has made remarkable progress both in terms of first aid concept and from first aid methods.In recent years,new theories and concepts have emerged in the treatment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progress in the application of commonly used drugs i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Key words】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Route ofadministration;Drug;Application1.心肺复苏的给药途径在心肺复苏过程中,通过开通外周静脉通路是比较方便且有效的输液治疗途径。
心肺复苏的研究进展
・综 述・心肺复苏的研究进展Res earch Progres s on Cardio-p ulmonary Res us citation刘 婧 狄丽哲Liu Jing,Di Lizhe(People’s Hospital of Linyi City Shandong Province,Shandong276003China)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493(2003)12B-1429-02 “心肺复苏指南2000[1]”是2000年第二届美国心脏协会国际实证评估及心肺复苏国际指南研讨会上,由世界各地的急救专家以“实症为基础的医学”为原则,制定的一套新心肺复苏指南。
该指南考虑了心肺复苏抢救护理的发展需要,揭示了当前临床医学中心肺复苏抢救护理的新动态。
现综述如下。
1 关于心脏骤停的判断 在心肺脑复苏抢救护理中,对于心跳骤停的判断宜简而快。
这是因为心脑复苏越早越好。
如在心脏骤停4min内进行,成功率可达到32%,而如迟延4min以上,成功率则仅为17%。
对于非医护人员,只需检查伤病者的生命表现,而不需要检查脉搏,只需确定伤病员没有“生命表现”包括呼吸、咳嗽或身体动作,就可以实行心脏体外按压法。
但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在实行心脏体外按压法之前,还应正常检查脉搏。
2 关于气道处理 非医务人员不必费时为已经昏迷的气道阻塞病人清除异物。
调查研究表明,很多非医务人员在处理已经昏迷的气道阻塞病人时,只把重点放在如何清除异物上,忘记了实行基本的心肺复苏,而使许多病人失去了抢救良机。
因此非医务人员在处理这类病人时,可以省去清除异物的复杂程序,而专注于实行基本的心肺复苏术。
不过医务人员不受这种限制,应当同时清除异物并实行心肺复苏。
3 关于人工呼吸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人工呼吸首选口对口人工呼吸,操作者深吸一口气后,氧含量约为16%~18%,可以满足复苏需要。
潮气容量要少,因为在实行人工呼吸时,如果潮气容量太大,空气一部分进入肺部,另一部分会进入胃部,使胃膨胀并产生胃内容物返流。
心肺复苏的应用研究进展
心肺复苏的应用研究进展摘要:在医院院前急救中经常会发生患者心脏骤停、呼吸骤停现象,出现此类症状时发病较急,进展较快,当患者没有得到及时、快速的治疗时,会导致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当患者出现心脏骤停、呼吸骤停现象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及时的心肺复苏治疗。
在传统的临床治疗中,心肺复苏主要采用的方法为人工心肺复苏法,医护人员通过徒手按压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其治疗效果与医护人员的工作经验、判断能力以及抢救速度等有关,对医护人员体力消耗较大。
对于缺乏抢救经验的医护人员而言,采用徒手按压的方式进行心肺复苏治疗时考验较大,当心肺复苏时间较长时,容易错过患者最佳治疗时间。
随着心肺复苏治疗的不断发展,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开展按压式心肺复苏治疗外,通过通气、药物、机械等方法辅助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文主要通过综述的手段浅析心肺复苏的应用研究进展,为今后心肺复苏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心肺复苏;机械;研究进展在传统抢救心脏呼骤停患者时主要采用的心肺复苏方法为徒手按压法,该方法主要通过胸外按压、人工呼吸以及建立开放气道的方式进行,对医护人员的要求较高,一般而言抢救经验较为充足的医护人员成功的概率较高,其原因与抢救技巧和经验有关,当用力过猛时会导致患者出现胸肋骨骨折现象,当用力较轻时起不到心肺复苏的效果,由此可见徒手按压式心肺复苏法在院前急诊抢救中存在一定的弊端和缺陷。
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心肺复苏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的优化,在传统心肺复苏基础上通过通气治疗、药物治疗、器械辅助治疗等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使静脉回流成功率得到提升,从而有效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心肌灌注,使患者血流动力学性能得到缓解。
一、通气在心肺复苏的作用和效果陆宏达[1]在对患者开展心肺复苏治疗过程中,通过开展通气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血液循环时的血氧含量。
研究表明,当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按压时不开展通气治疗较按压时通气能够增强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成功率,但是对于出现长时间心搏骤停、非心源性心搏骤停患者而言,在开展心肺复苏治疗时尽早及建立气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3年国际心肺复苏研究进展
2023年国际心肺复苏研究进展简介本文档旨在总结2023年国际心肺复苏研究的重要进展。
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领域和研究方向。
快速反应和早期心肺复苏- 快速反应和早期心肺复苏在心脏骤停患者中的重要性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 研究表明,在心脏骤停发生后,早期进行心肺复苏措施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
- 新的培训和教育方法被开发出来,以提高公众对心肺复苏的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
自动化CPR技术- 自动化CPR技术在心肺复苏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研究人员正在开发和改进自动化CPR设备,以提供更稳定和持续的心肺复苏。
- 这些设备不仅可以提供更好的胸外按压效果,还可以减少操作者的疲劳和错误。
个体化心肺复苏治疗- 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实现个体化的心肺复苏治疗方法。
- 基于患者的特定情况和病因,医疗团队可以调整心肺复苏的参数和药物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 这一领域的研究旨在减少治疗的副作用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心肺复苏后护理和康复- 心肺复苏后的护理和康复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 研究人员正在探索不同的护理方法和康复计划,以帮助心脏骤停患者尽快恢复功能。
- 通过心理支持、康复训练和定期随访,患者可以更好地适应心肺复苏后的生活。
结论2023年国际心肺复苏研究的进展涉及快速反应和早期心肺复苏、自动化CPR技术、个体化治疗以及心肺复苏后的护理和康复。
这些研究为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期待未来的研究进展,以进一步改善心肺复苏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
心肺复苏研究进展
心肺复苏研究进展作者:张文俊来源:《中国中西医综合临床杂志》2008年第05期【摘要】现代心肺复苏的方法是在20世纪50-60年代期间逐步形成,他的出现已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特别是1955年原天津医学院王源旭教授体外心脏按压和1956年除颤器的应用。
1958年8月口对口人工呼吸技术及1960年胸外按压的应用,使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大为提高。
1992年“生命链”的新理念是心肺复苏的又一次飞跃。
几十年来心肺复苏的主要内容固定为人工通气,心脏按压及电复律。
但是各国甚至各地区的复苏标准有所不同。
以2005年美国《循环》杂志公布的心肺复苏指南﹙下称指南﹚为依据,作者就心肺复苏的研究进展综述。
【关键词】心肺复苏研究进展CPR ResearchZhang Wenjun【Abstract】Modern methods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the 50-60 age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gradually, his emergence has saved the lives of many patients, especially the 1955 original Tianjin Medical College Professor Wang Yuanxu external cardiac massage in 1956 and defibrillator applications. August 1958-mouth resuscitation techniques and in 1960 the application of external chest compression, so that the success rate of CPR greatly improved. 1992 “Life Chain” is a new concept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other leap forward.For decades the main elements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for a fixed artificial ventilation, cardiac massage and electrical cardioversion. But even countries in all regions of the recovery is different from the standard. In 2005 the United States to “cycle” magazine published by the CPR guidelines (the guidelines) based on the author on the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research is summarized below.【Key words】CPRProgress1胸外心脏按压前无须检查脉搏过去,在心肺复苏时行胸外心脏按压前常规检查脉搏,现在主张呼吸评估是展开复苏的主要依据无须检查脉搏有无,这是因为在实际操作中即使是专业急救人员也有35%左右的会出现判断错误,同时检查有无脉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心肺复苏的研究热点和进展
S t e e n等 将 1 0 0只 心 室 纤 颤 ( 室颤) 猪 模 型按 随 机 数字 表法分 为 L U C A S组 和 人 工 按 压 组 , 发现 L UC A S组
的心排 血量 、 冠状 动脉 ( 冠脉) 灌 注压 、 呼气 末 二氧 化碳 分
压( P C O ) 以及 自主循环恢 复 ( R O S C) 率均 优于人 工按 压 组( P <0 . 0 5 o We s t f a l l 等 。 。 进行 的一 项 Me t a 分 析 共纳 入
4 肾 上 腺 素
6 5 3 8例 患 者 , 以R O S C率 作 为研 究终 点 , 发 现机 械 按压 明 显 优于 人工 按压 ( P<O . 0 1 ) ; 但B r o o k s 等¨ 进行 的 另一项
技术 , 从而减少无效 除颤次数。R i s t s g n o 等 。 还对来 自6 0 9
例患者 的 1 2 6 0 份 院外 室颤波形 图进 行 回顾性研究 , 结果 发
现, 除颤成 功的室颤患者振幅谱面积值 明显高于除颤失败 的
室颤波形 。因此 , 振 幅谱 面积值有 可能可以作为判断除颤最 佳时机 的一个有效指标 , 指导除颤时机 。
先除颤 和先按 压 两者 R O S C 、 存活 出 院率 、 1 年 生存率 差异
均无 统计学意义 , 而且分析急救 系统反应时间在 5 m i n内和
5 ai r n以上的亚组也没有发现任何 差异 。
电除颤本身会损伤心肌 、 需要 中断胸外按压 , 因此 , 如何 判断 电除颤 的最佳 时机是一个 研究热 点。R i s t s g n o 等 指 出, 可 以通过分析计算 自动体外 除颤仪上记 录的室颤波形 的 加权频谱值来预测除颤成功率 , 这种技术被称 为振 幅谱 面积
心肺复苏的方法及研究进展
心肺复苏的方法及研究进展【关键词】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指当任何原因引起的呼吸和心跳骤停时,在体外所实施的基本急救操作和措施。
但复苏成功率不高,近年来通过众多专家的努力,在复苏方法上做了有益的探索,以期能提高复苏的成功率。
现对心肺复苏的方法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徒手心肺复苏法标准心肺复苏法的修订 20世纪70年代开展了入院前心搏骤停现场早期救护,并使CPR标准化[1]。
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建议[2]:发现患者无反应时应立即呼救、启动急救系统,将患者置于复苏体位,打开气道使用仰头举颏法,人工呼吸缓慢吹气应持续1s,并见胸廓抬高;强调施行连续不间断的胸外心脏按压,若必须暂停按压,也不应超过10s,压幅为4~,以能触及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为有效;按压部位手应放在胸骨下半部,按压时一手掌根接触按压部位,另一只手叠于上方按压,按压频率为100次/min,按压/通气比例为30:2。
持续5个周期或2min检查心电及脉搏1次。
张氏ECPC[1] 1990年我国张天平提出不加“口对口”人工呼吸而单用心脏按压的CPR,称为胸外肺心同步按压复苏法。
强调胸外按压必须按压胸骨下段,借助胸骨与脊柱直接挤压与松弛心脏,使之产生良好的心泵作用,频率50~70次/min,压幅4~6cm,以全手掌按压胸骨中下段。
间插腹部按压式CPR[3]患者取平卧位,背垫硬木板,术者甲按标准CPR方法行胸外按压,并负责人工呼吸;当甲停止时,术者乙压下患者腹部,部位在中腹偏上,深度5~8cm;当乙停止按压腹部时,甲再次下压胸腔,如此反复交叉进行。
胸腹CPR方法是对传统标准CPR方法的改进或挑战。
胸腹CPR 可能加强“胸泵”作用,胸腹CPR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装置”作用,改善通气量的作用,可以明显改善猝死者抢救成功率和长期存活率。
开胸心脏挤压多数情况下,胸外心脏按压为首选,但胸外按压的完全康复率为14%,而开胸心脏挤压可达25%~28%,开胸心脏挤压心排量是胸外按压的倍。
简析心肺复苏临床研究进展
简析心肺复苏临床研究进展【摘要】全世界每年都会有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人因为心脏骤停而猝死,大部分人的死并不是因为无法救治,而是因为大多数人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外面,没有条件进行救治。
心肺复苏的临床研究对能够及时救助需要救助的人有重要意义。
所以本文将对心肺复苏的临床现有办法,复苏成功的标志和未来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能对心肺复苏的普及范围作出重大贡献。
【关键词】心肺复苏;临床研究;发展意义;一、心肺复苏临床研究目的什么是心肺复苏?当人们的心脏停止跳动时,如在一定的时间内一般指4到6分钟内不进行救治的话,就会出现脑和其他重要的器官严重损坏,时间更久就会出现脑死亡。
心肺复苏是指在这种情况下对病人进行抢救所采用的关键措施,是人们能够尽快回复心脏搏动。
根据心肺复苏定义就可以发现如果心肺复苏不及时或者不科学的话非常容易错过救助需要救助的人。
全世界每年都有数十万人因为心脏骤停猝死,这些人的猝死大多数是因为发生在院外救助不及时,也有一部分是因为救助不科学。
无论是什么原因,归根究底都是因为心肺复苏临床研究不够。
所以心肺复苏临床研究对于救助人们有很重要的意义,也是医学史上的里程碑。
二、现有临床心肺复苏方法1、标准的心肺复苏法当病人的心脏突然停止搏动时,首先要对病人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
但是心脏按压的方法有很多,下面具体分析每一个心肺复苏的方法。
早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国家就开展了院外心脏骤停的现场救助方法,并将这种定为最标准的心肺复苏方法。
这种标准方法指出:当发现病人心脏停止跳动没有反应时,应该立刻向周围呼救并拨打120,然后启动急救系统,将病人展开复苏的姿势,打开病人的气道,抬起病人的下巴使之仰着头,并对病人进行人工呼吸,在人工呼吸时需缓慢吹气且持续一秒左右,能够明显看见病人的胸部鼓起来。
在人工呼吸阶段需要连续不间断的对病人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如果有意外情况需要停止心脏按压,停止不能超过十秒钟,按压幅度控制在四厘米到五厘米左右,一直持续到能感受到病人的脉搏为止。
心肺复苏新进展及临床应用
心肺复苏的重要性
在心脏骤停的情况下,心肺复苏是挽 救生命的唯一有效方法。
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可以显著提高患者 的生存率,减少脑部和其他重要器官 的损伤。
心肺复苏的历史与发展
心肺复苏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 开始发展,经历了多次改进和完
善。
近年来,心肺复苏的研究重点在 于提高复苏效果和降低并发症发 生率,如减少胸骨骨折和气胸等。
心肺复苏的培训与普
04
及
心肺复苏的培训课程
01
02
03
培训课程设计
针对不同人群,如医护人 员、公众等,设计不同层 次和针对性的心肺复苏培 训课程。
培训内容
包括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 技能操作、模拟演练等, 确保学员掌握正确的操作 方法和技巧。
培训效果评估
对学员进行考核和评估, 确保培训效果和质量,同 时收集反馈意见,不断完 善培训课程。
心肺复苏新进展及临床 应用
目录
• 心肺复苏概述 • 心肺复苏的新进展 • 心肺复苏的临床应用 • 心肺复苏的培训与普及 • 心肺复苏的未来展望
心肺复苏概述
01
心肺复苏的定义
01
心肺复苏是指在心脏骤停的情况 下,采取一系列急救措施,以恢 复患者的自主心跳和呼吸功能, 挽救生命。
02
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人工呼 吸、电除颤等关键步骤,目的是 在心脏骤停后的黄金时间内迅速 恢复心脏的泵血功能。
03
心肺复苏的临床应用
心肺复苏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院前急救是心肺复苏的重要环节,通过 及时的现场救治和转运,能够提高患者
的生存率。
心肺复苏在院前急救中主要针对心脏骤 近年来,随着心肺复苏技术的不断进步,
停患者,包括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等基 院前急救中心肺复苏的存活率也有所提
2023年心肺复苏研究报告
2023年心肺复苏研究报告简介本报告旨在对2023年心肺复苏(CPR)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分析。
心肺复苏是一种紧急医疗措施,用于在心脏停止跳动或呼吸停止时恢复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
本报告将重点关注2023年在心肺复苏领域取得的新发现和创新。
研究成果1. 自动化心肺复苏设备的发展:2023年见证了自动化心肺复苏设备的进一步发展。
这些设备利用先进的传感器和算法,能够提供更准确、可靠的心肺复苏操作。
这些设备的出现有望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并减少操作者的负担。
2. 心肺复苏培训的创新方法:研究人员在2023年提出了一些创新的心肺复苏培训方法。
其中包括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使培训者能够在模拟场景中进行实践操作。
这些新方法有助于提高培训者的技能水平,并增加在实际情况下应对心肺复苏的能力。
3. 心肺复苏的早期干预:研究发现,在心脏停跳后的早期干预对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至关重要。
2023年的研究推动了对早期干预措施的深入探索,包括使用新型药物和技术来增加心肺复苏的效果。
这些研究为改进心肺复苏的实践指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4. 社区心肺复苏的推广:2023年见证了社区心肺复苏的推广与普及。
研究人员和机构积极开展心肺复苏意识和培训活动,以提高公众对心肺复苏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这些努力有助于提高心肺复苏的普及率,并在紧急情况下挽救更多生命。
结论2023年是心肺复苏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
自动化设备的发展、创新的培训方法、早期干预措施的研究以及社区心肺复苏的推广,都为提高心肺复苏的效果和普及率提供了重要支持。
我们期待未来的研究和创新,以进一步改善心肺复苏的实践和救治效果。
---。
心肺复苏研究进展
开发心内起搏装置用的电极; 为我国企业开发新心肺复苏仪器提供理
论源和实验检验平台。
23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
前期工作基础(1)
2002年5月在急诊室成功救治心脏停搏50 分钟38岁男性:影像《生死之间》;
参加2005年、2010年国际CPR指南制定会 议;
1J Trauma Acute Care Surg 2012; 72: 1213-1219(论文9) [2] Am J Emerg Med 2011; 29: 913-921(论文10)
低温组脑组织
对照组脑组织
49
ROSC后血管内低温对脏器保护作用
在复苏后动物应用低温治疗观察脑MRI、脑 脊液;分析心、脑、肺超微结构、分子生物 学及线粒体结构功能研究,证明低温治疗具 有心、脑保护作用;
18
研究方向及成果
1 CA-CPCR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2 PCAS相关干预治疗及转化医学研究 3 北京地区CA流行病学研究与数据库建立 4 成果转化,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设备
19
CPCR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建立新CA-CPCR大动物模型(猪); 心跳骤停复苏后相关的脏器损伤机制; 结合模型就CPCR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
标准胸外按压 不标准胸外按压
复苏后心肌组织病理
46
先除颤或先按压:我们的结果
研究证明对8分钟VF的猪先除颤可以缩 短ROSC时间、有较好的血流动力学及氧 代谢。
但无论先除颤亦或先按压均对ROSC或24 小时生存率无影响。
Guo zj, Li cs, et al . Resuscitation. 2013;84:233—238(论文8)
心肺复苏术研究进展
·综述·系统医学SYSTEMS MEDICINE 系统医学2018年6月第3卷第11期心肺复苏术是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骤停患者采取的必要抢救措施。
根据资料显示,每年有数十万的人死于心脏骤停,心脏骤停的现象在许多国家的患者身上都普遍存在,而且是危及病人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在医疗条件发达的国家还是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心脏骤停都是应该引起医疗人员重视的病因。
如果患者出现心脏骤停的情况,必须要及时对患者采取心肺复苏术,心肺复苏术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唯一的途径。
在患者出现心脏骤停情况的3~5min内对患者采取心肺复苏术,抢救成功率可达到49%~75%,对心脏骤停患者采取心肺复苏术的时间每延迟1min,患者抢救成功率将下降7%~10%[1]。
心肺复苏术的成功与否,对于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心肺复苏术展开研究,并且不断的调整研究内容,完善心肺复苏术。
1心肺复苏术的国内外普及现状1.1国外心肺复苏术的普及现状国外许多发达国家都有专业系统的心肺复苏术普及体系,在居民社区中也设有急救服务中心。
美国政府要求公民从小学阶段就要学习简单的急救手段,例如拨打急救电话以及简单的包扎技术等,到了初中阶段,就要学习简单的心肺复苏术,高中阶段则要重点学习心肺复苏术。
这种完整的心肺复苏术普及体系使得美国13~14岁的儿童基本都能够正确的完成心肺复苏术,对心脏骤停的患者进行抢救。
荷兰政府要求公民从10岁开始就要学习急救知识,利用情景剧、动画片等形式为儿童普及心肺复苏术,对儿童进行心肺复苏术技能培训[2]。
这样的学校教育能够最有效的提高公民掌握心肺复苏术的普及度。
1.2国内心肺复苏术的普及现状目前心肺复苏术的普及在国内还没有引起重视,我们国家的许多成年人都没有形成正确的急救意识,普通公民几乎没有急救技术[3]。
根据资料显示,我国超过90%的公民没有参加过心肺复苏术技术培训。
心肺脑复苏的研究进展详解演示文稿
15.5 ±0.9Hz
先按压→ 首次除颤成功↑ → ROSC ↑ → 成活率↑
---Berg RA 等 2004年
第八页,共48页。
BLS---Basic Life Support
☻人工呼吸与心脏按压比例 心脏停搏3分钟
2:15,2:50,5:50
三种比例
2:15最佳,SaO2>80%
其他比例SaO2均<40%
--2002年Safar等人回顾性分析2915例复苏病人
▪ 高钾血症等特殊原因时,可在CPR早期运用
▪ 推荐用法
首剂 5% 1mEq /kg 静滴(1ml0.6mEq) 以后按动脉血气调整
第二十七页,共48页。
多巴胺(Dopamine)
▪
适于自主循环恢复后
▪ 推荐剂量:5~20μg/min/kg,
---2002年欧洲复苏协会
☻附卧位CPR
☻手提式迷你型胸外按压器 比Thumper机方便
第十一页,共48页。
第十二页,共48页。
第十三页,共48页。
新方法---周期性全身加速
☻ whole body periodic acceleration along
the spinal axis (pGz) -CPR
单独胸外按压 脑的氧输送 明显低于2:15
第九页,共48页。
BLS---Basic Life Support
☻胸外按压的原理探讨
心超观察心肺脑复苏存活者
胸泵是产生血流的主要原因
----澳大利亚Haast等人
第十页,共48页。
BLS---Basic Life Support
☻加强CPR知识培训 128个中心 1647人 培训一天
心肺脑复苏临床研究进展
心肺脑复苏临床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8-12-07T11:09:33.0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32期作者:彭启强[导读] 本文复习近十几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对其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广东省罗定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罗定 527229)【摘要】 CPCR是常见的危急重症,是临床医学最难的课题,对CPCR药物和治疗方法及机制方面进行大量临床研究和探讨。
本文复习近十几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对其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治疗进展;心肺脑复苏;药物治疗;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2-0009-02 心肺脑复苏(CPCR)是临床医学最困难的问题之一。
近十几年来,人们对CPCR的药物及其方法做了广泛深入研究,促使人们更新新观念,期待着更多有效药物及新技术新方法尽早应用于复苏临床,本文复习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的一些文献,现就CPCR的某些进展综述如下。
1.电击除颤心脏骤停最常见于心室颤动(室颤)或无脉性心动过速[1],早期心肺复苏关健是胸外按压和电击除颤。
而室颤最迅速最有效治疗是直流电击除颤,除颤的概率隋时间增加而下降,室颤在数分钟内转变为心脏停搏。
第一次电击除颤应使用200J最有效最安全,可使89%的室颤转复成功。
有研究认为,每延迟1min电击除颤,除颤成功率下降7~10%,室颤如不及时电击除颤,将很快转为心电静止[2]。
有研究显示,院外发生室颤或无脉性室速无论院前救护的反应时间长短如何,除颤前进行1.5至3min的CPR并不能增加自主复苏自主循环(ROSC)复率,也不能增加出院生存率[3]。
有学者发现如反应时间长4~5min,先进行1.5~3minCPR再除颤比立即除颤更高的ROSC和出院率[4]。
2.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是目前公认的心脏骤停患者最有效,使用最广泛的首选药物。
它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与变时性效应的功能,对心跳停止患者用药后可使复跳;对室颤患者用药后可使细小的室颤变为粗大的室颤波,因而增加电击复律的成功率。
心肺复苏中呼吸支持的临床研究进展
心肺复苏中呼吸支持的临床研究进展欧阳后华【摘要】心肺复苏(CPR)是挽救心搏骤停患者生命的唯一途径,是医学的重要技术之一.CPR技术包括基本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持续生命支持三部分.其中呼吸支持在CPR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不同的呼吸支持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环境条件.所以,了解并掌握不同的呼吸支持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根据CPR的需要采取合理的呼吸支持方法,可有效提高CPR的成功率.%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is the only way to save lives of patients with cardiac arrest,whic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dical technologies. CPR techniques, including basic life support, advanced life support, sustained life support three parts, among which respiratory suppor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Different methods of respiratory support have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pplicable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Choosing reasonable respirator support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need for CPR can improve the CPR success rate effectively.【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1(017)016【总页数】3页(P2467-2469)【关键词】心肺复苏;生命支持;呼吸支持【作者】欧阳后华【作者单位】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广西,钦州,53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心搏骤停后心排血量急剧降低、外周组织氧交换障碍及较大的动静脉血氧浓度差,均可导致组织明显缺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心肺复苏临床研究进展
【摘要】全世界每年都会有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人因为心脏骤停而猝死,大部分人的死并不是因为无法救治,而是因为大多数人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外面,没有条件进行救治。
心肺复苏的临床研究对能够及时救助需要救助的人有重要意义。
所以本文将对心肺复苏的临床现有办法,复苏成功的标志和未来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能对心肺复苏的普及范围作出重大贡献。
【关键词】心肺复苏;临床研究;发展意义;
一、心肺复苏临床研究目的
什么是心肺复苏?当人们的心脏停止跳动时,如在一定的时间内一般指4到6分钟内不进行救治的话,就会出现脑和其他重要的器官严重损坏,时间更久就会出现脑死亡。
心肺复苏是指在这种情况下对病人进行抢救所采用的关键措施,是人们能够尽快回复心脏搏动。
根据心肺复苏定义就可以发现如果心肺复苏不及时或者不科学的话非常容易错过救助
需要救助的人们。
全世界每年都有数十万的人们因为心脏骤猝死,这些人大多数人因为发生在院外救助不及时,也有一部分人是因为救助不科学,。
无论是哪一部分的人,都是因为心肺复苏临床研究不够的原因。
所以心肺复苏临床研究对于救助人们又很重要的意义,也是医学史上的里程碑。
二、现有临床心肺复苏方法
1、标准的心肺复苏法
当病人的心脏突然停止搏动时,首先要对病人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
但是心脏按压的方法有很多,下面具体分析每一个心肺复苏的方法。
早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国家就开展了院外心脏骤停的现场救助方法,并将这种定为最标准的心肺复苏方法。
这种标准方法提出在发现病人心脏停止跳动没有反应时,应该立刻向周围呼救并拨打120,然后启动急救系统。
首先将病人展开复苏的姿势,打开病人的气道,抬起病人的下巴使之仰着头,并对病人进行人工呼吸,在人工呼吸是需缓慢吹气且持续一秒左右,能够明显看见病人的胸部鼓起来。
在人工呼吸阶段需要连续不间断的对病人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如果有意外情况需要停止心脏按压,也不能超过十秒钟,按压幅度控制在四厘米到五厘米左右,一只持续到能感受到病人的脉搏为止。
在按压时,手的摆放也是有要求的,按压的手应该放在病人胸骨的下半部分,用手掌的根部接触按压的部位,将另一只手叠放在按压部位的手的上方用一定力度进行按压,按压的频率控制在大约每分钟一百次为最佳,按压的通气比例保持在三十比二左右为最佳状态。
大约每隔五个周期或者是两分钟左右检查病人的脉搏情况,回复跳动则成功。
2、张氏心脏复苏法
张氏心脏复苏法是张天平在1990年时提出来的,他主张不加“嘴对嘴”的人工呼吸而是主张只需要心脏按压的方法进行心脏复苏,这种方法也叫做胸外心肺同步按压复苏法。
这种方法强调胸外的按压需要在胸骨的下段进行按压,借用胸骨和脊柱之间的挤压使心脏松弛,以此昌盛心脏跳动,这种按压频率控制在每分钟五十到七十词左右,按压幅度在四到六厘米左右为最佳。
要用全掌的力度按压胸骨的下段,这样才有最好的效果。
3、间插腹部按压式心肺复苏法
这种方法需要病人平躺下,最好躺在硬的木板上面,需要两个人进行按压,甲按标准法的方式进行胸外按压,且在按压时进行人工呼吸,乙与甲间接对病人进行腹部的按压,按压的部位在腹部偏上,按压的幅度在五厘米到八厘米左右比较合适。
甲在乙停止按压时需要继续按压病人的胸腔。
这种方法是标准的心肺复苏法的改进版本,能够加强“胸泵”的作用,以此来改善通气量,这样可以更有效的对病人进行救治,提高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和长期存活
率。
4、开胸心脏挤压法
这种方法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开胸心脏挤压法的康复率比较高,可高达25%到28%左右,儿胸外按压法的康复率只有14%,是它的2.6倍。
但是这种方法必须在心脏骤停八分钟到十分钟之内进行才可以,时间太久了就没有救活的概率了。
所以手术前的准备很重要,而且这个方法不适合院外使用。
也有的学者认为这种方法有一定的风险性,只适合在手术中和刚发生心搏骤停时使用。
三、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志
1、自主循环恢复
自主循环恢复是心肺复苏成功的一个主要的标注,它是在机体长时间的、全身性贫血、成功心肺复苏之后的一种不是自然醒的病理生理状态,并一定是真正的心肺复苏成功现象,这种状态被医学上的专家们成为复苏后病。
复苏后病的处理对时间要求比较敏感,治疗措施分为监护和治疗两部分。
其中监护措施是对血流进行优化,使病人保持正常的通气功能,保持身体的水、电解质和酸碱的平衡。
治疗措施是指轻—中度治疗性低体温,研究表明这种治疗性低体温对身体的脏器功能有重要的保护作用,能够稳定血流速度,有良好的临床效应。
2.脑复苏
心脏骤停后,脑损伤和脑死亡是导致整个人残疾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根据研究数据
显示,心脏骤停以后,有22.9%的院内病人和67.7%的院外患者都是因为脑部损伤之死的。
所以,脑复苏是心肺复苏是否真正成功决定因素。
所以脑复苏以后对脑部和神经功能的保护成为重中之重,是医学上学者们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
脑复苏的方法一般采用低温的方法,临床试验已经表明32度到34度左右的全身低温是对脑复苏有很大帮助的。
因为低温可以降低脑中的代谢率,减轻脑中的再灌注损伤。
但是低温不一定对每个人的脑复苏是好的,也有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例如心律不齐,凝血障碍等。
所以研究学者表示采用外部降温法是最有效地,简单且容易实行也没有危害性。
外部降温法可以是戴冰帽,覆盖降温毯,在腋下、颈部等容易散热的部位防止冰块,加快散热,或者直接用湿毛巾、风扇等散热。
四、心肺复苏的未来展望
心肺复苏指南中显示容易出现心脏骤停的人的年龄范围在八岁以上的人之间,这部分
人心肺复苏成功后,由于不同的复苏手术后的症状出现不同的问题。
出院存活率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医学上不仅在进一步对心肺复苏技术做进一步发展做深入研究,还对心肺复苏成功后的患者出现的其他的术后问题做进一步研究,虽然目前没有很大的进展,但是一直在持续研究中。
五、结语
心肺复苏一直都是急诊科更是医学上重要的研究项目,多年以来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是每年因为心脏骤停儿死亡的人还是不计其数,这使我们深深的心痛。
心脏骤停存活率低与这种病本身是离不开的,这种现象需要的急救时间十分短暂,只有短短的几分钟,超过这个时间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损伤,所以心肺复苏是需要争分夺秒的。
根据研究发现出现如此高的心脏骤停死亡率有几个原因:首先,病人自己不知道急救知识,不能有效地对自己救治,也不能及时的通知周围的人救治自己,耽误了时间。
其次,心肺复苏的普及率太低,路上的行人一般以上的都不知道如何救治,想帮忙无从下手。
最后,救护人员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及时的赶到进行救治,耽误最佳的救治时间。
所以,广泛的普及心肺复苏的方法是必须要做的,要让所有的人都知道如何进行按压如何进行人工呼吸,能够在没有医护人员帮助的条件下,也能有效地救助病人。
更希望医学上的学者们能够更好的研
究出对心肺复苏有更大帮助的项目,这对我国心肺复苏临床研究有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丽娟,葛在吉,冯淑华.徒手胸外心脏按压复苏法的进展.中国危重急救医学,2003,15(5):311.
[2]李丹.心肺复苏研究进展.人民聚义,2005,48(3):175.
[3]黄培志.心肺脑复苏的研究进展.中国急救医学,2004,24,(10):747-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