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史之两汉文学批评-课件)ppt讲稿)

合集下载

【学习课件】第二章两汉文学批评

【学习课件】第二章两汉文学批评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夫 《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 也。……”(原文见教材p128)。发愤著书 说的理论内涵主要有:
2021/7/9
18
a.它揭示了“愤”是一切立志传书于世 的各类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因;
b.发愤而著书者,其书才能有较高价 值;
c.发愤著书不同于温柔敦厚的中和审美 规范,既有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又有 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与批判,故有极强 的批判精神。
2021/7/9
23
b.人心之情是外物刺激的感应。人之心情又 是外在的物事的刺激下作出的相应反应,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物动人心人 情,于是表达出来就有哀乐之声,“感于 物而动,故形于声”。这就得出了这样一 个关于音乐产生过程的观念:物→情→乐。
c.音乐不是自然之声,而是艺术审美化之声。 乐则大呼小叫,悲则号泣不已,均不是音 乐,只有审美化或艺术化之声才是乐音, “声成文,谓之音”即谓此。
1、《淮南子》的道家文学批评
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122年),汉高 祖之孙。他召集门客编写了一部子书,名 《淮南子》,又名《淮南王书》、《淮南 鸿烈》。其思想以道家为主,吸收了儒家 思想成分,其中也涉及一些文艺问题,主 要有以下4点。
2021/7/9
10
① 美丑论
《淮南子》的美丑观亦受老庄思想影响。
d.“中有本主”:艺术贵在独创。
2021/7/9
13
③ 鉴赏论
《淮南子》中第一次系统论及艺术审美鉴赏问题, 要点如下:
a.非“知音”莫赏。《修务训》中谈艺有规矩方 圆、准绳曲直,即有规律,只有懂得这些规律, 方可知音,方可鉴赏共鸣。
b.对人的审美能力的认识。人与鸟兽之不同即在 于人有知音之能力,人的欣赏能力又有高下,故 欣赏判断力也有别。

第二章中国文学批评史之汉代的文学批评

第二章中国文学批评史之汉代的文学批评

二、围绕屈原及其作品的论争
屈原评论是汉代文学批评的一个热点。 西汉前期,贾谊、刘安、司马迁等都给屈原以极高评价 。 东汉的扬雄、班固却提出了不同意见,对赋的内容、风 格,乃至屈原的人生准则和生命态度,进行了多方面的非难 。 王逸是汉代第一个对楚辞进行全面整理和研究的人。他 的《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王逸肯定屈 原人品和作品,批评了扬雄、班固对屈原的指责。
第三节
《诗大序》:儒家文 论之总结
课时编号:07
学习目标
掌握《毛诗序》的诗歌理论。 背诵重要段落。
一、大小序诸说及作者问题



汉代独尊儒术,《诗经》获得崇高地位,出现了一批皓首穷经的儒生。在解 诗、传诗的过程中,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诗歌理论,集中反映在《毛诗序》中。 1、大小序 四家诗、三家诗、毛诗。《毛诗序》是《关雎》题目下的一段较长文字,共 491字,通常称《诗大序》;而各篇题目下,都有一段段文字,点名诗的主旨, 作者的背景,通常为小序。 陆德明《经典释文》引旧说,认为从开始,到“用之邦国焉”,这段文字是 解释《关雎》的,称为小序;自“风,风也”起,到篇末,叫做大序。 2、关于作者 1、子夏;2、卫宏;3、子夏、毛公合作;4、子夏、毛公、卫宏合作;5、诗 人自作。6、孔子;7、国史;8、毛公门人。其中子夏作,影响大。
6、王逸的评价
《楚辞章句序》:

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 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而班固谓之露才扬己……是亏其高明,而损其清洁者也。 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帝高阳之苗裔, 则厥初生民,时惟姜嫄也。纫秋兰以为佩,则“将翱将翔, 佩玉琼琚也。昔揽洲之宿莽,则《易》潜龙勿用也。……故 智弥盛者其言博,才益多者其识远。屈原之词,诚博远矣。 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 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 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 肯定屈原的人品,驳斥班固的评价,用类比方法,说 明屈原作品,完全符合儒家经典。肯定屈原的影响。

两汉文学ppt课件

两汉文学ppt课件
三、秦汉文学的主要特征
1、秦汉文学属于上古时期文学的第二阶段, 是中国文学的上古时期发展到中古时期的传 承期,具有承前启后的过渡期文学特点。
2、“秦世不文”是秦代文学的主要特征。 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李斯,他 的《谏逐客书》铺陈排比,逻辑性强,富有 文彩。秦始皇东巡的刻石文对后世碑铭文有 影响。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二、李斯与《谏逐客书》
1、采用铺张手法。 2、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文风波澜起伏,宏放雄辩,有纵
横家遗风。 鲁迅言:“由现存者而言,秦之文章,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3、汉代史传文学、辞赋、政论散文出现繁 盛局面,诗歌处于较为沉寂的时期。
4、汉代文学主流与政治主流、思想文化主 流高度一体化
5、汉代文风以疏荡显其气韵,体式以鸿大 见其壮美。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第一章 秦汉散文
教学设想:这一章要重点把握汉代散 文发展的脉络和演变轨迹,了解各个 阶段散文发展的不同特点,同时还要 熟悉不同时期代表作家的散文代表作 及其特色。
富于文采,既有战国散文的遗风,也受当今辞 赋的影响。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义第五讲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义第五讲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义·第五讲两汉的文学批评第一节两汉文学批评概况一,两汉文学批评的深化。

汉代文学批评在先秦文学批评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同先秦文论相比,又有进一步的深化。

首先,从文学批评形态看,出现了《毛诗序》、《楚辞章句序》、《诗谱序》这样一批理论性强、观点鲜明的序文。

还有象王充《论衡》中的有关篇章及班固《汉书.艺文志》等,都比较集中地论述了文学理论问题。

比先秦零散的议论,有了明显的进步。

其次,从论述的范围看,汉人所论大大超过先秦人所论。

先秦文学批评主要是诗论,且数量有限。

汉人所论有诗论、文论和赋论,所论涉及诗歌本质、功用、诗歌发展与社会政治的关系、创作动力等。

第三,汉代理论家论述的自觉性也大大超过了先秦诸子。

二,两汉文学批评的基本层面。

汉代文学批评大多是对具体作家、作品进行评论,具有较强的实际针对性。

汉人的文学批评对象主要有三方面,即《诗经》、《楚辞》和汉赋。

对这三种文学样式的批评构成了汉代文论的基本层面:A,对《诗经》的研究。

B,对屈原及其作品的研究。

C,对汉赋的评论。

三,汉代文论的发展线索。

西汉前期的文论。

贾谊对屈原的评述。

《淮南子》的文艺观点。

董仲舒的文艺观。

司马迁的文艺观及“发愤著书”说。

西汉中期至东汉初的文论。

《乐记》、《毛诗序》、王充、扬雄的文艺思想。

东汉中后期的文论。

王逸对屈原的评论。

高度肯定屈原,反驳了扬雄、班固等对屈原的非难。

郑玄的《诗》论。

《诗谱序》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汉代思想文化对文学批评的影响一、两汉思想文化概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国家,确立了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主流政治格局和理念。

从秦汉至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前期。

西汉建立之初,统治者惩于秦之二世而亡,同时为了迅速恢复生产、壮大国力,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这种政策的推行,客观上也是藩国及外戚势力强大、存在限制皇权之需要的结果。

与此种国策和当时的政治现实相适应的是在秦朝备受压制而于秦末战乱中死灰复燃的诸子学说在汉初再度呈现争鸣的兴盛态势,儒家和揉合了阴阳五行的黄老道家在各派中声势尤壮。

第二章两汉文学批评

第二章两汉文学批评

汉代的儒家文艺观是在先秦儒家文艺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汉代的儒家文艺观是在先秦儒家文艺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 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它又有了不同于先秦儒家文艺观的新 特点.表现在它具有明显的两面性: 特点.表现在它具有明显的两面性: 首先,它继承了先秦儒家的诗教传统, 首先,它继承了先秦儒家的诗教传统,保守性增强而批评性 减弱,它要求文学必须为政教服务,将文艺纳入政治轨道. 减弱,它要求文学必须为政教服务,将文艺纳入政治轨道. 崇奉"温柔敦厚"的诗教, 崇奉"温柔敦厚"的诗教,强调对上层统治者及其政治措施 讽谏" 美刺" 的"讽谏"或"美刺",必须限制在统治者可以接受的范围 之内;对社会黑暗的揭发,不能超出封建伦理道德规范. 之内;对社会黑暗的揭发,不能超出封建伦理道德规范. 其二,它又发展了先秦儒家文艺思想中积极的内容, 其二,它又发展了先秦儒家文艺思想中积极的内容,并使之 系统和深入.汉代文论大多是针对具体作家作品进行评论, 系统和深入.汉代文论大多是针对具体作家作品进行评论,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汉代文论主要是针对三种文学样式的批 评来展开的.总体上来说,它是在总结先秦诗, 评来展开的.总体上来说,它是在总结先秦诗,骚的文学经 验和对汉赋的评价中形成的. 验和对汉赋的评价中形成的.
第二章两汉文学批评 第一节两汉文学批评概述 一,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 毛诗大序》 二,《毛诗大序》的文艺思想 王充《论衡》的文艺思想. 三,王充《论衡》的文艺思想
第一节两汉文学批评概述
一, 汉代文学批评深受汉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 二, 汉代文论的主要成就

第二章 两汉文学批评

第二章 两汉文学批评

(三)理论内涵
• 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 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愤的产物。 • 作家对时代的兴衰、社会的不平与自我的遭遇特别敏感, 其理想与现实形成深刻的矛盾,因“不得通其道”而“意 有所郁结”,于是升华为艺术的形式加以抒发和表现。
(四)对后世的影响
• • • • 刘勰的“志思蓄愤”说 韩愈的“不平则鸣”说 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 李贽的“泄愤”说
第一节 司马迁的文学批评思想
司马迁与《史记》
• 司马迁(前145—前87或前90)
1、师从孔安国学《尚书》,师从董仲舒学《春秋》 2、前104年开始写《太史公书》 3、前99年,遭受宫刑 4、前91年完成《史记》
•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实录”精神
班固说:“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 之实录。”
第二章 两汉文学批评
学术背景
• 文学与学术分开
1、“学”指学术,“文”指文学;或“文学”指学术, “文章”指称文学。 2、文学概念渐趋净化,文学创作与批评趋向独立。
• 经学盛行
1、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2、今文经学谶纬化,古文经学繁琐化 3、“郑学” :破除今、古文经学界限
• 王充 • 公元178年,汉灵帝/鸿都门学

•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 颂是祭祀天地或颂扬祖先宗庙的乐舞诗歌。

• • • • • 郑玄:“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挚虞:“赋者,敷陈之称也” 钟嵘:“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赋是一种直接铺陈的表现方法。
比、兴
三、王逸的楚辞批评
• 1. 2. 《楚辞章句》,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充分肯定屈原的人生态度。 内容上,屈赋合乎儒家“五经”的宗旨。“《离骚》之 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 艺术上,屈赋与《诗经》相一致,所谓“依《诗》取兴, 引类譬喻”。 以经解《骚》,有着强烈的用世目的,同时不可避免地 沾染了汉代经学穿凿附会的弊病。

第二章两汉文学批评

第二章两汉文学批评

第二章两汉文学批评汉代是中国文化和文学批评史发展的重要时期,大一统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帝国为文化包括文学批评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条件。

两汉文学批评在先秦文学批评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理论的自觉性、系统性以及表述方式都有很大的进展,从而为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理论成熟奠定了基础。

第一节概述两汉文学批评是在两汉文化历史背景下展开的,两汉文化的基本特色和发展走向,制约着两汉文学批评的基本特色及历史走向。

汉初的黄老之学、西汉中期之后的经学、东汉的谶纬之学都对两汉文学批评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两汉时期的文化背景两汉的文化是紧紧围绕汉帝国政权的巩固发展和如何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而展开的,因而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和实用性。

汉代文化的发展,表现为从重黄老之学到独尊儒术即树立儒家思想的权威地位,发展成为经学,再到经学与谶纬之学合流而最终式微这样一个过程。

汉初,统治者鉴于秦末农民起义以及秦朝迅速灭亡的历史教训,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了比较宽松的政策,以黄老之学为指导思想,提倡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这种治国方略适应了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正是这种“无为而治”的基本国策使汉初经济得以发展,政治得以巩固。

陆贾是汉初受黄老思想影响的著名思想家。

他在《新语》中说:“君子握道而治,依德而行;虚无寂寞,通动无量。

”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认为,所有各家都有缺点和错误,惟独道家兼各家之所长而没有任何片面性和弊病,黄老思想的声誉由此达到了顶峰。

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汉代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积累了巨量的物质财富,“无为而治”的思想和政策显然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于政权巩固,经济繁荣,武力强大,也要求思想上树立适合专制统治的正统意识。

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正适应了这种思想转变的需要,因而为汉武帝所采纳。

由此儒家的五部经典《诗》、《书》、《易》、《礼》、《春秋》被尊为“五经”,并由政府设立“五经”博士,广泛传播儒家思想,由此而兴起一门训解或阐释儒家经典著作的学问,即“经学”。

两汉时期的文学批评

两汉时期的文学批评

第二章两汉时期的文学批评第一节两汉文化思想背景略述一、独尊儒术的意识形态与兼容并蓄的文化形态从西汉到东汉,经历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识形态的重大变革后,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先秦理性精神逐渐浸入整个社会层面和人们的观念当中,这当然是出于汉代封建帝国的需要。

然而,汉文化深受楚文化的影响,人常说楚汉不可分,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制度方面,汉承秦制,但是,整个汉文化思想还是深深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楚地的神话幻想与北国的历史故事,儒学宣扬的道德节操与道家传播的荒诞之谈,交织陈列,并行不悖地浮动、混合,深深渗透进人们的思想观念中,生者、死者、仙人、鬼魅、历史人物、现世图景和神话幻想同时并陈,原始图腾、儒家教义和谶纬迷信共置一处,组合成一个兼容并蓄的文化形态。

二、经学发达与辞赋繁荣由于儒家思想成为主导性的社会意识形态,故汉代以阐释和宣扬儒家学说的经学盛行,这尤其体现在文艺思想领域,汉代经学家说诗成风,《汉书.艺文志》记载,说诗的主要有鲁、齐、韩、毛四大家,现所见只有毛家著述,其文艺思想主要体现为将诗学纳为经学的附庸,以今天话说是文艺政治学。

但是汉代的文学艺术实践并非象意识形态的儒学专制和经学理论的没有生气,楚地文化的影响在汉文学艺术实践中尤为突出,如汉代赋体文学的繁荣,其祖宗便是楚辞,汉赋是楚、汉文化相互影响,融为一体所产生的新的文学形式,它既适应于汉朝封建帝国大典:“兴废继绝,润色鸿业”,又融入了楚辞“激岩淋漓,异于风雅”的特征。

第二节《礼记·乐记》中的文艺观一、论音乐的产生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物也。

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2019年二章汉代文学批评.ppt

2019年二章汉代文学批评.ppt

孔穎達正义:周南召南二十 五篇之詩,皆是正其初始之 大道,王業風化之基本也。 髙以下為基,逺以近為始, 文王正其家而後及其國,是 正其始也;化南土以成王業, 是王化之基也。季札見歌周 南召南,曰:“始基之矣, 猶未也”服䖍云:“未有雅 頌之成功。”謂二南為王化 基始,序意出於彼文也。
是以《關雎》以下:此又回 到《關雎》之主题。鄭箋: “哀,蓋字之誤也。當為衷, 衷謂中心恕之。無傷善之心, 謂好逑也。”
第一節 先秦儒家文藝觀的總結及 系統化
一、《毛詩大序》:儒家文藝觀的系統 化
二、溫柔敦厚的詩教 三、詩無達詁
一《毛詩序》:先秦儒家文藝 觀的系統化
四家詩:齊人轅固生;魯人申培;燕人 韓嬰;趙人毛萇。前三家為今文,被立 於學官,設博士。毛詩是用古文寫的, 在西漢未立於學官。到東漢,毛詩被立 於學官,鄭玄為之作箋,由此盛行。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 《樂記》:故歌之為
心為志,發言為詩。 言也,長言之也。說
情動于中而形於言, 之,故言之,言之不
言之不足,故嗟歎之, 足,故長言之,長言
嗟歎之不足,故永歌 之不足,故嗟歎之,
之,永歌之不足,不 嗟歎之不足,故不知
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也。
也。
《樂記》:情動於中,
鄭箋:起家而居有之,
之子于歸,百兩将之(将,护
謂嫁於諸侯也。夫人有
卫)。 維鵲有巢,維鳩盈之(盈,滿,
均壹之德如鳲鳩然,而
謂陪嫁者之多)。之子于歸,百 兩成之(成婚礼)。
Hale Waihona Puke 後可配國君。 鵲,喜鹊。鳩,鳲鳩,或说布谷, 或说八哥。
鳲鳩均一之德
鳲鳩有何德?
《曹風·鳲鳩》:“鳲鳩 在桑,其子七兮。”毛 傳:“鳲鳩,秸鞠也。 鳲鳩之飬其子,朝従上 下,莫従下上,平均如 一。”鄭云“均壹之 德”,其源于此也。

《两汉文学批评》PPT课件

《两汉文学批评》PPT课件

完整版ppt
3
• 赋:其较详者为扬雄。他早年好赋,后又 否定少作,谓:“童子雕虫篆刻”,“壮 夫不为也”(《法言·吾子》)。赋体长于铺 排夸张,适于描绘都市林苑、山川风物、 帝王宫殿,而汉儒却赋予它“讽谏”的重 任。一些赋家如此实践的结果,却产生了 一些作品欲讽反阿谀、“劝百讽一”(《汉 书·司马相如传赞》引场雄语)的现象。
完整版ppt
13
• 《报任安书》
•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 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 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 讬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
完整版ppt
14
•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 于后也。
完整版ppt
15
•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 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 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 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 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 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 事,思来者。
完整版ppt
16
• “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 《史记 太史公自序》
• “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 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 沾衣也。”
• 儒家人格精神的支柱。
完整版ppt
17
• 1、强调了伟大的作品都是作者发愤著书的 产物。
• 吕不韦与韩非子事件的不复合史实。 • 儒家审美理想是中和。 • 司马迁对哀怨之音的正名。 • 以悲为美。 • 以和为美。
完整版ppt
5
•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 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 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 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中国文学批评史汉2讲

中国文学批评史汉2讲
第二讲:“经学”时代的文学理 论批评 汉代(二)
天人合一:董仲舒文学批评
汉代楚辞学批评
天人合一:董仲舒文学批评
董仲舒,是汉代大思想家,也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位 里程碑式的大批评家。这是因为:是他倡议汉武帝“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 思想,从而确定了儒家文学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绝 对指导地位;是他吸收阴阳五行学说和汉代自然科学对人 的生理、心理特点的新认识,在先秦儒学特别是《周易》 美学的基础上,建构起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为 核心的美学思想体系,从而为中国古代文学及其理论批评 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名词解释:《诗》无达诂
• 本是先秦人解说讲《诗》的一种原则与 基本方法,至董仲舒则成为了汉儒解《 诗》的理论依据。“《诗》无达诂”之 说,为文学批评与审美鉴赏提供了一个 广阔的思维空间,读者可以运用孟子“ 以意逆志”的方法,自由地发挥自己的 想象,去探索作品的艺术境界,从而充 分发挥读者作为接受主体的积极性。
(2)重“教化之功”,认为“诗道志,乐咏德”, “礼乐者,道之具”也。
董仲舒的思想体系又一特点是重“道”,认为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而天子代 表天命,不可侵犯,实现其皇权神授的主张。汉大赋 对帝王的歌功颂德,对帝王生活的铺张夸饰,大抵皆 源于此。
(3)重讽谏之美,认为“《诗》无达诂”,一 切评述都应该以“仁”为本。 董仲舒论《诗》,注重于《诗》的美刺作用, 认为《诗》有“诗人美之而作”者,亦有“诗人 疾而刺之”者。可“美”“刺”发挥的都是《诗》 的教化功能。然而,董子又认为“《诗》无达 诂”。《诗》无达诂,本是先秦人解说讲《诗》 的一种原则与基本方法,至董仲舒则成为了汉儒 解《诗》的理论依据。他们为适应“教化”之需, 穿凿附会,使《诗》之意面目全非。

文学批评PPT课件(29页)

文学批评PPT课件(29页)
· 近代:文艺复兴的人道主义、宋明理学 · 现代:欧文· 白璧德和保尔· 摩尔
11
(三)社会历史批评
· 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 现生活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 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社会认识 功用和历史意义
· 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必须将作品产生的 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等 与作品联系起来考察
批评模式的区别。 5. 立足中国的社会历史语境,简析文化批评出现的必然性
与合理性。
29
——约翰· 马勒:《心理学和文学》
16
(八)心理学批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
· 本我、自我、超我的三分心理结构 · 本能冲动凭借艺术创造达到“升华”
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完形心理学:
· 图形和背景、邻近原则、类似原则、良好完形原则 和闭合原则等
· 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是先于部分而决定各 个部分的性质和意义的
9
(一)伦理道德批评
伦理道德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 其由之而形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 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 对象的取舍。这种批评着重于对文学作品 的道德意识性质和品位的评价,实现作品 的伦理价值及道德教化作用。
10
(二)伦理道德批评
伦理道德批评具有历史的久远性
· 传统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柏拉图:“作品须对我们有益;须只模仿好人的 言语,并且遵守我们原来替保卫者们 设计教育时所定的规范。”
7
(二)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思想性
· 高度的真实性 · 进步的倾向性 · 积极健康的情感性
艺术性
·文体的评价 ·艺术形象的评价 ·意蕴批评
8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模式

《两汉文学批评》课件

《两汉文学批评》课件

晚期
汉末时期,随着儒学的衰落和玄 学的兴起,文学批评逐渐转向对 个体情感和艺术形式的关注。
两汉文学批评的影响与价值
影响
两汉文学批评是中国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为后来的文 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思路,同时也为后来的文学家和读者提供了鉴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
钟嵘及其《诗品》
总结词
钟嵘的《诗品》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杰出 之作,对两汉诗歌进行了精辟的评价和分析 。
详细描述
钟嵘,南朝梁代文学批评家,他的《诗品》 是中国第一部诗歌理论著作,对两汉诗歌进 行了系统的分类和评价。他提出了“物感说 ”的诗歌创作理论,认为诗歌是作者对自然 和社会现象的感受和表达。同时,他还对两 汉时期的诗歌风格、意象运用、语言技巧等
对现代文学创作的启示
01
两汉文学批评强调作品的文采、风格和情感,对现代文学创作 在语言表达和情感传达方面具有启示作用。
02
两汉文学批评注重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有助于现代作
家深入挖掘作品内涵和创作灵感。
两汉文学批评对作品的评价标准和研究方法,为现代作家提供
03
了作品评价和自我反思的参考依据。
对现代文化研究的价值
详细描述
审美批评关注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和艺术表现形式,强调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体验。 在两汉文学批评中,审美批评开始逐渐兴起,并成为后来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方向。
比较批评
总结词
比较批评是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之间 的异同点,来评价其价值和意义的一种 方法。
VS
详细描述
比较批评注重文学作品之间的比较和分析 ,通过对比不同作品在主题、风格、语言 等方面的异同点,来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 价值和意义。在两汉文学批评中,比较批 评的方法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绪论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民族特色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两面性与中国古代长期封建社会的发展大体同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独具一格,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二、农业宗法型社会及儒道思想对文学批评的影响由于社会的农业性和宗法性,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而农业生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风调雨顺的自然条件,故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二者的和谐一致。

先秦道家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法天贵真的宇宙观和审美观正是其产物。

三、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概念、范畴的特点受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也有多义性。

它所运用的一系列对立统一的范畴、概念,一方面能够深刻揭示文学现象的规律,包含丰富的艺术辩证法思想,令人读来具体、亲切,富有美感,但另一方面,概念、范畴意义不够明确,分析归纳逻辑不够严密。

梁启超在《国民浅训·不健全之爱国论》中曾对中、西“研究学问之法”的相异点及其结果下断语曰:“我国学者,凭瞑想,敢武断,好作囫囵之词,持无统系之说;否(不足之处)则注释前籍,咬文嚼字,不敢自出主张。

泰西学者,重试验,尊辩难,界说谨严,条理绵密;虽对于前哲伟论,恒以批评的态度出之,常思正其误而补其阙。

故我之学皆虚,而彼之学皆实;我之学历千百年不进,彼之学日新月异无已时,盖以此也。

”王国维在《论新学语之输入》中也对中西不同的思维特点及学术短长作了这样的说明:“抑我国人之特质,实际的也,通俗的也;西洋人之特质,思辨的也,科学的也,长于抽象而精于分类,对世界一切有形无形之事物,无往而不用综括(Cenerafization)及分析(Specification)之二法,故言语之多,自然之理也。

《文学批评》课件

《文学批评》课件

文学批评的实际应用
1 对文学作品的评价
2 对文学创作的指导
通过对文学题材、语言、风格、表现手法 等的评价,为读者提供科学的、客观的评 价标准。
对文学创作者进行评价和指导,指出其创 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和加强 的建议。
3 教学中的文学鉴赏
4 文学理论研究
通过文学批评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对文 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后现代文学批评
强调解构和反思,批评视角更加广泛,探讨 社会、历史、政治、文化等领域的问题。
文学批评方法
1
主观评价方法
重视批评者的主观判断和感受,直观
客观评价方法
2
感性地评价文学作品。
从科学的角度考量文学作品的结构、
风格、意义等等元素,克服主观性, 提高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
3
文字及其内在结构分析
主要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意 象、叙述等方面,以揭示作品的内在 特征。
《文学批评》PPT课件
# 文学批评 PPT课件 从文学批评的定义开始,介绍了其分类、方法、流派等内容,同时还讲述了 其对文学作品评价、文学创作、教学和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实际应用价值。
什么是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是指从理性分析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和艺术构成等方面,客观评 价和解释文学作品的产生、流传和影响的一种文学研究方法和文学理论体系。
文学批评的分类
传统文学批评
主要以文学流派、作家流派、史学视野等为 基础,注重文学规律的领会,对文学的理论 体系体系逐渐形成。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
主要研究文学作品的结构特征,把文学作品 看做是一个系统,探讨作品内部的结构关系 和语言结构的本质。
现代文学批评
对传统文学批评方法的继承和创新,注重对 文学作品的加工、过滤和研究评流派

两汉文学批评

两汉文学批评
两汉文学批评
本章导航
• 经学时代 • 《淮南子》 • 《史记》 • 《诗大序》 • 《论衡》
两汉思想文化的基本状况
黄老之学 “独尊儒术” 儒学与谶纬神学合流 反谶纬思想兴起,谶纬儒学式微
经学时代
诸不在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从西汉中到东汉中二百余年,是经学的全 盛时代,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
《乐记》的文艺思想 ㈢
论艺术本质
音乐的本质在于人
乐者,心之动也。
的内在情感
……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
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诗乐舞同出一源,其源即情
《乐记》的文艺思想 ㈣
音乐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 中,而英华外发:唯乐不可以为伪。”
“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 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 象,然后治其饰。”
二、鉴赏论
1、无载之虚 2、师旷之耳 3、听有音之音者聋,
听无音之音者聪。
司马迁与“发愤著书”
• 司马迁在前人的 思想基础上,结 合自身经验,明 确提出了“发愤 著书”说,对后 世的文学创作和 文论发展产生了 深远影响。
• 在《史记》中专 门为文学家设传, 并对作家们的生 平事迹及作品展 开评论,推动了 古代作家论和作 品评论的发展。
“诗无达诂”为汉儒们随意 解诗提供了理论根据。但从诗歌欣 赏角度看,此论又有合理性。
董仲舒的经学家文论 ㈣
论文与质
志为质,物为文。文著于质,质 不居文,文安施质?质文两备,然后 礼成;文质偏行,不得有我尔之名; 俱不能备而偏之,宁有质而无文。
屈原
附:王逸对屈原的评论

先秦两汉 文学批评课件

先秦两汉 文学批评课件

《左传 · 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 …… 请观于 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 之矣,(王化之基)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百姓勤 恳而不怨恨)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 渊乎!(深厚)忧而不困者也。(忧愁而不困窘)吾闻卫 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为之歌《王》 曰:“美哉,思而不惧,(忧思而不惧怕)其周之东乎?” (东迁以后之诗。)为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 甚, ( 过分 琐 碎 ) 民 弗堪 也 ,是 其 先亡 乎 !” 为 之歌 《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大国之风) 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为之歌《豳》。曰: “美哉,荡乎!(博大)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 (周公东征)为之歌《秦》。曰:“此之谓夏声。(诸夏 之声或者西方之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 乎? ( 秦佐 周 平王 东 迁 , 而 受其 故 地 , 所 以说 “ 周之
玉:珍爱。王呀,正因
为我要爱您,所以写作 此诗,对您进行规劝。
用“美刺”来考察诗歌的功能,这是汉代人的 诗学观,但在先秦时期确已萌芽。不管是“美” 还是“刺”,其功能都是政治社会层面的:作者 通过诗歌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对于社会中 人和事的观点和态度,并且希望诗歌对社会、政 治发容与形式的理论,对后世有非常大的影
响。兹举数例: 陆机《文赋》:“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刘勰《情采》:“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 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 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萧统《答湘东王求文集乃诗苑英华书》:“夫 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 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
寺人孟子,作为此诗。
凡百君子,敬而听之。 (《小雅· 巷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