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6(清)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
儒家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 子等,主张文以载道 ,强调文学的社会功 能。
道家
代表人物有老子、庄 子等,主张无为而治 ,强调文学的自然之 美。
禅宗
代表人物有慧能等, 主张心性本净,强调 文学的心灵境界。
浪漫主义
代表人物有李白、杜 甫等,主张个性解放 ,强调文学的创新和 情感表达。
现实主义
沉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鲁迅的文学批评
总结词
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详细描述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批评主要 集中在批判封建文化和揭露社会弊病方面。他的批评观 点尖锐、深刻,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THANKS
感谢观看
总结词
强调个性与创新
详细描述
宋元明清文学批评中,个性与创新备受关注,强调作家独 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思路,反对因循守旧。
总结词
注重文学作品的艺术性
详细描述
宋元明清文学批评中,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成为重要的评价 标准,强调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同时,对文学 与社会、政治、历史等关系的探讨也更加深入。
03
代表人物有白居易、 苏轼等,主张反映现 实,强调文学的真实 性和人民性。
02
古代文学批评
先秦文学批评
总结词
萌芽阶段,初步形成
详细描述
先秦时期,文学批评开始萌芽,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中 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批评思想,如《论语》、《孟子》等 对诗歌、散文的品评和论述。
总结词
注重社会教化功能
详细描述
先秦文学批评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社会教化功能,强调 文学作品对道德、政治的积极影响。
发展历程
形成
汉代至魏晋南北朝,以《文心 雕龙》、《诗品》等为代表的 系统化文学批评理论。

《清代文学批评》课件

《清代文学批评》课件
《清代文学批评》ppt 课件
目 录
• 清代文学批评概述 • 清代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 • 清代文学批评的主要内容 • 清代文学批评的方法与技巧 • 清代文学批评的影响与价值
清代文学批评概述
01
清代文学批评的背景与起源
清代社会背景
随着封建社会的逐渐衰落,文学 批评在清代呈现出复杂的社会和 历史背景。
THANKS.
清代文学批评的理
02
论基础
儒家文论的影响
01
儒家文论强调文以载道,认为文学应该服务于社会 道德教化。
02
清代文学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将文学视为传承儒 家道德观念的重要载体。
03
儒家文论对清代文学批评的影响表现在对作品内容 、风格、技巧等方面的评价标准。
清代文学批评的哲学基础
01 清代文学批评深受宋明理学的影响,强调文学作 品的道德教化作用。
04
清代文学批评的影
05
响与价值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推动文学发展
清代文学批评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来的文学 创作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丰富文学理论
清代文学批评在继承前代文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 论体系,为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促进文学交流
清代文学批评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了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之间的文 学交流与融合,推动了文学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舞台艺术探讨
清代戏曲批评家对舞台艺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包括舞台 布景、灯光、音效等方面,揭示了戏曲艺术的综合性和独 特性。
清代文学批评的方
04
法与技巧
清代文学批评的文献资料
主要文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第四才子书》、《随园 诗话》等。

《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课件
9
论诗诗
杜甫《戏为六绝句》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10
欧阳修《六一诗话》
诗话
Hale Waihona Puke 南宋吕本中《紫微诗话》11
评点
南宋以后,诗文评点 小说和戏曲批评
12
作业
1.翻阅2-3本选本(古人选本),拍下其可以作为文学批评材料的 内容。
2.找一本诗格,拍下其目录,了解其内容。 3.找到至少3首论诗诗,并解释。杜甫《戏为六绝句》除外。 4.翻看几部诗话,拍下封面和目录。 打印稿,需要拍照
四、思考能力的培养
《论语·子张》第十九: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宋)王熙元推阐: 唯有博学,才能会通;唯有笃志,才能成功;唯有切问而非泛
问,才不至于落空;唯有近思而非远思,才不至于徒劳无功。
14
诗言志
《尚书·尧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 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 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合。……”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小人见矣。 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言者志之苗,行者文之根,所以读君
诗,亦知君为人。
17
反面材料
“文如其人”说
梁简文帝萧纲《诫当阳公大心书》: 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6(清)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6(清)

金圣叹评点《水浒》体现出的重要思想
第七,金圣叹在评点中还详细地分析了《水浒》中具有性格特 征的人物语言,非常赞赏这些个性化的语言。第三回写鲁达观 看通缉他的榜文,被金老一把抱住拉开,并问他为什么这么大 胆,差点被公人抓了。鲁达说:“洒家不瞒你说,因为你上,就 那日到状元桥下,正迎着郑屠那厮,被洒家三拳打死了,因此 上在逃。”
金圣叹评点《水浒》在艺术上的贡献
1、金圣叹对小说的艺术特征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史记》是 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 2、金圣叹在《水浒传序一》中提出了文章“三境”说,他说: 心之所至,手亦至焉者,文章之圣境也。心之所不至,手亦至 焉者,文章之神境也。心之所不至,手亦不至焉者,文章之化 境也。 3、金圣叹对《水浒传》评点在艺术上的最大贡献是深刻地分析 了《水浒》的人物形象塑造特点,指出了《水浒》各种不同人 物的鲜明独特性格特征。他在《读法》中说:“别一部书,看过 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 个人性格,都写出来。”“《水浒传》写一百八个
朱彝尊的自得说
在传统的“言志”派和“缘情”派的对立中,朱彝尊明确表示 赞成“言志”派而反对“缘情”派。 朱彝尊虽然是在言志彰教、有关政事的大前提下来论诗的,然 而他更为实际的是在提倡出于“自得”的“不得已”之作。 诗歌实乃人之内心感情受到刺激,到不得不发、非说不可的时 候才产生的,有“不容己”之情,本于“自得”,其诗方能传 之于后,而具有永久的魅力。他很欣赏中书舍人钱芳标的诗作, 认为“其辞雅以醇,其志廉以洁。其言情也,绮丽而不佻,信 夫情之挚而一本乎自得者钦。”
金圣叹评点》中善于借次要人物的陪衬描写 来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
第四,金圣叹还指出《水浒》作者常常用“以反托正”的方法 来生动地刻画人物性格。 第五,金圣叹特别注意到了《水浒》人物塑造方面善于使之合 乎“人情物理”,而不是故意把英雄拔高、神化,使人感到他 们既是理想的英雄,也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 第六,金圣叹在评点中指出了《水浒传》善于通过人物特殊的 行为、动作、举止、处事方式,来表现其特殊的性格。第三十 七回写李逵当知道面前真的就是一向所敬仰的宋江时,“扑翻 身躯便拜”。

中国文学批评史ppt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ppt课件

四、金元的诗文批判
王假设虚、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方回、杨维桢
五、戏曲小说批判
燕南芝庵<唱论>〔论声乐〕 钟嗣成<录鬼簿> 刘辰翁评点<世说新语> 罗烨<醉翁谈录>
<唱论>对“唱〞的分类 〔一〕唱曲之门户:
小唱、寸唱、慢唱、坛唱、步虚、道情、撒炼、带烦、瓢 叫
〔二〕歌曲所唱标题:
曲情、铁骑、故事、采莲、击壤、叩角等
“点铁成金〞见于他的<答洪驹父书>: 所寄<释权>一篇,词笔纵横,极见日新之
效。更须治经,深其渊源,乃可到古人耳。 青琐祭文,语意甚工, 但用字时有未安处。
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 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 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 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 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
二、五色绚烂与自然天成
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 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 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 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文说>〕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约如行 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 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答谢民师书 >〕
食乎粟,衣乎帛,何不能安于众哉?苟不从 于吾,非吾不幸也,是众人之不幸也;吾岂以众 人之不幸,易我之幸乎?纵吾穷饿而死,死即死 矣,吾之道岂能穷饿而死之哉?吾之道,孔子、 孟轲、扬雄、韩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轲、 扬雄、韩愈之文也。〔柳开<应责>〕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导论1、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实际是对商业性社会中群体关系实质的揭示。

在西方契约性的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性大于亲和性,人与人相处,所注重的不是内在情感的融洽,而是外在关系的平衡。

如何在契约的限度内充分发挥个体的才能是每一个个体首要的生存条件。

2、中西传统精神与民族性格不同:一、西方人与自然是对立的(认为自然中存在着一种可怕的、神秘的力量在驾驭着自己、玩弄着自己),而东方人与自然是和谐。

他们较多地看到人和自然的融洽与亲和。

因为我国古代是农业性的社会,我们民族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对大自然有着一种亲近感。

农业生产相对稳定的特点,造成了我们古人对自己的力量和自然的信任的态度。

二、在世界观和思想方法上,西方人较倾向于看到宇宙事物的差异性、矛盾性,东方人则较多看到它们的整体性、统一性;西方对事物的认识方法有较强的分析性、思辨性,东方看事物往往是直观性。

三、在发展观、历史观上,西方尚“变”,东方尚“通”。

对事物的发展,西方人较多注意到它的前后不同,看到其革变的一面;东方则注意事物发展的的前后承袭,看到它稳定的一面。

如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而我国惠施曾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东西方历史观发展观产生区别的原因:传统上这种事物发展观的差异,究其原因,也是双方社会经济的不同特点造成的。

西方为商业型社会,而商业的特点是流动性、开拓性:商品在不断的流通中才能有利润,市场在不断地开拓中才有发展。

故西方人在传统精神上是进取多于守成。

中国古人对历史发展都一个固执的观点——历史循环论,“无平不颇,无往不复”。

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事物的流动运转,“万变不离其宗”。

思想发展的形式上,东西方的显著的区别:西方思想史的进程表现为“替变”,后者代替前者,新的否定旧的。

而中国古代,在思想认识上的发展多表现为“蜕变”。

小结:我们可以把东西方民族想象成两个性格不同的巨人:站在西方的,是一个活泼好动的、精明的、具有外向性格的巨人;而站在东方的,是一个沉静的、敦厚的、具有内向性格的巨人。

中国文学批评史(清代)

中国文学批评史(清代)

康熙、雍正、乾隆、嘉庆时期,是清代经济发展、 政治稳定的时期,也是清代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全面 发展的时期。此期,统治者对包括文学在内的学术文 化,施以有力的政治干预:一是大兴文字狱,一是以 ‚清真雅正‛规范文风。这时程朱理学为官方所提倡, 而从清初发展起来的考据之学,也由‚经世‛变而为 ‚避世‛。这样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清代的文学批评只 着重于总结过去。虽然在文学论坛上出现了不同文学 流派(如诗中有神韵、格调、性灵;词中有浙派、常 州派等)、不同文学样式(如诗、词、散文等)的文 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但却没有改变中国传统的杂文 学理论体系,而只是对前人的艺术经验做了比较系统 的总结。因此,开创中国纯文学理论体系新时代的历 史任务,只有留待将来的资产阶级批评家去完成。

桐城派之外,清代经学家、史学家的文论 也颇有影响。经学家如戴震、段玉裁、钱大昕、 焦循等也讲义法,讲义理、考据、词章合一, 是与桐城派文论相通的。
清代词论1

清人词学,同创作上相应,也有浙派词与常州 词派之分。浙派的代表是朱彝尊与厉鹗。他们论词, 推尊姜夔、张炎,提倡醇雅清空,既反对粗豪怒张, 也反对淫靡纤艳,乍看去意在抬高词体,实际上也 是适应当时‚清真雅正‛的理论主张。
中国文学批评史
清、近代文学理论批评
“开先的”清、近代文学理论批 评

指从清代前期即 17世纪 40年代到19世纪 30年代约200年间的封建社会阶段的文学批评。 与前代相比,清代文学批评总的特点表现为理 论上的全面性、系统性、多样性,它是中国封 建社会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的总结。
清初,诗文理论影响最大的是钱谦益, 其次是侯方域、魏禧、汪琬诸家。 钱谦益在文坛上活动的时间长,交游很 广,对明代士风、学风、文风的积弊有所认 识。他不仅指出,‚世降道衰,教学偏背, 烦芜之章句,熟烂之时文,剽贼佣积之俗学, 耳食目论,浸淫薰习‛,造成了‚近代文章, 河决鱼烂,败坏而不可救‛(《有学集》) 的严重后果;而且在《列朝诗集》以及某些 文学论文中,具体地分析了明代文学及其理 论的发展过程。论诗文强调情性、世运和学 养三者并重。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清至近代).ppt.Convertor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清至近代).ppt.Convertor

(一)、王夫之的文论一、科学地总结情理之争二、“情景”说三、“现量”说四、诗歌欣赏方面的见解王夫之不仅是一位哲学大师,也是一位美学大师。

他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

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唯物主义美学体系,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种总结的形态。

一、科学地总结情理之争古代“言志”说和“缘情”说的不同宋元以来的情、理之争(宋诗受理学的影响,重理而不重情;严羽强调诗歌主情而反对说理。

)明代以来李贽、公安三袁强调文学应当表现“真情”而反对“假理”。

从文学批评史看,主张言志、载道的偏向主理一派,往往强调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而忽略诗歌的抒情本质和审美特征;主张缘情、抒写性灵的偏向主情一派,往往对诗歌情中有理的方面认识不足,并对情缺乏积极的引导。

王夫之既强调诗歌的本质是表达人的感情(诗以道情,道之为言路也。

诗之所至,情无不至。

情之所至,诗以之至),又不否定诗歌中也有理(王敬美谓:“诗有妙悟,非关理也”。

非理抑将何悟?)。

只是诗歌中的理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理而已(经生之理,不关诗理,犹浪子之情,无当诗情)。

这种对情理关系的认识,避免了片面性,更为科学也更加稳妥,从而对争论了数百年的情、理关系作了比较圆满的总结。

二、“情景”说王夫之的诗歌创作理论特别注重意境的创造。

他认为诗歌意境的构成莫不由情、景两大元素构成: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中的情、景是彼此互相依傍,缺一不可的。

他更进一步深入考察,提出诗歌中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种:其一是“妙合无垠”,结合得天衣无缝,无法分别,这是最高境界,然而要达到这种境界是比较难的;其二是“景中情”,在写景当中蕴涵着情,如李白的《子夜吴歌》中的“长安一片月”;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感到有景物形象在。

总之情景互相融合才能构成诗歌的意境美。

三、“现量”说在诗歌的创作上,王夫之强调主体创作过程的当下性与自发性,他借用佛学的范畴提出了“现量”说,根据教材的论述,简言之,诗歌创作中的“现量”说有现在义、现成义、显现真实义。

《中国文学批评》PPT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PPT课件
政治思想 :黄宗羲“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 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
道德伦理思想:理学--王阳明心学--王 学左派 (泰州学派 )--李贽
(1)王阳明心学”《传习录》 :“心者,天 地万物之主也” /“我心之良知,无有不自 知者”。
(2)泰州学派(王艮、何心隐) ::“吾心 须是自心作得主宰,凡事只依本心而行,便 是大丈夫。”/“平时只是率性而行,纯任自 然,便谓之道。” (黄宗羲《明儒学案·泰州 学案》
六律指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一个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十二律吕实为一个 八度中的十二个音阶。) 八音克谐:《周礼·春官·大师》:八音,金、石、 土、革、丝、木、匏、竹。
“诗言志”的提出
“志”——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诗言志”——诗歌所表现的与政教相联
系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
. 先秦人的文论
一是对《诗三百》的评论, 二是诸子关于哲学、人生、政治、社会等问题的
论述涉及到文艺问题。
先秦文论主要是儒、道两家的文艺思想。
“诗言志”的提出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
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
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
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
“志”: “心之所之”,志向、抱负。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 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 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 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 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 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故变风发乎 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 先王之泽也。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清代前中期的诗文词理论批评》课件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清代前中期的诗文词理论批评》课件

3.先天禀赋和后天学习结合
诗文自须学力,然用笔构思,全凭 天分。往往古今人持论,不谋而合。 李太白《怀素草书歌》云:“古来 万事贵天生,何必公孙大娘浑脱 舞。”赵松雪《论诗》云:“到老 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卷十五) 诗文之作意用笔,如美人之发肤巧 笑,先天也;诗文之征文用典,如 美人之衣裳首饰,后天也。(补遗 卷六)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第十六章 清代前中期的诗文词理论批评
1 康熙时期的文学批评和朱彝尊的自得说
2
王士禛的神韵说
3 雍正、乾隆时期的文学批评和 沈德潜的格调说
4
袁枚的性灵说
5
翁方纲的肌理说
6
桐城派的文论
7
清代的词论
· 第一节 康熙时期的文学批评和朱彝尊的自得说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人, 著有《曝书亭集》。
《说诗晬语》:事难显陈,理 难言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 郁情欲舒,天机随触,每借物 引怀以抒之。比兴互陈,反复 唱叹,而中藏之欢愉惨戚,隐 跃欲传,其言浅,其情深也。 倘质直敷陈,绝无蕴蓄,以无 情之语而欲动人之情,难矣。
2.说理和议论不能违背诗歌的审美特征
《虞山释律然息影斋诗钞序》:诗 贵有禅理禅趣,不贵有禅语。 《清诗别裁集·凡例》:诗不能离理, 然贵有理趣,不贵下理语。 《说诗晬语》:人谓诗主性情,不 主议论,似也,而亦不尽然。试思 二《雅》中,何处无议论?杜老古 诗中,《奉先咏怀》、《北征》、 《诸葛》诸作,纯乎议论。但议论 须带情韵以行,勿近伧父面目耳。
《列朝诗集》:献吉 以复古自命,曰古诗 必汉魏,必三谢;今 诗必初盛唐、必杜: 舍是无诗焉。牵率模 拟剽贼于声句之间, 如婴儿之学语,如桐 子之洛诵,字则字, 句则句,篇则篇,毫 不能吐其心之所有, 古之人固如是乎?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精讲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精讲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精讲
第二章 儒家的文学观
孔子: 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 孟子:“与民同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知言养气” 荀子:《乐论》、《天论》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精讲
第一节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
《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之也。其为人也温 柔敦厚,诗教也。”孔子关于文艺的一系列论述都是围绕“诗教” 而展开的。下面我们分五个方面来加以论述。
“文”的概念就是受原始绘画的启发而产生的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文者,物象之本。” 《说文》中所解释的:“文,错画也,象交文。”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精讲
第四,先秦时期虽然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大都还只 是一些片断的论述,很多还不是直接的文学理论批评,但是已 经涉及具有我国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学理论批评中的一系列基本 问题,并且为文学理论批评的进一步发展,从哲学和美学思想 方面埋下了牢固的基石,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中的许多问题都可 以在先秦找到渊源。
第一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 ——先秦时期
先秦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 第一,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还处于萌芽和产生时
期,它们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而不是 纯粹的、单一的。 “《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 则也。”《左传·嘻公二十七年》 “文质彬彬”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精讲
己所谓的“论文叙笔” 前10篇为有韵之文,后10篇为无韵之笔。 (3)、第26篇《神思》至《总术》为创作论或曰写作方法论。 (4)、《时序》、《通变》、《才略》、《知音》、《程器》五篇为杂论,
分别讲文学史,作家论,鉴赏论,作家品德论。 (5)、最后第50篇《序志》,全书的序言

中国文学批评史 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 课件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的产生过程;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学理论批评从一开始就与西方文论形成的差异(民族特色)等;了解掌握儒、道文学观的核心精神及其文艺思想的结合、互补及其影响等。

教学重点:儒家文学批评道家文学批评教学难点:儒家文学批评和道家文学批评的对立互补教学学时:4学时第一节先秦文学批评概述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是在《诗经》、《楚辞》、历史散文及诸子散文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奠基时期。

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一文指出:“《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

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

从此以后二千年间,诗——抒情诗,始终我国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

”在先秦文学史上,诞生过许多令人仰慕的第一: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个文化巨人孔子,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第一部编年体史纲《春秋》,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论语》等等。

一、先秦文学批评的基本特点先秦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滥觞时期。

比较而言,先秦文学理论具有以下鲜明特点:(一)处于萌芽状态1.原因(1)文、史、哲不分,文学批评具有浓郁的学术文化色彩。

(2)文学与其他艺术不分:诗、乐、舞三位一体(《尚书•尧典》)(3)文学是广义的:文学泛指学术、学问,“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论语•先进》)2.表现(1)文学批评观念与礼乐观念杂揉(2)文学批评观念与学术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思想)杂揉(二)诗学为先中国最早的文学样式是诗,所以文学批评的最初形态也就是诗的批评,直至明清,它仍居主导地位。

先秦文学批评以《三百篇》为圭臬,诸子百家皆主“诗言志”之说。

先秦文论广泛涉及到了天人关系、美善关系、文质关系、言意关系、诗乐关系等在内的文艺问题。

诗言志是先秦文学批评的一面光辉旗帜,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与文学批评的开山之主。

(三)零散不成系统,但影响深远1.零散不成系统,这与萌芽状态互为因果。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其次,重视作家创作个性的体现。 随着强调社会性与共性的儒家经学的衰落和重 自然、重个性的道家玄学的兴起,一个个性觉 醒的时代已然到来。 这大大促进了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转变与繁 荣。 第三,重视文学创作自身规律与特点的研究。 这与玄学在魏晋南北朝期间得到广泛传播 关系 密切。
言、象、意的关系
论表现技巧


(1)在结构和布局上,必须安排好“意”和 “辞”,所谓“选义按部,考辞就班”。 (2)重视“意”的主导作用:“理扶质以立 干,文垂条而结繁。” (3)提出艺术技巧的若干原则:“其会意也 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既音声之迭代,若五 色之相宣。” 构思巧妙、辞藻华美、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这些正是六朝文学在形式美方面的三个主要 追求。
《文赋》的影响


从总体上说,《文赋》开始体现了中国 古代文论论创作以道家为主、论功用以 儒家为主的儒道结合的文艺思想特征。 不仅《文心雕龙》是对《文赋》的全面 继承和发展,而且挚虞、李充的文体论, 沈约的声律论,萧统《文选》中的文学 观念,等等,都受到《文赋》的某种影 响。
第四节、永明声律论和文笔之争
《文赋》论文学的构思与创作



一、如何进行艺术构思,是《文赋》探讨的重点问题。 1.构思的前提条件:玄览、虚静的精神境界和知识学问的 丰富积累。此即《文赋》开篇提出的:“伫中区以玄览, 颐情志于典坟”。 “玄览”一词出自《老子》,河上公注谓:“心居玄冥 之处,览知万物,故谓之玄览。”它是指一种不受外物 及杂念干扰而能统观全局、烛照万物、思虑清明、心神 专一的精神状态。这是针对“意不称物”而提出的。 而针对“文不逮意”则要求作者通过广泛学习来汲取前 人的学识与艺术经验。
“文以气为主”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绪论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民族特色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两面性与中国古代长期封建社会的发展大体同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独具一格,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二、农业宗法型社会及儒道思想对文学批评的影响由于社会的农业性和宗法性,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而农业生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风调雨顺的自然条件,故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二者的和谐一致。

先秦道家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法天贵真的宇宙观和审美观正是其产物。

三、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概念、范畴的特点受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也有多义性。

它所运用的一系列对立统一的范畴、概念,一方面能够深刻揭示文学现象的规律,包含丰富的艺术辩证法思想,令人读来具体、亲切,富有美感,但另一方面,概念、范畴意义不够明确,分析归纳逻辑不够严密。

梁启超在《国民浅训·不健全之爱国论》中曾对中、西“研究学问之法”的相异点及其结果下断语曰:“我国学者,凭瞑想,敢武断,好作囫囵之词,持无统系之说;否(不足之处)则注释前籍,咬文嚼字,不敢自出主张。

泰西学者,重试验,尊辩难,界说谨严,条理绵密;虽对于前哲伟论,恒以批评的态度出之,常思正其误而补其阙。

故我之学皆虚,而彼之学皆实;我之学历千百年不进,彼之学日新月异无已时,盖以此也。

”王国维在《论新学语之输入》中也对中西不同的思维特点及学术短长作了这样的说明:“抑我国人之特质,实际的也,通俗的也;西洋人之特质,思辨的也,科学的也,长于抽象而精于分类,对世界一切有形无形之事物,无往而不用综括(Cenerafization)及分析(Specification)之二法,故言语之多,自然之理也。

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 PPT

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 PPT

影响: 一是强调文学创作主体的人格形 象; 二是形成“知人论世”的批评方式; 三是采用比德的言语方式。
第二,功利主义
“诗言志。” 《尚书·尧典》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 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客曰: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 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 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 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 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 《庄子·渔夫》
第三,言外之意。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 不可以言传者。 ——《庄子·天道》
四、中国文学批评的文化背景
(一)儒家文化与中国文学批评 第一,人格主义。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 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 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 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 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二、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版。 参考书: 1. 郭预衡:《中国文学批评史》全二册,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2.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 史》三卷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 李建中:《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三、文学批评史 文学批评:是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和评论。 这种认识和评论,后于文学创作,是与人们对自 然和社会的认识,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 术和思维能力的水平,与思想文化和伦理道德的 状况,以及文学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密不可 分。 文学批评史:是研究历代文学思想发展历史 的科学;是总结历代文学创作经验结晶的历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PPT精品课程课件全册课件汇总

中国文学批评史PPT精品课程课件全册课件汇总

无为,修心静观,对艺术创作和欣赏的思维规
律比较注意。
• 儒家较多看到文艺的外部规律,而道家则比较 多的看到文艺的内部规律。综观我国的文艺理 论史,有两条明显的线纵贯始终:一条沿孔、 孟等儒家正统思想的线发展的,强调文艺与政 治的联系,强调“文以载道”;一条沿道家这
“儒”
• “儒”的字源学考察: 柔、需 • “儒”的关键词释义: 血缘/仁义/礼乐/诗教
儒家创始人 孔子——
儒家文化
• 人格主义 • 功利主义
• 经学中心主义
“道”
道家创始人 老子
道家文化
• 虚静其心 • 法天贵真
• 言外之意
“佛”
“佛”的本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文化
• 真实观
• 灵感观 • 境界观
3、中国文论的思维方式有哪些特征? 4、从“理论形态”的层面谈谈中国文论的诗性特征。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先秦时期


先秦是中国文学的开端。闻一多在《文 学的历史动向》中指出:
《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
型了。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从此以后二
叫“经学”、“史学”、“玄学”,“文”成了文学
作品的专称。鲁迅说,魏晋时期才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艺”
• 先秦时“艺”的涵括也很广,它包括艺术,但 也包括技术,才能,甚至科学,古称“礼、乐、 射、御、书、数”为六艺。先秦时期的“文艺”
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但古人有关“文”和
“艺”的一些规律,也是适合纯文艺的。
文论范畴的经验归纳性质
• 中国文论范畴多取自于人自身以及日常生活经
验,比如风骨、体性、神采、韵味等。所归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金圣叹认为艺术结构安排既要符合于现实生活的真实,又要 尽量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使之具有极大的生动性与丰富性。 《读法》中说:“《水浒传》不说鬼神怪异之事,是它气力过人 处。《西游记》每到弄不来时,便是南海观音救了。”
毛宗岗、张道深和脂砚斋等人的小说理论批 评
继金圣叹评点《水浒》之后,在对长篇小说的评点方面,最有 名的是毛纶、毛宗岗父子评点《三国演义》、张竹坡评点《金 瓶梅》和脂砚斋评点《红楼梦》。他们都深受金批《水浒》的 影响,而毛氏父子和张竹坡对金圣叹尤为钦佩。他们在对小说 创作的看法上,很多是和金圣叹一致的,甚至是直接运用金批 的一些观点来进行批评的。但是他们在有些观点上和金圣叹是 不一致的,有些则在金圣叹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此外也有 他们自己的某些独创性见解。
第三节 乾隆时期的文学批评和沈德潜的格 调说
沈德潜是叶燮的学生,他的诗学思想在强调“诗教”、提倡 “温柔敦厚”方面是和叶燮一致的,是与清廷之提倡程朱理学 相适应的,特别是由于他晚年在政治上的特殊地位,其诗学思 想自然会具有明显的维护封建统治色彩。 格调说:从诗歌艺术上说,沈德潜是讲究格调的,这也是与他 提倡“温柔敦厚”的“诗教”相一致的。主张有益“诗教”、 有补于世道人心的“中正和平”之作,讲究有法可循、以“唐 音”为准的“格调”。沈德潜的“格调”则是在神韵基础上侧 重含蓄蕴藉而形成的,他所要遵循的“法”是活法而非死法, 是合乎自然之“法”。
清代前中期的四大诗歌派别
王士禛的神韵说,乾隆时代沈德潜的格调说、袁枚的性灵说和 翁方纲的肌理说,是清代前中期最富有特色四大诗歌派别。
第二节 王士禛的神韵说
清代前期的诗文创作和诗文理论发展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 王士禛和方苞,故袁枚的《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中有“一代正 宗才力薄,望溪文集阮亭诗”之说,不仅方苞的文章和王士禛 的诗是清前期的“一代正宗”,而方苞的文论和王士禛的诗论, 也同样是清前期的最有代表性的文学理论。 神韵说是清代王士禛提出来的文艺理论;神韵是指一种理想的 艺术境界,其基本的美学特征是自然传神,韵味深远,天生化 成,而无人工造作的痕迹;神韵说的中心是要充分发挥意境创 造中的“虚”的作用,其次,神韵之作以自然、入神为其重要特 色。具有神韵的诗歌境界,只有在诗人灵感爆发、兴会神之时 方能创造出来。剧文学剧本的创作,明确提出了 “结构第一”的思想;实际上就是把文学剧本的创作放在第一 位;主要阐述了“戒讽刺”、“立主脑”、“脱窠臼”、“密 针线”、“减头绪”、“戒荒唐”、“审虚实”七个方面问题。
“结构第一”详解
李渔提出的“结构第一”的七个方面,就其理论内容来说,大 体可以概括为下列五个方面: 第一,艺术构思和创作过程中虚构和真实的关系。李渔所说的 “审虚实”,就是从如何对待不同题材作品的虚构和真实出发, 要求作家认真重视和正确解决戏剧创作中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 实的关系。
袁枚的性灵说
何为“性灵说”? “性灵说”是中国明清时期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 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 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 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诗歌理 论的继承和发展;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 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 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金圣叹评点《水浒》体现出的重要思想
第七,金圣叹在评点中还详细地分析了《水浒》中具有性格特 征的人物语言,非常赞赏这些个性化的语言。第三回写鲁达观 看通缉他的榜文,被金老一把抱住拉开,并问他为什么这么大 胆,差点被公人抓了。鲁达说:“洒家不瞒你说,因为你上,就 那日到状元桥下,正迎着郑屠那厮,被洒家三拳打死了,因此 上在逃。”
《闲情偶寄》其书
《闲情偶寄》共分六卷,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 饮撰、种植、颐养八个部分,不仅有戏剧理论,也有园林建筑 及其他方面的内容。有关戏剧的理论集中在前三个部分中,比 较全面地论述了有关戏剧的文学剧本创作、演员的表现艺术以 及导演艺术等重要问题。 《闲情偶寄·词曲部》主要是讲戏剧创作的,其中分为结构、 词采、音律、宾白、科浑、格局六个不同方面。李渔的戏剧理 论在中国古代戏剧理论批评史上具有突破性的重要意义,这就 是他特别重视戏剧文学剧本的创作,明确地提出了“结构第一” 的思想。
第十六章 清代前中期的诗文词理论批评
第一节 康熙时期的文学批评和朱彝尊的自得说 第二节 王士禛的神韵说 第三节 乾隆时期的文学批评和沈德潜的格调说 第四节 袁枚的性灵说 第五节 翁方纲的肌理说
第六节 桐城派的文论
第七节 清代的词论
第一节 康熙时期的文学批评和朱彝尊的自 得说
金圣叹评点《水浒》在艺术上的贡献
1、金圣叹对小说的艺术特征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史记》是 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 2、金圣叹在《水浒传序一》中提出了文章“三境”说,他说: 心之所至,手亦至焉者,文章之圣境也。心之所不至,手亦至 焉者,文章之神境也。心之所不至,手亦不至焉者,文章之化 境也。 3、金圣叹对《水浒传》评点在艺术上的最大贡献是深刻地分析 了《水浒》的人物形象塑造特点,指出了《水浒》各种不同人 物的鲜明独特性格特征。他在《读法》中说:“别一部书,看过 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 个人性格,都写出来。”“《水浒传》写一百八个
“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传奇亦然。”
“头绪繁多,传奇之大病也。《荆》、《刘》、《拜》、《杀》 之得传于后,止为一线到底,并无旁见侧出之情。三尺童子, 观演此剧,皆能了了于心,便便于口,以其始终无二事贯穿只 一人也。
“结构第一”详解
第五,情节安排的合理性和细节描写的真实性。李渔所说的 “密针线”即是指戏剧创作中情节的组织应当是合乎生活实际 的,各部分之间需要有照应、有联系,情节的发展要顺乎情理, 符合于生活本身的逻辑。 “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 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 之破绽出矣。”
第十五章 清代的小说戏曲理论批评
第一节 金圣叹的《水浒》评点 第二节 李渔《闲情偶寄》中的戏曲文学理论
第一节 金圣叹的《水浒》评点
金圣叹评点《水浒》在艺术上的贡献 金圣叹评点《水浒》的主要成就是在小说创作的艺术理论上。 金圣叹对中国古代的诗文书画艺术均有很深的造诣,对古代文 艺美学传统也十分熟悉,同时他对小说、戏曲有很广泛的研究, 对明代的小说、戏曲批评也极为了解,因此,他对《水浒传》 的艺术分析,虽然也有一些八股气的影响,但是绝大部分是相 当精彩的。他对《水浒》艺术分析的主要特点是,善于把中国 古代传统的文艺美学和小说创作的实际密切地结合起来,继承 和发展了明代小说理论批评的成果,把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 发展到了最高峰。
金圣叹评点《水浒》体现出的重要思想
第一,金圣叹指出《水浒传》之所以能使它所写的一百八人有 一百八样性格,是因为作者善于运用中国传统的文艺美学原则 来描写人物,注重神似而不拘泥于形似,能够把“以形写神”、 “得其意思之所在”这些艺术表现方法来创造特殊性格,从而 使自己笔下的人物能达到“传神”、“逼真”的“化境”。 第二,金圣叹认为要使人物形象传神和逼真,必须善于写出人 物性格中的“同中之异”来,“《水浒传》只是写人粗卤处, 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 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绊,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 说处,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
李渔《闲情偶寄》中的戏曲文学理论
李渔其人 明清之交,在戏曲理论批评方面,出现了中国古代戏剧理论的 最重要代表人物李渔,李渔(1611----1680),字笠鸿,又字谪 凡,号笠翁,别号笠道人、新亭客樵、随庵主人等,祖籍浙江 兰溪,生于江苏如皋,晚年居于杭州西湖。他是一位很有名的 戏剧、小说作家,著有传奇《十种曲》、小说集《十二楼》等。 又是著名的戏剧理论批评家,著有《闲情偶寄》,其中有关戏 剧的论述就其体系的完整和理论的深刻性来说,别的论著都无 法与他相比。李渔曾以他的家姬组成戏班子,周游各地演出, 招待达官贵人。
第二,强调戏剧创作必须对现实生活作客观的和真实的描写, 使之具有广泛深刻的社会意义,反对把戏剧创作变成泄私愤、 报私仇的工具,或写些荒诞不经的内容作为个人的消遣之用。
“结构第一”详解
第三,提倡戏剧创作的独创性。这主要表现在“脱窠臼”一节 中。 “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 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戛戛乎陈言务去,求新之谓 也。” 第四,确立主题和题材,突出主要戏剧冲突。这集中表现在 “立主脑”和“减头绪”两节中。
朱彝尊的自得说
在传统的“言志”派和“缘情”派的对立中,朱彝尊明确表示 赞成“言志”派而反对“缘情”派。 朱彝尊虽然是在言志彰教、有关政事的大前提下来论诗的,然 而他更为实际的是在提倡出于“自得”的“不得已”之作。 诗歌实乃人之内心感情受到刺激,到不得不发、非说不可的时 候才产生的,有“不容己”之情,本于“自得”,其诗方能传 之于后,而具有永久的魅力。他很欣赏中书舍人钱芳标的诗作, 认为“其辞雅以醇,其志廉以洁。其言情也,绮丽而不佻,信 夫情之挚而一本乎自得者钦。”
金圣叹评点《水浒》体现出的重要思想
第三,金圣叹指出了《水浒传》中善于借次要人物的陪衬描写 来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
第四,金圣叹还指出《水浒》作者常常用“以反托正”的方法 来生动地刻画人物性格。 第五,金圣叹特别注意到了《水浒》人物塑造方面善于使之合 乎“人情物理”,而不是故意把英雄拔高、神化,使人感到他 们既是理想的英雄,也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 第六,金圣叹在评点中指出了《水浒传》善于通过人物特殊的 行为、动作、举止、处事方式,来表现其特殊的性格。第三十 七回写李逵当知道面前真的就是一向所敬仰的宋江时,“扑翻 身躯便拜”。
康熙时代文坛上最有影响的是朱彝尊和王士镇,被称为南朱北 王。从文学思想上说,两人的侧重点不同,朱彝尊重学问,王 士镇重性情,但是他们之间也有可以沟通的地方,朱也不是不 讲性情,王也不是不讲学问,只是重心不同而已。 朱彝尊的文学思想核心是重道、宗经、博学,提倡“诗言志” 的传统,同时强调言志抒情必须出于“自得”,内心之“不得 已”。他在《与李武曾论文书》中说他在大同曾“闭户两月, 深原古作者之所由得,与今之所由失”,“然后知进学之必由 本,而文章不离乎经术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