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7剖析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
儒家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 子等,主张文以载道 ,强调文学的社会功 能。
道家
代表人物有老子、庄 子等,主张无为而治 ,强调文学的自然之 美。
禅宗
代表人物有慧能等, 主张心性本净,强调 文学的心灵境界。
浪漫主义
代表人物有李白、杜 甫等,主张个性解放 ,强调文学的创新和 情感表达。
现实主义
沉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鲁迅的文学批评
总结词
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详细描述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批评主要 集中在批判封建文化和揭露社会弊病方面。他的批评观 点尖锐、深刻,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THANKS
感谢观看
总结词
强调个性与创新
详细描述
宋元明清文学批评中,个性与创新备受关注,强调作家独 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思路,反对因循守旧。
总结词
注重文学作品的艺术性
详细描述
宋元明清文学批评中,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成为重要的评价 标准,强调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同时,对文学 与社会、政治、历史等关系的探讨也更加深入。
03
代表人物有白居易、 苏轼等,主张反映现 实,强调文学的真实 性和人民性。
02
古代文学批评
先秦文学批评
总结词
萌芽阶段,初步形成
详细描述
先秦时期,文学批评开始萌芽,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中 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批评思想,如《论语》、《孟子》等 对诗歌、散文的品评和论述。
总结词
注重社会教化功能
详细描述
先秦文学批评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社会教化功能,强调 文学作品对道德、政治的积极影响。
发展历程
形成
汉代至魏晋南北朝,以《文心 雕龙》、《诗品》等为代表的 系统化文学批评理论。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课件

概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曾叫“古代文论”,全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

时空是“中国古代”;包含“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两个方面。

文艺学的分支:文学史(文学发展史):是探讨各民族文学发展或世界文学发展的具体历史,阐述发展规律的学科。

它在历史的过程中对文学作个别的、具体的研究。

也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

文学批评:是分析和评价具体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

一般针对某部作品、某个作家或一种文学现象,属于个别、具体的研究。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普遍、一般规律,探讨文学的基本原理,树立基本的文学观念。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创作(作家——作品)文学鉴赏(作品——读者)“意境”,王国维认为作品有境界,必须做到情景交融,“‘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因“闹”字逼真地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又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因“弄”字既细致地刻画出淡云拂月,花枝摇曳的美好夜色,也隐约透露出诗人对于春色将阑的惋惜之情。

对这两佳句的分析是文学批评,其成果为总结意境的理论提供依据,而在文学史中,许多人都在证明意境的存在。

一、中国古代文论与批评的民族化特色1.批评家的非职业化西方文学批评转化为商品生产,成为独立职业。

中国文学批评是士大夫仕宦以外聊以娱人娱己的风雅余事,“余事作诗人”,“余事作批评”。

西方文学批评原训“文学裁判”(literary criticism)。

十八世纪以前,西方盛行“判官式的批评”,批评家与作家势不两立。

十九世纪以后,批评家与作家之间的对立关系才逐渐缓解。

法国法朗士(1844-1924)《生活文学》宣扬印象主义批评理论,“为了真诚坦白”,“把自己的灵魂在许多杰出作品中的探险活动加以叙述”,“把冷嘲和同情都摆在读者面前,由他们看了以后自己去作判断”。

批评与创作的对立,到近代才消除融合。

英国诗人爱理阿德主张“创作必寓批评”,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主张“批评必寓创作”。

中国文学批评史ppt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ppt课件

四、金元的诗文批判
王假设虚、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方回、杨维桢
五、戏曲小说批判
燕南芝庵<唱论>〔论声乐〕 钟嗣成<录鬼簿> 刘辰翁评点<世说新语> 罗烨<醉翁谈录>
<唱论>对“唱〞的分类 〔一〕唱曲之门户:
小唱、寸唱、慢唱、坛唱、步虚、道情、撒炼、带烦、瓢 叫
〔二〕歌曲所唱标题:
曲情、铁骑、故事、采莲、击壤、叩角等
“点铁成金〞见于他的<答洪驹父书>: 所寄<释权>一篇,词笔纵横,极见日新之
效。更须治经,深其渊源,乃可到古人耳。 青琐祭文,语意甚工, 但用字时有未安处。
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 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 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 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 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
二、五色绚烂与自然天成
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 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 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 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文说>〕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约如行 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 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答谢民师书 >〕
食乎粟,衣乎帛,何不能安于众哉?苟不从 于吾,非吾不幸也,是众人之不幸也;吾岂以众 人之不幸,易我之幸乎?纵吾穷饿而死,死即死 矣,吾之道岂能穷饿而死之哉?吾之道,孔子、 孟轲、扬雄、韩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轲、 扬雄、韩愈之文也。〔柳开<应责>〕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7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7

比较:诗人的职责



茨威格:人有坚守“异端的权利”。 索尔仁尼琴:“文学,如果不能成为当代社会 的呼吸,不敢传达那个社会的痛苦和恐惧,不 能对威胁着道德和社会的危险及时发出警告— —这样的文学是不配称作文学的。” 川端康成:“美,一旦在这个世界上表现出来, 就决不会泯灭。” 罗素:“有三种简单的但及其强烈的情感统治 着我的生活:对爱 的渴望,对知识的探求, 对人类苦难的难以忍受的怜悯。”
采诗以补察时政



《采诗以补察时政》: “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 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 故闻《蓼萧》之诗,则知泽及四海也;闻《华黍》 之诗,则知时和岁丰也;闻《北风》之诗,则知 威虐及人也;…… 故国风之盛衰,由斯而见也;王政之得失,由斯 而闻也;人情之哀乐,由斯而知也。 然后君臣亲览而斟酌焉,政之废者修之,阙者补 之;人之忧者乐之,劳者逸之。”
不平则鸣



韩愈的“不平则鸣说”见于他的《送孟东野 序》: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 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 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 击之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 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 有弗平者乎!”
比较:说话的权利
二、修辞立其诚,气盛而言宜, 陈言之务去





1、修辞立其诚 《答李翊书》:“生所谓立言者是也。……抑不知生 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于古之立言者 邪?…… 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 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 蔼如也。” 《答尉迟生书》:“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是故 君子慎其实。实之美恶,其发也不揜。本深而根茂, 形大而声宏,行峻而言厉,心醇而气和,昭晰者无疑, 优游者有余。” 强调内在的德行修养为文章之本。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导论1、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实际是对商业性社会中群体关系实质的揭示。

在西方契约性的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性大于亲和性,人与人相处,所注重的不是内在情感的融洽,而是外在关系的平衡。

如何在契约的限度内充分发挥个体的才能是每一个个体首要的生存条件。

2、中西传统精神与民族性格不同:一、西方人与自然是对立的(认为自然中存在着一种可怕的、神秘的力量在驾驭着自己、玩弄着自己),而东方人与自然是和谐。

他们较多地看到人和自然的融洽与亲和。

因为我国古代是农业性的社会,我们民族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对大自然有着一种亲近感。

农业生产相对稳定的特点,造成了我们古人对自己的力量和自然的信任的态度。

二、在世界观和思想方法上,西方人较倾向于看到宇宙事物的差异性、矛盾性,东方人则较多看到它们的整体性、统一性;西方对事物的认识方法有较强的分析性、思辨性,东方看事物往往是直观性。

三、在发展观、历史观上,西方尚“变”,东方尚“通”。

对事物的发展,西方人较多注意到它的前后不同,看到其革变的一面;东方则注意事物发展的的前后承袭,看到它稳定的一面。

如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而我国惠施曾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东西方历史观发展观产生区别的原因:传统上这种事物发展观的差异,究其原因,也是双方社会经济的不同特点造成的。

西方为商业型社会,而商业的特点是流动性、开拓性:商品在不断的流通中才能有利润,市场在不断地开拓中才有发展。

故西方人在传统精神上是进取多于守成。

中国古人对历史发展都一个固执的观点——历史循环论,“无平不颇,无往不复”。

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事物的流动运转,“万变不离其宗”。

思想发展的形式上,东西方的显著的区别:西方思想史的进程表现为“替变”,后者代替前者,新的否定旧的。

而中国古代,在思想认识上的发展多表现为“蜕变”。

小结:我们可以把东西方民族想象成两个性格不同的巨人:站在西方的,是一个活泼好动的、精明的、具有外向性格的巨人;而站在东方的,是一个沉静的、敦厚的、具有内向性格的巨人。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清至近代).ppt.Convertor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清至近代).ppt.Convertor

(一)、王夫之的文论一、科学地总结情理之争二、“情景”说三、“现量”说四、诗歌欣赏方面的见解王夫之不仅是一位哲学大师,也是一位美学大师。

他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

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唯物主义美学体系,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种总结的形态。

一、科学地总结情理之争古代“言志”说和“缘情”说的不同宋元以来的情、理之争(宋诗受理学的影响,重理而不重情;严羽强调诗歌主情而反对说理。

)明代以来李贽、公安三袁强调文学应当表现“真情”而反对“假理”。

从文学批评史看,主张言志、载道的偏向主理一派,往往强调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而忽略诗歌的抒情本质和审美特征;主张缘情、抒写性灵的偏向主情一派,往往对诗歌情中有理的方面认识不足,并对情缺乏积极的引导。

王夫之既强调诗歌的本质是表达人的感情(诗以道情,道之为言路也。

诗之所至,情无不至。

情之所至,诗以之至),又不否定诗歌中也有理(王敬美谓:“诗有妙悟,非关理也”。

非理抑将何悟?)。

只是诗歌中的理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理而已(经生之理,不关诗理,犹浪子之情,无当诗情)。

这种对情理关系的认识,避免了片面性,更为科学也更加稳妥,从而对争论了数百年的情、理关系作了比较圆满的总结。

二、“情景”说王夫之的诗歌创作理论特别注重意境的创造。

他认为诗歌意境的构成莫不由情、景两大元素构成: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中的情、景是彼此互相依傍,缺一不可的。

他更进一步深入考察,提出诗歌中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种:其一是“妙合无垠”,结合得天衣无缝,无法分别,这是最高境界,然而要达到这种境界是比较难的;其二是“景中情”,在写景当中蕴涵着情,如李白的《子夜吴歌》中的“长安一片月”;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感到有景物形象在。

总之情景互相融合才能构成诗歌的意境美。

三、“现量”说在诗歌的创作上,王夫之强调主体创作过程的当下性与自发性,他借用佛学的范畴提出了“现量”说,根据教材的论述,简言之,诗歌创作中的“现量”说有现在义、现成义、显现真实义。

《中国文学批评》PPT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PPT课件
政治思想 :黄宗羲“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 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
道德伦理思想:理学--王阳明心学--王 学左派 (泰州学派 )--李贽
(1)王阳明心学”《传习录》 :“心者,天 地万物之主也” /“我心之良知,无有不自 知者”。
(2)泰州学派(王艮、何心隐) ::“吾心 须是自心作得主宰,凡事只依本心而行,便 是大丈夫。”/“平时只是率性而行,纯任自 然,便谓之道。” (黄宗羲《明儒学案·泰州 学案》
六律指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一个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十二律吕实为一个 八度中的十二个音阶。) 八音克谐:《周礼·春官·大师》:八音,金、石、 土、革、丝、木、匏、竹。
“诗言志”的提出
“志”——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诗言志”——诗歌所表现的与政教相联
系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
. 先秦人的文论
一是对《诗三百》的评论, 二是诸子关于哲学、人生、政治、社会等问题的
论述涉及到文艺问题。
先秦文论主要是儒、道两家的文艺思想。
“诗言志”的提出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
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
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
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
“志”: “心之所之”,志向、抱负。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 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 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 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 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 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故变风发乎 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 先王之泽也。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分析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分析

清代文学批评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掌握清代传统诗、文、词理论批评的繁荣状况及小说、戏曲理论批评的发展情况。

了解掌握王夫之的文学批评思想;了解掌握方苞为首的桐城派古文理论;了解掌握叶燮的文学批评思想;了解掌握王士祯、沈德潜、翁方纲、袁枚的“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和“性灵”说;了解掌握常州词派基本理论;了解掌握李渔戏曲批评和金圣叹小说评点。

教学重点:王夫之的文学批评叶燮的文学批评桐城派文论常州词派教学难点:清初四大诗论李渔戏曲批评金圣叹小说评点教学学时:4学时第一节概述清代文学理论批评,是清代三百年政治文化、学术思想、社会风尚、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的集中反映。

具体而言,清代的文学批评具有以下批评个性和审美特征:第一,文学批评观念上的“返经归本”,以复古为尚。

面对着满清贵族入主中原以后特殊的民族关系,清初文坛就以抒爱国之情、发亡国之恨、赞英雄之业为基调,清初爱国遗民的唯一护身法宝就是学古复古,在学术研究和文学批评之中提倡返经归本,力主恢复和规范儒家学说,抑制晚明文人纵放情怀的个性意识和世俗化倾向,维护儒学尊严和正统地位。

第二,文学批评理论上的集大成性。

清代文学批评特别是诗学批评,受理学思辨与朴学实证及“西学东渐”之影响,既重实际批评,又重理论批评,注重对传统诗学的全面总结和理性思考,具有明显的集大成性。

王世禛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袁枚的性灵说,翁方纲的肌理说,代表着清代诗学的最高成就。

第三,唐宋之争的历史终结。

肇始于南宋之末的唐宋之争,历经元明而至于清代,终以“祧(tiāo,远祖之庙,)唐袮(nǐ,亲庙也)宋”[祧唐袮宋,即以唐为远祖,以宋为近祖。

]、弥合唐宋而终。

诗分唐宋,主要在于时代风貌和审美情趣之差异性所致。

故所谓唐宋诗之争,其实质是诗歌美学之争。

清代诗学已初步摆脱了明代唐宋诗之争那种攻讦门户的狭隘性,主导方面在于对唐音、宋调两种诗歌艺术之美及其创作规律的追求和探讨,因而走出了一条通融唐宋之路。

中国文学批评史(唐、宋).ppt.Convertor

中国文学批评史(唐、宋).ppt.Convertor

唐代文学㈠扫除齐梁遗风从文化思想上说,初盛唐的基本特点是要扫除齐梁遗风,建立与唐王朝的经济、政治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文化思想,唐初的文学思想与文学理论批评,正是这种新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齐梁文学的功过:功——总结了魏晋以来将近四百年文学艺术发展中的新成果和新经验,初步形成了近体诗的格式和雏形,使中国古代文学的许多艺术表现技巧渐趋成熟。

重视文学的“缘情”本质,讲究艺术形式的华丽,注意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方法。

过——相当一部分作家中有片面追求形式美,而不注意内容充实的缺点。

以至有些作品内容贫乏,情调低下,风格柔靡。

艺术上偏重辞藻、典故、声律等具体技巧,对审美意象的整体塑造较为忽视。

(刘勰和钟嵘提倡“风骨”或“风力”,正是为了克服上述两方面的弊端.)㈡反齐梁文风中两种不同倾向一种是对齐梁乃至整个六朝文学持根本否定的态度;另一种是批评其过于追求形式华艳的同时,充分肯定其成就与积极影响。

㈢诗歌革新运动和古文运动隋唐五代文论选读陈子昂:(1)对齐梁文学的批评;(2)“兴寄”说;(3)“风骨”说。

皎然:(1)“意”与“境”的关系;(2)“取境”有易、难的两种情况;(3)言意关系问题;(4)诗歌的风格问题;(5)影响。

韩愈:(1)“气盛言宜”说;(2)“不平则鸣”论。

白居易:(1)“为时”、“为事”论;(2)讽谕;(3)白居易诗论之弊病。

司空图:(1)“思与境偕”说;(2)韵味”说;(3)“四外”说;(4)诗论之影响。

一、陈子昂的文艺美学思想陈子昂在文艺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是他针对六朝文学内容不够充实、不注意整体审美形象塑造的弊端,从正面提出了“兴寄说”和“风骨说”的文学创作主张,这也正是唐代前朝文艺思想发展中的核心思想。

经过陈子昂等人从理论到创作实践的努力,终于廓清了初唐半个多世纪齐梁文风的余波影响,迎来了以“风骨”、“气象”著称的盛唐诗歌的创作热潮,并影响了后来的意兴论等等。

一、陈子昂的文艺美学思想(1)对齐梁文学的批评;(2)“兴寄”说;(3)“风骨”说。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7(近代)辩析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7(近代)辩析

2、魏源十分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要求文学必须为救世济时服 务,使之成为挽救时局危机、振兴国家民族的重要工具。
其《秦中杂感十三首》之十一中说:“天地有时龙变化,英雄无 运鹿奔驰。文章更在经纶后,落日柯亭吊所思。”
第二节 姚莹的文学批评和方东树的《昭昧 詹言》
姚莹的文学批评 1、姚莹论文的中心也是在强调“载道”,其《复吴子方书》 说:“仆少即好为诗古文之学,非欲为身后名而已,以为文者, 所以载道,于以见天地之心,达万物之情,推明义理,羽翼六 经,非虚也。” 2、姚莹有关诗歌的论述主要见与他的60首《论诗绝句》。这是 姚莹一组系统的论述诗歌史上各个代表诗人创作特色的论诗诗, 起自汉魏古诗一直到清代康熙年间的王士镇。姚莹对历代诗人 的评价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诗学思想特点。他论诗要 求符合孔子“兴观群怨”的宗旨。他说:“辛苦十季摹汉魏,不 知何故远风骚。而今悟得兴观旨,枉向凡禽乞凤毛。” ,所以 他
《艺概》在文学理论批评上的主要成就
《艺概》分为《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 《书概》、《经义概》六个部分,说明刘熙载对“艺”的认识 是相当宽泛的,他所说的“文”包括六经在内,而《经义概》 则是讲流行的八股文,但其书的主要部分还是诗、文、词、赋 等纯文学。他的书之所以称为“概”,并非仅仅讲一般概况, 而是指各类文艺创作最主要的要点。
龚自珍的文学思想
3、龚自珍认为文学和时代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什么样的时代就 有什么样的文学,这是他强调文学要表现时代的忧患意识之理 论根据。 4、与提倡“尊情”、“言其所不得不言”的诗学思想直接相关 的是,龚自珍在诗歌艺术上强调自然美而反对人为造作,主张 创新而反对模拟因袭。他曾说:“民饮食,则生其情矣,情则生 其文矣。”(《五经大义终始论》)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精讲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精讲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精讲
第二章 儒家的文学观
孔子: 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 孟子:“与民同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知言养气” 荀子:《乐论》、《天论》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精讲
第一节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
《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之也。其为人也温 柔敦厚,诗教也。”孔子关于文艺的一系列论述都是围绕“诗教” 而展开的。下面我们分五个方面来加以论述。
“文”的概念就是受原始绘画的启发而产生的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文者,物象之本。” 《说文》中所解释的:“文,错画也,象交文。”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精讲
第四,先秦时期虽然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大都还只 是一些片断的论述,很多还不是直接的文学理论批评,但是已 经涉及具有我国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学理论批评中的一系列基本 问题,并且为文学理论批评的进一步发展,从哲学和美学思想 方面埋下了牢固的基石,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中的许多问题都可 以在先秦找到渊源。
第一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 ——先秦时期
先秦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 第一,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还处于萌芽和产生时
期,它们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而不是 纯粹的、单一的。 “《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 则也。”《左传·嘻公二十七年》 “文质彬彬”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精讲
己所谓的“论文叙笔” 前10篇为有韵之文,后10篇为无韵之笔。 (3)、第26篇《神思》至《总术》为创作论或曰写作方法论。 (4)、《时序》、《通变》、《才略》、《知音》、《程器》五篇为杂论,
分别讲文学史,作家论,鉴赏论,作家品德论。 (5)、最后第50篇《序志》,全书的序言

中国文学批评史 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 课件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的产生过程;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学理论批评从一开始就与西方文论形成的差异(民族特色)等;了解掌握儒、道文学观的核心精神及其文艺思想的结合、互补及其影响等。

教学重点:儒家文学批评道家文学批评教学难点:儒家文学批评和道家文学批评的对立互补教学学时:4学时第一节先秦文学批评概述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是在《诗经》、《楚辞》、历史散文及诸子散文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奠基时期。

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一文指出:“《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

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

从此以后二千年间,诗——抒情诗,始终我国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

”在先秦文学史上,诞生过许多令人仰慕的第一: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个文化巨人孔子,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第一部编年体史纲《春秋》,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论语》等等。

一、先秦文学批评的基本特点先秦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滥觞时期。

比较而言,先秦文学理论具有以下鲜明特点:(一)处于萌芽状态1.原因(1)文、史、哲不分,文学批评具有浓郁的学术文化色彩。

(2)文学与其他艺术不分:诗、乐、舞三位一体(《尚书•尧典》)(3)文学是广义的:文学泛指学术、学问,“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论语•先进》)2.表现(1)文学批评观念与礼乐观念杂揉(2)文学批评观念与学术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思想)杂揉(二)诗学为先中国最早的文学样式是诗,所以文学批评的最初形态也就是诗的批评,直至明清,它仍居主导地位。

先秦文学批评以《三百篇》为圭臬,诸子百家皆主“诗言志”之说。

先秦文论广泛涉及到了天人关系、美善关系、文质关系、言意关系、诗乐关系等在内的文艺问题。

诗言志是先秦文学批评的一面光辉旗帜,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与文学批评的开山之主。

(三)零散不成系统,但影响深远1.零散不成系统,这与萌芽状态互为因果。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绪 论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民族特色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两面性与中国古代长期封建社会的发展大体同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独具一格,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二、农业宗法型社会及儒道思想对文学批评的影响由于社会的农业性和宗法性,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而农业生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风调雨顺的自然条件,故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二者的和谐一致。

先秦道家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法天贵真的宇宙观和审美观正是其产物。

三、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概念、范畴的特点受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也有多义性。

它所运用的一系列对立统一的范畴、概念,一方面能够深刻揭示文学现象的规律,包含丰富的艺术辩证法思想,令人读来具体、亲切,富有美感,但另一方面,概念、范畴意义不够明确,分析归纳逻辑不够严密。

梁启超在《国民浅训·不健全之爱国论》中曾对中、西“研究学问之法”的相异点及其结果下断语曰:“我国学者,凭瞑想,敢武断,好作囫囵之词,持无统系之说;否(不足之处)则注释前籍,咬文嚼字,不敢自出主张。

泰西学者,重试验,尊辩难,界说谨严,条理绵密;虽对于前哲伟论,恒以批评的态度出之,常思正其误而补其阙。

故我之学皆虚,而彼之学皆实;我之学历千百年不进,彼之学日新月异无已时,盖以此也。

”王国维在《论新学语之输入》中也对中西不同的思维特点及学术短长作了这样的说明:“抑我国人之特质,实际的也,通俗的也;西洋人之特质,思辨的也,科学的也,长于抽象而精于分类,对世界一切有形无形之事物,无往而不用综括(Cenerafization)及分析(Specification)之二法,故言语之多,自然之理也。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3(唐)剖析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3(唐)剖析

李白的诗歌理论
“大雅久不作,吾衰竞谁陈?” 《古风》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江上吟》 “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杜甫的诗歌理论
文学表现民生疾苦,“为民请命”的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他 很重视《诗经》的传统,主张文学创作要描写现实的社会内容, 使之与他安定乾坤、拯救黎元的政治理想相结合。
唐宋金元时期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基本 特点
唐宋金元时期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基本特点 1.唐宋金元时期在文学的审关特征的研究上有了很大的发展, 对以意境和韵味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理论,从各方面 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 2.出现了大量“诗禅合一、韵味无穷”的诗歌意境 3.提出了“为民请命”和“不平则鸣”的创作原则 4.出现了大量的诗话和词话的批评形式
“三境”、“三格”说
《吟窗杂录》本《诗格》中的“三境”、“三格”说
“三境”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 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 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 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 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三格” :“诗有三格:一曰生思,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 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二曰感思,寻味前言, 吟讽古制,感而生思。三曰取思,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 于物,因心而得。”
左思、陶渊明
感情论、自然论、风骨论、滋味论
滋味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 钟嵘是中国占代文学批评中最早明确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 歌评沦家。 《左传·昭公九年》:“味以行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 《左传。昭公二十年》:齐国晏子论“和”与“同”时,说到 “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 《乐记》中说:“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有遗音 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 《隐秀》篇说:“深文隐蔚,余味曲包。” 钟嵘:详切;赋、比、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盛言宜



2、 “气盛言宜” 《答李翊书》:“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 浮者大小毕浮。 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韩愈的“气盛言宜”,是孟子养气说的继续。这里的 “气”指的是作家创作前的精神状态,它不是纯物质的 东西,而是象孟子所说的“配义与道”的“气”,即 “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 之源”的“气”。 比较:韩愈的养气是孟子的养气说和曹丕的养气说 (《典论· 论文》:“文以气为主”)合二为一的东西。 在接受曹丕以气论文的同时,孟子养气说的道德化内容 也顺理成章地被韩愈引入到他的文气说中来。
比较:诗人的职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茨威格:人有坚守“异端的权利”。 索尔仁尼琴:“文学,如果不能成为当代社会 的呼吸,不敢传达那个社会的痛苦和恐惧,不 能对威胁着道德和社会的危险及时发出警告— —这样的文学是不配称作文学的。” 川端康成:“美,一旦在这个世界上表现出来, 就决不会泯灭。” 罗素:“有三种简单的但及其强烈的情感统治 着我的生活:对爱 的渴望,对知识的探求, 对人类苦难的难以忍受的怜悯。”
诗不为文而作



2、 诗乃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 为文而作。 《新乐府序》: “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其辞 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 戒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 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 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寄唐生》: “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 子知。”
思与境偕


2、思与境偕 《与王驾评诗书》:“河汾蟠郁之气, 宜继有人。今王生者,寓居其间,沉渍 益久,五言所得,长于思与境偕,乃诗 家之所尚者。” “思与境偕”,是说诗人的情思与外界 的境相合,大致也就是情景交融的意思。 这是对刘勰“神与物游”说的发展。
诗境与风格



3、《二十四诗品》对诗境与风格的研究 二十四品并无高下优劣之分,乃是不同意境与风格。 其共同特征是老庄与禅宗的精神境界与理想人格在具 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作品中的体现。 《冲淡》: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 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 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此与《庄子· 天地篇》之“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 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相通。
柳宗元兼融佛老、旁通百家



柳宗元(773-819)思想以儒学为主却兼融 佛老、旁通百家,这使他的文学思想与韩愈有 了同中之异。 他们都强调文章以“明道”为旨归,但柳宗元 对道的理解较为宽泛: “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参之孟荀以畅其支, 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 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 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也。” 因此对于文学的艺术特征和艺术价值柳宗元有 一定的认识并予以肯定。
第二节、 古文理论的产生发展和 韩愈、柳宗元的文学思想


中唐时期,在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开展的同时, 韩愈也倡导了古文革新运动。 韩愈(768─824)是唐代古文理论和实 践的领军人物。其理论择其要有三: 一 、 主张古文,反对骈文,倡导文道合一 所谓古文,是与句式整齐、讲究偶对的骈文相 对而言。西汉文章以散行为主,东汉以后骈偶 成分渐多,到南朝后期和初唐,臻于极致。 中唐时期这种风气依然如故,韩愈认为这种骈 偶的形式有害于世用,故提倡恢复西汉、先秦 的散行文体,故称“古文”。




伏尔泰:“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蒙田:“对一个人来说,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是如何保持自 我。” 林肯:“你确实可以在某一个时代欺骗所有的人,你甚至可 以 永远欺骗某一些人,但你却不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所有 的人。” 卢梭:“让孩子们享用其与生俱来的自由吧,这种自由至少 在某一个时期内可使他免受奴 役的戕害。” 加缪:“今天的写作是一种信奉。”
明道、传道:古文写作之目的


又称其写文章是为了明道、传道: “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 其辞以明其道。”(《争臣论》) 韩愈所说的道,是指由尧、舜、禹、汤、文、 武、周公、孔、孟以来世代相传的儒家之道, 其内容既包括了自古流传下来的社会实践的生 生之道,又包括了儒家的礼乐行政及伦理之道。 而后者更是韩愈所重视的。
陈言务去



3、陈言务去 《答李翊书》:“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 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 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 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难哉!” 在《答刘正夫书》中他还说:“或问为文宜何 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曰:古圣贤人 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 师其意,不师其辞。” 实际上“陈言务去”不只局限于语言,还应包 括内容、立意、构思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7
章会垠
第九章 唐代后期文学理论批评不 同流派的分化与发展



第一节、白居易和社会学派的文学理论 批评 第二节、 古文理论的产生发展和韩愈、 柳宗元的文学思想 第三节、 司空图论诗歌的“味外之味”、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观风俗和补时政




白居易(772· 大历7年─846· 会昌6年)的 生平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有拯世济民的远大抱负, 后期(约在元和12年以后的30年,白时年45 岁)则是独善其身的阶段。他的诗论主要集中在他 生活的前期,这是白居易怀抱理想的时期。 其诗论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一、 功利主义的诗歌主张 1、 提倡诗歌的观风俗和补时政的作用。
二、修辞立其诚,气盛而言宜, 陈言之务去





1、修辞立其诚 《答李翊书》:“生所谓立言者是也。……抑不知生 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于古之立言者 邪?…… 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 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 蔼如也。” 《答尉迟生书》:“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是故 君子慎其实。实之美恶,其发也不揜。本深而根茂, 形大而声宏,行峻而言厉,心醇而气和,昭晰者无疑, 优游者有余。” 强调内在的德行修养为文章之本。
不平则鸣



韩愈的“不平则鸣说”见于他的《送孟东野 序》: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 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 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 击之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 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 有弗平者乎!”
比较:说话的权利
高古品与飘逸品


《高古》: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踪。 月出东斗,好风相从。 此与《庄子· 大宗师》之“畸人者,畸于人而侔 于天”相通。 《飘逸》: “高人画中,令色氤氲。御风蓬叶,泛彼无 垠。” 此与《庄子· 逍遥游》之“御风而行,泠然善矣” 相通。
自然品

倡导古文之原因




《答陈生书》:“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 辞。” 《答李秀才书》:“然愈之所志于古道,不惟 其辞好,好其道焉尔。” 《题欧阳生哀辞后》:“愈之为古文,岂独取 其句读不类于今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 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 此皆明言对古文的热爱以及何以热爱古文。
白居易诗歌理论的特点



可以说白居易是全面继承了汉儒的诗教理论, 并且更明确地提出了教化目的论,使诗成为押 韵谏书,比汉儒有过之而无不及; 另一方面,白居易以此更否定了文学的其他本 质特征,汉儒尚讲“温柔敦厚”,白则只讲 “质而径,直而切”; 第三,他完全否定了南朝文学,只讲国风六义, 表现出僵固的文学发展观,否定了文学的进步 和发展。


《自然》: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 如逢花开,如瞻岁新。 真与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雨采蘋。 薄言情悟,悠悠天钧。 此与《庄子· 大宗师》之“真人”“其寝不梦, 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不知悦 生,不知恶死”,“ 翛然而往,翛然而来”相 通。
实境品


《实境》: 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 道心。清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 一客听琴。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 自天,泠然希音。 此实境即为真境、道境。
采诗以补察时政



《采诗以补察时政》: “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 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 故闻《蓼萧》之诗,则知泽及四海也;闻《华黍》 之诗,则知时和岁丰也;闻《北风》之诗,则知 威虐及人也;…… 故国风之盛衰,由斯而见也;王政之得失,由斯 而闻也;人情之哀乐,由斯而知也。 然后君臣亲览而斟酌焉,政之废者修之,阙者补 之;人之忧者乐之,劳者逸之。”
含蓄品、典雅品、形容品


其他如《含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典雅》: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 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形容》:绝伫灵素,少回清真。如觅水影, 如写阳春。风云变态,花草精神。 海之波澜,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尘。 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等等,皆具道、玄、禅之色彩。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 义




3、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与元九书》:“夫文,尚矣,三才各有文。 天之文三光首之;地之文五材首之;人之文 《六经》首之。 就《六经》言,《诗》又首之。何者?圣人感 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 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上自贤圣,下至愚騃,微及豚鱼,幽及鬼神。 群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未有声入而不应、 情交而不感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