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涛教授《爱与规矩&情商培养》大型公益讲座笔记整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与规矩&情商培养》讲座笔记整理

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涛

第一部分:开场语

“为人父母”是天底下最特殊的岗位:1、从业人数众多;2、综合专业要求高;3、薄弱的培训(公司新员工上岗,需要岗前培训;如果你搭乘出租车,司机告诉你他没有驾驶证,你一定不会再坐他的车。在养育宝宝之前,我们很多人都没有学习过如何做好父母,所以我们都在无证驾驶,孩子几岁,就无证驾驶了几年。岗上培训,边实践边摸索边学习。而真正教育孩子的时间是宝贵且短暂的,也是不可等待,一去无返的。)

“为人父母”需要学习,《父母学》是一门新的学科,请问各位爸爸妈妈,教育孩子理念重要还是方法重要?——应该是理念更重要!理念不转变,同样的方法取得不了预想的效果。

比如有个妈妈,教育孩子出了一些问题去请教专家。专家发现她总是指责孩子,告诉她要多欣赏和肯定孩子。这位妈妈无奈只好肯定和表扬孩子,最初几次还有效,但是逐渐失去了作用,孩子会说,“你看你看,黄鼠狼又来给鸡拜年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位妈妈的肯定表扬完全出于技巧、方法,并没有真正从内心欣赏、肯定孩子,她每次肯定后都要转折、“但是…”,“但是”后仍是原来的批评和指责。孩子听得很真切:前面的表扬和肯定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后面的批评和语气才发自内心。——这就是理念没有改变,方法没有效果。

因此我们要反思,方法背后的理念是什么,理念重于方法。

我们需要做:

1、了解孩子:发展心理学

每个孩子从一个年龄到另一个年龄,心理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每个孩子也不一样,有共性又有个性。

我们要进入孩子的世界,而不是要求孩子进入我们的世界

2、了解自己:做父母我合格吗?

认识自己,自己成长经历中有什么遗憾和困惑,要做个理性的反思。

要改变一个教育孩子的理念:孩子出了问题,往往直观地认为“孩子怎么了”,但只有解决了“我怎么了”的问题,才能解决“孩子怎么了”的问题。

第二部分:教育孩子的四个基本原则

不占有原则;★爱和规矩的原则;情商先于智商原则;共同成长原则。其中爱与规矩原则是四个原则的核心,即如何处理好爱和规矩的关系?

原则一.不占有原则:

孩子不属于你,你可以爱他,教育他,但是不能占有他。

要克制情不自禁的占有欲,要明白,占有不了孩子。我们教育和培养孩子的目的,不是占有,而是让孩子独立,更好、更远地离开我们。

孩子长大后,离开我们,我们会变成静止的弓。有人统计过,孩子一生中和我们的有效交流时间是以小时为单位计算的,所以要珍惜。往往孩子上大学离开后,我们会很沮丧,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忽然觉得生命没有意义。如果能和孩子一起成长,等有一天孩子离开,我们能泡上一杯咖啡、一杯茶,静静去品味,内心除了哀伤,还能有一种感激的心态:谢谢你孩子,因为你的到来,给了我一次成长的机会。

西方:西方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孩子是上帝赐给父母的礼物和财富,我有暂时保管的权力和教育的神圣职责,所以西方在独立能力和尊重孩子方面做的非常好。基督教中不论年龄大小都是弟兄姊妹,所以父亲与孩子也是弟兄。中国:中国的观点是孩子是家庭的私有财产。西方教育孩子一方面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另一方面培养过程中非常尊重孩子。中国教育孩子一方面牺牲自己的一切为了孩子,包办孩子造成了孩子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另一方面教育者要求孩子听话,牺牲自己的前提还是要听话(不尊重孩子)。

我们要担负起教育的神圣职责,而不是仅仅喜爱孩子,把他作为自己的玩具、宠物。

中美父母观的差别:培养孩子独立能力。培养独立能力的关键是: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能力。

孩子摔跤时,中国妈妈往往神态紧张,表情夸张,大呼小叫,殊不知孩子摔跤时自己已经很紧张了,这样的处理方式不能起到缓解紧张,安抚的效果,孩子一般反映为大哭,要抱。美国妈妈处理三部曲:(1)蹲下;(2)问两句话:你没事吗?你需要帮忙吗?(语气平静

地)(3)回到摔跤的地方,“宝宝,原来这里有一个小坑,下次要小心”

原则二.爱和规矩的原则:

爱和规矩两者一定要在一起。爱和规矩的最高境界是两者自然融合在一起,分不清哪个是规矩、哪个是爱。成功的教育是爱和规矩的结合,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

规矩让人学会敬畏。

没有规矩就没有真正的爱。

▲做规矩难常因为三种情况:

1、不知道什么是规矩

2、不忍心做规矩

3、带自己的情绪和怒气做规矩

▲BAWMRIND父母教养方式理论

▲做规矩的原则

•客观权威性:管教孩子,自己先被管教,立规矩自己要服从

•带有规矩的爱和体现爱的规矩

•及时有效性:规矩从出生开始,越晚代价越大

而在此之前,给孩子做规矩时要有爱心,凭情绪很危险,如果做不到不发脾气,给大家一个忠告:大家平时爱孩子要多一点,爱的储蓄罐要存些钱。偶尔透支一次还可以,但不能经常透支,如果每次教育的时候都带有爱,这样不仅不会透支,反而会为爱的储蓄罐增加更多储蓄。

•规矩需要一致

•规矩和爱能成就宝宝的未来

▲规矩必须从出生做起

第一年的规矩

•吃的规矩:(刚出生每隔2.5个小时喂一次,以后拉长时间间隔,但是不要在孩子睡着的时候喂,必须叫醒他,最好一边喂一边交流,告诉孩子该吃了)

•睡得规矩:(必须孩子独立睡觉,睡在小床上,不要和父母一起睡)其实孩子出生就具备了独立睡觉的能力,和父母一起睡,就剥夺了孩子的这种能力,渐渐开始依赖父母。其实不是孩子需要和父母一起睡,而是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睡。

▲打孩子的艺术

长大后的规矩

孩子能不能打?——打孩子的艺术

打孩子的原则:

1、不能在发怒的时候打孩子;(打孩子是因为规矩而打,不是因

为愤怒而打,愤怒时是发泄不是规矩,把愤怒发泄在孩子上是犯罪)

2、不能用手打,也不能用鞋子打,一定要用杖打(不可以随意打,要有威慑力,原则上规矩高于人。规矩在父母之上,在施打者之外,打你是因为爱你,你做错了,不是父母要打你,而是规矩要打你,父母只是执行者,如果让孩子从小有这样的观念,长大以后将会成为一个有公德心的人。);

3、打以前要沟通,语言交流;(不是爸爸打你,是爸爸不得不打你。)

4、打孩子需要爱(父母先被管教)。

案例一:在美国唐人街,有一对华人父子。每次孩子做错事,父亲都会打孩子作为惩罚。又一次孩子做错事,父亲问他怎么办,孩子说“打呗”,这时,父亲心碎了,而且很愤怒,因为他这么久的教育还是没有让孩子意识到规矩的存在。后来父亲回房间想办法,要如何教育儿子。一会父亲拿着象征规矩的尺子,来到儿子的房间,和儿子说了几句话“爸爸爱你。即使爸爸爱你,也无法改变规矩。因为爸爸爱你,所以你的错爸爸也有责任,这个规矩爸爸来承受”,这个父亲就用尺子打自己,打了一下,儿子冷漠的脸开始有了表情,打第二下,儿子跪了下来,哭着说是自己的错,让爸爸打自己。最后父子俩抱头痛哭。因为这件事情,这个男孩后来成为了一个非常有责任心的人。也许有人说这个就是苦肉计,但是王博士说,如果是计,你们可以试试,孩子绝对可以把你看得透透的,他会用另一个计来对付你的苦肉计,父母必须真心实意的对待孩子,告诉孩子规矩的重要性,才会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