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18

合集下载

缺血性脑卒中双抗治疗--指南汇总2018

缺血性脑卒中双抗治疗--指南汇总2018

阿司匹林 + 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肠溶片:相对普通片吸收延迟3-6h ,因此需快速达到抗板作用时可考虑嚼服。

综述:多项大型研究结果显示,双抗并不能使患者获益FASTER:研究探讨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发病24 小时内小卒中或TIA 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相对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双抗,不能降低卒中复发和主要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MATCH :比较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与氯吡格雷单抗的疗效,结果显示,双抗无显著优势,可使主要终点时间绝对值下降1% ,而同时严重出血绝对风险增加 1.3% 。

SPS3:双抗不能降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风险,但严重出血风险较阿司匹林单抗组增加近 2 倍。

COMPRESS :结果表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不能减少发病后30d 内的卒中复发风险,反而有增加出血风险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CHANCE :评价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对高危轻型卒中和TIA 患者的疗效。

阳性结果入选条件:40 岁及以上非心源性高危TIA 或小卒中患者发病 24h 内方案:①阿司匹林75mg/d×90d②阿司匹林75mg/d×21d+氯吡格雷首剂300mg,随后75mg/d×90d结果:双抗治疗组90d 的卒中复发相对风险降低32% 。

两组患者的中重度出血和颅内出血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为什么成功了:关键在于筛选出了卒中复发风险高而出血风险低的患者。

《 2014 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轻型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具有高卒中复发风险( ABCD2 ≥4 分)的急性非心源性TIA (根据 24h时间定义)或轻型卒中(NIHSS 评分≤3 分)急性期患者(起病24h 内),应尽早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21d (氯吡格雷首日负荷量300mg ),随后氯吡格雷单药治疗(75mg/d),总疗程为90d 。

此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均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Ⅰ, A )。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2018),能够干预此项工作可以一劳永逸!
指导原则/指南 是从何何来?
指南的形成和临床试验的关系
临床用药指南一般是由官方政府机构(如卫生部/卫计委)或学术 组织(如医学会)组织循证研究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工具书。
什么是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的含义是综合的,目前主要强调4方面:有效性、安全性、 经济性、适当性。
2018.03美国心脏/卒中学会《2018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 处理指南》
脑卒中急诊救治体系
脑卒中的诊治现状
(1)随着时代发展,即使是急性病的诊治也不再依靠个人经验,而 是有正确评价的科学证据做支持。 (2)多家医院已经建立“卒中单元”等诊治绿色通道等急救体系。 (3)以上工作遵循指导原则(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老年痴呆
脑卒中 恢复期
脑病变与血管 病变(神经内 科/神经外科)
高脂血 症
脑萎缩
高血压 病
推荐意见: 增加药品的临床试验(RCT研究)
用药指南
维护专家
企业知名度
药品销售增加
Thanks
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证据等级
临床研究证据可简要分为五级(可靠性依次降低)。
一级:所有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系统评价/ Meta 分析。
二级:单个样本量足够的随机对照试验(RCT) 。 三级:设有对照组但未用随机方法分组的临床试验。
临床试验
四级:无对照的系列临床试验。
五级:专家意见(经验分析,未做临床试验)。
02 临床用药和销售
临床用药
•无论是急性脑卒中 还是脑卒中恢复期, 临床用药都要遵循 用药指南/专家共识
药品销售
•进入医保,增加销售增长 的机会 •大型临床试验(RCT研 究),全国范围内知名医 院参加,扩大药物知名度 •试验过程中,可以增加和 研究者的沟通,提高对药 物使用的信息,对未来销 售做好铺垫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引言: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有超过10亿人患有高血压,其中中国的高血压患病率居高不下。

为了制定更加有效的防治高血压的措施,中国心血管病学会于2018年对高血压防治指南进行了修订,本文将对修订版指南的重要内容进行介绍,以期提高高血压的防治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一、诊断标准的修订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修订版指南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进行了一系列修改。

与之前的标准相比,修订版在血压水平、测量方法、诊断时间等方面做出了调整。

血压水平上,修订版将正常血压的上限由之前的≤120/80mmHg修改为≤130/80mmHg,进一步降低了高血压的阈值,以更早地发现和干预高血压患者。

测量方法上,修订版强调使用标准化的血压计进行测量,并规定血压测量应在静息状态下进行,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诊断时间上,修订版强调确认高血压的诊断需要在至少2次不同时间点进行,以避免偶然性的血压偏高对诊断结果的影响。

二、高血压的分级与危险分层修订版指南将高血压分为3个级别:I级高血压(130-139/80-89mmHg)、II级高血压(140-159/90-99mmHg)和III 级高血压(≥160/≥100mmHg)。

在危险分层上,指南根据降低心血管病风险的重要因素,将高血压患者分为无危险因素、低危、中危和高危四个等级。

通过准确的分级与危险分层,可以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和危险程度,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和管理。

三、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修订版指南强调,非药物治疗是高血压防治的首选方法。

具体措施包括:1.饮食调整:推荐低盐饮食,减少高盐食物的摄入量,同时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

2.减轻体重:适度减轻体重有助于降低血压水平,减少心脑血管病风险。

3.适量运动:有氧运动如快步走、游泳等有助于降低血压,提高心血管功能。

2018AIS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

2018AIS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

• (19)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管内治疗应由多学科团队共同决 定达成,包括至少一名血管神经病学医师和一名神经介入医师, 应在经验丰富的中心实施机械取栓(Ⅱa类推荐,C级证据)。
• (20)机械取栓时可以考虑应用血管成形、支架置入等补救措施 ,以使再灌注血流达到 mTICI 2b/3级(Ⅱb类推荐,B级证据) 。
• (2)有血管内治疗指征的患者应尽快实施治疗,当符合静 脉rt-PA溶栓标准时,应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同时直接桥接 机械取栓治疗(Ⅰ类推荐,A级证据)。
• (3)静脉溶栓禁忌的患者,建议将机械取栓作为大血管闭 塞的治疗方案(Ⅰ类推荐,A级证据)。
• (4)距患者最后看起来正常时间在6~16 h的前循环大血管 闭塞患者,当符合DAWN或DEFUSE 3研究入组标准时,强 烈推荐机械取栓治疗(Ⅰ类推荐,A级证据)。
溶栓
监护 处理 随访
神经内科 神经外科 神经ICU 神经内科 神经内科 神经外科 神经内科 神经内科 神经外科 神经外科
放射科 神经外科 麻醉科
1. 快速准确分诊及开放静脉通道等处理(急诊) 2. 快速准确等临床判断(急诊科或神经内科) 3. 院内流程的通畅(神经内外科、影像科) 4. 多模式血管再通(神经介入、麻醉科) 5. 术后的监护与管理(神经ICU) 6. 术后并发症的外科处理(神经内外科)
• (16)在机械取栓过程中,推荐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使用球囊导引 导管或中间导管等材料以提高血管开通率(Ⅱa类推荐,C级证 据)。
• (17)在机械取栓过程中,可以考虑对串联病变(颅外和颅内血 管同时闭塞)进行血管内治疗(Ⅱb类推荐,B级证据)。
• (18)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时,推荐根据患者危险因 素、操作技术特点和其他临床特征个体化选择麻醉方案,尽可能 避免取栓延误(Ⅱa类推荐,B级证据)。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1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要点1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我国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仍呈升高趋势。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从南方到北方,高血压患病率递增;不同民族之间高血压患病率存在差异。

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粗率)近年来有明显提高,但总体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分别达51.6%、45.8%和16.8%。

高钠、低钾膳食,超重和肥胖是我国人群重要的高血压危险因素。

1.1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发病率及其流行趋势中国高血压调查最新数据显示[1],2012—2015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粗率为27.9%(标化率23.2%),与1958—1959年、1979—1980年、1991年、2002年和2012年进行过的5次全国范围内的高血压抽样调查[2]相比,虽然各次调查总人数、年龄和诊断标准不完全一致,但患病率总体呈增高的趋势,详见表1。

表1 我国六次高血压患病率调查结果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显著增高,但青年高血压亦值得注意,据2012—2015年全国调查,18~24岁、25~34岁、35~44岁的青年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4.0%、6.1%、15.0%[1]。

男性高于女性,北方高南方低的现象仍存在,但目前差异正在转变,呈现出大中型城市高血压患病率较高的特点,如北京、天津和上海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35.9%、34.5%和29.1%[1]。

农村地区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增长速度较城市快,2012—2015年全国调查[1]结果显示农村地区的患病率(粗率28.8%,标化率23.4%)首次超越了城市地区(粗率26.9%,标化率23.1%)。

不同民族间比较,藏族、满族和蒙古族高血压的患病率较汉族人群高,而回、苗、壮、布依族高血压的患病率均低于汉族人群[3]。

高血压发病率的研究相对较少,一项研究对我国10 525名40岁以上的非高血压患者于1991—2000年进行了平均8.2年的随访[4],研究结果如图1所示,男性和女性的累计高血压发病率分别为28.9%和26.9%,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2018脑出血的诊治指南

2018脑出血的诊治指南

1、颅内压增高的处理
(3)脱水降低颅内压:甘露醇是脱水降低颅内压的首选 药物,但应该注意防治不良反应,尤其是在使用较长时间 时,应注意观察和处理如低血容量、高渗透状态、电解质 紊乱、肾功能及心功能损害等。甘露醇可以有效降低重症 脑出血患者的颅内压和有利于脑代谢。呋塞米(速尿)、 甘油果糖和白蛋白也常用于加强脱水降低颅内压,应该酌 情个体化应用。
5 发病时血压明显增高 6 不同部位出血有不同表现
突然发病 头痛
大小便失禁
7
出血部位 不同,临床 表现各异
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失语
呕吐
偏瘫
不同部位出血的表现
壳核出血(最常见)
三偏征:对侧偏瘫、偏身 感觉障碍、同向性偏盲。 凝视麻痹,双眼持续向出 血部位凝视。 出血量<30ml,症状轻 出血量>30ml,意识障碍, 脑疝,死亡。
(五)药物治疗
1、止血治疗: 止血药物如氨基己酸和止血环酸是氨基酸衍
生物具有抗纤溶的作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凝血机制 障碍或血小板减少患者黏膜出血时有良好效果。但由于 其增加了迟发脑出血及其他血栓事件的危险,总体上并 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止血药物治疗脑出血临床疗效尚 不确定,且可能增加血栓栓塞的风险,不推荐常规使用
2、癫痫发作
(1)有癫痫发作者应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 (2)疑拟为癫痫发作者,应考虑持续脑电监测。 如监测到痫样放电,应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 (3)不推荐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物。 (4)脑卒中后2-3月再次出现痫性发作的患者应 接受长期、规律的抗癫痫药物治疗。
3.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防治
(1)卧床患者应注意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如疑 似患者,可以进行D-二聚体监测及多普勒超声检查。
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的最初数天病情往不稳定,应 常规予以 1、 持续生命体征监测 2、 神经系统评估 3、持续心肺监护包括袖带血压监测、心电图监 测、氧饱和度监测。 4、脑出血患者的吸氧、呼吸支持及心脏病的处理。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2018解读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2018解读
18 版指南内容的更新,主要集中在:脑卒中急诊救治 体系、急性期的诊断与治疗(评估和诊断、血压控制、 静脉溶栓、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期并发症及其他情况 的预防与处理)。
一、脑卒中急诊救治体系 二、院前处理 三、卒中单元 四、急诊室处理 五、急性期的诊断与治疗
1.评估和诊断 2.一般处理 3.特异性治疗 4.急性期并发症及其他情况的预防与处理 5.早期康复 6.医患沟通 7.二级预防
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
推荐强度(分为四级,I级最强,IV级最弱) I级: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 II级: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III级: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IV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治疗措施的证据等级(分为四级,A级最高,D级最低) A级:基于多个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或系统评价;多个随机对照试验 或1个样本量足够的随机对照试验(高质量) B级:基于至少1个较高质量1的随机对照试验 C级:基于未随机分组但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或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 病例对照研究 D级: 基于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①急性起病;②局灶神经功能缺损 (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 能缺损;③影像学出现责任病灶或症状/体征持续24h以上;④排除 非血管性病因;⑤脑CT/MRI排除脑出血。
(一)评估和诊断
⑸ 病因分型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病因/发病机制分型有助于判断预后、 指导治疗和选择二级预防措施。当前国际广泛使用急性卒中 Org10172治疗试验(TOAST)病因/发病机制分型,将缺血性脑卒中 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明 确病因型和不明原因型等五型 例:脑梗死
现场处理及运送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8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8

对部分经过选择的患者,单独采用血管内血栓抽吸
技术或搭配其他血管内治疗模式可能是合理的(Ⅱ 级推荐,C级依据)。
(1)动脉溶栓有益于经严格选择的患者,适用于发病 6 H内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I级推 荐,B级证据)。
(2)在适宜使用机械取栓的情况下,不应优先使用动 脉溶栓治疗(Ⅱ级推荐,C级证据)。
禁忌证
1.若进行动脉溶栓,参考静脉溶栓禁忌证标准。 2.活动性出血或已知有明显出血倾向者。 3.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 4.血糖<2.7 MMOL/L或>22.2 MMOL/L。 5.药物无法控制的严重高血压。
(1)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如满足下述 条件,可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
①发病前MRS评分为0分或1分; ②明确病因为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 ③年龄≥18岁; ④NIHSS评分≥6分; ⑤ASPECTS评分>-6分; ⑥动脉穿刺时间能够控制在发病6 H内(I级推荐,A级证据)。
(1)急性期颅内动脉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可能是 介入取栓失败的补救治疗(Ⅲ级推荐,C级证据)。
(2)颅外段颈动脉或椎动脉血管成形术和(或)支架 置入术可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血流重建,如治疗颈 动脉重度狭窄或夹层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Ⅲ级推 荐,C级证据)。
(一)血压管理
(1)为防止过度灌注综合征及症状性颅内出血转化, 要求术前至术后24 H血压控制在180/105 MMHG以下(Ⅱ 级推荐,B级证据)。
存在风险尚不明确,对于桥接治疗合并急诊支架置入术 的患者,为防止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静脉溶栓后24 H 内抗栓治疗安全性尚不明确(Ⅲ级推荐,C级证据)。
(三)麻醉镇定方式
普通药物镇定与全身麻醉无明显优劣,可根据患者本身 及导管室具体条件合理选择麻醉方式(I级推荐,B级证 据)。

2018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解读

2018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解读

高血压(1-3 级) 男性>55 岁;女性>65 岁
左心室肥厚
脑血管病:
脑出血
心电图:Sokolow-Lyon 电压> 3.8 mV
缺血性脑卒中
吸烟或被动吸烟
或Cornell 乘积 >244 mV·ms
糖耐量受损(2 小时血糖 7.8-11.0 超声心动图 LVMI:男115g/m2, 女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心脏疾病:
低危
≥3个其他危险因素, 靶 器 官 损 害 、 CKD3 期,无并发症的糖尿 病
临床合并症、或 CKD≥4 期 或 有 并 发 症的糖尿病
中/高危 高/很高危
中危 高危 很高危
中/高危 高危 很高危
SBP≥180 和 (或)DBP≥110
高危 很高危
很高危
很高危
心血管危险因素
靶器官损害
伴临床疾患
或血清肌酐轻度升高:
腹型肥胖
男性 115-133mmol/L(1.3-1.5mg/dL)
(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女性 107-124mmol/L(1.2-1.4mg/dL)
血肌酐: 男性≥133mmol/L(1.5mg/dL) 女性≥124mmol/L(1.4mg/dL) 蛋白尿(>300mg/24h) 外周血管疾病
6.α受体阻滞剂或其他种类降压药
α受体阻滞剂不作为高血压治疗的首选药,适用于高血压伴前列 腺增生患者,也用于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包括特拉唑嗪、 哌唑嗪、多沙唑嗪、乌拉地尔等 中枢作用药物:利血平、可乐、可乐定贴、甲基多巴 直接血管扩张药:米诺地尔(我国未上市)、肼屈嗪 肾素抑制剂:阿利吉仑,直接抑制肾素,继而减少血管紧张素Ⅱ 的产生,可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院就诊。急救转运系统与脑卒中救治医疗机构建立有效联动机制,可避免
院前延误,实现快速、有效转运患者。医疗机构建立多学科合作的脑卒中
诊治团队,根据指南制定急性脑卒中诊治预案,建立脑卒中诊治绿色通道
,可以有效提高救治效率。此外,应逐渐建立脑卒中分级救治系统的认证
和考核系统,医务人员应具备开展诊治技术的能力,如静脉溶栓、血管内
取栓、围手术期管理、并发症防治等规范化综合处理,各级医疗机构建立
急性脑卒中诊治质量改进体系,及时发现救治过程的不足,并及时整改。
规范的远程卒中和远程影像评估系统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诊治方
案及分流途径提出指导意见及合理建议,对急性静脉溶栓提供有效支持,
对符合急性机械取栓患者进行合理分流。
3
n推荐意见:(1)建议卫生主管部门组建区域脑卒中分级救治系统,医疗机 构具备分级开展脑卒中适宜诊治技术的能力,并逐步建立认证、考核和质 量改进体系(I级推荐,c级证据)。(2)推荐急救转运系统与医院建立有效联 系及转运机制,医院建立院内脑卒中诊治绿色通道,有条件的医院逐步建 立规范的远程卒中诊治系统(I级推荐,B级证据)。
n 颈动脉超声对发现颅外颈部血管病变,特别是狭窄和斑块很有帮助;TCD可 检查颅内血流、微栓子及监测治疗效果,但其局限性是受操作技术水平和骨窗影 响较大。
n MRA和CTA可提供有关血管闭塞或狭窄信息。以DSA为参考标准,MRA发现 椎动脉及颅外动脉狭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约为70%~100%。MRA和CTA可显示 颅内大血管近端闭塞或狭窄,但对远端或分支显示有一定局限。HRMRI血管壁成 像一定程度上可显示大脑中动脉、颈动脉等动脉管壁特征,可为卒中病因分型和 明确发病机制提供信息。
n二、现场处理及运送

高血压常见类型的诊断和治疗要点解析-2021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高血压常见类型的诊断和治疗要点解析-2021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高血压常见类型的诊断和治疗要点解析-2021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标红并加粗为正确选项一、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要点1、下列关于嗜铬细胞瘤的说法错误的是()A、其临床表现可为阵发性、持续性或阵发性加重的高血压B、高血压与低血压交替发生C、发作时常伴头痛、心悸、多汗三联征,可伴有糖、脂代谢异常等D、体型多肥胖E、CT显示肾上腺占位病变,多位于右侧,直径在3~5cm以上2、继发高血压的临床表现错误的是()A、伴原因不明低血钾或应用利尿剂后发生低血钾B、腹部有血管杂音C、血压波动伴头痛、心动过速、出汗、震颤D、高血压眼底分级3级以上(Keith-Wagener眼底分级法)E、血清肌酐增高或蛋白尿3、()是诊断肾动脉狭窄的金标准A、肾脏B超B、彩色多普勒超声肾血流显像C、卡托普利肾动态显像D、肾动脉造影E、肾脏发射体层成像4、肾血管性高血压的肾脏B超检查显示,一侧肾脏纵轴显著小于对侧,直径相差()cm以上A、0.5B、1C、1.5D、3E、55、()是引起我国肾动脉狭窄的最常见病因A、大动脉炎B、动脉粥样硬化C、纤维肌性发育不良D、毛细血管破裂E、静脉血栓6、常见导致肾脏实质性高血压的疾病不包括()A、所有的继发性肾小球肾炎B、多囊肾、马蹄肾、肾发育不良C、慢性肾盂肾炎、梗阻性肾病、反流性肾病等D、代谢性疾病肾损害E、泌尿道阻塞所致肾脏病变7、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常见类型不包括()A、醛固酮瘤B、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C、库欣综合征D、肾上腺皮质癌E、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二、继发性高血压的治疗要点1、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首选药物是()A、螺内酯B、依普利酮C、坎利酸钾D、氨苯喋啶E、糖皮质激素2、()是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首选的方法A、一般治疗B、药物治疗C、介入治疗D、外科手术E、放疗3、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首选()降压药A、ACEI类B、β受体阻滞剂C、袢利尿剂D、钙通道阻滞药E、肾素抑制剂4、肾性高血压的首选降压药物是()A、ACEI类B、ARB类C、利尿剂D、钙通道阻滞药E、肾素抑制剂5、CKD4~5患者的降压药首选()A、ACEI类B、ARB类C、袢利尿剂D、钙通道阻滞药E、肾素抑制剂6、()是治疗伴蛋白尿的CKD患者的一线用药A、ACEI类B、ARB类C、利尿剂D、钙通道阻滞药E、肾素抑制剂三、难治性高血压的诊断要点1、测量血压应使用大小合适至少包裹()上臂的气囊袖带A、20%B、40%C、60%D、80%E、无要求2、测量血压前受试者至少静坐休息()分钟,且30分钟内禁止吸烟、饮咖啡和排空膀胱A、1B、2C、3D、5E、103、研究发现非甾体类抗炎药可增加动脉压()mmHgA、2B、3C、5D、10E、124、正确的血压测量方法是()A、坐位,最好做靠背椅,裸露上臂且与心脏同一水平B、袖带置于有弹性阻力的衣服(如毛衣)外面C、放气速度过快D、测量血压前未静坐E、袖带大小不合适5、难治性高血压的原因不包括()A、内皮功能障碍和基因突变B、高龄、女性、非裔美国人C、儿童、青少年D、糖尿病、肥胖、持续精神紧张E、高盐摄入6、在改善生活方式基础上,应用了可耐受的足够剂量且合理的3 种降压药物(包括一种噻嗪类利尿剂)至少治疗()周后,诊室和诊室外(包括家庭血压或动态血压监测)血压值仍在目标水平之上;或至少需要 4 种药物才能使血压达标时,称为难治性高血压A、1B、2C、3D、4E、8四、难治性高血压的治疗要点1、据报道,限盐到尿钠排泄低于()mmol/L,血压可下降2~8mmHgA、500B、300C、200D、100E、102、难治性高血压治疗要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每日食盐量<()gA、2B、6C、12D、15E、203、()是人体最重要的盐皮质激素,同时还促进炎症和氧化应激的发生A、皮质醇B、类固醇C、醛固酮D、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4、高盐饮食、老年、循环RAAS低下的患者降压应以钙拮抗剂和()为主A、利尿剂B、β受体阻滞剂C、ACEI类D、ARB类E、肾素抑制剂5、戒酒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发现收缩压可降低()mmHgA、2.2B、3.2C、7.2D、5E、126、难治性高血压治疗方案应以()的三联治疗方案为主A、RASI联合钙拮抗剂和利尿剂B、RASI联合α阻滞剂和利尿剂C、β受体阻滞剂联合钙拮抗剂和利尿剂D、β受体阻滞剂联合α阻滞剂和利尿剂E、RASI联合钙拮抗剂和肾素抑制剂五、临界高血压的诊断要点1、2003年美国JNC7首次提出了“高血压前期”这一新定义,指未使用降压药物,两次或两次以上不同时间测得的收缩压为()和(或)舒张压为()mmHg 定义为“高血压前期”A、110~129;80~89B、120~139;80~89C、130~149;80~89D、120~139;90~99E、130~149;90~992、高血压早期的血管损害主要表现为()A、小动脉顺应性下降B、大动脉硬化C、血管重构D、毛细血管破裂E、静脉栓塞3、我国高血压指南明确指出,IMT ≥()mm或出现动脉粥样斑块是靶器官损害的表现A、0.2B、0.3C、0.5D、0.9E、0.74、()是引起严重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A、高血压B、关节炎C、贫血D、眩晕E、DIC5、与正常血压人群相比,高血压前期人群的心脏变化是()A、左心室壁增厚B、右心室体积增加C、右心室壁增厚D、肺动脉回流E、射血分数升高6、()是反应大动脉顺应性的重要指标A、射血分数B、心率C、脉搏波速度D、血压E、血流速度六、临界高血压的治疗要点1、高血压前期患者进行穴位按摩的取穴不包括()A、合谷B、曲池C、人中D、足三里E、涌泉2、下列哪项不是《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8 》对高血压前期的推荐()A、应积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B、每年规律检测血压C、治疗更宜个体化D、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者应给予降压药物治疗E、伴有糖尿病或慢性肾病者应给予降压药物治疗3、高血压前期患者可将王不留行子用胶布固定于耳穴,每日按压3次,每次()分钟A、1-2B、3-5C、5-8D、8-10E、15-20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高血压前期患者存在多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聚集现象,预示心血管风险,存在早期心、脑、肾等靶器官功能和结构损害B、心血管疾病的防线应从预防发病前移到预防危险因素,进一步进行危险因素早期阶段的干预C、对无合并症的大多数高血压前期患者,最基础的干预方式是早期药物治疗D、高血压前期患者存在合并症,需药物治疗E、高血压前期患者可改变生活方式,包括体重控制、DASH 饮食、降低钠摄入、体育运动、适度饮酒5、盐摄入减少量和血压降低程度存在剂量相关性,盐摄入量减少6g,血压正常者的收缩压下降()mmHgA、1B、2C、3D、4E、66、限制饮酒,每天酒精摄入量低于()g,可降低收缩压A、25B、30C、35D、40E、50。

2019版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2019版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2019版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脑血管病对国民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危害,目前脑卒中在我国的流行状况仍处于高峰期,并导致巨大的疾病负担。

基于《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联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18年下半年启动修订工作,形成《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9》。

针对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血脂异常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指南主要提出以下推荐意见。

摘自: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9[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9,52(9):684-709. DOI: 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9.09.0021、高血压推荐意见:(1)建议各级医院建立成年人首诊测量血压制度;30岁以上者每年应至少测量血压1次;积极推荐家庭自测血压或24h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识别白大衣高血压或隐性高血压(Ⅰ级推荐,A级证据)。(2)推荐进行心脑血管事件发病风险评估,有助于选择启动药物治疗高血压的时机(Ⅰ级推荐,A级证据)。(3)正常血压高值者(收缩压120~139mmHg或舒张压80~89mmHg)应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并每年筛查高血压(Ⅰ级推荐,A级证据);如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糖尿病或慢性肾病者,应给予抗高血压药物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4)早期或轻度高血压患者首先采用改变生活方式治疗,3个月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中度以上高血压患者除应改进饮食习惯和不良生活方式外,应进行持续、合理的药物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5)降压目标:普通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降至<140/90mmHg (Ⅰ级推荐,A级证据);伴糖尿病或蛋白尿肾病的高血压患者应进一步降低至130/80 mmHg(Ⅱ级推荐,B级证据)。65~79岁老年人可根据具体情况降至<150/90 mmHg,如能耐受,还应进一步降低至<140/90mmHg(Ⅱ级推荐,B级证据),≥80岁的老人血压一般降至<150/90mmHg(Ⅱ级推荐,B级证据)。(6)若能有效降压,各类抗高血压药物均可使用,以降低脑卒中风险。具体药物选择应基于患者特点和药物耐受性进行个体化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2、吸烟推荐意见:(1)吸烟增加脑卒中发病风险是明确的。应动员全社会参与,在社区人群中采用综合性控烟措施对吸烟者进行干预,包括:心理辅导、尼古丁替代疗法、口服戒烟药物等(Ⅰ级推荐,A级证据)。(2)吸烟者应戒烟(Ⅰ级推荐,A级证据);不吸烟者也应避免被动吸烟(Ⅰ级推荐,B级证据)。(3)继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主动与被动吸烟危害的认识。促进各地政府部门尽快制定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法规;在办公室、会议室、飞机场、火车站等公共场所严禁吸烟,以减少吸烟对公众的危害(Ⅱ级推荐,B级证据)。3、糖尿病推荐意见:(1)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测血糖,必要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或做糖耐量试验,及早识别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状态(Ⅰ级推荐,A 级证据)。(2)糖尿病患者应改进生活方式,首先控制饮食,加强身体活动,必要时口服降糖药或采用胰岛素治疗。推荐一般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值为糖化血红蛋白<7.0%(Ⅰ级推荐,A级证据)。(3)糖尿病患者的血压≥140/90mmHg时应开始使用药物降压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应低于130/80mmHg(Ⅱ级推荐,B级证据)。4、血脂异常推荐意见:(1)在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一级亲属中(包括<20岁的儿童和青少年),进行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筛查,确诊后应考虑给予他汀治疗;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的女性应每年进行血脂检查;脑卒中高危人群建议定期(3~6个月)检测血脂(Ⅰ级推荐,C级证据)。(2)推荐他汀类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将降低LDL-C水平作为防控ASCVD危险的首要干预靶点。根据ASCVD风险设定LDL-C目标值:极高危者LDL-C<1.8 mmol/L(70mg/dl);高危者LDL-C<2.6mmol/L(100mg/dl)(Ⅰ级推荐,B级证据)。LDL-C基线值较高不能达标者,LDL-C水平至少降低50%(Ⅱ级推荐,B级证据)。极高危患者LDL-C基线水平如果能达标,LDL-C水平仍应降低30%左右(Ⅰ级推荐,A级证据)。(3)可考虑烟酸用于HDL-C降低或脂蛋白(a)升高的患者,然而其对预防缺血性卒中的作用尚未得到证实,同时还有增加肌病的风险,故应谨慎使用(Ⅲ级推荐,B级证据)。(4)可考虑贝特类药物用于糖尿病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可能降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但同时可能会增加血尿酸水平和痛风发病风险(Ⅲ级推荐,B级证据);但其对缺血性脑卒中预防的有效性尚未得到证实,不推荐贝特类和他汀类药物常规联合应用(B级证据)。(5)可以考虑在给予他汀类药物基础上联合使用依折麦布,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防脑卒中;对于合并糖尿病或其他高危因素的人可能获益更多(Ⅲ级推荐,B级证据)。(6)对于不能耐受他汀治疗或他汀治疗未达标的患者,可考虑联合使用非他汀类降脂药物如纤维酸衍生物、烟酸、依折麦布或PCSK9抑制剂,但其降低脑卒中风险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证实(Ⅲ级推荐,C 级证据)。5、心房颤动推荐意见:(1)成年人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心房颤动。确诊为心房颤动的患者,应积极找专科医师治疗。对年龄>65岁的患者,建议在初级医疗保健机构通过脉搏评估联合常规心电图检查进行心房颤动筛查(Ⅱ级推荐,B级证据)。高危患者长时程心电监测可提高房颤检出率,但应结合经济状况考虑个体可接受的监测时长(Ⅱ级推荐,A级证据)。(2)应根据心房颤动患者绝对危险因素分层、出血风险评估、患者意愿以及当地医院是否可以进行必要的抗凝治疗监测(INR),决定进行适合的个体化抗栓治疗(Ⅰ级推荐,C级证据)。(3)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如CHA2DS2⁃VASc评分≥2分且出血性并发症风险较低的人群,建议长期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INR目标值范围在2~3)(Ⅰ级推荐,A级证据)。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1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要点1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我国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仍呈升高趋势。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从南方到北方,高血压患病率递增;不同民族之间高血压患病率存在差异。

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粗率)近年来有明显提高,但总体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分别达51.6%、45.8%和16.8%。

高钠、低钾膳食,超重和肥胖是我国人群重要的高血压危险因素。

1.1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发病率及其流行趋势中国高血压调查最新数据显示[1],2012—2015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粗率为27.9%(标化率23.2%),与1958—1959年、1979—1980年、1991年、2002年和2012年进行过的5次全国范围内的高血压抽样调查[2]相比,虽然各次调查总人数、年龄和诊断标准不完全一致,但患病率总体呈增高的趋势,详见表1。

表1 我国六次高血压患病率调查结果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显著增高,但青年高血压亦值得注意,据2012—2015年全国调查,18~24岁、25~34岁、35~44岁的青年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4.0%、6.1%、15.0%[1]。

男性高于女性,北方高南方低的现象仍存在,但目前差异正在转变,呈现出大中型城市高血压患病率较高的特点,如北京、天津和上海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35.9%、34.5%和29.1%[1]。

农村地区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增长速度较城市快,2012—2015年全国调查[1]结果显示农村地区的患病率(粗率28.8%,标化率23.4%)首次超越了城市地区(粗率26.9%,标化率23.1%)。

不同民族间比较,藏族、满族和蒙古族高血压的患病率较汉族人群高,而回、苗、壮、布依族高血压的患病率均低于汉族人群[3]。

高血压发病率的研究相对较少,一项研究对我国10 525名40岁以上的非高血压患者于1991—2000年进行了平均8.2年的随访[4],研究结果如图1所示,男性和女性的累计高血压发病率分别为28.9%和26.9%,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17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与中西医结合治疗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17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与中西医结合治疗
D、5.5
E、3
4、老年人降压治疗的策略不正确的是()
A、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主要目标是保护靶器官
B、高血压合并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老年患者采取个体化治疗、分级达标的治疗策略
C、在患者能耐受的前提下快速降压至达标
D、对于体位性血压变化明显者应监测坐、立、卧位血压
E、强调收缩压达标
5、≥65岁推荐血压控制目标<()mmHg
临界高血压的诊断要点
1、我国高血压指南明确指出,IMT≥()mm或出现动脉粥样斑块是靶器官损害的表现
A、0.2
B、0.3
C、0.5
D、0.9
E、0.7
2、()是反应大动脉顺应性的重要指标
A、射血分数
B、心率
C、脉搏波速度
D、血压
E、血流速度
3、高血压早期的血管损害主要表现为()
A、小动脉顺应性下降
B、大动脉硬化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17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与中西医结合治疗
备注:红色选项为正确选项
老年高血压的诊断要点
1、哪项不是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
A、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B、单纯舒张期高血压
C、脉压增大
D、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E、血压昼夜节律异常
2、若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则诊断为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A、140/90
B、150/90
C、160/90
D、140/100
E、130/90
6、禁用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Ⅱ度及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支气管哮喘的患者的降压药是()
A、长效二氢吡啶类CCB
B、非二氢吡啶类CCB
C、利尿剂
D、β-受体阻滞剂
E、ACEI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
应避免:①非低血糖患者输 含糖液体;②过度降低血压; ③大量静脉输液。
急诊室诊断及处理
诊断
1.病史采集: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最为重要,若于 睡眠中起病,应以最后表现正常的时间作为起病时 间。其他包括神经症状发生及进展特征;血管及心 脏病危险因素;用药史、药物滥用、偏头痛、痫性 发作、感染、创伤及妊娠史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识别与早期治疗
参考资料
1、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2、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导规范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主要以2014指南制定)
3、2019 AHA/ASA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
(AHA:美国心脏学会/ASA:美国卒中学会)
诊断标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可根据《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4》的诊断标准:①急性起病; ②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 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 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③症状或体 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像学显示有责 任缺血性病灶时),或持续24h以上( 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④排除 非血管性病因;⑤脑C T/M R I排 除脑出血。
卒中单元
急性缺血性脑卒 中概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 卒中类型,占我国脑卒中的69.6%~70.8%, 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 2周内,轻型1周内,重型1个月内。具有发 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高,严重影响人类 健康和生活。急性脑卒中的诊疗是一项系统 工程,需要多部门、多环节的配合协调,最 终实现对脑卒中的有效救治。
2.一般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气道、呼吸 和循环功能后,立即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 检查。

最新2018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简要.pdf

最新2018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简要.pdf

2018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简要医脉通临床指南1周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我国脑卒中的69.6%~70.8%。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是对2014版指南的更新,突出了院前处理、急诊评估与诊断流程、急性期静脉溶栓、血管内取栓、影像学评估等方面的进展。

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前期诊断和一般管理,新版指南主要有以下推荐。

脑卒中急诊救治体系推荐意见:(1)建议卫生主管部门组建区域脑卒中分级救治系统,医疗机构具备分级开展脑卒中适宜诊治技术的能力,并逐步建立认证、考核和质量改进体系(Ⅰ级推荐,C级证据)。

(2)推荐急救转运系统与医院建立有效联系及转运机制,医院建立院内脑卒中诊治绿色通道,有条件的医院逐步建立规范的远程卒中诊治系统(Ⅰ级推荐,B级证据)。

院前处理推荐意见:对突然出现疑似脑卒中症状的患者,应进行简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并尽快送往就近有条件的医院(Ⅰ级推荐,C级证据)。

卒中单元推荐意见:收治脑卒中患者的医院应尽可能建立卒中单元,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尽早、尽可能收入卒中单元接受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急诊室处理推荐意见:按诊断流程对疑似脑卒中患者进行快速诊断,尽可能在到达急诊室后60 min内完成脑CT等基本评估并开始治疗,有条件应尽量缩短进院至溶栓治疗时间(DNT)(Ⅰ级推荐,B级证据)。

急性期诊断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1)急性起病;(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影像学出现责任病灶或症彬体征持续24 h以上;(4)排除非血管性病因;(5)脑CT/MRI排除脑出血。

诊断流程:第一步,是否为脑卒中?排除非血管性疾病。

第二步,是否为缺血性脑卒中?进行脑CT/MRI检查排除出血性脑卒中。

第三步,卒中严重程度?采用神经功能评价量表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第四步,能否进行溶栓治疗?是否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核对适应证和禁忌证。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8完整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8完整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8完整版2015年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5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血管内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荷兰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MR CLEAN)、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试验(SWIFT PRIME)、延长急性神经功能缺损至动脉内溶栓时间的临床试验(EXTEND-IA)、前循环近端闭塞小病灶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并强调最短化CT至再通时间临床试验(ESCAPE)、西班牙8h内支架取栓与内科治疗随机对照研究试验(REVASCAT),均证明对于合理筛选的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以支架样取栓装置为主的血管内治疗可带来显著的临床获益。

在此基础上,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AHA/ASA)对《2013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中的血管内治疗更新了推荐意见;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也于2015年发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对血管内治疗进行了系统规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脑血管病治疗的发展和普及。

自指南发布以来,又有一系列新的临床研究出现,在延长治疗时间窗、丰富血管内治疗手段等方面提供了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基于这些研究结果,结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流程与规范专家共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监护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以及AHA/ASA《2018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本领域专家,采取循证医学的方法,对2015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进行更新,旨在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治疗的病例选择、治疗方式、围手术期管理进行规范,为临床医生在血管内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参考依据。

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一)适应证1. 年龄在18岁以上。

2. 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应尽早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

前循环闭塞发病6h以内,推荐血管介入治疗;前循环闭塞发病在6-24h,经过严格的影像学筛选,推荐血管介入治疗;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发病在24h以内,可行血管介入治疗。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9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9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2019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肾内科 Dr. HAN
前言
自《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发布以后,近几年国内外 一些大型人群研究结果陆续发表。基于此背景,中华医学会神经 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再次对《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 进行更新。
于2018年下半年启动修订工作,组织多名临床和流行病学专家, 重点查阅了大量国内外近几年发表的相关文献,经过学组专家多 次讨论后定稿。新指南更加强调应针对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积极进行早期干预。
推荐意见: (1)询问家族史可有助于识别脑卒中高风险个体(Ⅱ级推荐,A级证 据)。 (2)对于一级亲属中有≥2人患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可疑颅内动脉瘤的患 者,可以考虑应用计算机断层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等非侵袭性技术筛查未破裂颅内动脉瘤(Ⅲ级推荐,C级证据)。
Stroke, 2004, 35(1): 212-227. Stroke, 2012,43(12): 3161-3167.
以此数据推算,在任意时间点全国约有脑卒中存活者1 100余万人,每 年首次发生脑卒中者240 余万,每年死于脑卒中者110余万。
Circulation,2017, 135(8): 759-771.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年龄 性别 种族 遗传因素 出生体重
年龄
年龄增长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风险累计效应以及脑卒中危险因素 的增加,显著提高了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的发病风险或发病率。
(6)若能有效降压,各类抗高血压药物均可使用,以降低脑卒中风险。具 体药物选择应基于患者特点和药物耐受性进行个体化治疗(Ⅰ级推荐,A级 证据)。
吸烟
(1)吸烟增加脑卒中发病风险是明确的。应动员全社会参与,在社 区人群中采用综合性控烟措施对吸烟者进行干预,包括:心理辅导、 尼古丁替代疗法、口服戒烟药物等(Ⅰ级推荐,A级证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心脏病 有心脏病的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都要比无心脏病者高 2倍以上。非瓣膜病性房颤的患者每年发生脑卒中的危险 性为3%~5%,大约占血栓栓塞性卒中的50%。
建 议: (1)成年人(≥40岁)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心脏病; (2)确诊为心脏病的患者,应积极找专科医师治疗; (3)对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在有条件的医院可使用华 法令抗凝治疗,但必须监测国际标准化比(INR),范围 控制在2.0~3.0;对年龄>75岁者,INR应在1.6~2.5之间 为宜;或口服阿司匹林50~300mg/d,或其他抗血小板 聚集药物。(见表9)。 (4)冠心病高危患者也应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50~ 150mg/d,或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九、其他危险因素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代谢综合征;缺乏 体育活动;饮食营养不合理;口服避孕药; 促凝危险因素
第三节 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一、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三个主要方面: 1、让人们了解脑血管病的严重危害,引起足够 的重视,主动预防; 2、告诉人们脑血管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和诱 发因素并知道如何预防; 3、发生了脑卒中后应该如何应对。 二、健康教育的方法 医院健康教育;社区健康教育;利用大众媒体开 展健康教育
脑梗死






二、治疗 (一)内科综合支持治疗:应特别注意血压的调控(参见第九章) (二)抗脑水肿、降颅高压(参见第九章) (三)改善脑血循环 1、溶栓治疗 建 议: (1)对经过严格选择的发病3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积极采用静脉溶栓治疗。首选 rtPA,无条件采用rtPA时,可用尿激酶替代。 (2)发病3~6h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应用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但选择患者应该更严 格。 (3)对发病3~6h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有经验和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考虑进行动脉 内溶栓治疗研究。 (4)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时间窗和适应证可以适当放宽。 (5)超过时间窗溶栓 多不会增加治疗效果,且会增加再灌注损伤和出血并发症,不宜溶栓,恢复期患者应禁用溶 栓治疗。 2、降纤治疗 (1)巴曲酶;(2)降纤酶;(3)其他降纤制剂:如蚓激酶、蕲蛇酶等。 建 议: (1)脑梗死早期(特别是12小时以内)可选用降纤治疗;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更应积极 降纤治疗。 (2)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
中国脑人群的常见病、多 发病,近年来呈上升和低龄化趋势,农村地 区也日益突出脑血管病是我国中老年人群的 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呈上升和低龄化趋 势,农村地区也日益突出。脑血管病的高发 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不仅严重危害人 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同时也给国家及患者 家庭带来沉重的医疗、经济和社会负担,是 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三、糖尿病 糖尿病是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Ⅱ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卒中的 危险性增加2倍。 建 议: (1)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应定期检测血糖,必要时测定糖 化血红蛋白(HbA1c)和糖化血浆白蛋白。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同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一致(表3、表4)。 (2)糖尿病患者应首先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 2~3个月血 糖控制仍不满意者,应选用口服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 病的控制目标见表5. (3)糖尿病患者更应积极治疗高血压、控制体重和降低胆固醇水 平。
二、分类
(一)急性卒中单元; (二)康复卒中单元; (三)联合卒中单元; (四)移动卒中单元
三、建立卒中单元的意义
(一)可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二)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三)有利于继续教育
四、卒中单元的建立和实施




(一)医院的医疗条件及设施; (二)卒中单元模式的选择; (三)改建病房结构; (四)组建卒中医疗小组; (五)制定临床操作规程和标准; (六)标准工作时间表 建 议: (1)收治脑血管病的医院应该建立卒中单元,卒中患者应该 尽可能收入卒中单元治疗。 (2)卒中单元的建立基于病房空间条件、多学科医疗小组和 标准的操作规程。 (3)不同级别的医院应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卒中单元类 型。
四、抗凝治疗 使用抗凝剂有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只有在诊断为 房颤(特别是非瓣膜病变性房颤)诱发心源性栓塞的 患者才适宜应用抗凝剂。
建 议: (1)已明确系非瓣膜病变性房颤诱发的心源性栓塞 患者可使用华法令抗凝治疗,剂量为2~4mg/d, INR值应控制在2.0~3.0之间。如果没有监测INR的条 件,则不能使用华法令,只能选用阿司匹林等治疗。 (2)卒中急性期不宜抗凝,一般可在卒中发生2周后 开始抗凝治疗。
四、血脂异常 大量研究已经证实血清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高密度脂 蛋白(HDL)降低与心血管病有密切关系。 建 议: (1)血脂异常,尤其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 吸烟等其他危险因素者首先应改变不健康的生活 方式,并定期复查血脂。改变生活方式无效者采 用药物治疗。 (2)对既往有TIA、缺血性卒中或冠心病史, 且TC高于5mmol/L的患者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 TG增高者选用贝丁酸类药物治疗。
第二节 脑梗死
一、诊断 (一)一般性诊断 1、临床特点 2、辅助检 查 (1)血液检查 (2)影像学检查:① CT;②MRI;③TCD;④ 血管影像;⑤ 其 他 (二)临床分型(OCSP分型) OCSP临床分型标准: 1、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2、部分前 循环梗死(PACI);3、后循环梗死 (POCI);4、腔隙性梗死(LACI)
心脑血管疾病预防

所谓心脑血管疾病就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 的疾病统称。也被称为“富贵病”的“三 高症”。60岁以上老年人中40%~45%患 有高血压的同时还患有高血糖或高血脂, 根据卫生部2007年统计数字显示,据国外 的资料显示,50%左右的糖尿病人都合并 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多种老年疾病。
第一章
一级预防
第一节

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 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 已上升至第一、二位,农村地区在20世纪90 年代初脑血管病死亡列第三位,90年代后期升 至第二位。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 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约150万人;存活的患患者 数(包括已痊愈者)600~700万。 目前,全 国每年因本病支出接近200亿元人民币,给国 家和众多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五、其他心脏病的干预 六、颈动脉狭窄的干预 七、高半胱氨酸血症的干预 八、干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九、卒中后血脂与血糖的管理 十、健康宣教及行为危险因素的干预
第三章卒中单元
一、概念
卒中单元(stroke unit)是指改善住院 卒中患者的医疗管理模式,专为卒中患者提 供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 复和健康教育、提高疗效的组织系统。
六、饮酒 人群研究证据已经显示,酒精摄入量对于出血性 卒中有直接的剂量相关性。但对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 性目前仍然有争议。
建 议: (1)对不饮酒者不提倡用少量饮酒来预防心脑血管 病;孕妇更应忌酒。 (2)饮酒者一定要适度,不要酗酒;男性每日饮酒 的酒精含量不应超过20~30g,女性不应超过15~ 20g.
第六章 诊断治疗
第一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一、诊断 (一)临床特点 (二)辅助检查:头颅CT和MRI;超声检查; 脑血管造影:DSA、CTA、MRA;其它检查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二、治疗 (一)控制危险因素(参照第一章第三节内容) (二)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建 议: (1)大多数TIA患者首选阿司匹林治疗,推荐剂量为50~325mg/d. (2)对于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应用“阿司匹林无效”的患者,建议应用ASA25mg和DPA缓 释剂200mg的复合制剂,2次/d,或氯吡格雷75mg/d. (3)如使用噻氯匹定,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检测血常规。 (4)频繁发作TIA时,可选用静脉滴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2、抗凝药物 建 议: (1)抗凝治疗不作为常规治疗。 (2)对于伴发房颤和冠心病的TIA患者,推荐使用抗凝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除外)。 (3)TIA患者经抗血小板治疗,症状仍频繁发作,可考虑选用抗凝治疗。 3、降纤药物 TIA患者有时存在血液成分的改变,如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增高,或频繁发作 患者可考虑选用巴曲酶或降纤酶治疗。 (三)、TIA的外科治疗
第四章院前处理


一、脑卒中的识别 二、脑卒中患者的运送 三、现场及救护车上的处理和急救: 应收集的信息;急救措施及相关处理
第五章诊断处理
一、诊断 (一)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二)诊断分析步骤:是卒中还是其它疾病;是 哪一类型的卒中;缺血性卒中者是否有溶栓治疗 指征 二、处理 (一)基本生命支持:气道和呼吸;心脏功能; 血压调控 (二)需紧急处理的情况 三、急诊处理流程
八、肥胖 国内对10个人群的前瞻性研究表明,肥胖者缺血 性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度为2.2.近年有几项大型研究 显示,腹部肥胖比体重指数(BMI)增高或均匀性肥 胖与卒中的关系更为密切。 建 议: (1)劝说超重者和肥胖者通过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 增加体力活动等措施减轻体重,降低卒中发病的危险。 (2)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成年 人的BMI(kg/m2)应控制在
二、卒中后的血压管理 患者血压水平高于160/100mmHg可使卒 中再发的风险明显增加。
建 议: (1)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2)积极控制高血压,在患者可耐受的情 况下,最好能将血压降至 (3)降压治疗应于卒中急性期过后患者病 情稳定时(一般为卒中后4周)开始。
三、抗血小板聚集 缺血性卒中初次发作后早期应用小剂量阿 司匹林(50mg/d)能够显著降低卒中再发的风 险。 建议: (1)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的剂量为50~ 150mg/d,分2次服用; (2)也可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25mg)加潘 生丁缓释剂(200mg)的复合制剂(片剂或胶 囊),2次/d; (3)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者可选用氯吡格雷, 75mg/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