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的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礼记》的主要内容教学文稿

《礼记》的主要内容教学文稿

《礼记》的主要内容《礼记》《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

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

选录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标题(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较长),原则上采用选文的首句作标题,注释中只说明选自某篇。

《礼记》由多人撰写,采自多种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

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

近代梁启超则分为五类:一通论礼仪和学术,有《礼运》《经解》《乐记》《学记》《大学》《中庸》《儒行》《坊记》《表记》《缁衣》等篇。

二解释《仪礼》17篇,有《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等篇。

三记孔子言行或孔门弟子及时人杂事,有《孔子闲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问》等。

四记古代制度礼节,并加考辨,有《王制》《曲礼》《玉藻》《明堂位》《月令》《礼器》《郊特牲》《祭统》《祭法》《大传》《丧大记》《丧服大记》《奔丧》《问丧》《文王世子》《内则》《少仪》等篇。

《大学之道-《礼记》导学案》

《大学之道-《礼记》导学案》

《大学之道-《礼记》》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大学之道/《礼记》》的作者及背景。

2. 理解《大学之道/《礼记》》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3. 分析《大学之道/《礼记》》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的意义。

4. 探讨《大学之道/《礼记》》对当代社会的启迪。

二、导学内容:1. 《大学之道/《礼记》》的作者及背景《大学之道/《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作者为孔子及其弟子。

它是《礼记》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2. 《大学之道/《礼记》》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大学之道/《礼记》》主要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篇,其中“大学”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法,强调修身为本;“中庸”强调中庸之道,即遵循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论语”和“孟子”则阐述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

3. 《大学之道/《礼记》》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的意义《大学之道/《礼记》》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了“大学为之,民为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重要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个人应该注重修身养性,做到内圣外王;社会应该注重礼乐教化,实行仁政治国。

4. 《大学之道/《礼记》》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大学之道/《礼记》》虽然是古代经典,但对当代社会仍有启迪意义。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应该注重修身养性,宏扬中庸之道,倡导仁政治国,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三、导学活动:1. 阅读《大学之道/《礼记》》,了解其主要内容和思想。

2. 分组讨论《大学之道/《礼记》》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的意义。

3. 撰写读后感,探讨《大学之道/《礼记》》对当代社会的启迪。

4. 分享讨论效果,交流心得体会。

四、导学评判:1. 参与讨论积极,表达清晰,思维急迅。

2. 读后感表达深入,思考透彻,具有奇特见解。

3. 分享讨论效果,能够理性交流,接受他人意见。

4. 对《大学之道/《礼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所提升。

五、拓展延伸:1. 深入研读《大学之道/《礼记》》,探讨其更深层次的思想。

《礼记·中庸》

《礼记·中庸》

《礼记·中庸》礼记/《礼记·中庸》《礼记》是⼀部儒家经典,它在经学中的地位早有定论。

《礼记》是西汉武宣时代礼学家戴圣编定的四⼗九篇本,是先秦儒家学术论⽂汇编,⾮⼀⼈⼀时所著。

它包涵了从孔⼦直到孟、荀各家各派的论著,其中皆为孔⼦七⼗⼦后学所记,内容相当庞杂。

⼤多写就于春秋战国时代,⽂中反映的基本内容多系先秦古制,其中录有⼀些孔⼦⾔论或其弟⼦对孔⼦思想真谛的发挥,即使有个别篇章是秦汉儒⽣所撰,但其基本内容也都是对先秦古制的追记,书中包涵的古代礼制和当时社会⽣活情景的内容;另外从治国⽅略,⾄家庭准则,在《礼记》中都有专门篇章论述。

这些篇章处处体现出宗法制的原则和精神《礼记》在儒家学术史上占有相当突出的位置。

把《礼记》中有关篇章联系起来考察,⼤致可勾勒出孔孟荀之间乃⾄秦汉之际儒家各派思想体系传承关系的轮廓。

《礼记》为研究先秦儒学史提供了充分的资料,尤其是蕴含的礼学思想最为丰富。

儒家的礼学思想博⼤精深,从孔⼦⾸创礼学思想,经孟荀的发展达到了⼀个更⾼的阶段,体系⼤备。

其间《礼记》对礼学的阐述最为精彩完备。

《礼记》还结集了如《中庸》、《⼤学》、《礼运》等蕴含深邃的思想内容的学术论⽂,它们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名作,影响极其深远。

是了解儒家的礼学思想的重要参考依据。

中庸/《礼记·中庸》《四书》之《中庸》:《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

⼀般认为它出于孔⼦的孙⼦⼦思(前483-前402)之⼿,《史记·孔⼦世家》称“⼦思作《中庸》”。

⾃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推崇《中庸》(与《⼤学》),⾄北宋⼆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

从《中庸》和《孟⼦》的基本观点来看,也⼤体上相同的。

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致写定于秦统⼀全国后不久。

礼记六礼原文与解析

礼记六礼原文与解析

礼记六礼原文与解析礼记是先秦时期的一部经典文献,《礼记》中记载了丰富的礼仪文化内容。

其中,六礼是指婚礼、丧礼、冠礼、及笄礼、冠幞礼和祭祀六个重要礼仪仪式。

通过研究礼记六礼的原文和解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礼制体系和文化价值观。

一、婚礼婚礼是人生中的一大喜事,也是社会中的重要仪式。

《礼记·曲礼上》中有关婚礼的记载如下:“凡婚之礼,南面而立,凡婚之礼,稽颡,南面而立。

南北有被,曰迎。

与迎者面北立,旁如己之坐次而兴,与大夫之东者,旁如一之坐次而兴,皆面西。

其夫人负南面稽颡,而妇人负北面稽颡。

”这段原文描述了婚礼中的一些仪式细节,比如男方朝南面向,女方朝北面向,表示南北相对的意义。

男方的家属在南面迎接,女方的家属在北面等待。

这种婚礼的场景通过身体姿势和方位的描述,传达了尊重和仪式感。

二、丧礼丧礼是人们对逝去的亲人或其他重要人物表示哀悼和敬意的仪式。

在《礼记·丧服》中有关丧礼的字句如下:“凡丧之礼,皆无夺丧。

”这段原文强调了在丧礼中要尊重丧家的权威和尊严,不得有侵犯丧家权益的行为,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丧事的庄重态度。

冠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仪式,意味着成年男子的重要转折和责任转移。

《礼记·曲礼上》中有关冠礼的描述如下:“冠者,单衣之状也……命曰冠。

”这段原文把冠礼与穿着冠帽的仪式联系起来,衣着体现了尊重和庄重。

冠礼的举行标志着一个人从少年转为成年,同时也承载着家族的期望和责任。

四、及笄礼及笄礼是女子成年的一种庆祝仪式,意味着女性步入成年阶段。

《礼记·曲礼上》中有关及笄礼的描述如下:“及笄者,以冬至日乃聘于后室也……命曰及笄。

”这段原文强调了及笄礼在冬至这一特定日期的庆祝仪式,体现了女性成年的重要性。

及笄礼通过一系列仪式和命名,表达了对女性生命早熟和成熟的祝福。

五、冠幞礼冠幞礼是男子结婚后,佩戴幞帽的仪式。

《礼记·曲礼上》中有关冠幞礼的描述如下:“妊妇从应之仪,命曰幞。

浅析《礼记》的“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

浅析《礼记》的“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

浅析《礼记》的“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1. 引言1.1 介绍《礼记》的背景《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属于儒家经典之一。

它是在《周礼》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来的,内容主要是关于礼仪、人际关系、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思想。

《礼记》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关于大同、乐和、中和等思想。

《礼记》的产生背景,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代,社会动荡不安,道德风俗日益败坏,各国内部纷争不断。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儒家学派兴起,他们试图通过道德伦理的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推进社会进步。

《礼记》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承载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以礼仪为中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互助和和谐共处。

大同、乐和、中和等思想在《礼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们不仅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通过对这些思想的深入解读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同时也可以借鉴这些思想,为当今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内容结束】1.2 概括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礼记》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华。

其中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作为《礼记》中重要的理念,对人们的生活、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大同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在于推崇公正、仁爱和平等。

大同思想主张人人平等,不分贵贱,追求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和合作,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乐和思想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倡导以和为贵,以乐为本,通过和谐的关系和愉悦的氛围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幸福。

而中和思想,则着重于均衡与平衡,主张避免极端,追求平和、稳定,以此带来社会的安定与持续发展。

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都体现了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共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以及追求平衡与和谐的生活态度。

这些思想在《礼记》中得以体现和阐释,为社会稳定与个人幸福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

2. 正文2.1 大同思想的内涵与重要性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核心价值观念,也是《礼记》中的重要思想之一。

《礼记》的内容

《礼记》的内容

《礼记》的内容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礼记》原本四十六篇,其中《曲礼》、《檀弓》、《杂记》三篇因篇幅较长而分为上下篇,实际为四十九篇。

其主要内容如下:- 阐述了儒家的礼治思想:《礼记》以“礼”为核心,阐述了儒家的礼治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礼仪、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 记录了古代的礼仪制度:《礼记》中记载了许多古代的礼仪制度,包括祭祀、丧葬、婚礼、朝聘、盟会等方面的礼仪规范。

- 总结了先秦的儒家思想:《礼记》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总结和发展,它继承了孔子、孟子等儒家思想家的学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

- 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生活:《礼记》成书于汉代,因此其中也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对于了解汉代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礼记》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之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记简介

礼记简介

礼记中国儒家经典之一。

是战国至汉初儒家礼仪论著的总集。

内容包括礼制和儒家哲学两部分,《汉书.艺文志》著录131篇,西汉戴德删为85篇,名《大戴礼记》。

他的侄子戴圣又删为49篇,名《小戴礼记》,收入十三经中。

其中《中庸》、《大学》、《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是儒家重要的哲学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49篇分属于制度、通论、名堂阴阳、丧服、世子法、祭祀、乐记、吉事等,“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毂梁》,加上《诗经》《易经》《尚书》《论语》《尔雅》《孝经》,称为十二经;宋、明又增加入孟子,于是定型为“十三经”《礼记》收集文章出处多源,多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典籍,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小戴礼记》。

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内容《礼记》[3]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汉民族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等诸多方面,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这部儒学杂编,内容很庞杂,大体上可分成以下几个方面:有专记某项礼节的,体裁跟《仪礼》相近,如《奔丧》《投壶》。

有专说明《仪礼》的,如《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

它们是分别解释《仪礼》中《士冠礼》《昏礼》《乡饮酒礼》《乡射礼》《大射仪》《燕礼》《丧服》各篇的,跟《仪札》关系最为密切。

有杂记丧服丧事的,如《檀弓》《曾子问》《丧服小记》《杂记》《丧大记》《奔丧》《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丧服四制》等。

有记述各种礼制的,如《王制》《礼器》《郊特牲》《玉藻》《明堂位》《大传》《祭法》《祭统》《深衣》等篇。

最新《礼记》的主要内容

最新《礼记》的主要内容

1《礼记》2《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3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4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5《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6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7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8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9会的重要资料。

10《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11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12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13《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14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

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15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16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

选录的篇章17由作者加上标题(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较长),原则上采用选文的首句作标题,18注释中只说明选自某篇。

19《礼记》由多人撰写,采自多种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20归类方法进行研究。

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

近21代梁启超则分为五类:一通论礼仪和学术,有《礼运》《经解》《乐记》《学记》《大22学》《中庸》《儒行》《坊记》《表记》《缁衣》等篇。

二解释《仪礼》17篇,有《冠23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等篇。

三记孔子言24行或孔门弟子及时人杂事,有《孔子闲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问》等。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道之行也》知识点梳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一、诵读理解1、字音与(jǔ)睦(mù)矜(guān)分(fèn)恶(wù)2、字词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行:施行。

为:是,表判断。

与:通“举”,选举,推举。

修:培养。

亲:意动用法,以为亲,亲近。

壮:青壮年。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孤:幼而无父的人。

独:老而无子的人。

废疾:残疾人。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指女子出嫁。

恶:憎恶。

藏:私藏。

是故:因此,所以,这样一来。

谋闭而不兴: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

闭:杜绝;兴:发生。

作:兴起。

故:所以。

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闭:用门闩插上。

谓:叫做。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

同:有和、平的意思。

3、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孩子,(要)使老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之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大同”社会(理想社会)。

二、文学常识1、《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大同

礼记:大同

• 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 ,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 1、言偃,孔子的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
• 2、君子,指孔子,尊称。“君子何叹”是宾语前置 句,“何叹”即“叹何”。
• 3、大道,指原始共产社会的那些准则。就是儒者理
想的大公无私时代。行,实行。之,用在主谓之间
通作鳏鹒gēng。”“鳏”音guān,字从鱼,“鱼名”(鳡鱼)为
其本义。《本草纲目·鳞部·鳡鱼》
• 8、分(fèn),职分,职务。《荀子·王霸》:“相 者,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饰朝廷臣下百 吏之分。”《后汉书·温序传》:“受国重任,分当 效死,义不贪生苟背恩德。”
• 9、归,《说文·止部》:“女嫁也。从止,从妇省 。¤声。”本义是女子出嫁,《易·渐》:“女归, 吉。”孔颖达疏:“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 归也。”《诗·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 家。”这里指夫家。
• 6、有志焉,指有志于此。“焉”是兼词,于此。本段翻译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1、与,本义依《说文》是党与,实际上当为“举起”,详见下“兴 ”字注。这里通“举”,推举。还能表示其它意义。比如举动、举止 。《国语·周语下》:“夫礼之立成者为饫,昭明大节而已,少曲与 焉。”俞樾《群经平议·周语一》:“与,古通作举。少曲举焉,谓 无委曲之举动也。”又,记录、登记。《韩非子·内储说下》:“郑 桓公将欲袭郐,先问郐之豪杰良臣辩智果敢之士,尽与其姓名。”俞 樾《诸子平议·韩非子》:“与,当作举……为悉记録其姓名矣。” 又高举、腾起。唐李商隐《重有感》诗:“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 隼与高秋。”又,皆、全部。
信任、安定、和平大兴
• 本文总分为三段

《礼记》的主要内容

《礼记》的主要内容

《礼记》的主要内容
《礼记》是我国古代经典之一,共分为三十篇。

其中,大部分篇章内容与礼仪、儒家思想等有关。

《礼记》的主要内容包括:
1.礼仪制度:这是《礼记》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包括各种仪式、礼节、礼仪等的制定和执行方法。

这些礼仪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一部分,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2.儒家思想:《礼记》所记录的儒家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其中一些主要思想包括“仁爱”、“孝悌”、“中庸”、“忠信”等等。

这些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关系和建立家庭美德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3.历史事件:《礼记》中也记录了一些历史事件,如周代的重大改革、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等等。

这些事件反映了古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变革。

4.文学艺术:《礼记》中也包含一些文学和艺术方面的内容,如音乐、舞蹈、诗歌等等。

这些内容不仅具有文化价值,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总之,《礼记》是我国古代经典之一,其内容丰富,对于了解古代中国文化和历史具有很大的价值。

- 1 -。

礼仪概念之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华平生教材

礼仪概念之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华平生教材

礼仪概念之礼谈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华平生系列高校礼仪教材分析【解读引言】1.《周礼》——侧重政治制度2.《仪礼》——侧重行为规范3.《礼记》——侧重礼仪阐述【课程背景】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著名的是“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世称“三礼”,是儒家学者对西周礼仪的记载、整理与诠释。

“三礼”礼学,是“经国济世之学,与国家建制、社会习俗、个人道德修养,均有直接关系,是实践致用之学。

”虽然有些理想化的描述,但其记载还是相对真实地反映西周到春秋时礼仪教育的状态。

梳理“三礼”关于西周礼仪教育的记录,我们发现西周礼仪教育目标明确,内容丰富,成效显著。

西周礼仪教育以家庭教育为基石,通过学校教育进行礼仪知识的系统传授,凭借最广泛的社会礼仪教育达到礼仪知识的巩固。

“三礼”,是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

不了解“三礼”,就不了解“儒学”,就不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就更谈不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严格地说:“三礼”中《周礼》、《仪礼》是经,《礼记》是记、非经。

【目标收益】◆“三礼”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部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蓝本和百科全书;◆“三礼”所涉及的各种礼制的总和,也就是礼“礼”的全部内容。

【华礼之源】三礼者,《周礼》、《仪礼》、《礼记》是也。

《仪礼》据古文派经生说,是周公所作。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光秦的其它典籍。

昔人谓《周礼》、《仪礼》均系周公所作,《礼记》则系汉戴德(人称大戴)、戴圣(人称小戴)叔侄所删记也。

按汉何休疑《周礼》作于六国之时,宋儒亦多疑之。

惟刘歆、郑玄信为周公致太平之书,但亦有谓为刘歆伪造者。

清方苞《周官义》已开其端,近人康有为为《新学伪经考》,则亦言为歆伪造无疑也。

【授课方式】各种古代仪式实操,至少5位助教课程中为华老师服务,提供分组训练指导。

《礼记》

《礼记》

幻灯片1《礼记》幻灯片2《礼记》简介●内容:●《礼记》是一部资料汇编性质的书。

记录战国秦汉间儒家言论,特别是关于礼制方面的言论。

●性质:儒家经典之一●(早期《论》;晚期《孟》《礼》)●作者:非一时一人之作。

大率是孔子弟子(七十二贤)及后学及汉代学者所记。

●价值:内容复杂,糟粕颇多,但资料宝贵。

●幻灯片3作为《三礼》之一的礼记●“三礼”指《周礼》、《仪礼》和《礼记》三部汇集我国传统礼乐文化的典籍,涉及周代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思想、伦理观念等诸多方面。

东汉郑玄曾经分别给这三书作注,故有“三礼”之名。

●在三礼之中,《仪礼》大约在汉代就被列为儒家经典。

唐代开始加上了《周礼》和《礼记》,设三礼为经,列入“九经”。

幻灯片4《周礼》●《周礼》主要搜集了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官制,是根据儒家的理想治国方案加以增减汇编而成的。

●共有六篇,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官”象征着天地四方六合,体现了中国“以人法天”传统的思想。

幻灯片5《仪礼》●《仪礼》,又称《礼》、《礼经》、《士礼》。

《仪礼》大致形成于西周末春秋初,相传由孔子编定为十七篇。

其所记载的礼仪内容依次为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礼、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丧服、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是维系调谐人与人之间交往活动的一整套礼仪制度,涉及人生婚丧嫁娶与贵族间社会交往或外交活动的礼仪,系统而完备。

幻灯片6《禮記•曲礼》:●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

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幻灯片7《礼记》的分类●梁启超将《礼记》的内容分为以下几类:●通论礼仪及学术者,有《礼运》、《乐记》、《大学》、《中庸》、《儒行》等篇;●专门解释《仪礼》者,有《冠义》、《昏义》、《射义》、《燕义》、《聘义》等篇;●阐述和考辨古代制度礼节者,有《王制》、《曲礼》、《玉藻》、《月令》、《丧服大记》等篇;●杂记孔子及其弟子、时人的言行杂事者:有《孔子闲居》、《孔子燕居》、《檀弓》等;专记名言名句者:《曲礼》、《少仪》、《儒行》等。

《礼记》中的礼仪制度与社会秩序

《礼记》中的礼仪制度与社会秩序

《礼记》中的礼仪制度与社会秩序1. 引言1.1 概述《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是儒家经典《五经》中的一部。

它是由孔子及其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儒家思想中有关礼仪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内容。

礼仪制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关系以及培养个人修养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礼记》中的礼仪制度与社会秩序,首先对《礼记》进行概述,介绍其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和意义;接下来将探讨礼仪制度在社会秩序中的作用和意义;然后详细分析《礼记》中主要涉及的家庭、社交以及宗教方面的礼仪制度,并解释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最后通过探究社会秩序与礼仪制度之间相互关系,揭示二者密不可分的联系,并深入分析其他因素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礼记》中的礼仪制度与社会秩序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探讨其意义、作用以及相互关系。

通过研究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制度和社会秩序,我们可以深刻理解中国古代社会运行的规律和机制,从而为当今社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同时,通过对《礼记》中的思想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还可以促进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 礼记中的礼仪制度与社会秩序2.1 礼记概述《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容包含了丰富的礼仪制度,这些制度在古代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对社会秩序的形成和维护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

2.2 礼仪制度的意义与作用礼仪制度在《礼记》中被视为维系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的重要工具。

通过遵循特定的礼仪规范,人们可以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相互间的尊重和合作。

这样一来,整个社会就能够保持稳定并达到有序发展。

同时,礼仪制度还扮演着传承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角色。

通过规范人们在不同场合中的行为举止,礼仪制度将优秀的品质、道德观念和文化传统代代相传。

2.3 社会秩序的重要性社会秩序是一个正常运转且有组织性质量高的社会所具备的核心特点。

礼记的主要内容

礼记的主要内容

礼记的主要内容《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是儒家经典之一。

它是由汉代大儒李奇所编纂的。

《礼记》分为九篇,包括《仪礼》、《礼记正义》、《月令》、《曲礼》、《礼运》、《士显记》、《名实记》、《檀弓上》和《檀弓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礼记》的主要内容吧。

《仪礼》是《礼记》中最长的一篇,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篇。

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各种礼仪制度、规范和仪式。

其中包括大典礼、大婚礼、祭祖礼、冠礼、射礼、九老礼,以及宗庙等诸多方面。

《礼记正义》是对《仪礼》的注释、解释和批判。

它对《仪礼》中的一些文字进行解释,阐释它们的含义和用途,使读者更加深入了解《仪礼》的内容,同时也指出了《仪礼》中一些不合时宜的礼仪制度。

《月令》记述了古人的农事生产及宗教祭祀的情况。

其中尤重季节、地域、天时、气候,从而规定了各种农作的时间、顺序、及其方式等。

《曲礼》主要是讲述以君为中心的宗法制度,及贵族及其个人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的身份和地位,它与《仪礼》关系密切,也被看作是对《仪礼》的补充和扩展。

《礼运》主要讲述了古代社会君主与士人之间的关系。

其中,士人的品德、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将会为社会所承认,同时也会因此而得到君主的喜爱和赏赐。

《士显记》记述了古代各个朝代的士人名流、文艺活动以及他们的格言、言行,并用这些人物来反映时代的变迁,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种种弊端。

《名实记》则是总结了古代君王创立政治制度的动机和意图,讲述了古代君主和群臣之间的关系,从而反映出古代政治制度的能力和局限性。

《檀弓上》和《檀弓下》则分别记述了北齐贞观名臣檀之器的生平及其言行和他为政的优点,从中让读者学习到了古代名臣的模范作用。

总的来说,《礼记》是一部宝贵的古代文化遗产,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各方面的礼仪制度、规范和仪式,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礼仪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礼记》的创作时间是在中国古代东周时期,也就是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历史时期。

礼记的大致内容

礼记的大致内容

礼记的大致内容
1. 《礼记》啊,那里面可有着超多丰富的礼仪规范呢!就好比你去参加一场重要的聚会,要知道该怎么穿着得体、怎么说话礼貌,这《礼记》就像是一本指导手册呀!比如说,里面讲的祭祀之礼,那可是庄重又严肃,多像我们对心中敬重的事物表达敬意的那种神圣感觉啊!
2. 嘿,《礼记》中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有深刻的阐述哟!就像你和好朋友相处,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这不就是《礼记》所强调的嘛!像什么尊老爱幼的道理,不就是为了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吗?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好好去钻研、去遵循吗?
3. 哇塞,《礼记》中的教育理念也超棒的呀!它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如何去学习、成长。

比如它说要博学之、审问之,这不就是鼓励我们要勤奋学习、多问问题嘛,就跟我们努力追求知识提升自己一样啊!这样的智慧难道不吸引你去深入了解吗?
4. 哎呀呀,《礼记》里还有关于各种场合的行为准则呢!好比在正式的场合我们要举止文雅,这和我们参加重要活动时要保持端庄是一个道理呀!像婚礼上的礼节,不也是为了让那个美好的时刻更具仪式感吗?想想看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5. 嘿,你知道吗,《礼记》对于道德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呢!就像我们内心都有一把尺子,衡量着我们的对错。

它说要仁爱、要正义,这不就是我们
追求美好品德的目标吗!它就像一位智者在教导我们怎么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多有意义呀!
6. 哇哦,《礼记》简直就是传统文化的宝藏呀!无论是家庭、社会还是个人成长,它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就好像一个装满了智慧珠宝的匣子,等待我们去打开、去欣赏。

难道你不想去探索一下这个充满魅力的礼记世界吗?
我觉得《礼记》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经典,值得我们认真去学习和领会,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和有意义。

《礼记引得》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礼记引得》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礼记引得》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礼记引得》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查检《礼记》字、词的工具书。

《礼记》一则-古诗文内容及评析

《礼记》一则-古诗文内容及评析

《礼记》一则-古诗文内容及评析《礼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作品简介《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作者不一。

我们今天看到的一般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选的本子,也叫《小戴礼记》。

《礼记》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既有礼仪制度的记述,又有关于礼的理论及其伦理道德、学术思想的论述,而且记录了孔子与弟子等人的问答以及修身作人的准则等。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常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评析这段文字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谈论教师如何自我提高的问题,通过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命题。

为了使抽象的道理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文章先把学习比作吃饭,虽有美味佳肴,如果不亲口品尝,永远不知道它的滋味。

同理,即使有最精深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永远不明白它的好处。

强调“品尝”和“学习”,都是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不足;同样,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

看到不足,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自强不息。

由此可见,“教学相长”是正确的结论。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说的“教学相长”,谈的是教师如何自我提高的问题,提倡教师要不断地向书本学习和向教育实践学习。

教师自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教导别人的教育实践也是一种学习。

由于这两种学习活动的相互推动,才使得教师不断进步。

后来,“教学相长”被引申为师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彼此激励的辩证统一关系。

无论是本义还是引申义,提出“教学相长”的光辉命题,都是《学记》对世界教育史的重大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记》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

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

选录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标题(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较长),原则上采用选文的首句作标题,注释中只说明选自某篇。

《礼记》由多人撰写,采自多种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

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

近代梁启超则分为五类:一通论礼仪和学术,有《礼运》《经解》《乐记》《学记》《大学》《中庸》《儒行》《坊记》《表记》《缁衣》等篇。

二解释《仪礼》17篇,有《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等篇。

三记孔子言行或孔门弟子及时人杂事,有《孔子闲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问》等。

四记古代制度礼节,并加考辨,有《王制》《曲礼》《玉藻》《明堂位》《月令》《礼器》《郊特牲》《祭统》《祭法》《大传》《丧大记》《丧服大记》《奔丧》《问丧》《文王世子》《内则》《少仪》等篇。

五为《曲礼》《少仪》《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

梁氏的归类划分,对我们有一定参考价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

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

东汉
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

书中还有广泛论说礼意、阐释制度、宣扬儒家理想的内容。

宋代的理学家选中《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把他们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

《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礼记》反映思想理论性的集中在《礼运》《礼器》《学记》《乐记》《大学》《中庸》《儒行》等篇,还有借孔子的答问而发挥儒家学说的篇章,如《曾子问》《哀公问》《表记》、《坊记》《孔子闲居》《仲尼燕居》等。

在这些篇章中,可以看到孔子后学的不同派别思想观点的留存,包括有子游学派、子夏学派、曾子学派、子思学派、孟子学派、荀子学派等儒家内部的诸多派别。

从中还可以看到有墨家、道家、农家、阴阳家等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渗透于其间。

由此而反映出《礼记》辑成的时代是一个对儒家各派求同存异,对诸子百家加以融合吸收和改造的时代。

《礼记》中的思想理论性内容深厚而丰富,它以礼乐为核心,涉及到政治、伦理、哲学、美学、教育、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思想学说。

因此,在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是不能不研究《礼记》中所包含的思想学说的。

教育思想介绍了教育目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的完善八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豫、时、孙、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因材施教;教学三方法:讲解、问答、练习;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礼记》之孝道思想是丰富而全面的,既论述了孝之起源、地位与作用,孝与忠、礼、政、教的关系等宏观理论问题,又有关于孝道本身的总体与个别义项和孝行的微观具体论述。

据此,笔者认为,《礼记》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完成了孝道的理论创造并达到其顶峰。

得出这样一种评价,就必然涉及如下问题:《礼记》之孝道思想与《孝经》是何关系?讨论这一问题,首先要对两书的时代有个讨论,其次,要从对二者内容的比较中探讨它们的关系。

《礼记》成书于西汉,但其中各篇写作年代不尽一致,一般认为,《大学》《中庸》为曾子、子思所作,所以,本文未把上述两篇作为论述之对象。

除有些篇章作者、时代有定论外,《礼记》之绝大部分篇章皆为秦汉时期儒者所著,似乎亦成为定论。

至于《孝经》的作者、年代,有多种说法,笔者同意为汉代儒者作品之说。

由此,可以断言,《礼记》或早于或与《孝经》为同时代之作品。

从内容上看,《孝经》雷同于《礼记》之处甚多,以致梁启超说《孝经》“书中文义皆极肤浅,置诸戴记四十九篇中,犹为下乘,虽不读可也。

”(《经籍解题及其读法》)的确,从本文的上述论述中,我们大量可见《孝经》雷同于《礼记》之处。

如:《孝
经》:“以孝事君则忠。

”《礼记·祭义》:“事君不忠非孝也”;《孝经》:“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礼记·丧服四制》:“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礼记·祭义》:“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无人为大。

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

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孝矣。

”即使是《孝经》以五章专门论述的五等人之孝的思想,也可在《礼记》中看到其理论源头:“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谏;士之孝也,以德从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恶食;任善不敢臣三德。

”(《大戴礼记·曾子本孝》)任善:指君王之孝。

三德即三老。

汉代设“三老五更”之位,以养老人,三老五更各一人,天子以父兄养之,因此说,君王之孝在于“任善不敢臣三德”。

当然,不可否认,《孝经》作为一篇专门论孝的文篇,较之《礼记》虽在理论建树上没有多少新的创造,但在系统性上、易于传播推广方面,要优于《礼记》。

两者同列十三经,在历史上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不过两者的影响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孝经》不足两千字,专题专论,加之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推广,影响面要大得多,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布衣庶民,均可能读到《孝经》,而《礼记》只能影响有一定儒学文化修养的读书人。

但由于《孝经》无限制地将孝道泛化,又一开始即以“经”立论,可能不屑于“形而下者谓之器”之类细微末节吧,倒使孝的好多具体道德要求如本文中所述之“孝行”部分疏于论述。

总之,由《礼记》创造,而由《孝经》系统化的孝道理论问题与孝道的普遍原则借《孝经》而得以广泛传播。

而《礼记》中之孝行部分则得之于如《二十四孝》《三十六孝》《弟子规》《女儿经》等诸多童蒙与家训之书而予以流传,遂长期影响中国人的家庭生活礼仪与社会交往方式,成为礼仪之邦的生活方式。

因此,我们不可低估《礼记》对中国孝道的形成、发展以及对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