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一、乾隆与清漪园1

合集下载

颐和园:一、清漪出锦绣

颐和园:一、清漪出锦绣

西山晴雪
西山晴雪
“清漪园”的取意
• 清漪园建成后,和原来的画面相 比,我们看到西山的前面增加了 一个前景,这就是昆明湖,昆明 湖是清代皇家园林中最大的一处 水面,清漪园的名字就取意于昆 明湖碧波荡漾的水态,昆明湖与 万寿山的结合,也使清漪园成为 最具湖山之胜的皇家园林。
后溪河的整修,使万寿山成为岛山
园静寺
为何要在此修建和水利并无关系 的大报恩延寿寺呢?
• 此时,三和和官员们并不知道,乾隆 皇帝心目中一个庞大的建筑计划其实 才刚刚开始。 • 后来乾隆在《万寿山昆明湖记》中写 到瓮山西湖工程有三个目的:第一是 整修水利,第二是操练水军,第三皇 太后的六十大寿即将到来。
为了庆祝母亲的六十大寿,而 为笃信佛教的太后修建大报恩 延寿寺
第一集清漪出锦绣
介绍乾隆时期颐和园的整个修建过程。
地位:是一 位置 座闻名中外 的皇家园林。
也是中国最后一座皇家园 林。
位置:位于 北京城西北 郊,距离紫 禁城大约十 五公里。
组成:万寿山与昆明湖。
历史:在园林诞生之前的几百年间,这 里是一处湿地,万寿山那时叫瓮山,山前 的小湖叫瓮山泊,后来 改称为西湖。
• 在京西瓮山西湖的水利建设 刚刚开始的那一年(1749 年),宫廷画师董邦达,曾 经奉旨南下杭州,绘制了一 幅西湖景色全景图,董邦达 此行为园 林工程全面铺开之际,乾隆皇 帝没有留在京城监督工程进展, 而是陪同皇太后前往江南视察, 这是乾隆皇帝的首次江南之行,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此行随身携 带了董邦达绘制的那张西湖全 景图。
• 当今点工计酬的方法从何时开始?
乾隆时期,国家空前富足,据记载1736 年国库存银达到了三千余万两,相当于全 世界四分之一的财富集中在中国。朝廷通 过每年不断的大小工程让钱财流动起来, 既还富于民,也刺激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过去的朝代,工程的劳役大多是无偿征调, 建筑物料也多是硬性摊派,到了清朝,劳 工雇佣制开始普及,工匠计日取酬,物料 也由官府出资采购。

北京颐和园的讲解

北京颐和园的讲解

北京颐和园的讲解
北京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之一。

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

颐和园主要包括昆明湖、万寿山和各种建筑构筑,是一处集山水园林、古建筑和皇家艺术为一体的景点。

颐和园最初名为清漪园,是清朝乾隆皇帝为了纪念母亲的60寿辰而修建的,后来由光绪皇帝扩建并更名为颐和园。

园内的主要建筑有佛香阁、宜芸馆、乐寿堂、颐和园大殿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昆明湖中的大石桥、十七孔桥和佛香阁,它们都是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体,湖水清澈,四周山峦环抱,景色非常优美。

在昆明湖畔,有许多古建筑、亭台楼阁,营造出一种典型的中国园林景致。

万寿山是颐和园的制高点,登上山顶可以俯瞰整个颐和园的美景。

颐和园以其精致的园林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每年吸引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前来观赏。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展示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建筑的精髓,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颐和园001

颐和园001

乐寿堂---“水木自亲”位于昆明湖北岸,前轩临水,为慈禧太后的寝宫乐寿堂 的正门。门前有御码头和约20米高的灯架。慈禧太后由水路入园时,在这里下船直进 乐寿堂大院。
“水木自亲”门前约20米高的灯架,上面可 悬气灯,供慈禧晚间游湖照明之用。
乐寿堂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 殿,西接长廊,是慈禧在颐和园的寝宫。大殿红柱灰顶,垂脊卷棚歇山式,造型别致, 富丽堂皇。院内摆有一对铜鹿、一对铜鹤、一对铜大瓶,取其谐音“六合太平”之意。
玉澜堂光绪寝室
玉澜堂西配殿“藕香榭”。玻璃处隐约可见的 砖墙不是反射的对面景物,而是慈禧为防止光 绪皇帝逃走而下令在室内砌的。
万寿山
今之万寿山,元朝名瓮山。传说有一位老人在山上掘出一 装满宝物的石瓮而得名。万寿山为燕山余脉,高58.59米,海 拔108.94米。前临昆明湖,明弘治七年(1494)孝宗的乳母助 圣夫人罗氏在山前建园静寺,清初,曾作宫廷养马的草料场。
堂中设宝座、御案、掌扇和用象牙镶嵌的屏风。座旁有两只盛水果闻香味用的青 龙花大磁盘,四只烧檀香用的九桃大铜炉。西套间为卧室,东套间为更衣室。室内紫 檀大衣柜为乾隆时遗物。
慈禧太后在乐寿堂接见外国来宾。
玉澜堂
玉澜堂其意为湖光潋滟之堂,是光绪皇帝的寝宫。在仁寿殿西南临昆明湖畔而建, 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正殿玉澜堂坐北朝南,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东殿可 到仁寿殿,西殿可到湖畔码头,正殿后门直对宜芸馆。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 发动宫廷政变后,曾把主张变法的光绪皇帝囚禁于此。
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
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 联系,中间的“翁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十五年 (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 这里改建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 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颐和园景点介绍

颐和园景点介绍

颐和园颐和园位于北京西郊,它的前身是清漪园,圆明园的属园。

建于万寿山之麓,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其母后助寿而建。

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1888年,清光绪年间,慈禧利用海军军费和其他款项在遗址上重建,并改名为颐和园。

1900年,颐和园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3年修复。

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去世。

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的使用功能从此结束。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清王朝被推翻,颐和园作为公园对外开放参观,一直延续至今。

1960年颐和园首批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颐和园是目前世界上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文化价值最高的一座皇家园林博物馆。

占地四千三百亩,数十处参观点分布在万寿山和昆明湖岸边。

苍翠如黛的万寿山,碧波涟漪的昆明湖,辉煌壮观的建筑群,按造园艺术栽种的各种植物,周围借景及人工美与自然美的天然巧成,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精妙绝伦的具有中国鲜明文化特色的山水画卷。

石舫石舫,也称清晏舫,座落在昆明湖西北部水中,是著名的水上建筑。

始建于1755年,乾隆引用唐代魏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典故建造,象征清朝政权稳如磐石“永不能覆”。

舫上舱楼,1860年被毁,1893年重建,取“河清海晏”之义,定名清晏舫,是慈禧太后观景和饮宴的地方。

排云殿排云殿是慈禧皇太后祝寿的地方。

当年,每当阴历十月初十,慈禧过生日这一天,这里鼓乐齐鸣、卤薄仪仗威严,慈禧坐在排云殿内的正中九龙宝座上,四旁香烟燎绕。

光绪皇帝向着排云殿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

王公大臣们按辈分和官阶分别跪侍在排云门内,金水桥的桥南桥北。

三品以下的官员全都被安排在排云门外行礼。

长廊长廊婉蜒于万寿山南麓、昆明湖北岸,将如画的景区、景点串联一线,为旖旎的风光镶上画框,使湖山之间的景色层次分明。

长廊是颐和园的主要建筑之一。

万寿山阳坡集中了建筑数百处之多,但无杂乱之感。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有长廊这条彩带,既衔接了山水,又有机地把各处建筑串联了起来,构成一个整体。

颐和园的历史简介和资料

颐和园的历史简介和资料

颐和园的历史简介和资料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

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上着名的风景游览中心之一。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由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三部分组成,后又建热河行宫和承德避暑山庄并改为现名。

颐和园占地约290公顷,其中水面约占四成。

它的主要建筑有万寿山前山和后山。

前山的建筑比较集中,有排云殿、佛香阁等;后山的建筑比较分散,有玉澜堂、知春亭等。

颐和园内的主要景点有长廊、石舫、十七孔桥等。

颐和园中的长廊长728米,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绘有五彩斑斓的画;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有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十七孔桥是颐和园内最大的石桥。

它有十七个桥洞,所以又叫十七孔桥。

桥洞两边石头雕刻着小狮子,每一只都不一样,姿态各异,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在十七孔桥上还可以望见远处的昆明湖和青灰色的山。

颐和园不仅是一个游览胜地,而且还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 1 —1 —。

北京颐和园简介和历史

北京颐和园简介和历史

北京颐和园简介和历史简介:颐和园主景区由万寿山、昆明湖组成,全园占地3.009平方公里(其中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区面积是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园内现存各式宫殿、园林古建7万平方米,并以珍贵的文物藏品闻名于世,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颐和园前身为清漪园,始建于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

光绪十二年(1886),清廷挪用海军经费等款项开始重建,并于两年后取用今名,作为慈禧太后的颐养之所。

一九〇〇年又遭八国联军破坏,一九〇二年修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经修缮,颐和园陆续复建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颐和园博物馆、耕织图等重要景区。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既有皇家园林恢弘富丽的气势,又充满了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予以如下评价:1)北京的颐和园是对中国风景园林造园艺术的一种杰出的展现,将人造景观与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2)颐和园是中国的造园思想和实践的集中体现,而这种思想和实践对整个东方园林艺术文化形式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3)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皇家园林是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颐和园的历史: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糅融历代御园之特征、各地私园之精华、名山寺观之境界合而为一,是中华民族传统园林之典范。

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6年,执掌政权的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和其它款项在原址上重建,并于1888年改名颐和园。

颐和园占地290.7公顷,其中水域约为3/4,是一座以湖光山色著称的大型山水园林。

万寿山和昆明湖构成了颐和园的主体框架,7万平方米的各式宫殿、寺庙和景点建筑,分布在山水框架之中,既表现出皇家园林恢弘的气势,又充满了天然之趣。

园林覆盖40万株各类乔灌木,藏有4万件皇家文物,有博物馆公园之称。

颐和园文化遗产介绍资料

颐和园文化遗产介绍资料

颐和园文化遗产介绍资料1. 颐和园的历史背景颐和园位于中国北京市西郊,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它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起初被命名为“清漪园”,后来乾隆的子孙将其改为“颐和园”。

颐和园以其雄伟壮丽的建筑、精美独特的园林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接下来,我们将带您逐一介绍颐和园的特点和魅力。

2. 颐和园的园林景观2.1 大型湖泊颐和园占地非常广阔,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景观就是位于园中心的大型湖泊——昆明湖。

昆明湖面积广阔,水域碧波荡漾,湖岸上遍布各种奇花异草。

湖中心的玉堤是园内的主要景点之一,沿着玉堤漫步,可以欣赏到湖的美丽景色。

2.2 仿古建筑颐和园内还有许多仿古建筑,这些建筑以其华丽的外观和精细的工艺而闻名。

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湖畔的“万寿山”和“长廊”,它们被认为是颐和园的精华所在。

这些建筑依山傍水,巧妙地融入了自然景观中,给人一种宜人的感觉。

2.3 园中的小景点除了大型湖泊和仿古建筑,颐和园内还有许多小景点值得一提。

例如,有著名的西堤、东堤,这两条人工筑堤连接了湖的两岸,形成了一条环绕湖泊的走廊。

还有慈禧太后的寿康宫,这是一个精美的宫殿,曾是慈禧太后休息和享受娱乐的地方。

3. 颐和园的历史意义3.1 皇家园林的代表作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作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展示了清朝皇室对园林艺术的高度追求和造诣,也反映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理念和建筑工艺。

3.2 与乾隆帝的相关性颐和园是由乾隆帝亲自主持建造的,吸收了他的建筑理念和审美观点。

乾隆帝对颐和园的建设非常用心,他甚至为园内的一些景点亲自命名,并亲自参与了一些绘画和雕刻的设计。

3.3 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1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一认可使颐和园的地位更加凸显,也为保护和传承颐和园的文化遗产价值提供了更多支持。

4. 颐和园的文化内涵4.1 人文景观颐和园不仅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更是一个充满文化内涵的场所。

颐和园

颐和园

最后建成的一座。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同遭严重破坏。

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复此园,改名为“颐和园”,其名为“颐养太和”之义。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工程结束。

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1898 年,光绪(公元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洗劫,翌年,慈禧从西安回到北京后,再次动用巨款修复此园。

1924年,颐和园辟为对外开放公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早在元明时一期这里就以其优美自然的田园景色成为“壮观神州第一”的著名游览胜地。

该园原名好山园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更名清漪园,咸丰十年(公元l860年)与圆明园同毁于英法联军的大火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慈祥太后挪用海军经费等其他银两,在清漪园废墟上重新修建并于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更至今名。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国。

根据袁世凯与清廷签定的《优待清室条件)),颐和园仍由清室内务府管理。

1914年,作为溥仪的私产该园首次售票开放供游人游览。

颐和园园区主要由北部的万寿山和南部的昆明湖组成,总占地近300公顷其中水面占3/4。

该园因集中国历代造园艺术之精粹,1998年12月以“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的崇高评价荣列《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级的文化瑰宝。

万寿山元代叫瓮山因其山形似瓮而得名。

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明神宗朱栩钧乳母圣夫人罗氏出资在瓮山南坡的中央邵位因地制宜兴建圆静寺。

乾隆十六年适逢皇太后钮枯禄氏六十整寿,一向标榜…‟孝治天下“的弘历为庆祝母后寿辰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选择瓮山圆静寺旧址兴建大型佛寺“大报恩延寿寺”。

同年3月13日发布上谕改瓮山名为万寿山山上的佛香阁为全园的最高处,内供有铜铸佛像昔为朔望喇嘛捧经之所。

颐和园的简介50字

颐和园的简介50字

颐和园作文篇1今天,我们来到了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

颐和园占地290余公顷,主要由昆明湖与万寿山两部分组成。

颐和园建于1750年,原名清漪园,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

1886年慈嬉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重建,后改名颐和园。

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再次修复。

1924年正式辟为公园。

1992年被评为“世界上造景最丰富,建筑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1998年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我能来到颐和园,感到很荣幸。

我们从东宫门进入颐和园,经过仁寿殿,来到昆明湖边。

一见到昆明湖我就想起苏轼的诗名“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这边的昆明湖晶莹剔透,湖水微微泛起涟漪,湖中借杭州西湖长堤,仿东海神山仙岛。

那边的万寿山满山古柏苍松,掩映着雄伟的宫殿、秀丽的楼阁。

啊!人间仙境!这里让我流连忘返。

看完昆明湖,我闪来到了玉澜堂,是慈嬉太后囚禁光绪皇帝的地方。

我们继续前进,来到乐寿堂――慈嬉太后住的地方。

乐寿堂的匾上有一个电灯泡,据说是中国最先用电灯的地方。

出了乐寿堂,来到了著名的长廊。

长廊全长728米,用柱子分成273间。

每一间的顶上都雕有画,上千幅画中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山下是排云殿,半山腰有佛香阁,山顶还有智慧海。

这些建筑的顶都有是金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最后,我们从北如意门出了颐和园,结束了游览。

颐和园昆明湖这就是十七孔桥,长150米,宽8米,是园内最大的一座桥梁。

桥的造型优美。

它西连南湖岛,东接廊如亭,不但是前往南湖岛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区的一个重要景点。

颐和园共有各种建筑3000多间,游览颐和园,除了园林以外,观赏各种古代建筑物也是重要的内容。

这条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

烟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北京颐和园的简介

北京颐和园的简介

北京颐和园的简介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北郊,占地约290公顷(3000亩)。

其前身清漪园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嘉庆四年(1799年)与畅春园合并改建为清漪园,光绪十六年(1890年)又改建为颐和园。

颐和园是一座古老的皇家园林,前身清漪园。

它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大成,整座园林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景在园中、园在景中”的独特风格。

园中有许多景点都以其造型别致、巧夺天工而著称于世。

园内建筑宏伟壮丽、景色秀丽,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

全园分为宫门区、万寿山景区、昆明湖景区三部分。

宫殿区由万寿山和前山组成。

在万寿山的半山腰有一座宫门,门内是主景“仁寿殿”,殿前丹槛前是乾隆帝的御碑和御碑后的“石舫”。

—— 1 —1 —。

颐和园

颐和园

他整整住了一年,也叮叮当当一天不停地凿了一年龙门石。一 天早晨,他对王大爷说:“今天我要走了。我吃你的饭,住你 的房,你的恩情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也没有什么报答的,就 把这块石头留给你吧!”王大爷瞅了瞅汉白玉的龙门石,对老 头说:“你也别说报答不报答。为这块石头,你劳累了一年, 还是你带走吧!我要它也没用。”老头说:“我这块石头,真 要到节骨眼上,花一百两银子还买不到呢!”说完,背起工具 箱,顺大道往南去了。 颐和园里修建十七孔桥的工程快完工了。听说乾隆皇帝还准备 前来“贺龙门”呢!没料想到,桥顶正中间最后那块石头,怎 么也凿不好、砌不上。这可急坏了工程总监!这时候,有人想 起了那个卖龙门石的老头子,提醒了总监,就派人四面八方去 找他。
相传,在乾隆年间修十七孔桥的时候,请来了许多能工巧匠。那晶 莹洁白的汉白玉,是石匠们一斧一凿从房山的大石窝开采的,流着 汗水一步一步把它运来的。有一天,修桥工地上来了一个七八十岁 的老头儿,头发长的过耳根台子,脸上的土有一个铜子厚。他背着 工具箱子,一边走一边吆喝:“谁买龙门石!谁买龙门石啊!”工 地上的人看他那肮脏劲儿,都以为他是疯子,谁也没搭理他。 老头子在工地上转游了三天,也吆喝了三天,还是没人理他。 这个老头,背着工具箱子离开了工地,往东走到六郎庄一棵大槐树 底下,呆住不走了。他夜里就睡在树底下,每天鸡叫头遍起身,抡 起铁锤,叮叮当当凿那块龙门石。 一天傍黑儿,下起了瓢泼大雨,风吹雨潲迷得老头睁不开眼睛。他 双手抱头,蹲在树底下背雨。正好,村西住的王大爷打这儿路过, 见那个老头畏畏缩缩的样子,挺心疼,就让他搬到自个儿家里来住。 老石匠搬到王大爷家,有房子住,还管饭吃。
在万寿山西侧的岸边,夕阳斜照,湖畔停泊着一艘大石船, 这就是著名的清晏舫(俗称石舫)静静停泊在那里。船体用巨 大的石块雕凿而成,上建两层中国传统式的木制舱楼,舱内 花砖铺地,窗上镶嵌五色玻璃,顶部用砖雕装饰,并采用内 排水的方法,使舱楼顶上承接的雨水,通过四角落的四根空 心柱,由船体上的龙头口内泻入湖中,设计十分巧妙。在上 下两层舱楼内各有一块大水银镜,据说每逢细雨绵绵之季, 慈禧太后常在舫上品茶、赏雨景。您也许会问,这喝茶看雨 景跟镜子有什么关系呀?是这么回事儿,人家慈禧太后不是 直截了当看雨景,那多俗呀!人家看的是镜子里的雨景,讲 究的是“半梦半醒之间”的朦胧之美。如若你站在船头往下 看,就会觉得船好像真的往前开呢。

颐和园

颐和园

澹宁堂 (后湖)
始建于乾隆年间,是后湖重点的点景建筑,依山傍水,宁静清幽。
苏州街(后湖)
苏州街原称买卖街。是后湖两岸仿江南水镇而建的买卖街。是专 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览的一条街
59米,海拔108.94米。前临昆明湖。 今之万寿山,元朝名瓮山,传说有一位老人在山上掘出一装满宝物的是瓮而得名。 乾隆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于园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次年将山改名为“万寿山”
四大部洲
乾隆年间兴建的藏式宗教建筑群,分别为“南瞻部洲”、 “北俱泸洲” 、“东胜神州”和西牛贺州”。1860年遭 英法联军焚毁,现在的格局是1980年按原样修建的。 前有须弥灵境,两侧有3米高的经幢 ,后有寺庙群主体建 筑香岩宗印之阁。南、西南、东北、西北还有代表佛经 “四智”的红、白、黑、绿四座喇嘛塔。塔上有十三层环 状“相轮”表示佛经“十三天”。 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中间有两个凹凸不平的台殿,一个代 表月台,一个代表日台,象征着日月环绕佛身谐趣园。
听鹂馆
听鹂馆:原是乾隆皇帝为其母看戏所建,内有两层的戏台, 因古人常借黄鹂鸟的叫声比喻音乐的优美动听,故名之为 “听鹂馆”。 咸丰十年(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光绪时改建。在 德和园大戏楼建成前,慈禧经常在这里看戏,宴饮。 现在听鹂馆已成为专营宫廷菜式的餐厅,先后接待服务过 上百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听鹂馆饭庄是著名的宫廷菜 系饭庄。
清晏舫
清晏舫在长廊西端湖边,是一条大石船,寓“海 清河晏”之意。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 筑。 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园 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 石舫长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 船身上 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 顶部砖雕装饰。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 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 设计十分巧妙。

关于颐和园的介绍资料

关于颐和园的介绍资料

关于颐和园的介绍资料颐和园,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是一处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和皇家建筑风格于一体的著名旅游景点。

颐和园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础,借鉴了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和意境,被誉为皇家园林的典范。

以下是关于颐和园的详细介绍:一、颐和园的历史沿革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历时15年竣工。

它是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

咸丰十年(1860年),颐和园被英、法侵略军焚毁。

光绪十二年(1886年)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改名颐和园。

光绪二十一年工程结束,是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建的。

光绪二十六年又遭八国联军破坏,翌年修复。

二、颐和园的地理环境颐和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占地面积约290公顷。

园区以昆明湖、万寿山为核心,山水相依,风景秀丽。

昆明湖是北京市最大的湖泊,湖面宽阔,湖水清澈,是颐和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万寿山位于昆明湖西岸,山势起伏,绿树成荫,是颐和园的标志性景观。

三、颐和园的建筑布局颐和园的建筑布局分为宫廷区和苑林区。

宫廷区位于昆明湖东岸,包括仁寿殿、乐寿堂、养心殿等皇家建筑。

这些建筑典雅华丽,体现了皇家园林的尊贵与气派。

苑林区位于昆明湖西岸,包括长廊、石舫、听涛馆等景点。

这些景点以山水为背景,错落有致,形成了优美的园林景观。

四、颐和园的景点介绍1. 仁寿殿:位于颐和园东宫门内,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

殿内富丽堂皇,雕梁画栋,极具皇家气派。

2. 乐寿堂:位于仁寿殿北面,是慈禧太后的寝宫。

堂内陈设豪华,体现了慈禧太后的尊贵地位。

3. 养心殿:位于乐寿堂北面,是光绪皇帝的寝宫。

殿内简洁大方,与仁寿殿、乐寿堂形成了鲜明对比。

4. 长廊:位于昆明湖西岸,是一条长达728米的画廊。

廊内绘有各种山水、花鸟、人物等精美的壁画,堪称艺术瑰宝。

5. 石舫:位于长廊北端,是一座仿古建筑。

舫内陈列着古代书画、瓷器等文物,展示了皇家园林的品味。

颐和园景区简介

颐和园景区简介

颐和园景区简介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大型古代皇家园林。

它以其壮美的景观、完善的设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国内外无数游客。

颐和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由清漪园(即今天的清华大学校址)和静明园(即今天的北京颐和园)组成,原为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园,并改名为“昆明湖”。

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后,此园成为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的陵寝。

“文革”中颐和园遭到严
重破坏,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7月1日起颐和园恢复开放,更名为“颐和园”。

颐和园占地283公顷(其中水面积185公顷),主要建筑包括排云殿、佛香阁、德辉殿、苏州街等。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 1 —1 —。

清漪园的历史故事

清漪园的历史故事

清漪园(后改名颐和园)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座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郊,其历史故事丰富且颇具传奇色彩。

以下是一些关于清漪园的历史故事:
1. 选址与建设背景:
清漪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是乾隆皇帝在位期间,为了庆祝母亲崇庆皇太后六十寿辰,在圆明园的西侧利用瓮山和瓮山泊的自然景观扩建而成。

乾隆皇帝深受江南山水之美吸引,故以杭州西湖为蓝本,结合北方园林特色进行规划设计。

2. 命名缘由与寓意:
“清漪”二字取自于《诗经》中“河水清且涟猗”,寓含湖水清澈、波纹荡漾的美好意境,象征了园林依山傍水的秀美风光。

3. 鲁班传说:
有一种流传较广的民间传说,称清漪园是由古代巧匠鲁班带领龙王的儿子们修建的,反映了人们对技艺高超的工匠以及神灵护佑的美好寄托。

4. 增建与发展:
在建造过程中,乾隆帝亲自参与规划督造,例如因感到昆明湖空旷下令增建南湖岛,并通过长廊、石舫、佛香阁等建筑使整个园林更为生动和谐。

5. 劫难与重建:
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遭英法联军焚毁,仅存部分建筑如铜亭、智慧海、多宝琉璃塔等。

至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重修并更名为颐和园,作为自己的夏宫。

6. 历史文化价值:
清漪园/颐和园集南北园林艺术之大成,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成为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经典之作,并于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以上内容综合展现了清漪园从始建到演变的过程,及其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北京名胜联·颐和园_名胜古迹对联

北京名胜联·颐和园_名胜古迹对联

北京名胜联·颐和园颐和园,在北京市西郊,我国名园之一。

金时完顔亮行宫,明改建为好山园,清改建为清漪园,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焚毁。

光绪十四年慈禧挪用海军经费重建,改名颐和园。

念切者丰年为瑞,贤臣为宝;心游乎之渊,仁义之林。

乾隆题仁寿殿,在颐和园东宫门内,乾隆时为勤政殿星朗紫宸,明辉腾北斗;日临黄道,暖景测南荣。

仁寿殿义制事、礼制心,检身若不及;德懋官、功懋赏,立政惟其人。

乾隆题仁寿殿复旦引星辰,珠联璧合;顺时调律吕,玉节金和。

慈禧题排云殿排云门迎辇花红,星云争爛熳;当阶草碧,风雨协和甘。

排云殿,位于万寿山前叠石起琼峦,如山之寿;引泉通玉液,有泽皆春。

光绪题正殿嵩岳大云垂,九如献颂;瀛洲甘雨润,五色呈祥。

正殿霭气渐移高阁漏;日华初照御阶松。

东配殿捧日云霞三岛见;随风珠玉九霄闻。

西配殿西山晓日临天仗;北阙晴云捧紫闱。

芳辉殿。

天仗:天子的仪仗介三岛十洲,特天胜境;愿千秋万岁,长驻韶光。

介寿堂。

介寿:出自《诗·豳风·七月》:以介眉寿园中草木春无数;湖上山林画不如。

介寿堂苑启宜春,曈昽朝日丽;宫开仁寿,挹注醴泉甘。

慈禧题德辉殿备天保九如,春华秋实;启建章万户,霞蔚云蒸。

德辉殿凤曲登歌调令序;龙雩集舞汜祥风。

慈禧题云锦殿,位于二宫门外霞影晓开书彩凤;风光午静啭铜鸟。

慈禧题云锦殿九陌春生调玉律;千门瑞绕发琼枝。

玉华殿,位于云锦殿对面。

九陌:指道路凤动香烟浮绮阁;日移花影上雕檐。

玉华殿上林万树连西掖;北极诸星拱太微。

慈禧题紫霄殿,位于二宫门内。

掖:旁侧,此指西直门绿槐楼阁山蝉响;青草池塘彩燕飞。

光绪题玉澜堂,位于仁寿殿西面渚香细裛莲须雨;晓色轻团竹岭烟。

玉澜堂曙光渐分双阙下;漏声遥在百花中。

乾隆题玉澜堂窗竹影摇书案上;山泉声入砚池中。

乾隆题霞芬室,位于玉澜堂东障殿帘垂花外雨;扫廊帚借竹梢风。

霞芬室玉瑟瑶琴倚天半;金钟大镛和云门。

慈禧题藕香榭,位于玉澜堂西台榭参差金碧里;烟霞舒卷画图中。

颐和园背景资料

颐和园背景资料

颐和园背景资料颐和园背景资料颐和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其前身名为清漪园。

以发展阶段来划分,颐和园大致经历了建园之前、清漪园、颐和园等三个历史时期。

因此,颐和园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有其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的背景,同时与周边环境的变迁有着必然的联系,现存的山水格局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而在颐和园建园之前,万寿山和昆明湖就已经是北京西北郊风景名胜区的一个组成部分。

1. 建园以前:北京地势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态势,而北京的西北郊区域在西山山脉的围合之下,形成了北方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同时这里泉水丰沛,水岸纵横,为北京西北郊“三山五园”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山水格局与生境条件。

因此,早在辽金时期,香山、玉泉山就有了皇家行宫别苑的建置。

元代,万寿山原称翁山,以其山形似翁而得名。

山南面地势低洼的地带汇聚玉泉山诸泉眼的泉水,而成为一个大湖,名“翁山泊”,也叫七里泊或大泊湖,这就是昆明湖的前身。

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营建新的都城“大都”时,将玉泉山的泉水导引入城作为宫廷的专用水,时至1292年,为保证大运河的漕运畅通,决定由昌平的白浮村引水,流经现颐和园北侧的青龙桥,汇聚形成翁山泊,并从翁山泊向南开凿河道,引水入北京城,并先后修建高粱桥闸和广源闸,以调控水量,水经通惠河流入大运河。

在大规模水利工程的作用下,翁山泊也从早先的天然湖泊改造成为具有调节水量作用的天然蓄水库,水位得到控制,环湖一带出现寺庙、园林建置,逐渐发展成为西北郊的一处风景浏览地。

明代,翁山泊改称“西湖”。

1471年,玉泉山之泉水东流注入西湖,以代替白浮村神山泉水作为接济通惠河的上源,同时也兼供大内宫廷用水,西湖在北京供水系统中的地位显得更为重要了。

此时,玉泉山、翁山、西湖之间山水连成一片,其中以玉泉山与西湖精致、、景致最佳。

同时,西湖周边也陆续兴建了众多寺庙及私园。

清初,西湖翁山的情形大致和明代差不多。

不过因年久失修,大部分园林处于半荒废状态,其盛景远不及清前。

颐和园的简介

颐和园的简介

颐和园的简介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前身清漪园,颐和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4400亩),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决定在瓮山一带动用巨额银两兴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清漪园1860年被焚毁,1866年重建,改名颐和园,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2005~2006年对佛香阁景区和长廊进行修复。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水面占全园的四分之三,集中了全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构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她的长达728米的长廊,长廊和廊中的绘画本身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另外她还起到了将园内各个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的作用,烘托出园林整体的美。

再一个设计特色是她的西堤和堤上的桥。

西堤本是一条不宽的堤岸,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可是设计者偏要将平坦的堤岸人为地断开,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桥”,形成优美的“六桥烟柳”,景色丝毫不亚于杭州西湖的苏堤。

六座桥中最美的是玉带桥。

昆明湖的南边是建园时有意保留下来的小岛,人们也叫它龙王庙,用十七孔桥将它与湖的东岸连接起来。

由十七孔桥、龙王庙和西堤将昆明湖装点起来,又巧妙地利用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借景手法,将远处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纳入游人的视线,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颐和园的第三个特色是她的后湖景区,依靠后湖使万寿山形成三面环水的格局,后湖起到了观赏、游览和防火的三个功能,特别是将防火功能巧妙地与园林设计巧妙地相结合,其作用类似于城墙四周的护城河。

关于颐和园的历史典故

关于颐和园的历史典故

关于颐和园的历史典故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

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颐和园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

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统治时期,又遭破坏。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6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6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为燕山余脉,山下有湖,称七里澧、大泊湖、瓮山泊、西湖。

金朝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颜亮在此设置金山行宫。

元朝定都北京后,为接济漕运用水需要,水利学家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势增大,成为保障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蓄水库。

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瓮山前建圆静寺,后荒废。

此后瓮山周围的园林逐渐增多。

明武宗在湖滨修建行宫,称“好山园”,为皇室园林。

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游乐。

明熹宗时,魏忠贤曾将好山园据为己有。

清朝乾隆初年,北京西郊海淀一带的园林增多,大量的园林用水使得耗水量与日俱增,当时园林用水除了流量较小的万泉河水系外,多来自玉泉山发源、流入西湖之水,而这也是明代以来通惠河的水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一数图中的园林
乾隆即位后,将雍正扩建的圆 明园二十四景,又扩建为四十景, 并且仿雍正的《圆明园记》写了一 篇《圆明园后记》。文中把圆明园 誉为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 无以逾此。就在这篇文章中乾隆还 诏告天下,由于修建圆明园人力物 力消耗巨大,从此往后将不再修建 皇家园林,以示帝王勤俭爱民之心。
西山是北京西北一带山的泛称包括 香山、八大处、玉泉山等地,而香山、 玉泉山只是北京西山的一部分。
东堤(原来称西堤)的修建
当年为了防止西湖洪水泛滥,淹没圆明园、 畅春园等园林,曾经修建了一条堤坝,因为 堤坝位于畅春园以西,所以名为西堤。现在 西堤原有的土堤被换成石坝,同时堤坝被加 高加厚,堤上还新建了三座闸门,平时三闸 关闭,拦蓄湖水,如果京师用水,打开南闸, 水从北向南流入京城,如果园林用水,则堤 东闸放水东下,如遇大洪水,则堤北闸泄水 入清河,瓮山脚下的西湖实际上成为北京的 第一个人工水库。
工程实施的责任承包
• 乾隆三十六年,后山的须弥灵境等 处发生雨水渗漏,原先负责装修工 程的官员被勒令出钱修复,而且还 被罚了俸银。而那里距离这处工程 完工已经有十几年了。(相比当前 国情如何?)
• 乾隆十六年,也 就是清漪园开始 修建的第二年, 乾隆钦定了北京 最著名的景色燕 京八景,这幅西 山晴雪图描绘的 西山雪景就是其 中之一。
• 皇家的工程,待遇更加优厚。 • 据内务府档案记载,修建清漪园 的工人,都有详细的工资标准, 木匠、瓦匠、石匠等技术工人每 工作一天给银一钱五分四厘,壮 工是每工给银八分,不菲的报酬, 激发了工匠们的干劲。
• 在万寿山前山佛香阁的两侧,各有一座宗教建筑, 西侧的叫宝云阁,东侧的叫转轮藏,它们都是清 漪园时期遗留下来的,
万寿庆典图---从京城到清漪园的沿 途盛况 乾隆母亲六十寿辰这一天,乾隆 先在紫禁城太后居住的慈宁宫为母 亲举办六十寿宴,之后,皇太后在 乾隆的陪同下从西直门出北京城首 次前往清漪园。
崇庆皇太后为乾隆帝 生母,雍正八年晋熹贵 妃。近日热播电视剧 《甄嬛传》即以其为原 型。崇庆皇太后生前享 尽荣华,乾隆每为其隆 重庆祝寿辰,其中又以 六十大寿为甚,规模之 大、场面之隆重,花样 之新奇,耗资之多,堪 称清代之最。
西山的泉水通过引水石槽汇集到西湖
• 早在一年前乾隆就派人考察了京西一带的 水文地理,发现西山(是北京西北一带山的
泛称包括香山、八大处、玉泉山等地,而香山只 是北京西山的一部分。)一带有几十股泉水可
供利用,专门修建的引水石槽像蛛网一样 遍布山区,西山的泉水通过这些水槽汇集 到西湖,原来在瓮山西南呈半月形的西湖 经过开挖疏浚,湖面已经拓展到瓮山东面, 湖底加深,整个湖体扩大了两倍,气势也 远远超过从前。
西山晴雪
西山晴雪
“清漪园”的取意
• 清漪园建成后,万寿山的前面增 加了一个前景,这就是昆明湖,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园林中最大的 一处水面,清漪园的名字就取意 于昆明湖碧波荡漾的水态,昆明 湖与万寿山的结合,也使清漪园 成为最具湖山之胜的皇家园林。
后溪河的整修,使万寿山成为岛山
但是一面临湖的万寿山却显得有些呆 板,因此乾隆下旨整修了通往万寿山 的后溪河,人工收窄的几处陡峭的河 口,使原来平静的河水有了缓急变化, 增加了美感,后溪河水绕过万寿山后 山,穿过东部的园林,与前湖连成了 一体,而万寿山则为了名副其实的岛 山。
1924 年,颐和园辟为对外开放公园。颐 和园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
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六扇朱红色大门上,横竖 各镶嵌着九颗镀金圆钉,门的上方悬挂着光绪题写的 “颐和园”金字大匾。
门前御道丹陛上 雕刻着二龙戏珠图案, 这是乾隆年代的遗物。 1937年,从圆明园安 佑宫废墟移到这里, 龙是皇帝的象征,当 年中间的这扇大门, 只有帝后才能出入, 现在每天从这里进入 园林的游客平均有上 万人。从乾隆兴建清 漪园开始,这个古老 的园林,历经了二百 多年岁月,然而普通 人进入这里的历史, 只有八十多年。
• 文武群臣聚集北京,从西华门到西直 门外的高粱桥,十余里路张灯结彩, 戏曲、杂技、舞蹈等各种文艺节目纷 然杂陈,令人目不暇接。
万寿山前后更多的园林建筑正 在加紧施工,当年在清漪园的 工地上,有时会看到一群孩子 的身影,那些围着殿堂奔跑追 逐的孩子们并不是在玩耍,而 是利用自身的体重,完成夯实 地面的工序,每人还能领到几 钱的银子的报酬。
乾隆皇帝利用疏浚西湖的机会, 修建寺庙,为母亲祝寿,人们这才 恍然大悟,乾隆当时把瓮山更名为 万寿山,就是为了庆祝母亲的六十 大寿,而为笃信佛教的太后修建大 报恩延寿寺也早就在乾隆的计划之 中。
大报恩延寿寺工程于乾隆十五年全 面展开,所有工程都在乾隆的一手操 控之下,随着一道道圣旨,万寿山上, 昆明湖中,许多亭堂桥榭等附属建筑 也陆续开始修建,看起来这次工程远 不只修建一座寺庙那么简单。
• 当今点工计酬的方法从何时开始?
乾隆时期,国家空前富足,据记载1736 年国库存银达到了三千余万两,相当于全 世界四分之一的财富集中在中国。朝廷通 过每年不断的大小工程让钱财流动起来, 既还富于民,也刺激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过去的朝代,工程的劳役大多是无偿征调, 建筑物料也多是硬性摊派,到了清朝,劳 工雇佣制开始普及,工匠计日取酬,物料 也由官府出资采购。
宝云阁
万寿山昆明湖碑
我国招标机制何时采用? • 据记载,当时宝阁和转轮藏工 程采用招商的方式,分别包给 两家建筑队,把竞争机制引入 了皇家工程建设。
工程实施的责任承包
• 当时整个工程的管理十分缜密,有负责建 筑设计的样式房,还有负责工料核算的算 房,凡工价银超过五十两,料价超过二百 两,要奏请皇帝批示。宝云阁内部一侧墙 壁上面详细题刻了工程负责人以及各个工 种工匠的名字。这来自于工程实施的责任 承包和追究制度,如果发生质量问题施工 人员连带负责的官员都要被追究责任。
但是仅仅六年之后大规模的 清漪园建设又开始了,在清漪园 工程进行了十一年之后,乾隆才 在《万寿山清漪园记》中对自己 的出尔反尔作了这样的解释,因 为水利建设修了昆明湖,恰好临 湖又有万寿山,既然具有山水风 景,怎么能没有亭台楼阁作为点 缀呢。
乾隆也知道这个解释实在有 些勉强,所以他后面的话听起来 更像是自嘲,今天的清漪园难道 不是再次修建园林吗?难道不是 食言吗?虽然说是因为兴修水利 顺便而为,可是谁又会相信呢? 那么,乾隆究竟为什么要自食其 言修建清漪园呢?这个问题始终 吸引着世人的好奇和关注。
西堤(现在的东堤)的修建
西堤)的修建
东 堤 即 原 来 的 西 堤
对照前幅图
西 西
(现在的)


• 东堤岸边这只与真牛大小相仿的镀金铜牛 是乾隆时铸造的,它来自于古代神牛镇水 的风俗。我国古代雕塑多为写意,这只铜 牛却采用了写实的手法,它造型逼真,神 情生动,目光炯炯,似有所见,丰富细腻 的艺术表现力代表了当时铸造工艺的水平。
颐和园历史文化
1898 年,光绪帝曾在颐和园仁寿殿 接见维新思想家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 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园中的玉 澜堂;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颐 和园再遭洗劫, 1902 年清政府又予重修; 清朝末年,颐和园成为中国最高统治者的 主要居住地,慈禧和光绪在这里坐朝听政、 颁发谕旨、接见外宾……
“清漪园”命名
• 乾隆十六年六月,又一道圣旨传出, 万寿山昆明湖一带的湖山建筑被乾 隆正式命名为“清漪园”。与此同 时,朝廷专门建立了清猗园管理机 构,并且颁发了印信,至此,一个 庞大的园林建设计划终于完整地呈 现在世人面前。
• 然而这个园林修建计划却在朝野 上下引起了一片议论。(为什 么?)
来自关外的清皇室对大自然的 环境偏爱有加,自康熙时起,就开 始了大规模的皇家园林建设,在北 京的西北郊陆续修建了畅春园、静 宜园、静明园、圆明园四座皇家园 林。
乾隆皇帝让这里的山水发生了翻天 覆地的变化
瓮山西湖一带风景优美,花草繁茂,人 们常常来此登山游湖,吟诗作赋,捕鱼射猎。 公元1749年,清乾隆十四年的农历十一月, 瓮山西湖一带突然热闹起来,成千上万的民 工汇聚在这里,他们铲起淤积在湖底的淤泥, 再把挖出的泥土运到瓮山东麓。这个工程的 负责人是内务府总管大臣三和,按照乾隆皇 帝的旨意,瓮山脚下的西湖将被彻底清淤, 疏浚和扩大。
园林工程的扩大,让乾隆 因为修水利而顺便修园林的解释 难以自圆其说,人们在空寻清漪 园兴建真正起因的时候,不能不 注意到另外一件同样流传后世, 尽人皆知的事情,而这件事其实 和清漪园的修建也有着密切的关 系。(什么事呢?)
• 在京西瓮山西湖的水利建设 刚刚开始的那一年(1749 年),宫廷画师董邦达,曾 经奉旨南下杭州,绘制了一 幅西湖景色全景图,董邦达 此行为乾隆日后的江南之行 拉开
水利工程的顺利竣工后,乾隆并没有宣 布工程结束,而是命三和在万寿山南坡园 静寺的遗址上修建大报恩延寿寺,为何要 在此修建和水利并无关系的大报恩延寿寺 呢?
园静寺
为何要在此修建和水利并无关系 的大报恩延寿寺呢?
• 乾隆皇帝心目中一个庞大的建筑计划 其实才刚刚开始。 • 后来乾隆在《万寿山昆明湖记》中写 到瓮山西湖工程有三个目的:第一是 整修水利,第二是操练水军,第三皇 太后的六十大寿即将到来。
镇水铜牛、 乾隆御制铜 牛铭
镇 水 铜 牛
万寿山昆明湖碑
• 1750年,也就是乾隆十五年,农历三月十 三日,乾隆皇帝将疏浚后的西湖改名为昆 明湖,瓮山也改名为万寿山。
万寿山昆明湖碑
在颐和园万寿山前山。用整块巨石雕造, 高9.87米。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建。 正面刻"万寿山昆明湖"六大字,背面刻 《万寿山昆明湖记》,均为乾隆帝手笔。 碑饰图案精美,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碑文 记述了扩展昆明湖的目的和经过。






南湖岛
望蟾阁
十七孔桥
廓如亭
南湖岛上的望蟾阁
• 乾隆年间,是一座仿武昌黄鹤楼的三层建筑, 寓意此处为月宫仙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