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四大条件

合集下载

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和发展对策

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和发展对策

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和发展对策论文导读:然而,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也面临着资源、需求和人口等方面的约束条件。

本文拟对上述各约束条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关键词: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约束条件,发展对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始终保持高增长的态势,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扩大。

然而,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也面临着资源、需求和人口等方面的约束条件。

本文拟对上述各约束条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一、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存在的约束条件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如何协调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同时,中国经济增长的内部动力不足,而整个经济结构也需要更加合理化。

其次,人口问题也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约束条件。

所以,如何有效地扩大内需、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人口素质、有效控制人口也是当务之急。

(一) 经济增长遭遇资源瓶颈中国经济在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周期的同时,也再次遭遇资源瓶颈的阻击。

不少专家认为,未来20年我国将面临十分严峻的资源问题。

论文发表。

[1] 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导致资源消耗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及经济全球化和环境保护日盛的国际背景,都使我们面对的情况比发达国家曾经历的要复杂得多。

我国人均资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000年我国人均石油、天然气、煤炭可开采储量分别只有2.6万吨、1074立方米、90吨,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

据估计,2020年我国石油缺口为2.5亿一2.7亿吨,煤炭缺口为10亿吨。

[2]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日益增大,其他资源都将面临同样的问题,资源瓶颈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资源量有限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另一个突出的矛盾是,在资源相对贫乏的背景下,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没有走出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传统模式。

中国经济发展的背景条件研究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的背景条件研究分析

06
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建议对策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经济转型压力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从传统制造业向 高端制造业、服务业和创新经济转 型的压力。
资源环境约束
由于人口众多和资源短缺,中国经 济发展受到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 。
不平衡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城乡、地区和 收入不平衡等问题,需要加强统筹 协调和区域合作。
3
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劳动力成本上升等。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背景条件,包括资源环境、社会制度、 科技创新等方面。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定量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进行 研究。
研究的目的和目标
目的
深入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背景条件,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提 供参考。
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推动绿色低 碳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 动。
社会各界应采取的措施与行动计划
企业积极拓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场
企业应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加 大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力度,提 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金融机构加大对实 体经济的支持
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 持力度,优化信贷结构,降低融 资成本,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 金融环境。
总结词
社会治安的稳定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中国政府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了社会治理水平。同时,政 府还加强了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提高了应急管理和抗灾减灾能力,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些措 施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05
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
国际贸易与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十八大报告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提法

十八大报告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提法

十八大报告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提法一、首次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这是十八大的一个突出特点和亮点,是十八大的历史性贡献。

报告明确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与精神实质。

报告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反映了十年来中国改革发展实践的客观要求,顺应了时代发展和人民的要求,有利于全党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对于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报告在阐述‚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时提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凸显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特点。

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新的阐述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作了深刻阐述,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首次写入党的报告。

2020年继续教育《健康中国》题库打印版

2020年继续教育《健康中国》题库打印版

一、判断题1.2015年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已达76.34岁。

AA.对B.错2.当前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

AA.对B.错3.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AA.对B.错4.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

AA.对B.错5.健康中国建设要立足重点人群和老龄化阶段两个着力点。

BA.对B.错6.健康中国建设需实现四大具体目标。

BA.对B.错7.开展供给侧改革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基本路径。

BA.对B.错8.健康中国建设的五大发展理念为创新、协调、绿色、科学、共享。

BA.对B.错9.健康中国建设需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合力推进。

AA.对B.错10.健康知识和理念是影响人类健康的最大危险因素。

BA.对B.错11.健康风险具有主观性。

BA.对B.错12.健康风险主要包括疾病风险和残疾风险。

AA.对B.错13.全球十大健康风险因素导致的死亡合计占全世界围全部死亡的三分之二以上。

BA.对B.错14.不健康的饮食和缺乏身体活动是引起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

AA.对B.错15.母乳喂养可促进婴幼儿健康生长并改善认知发育,还可能会带来长久健康益处。

AA.对B.错16.WHO将“肥胖”界定为BMI大于等于25。

BA.对B.错17.健康素养是健康的重要决定因素。

AA.对B.错18.公民健康素养包括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这三方面的容。

AA.对B.错19.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儿童出生后应当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

AA.对B.错20.艾滋病、乙肝和丙肝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传播。

BA.对B.错21.公民健康素养的提升只是公民个体的事情。

BA.对B.错22.我国多部门协作应对健康危险因素的局面已经基本成型。

BA.对B.错23.健康的概念是既定的、一成不变的。

BA.对B.错24.静坐思是十大流行健康生活方式之一。

AA.对B.错25.据WHO界定人类的健康和长寿60%靠遗传和客观条件,40%依靠人们自身形成的生活方式以及行为习惯。

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因素

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因素

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研究述评摘要:中国已进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显然,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是确保这一时期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然而新时期的经济增长有了较以往不同的条件和目标,因而经济增长因素问题值得重新加以认识。

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联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笔者认为,在现阶段经济增长中起作用的各种因素主要可以归纳为动力因素,结构因素和环境因素三大方面。

关键词:现阶段;经济增长因素;动力因素;结构因素;环境因紊一.动力因素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而不断递进的。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投资与知识之间越来越呈现出互为促进的良性循环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转化即科技进步,库兹涅茨认为当人类社会迅速地增加了技术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存量且这种存量被利用时,它就会成为现代经济高比率的总量增长和迅速的结构变化的源泉。

可是,知识本身不是直接生产力,由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经过科学的发现,发明,革新与改良等一系列中间环节,因此,在知识的转化过程中需要有一系列中介因素的参与,如对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训练进行大量的投资;企业家要有能力克服一系列从未遇到的障碍;知识的使用者要对技术是否适宜运用作出准确的判断等。

+ 二是知识积累,美国经济学家保尔·罗默把知识积累看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独立因素,它不仅本身可以产生递增的收益,而且还可以使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收益递增,从全社会来看,不仅个别厂商收益递增,还可以使全社会的收益递增,显然,知识积累可以实现总产品的规模收益递增,这正是经济长期均衡稳定增长的保证和主要源泉。

+ 三是人力资本,美国经济学家卢卡斯进一步认为,促使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可以具体化为体现在生产中的一般知识和表现为劳动者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本中,只有那种特殊的,专业化的,表现为劳动者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本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

包括知识转化,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在内的知识创新因素正在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2.论怎样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论怎样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论怎样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取得的新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做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一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如何以更好的质量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也是必须要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首先分析当下以及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经济发展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趋于突出,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都已成为我国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经济社会的发展就难以持续,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提高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更加突出。

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要积极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现代化是一个整体,“四化”同步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首先,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

其次,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

工业化以城镇化为载体,工业化的过程也就是城镇化的过程,二者的互动才能实现良性发展。

再次,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城镇化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不断提高,而这一变化是建立在农业现代化发展基础上的。

中国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增长关键在于结构调整

中国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增长关键在于结构调整

中国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增长关键在于结构调整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贸易壁垒的降低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经济持续保持了稳定的增长。

然而,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能代表经济健康发展的全貌。

中国经济长期依赖低成本的制造业和劳动力,这种经济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和市场需求。

因此,结构调整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介绍中国经济现状和结构调整的挑战与机遇,分析其对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和措施,以支持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1. 中国经济现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近期披露的统计数据,2019年全国GDP总量为99.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5万亿元,同比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43.47万亿元,同比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51.78万亿元,同比增长7.0%。

这些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总量稳步增长,也证明了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动力之一。

不过,中国经济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长期依赖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中国的环境问题(如污染与能源浪费)和人口结构的不平衡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同时,在全球化市场和技术进步的大背景下,中国面临着国际竞争的挑战。

这些问题都需要中国经济进行结构调整以适应未来经济的发展需求。

2. 结构调整的挑战和机遇在中共十九届三中全会公报中,结构调整被视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结构调整将助力中国经济在面临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中更好地把握机遇。

现代化产业的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将带来无限成长机会,而不断升级的生产方式和技术带来的效率提高和成本减少也将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

同时,这种结构调整也面临着挑战。

逐步放开市场竞争和消除贸易壁垒,对于依赖于保护性政策的行业、企业和工人可能会带来不小的冲击。

应对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可以采取积极、全面、平衡的对策来缓解经济转型期的不良影响。

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和第二大经济体。

随着户籍制度、城市化、最低工资等政策改革逐渐落实,大量的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社会经济结构也面临着重大变化,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那么,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会是什么样子呢?一、消费升级将持续推动经济发展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中产阶级。

他们除了关注价格,更注重品质和享受。

消费升级的趋势将会持续引导经济发展。

未来,中国将在发展消费、促进消费、优化消费方式和提升服务质量方面持续予以支持。

二、数字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引擎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经济正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

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将持续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三、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调整尽管中国的经济转型正在逐步推进,但目前仍然面临着劳动力市场结构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而靠新兴产业和高科技行业推动经济的发展并非易事。

面对这样的局面,未来中国需要面对劳动力空洞化和脱产现象,这需要结构性调整劳动力市场。

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在推动消费升级、推进数字经济、调整劳动力市场结构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中国的经济结构必将得到进一步升级和调整。

未来,中国经济需要从制造业向服务业、互联网、高技术产业转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需要不断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推动结构性改革,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五、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国在浙江温州、江苏无锡等沿海地区开发了经济特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未来,中国还应该加强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宽和深化经济对外交往,加强与全球各国之间的贸易、投资、技术、文化和人员交流,推进全球化进程,扩大外商投资,打造国际化平台。

最后,总的来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非常乐观。

从宏观经济的基本面来看,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大环境依然稳定,同时基础设施和工业生产能力也在逐渐提升。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培育创新能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

十八大报告解读

十八大报告解读
经受考验、化解危险,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党的自身建 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对党的建设主线作了新概括
十八大报告谈到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时,首次提 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 设这条主线”。中国共产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重任。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四大考验”: 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 面临着“四大危险”: 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
树立自信心与坚定理想
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走到了新的历史起点。 在经济高速增长,物质不断丰富的同时,如何看待取得的成就, 成为执政党说服自己以及社会的重要课题。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 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因此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既不走封 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作为执政党,要“坚 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党员、干部要做社会主 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大报告对于这个 发展目标给予了更为全面的阐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 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 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 产物,在新形势下应怎样发展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 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四个自觉”,即: ①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②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 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③更加自觉地把全 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④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的根本方法。

中国经济需要什么样的复苏

中国经济需要什么样的复苏

中国经济需要什么样的复苏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刺激下,今年以来中国汽车销量连续三个月全球第一、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整体转暖迹象、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四个月回升,乐观人士认为中国经济或已经回暖或“复苏”。

对目前的中国经济是否已经回暖或“复苏”,各界有着各种不同的解读。

各项经济指标不容乐观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已经公布的4月份各类经济数据,可谓是喜忧参半。

显示上升趋势的宏观数据包括: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连续5个月回升;广义货币供应量M2再创历史新高;新增信贷回落至5918亿元,但同比仍多增;1-4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继续加快至30.5%。

显示下降趋势的数据包括:发电量同比下降3.5%,连续7个月下滑;出口总值同比下降22.6%,连续6个月负增长且降幅继续扩大;居民消费价格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分别同比下降1.5%和6.6%,连续3个月双双告负。

虽然部分数据延续了一季度以来的好转态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率先回暖”或复苏,也不能确认宏观经济已经走出底部,进入持续上升通道。

首先,由于世界经济短期内仍无明显复苏迹象,进出口跌幅还未见底。

客观地看,美欧目前尚未真正摆脱危机的困扰,危机还有可能进一步深化,中国企业的出口形势仍很严峻,未来出口降幅持续或扩大将对GDP形成更大的下拉作用。

其次,在整个微观体系中,私营企业、中小企业、外资企业经营环境尚未好转,复苏迹象不明显。

目前陆续推出的上市公司一季报也不太理想。

据Wind统计,截至4月27日,两市共有1000家上市公司发布一季报,共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66亿元,同比下降25.7%。

再次,由于投资这驾“马车”跑得最快,结构性矛盾可能加剧。

目前几乎所有向好的数据都与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继续加快至30.5%,这是3年来最高水平,投资分项中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94.2%;PMI主要受到基建行业拉动;货币信贷增长主要是基础建设投资的带动。

如何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如何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如何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

(2)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3)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考虑世界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趋势。

以市场为导向,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和扶持新的经济增长点,是调整和优化结构的重要方面和必然选择.(4)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的条件,路径与意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的条件,路径与意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的条件,路径与意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的条件:1.国家独立自主、安全稳定的政治环境:坚持独立自主的道路,维护国家的政治安全和稳定,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利的政治环境。

2.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持经济增长的韧性和活力,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3.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进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与稳定,确保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

4.科学文化的繁荣发展:倡导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智力、人才和文化支持。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1.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领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2.坚持改革开放:继续按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特征”,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3.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把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4.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统筹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1.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通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实现繁荣富强的社会目标。

2.保障人民的福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有效解决人民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4.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通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不断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高社会的公共服务水平。

5.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保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提升国家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地位。

十八大知识竞赛题库

十八大知识竞赛题库

十八大知识竞赛题库第一部分:十八大相关知识1.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11月8日—14日在北京召开,代表人数为2270名。

2.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3.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的题目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4.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习近平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5.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七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别是: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

6.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决定任命:习近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范长龙、许其亮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7.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三方面内容。

10.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要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11.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党要坚定的“三个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12.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那些新的要求?答: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生态文明建设测试题单选题

生态文明建设测试题单选题

生态文明建设》测试题——单选题1、资源和环境是经济社会(B )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 资源和环境的支撑。

全面 可持续 又快又好 协调建立和完善环保立法和独立执法监察体制体系建设。

加快环境保护立法、 执法、监督的动态机制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环保独立执法监察体制体系建设,把 人和自然关系纳入制度化、( C )轨道。

民主化规范化法制化有序化循环经济的特征是( C )。

能量梯次使用 物质闭路循环以上都是以上都不是 ( B )的核心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低碳发展B 、绿色发展 循环发展 生态发展 A )作为当代乃至我们长期追求的目标,受到全世界不同制度国家的普 遍关注,成为时代潮流。

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生态和谐生态精神生态文明是自然、人、社会价值的生态定位和选择”是以下面哪个视角 在对生态文明进行界定?( B )世界演化图景的视角价值论视角 社会文明的研究视角 文化形态的视角7、在党在十八届( D )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实现经济A 、B 、C 、D 、 2A 、 B 、 C 、 D 、 3、 A 、 B 、 C 、D 、 4、A 、C D 、 5、 A 、 B 、 C 、 D 、 6、 A 、 B 、 C 、D 、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A B 、 C D 8 A B 、 C D 以下哪项不属于生态环境问题的特征? ( B ) 艰巨性 人文性 长期性 复杂性 9、 A 、 B 、 C D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在哪个方面彻底转型?( B ) 两者都不是 两者都是 经济结构 能源结构 10、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是(D ) A 、 生物修复 B 、 植物修复C 物理与化学修复D 以上都是11、( A )是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强烈的精神信仰,是一种理性的、具有 生态智慧的信念。

生态精神 生态文明 生态和谐生态文化 A 、 B 、 C D “生态文明要求转变传统工业化生产方式,提倡清洁生产”属于下面哪个 层次? ( A ) 生产方式层次 物质层次生活方式层次 以上都不是12、 AB 、CD 13、通过认识和实践,形成(D )和生态相结合的生态化理论。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从濒临崩溃的边缘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从濒临崩溃的边缘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从濒临崩溃的边缘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场新的经济革命,而且对人们的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文章阐述了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并对其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引导人们逐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价值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中国的改革是根据本国国情,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进行制度选择和制度安排,使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经济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形成内生性的制度变迁轨迹。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从濒临崩溃的边缘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经济发展不仅促使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重新排列组合,而且催化深层次的价值观的嬗变。

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对于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整个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正面效应改革开放促进思想解放,增强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的思想意识。

它刷新了人们的精神面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以及其他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道德风尚,是当今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1]。

(一)经济发展为精神文明建设夯实物质基础,坚定了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人们鲜有机会接受教育,更难说对社会精神文化有较大贡献。

统治者重视道德教化,目的也只是为了维护阶级统治。

人们迫于生计,没有意识到现存道德的不合理性,即使少数有识之士抨击现实道德,但因缺乏相应的物质条件和民众基础而难以奏效。

只有到了工业社会,生存问题得以解决,教育才开始普及,人的整体素质才得以提高。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们有时间和精力投入精神生产和国家事务。

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使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深入人心。

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快速而持续的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然而,在实现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风险,如结构性矛盾、金融风险、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

因此,如何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论述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主要特征以及面临的挑战,分析探讨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策略及方法,包括推进结构性改革、改善财政政策、推动金融市场改革、坚持开放战略以及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等方面,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中国经济、挑战和风险、持续健康发展、策略及方法、对策和建议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成果,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矛盾。

例如,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产品成本增加、国有企业效率低下、产能过剩等问题,都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来解决。

同时,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也需要不断完善和调整,以保持经济健康发展。

本文将从保持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提出一系列解决策略及建议。

一、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重要阶段:计划经济时期阶段、改革开放初期阶段和现代化建设时期阶段。

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通过中央计划实现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和管理。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型,开始放松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鼓励民间资本的投资和创业。

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经济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国内外投资和技术合作不断增加,推动了中国经济蓬勃发展。

二、中国经济主要特征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包括高速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和城乡差距拉大等方面。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逐年稳步增长,是全球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转变,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比重大幅增加。

然而,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环境污染、收入分配不平等等。

谈谈中国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谈谈中国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结合现实,谈谈中国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一、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广泛的涵义: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发表的布伦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是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科学性定义: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所以,由于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也就不同。

(1)生态学家: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2)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3)经济学家: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4)科学家: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一一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封式’,工艺方法一一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综合性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依据从1962年《寂静的春天》的发表引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争论到1992年正式确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使得中国人民对环境问题高度重视。

但是,这是一条必经之路,无论是对全世界而言还是对中国而言,可持续发展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经之路,原因有一下几点:第一: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

1968年,米都斯领导的17人参考人口、工业发展、粮食、污染和不可再生资源提交了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得出地球资源有限,必须要抑制增长的结论。

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化石能源,石油、天然气,他们都是千百万年前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枯竭,便无法恢复。

而人们正在毫无节制的开采,丝毫不考虑后果,长此以往,我们的子孙后代甚至是我们,将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

卫生部正式提出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

卫生部正式提出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

卫生部正式提出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卫生改革发展任务十分艰巨。

经过充分酝酿和讨论,在今年初召开的“2008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正式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并就此进行了部署。

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根本途径,符合国际卫生发展的潮流和规律。

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其基本目标是针对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健康问题和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积极采取经济有效的干预措施和适当的卫生策略,努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健康中国2020”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健康目标的重大战略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历史阶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面临巨大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

几十年来,我国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期望寿命和婴幼儿死亡率等健康指标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主要表现在:一是健康改善速度下降。

从1990年到2005年,我国居民的期望寿命提高了4.4岁,低于周边一些国家的改善速度,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和重视。

二是健康不公平问题比较突出。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收入人群之间获得卫生服务的机会、承担的费用以及健康水平方面差距加大。

三是疾病负担沉重,面临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病的双重压力。

我国现有结核病患者人数约450万人,仅次于印度,列世界第二位;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约占全世界的1/3,血吸虫病患者约有85万人,艾滋病毒感染者约70万例。

四是城乡居民对卫生服务利用率较低。

受政府投入、居民收入以及医疗服务价格等多种因素制约,我国城乡居民的卫生服务利用总体不足,制约了健康水平的改善。

五是城乡居民的健康期望不断提高。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得到更好的服务,对医疗卫生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上述这些矛盾或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卫生国情,也是我们提出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的重要起因。

形势与政策习题答案第2章

形势与政策习题答案第2章

第二章经济高质量医学新机遇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1.(),我国的人均GDP首次突破一万美元。

A.2017年B.2018年C.2019年D.2020年答案:C解析:2019年,我国GDP 总量990 865 亿元,比上年增长6.1%,符合6%~6.5%的预期目标。

人均GDP首次突破一万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90%。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较好地实现了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六稳”工作持续推进,经济发展的质量在稳步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知识点:经济增长速度难度级别:12.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遭受重大冲击。

()三大股指在半个月之内发生了四次熔断,跌幅近30%,为1929—1933年大萧条以来最为惨烈的暴跌。

A.美国B.英国C.法国D.德国答案:A解析:自2020年3月以来,欧洲和北美的股市出现了暴跌。

美国三大股指在半个月之内发生了四次熔断,跌幅近30%,为1929—1933 年大萧条以来最为惨烈的暴跌。

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严重影响了人们对经济前景的判断,大家普遍下调预期。

全球经济出现衰退已经是事实,并且伴随着疫情在全球的持续蔓延,经济持续衰退的风险将加剧。

知识点:国际金融发展前景难度级别:23.我国经济已由原来高速增长阶段转向()增长阶段。

A.中高速B.超高速C.低速D.中速答案:A解析:从1979年到2012年,我国的GDP年均增长9.9% ;2013 年到2019年平均增速换挡到6.9%。

如果把过去40多年的改革发展历程分成两个阶段的话,我国经济已由原来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中高速增长阶段。

经济发展到转型阶段后,调速换挡有其必然性。

知识点:经济增速难度级别:24.在线问诊、医护上门、互联网多点执业、医疗设施分享等模式正在兴起,这种模式被称为()。

A.分级诊疗B.社会办医C.医生集团D.共享医疗答案:D解析:共享医疗的核心就是激活现有体系内的医疗资源,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充分市场化流动,平衡不同地域、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供需不均衡局面,提升医患精准匹配,推动分级诊疗、多点执业的政策落地,实现医生、患者、医院等多方共赢。

归纳考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条件

归纳考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条件

归纳考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要取得事业的长足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本文将总结归纳考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条件,以期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国家政治稳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基础,国家政治稳定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

一个政治稳定的国家能够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态势,为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支撑。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曾有过动荡不安的时期,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经济持续增长经济持续增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只有国家经济强大并持续增长,才能为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和资源支持。

中国近几十年来取得的经济成就无疑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但同时也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创新能力提升等新的挑战。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需要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发展水平,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社会稳定和谐社会稳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只有社会稳定和谐,才能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

为了实现社会稳定和谐,需要加强对社会矛盾的排查化解,坚决打击各类犯罪行为,加强社会治理和公共安全保障。

同时,也要重视解决民生问题,加强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的服务,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四、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吸引外界的重要因素。

通过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可以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为了推广中华文化,需要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和引进文化人才,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四大条件
2009-10-30
在经历了较为频繁的经济波动,特别是本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波动后,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是中国经济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

在笔者看来,这些条件是:
一、只有在以内需,特别是国内的消费需求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建立起来的时候,中国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
摆在我们面前的非常现实的问题是:一旦当靠着行政的、外在的力量将经济启动起来,需要内在机制引领经济继续发展的时候,我们却发现了内在机制的不足和无力。

这里所讲的内在机制,就是靠内需,主要是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

在内在机制不足和无力的情况下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唯一的选择就是按照既有路径继续加大行政性的投入,于是就陷入了凯恩斯主义的依赖症,即为了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需要继续进行更大的投入。

消费不足意味着企业不景气,企业不景气意味着税源的缺乏,在税收来源减少的情况下只能是开动印钞机器,接下来就是通货膨胀。

本次启动内需的政策的侧重点在于基础建设,在启动国内消费的方面虽然也有着力,但明显着力不足。

鉴于消费拉动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例如需要增加劳动者的收入,需要社会保障以无后顾之忧,难以一蹴而就,相反对于“保八”而言,靠政府投资型的基础建设却有着立竿见影、刀下见菜的效果,但这却不是持续增长的机制的建设。

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危机所以对我国影响甚大,原因尽管是多重的,但过度依赖外需,即国内消费需求不足无疑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为了在经济发展中处于主动,为了中国持续健康发展,长远地看,我们必须着力于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的建设。

二、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要看企业活力是否恢复,而不在于钢筋水泥支撑的GDP的增长速度
什么是经济的真正恢复?经济的真正恢复在于企业活力的回复,而不在于GDP的增加。

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一个国家的强大,在于有充满活力的强大的企业。

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经济发达的国家,都在于有一批历经风浪,久经考验的知名企业,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所以经济发达,同样在于有一批充满活力的知名企业。

相反,GDP却是可以通过其它的途径,例如单纯的政府投资就可以增加GDP的。

于是就会出现一种尴尬的局面:政府投资是花钱的,企业活力是挣钱的。

如果企业活力没有恢复,政府投资的资金来源就成了问题。

诚然,政府投资对于企业活力的恢复是有积极作用的,然而这种积极作用是有限的,企业活力的恢复一要看市场,看市场需求状况是否转暖,二要看政府创造的公平竞争的环境及相关经济政策,三要看企业的应变能力,看企业能不能把问题转化为机遇,能不能弯道超车。

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危机给优秀的企业提升竞争力创造了机遇。

据此,宏观经济政策既要有利于启动内需,更要着重于企业活力的塑造。

三、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要看经济结构是否得到了调整和提升
美国次贷危机所以对我国经济影响甚大,还在于我们既有的经济结构,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曾经深有感触地指出,“当前的金融危机给广东上了生动的一课,过去利用廉价的土地,人力成本优势,承担国际产业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低端生产能力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深层次矛盾暴露无遗”。

既有的靠低成本,污染环境、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能力,处于产业链低端的经济结构亦使我们非常被动。

经济危机通常是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的极好时机,危机本身是调整和提升的杠杆。

马克思指出,固定资本的更新是走出危机的契机。

如果经历了危机而经济结构没有得到调整和提升,那就白白地经历了一次危机。

毋庸置疑,启动内需的一些作法,不仅没有使经济结构得到有效地调整和提升,相反使结构问题更严重了。

结构调整要淘汰落后产能,然而为了“保八”,以往一些低层次重复建设的、污染环境的项目,这次都重新包装而再次登场。

经济结构能否有效调整,关键是有效的调节机制,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既有的体制架构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

在我们既有的体制架构中,地方政府几乎形同市场主体,片面追求GDP。

根据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在给定的条件下,每个人都会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方案和行为,地方政府的领导人也是如此。

在给定的条件下具有短期行为。

于是有利于GDP的增加的项目,哪怕不符合环保要求,哪怕是低层次的重复建设都会上马。

这种体制上的先天不足,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提升,是我们的经济结构迟迟难以调整和提升的基本层面的原因。

其次,调整和提升经济结构还有一个产业选择的机制的问题,是谁来选择未来产业的发展的方向和项目,是靠政府来选择呢,还是靠市场来选择,我以为应当是政府指导下的市场选择,是政府与市场划定不同活动区域的有机结合,政府千万不要越俎代庖的圈定。

没有政府的干预,比尔·盖茨照样选择的很好,柳传志们也照样选择的很好。

政府可以高瞻远瞩地指引方向,真正的选择还是让企业、企业家去决定,面对市场的时候,企业家更聪明,不仅在于他们的聪明,还在于与财产的关系使他们不能轻易地交学费。

四、中国经济要健康平稳的发展、关键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否真正建立
市场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魅力已经被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所证明,即使历经危机,包括这次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危机,都没有提供市场经济退出历史舞台的证据,相反,经过面对新的问题的修正,使市场经济体制更完善了。

人们没有任何理由怀疑市场经济的伟大魅力。

我国历史上是自然经济,又搞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由于“路径依赖”,我们指导经济的作法中有很多计划经济的痕迹。

例如政府过度干预经济,表现为频繁的宏观调控,而且这种宏观调控也极富计划经济特色:以行政命令方式直接干预金融机构、干预产业部门。

规范意义上的宏观调控,旨在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完善监管,修补市场,其落脚点依然在于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我们的带有计划经济痕迹的宏观调控则是政府过于担心经济波动,一会怕热,即通货膨胀,一会怕冷,即经济紧缩,一旦觉察到或热或冷的迹象则立即反映过度。

最近经济从防热到启动内需,再到防止产能过剩,似乎说明正是这种过渡的干预干扰了经济自身运行的规律,诱发了短期行为和经济的大起大落。

市场经济的正常状态是企业与市场的博弈,频繁的宏观调控变成了企业不是看市场,而是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博弈,这将是非常可怕的。

所以,我国经济要健康持续运行就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而要建立这样的体制,至为关键的是要规定政府发挥作用的范围,规范宏观调控。

要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的体制,还必须规定国有企业的边界。

全世界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都证明了民营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存在的天然合理性,全世界计划经济也都证明了国有经济的低效性。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都是市场积极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

正是根据这些理论和实际的要求,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正确提出了“抓大放小”,国有经济有进有退,四两拨千斤等战略思想,并由此取得了民营经济乃至国民经济整体的发展。

然而在启动经济中,却大有国进民退的趋势。

无论从市场经济的要求和以往的历史经验来看,人们都没有理由为国有企业的扩张感到乐观,而应当感到担忧。

这样的作法不利于有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有关政策应当对此加以限制,明确国有企业发挥作用的边界,给民营经济以平等的环境,切实保证民营企业的产权和发展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