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园设计案例分析风之丘墓园介绍共26页文档
陵园规划设计说明
陵园规划设计说明陵园规划设计说明鄱阳福天陵园规划设计说明人生在世,终于乐土,中国人自古就十分重视为祖辈寻找理想的安息之地,近年来,随着殡葬制度的改革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丧葬的观念和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为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殡葬改革”政策,响应国家“山川秀美”的号召。
由同创基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投资的鄱阳福天陵园项目,将殡葬事业与园林开发合二为一,率先走在我国殡葬改革的前沿,是一项“功及当代,福泽子孙”的创举。
一、项目概况鄱阳福天陵园地处田畈街镇西南夏家坞,距镇中心五公里,距鄱阳县城42.8公里。
东面300米为田乐公路,北为九景高速。
占地98公顷。
福天陵园座南朝北,用地群山环抱,草木葱郁,一侧清泉益香而过,山环水抱,其势如丹凤朝阳,地段尊贵。
地势避风向阳、依山傍水,地质坚实,环境幽雅,景色秀丽,重峦叠翠,山山巍峨、峰峰秀美。
这里春日山花锦簇,夏日佳木繁荫,秋天果实累累,冬天银妆素裹,乃福地祥天。
其“斜门”形势对准气口,视景大为广阔。
而且早晚“云气蒸蔚如炊”犹如飘渺迷人的仙境。
“背倚山峰,枕山面水”,中间泉水涓流,湖池天成;左右龙虎护卫,四周吉水归聚,实为“逝者欣慰,生者无憾”之宁静美好风水宝地。
二、规划设计依据与目标1、计依据1.1甲方提供设计任务书1.2甲方提供的1:1000地形图1.3国家省有关法规、规范、规定1.4设计人员现场勘察2、计目标本规划设计立足于建文化陵园、创陵园文化,顺应时代的发展,赋予陵园以新的属性:公益性、文化性、纪念性、经济性,构筑新概念的生态化的现代陵园。
三、设计理念规划设计始终体现“以人为本,回归自然、服务全过程”的理念,将人文纪念功能与陵园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既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祭扫先人、寄托亲情、弘扬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一个文明场所,又达到为青少年和市民游览休闲、欣赏文化艺术、接受教育的目的。
两大功能的有机结合,既为社会提供精神文化效应,又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为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风之丘火葬场
Thank u
架空的墙与木隔栏
架空的墙与木格子的门
建筑材料
桢文彦的建筑特色之一就是精确细致的细节, 他非常重视传统建筑所具有的材料本质及其 微妙的变化,自然地流露出日本传统文化中 清淡、凝缩、拙朴的美感。
在风之丘火葬场里的每一面混凝土墙都不厌其烦地保留了 细细的木模板木纹,就是这方面很好的明证。
火葬厅主要材料是清水混凝土,一种最素净的材料。 与火葬厅的功能氛围配合的相得益彰
建筑是由三个主体 部分通过过渡空间 的连接组成的。分 别是,正方形的火 葬厅、三角形的休 息厅和八角形的葬 礼厅。采用这样的 平面与基地也有着 直接的关系
建筑在形体上采取了一种谦逊而平和的姿态,尽量使 自己融合于环境中,压低自己的体量,隐于树林山丘 之中,但又以葬礼室倾斜的体量和休息室花园的斜隔 板和小坡度的地形作呼应。在建筑物与景观的处理上 考虑到既分隔又保持通透的原则,地形的起伏、建筑 物的高度均通过模型反复推敲,以达到最佳效果。
入口处的钢栅栏
休息厅里的楼梯
黑色木条小格子推拉门
内外关系
在空间的组织和室内外的关系处理上,除了桢文彦一贯对 庭院惯用的手法外,明显留有东方思想影响的痕迹。在风 之丘火葬场里,有一个满栽植物的前院、一个水庭,加上 休息厅外半开敞的庭院,一共是三个院落。
桢文彦非常注重室内外空间的交流和对话,即使连最封 闭的葬礼厅,也有两片墙不落地,通过水面的反射取得 室外的景观。这自然缘于深受日本传统庭院空间的影响。 传统日本庭院的审美观建立在禅宗哲学基础上,追求一 种“空”、“虚”、“无”的境界,内涵丰富,品质清 雅,往往构成建筑空间的核心部分。像火葬厅中的水庭 就具有一种静止的时空特征,表达出一种无序的永恒性。 虽然材料和技术均已与传统不一样,但还是继承了传统 中时空关系的静止性与审美追求的抽象性,通过对意境 的追求使人们仍能体味到传统里一些最精髓的意 味。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PPT课件
-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 虎门。陵前司马道两侧排列有雕 刻精美、神态生动的石刻124件。 从南往北有八棱柱形华表、翼马、 朱雀各一对,石马五对,戴冠持 剑的直阁将军石人十对,四个门 外各有石狮1对,北门外有石马3 对,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 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 碑>>和<<无字碑>>二通以及参 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 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 尊。
积均在5平方米以下。很少棺椁齐 全,个别只用席子裹尸。 东周
墓坑一般长2-3米,宽1-2米。较 大的墓长为3-5米、宽3-4米。椁室 都是四壁围成的长方形,少数用 搁扳为出头箱。
中国古代建筑史
-
13
奴隶墓
奴隶在商周时期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没 有人 身自由,生死大权由奴隶主掌握,死时无一定墓 坑,而是散见与灰坑或祭祀坑中。如郑州商代遗址 二里冈时期的灰层中。
-
36
• 第三,祠堂规模更大,用石材建造的石祠或石庙成 为一种时尚。
孝堂山石祠 是我国目前 发现最早的 祠堂。祠壁 用石块砌成, 屋顶用石板 覆盖。雕出 脊背、瓦垅、 勾头、连檐。 祠内东西北 三壁和隔梁 上雕刻36组 画像。
-
37
• 第四,墓前起阙之风盛行于汉代。墓阙的高低和多 少,取决于墓主的身份地位。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易·系辞下》
“生有轩冕、服位、贵禄、田宅之分,死有棺椁、绞衾、圹袭
之度。”
——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服制》
中国古代建筑史
-
8
三、等级观念
“天子之棺四重、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
三谷彻
品 川 中 央 公 园
品川中央公园的设计概念成形于1989年, 到最终实现整整花费了14年时间。 这是日本泡沫经济从爆发至崩溃, 以及其后延续低迷的一段时间 ——这也是这个景观所期待的——在城市中建造一个"巨大的统一体", 伴随走过这段漫长的岁月。
品 川 中 央 公 园
首先,这个看上去是一个统一体的18000平米的场地, 实际上由2个公园(其中之一横跨港区与品川区) 以及7个项目规划所提供的空地与建筑墙体后退空地所组成的一体空间; 其次,这个18000平米的场地与城市基础设施通过精心的设计得以融合在一起。 45m×400m的长形南北向形状与贯穿城市的地下交通网的轨迹相辅相成。 这样的城市景观设计一定程度上是由1987年至1989年品川城市规划中 所大胆做出的步行与车辆分离的决定分不开的。
品 川 中 央 公 园
1989年的夏天,将"巨大的统一体"通过"环境艺术的场所“ 的设计语言而使其具象化这个概念模型得以生成。 其中一大特征就是试图通过地形所具有的特点创造出场所的独特性格。 执着于场地微地形的目的就是为了在高层建筑林立的城市之中, 通过运用设计语言从而创造一个高水平的城市休闲空间。 其二就是考虑使用落叶树的群植来覆盖整个场地, 本设计最终选择的是选用连香树作为主要树种。
三 谷 彻
环 艺
庄 宇 博
132
ROKI 全 球 总 部 景 观
目 录
人物简介 重要成就 设计理念 三谷彻式花园 ROKI全球总部景观简介 ROKI全球总部景观 品川中央公园简介 品川中央公园 风之丘墓园平面图 风之丘墓园
人 物 简 介
三谷彻(Mitani, Toru),日本景观设计大师,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硕士, 东京大学(University of Tokyo)工学博士, 早年曾就职于皮特-沃克与玛莎-施瓦茨合作景观事务所 (事务所名称为: Office of Petere Walker & Martha Schwartz), 现为studio on site事务所合作伙伴, 并任日本千叶大学(Chiba University)园艺学研究科教授。。
桢文彦风之丘火葬场
生命的极致桢文彦(Famihiko Maki)在日本和欧美都有大量作品,但是无论在哪里,他的建筑都非常重视空间的层序变化和精微细致的细部处理,强调建筑空间的意向与人性化,并展现日本禅宗美学的优雅精炼。
桢文彦的目标是文雅和得体,同时要真正易读,并具有某种氛围或“魅力”。
所以他始终贯彻建筑和环境顺应的理念,透过其雅致兼具趣味的作品来表达其包容性的精神。
风之丘火葬场(Kaze-No-Oka Crematorium )正是这样一个很好的例子。
桢文彦在一次演讲中,说了这么一句话:“年轻的时候,被委托设计的作品多为小学、住宅等,现在年纪大了,委托的设计案则多是教堂、火葬场。
”当时这番话引起了全场的笑声。
但是玩笑归玩笑,笑过之后,不免让人感慨。
总觉得一个建筑师到了这个年龄,无论是在人生的感悟上还是对作品的把握上,都应该达到了一种豁达和坦荡的境界。
而这种对人生的领悟和感怀体现在教堂和火葬场等这类精神性建筑上,自然而然流露出一种独特的精神力量。
一、概况桢文彦作品风之丘火葬场建成于1997年2月,坐落在日本的中津市,占地面积33316平方米,建筑面积2514平方米。
中津市是日本南部的一座有着7万人口的小城市,风之丘火葬场就位于中津市郊区山国川岸边的一片高地上,北面可望见中津市的街区。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附近居民的火葬场,并集中了一座座坟墓,大凡谁家有人亡故,都把这里作为殡葬的首选之地。
有人曾说,这里的正南方是八面山,正东方则是最古老的神社荐神社,是块风水宝地(图1、图2)。
图1 风之丘火葬藏全貌图2 风之丘火葬藏平面考虑到建筑本身的特点,该项目需要一块宁静的大规模的基地,并要确保不侵犯周围的环境。
在名为"风之丘"的基地上,原有的墓地与一群最近挖掘出土的古代坟墓合为一个整体。
基地是空旷而宁静的,碧空旷野,一望无际,给了建筑师很放松的空间,很好的符合了建筑的需要。
建筑根据功能的需要分成三大部分,分别是八角形的葬礼厅、三角形的休息厅和正方形的火葬厅。
墓园设计基本知识点
墓园设计基本知识点墓园设计是为了提供逝者合适的安息场所,并为亲人留下一个值得缅怀的空间。
一个好的墓园设计不仅要考虑墓地的布局,还要充分考虑环境美化、绿化、保护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因素。
下面将介绍墓园设计的几个基本的知识点。
1. 墓地规划墓地规划是墓园设计的关键。
在规划过程中,设计师需要根据地形、地势、水资源等进行综合考虑。
合理的墓地规划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使墓地布局更加紧凑和有序。
同时,还要考虑到墓地的可扩展性,以满足未来需求的变化。
2. 墓地布局墓地布局是指墓地内各个墓穴之间的排列和摆放方式。
常见的布局形式有直线型、曲线型、环形型等。
设计师需要根据墓地的实际情况和风格要求,选择合适的布局形式。
合理的布局能够突显墓地的整体美感,并且方便管理和维护。
3. 墓碑设计墓碑是墓地设计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它不仅是纪念逝者的象征,还是墓地的重要景点之一。
在墓碑设计中,设计师需要考虑材质的选择、形式的表达以及刻字等因素。
合适的墓碑设计能够营造出庄重、肃穆的氛围,也可以反映逝者的个性和家族的文化传承。
4. 绿化设计绿化是墓园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的绿化设计,可以增加墓地的美感,提供一个愉悦的环境。
设计师需要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并考虑植物的生长周期和景观效果。
同时,还要注意植物的养护和保养,以保证墓地的美化效果能够持久。
5. 文化遗产保护墓地作为一种文化遗产,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
在墓园设计中,设计师需要尊重当地的传统文化,融入地区特色和历史元素。
同时,还要注重墓地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对周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总结:墓园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地形地势、环境保护、绿化美化、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一个成功的墓园设计不仅能给予逝者永恒安息的场所,也能给亲人留下一个令人怀念的空间。
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墓碑设计、绿化和文化遗产保护,墓园设计能够创造出舒适、和谐的墓地环境,让人们能够在这里缅怀亲人,寄托哀思。
桢文彦风之丘火葬场
桢文彦风之丘火葬场【摘要】桢文彦中西方的建筑文化背景使得他形成了自己的设计哲学即:群造型和场所形成。
并将这个理念贯穿到风之丘的设计当中。
在风之丘的设计中,桢文彦运用光与环境的关系营造出火葬场特殊纪念性的空间含义,利用空间与光来达到仪式的连续性。
【关键词】风之丘;桢文彦;群造型;场所形成;光1、桢文彦设计哲学桢文彦教育背景和他后来在美国的工作经历对于他后来的建筑思想以及创作产生极大影响。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二战后日本建筑界思想混乱的时候,日本的建筑师们都在“和”“洋”的斗争中彷徨。
而桢文彦的教育背景使得他能够在隔开一段距离下,在美国来仔细地观察战后的日本,同时他所进行的建筑与城市设计研究使得他在东西方文化涵构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他的作品植根于风土并具有文化品质,凝聚了东西方双重文化的精神。
任何一个地方都拥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尊严,充满了当地世世代代多积累的地方情感。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桢产生了自己的建筑哲学:场所形成和群造型,而“奥”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日本所特有的一种文化涵构,它可以是一个空间或是这个民族所特有的一些建筑元素,再或者它可以是一种情结。
群造型和场所形成正是由此派生而来。
愉悦不是存在于任何的情景下,而是存在于一个活动中。
这个动态体是一个包含多种意义的整体。
2、风之丘分析2.1 基地及建筑环境分析——对场所形成的阐述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创造与周围景观环境相协调的火葬场建筑。
风之丘位于日本中津市郊区的一片山地。
考虑到建筑本身的特点,该项目需要一块宁静的大规模的基地,同时要确保不侵犯周围环境。
而这里基地空旷,因地处郊区也非常宁静,很好的符合了建筑的需要。
这里原本就是墓地为了让当地居民接受火葬场的设置,打破生人勿近的印象以亲近当地居民为设计导向。
利用大片面积来做成公园将火葬场建筑放到最北边。
建筑正南面是八面山,正东方是日本最古老的荐神社,按照日本传统分水理论来说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
风水其实从精神上来说,应该是人们对于理想生存环境的一种追求。
公墓分区功能介绍
公墓分区功能介绍标题:公墓分区功能介绍摘要:公墓分区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布置墓地,将墓地划分成不同的区域。
本文将深入探讨公墓分区的功能和其对公墓管理的意义。
我们将从公墓分区的历史背景、设计原则、空间规划、管理方法以及对公众的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分享我们对公墓分区的观点和理解。
引言:公墓作为人们临终的休憩之地,其管理和规划至关重要。
公墓分区在墓地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将墓地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有助于提供更好的服务和管理墓地的资源。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公墓分区的功能,并探讨其在墓地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公墓分区的历史背景公墓分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进程,墓地管理变得愈发复杂。
我们将回顾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公墓分区的发展过程,以了解其演变和变化。
二、公墓分区的设计原则在制定公墓分区方案时,设计原则是至关重要的指导。
我们将分析多种设计原则,如景观美化、灵活性、疏导流量、敬仰与隐私等,以了解这些原则如何影响公墓分区的设计和功能。
三、公墓分区的空间规划空间规划是公墓分区的核心要素之一。
我们将探讨如何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特点进行合理的空间划分,包括单个墓位、家族墓地、社区公墓等不同类型的分区,并讨论分区间的联系和交互的重要性。
四、公墓分区的管理方法公墓分区的管理方法与墓地管理紧密相关。
我们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分区管理方法,如墓位管理、墓碑维护、景观养护等,以及通过技术手段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做法。
五、公墓分区对公众的意义公墓分区不仅对墓地管理者而言具有意义,也对墓地使用者和公众来说同样重要。
我们将探讨公墓分区对墓地环境、仪式活动、个人意愿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以及为公众提供的便利和舒适。
结论:公墓分区在墓地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对公墓分区的功能、设计原则、空间规划、管理方法以及对公众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公墓分区的合理设计和科学管理能够提升墓地的服务质量,让人们在失去亲人后能够找到安慰和慰籍。
风之丘火葬场
架空的墙与木隔栏
架空的墙与木格子的门
建筑材料
桢文彦的建筑特色之一就是精确细致的细节, 他非常重视传统建筑所具有的材料本质及其 微妙的变化,自然地流露出日本传统文化中 清淡、凝缩、拙朴的美感。
在风之丘火葬场里的每一面混凝土墙都不厌其烦地保留了 细细的木模板木纹,就是这方面很好的明证。
火葬厅主要材料是清水混凝土,一种最素净的材料。 与火葬厅的功能氛围配合的相得益彰
桢文彦在一次演讲中,说了这么一句话:“年轻的 时候,被委托设计的作品多为小学、住宅等,现在年 纪大了,委托的设计案则多是教堂、火葬场。”
建筑简介
风之丘火葬场(Kaze-no-Oka Crematorium)
建成时间:1997年2月
面积规模:占地面积33316平方米,建筑面 积2514平方米 地理位置:中津市、日本
火葬厅
火葬厅
收骨室
坡道和楼梯
小交通厅的光线 介于休息厅和火 葬厅之间,暗示 了一种空间的过 渡。
休息厅
清舒胸臆、云淡风轻 的宁静 休息厅是家属在各种 仪式间得到休息和平 缓心情的地方。在桢 的作品当中,风之丘 的光线的处理可以说 是最细致入微的结合 了人的心境。
结合温暖的木材,光线漫射在室内,墙面采用柔和的弧线, 使得整个氛围都是宽松亲切的。
坟墓区
建筑主体
公园 古墓区
建筑主体 和公园
公园、长 凳及铺地
古墓区
坟墓区
建筑主体分析
静。生与死的纠缠在这里被淡化到最小,死亡似乎只是一 个人生的驿站,有淡淡的离愁,却没有无奈的悲痛。
进入建筑主体有两个 入口,西侧的入口是 参加仪式的人的主要 入口,这条流线较长 一方面是建筑功能在 人流导向和疏导上的 需要,另外一个方面 面也给人们一个情绪 转换的过程。 另外一个入口在基地 东侧,这个入口到建 筑入口的流线很短, 这是遗体入口无论是 在功能上还是情感上 来说人们还是希望这 个路线尽可能的短。 。
公墓设计方案
公墓设计方案概述公墓是人们进行祭祀、悼念已故至亲至爱的场所,也是一个具有特殊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的场所。
如今,公共墓地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过程中,公共墓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公墓的设计方案往往关系到人们对于祭祀的表达方式、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对于生死问题的思考,因此,设计师在公墓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公墓文化、公墓布局和空间形式等方面的特点。
设计要点1.亲密感和尊严感公墓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公墓的设计不仅要营造亲密感,还要尊重逝者和家属的感受,表现尊严感。
设计师在布局和空间形式上应该注重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融入,创造具有人文气息、自然气息和艺术气息的空间。
2.设计元素的多样性在公墓的设计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和信仰,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
在设计元素方面,可以采用传统的文化元素、现代的建筑元素等来打破传统,形成多样的设计风格。
3.文化的解读公共墓地不仅是人们祭祀、悼念的场所,更是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场所,这个文化内涵不仅是精神文化,也是社会和历史文化。
因此,在公墓设计时,设计师应该表达出多彩的文化内容,既弘扬传统文化,也融入现代文化元素。
4.绿化环保公墓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到生者的需求,还要尊重自然环境和文化传承。
因此,公墓设计师要加强对于绿化环保的考虑,保护自然、发扬文化。
设计要素1.空间格局和布局公共墓地一般都有五个区域:主入口区、祭祀区、宾客接待区、纪念区和洗尘区。
因此,在设计时,要根据这五个区域来规划公墓的空间格局。
在空间布局上,要注重空间宜居性,如合理的通风、采光、阳光和空气流通。
2.景观设计景观设计是公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设计的质量不仅关系到人们的观感,还关系到公墓的形象和文化内涵。
景观设计可以采用不同的植被、景物和装置等形式来塑造不同的意境氛围。
3.水、火、金、木和土的运用水、火、金、木和土作为传统文化的五行之一,运用于公墓设计中,可以表达出多种意义,如稳定性、爆发性、人缘、有生命力、纪念等等,设计师在设计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元素丰富太和的文化内涵。
烈士陵园设计说明方案一
烈士陵园设计说明方案一(共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烈士陵园设计说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陵园规划设计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园林化、艺术化、人文化是陵园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
陵园规划设计既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同时也要结合时代特征。
我们在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烈士陵园的规划设计中,除了运用系统的设计规划理论和中国传统风水学之外,人文纪念、生态化、公园化等设计理念也被融入其中。
一、项目概况汝城县位于湖南省郴州市东南部,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东经113°16′~113°59′,北纬25°19′~25°52′之间。
东邻江西省崇义县,南界广东省仁化县、乐昌市,西接宜章县,北连资兴市、桂东县。
东西长72公里,南北宽63公里,总面积为平方公里。
县境内多丘陵和山地,概称“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通庄园”。
2012年5月,经行政区域重新改组合并区划,全县由原先所辖15个乡(其中民族乡3个),8个镇(其中少数民族聚居镇2个)改为现在的辖11个乡(其中民族乡3个),8个镇(其中少数民族聚居镇2个),2007年末,全县总人口万人。
汝城是湖南省五大少数民族散居县之一,世居瑶族、畲族、壮族等少数民族。
汝城代代有名人,并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红军长征经过汝城,历时半个多月,冲破了敌人第二道封锁线,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此留下光辉的足迹,朱良才、李涛两位开国上将以及全国政协常委宋裕和、天文学家李洪光、著名诗人朱子奇、武汉美术学院院长朱志元等诞生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
汝城烈士陵园地处环境优美,山环水抱,视野开阔,空气清新宜人,松柏长青,鸟语花香,天然的自然风景让生者得以慰藉亡灵得以安息,地块呈不规则多边形状,中高两边低,高差明显,最高落差约20-30m。
现状场地内大部分被多年生植被覆盖,场地内无民房等建筑。
【最新2018】墓园设计知识-精选word文档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墓园设计知识篇一:墓园植物景观设计的方法墓园植物景观设计的方法中国传统的墓园中之所以给人们的印象是阴森、断肠、悲哀的情绪。
很大程度上是园中的植物景观造成的。
大多数的传统要墓园植物品种单一,基本只是松柏类植物,配置方式陈旧,基本只是简单的列植,没有景观可言,生态效应也比较差。
因此在现代城市园林公墓的建设中应依墓园的布局和特点,以特色带全面,从园林绿化与公墓环梅的协调与配合来加以艺术的设计,达到“公墓如公园”的效果。
城市墓园的生态建设重要的措施就是植物造园,以植物为主体,遵循生态园林美学的原则,形成多层次的绿化体系。
从单一品种、单一植株的美转移到追求植物群体美。
采取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配置,充分体现出植物群体的立体效果和效益。
从而体现保护完整的自然,再造自然,里现出以自然笑为主的朴素的园林美。
1 创建植物景观从总体上看公墓园林树种应以常绿的松、柏科树种为基调。
这此树种树形优美、四季常青、高大挺拔,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象征永恒和万古长青,寄托了亡者生前的凤愿及生者对死者的怀念和哀悼。
在殡葬区可以成组种植松柏类观赏常绿树木,可造就墓园庄严、肃穆的气氛,也能体现出人类精神的不死。
同时根据不同季节、特殊地形、气候适当配置一些藤本植物和其他开花植物,可以给扫墓者及游客提供一个阴凉舒适的环境,另外还可种植果树以便在不同季节结出崇崇硕果,以此象征丰收吉祥,既可促进生态经济效益,美化净化环境,又与扫墓者及游客的心理相吻合。
以改变公墓草园林区以往一片寂静凄凉和伤感的情调。
在墓区,根据不同的埋葬方式可以配合不同的植物配置方式。
在碑葬区主要突出的是墓碑文化和雕塑文化,植物造景起到衬托气氛,多是体现在生态效应上,配置方式可以采用行列式规则栽植或是配合雕塑做自由搭配。
而在树葬、草坪葬及花坛葬这样的生态葬区,更加突出的就是植物景观了,主要的原则就是在统一中寻求变化,采取灵活多变的配置方式。
桢文彦风之丘火葬场——生命的极致
桢文彦风之丘火葬场——生命的极致桢文彦中西方的建筑文化背景使得他形成了自己的设计哲学即:群造型和场所形成。
并将这个理念贯穿到风之丘的设计当中。
在风之丘的设计中,桢文彦运用光与环境的关系营造出火葬场特殊纪念性的空间含义,利用空间与光来达到仪式的连续性。
标签:风之丘;桢文彦;群造型;场所形成;光1、桢文彦设计哲学桢文彦教育背景和他后来在美国的工作经历对于他后来的建筑思想以及创作产生极大影响。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二战后日本建筑界思想混乱的时候,日本的建筑师们都在“和”“洋”的斗争中彷徨。
而桢文彦的教育背景使得他能够在隔开一段距离下,在美国来仔细地观察战后的日本,同时他所进行的建筑与城市设计研究使得他在东西方文化涵构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他的作品植根于风土并具有文化品质,凝聚了东西方双重文化的精神。
任何一个地方都拥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尊严,充满了当地世世代代多积累的地方情感。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桢产生了自己的建筑哲学:场所形成和群造型,而“奥”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日本所特有的一种文化涵构,它可以是一个空间或是这个民族所特有的一些建筑元素,再或者它可以是一种情结。
群造型和场所形成正是由此派生而来。
愉悦不是存在于任何的情景下,而是存在于一个活动中。
这个动态体是一个包含多种意义的整体。
2、风之丘分析2.1 基地及建筑环境分析——对场所形成的阐述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创造与周围景观环境相协调的火葬场建筑。
风之丘位于日本中津市郊区的一片山地。
考虑到建筑本身的特点,该项目需要一块宁静的大规模的基地,同时要确保不侵犯周围环境。
而这里基地空旷,因地处郊区也非常宁静,很好的符合了建筑的需要。
这里原本就是墓地为了让当地居民接受火葬场的设置,打破生人勿近的印象以亲近当地居民为设计导向。
利用大片面积来做成公园将火葬场建筑放到最北边。
建筑正南面是八面山,正东方是日本最古老的荐神社,按照日本传统分水理论来说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
风水其实从精神上来说,应该是人们对于理想生存环境的一种追求。
日本景观设计师三谷彻及其作品精品PPT课件
二、代表作品
• (一)品川中央公园
• “草”雕塑宛如孩提时代
• “水”雕塑隐喻实际 的潮水退潮联动涨落
经常嬉戏的野地造型,体
二、代表作品
• (一)品川中央公园
•
“土”雕塑造型内部的墙 面由各种土捣固制成,看 上去如同地层
•
“木”雕塑象征环抱品川 市岛津山一棵历史悠远的
二、代表作品
• (一)品川中央公园
•
——三谷彻
二、代表作品
• (一)品川中央公园
• 作为人行通道的核心环境地区,中央公园被划分为三 个部分,1号公共空地位于中央公园的中心地带,2号公 园(汐公园)位于中央公园北段,3号公园(杜公园) 位于中央公园南段。为了使中央公园具备足够的宽度, A-1和B-1区的外墙分别后退了7.5 m,为公众奉献了寸 土寸金的宝贵空间。在裙房屋面上,设计师也是丝毫不 放过每一个能做出环境的空地。公园两侧向公园中央作 了缓坡,缓坡上种植了低矮的树丛和草坪,因此形成了 一个船底形状的公园断面。公园内的树列、方石列、水 景及变化的铺地相互交错布置,形成空间形态比较丰富 的景观。
• 主街概貌
二、代表作品
(二)播磨城市中心和荒野公园广场
• 从电梯厅看斜坡
• 中庭一角
二、代表作品
(二)播磨城市中心和荒野公园广场
• 丛斜坡的下方看地区活动中心
二、代表作品
• (二)播磨城市中心和荒野公园广场
• 另外,充分利用基地空白的优势。三谷彻在 这里尝试客人工与自然强烈对比的手法。花坛、 人工铺装的硬质广场,与两排水杉构成的“荒野” 空间形成对比,用“荒野”来处理本应可以做很 多变化的用地空间,似乎比任何刻意地模仿大自 然的景观设计更为有效。实际上,最好的作品应 该是看不出或是很少能看得出其经过任何设计。 因为大自然原本就不是被设计出来的,而是土生 土长、一直就存在的一种景物。通过这个作品, 可以充分感受到三谷彻对自然的理解和设计上的 独特手法。
墓地园林设计规划及植物配置
墓地园林设计规划及植物配置摘要:近些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迫切,这也就为园林绿化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而作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一个分支——陵园规划设计,也逐渐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陵园规划设计有其特殊性,但也要结合时代特征,除了些风水学说之外,人文纪念园、公园化设计理念被融入其中。
中国几千年来认为“入土为安”——死者必须埋入地下的习俗已经根深蒂固。
古代中国人认为人类必须依附自然,与自然息息相通,“入土为安”实际上是这一哲学思想在丧葬上的反映。
我们常用的汉字|葬“,也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观念;死后放入土中,下面填些树枝,上面洒些,种上纤草。
《易经》中记载的“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
后来不少学者均从理论上阐述了这一习俗。
他们认为:“万物不能越土而生,人亦万物中一物“,所以死后要归于土,又说”人由五土而生,气之用也,气息而死,而教化之变达也“,将人死后入土,提到教化的高度。
园林植物是贯穿全园的主要物质基础,园内不同景区与绿化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犹如一幅画卷的底色,同时,每个景区,各个局部又以丰富多彩的植物材料及不同的配置手法,形成不同的景观,路口、重点地段重点布局,以突出群体美和宏观效果。
以生态为先导,保护生物资源和生物物种多样性。
植物选择以适地适树为原则,尽量选择当地乡土树种。
充分利用上海丰富的乔木、果树等植物资源来绿化美化基地环境。
创造环境效益多赢的局面。
墓区、山枯地、墓区边缘道路两侧以乔木为主,常绿为主。
游览观赏和艺术墓区应以自然式种植为主。
乔灌草高低错落,落叶与常绿搭配,注意色彩变化组合和林冠线的变化。
陵园设计要打破那种给人阴森可怖的感觉,努力营造一种祥和、安逸的氛围,人文纪念园和陵园公园化得概念。
用一座座的雕塑来诠释一段历史和一位名人的一生,也让更多的后人来此瞻仰,即丰富了文化内涵又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用公园的概念来理解陵园,把已故的亲人安放在一个风景优美、如诗如画的环境中,是每一个晚辈所希望的,用设计公园的手法来设计陵园,而不是传统意义上排排坐墓碑的形式,不但为已故的亲人,也为祭奠者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
案例分析-----斯卡帕
2 路径高差的转换: 低处——真实世界 高处——抽象世界 3 门的设置: 双圆——真实世界看向抽象世界的眼睛 水下的门——真实世界通往抽象世界的大门 4 墙: 隔断——真实世界与抽象世界的分割 围墙向内倾斜——真实世界 围墙垂直——抽象世界
抽象世界
真实世界:狭窄,局促, 受功能影响,处处受到 限制,不够便捷。 抽象世界:飘忽不定,开 阔,漫游,神秘,充满灵 性。
空间感受
一 入口空间:松柏衬托肃穆气氛
开阔的广场 双圆的象征意义
二 真实与抽象世界的转换
1 路径材质的转换: 硬质铺地——真实世界 草地 水池——抽象世界 铺地的部分可以被看成 受规则制约的.生者占据着 的’真实世界’.草地部分 对应着被死者占据的“抽象 世界”。在“真实世界”里, 人的各项行为郡是有依据的, 受功能的左右。在抽 象世界里,人的行为却可以 飘忽不定.象征着处在一 个不属于自己的世界里时的 不稳定心理。
B 褶皱的片断
斯卡帕不提倡用透视法 进行推敲,因为无法感知细 部的恰当与否.的出发点也 不是现代主义追求的空间, 而是手可以触摸,眼可以观 察的局部.
C 双喜片断
D 水与绿地的片断
E 窗的片断
... ...
处理手法: a 片断并置.不同材质,色彩, 形式等进行并置,获得更多艺 术效果. b 细化.同一主题进行形式,色 彩,肌理上进行不断深化处理,细 部空间延展的同时,意义在情感 得到延续.
总结
一 二 三 四 五 由手可以触摸,从局部开始创作. 几大元素的处理,造型多变. 路径的设置. 真实与抽象世界的划分. 细部可以分离,同时又在整体上构成协调关系.
家族成员墓
功能布局
布里昂夫妇墓
停柩门 家庙(教堂)
主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