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词义的模糊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词义的模糊性
在我们日常的交际对话,文章用语中经常不能清晰地表达本意而使别人产生歧义,这是因为我们使用的语言文字系统有模糊性的特征,即词义的模糊性。
词义的模糊性实质上也就是词义所概括的客观事物、现象、性状等本身不清在语言词汇系统中的反映,系统的说主要是指词义的外延界限不清,而作为义位的中心也就是词义的核心部分是明确的。
汉语词义的模糊性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这种现象十分普遍。
模糊性的产生是有原因的,有些客观存在的事情和事物之间本身就存在界限的相对模糊,存在概念不明朗的现象;由于人类实践活动和思维能力的限制,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人们只能用比较模糊的语言去描述某些事物。
主客观因素共同促成了模糊词义的产生。
语言符号的表现力是有限的,作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中介,语言符号的产生发展必然受到这两方面的制约,所以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言不尽意的情况。
另外社会生活、委婉表达、文学创作等方面的需要,使得模糊性词句占据市场。
能在具体语境中产生模糊性意义的词有很多:形容词、名词、动词、数词等。
这类词语一般倾向于表示事物的状态、性质,其中表颜色和时间的词语模糊性较强。
如“红色”这个词,我们可以联想到淡红、浅红、深红、粉红、紫红、西瓜红、石榴红等等,到底是哪一种红我们不知道;又比如说我们谈论“今天”这个词,是历史的今天还是现在?是白天还是晚上?只有说话人知晓。
语言学家沙夫说:“交际需要语词的模糊性,这听起来似乎是奇怪的。
但是,假如我们通过约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语词的模糊性,那么,……我们就会使我们的语言变得如此贫乏,就会使它的交际的和表达的作用受到如此大的限制,而且结果就摧毁了语言的目的,人的交际就很难进行,因为我们用以相互交际的那种工具遭到了损害。
”语言的模糊性并不妨碍我们日常沟通,相反,模糊语汇带来了灵敏和生动,具有不可估量的语用价值。
词义模糊性的语用价值是普遍存在的,可以从新闻报道、日常生活用语、科学用语、法律法规以及文学作品等中体现出来,使语言符号产生较强的概括性和灵活性,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模糊语言在外交中的运用是数见不鲜的,外交人员为了某种政治目的故意含糊其辞,用词并不使用其字面含义,而是常常含有言外之意,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就是外交词汇的模糊性的运用:尼克松访华期间,在宴会上,周恩来拿出招待用的熊猫牌香烟,指着上面的图案对尼克松的夫人说,“喜欢吗?”尼克松夫人以为周恩来指的是香烟,回答说:“喜欢,但我不吸烟。
”周恩来随即表示,他指的是送两个真正的大熊猫给美国人民。
尼克松夫人一听,欣喜若狂,立刻拍着尼克松的肩膀告诉了他这个消息。
这里使用的熊猫就是一个模糊词,既可以指国宝熊猫,又可以指香烟。
一语双关,打破外交僵局。
另外,使用模糊的数词进行夸张,可以使文章显得气势磅礴,妙趣横生,汉诗中这种夸张手法也是比比皆是,最具代表性的是李白的诗歌,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里的三千丈并不是真的有三千丈,只是夸张的说法。
因为言语的有限性和思维的无限性,很多情况下我们不能用精确的语言去表达世间的一切事物,只能用模糊的语言去进行概括和描述大多是事物。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模糊的语言要比清晰的概念更能使客观事物变的形象,更能贴切表达客观事物,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模糊词语,,可以说,模糊词语丰富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