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词义的模糊性
论语义的模糊性
论语义的模糊性本文主要阐释了语言中的语义模糊现象,讨论了语义中哪些词有模糊性,以及我们平时应如何对待和利用生活中的一些模糊词和模糊现象。
标签:语义模糊性模糊词一、语义模糊的概念(一)模糊语言学的兴起我们身边的事物,有很多是无法进行准确归类的。
比如我们小时候听的故事中狡猾的蝙蝠,当鸟儿们开大会的时候,它倒挂着翅膀以鸟类的身份来参加会议;而当兽类们开大会的时候,它又倒戈声称自己也是兽类中的一员。
这个故事的初衷当然是教育孩子们不要学蝙蝠做两面派,它客观上也给我们一些语义学上的启示:现实世界中确实客观存在一些不能准确分类的事物,我们在对事物进行分类时存在界限不清的问题。
再比如常吃的西红柿,在生吃的时候,我们认为它是水果;而在烧菜时,我们又把它归入了蔬菜。
诸如此类现象使我们发现这个世界并不是简单的两分的,确实存在一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现象和事物。
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经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由必要和充分的特征联合定义,特征是二分的,范畴是有明显边界的,范畴内成员地位相等。
”[1]然而,面对上面的现象,我们不禁要对其理论产生质疑,像“蝙蝠”“西红柿”这些横跨在两个类属边缘地带的“跨界”事物到底应该怎样归类。
维特根斯坦在其著作《哲学研究》中提出:对于有些范畴的成员来说,确定一套必要、充分的条件是不可能的,同一范畴的成员是由于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的,又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会造成特定范畴中成员地位不平等的情况。
这样,就区分出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而非典型成员和非成员之间往往也有一定的相似性,无法明确区分。
显然,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在现实面前,典型理论显得过于理想化,难以自圆其说。
科学家们不得不对人类幼年时期提出的简单直白的一分为二的理论方法提出疑问和改进。
模糊理论由此应运而生,它为模糊现象的解释提出了新的方法论依据。
1923年罗素发表的《论模糊性》为模糊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
1965年,扎德(L.A.Zadeh)教授发表了一篇题为《模糊集》的文章中首次提出了“模糊”这一概念和理论,进而带动了不同领域对不确定现象的研究,从而形成一门综合性、跨学科的新兴学科——模糊学。
谈词义的模糊性问题
谈词义的模糊性问题08中基陈原 2008221102310005词义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反映是概括的反映。
所谓概括,是指人脑的思维活动对某一类事物,某一类现象抽象出它们之间共同的、区别于另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
换言之,词义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概括是经过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到简单、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提炼的全过程。
而这种抽象的、简单的、一般的东西,本身往往缺少明确的界限,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这就必然使词义产生了模糊性。
词义的模糊性实质上也就是词义所概括的客观事物、现象、性状等本身界限不清在语言词汇系统中的反映。
例如论及人的容貌“美”与“丑”就很难定出一个公认的精确的量化标准。
古代文学作品中描绘女子的美,大都只能借助于映衬、比喻等手法来渲染美人的姿色,例如唐人崔护的诗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怎能不泪垂”,以及成语“倾国倾城”、“天姿国色”、“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花容玉貌”、“冰肌玉骨”、“明眸皓齿”、“雪肤花貌”等等。
这些诗句和成语虽然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美”这个概念的内涵,但是如果离开具体的文学表现手法,而单纯只是作为“美”这个词的意义,则依旧是没有明确的边缘的。
这当中还包含着人自身对美的审美评价的主观性:同样一个人,一种事物,张三认为美而李四并不觉得美,否则俗话里也就不会有“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说法了。
生活中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都具有模糊性。
比如在表达时间方面,许多表示时间的名词词语就具有模糊性。
我们说“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晚上”,可这早晨到底是指几点钟呢?5点钟是,6点钟也是,7点钟还是。
而“早晨”同“上午”、“下午”同“傍晚”、“傍晚”同“晚上”之间也都很难找到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
那么词义的模糊性是否会影响社会交际的正常进行呢?答案是否定的。
语言交际有着一定的语境,在一定的语境的制约及辅助下,一般不会引起语言交际的障碍与误解。
词义模糊性管窥
词义模糊性管窥词义的模糊性随处可见,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生活、委婉表达、文学创作等方面的需要,对模糊词语的释义必须采用模糊释义法才能反映集合的边缘区域,才能准确地反映词义的模糊性。
标签:模糊现象产生原因释义人们对模糊词义的认识大约从20世纪初就开始了,布莱克在他的《语言与哲学》中详细讨论了语义不明确的三种情况,即歧义、模糊与笼统。
汉语中也存在许多词义模糊性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很多学者从上个世纪开始也进行了探讨,并提出要区别“歧义”“模糊”与“笼统”这三者的关系。
1979年,伍铁平先生将模糊理论系统地引入我国的语言学研究领域,并很快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
然而,模糊词义的研究虽然逐渐地开展起来,但各家对词义模糊性的许多问题仍存在分歧,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一、模糊词语使用的几种现象(一)事物性状词的模糊性对于表示事物性状的词来说,只有那些对性状作对立两项划分的词才被认为是模糊的词。
如:大——小;重——轻;高——低(矮)等等。
这些词所表示的意思,因为涉及不同的事物和现象而有不同的标准。
这类词之所以有模糊性,是因为存在另外一个理由,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观察。
比如,“那人有多高?”回答可能是“高着呢”,也可能是“很矮”。
要问“这石头有多重?”回答可能是“很轻”,也可能是“重着呢”。
这里的“高”,实际上是问人的高矮,“高”里也包含了“矮”的意义。
因此,这里的“重”,实际上是问石头的轻重。
“重”里实际上包括了“轻”的意义。
“宽、长、大、深”等词也有同样的情况。
一般认为,“这湖有多深?”“那房子有多大?”将其中的“深”和“大”看作不同于其基本义的另一意义比较合理。
在实际语言中,使用对立的两项来表示事物某方面的性状,被认为是增加了表达的模糊性。
但人们在使用这些性状词时,还可以使用其他方式来加以补偿,并以此减少表达的模糊性。
汉语中就可以用在对立的两项性状词前加否定词或各种表程度的词语(副词居多)。
如:A.加表程度的词语山极高。
关于词义模糊性的几个问题探究
摘要:在词义模糊性方面目前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在词义模糊性的几种词类现象、词义的模糊性产生的原因和词义模糊性对言语交际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具体性说明,将用具体的例子和分析在这几个方面进行探究,内容中包括现下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一些探究思考。
关键词:模糊性表现手法言语交际说到词义的模糊性,就不得提起词义的概括性,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概括的反映,词义的概括性是把特殊复杂的东西归成一般简单的东西,这就是概论所完成的工作,概括的特点就是在于化繁为简,使词能够在交际过程中得到表达。
比如“矛盾”这个词,表现的是两者两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的抽象关系,但是在汉语中“矛盾”的来源在于古代的一个关于“矛与盾”的寓言故事,用具体的兵器之间的关系来泛化定义两事物之间抽象的哲学关系。
这就体现了词义的概括性,但是经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模糊性,它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
许多词语本身的含义就是相对的、模糊的、不精确的,比如“漂亮”与“丑陋”之间往往并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界限,并不知道,什么样的外貌才算是漂亮,什么样的外貌算是丑陋,二者之间没有一个精确的界限和标准,另外对一个人的外貌评价也会随着时代和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比如我们知道在唐代会女性的审美上“以胖为美”,反映出当时的审美文化;而现在大多数女性“以瘦为美”,折射出当代女性的审美价值观。
比如还有,我们划分人类成长的阶段,我们会说“从少年到青年到壮年再到老年”,这样描述人的成长过程,但是仔细追究起来,我们并不知道从少年到青年的界限是什么,到底从几岁到几岁算作“少年”,从几岁到几岁算作“青年”,描述一个事物的发展阶段的词汇还有很多,从明确这些词的范围或界限来说,这些词汇本身就含有模糊的成分,人们在使用这些词汇去定义某一事物的发展过程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去细细精确划分事物发展的范围,首先要是去精确划分和定义这些过程发展的细节本身就很难做到,另外事物的发展阶段也是不符合一种精确的刻量的,事物的发展的过程本事就是连续的,相连相成的,这两点就会使得某些词汇天然具有模糊性。
概述词义的模糊性特点
概述词义的模糊性特点
(1)词义具有模糊性是因为词义具有概括性的特点。
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概括抽象的反映,概括是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归为一般的、简单的东西。
经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它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线。
例如,语言中“早晨”和“上午”,“下午”和“傍晚”,“傍晚”和“夜晚”等都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相互间没有一个几点几分的明确界限。
(2)不会影响交际。
一个词的意义所指的现象大致有一个范围,也必须包含能与其他现象区别开来的特征,但是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
这两点在交际中的作用都很重要:没有一个大致的范围和能与其他现象区别开来的特征,就不能给现实现象分类,就会产生混淆。
可是,如果要求词义非得像术语那样丁是丁、卯是卯,身高六尺三寸才能说“个子高”,六尺二寸九就不行,那交际也就难以进行了。
词义的模糊性犹如划分气候带。
我们可以指出哪儿是热带、温带、寒带的中心地区,但是划不出带与带之间的确切界限。
这也是人们交际所需要的。
语言学概念中与模糊性相关的几个概念
语言学概念中与模糊性相关的几个概念作者:徐珊珊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2期摘要:随着模糊语义学研究的日益发展壮大,区分词义的模糊、概括、歧义和含混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尤为重要。
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学者对于这四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都做出过一些研究,但是由于学者们对语义模糊性的理解不同,对于这四个概念的区分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的。
所以对于这四个概念的区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俄语;模糊性;概念作者简介:徐珊珊,女(1988-),汉族,黑龙江尚志人,硕士研究生,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俄语语言文学,研究方向:语义学。
[中图分类号]: H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3--01一、模糊性与概括性所谓词义的概括性是指对客观事物进行分类,把具有共同特点的事物归纳在一起,给它一个名称,使它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
[1]从语义学的角度来分析,词义的概括性属于语义场理论中的属概念,而在属概念之下的种概念是与之相对应的内涵概念。
也就是说,词义的概括性是对词义内涵的概括。
例如:在俄语человек(人)这一概念,它概括了一类事物,包括части тела человека (人体的组成部分)、возраст человека (人的年龄)、характер человека (人的性格)等。
其中人的年龄这一属概念,概括了молодой человек (青年)、юний человек(少年)、малолетний человек(幼年)、старый человек(老年)等。
这些词语在外部表现上虽然是不同的,但是在内涵上这些词语是统一的、固定的。
词义的模糊性在本质上是指表达词义概念的外延边界的不确定性。
比如上例中молодой человек (青年)这个词语中的молодой(年轻的、青年的),指的是:人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阶段;малолетний человек(幼年)这个词语的中的малолетний(儿童的、年幼的),指的是:人三岁左右到十岁左右的时期。
浅析语言的模糊性
浅析语言的模糊性摘要:语言是人们沟通的渠道,然而却出现许多的语义模糊现象。
本文将由产生模糊性的原因以及模糊性的表现形式两方面对语言的模糊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语言模糊客观世界正文:一、模糊语言的产生的原因与自然界本身的概念界线模糊不清和人的认知能力有限有关在人类语言中,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都是没有精确边缘的,这与自然界本身的概念会模糊不清有很大关系。
如:“春”,“夏”,“秋”,“冬”这四个词语在人们日常用语中所表达的概念就上模糊的,它们之间很难找到一种泾渭分明的界限。
“现在”同“过去”,“将来”之间也不存在可以一刀切的界限。
“现在”既可以包括过去,也可以包括将来。
以上谈到的模糊性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其最大特点是:无论人的认识如何深化,其模糊性是永远存在。
另一类模糊源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有限。
大千世界里,客观存在着无穷无尽的事物,我们想用有限的词语去描绘它们,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不但无力穷尽千差万别的客观事物,有时面对同一客观事物,不同的人可能由于职业、性别、年龄、文化修养、社会经历、生活环境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语境里也可能产生不同的联想。
因此,面对森罗万象的客观事物以及概念和所指的不一致,人类不得不采用抽象概括的方法,借助较少的语言单位表达最大限度的信息量。
如果不这样做,语言就会变得十分累赘。
因此,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时,词的意义不一定要等于客观所指,只要不影响交际,我们使用的词语无须像某些客观事物或概念那样界线分明。
语言打破客观事物或概念的界限,用同一个词表达各种不同的感觉,就可以大大节省语言单位。
这是语言模糊性存在的内在原因。
一、语言模糊性的概述导致语言模糊性的另一原因是“客观世界的事物是无穷尽的,语言必须尽量用最少的单位来表达最大限度的信息量,否则语言就会非常累赘,这就要求语言打破客观事物或概念的界限,用同一个词表达各种不同的感觉,以大大节省语言单位。
试论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翻译
2012年第27卷第4期南昌教育学院学报外语研究收稿日期:2012-03-16作者简介:谭定钟(1974-),男,四川阆中人,讲师,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向的研究。
一、引言中国学者对于语言模糊性的研究起步20世纪70年代末,伍铁平教授(伍铁平,1999:39-44)是中国最早引进西方模糊语言学理论的学者,并结合汉语语法特点,奠定了他在模糊语言学上的地位,因此被国人尊称为中国的“模糊语言学之父”。
近20年,模糊语言学与翻译的结合,成为翻译过程中揭示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之间转换规律的工具,取得了不少的成就。
穆雷(1999:66-69)从语言的模糊性出发,将模糊数学的方法应用于翻译理论的理论,从此模糊理论开始与翻译结合,给翻译界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
语言的模糊性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模糊“不清楚,不明白”,而是指“在现实物质世界中所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这一属性。
(伍铁平,1999:34)因此本文以模糊理论为依据,从词汇、文化、作品风格三个层面出发,探讨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在文学翻译时首先应该正确理解原语,准确把握其模糊性的特点,恰当地再现原作的模糊美,正是对原文本的忠实。
二、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及其表现层面文学语言本身的含蓄、生动以及某种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就是模糊性。
首先体现在语义的多层附加义。
讲究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其次是语义的矛盾性。
如朱自清的话:“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热闹”与“冷静”矛盾的词语形成意义的不确定性,恰有助于读者理解他“颇不宁静”的心境。
第三是语义的修辞化。
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丰富的附加义是建筑在修辞的运用上的,给读者提供想象的余地。
最后,语义的语境依赖性,体悟言语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必须结合整个语境,这样才能使解读不致旁逸斜出。
正是由于文学语言中存在着模糊性这个特点,运用翻译的各个原则,巧妙地处理好文学语言中的模糊性,笔者从以下三个层面讨论文学翻译中的模糊性问题。
词义的模糊性为什么不影响语言交际理解(共13页)
导学11:第五章词义⑵九、词义的模糊性为什么不影响(yǐngxiǎng)语言交际理解?由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在词义中,就产生了词义的模糊性特点。
但是词义的模糊性不等于词语使用中表达(biǎodá)的含糊性,不等于意义表达模糊不清。
词义的模糊性并不影响交际理解。
第一,词义的划分是有相对性的,其模糊性主要表现在概念(gàiniàn)的边沿区域,在中心区域概念的区别还是清楚的。
比如“快”与“慢”的界限不好(bù hǎo)确定,但“马比人快、汽车(qìchē)比马快、火车比汽车快,飞机比火车快,火箭比飞机快”,这里的快相对而言又是清晰的。
第二,语言交际中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有时候,说话人不需要传递确切信息,受话人也不需要把握确定的信息,人们常常就使用具有模糊义的词语,这常见于一些描述性的语句中,例如“昨天一阵大风,刮走了我的衣服”,“那棵树长得又高又直”,“这种新品种苹果,形状又大又圆,味道又酸又甜”。
正因为如此,语言中很多看起来十分精确的词语,实际上反映的是模糊信息,例如:“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千难万险,跨过了万水千山”,而实际上何止千难万险、万水千山呢。
再如“参加游行的人,有十万之多”,其实到底是多少恐怕谁也无法统计,也无须统计。
而客观情况的变化,也使得确切的数字显示出模糊的特性来,比如2001年美国“9.11”事件的死亡人数,最初媒体报道是6千多人,后来统计是5千多人,而2003年美国官方公布的确切数字是3063人。
类似于这样的重大事件,人们更加关心的是事件发生发展过程本身,而不是具体确切的数字。
第三,人的大脑具有处理模糊信息的特殊功能,能从一系列比较模糊的信息中综合出较为清晰精确的信息,这是词义模糊性不影响交际最重要的原因。
例如“那个高个子、身材魁梧、宽脸膛、浓眉毛、厚嘴唇的小伙子是我男朋友”,这之间出现了一系列模糊词语,但听话人根据这些模糊信息综合加工分析,往往能十分容易地从一群人中把那个特定的人找出来,如果使用十分精确的词语去替换上面的模糊词语,反而无法收到预期效果,只能使听话人迷惑。
浅谈词义的模糊性
浅谈词义的模糊性摘要:模糊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语言科学理论,正逐步开展壮大,作为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汉语,毫不例外地充当了其中重要的一员。
汉语词义的模糊性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它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存在很多缺点。
通过了解汉语词义的模糊性,可以帮助人们发现语言的美,提高人们学习汉语词汇的兴趣,从而便于人们更好地学习汉语。
关键词:汉语词义模糊性一、引言词义的模糊性通常指词语所表示的意义往往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不同词义概括范围的边缘之间,往往缺乏明确的界限。
如“青年—中年—老年〞之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从哪一岁开始算中年,哪一岁之后算老年,再如“好〞与“坏〞、“高〞与“矮〞、“胖〞与“瘦〞等等也都是相对而言,其间并无明确的界限。
所以说,词义之间的界限往往是模糊的,但词义的核心局部一般来说却是明确的,一个词的意义所指的现象虽只有一个大致范围,但其必须包含能与其他现象区别开来的特征。
二、语言的模糊性产生的原因模糊语言产生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自然界自身的概念界线模糊在人类的语言中,用文字表达的许多词语的概念的边缘其实是不精确的,这与自然界自身的概念模糊不清有很大关系。
例如对时间和空间的划分,霍克斯说:“时间和空间其实是一个连续体〔continuum〕,没有固定的不可改变的界限或划分,每种语言都按照它自身的特殊结构去划分时间和空间。
〞如春、夏、秋、冬这四个词语在日常用语中所表达的概念就是模糊的,它们之间很难找到泾渭清楚的界限。
虽然在季节的分期上,我们规定了从几月到几月是季节的变换,但这个规定与实际是很不相符的,只有一个粗略的情况,是一个参考。
客观事物自身的模糊性是形成词义模糊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人〞这个概念为例,“人〞既可指具体的个人,也可作为整个人类的概称。
又如中学课本中讲“农田卫士——青蛙的发育过程〞,即蝌蚪逐渐发育的过程。
小蝌蚪从小小的受精卵开始缓慢发育,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个前腿。
汉语模糊词的分类及词义模糊的原因
汉语模糊词的分类及词义模糊的原因汉语模糊词的分类及词义模糊的原因摘要本文将模糊词分为自身表意模糊的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
笔者认为词义的模糊性产生的原因为客观对象的模糊性、人类认识的有限性和差异性、词语数量的有限性和词义的概括性等。
关键词模糊词词义模糊特定语境词义的模糊性是汉语的重要属性。
本文对模糊词进行有序的分类,从现实对象的客观性、人类认识的主观性及差异性等各个角度探究汉语词义的模糊性产生的原因。
一、模糊词的类别(一)自身表意不清的模糊词1、表示事物性状的词在汉语里反映事物性状的词有许多,但这一类词中的模糊词数量有限,仅限于“一些对事物作两项对立划分的词”,例如:“大―小”、“清―浊”。
这些词的意义程度都是相对而言的,而且在不同的人看来其意义程度各不相同,因而词义呈现出模糊性。
例如“清―浊”,“清”是相对于“浊”而言,没有“浊”就没有“清”。
长江水相对于黄河水是“清”的,但相对于趵突泉是“浊”。
2、表示颜色的词汉语里表示颜色的词,其模糊性十分明显,人们能很容易地区别“红―紫”,但对介于红和紫之间的颜色却很难分开。
一般来说,一条光谱上有许多种色彩,可是汉语中表示颜色的词一般只有几十个,并且他们所划分的颜色边界部分存在着难以计算的分不清楚的过渡颜色。
例如“红―橙”、“青―蓝”之间的边缘部分就存在大量不同程度的过渡色,让人难以对其进行分类。
3、表示时间的词汉语对时间的划分多种多样,例如“早晨、上午、中午”等。
但对时间划分的细致并不意味着时间词不存在模糊性。
例如早晨:从天将亮到八九点钟的一段时间。
有时从午夜十二点到中午十二点以前都算是早晨。
上午:指从半夜十二点到午夜十二点的一段时间,一般也指清晨到正午十二点的一段时间。
由此,我们看出,“早晨”和“上午”的起始时间和其延续的时间段都没有确切的标准,并且“早晨”和“上午”两者之间还有交叉。
4、表示人生理阶段的词“一般认为,正如春夏秋冬一样,由于实际上人的生理变化过程是渐进的,没有明确的界限,所以这些反映人的生理阶段的词的界限是不明的,词义是模糊的”。
汉语词义模糊性的语用价值[论文]
汉语词义模糊性的语用价值摘要词义的模糊性是汉语不可或缺的重要属性。
笔者分析了汉语词义模糊性的语用价值:模糊词适合反映边界不清的客观对象、使语言交际更严禁缜密、使语言在交际中呈现出经济性的特点等。
关键词模糊性语言交际语用价值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词义的模糊性是汉语的重要属性。
汉语存在大量的模糊现象,语言的模糊性研究在我国方兴未艾。
本文分析了汉语中模糊词的语用价值,对汉语教学和学习有实际意义。
1词义的模糊性的定义所谓词义的模糊性是指词义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反映是抽象的、概括的,词义的中心很明确,但词义的外延只有一个大概范围,其界限模糊不清。
例如表示人生理阶段的词“少年”和“青年”,这两个词的词义中心很明确,但是边界很模糊。
“少年”是指“人十岁左右到十三岁左右的阶段”,而青年是指“十六七到二十三四岁的阶段”。
我们无法判断“十四五岁”属于哪个生理阶段。
在这里,我们要把“模糊”和“含糊”这一组概念区分开来。
“模糊”,如上所述,是指词义的中心很明确,但是其外延的界限不清。
例如词语“应该”、“早晨”、“黄色”等。
而“含糊”是指语言的表述很不明确、意义模棱两可,它是语句歧义的来源之一。
例如句子“咬死了猎人的狗”表意含糊,是个歧义句,我们分辨不清这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是“狗被咬死了”还是“猎人被狗咬死了”。
因此,在汉语的运用过程中,我们要灵活运用模糊词,而避免含糊其辞的现象出现,以免其妨碍交际的顺利进行。
2汉语词义的模糊性的语用价值2.1模糊词适合反映边界不清的客观现实对象客观现实中的许多对象其边界不清,无法用表意精确的词语清楚无误地描述出来,而汉语中大量存在的模糊词语恰好可以表述此类边界不清的客观对象,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例如,颜色词“绿”所概括反映的颜色边界不清,人们难以区别其和“蓝”之间的过渡色。
所以人们在创制“绿”这个词时,赋予了它极大的模糊性,用以指称边界模糊的“绿”颜色以及“绿”和其它颜色之间的过渡色。
词义模糊的认知探究
词义模糊的认知探究作者:林鹏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11期摘要语言具有模糊性,对其研究可以从语音、语义和语法等角度进行,本文主要围绕语义具体说是词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词义模糊性以及词义模糊性的消除进行研究,以便为我们研究词义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关键词模糊性词义认知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1 词义模糊性模糊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跨领域的语言分支学科,涉及语言学、心理学、思维科学和哲学等领域,其研究对象是模糊语言。
模糊顾名思义就是不清晰、不清楚,《现代汉语词典》对其定义为:不分明、不清楚;混淆。
这种解释是没有任何疑问,但笔者认为模糊还可以与精确相对应为不准确、不精确,所以模糊总体可以理解为不清晰、不精确。
从传统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词义具有概括性、模糊性、全民性,是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能把复杂的东西变成一般的简单的东西;经过概括而形成的这些一般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它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词义形成之后变为全体公民所用,不是哪个阶级或阶层的特权。
这是从语言的本体对词义进行的研究,由于词义是对复杂的、特殊的东西进行的概括,才造成了词义的模糊,像“苹果”这个词就是对品种、大小、形状、颜色、口味不同的各种苹果的一个概括,词义必然是模糊的,因为其中涵盖的东西太多而之间又没有明确的界限,这种切入点是正确的,下面从认知语言学确切说是从认知语义学中认知范畴的视角对词义的模糊性进行分析。
2 词义模糊产生认知缘由范畴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用途广泛且含义模糊的语言术语,确切来说,范畴是事物在认知领域中的归类,我们在主客观的相互作用下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就是范畴化的过程。
一种事物及其类似成员可以构成一个范畴,比方说长桌、方桌、饭桌、麻将桌、课桌、电脑桌、木桌、铁桌等等都可以划归“桌子”这个词义范畴。
范畴化涉及对事物特征的估价和认知决策机制是如何组合这些特征的。
浅谈词义的模糊性
明的界 限。虽然在季节 的分期上 ,我们规定 了从几月到几 月是季节 的变换 ,但这个 规定与 实际是很不相 符的 ,只有
一
在 文 学作 品 中 , 由于 表 达 的需 要 ,存在 很 多夸 张 、 比喻 的现象 。例 如: “问君 能有几多愁 ?恰 似一江春 水 向
个粗略 的情况,是一个参考。
语
浅谈 词 义 的模 糊 性
。张 红娟
摘 要 :模糊语 言学作为一 门新兴的语言科学理论 ,正逐步发展壮 大,作 为世界使用人 口最多的汉语 ,毫不例外
地充 当了其 中重要 的一员。汉语词 义的模糊性是由多方面原 因造成的 ,它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 ,具有 一定的积 极作 用,也存在很多缺 点。通 过 了解汉语词义的模 糊性,可 以帮助人们发现语言的美,提 高人们学 习汉语词 汇的
巴
暮
要
9 n1 n1
语 嬲
管在形 象的表达上 是具体 的,但在表 意上还是 需 要 非 常 准 确 , 关 键 要 能相 互 理 解 ,
例如 : “ 飞流直 下三干尺 ,疑是银河落 九天 。”对句 中的 以实现沟通 目的 。因此 ,在使用模 棱两可 的语 言方面很是
客 观事 物 自身 的模 糊 性是 形 成词 义模 糊 性 的一 个 重 东流 。 ” “ 福 如 东 海 长 流 水 , 寿 比南 山 不 老 松 。 ” “ 飞 流 要原 因。以 “ 人 ”这 个概念为例 , “ 人 ”既可指具体 的个 直 下 三 干 尺 , 疑 是 银 河 落 九 天 。 ”丰 富 而 生 动 的 比 喻 和 夸 人 ,也 可作为整个人 类的概称 。又如 中学课 本 中讲 “ 农田 张给 作品插上 了想象 的翅膀 ,它不仅有 助于意义 的表达 , 卫 士——青蛙 的发育过程 ” ,即蝌 蚪逐渐发育 的过程 。小 而且利于情 感的宣泄 。成 功的 比喻和 夸张 ,可 以创造 出惊 蝌 蚪从小小 的受 精卵开始缓慢 发育 ,随着 时间 的推移 ,长 人的艺术效 果和丰富而深 刻的意境 ,使作 品出彩。在文学 言出两条后腿 ,再 长 出两个前 腿 。此 时 ,它有4 条腿 ,像 青 创 作 上 , 诗 人 广 泛 而 大 量 地 使 用 了 比 喻 、夸 张 等 手 法 ,尽
关于词义模糊性的几个问题探究
摘要:在词义模糊性方面目前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在词义模糊性的几种词类现象、词义的模糊性产生的原因和词义模糊性对言语交际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具体性说明,将用具体的例子和分析在这几个方面进行探究,内容中包括现下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一些探究思考。
关键词:模糊性表现手法言语交际说到词义的模糊性,就不得提起词义的概括性,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概括的反映,词义的概括性是把特殊复杂的东西归成一般简单的东西,这就是概论所完成的工作,概括的特点就是在于化繁为简,使词能够在交际过程中得到表达。
比如“矛盾”这个词,表现的是两者两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的抽象关系,但是在汉语中“矛盾”的来源在于古代的一个关于“矛与盾”的寓言故事,用具体的兵器之间的关系来泛化定义两事物之间抽象的哲学关系。
这就体现了词义的概括性,但是经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模糊性,它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
许多词语本身的含义就是相对的、模糊的、不精确的,比如“漂亮”与“丑陋”之间往往并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界限,并不知道,什么样的外貌才算是漂亮,什么样的外貌算是丑陋,二者之间没有一个精确的界限和标准,另外对一个人的外貌评价也会随着时代和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比如我们知道在唐代会女性的审美上“以胖为美”,反映出当时的审美文化;而现在大多数女性“以瘦为美”,折射出当代女性的审美价值观。
比如还有,我们划分人类成长的阶段,我们会说“从少年到青年到壮年再到老年”,这样描述人的成长过程,但是仔细追究起来,我们并不知道从少年到青年的界限是什么,到底从几岁到几岁算作“少年”,从几岁到几岁算作“青年”,描述一个事物的发展阶段的词汇还有很多,从明确这些词的范围或界限来说,这些词汇本身就含有模糊的成分,人们在使用这些词汇去定义某一事物的发展过程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去细细精确划分事物发展的范围,首先要是去精确划分和定义这些过程发展的细节本身就很难做到,另外事物的发展阶段也是不符合一种精确的刻量的,事物的发展的过程本事就是连续的,相连相成的,这两点就会使得某些词汇天然具有模糊性。
试论俄语词义模糊性的语义类属
2 广义的模糊语言不仅包 括那些 表达 了事物 类属边界 .
或性质状态方面的亦此亦彼性 、 非此非 彼性 , 中介 过渡性 即 的词语 , 还包括具有亦 此亦 彼性 、 非此非彼性 , 即中介过渡性 的语音方面和语 法方 面的现象 , 即模糊语 音和模糊语法 J。 2 在语言中 , 词语表达概念。当人们用词语 来表达具有 明
模糊性 。 3 .表时间范畴词语 的模糊性 霍克斯说 : 空 间和时 间事实 上是一个 连续统 (of u “ cn n - i
试 论 俄 语 词 义 模 糊 性 的 语 义 类 属
徐 珊 珊
( 哈尔滨师范大学 斯拉夫语学院 , 哈尔滨 10 8 ) 50 0
摘
要: 模糊性是 宇宙万事万物 , 不仅 包 自然界 , 包括人类社会 、 括 也 人类思维和语 言普遍具有的本质属性 。模
糊语 言现 象广泛存 在于语 言运用 中。许 多情 况下话语所传达的信 息, 不要 求精确 , 而是要 求适度 。词义的模糊性适
- -・— —
1 4 ・— 6 - - —
例 如 : bcK 珏 TM ea p BI a e n pa a(高 温 )与 H Sa e — o y HK  ̄ TM I np ap ( ea a 低温 ) 热 的下 限在 莫斯 科 与西 伯 利亚 就 不大 相 y , 同。因为莫斯科 的气温普遍高于西伯利亚 , 以在西伯 利亚 所 算是高温时 , 在莫斯科 可 以不算 高温。
中图分类号 23 3 H 5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1— 8 6 2 1 )5—06 0 10 73 ( 02 0 14— 2
引言
我们知道 , 言之所 以具有 模糊性 , 根本原 因就在 于 语 其 事物类属边界或性质状 态方面 的亦此 亦彼性 。当人们用语 言符号来表征这 种“ 此亦 彼 ” 的时候 , 必然 会使得 语 亦 性 就
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词义的模糊性探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词义的模糊性探析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通过劳动和实践创造了语言。
客观事物是难以计数的,语言也无法对每一种现象、每一种行为、每一种事物进行精细准确的命名,因此语言产生初期的明确性已经不能适应这样的趋势。
模糊的概念是在1965年时由美国伯克利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札德教授最先在《信息和控制》杂志上的一篇题为模糊集的文章里提出来的。
语言的模糊性对于交际的顺利进行是非常重要的,借由它,我们避免了繁琐庞杂的表达,用少量的符号即可表达丰富的信息,表达更为简洁得体,提高了语言的表达效率。
但是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汉语词义的模糊性不可避免地给他们带来了困难。
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提出高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这对汉语学习者正确掌握汉语模糊词的语义、语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形成词义模糊性的原因模糊性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语言的模糊性。
笔者认为客观对象的模糊性是首要原因。
如青年中年老年这一组词,人从出生到成年再到老年这一过程是连续不断的,我们可以说出每个阶段的大致年限,却无法准确分割清楚。
第二,主体认知特点也是影响模糊性的重要因素。
人类对于事物的认知具有不确定性,世间万物纷繁复杂,人们因受自身智力、经验、知识、所处环境、时代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人们对于信息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不同,对于事物的认识不可避免的带有不可确定性和局限性,从而形成各异的主观判断。
第三,语言系统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语言符号是有限的,而客观事物是无限的,二者之间的矛盾造成语言的表现力是有限的这一事实。
正是出于经济原则的需要,人们有意减少了词汇的数量,利用模糊性来进行更加有效的交际。
二.模糊词的分类(一)模糊义的名词1.方位词。
在现代汉语范畴中,方位词是非常丰富的。
在这类词中,单纯方位词如上、下、前、后、左、右等的词义都带有模糊性。
上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是这样解释的:①方位词。
词义模糊性及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_李锦白
·学科百家·
大庆社会科学 DaQing Social Sciences
Feb.,2007 Serial No.140 No.1
词义模糊性及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李锦白,冯 洁
(齐齐哈尔日报报业集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摘 要]词义模糊是词汇的一个特征。词义模糊性在新闻报道中涉及时间、数字、程度、度量、单位名称、职务等情况 时,具有不确定性。如运用得当,使新闻报道在不确定因素较多的情况下凸显词义模糊性的积极意义。但在新闻报道中要 运用适度,不能以词完词。
二、词义模糊性在新闻报道中的表现
新闻报道是一种对报道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要求很高的一种信息传播形式。它要求记者必须真实 准确地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能添枝加叶,不能含糊其辞,所以在用词上要求 简洁明了、准确生动,不用或少用形容词之类的修饰性词语,不用含义不清、模棱两可的词语,以求新闻报 道的准确性。但是,翻开报纸,看看电视,听听广播,各媒体在报道新闻时也经常使用词义模糊的词汇。出 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有些新闻事件可以提取的信息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很难用精确的词义来表述; 二是记者对新闻事件认识存有不确定性或对细节材料掌握较少,只能用模糊性词汇来表述;三是由于宣 传政策和报道的需要故意使用模糊性词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词义的模糊性
在我们日常的交际对话,文章用语中经常不能清晰地表达本意而使别人产生歧义,这是因为我们使用的语言文字系统有模糊性的特征,即词义的模糊性。
词义的模糊性实质上也就是词义所概括的客观事物、现象、性状等本身不清在语言词汇系统中的反映,系统的说主要是指词义的外延界限不清,而作为义位的中心也就是词义的核心部分是明确的。
汉语词义的模糊性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这种现象十分普遍。
模糊性的产生是有原因的,有些客观存在的事情和事物之间本身就存在界限的相对模糊,存在概念不明朗的现象;由于人类实践活动和思维能力的限制,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人们只能用比较模糊的语言去描述某些事物。
主客观因素共同促成了模糊词义的产生。
语言符号的表现力是有限的,作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中介,语言符号的产生发展必然受到这两方面的制约,所以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言不尽意的情况。
另外社会生活、委婉表达、文学创作等方面的需要,使得模糊性词句占据市场。
能在具体语境中产生模糊性意义的词有很多:形容词、名词、动词、数词等。
这类词语一般倾向于表示事物的状态、性质,其中表颜色和时间的词语模糊性较强。
如“红色”这个词,我们可以联想到淡红、浅红、深红、粉红、紫红、西瓜红、石榴红等等,到底是哪一种红我们不知道;又比如说我们谈论“今天”这个词,是历史的今天还是现在?是白天还是晚上?只有说话人知晓。
语言学家沙夫说:“交际需要语词的模糊性,这听起来似乎是奇怪的。
但是,假如我们通过约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语词的模糊性,那么,……我们就会使我们的语言变得如此贫乏,就会使它的交际的和表达的作用受到如此大的限制,而且结果就摧毁了语言的目的,人的交际就很难进行,因为我们用以相互交际的那种工具遭到了损害。
”语言的模糊性并不妨碍我们日常沟通,相反,模糊语汇带来了灵敏和生动,具有不可估量的语用价值。
词义模糊性的语用价值是普遍存在的,可以从新闻报道、日常生活用语、科学用语、法律法规以及文学作品等中体现出来,使语言符号产生较强的概括性和灵活性,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模糊语言在外交中的运用是数见不鲜的,外交人员为了某种政治目的故意含糊其辞,用词并不使用其字面含义,而是常常含有言外之意,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就是外交词汇的模糊性的运用:尼克松访华期间,在宴会上,周恩来拿出招待用的熊猫牌香烟,指着上面的图案对尼克松的夫人说,“喜欢吗?”尼克松夫人以为周恩来指的是香烟,回答说:“喜欢,但我不吸烟。
”周恩来随即表示,他指的是送两个真正的大熊猫给美国人民。
尼克松夫人一听,欣喜若狂,立刻拍着尼克松的肩膀告诉了他这个消息。
这里使用的熊猫就是一个模糊词,既可以指国宝熊猫,又可以指香烟。
一语双关,打破外交僵局。
另外,使用模糊的数词进行夸张,可以使文章显得气势磅礴,妙趣横生,汉诗中这种夸张手法也是比比皆是,最具代表性的是李白的诗歌,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里的三千丈并不是真的有三千丈,只是夸张的说法。
因为言语的有限性和思维的无限性,很多情况下我们不能用精确的语言去表达世间的一切事物,只能用模糊的语言去进行概括和描述大多是事物。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模糊的语言要比清晰的概念更能使客观事物变的形象,更能贴切表达客观事物,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模糊词语,,可以说,模糊词语丰富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