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语文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2)培养学生对恐龙化石的研究兴趣;(3)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有关恐龙的相关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恐龙的基本特征:恐龙的定义、分类、形态结构等;2. 恐龙的生活习性:饮食、运动、繁殖等;3. 恐龙化石的形成与研究:化石的形成过程、化石挖掘与修复、化石研究方法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恐龙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化石的形成与研究;2. 教学难点:恐龙化石的研究方法、化石挖掘与修复的技术要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恐龙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2. 学生准备:提前阅读有关恐龙的书籍、文章等,了解恐龙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恐龙化石图片,引起学生兴趣;(2)引导学生思考:恐龙为什么会消失?它们留下了什么痕迹?2. 教学基本知识:(1)讲解恐龙的基本特征,如定义、分类、形态结构等;(2)介绍恐龙的生活习性,如饮食、运动、繁殖等;(3)讲解恐龙化石的形成与研究,如化石的形成过程、化石挖掘与修复、化石研究方法等。
3. 课堂实践:(1)组织学生观看恐龙化石视频,增强直观感受;(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了解的恐龙知识;(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恐龙化石的特点,解答相关问题。
4.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知识;(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搜集更多关于恐龙的资料,加深对恐龙的了解;(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然科学研究,培养探索精神。
《恐龙无处不在》 教案(最新6篇)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最新6篇)《恐龙无处不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泛大陆”等科学概念。
3、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了解这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以及作者思路。
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大约5分钟)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
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
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同时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也拿出了证据来证明,比如考古学家就发现北美洲和非洲都有同种的蚯蚓和蜗牛化石。
在1986年阿根廷研究所发现的恐龙化石也能成为证据吗?那么“恐龙无处不在”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二、字词环节(4分钟)1、介绍作者阿西莫夫(1920 —1992)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
恐龙无处不在精彩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基本知识,包括恐龙的定义、生活习性、灭绝原因等。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提高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恐龙的基本知识。
2. 恐龙的分类及其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恐龙灭绝的原因。
2. 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查阅相关资料的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恐龙有关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恐龙是什么?它们为什么会灭绝?2. 自主学习: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恐龙的基本知识,包括定义、生活习性等,并完成预习作业。
3.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讲解恐龙的基本知识,重点讲解恐龙的分类及其特点。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5. 成果展示:每组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
6.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恐龙研究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8.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总结教学得失,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研究报告、课堂笔记等。
3. 学生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恐龙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恐龙主题的博物馆参观活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恐龙化石,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 开展恐龙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巩固所学知识。
3. 引导学生进行恐龙相关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八、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学生的安全,尤其是在组织户外活动时,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恐龙无处不在》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种类及生活习性、恐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激发他们对古生物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恐龙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生活习性;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 激发学生对古生物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及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难点:恐龙的演化过程及地质年代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恐龙模型、恐龙化石复制品、地球仪、地质年代表。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模型和化石复制品,引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恐龙是什么吗?它们是如何生活的?”2. 讲解:介绍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分类及生活习性,让学生对恐龙有全面的认识。
a. 恐龙的起源:讲解恐龙的祖先及其演化过程;b. 恐龙的分类:介绍肉食性恐龙、植食性恐龙和杂食性恐龙的特点;c. 恐龙的生活习性:讲解恐龙的食性、繁殖、行为等。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扮演恐龙,模拟恐龙的生活场景,增强课堂趣味性。
4. 例题讲解:分析恐龙化石的地质年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恐龙的分类图,加深对恐龙分类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恐龙的起源与演化2. 恐龙的分类与生活习性3. 恐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恐龙的短文。
2. 拓展作业:收集恐龙相关的资料,制作一份手抄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恐龙的基本知识。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延伸,了解更多关于恐龙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实践情景引入的互动性;3.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八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无处不有》教案、教学设计
7.情感教育,渗透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培养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方面: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3.各组代表发言,其他组成员可补充或提问,形成课堂互动。
4.教师点评各组的讨论情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简答等,检测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理解科学家们为探索未知、追求真理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学会珍惜当下,努力求知。
4.树立团队合作意识,认识到集体的力量,学会在集体中成长、进步。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但对科普文章的阅读与理解相对较弱。他们对恐龙这一神秘生物充满好奇,但在相关知识方面掌握不足。《恐龙无处不有》这一课,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探究恐龙世界。在此学情下,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作业要求:
1.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体现良好的学习态度。
2.内容充实,有独到见解,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
3.作业完成后,请认真检查,确保无误。
2.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恐龙的相关背景知识,如恐龙的生活年代、分类等。
3.提问:“为什么恐龙会灭绝?它们在地球上留下了哪些痕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4.引出本课课题《恐龙无处不有》,并告知学生将通过本课的学习,揭示恐龙灭绝的奥秘。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精品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恐龙无处不在》,涉及教材的第三章“恐龙的起源与演化”,详细内容包括恐龙的定义、分类、生活习性及其在地球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重点讲解恐龙的演化过程,以及恐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恐龙的基本知识,了解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及演化过程。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生物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恐龙的分类和演化过程。
教学重点:恐龙的基本知识,以及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恐龙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化石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恐龙的定义、分类、生活习性,让学生对恐龙有全面的了解。
3. 例题讲解:讲解恐龙的演化过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恐龙分类和演化过程的练习。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恐龙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7. 课堂小结:让学生复述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恐龙无处不在》2. 内容:恐龙的分类恐龙的演化过程恐龙与现代社会的联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恐龙的分类方法。
(2)描述恐龙的演化过程。
(3)举例说明恐龙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2. 答案:(1)恐龙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身体结构,分为蜥臀目和鸟臀目;另一种是根据生活习性,分为肉食性恐龙和植食性恐龙。
(2)恐龙的演化过程:从原始的爬行动物逐渐演化出两足行走的恐龙,随后出现四足行走的恐龙,演化出具有羽毛的鸟类。
(3)恐龙与现代社会的联系:恐龙化石为研究古生物提供了重要依据;恐龙题材的影视作品、科普读物等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恐龙化石和模型成为旅游景点,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恐龙无处不在》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恐龙无处不在》教案设计《恐龙无处不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如“褶皱”“两栖”等。
(2)掌握文中所阐述的恐龙无处不在的事实及其所揭示的科学道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能够准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学会运用圈点批注法对文章进行分析,找出关键语句并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恐龙在南极出现的原因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2)让学生体会到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如生物学中的恐龙与地质学中的大陆漂移学说的关联,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恐龙无处不在这一现象及其与大陆漂移学说的关系。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如分析文中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段落,明确恐龙化石在南极出现是支持大陆漂移学说的有力证据。
(2)学习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进行说明的写作手法,例如举例子(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作比较(将南极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等。
2. 教学难点(1)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例如文中“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出四部分”中的“大约”一词,引导学生体会这个词不能删去的原因,因为这是基于科学推测,无法得到精确的时间。
(2)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研究中的逻辑推理过程,从恐龙无处不在这一现象如何推导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于文章中的一些基础知识点,如生字词的读音和释义、说明文的基本概念等,采用讲授法直接传授给学生。
例如在讲解“褶皱”这个词时,告诉学生它的读音“zhě zhòu”,并解释其是指岩石受力发生的弯曲变形。
2. 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内容。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恐龙的基本概念,了解恐龙的分类和特征。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学生能够运用恐龙知识,进行简单的科普讲解。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恐龙化石和骨骼,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
学生通过科普讲解,培养表达和分享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自然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
学生培养保护文物和自然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恐龙的基本概念:介绍恐龙的定义、分类和特征。
介绍恐龙的起源、发展和灭绝。
2. 恐龙化石和骨骼:介绍恐龙化石的形成和保存。
分析恐龙化石和骨骼的特征,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化石和骨骼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恐龙的好奇心。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恐龙的了解和印象。
2. 教学内容讲解:讲解恐龙的基本概念,包括定义、分类和特征。
讲解恐龙的起源、发展和灭绝,结合化石和骨骼的证据。
3. 观察和分析:组织学生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引导学生注意特征和细节。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四、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恐龙进行研究。
2. 学生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3.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恐龙的主要特征和习性。
五、科普讲解1. 每组学生选择一个代表进行科普讲解,介绍他们研究的恐龙。
2. 学生讲解时,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补充。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恐龙的重要性和保护文物和自然环境的责任。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小组讨论和科普讲解,评价学生对恐龙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六、教学活动:恐龙化石挖掘模拟1. 准备活动:教师提前准备一些恐龙化石模型或真实恐龙化石的复制品,并将其埋藏在泥土中。
2. 活动目的:通过模拟挖掘恐龙化石,让学生亲身体验考古学家的工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耐心和细致的工作态度。
《恐龙无处不在》 教案精选6篇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精选 6 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6 篇《《恐龙无处不在》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2.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一)教学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二)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一)导入1、恐龙的相关画面,并解说: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最重的可达 90 吨(目前的大象只有 6 吨),曾以900~1200 属类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可在 6500 万年前,恐龙却灭绝了,只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各样恐龙的化石,那么这些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2、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请你谈谈读过题目后有什么样的结论?预设:生:是说恐龙遍布世界各地师:南极也有?生: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师:在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说说。
读第二自然段。
师: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你的第一个想法是怎样的?真实本能的自然的想到了什么?生 1:是翼龙,会飞,飞到南极。
生 4:大陆发生了灾难。
恐龙迁移而去。
比如火山。
师:为何每块大陆都有?结合我们学过的科学知识。
生:是大陆在漂移。
把恐龙带走的。
师:你们有很多说法,你们觉得哪个理由更有说服力?师:看来还是大陆漂移猜想更有说服力。
(二)初读课文明确说明内容多媒体依次显示下列问题:1.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2.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讨论:并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回答这两个问题(三)研读课文理清说明的顺序1.思考:看看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的。
《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
《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第一篇:《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了解本文既简明精炼,又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
2.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科学论断。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三、教学流程(一)观看恐龙录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学们,我们今天上课前先一起开看一段恐龙的录像,去感受一下几亿年前恐龙的形象吧。
(观看视频)刚刚我们都被这壮丽的画面和栩栩如生的恐龙形象所震撼了。
那么有谁知道恐龙这个2.5亿年前的世界霸主为什么在6500万年前却销声匿迹了呢?从恐龙的灭迹中我们还可以知道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恐龙无处不在》去一探究竟。
(板书课题)(二)走进课文,理解内容,整体感知文本。
〈一〉发现问题师:请谈谈对课文题目《恐龙无处不在》的理解。
师:南极也有恐龙吗?你有什么证据吗?师: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你的第一个想法是怎样的?真实本能的自然的想到了什么?〈二〉寻找答案当作者用联系的眼光观看问题,把南极附近发现恐龙化石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后,有没有得出“恐龙无处不在”这个问题的答案呢?“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也就是说“恐龙无处不在”是什么造成的?——“板块构造”理论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请大家先来看看“板块构造”理论的示意图,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下面,我们看到课本,文章中又是如何来介绍“板块构造”理论的呢?再读课文6——11自然段对此理论的介绍。
对刚刚同学的口述点评,看看作者在说明“板块构造”理论时是怎么样来将这个有点绕口的概念讲的既准确又生动形象呢?〈三〉得出结论作者用简明精炼而又幽默风趣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板块构造”理论,那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和“板块构造”理论之间有什么联系?“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有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设计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设计恐龙无处不在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分布情况。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和生物进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分布情况。
2.教学难点:恐龙在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分布及其原因。
三、教学准备1.教材《恐龙无处不在》。
2.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学生分组讨论准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展示恐龙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恐龙这一生物群体。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分布情况。
2.学生记录关键信息,准备课堂分享。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恐龙的生活习性有哪些?它们分布在哪些地区?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
(四)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恐龙在不同地区的化石发现,引导学生分析恐龙分布的原因。
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分布情况,谁能分享一下?(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恐龙为什么会在地球上无处不在?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拓展延伸1.教师展示恐龙与现代生物的相似之处,引导学生思考恐龙与现代生物的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作业布置1.学生绘制恐龙分布图,标注不同地区的恐龙化石发现。
六、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分布情况,了解恐龙在地球上的无处不在,激发对自然科学和生物进化的兴趣。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恐龙的生活习性: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恐龙有哪些生活习性吗?它们是肉食性还是草食性的?它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2.恐龙分布情况:通过地图和化石图片,教师可以问:“谁能告诉我,这些恐龙化石是在哪些地方被发现的?这些地方有什么共同点吗?”教学难点:1.恐龙在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分布及其原因: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活动,例如:“请大家分组,每组研究一个地区的恐龙分布图,试着找出恐龙分布的原因,并准备向全班分享你们的发现。
2024年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2024年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恐龙无处不在》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生活习性以及恐龙灭绝的原因。
具体章节为第二章“恐龙时代”,第三节“恐龙的多样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基本知识,掌握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及灭绝原因。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合作交流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古生物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恐龙的分类、演化过程及灭绝原因。
教学重点:恐龙的多样性、生活习性及其在生物进化史上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恐龙化石图片。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化石图片,引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恐龙是什么吗?它们为什么会灭绝?”2. 新课导入:简要介绍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恐龙的多样性。
3. 讲解:详细讲解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及灭绝原因。
4.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推测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恐龙分类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设计填空题、选择题,巩固学生对恐龙知识的学习。
六、板书设计1. 《恐龙无处不在》2. 内容:恐龙的起源与演化恐龙的多样性恐龙的生活习性恐龙灭绝的原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
(2)列举三种恐龙的生活习性,并说明它们的特点。
(3)分析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
2. 答案:(1)恐龙起源于约2.3亿年前的三叠纪,经历了侏罗纪、白垩纪的繁荣,最终在距今约6500万年前灭绝。
(2)三种恐龙生活习性及特点:长颈龙:以植物为食,颈部很长,可以吃到高处的树叶。
霸王龙:肉食性,体型巨大,牙齿锋利,是恐龙时代的顶级掠食者。
甲龙:草食性,身体覆盖着坚硬的甲壳,用以防御掠食者。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恐龙的基本概念,了解恐龙的种类、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学生能够掌握恐龙灭绝的原因,以及恐龙与鸟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培养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古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2. 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恐龙的基本概念,恐龙的种类、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恐龙灭绝的原因,以及恐龙与鸟类的关系。
难点:1. 恐龙的分类和特征的理解与运用。
2. 恐龙灭绝原因的科学解释。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恐龙化石和骨骼的图片或实物。
2. 恐龙灭绝原因的相关资料。
3. 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指导。
学生准备:1. 前置知识的学习,了解恐龙的基本概念。
2. 准备笔记本和笔,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化石和骨骼的图片或实物,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教学内容:2.1 介绍恐龙的基本概念,包括恐龙的定义、种类、特征和生活习性。
2.2 讲解恐龙的分类,展示不同种类的恐龙图片,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多样性。
2.3 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介绍科学研究的成果,让学生了解恐龙灭绝的背景和过程。
2.4 探讨恐龙与鸟类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恐龙的灭绝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3. 课堂活动:3.1 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深入了解恐龙的特征。
3.2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恐龙灭绝的原因和恐龙与鸟类的关系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通过查阅资料或观看相关视频,深入了解一种恐龙,并在下一节课上分享。
2. 学生写一篇短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恐龙的基本概念、种类、灭绝原因和与鸟类的关系。
3.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评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6课《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关于恐龙的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灭绝原因,以及它们对地球历史的影响。
(2)说明方法的运用,如何将所学的说明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举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式和说明方法,进行写作实践,逐步突破这个难点。
(3)课文结构的把握,如何将复杂的课文内容进行提炼和总结。
举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制作思维导图、表格等形式,梳理课文的结构,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把握课文的结构和写作特点,领会说明文的条理性和生动性。
举例:通过课文的阅读,理解作者如何围绕恐龙这一主题,有层次地展开叙述,以及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恐龙。
2.教学难点
(1)学生对恐龙生活习性的理解与记忆,特别是对不同种类恐龙特点的区分。
举例: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各类恐龙的特点,强化记忆。
针对这节课的不足,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1.在讲解恐龙生活习性时,运用更多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具体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2.在实践活动和实验操作环节,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关注他们的写作过程,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说明文写作中遇到的问题。
3.在小组讨论环节,适当减少引导,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鼓励他们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恐龙在地球历史中的地位及其启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在这个过程中尽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有时可能过于引导,导致学生的思考空间受到限制。今后,我需要在引导与启发学生思考方面找到更好的平衡。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基本知识,包括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灭绝原因等。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骨架,学会识别不同种类的恐龙。
3.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思考生物进化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恐龙的分类:介绍恐龙的两大类——蜥臀目和鸟臀目,以及它们的主要特征。
2. 恐龙的生活习性:讲述恐龙的饮食、运动、繁殖等方面的特点。
3. 恐龙的灭绝原因:分析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如气候变化、天体撞击等。
4. 恐龙化石与骨架:介绍恐龙化石的形成过程,以及如何通过化石和骨架来识别不同种类的恐龙。
5. 生物进化:探讨生物进化的概念,以及恐龙在生物进化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恐龙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灭绝原因等。
2. 观察法:组织学生观察恐龙化石和骨架,学会识别不同种类的恐龙。
3. 讨论法:分组讨论恐龙灭绝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实践活动:设计恐龙化石挖掘模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考古的乐趣。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恐龙相关图片、化石和骨架的图片,以及灭绝原因的动画等。
2. 道具:准备恐龙化石和骨架模型,供学生观察和触摸。
3. 场地:安排一个宽敞的教室,以便进行实践活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观察报告:评估学生在观察恐龙化石和骨架时的认真程度和观察能力。
3. 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恐龙灭绝原因时的思考深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恐龙化石挖掘模拟活动中的表现,包括操作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播放恐龙电影的片段,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恐龙无处不在》。
2. 讲解恐龙分类:使用课件展示恐龙的分类图解,讲解蜥臀目和鸟臀目的特征,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多样性。
3. 观察恐龙化石:组织学生观察恐龙化石和骨架模型,引导学生学会识别不同种类的恐龙。
八年级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八年级恐龙无处不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遗骸、褶皱、致密、追溯”等词的词义。
(2)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默读、速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2)通过比较阅读,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2)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科学观点,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2)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科学观点。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体会语言特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阅读体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恐龙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提问:“恐龙这种庞大的生物在地球上生活了约 16 亿年,却在约 6500 万年前突然灭绝了。
那么,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将跟随阿西莫夫的脚步,去探寻恐龙的奥秘。
”(二)检查预习1、检查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1)请学生朗读“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教师正音。
(2)让学生解释“遗骸、褶皱、致密、追溯”等词的词义,教师补充和纠正。
2、介绍作者阿西莫夫。
(三)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2、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和补充。
(四)理清顺序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2、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八年级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
八年级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和说明方法;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科学观点。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恐龙无处不在与板块构造理论之间的关系,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恐龙吗?(展示恐龙的图片或视频)恐龙曾经是地球上的霸主,但是大约在 6500 万年前,它们突然灭绝了。
那么,恐龙到底是怎么灭绝的呢?这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恐龙无处不在》,将为我们揭开这个谜底的一角。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三)整体感知1、学生回答上述问题,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明确:课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说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2、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明确文章的结构。
(四)精读课文1、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为什么在南极会发现恐龙化石?(2)恐龙化石的发现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3)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1)明确:恐龙无处不有是因为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2)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假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2023最新-《恐龙无处不在》教案(优秀4篇)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优秀4篇)这次为您整理了《恐龙无处不在》教案(优秀4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篇一张笑天——《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一、导入:恐龙的相关录像画面二、假如你是一位科学家,看到这段文字你打算在哪方面进行些研究?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tún)目恐龙。
三、朗读课文,划出文中作者针对这件事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明确:1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2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讨论,并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回答这两个问题注意本文用词,并请说明相关段落四、发现写作目的通观全篇,思考写作目的是?a恐龙是在南极被发现的,所以主要介绍恐龙的分布区域。
b介绍恐龙被带到南极的过程。
c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事实证明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如果学生找不出具体依据可以问:哪一句非常明确的交待了写作的目的?让学生从文中找到一句题目为什么不直接用《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明确:更吸引人、引起阅读兴趣五、作者是一下就证明了吗?请归纳思路恐龙化石在南极被发现恐龙遍布世界各地大陆漂移学说成立小结:运用了逻辑顺序。
(板书)六、探究作者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与我们想到的问题不一样呢?他提出问题的依据是?请在课文中找出明确:如果把——联系起来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表达了这个意思,学科之间的联系能促进新领域的发展,那么请同学们想想,你还知道哪些科学联系的实例?提示:伦琴发现射线,促进了医学发展这些科学的发现者都具有什么共同特征?细心观察,思考问题善于联系。
那么你想做这样的人吗?试一试七、实践——用联系的思维研究这段从文中抽出的话,如果你是科学家打算从哪些方面研究?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优秀3篇)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优秀3篇)《恐龙无处不在》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2、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3、了解“板块构造”“泛大陆”等科学概念。
4、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方法:讲读法,辅以讨论法四、教学时数:1课时五、预习内容和要求:(自学)读短文2——3遍,找出生字新词,并通过工具书自行解决读音和词义。
六、教学过程和内容:一、观看有关恐龙的视频剪辑及图片:出示视频《恐龙时代》;幻灯片1—9(图片)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什么动物?(生:恐龙)恐龙生活在约2、25亿年前——约6500万年前,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
二、导入新课: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
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恐龙)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
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
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此,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分别做出了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短文《恐龙无处不在》。
(板书课题:恐龙无处不在)出示幻灯片10三、学习新课:1、解题:“恐龙无处不在”,初看标题,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
科普论文。
2、简介作者:出示幻灯片113、请看一段新闻:出示幻灯片12假如你是一位科学家,看到以上新闻,你自然地想到了什么?“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恐龙无处不在精彩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恐龙的基本概念,知道恐龙是爬行动物的一种。
2. 学生能够了解恐龙的分类和特征,如霸王龙、三角龙等。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恐龙化石,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模型,培养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2. 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认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恐龙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恐龙的特征和生态环境。
难点:1. 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的理解。
2. 对恐龙化石的观察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恐龙化石和模型的图片或实物。
2. 恐龙的相关资料和书籍。
学生准备:1. 预习恐龙的相关知识。
2. 准备笔记本和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恐龙化石和模型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恐龙主题。
2. 教学内容:教师讲解恐龙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征,如霸王龙、三角龙等。
引导学生观察恐龙化石,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恐龙的特点和习性,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学生完成一份关于恐龙的观察报告,包括恐龙的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对恐龙的兴趣和认识。
六、教学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恐龙灭绝的原因,探讨可能的环境变化和生物竞争等因素。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参观博物馆,了解恐龙化石的挖掘、保护和研究过程。
七、课堂小结: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表达对恐龙的兴趣和好奇心。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内容的安排、学生的参与度等。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效果,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一、导入:恐龙的相关录像画面
二、假如你是一位科学家,看到这段文字你打算在哪方面进行些研究?
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tún)目恐龙。
三、朗读课文,划出文中作者针对这件事提出了哪两个问题?
明确:1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2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讨论,并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回答这两个问题
注意本文用词,并请说明相关段落
四、发现写作目的
通观全篇,思考写作目的是?
A恐龙是在南极被发现的,所以主要介绍恐龙的分布区域。
B介绍恐龙被带到南极的过程。
C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事实证明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如果学生找不出具体依据可以问:哪一句非常明确的交待了写作的目的?让学生从文中找到一句题目为什么不直接用《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
明确:更吸引人、引起阅读兴趣
五、作者是一下就证明了吗?请归纳思路
恐龙化石在南极被发现
恐龙遍布世界各地
大陆漂移学说成立
小结:运用了逻辑顺序。
(板书)
六、探究
作者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与我们想到的问题不一样呢?他提出问题的依据是?请在课文中找出
明确:如果把——联系起来
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表达了这个意思,学科之间的联系能促进新领域的发展,那么请同学们想想,你还知道哪些科学联系的实例?
提示:伦琴发现射线,促进了医学发展
这些科学的发现者都具有什么共同特征?
细心观察,思考问题善于联系。
那么你想做这样的人吗?试一试
七、实践——
用联系的思维研究这段从文中抽出的话,如果你是科学家打算从哪些方面研究?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
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提示:近百年来,世界上数以千计的探险家和科学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逐渐揭开了南极的神秘面纱,人类先后在南极建立起50多个常年科学考察站,考察内容包括气象学、冰川学、地球科学、海洋学、生物学、人体生理学及医学等几十个科目。
以下是幻灯片可以在学生讨论后展示,学生可能会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想法与科学家正在进行的不谋而合:
覆盖南极大陆的1300万平方公里冰盖面积,占世界总冰量的90%,是地球上主要冷源。
它像一座巨大的冷凝器安装在地球的最南端,冷却着从赤道来的热气,调节着全球的热量平衡,影响着全球的气候。
南极冰盖还堪称古气候的档案库,科学家通过钻探冰盖获得的冰岩芯,是冰川学研究和多种学科研究
的极好材料。
陨石是研究太阳系内外星体历史演变过程的珍贵样品。
它所提供的有关太阳系内外星体早期历史演变的信息,以及行星际宇宙射线和太阳风强度的资料,如果和宇宙飞船采集其它星体上样品提供的信息以及空间探测器测得的资料相比,无疑是既经济又可行多了。
南极大陆的陨石藏量丰富,类型齐全,其地球年龄最长,原状保持最好,是地球上获得陨石样品的最佳场所。
1970年以来,英国科学家在南极站观察到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洞,从此,南极臭氧洞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臭氧洞的形成原因及其对人类和生物的影响,成为世界各国科学家们南极研究的又一项重要课题。
此外,由于南极是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如同未经污染的一张白纸,是人类寻找环境本底值的最佳场所。
由于极地区的太阳辐射和地磁场与其他地区不同,使极地成为研究高空大气物理的极好场所,而且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条件优越,因为南极圈内主要是陆地,而北极圈内主要是海洋。
南极洲还是地球上唯一没有居民、与世隔绝的大陆,气候极端恶劣,低温严寒,冰封雪盖,不尽白昼和漫漫极夜交替出现,给人类的活动和生物的生存带来很大困难。
南极超静和超净的自然环境,必然对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这里也是研究生物和人类适应性的理想之地。
八、总结:初识说明文
如果说优美抒情的散文是华丽的晚礼服,那么平实严谨的说明文就是一件朴实的衬衫,如果说优美抒情的散文是一幅丹青渲染的画卷,那么平实严谨的说明文就是一张严密精确的图纸。
可能它不够赏心悦目,但是它带给我们的是——
学生谈收获,文体上、内容上都可以
九、作业
请用《我所知道的恐龙》或《我所知道的南极》为题,写一篇小短文,介绍给大家。
课后反思:
说明文是初二学生学习的重点,这一篇本是放在第四单元的文章,常规上可以将说明语言、说明方法带进课堂。
但如果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说明文,要不要讲太多系统的知识?考虑到本课不是典型的说明文范例,结合单元目标,所以我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研究态度作为重点。
只在课堂总结时给学生一个感性的认识:原来说明文跟记叙的文章有很大不同。
从课堂反应来看,淡化文体知识的做法还是正确的。
设计是在查阅资料中慢慢完整的。
最初的想法就是想让学生但一回小小科学家,这样学生才能被问题推着走,不至于觉得无聊。
所以设计将课文中的第二段当成新闻,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路研究问题,后来揭示作者思路后,两者与之对照,这样文中提倡的“联系”的科学思维方法就会凸现出来。
事实表明,很多学生先入为主,预习了反而不能大胆自己设想,一下就跳到了“大陆漂移假说”。
所以这样设计还不妥,不如老师在看完影片后口述,学生可能容易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对学情不够了解,有两个问题学生可以轻松答出,我却用了两张幻灯片。
在课堂调控上,一些问题浪费了时间,一些问题没有展开,讨论的时效性还不够。
可能是不太熟悉学生的原因,提问的范围比较窄,很多跃跃欲试的学生没有机会发言,应该推他们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