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与绘画

合集下载

诗歌与绘画的关系

诗歌与绘画的关系

诗歌与绘画的关系秦琼【遵义市航天高级中学,贵州遵义563000】【摘 要】诗歌与绘画。

让我们不但可以从中感悟到学习语言技巧和绘画技巧。

更主要的是通过类 比,打通两者之间的关节,从而体会其诵诗与赏画之间的通融之美。

【关键词】诗歌、绘画、区别、融合人们常将诗与画对举,如“诗情画意”“如画如诗”等,足见两者之间的渊源之深。

诗歌与绘画让我们不但可以 从中感悟到学习语言技巧和绘画技巧,更主要的是通过 类比,打通两者之间的关节,从而体会其诵诗与赏画之 间的通融之美。

绘画比诗歌早,起源于史前时期。

不管是东方还是 西方,最初的绘画都以物为中心:如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 韶文化的彩陶艺术,是以鱼、鸟、蛙、等“物”为主要的对 象;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和法国的拉斯科洞 穴的岩画,是以牛、猪、鹿、马等都是以“物”为主的对象。

作者们能正确地把握住对象的形态动作,表现出对象的 精神感情,诉诸视觉让人感到愉悦,进入审美的境界,甚 至能够起到交流情感的目的。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爱的不仅仅是诗的格式,更是 诗的韵味与乐趣,从有据可考的文字记载来看,从最老的 《诗经》到两晋的山水田园诗,再至繁荣的唐宋……诗歌 负载了人们太多的情绪表达,诗歌里有歌颂劳动的艰辛 与执着,赞叹爱情的甜美和苦楚,哀叹战争的壮烈和残 酷,描绘自然的壮丽与沧桑,等等。

所以,读诗,读的是一种心情,读的是一种氛围,所得 到的感受是一种说不出的美;而画在有诸多相似于诗歌 的美的同时,又有别于诗歌的感受,那就是视觉的享受。

是绘画艺术家们将体验到的美经过艺术加工后呈现于 观众眼前的美。

那么,诗和画怎样相得益彰呢?让我们来看看《诗经》里的“关关睢鸠、在河之洲”一在一片生机盎然的汀洲 之上,有成双成对嬉戏悠游的水鸟,它们正发出甜美动 听的“关关”欢叫一这是多么令人醉的意境。

鸟是这样,人也如此。

这个画面是读了这首诗的人大脑里浮现出来的。

我们常说“画得诗之意,诗助画之思”,如“野渡无人 舟自横”,许多人画荒凉的古渡泊着一只小船,这是不合 格的,因为没有画出“无人”的意境。

诗歌与绘画的关联

诗歌与绘画的关联

诗歌与绘画的关联诗歌和绘画一直是人类文化艺术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交织在一起的历史渊源。

它们共同描绘了一个鲜明绚丽的画面,让我们驻足观赏,陶冶我们的情操、品味和想象力。

诗歌的文字和绘画的图像,让我们能够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和审视我们的生命、世界和存在。

首先,诗歌和绘画都是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它们有着相同的表现手法。

在诗歌和绘画的创作过程中,都需要艺术家的想象力、创造力、美学感知和审美知识等多方面能力的结合。

诗歌需要通过文字的韵律、音色、韵律、形式和意象等手法表达出诗人对于事物的感受、思考和想象,而绘画则是通过色彩、形象、线条、光影、透视等表现手法表达出画家的感性和理性的思考和创造。

尽管两种表现方式各自不同,但是它们都需要艺术家将自己的想象力融入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创造出一个世界来。

其次,诗歌和绘画都是一种表达和传递情感的方式。

诗歌是由人类对身边的事物、情感和情境进行反思、感知和体验,用文字的表达出来的。

而绘画则是以画家的视角来展现他/她的世界和情感,通过色彩、形象、线条等表现手法抒发出画家的情感。

无论是诗歌还是绘画,都往往是通过艺术家的情感表达、作品的表现形式等元素来打动和感染观众的心灵,并引导我们去寻找自己内心世界的表达与沉淀。

艺术品的价值往往是情感的投射和表达,这就是诗歌和绘画的情感交流。

另外,诗歌和绘画也有很多关联的主题和表现形式。

例如,自然界是一个广泛的艺术表现领域,在意象塑造上,诗歌和绘画都善于通过自然元素如山水、星空、动物,植物等来表现其精神意境。

比如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中的“夜泊牛渚怀古”,“落日照大港”等等,都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美。

又如宋代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中,以鸟瞰角度展示出来的繁华市井和河滨美景,以及画家精细入微的人物描绘,让我们在观赏作品时也能体会到自然的美妙和丰富。

总而言之,诗歌和绘画的联系是多方面的,两者在艺术表达形式和主题上具有共性,尽管形式不同,但都表现出一种创作者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

幼儿园诗画童心:诗歌创作与绘画表现教学案例

幼儿园诗画童心:诗歌创作与绘画表现教学案例

幼儿园诗画童心:诗歌创作与绘画表现教学案例一、概述幼儿园教育是培养孩子们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而诗歌创作与绘画表现教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诗歌创作,幼儿可以表达内心情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而绘画表现则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艺术天赋。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探寻如何在幼儿园教育中实施诗歌创作与绘画表现教学。

二、诗歌创作与绘画表现的重要性1. 诗歌创作的意义在幼儿园阶段进行诗歌创作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培养他们语言表达能力。

2. 绘画表现的价值绘画是幼儿最直接和自然的表达方式,通过绘画,幼儿可以将内心世界通过色彩和形状展现出来,教师能够从中了解幼儿的思维和情感世界,促进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

三、诗歌创作与绘画表现教学案例下面通过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来阐述如何在幼儿园中开展诗歌创作与绘画表现教学。

1. 教学目标通过诗歌创作和绘画表现,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受,引导他们用文字和画笔表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和理解。

2. 教学过程(1)观察大自然:带领幼儿一起到校园或周边的公园等大自然环境中,观察自然景物,感受自然的美好。

(2)诗歌创作:老师与幼儿一起回教室,在自然的启发下,组织幼儿进行诗歌创作,鼓励他们表达对自然的情感和感受。

(3)绘画表现:在诗歌创作完成后,鼓励幼儿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诗歌中所描述的自然景物,引导他们用画笔表达对自然的理解和想象。

3. 教学评价在诗歌创作和绘画表现过程中,老师要及时给予幼儿积极的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和表现欲望;也要在绘画中发现幼儿的创作特点和潜力,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教育。

四、总结与展望通过诗歌创作与绘画表现教学,幼儿可以得到情感体验、语言表达和艺术创作等多层次的发展。

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还可以结合更多的主题和内容,如家庭、社会和科学等,开展更丰富多彩的诗画表现教学,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动力。

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几点看法

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几点看法

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几点看法导语: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探讨从古至今不绝如缕,且成果显著,下面小编分享了王维诗歌与绘画的关系,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王维诗与画的关系,历代的探讨层出不穷,而这主要源于苏轼在评价王维《蓝田烟雨图》中的题诗时,说了一番流传甚广的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此说为众多研究者所接受,并对其进一步阐发,认为王维的山水诗和部分田园诗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些诗亦有如是特点,这基本符合唐人创作的实际情况。

至于戴鸣《桑阴随记》云“古人诗皆有画,古人画皆有诗”,则显然有失偏颇,晚明张岱在《与包严介》中指出王维的题诗并非句句入画,而且认为“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银屑也”,则是直接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否定,自此,后人对于王维诗中有画的质疑愈演愈烈,新时期的蒋寅可谓此风的集大成者,他的《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质疑》直接提出“将王维诗的成就归于‘诗中有画’已然损害了王维诗的艺术价值”,“代表王维诗歌特色的恰恰是诗不可画”。

在我看来,苏轼关于王维诗画的评价是很恰当的,蒋寅等人将“诗中有画”等同于“诗可入画”,显然误解了苏轼的原意,本文将试图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此作一些补充。

一、诗歌与绘画产生的过程非常相近美国华莱士・斯蒂文斯在《诗歌与绘画的关系》中说到,诗歌和绘画起源于敏感性,诗人和画家凭借头脑努力来完成他们的工作,他们“不是凭借灵感,而是凭借想象或者是想象所激发的神秘的原因。

简而言之,这两门艺术,诗歌和绘画,都共同拥有一种劳动元素。

”同时,中国古代作家注重个人主观感情意绪的抒发,强调个性和感情的真实。

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与绘画的产生来自于作家本身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和真挚饱满的感情意绪,这即是说,作家在进行创作诗与画的时候,感情思维是极其相似的,只是用来表达感情和所思所想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他们都是形象的制造者。

高中论述类阅读:与绘画的连接点诗歌与绘画是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的两岸。人们常说“诗画同源”“诗画一

高中论述类阅读:与绘画的连接点诗歌与绘画是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的两岸。人们常说“诗画同源”“诗画一

高中论述类阅读 2019.1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意境--诗歌与绘画的连接点诗歌与绘画是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的两岸。

人们常说“诗画同源”“诗画一家”“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足见诗歌与绘画的亲密关系。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历史源远流长。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美的诗篇,从最老的《诗经》,到两晋的山水田园诗,再至唐诗宋词,数不胜数。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第一句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既可以为诗又可以为画,既可以为山水、为人物,亦可以为花鸟,这可以说是诗中有画的最早的实据。

但从接受的艺术感官和心理功能来说,绘画是视觉艺术,通过眼睛就可以直接掌握,给予的想象空间较少;而诗歌则是听觉艺术,不是仅凭感官就能一下子掌握的,它需要由记忆和想象来共同完成。

诗有诗的语言,画有画的语言。

诗歌有音韵美,而绘画有笔墨美。

诗用文字来表达社会和人类的活动,画用笔墨来再现或者升华物象给予艺术家的感受。

诗人与读者的交流是在一个意象的空间里完成的。

诗人描绘的是一个设计的世界,但是读者感受到的分明是一次似曾相识的心灵律动。

作为诗歌与绘画的连接点,意境的营造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意境,是我国诗词与绘画中重要美学范畴之一。

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意境”这个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格》,与物境、情境并提:“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

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对意境的内涵作了全面深入的解读。

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并将“境界”(即意境)分为“有境界”与“无境界”,“造境界”与“写境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表现为“情景相生”,而无我之境则是“物我相冥”。

诗歌与绘画的关系

诗歌与绘画的关系

诗歌与绘画的关系作者:秦琼来源:《课堂内外·教师版》2017年第03期【摘要】诗歌与绘画。

让我们不但可以从中感悟到学习语言技巧和绘画技巧。

更主要的是通过类比,打通两者之间的关节,从而体会其诵诗与赏画之间的通融之美。

【关键词】诗歌、绘画、区别、融合人们常将诗与画对举,如“诗情画意”“如画如诗”等,足见两者之间的渊源之深。

诗歌与绘画让我们不但可以从中感悟到学习语言技巧和绘画技巧,更主要的是通过类比,打通两者之间的关节,从而体会其诵诗与赏画之间的通融之美。

绘画比诗歌早,起源于史前时期。

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最初的绘画都以物为中心:如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的彩陶艺术,是以鱼、鸟、蛙、等“物”为主要的对象;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和法国的拉斯科洞穴的岩画,是以牛、猪、鹿、马等都是以“物”为主的对象。

作者们能正确地把握住对象的形态动作,表现出对象的精神感情,诉诸视觉让人感到愉悦,进入审美的境界,甚至能够起到交流情感的目的。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爱的不仅仅是诗的格式,更是诗的韵味与乐趣,从有据可考的文字记载来看,从最老的《诗经》到两晋的山水田园诗,再至繁荣的唐宋……诗歌负载了人们太多的情绪表达,诗歌里有歌颂劳动的艰辛与执着,赞叹爱情的甜美和苦楚,哀叹战争的壮烈和残酷,描绘自然的壮丽与沧桑,等等。

所以,读诗,读的是一种心情,读的是一种氛围,所得到的感受是一种说不出的美;而画在有诸多相似于诗歌的美的同时,又有别于诗歌的感受,那就是视觉的享受。

是绘画艺术家们将体验到的美经过艺术加工后呈现于观众眼前的美。

那么,诗和画怎样相得益彰呢?让我们来看看《诗经》里的“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在一片生机盎然的汀洲之上,有成双成对嬉戏悠游的水鸟,它们正发出甜美动听的“关关”欢叫——这是多么令人醉的意境。

鸟是这样,人也如此。

这个画面是读了这首诗的人大脑里浮现出来的。

我们常说“画得诗之意,诗助画之思”,如“野渡无人舟自横”,许多人画荒凉的古渡泊着一只小船,这是不合格的,因为没有画出“无人”的意境。

诗歌与画的关系

诗歌与画的关系

顾恺之《洛神赋图》
曹植: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 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敢 为 天 下 大 不 同
岭 上 白 云 同 我 笑
南 山 乐 山 题 画 诗
二:诗画异质: 诗与画的差异性
诗与画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但也有一定的差异 性 诗歌:时间艺术和间接艺术 画 :空间艺术和直接艺术
诗 歌
时间艺术:诗歌在对空间境界、方位、角 度、距离 的选择和变换方面,有着绘画无法比 拟的自由度。可以表现声音、触觉、嗅觉、感 觉等无法凭空间境界直接展示的内容,并且对 外物与内心的碰撞、交叉以至融合、渗透,或 相离、相反等情况,可以因意而施,运转自如。 间接艺术:诗中有画的情况,不是诗直接 表现出来的,诗中的画都是通过语言描述,在 读者头脑中形成一种自己的理解,再加上读者 自己的经验、想象、联想,才在读者头脑中形 成了一幅虚拟的画卷。
前两句是很明显的“诗中有画”,可以 用画表现出来,但后两句却很难用画表现 出来,“思故乡”怎样画出来呢?

总而言之:诗中有画,而不全是 画; 画中有诗,而不全是诗”
----这应该是诗与画关系的最好写照。
谢谢观赏!
同质性之一:诗中有画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的意境是通过语言来实 现的,所有的意象也都是语言的表达。 • • 我们通过联想、想象等手段,根据诗的描述在 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来加深我们对诗的 理解。所谓“诗中有画”就是诗歌突破了语言的 界限,而充分发挥出了它启示作用,在读者的头 脑中形成了清晰的图画。
诗与画的关系
一、诗画同质: 诗歌和绘画的同一性
宋代大词人苏东坡先生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命题,主张诗与画应相互渗透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 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歌与绘画

诗歌与绘画
对意境的共同追求。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最高范畴,“意境”说最 早形成于中国诗歌。
诗歌与绘画的差异性
诗歌与绘画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品类,有着完全 不同的传播媒介和表现形式,在艺术分类中,将诗 歌定为时间艺术(或音律艺术),将绘画定为空间艺 术(或造型艺术),二者在审美特征上具有内在的差 异性。
绘画取材 于诗歌
从诗经、楚辞到乐府民歌, 从魏晋诗歌到唐诗、宋词、元 曲、它们一脉相承,而又风格 迥异,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璀 璨明珠。
贰 绘画的起源
绘画篇
绘画产生于人类的原始社会,从最早刻画于石 壁—陶器—青铜器,渐渐出现了绘画,绘画是现实 生活的高度概括和艺术再现,并在作品中融入了作 者的世界观和思想感情,用以感染观众、教育群众, 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叁 诗与画的关系
贤生 神活 仙题 灵材 异古
圣 先
顾 图吴王

道维

子文

明人

皇画

观鼻
马祖
西汉 魏晋 唐



寅郑


画板


家桥




宋 元 明 清 近代 现代
123
234
456
诗歌与绘画的同一性
①媒介的共同性 中国诗画同源,诗是由文字书写和表达的,文字
的本质是图画 ②本质的表情性
中国诗寓情于景,中国画借景写情,以写意为尊 尚,后代“以形写神”“传神写照”气韵生动” ③内在的同一性
立 春
歌 诗

水 立


蛰 小







诗与绘画跨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诗与绘画跨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诗与绘画跨学科整合教学设计诗与绘画跨学科整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歌和绘画的基本概念,培养对诗歌和绘画的兴趣和欣赏能力;2.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3.通过综合运用语言、美术和创作技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基础诗歌和绘画知识的学习:学生学习诗歌和绘画的基本概念、形式、技巧和表现手法;2.诗歌与绘画的对比分析:学生通过分析诗歌和绘画的共同点和差异,了解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补之处;3.诗歌与绘画的整合创作:学生运用诗歌和绘画的表现手法、形式和技巧,进行创作,将诗歌与绘画相结合,以诗画互映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主题。

教学过程:1.引入阶段:通过展示一些经典诗歌和绘画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并激发他们对诗歌和绘画的思考;2.知识讲授阶段:向学生介绍诗歌和绘画的基本概念、形式、技巧和表现手法,并通过示范和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3.对比分析阶段:选择一些诗歌和绘画作品,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二者的共同点和差异,以及各自的表现效果和意义;4.创作实践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主题和情感,选择一首诗歌和一个绘画题材,进行整合创作。

可以先写好诗歌,再根据诗歌的表达意境和主题进行绘画,也可以先绘画,再根据绘画的氛围和形象进行诗歌创作;5.展示与评价阶段: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并互相评价和交流。

可以邀请专业诗人和艺术家作为评委,并从表达能力、创作技巧和艺术概念等方面进行评价和指导。

教学评价:1.学生的作品是最直接的评价标准,评价作品的创意、表现力、艺术效果等方面;2.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学生对诗歌和绘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评价学生能否将诗歌和绘画整合并进行创作;4.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观察力,评价学生对诗歌和绘画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浅谈诗与画的关系5篇范文

浅谈诗与画的关系5篇范文

浅谈诗与画的关系5篇范文第一篇:浅谈诗与画的关系浅谈诗与画的关系苏东坡曾称赞王摩诘(即王维)的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诗,画中有诗。

”这一说法不仅说明了王维诗画的创作特点,也开创了诗歌与绘画创作的新领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歌与绘画是彼此联系的,在艺术上是相通的,也是互补的。

现在我们引用王维的《山居秋暝》和郑板桥的名画《竹石》来分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

诗人从秋日傍晚山村的景物之中,选取了明月、清泉、青松、莲等景物,又选取了一些富有动感的生活片段,不假雕饰,用几乎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山村生活图。

虽然没有进行细节描写,但亦使读者脑中生成一幅幅画面。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中有画”。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的意境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所有的意象也都是语言的表达。

我们对诗歌中的意象的理解,是在现实的基础上,是通过我们自己的头脑加工加以完成的,我们通过联想、想象等手段,根据诗的描述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来加深我们对诗的理解。

所谓“诗中有画”就是诗歌突破了语言的界限,而充分发挥出了它启示作用,在读者的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图画。

这样的创作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也更有利于诗歌的传播。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郑板桥的名画《竹石图》(见右)。

如何理解苏轼评价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论述题

如何理解苏轼评价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论述题

如何理解苏轼评价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论述题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轼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对于文学艺术的理解与探讨影响深远。

在他的诗歌批评中,常常提及王维这位唐代大诗人。

苏轼赞誉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评价意味着王维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厚的艺术感染力和意境表现力。

在苏轼看来,王维的诗与画相融合,颇具意境,堪称诗画合一的理想典范。

苏轼对于王维的诗歌赞赏源自于他对诗画的深刻理解。

苏轼自幼酷爱文学,对于诗歌艺术有着独特的感悟和把握。

他认为,诗与画同源自于意境之美,都是表现生活、描绘景物的艺术形式。

王维的诗歌作品以灵动的笔触、深邃的境界、细腻的情感赢得了苏轼的青睐,在他看来,王维的诗句仿佛是一幅画,让人感受到画面的明快绝妙。

而王维的画作同样以清新淡雅、意蕴悠远闻名于世,苏轼认为这种诗画相融合、相互映衬的艺术风格正是王维作品的独特之处。

苏轼对于王维的评价也体现了他对于文学与绘画之间的关系的深刻认识。

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诗与画一直被认为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两种艺术形式。

苏轼认为,诗歌与绘画均是表现生活美学的手段,二者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内在的审美情感却有着契合之处。

王维的诗歌作品如画,画作如诗,诗画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共同彰显了王维所追求的文学艺术境界。

苏轼认为,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是因为他将诗歌与绘画融为一体,赋予作品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意蕴。

苏轼对于王维的诗画联触评价也体现了他对于文学艺术的追求和创新意识。

在宋代文人中,苏轼以其对于文学的追求和创新的独特见解著称于世。

他认为,文学创作应该超越一般的表面形式,力求达到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境界。

王维的诗歌作品正是符合这一标准的典范,他将诗歌与绘画相融合,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艺术模式,为后人树立了文学艺术的新标杆。

苏轼对于王维的赞誉不仅仅是对于一个诗人的赞美,更是对于文学艺术创新的鼓励和呼唤,为后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苏轼对于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价体现了他对于文学艺术的深刻认识和独特见解。

古代诗词与绘画的意境对比

古代诗词与绘画的意境对比

古代诗词与绘画的意境对比古代诗词和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重要的艺术形式。

虽然它们在表达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它们都能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给人以深远的感受。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古代诗词和绘画在意境表达方面的共同点和差异。

1. 对于自然景色的描绘在古代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色的描绘常常是浪漫、优美和含蓄的,往往通过抒发情感来表达。

例如《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以简洁而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将夜晚月光下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相比之下,古代绘画则更注重形象、逼真和具体表现。

通过线条、色彩和构图等元素展现出景物的真实面貌。

如南宋画家郭熙创作的《千里江山图》,通过丰富而精确的笔法勾勒出了山水交错、江河流长之壮丽场景。

2. 表达情感与意蕴古代诗词以独特的语言和写作手法传递情感和意蕴。

通过文字的音韵、韵律和修辞等手法,引发读者心灵深处的共鸣。

比如杜甫的《登高》中“昔日龙门背凤来,今朝凤去好山回”,通过对过往和现在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及生命变迁的思考和感慨。

绘画则以视觉艺术形式展示情感和意境。

画家通过构图、色彩搭配、线条以及运用空间等技巧,将自己内心世界中的情感表达出来。

例如明代画家文徵明创作的《千里江山万里云》,采用极简主义风格创造出一种空灵、宁静又恢弘壮丽之感。

3. 视角与想象力古代诗词在视角选择上更注重主观想象,倾向于把握事物的内在气质。

通过抒发个人情感和体验来赋予作品更深远而抽象的意义。

相比之下,绘画更注重客观事物的再现和形象表达。

画家通过选取特定的角度、透视及局部放大等手法,将对象具体而真实地展现在观众眼前,给人以冲击和强烈的视觉感受。

4. 题材与表现形式古代诗词的题材广泛,既有山水田园、花鸟虫鱼等自然景物描写,也有历史典故、哲理思考和人情世故的抒发。

同时,诗词也可以通过对社会时事、政治环境等的关注和评论来传递文化价值观。

绘画作品则更加依靠视觉形象表达内容。

从风景名胜到人物肖像,从动物植物到宗教神话,绘画所涵盖的题材极为广泛。

古代诗歌与绘画的关系

古代诗歌与绘画的关系

262悦读广角中国古诗词与国画的关系极其密切,国画和诗词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宝库,二者在艺术精神、内容、意境、审美情趣上都有着交融性,诗画同源、相融、相通,古代诗歌与绘画之间可以相互借鉴,互相辉映相得益彰,诗歌可以向绘画渗入,绘画也可以向诗歌挨近。

一、诗画的产生中国诗歌最早起源于古风盎然的《诗经》,继而是华丽的《楚辞》,这是诗词发展中的两座不朽的丰碑。

随着社会的变化,部分诗人厌烦尘世的喧嚣和嘈杂,选择了归隐田园、暂离尘世、寄情山水,“山水田园诗”也就应运而生,之后辉煌灿烂的唐诗宋词等等。

在诗歌发展的进程中,和绘画这一形式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刘褒为《诗经》二诗配图的《北风》《云汉》真正将诗、画联系起来。

晋代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来源自曹植的《洛神赋》。

东晋末期,因社会的更迭变化,士大夫暂离尘世、寄情山水,涌现出一批山水画家,以诗为画、为画赋诗,将诗画融合起来。

之后题画诗的大量呈现,也体现了诗画同源,诗画地完美融合,相通。

二、诗画同源中国画和古代诗歌都是中华传统艺术的宝库。

这两者虽说在技法上不同,但是究其根底,还是同源。

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诗人一般是将一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联想,继而将自己的情感内涵融入其中,融合意蕴深刻的典故,精炼简化的语言表达,以最写意的词曲塑造氛围。

在绘画的创作中,画家也是对一事物进行仔细的观摩,去把握它的精、气、神。

诗画同源就在于诗歌、绘画的表达方式均是形象思维,在表现手法上,两者也有共通之处。

在古代诗词里,经常使用比喻、夸张、衬托、白描等修辞方法。

如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来描写浩荡、雄伟的黄河之水;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把枝头上的皑皑白雪比作朵朵梨花。

在诗词中,使用修辞可以让诗句更加朗朗上口,也可以让诗歌更有韵律感和画面感。

在传统的绘画当中,也会采用此类技巧,在造型和构图上采用夸张的方式来加强画面感,借此来表达画家的心中之感。

浅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浅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浅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提要:诗歌与绘画既存在着差异,又有相通相融之处。

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论除了表现二者均“师法自然”之意,还体现了相互之间的形与神、景与意的相辅相成、相融共生,展现了人类对美的最高境界的孜孜追求。

关键词:诗歌与绘画;异同;形神兼备;意境苏东坡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对王维的诗画所作出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引发了古今多少人的评论,尤其是近代以来,许多海内外知名学者对此曾写过专门的论文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自己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看了这个评论以后,我个人心里的感触颇多,既有对古人的崇敬之情,又有自己个人对此的理解之意。

在这里我想就此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诗画均“师法自然”自古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而表现在诗、画的创作中则体现为如何将自然与人的和谐表现在其中,如何将情与景相互交融、将意与象完美契合,使它们成为人们的心灵栖息地和精神家园。

正所谓“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对于拥有几千年文明的中国人来说,无论是诗人,还是画家,都在极力”师法自然”,以自然、以生活作为创作的源泉,并寄情于自然,于是产生了无数令人嗟叹、主客观浑融妙和的永恒作品,跨越了时空界限,向世人展现了自然的秀丽多姿、本身的诗情画意以及据此而激发出的创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苏东坡对王维的评论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以及诗画与自然的关系。

众所周知,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作大部分是在描绘自然美景中寄情山水,即以诗言情,生动地描绘出清新秀丽、美景天成的自然画卷及作者的情怀。

例如他的《山居秋瞑》,传神的勾画出月照、泉流、竹喧、莲动等,传达出动与静的结合、情与景的交融,将自然之美和人的情致描绘的淋漓尽致而又恰到好处;又如“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将色彩、线条、构图等绘画艺术语言恰如其分的融入诗的创作中,用诗的语言呈现给读者一幅绝佳的、惟妙惟肖的山水画作,给人带来感觉、视觉、听觉的享受,获得了因象得趣、因景生情的感受,从而给人一种美轮美奂、不知是诗还是画的幻觉,突破了人与自然的界限,将人带入佳境而不自知。

《诗情画意》课件

《诗情画意》课件

《诗情画意》课件一、引言《诗情画意》课件以诗歌与绘画的相互关系为主题,旨在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诗歌的意境与绘画的美感相结合,使学生在欣赏和学习中,深入理解诗歌与绘画的内在联系,提升审美素养和人文情怀。

课件以我国古代诗歌为主要内容,通过精选的诗歌与画作,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感受诗歌与绘画的魅力。

二、课件内容1.诗歌与绘画的起源与发展本部分简要介绍了诗歌与绘画的起源与发展,让学生了解诗歌与绘画在我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从先秦时期的诗歌绘画艺术,到唐宋时期的繁荣,再到近现代的发展,诗歌与绘画始终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2.诗歌与绘画的相互关系本部分深入剖析了诗歌与绘画的相互关系,包括:(1)意境的交融:诗歌与绘画在表现意境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通过艺术手法描绘出一种美的氛围。

(2)情感的共鸣:诗歌与绘画都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使观者产生共鸣。

(3)形象的描绘:诗歌与绘画在描绘形象上有着密切的联系,诗歌中的形象往往可以通过绘画来表现。

3.诗歌与绘画的审美价值本部分阐述了诗歌与绘画的审美价值,包括:(1)诗歌的审美价值:诗歌通过优美的语言、韵律和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2)绘画的审美价值:绘画通过线条、色彩和构图,表现了美的形式。

(3)诗歌与绘画相结合的审美价值:诗歌与绘画相结合,既能表现美的形式,又能表现美的内涵,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4.诗歌与绘画的鉴赏方法本部分介绍了诗歌与绘画的鉴赏方法,包括:(1)诗歌的鉴赏方法:从语言、韵律、意境等方面进行鉴赏。

(2)绘画的鉴赏方法:从线条、色彩、构图等方面进行鉴赏。

(3)诗歌与绘画相结合的鉴赏方法:既要关注美的形式,又要关注美的内涵。

三、课件特色1.精选诗歌与画作:课件精选了我国古代诗歌与绘画的经典作品,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感受诗歌与绘画的魅力。

2.多媒体展示:课件采用多媒体技术,将诗歌与绘画相结合,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诗歌与绘画的相互关系。

3.互动性强:课件设置了丰富的互动环节,如诗歌朗诵、绘画欣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诗歌与绘画

诗歌与绘画

诗歌与绘画诗歌和绘画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艺术表达,但它们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

诗歌和绘画都是艺术家用来传达思想和情感的媒介,通过不同的语言和形式,它们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首先,诗歌和绘画都是艺术家用来表达情感的方式。

诗歌通常通过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感受来打动人心。

诗人通过优美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传递给读者。

绘画也是通过色彩、线条和形状等视觉元素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感受。

绘画作品通常能够直接触动观众的视觉神经,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其次,诗歌和绘画都能够表达作者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观察。

诗人通过诗歌的形式来描绘自然景观、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诗歌作品往往富有哲理和深刻的洞察力。

绘画同样也能够通过画面来展现自然的美丽、人生的苦乐和社会的现实。

绘画作品可以通过视觉元素来表达作者对世界的独特观察和感悟。

此外,诗歌和绘画都是艺术家对内心世界的反思和表达。

诗歌可以是诗人对自己情感、思想和体验的自我倾诉,也可以是诗人对外部世界和历史事件的反思。

绘画同样可以是艺术家对自身情感和思想的表达,也可以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呈现。

诗歌和绘画作品都能够让观众感受到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并带给观众思考和启发。

最后,诗歌和绘画的创作过程也有相似之处。

无论是诗歌还是绘画都需要艺术家用心去观察和思考。

在创作过程中,诗人需要选择合适的词语和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绘画家则需要选择合适的颜色和构图来表达自己的意图。

创作过程中的灵感和思考是两种艺术形式共享的共同特点。

综上所述,诗歌和绘画虽然是不同形式的艺术表达方式,但它们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

诗歌和绘画通过不同的语言和形式,向观众传递艺术家的情感、思想和观察。

诗歌和绘画是人类文化和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自身独特的方式给人们带来欣赏和思考。

无论是诗歌还是绘画,它们都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和魅力。

描写绘画的诗歌

描写绘画的诗歌

描写绘画的诗歌
绘画艺术,是一种通过色彩、线条、形状等方式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下面是几首描写绘画的诗歌:
1. 《画画》
我拿起画笔,静静地坐在那里,
画布前的空气,仿佛也变得凝重而安静,
我不断地涂抹,不停地绘制,
直到那幅画呈现出我想要表达的一切。

2. 《绘画的魔法》
绘画是一种魔法,
通过色彩和线条,
可以创造出无穷无尽的世界,
在画布上展现出心灵的美好。

3. 《画中情》
画笔在手,心中有情,
绘制出来的画作,是我内心的呈现,
每一笔每一画,都是我的奇思妙想,
将我思考的美好,通过画布传递。

4. 《画出的风景》
明媚的阳光,洒在画布上,
远处的山峰,静静地伫立在那里,
用画笔勾勒出的风景,
是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5. 《绘画的力量》
绘画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它可以传递情感和思想,
在画作中展现出人性的美好,
让我们感受到生活中的温馨和和谐。

以上是几首描写绘画的诗歌,它们描述的是绘画艺术的魅力和力量,表达了人们对绘画的热爱和追求。

浅述中国“诗”“画”关系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浅述中国“诗”“画”关系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浅述中国“诗”“画”关系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国的“诗”、“画”是两种古老而精美的艺术形式,它们都源于古代的中国,经过了千百年的发展演变,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异,本文将从共同性和差异性方面阐述中国“诗”、“画”之间的关系。

一、共同性1. 内在联系中国的诗与画本身就有着内在的联系,大部分中国的绘画和书法作品常常搭配有诗词和书法篆刻,这样往往能够更加完美的表现出作品的意境和感受,也就是所谓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 形式上的相似诗、画都是通过字、画来表达情感和意境的艺术形式,既有抽象的意境和氛围,又有具体的形象和物象,都需要在一个小小的作品里面表达出来,需要通过细致的技巧和对语言和画面的熟练掌握来完成。

3. 创作观念诗画艺术家对人、物、自然、历史、故事等的表达方式,以及对艺术创作的追求和理解,都有着相似之处。

比如,两者都强调以心灵去感知和描绘,都追求艺术的真、善、美,都反对僵化的表现方式和具体形式的硬约束,都追求独立与自主的创作。

4. 形成文化传统中华诗画艺术是传承自古代文人学士的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唐代的文人荟萃到宋元的士子雅士,再到明清的诗画传家,这些诗人画家们都在文化传承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形成了一种特有的中国诗画文化传统。

二、差异性1. 表达对象不同诗是用文字语言表达自然景象、情感、哲理和人生体验等,而画则是通过视觉形象表现这些,因此在表达对象上就有根本的差异。

诗歌可以通过抒情、叙事、夸张、感慨等多种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而画则更多地通过色彩、构图、线条等来呈现物象和意境。

2. 手法运用不同诗、画用的技法、表现手法不同,诗之技巧在于押韵、对仗、对偶、象征等,诗可能通过双关语、音呼近、意相通、形神合等来强化说话效果,而画则需要用到色彩、线条、形态、比例、透视等来表现视觉效果,营造出文人雅致、儒家中和等审美情趣。

如何理解苏轼评价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论述题

如何理解苏轼评价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论述题

如何理解苏轼评价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论述题苏轼与王维,均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苏轼曾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既是对王维诗歌艺术的极高赞誉,也揭示了王维诗歌的一大特色。

本文将围绕这一论述题,详细解析苏轼对王维诗中画画中有诗的评价。

一、王维诗歌的艺术特点1.以画入诗王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擅长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

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他将绘画技巧巧妙地融入诗歌,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画面感。

如《山居秋暝》一诗,通过描绘空山、新雨、明月等自然景物,展现了一幅宁静、淡雅的山居秋景图。

2.诗画交融王维的诗歌不仅具有画面感,还善于表现画意。

在他的诗中,画意与诗意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如《积雨辋川庄作》一诗,通过描绘辋川庄的景色,展现了画意之美。

同时,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也寓于画意之中,使得诗歌更具韵味。

二、苏轼对王维诗歌的评价1.诗中有画苏轼认为,王维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能够在读者的心中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这种画面感使得王维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令人陶醉。

2.画中有诗在王维的绘画作品中,苏轼看到了诗歌的影子。

王维的画作不仅表现了自然景物的美,还融入了诗人的情感。

这使得他的画作具有诗意,令人回味无穷。

三、如何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价,实际上是指王维在诗歌和绘画创作中,巧妙地融合了两种艺术的表现手法。

在他的作品中,诗歌与绘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1.诗歌与绘画的相互借鉴王维在创作诗歌时,借鉴了绘画的表现手法,使得诗歌具有画面感;而在绘画创作中,他又融入了诗歌的情感,使得画作具有诗意。

2.画意与诗意的交融王维的作品中,画意与诗意相互交融,使得诗歌和绘画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这种交融使得他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令人赏心悦目。

总结:苏轼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价,揭示了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

在他的作品中,诗歌与绘画相互借鉴、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歌与绘画的联动创作与欣赏

诗歌与绘画的联动创作与欣赏

诗歌与绘画的联动创作与欣赏诗歌与绘画作为两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联动创作与欣赏。

它们之间的关联,源于两者对于人类情感和想象力的共同诉求。

诗歌和绘画都是表达情感、展示美感的媒介,通过联动创作与欣赏,可以产生更深入的体验。

在联动创作方面,诗歌和绘画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诗歌以文字为媒介,借助押韵和节奏感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绘画则以色彩、线条和形状为媒介,通过画布上的形象来传达艺术家的意图。

当诗人在创作中遇到困惑时,可以将自己的思绪转化为绘画,通过色彩与形状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同样地,当画家希望表达更深层次的情感时,也可以借助诗歌的方式来增强作品的表达力。

这种联动创作使得诗歌和绘画更加交融,创作的灵感和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在欣赏方面,诗歌和绘画的联动能够提升作品的阅读体验。

当我们阅读一首富有意境的诗歌时,我们的内心往往会想象出一幅绘画。

这幅绘画或许是蓝天白云下的草原,或许是落日余晖中的小渔村。

无论是哪种情景,它们都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构想,而绘画作品则可以实现我们的想象。

当我们观赏到与我们心中想象相合的绘画作品时,欣赏的愉悦感便会愈发增强。

同理,当我们观赏一幅绘画作品时,也可以通过诗歌的方式来进一步解读作品的内涵。

诗歌可以为绘画作品赋予更多的情感、意义和想象力,使欣赏过程更加深刻而丰富。

此外,诗歌和绘画的联动创作与欣赏也可以扩展我们的思维和审美视野。

通过联动创作与欣赏,我们可以学会跳出常规的表达方式,拓展自己的创作思路。

诗歌和绘画的联结度越高,我们在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的思考范围也就越广泛。

从而使得我们对于文字、色彩、形状等艺术元素的理解更加深入,拥有更广泛的审美视野。

然而,诗歌和绘画的联动创作与欣赏实际上是一种个人化的体验,无法被完全规范和固定化。

每个人的欣赏方式和审美观点都有所不同,因此联动创作与欣赏的结果也会因人而异。

正是这种个人化的差异,使得诗歌与绘画的联动创作与欣赏更加有趣和丰富。

因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独特视角和创作方式,为艺术品赋予不同的意义和想象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诗歌与绘画
宋,张舜民有诗句云:“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

”自古至今,便有诗书画同源之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能诗者多识画,能画者多知诗,二者同体也。

画为可见艺术,诗为可“感”艺术。

画以形悦人,诗以情动人,一脉相通。

诗画同源,基于均为表现形象,进而追求意象。

诗中情,画中意,其创造均有赖于意象的获得。

意境的追求,是诗的审美原则,画的审美观点。

我觉得诗中画,画中诗很让人称绝。

诗歌与绘画虽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是,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可以借助画面来直观体现,良好的视觉效果可以一下子让人进入到那种特定的情境,陶醉在画意中。

这时候,再吟诵画中的诗句,画中之景因诗之澄怀抒情得以尽情发挥。

画与诗互相对照,互相补充,互相引申, 诗以文字述情,画以笔墨传情,营造了一种超然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尽情品味其中的意境,尽情遐想,与作者心灵碰撞,在我看来,是莫大的幸福。

诗画相融得珠联璧合之神妙。

有诗句曰:光风霁月画有意,流水高山诗传神。

诗画同源,古之所谓,诗者心声,画者心画,故其道无二致也。

在古代,人们早就注意到了诗歌与绘画相互融通的艺术之美。

宋代画家郭熙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也曾说过"诗画本一律",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也认为"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

正因如此,我国古人很早就通过题画诗这一形式,或以诗入画,将诗意、诗境转换为画意、画境,以"有形的"、"无声的"绘画形式来凸显"无形的"、"有声的"诗歌的意境;或将绘画美转化为诗艺美,将画境转化为诗境,以诗写画,以诗文之长,补绘画之短,使绘画作品的意境和趣味提以升发。

这些由我国古代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一幅幅意象生动、笔墨苍劲、色彩淡雅的中国画,配上一首首隽永超逸的题画诗,使诗情画意相得益彰,构成一件件极赋东方文化神韵的艺术品。

中国把诗与画,直接融入于一个画面之内,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这也有别于西方艺术,因此,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著名的题画诗。

这些题画诗,也颇具特色。

题画诗是咏叹画的意境,诗在画面中所占的位置,也构成画的一部分,这是诗画的融合。

唐代的题画诗十分盛行。

以诗咏画,以诗意发挥画意,进而以诗境开扩画境,诗画结合,画的意境可以直接来自诗人的想象和感情。

杜甫的题画诗尤为精彩。

王渔洋《蚕尾集》中说:「六朝以来,题画诗绝罕见。

盛唐如李白辈,间一为之,拙劣不工……杜子美始
创为画松、画马、画鹰、画山水诸大篇,搜奇抉奥,补笔造化……子美创始之功伟矣。

」《杜工部集》中有题画诗十八首,这些题画诗很深刻地将绘画的艺诗与画的融合,在形式上,体现为“题画诗”的出现。

李白、杜甫皆有精彩的题画诗行世。

在古典绘画史上,真正将诗题在画面的空白位置,并直接参与画面的构图与布局,据说始于宋徽宗时。

不过若讲两者间内在的会通和合,则起码要追溯到魏晋时代。

绘画的与诗相融,大致可分为两个层面:其一,取用诗的题材;其二,吸纳诗的技法。

画家取用诗歌题材而创作的“诗意图”,往往要将诗中意境着意加深加远一番,于是画得诗之意,诗助画之思。

诗要读,画也要读,而且还应将绘画艺术品及其题诗对照起来一起研读,将画幅的绘画美和笔情、画境与题画诗里的诗艺美逐一比照,寻绎它们相互融通、渗透的妙处,整体地把握艺术品的美学特质,才能完整体会诗与画完美结合所散发的无穷艺术魅力。

遗憾的是,题画诗这种流传千百年的传统艺术瑰宝当下已日渐衰微,当代能诗擅画的国画家已是凤毛麟角,当代人既懂诗又懂画的也已不多见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