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之歌》教学教案设计
《雨之歌》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雨之歌》教案一.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并背诵《雨之歌》诗歌;2. 掌握古汉语中的一些词汇和表达方式;3. 通过学习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 教学重点1. 学会理解和背诵《雨之歌》;2. 理解古汉语词汇和表达方式。
三. 教学难点1. 理解并准确运用古汉语中的词汇;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 教学准备1. 复印《雨之歌》诗歌;2. 准备录音机。
五.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 教师引入诗歌学习的目的和重要性;2. 设计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你喜欢听雨声吗?你有没有听到过雨的声音是什么样子的?第二步:朗读诗歌(10分钟)1. 老师朗读《雨之歌》,模仿雨滴的声音;2. 学生跟读诗歌。
第三步:理解课文(15分钟)1. 学生阅读《雨之歌》,尝试理解其中的意境和表达;2. 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第四步:学习古汉语词汇(20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古汉语中的词汇,如“翻”、“塔”、“凝”等;2. 学生分组讨论词汇的意思,并写下自己的理解。
第五步:背诵与表演(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雨之歌》的背诵和表演;2.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设计动作和声音来表达。
第六步:文学鉴赏(15分钟)1. 分析《雨之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夸张、对比等;2.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七步: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并总结课程的收获;2. 教师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六. 课后作业1. 背诵《雨之歌》;2. 阅读其他诗歌,培养文学欣赏能力;3. 写一篇感受《雨之歌》的作文。
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对于美的感受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对古汉语中的词汇理解困难,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对古汉语的解释和讲解。
同时,可以增加一些诗歌朗诵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雨之歌》教学教案设计
《雨之歌》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阅读《雨之歌》,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雨之歌》,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雨之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掌握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雨的景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
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教师适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解释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思考与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5.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雨之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让学生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比喻或拟人句子进行解析,解释其象征意义。
3. 课后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 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珍惜生命,热爱自然。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朗读等,评估学生的积极性。
《雨之歌》教案
《雨之歌》教案《雨之歌》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与细读相结合;篇章语义分析与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锻炼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2、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3、自主学习与探究,师生互动交流。
教学重难点: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教学过程:一、反复朗读感悟二、感悟文本这首散文诗的绝大部分,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传情的信使”)。
值得注意的是在诗中对拟人手法的灵活的多方面运用:一方面是对雨的拟人化处理,从第三节“我哭”开始,由此引起一系列相关意象——花草,云彩和田野等等——”相应加以拟人化,一方面雨的形象也时时在变化,或拟人的角度不同,或者由拟人很微妙地转换为拟物,例如第六节“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行进”,似乎又获得了一只鸟的形象,此外,除了自然界的具体的物象之外,一些抽象的事物也常常被拟人化,如第二节“清晨的女儿”中的清晨,以及第五节“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中的死亡,可以说是运用于无形。
文中的空间感依然是宽广浩大的,天上地下,雷电云雨,山河湖海,无所不至,但由于拟人手段的广泛运用,使文中的世界成为一个“人之境”。
不过,直到第七节“窗户上的玻璃”和“敏感的心扉”出现,才真正引出了人的世界。
原来,万物有灵,只是因为人的存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因为有灵性的人的存在,有了他们的凝视,万物才显出人间的情态,有了他们的聆听,雨点的敲击才构成一种乐曲。
也是因为人的存在,雨才获得了一种新的使者的身份——在潺潺的雨水中,我们敏感的心灵常常被引领着去触及那些平日常常离我们很遥远的记忆、梦想,一个深邃的精神的世界。
在自然界中,雨水意味着一个循环,正如爱情在人类世界中意味着一个循环,它滋润生命,传递着生命的能量,使之生生不息。
纪伯伦散文诗中的世界总处在运动之中,叹息、泪水和微笑只是人类世界运动过程的诸面,而自然,乃是人类世界的一面运动着的镜子。
三、问题探究1、作者在短小的篇幅里分别用了哪几种形象来描绘雨?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
八年级上册语文《雨之歌》优秀教学案例
1.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通过对文本的感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4.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其认识到保护自然、珍惜资源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三、教学策略
(二)讲授新知
1. 朗读文本:让学生跟读多媒体播放的《雨之歌》朗诵,感受散文诗的韵律和节奏。
2. 分析文本: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探讨这些手法在表达作者情感和描绘雨的形象方面的作用。
3. 深入探讨:讲解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如何通过描绘雨的形态和作用来表达对生命的感悟。
4. 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自己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的感受,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 分组: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将他们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文本的一部分。
2. 讨论主题:各小组针对以下主题进行讨论:(1)文本中描绘的雨的形态;(2)修辞手法的作用;(3)文本中的象征意义;(4)从文本中得到的启示和感悟。
3. 交流分享: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倾听并给予评价。
(四)总结归纳
1. 教师总结: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我对文本进行总结,强调散文诗的美感和哲理,并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珍惜资源。
2. 学生反馈:请学生谈谈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鼓励他们用诗歌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
3.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分组讨论、分享成果,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提高了他们的沟通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学会了倾听、尊重他人意见,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
雨之歌教学设计
雨之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中的感情和美妙的语境。
2、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主题。
3、赏析诗句,学习诗句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4、把握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一段雨声和显示一些雨景。
师提问:“生活中你是怎样看待雨的”?提两生回答。
师总结:真是仁者见人,智者见智,那么,在伟大诗人纪伯伦笔下雨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吧!二、整体感知听诗歌,初步感知。
你认为这首散文诗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读出什么感情来?师有感情的范读课文。
提生回答以上问题。
三、自读诗歌,感知雨的形象。
1、从文中你感受到的是个什么样的雨?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在横线上加一个修饰语。
我是的雨。
让生找出文中那样的诗句,并诵读找出的诗句,要求读出感情来。
师点拨总结过渡四、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1、文章中作者用了哪些事物来描绘雨?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通过雨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生回答,师引导、点拨师总结:本文作者用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等这些事物来描绘雨,塑造的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无私奉献者的歌颂。
五、品味赏析品读诗歌,可以用下列句式来完成。
我喜欢第段中的“”一句话,它用了修辞手法,或词语用的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样的雨的形象。
(提生回答,师点拨)让生有感情的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遍。
师过渡六、拓展延伸仿写句式,要求:选择你喜欢的某一事物,(如花、草、彩虹、雪等);采用第一人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仿写句式: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我是珍珠。
范例:我(花)是大地的女儿,是蜜蜂的母亲,是蝴蝶的情侣。
让生思考并写下来,找生展示,师评价并指导。
七、小结八、板书设计雨之歌——纪伯伦奉献者雨(形象)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使者对无私奉献者的歌颂拟人比喻排比雨之歌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中的的感情和美妙的意境。
《雨之歌》教学教案设计
《雨之歌》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雨之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子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表达。
1.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雨之歌》,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珍惜。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雨之歌》是一首描绘雨的美丽和神奇的诗歌,通过描绘雨的形态、作用和影响,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2 教学重点:掌握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理解诗的意义和主题。
2.3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子进行交流和表达。
第三章:教学方法和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论对雨的印象和感受,引出本课的主题。
4.2 课文展示: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雨的美丽和神奇。
4.3 词汇和句子学习:讲解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让学生进行模仿和练习。
4.4 交流和表达:通过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子进行交流和表达。
4.5 总结和拓展:总结诗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自然环境。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
5.2 评价标准: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子进行交流和表达,对自然环境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珍惜。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学材料:准备《雨之歌》的文本材料,相关自然现象的视频或图片,以及用于小组讨论的卡片或道具。
6.2 教学环境:确保教室内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小组活动,配备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视频和图片。
6.3 教学工具:准备白板或黑板,以及书写板书所需的教具。
第七章:教学步骤7.1 课文朗读与理解:朗读《雨之歌》,让学生跟随节奏感受诗歌的韵律。
《雨之歌》教学教案设计
Nothing in life is more important or rare than human actions.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雨之歌》教学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2、学习__优美的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
3、发挥想象力,借助丰富的联想,在反复品读中理解诗歌的主题。
4、把握诗文的节奏与美妙的意境并从中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内容】1、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这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品读欣赏: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3、模仿写作:锻炼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通过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散文诗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已经有所认识,那位同学能对此谈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
我们在前面集中学习了几位中国作家的散文诗作品,同学们还知道那些外国著名的散文诗作者吗?如屠格涅夫、泰戈尔、高尔基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首散文诗的作者纪伯伦,其在散文诗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均可与以上诸位并肩。
谁来对纪伯伦的有关情况作些介绍?学生介绍后教师可作适当补充。
二、听读,整体感知形象及作者情感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
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稳中美好的情韵。
1、教师配乐朗诵。
2、默读思考:这两首散文诗中的浪和雨的形象各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的浪______________的雨3、诗根情,作者写作散文诗,其根本就是要抒发内心充溢的情感。
而这种情感往往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传达。
也就是说,诗的形象(意象)之中渗透着诗人的情意。
那么,这两首散文诗借助浪和雨的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4、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诵这两首散文诗,以加深对诗中形象及情感的理解。
《雨之歌》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雨之歌》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雨之歌》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雨之歌》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教学背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中的《雨之歌》一文是一首描写雨的诗歌,通过作者的笔触,将雨的形态与人类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这首诗歌在描写雨情状况的同时,也引发了对于生命的思考与体悟。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雨之歌》的主要内容及特色,对雨有新的认识。
2. 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通过描写雨体现生命中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激发探究和发现美的欲望。
4.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锻炼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表现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提出问题提问:同学们,你们都喜欢下雨吗?你们感受过雨的力量吗?你们认为下雨有什么特别的内涵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引导,引出《雨之歌》这篇诗歌并简单介绍一下。
2.预习环节:朗读《雨之歌》教师播放《雨之歌》的朗读录音,并邀请学生一遍遍跟读,体验诗歌的节奏和语感,认识到诗歌语言之美。
3.导读环节:感受诗歌韵律教师让学生听一遍该篇诗歌,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韵律。
然后,就韵律的特点与学生进行讨论:这首诗歌中有多少个句子?每个句子都是什么韵式,含有几个字?学生可以分别以组或个人形式读一遍,展示对于韵律的领悟。
4.分析与感悟环节:介绍诗歌内容教师介绍《雨之歌》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并解释文中隐含的意蕴和文学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等。
让学生更好地肯定、理解和感受诗歌的精神内在。
5.思考与发展环节:读写互动教师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阅读和品味这篇诗歌,并提出一些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例如:你谈一谈你们认为雨像什么,为什么?你们用哪些词语来描写雨?你有没有经历过被雨淋湿,可以分享一下你的经历吗?6.创作与表演环节:发挥创造力教师让学生通过选择一幅画,营造雨的氛围,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写两到三句话来形容画面的情形。
《雨之歌》教学设计
《雨之歌》教学设计第一篇:《雨之歌》教学设计东营市胜利第四中学商虹【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中的的感情和美妙的意境。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主题,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理解作者于写景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学习方法】朗读与赏析法;联想与想象法;合作探究法【学习课时】 1课时【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诗情导入:雨,来自辽远的天空,它有时缠绵,有时奔放,有时伤感,有时飘逸,这就是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诗人纪伯伦的《雨之歌》。
二、初步阅读,感知文本——听雨声:投影:自读全文,要求:自由朗读,互相订正生字读音;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悟展示:学习诗歌,读为先导。
“三分文章七分读”;通过朗读展示我们理解的程度。
1、学生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每生读一部分,生互评,评点到位者范读。
2、提出不能理解的字词;质疑释疑。
3、朗读展示比赛;并引导评价。
师结:在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到了来自天籁的雨声,满足了听觉的享受,我们一起观赏雨景,品味雨景。
三、品味语言,揽胜探美——赏雨景:过渡语:雨雪风霜,是我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请同学们口头说说自己平常看到的雨景。
1、请学生口头描述雨景:生发言后,生评价,师借机引导学生将生描述的雨景与本文的语言相比。
过渡语:同学们的描述很真实,不过不够生动,缺少感染力。
看来,我们只能描述雨景,而纪伯伦是在描绘雨景。
2、作者是怎样描绘雨景的呢?生发言:作者把雨比喻为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等。
师小结:品读诗歌,可以从语言、修辞方法和诗句呈现的画面等方面来谈。
请同学们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让诗歌中的雨现出来、水动起来、鲜美的芳草摆动起来、缤纷的花朵绽开笑脸。
预设示例:(1)“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 品味赏析:“偷”字,巧用拟人,写出了雨的珍贵。
(2)“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
雨之歌教案
雨之歌教案【雨之歌教案】一、教材分析《雨之歌》是著名作家迟子建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对雨的形象描写,展现了雨的美丽、神秘和生命力。
本篇散文语言精细、意境深远,寓意丰富,特别适合作为教材来进行阅读与解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雨之歌》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 理解并感受《雨之歌》中雨的形象描写,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写雨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雨之歌》的阅读与解读。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与感情融入到文本中。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播放一段雨滴落下的音效,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雨滴从天空中落下的情景,激发学生对雨的感受和想象。
2. 阅读:学生分组朗读《雨之歌》,然后学生个别读,每读一段,老师让学生停下来,展开讨论。
3. 解读:老师带领学生解读《雨之歌》中的每一段描述,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分析雨的形象描写与意义。
4. 感悟:老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雨对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为什么雨对大自然和人类都是不可或缺的?5. 写作: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和与雨有关的场景,自由发挥,写一篇关于雨的散文(字数不限),鼓励学生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6. 分享:学生按小组进行互相交流,互读自己的作文,并给予意见和建议。
7. 总结: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对雨的观察和感悟,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敏感和热爱。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雨的形象描写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加深了对自然美的感悟。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但是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教学时间安排过短,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学生的写作水平参差不齐,需要更多的指导和激励。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借助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八年级下册语文雨之歌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雨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珍惜水资源。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 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体会作者对雨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雨声音乐,让学生闭眼聆听,感受雨的氛围。
(2)引导学生谈谈对雨的认知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2)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课文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雨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5. 情感体验(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雨的感悟。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写一篇关于雨的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8. 板书设计雨之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环保意识,珍惜水资源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七、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雨的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家长签字确认作业完成情况。
八、课程表:1. 教学内容:八年级下册语文《雨之歌》2. 教学时间:两课时九、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的程度。
2. 学生运用生字词的能力。
《雨之歌》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雨之歌》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雨之歌》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雨之歌》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英语阅读课文,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女孩子在雨天走路时的感受和经历。
本文将就该文章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标1. 语言知识目标:(1)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2)掌握描述过程的时间顺序和使用具体描述的能力;(3)理解全文主旨和主要内容。
2. 语言能力目标:(1)能跟读雨之歌这篇文章,并理解其意义;(2)能通过练习,提高语音语调的准确性;(3)用英语简短表述自己的感受。
3. 情感目标:(1)通过认识雨季成因,了解天气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2)引导学生关注留意身边人和事,以及重视自然环境和保护生态的意义。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雨天的视频,为学生们带来“雨”的感受,引发学生们对雨天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猜测、描述与想象的欲望,启发学生对雨季的认识和感知。
2. 正文展示教师以逐段的方式,将文章展示在黑板上,然后要求学生们跟读并借助图片、声音、情感等切入点,理解文章主旨。
第一段:It was raining hard. Lily put on her raincoat and went out.这一段主要描写了主角Lily走出来的场景,这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到雨天的感觉和氛围。
第二段:The rain fell straight down and hit her umbrella. The streets were wet and shiny, and everything looked new.这一段主要描述了雨下得很大,但雨伞可以保护Lily免受雨淋。
在学生们找出雨伞的作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感受雨伞对我们的保护作用。
第三段:Lily saw a big puddle. She walked right through it.这一段主要描述了路上有水坑,Lily走过去了。
《雨之歌》教学教案设计
《雨之歌》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之歌》。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雨滴”、“涟漪”、“滋润”、“生命”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雨的喜爱和感激之情,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生命和希望的热爱,激发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2)学生自主练习朗读和背诵,互相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2. 生词和短语学习:(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学生跟读并模仿。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总结生词和短语的意思和用法。
3. 修辞手法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识别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以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思考雨的意义和特点。
(2)学生分享对雨的印象和感受,引出课文《雨之歌》。
2. 课文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2)学生自主练习朗读和背诵,互相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3. 生词和短语学习:(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学生跟读并模仿。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总结生词和短语的意思和用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2. 朗读和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3. 生词和短语掌握: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延伸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雨的象征意义,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雨之歌》教学教案设计
《雨之歌》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之歌》。
(2)理解《雨之歌》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雨之歌》。
(2)理解《雨之歌》的内容和意境。
(3)学会生字词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的抽象意象和深层含义。
(2)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雨之歌》,理解诗意。
(2)准备生字词的卡片或板书。
(3)准备与诗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雨之歌》,初步理解诗意。
(2)收集与雨相关的图片或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与雨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雨的主题。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收集到的与雨相关的资料。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雨之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自主练习朗读和背诵。
3. 理解诗意:(1)学生分享对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或板书,学生跟读。
(2)学生运用生字词进行造句。
5.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雨之歌》。
2. 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生字词,写一篇关于雨的小作文。
3. 继续收集与雨相关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运用朗读、讨论、想象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诗意。
3. 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诗中情境的感知。
八年级下册语文雨之歌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环保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抽象的意象和深层次的含义。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内容和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让学生标记出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使用的修辞手法。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修辞手法。
(2)分析课文中抽象的意象和深层次的含义。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和内涵。
5.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2)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内容和手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3. 请学生准备下一节课的课堂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阅读理解和写作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的教学中,应加强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培养,通过阅读相似文学作品和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也要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八年级下册语文雨之歌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八年级下册语文《雨之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雨之歌》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能够把握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感情表达。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句进行造句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增强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生字词和重点词句的理解。
2. 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感情表达。
3. 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雨之歌》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猜测与雨有关的事物,引导学生思考对雨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雨之歌》,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标记生字词和不懂的句子。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感情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5. 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句和写作技巧,进行一个小练笔,表达对雨的感受和想象。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阅读和思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反馈: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解答。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
七、课堂练习: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八年级语文下册《雨之歌》优秀教学案例
1.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如: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雨的作文;搜集与雨有关的诗句,进行欣赏和品味等。
2.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注重对课文知识的巩固和拓展,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教师对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反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案例亮点
1.情境教学法的巧妙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2.运用问题导向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组织
本案例中,我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实施,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这种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共同成长。
4.反思与评价环节的落实
在课堂教学的最后阶段,我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进一步努力的动力。同时,教师也能通过这一环节获取反馈,以便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课文中的某个问题或主题进行讨论。例如:“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雨的美丽?”“你认为雨在课文中还具有哪些象征意义?”等。
2.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要求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记录。
3.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将以一首关于雨的诗歌作为引子,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雨的韵味。接着,提出问题:“你们对雨有什么样的印象?”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他们对雨的感受和认识。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习《雨之歌》打下基础。
八年级下册语文雨之歌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册语文《雨之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雨之歌》。
b. 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地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c. 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b. 学会欣赏散文诗的韵味,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c.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感受课文中所展现的友谊、团结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c. 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珍惜自然资源。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雨之歌》的朗读与背诵。
2. 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其运用。
3. 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考,从而深入理解课文。
4. 欣赏教学法:指导学生欣赏散文诗的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音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并尝试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深入理解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提问,启发思考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5. 欣赏品味,提升素养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散文诗的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6. 总结拓展,迁移应用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学生进行课后拓展,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7. 课后作业布置教师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之歌》教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2、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
3、发挥想象力,借助丰富的联想,在反复品读中理解诗歌的主题。
4、把握诗文的节奏与美妙的意境并从中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内容】
1、指导朗读:
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这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品读欣赏:
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3、模仿写作:
锻炼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通过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散文诗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已经有所认识,那位同学能对此谈谈?
在学生答复的根底上小结。
我们在前面集中学习了几位中国作家的散文诗作品,同学们还知道那些外国
著名的散文诗作者吗?
如屠格涅夫、泰戈尔、高尔基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首散文诗的作者纪伯
伦,其在散文诗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均可与以上诸位并肩。
谁来对纪伯伦的有关情
况作些介绍?
学生介绍后教师可作适当补充。
二、听读,整体感知形象及作者情感
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
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稳中美好的情韵。
1、教师配乐朗诵。
2、默读思考:
这两首散文诗中的浪和雨的形象各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的浪的雨
3、诗根情,作者写作散文诗,其根本就是要抒发内心充溢的情感。
而这种情感往往借助于详细的形象来传达。
也就是说,诗的形象(意象)之中渗透着诗人的情意。
那么,这两首散文诗借助浪和雨的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在学生答复的根底上教师小结。
4、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诵这两首散文诗,以加深对诗中形象及情感的理解。
其他同学可轻声跟读。
女生配乐朗诵《浪之歌》;
男生配乐朗诵《雨之歌》。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中美点
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通过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可以培养我们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品读这两首散文诗,可以从诗的形象,诗的语言,诗的修辞方式,诗的构造形式,诗的情感,诗的抒情方式等方面进展。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选择其中一篇认真品读,自选角度,说一句或多句品析课文美点的话:
先说《浪之歌》:美在
学生自由评说。
再说《雨之歌》:美在
学生自由评说。
2、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可作如下小结:
同学们赏析的内容,综合起来,有如下美点:
第一,形象之美;
第二,意蕴之美;
第三,表达之美。
四、美读
两首散文诗的表达之美,美在语言的清丽流畅,美在诗中语义的递进伸展,美在丰富的想象,美在作者的想象与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性相贴合,美在比喻、比照、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美在它所营造出的咏叹调似的浪漫与抒情,大家自由选择组诗《浪之歌》或《雨之歌》中的任意一首,按以下步骤,练习朗读。
一读:重在整体中感知诗中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二读:重在体味情感。
注意语流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重在进入情境。
注意韵脚,注意语气的轻重抑扬,注意表达散文诗的抒情性。
五、拓展阅读,增加学生阅读面
发给学生纪伯伦《组诗》中的另外三篇《一支歌》、《美之歌》、《幸福之歌》,要求学生以之歌为题模仿写一首散文诗,表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并将这几篇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抄写到摘抄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