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经皮给药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综述

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综述

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综述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摘要所谓经皮给药制剂,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剂型。

本文阐明了典型中西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给药机理和特点,对国内外有关中西药经皮给药制剂及其各组件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已形成了诸多药物剂型,其中以口服与注射剂最为常用。

传统给药方法普遍存在血药浓度波动,以及通过消化道吸收时易受消化液、食物等因素干扰等缺点,又有部分被肝脏破坏(首过效应),以致疗效降低,需频繁用药,剂量较大。

加之有些药物对胃肠粘膜有刺激性,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

注射用药需要一定技术与设备,很不方便,且注射引起疼痛,依从性差,经皮给药制剂便应运而生了。

一、西药经皮制剂目前西药经皮制剂已有十多个品种上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经皮制剂包括使人戒烟的烟碱贴片、止痛药(如芬太尼) 贴片、镇定药可乐定、治疗运动病的东莨菪碱贴片、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硝酸甘油) 贴片、妇女停经后使用的雌二醇贴片以及治疗男性疾病用的睾酮贴片等。

近年来,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人们除了大量研究这些小分子激素和镇痛类药物经皮制剂外,还对一些生物大分子多肽或蛋白质类药物进行了研究,试图将其制成安全方便的经皮给药贴片,以解决这些生物大分子药物本身所存在的临床应用缺陷。

二、中药经皮制剂中药外治历史悠久,疗效显著,因此,中药经皮制剂的开发受到国内外的关注。

但由于中药多为复方药,药味较多,成分复杂,选择性及专一性较差,给中药经皮制剂的研究及应用带来困难。

国内有关中药经皮制剂的研究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初期。

但迄今中药经皮制剂仅限于局部应用,其中疗效确切的很少。

通过分析中药外用膏药剂的有效成分建立有效成分数据库,以便对有效单体的经皮吸收性进行研究、开发有效的经皮促进剂和促进方法;同时,将中医的综合诊治理论同经络学、脏象学等传统的中医理论相结合,可能是开发中药经皮制剂的有效途径。

胰岛素给药途径研究进展

胰岛素给药途径研究进展

胰 岛 素 (nui,NS 是 治 疗 糖 尿 病 的 一 种 多 肽 类 药 物 , is l I ) n 自 从 1 2 年 B nig和 B s 发 现 并 首 次 在 临 床 应 用 I 91 at n et NS以来 , 一 直 采 用 皮 下 注 射 。几 十 年 来 , 们 为 了 提 高 I 人 NS的 疗 效 , 断 不
多 的优 点 , 巨大 的肺 泡 表 面 积 (0m 10m。 、 薄 的 肺 泡 如 5 ~ 4 ) 极 细胞 膜 、 富 的 毛 细 血 管 网 、 透 性 高 且 无 首 过 效 应 、 小 的 气 丰 通 狭
血 通路 、 酶 活 性 、 深 处 较 慢 的 清 除 速 率 等 , 些 良好 的 生 理 低 肺 这
护 理 研 究 2O O 9年 2月 第 2 3卷 第 2期 中旬 版 ( 第 2 7期 ) 总 7
・ 33 ・ 8
胰 岛素给 药 途径 研 究进 展
Re e c o es n i s l d i i tato o t orpa i t s ar h pr gr s o n u a m n s r i n r u e f t i n en s 卢 逢娣 . 朱 玮, 阚 凯
关 键 词 : 岛 素 ; 型 ; 药 途 径 胰 剂 给
中 图 分 类 号 : 4 R5 文献标识码 : A
d i I . 9 9ji n 10 — 4 3 2 0 . 50 4 o :O 3 6/. s. 0 9 6 9 . 0 9 0 . 0 s
文 章 编 号 :0 9 6 9 (0 9 2 08 — 2 1 0 — 4 3 2 o )B一 3 3 0
Lu F ng , e di Zhu W e , a i K n Kai

胰岛素研究的最新进展

胰岛素研究的最新进展

胰岛素研究的最新进展胰岛素在人类身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一种生长激素,可稳定血液糖含量,促进蛋白质合成和存储脂肪。

随着时间的推移,胰岛素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发展。

本文将介绍近期几项关于胰岛素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胰岛素制剂与胰岛素分泌机制方面。

一、胰岛素制剂方面的研究进展1. 胰岛素的生产和制造胰岛素位于胰腺中的胰岛,以人工制造的形式被用于治疗糖尿病患者。

近期的研究重点是优化胰岛素制造过程,实现大规模生产、提高纯度和稳定性。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制备了纳米级别的胰岛素球体,有望用于糖尿病肥胖患者的治疗效果。

2. 胰岛素管理方案为了优化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方案和提高胰岛素的效率,研究人员一直在改良胰岛素注射方法和剂量。

据最新研究表明,通过水合胶囊附着在胸部皮肤上,可以提高胰岛素使用效率和减轻胰岛素注射对患者的心理负担。

二、胰岛素分泌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1. 胰岛素分泌机制的研究胰岛素的分泌来源于胰岛B细胞,通过胰岛素泡融合细胞膜释放胰岛素。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多种无线电荧光技术如单核苷酸荧光亮化,利用荧光探针探测B细胞中胰岛素的分泌过程。

这些技术的应用已经使研究人员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胰岛素分泌机制,并有望在未来推动针对糖尿病的新方法的开发。

2. 峰值转运近期的一项研究发现,具有同等能力的胰岛素释放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响应。

这与胰岛素释放过程存在一定的峰值转运关联,本研究为针对糖尿病新型治疗的开发又一个有希望的发现。

结论总体而言,最新的胰岛素研究一方面是向更好地理解胰岛素作用机理的迈进,另一方面是为更好地治疗糖尿病和相关疾病的开发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方向。

未来,胰岛素研究的重点将更加注重胰岛素的机理和新型治疗的研究,为人们带来更好的医学治疗效果。

胰岛素给药途径的研究进展

胰岛素给药途径的研究进展
5 经 皮 给 药
角 质层 对 大部 分肽 类 药物 的透 皮 吸 收能 力 差 ,但 只要 措 施 得 当 , 仍 可透过 皮 肤发 挥 全身 治 疗作 用 。 毛 晓明【 3 】 用脉 冲 电流 增 相关 概 述 。 1 结 肠定 向给药 加皮肤两侧的电流强度( 不超过 0 . 6 mA / e m 2 ) , 给糖 尿 病 大 鼠用 选 用 能被 结 肠微 生 物 降解 的偶 氮 化 合 物对 胰 岛 素微 丸 进 行 I N S治 疗 , 结果 显 示 血糖 下降 , 且 在 一 定范 围内 下 降 幅度 与 脉 冲 包衣 , 并 加入 水杨 酸类 做 吸收 促进 剂 , 结 果 发现 微 丸 口服 后 可有 电流强 度 和释 放 I N S 浓 度成 正 比。 效避免 胃及小肠的酶破坏 , 顺利进入结肠上部 , 衣层 降解药物释 6 经 眼给 药 放 吸收 , 并 产 生 明显 的 降糖 作 用 。 滴眼剂是一种 简单 易行 的剂型 , I N S主要通过 眼结膜和鼻 2 鼻 腔给 药 泪 管黏 膜 吸收 进入 体 循环 而 达到 降 血糖 的效果 。一 般 眼 内容 量 I N S 作用时间短 , 生物 利 用 度 低 , 因 此 人 们致 力 于研 究 能 延 鼻 黏膜 内血 管丰 富 ,黏膜 上 蛋 白上 蛋 白酶 含量 也 比 胃肠 道 少 , N S 作 用 时间 的滴 眼 剂 , 并选 择 刺激 性 小滴 眼 剂 。 中 的少 , 减少 了I N S 释 放 极 为 相似 , 为鼻 腔 I N S给药 提 供 了 理论 长 I 依据 。鼻 腔给 药 需要 力 l J 人 吸收 促进 剂 , 如 胆 酸盐 、 月 桂 醇 酯 等 才 7 结 语 近年 来 , 对I N S的非 注射 途 径 给 药研 究 虽取 得 一 些 进展 , 但 能增 加 吸 收效 果 。这 些 吸 收促进 剂 可 暂 时 改变 鼻腔 粘 膜 的通 透

胰岛素给药途径研究进展

胰岛素给药途径研究进展
sulin
S,et
a1.Advanced approaches
in in—
2.5眼部给药INS滴眼剂滴眼剂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剂型。病 人通过INS滴人眼结膜加以吸收n“。INS主要通过眼结膜和 鼻泪管黏膜吸收进入体循环两达到降糖效果。一般眼内容量 少,INS作用时间短,生物利用度低.因此人们致力于研究能延 长INS作用时间的滴眼剂,并选择刺激性小的滴眼剂。Yung- chi等[130选用生物相容性好、理化性质稳定且可生物降解的明
提高病人用药依从性,国内外学 者一直致力于胰岛素非注射途径 Abstract
to treat
For many years,insulin is administrated by subcutaneous injections patients with diabetes.In order
tO
enhance the medication compliance
at
of diabetes patients。scholars of both abroad and
home go in for study ideal administration
on
non—
给药的研究,探索理想的给药途 径.透一步提高疗效。 关键词:胰岛素;剂型;给药途径
中豳分类号:R45
injection way of administration and probe into
drug
口腔黏膜给药
颊黏膜的吸收表面积为100 cmz~200
delivery[J].J
Biomater Appl,1999。13(4):290—296.
cm2,通透良好.蛋白酶活性较低,血管丰富。因此,颊黏膜给药 也不失为肽类药物较适合的~种给药途径。颊黏膜给药制剂

胰岛素给药途径的研究进展

胰岛素给药途径的研究进展

效果的相关性 [ J ]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 2 0 1 0 , 2 4 ( 2 ) : 8 6 — 8 8 .
[ 2 1 ]A n g e l a MK, C a t a n i a R A, A y a l a A, e t a 1 . D e h y d r o e p i a n d r o s —
c o n t r o l l e d t r i a l t o c o mp a r e t h e c o mp l i c a t i o n s o f 2 p e r i p h e r l a
[ 2 0 ]公文华, 刘晓梅. 子宫肌 瘤患者手术前焦虑 与痛 阈、 术后 镇痛
当代护 士 2 0 1 7年 4月下旬刊
・ 9・
胰 岛素 给药 途 径 的研 究进 展
宁玲 芝
摘要
孙 玺 荣
综述胰 岛素注射给 药、 肺部吸入 、 口 服、 鼻腔给 药、 经皮给 药等给 药途径的研 究进展 , 旨在 为临床 护理 . 7 - 作 者选择适合 的胰 岛

素给 药方式提供 参考 。
2 9 ( 1 3 ) : 3 9 — 4 0 .
[ 2 8 ] 闻曲 , 成芳, 鲍 爱 琴. P I C C临床 应 用及 安 全 管理 [ M] . 北
京: 人 民军 医 出版 社 , 2 0 1 2 : 3 0 1 - 3 0 3 .
『 2 9 ]周竞奋 , 邢红. 1 例巧 用导 丝缓 解 P I C C置管 患者拔 管 困难 的护理 [ J ] . 护理 学报 , 2 0 1 3 , 2 0 ( 8 A) : 6 5 — 6 6 .
病变 , 患者 必须终身 接受 药物 治疗 。胰 岛素 ( I N S ) 在糖 尿病 治

糖尿病治疗药物-胰岛素研究进展

糖尿病治疗药物-胰岛素研究进展

糖尿病治疗药物-胰岛素研究进展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敏感性而引起机体内水电解质紊乱的疾病,患者存在高血糖的症状,对患者的身体组织形成慢性损害,并引起相应的功能障碍,进而产生相关并发症。

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以胰岛素为主要治疗药物。

在糖尿病的临床治疗研究当中,胰岛素相关药物得以开发和应用,胰岛素的临床应用价值得以体现出来。

1.1胰岛素药物根据糖尿病患者的实际情况,胰岛素药物的使用主要有非胃肠道给药和非注射给药两种途径。

非胃肠道给药方式主要有静脉注射、肌肉注射连续皮下胰岛素注射等,保持基础胰岛素用量,进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效果。

非注射给药则是使用酶抑制剂、保护剂和促吸收剂,利用高分子材料作为载体,制成口服剂型的胰岛素药物,主要有胰岛素脂质体、生物载体胰岛素以及胰岛素纳米制剂等几种类型,可有效作用于机体,保持长久的药效。

鼻腔给药气雾剂和直肠给药及颊黏附给药也是胰岛素用药途径,但是存在着吸收效果差、生物利用度等缺点。

当前,植入式胰岛素泵、吸入型胰岛素得以开发和应用,对糖尿病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

结合生物遗传工程技术,制造具有胰岛素分泌功能的细胞,成为当前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新方向。

1.2胰岛素类似物除了胰岛素外,胰岛素类似物同样也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药物。

根据人体生理需要,研制和开发更适合的胰岛素类似物。

速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以及预混胰岛素都是对糖尿病治疗有效的胰岛素类似物。

速效胰岛素见效速度快,能够迅速发挥作用,达到控制血糖,维护水电解质平衡的作用。

但作用时间短,适合糖尿病患者在餐后注射,能够有效缓解其高血糖状态。

由精蛋白生物合成的中效胰岛素,其作用时间相对较长,但是作用速度和效果不如速效胰岛素,主要应用于人体胰岛素的补充,诺和灵N是具有代表性的中效胰岛素。

长效胰岛素能够保持长久的药效,模拟人体基础胰岛素的分泌,以保持患者体内胰岛素正常含量和敏感性,具有控制血糖的良好作用。

预混胰岛素能够同时提供给基础胰岛素和膳食胰岛素,能够迅速发挥作用的同时,还能够保持对血糖的控制效果,是更好的胰岛素治疗药物。

胰岛素新剂型的研究进展论述

胰岛素新剂型的研究进展论述

胰岛素新剂型的研究进展论述摘要:胰岛素作为治疗糖尿病的主要药物之一,在既往临床使用中,主要以皮下注射给药方式为主,但该种方式药效维持时间较短,为提高患者用药顺应性,胰岛素非注射递药方式的开发成为近年来热门的研究课题。

故文章以下汇总了注射剂、肺部吸入、口服、植入剂等多种给药途径,并结合胰岛素生物利用和实际效果作一系统综述。

关键词:胰岛素;新剂型;肺部吸入;植入剂胰岛素是由胰脏内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是人体内唯一可调节血糖值的激素,可用于治疗糖尿病。

1921年由加拿大学者首先发现,1922年开始应用于临床,迄今为止仍然是用于治疗糖尿病疾病的首选药物[1]。

近几十年来,为了提高胰岛素的应用疗效,科研工作者不断改进胰岛素剂型,由于胃肠道酶的破坏作用以及不同患者肝脏首过效应,使得口服途径效果无法达到既定目标。

其他如鼻腔、直肠等也有相关研究,但其受制于吸收不完全和不确定,使得该种给药方式至今仍然未能取得较大突破。

故此当下仍然以腹部皮下注射方式为主,其虽然能够最大程度模拟人体生理规律,但药物维持时间较短,重症患者每日需注射2-4次,且长期注射还容易诱发浮肿、超重等不良反应,加重患者痛苦与不便[2]。

鉴于以上情况,研制使用效果良好、安全性可靠的胰岛素新剂型已然成为国内外医药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超速效胰岛素制剂超速效胰岛素制剂主要通过改变人胰岛素氨基酸一级结构,减弱单体之间的自联和聚合,使其具备吸收更高、起效更快的作用。

1996年赖脯胰岛素在欧洲批准使用,其由Lilly公司生产,主要将正常人体胰岛素B链分子中的脯氨酸和赖氨酸位置进行互换,生理浓度以单体形式存在,减少结合和聚合特性,经过实验研究表明,赖脯胰岛素皮下注射15min即可起效,1h达到高峰作用时间,维持时间为2-4h,且出现低血糖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

胰岛素Aspart同样为超速效胰岛素制剂,其将人胰岛素分子中天冬氨酸替代第28位的脯氨酸,药代动力学与赖脯胰岛素相似,其安全性更好[3]。

胰岛素非注射给药途径研究的新进展

胰岛素非注射给药途径研究的新进展

胰岛素非注射给药途径研究的新进展【摘要】胰岛素非注射给药途径研究正在取得新进展,包括口服胰岛素的研究、鼻腔给药胰岛素的研究、皮肤贴剂胰岛素的研究、眼部给药胰岛素的研究等方面。

这些方法的研究为胰岛素治疗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为患者提供了更便捷、更舒适的用药途径。

这些新方法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验证和应用探索,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未来,需要开发更多创新药物剂型,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为胰岛素非注射给药途径的研究和应用带来更多希望。

【关键词】口服胰岛素、鼻腔给药、皮肤贴剂、眼部给药、新型给药途径、胰岛素研究、非注射给药、临床验证、药物剂型、患者需求1. 引言1.1 胰岛素非注射给药途径研究的新进展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药物,传统的给药方式主要是通过注射。

注射给药存在疼痛、注射部位损伤、不便携带等问题,影响患者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开始探索胰岛素的非注射给药途径。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药物制剂技术的进步,胰岛素非注射给药途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

2. 正文2.1 口服胰岛素研究进展目前,口服胰岛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胰岛素分子的改造和靶向输送技术的创新。

胰岛素分子的改造可以增加其口服吸收性和生物利用率,提高药效并减少副作用。

而靶向输送技术则可以实现药物的精准释放和指导药物到达靶组织,从而提高口服胰岛素的效果和安全性。

一些研究表明,通过利用纳米技术和肠道吸收增强剂等手段,口服胰岛素的生物利用率可以显著提高。

一些新型胰岛素载体材料的研发也为口服胰岛素的应用打开了新的可能性。

口服胰岛素的研究进展为糖尿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有望实现胰岛素注射给药的替代。

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验证和应用探索,同时开发创新药物剂型,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2.2 鼻腔给药胰岛素的研究近年来,研究人员对于通过鼻腔给药途径给予胰岛素的研究逐渐增多。

鼻腔给药不仅能够绕过胃肠道的消化过程,减少对胰岛素的代谢损失,还可实现胰岛素直接穿越黏膜进入血液循环,快速起效,具有显著的优势。

胰岛素非注射用药途径的研究与进展

胰岛素非注射用药途径的研究与进展
已于 2 0 0 5年 5月 1 3日在 厄 瓜 多 尔 上 市 ,07年 9月 1日在 20
难 。人们使用一些 化学促 渗 剂如 胰 岛素与 胆盐 、 环状 糊精 、 表面活性剂及螯 合剂结 合 等促进 直肠 对胰 岛素 的吸 收。化
学促渗剂 的使用改变 了直肠 黏膜 的通透性 , 导致 了严重 的局
量, 在经皮给药领域 已显 示出 良好 的应 用前景 。还有采 用超
声促渗 (oo hrs ) snp oei 的方法促进胰 岛素的吸收 J使用 离子 s ,
载体 (oo hrs , 胰 岛素药 膏 涂在 电极 片 上通 电促 进胰 inp oe) 将
岛 素 吸收 的方 法 ” 。 J 大 分 子 药 物 , 其 是 多 肽 类 药 物 的 经 皮 给 药 是 全 世 界 尚 尤
未攻克的难题 。胰 岛素 的皮肤 给 药有许 多不 利 因素如 大分 子 皮肤 给药 极其
困难 。
较稳定地存在 。但是胰 岛素是大分子肽 类物质 , 收较为 困 吸
三、 口腔 给药 口腔黏膜面积大 (0 10—2 0a , 管丰 富 , 白水 解 0 m ) 血 蛋 酶 的活性 低 , 有利 于蛋 白质的吸收 。 口腔黏膜替 代胰 岛素注 射有研究 的价值 。但 口腔 黏膜 复层上 皮及 唾液 阻碍 胰 岛素 的吸收 , 个体及个体 间胰 岛素 吸收不稳定 j 。口腔 黏膜 吸收 的胰 岛素 , 进入外 周血 循环 中可 直接 被稀 释。 因此 , 用促 利 吸收剂让胰 岛素与表 面活性 物质 、 盐 、 胆 螯合 剂及 脂 肪酸结 合, 促进 其吸收 , 效果 不佳 。磷 脂胰 岛 素微囊 能 有效促 但 进胰 岛素吸收 u 。 已开发 的 主要剂 型有 舌 下含 片 、 部贴 颊 片或贴膜 、 喷雾 剂等 。目前较有影 响的 口腔 黏膜给药 制剂是 口腔用胰岛素喷雾 剂 、 口腔 胰 岛素雾 化剂 , 替餐 时 的胰岛 代 素注射治疗 1型及 2型糖 尿病 -] l1 。胰 岛素 的 口腔 喷雾 剂 l2 经 口腔喷雾后 , 起效快 , 生物利用度 较高 , 也未发 现对 口腔黏 膜 的刺激 与损 伤。人胰 岛素 气雾 剂 ( pa ucl rl y ) S rybca O a— n L

胰岛素制剂研究进展

胰岛素制剂研究进展

经皮给 药系统等… 。 由于诸 多新技 术 的 应用, IS非 注射途径的应用带来很好 给 N
的发 展 。现 就 目前 I S给 药 途 径 研 究 进 N
展 进 行 综述 。
者, 以及儿童 、 孕妇 , 尚缺乏吸人性 胰岛素
有效性 和安全性 的证据 ; 次 , 其 吸人性 胰
装置, 呵将药 物以高 速、 细小 的雾 状形式 喷入 腔 , 给药后 4 0—6 钟达 到峰浓 0分
度 , 0分钟降至最低浓度。 2 4 () 7直肠 给药 : S直肠栓 剂是代替 注 I N 射给药的重要途 径之 一。为了增加吸收 , 需要向其 中加 入吸 收促进 剂。直肠给药
岛素的费 用 高于 传统 皮下 注 射 胰 岛素 。
由于其相对 生 物利 用度 仅 为 1% , 0 冈此 在使用时所需 的剂量更 高 , 费用也 更高 , 如何改进装置 , 增加 可吸 收的有效 剂量 , 提高其 生物利用 度以降低 费用 , 是吸人性 胰岛素面临的问题之一 。此外 , 吸人性胰
关键词
01 0 . 07
胰 岛素
剂型 口服胰岛素
d i 1 . 9 9 j i n 0 7—6 4 . 0 0 o: 0 3 6 / . s .10 s 1x 21.
方法具有两大优点 : 直肠内 p ① H接 近中
性或微 碱性 , 且水解 酶活性低 , 物极少 药
A b tac o n a s,n ui s a s r t F r ma y ye r i s ln i dmi n—
irt ysbuaeu netn ot a sa db uctnosi co st r t te j i e
pain swih dib ts S n e t eo a n n— te t t a ee . i c h r la d i ta rtn a rutso n uln a rpeio e l o e fi s i dmi srto nitain

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

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

◇综述与讲座◇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邢晓夏,王 慧,刘洪均(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药物工程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042)摘要: 药物的透皮给药主要受到皮肤障碍、药物的分子量和亲水/油性等因素的影响。

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同时,辅以载体方法可有效提高药物(尤其是生物大分子药物和复方中药)经皮给药效率。

随着透皮给药的不断发展改进,经皮给药系统一定会发挥更大的潜力。

关键词:经皮给药;透皮;渗透Develop ment of transder mal drug deli very syste mX I NG X i a o2x i a,W ANG Hu i,L I U Jun2hong(D epart m ent of B ioengineering&Phar m aceutics,Q ingdao U niversit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dong,Q ingdao 266042,China)Abstract: H ist orically,devel opments in transder mal drug delivery have been incre mental,The transder mal drug delivery(T DD)mainly depend on skin barrier its molecular size and hydr ophilic/hydr ophobic p r operties.The efficient i m p r ove ment of T DD(es pecially bi omacr o2 molecular)can be made by embedding the drug by s ome physical and che m icalmeans,and si m ultaneously using vehicle.Funda mentally, i m p r ove ments in transder mal delivery will re main incre mental until there is wider accep tance of this r oute of ad m inistrati on within the phar maceutical industry.Only then will the transder mal revoluti on live up t o its true potential.Key words:T DD;transder mal;penetrati on1前言 随着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型的药物药剂,它们对给药方式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胰岛素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已处理)

胰岛素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已处理)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胰岛素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无机化学指导教师:***2003.5.5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f自从1921年胰岛素发现以来,人们一直希望能找到一种胰岛素的非注射给药途径。

由于透皮治疗系统具有可绕过肝脏首过效应、给药方便等优点,是目前国际国内、重点开发的给药系统,而促进剂的研究又是其中的关键。

J本论文研究了促进剂对胰岛素的解聚作用、经皮促渗作用,以及它们的毒性作用和对膜脂流动性的影响,为它们的应用提供了实验参考依据。

1 本论文通过透析膜法和凝胶过滤法研究了促进剂对胰岛素的解聚作用,结果发现卵磷脂和氮酮的解聚作用较明显。

从促渗比 ER 值来看,解聚效果依次为:氮酮促透效果有显著增加,其ER值分别达到了31.6和32.7。

2 本研究用体外扩散法探讨了几种促进剂对胰岛素的促透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卵磷脂及氮酮对胰岛素有较好的促透作用,但二者复合使用时的效果与单独使用无显著性差异,丙二醇对氮酮、冰片以及卵磷脂的促透效果均有很好的增强作用。

3 本研究利用DPH荧光探针,通过荧光偏振法探讨了几种促进剂对红细胞膜脂流动性的影响。

荧光各向异性和偏振度的研究结果表明,氮酮和卵磷脂都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红细胞的膜脂流动性,有丙二醇存在时作用效果更显著;但单独使用丙二醇或者冰片时却起到相反的作用。

4 本论文以大鼠红细胞为材料,研究了各种吸收促进剂对红细胞膜的毒性作用。

DMSO、丙二醇、胆红素分别单独作为促进剂时,对红细胞膜都有一定的破坏作用;而卵磷脂在一定浓度下则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在加入丙二醇或DMSO等药物辅料后,卵磷脂的保护作用仍然存在。

/ 7关键词:促进剂、经皮吸收、解聚作用:胰岛素。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hasnle for routestodeliverinsulin sincethequestnon-injectable persisteddiscoveryofinsulinin1921.Moreandmore were ontrandermalperformeddeliveryinvestigationsinthe trandermal isconvenientavoidthes fstem world,becausedrugdelivery andcanaboutthe ontrandermal istocritical researchliver,The deliveryby point systemfirst-passfindenhancer..anappropriateThis studiedenhancers'effectsoninsulinpaperof membraneandits workserythrocytetoxicity.Theseprovidepermeation,fluiditydataforexperimentalapplication.1、This enhancers’effectsonthe ofinsulinthepaperinvestigated deaggregationthroughthemethodsof and filtration.Theresultsshowedthat effectsofdialyzerget deaggregativeAzoneandlecithinwere theirenhancement is 3evident,and 7J ’ratio ER orderAzone【leffectoninsulincanpropyleneglycol 2.O lecithin 1.3 bomeol 1.1 .Azone’spermeationorbeincreased whenbomeollecithinexistswiththeirERvalues31.6dramaticallybeingand32.7respectively.erdaanc ers’effectoninsulintrandermal invitro viaWas2 The permeation investigateddiffusemethod.Itwasfoundthat couldincreasetheeffectpropyleneglycolpermeationbyandlecithintheCO??effectoflecithinandAzoneisnotAzone,borneol respectively,anddifferentfromthe useofthem.significantly singleenhancers0n of membrane3 Thispaper fluidityerythrocyteinvestigatedbyutilizingfluorescence on andDPH studiesfluorescence showedthatlecithinprobe.The polarizationAzoneincreasedthe of membranetosome thiseffectismoreerythrocyte extent,andfluiditywhen there effectwhenremarkable exists,but contrarypropyleneglycol appeared propyleneorbomeolWasglycol used,respectively.enhancers’toxiceffectsonmembranewerealsocarriedoutinthis4 The erythrocyteandbilirubincouldcausethe ofcellpaper.DMSO,propyleneglycol damage membrane,whilelecithinhas still evenafter orDMSOexistseffect,Whichprotective propyleneglycolwasadded,respectively.Percutaneous InsulinKeyword:EnhancerabsorptionDeaggregation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 绪论1 1 课题背景Da,由A、胰岛素 INS 是由胰岛13细胞合成的一种多肽类激素,分子量为5700具有种属差异的胰岛素分子的结构被阐明具有这样的结构。

胰岛素疗法的研究进展

胰岛素疗法的研究进展

胰岛素疗法的研究进展胰岛素疗法是一种常用的治疗糖尿病的方法。

通过注射胰岛素,可以帮助控制血糖水平,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近年来,胰岛素疗法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本文将对此进行较为全面地探讨。

一、基因编辑技术在胰岛素治疗中的应用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胰岛素疗法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运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科学家们开始尝试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胰岛素基因导入到患者的细胞中,从而增加胰岛素的合成,进一步降低血糖。

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将胰岛素基因导入到肌肉和脂肪细胞中,这为研究胰岛素治疗的新思路打开了一扇大门。

此外,对胰岛素受体的基因编辑也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

胰岛素受体是胰岛素作用的接收器,只有受体正常功能才能实现胰岛素的作用。

如何调节胰岛素受体的活性一直是胰岛素治疗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对此,科学家们开始探索基因编辑技术来调节胰岛素受体的活性,从而增强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这都有望改善胰岛素治疗的效果。

二、新型胰岛素制剂的研究除了基因编辑技术外,新型胰岛素制剂的研究也是胰岛素疗法的重要方向。

目前,已经有多种新型胰岛素制剂被开发出来,其中包括长效胰岛素、超快速胰岛素和增量胰岛素等类型。

长效胰岛素是一种缓释剂型,它的主要特点是“持久作用、稳定控糖”。

有不少患者需要每天注射数次胰岛素才能控制好血糖,而长效胰岛素只需要注射一次,即可保持一整天的胰岛素效应。

这不仅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用药负担,同时也有助于缓解注射疼痛等问题。

超快速胰岛素是一种新型胰岛素制剂,它的主要特点是“作用快速、持续时间短”。

相较于普通胰岛素,超快速胰岛素能够更快地达到峰值,从而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

另外,由于作用时间短,也降低了低血糖的风险。

增量胰岛素则是新型胰岛素中的一种,它能够自动调整胰岛素剂量,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来控制胰岛素注射。

这种制剂的主要作用是缩短注射时间,减少低血糖的可能性。

三、高通量技术在胰岛素疗法中的应用另一个胰岛素治疗中的研究热点是运用高通量技术(High-throughput)来辅助筛选药物。

胰岛素皮下注射护理进展

胰岛素皮下注射护理进展

作者单位:245000 安徽省黄山市人民医院血液内分泌科吴水菊: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综述与讲座·胰岛素皮下注射护理进展吴水菊doi :10.3969/j.issn.1672-9676.2013.08.061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在日益增高,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1]。

自Bending 和Best 于上世纪20年代发现并首次在临床应用胰岛素以来,胰岛素在剂型、使用方法、给药形式及注射装置等方面均有了很大发展。

因胰岛素是一种多肽类药物,易被胃肠道的酶所降解,因此迄今为止胰岛素使用的主要途径仍为皮下注射。

正确的胰岛素注射方法是保证疗效的前提,本文从护理角度,对胰岛素的注射器具、皮下注射方法及相关问题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胰岛素皮下注射器具的改进1.1 一次性1ml 注射器或玻璃注射器 需胰岛素剂量换算,针头与针管连接处存在0.06~0.10ml 的死腔[2],相当于2~4U 的胰岛素,临床上剂量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1.2 一次性1ml 胰岛素专用注射器 无需剂量换算,不会漏液,注射时疼痛轻,死腔为0.007ml,几乎可以忽略不计[3]。

但此类注射器只能抽取400U /10ml 的瓶装胰岛素,严禁抽取300U /3ml 装预混、短效胰岛素笔芯。

1.3 胰岛素注射笔 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是优伴Ⅱ和诺和笔注射器。

其特点是注射疼痛感低,携带方便,剂量准确,无需换算单位。

胰岛素注射笔以单位为刻度,转动一个刻度时可听到响声,患者可通过听觉来判断剂量,所以即使视力障碍的患者,也能较好地使用胰岛素注射笔,误差率明显减小。

1.4 胰岛素泵 能够模拟正常胰腺胰岛素分泌模式,按照机体需要进行程序化设置,24h 持续向体内输注微量胰岛素,餐前再按照需要输注负荷量胰岛素使血糖得以稳定控制,有强化控制血糖的优势。

胰岛素给药途径的研究进展

胰岛素给药途径的研究进展

胰岛素给药途径的研究进展
陈钟黎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
【年(卷),期】2014(033)003
【摘要】胰岛素(INS)治疗糖尿病始于1922年,至今仍为治疗1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2型糖尿病患者经饮食,口服药物不能维持适宜的血糖水平时,胰岛素亦作为最后的治疗选择。

胰岛素的给药途径为皮下注射,但是胰岛素生物半衰期短,病人需频繁注射用药,给病人带来疼痛和不便。

而且长期注射胰岛素还会出现浮肿,超剂量给药还会引起低血糖休克等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和身体影响。

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有非注射胰岛素制剂的研究报道,剂型有肺部吸入刹(经肺泡吸收)、口腔喷雾剂(经颊黏膜吸收)、鼻腔喷雾剂(经鼻黏膜吸收)等等。

本文就非注射途径胰岛素途径及疗效进行相关概述。

【总页数】1页(P77)
【作者】陈钟黎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药剂科 2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1
【相关文献】
1.胰岛素给药途径及研究进展
2.胰岛素给药途径的研究进展
3.胰岛素给药途径研究进展
4.胰岛素给药途径及研究进展
5.胰岛素给药途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转为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对新发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的效果评价

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转为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对新发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的效果评价

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转为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对新发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的效果评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疾病之一。

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而2型糖尿病占据了糖尿病患者的大多数。

在治疗2型糖尿病的过程中,胰岛素一直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药物。

目前,胰岛素治疗已经有了不少新的进展,其中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和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就是两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转为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对新发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的效果。

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两种治疗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胰岛素泵是一种用来持续输注胰岛素的装置,可以模拟人体自然的胰岛素分泌。

它可以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自动调节胰岛素的释放量,可以很好地控制血糖水平。

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则是指患者每天需要注射多次胰岛素来维持血糖的平衡。

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而且适用的患者群体也有所不同。

那么,对于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转为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的效果如何呢?首先我们可以从临床实践中汲取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数据。

一些研究表明,对于一部分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

对于一些其他患者来说,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也同样有效,而且成本更低,更加方便操作。

从患者的角度来看,对于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转为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的态度如何也是很重要的。

有些患者可能更愿意选择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方法更加自由、方便,而且可以更好地适应自己的生活节奏。

而有些患者可能更加倾向于选择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方法更加精准、可靠,而且能够更好地控制血糖波动。

当然了,我们也不能忽视医疗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效率。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认为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是一种更加经济、有效的治疗方式。

而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的价格昂贵,操作复杂,需要定期更换器械,对医疗资源的消耗也更大一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胰岛素经皮给药研究进展
宋宏林;李艳芹;沈小洁;郭伟英
【期刊名称】《辽宁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25)005
【摘要】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TTS)是指经皮肤给药而起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制剂。

控速释药体系(Controlled relese drug delivery system),亦称控释制剂。

是指药物从制剂中按一定的规律缓慢、恒速地释放,使机体内药物浓度保持相对恒定而发挥治疗作用,消除或减轻副作用,确保疗效和安全的药物剂型。

【总页数】3页(P65-67)
【作者】宋宏林;李艳芹;沈小洁;郭伟英
【作者单位】锦州医学院药学院;锦州医学院科学实验中心电镜室,辽宁,锦
州,121001;解放军93163部队门诊部药房,黑龙江,哈尔滨150001;锦州医学院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44.9
【相关文献】
1.胰岛素给药途径的研究进展 [J], 陈钟黎
2.胰岛素给药途径的研究进展 [J], 宁玲芝;孙玺荣
3.胰岛素口服纳米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J], 盛剑勇;杨晓宇;陈佶棠;彭天昊;杨祥良
4.电致孔-离子导人技术对胰岛素经皮给药促渗作用的研究 [J], 滕海峰;李津明;王双霞;李鑫;单寅鑫;莫长涛;谭家玉
5.胰岛素经皮给药研究的新进展 [J], 蒋国强;昝佳;戚明;丁富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