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经皮给药系统详述 PPT课件
![经皮给药系统详述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e36330c71fe910ef12df8e8.png)
经皮给药系统市场前景
➢ 经皮给药系统已成为第三代制剂研究重点之一, 美国2002年TDDS销售收入380亿美元,预计2010 年可达800—1000亿美元.
➢ 根据世界医药市场专家的估测,该剂型药品将会 有较高的发展速度,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7.8%。 到2005年,40%以上的美国制药企业将生产透皮 吸收制剂.
小分子透皮吸收促进剂
1 .1透皮吸收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 ➢月桂氮草酮及其同系物 ➢有机酸有机溶剂类 ➢表面活性剂 ➢萜烯类 ➢联合应用:桉油+丙二醇
薄荷油+氮酮
大分子促渗剂
1.2新型脂质体----(传递体, transfersomes) ➢变形能力比普通脂质体大5个数量级 ➢可穿过自身大小1/5的小孔 ➢高度亲水,可顺水化梯度穿透皮肤 ➢可转运各种极性及分子量的药物透过皮肤 ➢制备脂质体材料及脂质体本身的a公司开发的信用卡大小的经皮贴 片E-TRANS包括电极、一个电子调控器和 一组电池。其中一个电极上有一个药物储 库,另一个电极上的一个含有盐水的储库 被用来恢复电化学平衡。其开发的芬太尼E -TRANS已在美国获得认证。这套装置使用 非常方便,患者在按下按钮几分钟内即可 感到疼痛减轻
子结构的改造,使其成为亲脂性的有很好透皮性 的生物转化型前体药物。透过皮肤后经组织内各 种酶的代谢后转变成活性母体药物。 ➢维生素C维生素C棕榈酸酯 ➢酮洛芬酮洛芬异丙酯
化学促渗剂
➢传统促渗剂分子量小,在发挥促渗作用的同 时,自身也易渗透进入皮肤, 引起皮肤的刺 激和炎症反应,
➢因此研发一种无药理活性、无毒、无刺激、 无过敏的大分子促渗剂显得尤为重要。
离子导入技术(Electrophoresis ) ➢利用直流电流(通常小于500mA/ cm2)将离子型
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f2a3a2daf45b307e871974b.png)
张志燕 等 l 2 模 拟 皮肤类脂 成 分 制备 类脂 液 晶 . 采用 偏 振光 显微 镜 、 D S C、 X R S及 折 射 率等 方 法 , 研
究枝 叶油与 类脂 液 晶 之 间 的相 互作 用 , 同 时还 制 备
了类脂 液 晶 以替 代 皮 肤 进 行研 究 。沈 子 龙 等 【 2 ] 用
郭立玮 等 【 1 _ 采 用正 交 实 验 设 计 筛 选 处 方 和 工
内蛋 白质相互 作用 ; 张 志 平 等 用扫 描 电镜 观察 在 薄 荷脑 作用 下, 胎 儿皮肤 表 面皱褶 增 多, 角质 层局 部 断裂脱屑 , 表皮细胞 间跋 加宽 , 毛 囊 口扩展 。提示 其 作 用与改 变 皮 肤表 皮 结构 密切 相 关 。 陈 国 神 等 o 】 采用差示 扫描 量 热 计 ( DS C) 分析结果, 揭 示 了 月桂
透 皮速率 产生 主要 影 响 , 在 此 方面 的 研 究亦 进 展 很
度增 加 . 从 而使药 物分 子 易于转 运 。翟光 喜 等¨ ”通
过扫描 电镜和 体 外透皮 吸 收实验证 实 了低分 子 肝素 脂质体 喷胶 透皮 吸收机 制 为对 角质层 的脂 质发 生作
快 。季幕 清等 H 探 讨 了硝普 钠 透 皮给 药 的 可能性 .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164847ef46527d3240ce091.png)
宠 王云 1 西 交 免 , 彩 (. 安 通大学医 药 院 科. 安市 7 09 . 安交 学药 院药 教研室 西 西 1 4 ; 西 通大 学 剂 0 2 , 安市
704 ) 109
中图 分 类 号 : 2 6 R 8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1 4 82 0 )4 20 0 10 0 0 (0 2 0 04 3
经皮给药系统 ( rn dr l h rp ui ssc TT ) a sema tea e t ytm. S 是 F c 李玉珍等采用离体 鼠皮 以简单小室装 置和紫外检测法进 指 经皮肤给药 而起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制剂 。TT S系统具有 打 实验。 结果表明 , 盐酸罂粟碱 可穿透皮肤吸收 , 且随药物 浓度 超越一般 给药 方法 的独特优点 ,可 以不 经过 肝脏 的 “ 首过 效 的增大 、 时间的延长 , 药物透过 量也随之增多 ; 透皮促进剂二 甲 应 . 没有 胃肠道消化液的破坏 , 供了可预定的 、 提 较长的作用 基亚砜 ( 0 、 5 %) 二甲基 甲酰胺 (0 o e 1 都可促进本 5 %)Azn ( %) 时间 , 降低 了药物毒性和副作用, 维持稳定 、 持久的血药浓度 , 药 的透 皮 吸 收 , 中 以 5 % 二 甲基 亚 砜 的 作用 最 佳 】 其 0 。 进 而提 高疗效 . 减少给药 次数 , 使给药更为方便 。T Ts系统 以 1 4 川芎贴膏 其 独特 的优点成 为第 三代药物制剂开发研究的重点 之一 . 发展 J『 I 芎贴膏是由川芎 、 丹参 、 片等药物组成 , A o e 冰 以 z n 为透 非 常迅速 硝酸甘油贴 片自 2 0世纪 8 0年代问世以来, 一直是 皮促渗剂的缓释长效 制剂 。 向志采用离体鼠皮 以自制的单 室 龙 世 界上最畅销的 5 O种药物之一 。国内也相继 研制出 r东莨 扩散装置和紫外检测法 , 研究 了川芎贴 膏的透皮吸收及其影 响 菪碱贴片 可乐定贴片 以及尼群 地平贴片等 . 有的 已获 准上市 , 因素。结果表明. A o e 加 zn 的川芎贴膏 透皮吸收量在实验开 始 有的正进 人新药审批阶段 , 还有许多药物的透皮制剂正处于研 后 l h为不加促渗剂川芎贴膏的 20 .3倍 . h时为 20 2 .1倍 ;而 究和开发之 中。到 目前为止 , 中药的透皮制剂还仅限于局部作 加二 甲基 亚砜的对照贴膏透皮 吸收量在实验开始后 l h时为无 用, 尚无疗效确切 、 发挥全身作用的 中药透皮制剂上市: 令人 但 促渗剂川 芎贴膏的 1 5 0倍 . h时为 1 3 2 7倍 : A o e 加 z n 的川芎 可喜 的是 , 许多药学工作者正在进行中药透皮制剂的基础 和临 贴 膏透皮 吸收量在 2 h时为无促渗剂川芎贴 膏的 2 4 倍 ,为 4 7 床实验研究。 为了加速 中药的剂型改革 , 中药走 向世界 , 使 研究 对照川芎贴膏的 2 2 倍 0 7 :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 本文拟对近年来 国内 15 利湿平软膏 有关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相 关研究及报道作一 回顾 , 并对一些 利湿平软 膏是 由骆驼蓬子 太仙子和秋水仙 3睐药材制成 关键性 问题进行探讨 , 以期对今后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有 的。 张学农等以利湿平软膏中骆 驼蓬子 的主要成分去 氢骆驼蓬 所 帮助 和启 发 : 碱的透皮速率 为指标 , 采用 离体 鼠皮 以 F a z rn 扩散池 和紫外检 在众多的研究当中我们不难发现 , 解决贴剂透 皮吸收速率 测法 . 用正交试验设计 , 应 考察 了 3种软膏基质石蜡 、 羊毛脂和 和缓解贴剂的刺激性问题 已成为 T Ts制剂研究的关键 。 目前 Azn o e的不 同用量对药效成分渗透量 的影响 , 丽筛选出利湿 从 研 究最多的是氮酮 ( g n ) 它对 亲水性和疏水胜药物都能显 平 软膏处方中基质的最佳组成为 :石蜡 1 % 、 A oe , O 羊毛脂 6 %、 A- 著增加其透皮速率 . 作用 比 DMF、 DMA、 DMS O等强得多 . 且 z n 2 o e %。其中 . AzF 以 ol e的加^量对透 皮速 率影响最大 , 且以 无毒性 , 使用安全 ^们对丙二醇( G) 油酸 ( P 、 0A) 和亚油酸 2 %Azn o e的效果最为理想 】 。 等促渗剂的研究也 比较多 0 , 研究显示 , G、 vP、 P P 油酸对 左 16 嚷喘 潦膜剂 炔诺孕酮饱 和乙醇溶 液有 明显的促渗效果 ; G、 P 油酸 A o e zn 咳喘涂膜剂 系采用黄柏 、肉桂 、 麻黄等 6味药材的有效成 均自 增加 甲氧氧普胺 ( tc pa d ) E Meo l rmie 的穿透作用。 o 近年来 人 分, 通过 制剂加工而成的经皮 给药 系统。刘建平等以双室渗透 们还 发现 了一些新 的透皮 吸收促进 剂 .如 . 一二 甲氨基异 扩散装置 ( F a z 与 rn 槽相似 ) 离体 鼠皮 为模型 , 、 采用双渡长薄 前酸十二烷酯和 . N一二 甲氨基乙酸十二烷等 。有些透皮吸 层扫描法检测涂膜剂 成分之一 的黄芩苷渗透量 . 考察常用透皮 收促进剂单独使用效果不佳 , 故经常联台使用 .一般 由一种亲 促 进剂对它的影响 结果 , 在几种 常用促进剂 中, 对黄芩苷的促 水性分子和一种亲油性分子共 同组成 , 亦称为二组分 系统。常 渗作用强弱依次为 : o e油 酸 、 Azn 、 丙二醇 . 其中体积分数为 6 % 见的二组分 系统是 氮酮 丙 二醇系统和油 酸 一氮酮 系统 。同 的 Azn 可使黄葶苷的渗透 速率提高 1 倍 一。 oe 7 =: “ 时 . 人发现 , 有 某些中药也具有与 Azn 相似的促进 作用。 oe 现将 2 中药促 进剂 的应用 近年来报道 的中药促进 剂和多元促进剂综述如下 。 2 1 薄 荷脑、 薄荷醇 荷油 薄 1 A o e 多种 中药 的促 渗作 用 zn 对 据报道 . 薄荷脑对 扑热 息痛 、 甲硝唑有明显促渗作用 … 。 1 1 葛根素 . 实验证 明 。薄荷脑具有显著促进扑 热息痛透皮吸收的作用 , . 王锦等采用离体仔猪皮 简单小 室装置和紫外检 测法 , 研 井在扫描 电镜下观察到,薄荷脑实验组 的胎儿皮肤皱折增多 , 究 不同浓度的 A o e 葛根素透皮吸收作用 的影响。 zn 对 实验结 角质层局部断裂脱 屑 , 翻卷呈破棉絮状 . 表皮细胞间隙加 宽, 毛 果表明 . 经皮吸收 1 h 含 0 1 2 3 2 . 、 %、 %、 %Azn 的 2 oe %葛根素 囊 E扩展 , l 毛于因毛小皮剥脱而变细=提示薄荷脑促进扑热息 擦 剂 的透 皮 吸 收 率 分 别 为 1 % 、2 9 、4 8 、 1 5 45% 46 % 痛 透皮吸收 的机制与改变表皮结 掏密切 相关 ;薄荷醇对水扬 5 2 =经 F 检 验 和 Q 检 验 表 明 , Azn 各 个 组 之 间 以 及 69 % 含 oe 酸、 抗生素 5 氟尿嘧啶、 曲安缩松、 双氯灭痛等有促渗作用 ; 不 含 Azn o e的对 照组之 间 ,其透皮 吸收率差异有 非常显著性 薄荷油对达克罗宁有透皮吸收促进作用 m。 ( P<0 0 ) 。 .1 。 2 2 龙脑 【o n l on. . b r e b r 又名冰片 ) 1 2 阿魏 醴 + 朱健平等 “ 以改 良的 F a g双室渗透装 置进行药物体外 rn 魏 莉 等 采 用 离 体 裸 鼠皮 肤 以 V l al a—e in扩 散 池 和 he 渗透试验 , 以家兔在体试验 和人体皮肤苍 白试验进行药物活体 HP c检测法 , L 研究 了阿魏酸 的透皮吸收及其影 响因素 实验 透度的试验证明 , 在整体兔试验 中 , 龙脑能使水杨酸经皮 吸收 结果表 明 ,阿魏酸 可以透过皮 肤 ,其渗透 系数 与浓度呈 正相 增加 ; 在志愿者前臂 内侧试 验中,龙脑 能提高醋酸 曲安 奈松 的 关 。游离阿魏酸的促 渗系数 较其钠盐太 .前者是后 者的 5 3 l 生物利用度。 另外 . 离体蛇蜕皮吸收试验中, 在 龙脑能增 加甲硝 倍 ; %Azn 对 阿魏酸有很好 的促透作用 , 1 oe 其渗透系数为饱和 唑、 氟屎嘧 啶的透度吸收, 存在剂量 效应关系。 提示龙脑是一种 阿魏 酸 的 3 1 倍 。 4 。 有救的透皮吸收促进剂。 1 3 盐 酸粤 粟碱 2 3 川 芎 提 取 物 .
药物透皮给药系统
![药物透皮给药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4403c07b763231126fdb1145.png)
(一)膜控释型
膜控释型TDDS(membrane-moderated type TDDS)主要由背衬层、药物贮库、控释膜、粘胶 层和防粘层五部分组成。
在此系统中,药物贮库黏附在背衬层上,另一 面覆盖控释膜,贮库中药物分子通过控释膜释放。
控释膜的外层涂有压敏胶,以帮助贴片粘附于皮 肤。压敏胶中也可加入药物作为负荷剂量,使药 物能够较快达到治疗的血药水平。
该装置很适合研究液体介质中成分的经皮扩 散而不受重力的影响。
流通扩散池
流通扩散池
流通扩散池由两个不锈钢半室叠合而成, 皮肤样本固定在两个半室之间,用螺丝钉固 定。另配有一玻璃贮藏液管,采用恒流蠕动 泵从贮藏液管向接受室定量输入接受液(如 4ml/h),由另一侧管流出。
这种装置可较好地模拟药物经皮渗透的 实际过程。
3、氮酮类化合物
月桂氮卓酮(laurocapam),也称Azone。 Azone能够扩大角质层中的细胞间孔隙,提高 通过细胞间隙的水溶性药物的透过量,促进溶 解在低级醇当中的脂溶性药物的透过。
Azone不仅对小分子药物有渗透作用,对蛋白 质类、多肽类药物也有促进作用。此外, Azone与其他促进剂合用常有更佳效果,如与 丙二醇、油酸等都可配伍使用。
保护层
保护层的作用是指防止胶黏层的粘连,使用 前撕去使释放药物。
一般选用自由能低的塑料薄膜。如聚乙烯 (PE)、聚苯乙烯(PS)、硅化聚氧乙烯、聚 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酯(PET)等。
四、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工艺
经皮给药系统根据其类型与组成有不同的制 备方法,主要分三种类型:涂膜复合工艺、充 填热合工艺及骨架粘合工艺。
1、有机溶剂类
包括乙醇、丙二醇、丙三醇、聚乙二醇(低分 子量)、乙酸乙酯、丁醇、异丙醇。这类低级醇 在经皮给药制剂中经常用作溶剂,溶解药物,同 时溶胀角质层中的类脂,从而具有一定的促渗作 用。
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综述
![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e7e020b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d8.png)
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综述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摘要所谓经皮给药制剂,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剂型。
本文阐明了典型中西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给药机理和特点,对国内外有关中西药经皮给药制剂及其各组件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已形成了诸多药物剂型,其中以口服与注射剂最为常用。
传统给药方法普遍存在血药浓度波动,以及通过消化道吸收时易受消化液、食物等因素干扰等缺点,又有部分被肝脏破坏(首过效应),以致疗效降低,需频繁用药,剂量较大。
加之有些药物对胃肠粘膜有刺激性,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
注射用药需要一定技术与设备,很不方便,且注射引起疼痛,依从性差,经皮给药制剂便应运而生了。
一、西药经皮制剂目前西药经皮制剂已有十多个品种上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经皮制剂包括使人戒烟的烟碱贴片、止痛药(如芬太尼) 贴片、镇定药可乐定、治疗运动病的东莨菪碱贴片、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硝酸甘油) 贴片、妇女停经后使用的雌二醇贴片以及治疗男性疾病用的睾酮贴片等。
近年来,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人们除了大量研究这些小分子激素和镇痛类药物经皮制剂外,还对一些生物大分子多肽或蛋白质类药物进行了研究,试图将其制成安全方便的经皮给药贴片,以解决这些生物大分子药物本身所存在的临床应用缺陷。
二、中药经皮制剂中药外治历史悠久,疗效显著,因此,中药经皮制剂的开发受到国内外的关注。
但由于中药多为复方药,药味较多,成分复杂,选择性及专一性较差,给中药经皮制剂的研究及应用带来困难。
国内有关中药经皮制剂的研究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初期。
但迄今中药经皮制剂仅限于局部应用,其中疗效确切的很少。
通过分析中药外用膏药剂的有效成分建立有效成分数据库,以便对有效单体的经皮吸收性进行研究、开发有效的经皮促进剂和促进方法;同时,将中医的综合诊治理论同经络学、脏象学等传统的中医理论相结合,可能是开发中药经皮制剂的有效途径。
经皮给药
![经皮给药](https://img.taocdn.com/s3/m/eade8e230722192e4536f6cb.png)
22 贴剂
贴剂由背衬层、有(或无)控释膜的药物储库、黏合 剂层及临用前需除去的保护层组成,根据其结构大致分 为储库型和骨架型,贴剂的载药量大并具有缓释、控释 作用。 郜琪臻等采用经皮微渗析取样技术联合HPLC,研究了 自行开发的美洛昔康贴剂对裸鼠在体皮肤的渗透性,美洛 昔康经皮吸收后在裸鼠皮肤中的浓度可迅速达到稳态浓度, 并在实验时间内维持该浓度。
23 脂质体
脂质体具有类脂双分子层,与皮肤有较好的亲 和性,是目前经皮给药制剂常用的载体之一。脂质 体能较好地包裹亲水或亲油性药物,对难溶性药物 具有增溶作用,从而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同时它还 可作为药物储库,增加药物在皮肤的滞留量和滞留 时间。
陈彤等研究了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经皮给药的 经皮规律,所得皮肤药-时曲线符合一室模型,实验表 明盐酸米托蒽酯制成脂质体皮肤局部给药可实现局 部皮肤靶向,有望用于治疗恶性皮肤病变。 韩飞等对固体脂质纳米粒和纳米结构脂质载体 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研究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表明 其可以增强药物稳定性,能在皮肤表面产生包封效应, 增加皮肤水合作用,具有药物靶向性,是极有发展前 景的新型经皮给药系统
韩飞等对固体脂质纳米粒和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研究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表明其可以增强药物稳定性能在皮肤表面产生包封效应增加皮肤水合作用具有药物靶向性是极有发展前景的新型经皮给药系统微乳作为经皮给药载体可显著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在皮肤表面快速形成较高的浓度梯度使药物的经皮速率明显增加
TDDS概述
25 其他
除以上4种研究较多的经皮给药制剂外,还有气 雾剂、凝胶剂和涂膜剂等常见剂型,以及β-环糊精包 合物、磷脂复合物和纳米粒等经皮给药新剂型。新 型制剂方法的使用不仅使许多原有经皮给药的药物 效果变得更佳,更使得一些以前不适合经皮给药的药 物能够采用这种方法应用于临床。
经皮给药
![经皮给药](https://img.taocdn.com/s3/m/85bc7eea172ded630b1cb678.png)
大分子促渗剂
1.2新型脂质体----(传递体, transfersomes) 1.2新型脂质体----(传递体, transfersomes) 新型脂质体---变形能力比普通脂质体大5 变形能力比普通脂质体大5个数量级 可穿过自身大小1/5 1/5的小孔 可穿过自身大小1/5的小孔 高度亲水, 高度亲水,可顺水化梯度穿透皮肤 可转运各种极性及分子量的药物透过皮肤 制备脂质体材料及脂质体本身的稳定性等 仍是这项技术需要面对的问题
二.经给药促渗技术研究进展
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
经皮渗透吸收途径
完整表皮 药物 角质层、 角质层、真皮
毛细血管 体循环 体循环
皮夫附属器 皮夫附属器 药物 毛囊、皮脂腺、 毛囊、皮脂腺、 汗腺
化学方法
前体药物(Pro 前体药物(Pro - drug) : 主要通过适当的衍生 化改变药物的溶解特性等理化性质, 化改变药物的溶解特性等理化性质,使药物易于 渗透进入皮肤;待前体药物进入人体后, 渗透进入皮肤;待前体药物进入人体后,再经相应 酶的代谢产生活性成分, 酶的代谢产生活性成分,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化学促渗剂(Chemical 化学促渗剂(Chemical penet rationenhancer) : 主要是通过干扰角质层脂质双层结构产生的, 主要是通过干扰角质层脂质双层结构产生的, 即 作用在细胞间脂质的极性部分或非极性部分, 作用在细胞间脂质的极性部分或非极性部分, 影 响改变角质层的正常结构, 增加质脂的流动性, 响改变角质层的正常结构, 增加质脂的流动性, 从而提高药物的分配系数, 从而提高药物的分配系数,增加渗透量
离子导入贴片
离子导入技术优势:
•适用被动不能透皮吸收的药物 •需要精确释放的药物 •需要脉冲给药或病人自我控制的药物 •复杂的给药模式:渐高,渐低,变化或 是循环方式
经皮给药系统研究新进展
![经皮给药系统研究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f8070ee524de518964b7d63.png)
2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 药物的经皮吸收受表皮或黏膜的成熟性、完整 性,药物本身的理化特性,促吸剂和赋形剂, 皮肤的水合状态,体表面积等因素影响。 • 小分子量药物(<500)有适宜的水溶性和脂溶性 (油水分配系数对数值1-4),颗粒细小,则 有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 • 调节皮肤表面和给药系统内的pH值,使药物呈 分子型,将增加药物的渗透系数; • 包扎给药可增加皮肤水合状态50%,使紧密的 角质层结构发生改变,形成多孔而使药物易于 透过。
5 促透方法和技术的进展
• 化学方法 • 物理方法
– – – – – 离子导入(iontophoresis) 电致孔(electroporation) 超声波导入(sonophoresis) 激光技术 磁导入(Magnetophoresis)
• 热疗技术 • 微针透皮释药新技术 • 穴位给药
6 经皮给药新剂型
• 按基质大致分为贴片(patch)和巴布剂 (cataplasm)两大类, • 贴片常用压敏胶基质, • 而巴布剂则常用水溶性高分子材料作为载 药基质。
• 高分子材料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结晶 与结晶度、交联度、玻璃化转变温度对药 物的透皮吸收有重要影响
• 传统类型的压敏胶主要有三类:聚异丁烯 (PIB)、硅橡胶、聚丙烯酸酯等。一般根 据药物在压敏胶基质中的溶解度、分散系 数和渗透系数来选择各种压敏胶。
• • • • • B-环糊精包合物 磷脂复合物 脂质体 纳米粒 微乳(microemulsion)
7 展望
3 经皮给药制剂的基本类型
• 透皮吸收制剂一般都有背衬膜、含药基质、胶 黏剂和保护膜等数层结构。 • 按其结构可分为贮库型(reservoir)和骨架型 (matrix)两大类,
经皮给药系统详述
![经皮给药系统详述](https://img.taocdn.com/s3/m/a2add8f402d276a201292e16.png)
进入组织或体液循环的方法 • 有显著的促透作用 • 药物量消耗大、导入机体的药量相对较小 • 不能精确计算导入量,需要有专门仪器
离子导入贴片
• 离子导入贴片
离子导入是用利用电场的驱动作用,增加药物的经皮渗透速 率的一种方法。在离子导入系统中,一对很接近的电极被置于皮肤 上,在皮肤和下面的毛细血管间建立了一个电极电位。离子导入法 可有效地扩大能经皮转运的化合物的范围,包括蛋白质类和肽类。 因为电流可以被开、关和改变,所以离子导入能被快速发动和取消, 使药物的转运被很好地控制和调整。
• 今后10 — 15年内,有1/3的现用药将采用透皮吸收制剂.
二.经皮给药促渗技术研究进展
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
经皮渗透吸收途径
完整表皮 药物
角质层、真皮
毛细血管 体循环
皮夫附属器 药物
毛囊、皮脂腺、 汗腺
体循环
化学方法
• 前体药物(Pro - drug) : 主要通过适当的衍生化改变药物的溶解特性等 理化性质,使药物易于渗透进入皮肤;待前体药物进入人体后,再经相 应酶的代谢产生活性成分,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经皮给药应用
• 经皮给药在ERT中的应用 • ERT(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y)雌激素替代疗法 已有60年的历
史。大量研究表明,ERT对妇女更年期综合症,骨质疏松症,老年 性痴呆症,心血管疾病都有防治作用。
经皮给药应用
• 临床实践证明ERT能使冠心病的死亡风险降低50℅,骨折,骨疏松危险降低60℅。 • 然而ERT相关的癌变发生率增加一直是影响起普及的重要因素,从长期临床统
纳米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纳米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483a632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1f.png)
纳米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一、内容综述纳米经皮给药制剂是一种新型的靶向药物递送系统,它通过将药物包裹在纳米颗粒中,实现对特定部位的有效治疗。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纳米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对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首先纳米经皮给药制剂的设计和制备是研究的核心环节,研究人员通过调整纳米颗粒的形貌、大小、分布等参数,以及选择合适的载体材料,实现了对药物的高效包裹和释放。
此外还通过表面修饰、复合等手段,提高了纳米颗粒与皮肤组织的亲和力,增强了药物的渗透性和生物利用度。
其次纳米经皮给药制剂的靶向性也是研究的重点,通过对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入了解,研究人员开发出了多种具有靶向性的纳米经皮给药制剂。
例如基于肿瘤细胞膜上的特定受体,设计出能够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的纳米颗粒;或者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药物递送到肿瘤细胞内部,实现对肿瘤的精准治疗。
再次纳米经皮给药制剂的体内过程和安全性也是关注的焦点,研究人员通过多种手段,如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技术,表征了纳米颗粒在体内的行为和分布规律;同时,通过细胞和动物实验,评估了纳米经皮给药制剂的生物相容性和毒性。
这些研究结果为纳米经皮给药制剂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纳米经皮给药制剂的应用前景广阔,除了传统的皮肤病、肿瘤等疾病的治疗外,纳米经皮给药制剂还可以用于疼痛控制、抗菌、抗病毒等领域。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相信未来纳米经皮给药制剂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纳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纳米技术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纳米技术是一种利用纳米尺度的材料和器件来实现特定功能的科学技术,它的出现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药物领域,纳米技术的应用更是让人们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
首先纳米技术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传统的药物在人体内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才能发挥作用,而这些反应往往会导致药物的失效或副作用。
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c5e7dcf9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76.png)
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皮给药系统在药物传递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经皮给药系统是一种将药物通过皮肤直接输入人体的治疗方法,具有便利、痛苦小、避免肠道和首过效应等优点。
本文将对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应用案例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一、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1.1 药物传递机制的研究经皮给药系统的关键在于药物能够穿透皮肤屏障进入人体。
因此,研究人员对不同药物在不同部位的渗透、吸收和释放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探索活性物质的理化性质以及肤层的结构特点,以找到最佳药物递送途径。
1.2 递送系统的设计优化递送系统的合理设计是实现经皮给药的关键。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组分、配方和制备方法来优化递送系统。
例如,通过添加促渗剂、选择合适的载体材料以及调整递送系统的酸碱度和温度等参数,提高药物的透皮效果。
1.3 皮肤反应与安全性评估为了保证经皮给药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人员对皮肤的反应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评估。
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评估经皮给药系统在皮肤上引起的局部刺激、过敏和毒性反应,以确保药物的使用安全。
二、经皮给药系统的应用案例2.1 贴剂类药物贴剂类药物是经皮给药系统中最常见的应用形式之一。
例如,疼痛贴剂通过皮肤递送止痛药物,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
另外,贴剂类避孕药物、贴剂类心血管药物等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2 透皮吸收剂透皮吸收剂是一种能够促进药物透过皮肤的物质。
这类物质常常用于改善透皮药物的渗透性能,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透皮吸收剂包括增渗剂、吸收促进剂与渗透增强剂等。
2.3 经皮注射技术经皮注射技术是一项新兴的经皮给药方法。
通过微创技术,药物可以直接注射到皮下组织,实现快速而精确的给药。
经皮注射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副作用小等优点,并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生长激素治疗等领域。
三、经皮给药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3.1 新型药物递送技术的研究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正在致力于寻找新型的药物递送技术,以提高药物在皮肤上的透过性。
经皮给药促渗透化学方法研究进展
![经皮给药促渗透化学方法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4b57cc4aaea998fcd220e4a.png)
经皮给药促渗透化学方法研究进展经皮给药系统是目前国内外研究重点,经皮给药促渗透方法有很多种,本文主要介绍化学促渗透方法的研究新进展。
标签:经皮给药;渗透;化学方法;研究进展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TTS或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TDDS)指通过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疗效。
它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提供可预定的和较长的作用时间,降低药物毒性和副作用,提高疗效,减少给药次数,给药方便[1]。
经皮给药系统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随着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不断发展,经皮给药促渗透方法也有了很大发展。
本文主要介绍化学促渗透方法的研究新进展。
1 TTS基质的改进实验证明,药物透皮吸收在较大程度上受赋形剂的影响,基质的改变可大大增加药物透过率。
目前应用较多的黏合基质为聚异丁烯类、聚硅氧烷类和聚丙烯酸酯类。
Kim等[2]曾研究几种黏合基质对他克林透皮的影响,发现丙烯酸酯类基质对透皮有明显促进作用。
2渗透促进剂渗透促进剂是指所有能增加药物透皮速度或增加药物透皮量的物质。
可分为亲脂性溶酶类、表面活性剂类、角质层保湿与软化剂、二组分及多组分系统等。
常用的有氮酮、亚油酸、尿素、α-吡咯烷酮、丙二醇等。
中药促渗剂有川芎提取物、冰片、樟脑、薄荷脑等。
还有新开发的促透剂N,N-二甲氨基异丙酸十二烷酯(DDAIP)和N,N-二甲氨基乙酸十二烷酯(DDAA)。
李国锋等[3]通过比较三种促渗剂氮酮(AZ)、肉豆蔻酸异丙酯(IPM)和单月桂酸甘油酯(GML)为透皮促进剂,以酮基布洛芬为模型药物,发现这三种促渗剂对药物经完整皮肤的促透能力为IPM> GML>AZ,对药物经剥离角质层皮肤的促透能力为GML>IPM>AZ 。
近年来,许多试验研究表明一些中药提取物及成分对药物经皮吸收具有促进作用。
微针经皮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微针经皮给药系统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2a8c14caf45b307e971972b.png)
微针经皮给药系统研究进展作者:郭庆陆孙桂平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19期摘要:经皮给药系统是指药物经皮肤吸收进入体循环,而到达作用部位,发挥其药效的一种给药策略。
微针可刺穿皮肤角质层,使药物渗透率大大提高。
微针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经皮给药方式,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微针经皮给药技术的研发日渐成熟,针对其应用的研究越来越广泛。
不仅用于经皮给药,还应用于美容领域。
本文将介绍微针的种类及其应用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微针;经皮给药;应用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也称经皮治疗系统,是药物进入人体的一种方式。
与传统口服和注射给药方式相比,该方法具有多种优势。
首先,疼痛感小,患者可接受度强;其次,药物经皮吸收,降低了肝脏的首过效应及肝肠的灭活作用。
1.微针的特点和分类微针一般是指通过微细加工工艺制作的尺寸在微米级,直径在30-80μm,长度100μm以上,呈针状的结构。
实验证明微针在皮肤上时,就能使渗透量增大1000倍,当微针移除10s 后,渗透量增大10000倍,移除1h后皮肤渗透量增大了25000倍,使用微针后皮肤渗透药物时,时长可维持将近5h[1]。
1.1 实心微针实心微针的使用方法为刺破皮肤角质层,形成微小孔道,移除微针,将药物敷贴于微针作用部位,使药物通过微小孔道扩散入皮肤。
已有实验表明,实心微针可提高药物的吸收效率,由于在实验动物上容易操作,实心微针多用于实验研究,产品和应用中较少见。
其优势为制作工艺相对简单,可使用的制作材料很多,如玻璃、陶瓷、不锈钢、硅和非降解聚合物等。
1.2 可溶性微针采用可生物降解、可溶性聚合物和多糖制成的微针,称为可溶性微针。
将药物与可溶性聚合物混合制成微针,使用时将微针贴片在皮肤内保留一定时间,药物分子从针体刺穿皮肤形成的通道中释放进入皮肤。
与实心微针和镀层微针相比,可溶性微针降低了刺入皮肤断裂的可能性。
醇质体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醇质体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3b6075cf01dc281e53af078.png)
红斑指数几乎相同 , 说 明醇质 体有 很好 的皮肤耐受性 。
2 醇质体应用 的研 究
2 . 1 醇质体的局部应用
将米诺地尔制成醇质体用 于治 疗秃
频繁给药等优点 , 但同时也有其局限性。由于皮 肤对 药物的吸 收速度 和剂量有 限 , 因此 在很 大程 度上 限制 了经皮 给 药 的途 径 。因此 , 如 何促 进 药物 透 皮 吸 收 是 经 皮 给 药 制 剂研 究 的 关键 。 醇质体是由磷脂 、 高 比例 乙醇 和水组成 的一种 新型脂 质
经 皮给药 系统是药物透过 皮肤 吸收 的 1 种给药方法 , 是药 剂学 中新 型的领域 。经皮给药制剂具有 l 临床上 的独特优点 , 首
先避免 了首关效应 、 维持恒定的血液浓度和药理效应从而可增 强治疗效果 , 减少不 良反应 的发生 , 缓解药 物释放 时间带来 的 红斑指数 , 结果 发现醇质体 溶液组与 生理盐水 组无明显差 异 ,
・
1 6 7・
・
讲 座 与 综 述
・
醇 质体 在 经皮 给 药 系统 中的研 究 进展
袁 海玲 , 武新安 , 杨 煊
【 关键词】 醇质体; 经皮给药; 皮肤 【 中图分类号】 R 4 5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 3 2 9 6 ( 2 0 1 4 ) 0 3 B一 0 1 6 7 — 0 2
体, 与普通脂质 体相 比有 着不 可替代 的优势 , 包封率高 、 其粒径 较小 , 有很 高的变形性 , 可完 整渗透 到皮肤深层 从而 提高治疗 效果… 。基于醇质体 的独 特优势 , 随着 医学技 术的发展 , 醇质 体载体在经皮给药系统 中将扮演 越来你越 重要 的角色 。现将
中药经皮给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中药经皮给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6a55ad849649b6648d7472c.png)
膜剂 、 凝胶 剂 、 巴布剂 、 穴位敷贴剂和贴 片剂 等的发展 。
1 1 涂膜剂 : . 涂膜剂系指用有机溶剂溶解成 膜材 料及药物 而制成 的外用剂 型。涂 于患处 时 , 剂挥 发后形 成薄膜 以 溶 保护创面 , 同时逐渐释放 所含药 物起治 疗作用 。涂膜剂 制
适 合 中 药 的 特 点 。
如何选用 先进 的中药提取分 离技术 , 使其 既富集 中药
提取 物中有效成分 , 减小体 积 , 于成型 , 便 又保 持药物 的疗 效, 增强药物的透皮吸收 , 实现成 品质量稳 定可控 , 建立 起 符合 现代 透皮 理念 的科学 检测 指标 应该 是今 后研 究 的主
备工艺简 单 , 使 用 时亦 有 诸 多优 点 。吴 广侠 等 以雄 在
黄、 冰片为主要 成分 制成 雄冰 涂膜 剂治 疗 隐翅 虫皮 炎 , 药
快 速、 持久地 释放 基质 中所 包含 的有效 成分 , 有给 药剂 具 量 准确 、 吸收 面积 小 、 血药 浓度 稳定 、 用 迅速 持 久、 作 使用 舒适方便 等优点。该剂型 已在多 方面获 得应用 , 万冬桂 如
较好 的生物 黏 附性 , 制法 简单 , 使用 舒适 。由于 凝胶 吸水
溶胀后所形成 的水 化凝 胶层 对药 物有 一 定 的控制 释放 作 用, 现己广泛用 于 缓释 、 释系 统。蔡 海敏 研 制 成乳 剂 控 型凝胶 基 质并研 究其 机理 , 现蓖麻 油作 为 油相 , 聚 山 发 在 梨酯 8 、 0 三乙醇胺作用下与水形成 O W 乳化液 , / 同时蓖麻 油作为卡波姆 的脂溶 性增塑剂 , 能插入 聚合物链 间削 弱大 分子 间相互 聚集 作用 , 坏大 分子链 间的交联 结点 , 而 破 从
经皮给药系统-透皮贴剂研究进展
![经皮给药系统-透皮贴剂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d6be6ec0912a216147929e4.png)
经皮给药系统-透皮贴剂研究进展药学2班万国运 2010071202【摘要】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TDDS)或称经皮吸收制剂(Transdermal Thrapeutic Systems,TTS)是指经皮肤贴敷方式用药,药物由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实现疾病治疗或预防的一类制剂。
常用的剂型为贴剂或贴片,还包括软膏剂、硬膏剂、涂剂和气雾剂等。
贴剂指可粘贴于皮肤的薄片层状制剂,包括皮肤局部传递和透皮传递的贴剂,药物透过皮肤吸收分别进入局部靶组织或全身循环系统产生治疗作用。
贴剂一般载药量较小 ,只适合于活性高 ,用量少的药物,具有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用药方便,避免首过效应,减少胃肠道刺激的优点。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从透皮贴剂的研究历史、皮肤的构造、透皮贴剂的常用基质、贴剂种类,以及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及促进透皮吸收的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经皮给药;透皮贴剂;压敏胶;渗透促进剂;【前言】随着生物医药技术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逐渐加强,对医疗产品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还要求最大限度的降低副作用和减轻治疗过程中病人的不适感。
另一方面,现代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药物新剂型的出现,用口服或注射等常见方式给药,已不能充分发挥其治疗疾病的功效。
为了满足新的需求,经皮给药这一古老的给药方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得到了医药工作者的关注,经皮给药可以使药物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肠胃灭活,能够维持血液中药物浓度的稳定,提高药物利用率。
此外,经皮给药系统体积小巧,操作简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国内外对经皮给药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透皮贴剂作为经皮给药制剂的一种,已广泛用于日常生活疾病的治疗,下文就透皮贴剂的相关研究做一简要概述。
1.研究历史经皮给药制剂的历史渊源[1]很早,在公元前1300年前的甲骨文就有中药经皮给药的记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 统压敏胶存在 亲水性不好 、药物 释放速率 低 、对皮肤有 刺激性 和透气性差等 问题 。改善压敏胶 的综 合性能 以更好 的适 用 于 经 皮 给 药 系统 是 新 型 压 敏 胶 的 发 展 方 向 。新 型压 敏 胶 包 括
传统压敏胶 的改性压敏胶 、水凝胶型压 敏胶 和亲水性 聚氨酯压 敏胶等。
性 聚氨 酯压 敏胶 ,可克服传统压敏胶 的缺点 ,提 升压敏 胶 的性 能 。亲水性 聚氨酯压敏胶的优点 有 :亲水 性好 ,透 气性好 ,微 粘性 ,对皮 肤刺激小 ,具有透明性 ,耐低温 ,可生物降解 。
1 . 3 亲水 性聚 氨酯 压敏 胶
聚 氨酯 全 称 为 聚 氨 基 甲酸 酯 ,是 主链 上 含 有 重 复 氨 基 甲酸 酯 基 团 的 大 分 子 化 合 物 的 统 称 ,它 是 由有 机 二 异 氰 酸 酯 或 多 异 氰 酸酯 与二 羟基或多羟基化合物加 聚而成 。将 聚氨酯制 成亲水
聚 异 丁 烯 压 敏 胶 极 性 低 ,导 致 其 对 许 多 极 性 表 面 粘 附 性
效应 ,减少副作用 ,降低给药频率和改善 血药浓度 ,具 有更广 泛的应用前景 … 。压敏胶和药物 的渗 透性是经皮 给药系统 中的 两个研究 热点 ,新型经皮给药微装置 的研 究 ,对经皮 给药系统
Ke y wo r ds:t r a n s de r ma l d ug r d e l i v e y ;p r r e s s u r e—s e n s i t i v e a d h e s i v e s;c h e mi c a l e n h a n c e r s;p h y s i c a l p e ne t r a t i o n e n h a n c e r ;p o l y me ic r mi c r o d e v i c e s
3 1
人合适 的交 联 剂或 增 塑剂 ,可将 水凝 胶 制成 性 能优 异 的压 敏 胶 。水凝胶 型压 敏胶具备 水凝 胶和压敏胶 的共 同优点 :亲水性 好 ,透气性 好 ,弹性 大 ,粘 性 适 中,载 药 量 大 ,药物 相 容 性 好 ,药物经皮渗 透效 果好 。由高分 子量 的聚乙烯 吡咯烷酮和 寡 聚聚氧乙烯组 成的亲水性黏附系统 ( “ 亲水凝胶” ) ,与药 物有 良好 的相 容 性 ,作 为 压 敏 胶 已广 泛 应 用 … 。
特别是亲水性药物 。许多物理学途径可 提高亲水性药 物和亲脂 性药物 的渗透 ,如 电离子透 入疗法 、超声促 渗 、电穿孔 、显微 操作针 、磁导人 、光学机械波和 电子束辐射等 。这些新方法
对 不 同类 型生 物 活性 的药 物 有 很 多 益 处 。 微 针 阵 列 贴 片 通 过 微 针 的穿刺作用在皮肤 角质层上形 成微米级 的孔 洞阵列 ,从而 实 现 药 物 导 入 ,适 用 于 生 物 大 分 子 药 物 ;离 子 导 入 、 电致 孔 、电
关键 词 :经皮给药;压敏胶;化学促渗;物理促渗;微装置 中图分类 号 :R 9 4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0 0 1 — 9 6 7 7 ( 2 0 1 3 ) 1 3 — 0 0 3 0— 0 3
Ad v a n c e s i n Tr a ns d e r ma l Dr ug De l i v e r y S y s t e ms
Abs t r a c t :T r a n s d e r ma l d r u g d e l i v e y r s y s t e ms,u s i n g s k i n a s a v i a b l e r o u t e o f a d mi n i s t r a t i o n,we r e d e s i g n e d t o de l i v e r a t h e r a p e u t i c a l l y e f f e c t i v e a mo u n t o f d r u g a c r o s s a p a t i e n t ’ S s k i n f o r t h e r a p e u t i c p u r p o s e . Th e y we r e c h a r a c t e iz r e d b y e a s y us i n g,r e d u c i n g t h e di f f e r e n c e s i n s e l f—a d mi ni s t r a t i o n,e x t e n d i n g t h e d r u g a c t i o n t i me,r e d u c i n g t he f r e q ue n c y o f a d mi n. i s t r a t i o n,s t a b l e p l a s ma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a n d r e d u c i n g t h e s i d e e f f e c t s o f d r u g s,e t c .Th e r e s e a r c h s t a t u s o f t h e t r a n s d e r ma l d ug r d e l i v e y r s y s t e m wa s r e v i e we d .Tr a n s d e r ma l d r ug d e l i v e y r s y s t e ms o f f e r e d a n a t t r a c t i v e lt a e r n a t i v e t o t h e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极 扫描 系统利用 电流或 电场促 进药物经皮 吸收 ,主要适用 于电 离 性 能较 好 的药 物 ,如 小 分 子 药 物 和 胰 岛 素 ;热 穿 孔 法 通 过 加 热 在角质层 中形成 亲水性通道 以增加皮肤渗透 性 ,主要适用 于 多肽 ;超声波是通过改变皮肤角质层 结构或通过皮 肤的 附属 器 产 生药 物的传 递透 过 通道 起作 用 ,主要 适用 于 水溶 性好 的药 物 ,如 多肽 和蛋 白质 ;激光通过改变机 体组织 的分 子排列形 成 密 集的孔道 ,从 而提 高药物经皮吸收能力 。
1 压敏胶
压敏胶提供 与皮肤黏合 的作用 ,在含药压 敏胶 系统 中压敏 胶还是包 容药 物和其 他辅料 的处方 基质 。在经 皮给药 系统 中 , 压敏胶对经皮给药 系统 的安 全 、疗 效 和质量是 至关重要 的 J 。 除了粘性要求外 ,用 于经皮给药 系统 的压 敏胶必须 和皮 肤有很
( 中南大学化 学化 工学 院 ,湖 南 长 沙 4 1 0 0 8 3 )
摘 要 :经皮给药系统把皮肤作为可行的给药路径 , 使药物经过皮肤进入体内起治疗作用 , 具有使用方便、降低个体给药
差异 、延长药物作 用时间、降低给药次数 、血药浓度稳定和 降低药物毒 副作用等优点 。经皮 给药可代替传统 的 口服给药和 注射 给 药 ,具 有 广 阔 的发 展空 间 。
常用 的压敏胶是聚异丁烯 、聚丙烯酸酯和聚二 甲基硅氧烷 。
作者简介:李传俊 ( 1 9 8 8一) ,女,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生物医药研究 。 蒋玉仁 ( 1 9 6 7一) ,男,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药物和精 细有机化学品的开发研究工作 。
第4 1 卷第 1 3 期
李传 俊 等 :经 皮 给 药 系 统 研 究 进 展
好 的 生 物 相 容 性 、和 药 物 剂 型 的 各 种 成 分 有 很 好 的 化 学 相 容 性 ,提供始终如一 的有效 的药物 释放 。经 皮给药 系统中三种最
1 . 2 水 凝胶 型压敏 胶
水凝胶是 以水 为分 散介 质 的凝 胶 ,是一 种 高分 子 网络 体 系 ,性 质 柔 软 ,能 保 持一 定 的 形 状 ,可 吸 收 大 量 的水 。通 过 加
的发 展也 有 重 要 的影 响 。本 文 对 经 皮 给 药 系统 中热 点 问 题 的 研 究 现 状进 行 了 总结 。
差 ,其改性 主要是通过加入交联剂 和能 够赋予结构极 性 的物 质
来提高压敏胶的极性 。丙烯酸酯类 压敏胶在溶解 性 、渗透性 和 对皮肤的刺激性 方面相对较差 ,通过在 基础单体 聚合 过程 中加 入改性单体 、带 活性 官能 团的单体提 高压敏胶 的溶解 性和渗 透 性 ;采 用微 乳化 工艺 降低 压 敏 胶 的 皮 肤 刺 激 性 。硅 橡 胶 压 敏 胶 粘性 、吸水性和药物释放速率存在 提升 的空 间 ,其 改性 主要 集 中在 以下 三 个 方 面 :① 通 过 调 节 交 联 度 来 调 节 药 物 释 放 速 率 , 交联度降低会使 内聚力变 弱 ,进 而导致压敏胶 的粘性 、粘 附性 和药物释放速率增大 ;②把硅纤维混入 硅橡胶 中增 加硅橡胶 的 粘 结 强 度 ;⑧ 加 入水 溶 性 添加 剂 如 乙 二 醇 ,甘 油 或 聚 乙 二 醇 来 提高硅橡胶压敏胶的吸水性 ,同时促进药物释放 。
d r u g d e l i v e y r me t h o d s o f o r a l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a n d i n j e c t i o n , w i t h a b r o a d p e r s p e c t i v e .
给药 系统是设计用来控制药物从给药装置 中传 递治疗成 分至皮
肤 或 穿透 皮 肤 进 人 体 循 环 的 装 置 。与 传 统 的 口服 给 药 或 注 射 给 药 方 式 相 比 ,经 皮 给 药 可 避 免 胃肠 道 代 谢 和肝 脏 代 谢 中 的 首 过
1 . 1 传 统压敏 胶 的改性
通过皮肤给药分为皮肤的局部作 用 ( 皮肤表层 给药 )和通 过皮肤渗透 的全身 作用 ( 透皮 吸收 给药 ,经皮 给药 ) 。经皮 给 药是一种 能够 维持体 内有效药 物水平 、非 损伤性 的给 药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