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皮给药与中药透皮吸收研究进展
中药成分促透皮吸收研究近况
![中药成分促透皮吸收研究近况](https://img.taocdn.com/s3/m/8f219b1c910ef12d2bf9e783.png)
中药成分促透皮吸收研究近况刘爱玲刘邦国(135医院胶州266300)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TTS)是指在经皮肤给药而起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制剂。
TTS系统具有超越一般给药方法的独特优点,可以不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提供可预定的和较长的作用时间,维持稳定、持久的血药浓度,减少给药次数,给药方便等。
但药物透皮吸收率低是这种给药方法的主要缺点,从而限制了其广泛的应用。
因此研究经皮给药制剂时首先必须解决药物对皮肤的穿透性和透皮速率。
渗透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是指能够增加药物透皮吸收速度或药物透皮量的物质。
其研究始于1970年,Zellerbach 和Miburn采用二甲亚砜和二甲基乙酰胺促进甾体药物的局部给药获得专利。
目前的技术多用添加月桂氮卓酮(Azone)、丙二醇(PG)等渗透剂来增加药物的穿透性和提高药物的透皮速率[1]。
有人也发现中药也具有和Azone相似的促进作用,从中药宝库中寻找渗透促进剂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中药成分透皮吸收促进剂具有起效快、效果好、副作用小等优点,对此类促进剂的开发应用和作用机理的研究也相应增多,为此对近几年的研究进况做一总结。
1中药单体成分促进剂的研究1.1薄荷脑、薄荷醇(menthol)薄荷醇在我国有广泛的资源,对其促渗作用研究较多。
殷力新等[2]总结了薄荷醇的促透皮吸收作用,涉及氯霉素、四环素、达克罗宁、利福平、扑热息痛、甲硝唑、曲安缩松、双氯非那胺、水扬酸、林可霉素、氟尿嘧淀、灰黄霉素、普萘洛尔、利巴韦林、双氯芬酸等15种药物。
最近,朱建平、杨燕等[3]采用简单小室装置,多波长面积分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薄荷醇对酮康唑的促渗透作用,结果表明,薄荷醇可显著提高酮康唑的促皮吸收(P<0.01)。
Godwin、Michniak等也认为薄荷脑对双氯芬酸钠、酮洛芬、氟尿嘧啶也有透皮促渗作用。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ef2cc223169a4517723a3b2.png)
率, 储库 为密 闭结 构, 以避免挥发性成 分的损失 , 可 可包含大量的药 物 , 合 中药 的 特 点 。 适 经 皮 吸 收 制 剂 或 称 经 皮 给 药 系统 (rn d r lh rp ui Ta s ema ea e t T c 1222 骨架 型 贴 剂 。 架 型贴 剂 由 药物 溶 解 或 分 散在 聚 合 物 骨 -._ 骨 S se ,T Ta s ema D u ei rS se ,D ) 指 在 皮 y tm T S:rn d r l rg D ley y tm T DS是 v 架 中 , 聚合 物 骨架 控 制 药 物 的 释 放 。 黏 型 骨 架 系统 是 近 年 来 研 究 由 胶 肤 表 面 给 药 , 药物 以恒 定 速 度 ( 接 近恒 定 速 度 ) 过 皮 肤 各 层 , 使 或 通 进 的 重 点 , 供 选 择 的胶 黏 剂 有丙 烯 酸 酯 类 、 橡胶 类 和 聚 异 丁 烯 类 , 可 硅 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 的新制剂或系统 。经皮给药制剂 但 该 类 贴 剂 制 备 过程 中 需 要加 热 除 去 溶 剂 ,不 适 宜具 有 挥 发 性 的 药 可 避 免肝 脏 的首 过 效 应 及被 胃肠 道 破 坏 , 少 给 药 次 数 , 长 给 药 时 减 延 物 , 载 药 量 较 小 。何 宇 新 等 以 当 归 总 酞 内 酯 为 主 要 药 物 , E — 且 以 u 间 , 持 恒 定 的 有效 血 药 浓 度 , 低 药 物 的毒 副作 用 , 高疗 效 , 维 降 提 便于 da i E O rgt 1 0为骨架材料, 癸二酸 二丁酯 为增塑剂 , 琥珀酸 为交联剂 , 使用。 目前 , 随着制 药技术的进步和 药用新辅料的应用 , 全球范围内 制 备 了头 宁 骨 架 型缓 释 贴 片。 经 皮 吸 收 制 剂 新 品种 数 量 以每 年 1 .% 的速 度 递 增 , 为 第 三 代 药 2 1 成 2 经 皮 给 药 制 剂 促渗 透 的药 剂 学 方 法 物制剂开发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中国传统 医药素有“ 内病外治” 提高药物的透皮速率是开发经 皮给 药系统的关键 ,近年来许 多 的 传 统 , 药 物 应 用 于 皮 肤 《 穴 位 )以 释 放 、 透 和 吸 收 药 物 的经 将 含 , 渗 学 者 对 药 物 的促 透 方法 进 行 了大量 的研 究 。 经 皮 给 药 系 统促 渗 透 方 皮 给 药途 径 是 其 主 要 的给 药 方式 之 一 。 年 来 , 多 药 学 工作 者 对 中 近 许 超 微 药经 皮 给 药 新 剂型 、 透皮 机 理 等 进 行 了实验 研 究 , 促 以揭 示 中 医经 皮 法 除 了 采用 离 子 导 入 法 、 声 导 入 法 、 针 法 等 物理 学 方 法和 化 学 结 构 改造 制备 成 前 体 药 物 外 , 目前 研 究 最 多 的 是 经 皮 吸 收促 进 剂 和 将 给 药 的科 学 内 涵 , 展 中 医 外治 法 的发 展 空 间 。在 此 基 础 上 , 者 综 拓 作 药 物 制 成 脂 质体 、 乳 、 球 和 微 囊 等 中 间 载 体 后 用 于 透 皮 , 透 皮 微 微 其 述了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 究状 况。
透皮给药制剂研究进展
![透皮给药制剂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496834e2b160b4e767fcfc9.png)
透皮给药制剂研究进展药物透皮给药系统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制剂。
自从1981年第一透皮吸收制剂Transderm Scop上市以来,已有多种药物透皮给药制剂上市。
根据一系列有关报道,透皮给药制剂的销售额增长率要快于其他剂型的药物产品,预计世界市场上TTS药物的销售额将由1993年的16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9l亿美元[1]。
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TTS进行了大量研究,几乎涉及到有关TTS的各个领域。
一、促透技术的研究进展皮肤是人体的天然屏障,阻碍药物进入体内,数药物,即使是剂量低、疗效高的一些药物,透皮速率也难以满足治疗需要,成为研究开发TTS的最大障碍,如何保证足够量的药物透过皮肤进入体内达到治疗剂量,是TTS研究的重点,高新技术及方法的应用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药物的性质、制剂处方的组成、皮肤的条件。
药物的理化性质直接影响药物的透皮吸收的快慢。
许景峰[2]等人测定了31种理化性质、结构和药理作用有很大差别的药物的透皮吸收速率,透过体外透皮实验得出了一系列结论,用来预测药物透皮吸收的难易。
药物的分子量与药物的透皮速率之间呈一“Z”形图,可三段:分子量100-250,255-300,300-400,在每一段内总趋势是分子量增大,透皮速率增加;但分子量再继续增大,则透皮速率显著下降。
对固体药物而言,药物的熔点与药物的透皮速率呈负相关。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是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重要因素。
皮肤的角质层是脂溶性组织,而活性表皮是水溶性组织。
脂溶性大的药物易通过前者,而难进入后者;水溶性大的药物恰恰相反,因此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要适中,才有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
有人认为油/水分配系数接近于1最好,有人认为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约为1000时有最大透皮吸收速率,要具体药物具体分析。
针对药物的理化性质而采取的促透技术,主要是制备前体药物来改变药物的性质,以达到有利于透皮的目的。
经皮局部麻醉与透皮给药技术的研究进展
![经皮局部麻醉与透皮给药技术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0a7fa4e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7b.png)
经皮局部麻醉与透皮给药技术的研究进展作者:董薪熊丽丹李利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24年第06期[摘要]作为一种非侵入式给药方法,透皮给药可以克服传统注射给药引起的不适、经肝脏代谢的首过消除效应等弊端,具有方便、安全、无痛等优势。
近年来,随着经皮渗透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透皮技术的更新迭代,各种经皮局部麻醉制剂与透皮给药方式层出不穷。
本文主要概述经皮局部麻醉药物以及透皮给药技术的进步和新方法,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为经皮局部麻醉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局部麻醉;透皮给药;经皮渗透;皮肤美容;利多卡因[中图分类号]R322.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24)06-0189-04Research Progress of Percutaneous Local Anesthesia and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Techniques DONG Xin1, XIONG Lidan2, LI Li1,2(1.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West China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Sichuan, China; 2.Cosmetics Safety and Efficacy Evaluation Center, West China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Sichuan, China)Abstract: As a non-invasive method,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TDD) can overcome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discomfort caused by traditional injection and the first pass elimination effect via liver, and has the advantages of convenience, safety, painlessness. Recently, with the in-depth mechanical research of the transdermal penetration and the update iteration of TDD technology,various local anesthesia preparations and TDD techniques have emerged endlessly.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local anesthesia drugs, the technical progress of TDD, and the future exploration direction of them,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local anesthesia.Key words: local anesthesia;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percutaneous penetration; cosmetic dermatology; lidocaine相較于整形手术而言,皮肤微创美容技术如光电治疗、微针或美塑注射等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恢复快,近30年得到不断发展。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966f058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f0.png)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冷静;傅超美;邹亮
【期刊名称】《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8(027)003
【摘要】中药经皮给药制荆因无首过效应、血药浓度稳定、毒副作用小、疗效好、使用方便等优点已成为药物制剂开发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从中药经皮给药制剂
新剂型、促渗透药剂学方法以及体内外评价3个方面综述了中药透皮吸收的研究
进展,简要分析了中药透皮吸收中存在的问题,为中药透皮吸收制剂的进一步开发应
用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总页数】5页(P183-186,218)
【作者】冷静;傅超美;邹亮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四川,成都,610075;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四川,成都,610075;成都大学,生物产业学院,四川,成都,6101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43
【相关文献】
1.促透剂在中药经皮给药制剂中应用及研究进展 [J], 张娟玲;王英;姚星辰;段雅斌;
李向阳
2.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J], 庞允;王云彩
3.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J], 谢明
4.中药经皮给药制剂中促透剂的研究进展 [J], 陈慧芳;吴其国;胡叶青;
5.中药经皮给药制剂中促透剂的研究进展 [J], 陈慧芳;吴其国;胡叶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进展_郑占伟
![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进展_郑占伟](https://img.taocdn.com/s3/m/1416140be87101f69e319565.png)
又 称 透 皮 给 药 系 统、 透 T D D S) 透皮吸 收 制 剂 ( 皮治疗制剂 , 是指通过皮肤敷贴方式给药 , 药物经皮 肤毛细血管吸收后 , 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 血药 浓 度 , 从 而 达 到 预 防 或 治 疗 疾 病 的 目 的。 自 1 9 8 1年 美 国 A l z a公 司 的 东 食 若 碱 贴 剂 上 市 以 来, 透皮吸收制剂的研发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医药工作者 ( ) 的重视 。 透皮吸收制剂具有以下优点 : 避免肝脏 1 ( ) 的首过效应和对胃肠道的破坏 ; 血药浓度持久可 2 ( ) 控, 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 患者可自己用药 , 出 3 ( 现问题可及时停药 , 使 用 方 便; 避免注射用药的 4) 痛苦 , 避免多 次 给 药 , 增加病人的顺应性
[ 4]
。中药促透剂源于
自然 , 毒性较人工合成促透剂低 , 而且有的还有一定 兼具治病和促透 2 种作用 。 的药理活性 , ( ) 复 合 促 透 剂 2 种 或 2 种 以 上 促 透 剂 通 过 3 起 到 联 合 作 用。 如 薄 荷 醇 + 氮 一定比例混合使 用 , 薄荷醇 + 氮酮 + 丙 二 醇 , 桉 油 + 丙 二 醇, 桉树脑 酮, + 乙醇等 。 2. 2 促透剂型 应用现代的制剂技术 , 通过合理的 、 科学的剂型 设计 , 可提高药 物 的 透 皮 吸 收 速 率 。 常 用 的 制 剂 手 段有 : 改变皮肤的性质 , 引起皮肤角质层发生可逆的 改变 、 改变药物 的 存 在 状 态 等 。 目 前 存 在 的 透 皮 吸 收剂型主要有 : 透 皮 贴 片、 凝 胶 剂 和 脂 质 体 凝 胶 剂、 脂质纳米 粒 及 其 凝 胶 和 乳 膏 剂 微乳
[ 8]
5 结 语
促透剂在中药经皮给药制剂中应用及研究进展
![促透剂在中药经皮给药制剂中应用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e8659a1e53a580216fcfeb9.png)
促透剂在中药经皮给药制剂中应用及研究进展作者:张娟玲等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2015年第09期摘要:中药经皮给药制剂是目前国内研究的热点,促透剂在处方中的合理应用及其评价方法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天然促透剂与合成促透剂在中药经皮给药制剂处方设计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天然促透剂;合成促透剂;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综述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9.041中图分类号:R28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9-0134-03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of Penetration Enhancers in TCM Transdermal Medicine Delivery Preparations ZHANG Juan-ling1, WANG Ying2, YAO Xing-chen3, DUAN Ya-bin3,LI Xiang-yang3 (1.College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Qinghai University,Xining 810016, China;2.Pharmacy Department, Huangzho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Huangzhong 811600, China;3.Medical College,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810001,China)Abstract:Because TCM transdermal medicine delivery preparations are hot spots in domestic researches, the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penetration enhancers in prescriptions and the evaluation method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recent application of natural penetration enhancers and synthetic penetration enhancers in the prescription design of TCM transdermal medicine delivery preparations, and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Keywords:natural penetration enhancers;synthetic penetration enhancers;TCM transdermal medicine delivery preparations;review促透剂不仅能可逆地改变皮肤角质层的屏障功能,又能在不损伤任何活性细胞的条件下,辅助药物穿过角质层,扩散通过皮肤,由毛细血管进入体循环。
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综述
![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e7e020b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d8.png)
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综述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摘要所谓经皮给药制剂,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剂型。
本文阐明了典型中西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给药机理和特点,对国内外有关中西药经皮给药制剂及其各组件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已形成了诸多药物剂型,其中以口服与注射剂最为常用。
传统给药方法普遍存在血药浓度波动,以及通过消化道吸收时易受消化液、食物等因素干扰等缺点,又有部分被肝脏破坏(首过效应),以致疗效降低,需频繁用药,剂量较大。
加之有些药物对胃肠粘膜有刺激性,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
注射用药需要一定技术与设备,很不方便,且注射引起疼痛,依从性差,经皮给药制剂便应运而生了。
一、西药经皮制剂目前西药经皮制剂已有十多个品种上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经皮制剂包括使人戒烟的烟碱贴片、止痛药(如芬太尼) 贴片、镇定药可乐定、治疗运动病的东莨菪碱贴片、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硝酸甘油) 贴片、妇女停经后使用的雌二醇贴片以及治疗男性疾病用的睾酮贴片等。
近年来,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人们除了大量研究这些小分子激素和镇痛类药物经皮制剂外,还对一些生物大分子多肽或蛋白质类药物进行了研究,试图将其制成安全方便的经皮给药贴片,以解决这些生物大分子药物本身所存在的临床应用缺陷。
二、中药经皮制剂中药外治历史悠久,疗效显著,因此,中药经皮制剂的开发受到国内外的关注。
但由于中药多为复方药,药味较多,成分复杂,选择性及专一性较差,给中药经皮制剂的研究及应用带来困难。
国内有关中药经皮制剂的研究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初期。
但迄今中药经皮制剂仅限于局部应用,其中疗效确切的很少。
通过分析中药外用膏药剂的有效成分建立有效成分数据库,以便对有效单体的经皮吸收性进行研究、开发有效的经皮促进剂和促进方法;同时,将中医的综合诊治理论同经络学、脏象学等传统的中医理论相结合,可能是开发中药经皮制剂的有效途径。
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
![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c0568f3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b7.png)
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透皮给药制剂得到长足的应用,本文对透皮给药系统的优点和缺点,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促进药物吸收的途径,以及透皮给药系统在临床上的应用做了一个综合的论述,以期为以后的学习和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透皮给药;促渗透;经皮制剂透皮给药系统(TDS)是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通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药效的一类制剂。
近年来, 随着对T DDS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及各种促渗技术的开发与发展, 国内外对T DDS 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日益加深,相继开发出了多种新型的经皮给药制剂。
1.透皮给药的优点经皮给药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药物在胃肠道的降解,药物的吸收不受胃肠道因素的影响,减少用药的个体差异,透皮给药比口服给药更稳定的直接进入血液;一次给药可以长时间使药物以恒定速率进入体内,减少给药次数,延长给药间隔,改善病人的适应性;可按需要的速率将药物输入体内,维持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避免了口服给药等引起的血药浓度峰谷现象,降低了毒副反应;使用方便,可以随时中断给药,去掉给药系统后,血药浓度下降,特别适合于婴儿,老人或不易服的病人。
2.透皮给药的缺点皮肤为人体天然的屏障,大部分药物都难以足够量地透过这道屏障,透皮给药不适合剂量大的药物;药物的分子量,极性,熔点均影响药物的透皮吸收;皮肤表面的微生物和皮肤中的酶对某些药物有讲解作用,某些药物在皮肤中有贮留透皮给药,起效较慢,不适合要求起效快的药物。
3.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药物的经皮吸收受表皮或黏膜的成熟性、完整性, 药物本身的理化特性, 促吸剂和赋形剂, 皮肤的水合状态, 体表面积等因素影响。
小分子量药物( < 500) 有适宜的水溶性和脂溶性( 油水分配系数对数值在1~ 4), 颗粒细小, 则有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 调节皮肤表面和给药系统内的pH 值, 使药物呈分子型,将增加药物的渗透系数; 包扎给药可增加皮肤水合状态50%,使紧密的角质层结构发生改变, 形成多孔而使药物易于透过。
中药镇痛活性成分经皮给药研究进展_杜冠峰
![中药镇痛活性成分经皮给药研究进展_杜冠峰](https://img.taocdn.com/s3/m/795f9ef2524de518964b7d93.png)
·2·
安 徽 医 药 Anhui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Journal 2015 Jan; 19( 1)
镇痛作 用 强 于 士 的 宁,且 能 增 加 吗 啡 的 镇 痛 作 用[5]。陈军 等[6] 制 得 平 均 质 量 分 数 为 ( 59. 34 ± 0. 68) mg·g - 1 的马钱子碱贴膏剂,物理混合物贴膏 剂和羟 丙 基—环 糊 精 包 合 物 贴 膏 剂,各 贴 膏 剂 的 24 h 累 积 渗 透 率 分 别 可 达 ( 80. 16 ± 1. 36 ) % 、 ( 85. 47 ± 1. 89 ) % 、( 92. 67 ± 5. 88 ) % ,表 明 羟 丙 基—环糊精包合后马钱子碱的透皮吸收程度有了 明显提高。马钱子碱与士的宁混合溶液中,马钱子 碱的体外经皮渗透速率比单用马钱子碱显著提高 了近 1. 5 倍,累积透过百分率也明显提高,而士的 宁没有显著变化,结果表明士的宁可促进马钱子的 透皮速率[7]。研究还发现,马钱子溶液一次给药 30 min 以及 50 min 后腹腔注射 0. 6% 的醋酸均没有镇 痛效果,必须于 30 min 内分 3 次给药才能有镇痛效 果。其推测为马钱子碱经皮吸收半衰期短,透皮后 被快 速 消 除,导 致 镇 痛 效 果 下 降[8],故 较 适 合 制 成 缓、控释剂型,如脂质体。 1. 3 乌头碱 乌头的化学成分主要是双酯型生物 碱,如乌头碱( Aocnitne) 、新乌头碱( Mesaeonitine) 、 次乌头碱 ( Hypoeonitine) 、去氧乌 头 碱 ( Deoxyaeontine) 等。其中乌头碱在强心、镇痛、抗肿瘤、调节免 疫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9],其镇痛机制为[10]: 降 低关 节 周 围 炎 性 组 织 局 部 5-羟 色 胺 ( 5-Hydroxy Tryptamine,5-HT; 又称血清素,Serotonin) 含量,升高 脑干 5-HT,去甲肾上腺素( Norepinephrine,NE) 和下 丘脑 β-内啡肽 ( β-EP,β-Endorphin) 的含量。乌头 碱自身具有透皮能力[11],渗透系数为0. 356 × 10 - 3 cm·h - 1 ,24 h 渗透量为( 1. 85 ± 0. 075) μg·cm - 2 。 质量分数为 3% 薄荷醇和质量分数为 3% 的丙二醇 联用,能促 进 风 湿 痹 痛 方 中 新 乌 头 碱 的 体 外 吸 收, 其透皮速率为( 1. 36 ± 0. 16) μg·cm - 2 ·h - 1 ,为未 添加促进剂方的 3. 32 倍[12]。 1. 4 高乌甲素 高乌甲素( Lappaconitine) 是从毛 茛科乌头属植物高乌头中分离得到,药理实验证明 具有较强的中枢镇痛作用,临床应用剂型有注射剂 和片剂。氢溴酸高乌甲素控释贴片和口服给药相 比,能在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并维持 72 h 以上的稳态浓度[13]。在 pH 4 ~ 10 的范围内,高 乌甲素透皮速率常数与正辛醇 /水分配系数间有良 好的线性关系,去角质层后药物 24 h 累积渗透量是 完整皮肤的 13. 22 倍,说明角质层是氢溴酸高乌甲 素透皮的主要屏障,可通过降低角质层屏障改善氢 溴酸高乌甲 素 透 皮 吸 收[14]。 加 入 经 皮 渗 透 促 进 剂 后能明显提高氢溴酸高乌甲素的透皮性能,并尤以 油酸和氮酮作用更为显著[15],但氮酮与其他促渗剂
中药经皮给药及透皮吸收研究进展
![中药经皮给药及透皮吸收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3ea2d78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44.png)
中药经皮给药及透皮吸收研究进展刘斌;王红;韩俊泉;曲鹏飞;郭林;王天麟【摘要】中药透皮给药对很多疾病的治疗显示出很好的疗效。
这些研究成果对中药透皮吸收制剂的开发和研制,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是通过对中药经皮给药途径、机制及常用促透方法,为中药透皮吸收制剂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3页(P641-643)【关键词】中药;经皮给药系统;透皮吸收【作者】刘斌;王红;韩俊泉;曲鹏飞;郭林;王天麟【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外1科天津 300150;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外1科天津 300150;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外1科天津300150;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外1科天津 300150;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6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 delivery system,TDS)系指皮肤贴敷方式用药,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通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药效[1],亦称透皮给药方法。
近年来,中草药因资源丰富,毒副作用小等优点,成为TDS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现通过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将中药经皮给药的研究综述如下。
1.1 物理方法促进中药透皮吸收的物理方法有:1.1.1 离子导入法通过改变皮肤的分子排列,使皮肤的渗透性发生变化,皮肤角质层随之形成孔道,由此增加肽类和蛋白质分子的透皮量。
主要通过电斥、电渗作用和电流诱导,引起角质层结构紊乱等,使皮肤通透性增加。
王双侠等[1]利用水平双室扩散池的方法,考察了离子导入法,证明离子导入法有明显的透皮作用。
1.1.2 超声法利用压电晶体接交流电发生振动,促进药位的透皮吸收。
该法最大特点,是在短时间内即可增加药物的透皮吸收。
超声法对水溶性药物,尤其对蛋白质、肽类药物的促透效果特别明显。
李小晶等[2]的结论是,治疗的超声波能促进大分子物质透过生物膜,而透过量的多少与超声的功力成正比。
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进展
![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23ca85202d276a200292ee6.png)
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1-10-26T11:52:14.377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1年第7期供稿作者:铁民[导读] 药物透过角质层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的过程称为透皮吸收。
铁民安徽省医药技工学校 232001摘要通过对透皮吸收制剂研究进展的介绍,对透皮吸收制剂中的基本概念,常见的物理、化学和载体透皮促进方法、西药透皮制剂的研究和中药透皮等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透皮吸收;透皮促进;药物透过角质层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的过程称为透皮吸收。
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透皮吸收的研究不断发展,主要被心血管系统用药、止痛药、激素类药品等长效治疗药物所占领。
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的透皮给药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透皮吸收制剂的类型透皮吸收制剂可以分为储库型和骨架型两大类。
1.1 储库型膜控释型:TTS由背衬层、药物储库、控释膜、黏附层和保护层五部分组成。
膜控释型的背衬层要求封闭性强,对药物、辅料、水分和空气均无渗透性,易于与控释膜复合,常以铝塑材料或塑料材料制备;药物储库是封闭于背衬层与控释膜之间的黏稠液体或膏状、凝胶状等半固体充填物;控释膜以EVA制得的均质膜;黏胶层是常用的压敏胶如硅橡胶类。
复合膜型:复合膜型TTS的背衬层常为铝塑膜;药物储库层是将药物分散在聚异丁烯等压敏胶中,并加入液体石蜡作为增黏剂;控释膜常为聚丙烯微孔膜,膜的厚度、微孔大小、孔隙率、充填微孔的介质都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黏胶层是用异丁烯压敏胶,并在其中加入一定量的药物作负荷剂量,使药物能较快达到治疗的血药浓度。
东莨菪碱透皮吸收制剂Transdem-V和可乐定透皮吸收制剂都是这种复合膜型TTS。
1.2骨架型骨架型TTS包括聚合物骨架型、微孔骨架型和胶黏剂骨架型。
其中聚合物骨架型透皮吸收制剂属于周边压敏胶型,系将药物均匀分散在或溶解在亲水(或疏水)的聚合物骨架中,然后将这种含药聚合物骨架模塑成具有一定面积和厚度的药膜,即药物储库;再把药膜贴在背衬层上,外周涂上压敏胶,加保护膜即得。
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
![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5bbf695f61fb7360b4c65d8.png)
面超微结构改变的研究中,发现部分表皮出现小裂隙,有的孔穴长达2~4um。
2.1.6 芳香性药物的促进作用。
现代离体皮肤试验表明:芳香性药物敷于局部,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因此外治方药中,冰片、麝香、沉香、檀香、菖蒲、川椒、白芥子、姜、肉桂之类芳香药物,几乎每方必用。
2.2 影响皮肤吸收作用的因素2.2.1 机体因素:主要有:(1)年龄、性别,一般婴儿、老年人的皮肤吸收率较成年人高,女性吸收率较男性高;(2)部位,体表的不同部位角质层厚薄不一,其吸收药物的程度不同,据Chien报道,人体体表吸收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耳后、阴囊、腹股沟、额、腋下、头皮、背、手掌、前臂;(3)皮肤含水量,皮肤角质层经水合作用后细胞的通透性增加;(4)皮肤损坏、破溃会破坏皮肤角质层的屏障作用,增强皮肤吸收能力。
2.2.2 制剂因素:分子量小、熔点低、油/水分配系数接近1、分子型外用药物易于透过皮肤。
具体为:(1)皮肤对水制剂仅微量吸收;(2)对脂溶性物质,如VitA、VitD、VitK等可大量吸收;(3)激素亦迅速吸收;(4)重金属及盐类,如铅、锡、汞、砷等皮肤易吸收;(5)外用药剂型态对吸收亦有影响,如软硬膏易吸收,霜剂次之,粉水剂难于吸收;(6)其他如药物的热力学特性、电离状态、赋形剂、透皮吸收促进剂、药物施用面积、接触时间、施用频率等均对皮肤的吸收率产生影响。
2.3 加强药物透皮吸收的一些方法2.3.1 加入高效渗透促进剂:这是一些能加速药物通过皮肤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化学物质。
主要包括:(1)有机溶剂:如甲醇、乙醇、尿素、水杨酸等;(2)有机酸、酯、酰胺类:如硬脂酸、油酸、N—环庚基—N癸基乙酰胺等。
药物在硬脂酸、硬脂酸胆盐共存下,透皮效率增加,制成油型软膏可产生全身透皮作用;(3)亚砜类:如二甲基亚砜及其衍生物。
它是应用最早的促透剂之一,穿透作用强,速度快,适用范围广,有助于多种药物透皮。
缺点是有强烈臭味,皮肤刺激大,大面积使用可产生全身副作用,如溶血、视神经毒性等;(4)氮酮类:如月桂氮卓酮、N—十二烷—2—吡咯啉酮等。
透皮给药系统研究新进展
![透皮给药系统研究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e79e51d6c175f0e7dd13705.png)
透皮给药系统研究新进展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TTS)或称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s,TDS),是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通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而产生疗效的一类给药系统。
与传统的给药方式相比,透皮吸收制剂有以下几个优点:①可产生持久、恒定和可控的血药浓度,减少给药次数和剂量,从而减轻不良反应;②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因素的干扰与降解作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③患者可以自己用药,出现问题可及时停药,使用方便。
因此,透皮给药系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对近年来透皮给药系统研究的新进展做一归纳,综述如下。
1药剂学促透作用研究在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方面,最常用的药剂学方法就是使用各种各样的透皮吸收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s,PE),另外传递体(Transfersomes)、乳剂(Microemulsions)等也可用作药物载体来促进药物的经皮吸收。
1.1渗透促进剂许多药物经皮给药后,渗透速率达不到治疗要求,因此寻找合适的促进药物经皮渗透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氮酮(Azone)是一种新型、高效、安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表明氮酮能降低脂质体的相变温度,增加脂质的流动性。
荧光探针研究提示氮酮可与脂质分子的烃链相互作用,认为氮酮的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与角化层间质的脂质发生作用,增加其流动性,减小了药物的扩散阻力[1]。
氮酮最佳促透浓度为0.1%—5%,对亲水性药物作用大于亲脂性药物,起效缓慢,滞后时间可达2-10h不等,但作用时间可长达几日,制剂组分能显著影响其促透作用。
最近研究表明,氮酮具有很强的抑制革兰氏阳性细菌和芽孢生长的作用,这是因为氮酮能破坏细菌细胞壁结构,使菌体多种酶大量外渗,最后导致细菌死亡[4]。
萜类对某些药物是较好的透皮促进剂,如薄荷醇、冰片,一些挥发油如桉油精、土荆芥子油和衣生油等。
中药透皮给药分析及进展
![中药透皮给药分析及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2ee81853c1ec5da51e270bd.png)
中药透皮给药分析及进展发表时间:2014-05-08T14:45:28.2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3期供稿作者:陈玉华[导读] 透皮给药技术目前透皮给药系统的技术主要有膜渗透技术、微小贮库技术、骨架控释技术、黏合剂分散技术等。
陈玉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蒙医中医医院 025450)【摘要】对中药透皮给药系统原理、进展、技术、类型、方法以及面临的问题等进行了初步综述,并相应的提出开发中药透皮给药系统的几点建议。
通过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中药透皮给药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透皮给药中药【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3-0264-021 透皮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及肠胃的破坏,具有不通过消化系统,并可持续控制给药速度和中断给药,维持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病人的用药顺应性好等特点。
目前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药物对皮肤的运转速度的各种新技术、新方法、新资料方面,其中热点之一就是寻找新型有效的载体和促进剂[1]。
透皮给药技术目前透皮给药系统的技术主要有膜渗透技术、微小贮库技术、骨架控释技术、黏合剂分散技术等。
促进药物吸收的主要方法有化学方法、物理方法、药剂方法。
1.1 透皮给药系统机理1.1.1 动脉处皮肤的药物吸收。
药物通过皮肤动脉通道、角质层运转和表皮深层、真皮转运而被皮肤乳头层中的毛细血管网吸收,从而进入血液循环。
1.1.2 穴位处皮肤的药物吸收。
与别处皮肤相比,穴位处的皮肤阻抗低、电容大、电位高有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
1.1.3 粘膜处的药物吸收。
口腔的舌下粘膜、鼻粘膜、直肠粘膜均为药物外的常见给药部位,粘膜没有角质层,药物透入较容易、速度快。
但此处皮肤较为娇嫩,不奈刺激,用药要求高。
1.2 影响透皮给药因素皮肤条件:完整角质层、厚度、温度、水合作用。
药物性质:角质层-亲脂;真皮-亲水;高效透皮吸收药物-亲水亲酯性近似分子量适中。
经皮给药系统-透皮贴剂研究进展
![经皮给药系统-透皮贴剂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02c5c4c33687e21af45a96a.png)
经皮给药系统-透皮贴剂研究进展药学2班万国运 2010071202【摘要】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TDDS)或称经皮吸收制剂(Transdermal Thrapeutic Systems,TTS)是指经皮肤贴敷方式用药,药物由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实现疾病治疗或预防的一类制剂。
常用的剂型为贴剂或贴片,还包括软膏剂、硬膏剂、涂剂和气雾剂等。
贴剂指可粘贴于皮肤的薄片层状制剂,包括皮肤局部传递和透皮传递的贴剂,药物透过皮肤吸收分别进入局部靶组织或全身循环系统产生治疗作用。
贴剂一般载药量较小 ,只适合于活性高 ,用量少的药物,具有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用药方便,避免首过效应,减少胃肠道刺激的优点。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从透皮贴剂的研究历史、皮肤的构造、透皮贴剂的常用基质、贴剂种类,以及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及促进透皮吸收的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经皮给药;透皮贴剂;压敏胶;渗透促进剂;【前言】随着生物医药技术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逐渐加强,对医疗产品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还要求最大限度的降低副作用和减轻治疗过程中病人的不适感。
另一方面,现代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药物新剂型的出现,用口服或注射等常见方式给药,已不能充分发挥其治疗疾病的功效。
为了满足新的需求,经皮给药这一古老的给药方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得到了医药工作者的关注,经皮给药可以使药物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肠胃灭活,能够维持血液中药物浓度的稳定,提高药物利用率。
此外,经皮给药系统体积小巧,操作简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国内外对经皮给药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透皮贴剂作为经皮给药制剂的一种,已广泛用于日常生活疾病的治疗,下文就透皮贴剂的相关研究做一简要概述。
1.研究历史经皮给药制剂的历史渊源[1]很早,在公元前1300年前的甲骨文就有中药经皮给药的记载。
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
![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219b71df18583d04964593f.png)
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肿瘤科(100029)李园李佩文中药外用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将各种中草药制成各类不同的剂型,如丸、散、丹、膏、栓、酊、酒剂等,贴敷于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经体表(皮肤)或五官九窍(眼、耳、口、鼻、前后二阴)等作用于人体,以取得局部和全身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是中医疗法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古代主要应用于治疗外科病、急病、局部疾病,随时间的发展,新技术与理论的不断完善,中药外治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外治法的起源、作用机理、促透剂、透皮吸收实验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中药外治法的渊源中药外治法历史悠久。
原始社会就有用树叶、草茎涂伤口,偶然治愈疾患并发现了药物的作用。
《殷墟卜辞》中有22种疾病使用了外治法;《周礼•天宫》记载了以外敷药物治疗疮疡;帛书《五十二病方》记载了“利赤蝎,以血涂之”,还最早记载了酒剂外用;《内经》多个篇章有关于外治的论述,如:《灵枢•刺节真邪》:“桂心渍酒,以熨寒痹”。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对黑膏药制法、条件、用具均有详细记载;宋代《刘涓子鬼遗方》载有多种薄贴之法;《本草纲目》述及外贴膏药治疗痈疽、风湿之症。
《集救广生集》与《理论骈文》是我国历史上论述外治法的两部专著,尤其是吴尚先所著《理论骈文》总结了我国清末以前千余年的外治方法,提出了贴、涂、熨、洗、点等百余种外治法,方剂达1500余首。
为后世树立了楷模,在这部专著中他提出了“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从而奠定了外治法的理论基础。
2 中药外治法透皮吸收、作用机理中医学认为:外用药物切近皮肤,通彻于肌肉纹理之中,将药物的气味透达过皮肤以至肌肉纹理而直达经络,传入脏腑,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从而治愈疾病。
吴尚先在《理论骈文》中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以异者源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虽治在外,无殊治在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经皮给药与中药透皮吸收研究进展
摘要】中医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经过数千年的传承
仍然采用传统技法,有着西医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
本文就中医的经皮给药和中
药的透皮吸收进行比较,研究经皮给药和透皮吸收之间的方法和关系,有助于中
医经皮给药的治疗技法的推广和发展,以及中药的透皮吸收药剂的研制和开发。
【关键词】中医;中药;经皮给药;透皮吸收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1-0335-01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的不断延伸,原来世界所不能理解的中医,逐渐
被外国人所接受,甚至在不少国家已经专门开设了中医馆,为世界各地的人们进
行针灸、拔罐、气功等等中医治疗。
特别是在日本,中药已经成为其主要的治疗
药剂,被广泛使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
中医的治疗方法中有一种叫做经皮给药,在患处或者对应的穴位上直接敷药,让药物经过皮肤吸收,直达病理位置,发挥
药效达到治疗效果,起到内病外治的效果。
1.中医经皮给药和中药透皮吸收的重要地位
经皮给药是我国中医特有的一种治疗技法,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
《内经·素问》就记载有宋朝大夫使用透皮吸收的膏药来进行局部治疗。
而到了清
朝这种治疗方法已经普遍存在于民间,大小医馆都会使用膏药来治疗各种疾病,
并且有详细的操作流程和记录。
古医典中还提及经皮给药的外部治疗与内部治疗
可以相互结合,对于同样的病因、病征所用的药是相同的,只是给药的方式和吸
收的位置不同,对于不同的病人应该视情况而选择使用外部治疗还是内部治疗。
可见中医的经皮给药的治疗方法,与内服药有着同样治疗作用,对于中医来说都
有着重要意义。
2.中医经皮给药的优势
虽说外部贴膏药和内服药的效果相同,都可以治疗疾病,但是经皮给药有着
一个最重要的优点就是,可以不经过肠胃等消化系统,没有消化系统中酶、消化
液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而古语有云“是药三分毒”,肝脏对于药物毒性有一定的转
化能力,如果长期服药必然造成肝脏损伤,对病人本身就是一种伤害。
经皮给药
的治疗方法提高了生物利用率,降低了药物的副作用,能够长时间的温和的作用
于患处,充分发挥药物的效用,较少给药的次数,从而提高治疗效果[1]。
3.利用现代医学实现中药透皮吸收
经皮给药的治疗效果主要寄托于中药在透过皮肤吸收的能力和效果,是否能
够直达患处发挥作用,以及病人治疗后有无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而人体的皮肤本
来就不是消化和吸收的器官,作为人体的一道防御和保护的阻力。
经过长期的分
析研究,许多药物很难被吸收或者吸收效果不佳,影响了治疗进度和效果,主要
原因是部分中药的理化属性、施药位置、环境因素等影响了皮肤的吸收。
因此,
现代中医所选择的经皮给药方式多以促进中药的吸收能力为目的而进行的改善,
利用现代科技发挥最佳效果。
3.1 借助物理器械促进吸收
现代科技的发展最得受益的就是医学,先进的医学设备和器材大量进入医院,传统的中医也获得了革新的机会,利用传统中医的原理研制出许多新的经皮给药
方法,其中物理方法就包括:离子导入法、超声法、电致孔法、加热法、微针、
激光等等,有些方法在原有的基础上突破创新,让原来的缓慢的治疗,可以在短
时间内完成,并且能够马上见效,大大提高了治疗速度,药物吸收率很高且没有
副作用。
3.2 适当的添加促进吸收的药剂
透皮剂作为一种药物吸收的催化剂,其不是单一、固定的一种药物,而是所
有能够帮助需要被吸收的药物透入皮肤的物质,按照不同的作用机理大致可以分
为三种:表面活性剂类、亲脂性溶酶类和二组分系统类。
油酸、和亚油酸是比较
常用的透皮促进剂,由于能够溶解皮肤下的脂溶性成分,让皮肤更加湿润从而提
高药物吸收和渗透能力。
尿素能够大量吸收外部的水分,保持皮肤的水分,保持
皮肤的活性和透药能力。
氮酮适合亲水和亲油的药物添加,是比较强效的一种透
皮促进剂,无毒无害,对皮肤和粘膜的刺激小,被广泛使用。
除以上这些常用的
以外,还有许许多多有针对性的透皮促进剂,对于不同的药物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是中医经皮给药的治疗方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
3.3 对于不同的经络穴位正确用药
中医博大精深,经络穴位如同宇宙一般浩瀚,每一个穴位都对应着人体的一
个部位或脏器,用药时必须谨慎小心,切不可弄错,否则不但不能达到治疗效果,反而造成病人的其他问题。
通过现代医学的研究,穴位能够放大药物的作用,提
高病患部位的敏感度,经络是迅速传达药物的效果通道。
经皮给药的治疗阶段,
药物有针对性的敷在制定经穴位置,能够迅速在对应的位置发生反应,起到调节
的作用,直达病灶患处。
这对于医生的医学知识和经穴位置的掌握要求比较高,
熟悉经络穴位的位置和对应治疗的部位能够有效提高经皮给药的治疗效果和速度。
4.中医经皮给药和中药透皮吸收的发展
中医多年来一直饱受国外专家的争议,对于经络穴位的鉴定现代科技无从入手,使得中医的发展也一直受到不小的阻碍。
而高科技的进步却让中医的经皮给
药的理念受到了重视,我们可以借助现代仪器和设备的研制,开发出更多的全新
治疗方法,使得对同一种疾病有更多的治疗手段,也能解决更多的西医无法治愈
的疑难杂症。
在帮助中药透皮吸收方面,利用化学调制出更多促进吸收的透皮剂,不只局限于中药,也可以考虑西药的药理作用,通过中西结合的方式提高药物的
吸收和治疗效果。
5.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经皮给药与中药透皮吸收两者密不可分,都是我国非物质文
化的重要财富,现代医学的进步越来越重视中医,国际社会也能舍弃偏见,接受
和认同部分中医的理论,我们要抓住这个契机大力发展更多的中医治疗方法,为
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新,崔一喆,张秀英.氮酮对中药透皮软膏体外透皮作用的影响[J].黑龙
江畜牧兽医,2010,13(7):142-144.
[2]刘斌,王红,韩俊泉,曲鹏飞,郭林,王天麟.中药经皮给药及透皮吸收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2,12(6):64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