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

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透皮给药制剂得到长足的应用,本文对透皮给药系统的优点和缺点,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促进药物吸收的途径,以及透皮给药系统在临床上的应用做了一个综合的论述,以期为以后的学习和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透皮给药;促渗透;经皮制剂

透皮给药系统(TDS)是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通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药效的一类制剂。近年来, 随着对T DDS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及各种促渗技术的开发与发展, 国内外对T DDS 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日益加深,相继开发出了多种新型的经皮给药制剂。

1.透皮给药的优点

经皮给药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药物在胃肠道的降解,药物的吸收不受胃肠道因素的影响,减少用药的个体差异,透皮给药比口服给药更稳定的直接进入血液;一次给药可以长时间使药物以恒定速率进入体内,减少给药次数,延长给药间隔,改善病人的适应性;可按需要的速率将药物输入体内,维持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避免了口服给药等引起的血药浓度峰谷现象,降低了毒副反应;使用方便,可以随时中断给药,去掉给药系统后,血药浓度下降,特别适合于婴儿,老人或不易服的病人。

2.透皮给药的缺点

皮肤为人体天然的屏障,大部分药物都难以足够量地透过这道屏障,透皮给药不适合剂量大的药物;药物的分子量,极性,熔点均影响药物的透皮吸收;皮肤表面的微生物和皮肤中的酶对某些药物有讲解作用,某些药物在皮肤中有贮留透皮给药,起效较慢,不适合要求起效快的药物。

3.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药物的经皮吸收受表皮或黏膜的成熟性、完整性, 药物本身的理化特性, 促吸剂和赋形剂, 皮肤的水合状态, 体表面积等因素影响。小分子

量药物( < 500) 有适宜的水溶性和脂溶性( 油水分配系数对数值在1~ 4), 颗粒细小, 则有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 调节皮肤表面和给药系统内的pH 值, 使药物呈分子型,将增加

药物的渗透系数; 包扎给药可增加皮肤水合状态50%,使紧密的角质层结构发生改变, 形成多孔而使药物易于透过。[1]

4.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途径

4.1化学方法

4.1.1在透皮吸收促进剂方面透皮吸收促进剂( 以下简称促透剂) 是一类能促使药物透过表皮吸收的赋形剂。可分为:

4.1.1.1溶剂类为60年代提出透皮吸收后最早使用的一类促透剂, 其作用原理是溶胀角质层中的类脂, 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常用的有乙醇、丁醇、丙二醇、聚乙二醇、二甲亚砜、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基乙酰胺等。缺点是: 用量大、有挥发性和刺激性。二甲亚砜有特臭, 长期使用对视网膜有害, 故美国已停用。

4.1.1.2 月桂氮卓酮类月桂氮卓酮( 简称氮酮)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类促透剂, 其本身可看作是一个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作用原理是改变脂质双分子层的致性, 增加脂质的流动性, 对细胞内的蛋白质无作用, 故毒性小、刺激性也较小, 用量为1% ~ 6%。作用特点是来得慢, 去得慢。凡士林会减弱其促透作用。

4.1.1.3吡咯酮类衍生物吡咯酮类包括: A2 吡咯酮、N 2甲基吡咯酮、52甲基吡咯酮、1,52二甲基吡咯酮、N 2 乙基吡咯酮和52羧基吡咯酮。它们的特点是促透作用广泛, 作用原理同溶剂类。缺点是有刺激性, 一般用量2% ~ 5%。

4.1.1.4 表面活性剂和脂肪酸类化合物在表面活性剂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促透作用强于阳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肪酸类化合物多用油酸, 由于油酸不饱和疏水链的顺式结构插入脂质双分子层的疏水结构时, 脂质双分子层产生扭转, 形成了一个很微细的孔道, 使药物得以扩散进入。其他脂肪酸不如油酸, 因油酸的双键形成是一种不对称结构。

4.1.1.5挥发油类人们早已发现一些含萜类的挥发油有较强的皮肤刺激性和促透作用, 作用原理为改变角质层细胞类脂双分子层结构, 增

加其流动性。刺激皮下毛细血管的血液循环。近年来, 我国学者充分利用中药做促透剂, 王立新为此进行了综述。已经使用的中药促透剂包括: 薄荷脑、薄荷醇、薄荷油、龙脑(冰片)、川芎、小豆蔻、肉桂醇等。尤其将2 种或2种以上的促透剂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如5%丙二醇+ 3%氮酮; 15%丙二醇+ 5% 油酸+ 115%氮酮; 2%桉叶油与丙二醇按1B1比例混合) 均有较好的促透效果。但也并非合用均比单用好, 要根据试验确定, 目前尚未找到规律。近年来国外报道使用肉豆蔻醇、薄荷脑和油酸对尼莫地平的促透作用最好, 桉叶油促透时间最长可达48~ 72 h。马晓微等研究了不同溶剂系统与氮酮配伍对抗病毒药阿昔洛韦的促透作用。发现不同溶剂系统药物的经皮渗透速率与其溶解度无表观相关性, 而是随氮酮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在水:乙醇:丙二醇:氮酮为8:85:5:2(百分比) 的溶剂中, 阿昔洛韦的渗透速率最大[2]。

4.1.2促渗透剂的联用

将已知的有效促渗透剂联合使用, 既可以进一步提高其促渗透效果, 又可减少研发新促渗透剂的风险, 是目前国内研究较多的热点。石召华等研究了不同促经皮吸收剂对牛黄退热巴布贴体外经皮吸收的影响, 结果显示5% 丙二醇-氮酮为2 :3 时对栀子苷促渗透效果最佳。李彩君等研究证明薄荷醇可以明显促进葛根素的透皮吸收, 3% 时促渗透效果最好; 而2%薄荷醇与2% 氮酮或2% 薄荷醇与3% 丙二醇复合应用的促透皮效果比单用薄荷醇更好。梁旭霞研究显示氮酮、丙二醇的质量分数比为6% : 10% 时, 蟾酥贴片中的蟾酥有最大的透皮速率常数。

[3]

4.2物理方法

4.2.1离子导入技术

离子导入技术是利用直流电流将离子型药物由电极定位导入皮肤或粘膜, 进入组织或血液循环的一种方法。离子导入技术可以把药物直接导入病灶局部,并以所需的速度、按程序连续传递药物, 通常达到的深度不超过1cm, 因而特别适用于浅表的病灶, 而必要时能迅速停止从离子给药系统中输入药物。

4.2.2电致孔法透皮给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