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文献综述社会保障制度是关系着全体人民民生问题的大事,受到广泛关注。
继2008年新农合被写入社会保险法(草案)医保专章,新农合在我国社保体系中真正确立了合法地位之后,在北京闭幕的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决定在2009年的10月1日以后正式试点推行新农保,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老年基本生活保障,是国家朝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大步骤,也是中央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
响应中央会议精神,我国各个省市也都相继推行新农保改革新举措。
如广东省计划3年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山西发布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
山东省首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养老金在寿光发放。
广东首个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试点在惠州启动,参保补贴一视同仁。
回顾自市场化改革以来引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上的太多探讨与研究,今天终于在实践中得到了尝试,也很值得理论界追溯和总结。
我国学者对于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是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而展开的,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对有关社会保障问题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见下表),在中国期刊网上以社会保障为篇名的文章在模糊查询的条件下,研究数量在逐年增加。
从内容上看,2000年以前对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比较少,相对也很零散,没有形成系统。
2000年以后,尤其是2003年开始了大规模系统的研究,文献数量直线上升,2005-2006年间增幅最大。
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确立了“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方针。
在城镇化过程中引发了大量的征地问题、失地农民问题、进城农民工问题以及改革过程中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
围绕着这些问题,学者们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在2003年研究成果较前一年增长了78.5%。
2005年,随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围绕着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等研究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
我国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进展综述——基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指南及资助项目的统计分析
而且 , 由图 1 可知, 资助项 目线的位置要略高于课题指南线 , 数据显示 , 获批的项 目数大约是所公布课题
有 以下的说明 : 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合理结构 ; 保障标准和保障层次 ; 社保资金筹措方式和渠道 , 管理和运作 体制( 障对象管理、 障金发放 、 保 保 保障基金保值增值等 )如何确定 中央和地方在社保方面的事权 ; , 如何加 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也就是说 , 这一题 目 本身包含着相当丰富的内容, 同时也体现当时研究的粗线条。
第二 阶段 为 20 03年至今 。这一 阶段 课题 数 明显 增 多 , 且增 加 的 速度 较 快 。我们 看 到 ,02年 还仅 有 5 20 项 , 20 到 0 3年 时陡增 到 l 0项 ,0 8年更是 超过 了 3 20 0项 , 以后逐 年递 增 。这 主要是 由于新 一届 中央领 导集体 开 始 高度关 注 “ 民生 ” 问题 , 大 了政策倾 斜 的力度 , 加 于是社 会保 障领 域 的研 究 也进 入 了高 速 发展 时期 , 目 题 也 越来 越细 化 。
1 来 国家社 科基金 公 布 的课 题 指 南及 获 批 的 资助 项 目的 文献数 量特 征 和 变化 规律 的 0年
描 述 , 索我 国社会 保 障领域 研 究的 动 态 、 点、 势 与发 展 的轨 迹 , 探 特 趋 以期 为 中 国社会 保 障领 域 的研 究提 供 参考 。 关键 词 : 会保 障 ; 社 进展 ; 统计 分析
为 , 题基 本上 能够体 现该 领域 亟待解 决 的一些 重大 的 理论 和现 实 问题 , 社会 保 障作 为一 门交 叉 学 科 , 课 且 其
课题又广泛分布于各个学科 。因而 , 通过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 , 对社会保障领域的课题进行文献数量特征及 变化规律的描述 , 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该领域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发展速度 , 从而更好地把握该领域研究的
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文献综述
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文献综述摘要: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均体现为一种政府行为,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正在改革与发展中, 政府作为社会保障责任主体,保证社会保障这一公共物品的充分供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文在归纳整理多位学者关于政府责任的文献的基础上,从政府介入社会保障的理论,社会保障视角中政府责任构建,典型发达国家政府责任模式,政府责任的发展趋势四个方面来分析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
关键词:政府责任社会保障理论体系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并依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及因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分散个人的风险,以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安定、经济有序进行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正在进行, 我国政府应该在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过程中承担何种责任, 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政府介入社会保障的理论目前学术界关于政府介入社会保障的理论诸多,我们从经济、政治、社会、管理四个视角分析。
经济学视角:学者刘波(2012)认为社会保障是政府用经济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制度,政府是现代社会保障中最重要的责任主体,社会保障要获得稳定、持续的发展是离不开政府的。
高俊杰(2013)认为社会保障制度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并具有维护社会稳定、调节收入差距、促进经济增长等功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与政府参与又是密不可分的。
政治学视角:郭士征(2002)认为正是因为政府能从法律的制订、财源的提供和政策的推行等等方面予以强力支持,社会保障才有可能快速发展。
张宁(2015)认为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什么标准,采用什么模式,各方主体的责任如何划分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如何实施等诸多问题,都需要政府发挥重要作用。
社会学视角:陶知翔(2007)认为农村社会保障属于准公共产品,由市场配置必然存在失灵,指出由政府发挥资金支持的主导作用具有必然性。
仇晓洁(2012)将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归为准公共产品,所以农村社会保障就整体来说是准公共产品,政府应在这些准公共产品的供给中承担责任。
社会保障文献综述
社会保障文献综述10级劳保二班刘海波1090201023近些年来,民生问题有关民生的公共政策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
可以说一个关注民生且中锋是民生的时代已然来临。
然而在轰轰烈烈的讨论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出现了,即何为民生,并没有达到广泛共识。
岳经纶认为,民生概念的混乱,归根结底,在于政府公共管理和施政理念缺乏社会政策思维(参见注释1)。
简言之,民生概念的模糊就是源于社会政策理念的缺位。
讨论民生问题,离不开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旨在确保能够促进公民福利和福祉。
社会政策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为我们准确把握民生问题的政策内涵和社会意义提供了明确的指引。
我国的民生事业和社会建设需要构建清晰的社会政策途径,以社会政策来指导民生事业和社会建设,调整公共支出格局,从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和谐社会。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经济危机下美国的社会保障问题。
美国的加里·贝特里斯从财政危机出发,探讨了在经济衰退期美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变化和反应(参见注释2),虽有中西差异,但对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亦有一定得借鉴意义。
文章首先对美国经济情况做了初步介绍,特别是分析了经济衰退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当然这不是我们所关注的焦点。
其次,讨论了美国政府对于经济衰退采取的措施,重点关注国会通过的临时性措施可能对社会保障网络产生的影响。
最后对美国社会保障系统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作了简要评估。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主要包括了两个部分:一是常规社会保障系统,早在国会和当前政府采取特别措施应对经济危机以前就持续发挥其安全和稳定作用;二是在2008年2月获得国会授权的特别措施。
这两类政策分别在不同程度上保证公民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仍享有社会保障权益。
其实民生问题任重而道远。
民生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政治的核心议题之一。
“国计民生”的说法充分证明了民生问题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参见注释3)。
而如今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中也或多或少的蕴含着危机(参见注释4)。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综述_苑梅
收稿日期:2010-05-20作者简介:苑梅(1976)),女,辽宁丹东人,辽东学院讲师,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政政策与理论。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综述苑 梅1,2(11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辽宁大连116025;21辽东学院,辽宁丹东118000)摘 要: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5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6,着手建立针对农民的以/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0的新型养老保障制度。
通过对我国学术界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势在必行0、/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政府监管责任与财政责任0、/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模式选择0、/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管理0、/部分省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0等相关问题的理论探讨进行了文献综述,进而阐述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取向。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F8401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875(2010)04-0086-04一、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势在必行/老有所养0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传统农村养老方式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困境,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削弱。
土地保障功能备受冲击、家庭结构模式变迁、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农民消费方式改变等因素使老年人的供养缺乏稳定性且隐藏着风险。
学者卫龙宝、储雪玲、王恒彦从我国城乡老年人口生活质量比较研究[1]角度指出,老年人口的核心问题是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问题[2]。
同时,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城市和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存在明显差异。
缩小城乡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差距,实现城乡统筹,提高老年人口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让老年人共享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对进一步化解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危机和压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关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问题的文献综述
型 及制度 重 建和 制度 演化及 制度创 新 两个主要 问题 。本 文对 以往 关 于
农 村社 会保 障体 系演化 和 创新 的研 究进 行 梳 理, 希 望 能有 助 于 更好 地
推 动社 会保 障体 系的研 究 的发展 。
【 关键词】 农村; 社会保障制度; 综述
身是一种公共 产品 , 因为风险太大一般企业不愿介入 ; 农村社会 保
符合农村实 际情况 的社会保 障体 系。
二、 关于建立和完善我 国农村社会保 障体 系的可行 性研 究
( 一) 社 会 保 障体 系 建 立 的 可行 性
近年来 我国关 于农 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及其与城市社 会保 障制度关 系的研究是取得 了一定 的成就 , 对推动农 村社会保 障制 度建设与完善有积极意义 。但也存在一些缺 陷: 1 、 相关研究 以描述性研 究居 多 , 而 对于农 村社 会保 障 的实证
有益 的思路 。
【 参考 文 献 】 [ 1 ] 杜 飞进 , 张 怡恬 冲 国社 会 保 障制 度 的 效 率与 公 平研 究 [ J ] . 学习与
夏永祥 ( 2 O O 8 ) 认为为消除二元社会保 障制 度适应现 在经济 的 发展 , 应该建立多元化筹资体 系 , 构建 多层次农 村社会 保障体 系, 分地 区、 分步骤 、 有差异 地进行 , 建立 全 国统 一社会 保 障网络 。于 此相反 的观点 的论者郑 功成 ( 2 O O 2 ) 认 为我 国现在 经济 落后 , 财力 薄弱 , 城乡差距极大 , 社 会阶层 急剧变化 , 现 阶段还 不具备 建立 统
况 的研 究 。
四、 小 结
小型化促使年轻劳动力 向城镇转移 , 使得农村家庭养老能力 弱化 ,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 障体 系尤 为迫切 。另一方 面 , 工业化 、 城镇化 步伐加快 , 耕 地面积减少 , 土地保 障功 能弱化 , 加之农业利 益较低 、 土地承载负重 , 使 得土地很难起到保障作用 , 迫 切需 要建立和完善
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和完善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维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近十几年以来,学术界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和完善的思路等理论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
但在反映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证研究以及绩效评价研究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关注和加强。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政府责任,发展定位一、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在这一问题上研究界基本达成了共识,认为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势在必行。
社会公平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必须坚持的首要价值取向。
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城乡差别较大;农民工群体缺乏社会保障;区域间社会保障水平差异过大等不公平现象。
因此,必须加快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
学者杨中柱[1]认为,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既能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又能缩小城乡差别、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不容回避的紧迫问题。
2.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可行性。
在这一问题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1)第一种观点: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条件尚不具备。
梁鸿[2]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讲求“发展优先和效率优先”,而且政府财力有限,再加上北欧国家“福利病”的警示,我们已经获得了社保水平的上限,但却不知道其下限如何。
政府不得已只能采取一种小心谨慎的最低社会保障政策。
因此,现阶段中国尚无能力建立真正的全国范围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只能以局部地区的社区保障作为替代。
(2)第二种观点:建立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
杨立雄[3]认为,中国的财政有能力负担起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支出。
他指出,目前中国存在的财政困难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财政支出失误造成的,财政问题不是总量问题,而是分配问题(重城市轻农村)。
我国社会保障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社会保障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文章从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社会保障立法、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和运营、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和农村社会保障六个方面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最后指出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保障;研究综述;保障模式;保障立法;保障基金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日益暴露出其弊端,未能在改革中充分发挥其“安全网”和“稳定器”的作用,延缓了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阻碍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农村城市化的进程等,进而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
为此,本文将研究人员和实践工作者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所做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探讨提供依据,最终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献计献策。
从目前来看,我国有关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保障模式的研究社会保障模式是从战略高度上对一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研究。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选择什么样的社会保障模式,受其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有关人士对我国社会保障模式选择的一致看法是:在充分考虑国情与国力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模式。
关于我国应采用何种社会保障模式的主要观点有:郑功成认为,现阶段应选择以家庭保障为基础新的混合型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强调现代保障与传统保障的结合,因家庭保障是农业文明的产物,现代保障是工业文明的产物,而我国农村人口占70%,选择社会保障模式必须认真考虑现代与传统的融合问题。
李海峰和詹红兹·诺则克认为,无论在市场失效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需政府干预社会保障问题,政府干预分政府提供和政府强制两种模式;远期目标应是政府强制模式,在一定时期内两种模式虽可并存,但应将政府提供限制在最低程度,政府对社会保障福利的当前支付不能完全依赖当前的缴费,而应来自多种收人(如政府养老债券等)。
劳动与社会保障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劳动与社会保障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劳动与社会保障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涉及到个人就业、劳动关系、社会保障政策等众多方面。
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便为毕业论文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背景。
第一部分:劳动力市场与就业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综述有关劳动力市场与就业的研究文献。
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者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就业是劳动者通过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从而获得工作和收入的过程。
研究文献指出,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增长、教育水平、技术进步等。
例如,Smith和Jones(2015)的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就业机会增加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另外,Brown (2017)的研究表明,教育水平的提高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和薪资水平。
第二部分: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劳动关系是指雇主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而劳动法律是调节劳动关系的法律体系。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综述有关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的研究文献。
研究文献指出,劳动关系的发展与劳动法律的制度安排密切相关。
例如,Morgan(2016)的研究发现,工会的存在可以平衡雇主与劳动者之间的权力关系,从而提高劳动关系的稳定性。
另外,Johnson(2018)的研究表明,劳动法律的改革对于促进公正就业和减少不法用工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社会保障政策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政策是指国家为保障劳动者的社会福利而制定的政策措施。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综述有关社会保障政策与社会福利的研究文献。
研究文献指出,社会保障政策的有效实施对于提高劳动者的社会福利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Jackson(2017)的研究发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有效减轻老年人的经济压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另外,Wang和Li(2019)的研究表明,医疗保险的普及可以降低因病致贫的风险,从而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
结论劳动与社会保障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劳动力市场、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政策等诸多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取得了长足发展,经历了多次改革,不断完善和进步。
社会保障对于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其中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完善,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建设,逐步形成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多层次、多渠道的保障体系。
在2000年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全面推进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制度的建设,实现了全民覆盖。
二、社会保障理论的研究进展在社会保障理论的研究方面,中国学者们在国内外学术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
社会保障制度理论方面,中国学者借鉴了国外的相关理论,提出了“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理念,旨在为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社会保障政策理论方面,中国学者重点研究了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建议,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社会保障实证研究的成果与问题在社会保障实证研究方面,中国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就业与社会保障方面,研究者们关注了城乡居民的就业状况和社会保障水平,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农民工社会保障待遇差异大、转移就业的困难等。
健康与社会保障方面,研究者们重点研究了医疗保障制度对人民健康的影响,发现了一些医保覆盖不足、医疗费用负担重等问题。
社会保障对农村儿童和妇女的保障等问题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社会保障实证研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数据质量和可靠性的问题成为了限制研究深度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研究方法和视角的多样性,使得研究结论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政策落实的难度和效果评估的困难,使得相关研究的结果无法得到及时的政策回馈和调整。
社会保障体系文献综述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研究综述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概念是指国家管理社会保障事业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总称。
它涉及社会保障体系的方方面面,如社会保障保障立法、社会保障具体的规章制度和方法、机构设置及其职能权限、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监督、社会保障业务经办等。
狭义的概念是指社会保障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权限的划分。
1本文为了写作需要采取的社会保障管理的定义偏向狭义的定义,但也涉及到立法、监督等方面的内容。
从目前现有的文献来看,单独研究社会保障管理的文章相对比较少。
主要是放在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中,作为一个部分加以论述。
1、中国管理体制的发展及现状1.1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发展对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演变过程的划分说法不一,阶段的划分标准也各不相同,三、四、五阶段的都有。
不过有几个关键的时间点是公认的,即1978年是改革探索阶段的开始,199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组建,标志了中国基本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建立。
根据管理主体的不同来划分,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大致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从1951~1969年的工会管理,到1969~1980年代的企业自管,再到20世纪80年代的多部门管理,直至1998年国务院组建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结束了社会保险工作多部门分散管理的局面。
民政部门主管城乡社会救助事务。
2000年国家又成立了“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至此,形成了目前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2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的机构设置,是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采取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分级管理体制。
纵向机构设置,大体分为三个层次:中央、地方和基层。
横向机构设置,在从上到下每一层按照不同的职能性质设置包括行政管理机构、业务经办机构、基金运营机构和监督机构四大类机构。
(见图1.1)图1.1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3从中央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来看,目前参与社会社会保障管理的机构主要包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人事部、财政部、卫生部等。
社会福利政策研究文献综述社会保障体系的优化
社会福利政策研究文献综述社会保障体系的优化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为了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权益而建立的一种制度安排,是社会福利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社会保障体系也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以适应新的挑战和需求。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当前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优化社会保障体系的路径和措施,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多个方面,覆盖了广大劳动者和特定群体。
然而,现实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 覆盖面不足:部分特定群体的社会保障待遇较低,覆盖面不够广泛,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2. 征缴标准不一: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社会保障征缴标准存在差异,导致待遇不均等的情况。
3. 资金缺口:社会保障基金面临着缺口问题,部分地区和部门的社会保障基金难以维持平衡。
4. 服务水平不高:部分地区的社会保障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有待提升。
以上问题制约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康发展,需要通过优化措施来加以解决。
二、优化社会保障体系的路径和措施1. 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明确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的具体内容和执行标准。
2. 提高覆盖面: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包括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全民参保的医疗保险制度等。
3. 统一征缴标准:逐步统一各地区、各行业的社会保障征缴标准,确保各类劳动者享有公平的社会保障待遇。
4. 加强基金管理: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制度,加强基金监管和投资运营,确保基金的安全运行和稳健增值。
5. 提升服务水平:加大对社会保障服务的投入,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和便利性,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
6. 强化监督和评估: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监督和评估机制,加强对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社会保障卡研究文献综述
社 会 保 障 卡 (以 下 简 称 “ 社 保 卡 ”) 是 国家 为适 应“ 金 保 工 程 ”和 实 现 “ 五 险 合 一 ”的 社 会 保 障 事 业 发 展要求 , 实 现 参 保 单 位 和 劳 动 者 的 社 会 保 障 信 息 在 最 大 范 围 内 的交 换 和 共 享 , 加快 推 进 社 会保 障信 息 化建设 , 由 当时的 国 家 劳动 和社 会保 障部 统 一规 划 设 计 推 广 发 行 的 智 能 卡 。社 保 卡 在 我 国 的发 展 历 史 不久 , 对社 保卡 的研 究起 步 较 晚 , 始于 2 1世 纪 之
社保卡是按照国家社会保障个原则还就社保卡的主要功能系统结构和卡内信息卡规范标准和银联标准卡规范统一制作为持作了相关规定并针对社保卡的设计制造发行和卡人办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以及金融服务等管理也做出了说明还有社保卡系统建设的组织分事务的电子凭证是具有一卡多用全国通用并工和基础管理o
2 0 1 3年 7月
内 蒙 古 科 技 与 经 济
I n ne r Mo ng o l i a Sc i e n c e Te c h n o l o g y & Ec o n o my
J u l y 2 0 1 3
No. 1 4 To t a l No . 2 88
第 1 4期 总第 2 8 8期
2 . 1 实施 推 行
初, 对 社 保 卡 的研 究 初 具 规 模 , 但 是 研 究 的深 度 广 度 和高度 有待 进一 步深层 次挖 掘 。
1 社 保 卡 概 念
社 保 卡 的实 施 也 需 要 系 统 的 规 划 , 统 一 的 规 范 和管理 。《 社 保 卡 建 设 总 体 规 划 》一 文 中 指 出 了 全
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文献综述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之一。
本文将综述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以期对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和启示。
一、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基本制度,为广大人民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和支持。
通过为弱势群体提供医疗、养老、失业等方面的保障,社会保障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增强社会稳定。
此外,社会保障还可以通过减轻个人经济压力,促进个人消费,推动经济发展。
研究表明,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
Tito Boeri 和 Zhao Chen(2002)的研究表明,社会保障有助于提高劳动力参与率,增加劳动力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从而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
此外,社会保障还可以通过提供贷款来源,支持企业投资和创业,进而推动产业发展。
尽管社会保障对于经济发展有积极贡献,但其也存在一些潜在的经济问题。
首先,社会保障可能会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导致财政压力过大。
一些研究(比如Denis Conniffe和John E. Spencer)指出,社会保障可能会导致政府财政收支不平衡,从而可能增加政府财政赤字和债务水平。
其次,社会保障可能会对经济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一些研究(比如Salamon and Anheier)发现,社会保障可能会降低企业投资、创业等经济活动,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社会保障制度可能会增加企业用工成本,进而导致失业率上升,对整个经济体系造成负面影响。
三、未来的政策建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需要综合考虑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政府应该制定合适的社会保障政策,以确保社会公平和公正。
此外,政府应该加强财政管理,避免过度依赖社会保障制度,从而降低财政风险。
其次,政府应该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用工成本,促进创新创业、支持企业发展。
关于社会保障权研究的文献综述.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在城镇实行企业办社会,从而在低工资的前提下为城镇居民提供高福利的生活保障,在农村则实行的是生产队与家庭自保相结合的保障方式。
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为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建立的那套社会保障制度随之自动瓦解,中国迫切需要构建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公民的社会保障权问题也就随之进入了学者们研究的视野。
近年来不同学者从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不同的学科角度对社会保障权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别从社会保障权的定义和范围、公民拥有社会保障权的依据、中国实现社会保障权存在的不足以及涉农社会保障权问题等方面展开研究,本文试图从上述角度出发对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一、社会保障权的概念(一社会保障权的提出庞凤喜(2008认为,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颁布的旧《济贫法》可以看成是社会保障的萌芽,但旧《济贫法》的立法精神是济贫和惩贫相结合,把贫穷看成是个人的懒惰、浪费与无能造成的,从而否认公民具有社会保障权,国家没有为公民提供社会保障的义务,国家的济贫措施只是一种施舍和怜悯。
1935年美国罗斯福总统颁布的《社会保障法》则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这一概念,并开始认识到贫困并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还有社会的责任。
薛小建(2005认为,社会保障权(right to social security作为一项权利的明确提出,始于1948年世界人权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在该宣言第二十二条规定:“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关于社会保障权研究的文献综述●潘孝珍社会保障权正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社会保障权的概念、公民拥有社会保障权的依据、中国实现公民社会保障权存在的不足以及涉农社会保障权问题等方面对当前学者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的梳理,并提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相关问题。
关于社会保险的文献综述
关于社会保险的文献综述社会保险作为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旨在保障公民在面临风险和困境时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支持。
它是现代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各国发展过程中,社会保险制度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但其核心目标始终是共通的,即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
在国际上,各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着差异,主要体现在覆盖范围、待遇水平和缴费方式等方面。
例如,欧洲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相对较为完善,覆盖范围广泛,待遇水平较高,缴费方式多样化;而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则面临着覆盖面窄、待遇水平低、缴费困难等问题。
这表明,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水平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需要根据具体国情进行合理设计和调整。
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从最初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到后来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已经逐步完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待遇水平逐步提高。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推出了全面建立全民参保、全覆盖、统一标准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险制度,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全面、更可靠的保障。
然而,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覆盖范围仍然不够广泛,很多农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仍然无法享受到基本社会保险制度的保障。
其次,待遇水平相对较低,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
再次,社会保险基金运行存在着风险,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和管理。
因此,我国社会保险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综上所述,社会保险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各国在发展社会保险制度时需要根据具体国情制定合理政策,不断完善和改进制度,以确保公民能够获得有效的保障。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在不断完善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
希望未来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能够更加健全和完善,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全面、更可靠的保障。
探讨社会保障学概论论文范文
探讨社会保障学概论论文范文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当代各国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社会保障学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社会保障学论文范文篇一:《农民工社会保障对策分析》摘要:农民工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由于诸多原因,这一群体的一些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建立健全有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关注农民工这个庞大弱势群体的利益,赋予其应有的社会地位,依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是有效开发和配置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促进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保障;对策1我国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的现状及问题1.1工资待遇低,欠薪现象普遍存在农民工由于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因此在当前的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工参与的行业大多属于单纯性体力劳动层面,诸如建筑、服务行业等。
从事的多是廉价劳动力行业,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每年由于农民工讨薪而引发的社会事件甚至刑事案件层出不穷。
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工的生计和利益,同时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1.2超强度劳动普遍存在,休息权得不到保障对于用工单位来说,盲目追求工期和效益使他们对农民工的相应权益保障不到位,尽可能在用工层面延长工时,缩短工期,减少成本。
这种超负荷的工作时间和强度与相应的保障并没有形成有效的衔接,造成农民工社会权益保障的潜在风险,使农民工休息权得不到保障。
1.3农民工缺乏医疗保障大部分农民工没有任何社会保险,只有部分农民工能够享受到工伤保险,少数农民工参加了农村大病医疗统筹,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没有城市户口又不生活在农村,既享受不到城市医疗保险又不被农村合作医疗所覆盖,即使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但由于农民工流动性较强,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相应的转接措施不完善,使农民工医疗保险由农村转入城镇还存在很多困难,实际操作起来基本上还行不通。
浅谈完善我国社会保障法——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家、社会和全体社会成员为主体,解决某些社会群体的生活困难或 支撑和对宪法规定的各项权利的落实和实现。因此,我们必须有一 劳
动 为提高大众生活质量而发生的经济互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部专门规定具体社会保障权利的《社会保障法》来调节人们在社会 保
(刘传刚,王琳晶 2006)。
保障活动中所产生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刘俊,林俊岚 2007)。
现代法制理念以保障公民基本人权为核心。人权是指在一定社会 险种之间的相关规定缺乏衔接。社会保障的其他项目(如社会救
济、社会福利等)也缺乏正式和统一的立法。在养老、医疗、生育等
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法的意义
方面甚至连法规这一层次也很少。其结果是,即使在同一个社会保
(一)赵华认为,社会保障法与和谐社会具有内在价值的一致
律意义上的规范性措施,也缺乏有法律保护和法规规定的社会保
(二)由地方立法向中央立法发展,并确定中央立法和地方立
障监督机制和监督办法,降低了社会保障法的威慑力。从而导致了 法权限。
社保案件频频发生(梁斐斐,刘燕 2007)。
目前,中国社会保障立法大量表现为地方立法。当进入社会保
此外,梁斐斐、刘燕(2007)还认为,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立法 障总体设计与整体推进阶段,就必须高度重视并有计划的颁布全
主
(五)社会保障的法律实施机制和监督机制薄弱,必要的法律 定位在保障人们的最低生产生活要求, 重点加强就业促进的保障
持
责任制度欠缺。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社会保障中的筹资机制、 项目, 充分调动人们的就业积极性, 促进经济发展, 从而更好地为 晓
风 社会保障的管理机制和社会保障运行方式等方面,都缺乏具有法 社会保障服务
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由全国人大制定基本法律。但到目前为止,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文献综述社会保障制度是关系着全体人民民生问题的大事,受到广泛关注。
继2008年新农合被写入社会保险法(草案)医保专章,新农合在我国社保体系中真正确立了合法地位之后,在北京闭幕的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决定在2009年的10月1日以后正式试点推行新农保,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老年基本生活保障,是国家朝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大步骤,也是中央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
响应中央会议精神,我国各个省市也都相继推行新农保改革新举措。
如广东省计划3年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山西发布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
山东省首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养老金在寿光发放。
广东首个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试点在惠州启动,参保补贴一视同仁。
回顾自市场化改革以来引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上的太多探讨与研究,今天终于在实践中得到了尝试,也很值得理论界追溯和总结。
我国学者对于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是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而展开的,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对有关社会保障问题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见下表),在中国期刊网上以社会保障为篇名的文章在模糊查询的条件下,研究数量在逐年增加。
从内容上看,2000年以前对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比较少,相对也很零散,没有形成系统。
2000年以后,尤其是2003年开始了大规模系统的研究,文献数量直线上升,2005-2006年间增幅最大。
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确立了“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方针。
在城镇化过程中引发了大量的征地问题、失地农民问题、进城农民工问题以及改革过程中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
围绕着这些问题,学者们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在2003年研究成果较前一年增长了78.5%。
2005年,随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围绕着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等研究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
我国经济总量跨越式提升的同时,社会分配的均衡问题、公平问题也日益凸显。
在这种背景下,效率与公平关系的问题被重新探讨,改革开放的成果由全社会共享的惠民措施不断出台,社会保障制度就是均衡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压器,社会公平视角下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研究随之升温。
从归纳和总结以往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从内容上看,这些研究涵盖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方方面面,有的甚至具体到了实施细节。
而从整体上对这些内容分类,共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从城乡两个维度对社会保障总体状况的研究通览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文献,学者们分别从整体上和城市与农村两个维度对我国社会保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也有学者从地方或区域角度分析了省市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情况。
张力之(1997)从5个方面详细介绍了1997年以前国内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的迫切性、借鉴国外的研究、社会保障专著、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社会保障理论研究。
刘云旺、王成华、廖桂蓉(2004)、李东、刘庆原(2004)、陈蒙蒙(2006)韦镇坤(2008)、王丽(2009)撰文分析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的构想及对策。
李珍(2006)阐述了我国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如何构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刘汉屏、吴晓云(2006)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问题放到了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来探讨,分析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度保障和体系构建。
刘子操(2007)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思路。
从内容上看,这一方面的研究偏重于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随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日益突出以及“三农”问题凸显,使得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诸多不完善之处摆到了议事日程。
如何破除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乡统一的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问题是研究重点。
二、围绕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展开的大量研究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大缺陷或短板,理论界对此诟病颇多。
失地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研究构成了2003年以来研究的主要内容。
刘金红、段庆林、董明辉(2001)从经济发展和政策取向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建国50年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各种保障形式的制度变迁、制度绩效,提出建立与目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方面的承受力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
徐凯赞、欧阳亮辉(2004)按城乡属性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分为二元社会保障制度,指出按照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的公平原则,我国现行的二元社会保障体系无论从过去的形成、政策的影响,还是农村的现实需要都表现出一种公平性的缺失。
陈信勇、蓝邓骏(2004)认为,首先要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制度,其他社会保障措施也应及时、逐步建立。
吕勇(2005)、赵友谊(2005)、贾平、张婷(2008)分析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探讨了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的构建。
胡宏伟、唐莉(2005)指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结构性嵌入于我国土地产权制度、征地制度、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利益诉求实现制度之中的,这种结构性嵌入机制要求仅仅靠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本身是不够的,失地农保制度的完善必须以上述四项制度的完善为前提。
白凤峥(2004)、姚诣路(2006)分析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现状及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围绕农民问题展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之所以会成为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的主体,原因有几方面:一是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攀升,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成绩,但与之相对的“三农”问题依然突出。
二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问题引发了学界的大量争论。
三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效率与公平观念深入人心,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公平?诸多原因引发了学界关于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
三、国外经验较少及中外比较研究周弘(1989)较早地介绍了欧洲国家社会保障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李培林(1994)通过对德国、英国和瑞典的实地考察,指出我国建立社会保障体制应当借鉴的经验和注意的问题。
史柏年(1996)、高峰(1999)分别考察了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现状、演变过程以及不可克服的矛盾与困境,并探寻其对于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
日本学者合津文雄(1999)介绍了日本的社会福利政策,它突破了救济扶贫的制度框架,开始探索创建满足全体国民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
日本从2000年开始实施的“老年人看护保险制度”显示出,日本社会福利政策由过去的行政管理措施向签约方式转变的新趋势。
武中哲(2001)介绍了北欧福利国家制度,并分析其利弊所在,力图找出其中对我国有借鉴意义的内容。
施晓琳(2004)介绍了当前日本较为完备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及其对我国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法律保障方面的借鉴。
李巧莎、贾美枝(2008)考察了日本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日本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及其经验和启示。
臧忠生(2004)考察了法国、瑞典、奥地利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新变化及对我们的启示。
王萍(2005)对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行简要追溯,分析了令该制度陷入困境的各种主导因素。
易瑾超(2007)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提出发展、完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若干建议。
徐嘉辉、郭翔宇(2009)介绍了德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并对德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评价,同时阐述了德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借鉴。
四、对社会保障理论的追溯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随着社会保障制度实践的开展,对社会保障制度理论的挖掘和追溯也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
陈晓云(2001)在对福利理论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根据对福利主体的认识、衡量福利的方法、标准以及福利制度措施这几方面的差异和变化,将福利理论的发展分为四个重要阶段。
苏光明(2001)对毛泽东和邓小平社会保障思想进行了挖掘和比较。
王爱华(2003)、李宏艳(2004)挖掘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保障思想,前者主要探究了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的社会保障的思想,并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进行了全面考察;后者考察了马克思、列宁的保障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王俊(2004)从17世纪配第的社会保障思想写起,到18世纪的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和孟德斯鸠,进而分析了19世纪的萨伊、西斯蒙蒂、罗雪尔的社会保障思想以及德国的讲坛社会主义,英国费边社会主义和法国连带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
王文龙、金丽馥(2005)对西方社会保障理论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与评述,介绍了当代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演变过程,并分析了当代西方社会保障制度衰落的原因。
徐丙奎(2006)把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分为三大流派并对三大流派进行了简要分析,即国家干预主义、经济自由主义和中间道路学派。
张可(2006)从英国1601年《济贫法》开始追溯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的根源,并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区分了对待社会保障制度的态度,同时对反对与支持的流派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五、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定位和职能尽管各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各具特色,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国家或者政府的介入。
阎宇红(1998)考察了西欧社会保障制度几个发展阶段的更迭与交替,并详细分析了每个阶段中政府充当的角色以及角色的转变过程。
张学英(2004)指出由于国家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导致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反过来阻碍了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应该以政府为主导提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陈少晖(2004)指出,在至今仍未改变的二元经济结构中,对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长期忽视和责任缺失,是我国政府在构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的一个重大缺陷。
现阶段,我国政府应当集中解决农民急需的低保、医疗和养老三大保障问题。
朱丽颖、石俊田(2005)认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从萌芽起到进入制度化建设共经历了政府高度集权下的重点有限保障、分权下的土地和家庭保障、制度建设下的社会有效保障三个阶段。
肖云、徐艳(2005)认为当前建立农民工的就业社会保障具有紧迫性,政府在建立和发展农民工就业社会保障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刘燕(2006)认为政府责任不明确、制度安排缺失等,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之一。
政府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应当承担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的责任。
钱亚仙(2006)、杨爱兵(2008)、薛菁(2008),也指出政府是构建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
杨辉(2007)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到底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还是私人产品亦或优效品,在理论界存在着争议,并根据社会保障的产品属性及产品提供方式、生产方式,决定了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责任范围和责任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