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制度基本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常识古代科举制度常识「篇一」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
2.科举前选拔官员【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古代科举制基本内容

古代科举制基本内容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考试制度之一。
科举制度起源于汉朝,直到清朝时期,其结构和形式一直沿用到了民国时期,它有着悠久的历史。
科举制度的核心是中央政府主管的一系列的官员考试,旨在为官僚体制和朝廷招聘有条件的人才,以维护政府机构的稳定和长远发展。
它也是一种考核晋级形式,有助于中央集权,它为政府招聘年轻人提供有竞争力的服务,并通过考试筛选出有能力的官吏以确保政府的稳定。
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一、考试制度。
科举考试分为四次,即小科、会试、殿试和状元。
二、参加考试的人数。
从朝到清朝,考试的人数从数百人到10亿以上。
三、考试语文科目。
参加考试的人员需要掌握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儒家思想、文学、历史、古文字和诗词,也要掌握一些实用的技能,如行书、写作、数学、史学研究和绘画等。
四、考试官制度。
考试官由政府命令,官员考试的责任在于指挥考试,确保考试的过程正确,并在考试结束后交付最高科目的结果。
五、分等制度。
考试的分数将决定考生的晋升顺序,考生会根据排名被颁发科举状元、榜眼、探花、竹林七贤等称号,也会被派遣到各地担任行政工作。
科举制度虽然在清朝时期被废弃,但它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为中央集权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得政府机构得以安稳地运行,也为政府招聘人才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机制。
综上所述,古代科举制的基本内容包括考试制度、参加考试的人数、考试语文科目、考试官制度和分等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长期稳定的政治体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为招聘和晋升官员提供了基本的标准和机会。
常识“古代科举制度”知识点

【常识】“古代科举制度”知识点一、古代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取缔过程开始阶段:隋炀帝杨广开创进士科,后逐步发展发展阶段:武则天时期,举行殿试,开创武举兴盛阶段:明清时期,制度完善,采取八股取试废止时期:1905年清朝末期废除科举制,推行现代学校教育二、古代科举制度的程序三、古代科举制度中连中三元三次考第一,解元(乡试)——会元(会试)——状元(殿试)四、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前三甲(三鼎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成三鼎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则同进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
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由于在殿试之后,皇帝召见新科进士时,状元位置居中,且稍前于榜眼、探花,如三角形的顶角位置,正好站在第一块御道石正中镌刻的巨鳖头部,独个踏占在鳌头之上,因此也就有了“独占鳌头”五、和科举制相关的成语金榜题名:使用黄色的纸对外公布公告。
(中进士)蟾宫折桂:蟾宫指代月官,传说月宫中有一只长三条腿的蟾蜍,因此称月宫为蟾宫。
去月官折桂花,很难办到,用蟾宫折桂指代科举考中。
现在在考试前吃桂花糕,就是为了取好彩头。
独占鳌头:相传皇宫宫殿之前刻着巨鳌,只有状元才有资格站在上面迎接榜单。
五子登科:源于窦禹钧。
窦禹钧居于燕山府,他有五子,都中科举。
相关的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后来成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禹钧五子一样获得科考成功。
名落孙山:书生孙山与同乡去考试,回来之后,乡人问他,自己家的孩子是否中举,孙山回答:中举名单最后一名是我孙山,你家孩子在我之外。
用委婉的方式告知没有中举。
【课后练习】1.古代科举考试最后在殿试中考取第二名被称为( )。
A.状元B.探花C.榜眼D.解元【答案】C。
解析: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
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中国古代科举常识

中国古代科举常识
1.概念
科举制,即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
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
2.发展历程
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
隋炀帝时始置进士科。
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即被废除。
3.古代学校
古代学校有“庠(xiáng)”“序”“太学”。
“庠”和“序”是地方学校。
例如: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齐桓晋文之事》)
“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
例如:
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张衡传》)
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监(jiàn)生。
国子监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为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
例如: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送东阳马生序》)。
古代科举制度常识专题

古代科举制度常识专题
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一项重要的制度,它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也是知识分子通往官场的唯一途径。
以下是一些关于古代科举制度的常识。
正文: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
科举制度的基本形式是考试,考生需要通过考试来获得官职。
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在乡试阶段,考生需要在当地参加科举考试,通过者可以晋级到会试阶段。
在会试阶段,考生需要在全国参加科举考试,通过者可以晋级到殿试阶段。
在殿试阶段,考生需要面对皇帝进行考试,通过者可以获得官职。
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儒家经典、诗词和文章等。
考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以便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优秀的人才得以脱颖而出,同时也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流动。
此外,科举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上对于官员选拔的实际需求。
拓展:
除了科举制度,中国古代还有其他一些选拔官员的途径,例如恩赐、选拔、军功等。
其中,恩赐和选拔通常是皇帝针对特殊情况下的选拔方式,而军功则是士兵获得官职的重要途径。
科举制度实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舞弊、腐败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科举制度在明清两代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科举制度的改良,例如殿试和三甲进士等。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常识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常识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一种。
它起源于隋代,盛行于唐宋明清等朝代。
科举考试采取的是一种制度性考试方式,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环节。
乡试是在县级进行的,主要考查候选人的文字功底;会试是在府级进行的,主要考查候选人的性格、品德和学识;殿试是在皇帝面前进行的,由皇帝亲自主持,主要考查候选人的才能和应对能力。
科举考试制度的对象标准是士人,不限于出身和社会地位。
这也是科举制度的一大特点,使得人们有机会通过努力考取功名。
科举考试独立于家族背景和财富,重视个人才能和知识水平,对于社会的精英选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考试制度在中国古代延续了一千多年,其影响深远。
它培养了大批人才,推动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科举制度也使得社会上流动性增加,尽管不是所有人都能通过考试成为官员,但优秀的人才有机会脱颖而出,使得社会更具活力。
然而,科举考试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于理工科的重视不足,过分偏重文科等。
此外,由于考试的竞争激烈和题目的固定性,也容易出现应试教育和刻板印象的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是一种独特的选拔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有积极作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吏。
本文将总结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知识点。
一、科举制度简介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定格于宋代,一直延续到清代。
科举考试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乡试和殿试。
乡试是地方性的考试,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科举考试的内容包括经书、诗词、史书等,考察学生的文学、政治、礼仪等方面的知识。
二、科举制度的作用1.选拔人才: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合适的官员,使得政府能够获得高素质的官员,确保政府的正常运行。
2.强化社会阶层:科举考试的选拔机制使得社会上层阶级更加稳定,世家身份、背景等因素相对较少影响考试结果。
3.培养精英:科举制度使得士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准备,培养出丰富的知识和优秀的素养,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三、科举考试的流程1.乡试:乡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一阶段,由地方政府组织,考试范围分为文科和武科,学生需要参加殿试的资格是通过了乡试。
乡试的考试范围广泛,包括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的考试内容。
2.殿试:殿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二阶段,由皇帝亲自主持,选拔合格的考生为官。
殿试的考试内容更加深入和复杂,不仅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考察他们的政治理论和实践能力。
四、科举制度的影响1.文化繁荣:科举制度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激励了人们的学习和创作活动,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2.社会稳定:科举制度的选拔机制相对公正,使得社会上层阶级更加稳定,减少了社会动荡和冲突。
3.知识普及:科举制度的推广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教育和学习,普及了知识和文化,提高了人民的素质和能力。
五、科举制度的变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科举制度也经历了一些变迁。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存在一些弊端,如贿赂、偏袒等问题。
最终,在清朝末年,科举制度被废除,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让路。
六、科举制度的启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启示是要独立思考和不断学习。
科举制度鼓励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知识的积累,这种精神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
古代科举常识

古代科举常识一、科举制度的概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被认为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
它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科举考试的级别与流程院试(也称童生试):主持者: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
阶段: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合格者:称为生员(秀才),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
乡试:时间与地点: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次,因在秋季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合格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时间与地点: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主持者: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
合格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主持者: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
合格者:称为进士,按成绩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为状元(鼎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三、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形式内容:唐朝: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
宋朝:进士、明经科目,考试内容有帖经、墨义和诗赋。
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明清:考八股文,基本内容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形式:各级考试都采取笔试的形式。
试卷有严格的格式要求,如八股文就有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
四、科举制度的影响与意义积极影响: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使更多有才能的人有机会进入官场。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文化制度,存在的时间跨度非常长,影响深远,对于古代中国的文化、政治、教育等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有关科举的一些常识。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起源于隋代,由唐朝正式推行,并延续至清朝结束。
科举制度的实施初衷是通过选拔人才,提升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确保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科举考试的种类科举考试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府试、省试和殿试。
府试由地方官员主持,考察主要是文词和官吏能力;省试由地方官员和中央官员联合主持,考察主要是政治观点和辩论能力;殿试为皇帝亲自主持,考察主要是对经典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三、科举考试的内容科举考试的内容以经义和政治问题为主。
其中经义主要指儒家经典,如《孝经》、《论语》等,考察考生对经典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政治问题主要是对时政的观点和辩论,考察考生的政治觉悟和智慧。
四、科举考试的标准科举考试的评判标准多种多样,既有知识的考查,也有德行、品行的考量。
但总的来说,科举考试主要注重对经典的理解、应用能力以及执政能力的检验。
五、科举考试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并影响了中国的教育系统。
科举制度的存在也使得官员选拔不再由出身决定,而是通过考试选拔,为贤才提供了一个发展和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六、科举制度的限制科举制度对于考生来说也存在一些限制,例如只有男子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而女性则没有这个机会。
同时,考试的范围主要局限在儒家经典和政治问题上,对其他学派和学问内容的关注较少。
七、科举制度的弊端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科举制度对世族子弟的优待使得社会阶级固化。
其次,科举考试过于强调记忆和应试技巧,对于培养创新思维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影响有限。
此外,科举制度还存在贪污舞弊等问题。
总的来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文化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通过选拔人才,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和弊端。
古代科举知识点总结

古代科举知识点总结一、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但真正形成和发展是在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初步的雏形。
隋唐科举制度主要包括进士、明经、明法、明医、明农、明艺等多种考试科目,其中进士科考试是最重要的一种。
进士科考试的内容涵盖了《五经》和《史记》等儒家经典,考试难度很大,要对这些书籍有扎实的功底才能通过。
考试形式主要有殿试、会试和礼部试三种,通过这些考试可以获得进士身份,被称为“举人”。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为后来的宋明清等朝代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后来的科举制度基本沿用了隋唐时期的模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完善。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唐代是科举制度发展的辉煌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和内容都有了很大的扩展和改进。
唐朝实行了科举制度中殿试和会试的选拔机制,大大增加了考试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宋代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改革了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增加了一些实用性强、贴近生活的科目,如明法、明医等。
这些改革使科举考试的范围更加丰富,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求。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成为了中国官僚选拔的主要途径,大大提高了社会上层阶层的流动性,也使得社会精英层面的政治和社会活动活跃起来。
然而,科举制度也是一种封建等级社会的产物,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全面反映人才的真实水平和能力。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实行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科举制度为社会选拔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为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另一方面,科举制度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如社会上层阶层的闭塞性、世家望族的地位稳固等问题。
科举制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政治的影响科举制度为封建社会选拔了大量的官员,这些官员多数是拥有丰富知识和才能的人才,为朝廷的政治决策和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由于科举制度的实行,政府官员的选拔更加公开、公正,也为社会上层阶层的流动提供了一定的机会。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实用版4篇】目录(篇1)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含义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三、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科目与内容四、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五、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与评价正文(篇1)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含义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起源于隋朝,发展至清朝。
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手段,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度的出现,是封建时代最高统治阶级收买士人为之服务的一种方式。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制度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
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举行的,如唐朝科举与宋初科举每年举行一次,宋太宗时期改为每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 年)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
三、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科目与内容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孝廉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贤良文学主要测试考生的文学才能,茂才则侧重于考查考生的才艺。
四、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科举制度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促进了文学教育的发展,使得文学成为士人必修的科目。
其次,科举制度对文学的评价标准产生了影响,使得文学创作更加注重功名利禄,从而影响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最后,科举制度选拔出了许多文学人才,如唐代的王之涣、杜甫等,他们的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
五、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与评价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重要手段,它为封建王朝选拔了大量的人才,对维护封建统治、促进国家文化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考试舞弊、选拔不公等问题。
目录(篇2)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含义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三、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科目与内容四、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五、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与评价正文(篇2)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含义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起源于隋朝,发展至清朝。
科举制度基本常识(范本)

科举制度基本常识科举制度基本常识我精心:制度大全户籍科举合伙人存款保险公司管理员工管理仓库管理财务管理食堂管理绩效工资宿舍管理企业会计安全生产管理人民代表大会食品安全管理中小学教师职称科举制度基本知识【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古代科举制度常识专题

古代科举制度常识专题
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它的发展历程中包含了许多常识性的知识。
以下是一些关于古代科举制度的常识专题:
1. 科举制度的基本概念
科举制度是指中国古代社会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考试范围主要包括经史子集等经典以及诗词歌赋等文艺作品。
考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入官场,例如通过家庭出身、战功、推荐等。
2. 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
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因时代和地区而异,但总体来说,考试主要包括诗文写作、经义和策问等。
在诗文写作方面,考生需要创作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
在经义和策问方面,考生需要回答有关经典和社会问题的问题。
3. 科举制度的优缺点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最为公正和高效的官员选拔制度之一,它的优点是可以保证官员的质量和廉洁,同时也可以激发考生的进取心和才华。
但是,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竞争激烈、考试严格、考生负担重等。
4. 科举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它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中国本土,还深刻地影响了东亚地区的其他国家。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社会上层的流动性加强,为寒门士子提供了机会,同时也
推动了文化、文学和教育的发展。
5.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史
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经过各个朝代的发展,科举制度在明朝达到了巅峰。
在明朝,科举制度不仅涵盖了官员的选拔,还涉及到了学校教育和文学创作等方面。
清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衰落,考试内容也越来越简略。
古代科举制度文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文学常识古代科举制度文学常识科举是封建时代最高统治阶级收买士人为之服务的一种手段汉代的察举也是同样的性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科举制度文学常识欢迎阅读【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庠xia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国子监jian】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古代科举制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常识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它兴起于隋朝,延续了一千余年,直至清朝灭亡。
科举制度的核心是通过考试选拔优秀的人才,而不是通过出身或权势来决定官员的任免。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造就了一批杰出的官员和文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举考试通常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乡试是在乡级考场进行的,考试内容包括经义(儒家经典)、策问(议论文)、诗文和书法四项。
考试通过者进入会试,会试是在省级考场进行的,主要考察文章的文采和修辞。
会试通过者进入殿试,殿试是在皇家考场进行的,考察文笔和政治思想。
殿试通过者则有机会成为官员。
科举制度的最大特点是普及性和平等性。
尽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封建等级观念,但科举制度仍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平等的竞争平台,为普通百姓提供一个上升为官僚阶层的捷径。
因此,科举制度不仅为社会提供了稳定且相对公正的官员来源,也为农民子弟和庶民子弟提供了通过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科举制度培养了一批博学多才的官员和文人。
科举制度要求考生广泛学习文史哲等学科,要求他们不仅具备深厚的经典文化底蕴,还要具备一定的文采和才华。
这种培养出来的官员和文人常常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以文化修养为基础进行治理和创作。
科举制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科举制度注重的是文人才能,对于实际才能和实践经验不予重视。
这导致一些文弱书生被选拔为官员,缺乏实际施政能力。
其次,科举制度容易滋生官僚主义。
科举考试给官员提供了一个晋升渠道,有些官员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往往重视权谋和阿谀奉承,而不顾民生。
再者,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异质思想的压抑,导致一些新思想不能得到有效传播。
总的来说,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特殊制度。
它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公平公正的选拔官员的方式,并且培养了一批具有卓越才华和文化修养的官员和文人。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不足,需要与时俱进,进行改革和完善。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常识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常识首先,科举制度起源于唐代,当时为了选拔人才,唐太宗建立了尚书省,设置文舍,进行选拔官吏。
后来,宋代继承了唐代制度,并逐渐形成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内容包括殿试、会试和乡试三个阶段。
首先是乡试,每三年一次,在东南、西南、北方各设考场,由各地州县推荐的学籍人员参加,通过者称为举人;其次是会试,每年一次,在首都举行,各地举人到京参加,通过者称为贡士;最后是殿试,每年一次,在皇宫举行,通过者称为进士。
科举制度的作用可以从选拔人才、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统治地位三个方面来看。
首先,科举制度通过公开公正的考试选拔合格的人才,使得人才得以流动,并且不受出身和财富的限制。
其次,科举制度使得中央政府能够直接控制官吏,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治地位的稳固。
最后,科举制度还通过人才的选拔来维护统治地位,使得天下士人都向皇帝效忠。
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社会等级制度。
在古代社会,人们的地位主要由出身和财富决定,而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人们的社会地位与个人才能挂钩,不再受到出身的限制。
其次,科举制度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为了应对科举考试,人们开始广泛涉猎经史子集,使得文化教育得到了普及和推广。
再次,科举制度激发了人们的学习热情,为人们提供了通过知识来提高自己地位的途径,推动了社会进步。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科举制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注重文化教育,忽视了实践能力。
这导致一些人拥有高文化素养,但实际工作能力不足。
其次,科举制度造成了一定的脑力洼地,只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才能够进入官场,使得一些优秀的人才被边缘化。
最后,科举制度的实施周期较长,也存在一定的机会不公平性。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一种非常独特且有影响力的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
尽管它既有其合理性和可取之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也为后来的社会制度变迁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科举制文化常识(最全)

古代文化常识: 科举制度一.科举知识简介【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 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 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 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 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 共分四级: 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 以“四书”文句为题, 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1.科举制度在不同时期规定不尽相同。
举明、清两代为例读书人先须参加“童试”,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2.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 称“大比”。
取中者称“举人”,其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
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礼部举行, 取中者称“贡士”, 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则山皇帝亲自主持, 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 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土及第, 第一名称“状元”, 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会称“三状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 第一名称“传胪”。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以上的提到的“解元”“会元”“状元”即所谓“三元”。
二.身份:1.【童生/儒童】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 不论年龄大小, 皆称儒童, 习惯上称为童生。
2.【生员/序生/秀才/茂才/相公】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秀才分三等, 成绩最好的称“廪生”, 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 不供给粮食, “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 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取得秀才资格的人, 才可参加正式科举。
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
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 而称秀才为茂才, 《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 表示讽刺。
本系优秀人才的通称。
汉代以后, 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
科举制度文化常识整理

科举制度文化常识整理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考试选拔制度,起源于隋朝,发展于唐朝,最后废除于清朝。
这个制度的目的是选拔人才,让有能力的人进入官府从事政府工作。
下面将对科举制度进行常识整理。
第一段: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为了选拔人才,创立了乡试、府试、会试三级考试制度,并将考试分为文、武两科。
这个制度在唐朝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皇帝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到了宋朝,科举制度成为了国家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并逐渐完善了考试内容和程序。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考试范围扩大到农业、工艺、商业等领域。
第二段:科举考试的流程科举考试的流程包括乡试、府试和会试三个环节。
乡试是最初的选拔环节,考试内容主要是经义、音韵和诗词。
通过乡试的考生可以进入府试,府试的内容更加复杂,包括经史、子部等知识。
通过府试的考生才有机会参加会试,会试是最高级的考试环节,内容包括经义、史学、文学等。
会试合格者可以成为进士,成为朝廷官员。
第三段: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教育和文化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其次,科举制度使得社会上千百年来一直存在着追求学问和知识的风气,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此外,科举制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重视对经典的记忆和背诵,对创造性思维和实际能力的培养相对较少。
总结: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考试选拔制度,通过乡试、府试和会试三个环节选拔人才。
这个制度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教育和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局限性,对创造性思维和实际能力的培养相对较少。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选拔官僚的考试制度,起源于隋朝,于唐朝,最盛行于宋朝,明朝废止。
这一制度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官僚体制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乃至社会结构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以文化程度来选拔官员,以考试来评定人的才能与品德。
在科举制度下,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乡试,各地优秀的士子进入省级的会试,通过之后才有资格参加最高级的殿试,殿试合格者即可成为进士。
进士经过礼部审查后,可以直接进入朝廷担任高级文官职位。
科举制度追求的是文化的卓越和能力的优秀,是一种相对公平公正的选拔制度。
科举制度的出现,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
隋朝以前,中国的官员一般是由世袭的贵族和权贵所控制,没有公正的选拔机制,导致政治腐败和社会不稳定。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隋文帝杨坚在隋朝初年实行了科举制度。
唐朝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并将其推广到全国范围内。
科举制度的出现,既是对贵族和权贵的一种限制,也是对人才选拔的一种民主化尝试。
科举制度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使得社会上的士人有了机会通过考试获得官职,不再受到身份出身的限制,这大大提高了社会的流动性和公平性。
科举制度打破了贵族和权贵垄断政治的现象,使得社会上的士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升迁,从而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结构。
其次,科举制度加强了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和文化教育的推动。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一般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教育背景,对于国家的治理和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度充分发挥了教育的作用,使得古代中国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
同时,科举制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科举制度过于注重文化的学习和应试能力,忽略了对实践和实际能力的考核,导致一些官员在管理和处理实际问题上不够灵活和有效。
第二,科举制度只选拔了文科人才,而忽视了理科和工程技术等领域的人才,这限制了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古代科举知识

古代科举知识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写,故而称黄甲、金榜。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下面店铺带来的古代科举知识。
古代科举知识篇1历史知识: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
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中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古代科举知识篇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了很多值得我们品味的东西,文学就是其中最精妙的一部分,下面是百科知识: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知识。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复习。
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A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B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员。
C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D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正式科举考试,时间每年一次,地点府(州)县,应试者儒生、童生,获取功名秀才乡试,时间三年一次(秋),地点省城,应试者秀才,获取功名(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时间三年一次(春),地点礼部(京城),应试者举人,获取功名(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时间会试后同年4月,地点宫殿,应试者贡士,获取功名(进士)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正式的科举考试分类: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科举制度基本常识
2013-05-30 作者:编辑:化成天下
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
也是政府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
开始于隋朝(公元518年——公元618年),一直到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共延续了1000多年。
读书人要先参加“童试”,参加的人不论年龄多大都叫“儒童”或“童生”,考试合格被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国家按月发给粮食;二等的叫“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
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
考上的叫“举人”。
考试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首都的“礼部”(政府的一个管理机构)举行,考上的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
二甲赐“进土出身”,第一名称“传胪”。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一、古代考试内容
在古代中国两千多年的考试史中,古人几乎尝试过各种可能想到的考试内容。
从西汉到南北朝的察举时代,以推荐为主,考试还只是一种辅助手段。
那时的考试内容有两项:读书人考试经学,在朝官吏考试章奏。
此后荐选时代的考试内容变化不多。
到了以考选为主的科举时代,旧的考试内容被逐渐丰富。
唐朝进士录取以诗赋为重,从而促成了唐诗的空前繁荣。
到了宋元两朝,经义逐渐取代诗赋成为一种主要的考试内容。
明、清科举考试分量和难度都有所增加,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的文体格式逐渐发展定型。
总之,中国古代选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不外乎经学(家法、帖经墨义,经疑、经义)与文学(诗赋)。
在察举时代,经学、文学分途;科举时代,两者渐渐合一。
二、八股文
是中国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和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时期,科举考试时所采用的专门文体。
因为它要求文章中应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一共八部分,所以叫八股文。
“股”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的题目都出于中国古代的两本很古老的教科书《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论述内容以中国古代的哲学家的注解为准,结构体裁有一套硬性的规格。
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各部分组成,作用互不相同。
八股文对字数有也有一定的限制,文中要求点句、格式等都有很严格的要求。
三、各朝代情况
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建立后,广大中小地主的势力得到加强,要求做官参政的愿望也愈加强烈。
科举制度不但能满足这种愿望,而且能更广泛地发掘、笼络人才,因此成为政府选拔官吏的方式之一。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科举制度开始系统和完善起来。
在政府各级学馆学习的生徒和不在学馆的普通读书人都可参加科举,此外还有现任官员参加的科考等。
科举考试中,常见的科目有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科,稍后又开设了制举和武举。
考中进士只是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下一步还要经过吏部选试合格,才被授予官职。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科举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变化、发展。
科举考试中,常见的科目有进士科、制科、词科、明经、三史、明法、童子、武举以及“三舍法”取士等。
宋朝进士、明经等科考试一般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
省试、殿试通过以后,朝廷便立即授予考生官职。
元朝(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蒙古统治者实行的科举制度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色彩。
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为乡试(行省考试)、会试(礼部考试)、御试(殿试)三级。
在乡试、会试时蒙古人和西北各少数民族只考两场,而汉人则须考三场。
御试时,虽然考生都考策问一道,但前两种人仅限五百字以上,而汉人必须在千字以上。
在考试内容上,汉人的题目也比较难。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科举考试以进士科考试最为重要。
考生通过县试和府试后称为童生,就可以参加进士科的正式考试,考试中必须用八股文作文章。
院试是国家科举正式考试的最初一级,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
院试之后是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三年考试一次,乡试取中的称举人,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
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
会试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
贡士还要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出榜分三甲,其中一甲赐进士及第,就是大家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
中了进士,功名就到了尽头。
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科举基本上沿袭了明朝的制度和考试程序。
在清
朝,每逢遇到皇帝生日、登基等庆典时,还额外有加科乡试,叫做恩科。
二甲、三甲的进士殿试以后还要进行一次考试,叫朝考。
清朝科举考试中也必须用八股文作文章。
乾隆年间考试内容增加了诗赋,以后院试、乡试、会试都必须考诗,称为试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