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比较---中西旅游差异的表现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摘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旅游体验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口味、宗教信仰、礼仪、美食以及对景点的欣赏方式上。
这些差异丰富了旅游体验,让游客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跨文化交流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互动。
尽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会带来一些挑战和障碍,但正是这种文化差异为旅游文化带来了独特魅力和吸引力。
我们要珍视文化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让旅游文化变得更加多元和丰富。
【关键词】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旅游文化、口味、宗教信仰、礼仪、美食、景点、欣赏方式、跨文化交流、独特魅力。
1. 引言1.1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概述中西方文化是世界上两种不同而又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体系。
在社会制度、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艺术表现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家庭观念不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是传统美德。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比较突出,强调个人独立和自由。
二、宗教信仰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儒家、道家、佛教等多种思想影响,相对宽容包容。
而西方文化主要是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信仰上帝,弥撒礼拜等传统宗教活动常见。
三、礼仪习俗不同。
在中国,礼仪非常重要,尊重长辈、尊重传统、尊重规矩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而在西方国家,礼貌和规矩也很重要,但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尊重。
四、美食文化差异。
中国菜以口味鲜明、烹饪方法多样著称,注重食材的新鲜和味道的独特。
而西方菜则更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和烹饪的精致。
五、观光方式不同。
中国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个人情感和情绪对景点的欣赏有重要作用。
而西方文化更注重对景点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以及景点本身的美学价值。
1.2 旅游文化的重要性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文化形式,它不仅是促进国际友谊与交流的桥梁,也是展示各国文化魅力的重要途径。
出行差异
在强调伦理道德的中国文化体系中,比较注重人际关系,为淡化和缓解人际矛盾冲突,便有了“中庸”、“仁”、“礼”等伦理说教,强调服从与秩序,主张协调和宽容。与传统中国相反,西方文化对人的个性非常崇尚,追求个体的优先地位,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和明显的个性精神,受这种文化特点的影响,西方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喜欢标新立异、独树一帜,追求自我独立、自我发展。
在游览过程中,中国旅游者喜欢游览的地点和内容是大城市和著名景点,包括城市观光、国家公园、人造景观和主题公园等,而西方旅游者更愿意去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城镇,喜欢具有参与性活动和生态旅游的项目。
(四)从旅游审美上
1.中国人特别关注山水景观所附载的人文美;而西方则关注山水景观本身的自然美
中国有句古话:“文因景成,景借文传”。可以说,在我们国家,大多数有名的山水景观都是因为有名人贤士与之发生关系,因而得到永久的称颂。如江南三大名楼,莫不如此。岳阳楼的出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写了一篇不朽的散文《岳阳楼记》。唐代诗人崔灏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成为千古绝唱,也使黄鹤楼名声大噪。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名扬四海。中国古代有一种“比德说”,其核心理念就是认为山水具有人一样的美德,因此在欣赏山水时,也要在一切山川景物中都发现可贵的“德”,将人类的美好品德赋予特定的自然对象,从而在物我交融中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启迪人道德的完善。而西方没有这些影响,又加上文艺复兴运动及蓬勃而起的工业革命使自然界作为独立的审美客体出现。
[关键词]中西文化 差异 旅游
引言
“桔生淮南则为桔, 生于淮北则为枳, 果徒相似, 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水地异也。”春秋时齐国人晏婴在其《晏子使楚》中如是说。每一种文化状态都会因为植根于不同的土壤以及遇到的成长发展的机遇不同而呈现各自的特点。马克思曾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 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 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接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那么对于基础条件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西两大文化系统来说, 推动或制约他们创造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深刻影响了旅游文化。
本文将以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价值观、行为习惯和文化传承为切入点,分析其对旅游文化的影响。
一、价值观的差异1.时间观念中西方的时间观念有很大的不同,西方人崇尚高效和快速,注重做事的效率,时间就是金钱,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充分利用。
而中国人则强调节奏缓慢,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不会因为时间的紧迫而感到紧张和不安。
这种不同的时间观念会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行程和行为,西方游客们通常会安排一些严谨的计划和行程,在旅游地点早早地聚集并等候入场,而中国游客则更加偏爱拖延时间,他们常常会选择在景点周围逡巡,发现有觅得好去处再去购票。
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中西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也有很大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利己主义是支配价值观的主要力量,个人的利益是最重要的,而中国旅游者则注重集体的利益,追求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
这种差异也会直接影响到旅游行为,比如,中国游客会更注重团队协作和相互照顾,而很多西方游客则更倾向于独立行动,尤其是自由行的年轻人群。
3.礼仪文化中西方文化的礼仪文化也有很大的不同,对礼仪的认可和遵守是互不相同的。
在中国,尊重长辈、友善待人以及具有严谨传统的礼仪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习惯则难以在西方文化中找到。
在旅游场所,旅游者的言行举止也透露出这种文化差异,在西方游客中,自动而友好的礼仪是更加流行的,而中国游客则倾向于有些拘谨的表达和尊敬。
二、行为习惯的差异1.消费方式中西方消费方式有很大不同。
西方文化中强调开支和节约,注重自助自给,而中国游客则更倾向于在旅游中展示自己的实力和优越感。
因此,与其他国家的游客相比,中国游客在购物时倾向于消费较高档次的商品,这要求游客对商品的品质和保值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2.旅游行为中国游客也与其他国家游客有很大的不同。
他们更喜欢团结互敬,并更加关注一个团队的概念,相较于单独一人而言,中国游客更愿意选择跟团游。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对新疆国际游客旅游行为的影响——以新疆的独联体、欧美、日韩入境游客为例
美 欲求 , 或称为旅游 审美 。 ] _ l 一方面 . 游审美 是旅 游者 的主要 活动 , 是旅 游 的主要 目的 , 定 了旅 游者旅 游质 量的 高低 。 2 旅 也 决
另 一 方 面 , 区 域 旅 游 开 发 过 程 中 . 同 的社 会 群 体 存 在 不 同 的 旅 游 审 美 情 趣 和 价 值 观 , 直 接 影 响 他 们 对 旅 游 地 及 景 区 的 在 不 这
维普资讯
第2卷 6
第 3 期
《 疆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科 学 版 ) 新 (
J u n l fXija g No ma Unv riy o r a nin r l iest o
( t r l ce c s Ed t n Na u a i n e ii ) S o
选 择 , 区 域 旅 游 开 发 也 产 生 重 要 的影 响 。 由于 旅 游 者 来 自不 同 的 国 度 、 同 的 民族 、 同 的 阶 层 , 有 不 同 的 社 会 背 景 、 对 不 不 具 文 化 修 养 和 审 美 习惯 , 此 在 审 美 过 程 中就 会 表 现 出不 同 的 审美 感 受 。 而 看 美 景 、 风 物 、 园林 、 因 察 游 品名 胜 、 小 吃 、 特 产 、 工 尝 购 携 艺 等 , 疑 成 为 古 今 中 外 人 们 共 同追 求 的 精 神 和 物 质 享 受 。 无
关 键 词 :中西文化差 异 旅游行为 边 贸旅游 观光旅游 特种旅游 中 国 分 类 号 : F 9 5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0—69(0 7一3 360 0895~20 ) — 0—4 00
在我 国,文 化” “ 一词最早出现在《 易》 周 里有“ 观乎 天文 , 以察 时变, 观乎 人文 , 以化成天下” 。这种差 异 及 对 旅 游 审美 的影 响
【中西旅游文化审美差异浅析】
中西旅游文化审美差异浅析——以平遥古城和布拉格为例班级:旅游1101姓名:***学号:********1、前言笛卡尔曾说:“同一件事情可以使这批人高兴的要跳舞,却使另一批人伤心的要流泪。
”由此可见,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和见解,因此,不同文化的人对同一旅游地也会有不同的审美体验。
城市作为人类发展的标志,见证了人类发展的不同过程。
平遥古城和布拉格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然而两者却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平遥古城和布拉格,对中西旅游文化的不同审美观念进行比较。
2、平遥古城2.1概述平遥古城,旧称“古陶”,位于山西中部平遥县,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的太原盆地西南,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平遥县总面积1260平方公里。
平遥地处汾河东岸、太原盆地的西南端,与另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祁县相毗邻。
同蒲铁路、大运高速公路纵贯县境。
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粮食、棉花,特产牛肉、推光漆器等。
其中牛肉名声颇大,有“平遥牛肉太谷饼”的民歌歌词。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县城之一(另一为丽江古城)。
2.2发展历史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
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平遥曾是清代晚期中国的金融中心,并有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格局。
春秋时属晋国,战国属赵国。
秦置平陶县,汉置中都县,为宗亲代王的都城。
北魏改名为平遥县。
平遥基本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县城原型,有“龟城”之称。
街道格局为“土”字形,建筑布局则遵从八卦的方位,体现了明清时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
中西文化差异在古代建筑上的体现——以故宫与凡尔赛宫为例
文化景观wen hua jing guan 41中西文化差异在古代建筑上的体现——以故宫与凡尔赛宫为例◎何俞杰 杨柠瑞摘要:建筑是人类辛勤劳动的产物,人类文明的结晶,产生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受到相关意识形态的影响。
因此,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建筑差异可以反映出两种文化的差异。
故宫,也称紫禁城,曾是中国明清时期的皇宫,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凡尔赛宫是法国最著名的皇家城堡,法国巴洛克建筑的典范。
这两座宫殿都是世界上五大宫殿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
然而,故宫在建筑材料、结构、建筑分布、装饰、色彩等方面也与凡尔赛宫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故宫和凡尔赛宫进行比较,并进一步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故宫;凡尔赛宫;建筑风格;中西文化差异一、建筑材料的差异故宫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木制建筑之一。
在明朝,人们发明了斗拱来支撑屋顶,以减少横梁的压力,房子不容易倒塌。
故宫在过去的六百多年里经受了数百次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的考验。
中国古代建筑对于木材的偏爱主要源于中国文明发源地——黄河和长江流域茂密的森林。
古人发现,这些材料不仅数量多,而且便于开采和加工。
此外,根据风水中的五行学说,木材是代表春天和生命的元素,它对建筑有着最好的吉祥寓意。
因此,中国传统建筑广泛使用木材来表达对生活的期盼。
凡尔赛宫最常用的石头是巴黎石灰石,将最坚硬的岩层用作地基。
其所有的外部铺设都是法兰西岛的砂岩,砂岩的堆积赋予了凡尔赛宫巴洛克的风格。
在凡尔赛宫,也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大理石。
石头是西方古代建筑的主要材料,其特点是雄伟、稳定。
西方理性主义认为艺术中最重要的是像数学一样清晰、有逻辑。
石头是坚硬和庄严的,已成为自古希腊以来使用最多的材料,罗马、哥特、文艺复兴、巴洛克风格的建筑也都使用了石头作为材料。
二、结构和空间分布差异故宫呈长方形,占地72公顷,宫殿沿着南北中轴线严格对称。
一条完美的大道穿过整个城市并连接大门,建筑在轴线的两侧分别坐落。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1、人际关系-西方人注重团队合作,中国人则喜欢抱团撒网。
点评:看到右边这幅画,我不禁哑然失笑。
可不是吗?我们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关系”。
过去叫“关系”,现在有人玩新词,不再叫什么“关系”了,改称“人脉”。
叫什么也不能改变其本质特征。
正如“第三者”的女人,旧称“破鞋”,现在叫“第三者”一样,尽管换了称呼,意思还是一样。
很多老外到了中国之后,也染上找“关系”的毛病,不停地在国人面前玩namedropping(吹牛X),说自己认识认识某某等,以表示自己在中国的“人脉”很好,“关系”很多。
看来,这种习惯像流感,传染性极强。
2、生活方式-中国人关心别人在干什么,却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外国人不管周围的在干什么,却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点评:中国人非常非常非常喜欢热闹,生活方式在老外眼中看来,就是如图所示,永远喜欢有人陪,永远不喜欢独处。
而且,认为一个人总是独处,那这个人可可怜了。
老外却正好相反,他们总喜欢独来独往。
假如有人总是没有任何目的地,只为陪而陪地过去陪他们的话,那会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个人空间受到了侵害。
此外关键是,他们在独来独往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人人山人海地相处时得到的同样的快乐,甚至更多。
3、准时-外国人说的12点就是12点,中国人说的12点很可能是11点55到12点10的一段时间。
点评:老外(主要是欧美西方人?)对于时间观念十分强。
而汉语里关于时间方面的词句,最发达的就是:差不多,还行,基本上那时间吧,等等。
如果与人相约的话,很多中国人最习惯的说法就是:上午吧,下午吧,晚上吧,等等。
至于具体几时,则要根据两人对时间的感觉而定。
如果与老外相约,则老外必定会加上一句,上午几点?下午几点?晚上几点?等等。
“不准时”以及“没有时间观念”,几乎可以成为“中国人”的代名词了。
4、表达个人观点时:外国人喜欢一针见血直接表达;中国人喜欢旁征博引,委婉意会。
点评:中国人在表达个人观点时,总喜欢拐弯抹角。
浅析中西方旅游文化差异
只 有 因地 制宜 , 因人 制 宜 , 才 能 制定 出更 好 的旅游 发展 策略 。 一 方面 我 国的旅 游行 业 和 管 理 部 门要 不 断 改 进旅 游 配套 政 策 以 适 应
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争鸣
文艺生活- Cu l t u r e a n d A r t 创意知识经济
浅析 中西 方 旅 游 文 化差 异
邓洁 武 汉东 湖学 院
一
、
中西文化的差异
较 少 体 现在 科 学 精神 上 。 在科学上, 中国 人 往将 精神 性和 物 质性截 然 分开 。 一 类是 人 工 玄想较多, 试 验较 少 。 而西 方 人什 么都 要 求 的公 园 、 庭 园、 娱 乐场 , 另一 类是 纯 自然 的森
( 一) 地 理原 因
中 国的 文 化 发 源 于 黄河 和 长 江 流 域 ,
人交 通 不 便 , 但 境 内 国土 幅 员辽 阔 , 再 加 上
你 拿 出试验 数 据来 , 即便 是社 会科 学也 不例 林公 园 、 动物 园 。 再如建 筑 、 宫殿 和一 些博 物
馆, 突 出的要 么是 纯精 神 审美性 的绘 画和 雕 二是 守 纪观 念 。 无 论是 中国还 是西 方 ,
阔, 着 眼 于 未来 , 富有 想 象 力 , 敢 于 冒险 进
的是 西 方 人 父子 、 夫妻 、 朋 友 间 如何 在 经 济 不 同 特 点 , 从 中我 们 可 以看 出旅 游 的导 向 ,
尚理 性及 自由思考 的 习惯 , 而且 他们 眼界 开 上斤斤 计较 。 取, 所 以 对外 部 世 界有 着浓 厚 的探 索 兴 趣 。
中外游客旅游的差异
中外游客旅游的差异有备而来胜盲游在美国机场或是飞往北京的途中,在王府井大街上,都能看见外国游客手捧厚厚的英文版《中国旅游手册》认真阅读,并对着地图仔细查看。
很多外国游客虽然第一次到中国,但抵达之前已从书或网上,了解了不少旅游目的地的历史文化知识,实属有备而来。
而笔者出差从国内返回美国时,航班上至少有一半中国游客,却很少能见到一路上认真研读《美国旅游指南》的人,大多在聊天、看报、看电影,甚至打牌和睡觉。
赶上航班晚点,围一圈打扑克牌的十有八九是中国游客。
出境旅游时,多了解研究旅游国的知识,这样旅游才不白花钱。
跑得多不如看得深中国人出游习惯于跟旅行团,选定线路后,按照安排抵达目的地,边听导游介绍边拍照,然后上车赶下一个景点,一天要跑很多景点,早出晚归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惫,有人戏称这种旅游方式为“上车睡觉,下车拍照”。
笔者一些美国朋友没来过几次中国,但对北京故宫、长城和西安兵马俑、古城墙等到过的地方比我们研究的还多。
而国内赴美旅游团则常是以到过的景点多,“到此一游”的照片拍得多为“圆满”,每天飞来跑去疲于奔命,又有多少人仔细欣赏过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又有多少人到访过距纽约不到1小时车程的西点军校和著名的哈德逊河要塞呢?与其跑很多国家与城市,不如节省下来旅费和时间对每一个到访的城市和景点深度游,这样旅游才更有意义更实惠。
看名胜更要品风情不少中国人在国外旅游,仍坚持吃中餐,不肯尝试外国美食,而很多外国人却抱着好奇心品尝中国美食。
笔者的美国朋友到北京一定会去吃烤鸭,到天津一定会去吃“狗不理”包子,他们对北京全聚德烤鸭、大董烤鸭、鸭王的味道、价格和服务质量都很有见解。
真正是入乡随俗,全方位体验旅游地的风土民情。
笔者知道有许多外国游客在北京,都到过朝阳剧场和天桥剧场欣赏过中国杂技。
北京什刹海酒吧街、上海衡山路、新天地酒吧街、苏州金鸡湖畔酒吧,每天晚上“老外”都不少,周末更多。
其实,去一个国家旅游白天看景,晚上能看看当地的演出,也是了解当地风情文化的好习惯。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旅游者对同一景观的审美感受是大不相同的。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很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中国人特别关注山水景观所附载的人文美;而西方则关注山水景观本身的自然美。
2、中国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抒情印象重现;西方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风景的对象描写。
3、中国人的风景审美其目的在于舒适精神、怡乐性情;西方人的目的在于追求形式美的享受以及光感、色彩、空间感的真实性。
学习中国旅游文化,有助于解释人类的旅游行为,揭示旅游活动发生发展的机理。
人类的旅游活动固然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但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一种自觉的活动,是文化驱使的结果。
中国旅游文化从文化这个特殊的角度来审视旅游活动,研究旅游产生、发展乃至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内在原因,为人们认识旅游的本质提供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中国旅游文化不仅注意对旅游现象的纵横比较,探讨旅游行为运动变化的机理、发展趋势,按照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未来的情况进行预测,而且有助于旅游活动的全面发展。
中国旅游文化教程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旅游活动的社会影响,处理好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和谐统一,促进接待地整体的、全面的、持续的进步。
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发展不仅会给接待地带来经济效益,还会导致接待地社会文化的深刻变化。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最终目的还在于提高人民的整体生活品质,因此必须重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并以此作为制定旅游发展政策和具体措施的依据之一,努力将旅游的负面作用降至最低。
譬如: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如何批判和继承传统文化,如何选择、吸收、消化外来文化,如何避免文化自大现象的发生,如何解决主客间的文化冲突,如何维护和加强接待地的旅游形象等等一系列问题上,中国旅游文化可以使人们提高认识,自觉地处理与旅游有关的经济、社会、文化关系,促进接待地各方面整体协调发展。
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内涵及分类文化的本质在于创新,旅游文化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种文化的大杂烩,它是传统文化和旅游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
中外旅游差异与文化的关系研究
中外旅游差异与文化的关系研究摘要:中国与外国的文化各有其特点,存在着诸多差异,而随之产生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从而影响了人们的旅游方式和喜好,本文从中外文化各自的特点出发,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差异,并举例说明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字:中外旅游文化差异文化是各国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沉淀下来的瑰宝,每一颗人类文明的宝石的形成除了受整个世界文化氛围的熏陶以外,还离不开本国的土壤。
各民族因其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类型,彼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正是各国文化的差异影响了人们的旅游活动,使中西方的旅游具有不同的特征。
一、中外文化差异(一)文化起源的差异中国的文化发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中国大陆四周高大山脉环拥,高山横亘使古人交通不便,但境内国土幅员辽阔,再加上气候温暖湿润,舒适宜人,适合农业耕作。
所以大陆上的居民的生活和发展的范围主要集中于大河大陆地区,并且拥有了远比欧洲发达的农业文明,还形成了“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的观念。
这些特殊的地理条件与发达的农业文明,使中国大地的居民一直认为“海内”为国家,“海外”为蛮荒、神秘的地方,以至于大陆的居民缺少探索外部世界的勇气,“安土重迁”,文化源流的特点上主要体现出内向性、静态性。
西方文化的核心是欧洲,而古希腊和罗马是欧洲文化之源流。
由于环绕地中海,当地居民有着航海、经商等天然条件以及生活的需要,不论是埃及还是古希腊或是古罗马,都形成了征服海洋和冒险求知的精神和文化。
而且古埃及文化很早就通过海上传播开来。
欧洲的文化交流主要通过海洋展开。
由于人们频繁穿梭于海上,形成了他们崇尚理性及自由思考的习惯,而且他们眼界开阔,着眼于未来,富有想象力,敢于冒险进取,所以对外部世界有着浓厚的探索兴趣。
这些导致西方文化的源流体现出了客观性、外向性的特点。
(二)社会组织的差异中国传统的封闭和自给自足的农业型经济,使人们可以根据血缘组成家庭或家族,共同发展生产,获取生产和生活资料,家庭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又使这种社会的组织形式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并且越来越紧密和稳固,个人的一切经常是这个家族或家庭的附属,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就不太明显了。
从旅游文本探究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从旅游文本探究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旅游文本是中西文化差异比较明显的一类文本之一,因为旅游涉及到很多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内容。
在翻译旅游文本时,需要考虑相应的中西文化差异,以确保翻译质量。
一、文化背景与历史传统中西文化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差异很大,这也是导致在翻译旅游文本时出现一些难点的原因。
例如,中文中有很多的成语、俗语,它们源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而西方文化中则比较善于使用有趣、生动的比喻和类比。
翻译时,需要根据目的语言的文化特点,适当地处理源语言中包含的成语、俗语,以便让译文更贴近目标受众。
此外,在许多中西方古代文化传承与历史传统方面,如博物馆、古城等旅游景点,可能会存在很多的差异。
在此类景点的翻译中,必须准确理解并表达出源语言中提到的相关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确保访客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景点。
二、风俗习惯和礼仪文化中西方饮食、居住、礼仪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翻译旅游文本也需要注意这些方面的内容。
例如,在中国,“请客”一般会用精致的烹饪技艺来体现,而在西方文化中,“请客”可能会直接在餐厅或酒吧里面进行。
因此,在翻译包括饮食方面的旅游文本时,必须了解目的语文化中相应领域的习惯和规矩,以此准确地翻译相关内容。
另外,在旅游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礼仪文化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一些西方国家,不太可能见到人们弯腰鞠躬或是合十礼,而在中国旅游中,这种礼仪文化可能是经常出现的。
因此,在翻译这些场合时,需要考虑目的语言的习惯礼仪的表达方法。
三、语体和选词中西方的语体和形式也存在着差异。
例如,中文中善于使用象征性的说法、比喻和类比,西方语言则更加善于使用直接简洁的表达方式。
在翻译旅游文本时,需要根据源语言和目的语言之间的差异,调整语体,确保目标受众能够理解并接受信息。
此外,在语言的选词方面,中文有很多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滑稽、反转等,而西方的修辞手法则较为注重表现力和逻辑性。
在翻译旅游文本时,需要综合考虑两种文化的修辞手法,确保译文更符合目标受众的接受习惯。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文化差异对旅游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文化差异对旅游的影响作者:乌日丽嘎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14期内容摘要: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交流方式。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旅游越来越受欢迎。
作为世界文化交流与传播重要途径的国际旅游,同时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接触。
文化差异对旅游有着重大影响,而文化差异是由各个民族在不同环境和地区中,在社会的发展与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
本文试图分析中西文化背景下价值观、思维方式、语言交际的差异,探讨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对旅游产生的影响以及所引起的现象。
关键词:跨文化文化差异旅游影响当今社会,旅游已经成为大众生活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年度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17年全年出境游人次已达1.29亿人次。
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倾向于选择出国旅游。
与此同时,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加深,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将中国视为自己的旅游目的国,正是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吸引了境外游客。
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计,到2020年,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
学术界根据胡文仲先生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一书中对“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将跨文化旅游定义为:“荷载至少一种文化的旅游者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目的地从事旅游活动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跨文化旅游的文化冲突源于文化差异,但也正是文化间差异和求异心理的驱遣成为了人们跨文化旅游的动机。
一.价值观的差异中西方民族的价值观念的差异首先表现在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中国传统哲学观是“天人合一”,指的是人对大自然的顺从和崇拜,并与大自然和谐统一。
中国自古就有“以类合之,天人合一也”,而西方哲学观自古倾向于把人与大自然对立起来,即天人相分,强调人与大自然抗争的力量。
所以西方重个人主义、个性发展与自我表现,主张“天赋人权”。
他们认为一个人有时达不到自己的目的,那不是天命,而是自己懒惰,缺乏斗争的精神。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
摘要:由于中国与西方的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而中西文化的差异又影响着旅游文化。
着重讨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于旅游文化的影响以及对我国旅游行业的启示。
关键词:中西文化;旅游文化;地理环境。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
翻开世界地图,我们可以发现当今世界的主流文化来源于三种不同的文明: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和希腊文明。
在这三大文明中,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所表现出的文化是最有特色的,印度文化居中。
中国人认为印度与中国同属东方,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西方则认为印度文化属西方文化的部分,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中国文化。
著名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就说过这么一段有理有情的话:“我很想向任何人建议进一步亲自看一看中国哲学的伟大经典和中国技术发展的历程。
它是如此令人神往,因为印度文明虽然也是有趣的,却更多的是欧洲文明的一部分。
但中国文明则具有完全不同的、难以比拟的美,而且这种唯一完全不同的文明能激励人们对它产生最深的爱和最深厚的研究愿望。
”[1](P53)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可以用两种颜色来代表,用黄色来代表大陆文明的中国文化,以蓝色象征海洋文明的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而居于中间的是印度文化。
所以中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异,具体体现在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习俗中。
笔者着重讨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于旅游文化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两种不同颜色的文明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这可以从地理环境方面作为切入点来看,“对一个民族而言一定的地理环境决定他们的生活方式,并强加给他们某些限制,而这种受限制的生活方式又影响了他们的精神和文化”[2](P30)。
黄色的大陆文化是以务农立身安命,蓝色的海洋文化是以冒险经商求富,这是由他们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的。
中国在地理形势上是“内陆外海”的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北面是寒冷的西伯利亚荒原,东面、南面是浩瀚的大海,西边是阿尔泰山及沙漠戈壁,西南处是喜马拉雅山。
沧海茫洋与高山大漠形成包围华夏的特殊地理环境,再加上黄河传流而形成丰腴的土地及古代那里十分丰富的植被,不似今日干旱枯燥,当时气候与现在也有差异,较现在温暖而湿润,形成了悠久的农业文明。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文化差异对旅游的影响
旅游方式:西方人偏好自由行,中国人更喜欢跟团游
行为习惯:西方游客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中国游客更注重团体活动和交流
旅游消费:西方游客更注重旅游体验和享受,中国游客则更注重购物和美食
旅游动机:西方游客更多出于文化探索和冒险的目的,而中国游客则更多出于观光和休闲的目的
旅游交流与沟通
中西文化差异导致旅游交流中的误解和冲突
中西文化差异对旅游的影响
单击添加副标题
XX
汇报人:XX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3
中西文化差异对旅游的影响
05
中西文化融合与旅游发展
02
中西文化差异概述
04
应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策略
添加章节标题
01
中西文化差异概述
02
文化定义与文化差异概念
中西文化差异概述:指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包括历史背景、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
旅游从业者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意识
文化背景不同影响旅游者的行为和态度
语言沟通障碍影响旅游体验和信息传递
应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策略
04
提高跨文化意识与敏感度
提高语言能力,便于沟通交流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尊重差异
学习基本礼仪和沟通技巧,避免冒犯
关注文化细节,避免误解和冲突
尊重与包容文化差异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旅游目的地选择与体验
中西文化差异影响旅游目的地选择,中国人偏好风景名胜,西方人偏好自然风光。
中西文化差异影响旅游体验,中国游客注重人文景观,西方游客注重自然景观。
中西文化差异影响旅游服务,中国游客注重人情味,西方游客注重规范化。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中西旅游差异的表现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旅游差异的表现(第十课时)(一)在旅游观上在欧洲国家,人们一旦手上有了足够的钱,就会毫不犹豫地出门旅游或度假。
不少人认为,旅行和度假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至于工作,那只不过是度假的准备阶段。
在中国,由于经济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一般认为旅游消费不是日常生活中一项必要支出,而是生活之外的一项奢侈的享受,而长期享受不工作人们会有很强的罪恶感。
欧洲人渴望不同的自我,公事私事分得清清楚楚,度假就度假,跟工作完全没有关系.中国人旅游是工作的延伸,外出手机一定带着,和单位随时保持联系,有的还带着笔记本,早晨起来第一件事是上网了解一下国内外最新动态.中国游客的一个特点,就是安排的景点越多越好。
去的景点越多越是觉得你这个导游好,来不及看没关系,只要到那里拍上一张照片就心满意足了,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旅游观导致人们认为每年都去同样的地方旅游是件很傻的事;而欧洲游客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收获,他们甚至会选择每年去同一个小镇,住同一家旅店,租海滩上同样的椅子。
由此可见,西方游客的重游率比中国游客要高。
(二)在旅游行为上西方人崇尚对外探索,喜欢探险旅游,性格外向,举止和生活方式上喜欢表现自我,所以他们喜欢自己决定行程和路线,讨厌别人的操作和安排,他们往往把旅行中的困难看作是旅行的一部分,出游方式多是自助游,团体包价游所占的比重较小。
而中国人提倡适度旅游,反对过于张扬和冒险,对于故土有一种执著的认同感,不易融入异乡社会,在穿着、举止、生活方式,甚至思想上都要符合“集体”的准则,出游方式是以团体包价为主。
西方人与中国人的旅游差异,还体现在对标志性景点的态度。
去纽约不到自由女神像,去埃及不到金字塔,去荷兰不看大风车,对于中国人来说等于没到过那些地方,而西方人对此却并不看重。
大多数老外出门都要带一本厚厚的旅游介绍书籍。
相比之下,大多数中国人旅游喜欢蜻蜓点水,而且“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定点尿尿,举旗报到”.说到旅游过程中的拍照,也最能体现中西旅游者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引言旅游是跨越国界的多元文化交流活动,各地的文化背景和差异都会对旅游文化产生影响。
本文将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
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是由历史、地理、宗教、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形成的。
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结构与伦理观念中西方社会结构与伦理观念差异显著。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倡导个人主义和市场经济。
而中国文化强调集体利益和社会秩序,重视家庭和社区的角色。
这种差异在旅游文化中也会体现出来,西方游客更注重个性化的旅游体验,而中国游客更注重与家人或朋友一起旅游,追求团体活动和亲情的体验。
2. 艺术与美学观念中西方的艺术与美学观念存在差异。
西方艺术注重个体的表现和情感的宣泄,追求自由和创新。
而中国艺术注重集体的审美标准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追求和谐和内涵。
在旅游文化中,这种差异会反映在游客对景点的选择和对旅游产品的评价上。
3. 信仰和宗教文化中西方文化在宗教信仰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西方国家主要信仰基督教,注重个体的灵性追求。
而中国主要信仰佛教、道教和儒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社会伦理道德。
这种差异在旅游文化中体现为西方游客更注重参观教堂、宗教文化遗址等与宗教有关的景点,而中国游客更注重参观名山、古寺等富有宗教氛围的景点。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1. 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产生重要影响。
针对西方游客的旅游产品应注重个体需求,强调个性化和创新。
而针对中国游客的旅游产品应注重社群需求,强调亲情和团队活动。
因此,在旅游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需要根据目标游客的文化背景和差异来调整产品的特色和风格。
2. 旅游服务与体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旅游服务和体验也产生重要影响。
西方游客更注重个性化的服务和独特的体验,喜欢有挑战性的旅游活动。
而中国游客更注重团队服务和传统文化的体验,喜欢与亲友一起旅游。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中西旅游的差异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中西旅游的差异作者:李晓丹向小辉来源:《消费导刊》2009年第16期[摘要]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产物, 在它形成过程中不同的自然、人文环境给中西文化带来的差异是十分显著的。
本文从探求中西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出发,揭示并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西旅游者在旅游活动各层面的不同表现,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对发展旅游业的意义。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旅游引言“桔生淮南则为桔, 生于淮北则为枳, 果徒相似, 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 水地异也。
”春秋时齐国人晏婴在其《晏子使楚》中如是说。
每一种文化状态都会因为植根于不同的土壤以及遇到的成长发展的机遇不同而呈现各自的特点。
马克思曾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 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 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接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那么对于基础条件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西两大文化系统来说, 推动或制约他们创造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一、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及表现文化是人类经过不断探索与创造而产生的文明成果,但是不同的人类群体由于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每一株人类文明之树的成长与壮大除了受整个世界文化氛围的熏陶以外,还是离不开本国土壤的滋养。
各民族因其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类型,彼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些差别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及民族存在和发展永恒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
某个民族在一定区域内居住、劳动和生活,同时也就创造了相应的文化,与这个民族以及相应文化相联系的有关自然地理条件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然环境。
一般说来,文化的差异最初都是来自于对自然世界认识的差异,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发展的最初方向。
三面高原一面海的相对闭塞的地域特点,使得古代中国文化基本上与外隔绝,但这同时也为农业文明的发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经济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旅游差异的表现(第十课时)
(一)在旅游观上
在欧洲国家,人们一旦手上有了足够的钱,就会毫不犹豫地出门旅游或度假。
不少人认为,旅行和度假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至于工作,那只不过是度假的准备阶段。
在中国,由于经济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一般认为旅游消费不是日常生活中一项必要支出,而是生活之外的一项奢侈的享受,而长期享受不工作人们会有很强的罪恶感。
欧洲人渴望不同的自我,公事私事分得清清楚楚,度假就度假,跟工作完全没有关系。
中国人旅游是工作的延伸,外出手机一定带着,和单位随时保持联系,有的还带着笔记本,早晨起来第一件事是上网了解一下国内外最新动态。
中国游客的一个特点,就是安排的景点越多越好.去的景点越多越是觉得你这个导游好,来不及看没关系,只要到那里拍上一张照片就心满意足了,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旅游观导致人们认为每年都去同样的地方旅游是件很傻的事;而欧洲游客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收获,他们甚至会选择每年去同一个小镇,住同一家旅店,租海滩上同样的椅子.由此可见,西方游客的重游率比中国游客要高.
(二)在旅游行为上
西方人崇尚对外探索,喜欢探险旅游,性格外向,举止和生活方式上喜欢表现自我,所以他们喜欢自己决定行程和路线,讨厌别人的操作和安排,他们往往把旅行中的困难看作是旅行的一部分,出游方式多是自助游,团体包价游所占的比重较小。
而中国人提倡适度旅游,反对过于张扬和冒险,对于故土有一种执著的认同感,不易融入异乡社会,在穿着、举止、生活方式,甚至思想上都要符合“集体”的准则,出游方式是以团体包价为主.西方人与中国人的旅游差异,还体现在对标志性景点的态度。
去纽约不到自由女神像,去埃及不到金字塔,去荷兰不看大风车,对于中国人来说等于没到过那些地方,而西方人对此却并不看重。
大多数老外出门都要带一本厚厚的旅游介绍书籍。
相比之下,大多数中国人旅游喜欢蜻蜓点水,而且“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定点尿尿,举旗报到".说到旅游过程中的拍照,也最能体现中西旅游者的差异。
中国旅游者喜欢把自己和景物合照,以示自己曾经去过某地方,多少有点炫耀的成分,如果没有把自己拍进去就会感觉是种浪费,所以在绝大多数旅游者家中的影集里,都有这种到此一游的照片(也有人说这是一种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而西方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什么都拍,照片上什么都有,就是没有自己. (三)在旅游目的地选择上
由于中国人和西方人思维方式以及对待外界事物态度的区别,使他们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也有着一定的倾向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其所代表的旅游文化的特殊之处。
在中国,人们由于旅游观的保守使人们最早的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主要集中在内陆地区,特别是自己国家的领土范围内,而且即使出海,也是沿着海岸线航行,以便可以随时靠岸登上陆地。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形态的变化,中国人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虽然有变化,但是仍然集中在与自己文化有相似性的国家和地区,在旅途中更多寻求的是文化的共同性.
西方人由于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向往,不满足于自己国土的狭小范围,所以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借助于海洋旅行了解世界,获取知识.而且频繁的航海旅游和求知旅行等活动也锻炼了他们冒险、勇进、向外探求的旅游性格,旅游起点很高.从古至今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就特别具有挑战性,往往首选自己不了解的地方和国家,可以说为了探索其他地区和国家与自己的差异性,他们是乐此不疲的。
在游览过程中,中国旅游者喜欢游览的地点和内容是大城市和著名景点,包括城市观光、国家公园、人造景观和主题公园等,而西方旅游者更愿意去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城镇,喜欢具有参与性活动和生态旅游的项目。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中西旅游差异的表现(第十一课时)
(四)从旅游审美上
1.中国人特别关注山水景观所附载的人文美;而西方则关注山水景观本身的自然美
中国有句古话:“文因景成,景借文传"。
可以说,在我们国家,大多数有名的山水景观都是因为有名人贤士与之发生关系,因而得到永久的称颂。
如江南三大名楼,莫不如此.岳阳楼的出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写了一篇不朽的散文《岳阳楼记》.唐代诗人崔灏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成为千古绝唱,也使黄鹤楼名声大噪.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名扬四海.中国古代有一种“比德说”,其核心理念就是认为山水具有人一样的美德,因此在欣赏山水时,也要在一切山川景物中都发现可贵的“德”,将人类的美好品德赋予特定的自然对象,从而在物我交融中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启迪人道德的完善.而西方没有这些影响,又加上文艺复兴运动及蓬勃而起的工业革命使自然界作为独立的审美客体出现.
2。
中国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抒情的印象重现;西方人的旅游审美则集中于风景的对象描写
中国“天人合一”,高扬人的主体精神.认为艺术不在模仿自然,而在表达受自然感动之“心”;不在再现外物,而在抒情言志。
西方“天人分离”,把风景作为独立的对象来研究,把审美客体放在首位。
西方传统文化以天人相分、主客二分为根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人作为认识和实践主体,处在自然、世界之外、之对面,观察、思考、研究它,并进而改造、征服它。
强调通过逻辑思维,借助光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的成果对客体的外在形式进行精确地观察把握。
3.中国人的风景审美其目的在于舒适精神、怡乐性情;西方人的目的在于追求形式美的享受以及光感、色彩、空间感的真实性
中国人在旅游审美中以“自适、畅神”为宗旨,体现出重视人性自由的审美情调。
自适、畅神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观照,是面对风景所产生的超功利的人性自由,是一种沉入竟境的心灵状态.而西方,因为深受自古希腊以来的形式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十分看重物体的形式美。
西方人认为“美"是一定数量关系的差异与统一所达到的和谐。
(五)在旅游商品的选择上
根据历年入境游客抽样调查资料,西方游客对我国民族风情和饮食烹调有浓厚兴趣,表现在旅游商品的选择上,依其感兴趣的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服装/丝绸、中成药/保健品、食品/茶叶、酒类/香烟、瓷器/陶器、文物复制品/字画、地毯/挂毯、首饰/珍珠、胶卷/电器、具有地方特色的纪念品/工艺品等10个大类。
而中国游客受“到此一游”思想的影响,对具有当地特色的纪念品、工艺品及当地土特产品始终情有独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