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旅游文化审美比较
中西旅游文化审美比较
《中西旅游文化审美比较》课程整体教学设计(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中西旅游文化审美比较所属系部:文化与艺术系制定人:余大庆合作人:制按时刻:2012年7月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一、课程大体信息二、课程目标设计整体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以旅游为切入点,使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史上的一些基础知识,丰硕比较文化知识和旅游审美知识,培育其国际视野,使其会游能悟,并掌握跨文化交流的本领,掌握大体的用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点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力目标:1. 通过教师介绍和视频观赏,能大体分辨中西旅游文化的审美特征。
2. 通过自我学习和师生互动,能熟练讲述中西造园的艺术手法及各自特点。
3. 通过课堂视听和课外练习,能够掌握中西建筑的不同风格。
4. 通过课外作业、资料查找、编写旅游资料等,提高对中西方人文景观的鉴赏能力。
知识目标:1. 明白中西旅游文化的审美特征。
2. 理解中西两边在自然景观审美趣味上的不同。
3. 了解中西造园及园艺的艺术手法及各自特点。
4. 知道中西雕塑的题材样式、雕塑的材料和技能。
5. 掌握书法与西方美术字、中西绘画观念与绘画题材之异趣。
素质目标:1.通过对中西旅游文化审美特征的了解,感受中西旅游文化的不同审美魅力。
2.通过对中国旅游景点和营造艺术的具体了解,产生对祖国文化的酷爱和自豪之情。
3.通过对中西旅游文化的深切赏析,感悟其中包含的人类文明、传统美德和现代理念。
4.通过学习写游记、编写旅游资料等,体验旅游之美,激发对旅游持续性的游赏和酷爱之情。
与职业职位相关的能力与素质一、针对动漫专业的学生,课程中《书画品》单元补充了艺术史论,培育其艺术素质。
二、针对电艺专业的学生,培育其综合艺术素质。
3、针对旅游专业的学生,培育对旅游文化的深刻理解和领悟能力。
4、针对国际教育学院尤其是其商务外语专业的学生,培育跨文化交流及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识和能力。
五、对其他工科各专业,培育学生的旅游能力(有钱有闲只是外部条件,会旅游能感悟才是自身能力),丰硕其业余生活,调济、支持其职业生涯。
中西方游客的旅游审美差异研究
中西方游客的旅游审美差异研究作者:王志芳来源:《学理论·中》2014年第12期摘要:由于人文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导向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游客在旅游景观欣赏过程中表现出各自民族的旅游审美特点。
研究中西方游客的旅游审美差异表现及成因,对于旅游线路的设计以及旅游接待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西方游客;旅游审美;审美差异中图分类号:F590-05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5-0117-02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对全球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旅游业的发展使跨文化交际成为必然。
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西方游客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历史、宗教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其旅游审美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
一、中西方游客旅游审美差异分析所谓审美差异,是指不同阶级、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修养的人们,由于受特定社会实践内容和社会理想的影响和制约,从而形成的各自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1]。
中西方游客在这种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的规范下所进行的旅游审美活动,必然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和风格,这样就形成了旅游审美的中西方差异。
(一)旅游审美方式的差异旅游审美方式主要是指审美主体(旅游者)对审美对象(旅游景观)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中形成的最基本最稳定的审美模式和程序。
1.散点游目与焦点透视。
在景观游览中,中国游客习惯采用仰视俯察,远近往还的散点游目,而西方游客则倾向于框选出最佳范围,典型地显示对象的焦点透视方法[2]。
2.整体性与个体性。
中国游客在进行游览时,强调旅游景观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主张在欣赏旅游景观时要系统地、全局性地去把握,而不是孤立地、静止地看待某一景色。
西方游客在游览时则注重旅游景观的局部和个体,偏重于对旅游景观的某一部分做专门而精确的观察和研究。
3.意会性与直觉性。
中国游客向来强调那种“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意会性,在进行旅游景观欣赏时,不太注重概念分析、逻辑推理和论证,而更多地强调景观带给内在心灵的情感感悟。
中西方旅游文化区别研究
中西方旅游文化区别研究一、中西方“文化”的概念《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里的“人文”与“化成天下”,即“以人伦秩序教化世人,使之自觉按规范行动”。
这种以文教化便是中国传统的对“文化”一词的基本含义。
在汉时,刘向在《说苑•指武篇》中称“圣人之治天下,先文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由此可见,这里“文化”的文治教化之意十分明显。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人类创造文化,同时受到文化的孕育和滋养。
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类型,彼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些差别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归根结底,根本性的影响因素,笔者认为是差异巨大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及民族存在和发展永恒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
某个民族在一定区域内居住、劳动和生活,同时也就创造了相应的文化。
一般说来,文化的差异最初都是来自于对自然世界认识的差异。
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发展的最初方向。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阐述社会历史发展时,认为世界上有三种地理环境,其中后两种分别是平原地区和海岸区域[2]。
在平原流域,居民依靠农业,被束缚于土地上,性情守旧、喜静、思想稳固,过着君主制的生活。
大海附近的居民却具有冒险精神、勇气为中国农业文明的发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经济形态。
小农经济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自给自足,这种自然经济使得中国人形成尽物之性、顺物之情的价值取向。
在这种大陆文化中,中国人形成了典型的思想稳固、含蓄内敛、群族意识强、喜静不喜动等特性。
而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文化。
古希腊文明发源于地中海,其所处的海洋环境培养了西方民族原始的冒险外倾的民族性格。
从他们来看,人类的力量虽然与海洋比较起来显得微弱和渺小,但是人类可以依靠自身所具有的智慧及伟大的斗争精神征服大海,因而人类的气魄比海洋更伟大,这一切也都塑造了西方民族开放勇敢、热情豪放的性格[3]。
从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看旅游资料中景物描写的翻译
THANKS
感谢观看
VS
意译方法
意译方法则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和精神 ,而不拘泥于原文的具体表达形式。在翻 译旅游资料中的景物描写时,意译方法可 以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处理,使译文更 加流畅自然。
保留原文风格与适应读者需求平衡
保留原文风格
在翻译过程中,应尽量保留原文的风格和特 色,包括语言风格、修辞手法、文化元素等 。这有助于传达原文的情感和意境,增强译 文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从中西审美方式的差 异看旅游资料中景物 描写的翻译
汇报人:XX 20XX-01-30
目录
• 中西审美方式概述 • 旅游资料中景物描写特点 • 中西审美差异在景物描写中体现 • 翻译策略与技巧探讨 • 实例分析与讨论 • 结论与展望
01
中西审美方式概述
西方审美特点
01
02
03
客观性与理性
西方审美方式强调对事物 的客观认知和理性分析, 注重形式美感和逻辑关系 。
西方旅游资料景物描写风格
客观写实
强调直观印象,注重细节描绘和实景再现。
科学分析
倾向于运用地理、历史、文化等知识进行解 释和说明。
情感表达
在描绘景物时,也会融入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但相对较为含蓄。
东方旅游资料景物描写风格
意境营造
注重通过景物描写来营造一种意境或氛围,使 读者产生共鸣。
历史文化
强调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将景物与特定的历 史事件或文化传统联系起来。
人文景观描写
应深入挖掘人文景观的历史和文 化内涵,注重传达其独特的文化 价值和情感意义。在翻译过程中 ,要关注语言的韵律和美感,使 译文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中西旅游文化审美差异浅析】
中西旅游文化审美差异浅析——以平遥古城和布拉格为例班级:旅游1101姓名:***学号:********1、前言笛卡尔曾说:“同一件事情可以使这批人高兴的要跳舞,却使另一批人伤心的要流泪。
”由此可见,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和见解,因此,不同文化的人对同一旅游地也会有不同的审美体验。
城市作为人类发展的标志,见证了人类发展的不同过程。
平遥古城和布拉格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然而两者却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平遥古城和布拉格,对中西旅游文化的不同审美观念进行比较。
2、平遥古城2.1概述平遥古城,旧称“古陶”,位于山西中部平遥县,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的太原盆地西南,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平遥县总面积1260平方公里。
平遥地处汾河东岸、太原盆地的西南端,与另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祁县相毗邻。
同蒲铁路、大运高速公路纵贯县境。
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粮食、棉花,特产牛肉、推光漆器等。
其中牛肉名声颇大,有“平遥牛肉太谷饼”的民歌歌词。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县城之一(另一为丽江古城)。
2.2发展历史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
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平遥曾是清代晚期中国的金融中心,并有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格局。
春秋时属晋国,战国属赵国。
秦置平陶县,汉置中都县,为宗亲代王的都城。
北魏改名为平遥县。
平遥基本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县城原型,有“龟城”之称。
街道格局为“土”字形,建筑布局则遵从八卦的方位,体现了明清时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
中西方旅游文化审美比较授课提纲资料
《中西方旅游文化审美比较》复习提纲第一节旅游文化概述一、文化与旅游旅游文化是研究旅游活动过程中文化活动的现象、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
旅游文化是与旅游密切相连并对旅游者的旅游感受产生影响的各种文化现象。
旅游文化是旅游与文化的深层结合,是旅游活动中创造的全新的专业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
旅游文化构成的要素: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介体二、旅游文化的主要内容1、精神文化旅游者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审美标准、文化素质、生活方式、消费水准等。
2、物质文化具有一定空间和一定形态的文化物质实体。
3、非物质文化人类世代相承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三、旅游文化的特征1、地域性2、民族性3、时代性第二节旅游审美概述一、美的产生和本质美在人类的自由创造中产生美的本质: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是人类实践改造自然所达到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并以适宜于人的感性形式显现。
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二、美的前提和存在领域美的前提真善真是美基础善是美的灵魂美存在的领域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人的实践活动是整个社会生活的核心,因而实践活动的美、实践主体的美、实践成果的美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美的具体表现。
人的美社会生活美和环境美科学美和技术美自然美产生于“自然的人化”自然美侧重于形式,因而色彩、声音、形状等形式则异常清晰、鲜明。
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的时候常常因自然的形式美给予审美感官鲜明突出的印象,只注意其形式而忽略其内容。
艺术美是美的最高形态艺术家把现实生活中分散的、不充分的、不丑或不美的因素经过提炼、概况、加工,熔铸成比现实美显得更为集中、更加精炼、更具典型意义的东西,而成为艺术美。
艺术美体现着艺术家的审美心里和审美理想美的艺术形像有着永久的审美价值三、审美文化人的审美活动与人的经济、政治行为相比较,属于人类的一种文化行为,因而称之为审美文化。
随着社会发展,审美文化概念也随之扩展,不仅包括对文学艺术的审美,也包括对旅游活动中的审美。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旅游者对同一景观的审美感受是大不相同的。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很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中国人特别关注山水景观所附载的人文美;而西方则关注山水景观本身的自然美。
2、中国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抒情印象重现;西方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风景的对象描写。
3、中国人的风景审美其目的在于舒适精神、怡乐性情;西方人的目的在于追求形式美的享受以及光感、色彩、空间感的真实性。
学习中国旅游文化,有助于解释人类的旅游行为,揭示旅游活动发生发展的机理。
人类的旅游活动固然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但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一种自觉的活动,是文化驱使的结果。
中国旅游文化从文化这个特殊的角度来审视旅游活动,研究旅游产生、发展乃至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内在原因,为人们认识旅游的本质提供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中国旅游文化不仅注意对旅游现象的纵横比较,探讨旅游行为运动变化的机理、发展趋势,按照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未来的情况进行预测,而且有助于旅游活动的全面发展。
中国旅游文化教程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旅游活动的社会影响,处理好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和谐统一,促进接待地整体的、全面的、持续的进步。
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发展不仅会给接待地带来经济效益,还会导致接待地社会文化的深刻变化。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最终目的还在于提高人民的整体生活品质,因此必须重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并以此作为制定旅游发展政策和具体措施的依据之一,努力将旅游的负面作用降至最低。
譬如: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如何批判和继承传统文化,如何选择、吸收、消化外来文化,如何避免文化自大现象的发生,如何解决主客间的文化冲突,如何维护和加强接待地的旅游形象等等一系列问题上,中国旅游文化可以使人们提高认识,自觉地处理与旅游有关的经济、社会、文化关系,促进接待地各方面整体协调发展。
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内涵及分类文化的本质在于创新,旅游文化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种文化的大杂烩,它是传统文化和旅游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
中西文化差异对旅游消费的影响
中西文化差异对旅游消费的影响中西文化差异对旅游消费的影响每个消费者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成长并生活的,他的思想意识也会受到这些文化环境的深刻影响,一个民族同样如此,地理位置以及物质生活等方面的不同,产生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体系和民族性格,这对于各国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以求探讨其对中西方旅游者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为我国旅游业特别是国际旅游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及表现人类创造了文化,同时又是文化孕育和滋养的产儿,各民族因其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类型,彼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些差别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及民族存在和发展永恒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
某个民族在一定区域内居住、劳动和生活,同时也就创造了相应的文化,与这个民族以及相应文化相联系的有关自然地理条件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态环境。
一般说来,文化的差异最初都是来自于对自然世界认识的差异,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发展的最初方向。
三面高原一面海的相对闭塞的地域特点,使得古代中国文化基本上与外隔绝,但这同时也为农业文明的发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经济形态。
同时,大河大陆性环境及其所造成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得中国人赞成尽物之性、顺物之情,把人们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而农业社会的稳定,家人亲友的长期聚居,使得中国人自古将惜别看得非常重,这让中华民族在思想情感上表现为喜一不喜多、喜同不喜异、喜静不喜动、喜稳不喜变。
而西方文化的活水源头是古希腊文化,古希腊文明发源于地中海,其所处的海洋环境培养了西方民族原始的冒险外倾的民族性格。
在他们看来,人类的力量与海洋比较起来显得很渺小和脆弱,但是人类依靠自身所具有的勇敢、刚毅、伟大斗争精神征服了大海,因而人类的气魄比海洋更伟大,这一切也都塑造了西方民族开放、勇敢的性格。
中西文化差异和审美观
流时存在天然的隔阂。
02
价值观冲突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例如中国强调集体主义,而西
方强调个人主义,这导致双方在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上存在冲突。
03
社会制度差异
中西方社会制度也存在差异,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西方的资本主义制
度在根本上是不同的,这导致双方在社会治理理念和方式上存在冲突。
04
中西文化差异和审美观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23-12-02
目录
• 中西文化差异 • 中西审美观差异 • 中西文化融合与冲突 • 中西审美观的交融与影响 • 中西文化差异和审美观的教育与传播 • 中西文化交流与合作
01
中西文化差异
价值观差异
01
02
03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理性主义与感性主义
法治与德治
中西文化差异和审美观的教育
01
文化多样性教育
强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 和价值观的尊重与理解,培养
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02
艺术教育
通过艺术史、艺术欣赏和艺术 创作等课程,让学生了解不同 文化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
标准。
03
语言教育
学习不同语言,了解语言背后 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加深
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
中西文化交流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计划
制定中西文化交流人才培养计划,如设立文化交流基金、提供奖学金和实习机会等,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人 才。
学术研究合作
加强中西学术研究领域的合作,如联合开展研究项目、学术交流活动等,促进中西文化研究的深入和广泛。
THANKS
。
家庭角色
西方文化中男女平等,父母共同承 担家庭责任,而中国文化中男性主 导,女性多负责家务。
桂林旅游景点的中西审美文化差异及对策研究
桂林旅游景点的中西审美文化差异及对策研究【摘要】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中西游客在桂林旅游景点旅游过程中表现出各自民族的审美特点。
通过对中西审美文化差异的分析研究,提出构建旅游服务新模式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审美文化桂林旅游景点新模式一、桂林旅游景点的中西审美文化差异(一)中国注重旅游与德志修养的结合,西方注重自然美本身的感受。
桂林以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而闻名世界。
在旅游过程中,中国游客在欣赏祖国大好山河的同时,注重理解和赞美山水依附的人文美;把旅游和陶冶情操结合起来,希望得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而西方游客往往更愿意去在漓江游船甲板上感受阳光、轻风中大自然的真实,去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创造生命的力量。
桂林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经常让西方人联想到《阿凡达》、《暮光之城》等影视拍摄地。
(二)中国注重集体归属感,西方注重个人的体验与创新。
在中国,唐代大诗人韩愈曾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来赞美漓江。
现代大诗人郭沫若也以“玉带蜿蜒画卷雄,漓江秀丽复深宏”的诗句来歌颂漓江。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文章一直被小学教科书选用。
中国游客希望在欣赏桂林自然景观的时候,希望与古人、名流在内心认知上达到共鸣。
同时,在旅游方式上多采取团体出游。
而西方游客更注重自我需求的满足,强调个体亲身参与、感受。
去捕捉自己感兴趣的美,如动物瞬间的动作变化,当地居民的生活等等。
(三)中国注重模糊性认知,西方注重科学性认知。
基于对中国文化和国情的理解,对桂林山水的欣赏,中国游客对导游词的讲解并不要求很精确,更倾向于整体把握。
而西方游客的讲解要求相对具有逻辑性,他们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如喀斯特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漓江水为什么这么清等。
二、中西审美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一)“天人合一”思想与主客二分思想。
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层面,中西方存在不同的价值观。
中国提倡“天人合一”,即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早在周朝时,“天”的概念已经提出,儒家、道家和佛教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都共同起到促进作用。
论中西方艺术的旅游审美
摘要]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游客消费理念的成熟,传统、单一的观光旅游已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
人们在领略大自然奇特风光的同时,更多的是需要了解各不同民族的发展历程和灿烂文化,从中激发热情,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启迪智慧。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故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而能够表述文化、传播文化的旅游产品的载体就是人文旅游产品。
因此,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满足旅游消费市场的需要,搞好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是当前我国旅游业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加快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旅游审美;审美价值;差异一、引言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一个复杂微妙的心理过程。
审美效果的充分获得,需要审美者全身心的投入、专注地进行审美凝神关照,通过视听等五官的感知、思维的联想、情感的交流、深入的领悟和理解等多种审美心理活动的交相引动机制,逐步地获得美感,即由第一层次在生理基础上感官“悦心悦意”的中级美感,最后达到在精神、情感和理性上的“悦志悦神”的至高审美境界。
从旅游主体自身的追求上来说,导向于内心的和谐是旅游审美的高级境界。
人化的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故乡,人与人化自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有一种情境与心境上的感应,人们总是希望在与之亲近的过程中,获得灵感和顿悟,摆脱人事羁绊,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脱,因此旅游便是使人类饱受污染的精神得到栖息的最佳方式。
人与旅游吸引物的精神契合似乎总是处于一种“心物感应”式的主客体交融状态中,它以“物色之动”为前提,而为“情以物迁”为方式。
”[1]37审美在重塑人的心灵的过程中,在“物我感应”的同时,人的个性得到真正的解放、张扬和成长。
人离不开现实的空间,旅游使人的心灵在以自然为永恒标志的感性空间中达到超越,这种超越性的心态就会不断为现实生活输送无穷动力,这种稳定而和谐的心理特征会因此而不朽。
“在异质文化环境中旅游,人们通常会因为文化差异、社会距离与陌生的环境等等因素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感或忐忑不安的心理状态,与此同时,人们也会对异质文化环境中的景物特别是人文景观的内容表现不出异乎寻常的新奇感与敏感性。
中西方人文景观文化的差异
考试序列号通识教育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中西方人文景观文化、自然景观文化的差异课程名称:世界旅游文化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业班级:数字媒体技术0901学号: 3209000766姓名:陈晓雯任课教师:俎喜红2012年04月18日中西方人文景观文化、自然景观文化的差异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
人文景观,最主要的体现即聚落。
其次有服饰、建筑、音乐等。
本文是从旅游文化的角度对中西方的建筑、自然景观方面(具体是园林、自然山水风光)进行对比分析。
一、中西方古典园林差异世界上的园林由于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的不同造成了风格的迥异,从宏观角度看,园林可以分为东方的自然式园林和西方的几何规则式园林。
园林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而其发展则以来于人天性中所固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所以说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
西方园林的渊源西方的园林文化传统,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当时的园林就是模仿经过人类耕种、改造后的,自然,是几何式的自然,因而西方园林就是沿着几何式的道路开始发展的。
其中的代表为古埃及园林、古希腊园林及古罗马园林,其中水、常绿植物和柱廊都是重要的造园要素。
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规则式园林。
最初的西方园林是将院落以围墙围起,中央设水池,四周设建筑,并使用了草地、花圃、藤类植物及各色成排的树种等园林因素。
西方古典园林崇尚开放,流行整齐、对称的几何图形格局,通过人工美以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显示人为的力量。
这类规则式园林风格,即使到了中世纪、文艺复兴也未改变。
而中国的园林在历史上曾深刻地影响了朝鲜和日本,共同构成了东方园林体系,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园林总体风格即是东方园林体系的总体风格。
公元前11 世纪,周文王筑灵台、灵沼、灵圃,可谓是最早的皇家园林。
中西方旅游审美文化差异研究
中西方旅游审美文化差异研究中西方旅游审美文化差异研究■程源哲/江苏省宿迁中学摘要:中西方旅游在审美文化方面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而之所以出现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人文地理环境和文化导向等内暮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而中西方游客在进行游览欣赏的过程中也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旅游特点。
本文主要对中西方旅游审美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实时地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观点和认知,以对旅游工作的完善形成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中西方旅游审美文化差异在业的持续发展当中,全和文化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业的发展很大程文化交际变分,于不同文化的中西方由于在多方面文化因素在着相当大的区别,因而在文化色彩形成了非的,并且拥有了不一样的价值和行为方式,而相地审美在着很多不一样的色彩。
在这样的状,旅只有抓住中西方审美文化的差,地提供相应的务,并人们的。
一、中西方游客旅游审美存在的主要差异所谓审美,指的主要是不同阶和不同民族的人们,由于长期受到当前社会实践内容的影响,进致相应的审美趣味有着相当大的区别。
中西方在这一内有接地彰显,尤相应的审美活,本有着非的,旅也在这个时始塑造成不同的类别。
(一)旅游审美方式的差异审美方式主要审美主对审美对象所进行的价值所形成的审美模式,对于言,主要对各种所进行的价值相关的审美内容。
1的方式不同。
在的过程中,中国一般用俯视仰望,方会在地选适的,进行相应地,缺乏一定的。
整个体的区别。
在进行的过程中,中国往往十分注重对整个进行欣,且在的过程中保系统的,而不会孤立地去选一色进行。
方在的过程中,加注重对的;色进行。
意会性,中国游一的审美都对意境有着相当高的重视度,也就内心的真实感受,因中国人的审美往往在一的主特征。
西方不同,在的过程中,十分审美主体的直觉性,也就是审美主体需要与审美对象地区别,自己一个,而不中的一部分。
西方的审美方式有着明显的理性化特征,而这种理性了的思考和分析,并且十分强的立性。
(二)旅游审美观念的区别中国在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相当强烈的求同心理,即一.个分有特色,并且美好,的人也会这个地方具有较高的值,进会选了往。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中西旅游差异的表现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旅游差异的表现(第十课时)(一)在旅游观上在欧洲国家,人们一旦手上有了足够的钱,就会毫不犹豫地出门旅游或度假。
不少人认为,旅行和度假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至于工作,那只不过是度假的准备阶段。
在中国,由于经济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一般认为旅游消费不是日常生活中一项必要支出,而是生活之外的一项奢侈的享受,而长期享受不工作人们会有很强的罪恶感。
欧洲人渴望不同的自我,公事私事分得清清楚楚,度假就度假,跟工作完全没有关系.中国人旅游是工作的延伸,外出手机一定带着,和单位随时保持联系,有的还带着笔记本,早晨起来第一件事是上网了解一下国内外最新动态.中国游客的一个特点,就是安排的景点越多越好。
去的景点越多越是觉得你这个导游好,来不及看没关系,只要到那里拍上一张照片就心满意足了,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旅游观导致人们认为每年都去同样的地方旅游是件很傻的事;而欧洲游客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收获,他们甚至会选择每年去同一个小镇,住同一家旅店,租海滩上同样的椅子。
由此可见,西方游客的重游率比中国游客要高。
(二)在旅游行为上西方人崇尚对外探索,喜欢探险旅游,性格外向,举止和生活方式上喜欢表现自我,所以他们喜欢自己决定行程和路线,讨厌别人的操作和安排,他们往往把旅行中的困难看作是旅行的一部分,出游方式多是自助游,团体包价游所占的比重较小。
而中国人提倡适度旅游,反对过于张扬和冒险,对于故土有一种执著的认同感,不易融入异乡社会,在穿着、举止、生活方式,甚至思想上都要符合“集体”的准则,出游方式是以团体包价为主。
西方人与中国人的旅游差异,还体现在对标志性景点的态度。
去纽约不到自由女神像,去埃及不到金字塔,去荷兰不看大风车,对于中国人来说等于没到过那些地方,而西方人对此却并不看重。
大多数老外出门都要带一本厚厚的旅游介绍书籍。
相比之下,大多数中国人旅游喜欢蜻蜓点水,而且“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定点尿尿,举旗报到”.说到旅游过程中的拍照,也最能体现中西旅游者的差异。
从中西对比中看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
何为旅游文化而此于中国又何为?——从中西对比中看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伸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这就是旅游文化。
它既包括旅游者的文化品格、文化需求以及对旅游地文化的感受,包括旅游资源科学而正确的开发,也包括旅游业文化的构建,如为旅游者提供的旨在满足他们心里文化需求的各种旅游产品、专项旅游、各种富有民族和地方风味的服务设施等。
关于旅游文化的特点,理论界诸说并出,论述颇异。
大致说来,旅游文化从其自身的范畴、结构和规律来看,主要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地域性,二是延续性,三是民族性,四是实用性,五是多样性,六是广泛性,七是思想性,八是时代性。
其中,地域性、延续性、民族性、实用性和多样性,是旅游文化最为显著的特点。
受中国文明和中国旅游发展道路的影响,在中国特定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的制约下,中国旅游文化形成了不同于异地他邦的类型和特点,如宗法性、封闭性、伦理性、尚近游黜远游、好群游慎独游的特点,它们贯穿于中国古代旅游文化的始终,对今天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仍有着这样那样的影响。
以下则以中西对比来看中国旅游文化特点:一、在差异的旅游主体文化中见。
不同的民族处在各自不同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中,因此,必然具有不同的社会风尚和审美标准。
中国与西方不同的民族文化是相当显著的。
西方旅游者都具有主动、热情、不畏艰险的外倾性特点,因而喜欢攀岩爬壁、驾船冲浪、跳伞蹦极、拳击赛车等,与保守稳健的中国人颇为不同。
即使同是中国人,处在同一社会环境中的不同社会层次,其旅游爱好、旅游性格和旅游观念等也会因经济收入、教育程度、职业性质、居住环境、出游工具和闲暇时间等的不同而有所变异。
相对来说,上层社会的旅游个性较为矜持和稳健;中层社会比较自信和富有冒险精神;下层旅游者比较保守,通常会以较为狭隘与惶恐的眼光看待世界。
从中西对比中看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
从中西对比中看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第一篇:从中西对比中看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中国旅游文化结课小论文何为旅游文化而此于中国又何为?——从中西对比中看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伸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这就是旅游文化。
它既包括旅游者的文化品格、文化需求以及对旅游地文化的感受,包括旅游资源科学而正确的开发,也包括旅游业文化的构建,如为旅游者提供的旨在满足他们心里文化需求的各种旅游产品、专项旅游、各种富有民族和地方风味的服务设施等。
关于旅游文化的特点,理论界诸说并出,论述颇异。
大致说来,旅游文化从其自身的范畴、结构和规律来看,主要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地域性,二是延续性,三是民族性,四是实用性,五是多样性,六是广泛性,七是思想性,八是时代性。
其中,地域性、延续性、民族性、实用性和多样性,是旅游文化最为显著的特点。
受中国文明和中国旅游发展道路的影响,在中国特定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的制约下,中国旅游文化形成了不同于异地他邦的类型和特点,如宗法性、封闭性、伦理性、尚近游黜远游、好群游慎独游的特点,它们贯穿于中国古代旅游文化的始终,对今天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仍有着这样那样的影响。
以下则以中西对比来看中国旅游文化特点:一、在差异的旅游主体文化中见。
不同的民族处在各自不同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中,因此,必然具有不同的社会风尚和审美标准。
中国与西方不同的民族文化是相当显著的。
西方旅游者都具有主动、热情、不畏艰险的外倾性特点,因而喜欢攀岩爬壁、驾船冲浪、跳伞蹦极、拳击赛车等,与保守稳健的中国人颇为不同。
即使同是中国人,处在同一社会环境中的不同社会层次,其旅游爱好、旅游性格和旅游观念等也会因经济收入、教育程度、职业性质、居住环境、出游工具和闲暇时间等的不同而有所变异。
相对来说,上层社会的旅游个性较为矜持和稳健;中层社会比较自信和富有冒险精神;下层旅游者比较保守,通常会以较为狭隘与惶恐的眼光看待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旅游文化审美比较》课程整体教学设
计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中西旅游文化审美比较
所属系部:文化与艺术系
制定人:余大庆
合作人:
制按时刻:2012年7月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一、课程大体信息
二、课程目标设计
整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以旅游为切入点,使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史上的一些基础知识,丰硕比较文化知识和旅游审美知识,培育其国际视野,使其会游能悟,并掌握跨文化交流的本领,掌握大体的用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点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力目标:
1. 通过教师介绍和视频观赏,能大体分辨中西旅游文化的审美特征。
2. 通过自我学习和师生互动,能熟练讲述中西造园的艺术手法及各自特点。
3. 通过课堂视听和课外练习,能够掌握中西建筑的不同风格。
4. 通过课外作业、资料查找、编写旅游资料等,提高对中西方人文景观的鉴赏能力。
知识目标:
1. 明白中西旅游文化的审美特征。
2. 理解中西两边在自然景观审美趣味上的不同。
3. 了解中西造园及园艺的艺术手法及各自特点。
4. 知道中西雕塑的题材样式、雕塑的材料和技能。
5. 掌握书法与西方美术字、中西绘画观念与绘画题材之异趣。
素质目标:
1.通过对中西旅游文化审美特征的了解,感受中西旅游文化的不同审美魅力。
2.通过对中国旅游景点和营造艺术的具体了解,产生对祖国文化的酷爱和自豪之情。
3.通过对中西旅游文化的深切赏析,感悟其中包含的人类文明、传统美德和现代理
念。
4.通过学习写游记、编写旅游资料等,体验旅游之美,激发对旅游持续性的游赏和酷爱之情。
与职业职位相关的能力与素质
一、针对动漫专业的学生,课程中《书画品》单元补充了艺术史论,培育其艺术素质。
二、针对电艺专业的学生,培育其综合艺术素质。
3、针对旅游专业的学生,培育对旅游文化的深刻理解和领悟能力。
4、针对国际教育学院尤其是其商务外语专业的学生,培育跨文化交流及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识和能力。
五、对其他工科各专业,培育学生的旅游能力(有钱有闲只是外部条件,会旅游能感悟才是自身能力),丰硕其业余生活,调济、支持其职业生涯。
三、课程内容设计:
四、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五、课程进程表
六、第一节课梗概
(一)互动(15-20分钟时刻)----自我介绍、课程介绍介绍
一、自我介绍:姓氏、年龄、爱好、通信方式,办公室地址等
二、课程介绍:
(1)提问-同窗游览过哪些地方?感受过与自己日常生活不同的什么风土人情?没有去过西方的,有无观察到在国内遇见的西方游客有与咱们如何不同的游兴?
由旅游切入的中西文化比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2)介绍课程学什么?
旅游文化的中西比较。
一、自然景观反映出的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社会文化性格形成的作用;二、人文景观所反映的文化不同(以上两点浅显地说即为“风土人情”,课堂将分析深层文化结构);3、旅游观赏对象(山水、建筑、园林、雕塑、书画、工艺品)及玩乐项目(穿着、美食、游乐)的中西比较4、中西游记赏析并学写游记。
(3)文化学史简介:人类文化学及代表人物,中西文化比较
(4)介绍课外读物(包括影视专题片等电子读物)和参考资料
(5)问题试探(两项,激发兴趣):如何看待西方文化的强势地位及中国游客在境内外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
(二)进入教学主题(70分钟时刻)
A\导入主题——感受中西旅游文化不同之美
1.欣赏风情视频:专题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片段,吸引学生。
2.请学生谈观后感。
3.教师引导:
要点一:在多姿多彩的人类历史上,天地、社会、世俗、人情,千百年来层出不穷地呈现、展示,道尽了人世间的生活、创造和审美。
古代中西方在在相对封锁的系统内各自独立进展,很少有交流的机缘,这就形成了形态迥异、个性不同极大的风土人情和东西方文化。
要点二:旅游作为咱们体验了解异域风情的手腕,在中国崛起的时期愈来愈成为咱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让咱们年轻的一代,也尝试着去走近旅游,去感受中西旅游文化之不同,并能在亲近旅游的进程中,真切地品味中西旅游文化的审美趣味。
B\感知与体认——中西风土人情及各自旅游文化的特征
1.知识了解:中西风土人情及旅游文化特征
了解中国和欧洲各自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状况,从器物文化、人体文化、思想观念三个层面掌握中西文化中的自背反现象,了解中西风俗和节日文化及都市风韵。
2. 熟练掌握中西旅游文化的审美特征。
能够说出中西主要风俗不同。
要点一:中国和欧洲各自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状况,形成了从器物文化、人体文化、思想观念三个层面中西文化的自背反现象。
要点二:在形而下的层面,中西各自形成了自己的风俗和节日文化及都市风韵。
要点三:中西主要风俗不同验证着中西旅游文化各自的审美特征。
2.视频观赏:专题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第二个片段
观赏要求:观看专题视频后,讲述视频内容;分析片中显现的中西风土人情不同。
3.课堂交流:
视频内容——卢浮宫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建筑、藏品不同及各自在中西历史与现实旅游中的地位。
引申知识——器物文化、人体文化、思想观念三个层面中西文化的自背反现象。
(为便于学生体会,能够通过播放课件中对视频的截图再次回顾视频内容)
C\教师小结:通过回顾本节课全数要点来总结所学知识和理解乃至品味异域文化的能力。
(三)作业布置(2分钟左右时刻)
在全世界化的时期,在高度国际化的城市苏州,你遇见过哪些与今天讨论内容相关的情形和问题?有的话请举例并分析说明,你能够查找相关资料帮忙解决。
(能够结合互动阶段提出要大家试探的两个问题展开)
七、考核方案
考核方式是集进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实践于一体,考察学生的素质、知识、能力全方位的综合性评价方案。
八、教学材料
选用教材:《中西旅游文化审美比较》
参考书:
一、李玉华主编:《旅游文化学概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二、陈国生主编:《旅游文化学概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曹振华主编:《旅游文化学概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曹诗图、孙静:《旅游文化学概论》,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年版。
五、《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等中西旅游文化比较的影视读物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及相关设备;自备电脑、多媒体课件;教案
附:课程整体设计体会
文化知识通识课,容易上成满堂灌的知识讲讲课。
此刻依照模块、项目、任务的设计思路,能够改变这种沉闷的状况,达到师生互动,气氛活跃的课堂效果。
而且层次加倍清楚,目标明确,教学更有针对性,重难点的化解体此刻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中。
任务完成,目标也就达到。
教学中对旅游文化比较理论知识点的讲解更注重其形成的东西方历史背景和现实背景,从实际中来,再回到实际(应用)上去,学生学习也更注重应用和分析能力,活学活用,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培育良好适应。
《中西旅游文化审美比较》课第四
单元
课程单元教学设
计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单元名称:建筑观
所属系部:文化与艺术系
制定人:余大庆
制按时刻: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中西旅游文化审美比较》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