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甘肃省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潜力分析
甘肃省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潜力分析甘肃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着雄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
近年来,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旅游消费的升级,甘肃省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潜力逐渐凸显。
本文将从区位条件、旅游资源、旅游产业以及政策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甘肃省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区位条件优越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作为兰州战略性支点城市,其区位优势明显。
甘肃省将连接西北地区和东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兰州作为自己的中心,与全国其他地区连接,具有极为便捷的交通网络。
同时,甘肃省还是连接中西亚、欧洲的重要通道,这为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甘肃省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是其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一大优势。
甘肃省拥有银川以南的丝绸之路、兰州到西域的河西走廊、秦岭深处的秦岭山系、祁连山区、武威盐湖、燕京冰川式丹霞等数十个景区。
同时,甘肃省还有华山扶险、马蹄黄河、鸣沙山、马蹄寺和敦煌莫高窟等历史文化遗址和人文景观。
这些旅游资源已成为甘肃旅游业的核心资源,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三、旅游产业成熟随着甘肃省旅游业的日益发展壮大,旅游产业链逐渐成熟。
近年来,甘肃省通过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出相关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建立完善的旅游管理体系等举措,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贸易的水平和质量。
尤其是酒店住宿、公共交通、私家车出租、特色餐饮和购物等服务业,相应地得到了稳步发展和提高。
四、政策环境积极针对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甘肃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扶持旅游业的相关税收、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政策。
同时,政府还通过区域合作、国际交流等方式加强了对旅游服务贸易的引导和支持。
五、旅游消费市场潜力大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消费的升级,旅游服务贸易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消费领域。
甘肃省在这方面也展现出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据统计,近年来,赴甘肃旅游的人数不断攀升,旅游消费规模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2024年甘肃省文旅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甘肃省文旅市场前景分析1. 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需求的增加,文化旅游产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巨大的文旅市场潜力。
本文将对甘肃省文旅市场的前景进行分析。
2. 甘肃省的旅游资源甘肃省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包括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文化等文化景观,以及嘉峪关长城、张掖丹霞地貌、鸣沙山月牙泉等自然景观。
这些景点具有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3. 文旅市场发展趋势近年来,文化旅游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国内外游客对于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需求不断增加,甘肃省作为一个有着丰富旅游资源的地区,具备了吸引游客的条件。
另外,文化旅游融入了时尚元素和新兴技术,如互联网、VR等,为游客提供更多种类的旅游体验,为文旅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4. 甘肃省文旅市场的优势甘肃省文旅市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丰富的旅游资源:甘肃省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
•地理优势: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毗邻多个省份和自治区,交通便利,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
•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甘肃省政府积极推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旅游环境和游客体验。
5. 挑战与对策甘肃省文旅市场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旅游设施不足、环境保护问题等。
针对这些挑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加大投资力度:加大对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的投资,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强化环境保护:保护好旅游资源,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确保可持续发展。
6. 发展建议为了进一步推动甘肃省文旅市场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多元化产品:推出更多具有特色和创新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加强宣传和推广:加大对甘肃省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
•加强人才培养: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服务水平。
7. 结论甘肃省作为一个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区,在文旅市场的发展上具有巨大的潜力。
甘肃省城乡融合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甘肃省城乡融合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城乡融合发展是指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实现城乡之间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社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等目标,以此促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一体化提高。
甘肃省作为西北地区的重要省份,城乡融合发展在其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甘肃省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并探讨未来趋势。
一、现状分析1.经济发展:甘肃省城乡融合发展在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的兴起,都为甘肃省农村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力。
同时,城市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使得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
2.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
甘肃省在交通、水利、能源等方面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城乡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村电力、供水和通信等条件不断改善,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保障。
3.社会事业:城乡融合发展还体现在社会事业方面。
甘肃省加大了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在农村地区的投入,农村居民的受教育和医疗保障水平有所提高。
同时,文化交流也得到了加强,农村地区举办各种文艺演出、民俗活动等,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未来趋势分析1.深化农村改革:未来,甘肃省将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土地流转,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改革农村户籍制度,实现农民在城市享有平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
此外,还将加强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支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
2.加强城乡一体化规划:未来,甘肃省将加强城乡一体化规划,促进城市向乡村拓展,建设功能完善的农民新市镇,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
同时,加强城市功能配套农村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3.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未来,甘肃省将继续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培育龙头企业,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与城市产业协同发展。
发展农村电商,提高农产品的价值链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及对策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及对策杨昌宏(河西学院历史系旅游管理甘肃张掖734000)摘要:甘肃省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和全国总体相比,还显得相对落后。
对我省旅游业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进行分析,找出解决思路,将使旅游业成为甘肃大开发中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之成为甘肃经济文化发展的支柱产业。
关键词:甘肃开发旅游业“瓶颈”对策甘肃省旅游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另一方面,尽管甘肃地区近年来旅游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横向比较,差距还很大。
旅游业的开发程度和产出水平与旅游资源大区的地位不相称,旅游经济效益不明显。
这与甘肃的历史、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
与东部地区相比,由于历史和生态的原因,导致甘肃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恶劣,并造成了地广人稀、内部市场需求规模小,制约了投资和生产性投入及投资市场的形成,并进一步造成了生产力水平低下,基础设施不足,社会进步发育程度不高,相对封闭,科技文化水平明显低下,人才外流;市场经济不发达;城镇化水平较低;工业结构比较单一……,可以说,甘肃优势明显,劣势也明显,并且在一定条件下优势和劣势还会相互转化。
因此,必须坚持辩证法,全面地辨证地评价甘肃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和劣势,实事求是地指导甘肃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一、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有:(一)观念不到位,资源本底不清是根本的制约因子甘肃旅游业总体尚处于后进状态,其根本原因还是落后的思想观念,阻碍和限制了甘肃旅游业的发展。
甘肃旅游业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不是资金,而是思想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落后的旅游意识在根本上长期制约了甘肃旅游业的大发展。
甘肃各级领导干部对旅游业的认识虽然有所提高,但不少部门和地区对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政策措施’财政收入和管理职能没有完全定位,没有把旅游业当作一项经济产业去培养,而是热衷于办工厂、开矿山。
因此,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作为一项经济产业的形象不鲜明,资金投入不足,各相关产业、行业和部门与旅游业发展的联系合作不够紧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行业管理乏力。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8.03•【字号】甘政办发[2011]182号•【施行日期】2011.08.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正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甘政办发[2011]182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八月三日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1〕21号),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和《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甘发〔2010〕9号),充分发挥甘肃省旅游资源优势,实现“十二五”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旅游业发展现状一、“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回顾“十一五”期间,甘肃省旅游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旅游产品体系渐趋完善,旅游市场得到较大程度拓展,旅游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旅游业的带动功能和民生效应逐渐扩大,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贡献日益显著,特别是2009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甘肃省旅游产业实现“三年翻番与质量提升计划”指导意见》(甘政办发〔2009〕40号)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经过三年努力,2010年全省旅游人数达到429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7.2亿元,旅游业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7%,圆满完成了“三年翻番”的目标任务。
(一)旅游产品内涵不断丰富,产品体系逐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随着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绿色生态旅游和民俗旅游资源的逐步开发,全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各地形成了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优势互补的态势,旅游产品开始由单一的观光型向多元化产品体系转型。
甘肃文化旅游发展措施
甘肃文化旅游发展措施前言甘肃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
为了推动甘肃的文化旅游发展,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键的措施,并讨论其对甘肃文化旅游发展的影响。
发展优势甘肃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里有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有敦煌莫高窟等世界级的文化遗产,以及祁连山、嘉峪关长城等自然景观。
这些优势为甘肃的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甘肃的文化遗产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
为了保护和修复这些珍贵的遗产,政府加大了资金投入,并加强了管理措施。
例如,对敦煌莫高窟进行了全面修复和保护工作,恢复了壁画的原始色彩和光彩。
这些措施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观赏体验,也对甘肃文化旅游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基础设施是推动文化旅游发展的关键一步。
政府在甘肃省范围内推动了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道路、桥梁、机场、火车站等。
这些设施的建设不仅方便了游客的出行,也提高了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旅游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为了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甘肃的旅游企业开发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文化旅游产品。
例如,丝绸之路主题的旅游线路,让游客可以沿着古代的商道,领略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
另外,还有特色民俗村、农耕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等文化活动,为游客提供了更深入的文化体验。
这些文化旅游产品大大丰富了游客的选择,也推动了文化旅游的发展。
加强宣传和推广宣传和推广是开展文化旅游的重要手段。
甘肃的政府和旅游企业加大了对甘肃文化旅游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他们通过举办文化旅游节、展览、演出等活动,向游客展示甘肃的独特魅力。
此外,还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渠道,广泛传播甘肃文化旅游的信息。
这些宣传和推广的举措,增强了游客对甘肃的认知和兴趣,也促进了文化旅游的发展。
结语甘肃的文化旅游发展措施在多个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支持旅游业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甘国土资建发〔2018〕13号
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支持旅游业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正文:----------------------------------------------------------------------------------------------------------------------------------------------------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支持旅游业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甘国土资建发〔2018〕13号各市州、甘肃矿区、兰州新区国土资源局:为促进全省旅游业发展,推进我省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强省转变,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国土资规〔2015〕10号)、《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甘发〔2018〕7号)、《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甘发〔2016〕9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甘政办发〔2018〕23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甘政办发〔2018〕91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如下措施。
一、强化规划计划支持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对旅游发展用地的统筹和引导作用,科学布局合理确定各类项目的用地规模、结构、时序。
在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优先安排省上确定的旅游业重点项目,从每年国家下达的计划指标中为旅游业重点项目预留一部分指标。
对有条件开展城乡增减挂钩试点的县(市、区),允许利用周转指标保障旅游业重点项目和旅游扶贫项目建设。
二、多渠道保障用地科学引导和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集体土地,通过旧房收购、土地复垦等办法,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场和水面等资源,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放活宅基地和农房使用权发展乡村旅游。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迭部县扎尕那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的批复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迭部县扎尕那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5.09.11•【字号】甘发改社会〔2015〕236号•【施行日期】2015.09.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景区管理正文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迭部县扎尕那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的批复甘发改社会〔2015〕236号甘南州发展改革委:你委《关于上报甘南州扎尕那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的报告》(州发改社会〔2015〕284号)收悉。
我委委托省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组织专家对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及兰州路友公路勘察设计有限公司联合编制的《迭部县扎尕那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初步设计》进行了审查。
根据省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关于上报〈迭部县扎尕那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审查意见〉的报告》(甘投评审〔2015〕112号)和《关于上报〈迭部县扎尕那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初步设计补充审查意见〉的报告》(甘投评审〔2015〕135号),经研究,同意该项目初步设计,现将有关事项批复如下:一、建设内容及规模新建游客服务中心及管理用房1座,建筑面积1893.7平方米;改造室外景观道路10公里,新建停车场1000平方米、景观步道10公里,并在景观步道沿线设观景平台1883平方米、观景亭1座;敷设DN50室外给水管道2.04公里,设置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1套及污水管道78米,设置公厕5座;建设室外电缆,同时完善照明及监控系统设施。
二、工程设计(一)总体布置拟建游客服务中心和管理用房位于通往景区的傲子沟三岔路口的东侧,东临益哇河,西靠江迭路,停车场布置于游客服务中心及管理用房的南侧。
景观步道由A、B两段组成,A段位于扎尕那村入口处东面的山坡上,B段自山坡北段起至达涅甘达娃神山脚下,为地质公园科考区景点的连接步道。
观景平台、观景亭及公厕布置在景观步道沿线。
甘肃省区域协调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甘肃省区域协调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引言:甘肃省作为中国西部的重要省份,地处西北地区,处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位置。
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甘肃省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举措。
本文将分析甘肃省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并展望未来的趋势。
一、甘肃省现状分析1.经济发展:甘肃省经济以农业基础较为丰富,同时也在发展工业和服务业。
近年来,甘肃省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甘肃省需要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提高产业链水平,提升加工贸易价值。
2.区域发展不平衡:甘肃省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制约全省整体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这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同时,城乡发展差距也较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为解决这一问题,甘肃省需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继续推进东西部协作发展,改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3.资源环境矛盾:甘肃省地处西北,资源相对丰富,但资源的开发利用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另一方面,甘肃省还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甘肃省未来趋势展望1.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推进,甘肃省将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通过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甘肃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未来,甘肃省将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吸引更多的游客。
同时,要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培育新兴产业:甘肃省将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推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
通过引进外资、推动创新创业,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甘肃省旅游管理条例(doc 11页)
甘肃省旅游管理条例(doc 11页)甘肃省旅游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旅游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维护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进行旅游开发建设、从事旅游经营、旅游管理及旅游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旅游业,是指利用旅游资源和设施,为旅游者提供游览、住宿、餐饮、交通、购物、文化娱乐等综合性服务的产业。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大投入,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环境,鼓励和扶持旅游业发展,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甘肃经济的一项重要产业。
发展旅游业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原则,谁投资谁受益,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及旅游商品。
第七条省人民政府在对全省旅游资源进行普查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全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省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全省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在对本辖区旅游资源普查评估的基础上,制定本辖区的旅游业发展规划,同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第八条旅游业发展规划,应当与国土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交通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和文物保护规划相协调。
利用森林、水域、草原、自然保护区、文物古迹和历史名胜等资源开发建设旅游项目,必须遵守环境保护、文物保护、森林和自然保护区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不得破坏自然景观及生态自然环境,不得损害古文化风貌。
旅游区的交通道路及步行道、供水、排水、防洪、供电、通讯、消防、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应当配套建设。
第九条旅游区和星级宾馆等重点旅游设施项目建设,应当充分论证,合理布局,避免盲目、重复建设。
新建省级旅游度假区,由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征得所在市、州(地区行署)人民政府同意后报省旅游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审核,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试甘肃省旅游产业示范区建设体系和发展模式论文
试探甘肃省旅游产业示范区的建设体系和发展模式【摘要】甘肃省拥有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资源类型多样,古历史遗迹纵贯全省,为区域内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但是,甘肃区域内旅游产业发展起步晚,产业体系不完善,与全国旅游业发展好的地方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本文在对甘肃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推进甘肃省旅游示范区的建设进行探索,以扩展甘肃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旅游;示范区;建设近年来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总体发展水平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探索甘肃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策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加快旅游产业示范区的建设,是促进甘肃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出路,它对加快旅游业的升级转型,促进区域联合,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应该充分认识旅游产业示范区试点建设的必要性,探索适合甘肃省旅游产业示范区发展的模式,采取有力措施,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旅游业发展,建设一批旅游示范县、示范镇、示范村,强化甘肃旅游的品牌形象和地位,促进甘肃旅游业的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1]。
一、甘肃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环境和存在的问题(一)资源条件甘肃省地处中国西北部,位于黄河上游,地域辽阔,总人口2617.16万,全省共有44个少数民族,是典型的多民族共居地区。
甘肃旅游资源丰富,资源类型多样,有“中国地理缩影,华夏文明故乡”的美称。
丝路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始祖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多元文化汇聚交融;大漠戈壁、冰川雪峰、森林草原、砂林丹霞、峡谷溶洞等多种类型的自然景观异彩纷呈;民族风情、多彩民俗,更令人流连忘返[2]。
在甘肃这片辽阔的土地上,自然美景交相辉映,历史名胜引人幽思,民族风情浪漫瑰丽。
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开发的旅游景区景点近400处,具备基本接待能力的景区景点200多处,已有a级景区140个,其中5a级景区3个,4a 级景区39个[3],还有众多正在开发和待开发的景区景点。
(二)发展环境1.经济发展形势良好,促使旅游成为消费热点。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知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1995.04.29•【字号】甘政发[1995]48号•【施行日期】1995.04.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知(甘政发[1995]48号一九九五年四月二十九日)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各级政府加强对城市建设工作的领导,建成了一批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工程,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是,目前我省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为了进一步加快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我省城市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特作如下通知:一、提高对城市基础设施重要性的认识,坚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城市的供水、排水、道路、桥梁、公共交通、供热、煤气、防洪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是城市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也是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和综合服务功能的重要标志。
城市基础设施只有向完善化、高质量、高水平方向发展,才能与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才能保证城市各项活动的正常运行和功能的充分发挥。
各级政府应当予以充分重视,切实抓好这项工作。
二、建立以国家(中央、地方)财政投入为主体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的投资保障体系。
各城市应当通过调整投资结构,使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中占有合理的比例。
重要的市政公用工程项目,应纳入地方基本建设计划。
随着城市财政收入的逐年增加,用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的资金亦应逐步有所增加。
加强城市维护建设税、公用事业附加的征收、使用和管理。
此项资金,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
由税务部门负责征收,财政部门列入预算,城建部门负责制定使用计划并组织实施,财政部门和审计机关负责监督。
关于对兰州市旅游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对兰州市旅游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兰州市旅游发展状况一、引言兰州市位于中国西北,是甘肃省的省会城市。
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兰州吸引了众多游客来此观光旅游。
本报告旨在调查兰州市旅游发展的当前状况,分析潜在机会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兰州市旅游资源兰州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是一个理想的旅游目的地。
兰州以黄河和母亲河文化闻名,吸引了许多游客。
兰州还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如白塔山、兰州大学等。
然而,尽管兰州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目前仍未完全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
如今仍缺乏顶级景区和主题公园等设施,同时旅游设施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也有待提高。
三、兰州市旅游发展状况1.基础设施建设兰州市的交通设施相对较好,有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
然而,兰州的旅游基础设施仍需改进。
现有的旅游设施数量有限,需要增加多样化的住宿和餐饮选择,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2.旅游产品开发兰州市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不足,需要开发更多以当地特色为主题的旅游产品,例如黄河文化之旅、兰州美食之旅等,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
3.旅游宣传和推广兰州市在旅游宣传和推广方面有一定的不足。
市政府应加强对兰州旅游的宣传,提高市场知名度,加大国内外旅游市场的推广力度。
此外,兰州市还可以积极与旅行社和在线旅游平台合作,提高兰州旅游产品的曝光度和销售量。
4.旅游管理和服务兰州市在旅游管理和服务方面需要加强。
目前,一些旅游景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较低,游客在购票、导游和餐饮方面遇到的问题比较多。
政府应加大对旅游景区的监管力度,加强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
四、机会与挑战1.机会兰州市的旅游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
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观念的改变,游客对兰州这样的历史文化城市的兴趣日益增加。
此外,兰州市还可以开发农家乐、文化体验、医疗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吸引更多不同类型的游客。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印发《关于开展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情况排查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印发《关于开展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情况排查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日期】2021.04.28•【字号】甘文旅厅办发〔2021〕46号•【施行日期】2021.04.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文化正文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印发《关于开展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情况排查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市州文化和旅游局,兰州新区商务和文化旅游局:现将《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开展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情况排查工作的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按照要求,认真抓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情况排查工作。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2021年4月28日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开展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情况排查工作的实施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情况排查工作的通知》(办公共发〔2021〕71号)要求,进一步检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专项治理成效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运行情况,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统一安排,省文化和旅游厅决定,4月—7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情况排查工作,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一、排查对象全省所有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公共文化设施运行情况。
二、排查内容(一)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基本功能空间设置方面:是否按照《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要求,设置了多功能活动厅、书刊阅览室、培训教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和管理用房,以及室外活动场地、宣传栏等配套设施。
2.设施设备管理方面:一是文化站是否有统一标识;二是多功能室是否配备了相应文化活动器材;书刊阅览室图书是否按照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要求对图书进行统一编目;三是培训教室是否配备了相应培训设备;四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配备的设施设备是否完整,性能是否良好;五是近年来省文化和旅游厅配备的文化器材和电子设备是否完整,运行是否良好;六是文化站设施设备是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资产登记及相关手续。
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意见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4]69号
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意见的实施意见正文:---------------------------------------------------------------------------------------------------------------------------------------------------- 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意见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4〕69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抢抓国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机遇,坚持规划引领、民生优先、安全为重、机制创新、绿色优质的原则,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建设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统筹谋划、合理布局,科学施策、精心组织,以全省16个设市城市和65个县城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力有序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标准化水平,提高我省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构建适度超前、功能完善、管理科学、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努力创建生态、绿色、宜居城市。
二、重点任务(一)加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编制和实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积极推进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提升城市公共交通保障水平,推动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建设。
大力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兰州市要按照《兰州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兰州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确定的建设计划,加紧建设1号线一期工程,并按计划于2015年开工建设2号线一期工程。
积极发展低碳、高效、大容量的城市地面交通系统,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开辟公交专用通道,加快调度中心、停车场、保养场、首末站以及停靠站的建设;将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公交换乘枢纽及充电桩、充电站、公共停车场等服务设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同步推进实施,解决停车难问题,形成客运“零换乘”的运输体系,提高公共交通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切实做好《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贯彻实施工作的通知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切实做好《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贯彻实施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5.07.20•【字号】甘发改法规〔2015〕867号•【施行日期】2015.07.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切实做好《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贯彻实施工作的通知甘发改法规〔2015〕867号各市、州发展改革委:为规范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于2015年4月25日联合印发了《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委令第25号,以下简称《办法》)。
为做好《办法》的贯彻落实工作,推动我省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特许经营活动,现结合我省发展改革工作实际,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做好《办法》贯彻落实工作的重要意义《办法》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等要求的重要举措,是投资领域的重要改革和制度创新。
《办法》总结国内外制度建设和实践经验,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体制机制,为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提供了基本制度遵循。
在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推广特许经营,有利于撬动社会投资,激发社会和民间投资活力,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有利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切实推进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加快缓解制约我国科学发展和长远发展的瓶颈,为实现经济平稳可持续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宣传引导工作,吸引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进入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的项目建设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高度重视《办法》的实施工作,认真学习《办法》的有关内容和精神,向社会广泛宣传《办法》。
要利用新闻媒介,做好政策的宣传解读工作,增进政府、社会和市场主体共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2022甘肃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打造高质量旅游经济 提升人民幸福感
2022甘肃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打造高质量旅游经济提升人民幸福感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旅游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甘肃省,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旅游业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也制约了甘肃经济的发展。
因此,如何打造高质量旅游经济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地域优势、文化优势和品质优势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旨在推动甘肃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人民幸福感。
关键词:旅游经济,甘肃省,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人民幸福正文: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旅游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作为拥有得天独厚自然资源和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的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潜力巨大。
但是,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旅游业发展不平衡,专业人才短缺,旅游产品品质不高等。
因此,如何打造高质量旅游经济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发挥地域优势,打造甘肃旅游品牌甘肃位于黄河上游、长江下游之间,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
甘肃有着跨越历史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而且也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
发挥这些地域优势,打造甘肃旅游品牌,是甘肃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打造甘肃旅游品牌需要加强文化建设,让更多游客感受和了解甘肃文化。
甘肃文化深厚,可以从丝绸之路、黄河文明、西部电影、多民族文化等角度建设。
在文化建设上,还可以加强与宗教文化的联系,在历史文化、音乐艺术、书法绘画等方面进行多样化的推广活动。
其次,甘肃还可以参照国内外的成功案例,发掘和推广具有甘肃特色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和旅游品牌。
比如,可以推广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甘肃美食、甘肃特色民宿等等。
二、发挥文化优势,打造丝路文化旅游王国甘肃是丝绸之路的历史所在地,拥有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
对于甘肃来说,打造丝路文化旅游王国是大势所趋。
首先,建议加强丝路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发扬“诗画甘肃”的文化艺术形象,让游客了解甘肃文化的深厚底蕴。
甘肃省房屋建筑工程和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管理规定
>>>> 甘肃省房屋建筑工程和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法规标题甘肃省房屋建筑工程和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管理办法颁布单位甘肃省建设厅发文字号甘建重200283号颁布时间2002-4-1失效时间全文甘肃省房屋建筑工程和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甘肃省房屋建筑工程和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甘建重200283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省房屋建筑工程和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管理,保证工程依法建设,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发挥投资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房屋建筑工程是指本省范围内建筑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各类房屋建筑工程及其附属的线路、管道、设备、构筑物等工程含小区建设项目、专业工程中的房建工程和房屋装修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是指县城以上城市规划管理区内投资在30万元以上的供水工程、排水工程、道路桥隧工程、公共交通工程、环境卫生工程、供热工程、燃气工程、园林绿化工程等各类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工程;第三条凡在本省范围内,符合本办法第二条规定的建设工程必须严格执行本办法;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规划等行政主管部门按权限,分工负责房屋建筑工程和城市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第二章建设程序第五条房屋建筑工程和城市基础设施工程以下简称建设工程必须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履行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建设程序,并不得超越建设程序;在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工程,要按照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实施;㈠立项;项目建议书阶段,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公共房屋建筑工程、1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房建小区建设项目和大中型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单位必须按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编制项目建议书,并报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一般房屋建筑工程、中小型房建小区建设项目及小型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可以不编制项目建议书,直接进入可行性研究方案设计阶段;可行性研究方案设计阶段,大中型城市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建议书经过批准后,建设单位必须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按规定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报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1万平方米以上大型公共房屋建筑工程和1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房建小区项目建议书经过批准后,必须在取得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提出的规划设计条件通知书后,组织有相应设计咨询资质的单位或相应资格的注册建筑师进行方案设计竞选招标,中标方案报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批准;一般房屋建筑工程在按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提出的规划设计条件通知书或规划设计范围的要求进行了方案设计或方案设计竞选招标后,将确定的方案报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按提出的规划设计条件审查批准;㈡设计;初步设计阶段,房屋建筑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在可行性研究报告方案设计经过批准后,必须由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初步设计文件,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其中,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以下或投资300万元以下的小型公共建筑工程及1万平方米以下的单体多层住宅工程可以用方案代替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阶段,建设工程设计单位必须向建设单位提供符合国家规范的施工图设计文件;三级和三级以上或造价50万元以上的房屋建筑工程,造价在50万元以上的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单位必须将施工图设计文件委托国家或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具备相应等级资格的审查单位审查合格,并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定颁发施工图设计审查批准书后,方可作为法定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交付施工;其中大型工程可按审查单位意见,视情况发放施工图审查预批准书,许可部分设计文件先期交付使用;㈢规划和建设用地审批;凡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必须按有关规定向所在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报规划审批手续,取得“一书两证”,即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其中选址意见书必须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前取得;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同时,应向建设单位提供该地块完整的规划设计条件;建设用地审批;建设单位必须按有关规定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取得土地使用权;㈣招标投标;建设单位必须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通过招标投标确定具备相应资质等级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及工程所用主要材料、设备;建设单位依法自行组织招标或委托有资质的招标代理机构代理招标,招标方案须依法向有管辖权的招标办公室备案,进入交易中心有形建筑市场招标发包,并接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招标投标管理机构的监督;依法应当公开招标的项目,必须公开招标;因特殊要求不宜公开招标的建设工程,经省建设厅报请省人民政府同意可以采取邀请招标方式;签订合同;建设单位与中标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及材料、设备供应商按照有关规定签订相应的合同,并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合同一经签定,必须依法履行,建筑市场监管机构要实行必要的监督;工程质量监督;建设单位在工程开工前必须向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办理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手续,取得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书;㈤工程施工许可;建设工程在履行完毕以上建设程序后,建设单位可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工程施工许可手续,取得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后,方可开工建设;工程开工建设以取得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为准,其它部门出具的任何许可手续均不得作为工程开工的凭证;建设单位应当自领取施工许可证之日起三个月内开工,因故未能按期开工的,应当在期满前向发证机关申请延期;凡分期建设的建设工程应分期申办施工许可证;建设工程建设规模和建设方案有较大变化的,应重新申办施工许可证;在建的建设工程因故中止施工和恢复施工时,应当向发证机关报告;㈥竣工验收及备案;建设工程建成后,建设单位负责组织规划管理部门、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和主要材料、设备供应商以及专家对工程进行竣工验收,并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方可投入正式使用;经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全省重点建设项目和列入重大建设工程管理的大中型项目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竣工验收;第三章建设管理第六条房屋建筑工程方案设计审批、初步设计审批、施工图设计文件批准、工程招标投标监督、工程施工许可、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等,由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负责管理;省属、中央在甘单位的房屋建筑工程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其它房屋建筑工程以总投资2000万元、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兰州市总投资3000万元、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为限额,限额以上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管理,限额以下由市州、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也可将一定限额以下的项目交有条件的县市建设行政部门负责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工程的审批、审查、监督、许可、备案以工程总投资1000万元兰州市2000万元为限额,限额以上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限额以下由市州、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第七条建设工程规划审批由工程所在地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管理;第八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全省重点建设项目和按重大建设工程管理的大中型项目,以及列入部省级推广应用10项新技术的建设工程由省工程质量监督总站负责监督,其它建设工程由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或有资格的专业质量监督机构负责监督;第九条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施工单位必须将施工安全条件向工程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监督机构备案,并接受安全监督机构的监督检查;第十条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工程档案管理规定,及时收集、整理建设工程各环节的文件资料,建立、健全建设工程档案,待工程竣工验收后,及时向当地城建档案馆室移交;第四章责任第十一条建设工程必须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建立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第十二条建设工程批准立项后,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组建项目法人机构;项目法人对工程质量负总责,对工程策划、资金筹措、建设实施、资产经营、债务偿还全过程负责,并负责履行本办法第五条规定应由建设单位履行的建设程序;项目法人也可以委托有资格的社会中介组织完成与其资格对应的工程前期阶段和实施阶段的建设管理工作;项目法人要按照招标投标法、建设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标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本省有关管理办法组织招标,按照国家计委、经贸委、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水利部第12号令规范评标、定标行为,确定具备相应资质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和符合工程建设要求的主要材料、设备;项目法人必须接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第十三条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㈠工程勘察单位必须按合同和国家规范要求,按时向委托单位提供所需的工程勘察报告,勘察成果必须真实、准确,勘察单位对勘察报告质量负责,勘察单位不得转让勘察业务;㈡工程设计单位应当根据勘察成果文件进行工程设计,按合同和国家规范要求向委托单位提供符合设计深度要求的各阶段设计文件,并就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向施工单位作出详细说明,设计单位及注册执业人员对设计文件的质量负责;㈢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及审查人应认真履行审查职责,对审查作出的修改意见和未能尽职而发生的重大问题负审查责任;㈣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经审查合格的工程设计图纸、施工技术标准和合同约定的条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制定质量、安全、技术、文明施工等各项保证措施,建立、健全施工质量检验制度,按要求对建筑材料、设备进行检验,严格工序管理;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及关键岗位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必须按要求持证上岗;施工单位在提交工程竣工报告时,应向建设单位出具质量保修书,在保修范围和保修期限内履行保修义务;施工单位对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负责,所承建的工程不得转包和违法分包;㈤总投资100万元以上的建设工程必须实施监理;监理单位必须依照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及监理合同的约定,编制工程建设监理规划、监理大纲和监理细则,并按监理细则实施监理,对工程质量承担监理责任;工程建设监理可以在建设全过程施行,也可以分阶段施行;监理单位不得转让工程监理业务;㈥设备、材料供应单位必须按合同要求,按时向采购单位提供符合国家产品合格标准、满足合同有关要求的产品,对所供应的产品质量负责;第十四条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权限实施建设管理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建设工程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相关的建设审批、核准、备案手续;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建设工程法律、法规、建设程序和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委托单位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以下措施:㈠要求被检查的单位提供有关工程建设程序及工程质量的文件和资料;㈡进入被检查单位的施工现场进行检查;㈢发现违背建设程序和影响工程质量以及涉及安全的问题,责令改正,问题严重可以责令停工整改;㈣依照法律、法规对违法违规单位进行处罚;第十五条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依据国家、行业、地方有关工程质量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以保证工程使用安全和环境质量为主要目的,对建设工程以地基基础、主体结构、使用功能为主要内容的工程实体质量和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质量行为实施全过程工程质量监督,向工程竣工验收备案部门提交工程质量监督报告,按规定查处工程参建各方违反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规定的行为和影响工程质量的问题,受理和调查处理工程质量投诉;第十六条落实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制度,有关单位应当在事故发生24小时内向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重大事故发生后,事故单位应在规定时间内按规定程序进行报告,事故发生地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事故类别和等级向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第十七条省外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在本省境内承担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任务,应当向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机构办理备案登记手续;第五章罚则第十八条建设单位没有履行上一道建设程序的,各级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下一道建设审批、核准、备案手续;建设单位有以下行为的,按国家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及省内相关法规、规定,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进行处罚,取得的建设批准、备案手续无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㈠未办理规划审批手续,擅自建设的;㈡未按法律法规规定组织招标投标,未经批准在有形建筑市场以外发包工程,迫使承包方以低于成本的价格竞标的;㈢将建设工程肢解发包或发包给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㈣任意压缩合理工期的;㈤应审查的施工图设计文件未经审查,擅自交付施工使用的;㈥未按规定办理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手续的; ㈦应监理的建设工程未实施监理的;㈧未经批准施工许可擅自施工的;㈨明示或者暗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降低工程质量的; ㈩明示或者暗示施工单位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设备的;十一未经竣工验收和竣工验收备案的建设工程,擅自投入使用的;十二肢解工程,逃避监督管理的;十三弄虚作假骗取建设批准、备案手续的;十四未按规定及时移交建设工程档案的;第十九条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有以下行为的,按国家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及省内相关法规、规定,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㈠无资质或超越资质等级承揽工程任务的;㈡在招投标过程中相互或者与招标人串通,以不正当手段谋取中标,或者恶意哄抬或压低标价的;㈢转借证照让其他单位或个人以本单位名义承揽工程的;㈣将所承担的工程任务转包或者违法分包的;㈤未按照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勘察、设计、施工的;㈥设计单位无勘察进行设计或未根据勘察成果文件进行工程设计的; ㈦设计单位指定建筑材料、设备生产厂和供应商的;㈧施工单位未按设计图纸或者施工技术标准施工的;㈨施工单位未按规定对进场建筑材料、设备,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及有关材料进行取样检测的;㈩施工单位不履行保修义务或者拖延履行保修义务的;十一工程监理单位与其被监理工程的施工承包单位以及建筑材料、设备供应单位有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害关系,承担该项工程监理业务的;十二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串通,弄虚作假、降低工程质量的;十三监理单位将不合格的建设工程、建筑材料和设备,违法签字合格的;第二十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规划管理部门有以下行为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或上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国家建筑法、城市规划法、招标投标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及省内相关法规、规定进行处罚,对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责任人违法作出的行政决定无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㈠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对不符合条件的建设工程办理有关建设批准、备案手续的;㈡超越管理权限办理有关建设批准、备案手续的;㈢滥用职权,超出职权范围干涉建设单位依法组织的招投标和建设管理活动的;㈣指定招标代理或其他中介机构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规划管理部门对符合条件的建设工程在规定时间内无正当理由不办理相关建设手续,由同级人民政府或上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责任人提出批评;第二十一条公安消防、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单位明示或者暗示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购买其指定的生产供应单位的建筑材料、设备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或其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第六章附则第二十二条军事工程,涉及国家安全、国家秘密工程,抢险救灾工程及其它临时性工程,农民自建自用两层以下含两层住宅工程不适用本办法;第二十三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甘肃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报告
甘肃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报告近年来,甘肃省积极响应国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方针,大力推动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据统计,20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78.16亿元,同比增长8.9;全省文化旅游产业在全省GDP的占比已达到7,在十大生态产业中居于首位,已成为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在国家文化與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的政策引领和地方积极促进文旅融合的背景下,甘肃省凭借丰富的文化与旅游资源,紧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持续推进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必有广阔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与旅游业发展成果令人瞩目,关联度愈发紧密,融合发展显得十分现实和迫切。
甘肃历史文化资源富集,自然景观丰富独特,拥有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先天优势。
近些年来,甘肃省积极响应国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方针,紧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紧扣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两大基础性底线性任务,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遵循和把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大力推动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应。
甘肃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现状概述为了认真落实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甘肃省在20年底前率先完成了机构改革任务。
经过不懈努力,甘肃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逐步升温,甘肃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正在向经济社会发展优势转化。
据统计,20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78.16亿元,同比增长8.9;全省文化旅游产业在全省GDP的占比已达到7,在十大生态产业中居于首位,已成为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一)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逐步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基本保障。
一是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
截至20年底,全省文化市场经营场所总数达5323家,公共图书馆10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228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乡村舞台”)897个。
二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甘肃省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研究
甘肃省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研究甘肃省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研究随着中国国家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各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
为了更好地推动甘肃省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发展,本文基于对甘肃省城市基础设施现状的综合调查和研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一、甘肃省城市基础设施现状概述目前,甘肃省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整体相对滞后。
首先,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虽然甘肃省建成了一些高速公路和铁路,但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路网密度较低,城市间的交通便捷性还有待提高。
其次,在供水和排水设施方面,城市供水管网老化严重,供水不稳定,排水处理能力有限,对于城市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再者,在城市燃气和电力设施方面,虽然甘肃省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供电电压不稳定且输电线路老化,居民家庭使用的燃气设施也有待改进。
最后,在市政设施方面,公共交通设施、垃圾处理设施和市场设施的规模和质量还有待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首先,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突出。
甘肃省城市交通道路网络相对薄弱,缺乏高效的跨城市道路联通和公共交通系统,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普遍存在,给居民出行带来不便。
其次,城市供水和排水设施不完善。
供水管网老化和泄漏严重,供水不稳定,水质也存在问题;同时,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污水处理能力有限,对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再者,城市燃气和电力设施存在一定的隐患。
电力输配设备老化,城市用电负荷相对过重,供电电压不稳定,居民家庭使用的燃气设施也需要改进。
最后,市政设施建设规模和质量有待提升。
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市场设施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三、改进建议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首先,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加大对甘肃省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系统的投资和改造力度,优化城市交通网络,提高交通出行的便捷性。
其次,在供水和排水设施方面,进行供水管网的更新和维护工作,提升供水的稳定性和水质,加大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污水处理能力的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议书一、项目背景为了加快旅游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党中央《四个全面》庄严任务,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强旅游业基础设施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等的建设”。
在环境保护领域以外发布有关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文件,这在以往国务院政务活动中是很少见的。
加强基础建设对于旅游业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2015年2月国家旅游局召开全国旅游厕所工作现场会议,决定自今年开始将用三年的时间,协调各地新建旅游厕所3.3万座,改扩建2.4万座,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场“旅游厕所革命”,切实提升旅游厕所建设和管理水平,在景区评A、饭店评星等工作中,实行旅游厕所建设“一票否决制”。
到2017年底,务求实现旅游厕所“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的目标。
”二、项目依据1、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0号)2、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甘发[2014]20号)3、国家科技计划及专项资金后补助管理规定4、(财政部、科技部)(财教[2013]433号)4、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5、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6、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8973-20037、甘肃省丝绸之路黄金段大景区总体规划8、甘肃省旅游招商项目9、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发展规划纲要10、敦煌鸣沙山月牙泉国家级风名胜区总体规划(2010-2025)11、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环境设施升级改造及村庄污染治理综合技术集成示范。
2005年度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申请12、唐人智库:北京世纪唐人旅游发展公司13、旅游厕所革命:期待全方位升级《中国旅游报》2015年3月2日四版。
三、实施旅游厕所革命国家战略的重要意义1、旅游厕所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
2、旅游厕所是评价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窗口。
3、旅游厕所是旅游形象传播强化的基本因子。
4、旅游厕所是促进旅游业兴旺发达的突破口。
四、旅游厕所现状及加快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旅游业缺乏顶层设计,特别是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长远规划的滞后,影响了旅游业健康发展,旅游厕所的数量不足,质量低劣,分布不均,管理缺位的现象十分普遍,不够用、不管用、不敢用的厕所问题是游客热议的焦点,以致成为中国旅游业的“软肋”“瓶颈”。
甘肃的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既具有多样性的自然风光资源: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三大高原,四种气候带汇聚甘肃,灵修的亚热带风貌与高原草场并存,雄浑险峻的山脉与苍茫无垠的大漠戈壁互见;同时甘肃又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多种文化,多种民族的交汇之地,人文景观无出其右。
丝路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远古文化和红色文化都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华章,当下又时逢国际国内两个旅游市场的黄金期,甘肃发展旅游业堪称尽占天时地利。
但甘肃目前仍处于旅游产业的培育期,资源开发处在观光式浅层利用,很多地区在旅游产业发展上缺乏长远战略,重眼前利益轻长远规划。
影响甘肃旅游发展的另一个短板是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和落后,近年来甘肃旅游声名日隆,国内外旅游客呈现井喷式的暴涨,但不少游客在领略了奇异风光之后不无遗憾的指出甘肃旅游的不足:“政府舍不得花钱投资开发,路难行,标识不清,厕所难找,找到了也难以使用,粪污可见、臭气难闻,垃圾遍地,”成为游客的最多抱怨。
旅游离不开基础设备建设的完善,甘肃的许多景点尚处于原始状态,更惶论厕所等设施建设,就以省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水平而论,也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全市兴修的200多座移动厕所,其卫生和服务水平差强人意的状况说明厕所建起来之后,还得用起来、管起来。
不能使用的厕所,比没有厕所更可怕,影响广大游客切身利益,损害我国旅游形象的程度更严重。
厕所是基本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人人必需不可或缺。
美丽中国历史悠久,山河壮丽,每年有30多亿人次游客流动,旅游厕所的优劣,理所当然成为广大中外旅游评判旅游业水平和国家、地区形象的重要标准,因此实施厕所革命国家战略,不是舍本求末的权宜之计,而是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大事、实事,更是甘肃旅游业乃至城市建设,城镇化改造需急补上的“短板”。
五、项目开发单位工作基础1、2009年公司成立之初,承担了甘肃省循环经济水专项技术攻关项目课题:“污泥无害化、资源化研究与应用”。
2、同期与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科院合作,就国家863计划,“污水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设备及农业安全利用”导向性课题,进行产、学、研攻关。
3、2011年11月,在甘肃给排水杂志发表“城市污水污泥处理处置现状、堆肥技术进展、土地利用前景”论文。
4、项目业绩(1)关键设备:污水污泥物料多功能处理机获国家专利授权(2)污水污泥好氧发酵堆肥处理污染防治集成技术获2010年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支持及兰州市科技成果奖。
(3)2012年12月以上项集成技术建设的张掖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示范工程建成运行。
(4)项目技术于2011年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和省工信委组织的新产品(新技术)验收鉴定。
(5)项目堆肥产品通过省质监局检测,施用于林地土壤改良,从而完成项目示范推广的全过程。
(6)2012年实施协同创新战略与江苏爱东集团公司合作完成“高效功能菌群生物反应器,好氧发酵污泥处理处置集成技术”研发及示范,经甘肃省住建厅推荐,按照住建部463号文件精神,作为“十二五”全国污泥处置示范项目上报国家住建部,“污泥源头减量污水处理技术”系一项原创性创新,体现了清洁技术在水环境治理工程中的应用,具有国内领先水平。
5、团队专长我公司现有从业人员10人,其中高级职称五人,学科专长涉及水专项技术研究、工程设计,机械制造、农业现代化生产、生物工程、生态保护、固废再生利用、旅游景区规划、产品策划等,既能胜任旅游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需要,又能在生态保护、荒漠化治理、绿色农业、节水农业等领域发挥创新性开发作用。
六、项目建设主要内容1、生态环保旅游厕所采用厌氧、好氧相结合的技术措施,充分发挥生物催化、氧化功能,将有机废物降解成H20、CO2及相关小分子、无机盐等,出水经过沉降分离、消毒后回用,从而实现厕所污水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该技术还具有良好的除臭功能,污泥在系统内平衡消纳,无需专用吸粪车清掏外排。
根据旅游厕所的不同使用量,一次性注水2-5吨,循环使用,可满足常年冲厕用水的需要,节水效果十分显著。
2、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的关键技术已纳入国家相关科技计划。
污水处理采用传统处理方法会产生大量污泥,最终需要从处理系统中排出,如果将浓缩、脱水处理后的污泥运至垃圾场填埋,则费用要占污水处理厂基建费和运行费的20-30%;如果进一步烘干和焚烧,则费用要占到40-50%;污泥处理处置的高昂费用,已成为制约我国污水处理发展的最大瓶颈。
通过本技术处理的污水可再利用,以替代杂用水。
以解决旅游厕所用水与供水不平衡的矛盾,同时也能减轻环境污染,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污水处理回收再利用,将成为解决西北城市及旅游业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本项目采用高效功能菌群生物反应器技术处理污水,可实现污泥源头减排,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可做为绿化、道路降尘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本技术已通过省级鉴定,甘肃住建厅作为全国示范项目上报推荐国家住建部,其升级产品已由专业厂家批量生产,并已获得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证明。
3、景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环保生态垃圾压缩收集运输系统,旨在彻底解决现有垃圾收运过程中存在的视觉脏乱、听觉噪音、嗅觉恶臭的污染问题,实现景区环境生态化、垃圾收运密闭化、垃圾容积减量化。
七、市场分析与预测1、甘肃省旅游业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但基础设施存在数量不足、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管理缺位等问题,呈现百废待兴局面,原有厕所、垃圾收集设备陈旧,技术原始,亟待升级改造,按照国务院30号《意见》十七条之要求,除厕所、供水、垃圾、污水处理主要基础设施需要兴建外,属于公共服务建设的项目还有:道路、停车场、安全消防、导向标识以及应急处理,信息服务等,都是亟待开发兴建的工程服务类项目,按照国家旅游局的决策,实施厕所革命战略,采用以一托三方式,整体规划协调推进,不就厕论厕,而是以宽广视野把厕所革命作为掀起新一轮公共服务建设的突破口,放大厕所革命的“蝴蝶效应”,以厕所革命为核心,以旅游交通标识和引导系统,游客集散服务中心,旅游停车场和中转站为重点,整体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业的管理服务水平。
2、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实施大景区建设工程,其具体内容:(1)全省建设20个大景区,2017年底建成敦煌莫高窟、月牙泉、崆峒山、麦积山等8个大景区(2)各市州建成30个精品景区(3)各县(市)建成50个特色景区(4)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内容:①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建设景区道路游步道、停车场、客服中心、星级厕所、休息设施、游览标识等基础设施。
②提供旅游厕所、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管理、服务水平。
3、甘肃省旅游主要公共基础设施近三年需求量:(1)旅游厕所600-800座(价值1.2亿——2亿)(2)污水处理设备100套(价值6500万)(3)垃圾压缩清运系统20套(价值5000万)八、项目可行分析(项目优势)1、政策优势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国家层面对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总体布局,指明方向路线,提出政策措施,部署任务要求。
甘肃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发布政策措施,并积极配合国家旅游局实施厕所革命国家战略,为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打通突破口,体现了国家意志和政府行动的紧密配合,其决心之大,力度之强前所未有,本项目的实施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2、基础工作优势2014年初我公司与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合作,以该景区环境设施升级改造,污染治理为课题,以敦煌国际文化名城建设规格为标准,以景区厕所、污水处理、垃圾清运建设、改造为内容,通过省科技局初审,进行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申报,因而有幸对全国旅游业公共服务的现状等进行有目的的调查,从而在市场需求,设备水平、技术创新、投资模式、设施生产、运营方式等方面积累了信息,增加了了解,为本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技术优势(1)我公司通过协同创新完成的“污泥源头减量污水处理技术”是《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二十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等国家环境政策文件重点强调研发、示范和推广的重大技术,体现了清洁技术在水环境治理中的创新应用,在旅游基础设施中推广,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服务升级,增强产品市场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