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学设计.doc
《伤仲永》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伤仲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伤仲永》的诗句;(2)能够分析并解读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3)能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2)学会从诗歌的韵律、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3)学会结合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来理解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3)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1. 《伤仲永》的诗句及意境;2. 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3. 诗歌的主题思想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词汇的理解;2. 诗歌韵律、节奏的分析;3. 结合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来理解诗歌。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伤仲永》诗文;2. 参考资料:关于王之涣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的资料;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简介作者王之涣及其创作背景;1.2 板书课题《伤仲永》,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 朗读诗文2.1 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诗句;2.2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节奏齐读。
3. 解析诗文3.1 分析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3.2 解析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3.3 讲解诗歌中的古代词汇,帮助学生理解。
4. 深入探讨4.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4.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感体验5.1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情感体验,感受作者的思念之情;5.2 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关爱他人。
6. 课堂小结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6.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伤仲永》。
7. 课后反思7.1 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7.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伤仲永》;2.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3. 学生能够阐述诗歌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4. 学生能够体会到亲情的珍贵,关爱他人。
《伤仲永》(含AB两个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伤仲永》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分析《伤仲永》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能够解读并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能够运用文本信息,进行创意写作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运用思维导图和文学分析方法,深入解读文本。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理解作品中的人物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背后的社会意义和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分析《伤仲永》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解读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和社会意义。
运用文本信息进行创意写作和表达。
教学准备:课文《伤仲永》文本。
相关背景资料和文学评论。
投影仪和教学多媒体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对《伤仲永》的兴趣。
二、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和讨论。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情感和社会意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二、深入分析(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中的情感和社会意义。
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三、创意写作(2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与《伤仲永》相关的情境,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和表达。
学生可以选择写作、绘画或其他形式进行表达。
四、课堂展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写作成果,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这两个课时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伤仲永》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解读并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创意写作,培养了自己的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伤仲永》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伤仲永》语文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王安石的写作背景和创作特点。
2.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 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
2.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友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伤仲永》的作者王安石,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2.2 课文解读2.2.1 课文第一段1. 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课文的起始部分,把握作者的写作基调。
2. 分析第一段中的比喻手法,如“伤仲永”比喻逝去的友人。
2.2.2 课文第二段1.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如“春水”、“明月”等。
2. 理解作者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对友人逝去的哀伤之情。
2.2.3 课文第三段1. 分析第三段中的对比手法,如作者将自己与仲永的友情进行对比。
2.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友情的珍惜,以及对逝去友人的深切怀念。
2.3 课文拓展2.3.1 介绍王安石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其文学风格。
2.3.2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对友情主题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友情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不懂的词汇和句子。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5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友情的感悟,培养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第四章:作业设计4.1 翻译课文要求学生翻译课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2 写作练习以“我心中的友情”为主题,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友情的理解和感悟。
《伤仲永》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伤仲永》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伤仲永》的诗句;2. 能够分析并欣赏白居易的诗词风格;3. 能够解读并理解诗词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 利用资料,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3.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诗词中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共鸣;2. 理解诗词中反映的社会现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诗句的记忆和理解;2. 诗词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3. 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2.2 教学难点1. 诗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词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解读;3. 诗词创作背景的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 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题目《伤仲永》,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2 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情感;2. 学生通过资料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
3.3 课堂讲解1. 讲解诗词的字词、句法和修辞手法;2.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3. 解读诗词的深层含义和哲理。
3.4 课堂讨论1. 学生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2. 引导学生从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去理解诗词;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5 课堂练习1. 学生进行诗句默写练习;2. 学生进行诗词鉴赏练习。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2. 学生的讨论和分享;3. 学生的课堂练习。
4.2 作业评价1. 学生诗句默写的情况;2. 学生诗词鉴赏练习的情况。
第五章: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2. 白居易的生平资料;3. 与《伤仲永》相关的文章和评论;4. 诗词鉴赏的参考资料。
《伤仲永》教案设计.doc

《伤仲永》教案设计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子中的停顿。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4)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
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后天教育对人成才的作用,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重点、难点与关键1.重点:(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子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2滩点:(1)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课件课时划分: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古今中外有许多心灵手巧、才智过人的人被誉为“天才”。
发明大王爱迪生用他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但爱迪生自己却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天才除了一点点来自先天的“灵感”之外, 绝大部分都来自后天的“汗水”,即后天的勤奋和努力。
今天我们要学习来自北宋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著名的文章一《伤仲永》,认识一个中国历史上令人称奇的天才儿童,最终才华消失的令人扼腕叹息又引人深思的故事。
三、正课1.作家作品简介:(课件展示)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
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贬。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题:(课件展示)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3.朗读课文。
采用老师范读、学生个别朗读、齐声朗读等方式。
要求朗读时做到不读错音,节奏分明,琅琅上口。
文言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文言文《伤仲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伤仲永》。
(2)理解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
(3)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会运用现代文的理解方法解读文言文。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亲情的珍视和对友情的赞美。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
2. 文章的主旨大意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
2. 对文章主旨大意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
(2)介绍《伤仲永》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气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解析:(1)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进行讲解。
(2)深入解析文章的主旨大意。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其他文言文进行自主阅读和理解。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伤仲永》。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背诵评价:检查学生对《伤仲永》的背诵情况,评估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伤仲永》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伤仲永》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伤仲永》全文;(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3)能够领会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2)学会珍惜友谊,关爱他人;(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2. 修辞手法的运用;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2. 文中隐喻、象征手法的理解;3.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3.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魅力;4. 朗读法:引导学生朗读、背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王之涣及其作品《登鹳雀楼》,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伤仲永》,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思想,交流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解读隐喻、象征手法。
5. 实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
6. 朗读展示:组织学生朗读、背诵课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8.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背诵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程度;2. 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3. 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方面的表现;4. 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认知水平;5.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七、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及注释;2. 相关背景资料;3. 诗词鉴赏手册;4. 多媒体教学设备;5. 网络资源。
课文《伤仲永》教学教案设计

《伤仲永》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掌握其意义。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语言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感受作者对友情、忠诚和牺牲等价值观的弘扬。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掌握其意义。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式和词语的理解。
(2)对课文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伤仲永》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互相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学生互评,评价彼此的合作学习和讨论成果。
2. 作业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学生自评,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五、课后作业:1. 抄写并背诵课文《伤仲永》。
2.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写一篇小短文。
3. 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写一篇人物分析文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9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9篇)伤仲永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掌握文章大意。
2.感受课文详略处理得当的叙述特点。
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4.体察、品味课文精当、朴实的语言,积累文言词汇。
(二)过程和方法1.指导学生诵读和翻译理解课文。
2.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和兴趣。
3.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思想观点。
4.引导学生写读后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掌握有关字词的读音或意思,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二)教学难点1.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2.理解"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生(齐读):语文大讲堂,家家展风采,有你有我更精彩。
(老师将此内容提前写在小黑板上,上课时出示给学生。
)师:同学们,今天的语文大讲堂节目,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王安石的《伤仲》(板书标题)教学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老师将全班8个小组分成四个“代表队”。
每联在一起的两小组作为一个“代表队”。
并在课前准备“黄队”、“红队”、“绿队”和“蓝队”四个标志牌,将其分别放在各“代表队”前面。
同时把黑板平分四等份,从左至右分别写上这4个“代表队”名称。
然后公布平分细则。
即实行积分制,每一关总分以10分记,纪律好加2分,否则扣2分。
在有限的时间内内容答对、读准确、翻译正确的给满分。
同时教师宣布自己为主持人兼评委,记分由学生记。
二、课堂教学五步曲——(一)走进语文大讲堂第一关:过生字词关。
规则:每队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完黑板上的生字词,同队人发现错误可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改正,改对将不扣分,改错照常扣分,是多音字的要注完其余的音,否则不能给满分,如其他队无人回答别队可抢答。
师:要求每位同学把课本注释中的注音放回原文,并在文中找出不易理解的字词句。
《伤仲永》教案设计(精选14篇)

《伤仲永》教案设计(精选14篇)《伤仲永》教案设计篇1第5课《伤仲永》教案教学目标(一)培育同学的自学力量,让同学自己利用课文解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的思想观点。
(四)留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的思想观点;留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时:两课时第一课时初步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一.(整体感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主旨。
思索:方仲永才能进展变化经受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才思灵敏.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
"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
才思平凡,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思索: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凡之辈的缘由是什么?是怎样看的?(缘由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
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缘由是"受于人者不至"。
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假如不注意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行设想的感受。
)论:你同意的这种看法吗?(分组争论)(说明:应让同学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二、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留意句中的停顿。
(重在培育同学把握句中停顿的诵读力量,但也可以培育理解句意的力量。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3.余闻之也/久。
其次课时一、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 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伤仲永(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伤仲永(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伤仲永(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伤仲永的事迹和文化背景,认识伤仲永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2)能够阅读并理解《伤仲永》一文的内容,掌握与此相关的词汇、语法和文化知识;(3)能够模仿《伤仲永》的写作形式和语言表达,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 情感态度:(1)培养学生的爱国心和民族气节,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2)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
3. 进行能力:(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伤仲永》一文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模仿《伤仲永》的写作形式和语言表达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伤仲永的事迹,认识伤仲永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2)通过阅读《伤仲永》一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掌握相关的词汇、语法和文化知识;(3)通过模仿《伤仲永》的写作形式和语言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 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伤仲永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2)让学生掌握《伤仲永》一文中的词汇、语法和文化知识。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述伤仲永的事迹和文化背景,向学生介绍伤仲永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2. 阅读理解法通过让学生阅读《伤仲永》一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掌握相关的词汇、语法和文化知识。
3. 模仿写作法通过模仿《伤仲永》的写作形式和语言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包括《伤仲永》一文的课文,以及与伤仲永有关的文化和历史知识。
2.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简单的导入,让学生了解伤仲永的事迹和文化背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 阅读理解教师让学生阅读《伤仲永》一文,并根据教学需要设计相应的阅读理解题目,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4. 模仿写作教师让学生模仿《伤仲永》的写作形式和语言表达,从中学习写作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课文《伤仲永》教学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课文《伤仲永》教学教案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伤仲永》的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社会现象。
教学内容:1. 课文《伤仲永》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 探讨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生价值。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伤仲永》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梗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内容分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生价值,分享各自的看法。
5. 汇报交流(5分钟)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可进行补充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6. 总结拓展(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生价值。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感悟。
三、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1. 课文《伤仲永》原文。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建议1.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背景,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 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互动性。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应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教学效果的普遍性。
4. 课后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推荐相关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准备1. 教材:《伤仲永》原文及相关教学辅导资料。
《伤仲永》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精选15篇)《伤仲永》篇1【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文言文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较有吸引力的,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详尽的书下注释,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教学步骤〗一、对照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大致内容对照书下注释,自己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出字词理解疑难,自行解决。
用自己认为科学的方法,整理、积累相关字词知识。
然后交流,根据积累内容的价值、形式、全面与否和书写进行评比。
在这一过程中落实:字音:隶邑乞扳谒称泯耶词意:隶邑乞扳谒称泯耶为意未尝自为其名收族立就文理自是通悟受贤彼其词类活用:伤仲永父异焉借旁近与之邑人奇之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一词多意:于之其二、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基础上,朗读课文1、要求不读破句。
自己读,听同学读,校正不正确的朗读,调整理解偏差。
结合课后练习二,提醒学生注意句中的停顿,还可让学生揣摩停顿规则。
2、要求读出层次。
先理性认识课文中的大小层次,标记后再读,养成把理解渗透于朗读中的习惯,以期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这一环节中贯彻对课文结构的理解:全文借事说理,一、二两段叙述方仲永的故事,第三段说后天教育对成才极为重要之理;从叙事部分看,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幼年天资过人,禀赋极高,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二十岁时才思衰竭,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也有层次之分:从写仲永幼时才能之“奇”的第一段来看,还有层次──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二至五句写他忽有赋诗才能,六、七两句写成名后的状况。
本环节实际上是要学生既能整体把握课文,又能从细微处思考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
3、要求读出感情:学生自己读,表演读,要能读出作者的惊喜、愤慨、惋惜、哀伤、告诫之情。
三、熟读课文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探究读课文,说说自己在理解中遇到的疑难,小组讨论解决,然后把你们认为有普遍意义的思考和解答提出来,全班共同探究。
课文理解难点:1、仲永的故事是真的吗?作者力图写真,人物有名有姓,哪里人氏、身份家世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仲永如何神奇也有明明白白的细节描写,还有“父异焉”“邑人奇之”的确证,另外叙事所用见闻录的方式,使仲永成为“我”生活视野里的一个真真切切的人,叫人不得不信。
《伤仲永》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伤仲永》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伤仲永》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作者通过对人物的描写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掌握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人物的关爱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2.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3.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挫折,培养坚韧的品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伤仲永》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梗概。
2.2 人物分析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他们的性格特点、关系等。
2.3 主题探讨探讨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忠诚、友情、人生挫折等。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文中常用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3. 课文主题思想的探讨。
3.2 教学难点1. 文中古汉语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 文中复杂句式的分析和翻译。
3. 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入挖掘。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课前准备提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背景知识。
4.2 课堂导入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引发思考。
4.3 课堂讲解1. 讲解课文内容,解释重点词汇和句式。
2.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关系。
3. 探讨课文主题思想,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4 课堂练习1. 进行听力练习,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跟读和模仿。
2. 进行阅读练习,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5.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作业的准确性、及时性等。
5.3 单元测试成绩通过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课文,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15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1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为了加深您对于伤仲永教学设计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15篇《伤仲永》教学设计,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伤仲永》教学设计篇一【教案背景】《伤仲永》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一篇文言文。
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教学课题】《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借事说理的议论文,作者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
【教材分析】《伤仲永》是一篇说理文言文,它的特点是借事说理,借仲永故事来阐明作者的观点。
说理的同时还蕴含了作者深厚的情感。
一、达成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生字的读音、难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2、概括文中的故事,学习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
3、了解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4、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释义,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导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够阅读、释义,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人的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的勤奋起决定性作用。
让学生认识到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学习。
二、教学重点理解本文方仲永从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文章的立意四、教学方法设想:一、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
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试改变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伤仲永》教学设计(3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3篇)《伤仲永》教案篇一教学建议一、深刻的立意本文借事说理,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文章叙述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通过生动的事例得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需要指出的是,对方仲永的天资做了不适当的渲染,把他写成一个“生而知之”、不习而能写、不学而能诗的“突发”的天才,不尽合乎实际。
文中虽然有这一不足之处,但本文意在以方仲永的故事为典型的反面事例,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使人们领悟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这一立意无疑是十分深刻的。
二、材料安排上的特点本文详写叙事部分,略写议论部分。
在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略写他才能衰退时期的情形。
这样安排是符合意图的。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主要是用方仲永作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无教育的重要性。
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
“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
为什么哀伤、哀怜?因为仲永有天才而“受于人者不至”。
但这不能怪仲永,他毕竟是个孩子;这全部责任都应当由贪财的父亲来承担,因为他剥夺了仲永的学习机会。
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有两点用意:第一,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第二,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理下才能衰退的根子,因为仲永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后天教育。
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逐渐衰退(“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至丧失殆尽(“泯然众人”),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不用多说。
叙事部分已经蕴含了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议论部分也用不着多说了。
三、先扬后抑、突出主旨的写法本文的叙事部分先扬后抑。
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
伤仲永教案8篇.docx

伤仲永教案8篇伤仲永教案伤仲永教案(一):第一课时一、导入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国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以前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勤奋好学。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这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
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二、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王安石(102 1〜1086 ),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獲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县官。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神宗熙宁二年(1 069)任参加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
熙宁七年辞退。
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政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
(二)、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1 •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隶(1!)扳(pdn)谒(ye)泯(min)称(chen)卒(z u)请一名学生认读并领读。
2.复读课文,读清句字。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 )余闻之也/久。
《伤仲永》(含AB两个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伤仲永》(含AB两个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王安石的写作背景及创作意图。
(2)能够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精彩词句和表达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拓展相关的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文本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提高阅读广度和深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疼惜,培养尊重人才、爱惜时间的价值观。
(2)体会友情、亲情、爱国情怀等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作者王安石的写作背景及创作意图。
2. 课文中的精彩词句和表达技巧,如对比、排比、象征等。
3. 课文所涉及的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王安石的写作背景及创作意图。
(2)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精彩词句和表达技巧。
(3)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拓展相关的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2)结合课文内容,对相关的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拓展。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合作探讨: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比较、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比较课文中的不同观点、案例,提高文本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课内外阅读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扩大阅读广度和深度。
五、教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2.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其写作背景。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伤仲永》。
(3)合作探讨,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精彩词句和表达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
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
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
借-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一、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泯扳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下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l、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四、请-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
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
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
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
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
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入深思。
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五、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 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也,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
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1.文中忽啼求人、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字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
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
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
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七、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八、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九、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