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氮在自然界的循环》说课稿(全国优质课获奖案例)
3.3硫循环和氮循环(备课件)
+5
+2
NO3-NO+1 Nhomakorabea0
N2O
N2
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土壤中的细菌又将硝酸根转化为氮气, 且从土壤中释放出来.这是硝酸根在土壤中细菌作用下被还原的 过程,称为反硝化作用。
化合价 +5 +4 +3 +2
氮元素的价类二维图
HNO3 NaNO3 NO2
HNO2 NaNO2 NO
0
N2
-3
NH3
NaN3
氢化物 单质 氧化物 酸
盐
物质类别
酸雨 二氧化硫
SO2 燃料燃烧
H2SO4
酸雨的危害:
使湖泊中 鱼虾死亡
破坏露 天文物
古迹
破坏土壤成分 腐蚀建筑
使农作物减产 物和工业
甚至死亡
设备
损坏植物 叶面导致 森林死亡
酸雨的成因 第一种方式: 第二种方式:
2SO2 +O2催⇌△化剂 2SO3 SO3 +H2O =H2SO4
SO2 +H2O ⇌ H2SO3 2H2SO3 +O2 =2H2SO4
3.3 硫循环和氮循环
硫与氮循环在自然界的地位
人类的文明历程与自然环境息息 相关,自然界中,陆地.海洋.大气中 的硫元素和氮元素,通过各种循环 以建立起生态平衡.硫与氮的循环 与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硫循环
硫循环是硫元素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各种地质系统之间迁移演化的地球 化学过程。在流循环中,各种含硫的物质会呈现-2,+4、+6等不同的价态,如海水中溶解 的硫酸盐,大气中存在的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气体。这些物质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等转化过 程构成了复杂的全球循环,地球上流最主要的。储存库是岩石和海洋,而地球表面体系的 流主要循环主要发生在海洋,大气,生物和人为活动之间。流循环的基本过程是陆地和海 洋中的流通,过生物分解,火山喷发等进入大气,大气中的流通,过降水,沉降,表面吸 收等作用回到陆地和海洋,地表经流又带着流进入河流,输往海洋,并沉积于海底。
氮的循环说课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氮的循环过程,掌握氮的各种转化方式和相关概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对氮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氮的循环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氮的转化方式和相关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氮循环的图画,引起学生对氮循环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量。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氮循环吗?它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作用?2. 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氮的循环概念,介绍氮的来源、转化和归还的过程。
通过举例说明氮的不同转化方式,如氮的固定、氮的脱氧、氮的硝化和氮的反硝化等。
3. 案例分析(20分钟)通过给出一个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涉及到的氮循环过程。
例如,某农田施用了大量的化肥,导致土壤中的氮含量过高,进而造成为了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
让学生思量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并讨论氮循环在其中的作用。
4. 实验操作(3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氮的转化过程。
实验步骤如下:a. 准备两个玻璃瓶,一个装满水,另一个装满土壤。
b. 在两个瓶子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氨水。
c. 盖上瓶盖,放置在室温下。
d. 每天观察并记录瓶子中氮的状态变化。
e. 结束实验后,让学生总结子验结果,讨论氮的转化过程和影响因素。
5. 拓展延伸(1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量氮循环的重要性和保护氮循环的意义。
例如,让学生讨论如何减少农田化肥的使用,以保护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
6. 归纳总结(10分钟)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归纳总结氮的循环过程和相关概念。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氮的循环过程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2024氮的循环说课稿范文
2024氮的循环说课稿范文氮的循环是生物圈中的重要循环之一,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氮的循环》是中学生物教材中的一部分,属于第三单元的内容。
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圈和元素循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生物学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氮的循环过程,掌握氮的不同形态和转化方式。
②能力目标:学会解析和解释氮的循环图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氮是生命存在的重要元素,培养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氮的循环过程,掌握氮的不同形态和转化方式。
难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理解氮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
二、说教法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法和学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法上,我将采用讲授法和探究法相结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等活动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主动性。
学法上,我将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一些实验设备和示意图,通过实验和图表的展示,直观地呈现氮的循环过程和不同形态之间的转化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1. 分析问题: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氮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展示实验:通过进行一些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氮的不同形态和转化过程,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观察能力。
3. 讲解知识点:通过讲解和展示示意图,让学生理解氮的循环过程和不同形态之间的转化关系,掌握相关的专业术语和概念。
4.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解析和解释氮的循环图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思考氮的循环如何影响生态环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第3章第3节《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教案2
《氮的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的途径、形式及所涉及的物质。
2.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 、NO 、NO2的性质。
3.了解氮氧化物溶于水生成硝酸的有关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方法和基本思路。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
3.培养学生探究、观察、总结、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氮气、NO和NO2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
氮氧化物溶于水生成硝酸的有关计算。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如何利用氮循环?
新课讲解:。
《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
《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能够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过程,认识氮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掌握氮循环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一、导入1. 引入氮元素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让学生思考氮元素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2. 指挥学生观察氮循环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氮循环的好奇与探究欲望。
二、进修内容1. 氮的来源:大气中的氮气和土壤中的氮化合物。
2. 氮的固定:闻名于植物通过根系中的根瘤菌将氮气转化成氨,或者通过人工合成氨。
3. 氮的硝化:氨氧化成亚硝酸和硝酸。
4. 氮的硝化还原:硝酸还原成氮气或氨。
5. 氮的供应:氮循环中的微生物在供应氮元素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三、进修方法1. 观看相关视频,加深对氮循环的理解。
2. 阅读相关资料,扩展对氮循环的认识。
3. 小组讨论,分享对氮循环的看法和思考。
四、进修评判1. 教室小测:对氮循环的基本观点进行测试。
2. 教室讨论:学生就氮循环的影响因素和重要性展开讨论。
3.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总结氮循环的过程,并思考氮元素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五、延伸拓展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农田或森林进行氮循环的实地考察。
2.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科普读物,了解更多关于氮循环的知识。
3. 实验探究:设计简单的氮循环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
六、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对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氮元素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培养了对环境珍爱和资源利用的认识。
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关注环境问题,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
《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导学案一、导入在我们的平时生活中,氮气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元素。
但你知道吗,氮气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循环利用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进修一下自然界中的氮循环。
二、目标1. 了解氮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2. 掌握氮气在大气、土壤和生物体中的转化过程。
3. 理解氮循环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三、导入问题1. 你知道氮气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循环利用的吗?2. 为什么氮气的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四、进修内容1. 氮气在大气中的存在形式氮气在大气中以N2的形式存在,占据了大气中78%的比例。
2. 氮气的固定氮气的固定是指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形式。
这一过程主要通过闪电、人工合成和氮气固定菌等方式进行。
3. 植物的吸收植物通过根部吸收土壤中的氮化合物,将其转化为氨基酸等有机化合物。
4. 动物的摄取动物通过食物链摄取植物中的氮化合物,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蛋白质等有机物。
5. 氮的循环动物排泄物中的氮化合物被微生物分解,再次转化为氮气开释到大气中,完成氮的循环过程。
五、进修方法1. 观看视频:观看相关视频了解氮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2. 实地考察:到植物园或农田实地考察氮的循环过程。
3.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氮的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总结出结论。
六、练习与检测1. 填空题:氮气在大气中以什么形式存在?(N2)2. 选择题:氮气的固定过程主要通过哪些方式进行?(闪电、人工合成、氮气固定菌)3. 论述题:为什么氮的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七、拓展延伸1. 了解氮肥对农作物发展的影响。
2. 钻研氮气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八、总结通过进修,我们了解了氮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以及氮循环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进修,关注环境珍爱,共同建设美丽的地球故里。
2014年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说课大赛 课题:硫氮在自然界的循环(上海 鲍文亮)
高一下第五章
氯及其化合物
硫及其化合物
3
2
知 识 与 技 能 过 程 与 方 法
情与 感价 态值 度观
教学目标
1.掌握硫氮在自然界循环的基本知识 2.知道硫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及其在 生态过程中的影响 1.建构以类别和价态为坐标的二维转化图
重 点
2.探究“什么是循环,怎样才能循环”, 研究如何控制人类活动对自然界循环影响
氧化法
+4
SO2
还原法 S
氨水
复 分 解 法
物质 类别
23
0 -2 氢化物
单质
氧化物
酸
盐
设计意图
从“化学”的视角解决环境问题
课后延伸
学生研究型课题:定量检测空气中SO2的含量 实验 SO + I + 2H O → H SO + 2HI 淀粉 2 2 2 2 4 原理 指示剂
配液
采样
实验 装置
24
5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为何学习 硫氮循环 何为硫氮 自然循环
其它元素 怎样循环
学生活动
体会感受 课题的价值和意义
思考绘制 价态类别二维图 类比迁移 画出碳的循环图
提供素材 建立氮的循环图 拓展应用 循环要素
14
为何学习 硫氮循环
何为硫氮 自然循环
元素怎样 才能循环
常见非金属元素还有哪些循环?
氯
CO2
S S S2- SO42-
S
S2- SO42-
自然界硫的平衡
12
4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为何学习 硫氮循环 何为硫氮 自然循环
学生活动
体会感受 课题的价值和意义
氮的循环说课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氮的循环》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教法学法以及设计过程来进行我的说课。
《氮的循环》选自高中化学鲁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处于《碳的多样性》之后《硫的转化》之前,是对物质循环过程学习方法的继续,讨论了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本节课的内容,不仅使学生巩固了之前所学的物质循环方法的知识,并且对氮在生活中影响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又为下一节硫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综合运用,具有呈上起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氮的循环》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了解了氧化还原知识。
但由于他们刚接触高中课程,加上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状态各有差异,在氮的循环过程中对物质循环方法的学习是学生思维上的一个新挑战。
以在思维习惯上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本节课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教师将带领学生创设疑问,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合作交流,共同探索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目标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同时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我设定了本节的三维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生物固氮和自然固氮,氮气的性质,理解并掌握氮的两种氧化物的性质。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并能用化学语言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实验探究在化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化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关注社会环境问题的意识。
四、接下来的是教学重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地位,我将理解并掌握氮的两种氧化物的性质设为本节课的重点。
把以氮的固定为线索建立学习氮及其化合物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法学法分析(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一)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以启发—实验探究式教学为主线;采用师生,生生合作交流,自主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高中化学《氮的循环》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了解自然界中氮循环的基本流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 了解固氮的几种形式; 了解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和用途。
2.过程和方法:通过对固氮原理、方法的学习,锻炼利用氧化还原思想,物质分类思想两个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实验和验证实验,锻炼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在学习中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思维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氮元素固定的意义,从中体会化学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同时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氮的循环过程以及循环中重要物质的性质三、教学方法教师以图片、视频、生活实际、问题与点拨等多种方法启发式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以自学、交流、分组实验,展示、练习多种方式学习。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雷雨的视频,“雷雨过后,万物生长迅速,空气清新自然,令人心旷神怡,那么是什么原因呢?那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从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更容易把让学生进入带入本节课的学习。
【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一、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教师】学生阅读教材73-74 页(重点结合图3-2-2),回答:氮的循环有几种方式?细心的你在氮的循环过程中找到了几种有关氮的物质,请在下面二维图中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展示】学生阅读相关段落,完成上述问题,并由一名同学上台展示二维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点评展示的二维图并总结】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1.氮气(1))氮气的物理性质和结构【学生】集体回答氮气的物理性质: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无毒气体,密度比空气稍小,难溶于水。
【教师】那么如何收集氮气?【教师】多媒体展示氮气的分子结构:两个氮原子之间共用三对电子,使每个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性质稳定。
【过渡】性质稳定,那么能发生什么反应呢?(2))氮气的化学性质【教师】氮气是一种非金属单质,从物质分类的角度预测氮气可以与哪些类别的物质反应?【学生回答并总结】与金属反应、与非金属反应【学生】写出氮元素常见的化合价?从氧化还原角度预测氮气的性质?【回答总结】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播放视频】氮气与氧气的反应【教师】提问学生看到的红棕色气体是一氧化氮吗?先保留这个谜团。
自然界中的硫循环和氮循环ppt课件
采样时间
0:34
4:34
一、探究含硫物质的存在形式
➢ 为什么日间水体的pH会减小呢?这与水中溶解氧含量有何关联呢?
采样点4处水源pH和DO一天内的变化
2H2 S + O2
2H2 O + 2S
2S + 2H2 O + 3O2
2H2 SO4
8
7
6
SO2 + H2 O
2H2 SO3 + O2
数值
5
4pHLeabharlann 2H2 SO4二、探究自然界中的硫循环
经过数万年,为什么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硫化氢没有
全部转化成硫酸根离子形式进入水中,从而消失殆尽呢?
2H2 S + O2
2H2 O + 2S
2S + 2H2 O + 3O2
2H2 SO4
SO2 + H2 O
2H2 SO3 + O2
−
H2 SO3
2H2 SO4
溶解氧(简称DO)
指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中的分子态氧。
香槟池
采样点4
Pope, J. G., et al. "Diurnal Variations in the Chemistry of Geothermal Fluids After Discharge,
Champagne Pool, Waiotapu, New Zealand." Chemical Geology, vol. 203, no. 3, 2004, pp. 253-272.
2018, pp. 1117-1153.
四、人类活动对硫循环和氮循环的影响
含硫矿物燃烧
氮的循环说课稿(精选5篇)
氮的循环说课稿(精选5篇)第一篇:氮的循环说课稿氮的循环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部分内容如氮的固定、氮肥的使用,以及人们在利用氮的物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对含有氮元素的物质有全面的认识,同时能重点学习几种含氮的物质。
教材对于氮气、氨气、铵盐、硝酸的性质学习都安排了一定量的实验或实验探究来完成的,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题的课堂。
在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探究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使学生了解氮的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
(2)掌握氮气、氨气、铵盐、硝酸的性质,初步掌握NO、NO2重要性质;完成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了解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了解他们在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使学生知道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如何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方法方面:(1)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以及资料、信息处理能力。
(2)运用实验探究,设疑启发,对比归纳等方法研究有关物质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方法。
(2)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4.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氮气、氨气、铵盐和硝酸的性质;(2)实验探究氮的化合物的性质,进一步学生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1)如何实现氮的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2)硝酸的强氧化性。
三、教学过程与效果分析1.整体设计思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节分为3课时:第一课时:氮的循环,氮气,氮的氧化物第二课时:氨气和铵态氮肥第三课时:硝酸及其应用本章第2节“氮的循环”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界现象“闪电”入手,引出“雷雨发庄稼”谚语,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求知欲望,并结合课本70页(图3-2-2)自然界中的循环的基本过程及示意图,组织学生进行“氮的循环的主要途径”及“氮的固定”的讨论,完成本节第1课时教学。
氮的循环说课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一、说课目标本节课主要通过介绍氮的循环过程,使学生了解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以及氮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氮的循环过程及其重要作用。
难点:氮的固氮、氮的硝化和反硝化过程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投影仪、实验装置、PPT。
2. 教学材料:氮的循环相关的图片、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描绘自然界中氮循环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氮循环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氮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2. 概念解释(10分钟)通过PPT介绍氮的概念和氮的存在形式,包括大气中的氮气、土壤中的氨、硝酸盐等。
解释氮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如构成蛋白质、核酸等。
3. 氮的固氮(15分钟)通过实验演示,展示植物根瘤菌与豆类植物的共生关系,说明植物根瘤菌可以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氨。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氮的固氮过程。
4. 氮的硝化(15分钟)通过实验演示,展示氨氧化细菌将氨氧化为亚硝酸盐,再由亚硝酸盐氧化细菌将亚硝酸盐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氮的硝化过程。
5. 氮的反硝化(15分钟)通过实验演示,展示反硝化细菌将土壤中的硝酸盐还原为氮气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氮的反硝化过程。
6. 氮的再固氮(10分钟)通过PPT介绍闪电、工业固氮等非生物因素对氮的再固氮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非生物因素对氮循环的影响。
7. 氮的应用与环境保护(10分钟)通过PPT介绍农业中的氮肥使用、氮污染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使用氮肥、减少氮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8. 小结与展望(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展望下节课将介绍氮的沉积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和PPT介绍的方式,使学生对氮的循环过程有了直观的认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
3.3自然界的氮循环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华东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下册
1. 知道氮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2. 了解氮循环中各环节的主要生物类型和作用;
3. 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 氮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2. 氮循环中各环节的主要生物类型和作用。
教学难点:
1. 氮循环中各环节的生物类型和作用的理解。
教学方法: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氮循环的奥秘;
A. 植物体内氮含量最高
B. 昆虫体内氮含量最高
C. 鸟体内氮含量最高
D. 猫头鹰体内氮含量最高
答案:D
例题4:
在某农田中,农民使用了含氮肥料。下列过程中,哪个过程受到了肥料的影响?
A. 土壤中细菌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的过程
B. 植物根系吸收土壤中无机盐的过程
C. 土壤中细菌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氨的过程
2. 当堂检测
(1)请简要描述氮循环的过程及其主要环节。
(2)请列举两种生物在氮循环中的作用,并说明其具体过程。
(3)请谈谈你对氮循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认识。
(4)请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氮循环,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5)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某种生物在氮循环中的作用。
3. 氮循环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氮循环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氮循环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氮循环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氮循环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氮循环的未来发展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硫氮在自然界的循环》说课稿(全国优质课获奖案例)
《硫氮在自然界的循环》说课稿(全国优质课获奖案例)《硫氮在自然界的循环》说课稿【课标分析】“硫氮在自然界的循环”阐明了自然界中一切形式的物质变化都就是通过化学反应的途径同时实现的,人们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同时实现物质间的转变,以便更好的利用现有物质,表明化学在使得人与自然人与自然相处等方面充分发挥着关键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学生赢得一种代莱重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化学思维视角,提升他们重新认识自然界物质及其变化的能力,践行人与自然人与自然共处的意识。
【教材分析】“硫氮在自然界的循环”就是上海教材低一下学期第五章第四节第三课时的内容。
1.从专题内容选曲来看,这一课时的内容精心安排在“硫及其化合物”、“氮及其化合物”之后,也就是非金属化学在高中科学知识系统里的最后一课。
教材通过分析硫氮在自然界的循环去使学生初步构成硫和氮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变关系,学会对“非金属化学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整理方法,为高二进一步自学金属元素化合物科学知识提供更多“样板”示范点和对照促进作用。
2.从化学基本观念来看,本开罚基本概念(物质的共同组成与分类)和水解还原成反应的基本知识为提振,培育学生以“运动的观点”、“水解还原成的观点”观测和认知各种化学变化,追寻物质相互转变的内在规律,稳固水解还原成反应等化学基本反应科学知识。
从化学视角启程,重新认识硫和氮及其关键化合物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保持生态平衡的促进作用,注重科学知识与生态环境――社会、生活、环境的联系,使学生创建自然界――物质性质――社会的核心观念,践行合理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学情分析】在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较好地掌控非金属元素化学的内容。
尽管学生存有了一定的重新认识基础,但由于高中氯、硫、氮部分的物质多、性质多、方程反应多,学生往往“听不懂”。
其次对于cl2、so2、nox这样的有毒气体,沦为了学生惧怕的对象,“化学”也变成了“污染”的代名词,环保的“对立面”,没将所学的化学科学知识应用于保护氮硫循环和消解环境污染。
氮的循环说课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一、说课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氮的循环过程,掌握氮的不同形式在生物圈中的转化过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氮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氮的循环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氮的不同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实验材料、氮循环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材相关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氮的循环示意图,引发学生对氮循环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PPT课件,介绍氮的循环过程。
首先,讲解氮的不同形式,包括氮气、铵离子、硝酸盐等。
然后,讲解氮的转化过程,包括氮的固定、氮的脱氧、氮的硝化和氮的反硝化等。
同时,结合实际例子和图片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氮循环在自然界中的发生过程。
3. 教学实验(20分钟)进行氮循环相关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
实验内容可以包括:氮的固定实验、氮的硝化实验和氮的反硝化实验。
通过实验,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氮的不同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4. 深化讨论(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探讨氮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氮循环对生物圈的平衡至关重要?氮的过度积累对生态系统有何影响?如何减少氮的过度积累?5. 拓展应用(1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案例和研究成果,让学生了解氮循环在农业、工业和生态保护中的应用。
例如,介绍氮肥的使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以及氮的排放对大气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等。
6. 总结归纳(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氮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理解氮的循环过程。
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氮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
同时,通过拓展应用的环节,让学生了解氮循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硫循环和氮循环》 说课稿
《硫循环和氮循环》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硫循环和氮循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硫循环和氮循环”是高中生物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对于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硫循环和氮循环的过程、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通过对这两个循环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教材在编排上,先介绍了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为学生理解硫循环和氮循环奠定了基础。
然后分别详细阐述了硫循环和氮循环的各个环节和过程,通过图表和实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
但是对于物质循环的概念和具体过程,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来理解较为复杂的生物学概念。
然而,他们在将抽象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训练。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硫循环和氮循环的过程,包括主要的生物和非生物成分参与的环节。
(2)理解硫循环和氮循环的特点,如全球性、反复性等。
(3)掌握硫循环和氮循环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绘制硫循环和氮循环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图形构建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相关案例,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硫循环和氮循环的影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关注生态平衡,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硫循环和氮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硫循环和氮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人教版氮的循环说课稿
人教版氮的循环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化学教材中的“氮的循环”。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以及评价与反思,我将逐一进行阐述。
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氮的循环过程,掌握氮气与生命现象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氮的循环过程,了解固氮、硝化和反硝化等基本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氮循环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氮的循环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难点:固氮和反硝化过程的理解,以及氮循环与人类活动的关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氮循环的动画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氮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循环的?”引导学生思考氮的重要性。
2. 讲解新知首先,介绍氮的固定,包括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
通过实例讲解,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固氮过程。
接着,讲解硝化作用,通过实验演示硝化细菌如何将氨转化为硝酸盐。
最后,介绍反硝化过程,以及氮循环中各环节的相互作用。
3. 学生活动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探讨氮循环中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化肥的使用、工业排放等。
通过小组汇报,加深对氮循环与人类活动关系的理解。
4.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简单的硝化细菌培养实验,观察硝化细菌的生长情况,加深对硝化作用的认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氮的循环过程,强调氮循环对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并提出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建议。
评价与反思1. 评价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操作和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反思与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对于学生理解困难的部分,如固氮和反硝化过程,可以通过增加实例、调整教学进度等方式进行改进。
苏教版高一下学期第五章第四节第三课时《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_硫氮在自然界的循环》说课设计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硫氮在自然界的循环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课标分析】“硫氮在自然界的循环”指明了自然界中一切形式的物质变化都是通过化学反应的途径实现的,人们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间的转化,以便更好的利用现有物质,说明化学在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获得一种新的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化学思维视角,提高他们认识自然界物质及其变化的能力,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教材分析】“硫氮在自然界的循环”是上海教材高一下学期第五章第四节第三课时的内容。
1.从专题内容编排上看,这一课时的内容安排在“硫及其化合物”、“氮及其化合物”之后,也就是非金属化学在高中知识系统里的最后一课。
教材通过分析硫氮在自然界的循环来让学生初步形成硫和氮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关系,学会对“非金属化学知识”的归纳和整理方法,为高二进一步学习金属元素化合物知识提供“样板”示范和对比作用。
2.从化学基本观念上看,本课以基本概念(物质的组成与分类)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知识为支撑,培养学生以“运动的观点”、“氧化还原的观点”观察和理解各种化学变化,探寻物质相互转化的内在规律,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等化学基本反应知识。
从化学视角出发,认识硫和氮及其重要化合物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突出知识与生态环境——社会、生活、环境的联系,让学生建立自然界——物质性质——社会的核心观念,树立合理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学情分析】在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较好地掌握非金属元素化学的内容。
尽管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但由于高中氯、硫、氮部分的物质多、性质多、方程反应多,学生往往“记不住”。
其次对于Cl2、SO2、NO X这样的有毒气体,成为了学生害怕的对象,“化学”也成了“污染”的代名词,环保的“对立面”,没有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维护氮硫循环和消除环境污染。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硫氮自然界循环的基本知识;2.知道硫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及其在生态生产中的影响。
氮的循环说课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氮的循环过程,掌握氮的不同形态及其转化方式,理解氮的循环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实验观察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氮的循环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氮的不同形态及其转化方式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氮循环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氮的循环的好奇心,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氮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循环的吗?它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2. 知识讲解与案例分析(1)讲解氮的循环过程通过PPT讲解,向学生介绍氮的循环过程,包括氮的固定、氮的硝化、氮的反硝化、氮的氨化等环节。
重点解释每个环节的定义、作用和转化方式,并结合实例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氮的循环过程。
(2)讲解氮的不同形态及其转化方式介绍氮在自然界中的不同形态,如氮气、氨、硝酸盐等,并讲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方式,如氮的固定、硝化、反硝化等。
通过图表和实例,帮助学生掌握不同形态氮的转化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实验观察与小组讨论(1)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简单的实验,观察氮的转化过程。
首先,将一些含氮物质放入一个密闭容器中,然后观察容器内氮的形态变化,并记录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氮的转化过程,加深对氮循环的理解。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际场景,如农田、森林、河流等,讨论该场景中氮的循环过程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同时加深对氮循环的理解和应用。
4. 总结归纳与拓展延伸(1)总结归纳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实验观察,总结氮的循环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对氮循环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硫氮在自然界的循环》说课稿
【课标分析】
“硫氮在自然界的循环”指明了自然界中一切形式的物质变化都是通过化学反应的途径实现的,人们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间的转化,以便更好的利用现有物质,说明化学在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获得一种新的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化学思维视角,提高他们认识自然界物质及其变化的能力,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教材分析】
“硫氮在自然界的循环”是上海教材高一下学期第五章第四节第三课时的内容。
1.从专题内容编排上看,这一课时的内容安排在“硫及其化合物”、“氮及其化合物”之后,也就是非金属化学在高中知识系统里的最后一课。
教材通过分析硫氮在自然界的循环来让学生初步形成硫和氮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关系,学会对“非金属化学知识”的归纳和整理方法,为高二进一步学习金属元素化合物知识提供“样板”示范和对比作用。
2.从化学基本观念上看,本课以基本概念(物质的组成与分类)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知识为支撑,培养学生以“运动的观点”、“氧化还原的观点”观察和理解各种化学变化,探寻物质相互转化的内在规律,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等化学基本反应知识。
从化学视角出发,认识硫和氮及其重要化合物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突出知识与生态环境——社会、生活、环境的联系,让学生建立自然界——物质性质——社会的核心观念,树立合理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较好地掌握非金属元素化学的内容。
尽管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但由于高中氯、硫、氮部分的物质多、性质多、方程反应多,学生往往“记不住”。
其次对于Cl2、SO2、NO X这样的有毒气体,成为了学生害怕的对象,“化学”也成了“污染”的代名词,环保的“对立面”,没有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维护氮硫循环和消除环境污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硫氮自然界循环的基本知识;
2.知道硫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及其在生态生产中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硫氮在自然界循环的过程,建构以类别和价态为坐标的二维转化关系概念图;2.通过分析硫氮在自然界循环的原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查阅与整理资料,探究“什么是循环,怎样才能循环”,研究如何控制人类活动对
自然界元素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探究物质在自然界循环的奥妙,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通过认识硫氮在自然界的循环路线,形成从化学的视角出发,看待自然、社会和化学学科的存在与发展的基本观点和基本认识;
3.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硫氮自然界循环的影响,树立人和自然共同生存、共同发展、和谐与共的生态文明观念;
4.通过硫氮自然界循环的学习,认识化学物质的两面性,辩证地看待化学的价值与局限性,树立合理利用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点难点】
认识硫氮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的本质,用化学视角去看待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学科观念】
从“元素观”认识物质多样性和统一性;
从“转化观”正确认识自然界氮硫及其化合物转化的本质与过程;
从“平衡观”认识宇宙万物在自然力量的作用下永恒处于“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循环过程中;
从“微粒观”认识氮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变化现象的解释;
从“价值观”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化学对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教学效果
•学会了从化学的视角、化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
•增强了学生对化学的“总观”认识,对化学学科价值的认识逐渐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
•增进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立体性、创造性,建立了新的、正确的化学观念。
学生的收获
•价值观的形成:为什么要学化学?化学的魅力和价值在哪里?
•方法观的形成:怎样学化学?怎样用化学?
•具体知识的形成:什么是氮硫循环?硫氮在自然界中如何循环?如何控制人类活动对硫氮自然界循环的影响?
•观念性知识形成:怎样用化学的眼光和思维审视我们的物质世界?
【总结词】化学的魅力在于它是“物质世界的慧眼”。
【教学流程】
问题线索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