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天性》读后感
《认知天性》读后感7篇
《认知天性》读后感7篇读后感是与他人分享阅读体验的一种方式,能够促进交流与理解,在撰写读后感时,要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这样可以让内容更加真实,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认知天性》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认知天性》读后感篇1一直以来,对于学习大家都有各种认识。
有的人认为学习好是天赋,有些人过目不忘一学就会,有些人理解力超强,一看就懂。
其实这些只是表面现象,没有一个人可以轻松学习,那些看似轻松的人只是他们都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那么什么是好的学习方法呢?《认知天性》这本书给我们做出了科学合理的解答。
这本书先分析了大家一般的学习方法,在人们学习一项技能或一门知识的时候,都倾向于反复阅读课本,并进行集中练习,这其实是一种效率最低的学习方法。
重复阅读和集中练习会让人越做越熟练,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但实际上这种方法达不到真正的精通,也不会产生持久的记忆,只是在浪费时间。
那么什么是有效的学习方法呢?本书给出经过科学验证的方法。
一是练习从记忆中检索新知识。
二是有间隔的安排检索练习。
三是学习时穿插安排不同类型的问题。
对于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本书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说是详细入微,可操作性很强。
检索练习就是回想事实、概念或事件。
检索会强化记忆,并阻止遗忘。
我们在阅读过一段文字或听过一堂课后,要不时的停下来,合上书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核心概念是什么?哪些术语或概念是我没接触过的?我会如何定义它们?这些概念和我已知的东西有什么联系?而且效果要比重读课本或复习笔记好得多。
研究发现反复阅读往往白费力气,而且80%的大学生都是这么学习的。
但是反复阅读无法产生持久记忆,而且会让人产生错觉,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内容。
通过对148名大学生做的阅读实验来看,初次阅读后,隔一段时间再阅读是有意义的,但是连续多次阅读只是空耗时间,好处少得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浪费了时间。
这就是本书的第二种方法,有间隔的安排检索练习。
有间隔的练习就是要不止一次的学习资料,但是中间要隔开一段时间。
认知天性第四章读后感
认知天性第四章读后感这一章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它打破了我很多关于学习的固有“迷信”。
以前我总觉得,学习嘛,就是要一遍又一遍地看,看到滚瓜烂熟,就像背古诗,从早到晚不停地读,读个几十遍总能记住。
但这章告诉我,这种反复阅读的方法,就像是在原地打转,看起来很努力,实际上效率低得可怜。
它提到了检索练习这个概念,这可真是个新鲜玩意儿。
就好比我们在大脑这个大仓库里找东西,每次找东西的过程就是在加深对这个东西的记忆。
比如说做数学题,不是做一遍就完事儿了,而是要过段时间再拿出来做,每做一次就像是在大脑里重新定位这个知识点,下次再找就更容易了。
这就像我们找钥匙,第一次找的时候可能要翻遍所有抽屉,但是找过几次后,我们就能迅速地知道钥匙在哪个抽屉里了。
还有间隔练习,这就像是给大脑来个“小惊喜”。
我们不能一股脑儿地把所有学习内容都塞给大脑,而是要分开来,今天学一点,过几天再学一点。
这就好比给大脑留个悬念,让它一直对这个知识保持新鲜感。
我想起我以前背单词,一天背个一两百个,当时觉得记住了,可过几天就忘得精光。
要是按照间隔练习的方法,每天背一点,过几天复习一下,可能就不会那么容易忘。
这章里还说到了穿插练习,这可有点像打乱拼图的顺序来拼图。
不要按照一种类型一种类型地学习,而是把不同类型的知识混合起来。
比如说学数学,不要先把所有的代数题做完再做几何题,而是代数几何题穿插着做。
这就像是让大脑在不同的思维模式里跳来跳去,虽然一开始可能会觉得有点混乱,但实际上却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区分不同的知识。
就像吃菜一样,要是一直吃一种菜,肯定会腻,换着口味吃,反而能品尝出各种菜的美味。
这章的内容也有点让我“头疼”,因为它完全颠覆了我以前的学习习惯。
就像习惯了走老路的人,突然要换一条全新的路,总是有点不适应。
但是我也知道,想要真正提高学习效率,就得按照这些新方法来。
就像想要减肥就得告别那些高热量的美食一样,虽然痛苦,但结果是值得期待的。
教师读《认知天性》心得体会
教师读《认知天性》心得体会作为一名教师,读《认知天性》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许多启发。
这本书提出了许多关于认知和学习的理论和观点,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书中强调了个体差异的重要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天性和学习方式,所以我们不能期望所有学生都按照同一种方式学习。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他们的需求和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法和策略。
其次,书中提到了探索式学习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是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然而,探索式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提供给学生一个创造性和探索性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情感和认知的相互关系。
情感在认知和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动力。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创造积极、支持和有趣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情感积极性,使他们更愿意学习和思考。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社会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不仅可以从老师那里学习,还可以通过和同学的互动和合作来学习。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让他们通过互相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多种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平台。
总之,读完《认知天性》这本书,我对于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作为一名教师,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一个创造性和探索性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情感和社会因素的作用,以及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我相信,这些理念的运用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他们的认知能力。
认知天性读后感(精选10篇)
认知天性读后感作为一名阅读爱好者,不断地探索各种领域的知识,让我不断充实自己。
最近有幸读完一本名为《认知天性》的书,对我思维上有着很大的启发。
《认知天性》这本书是由美国认知科学家史蒂文·平克所写,是一本以理论探讨为主线的科普读物。
平克博士通过对人类的思维、心理和意识等方面的研究,探索了人类的行为背后隐藏的深层次推动力和动机。
在书中,他通过丰富的实例,以幽默风趣的语言为我们解开了思维和行为的种种谜团。
其中,他的关于习惯的讨论,真正启示了我发掘自身潜力以及拓展未来选择的重要价值。
在我读完这本书后,不仅让我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方式,也让我了解到生活中做出选择的重要性。
在读书的时候,我倍感作者对于人类思维深刻的把握和他成熟的思考方式令我重新思考了一些问题。
同时,平克博士的大量实际案例向我展示了不同人群在面对相同问题时的巨大差异,这引发了我对自己行为和思维背后的动机的深思。
我对这本书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它所传达出来的启示——习惯能够对我们的生活和人生产生极大的影响。
平克博士在书中强调,“习惯的力量,已超出我们的想象”。
这句话让我更加重视平日里的生活习惯和养成良好的行为思维,更加珍惜身边的每一件事情及经历。
在我生活中,遍地都是小习惯。
而这些习惯,有的好的可以给我们家族带来重大影响,有的却会极大地阻碍我们的发展。
除此之外,《认知天性》这本书对于提高读者的思辨能力和认识世界的广度也可谓是功不可没。
它为我们揭示了人类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动机,引导我们思考事物的本质和原因。
此外,书中的不同实例也让我们思考不同方案,发现问题的其他解决方式。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揭示出人类心理活动和思维方式,更在于让我们对自己的认知进行梳理和把握,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改进空间。
同时,在处理问题和疑难杂症的时候更加理性而严谨,怀着不断质疑和思考的心态来接纳复杂的生活。
通过这本书,我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学会了如何赋予自己以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自己更了解感性和理性的平衡;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放下了成见,改变了以往固有的思维方式,让我更加开放和灵活。
认知天性读后感
认知天性读后感《认知天性》读后感。
《认知天性》是一本由美国作家斯蒂芬·平克撰写的心理学著作。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见解和独特的观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于人类的认知天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在《认知天性》中,平克通过对人类认知能力的探讨,揭示了人类思维的局限性和偏见。
他指出,人类的认知天性存在着种种局限,比如对于概率和统计的误解,对于逻辑思维的局限等等。
这些局限性导致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错误的决策和判断。
平克以丰富的案例和数据为支撑,深入剖析了人类认知的种种弱点,让人不得不对自己的认知能力产生怀疑和反思。
在阅读《认知天性》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偏见和误导,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比如在面对风险时,我们往往会受到情绪和直觉的影响,而忽视了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又比如在面对复杂的信息时,我们往往会陷入信息过载的困境,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些种种问题都是由于我们的认知天性所致,而要想克服这些问题,就需要对自己的认知能力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调整。
除了揭示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之外,平克在《认知天性》中还提出了一些改善认知能力的方法和建议。
他认为,通过学习和训练,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减少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比如通过学习概率和统计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风险和不确定性;通过训练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复杂的信息。
这些方法和建议为我们提供了改善认知能力的方向和途径,让人感到希望和信心。
通过阅读《认知天性》,我对人类的认知能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我们的认知天性存在着种种局限和偏见,导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然而,通过学习和训练,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减少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这本书给予了我启发和希望,让我对自己的认知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反思。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训练,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做出更加理性和明智的选择。
《认知天性》读后感【实用15篇】
《认知天性》读后感【实用15篇】《认知天性》读后感1我们之所以努力,是因为努力本身能拓展我们的能力。
你所做的事情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你有能力做什么。
你做的事情越多,你能做的事情也就越多,所以,我们要成为终身的学习者。
通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良好的学习的方式,进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成为一个高效能的学习者。
首先,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挑战自己。
反观自己以往的学习方式,倾向于反复阅读,并且进行集中练习,类似于“填鸭式”的学习。
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这种方式达不到真正的精通,也无法产生长久记忆,只会给我们产生短暂的记忆。
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自我检索。
给我们的知识链打个结,结绳才能记事。
重复检索能让记忆更清透,而且它把记忆这条绳子又缠了一圈,使其变得更牢靠。
正如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
学习就是一个挑战天性的过程,只有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越持久。
习新知识后,还要“刻意”地去练习。
人们坚定地相信,自己把心思放在一件事上,拼命重复就能学得更好。
但是,这只能带来暂时的优势,只会让我们产生短时间记住的错觉。
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它对于产生长期记忆及真正掌握某项技能来说无益。
其次,间隔练习使知识存储得更牢固。
这大概是因为长期记忆中存放新知识需要一个巩固的过程。
另外,穿插练习有助于长期记忆。
多样化练习促进知识的活学活用,善用练习组合,形成成长性思维,我们便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
所以,要成为一个更优秀的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找对方法,反复回忆和复习从前学习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巩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便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
《认知天性》读后感2 本周读《认知天性》,印象最深的有两个词,一个是“集中练习”,一个是“穿插练习”。
“练习”这个词我们太熟悉了,大到中高考,小到家庭作业、课堂练习,一道道练习题都失败在教师和学生面前的“练习”,本质上都是对知识的检测和运用。
认知天性读后感
认知天性读后感《认知天性》是美国神经学家史蒂文·平克斯特所著的一本科普读物,由中信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
该书着眼于探讨人的学习和认知能力,从科学角度揭示人类大脑机制,让读者了解人类认知的奥秘。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曾对自己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感到不满。
看完《认知天性》后,我对自己的认知水平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本书从科学的角度深入探讨了人类的认知能力,阐述了大脑运作的奥秘。
作者将科学理论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可以让普通人也能了解大脑的运作机制。
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发现自己曾经的问题不仅仅是自身的学习能力,更是个人认知方式的问题。
通过学习书中介绍的认知科学知识,我开始在学习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这让我在学习中有了更多的思考和体验,也更好地了解自己。
阅读《认知天性》深刻影响了我的认知方式,让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书中不仅涉及了科学实验和研究的成果,更提供了许多实践性的建议和技巧。
这些方法不仅仅是对个人认知方式的改进,更可帮助个人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培养自己高效的学习能力。
在学习上,我开始采取不同的方法,如脑图,创意联想等方法,也在学习时间上分配合理,制定学习计划等等。
通过这些实践,我发现自己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并且记忆质量也更好了。
除了对个人认知方式和学习能力的改进,这本书还让我明白了科学和人类生存关系的重要性。
人类能够通过科学研究更好地了解自身和周围环境,更好的发展和生存。
认知科学更是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了大量的理论和成果。
《认知天性》作为一本科普读物,在科学发展与文化传承方面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对于我们学习科学、了解自己的认知机制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阅读《认知天性》不仅是对个人认知和学习方式的提升,更让我对科学和科技发展产生了更深的思考。
科学发展对于人类生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发展将给我们的未来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是什么?科学的发展如何让人类更好地发展与生存?这些问题不仅关乎个体,也涉及到人类文明的演进和未来的崛起。
认知天性读后感
认知天性读后感认知天性读后感模板11篇。
每个人都应该培养阅读的好习惯,尤其是阅读过作者写的作品,书中的情节让我欲罢不能。
读后感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栏目作者花时间专门编辑了认知天性读后感,或许在您阅读本文以后有一点收获!认知天性读后感【篇1】读《认知天性》谈学习记忆一.阅读《认知天性》,最触动我的是关于邓宁-克鲁格效应的内容,对照自己真是感觉如芒在背,惊慌惊恐。
邓宁-克鲁格效应的主要内容是:不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人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而且感觉不到自己的表现与实际要求之间的差距,觉得没有必要进行自我改进。
根据邓-克效应有种说法,人的认知可以分为四个阶段:l巨婴阶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l绝望阶段:知道自己不知道l智慧阶段:知道自己已经知道l大师阶段:不知道自己已经知道真实地感受了巨婴的可怕和绝望的无助,真切地期待获得真正的智慧,奢望自己能够走向大师,获得圆满和宁静!对照这些内容和标准,深深感觉能力欠缺的时候的自己的错误决定有多么可怕,更加关键是自我的无知无畏!自己还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无法区分自我的错误行为,每天沉浸在自我感觉良好的虚幻氛围中,高估自己的能力,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其实自己是所有问题的原因[泪]读《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最令我触动的就是达尔文这句话: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不得不提醒自己一定要注意:1.能力差就容易高估自己,盲目自信;2.能力差不能正确认识真正有技能的人的水平;3.能力差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更看不到不足的极端程度;4.能力差就要承认,通过培训是可以提升改进的。
最终通过学习提升认知,会意识到自己的无能的!二.长久学习生成良好记忆,应该基于四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检索学习2.间隔学习3.穿插学习4.记忆生成良好记忆的关键就是间隔重复,阶段回顾。
这个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一遍又一遍的阅读和背诵,而是对于知识和内容需要耗费心力,通过检索、间隔、穿插等方式,通过学习的难度增加,“合意困难”有意识地增加学习强度和元认知的联系。
《认知天性》读后感
《认知天性》读后感《认知天性》这本书让我对学习有了新的认知,以往觉得正确的学习方式都是书里所说的看起来很努力的方法。
重复阅读与集中练习会让人越做越熟练,会逐渐产生已经记住了的错觉。
但实际上这种方法达不到真正的精通,也无法产生持久记忆,这样会无法正确认识到自己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不知道要在哪里花更多精力才能更好的提高知识水平。
个人读书摘抄归结以下几点:1、认清学习的本来面目本书的理念就是要让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在脑子里随时待命,这样你才能在以后遇到问题时,思路清晰,并抓住解决问题的机会,让知识成为条件反射。
首先,要学以致用,就必须记忆;其次,我们要坚持不懈的学习并记忆,终生不怠;再次,学习本身是一项可以获得的技能。
学习的成果好坏不能靠自己感觉,而是要用考试的方法检验。
每次测试都是给记忆和学习加一个节点,给知识链打上记忆结。
学习分三步:编码、巩固和检索。
编码就是我们常说的了解一个知识,巩固就是当了解一个知识后要及时练习,检索就是在过了一段时间后,努力把这个知识回忆起来。
当花费了很大力气,才想起一个知识的时候,效果最好。
2、后刻意练习时代后刻意练习所讲的就是间隔练习、穿插练习、多样化练习。
间隔学习使知识存储的更牢固,穿插练习有助于长期记忆,多样化练习促进知识的活学活用。
在这基础之上,间隔学习比连续学习效果要好。
比如,一个八小时的课程,一天学习四小时分两次(在两周里)学完,要比一次学完好。
这样可以给大脑一个缓冲时间和回忆的刺激。
穿插学习不同的内容,比学习单一内容好。
道理和上面的类似,不停的折腾就是为了刺激大脑,这样可以加强记忆。
3、学习的心理学规律欲求新知,先忘旧事。
养成一个新的习惯很难,但比这更难的是改掉一个旧的习惯。
更确切的说,不是改掉旧习惯,而是先把旧习惯放在一边不去用它。
一个人普通话不好,通过努力学好普通话,他不会忘记原来自己的方言,而是可以自由的在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切换。
所谓的习惯也是如此。
越容易被想起的,就越容易被忘记。
《认知天性》读后感
《认知天性》——读后感这是一本从心理学角度理解关于如何有效读书学习的书,对于以往重复学习、集中练习、填鸭式练习、划重点临时抱佛脚等学习效果不佳,并不能持续记忆和真正理解的背景下而提出的。
本书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案例为人们提供一些有效学习的方法。
传统方法对于短期记忆、应付考试和即期收益上是有一定的效果的,人们之所以热爱这种方法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优先获得眼前利益的心理。
而本书的观点是,学习要注重知识的检索,不能让自己产生一带而过和简单易学的假象。
唯有花时间花精力花心血去学习,与所学内容产生特殊关系,并和自己的现实联系起来,形成多链条关联,从而多方面牢固知识,记忆才会更持久,这种记忆是实在的、具体的、可视的,所以编码后提取才会很轻松。
作者认为学习的基础是记忆,如何记住所学知识才是关键。
“检索”是本书首推的学习方法,搞懂检索练习基本就掌握了本书的核心。
一、学习的本质:知识链和记忆结(检索练习)练习从记忆中检索新知识和新技能是有效的学习工具,也是保持长久记忆的有力武器。
二、学习的主要过程编码→巩固→检索编码:对短时工作记忆中的信息进行编码巩固:辨识并稳定记忆线索,赋予其含义,把它们与过去的经验以及长期记忆中已经存储下来的其他知识练习起来。
检索:更新所学的东西,并学以致用三、检索练习的方式形成潜在习惯优势的技巧:间隔的练习、有穿插内容的练习、多样化练习。
四、判断和校准所学知识1.学会敏锐地洞察自己的想法与表现我们的感知系统,即直觉、记忆与认知,这些系统都存在偏差、失误、偏见与瑕疵。
优秀的判断是一项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技能,可以利用同伴反馈和模拟真实情境来训练。
2.用实践和测验暴露学习漏洞身为学习者,你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练习技巧来测验自己的掌握情况,可以采用抽认卡、复述和同伴教学法。
能够准确地判断自己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并通过客观的途径记录自己的进步。
我们大多数人都在学习孤立的、零散的知识点,而非真正的知识。
我们必须花心思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有用的知识架构,形成知识体系,心智模型。
《认知天性》读后感
《认知天性》读后感
《认知天性》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和作家史蒂文·平克的一部心理学著作,自1987年问世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认知科学的研究,成为了世界心理学的经典之作。
读完《认知天性》,我深感震撼。
这本书讲述了人类认知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认知的力量、心理的奥妙和社会的影响力。
首先,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认知的力量。
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案例分析,揭示了认知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发展,以及认知如何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高我们的智力和能力。
这种对认知的力量的关注,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其次,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心理的奥妙。
在书中,作者详细阐述了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心理规律,如记忆偏差、情感设计和直觉判断等。
这些心理规律不仅影响了我们的决策和行为,还决定了我们在认知领域的成就和地位。
这种对心理的奥妙的关注,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心理素质和创新精神。
此外,《认知天性》还让我看到了社会的影响力。
在书中,作者强调了认知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教育改革、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等领域。
这种对社会的影响力的关注,让我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总之,《认知天性》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心理学著作,它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认知的力量、心理的奥妙和社会的影响力。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陶醉在知识的海洋之中,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
同时,它也让我更加坚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体验,就一定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力量。
考试的本质——《认知天性》读后感3000字
考试的本质——《认知天性》读后感3000字考试的本质——《认知天性》读后感3000字:开学季,如果你问一个学生,最痛恨什么,除了少数学霸,可能大部分都会回答两个字:考试。
我本人也未能免俗。
学生时代,虽然成绩凑合,但是也不能阻止我对考试的厌恶——主要是恐惧。
记得中考的前一天,我居然生病了,当天晚上,我一夜几乎没有睡着,嘴里喃喃自语反复背诵一篇古文《口技》(别想多了,这是清代人“铁崖居士”林嗣环的一篇文章,初中语文课本里有收录)。
上了高中和大学,好运气让我免于参加高考和考研,否则我的人生可能是另外一种不可想象的境遇。
为人父母后,我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告诉孩子,成绩不算什么,考好考不好都无所谓,只要学到知识有进步就行了——其实这话充满了谬误并且有些强人所难,不能指望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去明白。
最近看了《认知天性》这本书,终于让我能够把这么多年或痛苦或恐惧或释然或明朗的心态做了重新梳理,让我重新认识了考试的本质。
评估他人VS自我评估考试之所以令人痛恨,就是因为考试与资本结合之后,畸形发展成为了评价和筛选他人的工具。
一所学校想选拔优秀的学生,一家公司想招聘优秀的员工,运用最多的方法就是考试,并且这种考试往往都是一次性的,而不是“平均值”或是“中位数”。
“一考定终身”让考试承担了太多功能,也由此让考试变异为一种评估和筛选工具。
看看各省的教育考试院是多么强势和权威的机构,想想国家为高考、考研出台了多少政策法律,瞧瞧市场上催生了多少通过辅导考试赚取利益的上市公司,就知道考试已经成为了一种延伸于政府、市场、社会三种环境的全方位产业链。
这样的畸形发展,恰恰让我们忽略了考试的另一种功能:自我评估。
《认知天性》一书的研究人员称:“在诸多研究成果中,有一项发现非常重要:主动检索——考试——可以强化记忆,而且检索花费的心思越多,受益就越多。
”为什么考试的作用会这么好呢?专家们认为:“从记忆中检索知识有两大好处:一是这能告诉你什么是你知道的,什么是你不知道的,然后你就可以判断以后要把精力放在哪个薄弱的环节上,加以改进。
读《认知天性》读后感800字
读《认知天性》读后感800字:《认知天性》是一本由11位认知心理学家10年的科研心血。
以罗迪格教授为主要负责人的团队在项目上投入了10年时间。
提出人类认知规律和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透彻解读人类认知规律和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根据脑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推导出了有利于大脑的简单学习法则。
“天性”是人类的学习基础,人类总是以为死记硬背就可以牢牢记住,但是世事难料,死记硬背不但没记住,还忘得更快,活生生的打脸。
有人说:是不是应该现学现用,然后灵活运用,这句没错,只不过都已经死记硬背,脑子也是转不过来了,那难道真的无药可救了。
Nonono只要你想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我们无法知道我们学习得是否牢靠,是否学得好,学得不好,有时候迷茫感觉这个世界总是自私,但是这个世界也是公平的,它给了我们差不多一样的机会,差不多的运气,不过有些人在起跑线上就占了优势。
只不过开始有优势也不一定真的比其他的人强,起点与终点有几十年的时间,如果每天慢人一步,那么,你抬头的时候就会发现,你从一个领头的人被人抛到了身后,那么一大段距离,而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不过是知识的认知,知识的深度,知识的运用程度,而一个想把所学的知识牢牢记住而且灵活的运用当然是要大脑的容量和运转速度,容量越大知识越多,在这个容量是无限的大脑,只看你是否真的想记,而大脑的运用,要靠自己也要靠“营养”,经常的运转和适当的加上“润滑油”和冷却可以使大脑的运转速度越来越快,记忆力就是学习的主力,而这个功能有好有弱,只有看你自己如何的调整零件,零件放对了,那么就非常耐用。
勤劳就是学习的主要,就算你有再好的记忆力,“懒惰”就会毁掉你所有的一切。
如果太懒了就不想去学习,不想去探索这个世界。
而你身上的一切优点也会慢慢变成了缺点,也就是你的缺口。
所以当你穿项链的时候,如果绳子没有打个结,那么你穿的项链就变得无用了。
如果不好好地把学到的打个结,那么你学到的东西就会流失。
学习总是建立在已知基础之上,我们是通过与已知建立联系这种方式来解读记忆和解读事件的,长期记忆的容量基本是无限的,你知道的越多,就有可能为新知识建立联系。
《认知天性》读后感推荐7篇
《认知天性》读后感推荐7篇一篇好的读后感能够引起他人的共鸣,激励更多人去探索书籍的魅力与智慧,在撰写读后感时,要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这样可以让内容更加真实,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认知天性》读后感推荐7篇,感谢您的参阅。
《认知天性》读后感篇1《认知天性》一书是认识心理学对于学习规律的深入研究,它将人类认知规律与学习紧密相连,对原有的低效的错误的学习观念进行了强有力的批驳,令人有醍醐灌顶之感。
书中记录的一个实验令我印象深刻:在体育课上,一组8岁大的孩子练习将沙包投进篮子。
半数孩子在距离篮子3英尺远的地方投,其余的孩子从2英尺远和4英尺远的地方投。
12周过后,让这些孩子接受测验,把篮子摆在距离他们3英尺远的地方。
投篮最准的孩子出现在2英尺和4英尺练习组,他们从没练习过在3英尺远的地方投篮。
这个实验结果看起来匪夷所思:一直做3英尺投篮练习的孩子反而比不上2英尺和4英尺练习组,通常我们都认为重复的、集中的练习对于孩子们的学习大有助益,我们都信奉专注的力量,而实验结果却大相径庭。
这个实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一段时间的不停重复练习无疑是见效最快的,但它通常遗忘速度也快。
例如我们语文课上让学生反复阅读,他们看似全部掌握,胸有成竹,但考试结果往往不甚理想,你会发现让他们反复阅读和识记的内容,大部分学生居然很快就记忆迷糊,无法正确作答。
究竟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更有效的呢?答案就是多样化练习要好过重复训练。
多样化练习一开始的效果虽然没有集中练习好,但是它更能深化学生的记忆。
多样化练习,在这个实验里,就是在不同的距离上把沙包扔进篮子里,这样做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活学活用,即把在一种情景下学到的知识,成功地应用到其他情景中。
因此,在语文学习上,死记硬背是最不可取的,反复背一句名言,就不如给学生一个情境,让他运用这一名言的效果好。
反复阅读一篇文章,就不如让学生缩写文章,或仿写文章的效果好。
只有让大脑的更多区域参与学习,而不是把学习仅仅理解成简单的重复,学习才会真正的发生。
《认知天性》读后感
《认知天性》读后感《认知天性》读后感Afra 迷惘时代在路上经营起多年没用过的微信公众号了。
是因为这一时刻一定要好好记录一下。
十年后,我依旧能这么说,这本书在大学时期带给我的影响跟《未来简史》一样大。
《未来简史》让我决心从土木转专业到计算机,《认知天性》则是改变了我多年来对于学习的错误观念和方法,让我能在终身学习的时代不被淘汰。
首先问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书中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努力学习会改变大脑,为大脑建立新的连接,扩展你的能力。
我们的智力并非天生确定,而在很大程度上由我们自己发展。
最近我的祖师爷,DNA之父沃森(他是我高中班主任导师的导师,所谓叫他祖师爷)的荣誉被摘,因为他提出人的智商因为人种和基因存在差异图:智商分布区间地图作为一个东亚人,我当然愿意接受这样的说法哈哈哈哈,谁不喜欢别人夸自己聪明呢。
我觉得这个说法没毛病,就像我们愿意承认黑人比起我们更有运动天赋一样。
只是接受差距这种东西本身是困难的,至少对于大部分能力低下的人来说,承认差距是很痛苦的。
如果用《认知天性》的观点来支撑沃森的看法:努力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智模型,建立新的连接。
那么,我认为东亚有智商优势是因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经久不衰的文明,甚至同化了一部分犹太文明(在河南,山西地区)。
正如一个真理:教育不是一代人的事情,而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财产。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高考状元多出在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老师的家庭,或者说,父母是博士的小孩会有更强的学习能力。
有研究表明近十几年来人类平均智商超过了科学家预期发展,毋庸置疑,因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重视教育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在我国,就有九年制义务教育,公民的知识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越是发达,富裕的地区,就越是重教育,美国就不用说了,在我国,江浙等经济发达的地区来的同学也确实会比内地一些地区的同学更热爱学习,作为一个中部城市来的我很不愿意承认,却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有更开阔的眼界和对学习更大的热情。
《认知天性》读书笔记及读后感1500字
《认知天性》读书笔记及读后感1500字学习不是一厢情愿的事儿,我们要掌握科学的学习研究方法,这样一个可以通过提高工作效率。
01、认清学习的本来面目把你学到的技能变成经典条件反射。
也就是说,我们经常提到,要掌握知识,不要理解,掌握知识而不用思考就能发挥出来,这叫技能。
这需要很多练习。
很多人爱学知识,不爱实践,这是一种误解。
学习的时候要思维更加勤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动脑。
学习的时候可以感觉越轻松,效果影响就越不好。
因为学生大脑是很懒的,让它动起来,产生新的神经网络链接,是需要企业耗费时间精力的。
学习的成果好坏我们不能完全靠自己感觉,而是要用考试的方法进行检验。
每次测试结果都是给记忆和学习加一个重要节点。
学习分三步:编码、巩固和检索。
编码就是我们常说的了解一个知识,巩固就是当了解一个知识后要及时练习,检索就是在过了一段时间后,努力把这个知识回忆起来。
当花费了很大力气,才想起一个知识的时候,效果最好。
02、“后刻意练习”时代刻意练习的三部是:专注、反馈和修正。
在这经济基础知识之上,间隔以及学习比连续不断学习教学效果要好。
比如,一个八小时的课程,一天学生学习四小时分两次(在两周里)学完,要比一次学完好。
这样不仅可以给大脑作为一个重要缓冲作用时间和回忆的刺激。
穿插学习方式不同的内容,比学习方法单一教学内容好。
道理和上面的类似,不停的折腾就是企业为了刺激大脑,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加强记忆。
03. 学习心理学如果你想学点新东西,忘记过去吧。
养成新习惯很难,但要改掉旧习惯就更难了。
与其改变旧习惯,不如把它们放在一边,不要使用它们。
一个不擅长普通话的人,通过努力学习普通话,他不会忘记原来的方言,而是可以自由地在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切换。
习惯也是一样。
越容易记住,就越容易忘记。
再说一遍,这是上面的机制。
大脑需要刺激,需要的努力越多,它就变得越坚固。
用自己的方式需要重新理解学生知识。
学了一个新知识,如何发展才能记得牢,就需要把它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叙述一遍,这样不仅可以通过纳入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契合人类认知天性,掌握科学学习方法
——《认知天性》读后感
2019年1月,在仪征市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导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认知天性》一书。
《认知天性》这本书是由11位认知心理学家10的科研心血。
以
罗迪格教授为主要负责人的团队在项目上投入了10时
间,提出人类认知规律和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透彻解
读人类普遍的学习规律,根据脑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推
导出了有利于大脑的简单学习法则。
这本书曾连续4年蝉联亚马逊认知心理学分类榜
首,对于教师的我们来说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因为学
习是永无止境的事,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地心理学规律》,作者是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两位教授亨利·勒迪格三世(HenryL. Roediger III)和马克·麦克丹尼尔(MarkA. McDaniel),以及科普作家彼得·布朗(Peter C.Brown)。
樊登读书会创始人樊登为本书写了推荐序:《轻松的学习是无效的》,这个题目很震撼,可以说冲击了很多人对学习的认知——因为大家总是相信并千方百计地去寻找轻松而有效的学习方法。
所以我们有时候得给自己或学生制造困难,思考时付出了心力,这样的学习具有长远的效果,这即是“合意困难”。
比如在教学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不出示完整的题目,让学生提问题或补条件。
这样就需要学生对条件进行分析、联合,提出合理的问题。
或对问题进行分析,可以补充哪些条件。
比如六年级题“一个果园里有桃树100棵,___________。
梨树有多少棵?”可以补充很多条件,成为不同的实际问题。
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还可以限定前提,让学生补条件。
如补成一道比例问题,一道百分数问题。
樊登说:“每次大考之前,我不会一遍一遍地看书、看笔记,而是拿出一张大纸,靠自己的回忆把这学期学习的公式、重点、单词、生字、诗词都默写一遍。
每门课用一张纸。
遇到想不起来的,就使劲想一会儿。
最后才查书,补充完善这学期的知识图谱。
”樊登只知道这个方法效果好,但仅此而已,并不知道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读了本书第一章的内容才明白,樊登的这种学习方法有一个正式的名字——检索式练习,即通过回想事实、概念或事件来强化记忆,阻止遗忘。
这种方法已被美国心理学专家证实为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最常见的应用就是测试——虽说题海战术不值得提倡,但每隔一段时间对过去的学习进行一次测试还是很有好处的,可以明显提高记忆,也清楚自己哪些知识没有真正掌握。
所以对我们教学来说,每单元后进行检测还是非常必要的。
它既可以让我们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适时调整我们的教学;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跟踪监测,防止学生成绩的长期下降。
还有一种应用就是在每单元结束后,让学生整理单元知识,绘制知识树、知识链、知识网,和思维导图也很像。
这让我想到了书中提到的一种助记方法“记忆宫殿”。
它基于轨迹记忆法,是将心中的形象与一系列实体位置联系起来,建立记忆线索。
如六年级复习“图形与几何”时,我们可引导学生建立记忆宫殿:桌面代表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知识,冰箱代表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知识,桌面上有盒薯片代表圆柱的知识,进而想到圆锥……
要想学习好,首先要了解学习机制。
学习分三步:编码、巩固和检索。
编码就是我们常说的了解一个知识,用大脑把感官感知到东西转化为有意义的心理表征;巩固就是当解一个知识后要及时练习,把心理表征强化为长期记忆的过程;检索就是在过了一段时间后,努力把这个知识回忆起来或在实践中应用知识。
学习好不是靠天赋,而是有正确的方法。
注意,是正确的方法,而不是轻松的方法。
常见的记笔记、划线、重复阅读与集中练习等方法就不是正确的方法,因为这些方法并没有给大脑带来挑战,只是让你感觉对知识越来越熟悉,该书说这些方法有三大不足:一是浪费时间,二是无法产生持久的记忆,三是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误以为自己掌握了知识。
用当下流行的话来讲就是“你只是假装很努力!”
学习的好方法有哪些呢?我从本书中了解到的学习方法有:检索练习、间隔练习、穿插练习、多样化练习、细化、生成、反思。
前面已提到了检索练习。
穿插练习和多样化练习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遇到这种情况,一节课学习了某一新知或方法后,如果在练习中遇到了不同的问题,许多学生仍会选择这种方法,造成错误。
如初学“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分数问题时:黄花有50朵,红花比黄花多1/10,红
花比黄花多多少朵?仍有学生在乘之后再减。
因为前一节学的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学生认为乘后得到红花的朵数,比多比少一般要减。
这是知识的负迁移。
教材编写也有一个无奈之处:一个内容后必须安排足量的针对性练习。
如学习圆锥的体积,一节课都是练习这一单一内容。
这容易养成学生不动脑筋、机械模仿的惰性。
我们还经常遇到一种情况:学习某一知识时,学生普遍不理解,错误很多。
但过一段时间,学生的错误会逐渐减少。
如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一节课下来,感觉只有一小半人学会,作业错误率非常高。
因为教学进度和时间的关系,常常是我们硬着头皮往下上,实际并没有变得更糟。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基本上都能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这说明大脑接受新知需要一个过程,同时大脑也会自主地(暗暗地)去理解新知识。
穿插练习如同不停的折腾,就是为了刺激大脑,这样可以加强记忆。
所以我们经常会有不思不得其解,一段时间后豁然开朗的感觉。
当然,我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努力与坚持。
不努力,你就会逐渐变得平庸。
不坚持努力,一切的成绩都会随时间而消逝。
艾利克森说到: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平均要在专业上投入一万小时或十年的练习时间。
借用书中P191的话“努力是为了学到新的知识或技能……如果你的目标是提高自己的能力,你就会选择难度不断加大的挑战,而且会把挫折理解为有用的信息,从而集中注意力,更具创造力,也更加努力。
”
仪征市扬子学校
石爱军
2019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