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天性》读书笔记之一
《认知天性》读书笔记(其一)
《认知天性》读书笔记(其一)阅读书籍:《认知天性》作者:彼得·C布朗等时间:每次阅读40分钟章节总计:共八章开始阅读时间:2月13日目前截止时间:3月26日已读章节:第六章“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句、段摘录】▲对自己的知识感到自信是一回事,把对知识的熟练掌握表现出来则是另一回事。
在别人教给你答案之前,先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这样效果会更好,哪怕在尝试中会犯下一些错误。
▲记忆是可以被扭曲的。
对于一件事,我们只会记住其中对自己情感影响最大的因素,剩余的细节则由自己填补。
▲学习好不是靠天赋,而是有正确的方法。
▲要让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在脑子里随时待命,这样你才能在以后遇到问题时,思路清晰,并抓住解决问题的机会。
▲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更持久。
▲在阅读一段文字或听过一堂课后,只需用一道简单的小问题考考自己,就可以巩固所学、强化记忆,而且效果要比重读课本或复习笔记好得多。
▲定期练习可以防止遗忘,强化检索路径,而且对于保存你想要掌握的知识来说至关重要。
▲定期练习可以防止遗忘,强化检索路径,而且对于保存你想要掌握的知识来说至关重要。
▲你需要意识到,如果感到学习非常吃力,那是说明你正在学习非常重要的东西。
精通一件事情,既需要掌握已知,又需要清楚如何运用已知。
▲主动检索——考试——可以强化记忆,而且检索花费的心思越多,受益就越多。
▲学习中必须要做哪些努力?重新巩固记忆;打造心智模型(心智模型就是被牢牢记住并熟练应用的技能和知识结构);举一反三;构建概念学习;学习迁移;做好学习的准备。
▲学习总是建立在已知基础之上。
我们是通过与已知建立联系这种方式来解读事件和记忆事件的。
▲长期记忆的容量基本上是无限的。
你知道的越多,就越有可能为新知识建立联系。
▲描述每个概念,并回忆相关要点,哪些是重要的概念,哪些又是支撑的观念和细节?如果你要测试自己对主要概念的理解,你会怎么描述它们?把这些核心概念组合在一起,你能想出什么样的框架?▲之所以努力,是因为努力本身能拓展我们的能力。
《认知天性》读后感7篇
《认知天性》读后感7篇读后感是与他人分享阅读体验的一种方式,能够促进交流与理解,在撰写读后感时,要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这样可以让内容更加真实,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认知天性》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认知天性》读后感篇1一直以来,对于学习大家都有各种认识。
有的人认为学习好是天赋,有些人过目不忘一学就会,有些人理解力超强,一看就懂。
其实这些只是表面现象,没有一个人可以轻松学习,那些看似轻松的人只是他们都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那么什么是好的学习方法呢?《认知天性》这本书给我们做出了科学合理的解答。
这本书先分析了大家一般的学习方法,在人们学习一项技能或一门知识的时候,都倾向于反复阅读课本,并进行集中练习,这其实是一种效率最低的学习方法。
重复阅读和集中练习会让人越做越熟练,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但实际上这种方法达不到真正的精通,也不会产生持久的记忆,只是在浪费时间。
那么什么是有效的学习方法呢?本书给出经过科学验证的方法。
一是练习从记忆中检索新知识。
二是有间隔的安排检索练习。
三是学习时穿插安排不同类型的问题。
对于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本书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说是详细入微,可操作性很强。
检索练习就是回想事实、概念或事件。
检索会强化记忆,并阻止遗忘。
我们在阅读过一段文字或听过一堂课后,要不时的停下来,合上书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核心概念是什么?哪些术语或概念是我没接触过的?我会如何定义它们?这些概念和我已知的东西有什么联系?而且效果要比重读课本或复习笔记好得多。
研究发现反复阅读往往白费力气,而且80%的大学生都是这么学习的。
但是反复阅读无法产生持久记忆,而且会让人产生错觉,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内容。
通过对148名大学生做的阅读实验来看,初次阅读后,隔一段时间再阅读是有意义的,但是连续多次阅读只是空耗时间,好处少得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浪费了时间。
这就是本书的第二种方法,有间隔的安排检索练习。
有间隔的练习就是要不止一次的学习资料,但是中间要隔开一段时间。
《认知天性》读后感2000字
《认知天性》读后感2000字导读:读书笔记《认知天性》读后感2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认知天性》读后感2000字:经营起多年没用过的微信公众号了。
是因为这一时刻一定要好好记录一下。
十年后,我依旧能这么说,这本书在大学时期带给我的影响跟《未来简史》一样大。
《未来简史》让我决心从土木转专业到计算机,《认知天性》则是改变了我多年来对于学习的错误观念和方法,让我能在终身学习的时代不被淘汰。
首先问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书中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努力学习会改变大脑,为大脑建立新的连接,扩展你的能力。
我们的智力并非天生确定,而在很大程度上由我们自己发展。
最近我的祖师爷,DNA之父沃森(他是我高中班主任导师的导师,所谓叫他祖师爷)的荣誉被摘,因为他提出人的智商因为人种和基因存在差异作为一个东亚人,我当然愿意接受这样的说法哈哈哈哈,谁不喜欢别人夸自己聪明呢。
我觉得这个说法没毛病,就像我们愿意承认黑人比起我们更有运动天赋一样。
只是接受差距这种东西本身是困难的,至少对于大部分能力低下的人来说,承认差距是很痛苦的。
如果用《认知天性》的观点来支撑沃森的看法:努力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智模型,建立新的连接。
那么,我认为东亚有智商优势是因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经久不衰的文明,甚至同化了一部分犹太文明(在河南,山西地区)。
正如一个真理:教育不是一代人的事情,而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财产。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高考状元多出在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老师的家庭,或者说,父母是博士的小孩会有更强的学习能力。
有研究表明近十几年来人类平均智商超过了科学家预期发展,毋庸置疑,因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重视教育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在我国,就有九年制义务教育,公民的知识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越是发达,富裕的地区,就越是重教育,美国就不用说了,在我国,江浙等经济发达的地区来的同学也确实会比内地一些地区的同学更热爱学习,作为一个中部城市来的我很不愿意承认,却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有更开阔的眼界和对学习更大的热情。
教师读《认知天性》心得体会
教师读《认知天性》心得体会作为一名教师,读《认知天性》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许多启发。
这本书提出了许多关于认知和学习的理论和观点,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书中强调了个体差异的重要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天性和学习方式,所以我们不能期望所有学生都按照同一种方式学习。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他们的需求和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法和策略。
其次,书中提到了探索式学习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是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然而,探索式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提供给学生一个创造性和探索性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情感和认知的相互关系。
情感在认知和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动力。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创造积极、支持和有趣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情感积极性,使他们更愿意学习和思考。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社会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不仅可以从老师那里学习,还可以通过和同学的互动和合作来学习。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让他们通过互相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多种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平台。
总之,读完《认知天性》这本书,我对于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作为一名教师,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一个创造性和探索性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情感和社会因素的作用,以及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我相信,这些理念的运用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他们的认知能力。
认知天性读后感
认知天性读后感《认知天性》读后感。
《认知天性》是一本由美国作家斯蒂芬·平克撰写的心理学著作。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见解和独特的观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于人类的认知天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在《认知天性》中,平克通过对人类认知能力的探讨,揭示了人类思维的局限性和偏见。
他指出,人类的认知天性存在着种种局限,比如对于概率和统计的误解,对于逻辑思维的局限等等。
这些局限性导致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错误的决策和判断。
平克以丰富的案例和数据为支撑,深入剖析了人类认知的种种弱点,让人不得不对自己的认知能力产生怀疑和反思。
在阅读《认知天性》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偏见和误导,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比如在面对风险时,我们往往会受到情绪和直觉的影响,而忽视了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又比如在面对复杂的信息时,我们往往会陷入信息过载的困境,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些种种问题都是由于我们的认知天性所致,而要想克服这些问题,就需要对自己的认知能力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调整。
除了揭示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之外,平克在《认知天性》中还提出了一些改善认知能力的方法和建议。
他认为,通过学习和训练,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减少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比如通过学习概率和统计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风险和不确定性;通过训练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复杂的信息。
这些方法和建议为我们提供了改善认知能力的方向和途径,让人感到希望和信心。
通过阅读《认知天性》,我对人类的认知能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我们的认知天性存在着种种局限和偏见,导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然而,通过学习和训练,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减少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这本书给予了我启发和希望,让我对自己的认知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反思。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训练,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做出更加理性和明智的选择。
《认知天性》读后感【实用15篇】
《认知天性》读后感【实用15篇】《认知天性》读后感1我们之所以努力,是因为努力本身能拓展我们的能力。
你所做的事情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你有能力做什么。
你做的事情越多,你能做的事情也就越多,所以,我们要成为终身的学习者。
通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良好的学习的方式,进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成为一个高效能的学习者。
首先,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挑战自己。
反观自己以往的学习方式,倾向于反复阅读,并且进行集中练习,类似于“填鸭式”的学习。
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这种方式达不到真正的精通,也无法产生长久记忆,只会给我们产生短暂的记忆。
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自我检索。
给我们的知识链打个结,结绳才能记事。
重复检索能让记忆更清透,而且它把记忆这条绳子又缠了一圈,使其变得更牢靠。
正如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
学习就是一个挑战天性的过程,只有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越持久。
习新知识后,还要“刻意”地去练习。
人们坚定地相信,自己把心思放在一件事上,拼命重复就能学得更好。
但是,这只能带来暂时的优势,只会让我们产生短时间记住的错觉。
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它对于产生长期记忆及真正掌握某项技能来说无益。
其次,间隔练习使知识存储得更牢固。
这大概是因为长期记忆中存放新知识需要一个巩固的过程。
另外,穿插练习有助于长期记忆。
多样化练习促进知识的活学活用,善用练习组合,形成成长性思维,我们便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
所以,要成为一个更优秀的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找对方法,反复回忆和复习从前学习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巩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便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
《认知天性》读后感2 本周读《认知天性》,印象最深的有两个词,一个是“集中练习”,一个是“穿插练习”。
“练习”这个词我们太熟悉了,大到中高考,小到家庭作业、课堂练习,一道道练习题都失败在教师和学生面前的“练习”,本质上都是对知识的检测和运用。
《认知天性》读书笔记
认知天性一、认清学习的本来面目1.“心智模型”:你的技能是一种条件反射2.那些“看起来很努力”的学习方法:浪费时间、无法带来长期记忆、元认知会让你产生错觉3.知识链和记忆结:检索对学习十分重要、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4.学习有三个步骤:编码:记忆痕迹(心理表征)巩固:心理表征的强化检索:给记忆“打绳结”二、“后刻意练习”时代来了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间隔练习有奇效穿插不同内容的练习有助于长期记忆三、让你好好学习的心理学规律1.欲求新知,先忘旧事原有的知识体系可能会对学习新技能产生阻碍让旧知识流入潜意识中,日后可能会发挥效能2.越容易被想起,越容易被忘记检索做得越多,知识记得越牢固3.给学习者的五条建议学会巩固记忆打造自己的心智模型学会举一反三学会构建概念注重学习迁移(在生活中多去实践)4.“良性干扰”能提升学习效果字迹模糊的书反而巩固了孩子的记忆5.“合意困难”和“难得要死”适度的失败感不是坏事你无法从不擅长的事情里学到知识创造“合意困难”,放下无法克服的困难四、打造自己的心智模式1.小心大脑中的“系统一”中华航空1985年迫降事件:“空间定向障碍”2.学习时要避免“记忆扭曲”“汤姆森”案件:记忆是重构出来的,来自其他事件的干扰可以歪曲记忆3.用实践和测验评估自己和有经验的人一起工作日常练习要尽量模拟真实环境4.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技巧”记忆宫殿、规律联想、把知识编成熟悉的歌曲5.智商和智商测试智商分三种:分析型、创新型、实践型“动态监测”优于“静态监测”五、做一个终身学习者1.终身学习对大脑有益大脑会变化,双胞胎的认知能力也会有差异2.影响你学习的几个因素性格、求知欲、家庭条件3.如何放大你的智力抱有“成长心态”执行力比技巧更重要像专家一样思考4.学习策略大集锦给学生的策略、给老师的策略、给广大职场人的策略。
《认知天性》读书笔记
《认知天性》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特别有意思的书,叫《认知天性》。
读完之后,那感觉就像是在认知的迷雾中突然找到了一盏明灯,把我前行的路照得亮堂堂的。
书里提到了很多关于学习和记忆的新奇观点,让我对自己以往的学习方法有了全新的审视。
比如说,我们一直以为反复阅读、死记硬背能让知识深深地印在脑子里,但其实这种方法效果并不理想。
真正有效的学习,是要给自己制造点儿“小麻烦”,让大脑费点劲儿。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学骑自行车的经历。
小时候,看着别人家的孩子骑着自行车在胡同里风驰电掣,心里那叫一个羡慕。
于是,我软磨硬泡让爸妈给我买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
刚开始,我觉着这有啥难的,不就是两个轮子加个架子嘛。
我兴冲冲地就往上一跨,脚一蹬,结果“哐当”一声,连人带车摔了个狗啃泥。
这一下可把我摔懵了,原来骑自行车没我想的那么简单。
但我这人吧,就有股子倔劲儿,哪能这么容易就放弃。
我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继续练。
老爸在后面扶着车后座,一边跑一边喊:“稳住,别晃!”我紧张得手心直冒汗,眼睛死死盯着前轮,心里不停地念叨:“千万别倒,千万别倒。
”就这么练了几天,我感觉自己好像有点进步了,能歪歪扭扭地骑上一小段。
我心里美啊,想着这下应该差不多了,就让老爸别扶了。
结果,老爸刚一松手,我骑出去没几米,“啪”的一下又摔倒了。
这一摔,摔得我那叫一个疼,胳膊肘擦破了皮,膝盖也青了一块。
我坐在地上,看着那辆自行车,心里那个气呀。
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就不是骑车的料。
可转头一想,不行,我不能就这么放弃,不然之前受的那些苦不都白费了嘛。
于是,我咬咬牙又站了起来。
这一次,我不再盲目地骑,而是开始琢磨方法。
我发现,想要保持平衡,不能只盯着前轮,得往前看,身体要放松,不能太僵硬。
我按照自己总结的这些小窍门,一次次地尝试。
不知道摔了多少跤,也不知道身上多了多少处伤,终于有一天,我骑着车,居然稳稳地绕着胡同转了一圈。
那一刻,我高兴得差点哭出来。
我知道,我成功了!从那以后,我去哪儿都骑着我的自行车,那感觉,别提多威风了。
《认知天性》读书笔记
学习是什么?究竟什么才算是有效的学习呢?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来的学习方式就是重复阅读,集中练习。
总之就是在不断地重复重复在重复。
《认知天性》这本书改变了我的看法,知道了自己以前的学习方式是无效的。
在我们进入学习之前,应该先学习怎样是才是有效的学习。
从来没有人系统的教过我怎么学习才是有效的。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想我已经从书中找到答案。
这本书是11位认知心理学家10年的科研心血。
以罗迪格教授为主要负责人的团队在项目上投入了10年时间,首次提出人类认知规律和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透彻解读人类普遍的学习过程规律。
根据脑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推导出的最有利于大脑的简单学习法则。
书中列出了大量的实列,佐证了作者提出的观点。
作者认为,学习必然是辛苦的,如果你的学习很轻松,那大多是无效的。
只是在不断的重复,欺骗大脑自己学会,欺骗自己很努力而已。
下面就来介绍一些作者提到过的学习策略。
预习,带着问题去预习,并试着解决问题。
然后在上课的时候去复查自己的问题是否有解决,并对比一下人家是怎么解决的,自己是怎么解决的。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
这样的方式会加深学习者的理解,促进记性。
检索,也就是小测验。
怎么才能知道我们有吸收到多少知识呢?那就需要小测验来帮忙。
在学习之后的一定时间内进行小测验,可以查漏补缺。
知道哪些知识点是还没掌握的,找到出错的原因,然后去重点理解这些知识点。
巩固,间隔检索。
如何让学过的知识从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呢?那就需要有间隔的进行检索。
短期的记忆是很容易从大脑中的清除的。
如果不进行复习,你学习过的知识是很容易忘记的。
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忘记大部分知识以及没有彻底忘记以前进行检索。
大脑会对以前学过的知识努力搜索。
在搜索时,会使一些神经元建立新的连接。
在努力回忆知识点的过程中,就可以甄别出哪些是已经掌握,哪些是被遗忘没有完全掌握的。
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试着联系前面学到的相关知识进行一些拓展,会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
读书笔记摘抄大全
读书笔记摘抄大全1.《白夜行》東野圭吾“体谅别人的痛苦,才能理解别人的痛苦;而理解别人的痛苦,则是减轻自己痛苦的最好办法。
”2.《围城》钱钟书“一个人的思维是最重要的,当你想干什么的时候,总会找到方法的。
”3.《活着》余华“一些事情说不通,是因为你没有经历过;一些事情不理解,是因为你没有人性的同情心。
”4.《浮华世界》菲茨杰拉德“只要有热情,就没有失败;只要有勇气,就没有过不去的山。
”5.《心灵鸡汤:人生的奇妙旅程》杰克·坎菲尔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念,在人生的道路上,真正出类拔萃的人是那些坚持自己理念并向着它努力的人。
”6.《原则》瑞·达利奥“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追求真理、不断尝试,在尝试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突破。
”7.《三体》刘慈欣“我们只有在离自己最远的地方,才可以真正认识自己。
”8.《荆棘鸟》哈珀·李“时间是治愈伤口的良药,但是它也是让伤口恶化的毒药。
”9.《神经漫游者》陈嘉映“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碌碌无为的度过岁月,而是在于创造出一种真正有意义的生活。
”10.《追风筝的人》卡勒德·胡赛尼“我们不能掌握命运的轨迹,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去面对它们。
”11.《好好思考》爱默生“成功取决于你如何打败自己。
”12.《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致富的诀窍不是花全部时间都在工作上,而是像人类经济学家一样观察细节和注意周围的小事。
”13.《人性的弱点》戴尔·卡耐基“你只有让别人感觉到你诚挚的关切和兴趣,才能引起别人的共鸣。
”14.《红楼梦》曹雪芹“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一个人的目标、追求,可能才是自己最恨的东西。
”15.《认知天性》史蒂文·平克“你不可能强制自己不思考,但是你可以通过培养新的、有益的思维习惯来提高自己。
”以上是我摘抄的一些好书中精彩的语句,这些语句中蕴含着人生哲理和人性思考。
阅读这些书籍,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还能带来精神的满足和思考的启示。
《认知天性》读书笔记
《认知天性》读书笔记《<认知天性>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让我深受启发的书——《认知天性》,这可真是一本宝藏书籍!书里提到的很多观点都打破了我以往对于学习和记忆的认知。
比如说,我们常常以为反复阅读、集中练习能够让知识深深地印在脑子里,但其实这种方法的效果远不如间隔练习和穿插练习。
这就好像我们准备一场考试,如果只是不停地看同一章的内容,当时可能觉得很熟悉,可一旦考试的时候碰到综合性的题目,就容易傻眼。
但要是我们时不时地把不同章节的知识点混合起来复习,虽然过程可能有点痛苦,感觉知识点很杂乱,但真正上了考场,却能应对自如。
还有啊,书中强调了给知识链打上记忆结的重要性。
这就好比我们织毛衣,如果只是不停地织而不打结,那轻轻一扯,可能整个毛衣就散了。
学习也是一样,学完一个知识点,要及时进行回顾和总结,把这个知识点牢牢地“系住”,这样才不容易遗忘。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自己高中时候学数学的经历。
那时候,老师在课堂上讲完一个新的定理,我觉得自己听懂了,然后就把课本一合,觉得万事大吉。
等到做作业的时候,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看着题目脑袋里一片空白,根本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后来我改变了方法,每学完一个定理,我都会自己关上书,在草稿纸上把定理的内容、推导过程还有相关的例题都默写一遍,然后再找一些类似的题目来做。
刚开始的时候,这个过程很痛苦,因为总是会有遗漏或者错误的地方。
但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自己对于数学定理的理解越来越深刻,解题的时候也能很快找到思路。
这其实就是在给知识链打记忆结呀!还有一次,准备英语考试的时候,我按照以往的习惯,拿着单词书一个劲儿地背。
第一天记住了不少单词,心里还挺美的。
可是过了两天再看,发现忘得差不多了。
这时候我想起了《认知天性》里说的间隔练习和自测。
于是我改变了策略,不再是一次性背很多单词,而是把单词分成小组,每天背一组,然后隔两天再复习一遍。
而且我还会自己给自己做小测验,比如遮住单词的中文意思,看看能不能想起来。
《认知天性》读书笔记
《认知天性》读书笔记《认知天性》这本书让我对学习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
它打破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学习误区,提供了一套科学且有效的学习方法。
书中首先指出了反复阅读和集中练习这种常见学习方式的局限性。
我们往往认为,只要把教材或笔记反复看上几遍,或者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做大量的练习题,就能掌握知识。
然而,这种方式只是让我们在短期内感觉自己好像懂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转化为长期记忆,也难以在需要的时候灵活运用。
真正有效的学习是有间隔的练习。
比如说,不要在一天内连续几个小时学习同一门课程,而是将学习时间分散在几天或几周内。
这样做看似进度较慢,但长期来看,效果更好。
因为每次重新学习时,我们都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回忆和思考,从而加深了记忆痕迹。
另外,穿插练习也非常重要。
不要只是单一地重复某一类题目或知识点,而是将不同类型的问题、不同的知识点混合在一起练习。
这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提高在不同情境中运用知识的能力。
书中还强调了自我测试的重要性。
很多人害怕考试,觉得这是一种压力和负担。
但实际上,主动给自己设置测试,比如做练习题、回想知识点等,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和强化。
而且,在测试中犯错误并不可怕,正是这些错误让我们知道自己哪里没有掌握好,从而促使我们更加努力地去学习。
反思也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学习之后,花时间思考自己学到了什么,哪些地方还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错误等,能够帮助我们深化理解,把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体系更好地融合。
关于学习中的记忆,书中提到了“检索”这个概念。
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庞大的图书馆,如果不经常进行检索,那些知识就会被深埋在角落里,难以被找到。
而通过不断地检索练习,我们能够建立起更加牢固的知识链条,使得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迅速提取。
此外,作者还提到了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
心智模型就像是我们大脑中的“地图”,能够帮助我们快速理解和应对各种情况。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完善和优化自己的心智模型,从而更加高效地解决问题。
《认知天性》读书笔记
《认知天性》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让我深受启发的书——《认知天性》。
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对学习这件事儿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里提到,我们通常以为的反复阅读、集中练习,其实并不是有效的学习方法。
真正能让我们记住知识、提升能力的,是那些有点“费劲”的方式,比如间隔练习、穿插练习,还有自我检索。
就拿我自己学骑自行车的经历来说吧。
小时候,看到别的小伙伴骑着自行车风一样地穿梭在大街小巷,我那叫一个羡慕啊!于是,我下定决心也要学会这门“技术”。
一开始,我爸在后面扶着车后座,我就拼命地蹬踏板。
那时候,觉得只要一直练一直练,就能很快学会。
所以,我几乎每天都花好几个小时在这上面,搞得自己满头大汗、精疲力竭。
可结果呢?练了好几天,我还是一离开爸爸的“保护”就摔倒。
后来,我爸改变了策略。
他不再让我连续练那么长时间,而是每天就练一会儿,中间还会隔上一两天。
一开始我还不乐意,觉得这能行吗?但没想到,这样练了几次之后,我居然慢慢能自己骑上一小段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不断地自我检索。
每次骑的时候,我都会回想之前摔倒的原因,是方向没控制好,还是刹车太急了。
然后,下次再骑的时候就特别注意这些地方。
还有啊,学骑自行车可不只是单纯地骑直线。
我还得学会拐弯、避让行人。
所以,在练习的时候,我会故意穿插着进行不同的动作。
比如,先骑一段直线,然后找个弯道试试拐弯,再模拟前面有行人的情况练习避让。
经过这样一番折腾,我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那种成就感,简直无法用言语形容。
通过这件事,再对照《认知天性》里的观点,我就更明白了。
反复长时间的练习,可能会让我在当时觉得熟练,但其实并没有真正掌握。
反而是间隔练习、穿插练习和自我检索,让我的学习更扎实、更有效。
再想想我们平时的学习,不也是这样吗?比如背单词,如果只是一个劲地反复背,可能当时记住了,过两天又忘了。
但如果隔几天复习一下,并且通过默写、造句等方式自我检索,效果就会好很多。
还有做数学题,不能光做同一类型的题目,要把各种题型穿插着做,这样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点,遇到难题也能应对自如。
《认知天性》读书笔记
《认知天性》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让我深受启发的书——《认知天性》,这书可真不简单,给我这榆木脑袋好好地上了一课。
书里说啊,我们平常以为的那种死记硬背、反复阅读的学习方法,其实效果并没那么好。
这就好比我们想要到达一个目的地,一直沿着同一条熟悉的路走,觉得走得多了就熟悉了,就能轻松到达。
但实际上呢,一旦这条路出了点岔子,或者遇到点新情况,我们就傻眼了,不知道该咋办。
就拿我自己学英语的事儿来说吧。
以前我背单词,那可真是“下了苦功夫”。
每天拿着单词书,一遍一遍地读,一遍一遍地写,自我感觉可良好了,觉得自己记住了不少。
可一到考试,傻眼了,那些看着眼熟的单词,就是想不起来啥意思。
后来我才明白,我这就是陷入了那种表面上的努力,实际上根本没把知识真正装进脑子里。
书中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就是要给知识链打上记忆结。
啥意思呢?比如说,我学了一个新的数学公式,光是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跟着做几道例题,这还不够。
我得在课后自己找几道不同类型的题目来做,做完了再总结一下,这个公式能怎么用,不能怎么用,在什么情况下用最合适。
这就像是给知识链打了个结,把知识牢牢地固定住了,不容易忘。
我想起小时候学骑自行车的经历。
一开始,我爸在后面扶着,我就敢骑,觉得挺稳当的。
可我爸一松手,我立马就摔了个狗啃泥。
为啥呢?因为我一直依赖着我爸的帮助,自己根本没有真正掌握平衡的技巧。
后来,我爸逼着我自己练,摔了无数次之后,我终于能自己稳稳地骑了。
这其实和学习是一个道理,不能总是依赖别人给的“扶手”,得自己去摸索,去尝试,哪怕摔几个跟头,才能真正学会。
还有啊,这本书里说间隔练习比集中练习效果好得多。
这让我想起了我减肥的那段日子。
一开始,我心血来潮,每天都去健身房泡上两三个小时,累得要死要活。
结果呢,坚持了不到一个星期,就累趴下了,再也不想去了。
后来我改变了策略,一周去个三次,每次一个小时左右,反而效果更好了,体重慢慢地降了下来,身体也越来越结实。
学习也是一样,不能一股脑地把时间都堆在一块儿学习。
《认知天性》读书笔记
《认知天性》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让我深受启发的书——《认知天性》,这本书真的是让我对学习这件事儿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里说,我们通常以为的重复学习、集中练习,其实效果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好。
这可真是颠覆了我一直以来的认知。
以前我总觉得,要想记住某个知识,就得不停地看、不停地背,可结果往往是当时记住了,过不了多久就又忘了。
就拿我学英语单词这件事儿来说吧。
以前我背单词,总是拿着单词书,一个单词写好多遍,嘴里还不停地念叨,觉得这样就能记住。
比如说“apple”这个单词,我能一口气写上十几遍,边写边念“apple,苹果,apple”。
当时感觉自己记得可牢了,心里还挺美的。
可等到第二天,老师一提问,完了,脑子一片空白,啥都想不起来。
后来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这种重复的、集中的练习,只是让我在短时间内记住了,但是并没有真正掌握。
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是要给自己制造一些困难,比如隔几天再复习,或者通过测试来检验自己。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的观点是,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
这让我想起了我学数学的经历。
上初中那会儿,学到几何图形的证明题,我总是一头雾水,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那些定理、公式,在我脑子里就是孤立的存在,根本没法灵活运用。
后来有一次,老师在讲一道题的时候,引导我们把之前学过的三角形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这些知识都联系起来。
我突然就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这些知识之间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呀。
从那以后,我再做证明题,就会先想想这道题可能会用到哪些之前学过的知识,然后试着把它们串起来,解题的思路一下子就清晰了很多。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检索练习”的重要性。
这就好比我们在图书馆找一本书,如果书架上的书摆放得乱七八糟,没有任何规律,那我们找起来肯定特别费劲。
但如果我们把书都分类放好,并且给自己做一个索引,知道哪类书在哪个区域,找起来就轻松多了。
学习也是一样,我们要时不时地考考自己,看看能不能从脑子里把学过的知识检索出来。
《认知天性》读后感推荐7篇
《认知天性》读后感推荐7篇一篇好的读后感能够引起他人的共鸣,激励更多人去探索书籍的魅力与智慧,在撰写读后感时,要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这样可以让内容更加真实,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认知天性》读后感推荐7篇,感谢您的参阅。
《认知天性》读后感篇1《认知天性》一书是认识心理学对于学习规律的深入研究,它将人类认知规律与学习紧密相连,对原有的低效的错误的学习观念进行了强有力的批驳,令人有醍醐灌顶之感。
书中记录的一个实验令我印象深刻:在体育课上,一组8岁大的孩子练习将沙包投进篮子。
半数孩子在距离篮子3英尺远的地方投,其余的孩子从2英尺远和4英尺远的地方投。
12周过后,让这些孩子接受测验,把篮子摆在距离他们3英尺远的地方。
投篮最准的孩子出现在2英尺和4英尺练习组,他们从没练习过在3英尺远的地方投篮。
这个实验结果看起来匪夷所思:一直做3英尺投篮练习的孩子反而比不上2英尺和4英尺练习组,通常我们都认为重复的、集中的练习对于孩子们的学习大有助益,我们都信奉专注的力量,而实验结果却大相径庭。
这个实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一段时间的不停重复练习无疑是见效最快的,但它通常遗忘速度也快。
例如我们语文课上让学生反复阅读,他们看似全部掌握,胸有成竹,但考试结果往往不甚理想,你会发现让他们反复阅读和识记的内容,大部分学生居然很快就记忆迷糊,无法正确作答。
究竟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更有效的呢?答案就是多样化练习要好过重复训练。
多样化练习一开始的效果虽然没有集中练习好,但是它更能深化学生的记忆。
多样化练习,在这个实验里,就是在不同的距离上把沙包扔进篮子里,这样做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活学活用,即把在一种情景下学到的知识,成功地应用到其他情景中。
因此,在语文学习上,死记硬背是最不可取的,反复背一句名言,就不如给学生一个情境,让他运用这一名言的效果好。
反复阅读一篇文章,就不如让学生缩写文章,或仿写文章的效果好。
只有让大脑的更多区域参与学习,而不是把学习仅仅理解成简单的重复,学习才会真正的发生。
考试的本质《认知天性》读后感3000字
考试的本质《认知天性》读后感3000 字导读:读书笔记考试的本质《认知天性》读后感3000 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考试的本质——《认知天性》读后感3000 字:开学季,如果你问一个学生,最痛恨什么,除了少数学霸,可能大部分都会回答两个字:考试。
我本人也未能免俗。
学生时代,虽然成绩凑合,但是也不能阻止我对考试的厌恶——主要是恐惧。
记得中考的前一天,我居然生病了,当天晚上,我一夜几乎没有睡着,嘴里喃喃自语反复背诵一篇古文《口技》(别想多了,这是清代人“铁崖居士”林嗣环的一篇文章,初中语文课本里有收录)。
上了高中和大学,好运气让我免于参加高考和考研,否则我的人生可能是另外一种不可想象的境遇。
为人父母后,我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告诉孩子,成绩不算什么,考好考不好都无所谓,只要学到知识有进步就行了——其实这话充满了谬误并且有些强人所难,不能指望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去明白。
最近看了《认知天性》这本书,终于让我能够把这么多年或痛苦或恐惧或释然或明朗的心态做了重新梳理,让我重新认识了考试的本质。
评估他人VS 自我评估考试之所以令人痛恨,就是因为考试与资本结合之后,畸形发展成为了评价和筛选他人的工具。
一所学校想选拔优秀的学生,一家公司想招聘优秀的员工,运用最多的方法就是考试,并且这种考试往往都是一次性的,而不是“平均值”或是“中位数”。
“一考定终身”让考试承担了太多功能,也由此让考试变异为一种评估和筛选工具。
看看各省的教育考试院是多么强势和权威的机构,想想国家为高考、考研出台了多少政策法律,瞧瞧市场上催生了多少通过辅导考试赚取利益的上市公司,就知道考试已经成为了一种延伸于政府、市场、社会三种环境的全方位产业链。
这样的畸形发展,恰恰让我们忽略了考试的另一种功能:自我评估。
《认知天性》一书的研究人员称:“在诸多研究成果中,有一项发现非常重要:主动检索——考试——可以强化记忆,而且检索花费的心思越多,受益就越多。
《认知天性》读后感1000字
《认知天性》读后感1000字(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读书体会、美文摘抄、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note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experience, beautiful essay excerpt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tay tuned!《认知天性》读后感1000字高强度的重复性训练历来被广泛认为是行之有效的一种学习方法。
崖上的波妞读书笔记
崖上的波妞读书笔记我是一只住在海边的小狗,我叫波妞。
在海边长大的我对海洋有着特别的感情。
每天早晨,我会跑到崖上眺望大海,欣赏它的美丽与宁静,感受其中蕴含的力量和魅力。
即使是在风平浪静的日子,大海也不会停止它的节奏,这让我想到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在发生着变化。
所以,我常常会带上我的读书笔记,在这里度过我的寂静时光。
读书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它可以让你学到很多知识,开阔你的视野。
有时候,读书也是减压的一种方式。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些我最近读到的书籍。
《西游记》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小说,我相信大部分人都读过它。
我喜欢里面的故事,尤其是唐僧和孙悟空之间的互动。
他们之间的对话非常有趣,让我感受到了友情的重要性。
《小王子》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虽然它是一本儿童读物,但它讲述的故事却引人深思。
它告诉我们,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并呼吁我们珍惜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爱。
我常常在海边默默地品味着这本书的内涵。
《哈利·波特》系列是我最喜欢的书,每次看完一本,我就迫不及待地想读下一本。
我喜欢这个魔法世界,它带给我想象力和梦想。
我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像哈利·波特一样,拥有魔法的力量。
在这里,我也想推荐大家看一本书,那就是《认知天性:人类大脑的奥秘》。
这本书讲述了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大脑和认知方式。
它能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和面对周围的世界和人们。
除了读书笔记,我还会偶尔写一些心情笔记。
在这个美丽的崖上,我感受到了自然的魔力,让我更加坚强和有信心。
每当我感觉自己无所适从时,我就会来到这里,听听海浪的声音,想想自己想要的未来。
那个美好的未来,一定会慢慢地趋近于我。
最后,我想分享一句话:“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读书不仅可以让我们增加知识,更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我喜欢用读书的方式去鸟瞰生活中的点滴,它让我在很多不确定性和困难面前更加坚定和乐观。
读书的确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它不仅带给我们知识和智慧,更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理解这个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天性》读书笔记之一
序一:轻松的学习是无效的
樊登:
我特别爱考试,没有测验的时候,我就和同学互相出题考着玩。
每次大考之前,我不会一遍一遍地看书、看笔记,而是拿出一张大纸,靠自己的回忆把这学期学习的公式、重点、单词、生字、诗词都默写一遍。
每门课用一张纸。
遇到想不起来的,就使劲想一会儿。
最后才查书,补充完善这学期的知识图谱。
这样一来,上考场的时候就不会遇到特别意外的题目了。
直到今天,我讲每一本书也只是看一遍,半个月后要准备讲的时候再拿出一张白纸……
学习好不是靠天赋,而是有正确的方法。
为什么靠记笔记和画线不能取得好成绩?因为那些方法并没有给大脑带来挑战,没法起到巩固的作用,只会让人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
人们都不喜欢挑战自己,也不喜欢挫败感。
相比较而言,一遍一遍地画线要轻松得多。
可惜,轻松的学习是无效的。
序二:学习不止技巧
叶富华:
认知心理学研究早就发现,人们在学习一个概念的时候,花费越多的心思,尝试用自己的话语去重新演绎它,或者是尝试理解这个概念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意义,就能越牢固地掌握这个概念。
你真正需要的是“生成性学习”(generative learning)。
前言:
坊间流传的学习方法一般都是错误的。
有关如何学习与记忆的实证研究显示,被大众奉为圭臬的学习方法多是无用功。
第一章学习是挑战天性的必修课。
你要让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在脑子里随时待命,这样你才能在以后遇到问题时,思路清晰,并抓住解决问题的机会。
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更持久。
不花力气的学习就像在沙子上写字,今天写上,明天字就消失了。
到目前为止,不管在什么领域,人们在学习一项技能或一门知识的时候,都倾向于反复阅读课本,并进行集中练习,这其实是效率最低的一种方式。
进行集中练习意味着我们在机械地、快速地重复一些东西,想把它们烙在自己的记忆中,也就是“熟能生巧”。
重复阅读与集中练习会让人越做越熟练,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知识,但实际上,这种方法达不到真正的精通,也不会产生持久的记忆,只是在浪费时间。
与反复阅读相比,回想事实、概念或事件会更有效。
这种方法被称为检索式练习。
抽认卡就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检索会强化记忆,并阻止遗忘。
我们在阅读多一段文字或听过一堂课后,只需用一道简单的小问题考考自己,就可以巩固所学、强化记忆,而且效果要比重读课本或复习笔记好得多。
虽
然大脑不像肌肉那样,可以通过锻炼来加强,但负责学习的神经回路确实是可以强化的——具体的方法就是检索记忆,并联系所学的东西。
定期练习可以防止遗忘,强化检索路径,而且对于保存你想要掌握的知识来说至关重要。
如果你在做一件事情的中途有间隔时间,会让学习效果更持久,而且以后也可以更灵活地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在别人教给你答案前,先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这样效果会更好,哪怕在尝试中会犯下一些错误。
人类在学习时可以运动多种天分,而且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运用全部才能和智谋学习时,效果要超过只用最熟悉的风格学习。
一旦你能熟悉地从不同类型的问题中提炼出基本原理,也就是“规则”,你就更有希望在陌生的情境中找到正确的答案。
与集中练习相比,穿插练习与多样化练习可以让你更好地掌握这种提炼技能。
在判断自己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时候,我们都会被各种错觉干扰。
测验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自己学到了什么。
细化就是理解新知识的过程,细化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把新知识表达出来,把它和已知联系起来。
越是能把新知识和已知关联起来,越是能诠释这两者之间的关联,就越能牢固地掌握新知识。
新旧知识间的关联越多,就越有助于记忆。
把新知识放到更广泛的情景中有助于学习。
从新知识中提取关键概念,并把这些概念组织成一个心智模型,同时把这种模型和已知联系起来。
能做到这些,就能更好地掌握复杂的知识。
许多人相信,他们的智力水平是生来注定的,学业无成是因为先天不足。
但实际情况是,每当你学到新东西时,大脑就会发生改变——经验会被一点一滴地存储起来。
不可否认,每个人的天资不同,但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通过开发心智模型,来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换言之,影响智力水平的因素再很大程度上是由你本人掌控的。
了解这一点,你就可以用失败来证明自己确实努力过,从失败中获知更多的信息,指导自己是应该更努力,还是应该尝试其他方法。
你需要意识到,如果感到学习非常吃力,那是说明你正在学习非常重要的东西。
犯错误并改正错误,其实是在搭建通往高层次学习的桥梁。
事实证明,在很多时候,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教和学的效果都不理想。
许多教师相信,只要让学生学起来更快、更轻松,学习效果就更好,而大量研究却证明事实恰恰相反:正是感到学习更吃力时,记忆才更为长久、牢固。
研究发现,反复阅读课本往往是白费力气。
这么说肯定会让教师和学生大吃一惊——毕竟这是大多数人的头号学习方法。
反复阅读有三大不足:浪费时间、无法产生持久记忆,而且往往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随着对所阅读文本越发熟悉,我们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内容。
花好几个小时反复阅读,看起来是很刻苦,但学习时间的长短并不能用来衡量掌握的程度。
精通一件事情,既需要掌握已知,又需要清楚如何运用已知。
想成功当然要靠努力,但同时也要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让自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知识。
考试是最有效的学习策略之一。
主动检索——考试——可以强化记忆,而且检索花费的心思越多,受益就越多。
从记忆中检索知识有两大显著的好处:一是这能告诉你什么是你知道的,什么是你不知道的,然后你就可以判断以后要把精力放在哪个薄弱的环节上加以改进。
二是回想已经学过的东西会让大脑重新巩固记忆,强化新知与已知之间的联系,方便你在今后进行回忆。
检索,也就是考试,可以有效地中止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