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教案3
2019-2020年高中化学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二单元 钠、镁及其化合物教案(3) 苏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化学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教案(3)苏教版必修1
[教学过程]
[反思与总结]
1.教学需要有精品意识,本节课是在观摩优质课评比后,借鉴了几个优秀片段,并融合了个人的教学思想形成的教学设计。
2.教学需要有情景意识,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生活素材,理论联系实际,创设恰当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开展有效教学。
3.教学需要有交流意识,本节课在板书设计上主要由学生书写结论,教师只作必要的补充,学生对知识点获取自然流畅,由此可见,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经验和成果的分离对于转变学习方式,实现教学相长至关重要。
高中化学专题3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1单元第1课时氯气的发现与制备教学案苏教版第一册
第1课时氯气的发现与制备发展目标体系构建1。
能运用发展的、相互联系的、对立统一的观点理解化学变化,培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化学核心素养.2.初步掌握实验探究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基本方法,掌握氯气的制备方法,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核心素养.1.氯气的发现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把浓盐酸与软锰矿(主要成分是MnO2)混合在一起加热,意外地发现了一种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黄绿色气体——氯气.2.氯气的实验室制法(1)反应原理:MnO2+4HCl(浓)错误!MnCl2+Cl2↑+2H2O。
(2)实验装置①A装置为气体发生装置,作用是制备气体。
②B装置为收集装置,作用是收集气体.③C装置为尾气处理装置,作用是吸收多余Cl2。
3.氯气的工业制法以电解饱和食盐水为基础制取氯气、烧碱等产品的工业称为氯碱工业.(1)氯气的制备原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2H2O错误! 2NaOH+H2↑+Cl2↑.(2)实验室电解饱和食盐水①实验装置:②实验操作a.接通电源,观察铁棒和石墨棒上发生的现象。
通电一段时间后,将小试管套在a管上,收集U形管左端产生的气体。
2 min 后,提起小试管,并迅速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点燃的酒精灯,松开拇指,检验收集到的气体.b.取一支小试管,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从b管导出的气体,观察收集到的气体的颜色。
c.关闭电源,打开U形管左端的橡皮塞,向溶液中滴加1~2滴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②实验分析实验现象结论a出现爆鸣声a管中气体为氢气b产生黄绿色的气体b管中气体为氯气c铁棒端溶液变红、石墨棒端溶液不变色U形管左端溶液显碱性、U形管右端溶液不显碱性③实验结论根据实验推断电解饱和食盐水的产物是H2、Cl2、NaOH溶液。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自然界中既有游离态的氯又有化合态的氯气单质。
(×)(2)瑞典化学家舍勒发现了氯气. (√)(3)工业上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 2+4HCl(浓)错误!MnCl 2+Cl 2↑+2H 2O 。
高中化学专题3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2.2碳酸钠碳酸氢钠2教案苏教版1
碳酸钠碳酸氢钠本节课学习内容是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专题3第二单元第2节中《碳酸钠碳酸氢钠》,在本节所介绍的碳酸钠的性质和应用中,大多数都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如碳酸钠与酸反应、碳酸钠转化为碳酸氢钠等,这些反应的本质都是离子反应,为后面离子反应的学习做好铺垫。
1.通过实验探究方法对比研究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并知道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2.通过实验探究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初步形成基于物质构成对物质性质进行预测和检验的认识模型。
3.通过体验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了解实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核心素养。
4.通过对侯氏制碱法的学习,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实验探究碳酸钠碳酸氢钠性质差异1.资料收集、幻灯片制作2.化学实验准备①通入CO 2②适量H +板书设计碳酸钠 碳酸氢钠一、碳酸钠 碳酸氢钠物理性质比较二、碳酸钠 碳酸氢钠化学性质比较三、碳酸钠 碳酸氢钠相互转化四、碳酸钠 碳酸氢钠用途五、侯氏制碱法NaCl+NH 3+CO 2+H 2O==NaHCO 3+NH 4ClNa 2CO 3 NaHCO 32NaHCO3∆==Na2CO3+ CO2↑+ H2O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碳酸钠碳酸氢钠》,在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中已经部分的接触,当时主要了解了碳酸钠、碳酸氢钠的俗名、化学式、物理性质,并通过实验得出碳酸钠的几点化学性质.鉴于此,本节课教学中要认真处理新知识的学习与旧知识的衔接以及教学内容的升华呢.重点应在碳酸钠、碳酸氢钠性质的差异,利用两者在性质方面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方法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本节课主要以探究实验探讨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性质的差异,在学生做探究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对存在的不足及时提醒,并要求学生改正。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本专题能力目标
(1)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 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 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3)在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 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本专题建议授课时数:9~10
第一单元 氯、溴、 碘及其化合物 (共5~6课时)
第二单元 钠、镁及 其化合物 (4课时)
氯气的生产原理 氯气的性质 氧化还原反应 溴、碘的提取
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离子反应 镁的提取及应用
1~2课时 2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知识内容
(1)钠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与氧气、水的反应) (2)钠的重要化合物 过氧化钠(颜色、状态) 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比较(与酸反应、热 稳定性)
(3)离子反应
(4)镁 物理性质和用途 化学性质(与氧气、二氧化碳的反应)
认知目标 B C
A B C
B B C
说明:
①掌握钠与非金属单质(O2、Cl2)、钠与水的反应(正确写出方程 式、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并解释)。 ②知道碳酸钠、碳酸氢钠的俗名、颜色及溶解性的差异,知道碳酸 钠溶液显碱性;掌握碳酸钠与CaCl2、Ca(OH)2的反应(正确写出方 程式并描述实验现象);掌握碳酸钠、碳酸氢钠与酸的反应及热稳 定性(写出方程式);能够鉴别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固体及溶液。
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教学要求由低到高分为下列四个层次。一 般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了低层次的要求。
A:知道、说出、识别、描述、举例、列举(即识别“是什 么”)
高中化学专题3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3.1粗盐提纯从海水中提取溴1教案苏教版1
粗盐提纯从海水中提取溴教材以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海水作为研究对象,引出海水中氯化钠的提纯和溴元素的提取,使学生在获取相关化学知识和实验研究技能的同时,形成利用自然资源需要化学科学的发展认识,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了解实验探究的过程的一般方法,形成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知道化学实验是研究和认识化学物质的重要途径。
认识到海水是人类的宝贵自然资源,培养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
注重从工业生产实际出发,体现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学科特点.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初步了解海洋化学资源的分布;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具有绿色化学的意识;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了解实验探究的过程的一般方法,形成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能依据物质性质和实验方法设计资源综合用的方案;5、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认识化学科学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制备新物质、保护环境和促进科技发展等方面发挥和作用.1、粗盐提纯的方法和过程2、海水提取溴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相关课件、海洋图片和视频复习引入:1、从海水中制备氯化钠方法有哪些?2、实验室制氯气的原理和装置,怎样收集一瓶纯净、干燥的氯气?3、氯碱工业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4、工业上冶炼金属钠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PPT展示:海水中各盐成分的质量分数分布图讲解:地球表面积5。
1亿km2 ,其中:海洋3。
61亿km2,占70。
8%;海水是一种化学成分复杂的混合溶液,包括水、溶解干水中的多种化学元素和气体。
迄今已发现的化学元素达80多种,依其含量可分为三类: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痕量元素。
海水中含有各种盐类,其中90%左右是氯化钠,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钠是生产和生活中的主要方法。
PPT展示图片:太空中遥望地球和数据图思考:1、生活中我们用的食用盐来自海水,从海水中晒的盐能食用吗?2、氯碱工业和冶炼金属钠所用的氯化钠主要来自海水的氯化钠,能直接做为原料来用吗?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内容讲解:直接从海水中提取的氯化钠含有CaCl2、MgCl2、Na2SO4和难溶性物质等许多杂质,需要提纯,也就是精制,那么精制原理是什么,具体的操作过程怎样?板书:一、粗盐精制教材79页:基础实验“粗盐中杂质离子的去除”学生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除杂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用什么试剂除去Ca2+原理是什么3、用什么试剂除去Mg2+?原理是什么?4、用什么试剂除去SO42-原理是什么5、实验过程怎样?板书:(一)除杂原则:1、不可引进新的杂质2、尽量减少被精制物的损失3、实验方案简单合理学生总结:用碳酸钠除去Ca2+、用氢氧化钠除去Mg2+、用氯化钡除去SO42—,再用过滤法,除去生成的固体和原有的难溶性杂质,用盐酸调节溶液,最后再加热蒸发结晶,制备出纯净的氯化钠。
初中化学海水制碱教案
初中化学海水制碱教案
【教案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海水中的碱性物质
2. 掌握海水制碱的原理和方法
3. 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海水中碱性物质的性质
2. 掌握海水制碱的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海水中碱性物质的提取过程
2. 掌握海水制碱的实验操作过程
四、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玻璃棒等
2. 材料:海水、酸性物质(如硫酸、硝酸等)
五、教学步骤
1. 导入:介绍海水中的碱性物质及其作用
2. 实验操作:在烧杯中加入海水,用酸性物质逐渐滴入并搅拌,观察反应产生的变化
3. 结论:总结海水制碱的原理及方法
4. 总结:让学生总结实验中的操作过程及结果,并思考实验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六、板书设计
海水制碱原理:
海水 + 酸性物质→ 碱性物质 + 盐
七、实践检测
1. 为什么在海水中添加酸性物质可以制取碱性物质?
2. 你觉得海水中的碱性物质有哪些用途?
八、课后作业
1. 思考海水中的碱性物质是如何形成的?
2. 研究碱性物质的用途及相关实验操作方法
以上就是本次化学海水制碱教案的范本,希木能为您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祝您教学顺利!。
高中化学 专题3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2单元 第1课时 钠的性质与制备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1课时 钠的性质与制备发 展 目 标体 系 构 建1.通过实验探究钠的性质,尝试对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作出解释和预测。
2.能运用化学变化规律分析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化学核心素养。
一、钠的存在与物理性质1.存在:在自然界中都以化合态存在,如氯化钠、碳酸钠和硫酸钠等。
2.钠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 熔、沸点 密度 硬度银白色、固体 熔沸点较低 比水小 质软二、钠的结构与化学性质及应用(填结构示意图),说明钠具有强还原性。
1.钠与氧气的反应反应条件 室温 加热实验步骤实验现象 新切开的钠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在空气中很快变暗钠先熔化成小球,然后剧烈燃烧,火焰呈黄色,生成淡黄色固体化学方程式4Na +O 2===2Na 2O 2Na +O 2=====点燃Na 2O 2 结论 钠是非常活泼的金属,与O 2反应,条件不同时,现象不同,产物也不同实验现象解释 钠浮在水面上钠的密度比水小 与水反应发出“嘶嘶〞响声钠与水反应生成气体 钠熔化成闪亮的小球钠熔点低,反应放热 小球在水面上迅速游动,逐渐变小,最后消失反应产生的气体推动小球运动 反应后溶液的颜色逐渐变红 钠与水反应生成碱钠与水剧烈反应,生成NaOH 和H 2:2Na +2H 2O===2NaOH +H 2↑3.与熔融的金属卤化物反应Na 与熔融的TiCl 4反应的方程式为4Na +TiCl 4==========700~800 ℃4NaCl +Ti 。
4.钠的制备与应用(1)制备:电解熔融的氯化钠,反应方程式为2NaCl(熔融)=====通电2Na +Cl 2↑。
(2)用途:①冶炼金属。
②高压钠灯:其特点是黄光射程远,透雾能力强。
③钠钾合金:在常温下为液体,可用作快中子反应堆的热交换剂。
将一块钠投入到少量的盐酸中,发生哪些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示] 钠先与HCl 反应,过量的钠再与水反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Na +2HCl===2NaCl +H 2↑,2Na +2H 2O===2NaOH +H 2↑。
初中化学海水中的物质教案
初中化学海水中的物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海水中的主要物质成分;
2. 掌握海水中盐类的种类和含量;
3. 理解海水中其他元素和化合物的存在及其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海水中的盐类种类及含量;
2. 海水中其他元素和化合物的存在及其意义;
3. 阐述海水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海水样本、实验器材、图表资料等。
四、教学过程
1. 通过PPT介绍海水中的主要物质成分,包括盐类、气体、微量元素等的种类和含量;
2. 展示海水样本,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其中的物质成分;
3. 进行化学实验,验证海水中主要盐类的存在,并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
4. 结合图表资料,讨论海水中其他元素和化合物的意义,如对海洋生物生长的影响等;
5.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海水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重要性。
五、课堂讨论
1. 为什么海水是咸的?
2. 海水中的盐类对海洋生物有何影响?
3. 为什么海水中含有各种元素和化合物?
六、课堂作业
1. 完成相关练习题,复习海水中的物质成分;
2. 自行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海水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海水中的物质成分,认识到海水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重要性,激发了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同时,通过实验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能力。
高中化学专题3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3单元第1课时粗盐提纯从海水中提取溴教学案苏教版第一册
第1课时粗盐提纯从海水中提取溴发展目标体系构建1。
初步了解海洋化学资源的分布,了解粗盐的提纯及海水中提取溴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依据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综合利用资源。
2。
认识化学理论与技术在资源利用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化学核心素养。
一、粗盐提纯1.不溶性杂质的除去2.粗盐中可溶性杂质的除去杂质加入的试剂化学方程式Na2SO4BaCl2溶液Na2SO4+BaCl2===BaSO4↓+2NaCl MgCl2NaOH溶液MgCl2+2NaOH===Mg(OH)2↓+2NaClCaCl2Na2CO3溶液CaCl2+Na2CO3===CaCO3↓+2NaCl 在除去上述粗盐中可溶性杂质的过程中,是否考虑除杂试剂用量问题除杂试剂是否会引入新的杂质?[提示]除杂试剂应稍过量,这样才能使杂质离子完全变成沉淀,通过过滤除去,但过量的除杂试剂又成为新的杂质。
二、从海水中提取溴1.溴的提取海水提取粗食盐后的母液,通入氯气将其中的溴离子转化为单质溴。
2.海水提溴的工艺流程3.含溴化合物的应用(1)含溴物质用于制备药物、感光剂等。
(2)溴是制造农药杀虫剂、阻燃剂的原料。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粗盐提纯实验中,加入足量碳酸钠溶液的作用只是为了除去Ca2+. (×)(2)粗盐提纯实验中,加入足量盐酸的作用是除去多余的OH-和CO错误!。
(√)(3)要除去氯化钠溶液中含有的氯化镁,可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过滤。
(√)(4)海水中提取溴的过程中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在“粗盐提纯”的实验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把浑浊的液体倒入蒸发皿内加热B.开始析出晶体后用玻璃棒搅拌C.加入试剂的顺序为Na2CO3、BaCl2、NaOH、HClD.用过滤法除去粗盐中的泥沙D[未过滤即蒸发,不能除去泥沙,所以A项错误;加热过程中应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所以B项错误;应先加入BaCl2,再加Na2CO3以除去过量的Ba2+,所以C项错误。
教案精选:高一化学《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高一化学《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教学设计教案精选:高一化学《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教学设计钠的物理性质:银白色固体、有金属光泽、密度比煤油大比水小、质软、熔点低、能导电导热。
钠的化学性质:1.钠与水反应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把一小块钠放入水中。
为了安全应在烧杯上加盖玻璃片。
观察到的现象及由现象得出的结论有:(1)钠浮在水面上(钠的密度比水小)(2)钠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钠与水反应放出热量,钠的熔点低)(3)钠在水面上四处游动(有气体生成)(4)发出嘶嘶的响声(生成了气体,反应剧烈)(5)事先滴有酚酞试液的水变红(有碱生成)反应方程式:2Na+2H2O=2NaOH+H2↑2.钠与氧气反应在常温时:4Na+O2=2Na2O (白色粉末)在点燃时:2Na+O2=△=Na2O2 (淡黄色粉末)3.钠与钛、锆、铌等金属氯化物反应4Na+TiCl4==熔融==4NaCl+Ti(条件为高温且需要氩气做保护气)补充4.与酸溶液反应钠与水反应本质是和水中氢离子的反应,所以钠与盐酸反应,不是先和水反应,钠与酸溶液的反应涉及到钠的量,如果钠少量,只能与酸反应,如钠与盐酸的反应:2Na+2HCl=2NaCl+H2↑ 如果钠过量,则优先与酸反应,然后再与酸溶液中的水反应。
5.与盐溶液反应将钠投入盐溶液中,钠先会和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如果能与盐反应则继续反应。
如将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2Na+2H2O=2NaOH+H2↑ 2NaOH+CuSO4=Na2SO4+Cu(OH)2↓钠的制取:电解熔融氯化钠2NaCl(熔融)=电解=2Na+Cl2↑钠的化合物1.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Na2CO3 NaHCO31.物理性质俗名纯碱、苏打小苏打色态白色粉末白色晶体溶解性(水) 溶解度Na2CO3>NaHCO3溶液酸碱性(PH) 碱性Na2CO3>NaHCO32.化学性质与盐反应Na2CO3+CaCl2=CaCO3↓+NaCl2 不反应与碱反应Na2CO3+Ca(OH)2=C aCO3↓+NaOH2NaHCO3+Ca(OH)2=CaCO3↓+Na2CO3+2H2O(少量Ca(OH)2)NaHCO3+Ca(OH)2=CaCO3↓+NaOH+H2O(过量Ca(OH)2)与酸反应Na2CO3+2HCl=2NaCl+CO2↑+H2O NaHCO3+HCl=NaCl+CO2↑+H2O注:NaHCO3与酸反应生成气体更迅速热稳定性2NaHCO3△Na2CO3+H2O+CO2↑相互转化Na2CO3+H2O+CO2=2NaHCO3饱和2NaHCO3△Na2CO3+H2O+CO2↑3.用途制皂、玻璃、造纸、纺织等、热纯碱除油污。
海水中的化学(教案)
海水中的化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水中存在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
2. 培养学生对海洋资源的保护意识。
3. 通过对海水中化学成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海水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盐、水、气体等。
2. 海水中的生物化学过程:微生物代谢、生物沉积等。
3. 海水中的化学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水中化学成分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地展示海水中化学现象。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海水样品。
3.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海洋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海水中存在的化学成分。
2. 新课导入:介绍海水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作用。
3.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海水中的生物化学过程。
4. 案例分析:分析海水中的化学循环,如碳循环、氮循环等。
5. 实践活动:学生动手实验,测定海水中的盐分含量。
6. 总结:强调海洋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洋中的溶解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等,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关注,提高环保意识。
3. 通过对海洋溶解气体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七、教学内容1. 海洋中的溶解气体: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等。
2. 溶解气体的来源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溶解气体与海洋环境变化的关系。
八、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关注海洋中的溶解气体。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溶解气体的溶解过程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溶解气体与海洋环境变化的关系。
九、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海洋溶解气体的相关资料。
3. 实验室用具:气瓶、溶解度测试仪等。
十、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海洋中的溶解气体。
课题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精)
课题: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福清第一中学吴国海氯气的生产原理(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从海水中提取氯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掌握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的操作。
3.了解阳离子交换膜法电解食盐水。
[过程与方法]:1.利用实验现象、生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探究活动,在不断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运用老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对学习素材进行分析与归纳,使学生从中不断获取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实验探究的过程和一般方法,形成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知道化学实验是研究和认识化学物质的重要途径。
2.通过学习,认识到海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培养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
3.通过实践调查,培养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通过实验的创新设计,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和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1.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2.电解方程式书写三、课前准备:教师:①自制多媒体课件。
②实验仪器:14组学生电源、电解食盐水装置、烧杯。
实验试剂:饱和食盐水、氢氧化钠溶液、淀粉碘化钾溶液、酚酞试液等学生:①课前通过上网或图书馆查阅海水的主要成分、氯气生产原理的相关知识。
②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型小组,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一、氯气的生产原理 (一)氯气的工业制法 电解方程式:2NaCl + 2H 2O ===== H 2↑+ Cl 2↑+ 2NaOH 2、阳离子交换膜电解槽 ①离子交换膜电解槽的组成 ②阳离子交换膜的作用 3、氯碱工业概念通电。
高中化学下学期第十七周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全册化学教案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教学过程:反应原理的化学方程式2、实验过程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习题:1.在U型管里装入饱和食盐水,滴入几滴酚酞试液,用一根碳棒作阳极,一根铁棒作阴极,把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放在阳极附近。
接通直流电后,可以观察到U型管的两个电极上都有,阳极放出的气体有气味,并且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说明放出的是;阴极放出的气体是,同时发现阴极附近溶液,这说明溶液里有性物质生成。
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2. 在隔膜法电解食盐水时,电解槽分隔为阳极区和阴极区,防止Cl2与 NaOH反应;采用无隔膜电解冷的食盐水时,Cl2与 NaOH充分接触,产物仅是NaClO和H2,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
氯气的生产原理(实验室制法)重点:1、实验室制备步骤、原理2、Cl2的物理性质,即颜色、密度、气味、毒性、溶解度3、Cl2的化学性质,可由下图表示4、了解氯气的用途:重要的化工原料,能杀菌消毒、制盐酸、漂白粉及制氯仿等有机溶剂和农药、次氯酸的性质5、溴、碘的性质和用途6、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同一反应中:①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同时发生,相互依存。
②氧化剂得电子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相等。
即氧化剂化合价降低总数与还原剂化合价升高总数相等。
(2)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双线桥法书写要求:①箭头是由反应物中的某一元素指向对应的生成物中的同一元素。
②一定要标出得、失电子的总数,并且数值相等。
(3)常见氧化剂和还原剂①非金属性较强的单质:O2、X2、S、N2氧化剂②变价元素高价态化合物:HNO3、H2SO4、KMnO4、FeCl3、CO2等③能电离出H+、Ag+、Cu2+的化合物(如:酸、银盐等)。
①金属性较强的单质、某些非金属单质:Na、Mg、Al、Fe、H2、Si等还原剂②变价元素中低价态的化合物:FeCl2、NH3、H2S、HCl、CO、SO2等③电离出具有较强还原性离子的化合物:NaI、Na2S、NaBr等7、氯气与碘负离子的反应氯气通入淀粉碘化钾溶液会看到溶液变蓝2KI+C12=2KCl+I2过量氯气通入淀粉碘化钾溶液会看到溶液变蓝,后褪色I2+5Cl2+6H2O=2HIO3十10HCl习题1、工业上制取Cl2的阴极、阳极离子方程式2、家用消毒液的发生器是以精盐和自来水为反应物,通电时,发生器的电解槽的极板上产生大量气泡,切断电源后,生成液具有强烈的杀菌消毒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包朝龙(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324000)从一个教学案例引发的思考: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是否与新课程标准内容相符合?《氯气》教学案例(思路)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投影)京沪高速公路氯气泄漏事件问题1:根据上述材料,氯气有哪些物理性质?二.小结氯气的物理性质①色②态③味④溶三.实验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1.氯水的成分探究:问题2:猜测新制氯水的成分如何?如何设计实验验证?问题3:石蕊试液为什么又褪色?问题4:利用漂白性设计一个实验来确定是氯气还是新物质使石蕊褪色。
问题五:结合资料,分析次氯酸的性质2.氯气的其它化学性质①氯气与金属反应(实验:氯气与铜反应) ②氯气与非金属反应(实验:氯气与氢气分别在点燃和光照条件下反应的对比)等。
四、氯气的实验室制法装置、原理、制取、净化、收集、检验、吸收等五、知识运用:对氯气泄漏事件发生后的思考:如果你在事故现场,你应怎样自救?六、小结七、反馈练习:八、课后探究:九、作业布置专题2教材的特点分析:本专题“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以自然资源丰富的海水作为研究对象,引出海水中储量较多的化学物质的提取、性质和应用;在探究典型非金属氯、溴、碘和典型金属钠、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同时,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本质,了解重要化合物的工业制法。
教材这样处理,既简化了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同时将物质的性质与应用较好地统一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对开发自然资源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专题2教材的内容分析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分两部分内容:一是卤素的有关知识;二是氧化还原反应卤素知识:(1)氯气的制法:主要介绍了氯气的生产原理(以氯碱工业为例),对实验室制法(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以“化学史话”的方式给出资料。
(2)氯气的性质:介绍了氯气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氯气与金属铁、非金属氢气在点燃条件下的反应,氯气与碱如氢氧化钙反应,氯气与水的反应以“活动探究”的形式给出,并根据氯气与水反应的情况,引出了“可逆反应”的概念。
(3)溴、碘的提取:通过实验进行海水提出溴和海带等海洋植物中提取碘。
同时介绍了溴、碘离子的检验方法。
氧化还原反应:从氯气与溴化钾溶液的反应例子出发,分析了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现和实质;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并介绍了用双线桥来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情况;在拓展视野中,介绍了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
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本单元分两部分内容:一是钠、镁及其化合物;二是离子反应钠、镁及其化合物(1)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介绍了钠的物理性质与重要的化学性质如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等。
(2)钠的制法:在拓展视野中介绍了电解氯化钠方法制取金属钠。
(3)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在“活动与探究”栏目中介绍了碳酸钠与酸、碱、盐反应的实验,并与碳酸氢钠的性质进行比较;在“拓展视野“栏目中,介绍了“候氏制碱法”(4)镁的提取:介绍了从海水中提取镁的流程和重要化学反应;在“观察与思考”栏目中,介绍了镁的重要性质如镁与二氧化碳反应、氮气反应的有关性质。
离子反应:由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实验引入,分析得出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概念;进一步引出离子反应的概念以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下面从两个角度(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概念原理)进行分析1.关于钠、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作为中学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1模块教学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化学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专设“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主题来界定核心内容。
提醒大家,你必须了解的三大问题:1.1 研读课标、优化整合1.1.1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分析: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化学1中规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主要有以下内容:(1)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作用。
(2)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程标准没有明确给出和限定要学习这些元素的哪些具体的化合物,是希望给教材编写和实际教学多一些选择的空间,同时也考虑到学时数的限制。
与原来高中化学相比,元素化合物内容在覆盖面上与现行课程的差别不大,但是内容的组织线索、具体化合物知识内容的选取以及处理的深广度等都具有较大的变化,弱化了按照元素自然族来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传统做法。
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本标准对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分别指向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并且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分为不同的水平。
对同一水平的学习要求可用多个行为动词进行描述,现在如下说明:(1)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从低到高依次是:①知道、说出、识别、描述、举例、列举②了解、认识、能表示、辨认、区分、比较③理解、解释、说明、判断、预期、分类、归纳、概述④应用、设计、评价、优选、使用、解决、检验、证明(2)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从低到高依次是:①初步学习、模仿②初步学会、独立操作、完成、测量③学会、掌握、迁移、灵活运用(3)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从低到高依次是:①感受、经历、尝试、体验、参与、交流、讨论、合作、参观②认同、体会、认识、关注、遵守、赞赏、重视、珍惜③形成、养成、具有、树立、建立、保持、发展、增强1.1.2三套必修化学1中相关知识的呈现方式和内容组织的比较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处理基本一致。
1.1.3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学习了什么相关内容?在知识内容方面,初中化学原大纲和新课标之间有很大的出入,具体如附表所示:1.2教学设计与实施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2.1 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化学1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要求层次和水平与传统的课程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变化,教师要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对内容的深广度要求。
在教学实施中,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知识教学的影响,随意扩展内容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额外的负担。
如在钠与氧气的教学中,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钠与氧气反应的情况,体验实验的方法,知道实验条件控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重要性,钠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的产物不同。
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主要关注了钠的两种氧化物的对比,尤其是对过氧化钠(与水、酸、二氧化碳的反应)的化学性质进行拓展,这些内容在传统的课程中是关键的知识点,但这与新课程教学的要求是不符合的。
又如氯气与水的反应,教学中引导对新制氯水与久置氯水中的成分和其中含有的离子进行比较,进而要求学生学习次氯酸的化学性质。
显然要知道新制氯水中成分问题,必须知道弱电解质和电离平衡的有关知识,而这些知识都在必修2中才学习的。
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活动的目标是要解决氯气是否能与水反应,像这样的处理方式在这章节中对于学生来说要求太高了。
再如P38:氯气生产原理----氯碱工业中,教材用“观察与思考”栏目给出的一组实验,只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得出生成的物质,会写化学反应式即可,不必细究为什么会生成氢气、氯气和氢氧化钠,更不能用电解反应式来要求学生掌握。
由于知识的深广度发生了变化,知识组织顺序了生了变化,必然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要重新设计相关的问题。
教师不能简单的将原有的教学处理进行“搬家”,而要根据现在知识的位置和组织方式,进行新的处理,设计合理的教学问题和教学活动。
1.2.2 分析栏目功能,发挥教学价值必修教材设置了丰富的学习活动性栏目,资料性栏目和工具性栏目,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支持。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体会各种栏目的功能和教育价值。
看来类似的内容和问题,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会导致功能与定位不同。
如:(1)[你知道吗?]引导同学们回顾已有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联系自己原有的经验,激发探究的欲望(2)[活动与探究]引领同学们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在“做中学”的自主探究中享受发现的快乐。
(3)[交流与讨论]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情景,引导同学们展开讨论,为充分表现大家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想象力提供机会。
(4)[观察与思考]展示的实验、模型、图表中蕴涵深刻的化学道理,帮助同学们开启化学思维。
(5)[问题解决]在教材阐述的化学原理、规律之后插入相关的问题,考察同学们知识迁移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6)[信息提示]以简捷的语言介绍化学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物质性质和技能方法等。
(7)[拓展视野]提供更多、更生动的素材,使同学们在完成必要的学习任务之余开拓视野,进一步领略化学的奇妙和魅力。
(8)[回顾与总结]提示同学们参照所给的问题或线索整理知识,以问题的形式联系本专题重点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增加自我反思和评价的力度。
(9)[练习与实践]帮助同学们巩固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以置之不理,也不能将其作为所有学生的基本要求,在课堂上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
而又要创造性地应用教材中的栏目,对不同类型的栏目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
学习活动性栏目为教师提供了一些学习活动的内容和组织方式,给出了教学处理的一种方式。
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的硬件条件等进行适合的调整和改变,例如对相同的栏目可进行如下不同的处理:不太了解,认为栏目中出现的内容都要求学生进行学习;有的教师无视教材中资料性栏目的存在,仍然用传统的方式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
“活动与探究”栏目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综合、分析等方法,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但有的教师并没有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充分的讨论,学生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由教师采用传统的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教学。
还有对拓展视野栏目,有些教师当作重点知识进行分析,要求学生记忆,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效率低下。
这样就消弱了栏目的教育价值,甚至产生教学中的错误导向1.2.3创设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新课程要求改变学生传统的听着学科学、坐着学科学,被动消极、冷漠无奈地学科学的情况,改变教师过分依赖系统讲授和题海训练,学生过分依赖死记硬背和信息的简单接受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使学生形成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看待自然与世界的科学态度,对科学过程、科学活动的实质与价值的理解和认识,对科学与技术、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的理解和认识,以及运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解决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化学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课程标准将具体的实验内容包括在内容标准中,虽然没有直接指出实验内容,但是有确切的实验要求。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没有明确规定哪些是学生实验、哪些是演示实验,一般来说,教材中活动探究的实验内容属于学生实验,观察思考的实验内容属于演示实验,但并不是不能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