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文化生态学解析——以重庆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街区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地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文化生态学解析

——以重庆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街区为例

李和平,吴骞

摘要:山地城市历史街区由于同时具有“山地”与“城市”两方面的区域特征,使其受到了与其他地区历史街区相比,更加强势的区域环境影响,体现出了剧烈的土地开发威胁与城市发展隔离两方面的问题。而文化生态学,作为一门运用生态学的思维和方法论,并对对文化源起、现状与发展进行研究的学科,其注重环境与文化相互影响,强调文化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研究思维特征,恰好迎合了山地城市历史街区的现实状态,并能够在山地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本文尝试以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在山地城市历史街区文化生态系统辨识的基础上,通过文化维护、内外协调与动态活化三个阶段实现对文化生态系统控制,以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街区为例,探索历史街区保护的新思路。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山地城市历史街区文化生态系统控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及从“以文物保护为中心内容的单一体系”到“增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要内容的双层次保护体系”,再到“重心转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多层次保护体系的成熟阶段”[1]。然而,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建设性破坏”与“破坏性建设”仍有增无减,有的学者称现在的形势是“空前重视,空前破坏”[2]。而山地城市在跟随全国快速城市化脚步的同时,由于自身土地资源的局限性,其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

2014年3月16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发布,其中提出了“文化传承,彰显特色”○1的新型城镇化基本原则,并且在2015年4月2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了北京市皇城历史文化街区等30个街区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都强调了历史街区保护在当前我国规划事业中的重要性与时效性。因此对于山地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研究意义重大。

1. 山地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现状困境

山地城市的历史街区兼具“山地”与“城市”两方面城市发展特征:一方面,与平原城市中的历史街区相比,山地城市的历史街区由于鲜明的地形特征,街区本身与区域环境都呈现出更加自由,并且“相地而建”的“山地”特征;另一方面,与山地近郊的历史街区相比,山地城市的历史街区往往处于旧城的腹地,呈现出复杂的社会、经济、空间环境的 “城市”特征,并且该区域的历史街区往往承袭了该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见表1) 1.1 土地资源的“供不应求”威胁历史街区保护

由于我国近几十年内超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发展对于土地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而在山地城市的发展中,受山地地形的限制,土地资源相比平原地区更加“供不应求”,使得城市建设除了采取向更高更密的方向发展外,由于该地区历史街区所占有的稀缺土地资源具备优越的区位优势,使得城市开发者们“垂涎”于街区土地的经济价值,而采取拆除更新的开发方式:一种结果是,忽视历史街区的人文价值,并因为街区破旧的外表和低GDP 产值,将其视为城市废弃地,由于旧区腹地的高地价,原有街区的风貌形态和功能构成被抛弃,代表1 各类历史街区对比 平面肌理特征总结特色鲜明的“相地而建”的空间形态。建筑布局灵活而密集。特色鲜明的“相地而建”的空间形态。建筑布局;灵活但较为松散。街区多以“网格化”形式组织空间,建筑组合更加规整,建筑形成围合式布局。建筑密度较高。区域航拍特征总结周围空间环境拥挤、开发强度大,道路交通系统体系化、网络化程度低。周围空间环境开敞,开发强度低,但缺乏道路设施与公服设施。周围地块建筑密度较高,但空间环境较为开敞,道路系统完备。

3.9ha 肌

重庆金刚碑历史街区集密集。散式航散。式重庆金刚碑历史街区式布局。建筑密度较高。

替它的是高容积率,高售价的居住楼盘或商业综合体;另一种结果是,采取一种所谓“折中”的措施,将“历史街区”与“风貌街区”混为一谈,拆除大部分的街区建筑,仅留下已评级的文物建筑,将原有历史文化要素通过一种演绎的方式进行重建,形成由仿古建筑构成的街区,失去了历史街区本身的原真性。

1.2受限于保护的山地城市历史街区边缘化现象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于历史街区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渐渐提高,民众意识的觉醒,许多历史街区被保留下来,但由于历史街区物质性老化与功能性老化严重,街区呈现出保护与利用的成本高,短期经济收益低的特征,在城市黄金地段的发展计划中难以被排上日程表。在这样的城市发展背景下,山地城市区域受地形条件与历史保护的制约,街区周边的可用建设空间狭窄,公服设施与交通设施的修建难度大,运营成本高,区域公服与交通设施也就难以满足历史街区的需要,增大了历史街区被排斥在城市发展升级边缘的可能,如果这样的情况延续下去,历史街区将会由于与外界缺乏交通、经济、社会的联系,无法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会导致进一步的衰落。

2文化生态学理论的引入

2.1 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和内涵

根据上文对于山地城市的历史街区现状处境的阐述,该地区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更应该突破以街区本体为核心的观念,以内外结合的思维方法进行研究与规划。而属于深层生态学之一的文化生态学理念与这一思维不谋而合,是以文化生态系统内外动态平衡为主要目标的生态哲学思想。

从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文化生态问题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有两个视角,即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主要研究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和文化哲学(主要研究文化具体形态之间的关系)的视角。[3—5]因此,文化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思维和方法论,对文化源起、发展、与现状进行研究的理论,并应从文化与其生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具体文化形态之间的关系两方面进行研究。类比生态系统的概念,文化生态系统可以看作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文化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文化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而作为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山地城市历史街区经历了长时间文化积淀与发展,内部形成了完整的文化网络,并与周边环境产生了紧密的相互关联,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