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与抗血栓作用

合集下载

药理学阿司匹林

药理学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aspirin〕,又称乙酰水酸〔acetylsalicylic acid〕。

药理作用及应用〔1〕有较强的解热镇痛抗风湿作用,常用于各种慢性钝痛及感冒发热。

对于急性风湿热患者能迅速改善其临床病症,并可用作鉴别诊断。

是目前治疗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物,最好用至最大耐受量。

〔2〕能使PG合成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乙酰化而失活,减少血栓素〔T*A2〕的生成而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

小剂量应用可较好的抑制T*A2合成,而不致影响前列环素〔PGI2〕合成。

因而,防治缺血性心脏病建议日服50mg~75mg;防止脑血栓形成可日服30~50mg.药动学特点〔1〕口服小剂量〔1g以下〕乙酰水酸时,其代按一级动力学进展,半衰期约2~3小时。

当用量≥1g时,其代方式变为零级动力学,半衰期延长至15~30小时,如剂量再增大,可出现水酸中毒。

因而长期大量应用治疗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时,最好进展血药浓度监测,据此以确定给药剂量及间隔时间。

〔2〕乙酰水酸为弱酸性药物,当应用过量时,可采用碱化尿液的方式加速其排泄,降低其血药浓度。

主要不良反响〔1〕胃肠道反响较大剂量口服可引起胃溃疡及不易发觉的胃出血,与它抑制胃粘膜合成PG,减少了源性的粘膜保护因子有关。

〔2〕凝血障碍由于抑制血小板聚集可使出血时间延长,大剂量还能抑制凝血酶原形成,造成出血倾向。

可用维生素K预防。

〔3〕过敏反响除常见的过敏反响外,*些哮喘患者用药后可诱发“阿司匹林哮喘〞。

其发生机理为此类药抑制环氧酶,PG合成受阻,但不影响脂氧酶,致使引起支气管收缩的白三烯增多,而诱发哮喘。

阿莫西林为半合成广谱青霉素类药,抗菌谱及抗菌活性与氨苄西林根本一样,但其耐酸性较氨苄西林强,其杀菌作用较后者强而迅速,但不能用于脑膜炎的治疗。

半衰期约为61.3分钟。

阿莫西林在酸性条件下稳定,胃肠道吸收率达90%,较氨苄西林吸收更迅速完全,除对志贺菌效果较氨苄西林差以外,其余效果相似。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双嘧达莫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双嘧达莫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双嘧达莫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双嘧达莫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

阿司匹林肠溶片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减少血液黏稠度起到抗血栓作用,而双嘧达莫则通过溶解血栓来改善血流循环。

两种药物的联合应用可相辅相成,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通过对脑血栓患者的临床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发现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双嘧达莫治疗脑血栓具有显著疗效,减少患者的发作次数和改善生活质量。

未来,该联合疗法有望成为脑血栓治疗的重要手段,同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

本研究将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有望为脑血栓患者带来更多希望和福音。

【关键词】关键词:阿司匹林肠溶片,双嘧达莫,脑血栓,联合治疗,临床效果,作用机制,临床实验设计,实验结果分析,临床应用前景,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脑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

目前脑血栓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其中药物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之一。

阿司匹林肠溶片和双嘧达莫作为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在脑血栓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阿司匹林肠溶片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凝血酶的活化,起到抗血栓的作用。

双嘧达莫是一种纤溶药物,能够促进纤溶系统的活化,溶解血栓形成。

阿司匹林肠溶片和双嘧达莫联合应用可以互补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目前对于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双嘧达莫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有些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后,而有些研究结果则认为单独应用双嘧达莫已经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有必要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明确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双嘧达莫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评估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双嘧达莫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探讨这一联合疗法在提高脑血栓患者疗效和减少并发症方面的作用。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观察和相关指标的检测,全面评估该联合疗法对脑血栓的治疗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诊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阿斯匹林

阿斯匹林

阿司匹林长期服用?眼下,在中老年人当中,刮起一股新的保健风,即每天口服小剂量的肠溶阿司匹林以防脑血栓。

听说阿司匹林确有这个作用,却没有想到老爸老妈早已经行动起来,一天一片地吃着。

我问他们:了解小剂量阿司匹林为什么能防脑血栓吗?知道它不能与哪些药物合用吗?知道什么人不宜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吗?老爸老妈瞪着迷惑的眼睛望着我,只顾一个劲儿地摇头。

看来,大多数的中老年人像老爸老妈一样,对于这种保健方法,他们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阿司匹林问世已百余年,是一种价廉物美的常用药。

近年的研究发现,阿司匹林除具有传统的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外,还具有诸多新用途,特别是阿司匹林肠溶片(以下简称阿司匹林),能防治多种中老年的常见病,在保健方面大显身手。

由于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降低血液黏稠度,保持血液畅通,从而预防血栓、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发生。

另外,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还可用于防治癌肿、糖尿病、老年性白内障等疾病。

小剂量阿司匹林并非人人皆宜。

虽然肠溶阿司匹林是在肠道溶解,避免了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但是由于它所具有的抗凝血反应,使得它对胃的间接刺激还是有的。

解放军总医院的一项临床观察发现,常服肠溶阿司匹林的患者易损伤黏膜,尤其是老年人更易发生胃肠黏膜糜烂和溃疡。

因此,常服阿司匹林应注意其引起的出血倾向。

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或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者,均不应服用阿司匹林。

在进行各种手术治疗之前,也应停服该药。

近期做过手术,特别是眼科、内脏、颅内手术的人,不应服用阿司匹林。

血压高于170/110mmHg、患有严重动脉硬化者,不宜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以免诱发脑出血。

有些药不宜与阿司匹林合用。

人老了,免疫功能逐渐减退,因此,老年人患病率高,有的甚至患多种疾病,一次口服六七种药的老人并不鲜见。

所以,欲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者必须了解哪些药物不宜与阿司匹林合用。

口服降糖药(甲磺丁脲、优降糖等)。

阿司匹林可促进肝糖元合成及胰岛素分泌,增加降糖作用,使血糖急剧下降,严重者可引起低血糖昏迷、休克,危及生命。

浅析阿司匹林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

浅析阿司匹林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

二、临床应用
鱼腥草因其广泛的药理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疾病。
1、呼吸道感染:鱼腥草对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炎等具有 明显的疗效,可以缓解咳嗽、咳痰等症状。
2、尿路感染:鱼腥草可以治疗尿路感染,帮助排尿,减轻尿频、尿急等症 状。
3、皮肤病:鱼腥草外用可以治疗皮肤感染性疾病,如湿疹、痤疮等。
参考内容二
一、药理作用
鱼腥草,也被称为蕺菜,是一种具有广泛药理作用的中药材。其主要的活性 成分包括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挥发油等,这些成分使得鱼腥草具有显著的抗 炎、抗氧化、抗肿瘤及抗菌等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鱼腥草的黄酮类化合物和挥发油成分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
2、出血倾向: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虽然这种风险相 对较低,但仍需注意。如有出血迹象,应立即就医。
3、肾功能损害:部分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能会影响肾功能,加重肾病患 者的病情。但对于大多数健康人来说,阿司匹林对肾功能的负面影响并不明显。
三、阿司匹林的未来发展方向
1、精准医疗:随着精准医疗技术的发展,阿司匹林的使用将更加个性化。 基于基因和表型特征,针对不同患者制定最合适的用药方案,以提高疗效并减少 不良反应。
1、肿瘤预防: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降低 癌症发病率。一项基于超过名受试者的研究发现,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降低结 直肠癌、食管癌和胃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率。
2、心血管保护:阿司匹林通过抗血小板作用,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根据一项涉及名受试者的研究,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使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 生率降低25%。
参考内容
阿司匹林:临床新用途及不良反 应
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药物,自1899年以来一直被广泛用于镇痛、抗炎 和抗血小板治疗。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已不再 局限于这些传统领域。本次演示将探讨阿司匹林的临床新用途及不良反应,以帮 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药物。

6 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作用特点

6 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作用特点

6 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作用特点01. 阿司匹林1)机制:作为最经典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可以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COX-1),导致TXA2 生成减少,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2)起效时间:阿司匹林的达峰时间约为 0.3~2 小时,清除半衰期与剂量相关;肠溶片较普通片吸收时间可延长3~6 小时。

因此,快速起效时可选择嚼服。

3)功能恢复时间:由于阿司匹林不可逆的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因此,血小板功能的恢复需要等待血小板的再生,即完全停药后 7~10 天。

4)代谢途径:阿司匹林经由肾脏代谢,因此,使用时需考虑肾功能情况。

禁用于合并氨甲蝶呤时,可能会减少其肾清除。

5)合并用药:同样作用于水杨酸的NSAID,如布洛芬等,合并时也需要谨慎。

此外,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苯磺唑酮等,也可能需要谨慎。

6)注意事项:阿司匹林还可能导致支气管痉挛并引起哮喘发作,因此,也需要考虑患者是否合并哮喘。

7)服用时间:普通剂型的阿司匹林通常用于退热止痛,肠溶型的阿司匹林不会在酸性的胃肠道环境下溶解,而会进入碱性的环境,以尽量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因此,多建议餐前服用。

同时由于阿司匹林可以直接破坏消化道黏膜,其患者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远高于氯吡格雷。

02. 氯吡格雷1)机制:氯吡格雷经过CYP450 酶代谢后,生成的活性代谢产物可以不可逆抑制ADP 与血小板P2Y12 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2)起效时间:氯吡格雷的起效时间为 2~8 小时,由肝脏代谢,半衰期为8 小时。

3)功能恢复时间:同阿司匹林类似,血小板正常功能的恢复速度与血小板的更新一致,约 7~10 天。

4)代谢途径:氯吡格雷部分经由肝脏代谢,经CYP2C19 代谢为活性产物。

根据已经鉴定的基因型,CYP2C19 基因通常被归类为超强代谢(*1/*17,*17/*17),快代谢(*1/*1),中等代谢(*1/*2,*1/*3)及弱代谢(*2/*2,*2/*3)。

机能学设计性实验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的影响

机能学设计性实验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的影响
实验目的
L/O/G/O
验证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聚集及抗血栓作用 熟悉血栓的形成因素
研究背景
血栓形成可导 致急性心肌梗死、 中风、肺栓塞等心、 脑、肺循环疾病, 是外科手术中常见 的并发症,也是介 入性血管形成术后 再闭塞的重要因素
血小板活化在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 中占有重要地位, 抗血小板聚集药已 作为常规治疗用于 心脑血管疾病
PGH2 前列环素合成酶 PGI2
(-)
异构酶
还原酶
腺苷酸环化酶
PGE2
PGF2
腺苷酸环化酶
cAMP
cAMP
促进血小板聚集
抑制血小板聚集
实验原理
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 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当心血 管内皮细胞损伤后,内皮下胶原组织暴露,在炎症细胞产 生的趋化、粘附及细胞因子作用下,血小板粘附在破裂处 ,粘附后血小板活化,释放血栓素A2(TXA2)、二磷酸 腺苷(ADP)、凝血酶等,使血小板板聚集,并和凝血终 产物纤维蛋白交联,最终导致血栓形成。在血栓形成过程 中血小板起关键作用,TXA2是活化血小板的重要因素, 通过环氧化酶(COX)抑制剂匹林减少TXA2的合成,发 挥抗血小板作用,从而发挥其抗血栓作用。
实验动物
36只健康家兔1.5~2.5Kg,雌雄不拘。
主要试剂、药品和仪器
仪器: 哺乳类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兔固定台,动脉插 管,细丝线,婴儿称,注射器(5ml,10ml各4支),离 心管,离心机,兔灌胃器,722分光光度计。 试剂和药品: 阿司匹林结晶(临用前以50mmol·L NaCO溶解后再用0.1mol·L HCl 调节 pH 7.0),花生 四烯酸(arachidonie acid,AA),25%乌拉坦溶液, 10mg/L肝素,生理盐水

浅析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药物需要注意的问题

浅析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药物需要注意的问题

浅析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药物需要注意的问题作者:音乐有限阿司匹林是环氧化酶(COX)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cox-1活性而减少TXA2的合成发挥抗血小板凝集作用,从而发挥其抗血栓作用。

CAST试验的Ι级证据和IST试验的II级证据以及诸多的循证医学证据都证明了阿司匹林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AHA卒中专家委员会(1999)、美国胸科医师学会(2001);EUSI(2000)、爱丁堡皇家医师学会(2000)、伦敦皇家医师学会(2000)、南非神经科协会(2000)、苏格兰学院指南(1999)、意大利指南(2000)、血栓兴趣组(2001)等组织,在预防脑卒中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上,全都选择了阿司匹林和部分选择了其他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

现在我国大多医院对高血压、心肌梗塞、心绞痛、糖尿病、脑卒中、缺血性脑梗塞、外周动脉性疾病等疾病,都推荐病人长期使用了小剂量(100mg)的阿司匹林药物来预防血栓的形成。

笔者提出的问题一:对于每个具体的人来说,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同,统一按照100mg的剂量来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是否真的合适?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或许这100mg的剂量是安全有效的。

但是,是否真的安全却没有相关的医疗机或研究机构进行跟踪监测,也没有相关的监测报导。

现在虽然已经有不少医院的医生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将阿司匹林的剂量调整到40mg、50mg、75mg、100mg或改用其他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

但有些医院的医生仍坚持服用小于75mg的剂量有可能没有效果的老看法,仍然推荐病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不要小于75mg。

无论服用多大的剂量的阿司匹林,就是否真的安全问题,笔者查阅了大量的专业医学书籍和资料,都没有详细的和精确的结论,一般都是大概的说有明显的降低死亡率等等。

那么分别服用40mg、50mg、75mg、100mg的阿司匹林后的具体效果到底怎样呢?是不是应该有可靠的数据来做依据支持呢?笔者认为应该有一定的监测数据来支持。

阿司匹林的十大生活妙用

阿司匹林的十大生活妙用
2、治疗昆虫咬伤:被昆虫咬伤的症状是红肿、发痒,有时还伴随一种灼热感。你可以用阿司匹林清除这些恼人的伤口,方法与治疗粉刺一样。不管是被蚊子叮伤还是被蜜蜂蜇伤,阿司匹林都能让伤口逐渐消失。
3、祛污洗手液:如果将柠檬的酸性与阿司匹林的祛污特性结合在一起,你便得到一种效果相当不错的祛污剂,祛除手上的烟渍、咖啡渍和草渍。具体方法是:将几片阿司匹林捣碎而后与柠檬汁混合。一切准备停当之后,你就可以用这种自制祛污洗手液,清除手上不雅观的污渍。
阿司匹林的作用
作为一种药物,阿司匹林的作用当然是治疗疾病。但是,除了治病以外,阿司匹林的作用还有很多种,下面小编就为你一一介绍——
1、治疗粉刺:首先将一片或者两片阿司匹林捣碎,而后加入少量水混合。一切准备妥当后,你就可以把它们敷在粉刺上。两分钟之后,再用水和洁肤液清洗。清洗后,你的粉刺将变得更加干瘪并且以更快的速度从脸上消失。
3、保持插花的新鲜:从花店里买来鲜花后,在花瓶的清水中放入两片阿司匹林,便可保持鲜花常开不败。
4、祛除血渍:将阿司匹林捣碎后用清水调成阿司匹林溶液,之后用该溶液洗衣,衣物上的血渍即可轻松祛除。
5、除老茧:手脚等部位的老茧是不是让你觉得难看,可以用6片阿司匹林捣碎,然后与半匙“清水+柠檬汁”混合,将混合物敷在老茧处,用温热布包好,15分钟后摩擦生茧部位即可轻松除茧。
14、治脚癣:阿司匹林5一10片研成细粉,与具有消炎、脱敏功能的卜药物牙膏5一8克拌匀,装瓶备用。洗净患脚,涂搽自制的阿司匹林 膏,每日1次,一般2次可显效。治疗1一2次末愈者,可继续涂敷。
健康提示:
阿司匹林的作用五花八门,但在使用这种药物前,你最好还是向医生征求一下意见。如果患有哮喘或者对阿司匹林过敏,这种药物势必给你的身体带来更多伤害而不是益处。一旦获得医生同意,你就可以尽情尝试阿司匹林这种[成本友好型]药物的所有奇妙功效。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凝集和血栓的影响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凝集和血栓的影响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凝集和血栓的影响一【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进入现代文明社会,生活富裕后,吃得好、吃得精,营养过剩,活动量减少,从而产生的一些非传染性的流行病。

其中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发病率持久不下,比如说高血压,心脏病,血栓等。

目前对于这些疾病没有根治的手段,但是近期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系统血栓发病有较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另外,青海地处高原,高原病也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

所以研究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一级预防阿司匹林改善生活方降压 降糖 降脂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措施二【依据内容】血栓形成机制和阿司匹林抗血栓机制1.血栓形成机制: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当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后,内皮下胶原组织暴露,在炎症细胞产生的趋化、粘附及细胞因子作用下,血小板粘附在破裂处,粘附后血小板活化,释放血栓素A2(TXA2)、二磷酸腺昔(ADP)、凝血酶等,使血小板板聚集,并和凝血瀑布终产物纤维蛋白交联,最终导致血栓形成。

❶血小板粘附血管内膜粗糙,血小板粘集使局部血流形成漩涡血小板继续粘集形成多数小梁,小梁周围有白细胞粘附2.阿司匹林抗血栓机制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起关键作用,TXA2是活化血小板的重要因素,阿司匹林(Aspirin ,Asp )是环氧化酶(COX )抑制剂,主要通过减少TXA2的合成发挥抗血小板作用,从而发挥其抗血栓作用。

阿司匹林减少TXA2的合成过程是一个涉及多种酶的级联反应。

阿司匹林通过它的乙酸基与含有600个氨基酸的酶活性中心发生不可逆结合(530位的丝氨酸残基),使血小板的环氧化酶(即PG 合成酶)乙酰化,从而抑制了环内过氧化物(前列腺素类化合物)的形成,其中第一步就是抑制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H2(PGH2)。

PGH2是不稳定的中间产物.它至少可产生5种具有不同生物活性的前列腺素类物质其中包括TXA2和前列环素(PGI2)❷小梁间形成纤维素网,网眼中充满红细胞血管腔阻塞,局部血流停滞,停滞之血液凝固四【实验方法】40只健康雄性小鼠❸,体重18~20 g,Asp结晶(临用前以50mmol·L1-Na2CO3溶解后再用0.1mol·L1-HCl pH 7.0),花生四烯酸(AA)实验方法:1.Asp对血栓形成的影响:小鼠20只,随机分成对照、Asp二组,每组10只。

阿司匹林药理学

阿司匹林药理学

不良反应
4. 水杨酸反应:过量(5g/d)可致中毒:头痛、眩 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听力减退,严重者可出 现过度呼吸、酸碱平衡失调,甚至精神错乱。
需立即停药,并施行各种对症治疗,输氧、静滴 碳酸氢钠的葡萄糖生理盐水溶液以纠正酸血症和碱化 尿液促进水杨酸排泄。
不良反应
5. 瑞夷综合征:严重肝损害和脑病。罕见(患病毒感染性发 热的儿童和青少年)。
• 主要用于抗炎和镇痛:因不良反应多,故仅用于其 他药物不能耐受或疗效不显著病例。对风湿、类风 湿关节炎、关节强直性脊椎炎、骨关节炎有效;对 癌性发热及其他不易控制的发热能见效。
不良反应多且严重
- 胃肠道: 厌食、恶心、腹痛、诱发溃疡 - 中 枢: 眩晕、额痛、精神失常 - 血 液: 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再障. - 过敏反应:常见皮疹,严重者哮喘。
6. 对肾脏的影响:对正常肾功能并无明显影响。但在少数人, 即使使用药前肾功能是正常的,也可引起水肿、多尿等肾小 管功能受损的症状。
苯胺类
• 非那西丁(Phenacetin),仅用于复方。 • 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 Tylenol),是非那
西丁的体内活性代谢产物又名扑热息痛,是本类药 的常用药物。
吡唑酮类
包括保泰松(phenylbutazone)及代谢产物羟基保泰 松(oxyphenbutazone)
【体内过程】
口服吸收后,关节组织中保持较高浓度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保泰松抗炎抗风湿作用强而解热镇痛作用较弱,临床 主要用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较大剂量可促进尿酸排泄,用于急性痛风。
痛风饮食主要忌高嘌呤食物(如肉类、海鲜等),抑制 尿酸排泄的食物(如酒精)。

抗血小板和抗血栓作用

抗血小板和抗血栓作用

抗血小板和抗血栓作用
抗血小板和抗血栓作用是指药物能够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凝血过程,
从而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这些药物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脑血
管疾病、肺栓塞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

这些药物
通过不同的机制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

阿司匹林
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减少血小板合成的血栓素A2,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则通过抑制ADP受体,阻止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

这些药物的副作用主要包括胃肠道不适、出血等。

抗血栓药物主要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

这些药物通过不
同的机制抑制凝血过程,从而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肝素和低分子
肝素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阻止凝血过程的进行。

华法林则通过抑
制维生素K的合成,减少凝血因子的合成,从而抑制凝血过程。

这些
药物的副作用主要包括出血、皮肤过敏等。

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例如,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适度的运动、戒烟限酒等都可以降低患
血栓性疾病的风险。

总之,抗血小板和抗血栓作用的药物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同时,改变生活方式也是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阿司匹林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中作用

阿司匹林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中作用

浅议阿司匹林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摘要阿司匹林是目前研究较多的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药物,已经开始被广泛应用在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

可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它的正确用法和某些新的用途,从而影响治疗的效果。

本文就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表达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希望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对临床患者有帮助。

关键词阿司匹林;心脑血管;疾病中图分类号r74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75-2156(2009)04-0037-01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增长迅速,要想逆转心脑血管疾病上升趋势必须做好预防工作。

在药物预防措施中,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均显示出卓越的作用。

为了能更好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我们有必要去认识阿司匹林新的用途。

1 大众所知道的阿司匹林及其普遍用途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又叫乙酰水杨酸,醋柳酸或巴米尔,它是白色的结晶或是结晶性的粉末,无臭或稍带醋酸的臭,有点酸,易溶与乙醇,氯仿或乙醚,微溶于水。

广泛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头痛,以及牙痛,肌肉痛,关节痛,腰痛,月经痛,术后小伤口痛。

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作用较强,能降低发热者的体温,对正常体温几乎无影响,且能缓解症状。

还可减少炎症部位具有痛觉增敏作用的物质一前列腺素的生成,故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对慢性疼痛效果较好。

阿司匹林在抗炎抗风湿的作用也较强,急性风湿热用药后24-48小时即可退热,关节红肿疼痛症状明显减轻。

为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首选药,可迅速缓解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

此外还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病,其有效率达90%以上,粉末外用还可治足癣。

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延长出血时间,防止血栓形成等功能作用。

2 目前国内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状况对阿司匹林的应用已有百余年历史,但直至20世纪60年代后期,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特性才被发现,这一特性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

阿司匹林抗血栓作用的研究进展

阿司匹林抗血栓作用的研究进展

阿司匹林抗血栓作用的研究进展【摘要】:阿司匹林是抗血栓治疗的重要药物,其抗血小板作用在临床上长期应用能够使血管事件的联合终点降低25%。

为做到更合理的使用抗血栓药物,本文对血栓形成的机制及抗血栓药物的作用机制、阿司匹林的抗血栓作用机制、阿司匹林用于抗血栓的用量和其服用的禁忌症、抵抗性做较为全面的说明,对阿司匹林在抗血栓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阿司匹林抗血栓进展血管疾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因血栓发生部位的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一处血管发生血管事件,意味着其他血管发生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加。

据统计[1],由动脉血栓形成导致的死亡占人群总死亡的28.7%,主要死于冠状动脉事件和脑动脉事件,其次为其他外周血管病;也可有两处、甚至三处血管病变共存。

血管事件发生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首要启动环节是血小板激活。

因此抗血小板治疗对于预防血管事件发生至关重要。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2004年公布的“抗血小板制剂应用专家共识”报告指出,抗血小板长期治疗能够使血管事件的联合终点降低25%,并推荐阿司匹林用于预防性抗血小板治疗中。

为做到更合理的使用抗血栓药物,本文对阿司匹林在抗血栓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

一、血栓的形成机制及抗血栓药物的作用机制1、血栓的形成机制按照1856 年Virchow 血栓形成理论,血管因素、血液理化性质改变、血流的改变与血栓形成有关。

动脉血栓栓塞的起始病因是动脉受损或粥样硬化,斑块破溃引起血小板粘附聚集进而启动凝血过程。

在斑块未破溃之前不易形成血栓,一旦动脉血栓形成即可出现缺血和坏死。

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淤血和高凝,分为获得性易栓症和遗传性易栓症。

血管壁大多无明显病变,由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 等刺激血小板、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微颗粒,与组织因子结合,并与凝血因子Ⅶ结合,从启动凝血过程。

主要表现为水肿和远端的栓塞[2]。

微血管血栓形成主要由细菌内毒素、促凝物质、血小板增多症等引起。

阿司匹林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阿司匹林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论文题目:阿司匹林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专业班级: 15级药学(本科)学号:姓名:联系方式:word版本.目录摘要 2引言 3 正文 4 1 绪论 (4)1.1血液疾病的简介 41.2阿司匹林的研究现状 42 阿司匹林常见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5)2.1阿司匹林解热抗炎的作用机制52.2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作用机制 53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的评价 6 3.1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的局限性 63.2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的优势 (6)4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的相关问题 (7)4.1对胃肠道的损害 (7)4.2引起哮喘疾病 (7)4.3阿司匹林的抵抗作用 (7)5结论 (8)参考文献 (9)致 (10)word版本.摘要目的: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证明,血小板的粘附,聚集以及从而引发的血栓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梗死的一个重要的发病机制。

治疗抗心肌缺血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便是抗血小板的治疗。

大约上世纪70年代,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作用被研究发现。

经过临床医学的研究统计以及循证医学的大量证据表明,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据相关统计表明,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脑血管意外事件的机率。

对于抗血小板的作用阿司匹林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方法:本文经过查阅相关文献,将对阿司匹林目前的主要临床应用以及作用机制进行总结综述,以更好的发挥阿司匹林的药物价值,提供个性化,规化的治疗抗血小板的措施,为临床治疗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机制ABSTRACT: Objectiv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ine, it has been shown that platelet adhesion, aggregation, and consequent thrombosis is an important pathogenesis of unstable angina an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treatment of anti-myocardial ischemia is antiplatelet therapy. In the 1970s, the role of aspirin antiplatelet was studied. A large amount of evidence from clinical medicine research and evidence-based medicine has shown that aspirin ha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statistics show that aspiri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probability. The role of antiplatelet aspirin has been decades of history. Methods:This article will summarize the main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mechanism of aspirin in order to better play the drug value of aspirin, to provide personalized, standardized treatment of antiplatelet measure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to play a greater role.KEY WORDS:aspirin; antiplatelet; mechanism of actionword版本.word版本.引言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应用距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阿司匹林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前4世纪希波格拉底时期,人们治疗头痛的方法为将柳树叶进行熬煮。

浅谈阿司匹林的药物相互作用与临床应用新途径

浅谈阿司匹林的药物相互作用与临床应用新途径

浅谈阿司匹林的药物相互作用与临床应用新途径阿司匹林作为临床上一类应用较为广泛的药物,可通过有效抑制患者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达到解热、镇痛、消炎及抗风湿的目的,且常与其他药物进行联合应用,以达到更加确切的临床效果。

现笔者通过总结与分析阿司匹林的药物相互作用与临床应用新途径,旨在为临床医疗工作者提高可靠的理论依据,提升治愈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标签:阿司匹林;药物相互作用;新途径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时间较长且较为广泛,以其强大的镇痛及退热作用被临床工作者及患者所接受认可[1]。

目前,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阿司匹林的应用已不仅局限于传统的镇痛及退热功效上,其新用途越来越多,且可有效防止及治疗多种疾病。

现笔者将阿司匹林的药物相互作用及臨床应用的新途径进行分析与总结,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阿司匹林的药物相互作用1.1阿司匹林与硝苯毗啶阿司匹林可通过抑制环化加氧酶的作用,起到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的作用,常用来预防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等病症,但临床效果较为一般。

而阿司匹林与硝苯毗啶联合应用后,能够显著加强阿司匹林原有的药物效用,且并发症较少。

1.2阿司匹林与维拉帕米阿司匹林与维拉帕米在对抗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同等作用的药物作用,不仅能够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目的,且可有效改善心血管的功能,临床疗效较为显著。

不但减少了阿司匹林的用量,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良反应,提升安全性[2]。

1.3阿司匹林与异烟肼因阿司匹林作为一类强效的酯化剂,将其与异烟肼合用后可导致后者灭活,导致生物利用度明显较低,延长了生物半衰期,减慢了药物吸收与排泄的速度,从而降低了临床疗效。

因此,目前在临床工作中不宜将二者进行联合应用。

1.4阿司匹林与甲氨蝶呤目前临床上常用来治疗肿瘤等疾病的药物即为甲氨蝶呤,其作为一类叶酸拮抗剂,在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后,不但可减少甲氨蝶呤与蛋白结合的数量,甚至减缓其在肾内的代谢速率,导致其在肾内大量积聚,引起急性肾衰竭,危害了患者的生命[3]。

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二》知识点阿司匹林

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二》知识点阿司匹林

2016年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二》知识点:阿司匹林来源:文都教育阿司匹林属于非甾体抗炎药,非甾体抗炎药是历年执业药师考试的必考,其中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作用机制及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考试重点,童鞋们应熟练掌握。

阿司匹林发挥药理作用是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中的环氧酶,使前列腺素合成减少,产生解热、镇痛、抗炎作用。

一、药理作用解热作用:可能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此种中枢性作用可能与前列腺素在下视丘的合成受到抑制有关。

阿司匹林可降低发热者体温,对正常人不影响。

2.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而产生的,属于外周性镇痛药。

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可能作用于下视丘)的可能性。

3.消炎作用:大剂量的阿斯频临可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而起消炎作用,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活力等也可能与其有关;4.抗风湿作用:该品抗风湿的机制,除解热、镇痛作用外,主要在于消炎作用;5.对血栓形成作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环氧酶,减少血栓素的合成,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此作用为不可逆性。

二、临床应用1.镇痛、解热:可缓解轻中度疼痛,作用较强,如牙痛、头痛、月经痛、肌肉痛及神经痛,也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等退热。

2.抗炎、抗风湿:大剂量时抗炎抗风湿,为治疗风湿热的首选药物。

本品不能去除风湿的基本病理改变,也不能预防心脏损害及其他并发症。

3.抗血栓:由于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用于预防短暂性大脑缺血性发作、心肌梗死、心房纤颤、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

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三、不良反应1.胃肠道反应:最常见,口服阿司匹林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可引起上腹部不适、消化不良、厌食、恶心、呕吐等,大剂量可引起糜烂性胃炎、溃疡及出血。

抗凝药物

抗凝药物

抗凝药物一、抗血小板药物1、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栓:本品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可防止血栓形成,临床用于预防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

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良反应:长期大量用药(如治疗风湿热)、尤其当药物血浓度>200μg/ml时较易出现不良反应。

血药浓度愈高,不良反应愈明显。

1.较常见的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由于本品对胃粘膜的直接刺激引起)等胃肠道反应(发生率3%~9%),停药后多可消失。

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可有胃肠道出血或溃疡。

2.中枢神经:出现可逆性耳鸣、听力下降,多在服用一定疗程,血药浓度达200-300μg/L 后出现。

3.过敏反应:出现于0.2%的病人,表现为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或休克。

多为易感者,服药后迅速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可致死亡,称为阿司匹林哮喘。

有的是阿司匹林过敏、哮喘和鼻息肉三联征,往往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4.肝、肾功能损害,与剂量大小有关,尤其是剂量过大使血药浓度达250μg/ml时易发生。

损害均是可逆性的,停药后可恢复。

但有引起肾乳头坏死的报道。

禁忌:(1)对本品过敏者禁用;(2)下列情况应禁用:①活动性溃疡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②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症;③有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史者,尤其是出现哮喘、神经血管性水肿或休克者。

2、氯吡格雷、波利维:适应症:氯吡格雷用于以下患者的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事件:·心肌梗死患者(从几天到小于35天)、缺血性卒中患者(从7天到小于6个月)或确诊外周动脉性疾病的患者。

·不良反应: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异常胃肠道系统异常:腹泻、腹痛和消化不良二、抗凝血药:1、低分子量肝素钠注射液:适应症:- 2000 AXa IU 和4000 AXa IU注射液:预防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预防静脉内血栓形成) ,特别是与骨科或普外手术有关的血栓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xpected results
• 服M—ASP前血栓指数Q值、小板聚集 率与服药后3~6个月比较血栓指数Q 值、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
Conclusion
小抗小 抗剂血血剂量小栓量阿板形有司疗成明匹效的显林显作的在著用抗心。血脑小血板管聚疾集病与中
References
• 1 李家增.抗血小板药的临床应用[J]中国处方药,005, (6)2
• 仪器 CAST—I型体外血栓模拟仪,MG型 血小板聚集仪, TX—A型天平称
• 一般资料 选取符合如下条件的心脑血 管疾病患者160 例。无应用 ASP 禁忌证, 用药前测定血小板聚集率> 50 %者为入选 条件。
• 服用指征 M—ASP:10mg/片;安慰剂: 相当于l0mg/片
M— ASP大小 M—ASP服用指征:男性, 血栓指数Q值<I5、15~20、21~30、3I~40 、>40患者.每天餐后分别服用10、20、30 、40、50mg;女性,血栓指数Q值8~l6者 .每天餐后服用10mg,余同男性。
血小板活化聚集
花生四烯酸 环氧化酶
PGG2
(-) 阿司匹林
TXA2 血栓烷合成酶
PGH2 前列环素合成酶 PGI2
(-)
异构酶
还原酶

腺苷酸环化酶
PGE2
PGF2
腺苷酸环化酶
cAMP
cAMP
促进血小板聚集
抑制血小板聚集
研究和开发 疗效好,新 型的抗血栓 药物是当代 医药界的重 要任务之一
阿司 匹林
血栓形成是血液在流动状态下, 止血机制过度 激活的一种病理性结局, 是血小板、 白细胞、 内皮细胞等多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而血小 板的活化和聚集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
用电刺激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 其原理是损伤 动脉内皮, 导致其功能紊乱, 激活白细胞和血 小板, 引起血小板聚集, 形成混合型血栓, 此模 型重复性好, 误差小, 与人体动脉血栓相似。

血栓湿重(mg)
临床试验
• 2 血小板聚集率(PAG);用)0.2ml枸橼酸 钠加静脉血1.8ml混匀。500r/min分离血 小板层,用血小板聚集仪和花生四烯酸( AA)诱导剂测其1min和最大聚集率。
• 3 统计学处理将服用M-ASP和安慰剂前后3 、6个月的各项指标作配对比较t检验,并计 算x ±s值。
L/O/G/O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及 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Background
血栓形成可导 致急性心肌梗死、 中风、肺栓塞等心、 脑、肺循环疾病, 是外科手术中常见 的并发症,也是介 入性血管形成术后 再闭塞的重要因素
血小板活化在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 中占有重要地位, 抗血小板聚集药已 作为常规治疗用于 心脑血管疾病
• 4 包承鑫. 抗血小板药物研究某些进展[J ]. 中华血液病学 杂志, 1990, 11 (10) : 553.
• 5 忻伟均. 阿司匹林每日10mg 治疗脑缺血[J ] . 新药与临 床. 1993 ,3(12) :69~71
• 6 杨荫中译.话量阿斯匹林对壶小板聚集和血栓素生成抑 毒I的悻外观察.医学生物物理学,1992 4~4.
血小板聚集体内试验
• 健康家兔40只, 随机分成4组, 每组10只。A 组: 0.19 % NS 作为空白对照组; B-D组:10、20和30 mg/kgASP组。
• 给药前取血1次, 然后按上述分组分别沿兔耳缘静 脉给药后, 分别于30、60、120 和180 min取血。 各时间点所取血液用3.5mg/mL肝素抗凝(血与抗凝 剂的体积比为9: 1),收集于塑料离心管中, 以 900×g离心9min, 取上层液即为富血小板血浆 (platelet-rich plasma, PRP),剩余血液继以 25000×g离心10 min取上层液得贫血小板血浆 (platelet-poor plasma PPP)。
作为预防血栓 性疾病一线用 药。选用何种 剂量较为合适, 一直是临床争 论的问题。
Purpose
验证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聚集及抗血栓作用 探讨阿司匹林的临床治疗量,指导临床用药
Reagents and Instrument
阿司匹林( aspirin, ASP) 结晶 花生四烯酸( arachidonicacid, AA ) 血小板活化因子( 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 腺苷二磷酸( adenosine diphos2phate, ADP) 戊巴比妥钠
L/O/G/O
Thank You!
三道电子刺激器,超声血液流量计,四道血 液凝聚仪,离心机
电刺激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
• 雄性SD大鼠40只, 随机分成4组, 每组10只。A 组: 0.19 % NS 作为空白对照组; B-D组:10、20和30 mg/kgASP组。
• 大鼠用30mg/kg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后,上述 各组份均以0.11mL/100g体重大鼠股静脉注射.给 药后15min,分离大鼠左颈总动脉, 置两根银制电 极,超声探针置远心端, 用电刺激器以115mA的直 流连续刺激大鼠颈动脉7min, 用超声血流量仪记 录血栓形成时间(即从刺激开始至颈动脉血流量为 “零”的时间, occlusion time, OT)。观察刺激 开始后60min内的血流量变化, 如血管仍未栓塞, 则以60min作为最大OT。
• 2 血小板聚集率是间接反应血小板代谢所 产生的TXA2的含量与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及 关联度。血栓形成是反映血液在循环中由 血管壁、血小板、血细胞、纤维蛋白原及 各种凝血因子在流体效应尤其是在TXA2 作 用下所形成的病理性塞子以及其危险性。 二者在临床和实验中都呈正相关。
Materials and methods
临床试验
1、血栓指数Q值:餐后2h用一次性注射器自 静脉取血l ml注入硅化硅胶管内,置CAST 一I型血栓仪(37℃)。自控旋转8min后止。 将血栓平铺在滤纸上,测其长度(mm)。再 用滤纸吸干水分(以栓体在滤纸上无渗透为 准)。用TX—A型天平称重量(mg)。
血栓指数Q值

血栓长(mm) 2
AA
30 60 120 180
(min)
PAF
30 60 120 180
(min)
B组
C组
D组
临床试验设计
• 1 人体内血栓形成很难直接观察到, 从而给血栓及 抗血栓的研究和疾病的防治带来困难。通过模拟血 栓状况来判断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期间患者体内血栓 形成与栓塞程度, 以此来预测心脑血管疾病前期(潜 伏期) 体内隐性血栓的存在和发展, 其临床意义是十 分明显的。本实验用CAST仪形成的体外血栓与体 内血栓有十分相似的结构, 可分为头体尾三部分。 血栓指数Q值下降是因为小剂量阿司匹林使血小板 内血栓素(TXA2)的生成减少,从而抗血栓形成。
aspirin
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 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 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 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 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 制剂。在体内具有抗血栓的作 用,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 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临床 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 作。
➢AA 途径 ➢ADP途径 ➢PAF途径
小剂量阿司匹林能明显延长电刺激大鼠颈动脉血栓
形成时间, 从而说明其有较强的抗动脉血栓形成作用.
• 在正常的循环血液中, 血小板处于静息状态, 而在某些生理或病理状态下, 血小板可以被 激活。
• 血小板激活是指血小板在刺激物(诱导剂) 作 用下发生的各种改变, 如变形、粘附和聚集 等, 其中血小板的活化聚集是血小板的重要 改变形式。
• 2 BORN G V R1Aggregation of blood p latelets by adeno2 sine diphosphate and its reversal [ J ] 1 Nature, 1962,194 (6) : 927 - 929
• 3糜贤凤,闭雄杰,蒋红,等.阿司匹林与血小板抑制关系的临 床研究。临床血液学杂志,1998,11:60-63.
Results
ASP对电刺激大鼠颈总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 x ±s n = 10)
组别
对照A组
剂量( g·kg-1)
OT(min)
B组
C组
D组
ASP对ADP、AA、PAF诱导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x ±s, n =10)组别剂量最大聚集率
对照组
(g·kg-1)
ADP
30 60 120 180
(min)
• 实验过程中, PRP中的血小板数应控制在约5 ×108 cell / mL。按Born比浊法进行血小板聚集 性测定, 用PPP 300μL 调零, 于比浊管中加入 PRP 300μL,分别加入3 种诱导剂:AA终浓度0.35 mmol/L, ADP终浓度3μmol/L,PAF终浓度 7.2nmol/L, 并记录300s内最大聚集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