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全副人生是仁爱的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儒学之仁 (1)

(一)儒学思想 (1)

(二)仁的概念 (2)

(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仁的追求 (3)

(一)杜甫的仁爱之心 (3)

1、成长经历 (3)

2、思想构成 (4)

(二)杜甫诗作体现的仁爱之心 (5)

1、状写家人生活,表现亲情之爱。 (5)

2、知己朋友咏怀,表现友情之爱 (6)

3、关注百姓疾苦,抨击统治阶级的奢靡生活 (7)

三.杜甫所达到的仁爱境界对后世的影响 (7)

(一)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备受推崇。 (7)

(二)悲悯的精神令人感动 (8)

xx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杜甫——全副人生是仁爱的境界

作者

摘要: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一个存在,他的儒学修养让人感怀,他创作的诗歌经久不衰,他的仁爱精神更是长久地屹立于中国文化之中,给我们长久的感动。杜甫一生表现出来的仁爱精神,超越了自我,博大深厚,体现了儒家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价值追求。尽管世殊时异,“诗圣”杜甫的仁爱情怀仍然具有不可磨灭的现实意义。从杜甫一生的经历以及所接触的儒释道三家文化的角度尝试解读其仁爱的境界,通过杜甫的诗歌,感受杜甫悲悯天下、心系苍生的情怀,让我们在时隔近三千年的今天再来体味杜甫的音容笑貌、性情思想,在“仁爱”主导之下感悟杜甫思想的厚重与博大,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杜甫诗歌仁爱境界

一、儒学之仁

(一)儒学思想

儒学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儒学思想首先由孔子创立,经过封建社会的历代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它的内涵十分丰富,讲究“仁义礼智信”。在个人追求上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基本的就是“仁”“礼”“中庸”。“仁”是做人内在的高尚道德修养,外在的高尚道德标准。“礼”指的是尊卑有序,要严格按照社会等级、名分与礼仪制度来做好自己的事情,是举行社会各项活动和约束人们外部行为的制度规范。“中庸”即将“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准则并表现在行为处事上。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就是以高尚的道德修养、规范的社会制度来处理自我追求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二)仁的概念

孔子提出“仁”的思想,主张恢复周礼,讲究尊卑有序,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在儒家思想之中,“仁”是对其思想灵魂的概括,

杜甫——全副人生是仁爱的境界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也是儒学主张的伦理原则,“泛爱众而亲仁”,认为人贵有“恻隐之心”。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道德原则,也是人们处理各种道德关系,进行利益关系调整的根本准则,贯穿于儒家伦理思想的全部内容之中。在儒家看来,“仁”是人的本质,表现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中即是人与自然本质上是和谐统一的,而人贵为“天地之心”,有仁义道德的伦理观念,与其他动物相区别。孟子还提出“人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还认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仁爱是儒家推崇的价值观,表现在君子在面对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以及处理人类社会中与他人关系时呈现的境界。

(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仁的追求

中国最早的知识分子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的“士”,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分子形成了独特的品质并且影响深远。孔子认为士应该是“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而在儒家思想浸润之下的知识分子也是深刻领悟了儒学的精髓,将“仁爱”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作为从自我出发的人格追求,无论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抱负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不体现出知识分子对于黎明百姓的关注,对天下苍生的仁爱。所谓“内圣外王”,即强调知识分子内在的主观伦理修养,将仁爱贯彻到自己的思想之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来修身立道。儒学思想主张人要积极地入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即使身处低位,处境潦倒,也要心忧苍生,“位卑未敢忘国忧”。仁者爱人,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秉承如一的价值观。

二、杜甫其人其诗

(一)杜甫的仁爱之心

1、成长经历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杜甫对后人影响深远,被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一代诗人出生与一个北方的大士族家庭,祖父是著名诗人杜审言,杜甫家学渊源,深受儒学思想的滋养,“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立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

1

xx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风俗淳”的崇高志向。

然而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唐玄宗后期沉溺声色,挥霍无度,很少过问超正,朝廷大权落入李林甫和杨国忠手中,奸佞当道,朝廷内部分崩离析,百姓遭到盘剥,在755年爆发了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生灵涂炭,大半个中国疮痍满目。杜甫正是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在他到长安应试的十载生涯中,历尽人生的辛酸,他看到了黎民的疾苦,关心国家的安危,作为一名从奉儒守素的家庭中走出来的知识分子,杜甫具有强烈的忠君思想与仁民爱物的意识,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他吟咏了许多现实主义诗篇,体现了他的仁爱精神。

2、思想构成

中国的文学创作与儒释道三家思想是分不开的,在杜甫的一生之中,儒释道三家也对他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儒家思想是杜甫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这对杜甫的诗歌创作具有重要影响。“诗言情”,杜甫的诗作大多是现实主义诗歌,内容多是表现对祖国的发自肺腑的热爱,对黎民百姓穷苦生活的同情以及对于理想和自由的追求。作为旧时代的文人,杜甫的儒学修养非比寻常,儒家的仁爱思想,兼济天下的价值追求给他坎坷的一生罩上了一层理想主义的光芒,杜甫所恪守的舍生取义思想和“平天下,济苍生”的政治追求早就化为了他的血肉,外化为对天下苍生的由衷关怀。诗人自己生活穷困潦倒,他依然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黎明百姓发自内心的同情,这正是仁爱思想的体现。无论诗人是“穷”还是“达”,他都为处在灾难中的百姓洒下了真情的眼泪,依然保存解民于倒悬,救苍生于水火的政治理想。然而奸臣当道,他的愿望并没有实现,壮志难酬之感油然而生,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一个野字可以看出诗人对自己流落驱驰的愤懑与自嘲,老庄思想也影响到了杜甫的诗歌创作,给杜甫的诗作增添了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如“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佛学思想也对杜甫的人生之路和诗歌创作具有较大的影响。佛教主张慈悲之心这与儒家的仁者爱人,济天下苍生以及道家的恻隐之心可谓是殊途同归,杜甫忧国忧民却又颠沛流离,壮志难酬,儒家的积极进取已不可得,从而顺其自然,回到追求仁爱的独善其身境界之中,这在杜诗中也有体现,如“空余见佛尊”“不复知天大”等诗句既有佛境的描述又有诗意与哲理。然而尽管杜甫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在他的骨子里还是积极进取,济天下苍生的儒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