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课认识光(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第一课认识光(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https://img.taocdn.com/s3/m/5117df64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a0.png)
第1课认识光【学习目标】1、认识光源,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知道什么是光污染,了解怎样防止光污染。
知道光是一种自然界中存在的能量形式。
2、能对光的传播方式作出假设性解释,能够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
3、尊重证据,不迷信权威,愿意合作与交流,乐意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光的现象4、了解光沿直线传播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重点】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知道光是一种自然界中存在的能量形式。
【学习难点】能对光的传播方式作出假设性解释。
【课时安排】1课时【导学过程】一、教材助读1、光源:指()物体,如:()、()和()等人造光源有哪些?自然光源有哪些?2、下列图片的光来自哪里,哪些是光源?3、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4、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5、怎样防治光污染?二、探究任务1、任务一:识别手头材料中的光源先找出本组实验器材中的光源,然后再讨论是人造光源还是自然光源。
结论:(1)光源:()(2)光源的特点:()2、任务二:做一下小孔成像实验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1、先将实验器材按()顺序排好2、然后多次调整光源,小孔和光屏的距离,观察小孔成像的特点3、最后记录数据,并得出结论。
结论:小孔成像的特点:( )【反馈练习】一、选择题1、《猴子捞月》说的是猴子看到河中有个月亮,以为月亮掉水里了,于是设法把它捞上来。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水中的月亮是光源B、天上的月亮是光源C、月亮不是光源2、暗室中看不见物体,是因为()A、暗室里没有光源B、眼睛在暗室中的适应能力差C、没有物体二、填空题1、通常我们把哪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2、()是最重要的光源。
3、光源的特征是()且()。
4、人眼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
5、人们为了保证在黑暗环境中能够顺利看清东西,发明了()。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新版)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a22a33b8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42.png)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新版)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共有6个单元,分别为:1.季节变化2.植物的生长3.动物的生长和变化4.物质的变化5.太阳系和地球6.生态环境通过学习以上6个单元内容,孩子们可以对自然科学的一些基本知识有所了解,拓宽视野,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2. 教材特点《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来讲解知识,让孩子们更加生动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同时,教材还设计了大量实验和活动,让孩子们能够在实践中学习、探究,提高实验设计和科学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了解季节变化、植物、动物、物质、太阳系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通过实验与活动,提高对科学实验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2. 教育与思想1.关注并尊重自然,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勇于探究、敢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季节变化、植物、动物、物质、太阳系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实验的设计和实践能力。
2. 教学难点1.物质的变化的概念和表达方法。
2.太阳系的组成和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 第一单元《季节变化》教学内容1.季节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2.季节变化对人类、动植物的影响。
教学方法1.通过观察季节变化的现象,引导孩子们感知季节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2.利用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等辅助资料,让孩子们更加生动形象地了解季节变化的影响。
2. 第二单元《植物的生长》教学内容1.植物的生长需要光、水、温度等条件。
2.植物的生长过程。
教学方法1.利用实验,让孩子们亲身探究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2.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分析植物的生长特点和规律。
3. 第三单元《动物的生长和变化》教学内容1.动物的生长需要食物、水、空气等条件。
2.动物的各种变化过程。
教学方法1.利用实验和模型,让孩子们了解各种动物的生长和变化过程。
2.通过观察和分析,让孩子们探索动物的生长和变化规律。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81617d3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b2.png)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形式科学是先验的学科,因此,对于它们是否真正构成一门科学存在分歧。
然而,形式科学在阅历科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青岛版小学科学五班级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班级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沟通结果和想法。
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教学重点】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教学难点】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教学准备】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
老师演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或录象、介绍实验操作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1、下雨是一种常常发生的天气现象。
下雨时,雨水降落到土地上。
雨水会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雨水会发生什么变化?2、学生讨论沟通。
3、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些问题。
二、雨如何影响土地1、我们先来看两幅图。
(出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你能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吗?你平时看到过类似的景象吗?你认为出现这样的景象的原因是什么呢?2、模拟实验:下雨。
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明白实验器材所代表的含义。
老师课件出示介绍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学生观看学习。
学生分组实验。
要求:实验前仔细观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态;实验时注意观察“降雨”过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径流”的情况,并做记录;实验后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小组沟通、汇报。
3、小结、拓展。
雨水会不会影响土地?老师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并思考:斜坡上的这许多小细沟是怎样来的,这许多小细沟中汇集的水流又会怎样改变地形。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429456af7fd5360cbb1adb11.png)
第一课地球内部有什么教学目标:1 、熊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讨结果;能够按照数据,对地球内部各层厚度作出合理的解释;能够按照火山和地震的现象对地球内部情况作出解释;能够查找有关地球内部的资料。
2 、知道地球内部份为地壳、地幔、地核;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知道科学研究中可以用模型方式来解决问题。
3 、体会科学研究中成立模型的意义;体验探讨地球的乐趣。
教学准备:有关地球内部情况的资料(图片、课件、视频图像);熟鸡蛋、三种颜色的橡皮泥、搜集的资料。
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1 .谈话:上堂课咱们了解了美丽的地球表面有山有水,风光无穷,那么地球内部有什么呢?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一路来探讨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二、探讨活动活动一:猜想地球内部有什么谈话:按照你的知识经验,同窗们猜想一下地球内部有什么?学生猜想。
(石油、矿产、水)看来大家知道的还真很多,老师这里有一些关于地球内部的录像想不想看?(教师播纵火山、地震的录像资料。
)提问:看了适才的录像,你以为这些现象的产生能告知咱们什么呢?你以为地震发生时、火山喷发的时候有什么特征?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这些事实说明地球内部并非像表面看到的一样安静,不时刻刻都在不断地运动,正是这样缓慢地运动造成了火山和地震。
而且咱们从这些现象里还可以知道地球内部的温度是很高的,连岩石都成了液体形态的岩浆了。
活动二:人们是如何了解地球内部的谈话:咱们如何才能知道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学生:通过钻探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特点,你怎么知道?--你还知道科学家通过地震波、磁力等信息来探知地球内部情况,看来查资料能帮咱们了解很多科学知识。
)活动三:熟悉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1 .谈话:科学家通过这么多方式了解地球内部特点,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课前同窗们都搜集了好多关于地球内部特点的资料,想不想和大家一路分享一下,(想)首先在小组内把你们搜集的材料整理一下,过一会在班上交流一下,(学生小组内整理资料,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愿意起来和大家交流一下:2 .学生汇报。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我们的呼吸》教案5篇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我们的呼吸》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7e24f28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fe.png)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我们的呼吸》教案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我们的呼吸》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的呼吸器官和呼吸的作用;2. 掌握呼吸过程中空气在身体内发生的变化;3. 提高学生对健康呼吸习惯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教学重点:1. 人类的呼吸器官和呼吸的作用;2. 呼吸过程中空气在身体内发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呼吸过程中空气在身体内发生的变化的理解;2. 学生对健康呼吸习惯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的提高。
教学准备:1. 课本《我们的呼吸》;2. 幻灯片或其他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呼吸问题的思考。
例如,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呼吸吗?我们的身体是如何进行呼吸的呢?Step 2 呈现(15分钟)呈现课本内容,让学生了解人类的呼吸器官和呼吸的作用。
通过幻灯片或其他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发现并讨论课本中的知识点。
Step 3 讲解和讨论(15分钟)讲解呼吸过程中空气在身体内发生的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在吸气和呼气时胸部、腹部的变化。
解释胸部和腹部的运动是怎么样帮助我们进行呼吸的。
Step 4 操作实验(2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实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呼吸过程中空气在身体内的变化。
例如,可以让学生用气球模拟肺部,通过充气和放气的实验,观察气球的变化,加深对呼吸过程的理解。
Step 5 小结(5分钟)通过问答方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回顾学习要点和重点,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Step 6 拓展延伸(10分钟)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拓展,可以让学生口述图画、问题回答等方式,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Step 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如完成课后练习或写一篇小作文等,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上就是一节关于《我们的呼吸》的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我们的呼吸》教案精选5篇(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种类和特点。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https://img.taocdn.com/s3/m/042ea658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94.png)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科学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和教学重点;2. 掌握适合五年级学生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3.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4.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1. 第一单元:生物世界- 探究生物的特征和分类方法;- 了解植物的特征和生长过程;- 认识动物的特征和饲养条件;- 复习植物的传播方式。
- 体验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2. 第二单元:科学探究- 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 了解空气的特性、组成和运动;- 通过实验探究光的传播和反射规律。
- 体验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思考能力。
3. 第三单元:地球与太阳系- 了解地球的位置和形状;- 探索地球的运动原理;- 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了解地球的影子和昼夜变化;- 体验太阳系的探索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4. 第四单元:物体的性质和变化- 了解物体的性质和分类方法;- 学习物体的热传导和热膨胀;- 了解物体的密度和浮力;- 探索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变化过程;- 进行物质变化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科学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和教学重点,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 分单元教学:根据教材的顺序,逐单元进行教学。
每个单元包括讲授、示范实验、合作探究和小结等环节。
a. 讲授环节:通过教师的讲解、举例和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概念。
重点解释重要的概念和原理,并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b. 示范实验:教师进行示范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的视觉和操作体验,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c.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探究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和总结。
五年级科学上册 科学全册备课教案 青岛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 科学全册备课教案 青岛版](https://img.taocdn.com/s3/m/ea4fa65a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a0.png)
五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全册备课教案青岛版教案内容:一、课题: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知道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物质性质的分类。
2. 物质变化的判断。
教学难点:1. 物质性质与变化的关系。
2. 实验操作技巧的掌握。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滴管、镊子等。
2. 实验药品:水、盐、糖、醋、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 讲解:讲解物质的性质,如固态、液态、气态等,以及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如融化、沸腾、溶解等。
3.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如盐在水中的溶解、醋与石灰水的反应等。
5. 练习: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课题:生物的分类与特征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分类方法,知道不同类别生物的特征。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生物分类的方法。
2. 不同类别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1. 生物分类体系的掌握。
2. 生物特征的分析。
教学准备:1. 图片资料:各类生物的图片。
2. 实验器材:显微镜、生物标本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生物分类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生物分类的方法,如形态分类、遗传分类等,以及各类生物的特征。
3. 实验:使用显微镜观察生物标本,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物的特征。
5. 练习: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题:地球与宇宙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结构,知道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地球的结构。
2. 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地球内部结构的掌握。
2. 宇宙观念的培养。
教学准备:1. 图片资料:地球结构示意图、宇宙星空图等。
2. 教学器材:地球仪、模型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外观,激发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好奇心。
全册(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全册(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https://img.taocdn.com/s3/m/c040a392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eb.png)
全册(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第1课】科学实验初识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步骤;
2.了解实验仪器的基本分类和使用方法;
3.能够进行简单的观察、记录和推理实验。
【教学重点】
1.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步骤;
2.了解实验仪器的基本分类和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1.能够进行简单的观察、记录和推理实验。
【教学准备】
1.显微镜、草图纸、比色卡、显色管、试管及支架等实验仪器;
2.小提琴、琵琶、吉他等乐器;
3.玩具汽车、滑步车等运动器具;
4.编写实验步骤和记录实验结果的教学材料;
5.实验课件及相关视频资料。
【学习活动】
1.课前小组讨论,了解学生的基本实验认知和兴趣。
2.以不同实验方式进行实验体验与思考,利用不同实验器材、
不同实验方式进行实验,体验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师生交流总结,通过总结发现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实验偏差的原因。
【教学扩展】
1.激发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并在学科中融入实验探究的议题。
2.在小组内,推进学生尝试自由探究、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自行发现、解决问题。
【教学评价】
1.通过小组讨论、实验体验与思考、师生交流总结等环节,了解学生学习兴趣和知识点理解情况。
2.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协作能力、实验记录、数据处理等方面进行考核。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及教案(全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及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fcdb381389eb172dec63b7c3.png)
全册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声音的秘密》、《秋冬星空》、《生活中的材料》、《水循环》、《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
本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以地球内外的不断运动变化、声音的秘密、神秘的秋冬星空、生活中离不开的各种材料、水循环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重点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各单元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基础性的、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
《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单元,以学生对地球表面的认识以及对火山、地震现象的了解为主要内容,以“解暗箱”为主要探究方式,引导学生经历由表象推测事物内部变化规律的科学探究方法;《声音的秘密》单元,学生熟悉的声音为探究主题,在内容设置上突出“做”科学的特点,强调体验式、发现式的科学探究方法;《秋冬星空》将星空作为学生长期观察探究的目标,让学生重点研究秋冬星空的显著特征,侧重于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观察结果,对星空的变化进行预测。
《生活中的材料》以学生熟知的“常见材料”为研究目标,培养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自行选择问题”、“自行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并让学生在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体验试验方法的合理性、实验过程的严谨性、实验材料的多样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水循环》单元从学生熟悉的蒸发、沸腾等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探究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认识水在自然界循环变化的内在联系;《研究与实践》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和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具有简单联系的具体问题,通过各专题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问题,关注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撰写考察报告”的能力及认真细致、善于思考、善于动手实践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新版)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7ccf6d71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07.png)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新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掌握以下知识:•了解什么是生物•掌握人体的构造及人体的各种器官的功能•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和化学能的转化•了解地球的构成及其运动规律•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听觉的基本原理2.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掌握以下技能:•能够自主探究和解答生物与环境关系的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人体的构造及器官功能•能够通过多种实验方法了解物质变化和化学能的转化•能够探究地球的构成及其运动规律•能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听觉的基本原理,发现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培养以下情感:•通过学习了解生物、化学、地理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热爱和好奇心,加深对科学的认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动手实验的兴趣和能力•通过小组探究、合作、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生物与环境学习内容:1.生物的种类及其特征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3.生态平衡的意义学习重点:1.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2.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3.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学习难点:1.探究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了解污染对环境的破坏及安全、环保的重要性2.人体及生命活动学习内容:1.人体的构造及各个器官的功能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及表现形式学习重点:1.掌握人体各个器官的名称及其功能2.了解人体各个器官的相互关系3.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学习难点:1.探究心血管系统的重要性及其功能2.了解运动对身体的健康有哪些好处3.物质的变化和化学能的转化学习内容:1.物质的变化及其表现形式2.化学能的转化学习重点:1.了解物质变化的规律及其表现形式2.了解化学能的转化规律学习难点:1.实践探究物质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2.掌握化学能的转化方程式及计算。
4.地球运动与天体运动学习内容:1.地球的形状、运动及其对日、月、季节的影响2.星座、星系、行星及其运动学习重点:1.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原理,了解日、月、季节变化的规律。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新版)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901c2587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37.png)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新版)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探究式学习,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目标:1. 掌握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难点:如何将知识点融入到实践活动当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教材。
学具:笔记本、实验器材、教材。
活动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PPT,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讲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2.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实践活动(10分钟)1. 安排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知识点,设计一个实验。
2. 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 实验结束后,每组汇报实验结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1. 让学生谈谈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3. 引导学生课后拓展延伸,深入研究相关知识点。
活动重难点:重点: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难点:如何将知识点融入到实践活动当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表现出较高的兴趣。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熟悉,需要加强实验技能的培训。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拓展延伸:1. 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
2. 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竞赛、科学讲座等活动,拓宽视野。
3.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1认识光(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1认识光(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https://img.taocdn.com/s3/m/e3df706c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e0.png)
1认识光(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一、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光与视觉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传播,能描述光的传播路径;理解光的反射,能演示光的反射实验;掌握光的折射,能解释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原理及现象。
2.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现象的解释及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光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光与视觉。
2. 探究光的传播: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的传播路径,总结光的传播特点。
3. 探究光的反射: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光的反射原理,并能运用反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 探究光的折射: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光的折射现象,并能解释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
5.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总结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原理及现象。
6. 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其他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
五、板书设计1. 光的传播- 传播路径:直线传播- 传播速度:光速2. 光的反射- 反射原理: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反射类型:镜面反射、漫反射3. 光的折射- 折射原理: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折射类型:全反射、部分反射六、教学反思二、核心素养目标1. 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2. 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批判性思考,使学生能够质疑、分析和评价科学现象和理论。
3. 创新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4. 科学素养:通过学习光与视觉的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五年级科学上册 科学上册备课教案 青岛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 科学上册备课教案 青岛版](https://img.taocdn.com/s3/m/ec2aa1fc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dc.png)
一、教案:光的传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点,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 光的传播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教学难点】1. 光的传播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具:激光笔、透明塑料尺、白纸、直尺。
2. 学具:每人一份实验套件,包括激光笔、透明塑料尺、白纸、直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激光笔引导学生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2. 提问:光是如何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有什么特点?二、探究光的传播特点(10分钟)1.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光在透明塑料尺中的传播路径。
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光的传播特点。
三、巩固知识(5分钟)1.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光的传播特点。
2.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光的传播特点。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总结光的传播特点。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光的传播特点。
2. 观察生活中的光的传播现象,下节课分享。
二、教案:声音的产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产生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教学难点】1. 声音的产生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具:扬声器、音叉、尺子、瓶子。
2. 学具:每人一份实验套件,包括扬声器、音叉、尺子、瓶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扬声器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关注声音。
2. 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有什么特点?二、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10分钟)1.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音叉、尺子、瓶子等物体的振动现象。
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声音的产生原因。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1e8d96b6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64.png)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 地球内部有什么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2、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
3、知道可以用模型方法来研究科学问题。
体会科学探究中建立模型的意义。
体验探究的球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通过玩模型和学具,知道地球的构造,地壳、地幔和地核。
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并且知道模型方法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教具活动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说起地球,我们心中就会涌起无限的感情。
虽然在茫茫宇宙中,地球只能算得上沧海一粟,但她却是我们人类可爱的故乡,唯一的家园。
人类对大自然的一切认识,都是从地球开始的。
作为地球的儿女,我们对于这颗养育自己的行星又有多少了解呢?请问大家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配课件)2、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圆球,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个巨大的圆球里面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导入2:上个世纪,法国有个科幻小说家凡尔纳,他写了许多地理科幻小说,其中《从地球到月球》幻想发射一颗空心炮弹将人载到月球上去旅行;他的另一部小说《地心游记》则幻想到地球中心去探险,这两部小说代表了人类“上天入地”的梦想。
100多年过去了,现在已有6000多颗人造卫星飞上了天,月球旅行也已实现,甚至有航天器飞出了太阳系。
人类对外层空间的探索已经超出了凡尔纳的想象,而对地球内部的探索情况如何呢?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地表以下的地球内部是个什么样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二、探究活动活动一:猜测地球内部有什么1、我们都知道,由于大气和水更多吸收太阳光谱中的红色,这颗玲珑剔透的行星便静静焕发出独特的、梦幻般的蔚蓝,这么美的地球,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来猜测一下好吗?2、学生交流(生:我觉得有好多的石油。
生:我觉得有好多的煤炭。
生:我想还有许多矿物,如:铁、铝等。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备课教案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备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063be9d15abe23482f4dbd.png)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备课教案一、教材分析:地层、化石、卵石这些名词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容易接触到的,学生对此也非常感兴趣。
对于地球及地层运动的知识,科学课程有责任使小学生对此获得更完整的印象,这包括地层运动的一些典型例子,如:火山、地震和风化现象等。
让小学生用探究的方法研究地层的运动现象,不仅可以使他们学习有关的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还可以使他们意识到地层变化运动的价值和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密切性。
为此,教科书在遵循儿童的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了解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了解火山喷发和地震现象;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改变作用;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等相关内容编写了《地球与变化的地表》单元。
特别指出的是《科学课程标准》增加了“了解地表是在不断变化的”和“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两条新内容。
增加“了解地表是在不断变化的”这一内容标准的理由在于地表的变化可分剧烈的和缓慢的两种。
缓慢的地表变化不易察觉,以致各年龄阶段的学生都会持有“世界始终如今天这个样子”的观点,因此有必要让儿童了解这些缓慢的地表变化,渗透唯物辨证法思想。
这一内容标准的增加还有助于儿童学习地理的兴趣。
“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这一标准内容的增加是想让儿童了解,除了各种自然力量在影响地表的变化外,人类的自身活动也是影响地表变化的重要力量。
有必要让未来的公民从小关注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不良影响,提高对这一问题的敏感性。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地球的内部有什么》主要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火山和地震》一课,目的是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认识火山和地震现象发生是如何发生的。
通过《卵石的自述》,初步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改变作用。
《各种各样的矿物》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认识它们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五年级科学上册 科学全册备课教案 青岛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 科学全册备课教案 青岛版](https://img.taocdn.com/s3/m/f067c07b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63.png)
五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全册备课教案青岛版第一章:课题1 认识科学探究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和注意事项。
2. 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观察和实验。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2.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教学难点:1. 设计实验和进行观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和设备。
2. 学生分组,每组一份实验材料和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科学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2. 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观察和实验。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进行评价。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科学探究的注意事项。
5.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课题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基本概念。
2.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实验。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基本概念。
2. 实验仪器的使用。
教学难点:1.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和设备。
2. 学生分组,每组一份实验材料和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物质性质和变化的现象,引导学生了解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基本概念。
2. 学生进行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实验。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进行评价。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5.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章:课题3 生物与环境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和环境的关系。
2. 学会观察和分析生物和环境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生物和环境的关系。
2. 观察和分析生物和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1. 观察和分析生物和环境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生物和环境材料。
2. 学生分组,每组一份生物和环境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生物和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和环境的关系。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精选15篇)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精选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cf4a03a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43.png)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精选1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针对探究木材的特点提出观察试验的大致思路,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试验;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在探究木材特点的观察试验中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观察试验结果;意识到不合理使用木材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知道木材是天然材料,了解木材的性能及用途。
教学重点:在探究木材特点的观察试验中体验合作与交流教学准备:各种各样的木材教学过程活动一师谈话;同学们,你们观察过家中的家具吗?一般的家具都是用什么做的?学生自由回答,从而导入新课。
活动二上课伊始,教师先检查同学们带来了哪些木材,知道哪些品种的木材,让学生谈谈搜集过程中的体会。
探究过程;1、提出关于木材的问题(1)学生自由提出问题:你想研究关于木材的哪些问题?(2)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讲问题一一板书出来。
(3)让学生根据研究方向进行分组,研究兴趣相同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
3.对所选的问题尽心分组研究(1)小组同学共同制定研究计划。
(2)汇报研究计划,其他小组提出有效计划(3)各小组在其他小组建议的基础上,对原有研究计划进行适当修改,形成新的探究方案(4)教师进行试验前的指导,提出指导性的意见,提醒学生注意试验安全,出示“研究提示”。
(5)学生进行实验活动4、各小组进行实验成果展示(1)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学记录、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
(2)教师、其他组同学进行适当补充。
5、进行二次交流,获得认识。
(1)教师提出要求;对各组同学的研究进行汇总,有哪些收获?(2)总结;木材的共同特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地球引力》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地球引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dc8f2c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8a.png)
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地球引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引力的概念,知道地球引力与物体的质量、距离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引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球引力的概念2. 地球引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3. 地球引力与物体距离的关系4. 地球引力在生活中的应用5. 保护环境,珍惜资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引力的概念,地球引力与物体质量、距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地球引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引力的奥秘。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3. 融入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地球引力相关知识资料,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记录本、笔,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地球引力的存在。
2. 探究地球引力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地球附近的物体,思考它们为什么能停留在地球表面。
3. 研究地球引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分组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质量的物体在地球表面的受力情况。
4. 研究地球引力与物体距离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引力是如何随着物体距离的增加而变化的。
5. 地球引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讨论地球引力在航空航天、地球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体会,提出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具体措施。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地球引力的概念,解释为什么物体会在地球表面停留。
2. 简述地球引力与物体质量、距离的关系。
3. 举例说明地球引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作业:1. 调查生活中与地球引力相关的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2. 思考如何利用地球引力为人类生活带来便利。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地球引力的概念、地球引力与物体质量、距离的关系的理解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地球内部有什么教学目标:1 、熊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能够根据数据,对地球内部各层厚度作出合理的解释;能够根据火山和地震的现象对地球内部情况作出解释;能够查找有关地球内部的资料。
2 、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知道科学研究中可以用模型方法来解决问题。
3 、体会科学研究中建立模型的意义;体验探究地球的乐趣。
教学准备:有关地球内部情况的资料 (图片、课件、视频图像 );熟鸡蛋、三种颜色的橡皮泥、搜集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谈话:上堂课我们了解了美丽的地球表面有山有水,风光无限,那么地球内部有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二、探究活动活动一:猜想地球内部有什么谈话:根据你的知识经验,同学们猜想一下地球内部有什么?学生猜测。
(石油、矿产、水)看来大家知道的还真不少,老师这里有一些关于地球内部的录像想不想看?(教师播放火山、地震的录像资料。
)提问:看了刚才的录像,你认为这些现象的产生能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认为地震发生时、火山喷发的时候有什么特征?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这些事实说明地球内部并不像表面看到的一样平静,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运动,正是这样缓慢地运动造成了火山和地震。
而且我们从这些现象里还可以知道地球内部的温度是很高的,连岩石都成了液体形态的岩浆了。
活动二:人们是怎样了解地球内部的谈话: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 ----(学生:通过钻探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特点,你怎么知道?--你还知道科学家通过地震波、磁力等信息来探知地球内部情况,看来查资料能帮我们了解很多科学知识。
)活动三: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1 .谈话:科学家通过这么多方法了解地球内部特点,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好多关于地球内部特点的资料,想不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想)首先在小组内把你们搜集的材料整理一下,过一会在班上交流一下,(学生小组内整理资料,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愿意起来和大家交流一下:2 .学生汇报。
(交流: (1)哎,你们真是一个勇敢的小组,哦,你们小组发现地球内部分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板书:地壳、地幔、地核)噢他们还搜集到一张地球内部的图片,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地球内部照片)(2) 你们小组知道了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地幔大约有 2900多千米厚,地球中心的地核约厚 3473千米。
)(3) 你们还发现,地球内部构造很像一个鸡蛋,哦,你说像荔枝,你说像桂圆,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想)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大家可以亲自动手研究一下。
(学生动手实验,并交流发现)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有什么新发现,你说,噢,你发现了鸡蛋也分三层,鸡蛋壳相当于地壳是地球最坚硬的部分,而且各处的厚度不一样;鸡蛋清相当于地幔,地幔内部的压力很大,是一种过热状态下的固态物质;鸡蛋黄相当于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
我们知道了地壳下面的是部分是地幔,不过由于人类的技术限制,人们对地幔、地核的了解还是不够的。
(板书:蛋壳、蛋清和蛋黄)3 .小结:同学们真是不简单,通过自己的研究知道了地球内部结构特点,那么同学们想不想亲手制作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呢?(想)。
三、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1.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橡皮泥,根据刚才学到的知识,下面小组一起合作进行制作。
2.谁愿意来展示一下?3.你觉得他们做得怎么样? ----展示优秀作品,总结制作情况。
全课总结: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研究,相信你在研究的过程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当然你也可以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制作,把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加美好!2火山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模拟实验,会通过网络或其他信息源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
2.通过分析火山的成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3.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对一些自然现象作出做出合理的解释;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合作与交流,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火山会给人类带来的不同影响。
2.渗透科学自然观,体会自然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科学知识1.认识火山的成因及地球的内部构造。
2.了解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师:火山喷发的相关资料。
学生:酒精灯、番茄酱、土豆泥、火柴、三脚架、铁盒(或铜片)、火山喷发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的风景图片,你们还想再看看吗?(播放课件,教师讲解)2、问:同学们,刚才你们看到的风景,你们觉得怎么样?(很美)你们也许没有想到,这些美景都是自然的造化,是自然的力量造就了这样的美景,你们猜猜看是什么造就了这些美景呢?(生答:火山)3、揭题:是啊,是火山造就了这些美景。
(板书课题:火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火山。
二、新授A、引入1、问:你们听说过火山吗?那么,你们已经知道关于火山的哪些知识呢?请大家来说说吧!2、自由交流:关于火山的知识3、再问:同学们,关于火山的知识你们了解的还真不少,那么在这节课中,你们最想来了解火山的哪些知识呢?4、学生提问,教师聆听5、小结:你们想了解的知识还真多,可是短短的四十分钟也许不能一一满足大家的需要。
有些问题我们和老师一起到课外去继续研究,好吗?另外有些问题可能在后面的共同学习中能一一获得答案,大家也不要着急。
在课前老师已准备了一些材料,下面看看老师已准备了些什么?(出示课件,点击序号,出示内容)──1、什么是火山 2、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3、火山喷发 4、火山的危害 5、火山的奉献 6、关于火山的其他知识。
关于火山的其他知识,我们暂且把它作为一个秘密,老师先不告诉大家。
下面,就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B、学习火山的成因(火山是怎样形成的)1、导入:我们先来学习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要认识火山的形成,我们先要了解地球的构造(出示课件)2、认识地球的构造和火山的成因(1)、提问:从图中,你从中知道了些什么知识呢?(地球可分为三部分:地壳、地幔、地核;其中地壳的厚度平均为60千米左右并且大部分为岩层;而地球的半径达6000千米左右,地壳只有薄薄的一层)(2)、讲解(课件):在地壳下地幔的温度很高达1600摄氏度,地核处的温度据科学家研究发现达2000-3000摄氏度,其中地心处的温度达6000摄氏度,和太阳表面的温度相近。
在高温高压下,由于特殊的作用地壳下有一种温度达1600摄氏度左右的液体状物质,这就是岩浆,岩浆其实就是熔融了的岩石,象烧融的玻璃一样。
这些岩浆由于特殊的原因,就穿过岩层冲出了地表,就形成了火山。
(3)、提问:同学们,地球的这种结构,大家想想看,我们身边有没有和地球的结构相近的物体呢?(4)、生答:鸡蛋、气球、花生、苹果┄┄3、模拟火山形成的实验:吹鸡蛋、吹气球a、吹鸡蛋(1)、解疑:是啊,看鸡蛋(出示鸡蛋)大家想,蛋壳象什么?(地壳)蛋白呢?(地幔)蛋黄呢?(地核)(2)设问:下面我们来玩玩吹鸡蛋,你们会吹鸡蛋吗?(二年级已吹过)哦,下面就开始吧!(3)、学生活动:吹鸡蛋(4)、讨论:在刚才玩吹鸡蛋的过程中,你有什么体会呢?(觉得很吃力)你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蛋白和蛋黄吹出来了)它们是怎样吹出来的?(从另外一个洞里出来的)它们为什么会出来呢?(因为给它吹气,鸡蛋内的压力很大,蛋白和蛋黄就从蛋壳里出来了)b、吹气球(1)、激趣:刚才我们玩了吹鸡蛋,你们还想玩吹气球吗?(想)那,老师提个要求,你们要拼命吹,知道拼命吹是什么意思吗?(吹破气球)(2)、学生活动:吹气球(3)交流:好了,真不忍心叫大家停下来,假如有时间,等会儿我们再来吹,好吗?刚才我们有的组真的把气球吹破了,你们又有什么体会呢?(觉得很害怕,吹吹好象没力气了,吹破它要用很多力┄┄)你们又有没有想过,气球是怎样破的呢?(薄的地方先破)破的时候有什么从气球里冲出来了?(空气)有的组有破气球,你们发现什么没有?(空气从破洞里面冲出来)c、联想:吹鸡蛋和吹气球与火山的形成又有什么联系呢?(1)、提问:其实刚才老师让大家吹鸡蛋与吹气球是有目的的,你们有没有想过,两次实验跟火山形成又有什么联系呢?老师提个醒,空气冲出来,蛋白蛋黄吹出来了,就如岩浆从地球内部冲出来。
(2)、学生交流(3)、小结:在岩层下,由于特殊的作用,譬如地壳的运动,导致岩层断裂,岩层就产生了裂缝,岩浆由于高压的作用,就会拼命的从里面想冲出来,由于岩浆的温度很高,在上升的过程中,会把周围的岩层也熔融,这样岩层的裂缝会变大,岩层变薄了,岩浆就容易从里面冲出来,这样火山就形成了。
4、认识什么是火山(1)、设疑:那么什么是火山呢?(2)、讲解:(出示课件)火山是一种自然现象,岩浆从地底下喷出来形成火山。
C、认识火山喷发1、引入:岩浆从地底下喷出来,火山就喷发了。
你们见过火山喷发吗?想亲眼见一见吗?我们就来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吧!你们想参与做吗?2、激趣:只是老师要告诉大家,火山喷发很危险,你们还敢做吗?因为有危险,所以这个实验在上面做,老师要找个志愿者,谁来做呢?(邀请)3、模拟火山喷发实验(1)、介绍实验方法:老师这儿有一套模拟装置,大家看一看,(指装置)这是塑料瓶里面装了沙土,就如地球的内部我们是看不见的。
我们等会要观察的是三夹板的上面,夹板上面发生了什么?这就象地面上的情形,我们是看得见的。
你呢,给瓶子吹气,大家想,就象给内部做了什么事?好,开始吹吧!大家注意看。
(2)、学生实验:吹气,其余学生观察(3)、再激趣:接下来更危险的时刻到了。
为了安全起见,老师带了手套,要换个装置,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带手套吗?(烫手)请同学们注意看,接下来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4)、学生继续实验(5)思想教育渗透:实验结束了,谢谢你(指上台学生)这个勇敢者,你做了回英雄,其实做科学就需要这种精神!(6)、交流:两次实验,你分别看到了什么现象?你现在解决了什么问题(疑问)?(沙土喷出,岩浆喷出,岩浆流动、凝固┄┄)(7)、设疑:(引入下阶段学习)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你觉得可怕吗?真正的火山喷发应该更可怕,那么你觉得可怕在哪里呢?D、认识火山的危害1、导入:是啊,真正的火山喷发更可怕,因为它给人类带来了危害,也就是灾难,你认火山喷发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危害呢?2、学生交流:谈自己的认识3、小结:(出示课件)请大家再来回顾一下,看看火山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危害──1、污染空气 2、烧毁森林 3、毁坏农田4、覆盖城市和村庄。
4、引入:火山喷发虽然可怕,难道只给我们带来灾难吗?它会不会带来好处呢?其实,上课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了,谁来说说看?E、认识火山的奉献1、导入:是啊,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了一些美景,那么,火山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2、学生交流3、讲解:请同学们跟着老师来看看,(出示课件)虽然火山喷发十分危险,可是生活在火山旁的人还是不忍离开,就因为火山灰是最肥沃的土壤,人们不仅可以用它种庄稼,还用它种出了最美的花,最最甜美的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