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鲁迅(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野草·题词》
他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生命,
像泥土一样的丢在地上,
17:26
“我亦等轻尘”,
他从对故去的人们的
怀念和悼念中
得到的一个结果是:
我也跟尘埃一样,
我不是什么英雄。
18:15
我很赞同日本的一个学者
叫伊藤虎丸先生,
这个人是日本研究鲁迅
非常复杂的一种心情,
首先他认为范爱农是一个代表,
是一个被革命遗忘的
以前的一个革命者。
而且范爱农实际上
并不是一个非常优秀的
02:42
像秋瑾这样的一个革命者,
鲁迅为秋瑾写了《药》,
为范爱农
这么一个平凡的革命者,
写了这一篇沉痛的文章。
因为他写到辛亥革命以后,
范爱农是多么的高兴,
是一个心里面
常常怀着亏欠、怀着犯罪感、
14:53
怀着比同情别人更多的,
在别人的一切的不幸上面
他有份的这种意识。
这个是很痛苦的。
所以,我们在1922年鲁迅的
《呐喊自序》这一篇里面
就看得到,鲁迅说:
我才知道我并非一个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的英雄。
——鲁迅《〈呐喊〉自序》
而是自杀的。
困为范爱农会游泳,
结果发现这个人死的时候,
是站在水里面。
所以,
鲁迅说他自己为范爱农的死,
“为之不怡累日”,
16:26
因此不高兴有好几天。
然后写了三首诗,
写得非常沉痛。
最后一首写的是这样一首,
最后一首写的最后的两句话说
“故人云散尽,
我亦等轻尘!”
——鲁迅
一个个都是英雄,
而且主张拍电报到国内去,
抗议清政府,
当时范爱农好像,
虽然是徐锡麟的学生,
这个情绪就是什么呢?
同样是怀念,有两种方式,
一种说怀念过去的人,好人,
然后以过去的好人
来打压、来批评
现在的坏人,是不是?
00:42
这是我们中国人
经常干的一种事情,
以好的人来对比坏的人。
在这种怀念中,
怀念者他没有把自己放进去,
鲁迅的怀念是另外一种怀念,
他在怀念过去的英雄的时候,
满怀着希望,
他以前是一个很消沉的人,
他似乎从辛亥初年,
看到中国的希望了,
但是很快的革命就变味了,
03:12
就变质了。
然后范爱农成了革命的牺牲品。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
鲁迅没有一点点给他帮助,
鲁迅因为有蔡元培提携他,
很快就离开了绍兴这个是非之地,
到了南京,
然后到北京做交易部的官员。
他当然也感到有责任的。
还有你比如说《伤逝》里的
那个女孩子子君的死,
都说得很明白了,
《伤逝》因为它是个日记体,
开始就是说:
如果我要能够可能的话,我将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
——鲁迅《伤逝》
11:09
后面意思这样说的,
男主人公史涓生对于死去的同伴,
他内心生出一种负罪感、亏欠感,
01:12
就是对不起这些人,
他觉得不仅这些现在的
那些假英雄们对不起
过去的那些牺牲的人、烈士,
他本人也对不起他们。
鲁迅的负罪怀念
我就讲一个《朝花夕拾》的一篇
《范爱农》
叫《范爱农》,
01:42
这一篇其实是很重要的一篇散文。
我们以前只是把这一篇散文
他有无尽的悔恨和悲哀,
这不是有份的问题了,
那是一种牵连着他心里面
最深处的一种伤痛。
还有比如说《孤独者》中
一个魏连殳的死,
那简直就是范爱农的
另外一个形象了。
11:41
鲁迅觉得这种死亡
也是自己身上的一种死,
所以鲁迅从对于同伴,
对于革命的先烈的回忆和惋惜,
渐渐的生出比同情更丰富的
我的故友,
革命时代的这些故人们,
故去的人们,
都像风流云散了,都没有了。
我置身一个
16:56
新的、我不能接受的社会,
英雄辈出的社会我都不能适应的,
所以我也像尘埃一样的,
毫无价值了,
已经不是英雄了。
《野草》的题词你们还记得: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鲁迅
09:37
所以说英雄志士、知识分子,
高唱科学、高唱什么什么进步,
却不理解农民的心理的需要,
这种知识分子,这种英雄,
他的残暴甚至超过国王的残暴。
因为国王只是征收重税,
苛捐杂税,
但是他还没有
10:07
把农民的心理的这种依靠给拿掉。
其实他没有做调查,
这个鞋子不是范爱农他们带来的,
20:15
是范爱农的老师徐锡麟,
就是刺杀安徽巡府恩铭的
那个刺客,
后来被杀掉,
然后他的肝被恩铭的卫兵
炒了吃了那个人,
就是在《狂人日记》里面
已经提到过的那个徐锡麟。
徐锡麟也来日本,
他带着太太一起来的,
他的行李的一部分
被范爱农他们带到这儿,
吃人的社会,
13:22
无论你是自愿也好、自觉也好,
还是不自愿、不自觉也好,
你也吃了人,你也有份,
“你也有份”的这种认识
就真正的使人自觉,
这是一种罪感意义上的自觉,
犯罪感。
获得这种认识以后,
就必然把鲁迅身上残留的
13:52
那种自我肯定,
在批评别人的时候,
自我肯定,自我陶醉
15:25
他不是一个英雄。
中国文学的核心就是英雄,
而鲁迅文学的核心是反英雄,
这是鲁迅的一个痛苦的思想经历
产生的一个思想认识的结果。
所以,在被称为鲁迅传记的
那个黑暗的一段时间里面,
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材料。
15:56
就是1912年鲁迅听到
范爱农去世的消息的时候,
他首先怀疑范爱农不是落水而死,
07:48
好像是一个麻木不仁的小孩子,
跟酒店的其他的一些
同样麻木的人一起嘲笑孔乙己,
鲁迅实际上用一种非常委婉的
这种巧妙的方法,
让读者看到
孔乙己周围的人是多么的冷酷,
这其中就包括
那个酒店学徒“我”,
这样的话,
他就把读者和自己全带进去了,
08:18
孔乙己的死跟我们有关。
那祥林嫂就不用说了,
他是同情他们的。
其实同情者,那看怎么同情法,
如果你是高高在上的,
站在一个安全的地方,
看到别人很不幸,
你生了恻隐之心,
这是同情。
06:48
可是有另外一种更高的同情,
就是他觉得这个人我能够救他,
但是我没有救他,他陷入了不幸,
这就不是简单的同情了,
而是自己负有责任的,
自己好像是一个罪人。
在这个时候,
仍然滞留在绍兴的范爱农,
他一直盼望
03:43
哪一天能够收到鲁迅的一封信,
邀请他去北京工作。
我们知道,
鲁迅他在《呐喊》、《彷徨》
两部小说集,
包括《朝花夕拾》
这一篇散文集里头,
他是把自己的中国这个想象
具体化为他的故乡,
04:13
一说起故乡其实就是说中国,
是仍然亟待改变的、
所以我说了,
渐渐的鲁迅在深深的 怀念的过源自中, 产生了一种负罪感,
07:18
并且把这个负罪感推广开来,
甚至于《呐喊》、《彷徨》
两篇小说中的所有的死亡
他都觉得跟自己有关的。
典型的你比如说孔乙己的死,
他很巧妙,
他设计了一个不是作者“我”,
而是一个酒店的学徒,
这个学徒好像是懵懵懂懂的,
甚至超出同情之上的
12:11
一种亏欠感,一种犯罪感。
12:52
我觉得人到了一种
真正对别人
有亏欠、有犯罪感的时候,
恐怕才是真正的一个人的自觉。
像《狂人日记》
前半部分那个狂人的自觉,
恐怕还是一半的自觉,
只知道别人吃了人了,
这当然是一半的自觉。
感到自己也吃了人了,
感到自己在这个普遍的
这里面有这么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也是在
《朝花夕拾·范爱农》里面
讲到的。
说鲁迅他是比范爱农
早几年到日本去,
那时他是以一个老学生自居的,
19:15
他觉得自己在日本学了很多了,
就瞧不起新来的留学生范爱农。
瞧不起也是有原因的,
因为鲁迅他有一次去到码头上
去接刚刚到日本来的
积弊丛生的中国,
范爱农在绍兴滞留着,
也就意味着范爱农生活在
革命以后
却没有多大改观的这个中国。
05:17
范爱农的死
就是革命对这些革命者的
一种负疚,一种惭愧。
我觉得用这种观点去看
《呐喊》与《彷徨》,
就可以发现
鲁迅不仅对于革命者范爱农,
赞同革命的人,
他有一种强烈的负疚感、亏欠感。
非常有成就的一个先生,
刚刚去世的。
中日两国鲁迅研究的专家
都非常尊重他。
他认为《狂人日记》所说的
“妹子的几片肉”,
恐怕首先就是指范爱农,
鲁迅说的这个妹子,妹妹,
18:45
恐怕跟范爱农有关,
这个怎么说法?
范爱农是个男性,
为什么他说“妹子的几片肉呢”?
鲁迅怎么吃了范爱农的肉呢?
完整的鲁迅(二).txt如果我穷得还剩下一碗饭 我也会让你先吃饱全天下最好的东西都应该归我所有,包括你!! 先说喜欢我能死啊?别闹,听话。 有本事你就照顾好自己,不然就老老实实地让我来照顾你! 00:12
下面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是,
在鲁迅怀念故去的烈士,
故去的真英雄的同时,
他产生一个新的情绪,
这一批中国留学生,
其中就有范爱农,
他发现日本海关
在检查他们的行李的时候,
找到一双绣花鞋,也叫弓鞋,
19:45
过去女人那个小脚,
小脚女人的鞋是弓鞋。
鲁迅很生气,
觉得这些人丢了中国人的脸,
年轻的学生留学,
怎么会带这个弓鞋呢?
他就不问青红皂白,
心里就很瞧不起这些人,
然后大摇其头,摇头不已,
而忧愤不已的这种英雄的形象,
英雄的气概就打碎了,
把中国人经常发生的
这种英雄的骄傲感给轰毁了,
从此以后,鲁迅不再做英雄了。
我觉得这是一个
14:22
鲁迅思想的一个很大的飞跃,
但也是个很痛苦的飞跃。
在中国我们欢迎的是英雄,
我们人追求的也是英雄,
但是鲁迅却背道而驰,
他要做英雄的反面,
05:47
好像觉得范爱农的死跟他有关,
他也有份,
而且鲁迅把这种情感推广开来,
甚至于《呐喊》、《彷徨》中的
很多很多的死亡的故事,
都跟他有关,
都跟他的感情上有很深的牵连。
他不是一个局外人,
甚至也不是一个
我们说那个同情者,
06:18
以前我们读鲁迅,
鲁迅写祥林嫂的死,
阿Q的死等等,
他们后来分道走。
鲁迅没有调查
20:45
就以自己的一个先进的学生的身份
来批评落后的学生,
这里面有一股英雄气。
我是英雄了,
你们是刚刚从中国来的一些狗熊。
第二次就是说,
他们然后过了码头以后,
上火车了,到了火车上以后,
中国人又出于传统的礼节,
有几个空位子,
哎呀,你坐你坐你坐,
互相让来让去,
祥林嫂的死
当然有很多人要负责任的,
其中就有一个“我”,
作者“我”。
因为祥林嫂向他问死后怎么样?
他回答得很含糊,
死后有什么世界?灵魂有没有?
或许有或许没有吧。
这种回答直接导致祥林嫂的绝望。
08:48
因为鲁迅在日本的时候
就已经意识到,在早年了,他说
一个农民他的物质生活当然很重要,可是你不要小看,农民也是人,他们心里面也有很多的痛苦和希望,他们往往是没有一个文化的修养,他们就依赖民间的各种宗教和迷信活动来寻求抚慰,如果你用科学的名义,新派知识分子、英雄,把农民的这一点东西也剥夺了的话,他们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在祥林嫂里面,
鲁迅自己恰恰犯了这个错误,
他没有给祥林嫂
以及时的精神的抚慰。
那阿Q当然更是这样了。
阿Q的死,
首先就是被革命出卖的。
而且革命不让他革命,
10:37
阿Q的死是革命要负担责任的,
是新的革命要负担责任的,
是革命政府要负担责任的。
那么鲁迅当时
恰恰是革命政府的一个官员,
当作鲁迅的一个
一般的回忆之作来看待的,
他有一个好朋友叫范爱农的,
以前在日本留学的时候认识的,
后来回到绍兴以后,
一起在一个中学里面工作,
后来这个人落水淹死掉了,
然后鲁迅来纪念他。
02:12
其实事情不这么简单,
鲁迅在怀念范爱农的
这篇文章里面,
他寄予了刚才我讲的一个
结果火车一开,
21:15
嘣,全摔跤了,
鲁迅一看,
哎哟,这个也是丢脸的,
日本人就不是这个样子,
进步的国民不是这个样子,
然后就摇头。
然后过了几年以后,
秋瑾和徐锡麟
在中国被杀的消息
传到日本以后,
鲁迅这个《范爱农》里面
特别写道:
哎呀,这个留学生一看,
21:45
就马上发表激昂慷慨的演说,
他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生命,
像泥土一样的丢在地上,
17:26
“我亦等轻尘”,
他从对故去的人们的
怀念和悼念中
得到的一个结果是:
我也跟尘埃一样,
我不是什么英雄。
18:15
我很赞同日本的一个学者
叫伊藤虎丸先生,
这个人是日本研究鲁迅
非常复杂的一种心情,
首先他认为范爱农是一个代表,
是一个被革命遗忘的
以前的一个革命者。
而且范爱农实际上
并不是一个非常优秀的
02:42
像秋瑾这样的一个革命者,
鲁迅为秋瑾写了《药》,
为范爱农
这么一个平凡的革命者,
写了这一篇沉痛的文章。
因为他写到辛亥革命以后,
范爱农是多么的高兴,
是一个心里面
常常怀着亏欠、怀着犯罪感、
14:53
怀着比同情别人更多的,
在别人的一切的不幸上面
他有份的这种意识。
这个是很痛苦的。
所以,我们在1922年鲁迅的
《呐喊自序》这一篇里面
就看得到,鲁迅说:
我才知道我并非一个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的英雄。
——鲁迅《〈呐喊〉自序》
而是自杀的。
困为范爱农会游泳,
结果发现这个人死的时候,
是站在水里面。
所以,
鲁迅说他自己为范爱农的死,
“为之不怡累日”,
16:26
因此不高兴有好几天。
然后写了三首诗,
写得非常沉痛。
最后一首写的是这样一首,
最后一首写的最后的两句话说
“故人云散尽,
我亦等轻尘!”
——鲁迅
一个个都是英雄,
而且主张拍电报到国内去,
抗议清政府,
当时范爱农好像,
虽然是徐锡麟的学生,
这个情绪就是什么呢?
同样是怀念,有两种方式,
一种说怀念过去的人,好人,
然后以过去的好人
来打压、来批评
现在的坏人,是不是?
00:42
这是我们中国人
经常干的一种事情,
以好的人来对比坏的人。
在这种怀念中,
怀念者他没有把自己放进去,
鲁迅的怀念是另外一种怀念,
他在怀念过去的英雄的时候,
满怀着希望,
他以前是一个很消沉的人,
他似乎从辛亥初年,
看到中国的希望了,
但是很快的革命就变味了,
03:12
就变质了。
然后范爱农成了革命的牺牲品。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
鲁迅没有一点点给他帮助,
鲁迅因为有蔡元培提携他,
很快就离开了绍兴这个是非之地,
到了南京,
然后到北京做交易部的官员。
他当然也感到有责任的。
还有你比如说《伤逝》里的
那个女孩子子君的死,
都说得很明白了,
《伤逝》因为它是个日记体,
开始就是说:
如果我要能够可能的话,我将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
——鲁迅《伤逝》
11:09
后面意思这样说的,
男主人公史涓生对于死去的同伴,
他内心生出一种负罪感、亏欠感,
01:12
就是对不起这些人,
他觉得不仅这些现在的
那些假英雄们对不起
过去的那些牺牲的人、烈士,
他本人也对不起他们。
鲁迅的负罪怀念
我就讲一个《朝花夕拾》的一篇
《范爱农》
叫《范爱农》,
01:42
这一篇其实是很重要的一篇散文。
我们以前只是把这一篇散文
他有无尽的悔恨和悲哀,
这不是有份的问题了,
那是一种牵连着他心里面
最深处的一种伤痛。
还有比如说《孤独者》中
一个魏连殳的死,
那简直就是范爱农的
另外一个形象了。
11:41
鲁迅觉得这种死亡
也是自己身上的一种死,
所以鲁迅从对于同伴,
对于革命的先烈的回忆和惋惜,
渐渐的生出比同情更丰富的
我的故友,
革命时代的这些故人们,
故去的人们,
都像风流云散了,都没有了。
我置身一个
16:56
新的、我不能接受的社会,
英雄辈出的社会我都不能适应的,
所以我也像尘埃一样的,
毫无价值了,
已经不是英雄了。
《野草》的题词你们还记得: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鲁迅
09:37
所以说英雄志士、知识分子,
高唱科学、高唱什么什么进步,
却不理解农民的心理的需要,
这种知识分子,这种英雄,
他的残暴甚至超过国王的残暴。
因为国王只是征收重税,
苛捐杂税,
但是他还没有
10:07
把农民的心理的这种依靠给拿掉。
其实他没有做调查,
这个鞋子不是范爱农他们带来的,
20:15
是范爱农的老师徐锡麟,
就是刺杀安徽巡府恩铭的
那个刺客,
后来被杀掉,
然后他的肝被恩铭的卫兵
炒了吃了那个人,
就是在《狂人日记》里面
已经提到过的那个徐锡麟。
徐锡麟也来日本,
他带着太太一起来的,
他的行李的一部分
被范爱农他们带到这儿,
吃人的社会,
13:22
无论你是自愿也好、自觉也好,
还是不自愿、不自觉也好,
你也吃了人,你也有份,
“你也有份”的这种认识
就真正的使人自觉,
这是一种罪感意义上的自觉,
犯罪感。
获得这种认识以后,
就必然把鲁迅身上残留的
13:52
那种自我肯定,
在批评别人的时候,
自我肯定,自我陶醉
15:25
他不是一个英雄。
中国文学的核心就是英雄,
而鲁迅文学的核心是反英雄,
这是鲁迅的一个痛苦的思想经历
产生的一个思想认识的结果。
所以,在被称为鲁迅传记的
那个黑暗的一段时间里面,
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材料。
15:56
就是1912年鲁迅听到
范爱农去世的消息的时候,
他首先怀疑范爱农不是落水而死,
07:48
好像是一个麻木不仁的小孩子,
跟酒店的其他的一些
同样麻木的人一起嘲笑孔乙己,
鲁迅实际上用一种非常委婉的
这种巧妙的方法,
让读者看到
孔乙己周围的人是多么的冷酷,
这其中就包括
那个酒店学徒“我”,
这样的话,
他就把读者和自己全带进去了,
08:18
孔乙己的死跟我们有关。
那祥林嫂就不用说了,
他是同情他们的。
其实同情者,那看怎么同情法,
如果你是高高在上的,
站在一个安全的地方,
看到别人很不幸,
你生了恻隐之心,
这是同情。
06:48
可是有另外一种更高的同情,
就是他觉得这个人我能够救他,
但是我没有救他,他陷入了不幸,
这就不是简单的同情了,
而是自己负有责任的,
自己好像是一个罪人。
在这个时候,
仍然滞留在绍兴的范爱农,
他一直盼望
03:43
哪一天能够收到鲁迅的一封信,
邀请他去北京工作。
我们知道,
鲁迅他在《呐喊》、《彷徨》
两部小说集,
包括《朝花夕拾》
这一篇散文集里头,
他是把自己的中国这个想象
具体化为他的故乡,
04:13
一说起故乡其实就是说中国,
是仍然亟待改变的、
所以我说了,
渐渐的鲁迅在深深的 怀念的过源自中, 产生了一种负罪感,
07:18
并且把这个负罪感推广开来,
甚至于《呐喊》、《彷徨》
两篇小说中的所有的死亡
他都觉得跟自己有关的。
典型的你比如说孔乙己的死,
他很巧妙,
他设计了一个不是作者“我”,
而是一个酒店的学徒,
这个学徒好像是懵懵懂懂的,
甚至超出同情之上的
12:11
一种亏欠感,一种犯罪感。
12:52
我觉得人到了一种
真正对别人
有亏欠、有犯罪感的时候,
恐怕才是真正的一个人的自觉。
像《狂人日记》
前半部分那个狂人的自觉,
恐怕还是一半的自觉,
只知道别人吃了人了,
这当然是一半的自觉。
感到自己也吃了人了,
感到自己在这个普遍的
这里面有这么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也是在
《朝花夕拾·范爱农》里面
讲到的。
说鲁迅他是比范爱农
早几年到日本去,
那时他是以一个老学生自居的,
19:15
他觉得自己在日本学了很多了,
就瞧不起新来的留学生范爱农。
瞧不起也是有原因的,
因为鲁迅他有一次去到码头上
去接刚刚到日本来的
积弊丛生的中国,
范爱农在绍兴滞留着,
也就意味着范爱农生活在
革命以后
却没有多大改观的这个中国。
05:17
范爱农的死
就是革命对这些革命者的
一种负疚,一种惭愧。
我觉得用这种观点去看
《呐喊》与《彷徨》,
就可以发现
鲁迅不仅对于革命者范爱农,
赞同革命的人,
他有一种强烈的负疚感、亏欠感。
非常有成就的一个先生,
刚刚去世的。
中日两国鲁迅研究的专家
都非常尊重他。
他认为《狂人日记》所说的
“妹子的几片肉”,
恐怕首先就是指范爱农,
鲁迅说的这个妹子,妹妹,
18:45
恐怕跟范爱农有关,
这个怎么说法?
范爱农是个男性,
为什么他说“妹子的几片肉呢”?
鲁迅怎么吃了范爱农的肉呢?
完整的鲁迅(二).txt如果我穷得还剩下一碗饭 我也会让你先吃饱全天下最好的东西都应该归我所有,包括你!! 先说喜欢我能死啊?别闹,听话。 有本事你就照顾好自己,不然就老老实实地让我来照顾你! 00:12
下面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是,
在鲁迅怀念故去的烈士,
故去的真英雄的同时,
他产生一个新的情绪,
这一批中国留学生,
其中就有范爱农,
他发现日本海关
在检查他们的行李的时候,
找到一双绣花鞋,也叫弓鞋,
19:45
过去女人那个小脚,
小脚女人的鞋是弓鞋。
鲁迅很生气,
觉得这些人丢了中国人的脸,
年轻的学生留学,
怎么会带这个弓鞋呢?
他就不问青红皂白,
心里就很瞧不起这些人,
然后大摇其头,摇头不已,
而忧愤不已的这种英雄的形象,
英雄的气概就打碎了,
把中国人经常发生的
这种英雄的骄傲感给轰毁了,
从此以后,鲁迅不再做英雄了。
我觉得这是一个
14:22
鲁迅思想的一个很大的飞跃,
但也是个很痛苦的飞跃。
在中国我们欢迎的是英雄,
我们人追求的也是英雄,
但是鲁迅却背道而驰,
他要做英雄的反面,
05:47
好像觉得范爱农的死跟他有关,
他也有份,
而且鲁迅把这种情感推广开来,
甚至于《呐喊》、《彷徨》中的
很多很多的死亡的故事,
都跟他有关,
都跟他的感情上有很深的牵连。
他不是一个局外人,
甚至也不是一个
我们说那个同情者,
06:18
以前我们读鲁迅,
鲁迅写祥林嫂的死,
阿Q的死等等,
他们后来分道走。
鲁迅没有调查
20:45
就以自己的一个先进的学生的身份
来批评落后的学生,
这里面有一股英雄气。
我是英雄了,
你们是刚刚从中国来的一些狗熊。
第二次就是说,
他们然后过了码头以后,
上火车了,到了火车上以后,
中国人又出于传统的礼节,
有几个空位子,
哎呀,你坐你坐你坐,
互相让来让去,
祥林嫂的死
当然有很多人要负责任的,
其中就有一个“我”,
作者“我”。
因为祥林嫂向他问死后怎么样?
他回答得很含糊,
死后有什么世界?灵魂有没有?
或许有或许没有吧。
这种回答直接导致祥林嫂的绝望。
08:48
因为鲁迅在日本的时候
就已经意识到,在早年了,他说
一个农民他的物质生活当然很重要,可是你不要小看,农民也是人,他们心里面也有很多的痛苦和希望,他们往往是没有一个文化的修养,他们就依赖民间的各种宗教和迷信活动来寻求抚慰,如果你用科学的名义,新派知识分子、英雄,把农民的这一点东西也剥夺了的话,他们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在祥林嫂里面,
鲁迅自己恰恰犯了这个错误,
他没有给祥林嫂
以及时的精神的抚慰。
那阿Q当然更是这样了。
阿Q的死,
首先就是被革命出卖的。
而且革命不让他革命,
10:37
阿Q的死是革命要负担责任的,
是新的革命要负担责任的,
是革命政府要负担责任的。
那么鲁迅当时
恰恰是革命政府的一个官员,
当作鲁迅的一个
一般的回忆之作来看待的,
他有一个好朋友叫范爱农的,
以前在日本留学的时候认识的,
后来回到绍兴以后,
一起在一个中学里面工作,
后来这个人落水淹死掉了,
然后鲁迅来纪念他。
02:12
其实事情不这么简单,
鲁迅在怀念范爱农的
这篇文章里面,
他寄予了刚才我讲的一个
结果火车一开,
21:15
嘣,全摔跤了,
鲁迅一看,
哎哟,这个也是丢脸的,
日本人就不是这个样子,
进步的国民不是这个样子,
然后就摇头。
然后过了几年以后,
秋瑾和徐锡麟
在中国被杀的消息
传到日本以后,
鲁迅这个《范爱农》里面
特别写道:
哎呀,这个留学生一看,
21:45
就马上发表激昂慷慨的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