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3)

合集下载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汉字结构六书的内容(1)象形许慎对象形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意思是:随着物体的轮廓弯转曲折,画出它的形象。

例如日月二字的写法:甲骨文:日月金文:日月小篆:日月* 象形字举例:斤:甲骨文:斤;金文:斤;小篆:斤。

《说文》:“斫木也。

”《庄子·徐无鬼》:“运斤成见。

”。

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

行:甲骨文:行;金文:行;小篆:行。

《说文》:“人之步趋也。

”按:据甲文字形,“行”象四通八达的道路。

《诗经·周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本义: :道路。

文:金文:文;小篆:文。

《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本义:花纹;纹理。

而:金文:而;小篆:而。

《说文》:“颊毛也,象毛之形。

”干:金文:干;小篆:干。

《说文》:“犯也。

从反入,从一。

” 按:据甲文字形,干象盾牌。

本义:盾牌。

(2)指事许慎对指事的解释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了就能认识,仔细体察就能领会其中的含义,例如上下二字。

上下二字甲骨文作上下。

弧线表示标准线,“—”表示在上方或下方。

篆文将弧线变成了直线,将弧线上下的“—”变成了竖线“ |”。

指事字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a、纯粹符号性质的指事字,例如:一:甲骨文:一;金文:一;小篆:一。

《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凡一之属皆从一。

”二:金文:二;小篆:二。

《说文》:“地之数也。

从偶一。

”三:金文:三;小篆:三。

《说文》:“天地人之道也。

从三数。

”四:金文:四;小篆:四。

《说文》:“阴数也。

象四分之形。

”b、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示符号的指示字,例如:刃:金文:刃;小篆:刃。

《说文》:“刀坚也。

象刀有刃之形。

”本:金文:本;小篆:本。

《说文》:“木下曰本。

从木,一在其下。

”末:金文:末;小篆:末。

《说文》:“木上曰末。

从木,一在其上。

”亦:金文:亦;小篆:亦。

“亦”是“腋”的古字。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打瞌睡——泛指所有的睡觉《韩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帝王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岳父《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期末重点整理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期末重点整理

通论——字典辞书一、文史工具书的编排方式(一)部首编排法: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归为一部,这个共同的偏旁就是部首。

部首按笔画的多少为先后次序。

同部首的字也按字的笔画多少的先后次序排列。

(二)音序排列法:音序排列法是按汉字的读音来编排所收的字词的。

古代字典辞的音序排列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按传统36字母的顺序编排。

一种是按《广韵》韵部或平水韵韵部韵的顺序编排。

(三)号码查字法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分别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四角号码检字法由王云五发明,1925年5月出版《号码检字法》。

二、主要工具书(一)《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撰。

正文十四篇书末“叙”和目录为一篇,共十五篇。

收字以小篆为主,兼收古文、籀文、重文。

据《叙》载,全书共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合计10516个。

体例:一是按小篆的形体,把9353字分成540部;二是于每一篆下先释义,再分析字形结构。

(二)《康熙字典》用十二地支分成十二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加上书前凡例、等韵、总目、检字及书后的补遗、备考等六卷,凡四十二卷。

全书正文共收字47035个。

按《字汇》《正字通》体例立部首214个。

体例:于单字下先注音释义,注音:依次列举《唐韵》、《广韵》等前代韵书的反切,并标注直音;释义:解说字的本义、别音别义,并于每一义项下面列举书证。

有所考辨就在释文末用“按”字表示。

主要特点:一是收字多,超出了以前的任何一部字书;二是注重解形和注音;三是义项收录完备;四是引例十分丰富,例句出处明确。

五是确定了后世字典辞书的部首数量与基本编排方式。

(三)《汉语大字典》按部首排列,设200个部首,共收汉字56000个,是目前我国收字最多的字典之一。

先列楷书字形,然后收列能够反映形体流变、源流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的形体。

释义:古今兼备以古为主,义项排列一般按照本义、引申义、通假义的顺序,义项下面尽可能征引文献为证。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第一講工具書一、工具書的排列法(一)按音序排列1.漢語拼音2.注音字母3.四聲和韻排列,字母排列(二)按部首和筆畫排列(三)號碼排列二、常用工具書(一)字典1.(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小篆字典全書分30卷按部首排列,分540部收字9353 ,重文1163全書計133441字徐鉉等校訂《說文》,稱“大徐本”鉉弟鍇作《說文解字繫傳》,世稱“小徐本”大徐本對《說文》的校訂,主要包括:(1)改易分卷(2)增加標注(3)增加新附字(4)增加注釋(5)增加反切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王筠《說文句讀》、《說文釋例》桂馥《說文解字義證》2.《康熙字典》籌[廣韻]直由切[集韻] [韻會]陳留切[正韻]陳留切並音儔籌算也[儀禮鄉射禮]箭籌八十[註]籌算也又壺矢[禮投壺]籌室中五扶堂上七扶庭中九扶[註]籌矢也又籌策[史記高祖紀]運籌帷幄之中又[集韻]徒刀切音陶[揚子方言]戴也又叶音除[蔡洪圍棋賦]攄妙思奮元籌飾服色玩騂駒王引之《字典考證》王力《<康熙字典>音讀訂誤》3.《漢語大字典》(二)詞典1.綜合性詞典《辭源》《辭海》《漢語大詞典》2.專門詞典(1)古代詞典①《爾雅》明明,斤斤,察也。

(《爾雅·釋訓》)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籩,瓦豆謂之登。

(《爾雅·释器》)②(西漢)揚雄《方言》娃,嫷,艶,窕,美也。

吴楚衡淮之間曰娃,南楚之外曰嫷,宋衛晉鄭之間曰艶,陳楚周南之間曰窕。

(《方言》卷二)③(東漢)劉熙《釋名》倉,藏也,藏穀物也。

(《釋名·釋宮室》)廷,停也,人所停集之處。

(《釋名·釋宮室》))(2)虛詞詞典(清)劉淇《助字辨略》(清)王引之《經傳釋詞》楊樹達《詞詮》式《詩·國風》:“式微式微。

”《爾雅》云:“式微式微,微乎其微者也。

”鄭箋云:“式,發聲也。

”又《書·盤庚》:“式敷民德。

"孔傳云:“用布示民,必以德義。

”愚按:此式字猶爰也。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古代汉语一.名词解释1、疏P674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例如现在通行的《毛诗正义》,就包括了《诗经》的注和疏两种注解,是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2、衍文P678“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

3、句读P682古人读书,一句话完了,常常在字的旁边加上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读时需要一个停顿,就在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4、纪事本末体P708所谓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某一专题的材料集中到一块,便于读者了解某一问题的全面情况。

首创这种体裁的是宋代的的袁枢,他根据《资治通鉴》编了《通鉴纪事本末》,全书共有239个专题,如第一卷的三个专题是:“三家分晋”、“秦并六国”、“豪杰亡秦”。

5、引用P876引用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

引用的目的是为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文心雕龙.事类》。

引用的类别有三:引言、引事、引文。

引言就是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引事就是在行文时引用历史故事。

引文就是引用见之于载籍的文字。

6、代称P879代称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

事物本有自己约定俗成的称号,有时为了修辞上的需要,作者常常不用该事物的固有名称,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叫做代称。

常见的代称分三种(1)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

(2)用泛称xx称。

(3)用特称代泛称。

7、并提P880并提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

所谓“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如:耳目聪明。

8、互文P882互文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

其特点就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古人所说的“互文”,还包括为了避免行文重复,在同一语言环境中互用同义词。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第一章文选《郑伯克段于鄢》《春秋》《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左丘明《春秋公羊传》,简称《公羊传》。

公羊高《春秋谷梁传》,简称《谷梁传》。

谷梁赤制,巌邑也:判断句。

虢叔死焉:焉:兼词,兼有指示代词和语气词的作用。

可译为“于此”、“于之”等。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三句话换了三个主语,且都省略不说。

请京,主语是姜氏。

使居之,主语是郑庄公。

谓之……,逻辑主语是社会的人们,但通常不说。

“谓之”式是《左传》中常见的句式,指社会上人们这么称说、这么认为。

唐孔颖达对这句话的注释是:“以宠禄过度,时呼为大叔。

”今京不度:度,名词,法度,制度。

不度,不合法度。

度,名词用作动词。

副词一般不修饰名词,副词后面的名词常常活用作动词。

姜氏何厌之有:何……之有,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固定格式。

“之”是代词,复指动词“有”前置的宾语“何……”。

也有研究者把“之”看作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如早为之所:为之所,双宾语结构。

为,在这里是“安排”的意思。

之,指共叔段,作“为”的间接宾语。

所,处所,“为”的直接宾语。

多行不义,必自毙:义:指道德、行为或道理合理、适宜。

不义:指不合理、不适宜的事情。

毙:倒下去。

【偃僵仆毙跌】“偃”、“僵”是向后倒,“仆”是向前倒。

“毙”是倒下去(包括“偃”、“僵”和“仆”),“跌”是失足跌倒。

君将若之何:若之何:是一个表示处置的凝固结构,意思是:对它怎么办(处置)。

无生民心:无,通“毋”,不要。

生民心,“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生民心”就是使民生心,就是使人民(由于有两个君主)而产生二心。

无庸,将自及。

“无庸”:“庸”通“用”,“庸”的这种通用,一般出现在否定式里,如“不庸”、“勿庸”等。

及:赶上。

在《左传》里这个动词的宾语常省略不说,而“及”的对象一般指不好的,如“祸”、“难”等。

如《左传·桓公十八年》:“周公弗从,故及。

”杜预注:“及于难也。

”因此这里的“自及”意为自己赶上(灾祸),即自取灭亡。

古代汉语三 考试复习总结

古代汉语三 考试复习总结

一、填空1.《十三经注疏》:孔颖达《五经正义》—《易》《书》《诗》《礼》《左》(五经)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九经)邢昺《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孙奭《孟子疏》(十三经)2.修辞手法两汉时期赋、比、兴;引用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王勃《滕王阁序》譬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代称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夸饰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诗经·卫风·河广》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李白《夜宿山寺》并提(合叙或分承)耳目聪明。

《后汉书·华佗传》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互文(互文见义、互见)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倒置,又称“错综”“颠倒”“倒文”附枝大者贼本心,私家盛者公室危。

《汉书·萧望之传》委婉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省略明日,子路行,以()告()。

(《论语·子路从而后》3.古代注音方法反切(最重要);譬况;直音;读若;4.声调变化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去仍为去;入派三声。

5.研究上古音依据材料谐声偏旁;异文(异文是同一种语言材料而文字写法不同的情况);反切;读若;声训(“同声为训”,用来解释的字和被解释的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现代方言;韵书(王力《汉语音韵》);中外对音。

6.李善为萧统的《文选》做了注,叫做《文选注》,解决了什么问题:古书的文义不易懂,必须注释才能明白,就好像水路不通,必须灌注然后畅达。

注解古书,使人诵读。

7.发音方法8.阴、阳、入声韵阴声韵(简称阴声):没有韵尾和以元音[-u][-I]收尾的韵玛ma 瑙nao阳声韵(简称阳声):以鼻辅音[-n][ ][-m]收尾的韵坚jian 强qiang入声韵(简称入声):以轻塞音[-p][-t][-k]收尾的韵八bad 十shib平水韵106韵二、单选(10×1’)古书注解类清代《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说文解字句读》两汉:毛亨《毛诗故训传》魏晋至隋唐: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韦昭《春秋外传国语注》陆德明《经典释文》颜师古《汉书集注》李善《文选注》《史记》三家注:张守节《史记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裴骃《史记集解》朱熹《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读书杂记类: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小学类:王念孙《广雅疏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三、解释加点词(8’)【语法功能、词类活用】虚词何陋之有?代词,复指宾语四、解释加点词实词何厌之有?满足五、名词解释(5个,22’)谓之:是用来解释词义的术语,可以译为“叫”、“叫做”,其训释格式为:“训释语+术语+被训释语”,是强调被释词的特点,能用来辨析近义词、同义词。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一、判断句、被动句和句法成分的省略(一)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句式:1、用“者”、“也”表示判断。

(1)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

(2)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

(3)主语+者+谓语:虎者,戾虫。

(4)主语+谓语:农,天下之本。

2、主语+副词+谓语+也: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3、用系词的判断句。

(1)用“为”做系词的判断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用“是”的判断句韩是魏之县。

(3)“惟”做系词的判断句:万邦黎献,共惟帝臣。

4否定性系词“非”子非吾友也。

*判断句的表达功能:(1)表示类属关系:陈胜者,阳城人也。

(2)表示等同关系:梁父即楚将项燕。

(3)表示比喻:曹公,豺虎也。

(4)表达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二)被动句:1、语义上表被动:谓语动词如果是表示人的动作,而主语是一个非指人的名词:蔓草犹不可除。

2、谓语是及物动词:文王拘,屈原放逐。

3、被动句的类型:(1)“于”字句: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乎”与于语法结构相同:志乎古,必遗乎今。

(2)“为”字句:①为+动词:父母宗族,皆为被戮。

②为+施事+动词: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着,何也?③为+施事+所+动词:先发制人,后发为人所制。

(3)“见”字句:①见+及物动词:人皆以见侮为辱。

②见+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③见的用法:慈父见背:离我而去。

见还:还我;见录:记挂我;见用:举荐我;见恕:恕我。

(4)“被”字句:①被:遭受,蒙受,覆着:下施万民,万民被其利。

②被后出现及物动词有虚化可能。

③被+及物动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④被介绍实施者成了介词,被+施事+动词:弥衡被魏武谪为鼓吏。

(三)宾语前置(宾语放在动词前):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吾谁欺,欺天乎。

2、疑问代词作介词也要宾语前置:谚曰:“谁为为之,孰念听之”3、“为、以、与”都是介词,它们的宾语都是疑问代词,宾语都要前置。

古代汉语考试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考试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考试复习资料古代汉语考试复习资料古代汉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

学习古代汉语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古代文化,还可以提高我们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为了更好地复习古代汉语,以下是一些复习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基础知识复习1. 语法规则: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古代汉语的语序比较灵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此外,古代汉语还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例如“兼语”、“动宾结构”等。

复习时可以结合语法书籍进行学习,同时多做一些语法题目进行巩固。

2. 词汇积累:古代汉语的词汇较为繁杂,包括了很多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的词汇。

复习时可以结合古代文献进行词汇积累,同时注意掌握一些常用的古代词汇,例如“吾”、“尔”、“乃”等。

3. 字形认读:古代汉语的字形与现代汉字有所不同,有些字在形状上有较大的差异。

复习时可以通过查阅字典、阅读古代文献等方式进行字形认读的练习,提高对古代汉字的识别能力。

二、文献阅读古代汉语的复习不仅仅是对语法、词汇的掌握,还需要通过阅读古代文献来了解古代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一些可以参考的古代文献:1. 《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内容涵盖了从夏朝到汉朝的历史。

通过阅读《史记》,可以了解古代历史事件、人物等方面的知识。

2. 《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了风、雅、颂等不同的篇章。

通过阅读《诗经》,可以了解古代社会风貌、人情世故等方面的知识。

3. 《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通过阅读《论语》,可以了解古代儒家思想、礼仪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三、练习题目在复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做一些练习题目可以帮助巩固所学知识。

以下是一些可以参考的练习题目:1. 古代汉语中的“兼语”是指什么?举例说明。

2. 解释古代汉语中的“动宾结构”。

3. 阅读一段古代文献,尝试理解其中的句子结构和词义。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3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3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3三、句首语气词1 、“夫”是从指示代词虚化而来的,(1 )用在句首表示提出话题、引进议论或引出常理以转入正论的语气,不译。

又称发语词。

(2 )与“且、故、若﹑今”等组成固定词组,用在句首表示进层﹑假设﹑结果等问题的议论语气。

2 、“盖”:(1 )作句首语气词时用于发议论。

不译。

(2 )用在句中主语后谓语前,表示猜测或解释性的语气,意思为“大概”“可能是”,我们处理为语气副词。

3 、“唯(惟、维)”(1 )用在句首,有两种作用:一种是表示提示性的语气。

这种用法多见于《诗经》《尚书》。

加一种作用是表示期望的语气,一般写作“唯”。

(2 )用在句中,表示限制范围﹑帮助判断﹑解释原由,有修饰谓语作用,译为“只(是)﹑就是”等,我们处理作语气副词。

四、句中语气词1 、“也”用在句中表示提顿语气,有提砂下文舒缓节奏的作用。

有时用在并列的词组后面,表示顿宕语气。

2 、“与”用在句中,表示顿宕舒缓语气。

十五、几种修辞表达方式1 用典:引用古人的历史事迹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语词句,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叫用典。

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这种用法的好处是含蓄,增强表现力。

缺点是时间过久,后人难于理解;有时随意割裂拼凑,以至形成一种生造的畸形词语。

2 、委婉:不把表述的内容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有意地把话说得婉转曲折,含蓄有致,这就是委婉。

古书中常见的委婉手法有:(1 )使用谦敬语。

如对己表谦的有“仆、愚﹑妾﹑奴﹑小人﹑下走﹑下臣﹑不谷﹑寡人”等谦称来代替第一人称。

对人(特别是皇上)用“左右﹑足下﹑先生﹑执事﹑陛下”来代替第二人称。

(2 )避讳语。

就是对要说的事加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

如“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3 )迂回语。

本来想说甲事,却偏要说乙事,转弯抹角,话中有话。

这就是迂回语。

在外交辞令上多使用。

3 、分承:在遣词造句中,把本来应写成两个短语或句子的话,合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却仍然必须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分承,或者叫做并提。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和填空(一)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佶诎,日月是也。

指很明显地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的一种造字法。

(二)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指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

(三)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捣,武信是也。

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他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让人们看了可以体会出来的造字法。

(四)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去譬相成,江河是也。

指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以意符表示意义范畴,以声符表示读音类别的造字法。

(五)六书: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种汉字形体结构及使用情况的字体分类。

(六)《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志,成书在战国时代,作者不可考。

(七)《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与他的门客攥写的一部著作。

(八)《水经》:是由郦道元所著,是我国古代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著作,记载大小河流137条,内容简略。

(九)《助字辨略》:清代刘淇著,共收字470多个,全书分四卷,依韵排列。

(十)《经傅释词》:清代王引著,共收字160个,全书分十卷,按古声母排列。

(十一)《左传》:左丘明著,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略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它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特别是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重要历史文献。

(十二)《战国策》:是一部历史文献,为研究战国时代的社会斗争提供了资料。

(十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我国从远古直到汉武帝时的历史。

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

(十四)词类的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这就是词类的活用。

(十五)《艺文志》:是《汉书》十志中的一志,是关于书籍的记载。

(十六)《典论》:是曹丕在未称帝是所作,分五卷,是我国最早的论文的专篇。

(十七)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所编,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比较完备的字典,共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一、填空复习方向1.汉字的形体演变大致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五个阶段。

2.词义的引申的方式主要有两种:链条式引申、辐射式引申。

3.草书大体可分为:章草、今草、狂草。

4.古代汉语包括两个体系:文言文、古白话。

五四运动可作为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分界线。

5.汉字结构的发展经历了表形、表意、音义结合三个阶段。

6.宋朝王圣美提出右文说。

7.从汉字的结构和表示音义的角度来看,可将汉字分为三类: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意音文字。

8.和现代汉语双音节词为主相比,古代汉字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

9.连绵词:双声、叠韵、双声兼叠韵、非双声叠韵。

六、简答题复习方向1.举例说明省声、省形,各举2例。

(1)省形:形声音形旁书写笔划减省。

()釜:从金省,父声。

()亭:从高省,丁声。

(2)省声:形声字的声旁书写笔划减少。

()岛:从山,鸟省声。

()时:从日,寺省声。

2.举例说明汉字的简化原则,各举2例。

(1)把繁难的偏旁改成简化字:(燈)灯、(機)机、(憐)怜。

(2)删去原字的一部分:(務)务、(條)条、(習)习、(雖)虽。

(3)草书楷化:(會)会、(東)东、(書)书、(篳)笔。

(4)采用笔划简单的古字:(啟)启、(雲)云、(捨)舍。

(5)用音替代:(醜)丑、(後)后、(餘)余。

3.简要回答说文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2)桂馥《说文解字义证》(3)王筠《说文句读》(4)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4.举例说明异体字的构成情况,举2例。

(1)结构方式不同:泪(涙)。

(2)偏旁位置不同:峰(瘋)、群(羣)、期(朞)。

(3)声符不同:裤(袴)、猿(猨)。

(4)义符不同:暖(煖)、睹(覩)。

5.举例说明古今字的形成情况,举2例。

(1)在本义基础上形成的古今字。

古字是记录某一词义的本字,由于经常借作它用,后来又另造新字来考表本义,这样先造的本字和后造的新字就形成了古今字。

Eg:莫——暮、然——燃、孰——熟(2)在假借义基础上形成的古今字。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重点参考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重点参考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重点参考古代汉语重点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1.重点篇目:第一单元:《精卫填海》、《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游天都》第二单元:《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晏婴论季世》、《孙膑》2.复习办法: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通论部分复习要点: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第一单元(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古代汉语的时限,1919年5月4日之前称古代汉语,“五四”是下限,上限无法确定。

2、字典辞书排列汉字的方法a按音序排列。

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按照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如《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c按号码排列。

如《四角号码新词典》3、《康熙字典》的作者是张玉书和陈廷敬,采用直音法和反切法的注音方法。

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

直音法是用同音字来注音。

反切法可以避开生僻字,方法有效,是古代的主要注音方法。

直音法简明准确,但难以避开生僻字,还有互注。

4、工具书:刘淇(清)《助字辨略》王引之(清)《经传释词》杨树达(近人)《词诠》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古书虚字集释》,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1、汉字的发展演变阶段: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2、六书:是指汉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3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3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三)第十一节代词1 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

(1 )指人的。

有“谁、孰”。

a “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

b “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

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

它还可指物、处所。

“孰与介”表比较:如“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 )指物的。

有“何、胡、奚、曷”等。

“何”:作主、宾、定、判谓,a 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b 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

“胡、奚、曷”经常a 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b 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

c “奚以”询问方法。

(3 )指处所。

有“安、恶、焉”。

a 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

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

如“焉置土石?”;b 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

如“沛公安在?”c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

类似于“哪里”。

d “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

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2 、指示代词:(1 )“之、兹、其”,表泛指和特指。

a “其”特指代词只作定语。

b “之、兹”泛指,c “之”作定、宾。

(2 )“此、是、斯”近指。

a 表示“这”义。

b 作主、定、宾语。

c “此、是”可作判断谓语。

d此和彼对应。

(3 )“彼、夫”远指。

a 表“那”义。

b “彼”指代性强,可作主、定宾语。

c “夫”指示性较弱,多作定语。

(4 )“尔、若、然”,谓词性。

a 表“如此”“象这(那)样”义。

b 在先秦,“尔”作定、宾语。

c “若”只作定语。

d “然”多作谓语。

(5 )“焉、诸”特殊的指示代词。

a “焉”相当“于此(之)”,常作补语。

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古代汉语3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3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3复习资料古代汉语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思维方式。

对于学习古代汉语的人来说,掌握一些复习资料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古代汉语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汉语。

一、古代汉语的基本特点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相比,有着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注重词序和语气的变化。

其次,古代汉语的词汇量较少,但词义丰富,常常通过上下文来理解。

另外,古代汉语中有很多文言虚词和古汉字,需要通过学习和积累来掌握。

二、古代汉语的基础词汇学习古代汉语的第一步是掌握一些基础词汇。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古代汉语词汇:1. 吾(我):表示第一人称,常用于古代文献中。

2. 予(我):与“吾”同义,常用于古代诗歌和文学作品中。

3. 何(什么):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

4. 者(人):表示人的意思,常用于古代文献中。

5. 之(的):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6. 乃(就是):表示确定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是”。

7. 于(在):表示位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

三、古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古代汉语中有一些常用的句式,掌握这些句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作品。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句式:1. 主谓结构:古代汉语中的主谓结构较为简单,通常是主语+谓语的形式,例如:“吾行”(我走)。

2. 动宾结构:古代汉语中的动宾结构也比较常见,通常是动词+宾语的形式,例如:“见人”(见到人)。

3. 并列句:古代汉语中的并列句较为常见,通常是两个或多个句子并列在一起,例如:“吾行于山,见人于林”(我在山上行走,见到人在林中)。

4. 选择疑问句:古代汉语中的选择疑问句常用于表达选择或询问的意思,例如:“行与止,孰为上”(行还是止,哪个更好)。

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古代汉语中有很多独特的修辞手法,这些手法使得古代文献和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比较来表达某种意义,例如:“明月照大江,星光照洞庭”(形容月亮和星光的明亮)。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整理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整理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整理⼀、填空1.古代汉语两个系统:a.⽂⾔系统:先秦⼝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语及其后⼈⽤这种书⾯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基本上是⼀成不变的b.古⽩话系统:六朝以后在北⽅⽅⾔基础上形成的古代⽩话,它是变化的,反应了语⾔的变化。

2.《说⽂解字》简称《说⽂》,东汉许慎著。

共收录⽂字9353字,汉字为540部,是我国第⼀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开创了以部⾸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篆为主。

3.清说⽂四⼤家:段⽟裁《说⽂解字注》、朱骏声《说⽂通训定声》、桂馥《说⽂解字义疏》、王筠《说问句读》4.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5.词义分析:词义的扩⼤、缩⼩、转移6.词义本义与引申义的解释本义:词的本来意义,是通过分析字形和考核⽂献资料所得出的最早的意义,处于核⼼的地位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包括⽐喻义7.异体字、古今字异体字:即读⾳和意义都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简繁字)古今字:在同⼀意义上由于时间先后不同⽽使⽤的不同的字形,使⽤在前的叫“古字”,使⽤在后的叫“今字”。

⼀词多形(辟→避、反→返)8.简体字写繁体字2个⼆、六书分析(分析字属于哪⼀类,分析字形结构,解释本义)1.象形(画事物):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如⽇、⽉、⽌、⽬、⼈、车、⾏、⽜、⽠、眉、虎、⾼、⼣、⽝、⼥等。

2.指事(象形+符号):许慎的定义是“视⽽可识,察⽽见意。

”⼀眼看去就可以认识⼤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

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刃、⽢等。

3.会意(⼏部分表独⽴意义的汇合起来):许慎:“⽐类合谊,以见指挥”,字⾯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符号相互构成⼀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

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4.形声(形符+声符):由两个部分构成,⼀个部分表⽰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另⼀部分⼤致地表⾳,叫声符。

古代汉语复习内容整理版要点

古代汉语复习内容整理版要点

《古代汉语》复习大纲一、通论部分(一)绪论1.古代汉语主要分爲哪两大体系?这两大体系各以什麽时代的口语为基础?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近代汉语:以唐代以后的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书面语言,又称古白话。

2.以古籍词义及注释爲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什麽?词汇学和训诂学3.以古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什麽?音韵学4.分别列举出你熟悉的古代作品中使用文言文和古白话的作品的例子屈原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文言文)《口技》: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古白话)(二)文字部分5.什麽叫“六书”?其具体名称是什麽?六书是六种汉字写词的方法,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和形声。

6.按不同方法出现年代的先后排列六书的次序。

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形声7. “六书”理论是谁提出的?是根据汉字的什麽字体概括出来的?是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的,根据以小篆为代表的古文字基础上概括出来的。

8.“六书”中有哪些是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形声9.汉字的形体结构可分爲哪四类?象形、指事、会意、假借10.根据掌握的汉字知识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

从字体结构角度看,由于转注、形声两种写词、造字方法所产生的汉字,字体结构都是半形半声(部分表意、部分表音),因此古汉字的字体结构分析一般只有“四书”。

11.按古人的说法,“文”与“字”的区别是什麽?“四书”中哪些属于“文”,哪些属于“字”。

古人认为文与字的区别是“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四书中,象形、指事为文,会意、形声为字。

12.“六书”中最早出现的、同时也是其他造字方法的基础的是什麽?象形13.指事字与象形字最大的区别是什麽?与象形法相比,运用了纯抽象符号来记词。

14.利用原有的汉字来记录新词的写词法是什麽?假借15.形声造字法是在什麽写词法的基础上得到啓发而发展出来的?转注写词法16.用“转注”写词法造出来的汉字,从形体结构分析,与其他“五书”中的哪一类相同?用转注写词法造成的新字,结构上都是半形半声,因此从形体结构上分析与形声字相同。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全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全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代汉语被动句式有哪些?
(1)“于”字式,如:却克伤于矢。

(2)“为”字式,如:道术将为天下裂。

(3)“为……所”式,如: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4)“见”字式,如: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5)“见……于”式,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被”字式,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第四节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所谓被动,是就主语和谓语间的关系来说的,主语是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即受事,而非施事。

如:
①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史记·游侠列传》②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

1、主语“窃钩者” “郤克”受事
2、两句的形式
例①无语法标志,意念上的被动句。

例②有语法标志,即介词¡°于¡±。

古汉语被动表示法有两种:
一、意念被动句(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韩非子·五蠹》
二、被动句式
1.定义:有语法标志,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的被动性质的句子,叫做被动句式。

(在谓语前后有表示被动的词。


2.类型(常见的五种被动句式)
1、“於”(乎)字被动句式。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
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

《汉书·贾山传》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

《左传》
常与主动句两两对照,形成鲜明对比。

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

《孟子·滕文公》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荀子·修身》
3、“为…所……”句式。

①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史记·项羽本纪》
②马倒,为晋兵所杀。

《淝水之战》③魏太子为江充所败。

《汉书·霍光传》
有时主动者不出现,形成“为所+动词”的格式。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项羽本纪》
②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张中丞传后序》
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史记·刺客列传》
4、“见”字被动句式。

“见”为助动词,放在动词前表被动。


①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战国策·燕策》
②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韩非子·说难》
③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楚辞·渔父》
④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墨子·兼爱下》
“见”不能引出行为的主动者。

要同“于”字句结合,由“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蔺列传》
5、“被”字被动句式。

此句式一般不出现施事者。

吾被皇太后徵,未知所为。

《三国志·魏志》
臣被尚书召问。

(蔡邕[yōng] 《被收时表》)
亮子被苏峻害。

《世说新语·方正》
嵇康被诛后,山公举康子绍为秘书丞。

《世说新语·政事》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
“被”字
1.《说文》“寑衣也長一身有半從衣皮聲”
翡翠珠被。

《楚辞·招魂》
2.遮盖、覆盖。

凝霜被野草。

阮籍《咏怀》泽~后世
3.蒙受、遭受。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战国策·燕策》寡人不详,被于宗庙之祟。

《战国策·齐策》
4.表示被动:叫、让。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许慎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

《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

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

《说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

《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

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解释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

《说文解字》中的部首排列是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的。

《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在清朝康熙年间由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及经筵讲官、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担任主编,参考明代的《字汇》、《正字通》两书而写,是一套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详细汉语字典,重印至今不辍。

《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

该书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历时六年,因此书名叫《康熙字典》。

由总纂官张玉书、陈廷敬主持,修纂官凌绍雯、史夔、周起渭、陈世儒、贾国维等合力完成。

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

《康熙字典》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收录汉字最多的古代字典。

《康熙字典》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

《康熙字典》采用部首检字和笔画检字方法。

可记歌诀:一二子
中寻,三画问丑寅,四在卯辰巳,五午六未申,七酉八九戌,其余亥部存。

或是“一二在子三丑寅,四卯辰巳五午寻,六在未申七在酉,八九在戌余亥存。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