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微专题理清文脉 把握情感 领悟旨意
如何把握散文的情感主旨高考散文阅读方法
如何把握散文的情感主旨高考散文阅读方法
一、准确理解题目要求
在进行散文阅读之前,考生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要求,明确被考察的
内容和形式。
题目要求通常会提供一些关键词、提问方式或者指示性语言,考生应该理解这些信息并根据要求进行阅读和思考。
二、理解文章内外情境
三、把握散文的情感线索
四、注意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五、积累常见题材和题目类型
高考散文阅读中,一些常见题材和题目类型经常会被考察到。
考生可
以通过做题、背诵、阅读等方式积累和熟悉这些题材和题目类型,以便在
考试中更加熟练地应对。
六、多做真题和模拟题
实际的阅读训练和答题实践是提高散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
考生可
以多做历年真题和模拟题,通过实际操作来了解考试的模式和要求,提高
自己的阅读和解题能力。
七、多阅读优秀散文作品
阅读优秀的散文作品是培养散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考生可以选择
一些经典和优秀的散文作品进行阅读,理解和分析其中的情感主题和思想
感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总之,散文阅读是一个综合考察考生综合素质的能力,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上述建议,考生可以在高考散文阅读中更加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情感主旨,并通过理解、分析和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来提高自己的答题能力。
高考语文中如何深入解析散文的意境和情感
高考语文中如何深入解析散文的意境和情感在高考语文中,散文是常见的考查文体之一。
深入解析散文的意境和情感,对于理解文章的内涵、把握作者的意图以及准确答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要深入解析散文的意境和情感,首先得明确散文的特点。
散文不像诗歌那样格律严谨,也不像小说那样有明确的人物、情节和环境。
它往往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形式灵活多样,取材自由广泛。
阅读散文时,我们要注重对文章标题的解读。
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能够传达出很多关键信息。
比如,“故园的秋”这个标题,可能就暗示着文章会围绕作者对故乡秋天的回忆和感受来展开,从而让我们在阅读前就有了一定的心理预期。
把握散文的写作背景也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的创作往往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动荡的年代,作者可能会在散文中表达对和平的渴望;而在个人遭遇挫折时,可能会流露出坚韧和不屈的情感。
了解这些背景信息,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对于散文中的意象,我们要格外留意。
意象是作者用来寄托情感和营造意境的载体。
比如,明月常常象征着思念,梅花多代表着坚韧和高洁。
通过分析这些意象,我们能够更好地感受作者所营造的意境和想要表达的情感。
在解析散文的意境时,我们要善于调动自己的想象力。
作者通过文字描绘出的画面,需要我们在脑海中进行再构建。
比如,读到“秋日的黄昏,落叶随秋风,明月挂高枝”这样的描写,我们就要在脑海中浮现出那幅宁静而略带忧伤的画面,感受其中的氛围。
同时,要关注散文的语言风格。
有的作者语言简洁明快,情感表达直接;有的则含蓄委婉,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比如,鲁迅先生的散文语言犀利深刻,而冰心的散文则充满了温情与柔美。
情感是散文的核心。
作者在文中可能会直接抒发情感,也可能将情感蕴含在对事物的描写之中。
我们要善于捕捉那些表达情感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比如“我心中充满了喜悦”这样的直接表述,或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烘托出的悲伤情绪。
还需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
理清文章脉络 领会作者感情——中考散文阅读考点剖析及答题技巧点拨
种深远 的含义 ( 象征义 )。
散 文 中的 语 言 特 色 ,因 文而
异 、 因人 而 异 ,或 朴 实 或生
的 特 点 。散文 的最 大 特 点是 “ 形散 而 神不 散 ” 。 “ ” 形 是文 章 的材 料和 组 织形 式 , “ ” 指文 章 的主 旨 ,即 贯 神
I 真题解析】
( )感 知文 章 内容 ,理解 文章 主题 。如 一
2 1 年四川省攀 枝花 市中考语 文阅读 试题 草 屋 0 0 的声音》第2 题 :结 合全文 内容 ,概括作者 包蕴 l
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 解题 指导 J这 里要 求 “ 概括 作者 包 蕴在 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其实也是要求 能感知文章内容 ,理解文章主题 ,是对文章 内容
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 了作者什 么样的观 点、
态度、感情 ,从 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
本题 中我 们从 文章 中的一 些重 点句 子 ,如 “ 草屋是温馨的” “ 草屋留在我记忆 中的更多的 是宁静 ”等不难得出答案 :作者 通过对草屋及草 屋 “ 声音 ”的叙 写 ,表达 了对草 屋生活的回忆和 开始和最后结尾 的总结性 段落 和j 留恋 ,对草屋主人美好 品质的赞美 ,体现 了作者 作用 的过渡段 。阅读散 文不仅要 ? 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 ( 意思相近 即可 ) 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更要探究作; 由本题可见 ,我们在阅读散 文时要想 感知文 的缘 由,这样对我们理解文章 的: 章 内容 ,理解文章主题 ,就要在初读文章时抓住 例如 当阅读 紫藤萝瀑布) ,j )时 每段的首句 、尾句、富于哲理的判断句或带有总 的是作者的情感变化过 程 ,即从J 结性的话语 ,来感悟感知 。我们通过对关键句 、 静与喜悦 ,到最后的振 作 。然后j 段内涵的仔 细揣摩 ,把握 文章主要 内容 ,领会文 情 感为什么会有这 样的变化 ,因: 章主旨。整体 感知文章 的内容、主 旨及作者 的情 和 人都 会遇 到各种 各样 的不幸 ,t 感或观 点 ,对 考试 答题有 着重要的指导 意义 ,因 是 无止境 的” ,不能让 昨天的不i
叙事散文的阅读:把握文意,概括要点
叙事散文的阅读:把握文意,概括要点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其目的都是为了抒“情”明“理”。
在阅读这类文章时,一定要把握这类文章的定作目的、写作思路以及作者运用材料在谋篇布局表达主题的思想轨迹。
这样对作品有了整体的了解,才可以进入答题状态。
【应考策略】1、理清思路(1)把握线索:①注意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②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注意抒情议论句,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
(2)疏理脉络:注意表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变化的词句。
叙事散文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作者的认识和感情的发展来组织文章的结构。
2、概括文段要点(1)注意开头结尾句:文段开头句有时起总该段内容的作用,文段结尾句有时起总结该段内容的作用。
(2)注意过渡句(段):段落间的过渡句(段)对段落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确定文章的中心(1)看标题。
有的文章的标题很鲜明地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可以据标题确定中心。
所以也可以根据中心拟写标题。
(2)看注释。
注释有时会交代作者思想、写作背景及写作动机等,文章的中心往往与这些背景有关。
(3)看过渡句(段)。
文章的过渡句(段)对文章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4)看开头结尾句。
文章开头句有时起总领全文的作用,结尾句起总结全文的作用。
(5)看抒情议论句。
叙事散文的目的就是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6)看反复出现句(段)。
为了使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观点更鲜明,作者有进采用反复这一手法来强化所要表达的感情、观点,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注意: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
如果文章找不到关键句,需要用自己的话概括,可以使用这样的格式:本文叙述(描写、介绍)了……,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讽刺、反映)了……【练习与解析】海边荒石高立群有一年夏天,在青岛崂山附近一处无名的海滩,我第一次被石头的美丽所震慑:它们密密麻麻铺满海滩,浸润在阳光下微微动荡的海水里,一直延伸到大海深处。
散文阅读 第一课时 理清行文脉络,把握文章大意 教师用
专题七散文阅读第一课时理清行文脉络,把握文章大意中考真题体验一.【2012.德州】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高山流水①那天我们是去寻山的。
②我们顶着碧蓝的九月,披着金黄的九月,兴致勃勃地去寻山。
那天的天气很高爽。
我们的心灵跃动得很年轻,真是登峰的好日子——那座高峰,耸峙在梦境中,已经很久了。
③进入群山之中,坎坷曲折,就没有一条直路。
山路虽然难走,我们心里明白,要攀登那座高峰,一定得耐心地走。
何况山上到处有美妙的花草,蓊郁的林木,展开一片活鲜的绿!让我们的眉眼也绿了,心灵也绿了。
④生活在平地上的人,一旦爬上了高山,真不行。
我们原是唱着歌来寻山的,不知什么时候,歌声已歇。
山上美丽的景物,原先会引起我们一阵大叫的,不知什么时候,再没有精神去理睬。
不错,山中有千般的好,可是,骄狂的人们哪,只能在马路上追遂,到山上来,就软弱得不如一只虫豸!⑤盘盘旋旋,升升降降,路,不必说,愈往上爬就愈苦。
时间,在山上。
也失去了权威,日影已过午,看看那座峰尖,却似乎越来越远了。
⑥早晓得高峰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真不该来。
⑦山,并没请谁来!⑧真的,山没有请谁来。
山,威严地站在那儿,不假人以辞色,是我们自己要来寻山的。
想登上绝顶,领受独立孤峰的喜悦,岂能不品尝寂寞趱路的况味?⑨寂寞趱路,是我们真实的写照,我们是走在寂寞中了。
有一半人落了队,剩下的人一句话都懒得讲。
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人的精神竟这么容易激扬而又容易消沉吗?想从记忆里找一句话鼓舞一下,看大家的脸色,我发现不是谈论哲学的时候!谈什么哲学?哲学在高山上完全没有用场。
⑩泉水的溅溅声,从静寂之中传来,这对我们是亲切的召唤。
翻过一道山坡,就看一条细细的泉水,从那边陡峭的山坡上,蹦蹦跳跳地奔下来,在我们的脚下回旋成一道溪流,而后扩展开向下游流去。
看到这一股清泉,谁能不喜悦呢?尤其是攀援在群山中正感国顿彷徨的时候,我们怎能不以近乎感激的心情欢呼起来?⑾那一线银丝,从峰坳里流出,忽隐忽现,简直如同幻影一般地柔弱,真不知道它靠什么力量,能在山岳中开出一条河道来。
梳理文脉,把握主旨——散文阅读的有效训练
课程教育研究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2019年第1期累。
但是,对于课外的一些读物,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好词好句的摘抄活动,并定期拿出这些句子与同学之间进行分享,这样可以将一变为二,甚至更多,之后,对于课外积累的句子,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在早读时进行朗读,通过坚持不断的读来形成语感,进而,使学生能够在写作时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亮点。
而对于生活中的一些资料,主要是指一些歌词、影视剧中的台词、广告词等的积累,这也是我们积累素材的渠道之一,也是在我们灵活应用中给我们的写作增色的方式。
2.多说:语言组织能力学生要想写出一篇好的文章,对学生组织语言能力的考察是非常严格的,而且,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更是提升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
那么,素质教育下的一线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呢?在笔者看来我们可以借助“多说”的方式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进而,使学生逐渐形成语言逻辑能力,最终,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打好基础。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复述活动。
如:在学习《第一次抱母亲》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在作文写作的过程中灵活的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在阅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文本复述活动,并按照自己选择的复述角度写下来,如:有的学生选择的是“我”的角度,这与教材中的角度是一致的,所以,不用进行故事的整合。
而有的学生选择的是,“母亲”的角度、“护士”的角度,当然,如果选择“母亲”“护士”的角度进行复述就要简单对故事的发生进行简单的整理和编辑,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运用能力,也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
3.多修:提升写作水平俗说话:好的文章都是改出来的,从一篇文章的完成到最终的定稿是需要很多遍的修改的,只有在不断的修改以及不断的打磨的过程中,文章在用词、用句等方面才能让人找不到错误,才能在反复的修改中形成一篇佳作。
微专题 如何概括散文的主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散文内容、归纳散文主旨的能力。回答此
题,首先要明确此文属于写人的抒情散文,其情感基调是怀念与
敬仰。其次要梳理全文,理清作者写了沈从文先生哪些事,并加 以概括,总结出这些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沈从文先生的性格特 点、精神品质等内容。最后,按照本文通过写„„内容,表现了 人物„„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的思路进行规范答题。 答案 本文通过叙述沈从文平常而又不平常的工作、生活,表现
密的原始森林,它吐出河流,幻出湖泊,造出绿洲,变出四季的
颜色。有时,我也忽发奇想:如果阳关和玉门关保持原来的生态
环境,没有战争和人为的破坏,家有白榆,岸有青草,山有雪里 青松,院有新栽柏树,那风沙又能奈何?是不是会保持“人民繁 盛,牛马遍野”的繁荣景象呢?岁月相继,年复一年,玉门关也 许就有可能雄据塞外,千年不倒。我,还有发思古之幽情的所有
如何概括散文的主旨
主题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即作者要告诉人们 的最主要的意思,包含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对主题的 概括必须立足于整篇文章的理解与把握。要求我们能在阅读中体 会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观点,把握作品人物
的情感、态度和观点。对关乎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态度、
观点的表述,能作出正确与否的判断,能用符合要求的句子对其 作准确归纳,能找到体现人物观点、情感和态度的相关文字依 据。
色的波纹。时光似乎淘尽了一切。英雄的背影,四边的伐鼓,如
雨的马蹄,猎猎的军旗,都随着一阵又一阵卷起的沙尘,飘向历 史的深处。我极目四望,想寻找一个可以交谈的人,但空无一 人,真的是“西出阳关无故人”了。趁着太阳还在当头,又驱车 赶向玉门关。远远地又看见了一个隆起的黄土堆,迈开双腿朝它
专题总结复习——散文阅读之概括内容情感主旨讲义.docx
散文阅读之概括内容情感主旨所“概括特定内容要点”,就是根据命指令去概括。
些命指令一般包括“原因”“作用”“特点”“情感”等方面内容。
回答先吃透概括要求,在文章中出相关信息,再行整合成答案。
一、文本内容概括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目。
在多器的身体中,能找得到一棵的魂魄。
只是不同的器,往往渗透着在不同生命段或不同部位的某种特,彰出各异的面目。
独弦的琴,是一株躺下来的老。
一株默了千年的参天大,就藏在琴里我开口。
一个个音,喑,低回,,茫,悠。
每一个音符是那在目、无无的海桑田,是那潮起潮落、起云涌的苦与欣,是那生命无不在的脆弱与、忍与抗争⋯⋯ 除了口,聆听,我不知自己能些什么,做些什么。
1.第二段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琴的?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外形的特征。
② 音的特点。
③音的内涵。
④听者的感受。
文本内容概括要以下步:(1)确定区域。
概括的答案一般来自文中,几乎所有的要点都在原文中有其指向的段落或句子,都有具体的区域。
准确找到目所要求的区域至关重要。
“找到”的关是抓住干。
有的干范明确,有的范不明确,可先看干关出在文中的位置,其位置区域往往就是重点区域。
有区域的确定要依托全文的构。
(2)精准。
①善抓“段眼” 。
“段眼”即独立成段的关句子或某一段中的关句,些句或与全文主旨相关,或直接揭示了段落要点。
从构上看,“段眼”往往是那些起全段或收束全段的句;从表达方式上看,“段眼”往往是那些直接抒情或接抒情的句子,表示点的句子。
② 分次。
分是概括的本,是概括中最重要的一,因答案要点多,如果不能有效地分出次,就很做到答的全面。
于有明志次的段落,分不成;如果没有次志,就需要我反复琢磨段落,以句子位区分不同的表述象,象不同,就是不同的次。
(3)精准表达。
①因分点。
分的多寡决定了要点的多少。
4 分,其要点多是 1 点 1 分; 6 分,其要点至少有 3 个。
中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教学案
3.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串联、合并.4.摘录句段法:引用或整理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点题句、关键句、主旨句、重点段落中心句、警策句、议论抒情句.5.取主舍次法:抓住重点段落、主要事件内容概括.(二)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1.鸟瞰全文:通读全文,明确文章所写的人物、事件、景物,通过对人物、事件和景物的分析,来探求文章的中心思想.2.抓住中心句:中心句往往点明了全文或段落叙述的主要内容,抓住了中心句就抓住了中心思想.3.分析文章的标题:标题常常能作某些交代或暗示,或揭示文章体裁,或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暗示作者的写作思路与意图,对解题有一定的帮助.4.分析文章的抒情、议论成分:记叙文特别是散文,作者往往卒章显志,通过议论句或抒情句来表明自己的观点与态度,抓住了这个观点态度,就能够把握文章的中心.5.从反复出现的词句或暗示主题的关键词语入手,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6.从作者对人物、事件或者事物的情感态度入手.(三)找出行文线索的方法2.关注文章的标题:有很多文章的标题直接揭示了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3.找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散文中,为了突出强调文章的主题,有些句子反复出现,称之为反复句.反复句显示了散文的脉络层次.4.找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三、真题典例桑葚熟了①多年前,朋友赠了我一瓶自酿的美酒,醇香扑鼻,饮后唇齿留香,回味无穷,经请教后方知是由桑葚酿造而成.②于是,每到桑葚成熟的季节,偶见街中有叫卖桑葚的村姑,便会买一小盆尝尝鲜,重圆一回儿时的梦.心底下总想着有一天能加入到采摘桑葚的队伍中去.③今年五月外出开会,回来时在朋友的指引下,特意到农家乐山庄停留,在这个处处飘散着桑葚味道的庄园,我终于圆了我的采桑梦.④跨过一条小溪,进入到一片原生态的桑林后,我一时惊呆了,只见翠绿的桑叶层层叠叠,衬着紫红的桑葚,迎风摇曳.熟透了的桑葚,紫紫的丰满着挂满了枝条,如玛瑙,晶莹剔透,非常诱人.大家一齐兴奋地扎入桑林,一边采摘,一边品尝,专挑那个大、肉厚、色紫的下手,来个先尝为快.熟透的桑葚浑身透着光亮,充满水分,稍不小心就会把它捏破,挤出紫汁来.我轻轻地摘下一颗放入嘴里嚼去,果汁四溢,顿觉满口生香,通过味蕾透出一种桑科特有的清甜,丝丝滋润到心田.就这样,我们一边尽情地采摘,一边忘情地海吃,那是一种绝美的享受.⑤桑林中鸟雀成群,叽叽喳喳,它们也在分享着这难得的美味,受惊吓飞离时,弹起树枝,那熟透的桑葚如同一阵紫雨,纷纷坠落,砸到人身上,落入泥土中,立刻留下一个个紫黑的印记,大家只能叹惜一回,继续有说有笑,挑肥拣瘦,边摘边往前走,不一会儿竹篮中已平添了许多桑果.⑥看着这微微颤动的桑葚,听着那啾啾鸟鸣,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悄然远逝却忆之犹甜的童年时光.那时物资匮乏、零食奇缺,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最盼望的就是老桑树结满了紫红的桑葚,给我们带来了解馋的机会.放学后,大家迫不及待地扔下书包,三五成群地来到了村边桑田,个个身手敏捷,猴子似的爬上桑树,低矮枝头的桑葚早已寥寥无几,高枝处的桑葚往往可望而不可即,于是找根竹竿去敲打,桑葚娇嫩,落地即惨不忍睹,但大家都不管那血肉模糊的样子,也不管其是否沾上了泥土,一时间大家满地找葚,经过一顿猛吃后,每个人的手上、嘴上和衣服上无一例外地都沾满了紫黑的桑汁,有的更成了大花脸了,伙伴们你看我、我看你,相互对笑.自己吃够了以后,有时也不忘给父母兜带一些回去,虽然没能做到古人那样的“拾葚供亲”——“以异器盛之,黑者奉母,赤者自食”,但母亲也每每被我的孝心所感动,那满身的脏相自然也就逃过一劫,不再追究了……⑦一晃数十年过去了,今天的小孩都已过着衣食无虑的生活,没有了我们儿时的那副馋样,恐怕也已很少见到桑葚了,都市里没有桑树,也没有人养蚕,更不会有采摘桑葚的乐趣了.⑧面对这成片的桑林,我一时思绪万千,在食品安全问题屡屡曝光的今日,桑葚能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当年的那分清纯,那份天然,实属不易.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此线索,文章写了哪两件事?(4分)(★)桑葚①写了今年五月在农家乐山庄采摘桑葚的绝美享受;②回忆童年时和伙伴们采摘桑葚的欢乐场面.[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理清文章结构的能力.概括时要做到简洁、准确.线索是贯穿全文的一根线,可以是人、事、物,也可以是一种感情.全文内容都与之相关,但它不一定是文章的中心.本文围绕桑葚展开情节,写了两个时间段:现在和童年. 2.阅读全文,请用原文回答第②段加点词语“儿时的梦”具体指什么?(2分)儿时的梦:盼望老桑树结满紫红的桑葚,给我们带来解馋的机会3.请赏析第④段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熟透了的桑葚,紫紫的丰满着挂满了枝条,如玛瑙,晶莹剔透,非常诱人.(示例一)从词语的角度赏析:“紫紫的”写桑葚的颜色,“丰满着”写桑葚饱满的形状,两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桑葚美丽诱人的外形特点,流露出作者对桑葚的喜爱之情.(示例二)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熟透了的桑葚”晶莹剔透的外形特点,从而由衷地表达了对桑葚的喜爱之情.4.全文主要内容写的是采摘桑葚这些欢快的事情,但结尾两段却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忧伤,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主旨简要分析.(4分)表达了作者对桑葚的挚爱,同时也呼吁人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持自然与纯真的本色;起到了升华文章主旨的作用.四、自主训练与能力提升(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不一样的爱须一瓜①有件事,让我特别感激我的父母,觉得他们了不起.长大后,我有时猜想,如果不是那样,我是否已经成为江洋大盗?②那时候,我大概七八岁,和邮电大院里的孩子一起到郊外玩.在河滩上,我们欣喜地发现了大片的西瓜地,西瓜只有皮球大小.确认是西瓜后,所有的小孩都疯狂了.我们扑进瓜地,非常享受亲手摘瓜的感觉.我不知道别的孩子的情况,只知道我见了大的就扔了小的,最后留了两个比皮球大点的西瓜,反正糟蹋了不少.③几个农民是包抄过来的,在呐喊声中,六七个小孩人赃俱获.在把我们押送回家的路上,农民一路恶声威胁,要给这帮小偷灌粪!这让我极度恐惧.在我的记忆中,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用天塌地陷形容那种绝望和自卑毫不为过.我们都知道自己错了,一个个A________ (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任凭农民愤怒宣判.六七个孩子排成一行,就那样以小偷的耻辱形象,被揪进了成人的世界.④惨剧才刚刚拉开帷幕.除我之外,所有孩子的家庭,随着农民拿到索赔款的离去,都响起了鬼哭狼嚎般的家暴声.有个叫小梅的领头大孩子,竟然被她父亲吊起来用皮带抽.我心惊胆战地悄悄走过去,然后惊恐地溜走.她的哭叫声和被打时尖厉的认错声,非常刺耳.一个院子里,到处是恐怖绝望的哀号,还有父母的怒骂和摔打的声音.⑤我父母给了农民钱,一个西瓜两元,共四元.据说那时九块钱即一个人的月生活费.所以,索赔是巨额的,农民是用西瓜结子再生西瓜的方法计算损失的.我忐忑地等待父母对我的惩罚,但是他们始终谈笑自若,付钱的时候,还笑着调侃了我两句,然后他们就忙自己的事了.当我在院子里惊心游走,听着各家各户痛打孩子的惨烈之声时,我对自己命运的焦虑到了崩溃的地步.⑥然而,我的事就这么过去了,后来居然成为我们家的一个笑谈和趣闻.开始我还B________(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藏起来,形容十分羞惭),但我父母始终坦荡安然,他们的笑脸如一面明净的镜子,在那个镜子里,我隐约看到了自己的健康纯净.⑦可惜极度敏感的我,一直到很大才明白我父母的伟大拒绝.他们压根就不接受那些农民对小孩的严厉惩罚.我父母也许自己都不知道,他们与院子里其他父母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所给予我的有力呵护和巨大的心灵解放.⑧如果事情相反,我想以我的年龄﹑我的个性,即使不逆反成为小偷,内心的扭曲也是难免的.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从不顾及孩子的感受的.⑨当然,我父母也不是神仙,两个哥哥太捣乱的时候,父亲偶尔也教训他们.但是,我终生铭记的是,我父母在我精神危机时刻的笑脸.(选自《青年文摘》) 1.联系语境,根据括号中的提示,在第③段和第⑥段的空白处写出两个相应的成语.(2分)[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意思,结合具体的语境,写出相应成语的能力.参考答案:A.垂头丧气B.无地自容2.阅读全文,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表现“我”心理变化的词语.(2分)(★)欣喜若狂→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渐渐释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线索的正确辨识和把握能力.本文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我们可以从文中找相关词语,还可以根据情节加以概括.参考答案:绝望自卑、惊恐焦虑3.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选文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能力.回答时可以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我们要先写出句子的表层含义,再揭示其深层含义,或者说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情感).参考答案: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母的坦荡安然,让“我”内心不再羞愧,并走向健康纯净,表现了父母不一样的教育方式给予“我”的积极影响.4.文章结尾句说“我终生铭记的是,我父母在我精神危机时刻的笑脸”.你是如何理解此句中“笑脸”一词的?(3分)[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一个词语的意思一般有以下几种:本义、比喻义、引申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具体作答.这里的“笑脸”有对“我”的态度的意思.参考答案:“笑脸”表面是指父母在付赔偿款时的谈笑自若,并拒绝像别人那样惩罚孩子,暗指父母在“我”处于精神危机时给予“我”内心的有力呵护和关爱,点明主旨.(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生命的囚笼[美] 米尔·哈斯恩我去佛罗里达旅行,姑姑阿加莎最近搬到米勒丽姆山的社区里,我决定去看望她.“我没有在表单上看到您的名字.”门卫对我说.我连忙回答:“噢,我没有告诉姑姑.我姑姑叫阿加莎.”门卫立刻在电脑上找到了姑姑的电话并开始联系.在他拨打电话的时候,我注意到已经有好几辆汽车在我的后面等着.“电话正忙.”门卫回答我.他看了看越来越多的汽车,显得有些焦急了.他试着再次拨打,可还是没有接通.而后面的汽车越来越多.最后,他问我可不可以等会再过来,我同意了.我把车开到了不远处,然后用手机拨打姑姑的电话,也是占线.我不可能在佛罗里达炎热的太阳下一直打下去.我回头望了一下门卫室,两位门卫正忙着检查那些汽车,没有时间顾及我.我再看了下小区周围的栅栏,只有一米多高.不知道在什么力量的驱使下,我瞟了一眼后快速翻过栅栏.社区里分了很多小区,我姑姑住在安瑞勒小区里,但是我根本找不到.一个高尔夫球场在入口处也设置了一个小守卫厅,我听到那个守卫说道:“约尼太太,你必须有ID卡才能进去.这是我们的规定,是为了大家的安全啊.要是有恐怖分子进来那怎么办?”老人解释道:“我只是今天忘带了.”“我可以载你回去取ID卡,不过你要记得,不管你去哪个公共场所,都需要ID卡.”他帮助老人坐上了汽车.汽车开动了.突然,从车顶上滑下来一个小小的黑色对讲机.对讲机是守卫在扶老人的时候放上去的,我立刻跑过去捡了起来.突然,我的身后传来喊声:“嘿!你!去哪里?”我回头一看,两个门卫正挥着手向我这边跑来,看起来他们很愤怒.我抬腿就跑,躲进了两栋楼之间的墙角处并伸出头来探探情况.一个门卫拿起对讲机讲话,我从手中的对讲机中听到,“有人闯入了社区!最后在佛罗特街看到!”片刻间,至少十几辆车赶到了那里,门卫解释了一下情况后,他们便开始搜寻我.我有了一个主意.我拿起对讲机说:“闯入者在安瑞勒.”顿时,所有的车涌向了同一个地方,我马上知道了安瑞勒的位置.“噢,不,闯入者出现在游泳池旁边!”我再一次喊道.等他们离开后,我去了安瑞勒.姑姑见到我后非常惊喜,她连忙给我准备了冰茶和曲奇饼.在我和姑姑聊天时,一只小鸟飞到了阳台上.当我想上前看看的时候,姑姑叫住了我:“米尔!别过去!可能有危险!”我诧异极了.姑姑解释道:“这只鸟我从来没见过,可能带有病毒.”随后她又接着说:“我的电话坏了,你的手机借我用用,我给守卫报告一下.”我慌了,连忙冲上前去赶跑了小鸟.几个小时后,我再一次导演了一群安全守卫在社区追逐闯入者的游戏.看到金黄色的阳光照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我却觉得这像是一个生命的囚笼,让人喘不过气来.这让我想起我在__区的别墅.突然,我觉得它珍贵起来.那里有鸟语花香,有山有水,但没有守卫.因为,在那片纯净的大自然里,根本不需要守卫.我是如此地渴望,人们心中善良的灯塔再高再亮一点,让我们都能够忘我地欣赏这个世界的鸟语花香,还每一个灵魂无需防守、安宁自由、和谐美丽的世界.1.文中哪些事情让“我”产生“生命的囚笼”的感觉?请简要概括另外三件事情.(3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姑姑怀疑小鸟带有病毒,想报告守卫.[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语言要尽可能简洁.格式为:什么人做什么事.参考答案:1.我”没能联系上姑姑,门卫不让“我”进入社区.2.约尼太太忘带ID卡,守卫不让她进入高尔夫球场.3.“我”翻越栅栏闯入小区,众多守卫在小区里追逐搜寻“我”.2.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4分)(1)片刻间,至少十几辆车赶到了那里,门卫解释了一下情况后,他们便开始搜寻我.(“片刻间”能否删除?并陈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 顿时,所有的车涌向了同一个地方,我马上知道了安瑞勒的位置.(“涌”字能否替换成“驶”字?并陈述理由)[解析]第(1)小题考查表时间性的词语的作用.以“片刻间”表明时间之短,速度之快,可见守卫的负责与重视.第(2)小题考查词语调换.参考答案:1.“涌”显示车辆多,“驶”比较平常,不能为后面的“马上知道”提供信息.不能删除,“片刻间”强调时间之短,速度之快,表明守卫工作认真负责,也写出了守卫当时高度紧张的心理.2.不能替换,“涌”形象地写出车辆像潮水一般快速赶去的情景,强调车辆多,而“驶”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3.有读者说,写姑姑怀疑小鸟有病毒这一情节显得有些多余,你赞同这一说法吗?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主旨的理解能力.以姑姑的警觉性来反映人类过度的防御心理,这使文章的内容更为丰富.参考答案:示例一:不赞同.写姑姑怀疑小鸟带有病毒这一情节,说明人类已经警惕过度,对一只普通的小鸟也充满了怀疑和猜忌,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示例二:赞同.前面已经用很多的事件来表达主题,内容已经充实,没有必要再写姑娘怀疑小鸟带有病毒的事件,所以显得有些多余.。
散文阅读(01):理清行文脉络,把握文章大意
散文阅读(01):理清行文脉络,把握文章大意例1 (2011 莆田)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木兰溪王清铭我家离木兰溪不远,只有二里的路程。
我自小怕水,母亲连小潭也不让我接近,但她无法禁止一个孩子对河的想象,她更不会想到木兰溪以后会成为我的血脉。
在幼时的想象中,木兰溪象一朵兰花,会开放和凋谢,且有一种深湛的蓝,有天空一样的蔚蓝色。
小时侯我经常对着天空发呆,天空除了白云就是那看不透的蓝了,木兰溪和天空一样,都是幼时的我捉摸不透的,因此溪水是蓝的,一种与思绪一样的蓝。
少时的我,虽未见过溪,但耳畔总萦绕着木兰溪隐约的水声,那水声也是蓝色的。
木兰溪的水确实是蓝的,如宝石的晶莹,天空的纯净,兰花的幽雅,或者如一段逶迤的心曲一样蓝得忧郁。
这是我八岁是初见木兰溪的印象。
时值冬天,寒草衰烟凝霜。
母亲带我走亲戚,走在岸畔,凉风的手指不停的扯动我的衣裳,但兰溪的水仿佛一种忧郁的眼神直照进我的内心深处。
多年以后我读“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的词句时,我突然看见兰溪的眼睛穿透了我多年来的风尘。
水声仿佛一段悠扬的旋律,一直缭绕进我的心底。
沙渚上几只银白的鹤或翔起,或停落,给静谧的画面带来一点灵动的色彩,鹤唳增添了幽静的质地。
“渚清沙白鸟飞回”,这里没有萧萧落下的无边落木,但潺湲的水比滚滚江水更容易陷入思绪。
我感觉一种水意正包围、浸渍了我,使我渐渐成为另一片在风中如蓝绸展开的水。
等母亲走出很长的路回头找我时,我已在溪边伫立多时。
从此,面对溪水,我总有一种迷失的感觉,迷失在水的蓝中。
多年以后,我头脑里多次涌现少时所见的那幅图景。
虽然我不是杜甫,身后没有落木的萧瑟背影,眼前也没有长江水倾注我干枯的眼眶,但我也有杜甫心头的那种沉郁顿挫。
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这种漂泊无依的感觉我同样有,只不过杜甫的心境是漂泊经历造成的,我的漂泊感与生俱来,深藏生命深处,如一只飞鸟,总将在苍茫天空的飞翔愿望敛紧于自己的翅膀,将悲凉的嘶叫潜藏于心灵。
印象较深的还有一次秋天是,我独自一人来到溪畔。
2021年中考语文小专题复习教案-散文阅读(一)——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文章主旨
散文阅读(一)——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文章主旨教学目标:1.了解抒情散文阅读的考点和常考题型。
2.学会提取与概括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的方法。
教学重点:阅读文本,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针对考试题型,提高散文阅读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考点一:内容提取与概括[常考题型]1.请用简洁语言概括本文(第×段)的主要内容。
2.文章主要描绘了什么事(什么景)?请简要概括。
3.作者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4.依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将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方法总结]1.找准关键词句,归纳概括在通读文章,明确中心的基础上,找出与问题有关的关键词句,对词句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得出答案。
2.线索法:找出时间、地点、人物心情变化和事件发展顺序四要素并合理组织。
3.摘录句段法:引用或整理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点题句、关键句、主旨句、重点段落中心句、警策句、议论抒情句。
4.取主舍次法:抓住重点段落、主要事件内容概括。
注意:审题要清,归纳要全,表述要明。
[答题格式](1)写人写事的文章:何人+何时+何地+何事+结果怎样。
(人物+事件)(2)写景、写物的文章:什么+怎么样。
(3)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一般按照事件的先后顺序,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字样概括,或者用数字序号来体现出事件的先后顺序。
(4)根据示例要求补充填写,文章内容。
考点二:概括文章主旨[常考题型]1.请用简洁而准确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题(主旨)。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3.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本文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方法总结]1.从文章标题入手。
标题常常能作某些交代或暗示,或揭示文章体裁,或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暗示作者的写作思路与意图,对解题有一定的帮助。
2.从分析文章开头、结尾入手。
从作者对人物、事件或者事物的情感态度入手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句入手。
中考散文阅读解题技巧1
评价感悟类
考题形式: 1、评价 “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 2、感悟 请你谈阅读文章后的心得(启示等)
答题思路: 1、评价应表明态度,阐述理由,前后一致;
2、启示应从原文中引出来; 3、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 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来; 4、语言表述有流畅性,简洁明了。
六、拓展性考题 谈感受
考题形式:对描写对象、人物感情、文章 的内容和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 答题思路: 1.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思想 感情 2.有明确的观点和态度 3.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
4、拓展探究 文章最后“让田野的绿色进来,让天上的白 云进来,让记忆里那些鲜艳的花儿进来——让它们在内 心中组成一片温暖、柔弱的原野”。你的记忆里有哪些 “美丽的花朵”?它们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影响?请举一 例谈谈你的感受.
大唐柳色
3、请看第⑺段画线处,按照“飘飘欲飞” 的结构形式,仿写一个四字短语,可以是 ? 示例:栩栩如生 翩翩似仙 摇摇欲坠…… 答题指导:一定要在结构上模仿,原词 “飘飘欲飞”是个偏正短语 ,而且要有叠 字 。符合偏正结构,前两个字为叠词即可 给分 。
生命中柔软的部分
5、简约写作 你生命中最”柔软的部分”是 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写。
(答题指导:关键是“唤醒我们关注”,但答题之前最好 能概括文章所写池塘过去、今天、未来的特点,使答案 更加完整。也暗示着语文不仅仅是学好课本,还要关注 当前的社会人生.文中讲述了作家怀念家乡日渐消失的池 塘的心路历程。)
仿写和续写类
3、仿写: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或短语, 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 要求:明白例句的结构形式、关键词语是 什么、还要服从于文章的主题,要抓住结 构、关键词语及文章主旨去思考、答题; 续写:此考点一般是补写文章结尾或对结 尾加以想象延伸。 要求:既要符合原文风格,又要顺接原文 的意蕴,还需要注意文章结尾的表达特点。
理清脉络抓中心,赏析语言悟感情——中考散文阅读解析
青春岁月 ・ 学 术版
Y o u t h i f l l Ye a r s ・ A c a d e mi c V e r s i o n
J a n. 20ຫໍສະໝຸດ 3 第 1期 2 01 3 年 1 月
・
教学研 究 ・
理清脉络抓中心 , 赏析语言悟感情
— —
中考 散 文 阅读 解 析
3 . 熟记一些数学规律和数学小结论 . 使 自 己平 时 的运 算 技 能
想。 有 了数 学 思 想 以 后 , 还 要 掌 握 具 体 的方 法 , 比如 : 换元 、 待 定 系 达 到 自动 化 或半 自动化 的熟 练 程 度 经 常 对 知 识 结 构 进 行 梳 理 , 数、 数学归纳法 、 分析法 、 综合法 、 反证法等等。在具体的方法 中, 形成板 块结构 , 实行 “ 整体集装 ” , 如表格 化 , 使 知 识 结 构 一 目了 常用 的有 : 观察与实验 , 联想与类 比, 比较 与分 类 , 分 析 与 综合 , 归 然 ; 经常对习题进行类化 , 由一 例 到 一 类 , 由一类到多类 , 由 多类 纳与演绎 , 一般与特殊 , 有限与无限 , 抽 象 与概 括 等 。
特之处就在 于 : 能 够 让 我 们 通 过 一个 十分 精 粹 、 亲切的形式 , 读 到 索 , 讲述 了一个动人 的故事 。请依据提示 , 在方框 中补全①~ 殴
作 者 对 于 人 生 或 自然 的感 悟 。 所以 , 近年来 , 散 文 阅 读一 直是 中考 的 主 要 情 节 。 语 文 阅读 考 查 的重 点 。 综观 2 0 l 2年 全 国各 地 中考 语 文 试 题 . 选取 = = 塞 : : 望 些 竺H 散 文 作 为 现 代 文 阅读 材 料 的考 区 占相 当大 的 比例 。 H H 苎 童 堡 曼 堕 竺H l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策略——整体把握、理清文脉
高考散文阅读策略——整体把握、理清文脉近年来,散文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新教材中散文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高考中散文尤其受到青睐,从1998年到2004年连续7年高考大阅读都是考查的散文(只有2004年北京春季高考是考的小说)。
散文不仅成为高考阅读考查的重点,而且高考对散文阅读的考查从内容、形式以及设题和答题要求都在不断地拓展和创新,内容上更加凸现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形式上正在从狭义散文向广义散文拓展,设题上开始向新课标要求的感悟、体验和充分张扬个性的开放性方向发展,答题要求上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明显加大,因此,高考散文阅读对考生语文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
从今年4套全国高考题和11套省、市高考题评卷的情况看,散文阅读的得分率较低,只有极少数学生得了满分,得分在14分以上的也为数寥寥,少数学生甚至得了零分。
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也是如此,尤其是2002年散文阅读是全卷各题中得分最低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制约散文阅读的瓶颈还在于“整体把握、理清文脉”,即考生在阅读散文时没有整体把握、理清文脉的意识和着眼全局的眼光,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胸无全牛;答题时把局部和整体割裂开来,凭空猜测,生搬硬套,只答得一鳞半爪,造成失分严重。
究其原因,应该是高考复习中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是没有把握高考和教材在阅读模式上的变化,2000年高中课程改革的教材就是遵循阅读规律按“篇一段一句一词一字”的整体阅读模式编写的,摒弃了以往的“字一词一句一段一篇”的分析型阅读模式,而高考命题在2000年前就开始从整体立意设题,即使考题往往是考某一点,但实际上与整体息息相关,虽然到目前为止高考还没有纯粹考查整体把握、理清文脉的试题,但散文阅读的开放型试题,不单单考查对段落和某些主旨句、关键句、关键词的理解阐释,还要考查对整个文章内容的总体把握,这是一种更高的思维要求,也是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高境界,也是语文命题的必然选择之一;二是认为整体把握、理清文脉,不是《考试说明》中所列的三种能力、九点要求的范畴,只是就《考试说明》中的几点要求泛泛而谈,以练代讲,希望通过做大量的散文阅读练习达到提高的目的,而这种训练还是将一篇散文机械地分为字词、中心、结构、修辞、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等各自孤立的部分进行训练,这种做法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其后果是使学生在理解文章时把局部同整体割裂开来,不善于在整体把握的烛照下考虑问题,也不善于从上下文的联系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其效果可想而知。
掌握初中语文的阅读技巧如何准确把握散文的主题和情感
掌握初中语文的阅读技巧如何准确把握散文的主题和情感初中语文的阅读技巧是培养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重要一环,其中准确把握散文的主题和情感是阅读的关键要素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些初中语文阅读散文的技巧,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散文的主题与情感。
一、理解散文的定义和特点散文是一种运用普通语言进行抒发情感、描写人、事、物等的文学形式。
散文与其他文学体裁(如诗歌、戏剧等)相比,较为生活化,情感真实,更贴近日常生活。
了解散文的定义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和把握其主题和情感。
二、注意结构和语言在阅读散文时,要关注文章的整体结构和语言表达。
通过分析散文的段落安排、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等,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同时,要注意选取具有情感色彩和主题表达的关键词语,以便更准确地把握散文的含义。
三、分析篇章的情感色彩散文常常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态度,通过分析篇章的情感色彩可以更好地把握散文的主题和情感。
可以关注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环境和事件等方式来表达情感,同时留意到文章中隐含的感情色彩,例如作者的喜悦、忧伤、无奈等,帮助我们准确捕捉文章的情感。
四、寻找主题的线索散文虽然没有固定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但要把握散文的主题却并非困难。
在阅读散文时,要留意文章中具有集中性和重复性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是文章的主题线索。
可以关注文章中的核心观点、主题句和关键词汇,进而准确把握散文的主题。
五、注意上下文的联系散文往往是一篇流畅的文章,各段落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在阅读散文时,要注重上下文的联系,通过梳理文章的内容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散文的主题和情感。
要关注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推进、示意关联等线索,将上下文的信息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
六、适当引用作者观点在理解散文的主题和情感时,可以适当引用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来支持分析和判断。
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句子或段落,并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情感色彩进行引用和解读。
引用作者观点有助于把握散文的含义和情感表达。
散文微专题【高考专题复习】
理清文脉把握情感领悟旨意——散文微专题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5题人在山水间一①我的第一次富有生命意义的山行,是在下乡的路上。
那时刚刚从高中生变身为下乡知青,下乡的地点是二十公里开外的村子。
因为交通落后,只能步行前往,在距离那个村子的几公里处,必须翻越一座有近千个石阶的高山,站在山脚举目仰望,逐级上扬的石阶就仿佛是一架通往太空深处的天梯。
历经了几个小时的跋涉,拾级而上的每一步都异乎寻常的艰难,感觉整个生命几乎达到崩溃的极限。
而很多年后,当我在批阅一个学生的散文习作,看到文中细述他上初中后便每周都要两度翻越三座壁立千仞、陡峭险峻的高山才能抵达那所乡镇中学时,才顿觉惭怍——我的那次所谓的艰难山行,完全是小巫见大巫。
②我灵魂意义上的第一次山行,则源于那次偶然的听山经历。
那是在大学读书时一个孟春的黄昏,淅沥的春雨刚刚停歇,平时叽叽喳喳的鸟儿仿佛被雨水严重洇湿得噤声了,整个山间脱透出一片安详和宁静。
那时正值青春,思想的目光总是朝着无尽的远方眺望,一次的听山经历便以为山不过是一群哑然的孤独者,不过是一种寂静生命的缩写。
③大学毕业后,我所分配的工作单位在远郊并建于山上,被崇山峻岭围绕。
经年累月地在山中来来回回、上上下下,久而久之便滋生出听山的嗜好。
记忆中最为深刻的是一个中秋深夜的听山。
当深重的夜幕降临,鸟儿纷纷归巢,人们徐徐入梦,整个世界都仿佛陷入一片宁谧。
如果不是远方的城市上空被一束束强力的灯光映照着,人的感觉就像是被置入一种黑暗的时光隧道。
在越来越浓厚的秋凉的包裹下,人的整个身体在缓缓地收缩,但大脑深处似乎有一股力量在如潮般地涌动,至于这股力量能够喷发出什么,其实自己并不太清楚,但有一点却是了然于心的:虽然夜色笼盖的天空没有溶溶月华的照耀,人的内心却有了一种宽阔的澄澈;尽管远方被黑幕阻挡得模糊不清,人的灵魂却有了一种透明的洞见。
于是,一座座已然熟知的和非常陌生的、躬身力行的和尚未涉足的、声名远播的和湮没无闻的、生命高扬的和灵魂低调的山纷至沓来,令人顿觉抵达了世界上所有的山,也悟出了山的特有的内涵和品格:沉默不过是外表,内在的丰盈和激情才是本性。
理清脉络抓中心,赏析语言悟感情[权威资料]
理清脉络抓中心,赏析语言悟感情【考点透析】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学作品,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所以,近年来,散文阅读一直是中考语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综观2012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选取散文作为现代文阅读材料的考区占相当大的比例。
阅读和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又要认真分析作者用以表达这种感悟的形式。
散文阅读的考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理清行文的脉络;概括文章的大意,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重点词句含义、品析散文的语言特色;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谈谈阅读感受等等。
【分类解析】一、理清行文脉络,把握文章中心。
例1.(2012黑龙江哈尔滨卷《母亲的心》)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请依据提示,在方框中补全①~⑨段的主要情节。
[“我”想吃螃蟹][母亲捞起螃蟹]例2.(2012四川南充卷)诵读选文,结合文意说说“大爱不言愁”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思路点拨】例1是一道要求考生补写情节的题目。
所谓情节是指文章的主要事件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化的过程。
解答本题时,要理清文章的情节,即作者的思路。
文中作者是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来组织材料,结构全文的。
我们把事件发生的过程概括出来即为答案。
例2既考查了标题的含义,同时也考查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意,弄清楚文章写了什么事情,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我们通读全文,了解本文描写的是林丹在生活中,向父母报喜不报忧,以免父母担心自己,表达了他对父母的爱。
父母坐在荧屏前,一直默默地关注着儿子每次比赛的结果,关注儿子的欢乐悲伤,这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从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1.母亲翻找螃蟹;母亲发现螃蟹;母亲放下螃蟹。
2.指林丹认为自己生活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不想父母为自己担忧,不想父母跟着自己受煎熬,因而只向父母报喜不报忧,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父母也用一种默默无闻的方式,给儿子传递着爱和无忧的心境,彼此之间,这是一种大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清文脉把握情感领悟旨意——散文微专题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5题人在山水间一①我的第一次富有生命意义的山行,是在下乡的路上。
那时刚刚从高中生变身为下乡知青,下乡的地点是二十公里开外的村子。
因为交通落后,只能步行前往,在距离那个村子的几公里处,必须翻越一座有近千个石阶的高山,站在山脚举目仰望,逐级上扬的石阶就仿佛是一架通往太空深处的天梯。
历经了几个小时的跋涉,拾级而上的每一步都异乎寻常的艰难,感觉整个生命几乎达到崩溃的极限。
而很多年后,当我在批阅一个学生的散文习作,看到文中细述他上初中后便每周都要两度翻越三座壁立千仞、陡峭险峻的高山才能抵达那所乡镇中学时,才顿觉惭怍——我的那次所谓的艰难山行,完全是小巫见大巫。
②我灵魂意义上的第一次山行,则源于那次偶然的听山经历。
那是在大学读书时一个孟春的黄昏,淅沥的春雨刚刚停歇,平时叽叽喳喳的鸟儿仿佛被雨水严重洇湿得噤声了,整个山间脱透出一片安详和宁静。
那时正值青春,思想的目光总是朝着无尽的远方眺望,一次的听山经历便以为山不过是一群哑然的孤独者,不过是一种寂静生命的缩写。
③大学毕业后,我所分配的工作单位在远郊并建于山上,被崇山峻岭围绕。
经年累月地在山中来来回回、上上下下,久而久之便滋生出听山的嗜好。
记忆中最为深刻的是一个中秋深夜的听山。
当深重的夜幕降临,鸟儿纷纷归巢,人们徐徐入梦,整个世界都仿佛陷入一片宁谧。
如果不是远方的城市上空被一束束强力的灯光映照着,人的感觉就像是被置入一种黑暗的时光隧道。
在越来越浓厚的秋凉的包裹下,人的整个身体在缓缓地收缩,但大脑深处似乎有一股力量在如潮般地涌动,至于这股力量能够喷发出什么,其实自己并不太清楚,但有一点却是了然于心的:虽然夜色笼盖的天空没有溶溶月华的照耀,人的内心却有了一种宽阔的澄澈;尽管远方被黑幕阻挡得模糊不清,人的灵魂却有了一种透明的洞见。
于是,一座座已然熟知的和非常陌生的、躬身力行的和尚未涉足的、声名远播的和湮没无闻的、生命高扬的和灵魂低调的山纷至沓来,令人顿觉抵达了世界上所有的山,也悟出了山的特有的内涵和品格:沉默不过是外表,内在的丰盈和激情才是本性。
从沉沉的深夜中抽身出来,整个身心仿佛已被彻底地洗濯了一遍。
二④第一次领略到迥异于一般江河并富于多元形态的水美和水的魂灵,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被人们盛赞为人间瑶池的黄龙寺和童话世界的九寨沟。
登上黄龙之巅,散发出冷意的展阔坦然的五彩池便夺眶而入,突兀的刺激不仅使人的眼睛一阵错愕,内心更是迸射出一声惊呼:简直就是水美的绝唱,是最为璀璨的水的精魂。
九寨沟里的五彩池,显得没有那么冷艳,更多了些许柔美和梦幻的韵致。
高原的阳光穿过浓密的树丛一束束地投射在由碧蓝、天蓝、橄榄绿、橙红合成的池中,光影、水影、色影、树影融为一体,盈盈地闪烁出极为梦幻的水的美感,令人仿佛置身于水的仙境一般。
⑤作为水的色彩美的一种经典存在,无论是黄龙寺的还是九寨沟的五彩池,无疑都是最吸引游人聚集和生发惊叹与赞美的所在。
除此而外,就是这两个自然风景区所呈现出的那种由海子、瀑布、溪流、水滩共构的多样态的水美特质和水魂内涵,或是张扬出宽阔与深邃,或是挥洒出豪迈与激情,或者是流溢着宁静与温婉,或者是蕴含着庄重与冷傲。
然而,有一种水美或者水的灵魂,却在我们的有意无意之中被忽略或漠视。
在原始森林下面的不远处,有一个毫不起眼的小水潭,一群身体几近透明的鱼在里面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我将手伸入水中,试图同这些小生灵做一个小小的游戏,彻骨的寒冷便迅疾地浸透了整条胳膊。
一个当地人说:只需再有几分钟,你的这只手就可能报废了。
内心顿生几分莫名的恐惧,看来人是必须有所惧怕的,有惧怕的人才会生长出敬畏之心。
注视着小水潭,脑海里禁不住闪出这样的生命憬悟:极寒是另一种水美的高度,也是其灵魂抵达的深度。
三⑥饮水而生是人类的第一选择,人类自其诞生以来就无法抗拒水的巨大诱惑,所以人类只能臣服于水的定律。
正是因为有了水的这个无时无刻不在的重要角色,以及有了同水的各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本质关联,人类才具有了存活的可能及其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化,才最终一步步地实现了人丁的愈发兴旺、族群的更加壮大,以及对于人类生命历史进程的文明缔造。
逐水而居是人类的又一重大选择,大凡具有丰沛水资源的地方,常常是人类社会早期文明开始的所在,许许多多的古代城郭和古代村落,莫不是因为有了水的缘故才固定下来,并在漫长历史岁月的反复洗礼后成为现代意义的都市文明和乡村文明。
⑦作为与水同在也与水同行的山,是人类社会的另一种重要依附。
从某种意义上讲,最初的人类大多是山民,他们不仅选择山上的洞穴居身,而且以山里的林木果实为食。
或许是为了彻底摆脱猛兽们的袭扰和威胁,也或许是因为山上有限的食物不足以供养生命的存在,不知从何时何地开始,人类主动选择了对于山的群体性撤离。
人类的身体虽然离开了山,但他们的内心仍然常常牵挂着山,并怀揣着不同的情感和心理重回山中,或者是探访那些隐藏在深山的自然秘境,或者是展开一段寻找内心宁静的旅程。
⑧步山水而幽远,枕山水以抵达,我缱绻这种幸福。
(取材于冯源的同名散文)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思想的目光总是朝着无尽的远方眺望..眺望:探寻,追求。
B.整个身心仿佛已被彻底地洗濯..了一遍洗濯:净化,滋润。
C.突兀..的刺激不仅使人的眼睛一阵错愕突兀:突然,出乎意外。
D.脑海里禁不住闪出这样的生命憬悟..憬悟:憧憬,向往。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①段的“逐级上扬的石阶就仿佛是一架通往太空深处的天梯”,形象地突出作者面对高山的畏难心理。
B.文章第②段的“灵魂意义”,在这里指对自然世界中的一座座高山生发出的作者独有的审美理解和精神领悟。
C.文章第④段中的“错愕”“惊呼”等反应,源于黄龙之巅的五彩池彻底颠覆了作者对于水的柔美的惯性认知。
D.文章第⑥段中的“饮水而生”“逐水而居”表明,人的生命离不开水,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人与水的亲近史。
3.作者行走在山水间,对山水的认知及感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本文第一、二部分简要概括。
(6分)4.本文结尾写道:步山水而幽远,枕山水以抵达,我缱绻这种幸福。
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5.本文分为三部分,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这三部分之间的内在关联。
(6分)【圈点勾画文本梳理】人在山水间一①我的第一次富有生命意义的山行,是在下乡的路上。
那时刚刚从高中生变身为下乡知青,下乡的地点是二十公里开外的村子。
因为交通落后,只能步行前往,在距离那个村子的几公里处,必须翻越一座有近千个石阶的高山,站在山脚举目仰望,逐级上扬的石阶就仿佛是一架通往太空深处的天梯。
历经了几个小时的跋涉,拾级而上的每一步都异乎寻常的艰难,感觉整个生命几乎达到崩溃的极限。
而很多年后,当我在批阅一个学生的散文习作,看到文中细述他上初中后便每周都要两度翻越三座壁立千仞、陡峭险峻的高山才能抵达那所乡镇中学时,才顿觉惭怍---我的那次所谓的艰难山行,完全是小巫见大巫。
【文本简要梳理】第①段:[事]第一次富有生命意义的山行。
[当时感受]异乎寻常的艰难+生命几乎达到崩溃的极限。
[对比]多年后,将我的山行与学生初中每周翻越高山对比。
[感受变化]顿觉惭怍。
[本段未句含意]我艰难是相对的,自己所亲历的和体验到的未必就是最艰难的。
②我灵魂意义上的第一次山行,则源于那次偶然的听山经历。
那是在大学读书时一个孟春的黄昏,淅沥的春雨刚刚停歇,平时叽叽喳喳的鸟儿仿佛被雨水严重洇湿得噤声了,整个山间脱透出一片安详和宁静。
那时正值青春,思想的目光总是朝着无尽的远方眺望,一次的听山经历便以为山不过是一群哑然的孤独者,不过是一种寂静生命的缩写。
【文本简要梳理】第②段:[事]第一次灵魂意义上的山行。
分一:大学读书时听山。
[感受一]以为山是哑然的孤独者,是寂静生命的缩写。
③大学毕业后,我所分配的工作单位在远郊并建于山上,被崇山峻岭围绕。
经年累月地在山中来来回回、上上下下,久而久之便滋生出听山的嗜好。
记忆中最为深刻的是一个中秋深夜的听山。
当深重的夜幕降临,鸟儿纷纷归巢,人们徐徐入梦,整个世界都仿佛陷入一片宁谧。
如果不是远方的城市上空被一束束强力的灯光映照着,人的感觉就像是被置入一种黑暗的时光隧道。
在越来越浓厚的秋凉的包裹下,人的整个身体在缓缓地收缩,但大脑深处似乎有一股力量在如潮般地涌动,至于这股力量能够喷发出什么,其实自己并不太清楚,但有一点却是了然于心的:虽然夜色笼盖的天空没有溶溶月华的照耀,人的内心却有了一种宽阔的澄澈;尽管远方被黑幕阻挡得模糊不清,人的灵魂却有了一种透明的洞见。
于是,一座座已然熟知的和非常陌生的、躬身力行的和尚未涉足的、声名远播的和湮没无闻的、生命高扬的和灵魂低调的山纷至沓来,令人顿觉抵达了世界上所有的山,也悟出了山的特有的内涵和品格:沉默不过是外表,内在的丰盈和激情才是本性。
从沉沉的深夜中抽身出来,整个身心仿佛已被彻底地洗濯了一遍。
【文本简要梳理】第③段:[事]第一次灵魂意义上的山行。
分二:大学毕业后中秋深夜的听山。
[感受二]内心有了一种宽阔的澄澈,灵魂有了一种透明的洞见;悟出了山的特有的内涵和品格:沉默不过是外表,内在的丰盈和激情才是本性。
【小结一】第一部分:写“人(我)在山间”段(1):第一次生命意义的山行(2、3):第一次灵魂意义的山行两次“山行”关系:递进二④第一次领略到迥异于一般江河并富于多元形态的水美和水的魂灵,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被人们盛赞为人间瑶池的黄龙寺和童话世界的九寨沟。
登上黄龙之巅,散发出冷意的展阔坦然的五彩池便夺眶而入,突兀的刺激不仅使人的眼睛一阵错愕,内心更是迸射出一声惊呼:简直就是水美的绝唱,是最为璀璨的水的精魂。
九寨沟里的五彩池,显得没有那么冷艳,更多了些许柔美和梦幻的韵致。
高原的阳光穿过浓密的树丛一束束地投射在由碧蓝、天蓝、橄榄绿、橙红合成的池中,光影、水影、色影、树影融为一体,盈盈地闪烁出极为梦幻的水的美感,令人仿佛置身于水的仙境一般。
【文本简要梳理】第④段:[事]领略富于多元形态的水美和水的魂灵:黄龙、九寨沟观(探寻)水。
【首句总领第二部分】[水之美——色彩美]黄龙寺五彩池:璀璨、冷艳九寨沟五彩池:柔美和梦幻“最吸引游人聚集和生发惊叹与赞美”(见后面段⑤)⑤作为水的色彩美的一种经典存在,无论是黄龙寺的还是九寨沟的五彩池,无疑都是最吸引游人聚集和生发惊叹与赞美的所在。
除此而外,就是这两个自然风景区所呈现出的那种由海子、瀑布、溪流、水滩共构的多样态的水美特质和水魂内涵,或是张扬出宽阔与深邃,或是挥洒出豪迈与激情,或者是流溢着宁静与温婉,或者是蕴含着庄重与冷傲。
然而,有一种水美或者水的灵魂,却在我们的有意无意之中被忽略或漠视。
在原始森林下面的不远处,有一个毫不起眼的小水潭,一群身体几近透明的鱼在里面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我将手伸入水中,试图同这些小生灵做一个小小的游戏,彻骨的寒冷便迅疾地浸透了整条胳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