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视野中的_仪式_与_文化展演_[1]

合集下载

人类学对人类生活中的仪式与象征行为的解读

人类学对人类生活中的仪式与象征行为的解读

人类学对人类生活中的仪式与象征行为的解读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人类的行为、文化和社会结构等方面。

在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中,仪式与象征行为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本文将探讨人类学对人类生活中的仪式与象征行为的解读。

一、仪式的定义与功能仪式是人们在特定场合、特定时刻所进行的一种固定的表演活动,它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仪式性。

仪式可以分为宗教仪式、社会仪式以及个体仪式等,它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涵。

仪式的功能主要包括社会整合、宗教崇拜、文化传承等方面。

通过仪式,人们可以共同经历和体验特定的情感,感受到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促进社会的凝聚力与稳定性。

二、仪式与社会结构仪式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与社会结构密切相关。

社会结构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中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关系通过规范、角色等因素形成的稳定结构。

仪式不仅反映了社会结构,同时也是社会结构的一种表达。

例如,婚礼作为一种仪式活动,不仅代表着两个家庭的联姻,也体现了社会中对婚姻制度和家庭价值观念的认同。

通过仪式,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得以传承和强化,进而维系和调节社会结构。

三、仪式与文化传承仪式不仅是社会结构的表达,也是文化传承的一种载体。

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所共享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的系统,而仪式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特定文化的符号和象征。

通过仪式,人们能够进一步理解和体验自己所属文化的意义与内涵。

例如,春节作为中国文化的传统节日,通过丰富多彩的仪式活动来表达对新年的欢庆与祝福,同时传递着华人对家庭团聚、祖先崇拜等文化价值观念的承继。

仪式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具有重要意义。

四、仪式与象征行为仪式往往伴随着各种象征行为。

象征行为是通过符号、动作、仪式等方式来表达某种含义或代表某种概念的行为。

仪式通过象征行为来传递信息,使人们能够理解和参与其中。

例如,毕业典礼中的学位授予仪式以及穿着学士服等标志性的行为,都是对毕业生学业成果的象征,并通过仪式来表达对毕业生的祝贺与认可。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仪式”探究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仪式”探究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仪式”探究作者:刘瑶瑶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4期摘要:物质、精神、行为一直是人类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仪式作为生活中存在的重要行为,几乎所有的人类学流派都对其有着独特的认知和解读角度,本文通过对现实场景中的仪式分析,对人类学理论下的“仪式”进行探究。

关键词:文化葬礼仪式婚礼仪式精神探究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104-01一、仪式的观察笔者忆及学生生涯中最普遍规范的仪式当属升旗仪式,涉及固定的时间、服饰、地域、氛围、专门的人员、行为,比如每周一早晨七点,穿校服,戴红领巾,白手套,列队,教学楼前旗杆下的广场上,脱帽立正,方队,升旗手和护旗手,教导主任例周总结,唱国歌,敬少先队员礼,退场时老师先行等,种种行为都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

葬礼是一种送别死者的传统仪式,在古代传统当中葬礼有着许多严苛的规矩和繁琐的程序,随着时代发展,各地形成了独特的葬礼风气和习俗,济南也不例外。

此外,济南民间文化中还普遍流传这样一句话:“不看活着看死着”,由此可见葬礼在用于评定一个人、一个群体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笔者曾经经历过外祖父和祖父的葬礼,回忆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点:备丧,在守灵即亡者死后三天里完成。

首先,要准备饭食,送亡者“上路”,饭食里一般要准备炸菜,即炸里脊肉、炸豆腐等过年规格才会用到的菜品。

其次,是入殓装,丧服仪式本来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在济南演变成独特的形式:若是长者亡故则准备“送老衣”,厚棉衣、鞋子为必备品;若是女性亡者,则一般准备裙子、斗篷等,可以“飞起来”的衣物,同时象征着富贵,长女要为亡者准备红色经布,停灵时盖在亡者身上,象征“寿终正寝”,若无长女,此步骤由长媳完成。

再次,压床:即由亡者的所有儿女轮流在亡者生前睡觉的床上躺下,名曰“压福”,希望亡者生前的福德不要因死亡一同消失。

在守灵期间,儿子负责通知并向前来吊唁的人表示感谢,女儿负责“哭丧”,必须哭出声音的“号啕”,否则视为不孝,二则需要向死者通报前来吊唁的人。

人类学对艺术与表演的视角与分析

人类学对艺术与表演的视角与分析

人类学对艺术与表演的视角与分析艺术与表演作为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学领域中一直备受关注。

人类学视角下对艺术与表演的研究,探索了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变化、意义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本文将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对艺术与表演进行深入分析。

一、艺术与表演的定义及功能艺术与表演是人类文化活动中的重要形式之一,在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其定义和功能会有所不同。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艺术与表演是人类使用创造性和表现性手段来传达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一种方式。

它们通过符号系统、动作、声音等媒介,来呈现出个体或群体的审美体验。

艺术与表演在不同文化中具有各自的功能。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艺术和表演被用作宗教仪式的一部分,用于祭祀、纪念和祈祷。

在其他文化中,艺术和表演被视为娱乐活动,用于展示才华、传递乐趣和创造共同体感。

无论其功能如何,艺术与表演都可以提供一种文化认同的方式,对个体和社群认同感的建立和维系具有重要作用。

二、艺术与表演的变化与多样性在不同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艺术与表演呈现出显著的变化和多样性。

人类学致力于研究这些变化的原因和意义。

1. 文化差异:不同社会和文化中的艺术与表演形式差异很大,反映了各自的价值观、信仰体系和历史传承。

例如,中国传统京剧强调“文武全才”,注重角色扮演和舞蹈动作,而西方歌剧以唱腔和剧情为主。

这些差异反映出不同文化对美的认知和审美标准的区别。

2. 社会变迁:艺术与表演形式也会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

例如,在现代社会中,由于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艺术表达可以通过新媒体和网络来实现。

艺术家和表演者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将作品和表演传播到全球范围内,这为艺术与表演的创新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三、人类学对艺术与表演的分析在人类学领域,对艺术与表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认同与符号系统:艺术与表演是一种符号系统,通过视觉、听觉和动作等形式传达特定的文化意义。

人类学家通过对符号系统的分析,探索艺术与表演对文化认同和社会身份的塑造作用。

人类学视角下的艺术与文化表达

人类学视角下的艺术与文化表达

人类学视角下的艺术与文化表达人类学视角下的艺术与文化表达艺术与文化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在不同的时代、地域和文化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表达方式。

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的学科,它以人类为研究对象,探讨人类文化和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人类学的视角下,艺术与文化表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既关注艺术与文化本身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也关注它们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

艺术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可以通过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方式呈现。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艺术表达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意义。

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绘画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强调笔墨的意境和气韵,反映了中国文化中追求和谐、平衡和内敛的价值观。

而在西方现代艺术中,艺术家更加关注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创新,强调个人表达和自由创作,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个性自由和多元化的特点。

文化表达是人类社会中不同群体传递文化信息和认同的一种方式,它可以通过语言、习俗、节日、礼仪等多种形式进行。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文化表达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意义。

例如,在印度教文化中,节日是重要的文化表达方式之一,每年的迪瓦里节就是印度教徒欢庆胜利光明之节,通过燃放烟火、点亮灯笼等方式表达对神灵的敬仰和感恩。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通过团圆、祭祖、放鞭炮等方式表达对家庭和祖先的尊重和祝福。

艺术与文化表达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化传承方式,它们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首先,艺术与文化表达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交流与融合。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与文化表达虽然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但它们都可以通过跨文化交流和互动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融合。

其次,艺术与文化表达可以激发人类社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艺术家和文化创作者通过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和文化产品,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人类社会的文化内涵,也激发了人类社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人类学研究中的艺术与文化创意的分析与探讨

人类学研究中的艺术与文化创意的分析与探讨

人类学研究中的艺术与文化创意的分析与探讨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现象和文化差异的学科,而艺术和文化创意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学研究中也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本文将深入探讨艺术与文化创意在人类学研究中的分析以及它们对文化的作用。

一、艺术与文化创意在人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艺术是人类对世界、对生命、对情感的表达和体验方式,它能够突破语言和社会背景的限制,通过符号和形式传递文化内涵。

在人类学研究中,艺术的存在具有多重层面的意义。

首先,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性。

通过对不同艺术形式和表演的研究,人类学家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群体的价值观、信仰系统、社会结构以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其次,艺术在文化传承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艺术形式通过艺术传统的传承,承载着文化的历史记忆,同时也对后代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人类学研究可以揭示不同文化所倡导的艺术传统,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再次,艺术创意在文化的变迁和演进中发挥着引领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艺术家通过创造力和创新思维,推动着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人类学研究可以揭示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中艺术创作的内在逻辑和背后的社会动因,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艺术与文化创意对文化的作用1. 传播文化艺术作品和文化创意通过各种媒介,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形式,能够以独特而直观的方式传达和展现文化内涵。

艺术家和创意人才通过自己的作品和表演,将文化元素引入社会舞台,使更多人了解和接触不同的文化,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

2. 塑造身份认同艺术和文化创意能够塑造个体和群体的身份认同。

在社群中,艺术作品的创作和表演被视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和认同的标志。

通过对艺术的欣赏和参与,个体能够感受到自身与特定文化的联系,从而增强自我认同感和集体归属感。

3. 丰富生活体验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为人们提供了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

无论是欣赏一幅画作、观看一场表演,还是参与艺术创造的过程,人们可以从中获取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浅析人类学视角下的仪式及其功能

浅析人类学视角下的仪式及其功能

浅析人类学视角下的仪式及其功能作者:朱思锦来源:《世纪桥》2016年第01期摘要:仪式是人类学以及民俗学都重视的研究领域。

对于仪式的研究在民俗学上的一个重要的学派就是神话—仪式学派,其理论主要起源于文化进化论,弗雷泽的著作《金枝》中对仪式以及神话的功能进行了重新的阐述。

从目前来看,对仪式这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行为方式并没有一致的解释,即没有一种至上唯我独尊的解释。

另一方面,仪式作为一种存在的行为方式并不是无用的,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对社会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仪式的社会功能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仪式;人类学;文化;功能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1-0092-02一、仪式的解释关于“仪式”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出现的起源,我们可以追溯到19世纪。

随着各个领域的学者对“仪式”的研究,“仪式”由一种简单意义的术语逐渐变得复杂化。

仪式的意义多种多样,它可以被理解成为一种社会价值体系,亦可以理解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表演的行为方式。

纵观人类学史上对仪式的研究,可以分为两大主要阶段:一是以弗雷泽的巫术仪式而兴起的神话——仪式学派,即对神话和仪式之间的一种比较性研究。

二是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功能学派,他们把仪式认定为一种社会行为,进而分析仪式对社会结构产生的功能。

这两阶段使对仪式的研究逐渐进入了更广泛的领域。

(一)神话——仪式最初,人类学领域对仪式的研究主要放在它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之上。

对于这种“社会行为”,有些人类学学者认为它是不具有任何意义和目的的,它仅仅是人们生活最普遍最基本的行为之一,而有些人类学学者则认为仪式存在于一些重大的事项之中,并非日常的繁杂琐事,因此仪式并非是一种基本的行为方式,它是具有特殊意义和目的的一种具有宗教性意义的活动。

之所以说它是一种具有宗教性意义的活动,是因为如果通过对不同的宗教进行比较,进而对“仪式”进行定义,那么就更加难定义出“仪式”,因为不同宗教的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不同。

人类学知识:人类学视角下的社会与文化差异

人类学知识:人类学视角下的社会与文化差异

人类学知识:人类学视角下的社会与文化差异要理解人类学这一学科的意义,就必须认识到它所探究的领域:社会与文化差异。

人类学家研究人类在不同社会、文化中的表现形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并通过对各种社会、文化差异的观察而获得对人类文明本质的深刻洞察。

这篇文章将从人类学的多维视角探讨社会与文化差异的主要特征。

首先,人类学重视对多样性的关注。

正如社会学的研究范围为大众文化和群体行为,人类学通过探究各种文化差异的形成和演化,变得更加关注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人类学的观察对象包括语言、经济、宗教、艺术、婚姻、家庭和性别等方面,而且这些方面都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对待社会和文化差异的问题上,人类学不但欢迎多样性,更是认为多样性是必须保护和发扬的。

其次,人类学强调对文化变革的分析。

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它不断地通过社会互动而演变。

从人类学家的角度来看,文化演变包括人口和移民的流动、医疗服务和教育体系的发展等方面。

一个地区的文化可能因为环境、社会和政治事件等延续,也可能因更迭的时代的迅速而出现巨大的变化。

人类学家们通过对文化变革的分析,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一种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并为保留和传承文化遗产提供助力。

接着,人类学关注人类行为的实践性。

人为决策和动机这类主观方面显然无法被严谨测量,而数据也无法量化。

人类学家们深谙这点,因此更注重社会实践的散文性和观察性,而不是传统科学的实验和测量形式。

他们经常关注的是人类如何适应、逃避或改变在不同文化中的生活方式。

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分析受过教育的人群与不受教育的人群、男性和女性的差异等问题。

最后,人类学关注人类文化演化中隐含的普遍性。

人类学家们认为人类在面对相似的文化压力时,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表现出了普遍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学的范围涉及到了形式文化,物质文化以及象征文化等领域,例如音乐、宗教、食物、艺术、语言等。

这些文化现象反映出人类基本的需要和需求,将各种文化差异与普遍性结合在一起,反映出人类文明中的生命意义。

在旅游仪式展演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类学视野中的黔东南郎德苗寨民族歌舞传承

在旅游仪式展演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类学视野中的黔东南郎德苗寨民族歌舞传承
郎德采取有效措施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发展旅游又通过开展文化旅游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使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协调发展相得益彰在民居建筑历史文化婚恋礼俗和节日饮食等方面完整地保留苗族文化的固有特点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和专家学者以及高校师生近二十年来先后接待了le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民族大学北京旅游学院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国巴黎人类学博物馆等中外著名大学和科研单位的师生和专家学者数千人次使郎德苗寨不仅成为民俗旅游的样板而且成为中外闻名的li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教学科研基地o郎德上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主要在于全民性的旅游开发形成了文化自觉保护
发轫于 17 9 2年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 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 旨在认 同多元文化对 于人类生存具有 的重要意义。贵州省
将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的“ 非物质文化保护” 条例与国内“ 非物质文化保护” 实践两相结 合 , 打造 了一个个具有特色文化的 民族村寨 , 以民俗风情接待游客的方式 , 实践 了 日趋衰微的民族 文化的抢救 、 保护 和传承。黔东南 郎德苗 寨在旅游仪式 中的歌舞展演就是其中的实例。
遗 产保 护 政 策 与微 观 的具 体 操 作 两相 结 合 , 促 进 民族 地 区经 济发 展 的 同时也 保护 和 传 承 了 民族 文 化 。 在 关键词 : 郎德 苗 寨 ; 民族 歌 舞 ;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 护 ; 承 保 传
中图分类号 : 2 . J 22 7
文献标识码 : A
年历史 , 全是苗族 , 10多户人家 ,0 有 0 50多人 , 迄今仍保 留着 民族风情浓郁 的衣着和建筑 。郎德上寨 于 18 9 6年被贵州省 文化厅列为民族村寨保护重点 , 97年被文化部授予“ 18 中国民问艺术之乡 ” 称号 , 被国家文 物局评为 “ 全国百座特色博 物馆 ”2 0 年“ ; 1 郎德上寨建筑群 ” 0 被国务 院公布为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6年被 国家文物局列为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 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6期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 o l.29No.62009年12月 Journal of Y ancheng T eachers U niver sity(Humanities &So cial Sciences) Dec.2009[收稿日期]2009-10-19[作者简介]王 静(1981- ),女,辽宁阜新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生。

人类学视野中的/仪式0与/文化展演0王 静(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81)=摘 要>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得风起云涌之际,人们日益发觉,许多传统的民间活动都已/旧貌换新颜0,尤其是一些古老的宗教活动所发生的本质性蜕变尤为令人瞩目,它们正从一种传统的/仪式0渐变为一种为权力所操控的现代/文化展演0。

作为一对水乳交融但又截然对立的文化形态,仪式与文化展演本身究竟有着各自怎样的结构程式、功能意义及逻辑秩序,二者之间又是如何相互关联及相互转换的,本文通过对仪式与文化展演的相关人类学理论的探讨、评述,以期对这些问题予以探究。

=关键词>仪式;文化展演;权力;元逻辑=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873(2009)06-0032-05在历史的遗忘与重构中,许多宝贵的民间文化传统都已慢慢凋落消亡。

近年来,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各地纷纷掀起了对处于濒危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抢救及保护的浪潮,很快这其间所迸发出来的热情便渲染了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到地方文化精英再到民间的各个阶层。

于是,人们日益看到许多以往或残存或消亡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又开始悄然探头,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透过这一/繁华0的背后,人们也日益发觉,昔日里的许多民间活动正/旧貌换新颜0。

其中,一些古老的宗教仪式活动所发生的本质性蜕变尤为令人瞩目,随着商业娱乐性元素的不断糅入,它们原本所负载于身的神圣、神秘性正日益消弭,传统的宗教仪式正渐变为一种为权力所操控的现代文化展演。

于是,神圣与世俗的交锋、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民族性与地方性文化艺术特质的日益彰显,使得这一类民间文化活动的复兴工作显得扑朔迷离。

然而,作为一对水乳交融但又截然对立的文化形态,仪式与文化展演本身究竟有着各自怎样的结构程式、功能意义及逻辑秩序,二者之间又是如何相互关联及相互转换的,这些都将是本文所致力于解决的问题。

一仪式研究,可谓人类学领域内热衷探讨的经典话题。

长期以来,这一概念本身被人类学的各理论流派不断地界定,但正如利奇所说,/虽然-仪式.是人类学论述中一个很突出的概念,对它的确切含义却从来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

0[1]504不过,就目前仪式研究的总体状况而言,人类学的仪式研究对象基本还是被界定为那些/带有明确宗教意义和喻指性的行为0。

然而,尽管人类学的仪式研究对象有了较为清晰的界定,我们似乎仍然不能仅此来理顺以往仪式研究所呈现出的繁复多样性,由此,对人类学仪式研究状况进行总体的归类就显得尤为重要。

彭兆荣在5人类学仪式研究评述6一文中指出,目前在人类学的仪式研究中,基本上存在两种取向。

一是对古典神话和仪式的诠释,这主要是就二者之间早期的互文(inter contex t)、互疏(inter prela -tion)及互动(interaction)的关系提出来的,这一研究特点在泰勒、斯宾塞、弗雷泽等学者的著述里都有所体现;二是对仪式的宗教渊源和社会行为的探讨,即将仪式视为特定的宗教行为和社会实践[2]。

如列维-斯特劳斯、利奇、特纳、道格拉斯等人的仪式研究。

#32#在上述两种研究取向中,早期的神话-仪式研究更注重仪式本身信仰层面的分析,更注重对仪式的祭品、祷文及供奉方式等仪式语境中的诸项基本单元进行阐释,以期明确其象征意义上的能指与所指。

而在后一种研究取向中,也就是自涂尔干始,大多数学者已经转向于关注仪式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并愈发对仪式本身的/结构0产生了浓厚兴趣。

首先,对于仪式结构的分析,早在20世纪60年代,民俗学家范#盖内普就提出了著名的/过渡礼仪0的理论观点。

而后,这一思想深深影响了象征人类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维克多#特纳,凭借其/仪式过程0分析理论,特纳在人类学界名声大噪。

在特纳的理论当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即/社会戏剧0(social dramas)和/公共域0(com mu-nitas)。

前者是特纳基于在恩登布人中的田野工作提出的,主要指发生于破裂、转折、调整行为及重新整合等可以观察到的四个主要阶段的社会行动。

后者是一个处于/社会结构0的/非结构0的模棱两可的界域,具有阈限性、边缘性、从属性和平等性的特征[3]。

这些观点一经提出立即在人类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并被后来的大多数仪式研究奉为经典所使用。

尽管这些思想也曾遭受过诸如/仪式是不是都具有过渡性?仪式是不是都有它的反结构性0等问题的质疑,但特纳在对仪式结构的阐析过程中所强调的/动态性0、/象征符号意义的开放性0等思想则深深影响了后来的一大批仪式研究者。

其二,关于仪式功能方面的探讨自古典进化论开始就有所述及。

如在泰勒的概念中,宗教仪式既是宗教思想的戏剧性表现或宗教的哑剧语言,又是跟灵物交际或影响它们的手段。

泰勒还尤其强调仪式的传承性,即他认为现存于宗教领域内的仪式和信仰都是古代的遗留物,它们是/文明进步全过程的路标,充满着意义,其象征性可以被译解0[4]29。

透过该观点中所表现的深刻的进化论思想,我们得以窥探到泰勒概念中的仪式所具有的/象征性0特征,而这一特征也正是后来大多数仪式研究者所重点讨论并强调的。

如涂尔干对宗教仪式的探讨基本上就是在一个/象征行为的功能理论0的架构中进行的,他认为土著居民在其氏族集会产生的社会潮流中,只能借助/象征0来表达自己的意识。

涂尔干还十分强调仪式的/强化0功能,即/在仪式中人们尊崇社会自身,因为宇宙秩序是在社会秩序之上建构的。

仪式有助于确认参与者心中的秩序0[5]68。

其实,涂尔干关于仪式理论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他对于宗教的看法,如在其代表作5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6一书中,涂尔干就将人类宗教看作是反应及维持社会制度结构的一种方式或手段。

但在涂尔干的概念中,宗教的核心不是教义,而是仪式。

由此我们看到,涂尔干不仅在早期神话-仪式研究与后来仪式-社会研究的专向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且也是将宗教研究转为仪式研究的重要人物。

此外,涂尔干还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仪式-功能主义理论研究的路径,这为接下来的英国功能主义学派奠定了仪式研究的理论基调,如结构-功能主义者拉德克利夫-布朗就深受其影响。

在对图腾崇拜的研究中,拉德克利夫-布朗将仪式而不是信仰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并认为/人类当中的一种有秩序的生活,是依赖于一种社会成员们精神中的某种感情,这种感情控制了人们相互之间的行为。

所以仪式就显示出了具有一种特殊的社会作用。

仪式可以调整、维持并一代又一代地遗传这种感情,社会的章法就是依赖于这种感情0[6]171。

可见,无论是涂尔干还是拉德克利夫-布朗,二者都十分强调仪式对于社会秩序性的维持,并由此将仪式的功能归结为社会团结的强化剂。

这一观点在后来遭到了以格拉克曼与特纳为代表的曼彻斯特学派的攻击,尽管该学派在某种程度上也从功能主义理论中汲取了思想的养分,如它仍在谈社会的整合问题。

但在曼彻斯特学派看来,社会的平衡并不是一直处于静态的稳定的状态,社会制度中的诸要素也不总是和气共生,社会中的/冲突0与/结构对峙0是人们更应该关注的,社会的团结与巩固正是通过有效地吸纳制度间的对立及矛盾等因素而实现的,而/仪式0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

这样一种/仪式-冲突0的理论被格拉克曼发挥到极致,同时也鲜明地渗透在曼彻斯特学派另一代表人物特纳的仪式研究中。

特纳十分关心社会行为本身的过程性结构(processual structure),在这一问题上,他反对涂尔干、拉德克利夫-布朗等人将社会看作一种非时间的或不受时间限制的按照有机体或者机器的模式塑造而成的永久性体系的观点,特纳对社会关系的动态性#33#特征深信不疑,这不但成为了特纳对于/社会戏剧0理论讨论的基础,同时也是特纳引入仪式符号的语义研究的前提。

在特纳看来,/仪式行为类似于一种情感升华的过程,,仪式中的范式具有一种促成欲望的功能,它既可以促使人们去思考,同样也可以驱使他们去行为。

0[7]51-52换言之,特纳对于仪式中的隐喻性、象征性更为着迷,他不同意涂尔干将仪式看成是社会出于实用目的一种/创造0,他也不同意拉德克利夫-布朗等人把仪式的象征性行为看作是社会的一种/附带现象0,特纳所讨论的/仪式0是一个充斥着象征符号的自在的意义体系,通过它,社会的结构可以得到强化。

综上所述,从涂尔干到特纳,仪式的研究大体上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对于仪式象征性功能的一致强调,二是对于仪式的协调、整合与心理支持作用的认可。

然而,当这一悠久的研究传统绵延至格尔兹那里却遭到了质疑,在5仪式与社会变迁:一个爪哇的例子6一文中,格尔兹通过对爪哇小镇上葬礼仪式失败的分析,进而认为/仪式并不仅仅是个意义模式;它也是一个社会互动形式。

所以造成文化的不确定性,,也导致社会冲突0[8]192。

在此,我更倾向于以色列人类学家唐#汉德尔曼(H andelman,Do n)的观点,在5仪式∕壮观场面6一文中,汉德尔曼以赞比亚的本巴人(Bemba)的Chisungu仪式为例,分析并指出了/仪式本身是由文化秩序所塑造的,反过来又塑造产生它们的社会秩序。

为了理解仪式据认为在文化秩序内的作用,人们必须对土生土长的理论持开放态度,这些理论构成了有关行为的高度特殊的背景0[9]。

换言之,汉德尔曼认为,仪式与社会秩序之间是一种相互形塑的关系,这显然与以往的研究思想有所差异。

此外,他还提醒我们在对仪式的社会功能作分析前,先要理清仪式的内在文化逻辑,汉德尔曼的这一观点对我们以后的仪式研究不无裨益。

二与/仪式0概念的界定有着十分相似的处境, /表演0(per for mance)一词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也有着颇为丰富的含义。

美国社会学家、美国当代著名社会戏剧论者欧文#戈夫曼在其代表作5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6一书中,将/表演0定义为/作为一个特定的个体在任何特定的场合所表现出的全部行为,这种行为可以以任何方式对其他参与者中的任何人施加影响0[10]16。

实际上,戈夫曼所说的/表演0是一种个体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广义上的行为。

也就是说,在戈夫曼的定义中,生活中的每一个体都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表演者0,人际关系的传播就是个体进行/自我表演0的过程。

但戈夫曼所说的这种/表演0并不是个体随意性的发挥或创造的一种行为,它要遵循生活中人们已经内化了的一套现存的社会规范和准则,或者说只有在一系列的惯习和共同理解的框架内进行才会被接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