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全册教案(全册 共58页)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课件【完整版】
BD的长分别为x,y. 写出变量 y与 x 之间的关系式,并指出它是什么函
数. A
解:因为菱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长
乘积的一半,
所以
1 S菱形ABCD 2 xy 180.
B
D
所以变量 y与 x 之间的关系式为
, y 360
x
它是反比例函数.
C
2022/3/14
当堂练习
1. 下列函数中,y 是 x 的反比例函数的是
2022/3/14
思考:反比例函数
(yk≠0)k的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x
因例为如x,作在为前分面母得,到不的能第等一于个零解,析因式此自变量 x 的取v值范1围46是3所有
非中零,实t 的数取. 值范围是 t>0,且当 t 取每一个确定的
t
值时但,实v 都际有问唯题一中确,定应的根值据与具其体对情应况.来确定反比例函数自变量的取
2022/3/14
练一练
1. 当m= ±时1 ,
y 是2反x比m 例2 函数.
2. 已知函数 k 必须满足
y (k 2)是(k反比1例) 函数,则
x
k≠2 且 k≠. -1
2022/3/14
二 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例2 已知 y 是 x 的反比例函数,并且当 x=2时,y=6.
(1) 写出 y 关于 x 的函数解析式;
解:设 f . 由kv题意知,当 v =50时,f =80,
所以 80 k . 解得 k =4000.
因此
50
当 v=100 时,f =40.
所以当车速为100km/h 时视野为40度.
2022/3/14
f 4000 . v
例4 如图所示,已知菱形 ABCD 的面积为180,设它的两条对角线 AC,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数学下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数学下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二次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二次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难点: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基本概念,那么大家知道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什么样子吗?它有哪些性质呢?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学习一下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二次函数的概念我们来回顾一下二次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形如y=ax²+bx+c(a ≠0)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其中,a、b、c是常数,x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
3.二次函数的图像我们来看一下二次函数的图像。
请大家打开教材第56页,观察图3.1。
我们可以看到,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个开口向上或向下的抛物线。
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
4.二次函数的性质(1)对称性:二次函数的图像关于其对称轴对称。
对称轴的方程为x=-b/2a。
(2)顶点:二次函数的图像有一个最高点或最低点,这个点叫做顶点。
顶点的坐标为(-b/2a,c-b²/4a)。
(3)单调性:当a>0时,二次函数在x=-b/2a左侧单调递减,在x=-b/2a右侧单调递增;当a<0时,二次函数在x=-b/2a左侧单调递增,在x=-b/2a右侧单调递减。
5.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后,我们来看一下如何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例1:某抛物线运动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s(米)与时间t (秒)的关系为s=4t²-6t。
求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最大位移是多少?分析:这是一个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问题。
我们可以将s=4t²-6t 写成标准形式s=4(t-0.75)²-2.25,从而得出抛物线的顶点为(0.75,-2.25)。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解决代数问题(第1课时)公开课优质教案
21.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解决代数问题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经历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总结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会根据传播问题,百分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熟悉解题解题的具体步骤.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让学生认识到对方程的解必须要进行检验,方程的解是否舍去要以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为标准.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1.通过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对数学的“应用意识”.2.在病毒的传播问题中要弄清每一轮的传播源(即每一轮的感染者也是下一轮的传播者),同时要注意与细胞分裂、电脑病毒的传播等问题的区别与联系;在百分率问题中,注意弄清数量与百分率的关系,会归纳总结出增长率(降低率)问题的等量关系.情境态度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学会将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重点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传播问题、百分率问题.难点如何理解传播问题的传播过程和百分率问题中的增长(降低)过程,找到传播问题、百分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活动1 创设情境一个小组若干人,新年互送贺卡,若全组共送贺卡72张,则这个小组共多少人?分析:设这个小组x人,那么每个人要送给除了他自己以外的人,共送张贺卡,由此可列方程: .提出问题: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有哪些?总结:(1)审:认真审题,分清题意,弄清已知量和未知量,寻找相等关系;(2)设:就是设未知数,分直接设未知数和间接设未知数,到底选择何种方式设未知数,要以有利于列出方程为准则;(3)列:就是根据题目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列出方程;(4)解:就是求出所列方程的解;(5) 就是检验方程的解.首先检验计算是否正确,然后检验每个解是否复合问题的实际意义,再正确取舍;(6)答:就是对实际问题进行回答.提出问题: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活动2 探究新知例1 教材第19页探究2变化率问题.提出问题:(1)如何比较哪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较大?(2)本题中应该如何设未知数?如何列方程?(3)讨论:在本题解方程的过程中,方程有两个解应该怎么办?(4)哪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较大?哪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额较大?(5)讨论:经过计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成本下降额较大的药品,它的下降率一定也较大吗?应怎样全面地比较几个对象的变化状况?总结:变化率问题的公式若平均增长(或降低)的百分率为x ,增长(或降低)前的量是a ,增长(或降低)n 次后的量是b ,则它们的数量关系可表示为b x a n=±)1((其中增长取+,降低取-).例2 教材第19页探究1传播问题.提出问题:(1)本题中的已知量未知量分别是什么?(2)本题中我们设直接未知数还是间接未知数?(3)本题中的数量关系是什么?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x 个人,那么①患流感的这个人在第一轮传染中传染了 人;第一轮传染后,共有 人患了流感.②在第二轮传染中传染源是 人,这些人中每一个人有传染了 人,第二轮传染后,共有 人患流感.(4)怎么列方程?(5)方程的解是多少?10和-12都是这个实际问题的解吗?(6)如果按这样的传染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了流感?(7)请观察式子)1(1x x x +++与[])1(1)1(1x x x x x x x +++++++能不能化简?请在课后写出表示四轮传染、五轮传染后的患病人数的代数式,并猜测n 轮传染后的患病人数.活动3 练习巩固1.参加篮球联赛的每两队之间都进行了两次比赛(双双循环比赛),共要比赛90场,共有多少个队参加了比赛?2.某商场2014年的经营中,一月份的营业额为200万元.一月、二月、三月的营业额共950万元,如果平均每月营业额的增长率相同,求平均每月营业额的增长率.3.某种细菌,一个细菌经过两轮繁殖后共有256个细菌,每轮繁殖中平均一个细菌繁殖了多少个细菌? 活动4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课堂小结1.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哪些?2.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中,最关键是那一步?检验应该要注意什么?3.变化率问题和传播问题有什么规律?布置作业教材21-22页习题21.3第2—7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二十三章旋转23.1 图形的旋转(1)教学内容1.什么叫旋转?旋转中心?旋转角?2.什么叫旋转的对应点?教学目标了解旋转及其旋转中心和旋转角的概念,了解旋转对应点的概念及其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复习平移、轴对称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从生活中的数学开始,经历观察,产生概念,应用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1.重点:旋转及对应点的有关概念及其应用.2.难点与关键:从活生生的数学中抽出概念.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三角尺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面各题.1.将如图所示的四边形ABCD平移,使点B的对应点为点D,作出平移后的图形.2.如图,已知△ABC和直线L,请你画出△ABC关于L的对称图形△A′B′C′.3.圆是轴对称图形吗?等腰三角形呢?你还能指出其它的吗?(口述)老师点评并总结:(1)平移的有关概念及性质.(2)如何画一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对称轴)•的对称图形并口述它既有的一些性质.(3)什么叫轴对称图形?二、探索新知我们前面已经复习平移等有关内容,生活中是否还有其它运动变化呢?回答是肯定的,下面我们就来研究.1.请同学们看讲台上的大时钟,有什么在不停地转动?旋绕什么点呢?•从现在到下课时钟转了多少度?分针转了多少度?秒针转了多少度?(口答)老师点评:时针、分针、秒针在不停地转动,它们都绕时针的中心.•如果从现在到下课时针转了_______度,分针转了_______度,秒针转了______度.2.再看我自制的好像风车风轮的玩具,它可以不停地转动.如何转到新的位置?(老师点评略)3.第1、2两题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共同特点是如果我们把时针、风车风轮当成一个图形,那么这些图形都可以绕着某一固定点转动一定的角度.像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如果图形上的点P经过旋转变为点P′,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对应点.下面我们来运用这些概念来解决一些问题.例1.如图,如果把钟表的指针看做三角形OAB,它绕O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OEF,在这个旋转过程中:(1)旋转中心是什么?旋转角是什么?(2)经过旋转,点A、B分别移动到什么位置?解:(1)旋转中心是O,∠AOE、∠BOF等都是旋转角.(2)经过旋转,点A和点B分别移动到点E和点F的位置.例2.(学生活动)如图,四边形ABCD、四边形EFGH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1)这个图案可以看做是哪个“基本图案”通过旋转得到的?(2)请画出旋转中心和旋转角.(3)指出,经过旋转,点A、B、C、D分别移到什么位置?(老师点评)(1)可以看做是由正方形ABCD的基本图案通过旋转而得到的.(2)•画图略.(3)点A、点B、点C、点D移到的位置是点E、点F、点G、点H.最后强调,这个旋转中心是固定的,即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但旋转角和对应点都是不唯一的.三、巩固练习四、应用拓展五、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节课要掌握:1.旋转及其旋转中心、旋转角的概念.2.旋转的对应点及其它们的应用.六、布置作业23.1 图形的旋转(2)教学内容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及其它们的运用.教学目标理解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理解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理解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掌握以上三个图形的旋转的基本性质的运用.先复习旋转及其旋转中心、旋转角和旋转的对应点概念,接着用操作几何、实验探究图形的旋转的基本性质.重难点、关键1.重点:图形的旋转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2.难点与关键:运用操作实验几何得出图形的旋转的三条基本性质.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老师口问,学生口答.1.什么叫旋转?什么叫旋转中心?什么叫旋转角?2.什么叫旋转的对应点?3.请独立完成下面的题目.如图,O是六个正三角形的公共顶点,正六边形ABCDEF能否看做是某条线段绕O点旋转若干次所形成的图形?(老师点评)分析:能.看做是一条边(如线段AB)绕O点,按照同一方法连续旋转60°、120°、180°、240°、300°形成的.二、探索新知上面的解题过程中,能否得出什么结论,请回答下面的问题:1.A、B、C、D、E、F到O点的距离是否相等?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BOC、∠COD、∠DOE、∠EOF、∠FOA是否相等?3.旋转前、后的图形这里指三角形△OAB、△OBC、△OCD、△ODE、△OEF、△OFA全等吗?老师点评:(1)距离相等,(2)夹角相等,(3)前后图形全等,那么这个是否有一般性?下面请看这个实验.请看我手里拿着的硬纸板,我在硬纸板上挖下一个三角形的洞,•再挖一个点O作为旋转中心,把挖好的硬纸板放在黑板上,先在黑板上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图案(△ABC),然后围绕旋转中心O转动硬纸板,•在黑板上再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A′B′C′),移去硬纸板.(分组讨论)根据图回答下面问题(一组推荐一人上台说明)1.线段OA与OA′,OB与OB′,OC与OC′有什么关系?2.∠AOA′,∠BOB′,∠COC′有什么关系?3.△ABC与△A′B′C′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老师点评:1.OA=OA′,OB=OB′,OC=OC′,也就是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相等.2.∠AOA′=∠BOB′=∠COC′,我们把这三个相等的角,•即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称为旋转角.3.△ABC和△A′B′C′形状相同和大小相等,即全等.综合以上的实验操作和刚才作的(3),得出(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例1.如图,△ABC绕C点旋转后,顶点A的对应点为点D,试确定顶点B•对应点的位置,以及旋转后的三角形.分析:绕C点旋转,A点的对应点是D点,那么旋转角就是∠ACD,根据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即∠BCB′=ACD,•又由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即CB=CB′,就可确定B′的位置,如图所示.解:(1)连结CD(2)以CB为一边作∠BCE,使得∠BCE=∠ACD(4)连结DB′则△DB′C就是△ABC绕C点旋转后的图形.例2.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且DE=14,△ABF是△ADE的旋转图形.(1)旋转中心是哪一点?(2)旋转了多少度?(3)AF的长度是多少?(4)如果连结EF,那么△AEF是怎样的三角形?分析:由△ABF是△ADE的旋转图形,可直接得出旋转中心和旋转角,要求AF•的长度,根据旋转前后的对应线段相等,只要求AE的长度,由勾股定理很容易得到.•△ABF与△ADE是完全重合的,所以它是直角三角形.解:(1)旋转中心是A点.(2)∵△ABF是由△ADE旋转而成的∴B是D的对应点∴∠DAB=90°就是旋转角(3)∵AD=1,DE=1 4∴=4∵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且F是E的对应点∴(4)∵∠EAF=90°(与旋转角相等)且AF=AE∴△EA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三、巩固练习:四、应用拓展分析:要用旋转的思想说明就是要用旋转中心、旋转角、对应点的知识来说明.五、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节课应掌握: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及其它们的应用.六、布置作业23.1 图形的旋转(3)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旋转中心或不同的旋转角,设计出不同的美丽的图案.教学目标:理解选择不同的旋转中心、不同的旋转角度,会出现不同的效果,掌握根据需要用旋转的知识设计出美丽的图案.复习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着重强调旋转中心和旋转角然后应用已学的知识作图,设计出美丽的图案.重难点、关键1.重点:用旋转的有关知识画图.2.难点与关键:根据需要设计美丽图案.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1.(学生活动)老师口问,学生口答. (1)各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有何关系呢?(2)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与旋转角有何关系? (3)两个图形是旋转前后的图形,它们全等吗? 2.请同学独立完成下面的作图题.如图,△AOB 绕O 点旋转后,G 点是B 点的对应点,作出△AOB 旋转后的三角形.(老师点评)分析:要作出△AOB 旋转后的三角形,应找出三方面:第一,旋转中心:O ;第二,旋转角:∠BOG ;第三,A 点旋转后的对应点:A′.二、探索新知从上面的作图题中,我们知道,作图应满足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角、对应点,而旋转中心、旋转角固定下来,对应点就自然而然地固定下来.因此,下面就选择不同的旋转中心、不同的旋转角来进行研究. 1.旋转中心不变,改变旋转角画出以下图所示的四边形ABCD 以O 点为中心,旋转角分别为30°、60°的旋转图形.2.旋转角不变,改变旋转中心画出以下图,四边形ABCD 分别为O 、O 为中心,旋转角都为30•°的旋转图形.因此,从以上的画图中,我们可以得到旋转中心不变,改变旋转角与旋转角不变,改变旋转中心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我们可以经过旋转设计出美丽的图案.例1.如下图是菊花一叶和中心与圆圈,现以O •为旋转中心画出分别旋转45°、90°、135°、180°、225°、270°、315°的菊花图案.分析:只要以O 为旋转中心、旋转角以上面为变化,•旋转长度为菊花的最长OA ,按菊花叶的形状画出即可.解:(1)连结OA(2)以O 点为圆心,OA 长为半径旋转45°,得A .(3)依此类推画出旋转角分别为90°、135°、180°、225°、270°、315°的A 、A 、A 、A 、A 、A .那么所画的图案就是绕O点旋转后的图形.例2.(学生活动)如图,如果上面的菊花一叶,绕下面的点O′为旋转中心,•请同学画出图案,它还是原来的菊花吗?老师点评:显然,画出后的图案不是菊花,而是另外的一种花了.三、巩固练习.四、应用拓展五、归纳小结(学生归纳,老师点评)本节课应掌握:1.选择不同的旋转中心、不同的旋转角,设计出美丽的图案;2.作出几个复合图形组成的图案旋转后的图案,•要先求出图中的关键点──线的端点、角的顶点、圆的圆心等.六、布置作业23.2 中心对称(1)教学内容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对称中心、关于中心的对称点等概念及其运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目标了解中心对称、对称中心、关于中心的对称点等概念及掌握这些概念解决一些问题.复习运用旋转知识作图,•旋转角度变化,•设计出不同的美丽图案来引入旋转180°的特殊旋转──中心对称的概念,并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重难点、关键1.重点:利用中心对称、对称中心、关于中心对称点的概念解决一些问题.2.难点与关键:从一般旋转中导入中心对称.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三角尺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下题.如图,△ABC绕点O旋转,使点A旋转到点D处,画出旋转后的三角形,•并写出简要作法.老师点评:分析,本题已知旋转后点A的对应点是点D,且旋转中心也已知,所以关键是找出旋转角和旋转方向.显然,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都符合要求,•一般我们选择小于180°的旋转角为宜,故本题选择的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已知一对对应点和旋转中心,很容易确定旋转角.如图,连结OA、OD,则∠AOD 即为旋转角.接下来根据“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和“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这两个依据来作图即可.作法:(1)连结OA、OB、OC、OD;(3)分别截取OE=OB,OF=OC;(4)依次连结DE、EF、FD;即:△DEF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如图所示.二、探索新知问题:作出如图的两个图形绕点O旋转180°的图案,并回答下列的问题:1.以O为旋转中心,旋转180°后两个图形是否重合?2.各对称点绕O旋转180°后,这三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老师点评:可以发现,如图所示的两个图案绕O旋转180°都是重合的,即甲图与乙图重合,△OAB与△COD重合.像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例1.如图,四边形ABCD绕D点旋转180°,请作出旋转后的图案,写出作法并回答.(1)这两个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对称中心是哪一点?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2)如果是中心对称,那么A、B、C、D关于中心的对称点是哪些点.分析:(1)根据中心对称的定义便直接可知这两个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就是旋转中心.(3)旋转后的对应点,便是中心的对称点.解:作法:(1)延长AD,并且使得DA′=AD(2)同样可得:BD=B′D,CD=C′D(3)连结A′B′、B′C′、C′D,则四边形A′B′C′D为所求的四边形,如图23-44所示.答:(1)根据中心对称的定义便知这两个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D点.(2)A、B、C、D关于中心D的对称点是A′、B′、C′、D′,这里的D′与D重合.例2.如图,已知AD是△ABC的中线,画出以点D为对称中心,与△ABD•成中心对称的三角形.分析:因为D是对称中心且AD是△ABC的中线,所以C、B为一对的对应点,因此,只要再画出A关于D的对应点即可.关于中心D的对称点为C(B′)(2)连结A′B′、A′C′.则△A′B′C′为所求作的三角形,如图所示.三、巩固练习四、应用拓展例3.如衅,在△ABC中,∠C=70°,BC=4,AC=4,现将△ABC沿CB方向平移到△A′B′C′的位置.(1)若平移的距离为3,求△ABC与△A′B′C′重叠部分的面积.(2)若平移的距离为x(0≤x≤4),求△ABC与△A′B′C′重叠部分的面积y,写出y与x的关系式.分析:(1)∵BC=4,AC=4∴△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易得△BDC′也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BC′=1(2)∵平移的距离为x,∴BC′=4-x五、归纳小结(学生归纳,老师点评)本节课应掌握:1.中心对称及对称中心的概念;2.关于中心的对称点的概念及其运用.六、布置作业1.教材练习1.23.2 中心对称(2)教学内容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教学目标理解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理解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掌握这两个性质的运用.复习中心对称的基本概念(中心对称、对称中心,关于中心的对称点),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老师引导总结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重难点、关键1.重点:中心对称的两条基本性质及其运用.2.难点与关键:让学生合作讨论,得出中心对称的两条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老师口问,学生口答)1.什么叫中心对称?什么叫对称中心?3.请同学随便画一三角形,以三角形一顶点为对称中心,•画出这个三角形关于这个对称中心的对称图形,并分组讨论能得到什么结论.(每组推荐一人上台陈述,老师点评)(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ABC,分两种情况作两个图形(1)作△ABC一顶点为对称中心的对称图形;(2)作关于一定点O为对称中心的对称图形.第一步,画出△ABC.第二步,以△ABC的C点(或O点)为中心,旋转180°画出△A′B′和△A′B′C′,如图1和用2所示.(1) (2)从图1中可以得出△ABC与△A′B′C是全等三角形;分别连接对称点AA′、BB′、CC′,点O在这些线段上且O平分这些线段.下面,我们就以图2为例来证明这两个结论.证明:(1)在△ABC和△A′B′C′中,OA=OA′,OB=OB′,∠AOB=∠A′OB′∴△AOB≌△A′OB′∴AB=A′B′同理可证:AC=A′C′,BC=B′C′∴△ABC≌△A′B′C′(2)点A′是点A绕点O旋转180°后得到的,即线段OA绕点O•旋转180•°得到线段OA′,所以点O 在线段AA′上,且OA=OA′,即点O是线段AA′的中点.同样地,点O也在线段BB′和CC′上,且OB=OB′,OC=OC′,即点O是BB′和CC′的中点.因此,我们就得到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例1.如图,已知△ABC和点O,画出△DEF,使△DEF和△ABC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分析:中心对称就是旋转180°,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就是绕O旋转180°,因此,我们连AO、BO、CO并延长,取与它们相等的线段即可得到.解:(1)连结AO并延长AO到D,使OD=OA,于是得到点A的对称点D,如图所示.(2)同样画出点B和点C的对称点E和F.例2.(学生练习,老师点评)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和点O,画四边形A′B•′C′D′,使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BCD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只保留作图痕迹,不要求写出作法).二、巩固练习三、应用拓展例3.如图等边△ABC内有一点O,试说明:OA+OB>OC.分析:要证明OA+OB>OC,必然把OA、OB、OC转为在一个三角形内,应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说明,因此要应用旋转.以A为旋转中心,•旋转60°,便可把OA、OB、OC转化为一个三角形内.解:如图,把△AOC以A为旋转中心顺时针方向旋转60°后,到△AO′B•的位置,则△AOC≌△AO′B.∴AO=AO′,OC=O′B又∵∠OAO′=60°,∴△AO′O为等边三角形.∴AO=OO′在△BOO′中,OO′+OB>BO′即OA+OB>OC四、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节课应掌握:中心对称的两条基本性质: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点所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及其它们的应用.五、布置作业23.2 中心对称(3)教学内容1.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2.对称中心的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教学目标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及中心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的概念,掌握这两个概念的应用.复习两个图形关于中心对称的有关概念,利用这个所学知识探索一个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及其它的运用.重难点、关键B ACDOB ACDO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三角形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老师口问)口答: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具有什么性质?(老师口述):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2.(学生活动)作图题.(1)作出线段AO关于O点的对称图形,如图所示.A OB AO(2)作出三角形AOB关于O点的对称图形,如图所示.(2)延长AO使OC=AO,延长BO使OD=BO连结CD则△COD为所求的,如图所示.二、探索新知从另一个角度看,上面的(1)题就是将线段AB绕它的中点旋转180°,因为OA=•OB,所以,就是线段AB绕它的中点旋转180°后与它重合.上面的(2)题,连结AD、BC,则刚才的两个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就成平行四边形,如图所示.∵AO=OC,BO=OD,∠AOB=∠COD∴△AOB≌△COD∴AB=CD也就是,ABCD绕它的两条对角线交点O旋转180°后与它本身重合.因此,像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与原来的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学生活动)例1:从刚才讲的线段、平行四边形都是中心对称图形外,每一位同学举出三个图形,它们也是中心对称图形.老师点评:老师边提问学生边解答.(学生活动)例2:请说出中心对称图形具有什么特点?老师点评:中心对称图形具有匀称美观、平稳.例3.求证:如图任何具有对称中心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分析:中心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是对应点连线的交点,也是对应点间的线段中点,因此,直接可得到对角线互相平分.证明:如图,O是四边形ABCD的对称中心,根据中心对称性质,线段AC、•BD必过点O,且AO=CO,BO=DO,即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因此,•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三、巩固练习四、应用拓展例4.如图,矩形ABCD中,AB=3,BC=4,若将矩形折叠,使C点和A点重合,•求折痕EF的长.分析:将矩形折叠,使C点和A点重合,折痕为EF,就是A、C两点关于O点对称,这方面的知识在解决一些翻折问题中起关键作用,对称点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进而转化为中垂线性质和勾股定理的应用,求线段长度或面积.解:连接AF,∵点C与点A重合,折痕为EF,即EF垂直平分AC.∴AF=CF,AO=CO,∠FOC=90°,又四边形ABCD为矩形,∠B=90°,AB=CD=3,AD=•BC=4设CF=x,则AF=x,BF=4-x,由勾股定理,得AC2=BC2+AB2=52∴AC=5,OC=12AC=52∵AB2+BF2=AF2∴32+(4-x)=2=x2∴x=25 8∵∠FOC=90°∴OF2=FC2-OC2=(258)2-(52)2=(158)2OF=158同理OE=158,即EF=OE+OF=154五、归纳小结(学生归纳,老师点评)本节课应掌握:1.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2.应用中心对称图形解决有关问题.六、布置作业23.2 中心对称(4)教学内容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及其运用.教学目标理解P与点P′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横纵坐标的关系,掌握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的运用.复习轴对称、旋转,尤其是中心对称,知识迁移到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关系及其运用.重难点、关键1.重点: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P′(-x,-y)及其运用.2.难点与关键:运用中心对称的知识导出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性质及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lA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面三题.1.已知点A 和直线L ,如图,请画出点A 关于L 对称的点A ′.2.如图,△ABC 是正三角形,以点A 为中心,把△ADC 顺时针旋转6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3.如图△ABO ,绕点O 旋转18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老师点评:老师通过巡查,根据学生解答情况进行点评.(略) 二、探索新知(学生活动)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 (-3,1)、B (-4,0)、C (0,3)、•D (2,2)、E (3,-3)、F (-2,-2),作出A 、B 、C 、D 、E 、F 点关于原点O 的中心对称点,并写出它们的坐标,并回答:这些坐标与已知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老师点评:画法:(1)连结AO 并延长AO (2)在射线AO 上截取OA ′=OA(3)过A 作AD ′⊥x 轴于D ′点,过A ′作A ′D ″⊥x 轴于点D ″. ∵△AD ′O 与△A ′D ″O 全等 ∴AD ′=A ′D ″,OA=OA ′ ∴A ′(3,-1)同理可得B 、C 、D 、E 、F 这些点关于原点的中心对称点的坐标.(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每四人一组):讨论的内容:关于原点作中心对称时,•①它们的横坐标与横坐标绝对值什么关系?纵坐标与纵坐标的绝对值又有什么关系?②坐标与坐标之间符号又有什么特点? 提问几个同学口述上面的问题.老师点评:(1)从上可知,横坐标与横坐标的绝对值相等,纵坐标与纵坐标的绝对值相等.(2)坐标符号相反,即设P (x ,y )关于原点O 的对称点P ′(-x ,-y ).例1.如图,利用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点,作出与线段AB •关于原点对称的图形.分析:要作出线段AB 关于原点的对称线段,只要作出点A 、点B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A ′、B ′即可.解:点P (x ,y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 ′(-x ,-y ),因此,线段AB 的两个端点A (0,-1),B (3,0)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分别为A′(1,0),B(-3,0).连结A′B′.则就可得到与线段AB关于原点对称的线段A′B′.(学生活动)例2.已知△ABC,A(1,2),B(-1,3),C(-2,4)利用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点,作出△ABC关于原点对称的图形.老师点评分析:先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A、B、C三点并连结组成△ABC,要作出△ABC关于原点O的对称三角形,只需作出△ABC中的A、B、C三点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依次连结,便可得到所求作的△A′B′C′.三、巩固练习教材练习.四、应用拓展例3.如图,直线AB与x轴、y轴分别相交于A、B两点,将直线A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得到直线A1B1.(1)在图中画出直线A1B1.(2)求出线段A1B1中点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3)是否存在另一条与直线AB平行的直线y=kx+b(我们发现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斜率k值相等)它与双曲线只有一个交点,若存在,求此直线的函数解析式,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分析:(1)只需画出A、B两点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得到的点A1、B1,连结A1B1.(2)先求出A1B1中点的坐标,设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kx代入求k.(3)要回答是否存在,如果你判断存在,只需找出即可;如果不存在,才加予说明.这一条直线是存在的,因此A1B1与双曲线是相切的,只要我们通过A1B1的线段作A1、B1关于原点的对称点A2、B2,连结A2B2的直线就是我们所求的直线.解:(1)分别作出A、B两点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得到的点A1(1,0),B1(2,0),连结A1B1,那么直线A1B1就是所求的.(2)∵A1B1的中点坐标是(1,12)设所求的反比例函数为y=k x则12=1k,k=12∴所求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1 2 x(3)存在.∵设A1B1:y=k′x+b′过点A1(0,1),B1(2,0)∴1`02bk b=⎧⎨=+⎩∴`11`2bk=⎧⎪⎨=-⎪⎩∴y=-12x+1。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相似》全章教案
课题:27.1图形的相似(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知道相似图形的意义.2.经历观察、猜想和分析过程,知道相似多边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反之亦然.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相似图形和相似多边形的意义.2.难点:探索相似多边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出示两张全等的图片)大家看这两个图形,(稍停)这两个图形形状相同,大小也相同,它们叫什么图形?生:(齐答)叫全等图形.师:(出示两张相似的图片)大家看这两个图形,(稍停)这两个图形只是形状相同,它们叫什么图形?(稍停)它们叫相似图形.也可以说,这两个图形相似(板书:相似).师:和全等一样,相似也是两个图形的一种关系.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新的一章,这一章要学的内容就是相似(在“相似”前板书:第二十七章).(二)尝试指导,讲授新课师:相似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大家把课本翻到第34页,(稍停)34页上有几个图,左上方是用同一张底片洗出的不同尺寸的照片,它们是相似图形;还有大小不同的两个足球,它们也是相似图形;还有一辆汽车和它的模型,它们也是相似图形.师:看了这些相似图形,哪位同学能给相似图形下一个定义?生:……(让几名同学回答)(师出示下面的板书)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叫做相似图形.师:请大家一起把相似图形的概念读两遍.(生读)师:(出示两张全等的图片)全等图形,它们不仅形状相同,而且大小也相同;(出示两张相似的图片)而相似图形,它们只是形状相同,它们的大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师:明确了相似图形的概念,下面请同学们来举几个相似图形的例子,谁先来说?生:……(让几位同学说,如果学生说的题材不够广泛,师可以再举几个例子.譬如,放电影时,屏幕上的画面与胶片上的图形是相似图形;实际的建筑物与它的模型是相似图形;复印机把一个图形放大,放大后的图形和原来图形是相似图形)师:好了,下面请大家做一个练习.(三)试探练习,回授调节1.下列各组图形哪些是相似图形?(1) (2) (3)(4) (5)(6)2.如图,图中是人们从平面镜及哈哈镜里看到的不同镜像,它们相似吗?(四)尝试指导,讲授新课(师出示下图)师:(指准图)这个三角形和这个三角形形状相同,所以它们是相似三角形.从图上看,这两个相似三角形的角有什么关系?生:∠A=∠A ′,∠B=∠B ′,∠C=∠C ′.(生答师板书:∠A=∠A ′,∠B=∠B ′,∠C=∠C ′)师:(指图)这两个相似三角形的边有什么关系?(让生思考一会儿)师:(指准图)AB 与A ′B ′的比是AB A B (板书:AB A B ),BC 与B ′C ′的比是BC B C (板书:BC B C ),CA 与C ′A ′的比是CA C A (板书:CA C A),这三个比相等吗? 生:(齐答)相等.师:为什么相等?(稍停后指准图)△A ′B ′C ′可以看成是△ABC 缩小得到的,假如AB 是A ′B ′的2倍,那么可以想象,BC 也是B ′C ′的2倍,CA 也是C ′A ′的2倍,所以这三个比相等(在式子中间写上两个等号).师: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师出示下图)///B A C CB A ////A B C D D A B C师:(指准图)这个四边形和这个四边形形状相同,所以它们是相似四边形.从图上看,这两个相似四边形的角有什么关系?生:∠A=∠A ′,∠B=∠B ′,∠C=∠C ′,∠D=∠D ′.(生答师板书:∠A=∠A ′,∠B=∠B ′,∠C=∠C ′,∠D=∠D ′)师:(指图)这两个相似四边形的边有什么关系? 生:AB A B =BC B C =CA C A =DA D A .(生答师板书:AB A B =BC B C =CA C A =DA D A) 师:(指式子)这四个比为什么相等?(稍停后指准图)四边形A ′B ′C ′D ′可以看成是四边形ABCD 放大得到的,假如AB 是A ′B ′的一半,那么可以想象,BC 也是B ′C ′的一半,CD 也是C ′D ′的一半,DA 也是D ′A ′的一半,所以这四个比相等. 师:从这两个例子,大家想一想,你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等到有一部分同学举手再叫学生)生:……(多让几名学生发表看法)(师出示下面的板书)相似多边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也相等.师:请大家把这个结论一起来读两遍.(生读)师:相似多边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也相等.实际上,这个结论反过来也是成立的,反过来怎么说?生:……(让几名学生说)(师出示下面的板书)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也相等的多边形是相似多边形.师:请大家把反过来的结论一起来读两遍.(生读)师:我们知道,形状相同的多边形是相似多边形.但是,什么样才算形状相同呢?(稍停)从这两个结论我们可以看到,对多边形来说,所谓形状相同,实际上指的就是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也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也相等的多边形是相似多边形.所以,现在我们可以给相似多边形下一个更明确的定义. (师出示下面的板书)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也相等的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师:下面我们利用相似多边形的概念来做两个练习.(五)试探练习,回授调节3.如图,△ABC 与△A ′B ′C ′相似,则∠C ′= °,B ′C ′= .4.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1)两个等边三角形一定相似; ( )(2)两个正方形一定相似; ( )(3)两个矩形一定相似; ( )(4)两个菱形一定相似. ( )C /110 533//B A A B C(六)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师:(指准板书)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相似图形和相似多边形的概念.什么叫做相似图形?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叫做相似图形.从这两个结论,我们进一步发现,对多边形来说,所谓形状相同指的就是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也相等.所以我们又给相似多边形下了一个更明确定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也相等的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作业:P 35练习1.P 38习题1.4.) 四、板书设计 第二十七章相似 ……叫做相似图形. 图1 图2……叫做相似多边形.相似多边形对应角…… ∠A=∠A ′,∠B=∠B ′…… ∠A=∠A ′,∠B=∠B ′…… 对应角相等,对应……//AB A B =//BC B C …… //AB A B =//BC B C……课题:27.1图形的相似(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会运用相似多边形的概念进行计算和证明,知道相似比的意义.2.培养推理论证能力,发展空间观念.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运用相似多边形的概念进行计算和证明.2.难点:运用相似多边形的概念进行证明.三、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巩固旧知1.填空:(1) 相同的两个图形叫做相似图形.(2)相似多边形对应 相等,对应 的比也相等;反过来,对应 相等,对应 的比也相等的多边形是相似多边形.(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相似图形的概念,还通过观察图形得出了相似多边形的两个结论.(师出示下面板书)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也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也相等的多边形是相似多边形.师:本节课我们将利用这两个结论来做两个题目,先请看例1.(三)尝试指导,讲授新课(师出示例1)例1 如图,四边形ABCD 和EFGH 相似,求角α、β的大小和EH 的长度x.(先让生尝试,然后师边讲解边板书,解题过程如课本第37页所示)(四)试探练习,回授调节2.填空:如图所示的两个五边形相似,则a= ,b= ,c= ,d= .(五)尝试指导,讲授新课(师出示例2)例2 如图,证明△ABC和△A′B ′C′相似.(先让生尝试,然后师分析证明思路,最后边讲解边板书,证明过程如下)证明:在等腰直角△ABC和△A′B′C′中,∠A=∠A′=45°,∠B=∠B′=45°,∠C=∠C′=90°.而AB=2255=50=52,A′B′=221010=200=102,∴AB521A B2102,BC51B C102,CA51C A102.∴AB BC CAA B B C C A.∴△ABC与△A′B′C′相似.(六)试探练习,回授调节3.如图,证明△ABC与△A′B′C′相似.(七)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师:在课的最后,我们还要介绍一个概念.(指准例1图)我们知道,这两个四边形相似,它们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对应边的比等于多少?(稍停)等于1824(板书:1824),约分后等于34(边讲边板书:=34).34叫什么?叫相似比.一般来说,1010///A BC55BCA21///AC BAC B30︒30︒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板书: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师:好了,两个例题一个概念,这些就是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作业:P 38习题3.5.)课题: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类比、猜想过程,得出相似三角形的三个判定定理,会简单运用这三个定理.2.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相似三角形的三个判定定理.2.难点:得出相似三角形的三个判定定理.三、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巩固旧知1.填空:全等三角形的四个判定定理:(1)如果两个三角形三 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2)如果两个三角形两 对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 ).(3)如果两个三角形两 对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边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 ).(4)如果两个三角形两 对应相等,并且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角边或 ).(本课时教学时间比较紧张,建议把本题提前留作作业)(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我们知道,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叫做相似图形.那么什么叫相似三角形?(稍停)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师:对两个三角形来说,形状相同是什么意思?(稍停)就是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也相等.所以相似三角形还有一个更明确的定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也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师出示下图)师:譬如△ABC 和△A ′B ′C ′,如果∠A=∠A ′,∠B=∠B ′,∠C=∠C ′(边讲边板书:A /B /B C A /C如果∠A=∠A′,∠B=∠B′,∠C=∠C′),AB BC CAA B B C C A(边讲边板书:AB BC CAA B B C C A),我们就说△ABC与△A′B′C′相似(边讲边板书:就说△ABC与△A′B′C′相似),记作△ABC∽△A′B′C′(边讲边板书:记作△ABC∽△A′B′C′).师:(指准板书)相似三角形的这个定义,可以用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但利用定义判定,既要证明三组对应角相等,又要证明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所以比较麻烦.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稍停)(三)尝试指导,讲授新课师:学习三角形全等时,我们知道,除了可以利用全等三角形定义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还有四个简便的判定方法.哪四个简便的判定方法?(稍停)就是SSS、SAS、ASA、AAS.同样,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有没有简便的判定方法?请大家先自己想一想.(生思考,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师:好了,下面我们一起来考虑这个问题.师: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SSS是怎么说的?(稍停)如果两个三角形三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类似的,也有一个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师出示下面的板书)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师:请大家把这个结论一起来读一遍.(生读)师:(指板书)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指图)结合这个图,这个结论的意思是说,如果AB BC CAA B B C C A,那么△ABC∽△A′B′C′(边讲边作如下板书).AB BC CAA B B C C A△ABC∽△A′B′C′师:这是相似三角形的一个判定定理,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判定定理.师: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SAS是怎么说的?(稍停)如果两个三角形两边对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类似的,也有一个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师出示下面的板书)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师:请大家把这个结论一起来读一遍.(生读)师:(指板书)如要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指图)结合这个图,这个结论的意思是说,如果AB ACA B A C,夹角∠A=∠A′,那么△ABC∽△A′B′C′(边讲边作如下板书).AB ACA B A C,∠A=∠A′△ABC∽△A′B′C′师:这是相似三角形的又一个判定定理,下面我们来看第三个判定定理.师: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ASA、AAS都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条件,对相似三角形来说,具备两个角对应相等的条件,有这样一个判定定理.(师出示下面的板书)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师:(指板书)如要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指图)结合这个图,这个结论的意思是说,如果∠A=∠A′,∠B=∠B′,那么△ABC~△A′B′C′(边讲边作如下板书).∠A=∠A′,∠B=∠B′△ABC∽△A′B′C′师:(指板书)这就是相似三角形的三个判定定理,之所以称它们为定理,是因为它们都是可以证明的.证明的过程比较复杂,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课本,课堂上我们就不证明了,只要求大家能够理解这三个判定定理,并能运用它们.下面我们就来运用判定定理.(师出示例题)例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与△A′B′C′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1)∠A=120°,AB=7,AC=14,∠A′=120°,A′B′=3,A′C′=6;(2)AB=4,BC=6,AC=8,A′B′=12,B′C′=18,A′C′=21;(3)∠A=70°,∠B=60°,∠A′=70°,∠C′=50°.(先让生尝试,然后师边讲解边板书,(1)(2)题解题过程如课本第44页所示,(3)题解题过程如下)(3)∠C=180°-∠A-∠B=180°-70°-60°=50°.∵∠A=∠A′=70°,∠C=∠C′=50°,∴△ABC∽△A′B′C′.(四)试探练习,回授调节2.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与△A′B′C′是否相似.(1)∠B=100°,∠C=30°,∠A′=50°,∠B′=100°;(2)∠A=40°,AB=8,AC=15,∠A=40°,A′B′=16,A′C′=20;(3)AB=4,BC=2,CA=3,A′B′=6,B′C′=3,C′A′=4.5.(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师:(指板书)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三个判定定理,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这三个定理,并记住它们.(作业:P习题2)54四、板书设计////BC CA B C C A就说△ABC 和△A ′B ′C ′相似记作△ABC ∽△A ′B ′C ′课题: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 1.会利用判定定理证明简单图形中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进而得出边角关系.2.培养推理论证能力,发展空间观念.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利用判定定理证明简单图形中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难点:找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三、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巩固旧知1.填空:(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 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2)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 相等,并且相应的 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3)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 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2.判断图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1) △ABC 与△DEF ;(2) △OAB 与△ODC ;(3) △ABC 与△ADE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下面的板书)F E D C B A 2.52547 3.636305445O A BC D 110︒40︒30︒EA B C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师:(指板书)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三个判定定理,请大家一起把这三个定理读一遍.(生读)师:本节课我们要学习什么?本节课我们要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做几个题目,请看例题.(三)尝试指导,讲授新课(师出示例题)例 已知:如图,AB ∥DC. 求证:(1)△AOB ∽△COD ;(2)OA ·OD=OB ·OC. (先让生尝试,然后师分析证明思路,最后师生共同完成证明过程,证明过程如下)证明:∵AB ∥DC ,∴∠A=∠C ,∠B=∠D.∴△AOB ∽△COD.∴OA OB OC OD. ∴OA ·OD=OB ·OC. (列OA OB OC OD 时,要让学生自己找OA ,OB 的对应边,并告诉找对应边的方法) (四)试探练习,回授调节3.已知:如图,DE ∥BC ,求证:(1)△ABC ∽△ADE ;(2)AB ·AE=AC ·AD.4.完成下面的证明过程: 已知:如图,∠B=∠ACD. 求证:AC 2=AB ·AD.证明:∵∠B=∠ACD ,∠A=∠A , ∴△ ∽△ . ∴AB AC ()(). ∴AC 2=AB ·AD. 5.选做题:已知:如图,AD=2DB ,AE=2EC.求证:(1)DE 2BC 3; (2)DE ∥BC.(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师:本节课我们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做了几个题目,通过做这几个题目,你有什么体会? 生:……(让几名学生说) A B C DO E A B CD AD B CE A B C D(作业:P 54习题3(2).4.5.)课题: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1.会利用判定定理证明简单图形中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进而得出边角关系.2.培养推理论证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利用判定定理证明简单图形中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2.难点:找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 三、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巩固旧知 1.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1)两个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 ( ) (2)两个相似三角形一定全等; ( ) (3)两个等腰三角形一定相似; ( ) (4)顶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一定相似; ( ) (5)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 ( ) (6)有一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 ( ) (7)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 ( ) (8)两个等边三角形一定相似. ( )2.填空:(1)如图,BE ∥CD ,则△ ∽△ ,AB AE BE ()()();(2)如图,AB ∥DE ,则△ ∽△ ,AB BC CA ()()();(3)如图,∠B=∠ADE ,则△ ∽△ ,AB BC CA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做了几个题目,这节课我们再来做几个题目,先看一道例题. (三)尝试指导,讲授新课 (师出示例题)例 已知:如图,在Rt △ABC 中,CD 是斜边上的高.A D BCE ABCDEA BCED ABC D求证:(1)△ACD ∽△CBD ; (2)CD 2=AD ·BD.(先让生尝试,然后师分析证明思路,最后师生共同完成证明过程,证明过程如下)证明:在Rt △ABC 中,∠A=90°-∠B , 在Rt △CBD 中,∠BCD=90°-∠B ,∴∠A=∠BCD.而∠ADC=∠CDB=90°, ∴△ACD ∽△CBD.∴CD ADBD CD .∴CD 2=AD ·BD.(列CD ADBD CD 时,要让学生自己找CD ,AD 的对应边,并强调找对应边的方法)(四)试探练习,回授调节3.已知:如图,在Rt △ABC 中,CD ⊥AB 于D. 求证:(1)△CBD ∽△ABC ;(2)BC 2=AB ·BD.4.已知,如图,△ABC ∽△A ′B ′C ′,AD 和A ′D ′分别是BC 和B ′C ′上的高.求证:AD ABA D A B.(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师:(指准图)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两个直角三角形已经有一个直角对应相等,所以只要证明一个锐角对应相等就能得出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课外补充作业:5.已知:如图,在Rt △ABC 中,DE ⊥AB 于E 点, AE=3,AD=4,AB=6,求AC.6.已知:如图,在△ABC 中,CD 是AB 上的高,CD 2=AD ·BD. 求证:(1)△CBD ∽△ACD ; (2)∠ACB=90°. /D C //B /A DB AC E AB C D DC B AC AD B四、板书设计(略)课题: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4课时) 一、教学目标1.会利用判定定理证明与圆有关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进而得出边角关系.2.培养推理论证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利用判定定理证明与圆有关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难点:画辅助线,运用圆的知识. 三、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巩固旧知1.填空: (1)如图,AB ∥CD ,则△ ∽△ ,OA OB AB()()(); (2)如图,在Rt △ABC 中,CD 是斜边上的高,则△ ∽△ ∽△ . 2.填空:(1)如图∠A=∠ ,∠D=∠ ;(2)如图∠PAD=∠ ,∠B=∠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做了几个题目,这节课我们再来做几个题目,先看一道例题. (三)尝试指导,讲授新课 (师出示例题)例 已知:如图,弦AB 和CD 相交于⊙O 内一点P.求证:PA ·PB=PC ·PD.(先让生尝试,然后师分析证明思路,最后师生共同完成证明过程,证明过程如下)证明:连结AC 、BD. ∵∠A 和∠D 都是CB 所对的圆周角, ∴∠A=∠D. 同理∠C=∠B.OA BC D P AD C B D CB AA C BD O .PA DC B∴△PAC ∽△PDB.∴PA PCPD PB.即PA ·PB=PC ·PD.(列PA PC PD PB时,要让学生自己找PA ,PC 的对应边)(四)试探练习,回授调节 3.填空:如图,PA=3,PC=2,点P 是AB 的中点,则PD= .4.已知:如图,弦BA 和DC 的延长线相交于⊙O 外一点P.求证:PA ·PB=PC ·PD. (提示:连结AC )5.填空:在上题中,如果PA=3,AB=2,PC=2.5,则PD= . (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师:本节课我们做了几个题目,做这几个题目不仅用到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还用到了一些圆的知识.譬如用到了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用到了圆内接四边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在有关圆的图形中,因为相等的角比较多,所以常常会有相似三角形,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相等,就能得出线段的关系.(指例题)这是解决和这个例题类似问题的一般思路. 课外补充作业: 6.已知:如图,AB 是直径,PB 是过点B 的切线.求证:PB 2=PA ·PC. 四、板书设计(略)课题:27.2.2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1.经历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过程,会利用相似三角形解决高度测量问题.2.培养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利用相似三角形解决高度测量问题.2.难点:探索如何利用相似三角形解决高度测量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从初一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图形的知识,我们学过相交线平行线,我们学过三角形四边形,我们学过圆,这些天我们又学了相似三角形.这些关于图形的知识是怎么形成的呢?(稍停)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埃及的尼罗河水每年都会泛滥,两岸的田地就被淹没,水退后人们要重新划定田界,这便促使人们学会了计算简单图形边长、面积的方法,逐步形成了图形的知识.可见,图形知识是由于测量的实际需要而形成的.本节课我们要学的也与测量有关,我们要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一个测量问题,先来看这样一个实际问题.P A C B D .O A P D CB.PCA B O(二)尝试指导,讲授新课 (师出示下图) 师:(指图)这是旗杆,旗杆很高,怎么测量出旗杆的高度?请大家想出一个可行的测量办法.(让生思考一会儿,等到有一部分学生举手)师:有些同学已经有了办法,大家还是把自己的想法先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生小组交流,师巡视倾听)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们小组讨论的情况?生:……(让几名同学说,师作适当评价,譬如有些想法只是一种想法不具有可行性)师:测量旗杆的高度有很多办法,其中有一种比较好的办法是利用相似三角形来测量,怎么利用相似三角形来测量?师:旗杆在地上会有影子,假如这条线是旗杆的影子(边讲边画图).我们在旗杆影子的顶端立一根木杆(边讲边画图),木杆在地上也会影子,这条线是木杆的影子(边讲边画图).现在连结这两条线段(边讲边连结),就构成了两个三角形,我们把三角形的顶点都标上字母(标字母,画好的图如下所示).师:(指准图)△ABC 与△DEA 相似吗? 生:(齐答)相似.师:为什么相似?(让生思考一会儿再叫学生) 生:……(让一两名学生回答) 师:(指准图)因为旗杆和木杆都垂直立在地上,所以∠C 、∠DAE 都是直角(边讲边在图中作直角符号). 师:(指准图)而DE ∥AB ,为什么?(稍停)因为DE 是太阳光线,AB 也是太阳光线,太阳光线是平行的,所以DE ∥AB. 师:(指准图)因为DE ∥AB ,所以∠BAC=∠D (边讲边在图中作角的符号),所以△ABC ∽△DEA.B C师:假如我们量出旗杆影子AC 的长度为8米(边讲边在图中标:8m ),木杆的高度为2米(边讲边在图中标:2m ),木杆影子的长度为1.6米(边讲边在图中标:1.6m ),那么旗杆高度是多少米?(边讲边在图中标:?)大家算一算.(生计算)师:旗杆的高度是多少米? 生:(齐答)10米.师:好了,下面我们把求旗杆高度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 (以下师边讲解边板书,解答过程如下) 解:∵DE ,AB 是太阳光线, ∴DE ∥AB.∴∠BAC=∠D.而∠C=∠DAE=90°, ∴△ABC ∽△DEA.∴BC AC EA DA ,即BC 82 1.6. ∴BC=10(米).因此,旗杆的高度为10米. (三)试探练习,回授调节 1.填空:如图,在某一时刻,测得一根高为1.8m 的竹竿的影长为3m ,同时测得一栋高楼的影长为90m ,则这栋高楼的高度是 m.2.填空:如图,测得BD=120m ,DC=60m ,EC=50m , 则河宽AB= m.(四)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师:本节课我们利用相似三角形解决了测量旗杆高度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意识到,其实测量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可以直接测量的,譬如,我们的身高,教室的长度,马路的宽度,这些都可以直接测量.另一种是不能直接测量的,譬如,旗杆的高度,珠峰的高度,地球和月亮的距离,这些1.8m3m 90m都不能直接测量.不能直接测量的问题怎么解决?(稍停)解决不能直接测量的问题,实质上是把不能直接测量的问题转化为可以直接测量的问题.(指准图)譬如,旗杆的高度是不能直接测量的,但它的影子,还有木杆及影子的长度都是可以直接测量,利用相似三角形可以求出旗杆的高度.师:不能直接测量就利用相似三角形间接地测量,这种想法很巧妙很高明,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看到数学的价值,看到人的聪明才智.(作业:P习题10.11.)55四、板书设计(略)。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正多边形和圆(第2课时)》示范教学设计
正多边形和圆(第2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用等分圆周的方法画正多边形,并能借助圆或正多边形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2.经历借助圆画正多边形的过程,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教学重点能用不同的方法画正多边形,并能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教学难点掌握用等分圆周的方法画正多边形.教学准备量角器、圆规、直尺.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画正多边形的问题,比如画一个六角螺帽的平面图、画一个五角星等,这些问题都与等分圆周有关.要制造下图中的零件,也需要等分圆周.新知探究一、探究学习【问题】正多边形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会画正多边形是我们必备的能力之一.想一想:如何画一个正六边形?【分析】要作半径为R的正n边形,只要把半径为R的圆周n等分,然后顺次连接各分点即可.【师生活动】教师给出分析,提出问题:如何等分圆周?学生认真思考、交流,得出答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因为同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以作相等的圆心角就可以等分圆周.教师提出问题:利用你手中的工具如何画一个正六边形?学生思考、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作图,方法不限.【答案】解:方法1:(1)作一个⊙O;(2)用量角器依次作∠AOB=∠BOC=∠COD=∠DOE=∠EOF=∠FOA=3606︒=60°,将360°圆心角六等分,即可得到6个等分点;(3)顺次连接各分点,即可得到正六边形,如图所示.方法2:(1)作一个⊙O;(2)用量角器画∠AOB=3606︒=60°,再用圆规依次截取BC=CD=DE=EF=FA=AB,就得到圆的6个等分点;(3)顺次连接各分点,即可得到正六边形,如图所示.【追问】还有其他方法吗?【师生活动】教师提示学生用尺规作图,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作图、归纳.【答案】解:方法3:先作一个⊙O,因为正六边形的边长等于半径,所以在⊙O上用圆规依次截取等于半径的弦,就可以把圆六等分,顺次连接各分点即可得到正六边形,如图所示.【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思考、交流、操作,利用圆和正多边形的相关知识探索正多边形的画法,初步掌握用等分圆周的方法画正多边形.【问题】如图,作⊙O 的内接正方形.【师生活动】学生组内交流,每组派出代表发言,然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答案】解:用直尺和圆规作两条相互垂直的直径,就可以把圆四等分,从而作出⊙O 的内接正方形,如图所示.【归纳】用等分圆周画正多边形的方法:1.只用量角器:在半径为R 的圆中,用量角器把360°圆心角n 等分,即可把半径为R 的圆周n 等分,顺次连接各分点即可得到正n 边形.2.用量角器和圆规:在半径为R 的圆中,先用量角器画出一个等于360n 的圆心角,这个角所对的弧就是圆周的1n;再用圆规在圆周上依次截取与这条弧相等的弧,就得到圆周的n 等分点,顺次连接各分点即可得到正n 边形.3.用圆规和直尺:用尺规等分圆周,只能作正方形、正六边形等特殊正多边形.【思考】这三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各是什么?【归纳】方法1可以将圆周任意等分,但当边数很多时,容易有较大的误差,而且操作比较麻烦;方法2相对比较简单,但当边数很多时,容易产生较大的误差;方法1和方法2限制条件少,可以作为画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通法.方法3是一种比较准确的等分圆周的方法,但由于它不能将圆周任意等分,故有很大的局限性.【设计意图】学生经历画正六边形和正方形的过程,总结出正多边形的不同画法,并掌握不同画法的优点和缺点.二、典例精讲【例1】如图,画⊙O的内接正三角形.【师生活动】学生组内交流,每组派出代表展示成果,教师进行评价.【答案】解:先画⊙O的内接正六边形,再在正六边形的基础上,选择不相邻的三个顶点,顺次连接,即可作正三角形.如图,△DBF是⊙O的内接正三角形.【例2】如图,画⊙O的内接正八边形.【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作答,然后给出正确答案.【答案】解:先画圆的内接正四边形,再在正四边形的基础上用直尺和圆规分别作与正四边形相邻两边垂直的直径,即可作正八边形.如图,八边形AHBFCGDE是⊙O的内接正八边形.【归纳】按照例2的方法可以作出正十六边形、正三十二边形、正六十四边形……也可以作出正十二边形、正二十四边形……【设计意图】通过例题,巩固学生对用等分圆周的方法画正多边形的掌握,让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画正多边形,培养学生利用所学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知识应用【新知】许多图案设计都和圆有关,下图就是一些利用等分圆周设计出的图案.其中一个图案的设计过程如下:利用某些正多边形可以镶嵌整个平面的性质,还可以设计出一些美丽的图案,如图.【练习】试一试:利用圆或正多边形设计一些图案.【师生活动】学生独立画图,小组之间进行展示、交流,教师给出示例.【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学生独立设计图案,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美.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一、等分圆周二、设计图案课后任务完成教材第108页练习第1~2题.。
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实数1.1 有理数教学目标:理解有理数的定义及其分类。
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
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定义及分类。
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规则。
教学步骤:1. 引入有理数的概念,解释有理数的定义及分类。
2. 通过示例演示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规则。
3. 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的运算规则。
1.2 实数教学目标:理解实数的定义及其与有理数的关系。
掌握实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规则。
教学内容:实数的定义及其与有理数的关系。
实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规则。
教学步骤:1. 引入实数的概念,解释实数的定义及其与有理数的关系。
2. 通过示例演示实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规则。
3. 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的运算规则。
第二章:方程2.1 线性方程教学目标:理解线性方程的定义及其解的意义。
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内容:线性方程的定义及其解的意义。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步骤:1. 引入线性方程的概念,解释线性方程的定义及其解的意义。
2. 引导学生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3. 学生进行练习,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2.2 不等式教学目标:理解不等式的定义及其解的意义。
学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教学内容:不等式的定义及其解的意义。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步骤:1. 引入不等式的概念,解释不等式的定义及其解的意义。
2. 引导学生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3. 学生进行练习,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第三章:函数3.1 一次函数教学目标: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及其图像特点。
学会绘制一次函数的图像。
教学内容:一次函数的定义及其图像特点。
一次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
教学步骤:1. 引入一次函数的概念,解释一次函数的定义及其图像特点。
2. 引导学生学习一次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3. 学生进行练习,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精选)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精选)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21.1一元二次方程1.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2+bx+c =0(a≠0),分清二次项及其系数、一次项及其系数与常数项等概念.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重点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2+bx+c=0(a≠0)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等概念,并能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问题.难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活动1复习旧知1.什么是方程?你能举一个方程的例子吗?2.下列哪些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并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1)2x-1(2)mx+n=0(3)1x+1=0(4)x2=13.下列哪个实数是方程2x-1=3的解?并给出方程的解的概念.A.0B.1C.2D.3活动2探究新知根据题意列方程.1.教材第2页问题1.提出问题:(1)正方形的大小由什么量决定?本题应该设哪个量为未知数?(2)本题中有什么数量关系?能利用这个数量关系列方程吗?怎么列方程?(3)这个方程能整理为比较简单的形式吗?请说出整理之后的方程.2.教材第2页问题2.提出问题:(1)本题中有哪些量?由这些量可以得到什么?(2)比赛队伍的数量与比赛的场次有什么关系?如果有5个队参赛,每个队比赛几场?一共有20场比赛吗?如果不是20场比赛,那么究竟比赛多少场?(3)如果有x个队参赛,一共比赛多少场呢?3.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3,且两个数之积为0,求这两个数.提出问题:本题需要设两个未知数吗?如果可以设一个未知数,那么方程应该怎么列?4.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2倍等于25,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活动3归纳概念提出问题:(1)上述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类比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可以给这一类方程取一个什么名字?(3)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1.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______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______,这样的________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其中ax2是二次项,a 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提出问题:(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有什么特点?等号的左、右分别是什么?(2)为什么要限制a≠0,b,c可以为0吗?(3)2x2-x+1=0的一次项系数是1吗?为什么?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活动4例题与练习例1在下列方程中,属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是________.(1)4x2=81;(2)2x2-1=3y;(3)1x2+1x=2;(4)2x2-2x(x+7)=0.总结: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依据:(1)整式方程;(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是 2.注意有些方程化简前含有二次项,但是化简后二次项系数为0,这样的方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例2教材第3页例题.例3以-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A.x2+2x-1=0 B.x2-x-2=0C.x2+x+2=0 D.x2+x-2=0总结: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可以将这个数代入方程,判断方程左、右两边的值是否相等.练习:1.若(a-1)x2+3ax-1=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2.将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1)4x2=81;(2)(3x-2)(x+1)=8x-3.3.教材第4页练习第2题.4.若-4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x2+7x-k=0的一个根,则k的值为________.答案:1.a≠1;2.略;3.略;4.k=4.活动5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课堂小结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哪些知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一般形式中有什么限制?你能解一元二次方程吗?作业布置教材第4页习题21.1第1~7题.21.2解一元二次方程21.2.1配方法(3课时)第1课时直接开平方法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提出问题,列出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ax2+c=0,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出这个方程,然后知识迁移到解a(ex+f)2+c=0型的一元二次方程.重点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难点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2=n的方程,将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m)2=n(n≥0)的方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问题1:填空(1)x2-8x+________=(x-________)2;(2)9x2+12x+________=(3x+________)2;(3)x2+px+________=(x+________)2.解: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可得:(1)164;(2)42;(3)(p2)2p2.问题2:目前我们都学过哪些方程?二元怎样转化成一元?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二次如何转化成一次?怎样降次?以前学过哪些降次的方法?二、探索新知上面我们已经讲了x2=9,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直接开平方得x=±3,如果x换元为2t+1,即(2t+1)2=9,能否也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呢?(学生分组讨论)老师点评:回答是肯定的,把2t+1变为上面的x,那么2t+1=±3即2t+1=3,2t+1=-3方程的两根为t1=1,t2=-2例1解方程:(1)x2+4x+4=1(2)x2+6x+9=2分析:(1)x2+4x+4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转化为(x+2)2=1.(2)由已知,得:(x+3)2=2直接开平方,得:x+3=±2即x+3=2,x+3=- 2所以,方程的两根x1=-3+2,x2=-3- 2解:略.例2市政府计划2年内将人均住房面积由现在的10 m2提高到14.4 m2,求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分析: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一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0x=10(1+x);二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x)+10(1+x)x=10(1+x)2解: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则:10(1+x)2=14.4(1+x)2=1.44直接开平方,得1+x=±1.2即1+x=1.2,1+x=-1.2所以,方程的两根是x1=0.2=20%,x2=-2.2因为每年人均住房面积的增长率应为正的,因此,x2=-2.2应舍去.所以,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应为20%.(学生小结)老师引导提问:解一元二次方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共同特点: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我们把这种思想称为“降次转化思想”.三、巩固练习教材第6页练习.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应掌握:由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2=p(p≥0)的方程,那么x=±p 转化为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mx+n)2=p(p≥0)的方程,那么mx+n=±p,达到降次转化之目的.若p<0则方程无解.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6页复习巩固1.第2课时配方法的基本形式理解间接即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降次解方程,并能熟练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通过复习可直接化成x2=p(p≥0)或(mx+n)2=p(p≥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引入不能直接化成上面两种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重点讲清直接降次有困难,如x2+6x-16=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难点将不可直接降次解方程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化为”的转化方法与技巧.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解下列方程:(1)3x2-1=5(2)4(x-1)2-9=0(3)4x2+16x+16=9(4)4x2+16x=-7老师点评:上面的方程都能化成x2=p或(mx+n)2=p(p≥0)的形式,那么可得x=±p或mx+n=±p(p≥0).如:4x2+16x+16=(2x+4)2,你能把4x2+16x=-7化成(2x+4)2=9吗?二、探索新知列出下面问题的方程并回答:(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刚才解题的方程有什么不同呢?(2)能否直接用上面前三个方程的解法呢?问题:要使一块矩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 m,并且面积为16 m2,求场地的长和宽各是多少?(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前面讲的三道题不同之处是:前三个左边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而后二个不具有此特征.(2)不能.既然不能直接降次解方程,那么,我们就应该设法把它转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下面,我们就来讲如何转化:x2+6x-16=0移项→x2+6x=16两边加(6/2)2使左边配成x2+2bx+b2的形式→x2+6x+32=16+9左边写成平方形式→(x+3)2=25降次→x+3=±5即x+3=5或x+3=-5 解一次方程→x1=2,x2=-8可以验证:x1=2,x2=-8都是方程的根,但场地的宽不能是负值,所以场地的宽为2 m,长为8 m.像上面的解题方法,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配方法.可以看出,配方法是为了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例1 用配方法解下列关于x 的方程:(1)x 2-8x +1=0 (2)x 2-2x -12=0分析:(1)显然方程的左边不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因此,要按前面的方法化为完全平方式;(2)同上.解:略.三、巩固练习教材第9页 练习1,2.(1)(2).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应掌握:左边不含有x 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化为左边是含有x 的完全平方形式,右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7页 复习巩固2,3.(1)(2).第3课时 配方法的灵活运用了解配方法的概念,掌握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解题方法,给出配方法的概念,然后运用配方法解决一些具体题目.重点讲清配方法的解题步骤.难点对于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通常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后,两边加上的常数是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对于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要先化二次项系数为1,再用配方法求解.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1)x 2-4x +7=0 (2)2x 2-8x +1=0老师点评: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如何解左边不含有x 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不可以直接开方降次解方程的转化问题,那么这两道题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进行解题.解:略.(2)与(1)有何关联?二、探索新知讨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1)先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2)化二次项系数为1;(3)常数项移到右边;(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5)变形为(x+p)2=q的形式,如果q≥0,方程的根是x=-p±q;如果q <0,方程无实根.例1解下列方程:(1)2x2+1=3x(2)3x2-6x+4=0(3)(1+x)2+2(1+x)-4=0分析:我们已经介绍了配方法,因此,我们解这些方程就可以用配方法来完成,即配一个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解:略.三、巩固练习教材第9页练习2.(3)(4)(5)(6).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应掌握:1.配方法的概念及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2.配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它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也可通过配方,利用非负数的性质判断代数式的正负性.在今后学习二次函数,到高中学习二次曲线时,还将经常用到.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7页复习巩固3.(3)(4).补充:(1)已知x2+y2+z2-2x+4y-6z+14=0,求x+y+z的值.(2)求证:无论x,y取任何实数,多项式x2+y2-2x-4y+16的值总是正数.21.2.2公式法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会熟练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复习具体数字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的解题过程,引入ax 2+bx +c =0(a ≠0)的求根公式的推导,并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重点求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法的应用.难点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一、复习引入1.前面我们学习过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直接开平方法”,比如,方程(1)x 2=4 (2)(x -2)2=7提问1 这种解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提问2 这种解法的局限性是什么?(只对那种“平方式等于非负数”的特殊二次方程有效,不能实施于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2.面对这种局限性,怎么办?(使用配方法,把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配方成能够“直接开平方”的形式.)(学生活动)用配方法解方程 2x 2+3=7x(老师点评)略总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先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2)化二次项系数为1;(3)常数项移到右边;(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 (5)变形为(x +p)2=q 的形式,如果q ≥0,方程的根是x =-p±q ;如果q <0,方程无实根.二、探索新知用配方法解方程:(1)ax 2-7x +3=0 (2)ax 2+bx +3=0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x 2+bx +c =0(a ≠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的两根,请同学独立完成下面这个问题.问题:已知ax 2+bx +c =0(a ≠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x 1=-b +b 2-4ac 2a ,x 2=-b -b 2-4ac 2a(这个方程一定有解吗?什么情况下有解?) 分析:因为前面具体数字已做得很多,我们现在不妨把a ,b ,c 也当成一个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一直推下去.解:移项,得:ax 2+bx =-c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 2+b a x =-c a配方,得:x 2+b a x +(b 2a )2=-c a +(b 2a)2 即(x +b 2a )2=b 2-4ac 4a 2∵4a 2>0,当b 2-4ac ≥0时,b 2-4ac 4a 2≥0 ∴(x +b 2a )2=(b 2-4ac 2a)2 直接开平方,得:x +b 2a =±b 2-4ac 2a即x =-b±b 2-4ac 2a∴x 1=-b +b 2-4ac 2a ,x 2=-b -b 2-4ac 2a由上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 ,b ,c 而定,因此:(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 2+bx +c =0,当b 2-4ac ≥0时,将a ,b ,c 代入式子x =-b±b 2-4ac 2a就得到方程的根. (2)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公式的理解(4)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例1 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1)2x 2-x -1=0 (2)x 2+1.5=-3x(3)x 2-2x +12=0 (4)4x 2-3x +2=0分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应把它化为一般形式,然后代入公式即可.补:(5)(x -2)(3x -5)=0三、巩固练习教材第12页 练习1.(1)(3)(5)或(2)(4)(6).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应掌握:(1)求根公式的概念及其推导过程;(2)公式法的概念;(3)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1)将所给的方程变成一般形式,注意移项要变号,尽量让a>0;2)找出系数a ,b ,c ,注意各项的系数包括符号;3)计算b 2-4ac ,若结果为负数,方程无解;4)若结果为非负数,代入求根公式,算出结果.(4)初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7页 习题4,5.21.2.3 因式分解法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通过复习用配方法、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体会和探寻用更简单的方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应用因式分解法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重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难点让学生通过比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方法感悟用因式分解法使解题更简便.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1)2x 2+x =0(用配方法) (2)3x 2+6x =0(用公式法)老师点评:(1)配方法将方程两边同除以2后,x 前面的系数应为12,12的一半应为14,因此,应加上(14)2,同时减去(14)2.(2)直接用公式求解.二、探索新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口答下面各题.(老师提问)(1)上面两个方程中有没有常数项?(2)等式左边的各项有没有共同因式?(学生先答,老师解答)上面两个方程中都没有常数项;左边都可以因式分解. 因此,上面两个方程都可以写成:(1)x(2x +1)=0 (2)3x(x +2)=0因为两个因式乘积要等于0,至少其中一个因式要等于0,也就是(1)x =0或2x +1=0,所以x 1=0,x 2=-12.(2)3x =0或x +2=0,所以x 1=0,x 2=-2.(以上解法是如何实现降次的?)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两个方程中,其解法都不是用开平方降次,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例1 解方程:(1)10x -4.9x 2=0 (2)x(x -2)+x -2=0 (3)5x 2-2x -14=x 2-2x +34 (4)(x-1)2=(3-2x)2思考:使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什么?解:略 (方程一边为0,另一边可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乘积.)练习:下面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正确的是( )A .(x -3)(x -5)=10×2,∴x -3=10,x -5=2,∴x 1=13,x 2=7B .(2-5x)+(5x -2)2=0,∴(5x -2)(5x -3)=0,∴x 1=25,x 2=35C .(x +2)2+4x =0,∴x 1=2,x 2=-2D .x 2=x ,两边同除以x ,得x =1三、巩固练习教材第14页 练习1,2.四、课堂小结本节课要掌握:(1)用因式分解法,即用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等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2)因式分解法要使方程一边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另一边为0,再分别使各一次因式等于0.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7页习题6,8,10,11.21.2.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并会初步应用.2.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3.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4.培养学生去发现规律的积极性及勇于探索的精神.重点根与系数的关系及其推导难点正确理解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指一元二次方程两根的和、两根的积与系数的关系.一、复习引入1.已知方程x2-ax-3a=0的一个根是6,则求a及另一个根的值.2.由上题可知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与根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实我们已学过的求根公式也反映了根与系数的关系,这种关系比较复杂,是否有更简洁的关系?3.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根为x1=-b+b2-4ac2a,x2=-b-b2-4ac2a.观察两式右边,分母相同,分子是-b+b2-4ac与-b-b2-4ac.两根之间通过什么计算才能得到更简洁的关系?二、探索新知解下列方程,并填写表格:观察上面的表格,你能得到什么结论?(1)关于x 的方程x 2+px +q =0(p ,q 为常数,p 2-4q ≥0)的两根x 1,x 2与系数p ,q 之间有什么关系?(2)关于x 的方程ax 2+bx +c =0(a ≠0)的两根x 1,x 2与系数a ,b ,c 之间又有何关系呢?你能证明你的猜想吗?解下列方程,并填写表格:(1)关于x 的方程x 2+px +q =0(p ,q 为常数,p 2-4q ≥0)的两根x 1,x 2与系数p ,q 的关系是:x 1+x 2=-p ,x 1·x 2=q(注意:根与系数关系的前提条件是根的判别式必须大于或等于零.)(2)形如ax 2+bx +c =0(a ≠0)的方程,可以先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再利用上面的结论.即:对于方程 ax 2+bx +c =0(a ≠0)∵a ≠0,∴x 2+b a x +c a =0∴x 1+x 2=-b a ,x 1·x 2=c a(可以利用求根公式给出证明)例1 不解方程,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1)x2-3x-1=0(2)2x2+3x-5=0(3)13x2-2x=0 (4)2x2+6x= 3(5)x2-1=0 (6)x2-2x+1=0例2不解方程,检验下列方程的解是否正确?(1)x2-22x+1=0 (x1=2+1,x2=2-1)(2)2x2-3x-8=0 (x1=7+734,x2=5-734)例3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是-1和2,请你写出一个符合条件的方程.(你有几种方法?)例4已知方程2x2+kx-9=0的一个根是-3,求另一根及k的值.变式一:已知方程x2-2kx-9=0的两根互为相反数,求k;变式二:已知方程2x2-5x+k=0的两根互为倒数,求k.三、课堂小结1.根与系数的关系.2.根与系数关系使用的前提是:(1)是一元二次方程;(2)判别式大于等于零.四、作业布置1.不解方程,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1)x2-5x-3=0(2)9x+2=x2(3)6x2-3x+2=0(4)3x2+x+1=02.已知方程x2-3x+m=0的一个根为1,求另一根及m的值.3.已知方程x2+bx+6=0的一个根为-2,求另一根及b的值.21.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2课时)第1课时解决代数问题1.经历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总结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会根据传播问题、百分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熟悉解题的具体步骤.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让学生认识到对方程的解必须要进行检验,方程的解是否舍去要以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为标准.重点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传播问题、百分率问题.难点如果理解传播问题的传播过程和百分率问题中的增长(降低)过程,找到传播问题和百分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一、引入新课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有哪些?应注意什么?2.科学家在细胞研究过程中发现:(1)一个细胞一次可分裂成2个,经过3次分裂后共有多少个细胞?(2)一个细胞一次可分裂成x个,经过3次分裂后共有多少个细胞?(3)如是一个细胞一次可分裂成2个,分裂后原有细胞仍然存在并能再次分裂,试问经过3次分裂后共有多少个细胞?二、教学活动活动1:自学教材第19页探究1,思考教师所提问题.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1)如何理解“两轮传染”?如果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第一轮传染后共有________人患流感.第二轮传染后共有________人患流感.(2)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解答: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则依题意第一轮传染后有(x +1)人患了流感,第二轮有x(1+x)人被传染上了流感.于是可列方程:1+x+x(1+x)=121解方程得x1=10,x2=-12(不合题意舍去)因此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变式练习:如果按这样的传播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了流感?活动2:自学教材第19页~第20页探究2,思考老师所提问题.两年前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5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6000元,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现在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3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3600元,哪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较大?(1)如何理解年平均下降额与年平均下降率?它们相等吗?(2)若设甲种药品年平均下降率为x,则一年后,甲种药品的成本下降了________元,此时成本为________元;两年后,甲种药品下降了________元,此时成本为________元.(3)增长率(下降率)公式的归纳:设基准数为a,增长率为x,则一月(或一年)后产量为a(1±x);二月(或二年)后产量为a(1±x)2;n月(或n年)后产量为a(1±x)n;如果已知n月(n年)后总产量为M,则有下面等式:M=a(1±x)n.(4)对甲种药品而言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三、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课堂小结1.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审、设、找、列、解、答.最后要检验根是否符合实际.2.传播问题解决的关键是传播源的确定和等量关系的建立.3.若平均增长(降低)率为x,增长(或降低)前的基准数是a,增长(或降低)n 次后的量是b,则有:a(1±x)n=b(常见n=2).4.成本下降额较大的药品,它的下降率不一定也较大,成本下降额较小的药品,它的下降率不一定也较小.作业布置教材第21-22页习题21.3第2-7题.第2课时解决几何问题1.通过探究,学会分析几何问题中蕴含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几何问题.2.通过探究,使学生认识在几何问题中可以将图形进行适当变换,使列方程更容易.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再次让学生认识到对方程的解必须要进行检验,方程的解是否舍去要以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为标准.重点通过实际图形问题,培养学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难点在探究几何问题的过程中,找出数量关系,正确地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活动1创设情境1.长方形的周长________,面积________,长方体的体积公式________.2.如图所示:(1)一块长方形铁皮的长是10 cm,宽是8 cm,四角各截去一个边长为2 cm 的小正方形,制成一个长方体容器,这个长方体容器的底面积是________,高是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2)一块长方形铁皮的长是10 cm,宽是8 cm,四角各截去一个边长为x cm 的小正方形,制成一个长方体容器,这个长方体容器的底面积是________,高是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活动2自学教材第20页~第21页探究3,思考老师所提问题要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封面长27 cm,宽21 cm,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果要使四周的彩色边衬所占面积是封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精确到0.1 cm).(1)要设计书本封面的长与宽的比是________,则正中央矩形的长与宽的比是________.(2)为什么说上下边衬宽与左右边衬宽之比为9∶7?试与同伴交流一下.(3)若设上、下边衬的宽均为9x cm,左、右边衬的宽均为7x cm,则中央矩形的长为________cm,宽为________cm,面积为________cm2.(4)根据等量关系:________,可列方程为:________.(5)你能写出解题过程吗?(注意对结果是否合理进行检验.)(6)思考如果设正中央矩形的长与宽分别为9x cm和7x cm,你又怎样去求上下、左右边衬的宽?活动3变式练习如图所示,在一个长为50米,宽为30米的矩形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花园的面积占整块面积的75%,等宽且互相垂直的两条路的面积占25%,求路的宽度.答案:路的宽度为5米.活动4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课堂小结1.利用已学的特殊图形的面积(或体积)公式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2.根据面积与面积(或体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并能正确解方程,最后对所得结果是否合理要进行检验.作业布置教材第22页习题21.3第8,10题.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22.1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2.1.1二次函数1.从实际情景中让学生经历探索分析和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如何用数学的方法去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2.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二次函数的形式.3.会建立简单的二次函数的模型,并能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重点二次函数的概念和解析式.难点本节“合作学习”涉及的实际问题有的较为复杂,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概括能力.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题1现有一根12 m长的绳子,用它围成一个矩形,如何围法,才使矩形的面积最大?小明同学认为当围成的矩形是正方形时,它的面积最大,他说的有道理吗?问题2很多同学都喜欢打篮球,你知道吗:投篮时,篮球运动的路线是什么曲线?怎样计算篮球达到最高点时的高度?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学习二次函数的数学模型来解决,今天我们学习“二次函数”(板书课题).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请用适当的函数解析式表示下列情景中的两个变量y与x之间的关系:(1)圆的半径x(cm)与面积y(cm2);(2)王先生存入银行2万元,先存一个一年定期,一年后银行将本息自动转存为又一个一年定期,设一年定期的年存款利率为x,两年后王先生共得本息y。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册第24章 圆(教案)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
24.2 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24.2.1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及数量间的关系.2.探求过点画圆的过程,掌握过不在同一直线上三点画圆的方法.3.了解运用“反证法”证明命题的思想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探求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并提炼出数量关系,从而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1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2)过三点作圆.【教学难点】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及其数量关系反证法五、课前准备课件、图片、圆规、直尺等.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射击运动员在奥运会上获金牌,为我国赢得荣誉.如图是射击靶的示意图,它是由许多同心圆(圆心相同,半径不相同)构成的,你知道击中靶上不同位置的成绩是如何计算的吗?(出示课件2)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板书课题)(二)探索新知探究一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师问:观察下图中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出示课件4)学生交流,回答问题.教师点评: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点在圆内,点在圆上,点在圆外.教师问:设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圆的半径为r,量一量在点和圆三种不同位置关系时,d与r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出示课件5)学生答:教师问:反过来,由d与r的数量关系,怎样判定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呢?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后,师生共同得到结论:(出示课件6)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及其数量间的关系:边结论.读作“等价于”.⑵要明确“d”表示的意义,是点P到圆心O的距离.出示课件7,8:例如图,已知矩形ABCD的边AB=3,AD=4.(1)以A为圆心,4为半径作⊙A,则点B、C、D与⊙A的位置关系如何?(2)若以A点为圆心作⊙A,使B、C、D三点中至少有一点在圆内,且至少有一点在圆外,求⊙A的半径r的取值范围?(直接写出答案)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解:⑴AD=4=r,故D点在⊙A上;AB=3<r,故B点在⊙A内;AC=5>r,故C点在⊙A外.⑵3≤r≤5.巩固练习:(出示课件9)1.⊙O的半径为10cm,A、B、C三点到圆心的距离分别为8cm、10cm、12cm,则点A、B、C与⊙O的位置关系是:点A在_______;点B在_______;点C在_______.2.圆心为O的两个同心圆,半径分别为1和2,若,则点P在()A.大圆内B.小圆内C.小圆外D.大圆内,小圆外学生独立思考后口答:1.圆内;圆上;圆外 2.D探究二过不共线三点作圆教师问:如何过一个点A作一个圆?过点A可以作多少个圆?(出示课件10)学生动手探究,作图,交流,得出结论,教师点评并总结.以不与A点重合的任意一点为圆心,以这个点到A点的距离为半径画圆即可;可作无数个圆.教师问:如何过两点A、B作一个圆?过两点可以作多少个圆?(出示课件11)学生动手探究,作图,交流,得出结论,教师点评并总结.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以其上任意一点为圆心,以这点和点A或B的距离为半径画圆即可;可作无数个圆.教师问: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能不能确定一个圆?(出示课件12)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经过A,B两点的圆的圆心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经过B,C两点的圆的圆心在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上.经过A,B,C三点的圆的圆心应该在这两条垂直平分线的交点O的位置.教师归纳: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出示课件13)出示课件14:例已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A、B、C.求作:⊙O,使它经过点A、B、C.学生动手探究,作图,交流后,师生共同解答.作法:1.连接AB,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MN;2.连接AC,作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EF,交MN于点O;3.以O为圆心,OB为半径作圆.所以⊙O就是所求作的圆.教师问:现在你知道怎样将一个如图所示的破损的圆盘复原了吗?(出示课件15)学生动手探究,交流,在教师指导下作图.作法:1.在圆弧上任取三点A、B、C;2.作线段AB、BC的垂直平分线,其交点O即为圆心;3.以点O为圆心,OC长为半径作圆.⊙O即为所求.巩固练习:(出示课件16)如图,CD所在的直线垂直平分线段AB,怎样用这样的工具找到圆形工件的圆心.学生独立思考后口答:∵A、B两点在圆上,所以圆心必与A、B两点的距离相等,又∵和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圆心在CD所在的直线上,因此可以做任意两条直径,它们的交点为圆心.探究三三角形的外接圆及外心已知△ABC,用直尺与圆规作出过A、B、C三点的圆.(出示课件17)学生复述作法.教师对照图形进行归纳:(出示课件18)1.外接圆:经过三角形三个顶点可以作一个圆,这个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O叫做△ABC的外接圆,△ABC叫做⊙O的内接三角形.2.三角形的外心定义: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条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外心.作图:三角形三边中垂线的交点.性质: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练一练: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出示课件19)(1)任意的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外接圆.( )(2)任意一个圆有且只有一个内接三角形.( )(3)经过三点一定可以确定一个圆. ( )(4)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角形各顶点的距离相等.( )学生口答:⑴√⑵×⑶×⑷√画一画:分别画一个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再画出它们的外接圆,观察并叙述各三角形与它的外心的位置关系.(出示课件20)学生动手探究,作图,交流后,教师总结.锐角三角形的外心位于三角形内,直角三角形的外心位于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钝角三角形的外心位于三角形外.出示课件21,22:例1 如图,将△AOB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原点,∠ABO=60°,若△AOB的外接圆与y轴交于点D(0,3).(1)求∠DAO的度数;(2)求点A的坐标和△AOB外接圆的面积.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解:(1)∵∠ADO=∠ABO=60°,∠DOA=90°,∴∠DAO=30°;⑵∵点D的坐标是(0,3),∴OD=3.在Rt△AOD中,∵∠DOA=90°,∴AD为直径.又∵∠DAO=30°,∴AD=2OD=6,OA=因此圆的半径为3.点A的坐标(0),∴△AOB外接圆的面积是9π.教师强调:解题妙招:图形中求三角形外接圆的面积时,关键是确定外接圆的直径(或半径)长度.巩固练习:(出示课件23)如图,已知直角坐标系中,A(0,4),B(4,4),C(6,2).(1)写出经过A,B,C三点的圆弧所在圆的圆心M的坐标.(2)判断点D(5,-2)和圆M的位置关系.学生独立解答.解:(1)在方格纸中,线段AB和BC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2,0),所以圆心M的坐标为(2,0).(2)圆的半径AM==线段DM所以点D在圆M内.出示课件24:例2 如图,在△ABC中,O是它的外心,BC=24cm,O到BC的距离是5cm,求△ABC的外接圆的半径.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解:连接OB ,过点O 作OD ⊥BC.则OD =5cm ,112cm 2BD BC ==在Rt △OBD 中,13cm OB ==,即△ABC 的外接圆的半径为13cm.巩固练习:(出示课件25)在Rt △ABC 中,∠C=90°,AC=6 cm,BC=8cm,则它的外心与顶点C 的距离为( )A.5cmB.6cmC.7cmD.8cm学生思考后口答:A探究四 反证法教师问:经过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能作出一个圆吗?(出示课件26)学生动手探究,作图,交流后,师生共同解答.如图,假设过同一条直线l 上三点A 、B 、C 可以作一个圆,设这个圆的圆心为P.那么点P 既在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l 1上,又在线段BC 的垂直平分线l 2上,即点P 为l 1与l 2的交点.而l 1⊥l ,l 2⊥l 这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相矛盾.所以过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不能作圆.教师归纳:(出示课件27)1.反证法的定义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由此经过推理得出矛盾(常与公理、定理、定义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由矛盾判定假设不正确,从而得到原命题成立,这种方法叫做反证法.2.反证法的一般步骤⑴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提出与结论相反的假设);⑵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推理,得出矛盾;⑶由矛盾判定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正确.出示课件28:例求证: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师生共同解答.已知:△ABC.求证:△ABC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证明:假设△ABC中没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则∠A>60°,∠B>60°,∠C>60°.因此∠A+∠B+∠C>180°.这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矛盾.假设不成立.因此△ABC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巩固练习:(出示课件29)利用反证法证明“在直角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锐角不大于45°”时,应先假设()A.有一个锐角小于45°B.每一个锐角都小于45°C.有一个锐角大于45°D.每一锐角都大于45°学生口答:D(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30-36)1.已知△ABC的三边a,b,c,满足a+b2+|c﹣,则△ABC的外接圆半径=______.2.如图,⊙O是△ABC的外接圆,∠A=45°,BC=4,则⊙O的直径为______.3.如图,请找出图中圆的圆心,并写出你找圆心的方法?4.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cm,以A为圆心2cm为半径作⊙A,则点B在⊙A______;点C在⊙A______;点D在⊙A______.5.⊙O的半径r为5cm,O为原点,点P的坐标为(3,4),则点P与⊙O的位置关系为()A.在⊙O内B.在⊙O上C.在⊙O外D.在⊙O上或⊙O外6.已知:在Rt△ABC中,∠C=90°,AC=6,BC=8,则它的外接圆半径=______.7.如图,△ABC内接于⊙O,若∠OAB=20°,则∠C的度数是________.8.如图,在5×5正方形网格中,一条圆弧经过A,B,C三点,那么这条圆弧所在圆的圆心是()A.点P B.点Q C.点R D.点M9.画出由所有到已知点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cm并且小于或等于3cm的点组成的图形.10.某地出土一明代残破圆形瓷盘,如图所示.为复制该瓷盘要确定其圆心和半径,请在图中用直尺和圆规画出瓷盘的圆心.参考答案:1.2582.3.解:如图所示.4.上;外;上5.B6.57.70°8.B9.解:如图所示.10.解:(1)在圆形瓷盘的边缘选A、B、C三点;(2)连接AB、BC;(3)分别作出AB、BC的垂直平分线;(4)两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就是瓷盘的圆心.(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请与同伴交流.(五)课前预习预习下节课(24.2.2第1课时)的相关内容.七、课后作业1.教材95页练习2.2.配套练习册内容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生操作,总结出了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其中渗透着分类讨论的思想,经过探讨过一点、两点、三点作圆,得出了不在同一直线上三点确定一个圆,从而自然引出三角形外接圆、外心及圆内接三角形的定义,此外还学习了用反证法证明命题的方法和步骤.这些定理都是从学生实践中得出的,培养了学生动手的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全套课件200页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全套课件200页一、教学内容1. 第十三章:一元二次方程详细内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解法(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实际应用等。
2. 第十四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详细内容: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解法、不等式的应用等。
3. 第十五章:图形的相似详细内容:相似图形的定义、性质、判定方法、相似图形的应用等。
4. 第十六章:锐角三角函数详细内容: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互化公式、解直角三角形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图形的相似、锐角三角函数等基础知识。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不等式组的解法、相似图形的判定与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应用。
2.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不等式的性质与解法、相似图形的判定与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与互化公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直尺、圆规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铅笔、圆规、三角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各章节知识点,结合例题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针对新课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3. 相似图形的判定与性质4. 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与互化公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一元二次方程:x^2 5x + 6 = 0。
(2)解不等式组:2x 3 > 4,x + 5 < 3。
(3)证明:若两个三角形相似,则它们的对应角相等。
(4)计算:sin30°、cos45°、tan60°。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4章《弧、弦、圆心角》名师教案(人教版)
24.1.3 弧、弦、圆心角一、教学目标(一)学习目标1.探索圆的中心对称性2.了解圆心角的概念,探索并掌握在同圆或者等圆中,圆心角、弦、弧中有一个量的相等,就可以推出其他两个量对应相等3.掌握圆心角、弧、弦之间关系定理并利用其解决相关问题(二)学习重点探索圆心角、弧、弦之间关系定理并利用其解决相关问题.(三)学习难点圆心角、弧、弦之间关系定理中的“在同圆或等圆”条件的理解及定理的证明.二、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1)旋转的三要素是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180,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这(2)中心对称的定义:如果把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成中心对称.2.预习自测(1)圆是图形,也是图形【知识点】圆的中心对称性与轴对称性【答案】轴对称中心对称【解题过程】圆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思路点拨】圆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2)圆的对称中心是.【知识点】圆的中心对称性【答案】圆心【解题过程】圆是中心对称图形,由于它绕着圆心旋转180°后和原图形重合,所以圆的对称中心是圆心【思路点拨】根据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找到圆的对称中心(3)如图,已知O O 'e e 与的半径相等,若AOB A O B '''∠=∠,则________AB A B '',»¼________AB A B ''(填“>”、“<”或“=”)【知识点】在同圆和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答案】= =【解题过程】AOB A O B '''∠=∠Q ,AB A B ''∴=,»¼AB A B ''= 【思路点播】在同圆或者等圆中,圆心角,弧,弦有一个量相等,就联想到其他的量也相等(4)已知O e 与O 'e 半径相等,若AB A B ''=,则________AOB A O B '''∠∠,(填“>”、“<”或“=”)【知识点】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条弧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圆心角相等,所对的弦相等;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条弦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圆心角相等,所对的优(劣)弧相等.【答案】=【解题过程】AB A B ''=Q ,OA O A ''=,OB O B ''=,AOB ∴∆≌A O B '''∆,AOB A O B '''∴∠=∠【思路点拨】在同圆或者等圆中,圆心角,弧,弦有一个量相等,就联想到其他的量也相等(二)课堂设计1.知识回顾(1)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任意一条过圆心的直线(2)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3)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2.问题探究探究一 圆的中心对称性活动①以旧引新想一想: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现象一:一块圆形的蛋糕,糕点师只要过圆心点在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上切两刀,不管糕点师站在哪里,分成的四块一定是均等的. 这个现象跟圆的哪个性质有关?学生抢答答案:现象一说明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只要是过圆心的直线,分成的两部分均对称,说明圆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过圆心的任一条直线.【设计意图】复习回顾圆的轴对称性,为引发新知识铺垫现象二:机械式闹钟上钟时,每次只要转动发条上的钟钮180︒时,看上去跟没转动以前是一个样的.这个现象跟圆的哪个性质有关?现象二说明钟钮左右两端转动180︒后完全重合,而两端均在以轴心为圆心的圆上运动,说明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圆心.【设计意图】整合旧知识,探索圆的中心对称性活动②归纳概括想一想:由以上现象,概括圆的对称性结论:1. 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任意一条过圆心的直线.2. 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为圆心.探究二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活动①大胆操作探究新知识1.按下面的步骤做一做:(1)在两张透明纸上,作两个半径相等的⊙O和⊙O′,沿圆周分别将两圆剪下;(2)在⊙O和⊙O′上分别作相等的圆心角∠AOB和∠A′O′B′,如图1所示,圆心固定.注意:在画∠AOB与∠A′O′B′时,要使OB相对于OA的方向与O′B′相对于O′A′的方向一致,否则当OA与OA′重合时,OB与O′B′不能重合.图1(3)将其中的一个圆旋转一个角度.使得OA与O′A′重合.通过上面的做一做,你能发现哪些等量关系?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说一说你的理由.教师叙述步骤,同学们一起动手操作. 由已知条件可知∠AOB =∠A ′O ′B ′;由两圆的半径相等,可以得到∠OAB =∠OBA =∠O ′A ′B ′=∠O ′B ′A ′;由△AOB ≌△A ′O ′B ′,可得到AB =A ′B ′;由旋转法可知»¼''AB A B =. 在学生分析完毕后,教师指出在上述做一做的过程中发现,固定圆心,将其中一个圆旋转一个角度,使半径OA 与O ′A ′重合时,由于∠AOB =∠A ′O ′B ′.这样便得到半径OB 与O ′B ′重合.因为点A 和点A ′重合,点B 和点B ′重合,所以»AB 和¼''A B 重合,弦AB 与弦A ′B ′重合,即»¼''AB A B =,AB =A ′B ′.进一步引导学生语言归纳圆心角、弧、弦之间相等关系定理:在同圆和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设计意图】大胆猜想,大胆操作,激发学生兴趣,探究新知识活动② 集思广益 证明新知根据对上述定理的理解,你能证明下列命题是正确的吗?(1)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条弧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圆心角相等,所对的弦相等;(2)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条弦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圆心角相等,所对的优(劣)弧相等.本问题由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讨论解决,可以证明上述命题是真命题.【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集思广益,证明新知识活动③ 反思过程 发现定理定理“在同圆和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中,可否把条件“在同圆或等圆中”去掉?为什么?小组讨论,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反例说明条件“在同圆或等圆中”不能去掉,比如可以请同学们画一个只能是圆心角相等的这个条件的图.如图,虽然∠AOB =∠A ′O ′B ′,但AB ≠A ′B ′,弧AB ≠弧A ′B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思路考虑命题:(1)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条弧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圆心角相等,所对的弦相等;(2)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条弦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圆心角相等,所对的优(劣)弧相等中的条件“在同圆和等圆中”是否能够去掉.小结:弦、圆心角、弧三量关系,在同圆或者等圆中,圆心角,弧,弦有一个量相等,那么其他的量也对应相等【设计意图】反思过程,发现定理,重新认识,拓展创新探究三 圆心角、弧、弦之间关系定理的应用活动① 旧题新解例1.如图,O e 的直径CD 与弦AB 交于点M ,添加条件 (写出一个即可),就可得到M 是AB 的中点.【知识点】垂径定理,圆心角、弧、弦之间关系定理【解答过程】补入的条件是:CD AB ⊥或»»»»AC BC AD BD ==或. 【思路点拨】对开放性逆向思维的题目,首先应依题意抓住问题适合的依据定理,再由定理和题设补充条件.【答案】CD AB ⊥或»»»»AC BC AD BD ==或. 练习:如图,CD 是O e 的直径,AB 是弦,CD AB ⊥于M ,则可得出AM MB =,»»AC BC =等多个结论,请你按现有图形给出其他两个结论.【知识点】垂径定理,圆心角、弧、弦之间关系定理【解答过程】另两个结论是:AC BC =,»»AD BD =. 【思路点拨】对开放性思维的题目,首先应依题意抓住已知条件,再由定理和题设得到结论.【设计意图】复习垂径定理,同时利用新知识解决旧问题活动② 集思广益 求解角度例2.如图,在⊙O 中,»»AB AC =,∠ACB =60°,求证∠AOB =∠AOC =∠BOC . OAB C【知识点】圆心角、弧、弦之间关系定理【解答过程】∵ »»AB AC = ∴ AB =AC ,△ABC 是等腰三角形.又 ∠ACB =60°,∴ △ABC 是等边三角形,AB =BC =CA .∴ ∠AOB =∠AOC =∠BOC .【思路点拨】由»»AB AC =,有AB AC =,可得△ABC 是等边三角形,AB =AC =BC ,所以得到∠AOB =∠AOC =∠BOC .练习.如图,AB 是⊙O 的直径,BC 、CD 、DA 是⊙O 的弦,且BC =CD =DA ,求∠BOD 的度数.【知识点】圆心角、弧、弦之间关系定理【解答过程】由BC =CD =DA 可以得到这三条弦所对的圆心角相等,连接OC ,得到∠AOD =∠DOC =∠BOC ,而AB 是直径,于是∠BOD =23×180°=120°【思路点拨】求圆心角度数,可先求出该圆心角度数所对弧的度数【答案】120°【设计意图】利用圆心角、弧、弦之间关系定理解决圆中简单的角度问题活动③ 大胆探索 证明线段相等与弧度相等例3.如图,AB ,CD 是O e 的弦,M 、N 分别为AB 、CD 的中点且AMN CNM ∠=∠,求证:AB =CD .【知识点】垂径定理, 圆心角、弧、弦之间关系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解答过程】证明:MN Q 为AB ,CD 中点,OM AB ∴⊥,ON CD ⊥。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案汇总15篇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案汇总15篇教案是教师为进行教学活动而编写的详细计划和指导材料。
它包括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教学评价等内容。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了解位似与相似的联系和区别,掌握位似图形的性质.2.掌握位似图形的画法,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二、重点、难点1.重点:位似图形的有关概念、性质与作图.2.难点: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3.难点的突破方法(1)位似图形:如果两个多边形不仅相似,而且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2)掌握位似图形概念,需注意:①位似是一种具有位置关系的相似,所以两个图形是位似图形,必定是相似图形,而相似图形不一定是位似图形;②两个位似图形的位似中心只有一个;③两个位似图形可能位于位似中心的两侧,也可能位于位似中心的一侧;④位似比就是相似比.利用位似图形的定义可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位似.(3)位似图形首先是相似图形,所以它具有相似图形的一切性质.位似图形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图形,它又具有特殊的性质,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等于位似比(相似比).(4)两个位似图形的主要特征是:每对位似对应点与位似中心共线;不经过位似中心的对应线段平行.(5)利用位似,可以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其步骤见下面例题.作图时要注意:①首先确定位似中心,位似中心的位置可随意选择;②确定原图形的关键点,如四边形有四个关键点,即它的四个顶点;③确定位似比,根据位似比的取值,可以判断是将一个图形放大还是缩小;④符合要求的图形不惟一,因为所作的图形与所确定的位似中心的位置有关(如例2),并且同一个位似中心的两侧各有一个符合要求的图形(如例2中的图2与图3).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②了解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
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数学活动)》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
二次函数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具体数学问题.2.内容解析二次函数是描述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例如生活中涉及的求最大利润,最大面积等实际问题都与二次函数的最大(小)值有关.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基础上,运用有关结论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利用二次函数相关知识解决具体数学问题.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能够从数学问题中抽象出二次函数关系,并运用二次函数及性质解决具体数学问题.2.目标解析达成目标的标志是:学生通过经历探索具体问题中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如何从具体数学问题中抽象出二次函数模型,将已有知识综合运用来解决数学问题.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后,对函数的思想已有初步认识,对分析问题的方法已会初步模仿,能识别函数的增减性和最值,但还是不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提醒学生理解题意并回忆每道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利用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进行解决.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将具体数学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问题.四、教学过程设计1.复习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问题1解决二次函数实际问题你用到了什么知识?所用知识在解决生活中问题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师生共同归纳:(1)由于抛物线y =ax 2+bx +c 的顶点坐标是图象的最低(高)点,可得当x =-2b a 时,二次函数y =ax 2+bx +c 有最小(大)值244ac ba -;(2)列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并根据自变量的实际意义,确定自变量的取值X 围;(3)在自变量的取值X 围内,求出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并利用所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为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准备.2.探究与二次函数有关的数学问题教科书第54页,活动1(1).问题2如何利用二次函数的知识来解决?哪个量为自变量,哪个量为函数?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在整个活动的描述中,个位上的数是变化的,而它的变化会使两个两位数的乘积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个位上的数应该为自变量,而函数为乘积后的结果.师生共同总结后,列出二次函数解析式,并求出最大值.过程如下:(1)设第一个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为x ,则第二个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为(10-x ).两个两位数的乘积y =(90+x )[90+(10-x )]=(90+x )(100-x )=-x 2+10x +9000.即当x =5时,95与95的乘积是最大值,最大值为9025.设计意图:通过分析题意,正确地表示出函数关系式,渗透函数思想.教科书第54页,活动1(2).问题3如何利用二次函数的知识来解决?哪个量为自变量,哪个量为函数?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在整个活动的描述中,十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组成的数是变化的,而它的变化会使两个三位数的乘积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十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组成的数为自变量,而函数为乘积后的结果.师生共同完成解题过程:(2)设第一个三位数的十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组成的数为x ,则第二个三位数的十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组成的数为(100-x).两个三位数的乘积y=(900+x)[900+(100-x)]=(900+x)(1000-x)=-x2+100x+900000.即当x=50时,950与950的乘积是最大值,最大值为902500.设计意图:通过分析题意,正确地表示出函数关系式,渗透函数思想.教材第54页,活动2.问题4你能根据题意画出曲线L吗?它是什么形状?师生活动:学生独立画图后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在巡视时注意搜集学生画出的图象,尤其关注不同结果的小组,在展示时给予充分的时间,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加深对函数图象的认识.在共同讨论中确定这些点的连线是抛物线(图1).图1教师追问:如何证明这条曲线就是抛物线呢?如何确定解析式呢?在坐标系中,如何能将横、纵坐标联系在一起呢?学生思考并相互补充,想到利用勾股定理来解决.师生共同梳理过程(图2):过点A作AB⊥PM.在Rt△PAB中,有PB2+AB2=PA2.∴PA2=(y-2)2+x2.∵PA=PM,∴(y -2)2+x 2=y 2.整理,得y =241x +1.从而说明曲线L 是抛物线.图2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和函数思想.3.小结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本节课学了哪些主要内容?(2)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3)学到了哪些思考问题的方法?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二次函数的认识,为熟练地应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提供方法.4.布置作业教科书复习题22第9题.五、目标检测设计1.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的周长为8cm ,∠B =30°,边长AB =x cm .(1)写出平行四边形ABCD 的面积y (单位:cm 2)与x 的函数关系式,并求自变量x 的取值X 围.(2)当x 取什么值时,y 的值最大?并求最大值.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3.B 船位于A 船正东26km 处,现在A ,B 两船同时出发,A 船以12km/h 的速度朝正北方向行驶,B 船以5km/h 的速度向正西方向行驶,何时两船相距最近?最近距离是多少?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上)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全一册课件(21张)-公开课
【名师示范课】上册 21.2.1 第1课时 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020 秋人教 版九年 级数学 全一册 课件(共 21张PP T)-公 开课课 件(推 荐)
【名师示范课】上册 21.2.1 第1课时 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020 秋人教 版九年 级数学 全一册 课件(共 21张PP T)-公 开课课 件(推 荐)
【名师示范课】上册 21.2.1 第1课时 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020 秋人教 版九年 级数学 全一册 课件(共 21张PP T)-公 开课课 件(推 荐)
5.如果 x=-3 是一元二次方程 ax2=c 的一个根,那么该方程的另一个根是( A )
A.3
B.-3
C.0
D.1
6.解关于 x 的方程(x+m)2=n,正确的结论是( B ) A.有两个根 x=± n-m B.当 n≥0 时,有两个根 x=± n-m C.当 n≥0 时,有两个根 x=± n-m D.当 n≤0 时,无实数根
【名师示范课】上册 21.2.1 第1课时 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020 秋人教 版九年 级数学 全一册 课件(共 21张PP T)-公 开课课 件(推 荐)
【名师示范课】上册 21.2.1 第1课时 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020 秋人教 版九年 级数学 全一册 课件(共 21张PP T)-公 开课课 件(推 荐)
【名师示范课】上册 21.2.1 第1课时 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020 秋人教 版九年 级数学 全一册 课件(共 21张PP T)-公 开课课 件(推 荐)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 21.1 一元二次方程1.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问题.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 2+bx +c =0(a≠0)及有关概念. 3.会进行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试解;理解方程解的概念.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探索. 难点: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准确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和系数以及一次项和系数及常数项.一、自学指导.(10分钟) 问题1:如图,有一块矩形铁皮,长100 cm ,宽50 cm ,在它的四角各切去一个同样的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 cm 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分析:设切去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 ,则盒底的长为__(100-2x)cm __,宽为__(50-2x)cm __.列方程__(100-2x)·(50-2x)=3600__,化简整理,得__x 2-75x +350=0__.①问题2: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赛?分析:全部比赛的场数为__4×7=28__.设应邀请x 个队参赛,每个队要与其他__(x -1)__个队各赛1场,所以全部比赛共x (x -1)2__场.列方程__x (x -1)2=28__,化简整理,得__x 2-x -56=0__.② 探究:(1)方程①②中未知数的个数各是多少?__1个__. (2)它们最高次数分别是几次?__2次__.归纳:方程①②的共同特点是:这些方程的两边都是__整式__,只含有__一个__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2__的方程.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等号两边都是__整式__ ,只含有__一__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2__(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 2+bx +c =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__ax 2__是二次项,__a__是二次项系数,__bx__是一次项,__b__是一次项系数,__c__是常数项.点拨精讲: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要包含它前面的符号.二次项系数a≠0是一个重要条件,不能漏掉.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6分钟) 1.判断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1)x 3-2x 2+5=0; (2)x 2=1;(3)5x 2-2x -14=x 2-2x +35;(4)2(x +1)2=3(x +1);(5)x 2-2x =x 2+1; (6)ax 2+bx +c =0. 解:(2)(3)(4). 点拨精讲:有些含字母系数的方程,尽管分母中含有字母,但只要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这样的方程仍然是整式方程.2.将方程3x(x -1)=5(x +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解:去括号,得3x 2-3x =5x +10.移项,合并同类项,得3x 2-8x -10=0.其中二次项系数是3,一次项系数是-8,常数项是-10.点拨精讲:将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时,通常要将首项化负为正,化分为整.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8分钟)1.求证:关于x 的方程(m 2-8m +17)x 2+2mx +1=0,无论m 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证明:m 2-8m +17=(m -4)2+1,∵(m -4)2≥0,∴(m -4)2+1>0,即(m -4)2+1≠0.∴无论m 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点拨精讲:要证明无论m 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要证明m 2-8m +17≠0即可.2.下面哪些数是方程2x 2+10x +12=0的根? -4,-3,-2,-1,0,1,2,3,4.解:将上面的这些数代入后,只有-2和-3满足等式,所以x =-2或x =-3是一元二次方程2x 2+10x +12=0的两根.点拨精讲:要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只要把这个数代入等式,看等式两边是否相等即可.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9分钟) 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1)1-x 2=0; (2)2(x 2-1)=3y ;(3)2x 2-3x -1=0; (4)1x 2-2x=0;(5)(x +3)2=(x -3)2;(6)9x 2=5-4x. 解:(1)是;(2)不是;(3)是; (4)不是;(5)不是;(6)是.2.若x =2是方程ax 2+4x -5=0的一个根,求a 的值.解:∵x=2是方程ax 2+4x -5=0的一个根, ∴4a+8-5=0, 解得a =-34.3.根据下列问题,列出关于x 的方程,并将其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1)4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面积之和是25,求正方形的边长x ;(2)一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2,面积是100,求长方形的长x.解:(1)4x2=25,4x2-25=0;(2)x(x-2)=100,x2-2x-100=0.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以及怎样利用概念判断一元二次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特别强调a≠0.3.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21.2解一元二次方程21.配方法(1)1. 使学生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 渗透转化思想,掌握一些转化的技能.重点: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难点: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2=n(n≥0)的方程,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m)2=n(n≥0)的方程.一、自学指导.(10分钟)问题1:一桶某种油漆可刷的面积为1500 dm2,小李用这桶油漆恰好刷完10个同样的正方体形状的盒子的全部外表面,你能算出盒子的棱长吗?设正方体的棱长为x dm,则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为__6x2__dm2,根据一桶油漆可刷的面积列出方程:__10×6x2=1500__,由此可得__x2=25__,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得x=__±5__,即x1=__5__,x2=__-5__.可以验证__5__和-5都是方程的根,但棱长不能为负值,所以正方体的棱长为__5__dm.探究:对照问题1解方程的过程,你认为应该怎样解方程(2x-1)2=5及方程x2+6x+9=4?方程(2x-1)2=5左边是一个整式的平方,右边是一个非负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可将方程变形为,即将方程变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从而得到方程(2x-1)2=5的两个解为22在解上述方程的过程中,实质上是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这样问题就容易解决了.方程x2+6x+9=4的左边是完全平方式,这个方程可以化成(x+__3__)2=4,进行降次,得到 __x+3=±2__ ,方程的根为x1= __-1__,x2=__-5__.归纳: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通常通过“降次”把它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如果方程能化成x2=p(p≥0)或(mx+n)2=p(p≥0)的形式,那么可得x=±p或mx+n=±p.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6分钟)解下列方程:(1)2y2=8;(2)2(x-8)2=50;(3)(2x-1)2+4=0; (4)4x2-4x+1=0.解:(1)2y2=8,(2)2(x-8)2=50,y 2=4, (x -8)2=25, y =±2, x -8=±5,∴y 1=2,y 2=-2; x -8=5或x -8=-5, ∴x 1=13,x 2=3;(3)(2x -1)2+4=0, (4)4x 2-4x +1=0,(2x -1)2=-4<0, (2x -1)2=0, ∴原方程无解; 2x -1=0, ∴x 1=x 2=12.点拨精讲:观察以上各个方程能否化成x 2=p(p≥0)或(mx +n)2=p(p≥0)的形式,若能,则可运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8分钟)1.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1)(3x +1)2=7; (2)y 2+2y +1=24;(3)9n 2-24n +16=11.解:(1)-1±73;(2)-1±26;(3)4±113.点拨精讲: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mx +n)2=p (p≥0)的方程时,最容易出错的是漏掉负根.2.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a 2+1)x -3=0的一个根是1,求a 的值. 解:±1.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9分钟) 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1)3(x -1)2-6=0 ; (2)x 2-4x +4=5;(3)9x 2+6x +1=4; (4)36x 2-1=0;(5)4x 2=81; (6)(x +5)2=25;(7)x 2+2x +1=4.解:(1)x 1=1+2,x 2=1-2; (2)x 1=2+5,x 2=2-5;(3)x 1=-1,x 2=13;(4)x 1=16,x 2=-16;(5)x 1=92,x 2=-92;(6)x 1=0,x 2=-10;(7)x 1=1,x 2=-3.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 1.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理解“降次”思想.3.理解x 2=p(p≥0)或(mx +n)2=p(p≥0)中,为什么p ≥0? 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21. 配方法(2)1.会用配方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2.掌握配方法和推导过程,能使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重点:掌握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难点: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形如(x -a)2=b 的过程. (2分钟) 1.填空:(1)x 2-8x +__16__=(x -__4__)2;(2)9x 2+12x +__4__=(3x +__2__)2; (3)x 2+px +__(p 2)2__=(x +__p 2__)2.2.若4x 2-mx +9是一个完全平方式,那么m 的值是__±12__.一、自学指导.(10分钟)问题1:要使一块矩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 m ,并且面积为16 m 2,场地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设场地的宽为x m ,则长为__(x +6)__m ,根据矩形面积为16 m 2,得到方程__x(x +6)=16__,整理得到__x 2+6x -16=0__.探究:怎样解方程x 2+6x -16=0?对比这个方程与前面讨论过的方程x 2+6x +9=4,可以发现方程x 2+6x +9=4的左边是含有x 的完全平方形式,右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降次解方程;而方程x 2+6x -16=0不具有上述形式,直接降次有困难,能设法把这个方程化为具有上述形式的方程吗?解:移项,得x 2+6x =16,两边都加上__9__即__(62)2__,使左边配成x 2+bx +(b 2)2的形式,得__x 2__+6__x__+9=16+__9__,左边写成平方形式,得__(x +3)2=25__,开平方,得__x +3=±5__, (降次)即 __x +3=5__或__x +3=-5__,解一次方程,得x 1=__2__,x 2=__-8__.归纳: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式的形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的目的是为了降次,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问题2:解下列方程:(1)3x 2-1=5; (2)4(x -1)2-9=0;(3)4x 2+16x +16=9.解:(1)x =±2;(2)x 1=-12,x 2=52;(3)x 1=-72,x 2=-12.归纳:利用配方法解方程时应该遵循的步骤:(1)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 2+bx +c =0;(2)把方程的常数项通过移项移到方程的右边; (3)方程两边同时除以二次项系数a ;(4)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5)此时方程的左边是一个完全平方式,然后利用平方根的定义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8分钟) 1.填空:(1)x 2+6x +__9__=(x +__3__)2;(2)x 2-x +__14__=(x -__12__)2;(3)4x 2+4x +__1__=(2x +__1__)2.2.解下列方程:(1)x 2+6x +5=0; (2)2x 2+6x +2=0;(3)(1+x)2+2(1+x)-4=0.解:(1)移项,得x 2+6x =-5,配方得x 2+6x +32=-5+32,(x +3)2=4, 由此可得x +3=±2,即x 1=-1,x 2=-5.(2)移项,得2x 2+6x =-2,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 2+3x =-1, 配方得x 2+3x +(32)2=(x +32)2=54,由此可得x +32=±52,即x 1=52-32,x 2=-52-32. (3)去括号,整理得x 2+4x -1=0,移项得x 2+4x =1,配方得(x +2)2=5,x +2=±5,即x 1=5-2,x 2=-5-2.点拨精讲:解这些方程可以用配方法来完成,即配一个含有x 的完全平方式.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5分钟)如图,在Rt △ABC 中,∠C =90°,AC =8 m ,CB =6 m ,点P ,Q 同时由A ,B 两点出发分别沿AC ,BC 方向向点C 匀速移动,它们的速度都是1 m /s ,几秒后△PCQ 的面积为Rt △ABC 面积的一半?解:设x 秒后△PCQ 的面积为Rt △ABC 面积的一半.根据题意可列方程:12(8-x)(6-x)=12×12×8×6, 即x 2-14x +24=0,(x -7)2=25, x -7=±5,∴x 1=12,x 2=2,x 1=12,x 2=2都是原方程的根,但x 1=12不合题意,舍去. 答:2秒后△PCQ 的面积为Rt △ABC 面积的一半.点拨精讲:设x 秒后△PCQ 的面积为Rt △ABC 面积的一半,△PCQ 也是直角三角形.根据已知条件列出等式.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8分钟) 1.用配方法解下列关于x 的方程:(1)2x 2-4x -8=0; (2)x 2-4x +2=0;(3)x 2-12x -1=0 ; (4)2x 2+2=5.解:(1)x 1=1+5,x 2=1-5; (2)x 1=2+2,x 2=2-2; (3)x 1=14+174,x 2=14-174;(4)x 1=62,x 2=-62. 2.如果x 2-4x +y 2+6y +z +2+13=0,求(xy)z的值.解:由已知方程得x 2-4x +4+y 2+6y +9+z +2=0,即(x -2)2+(y +3)2+z +2=0,∴x =2,y =-3,z =-2.∴(xy)z =[2×(-3)]-2=136.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 1.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2.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注意事项.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21. 公式法1.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2. 会熟练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重点:求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法的应用.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 (2分钟)用配方法解方程:(1)x 2+3x +2=0; (2)2x 2-3x +5=0. 解:(1)x 1=-2,x 2=-1; (2)无解.一、自学指导.(8分钟)问题: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x 2+bx +c =0(a ≠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的两根?问题:已知ax 2+bx +c =0(a≠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x 1=-b +b 2-4ac2a,x 2=-b -b 2-4ac2a.分析:因为前面具体数字已做得很多,现在不妨把a ,b ,c 也当成一个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一直推下去.探究: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 ,b ,c 而定,因此:(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 2+bx +c =0,当b 2-4ac≥0时,将a ,b ,c 代入式子x =-b ±b 2-4ac 2a 就得到方程的根,当b 2-4ac <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2)x =-b ±b 2-4ac 2a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0)的求根公式.(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4)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__2个实数根,也可能有__1__个实根或者__没有__实根.(5)一般地,式子b 2-4ac 叫做方程ax 2+bx +c =0(a≠0)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希腊字母Δ表示,即Δ=b 2-4ac.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5分钟) 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根据方程根的情况你有什么结论?(1)2x 2-3x =0; (2)3x 2-23x +1=0;(3)4x 2+x +1=0.解:(1)x 1=0,x 2=32;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x 1=x 2=33;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无实数根.点拨精讲:Δ>0时,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Δ=0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Δ<0时,没有实数根.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8分钟)1.方程x 2-4x +4=0的根的情况是( B ) A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B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C .有一个实数根 D .没有实数根2.当m 为何值时,方程(m +1)x 2-(2m -3)x +m +1=0, (1)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没有实数根?解:(1)m <14; (2)m =14; (3)m >14.3. 已知x 2+2x =m -1没有实数根,求证:x 2+mx =1-2m 必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证明:∵x 2+2x -m +1=0没有实数根, ∴4-4(1-m)<0,∴m <0.对于方程x 2+mx =1-2m ,即x 2+mx +2m -1=0,Δ=m 2-8m +4,∵m <0,∴Δ>0, ∴x 2+mx =1-2m 必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10分钟) 1.利用判别式判定下列方程的根的情况: (1)2x 2-3x -32=0; (2)16x 2-24x +9=0;(3)x 2-42x +9=0 ; (4)3x 2+10x =2x 2+8x. 解:(1)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无实数根;(4)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1)x 2+x -12=0 ; (2)x 2-2x -14=0;(3)x 2+4x +8=2x +11; (4)x(x -4)=2-8x ; (5)x 2+2x =0 ; (6)x 2+25x +10=0. 解:(1)x 1=3,x 2=-4; (2)x 1=2+32,x 2=2-32; (3)x 1=1,x 2=-3;(4)x 1=-2+6,x 2=-2-6;(5)x 1=0,x 2=-2; (6)无实数根.点拨精讲:(1)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0)的根是由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a ,b ,c 确定的;(2)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然后在b 2-4ac≥0的前提下,把a ,b ,c 的值代入x =-b ±b 2-4ac 2a(b 2-4ac≥0)中,可求得方程的两个根;(3)由求根公式可以知道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 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 1.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2.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先确定.a ,b ,c 的值,再算.出b 2-4ac 的值、最后代.入求根公式求解. 3.用判别式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21. 因式分解法1. 会用因式分解法(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解某些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2. 能根据具体的一元二次方程的特征,灵活选择方程的解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重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难点:理解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 (2分钟)将下列各题因式分解:(1)am +bm +cm =(__a +b +c__)m ;(2)a 2-b 2=__(a +b)(a -b)__;(3)a 2±2ab +b 2=__(a±b)2__.一、自学指导.(8分钟)问题:根据物理学规律,如果把一个物体从地面以10 m /s 的速度竖直上抛,那么经过x s 物体离地的高度(单位:m )为10x -.你能根据上述规律求出物体经过多少秒落回地面吗?(精确到设物体经过x s 落回地面,这时它离地面的高度为0,即10x -=0, ① 思考:除配方法或公式法以外,能否找到更简单的方法解方程①? 分析:方程①的右边为0,左边可以因式分解得: x(10-=0,于是得x =0或10-=0, ② ∴x 1=__0__,x 2≈. 上述解中,x 2≈表示物体约在 s 时落回地面,而x 1=0表示物体被上抛离开地面的时刻,即0 s 时物体被抛出,此刻物体的高度是0 m .点拨精讲: (1)对于一元二次方程,先将方程右边化为0,然后对方程左边进行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因式分别等于零,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2)如果a·b=0,那么a =0或b =0,这是因式分解法的根据.如:如果(x +1)(x -1)=0,那么__x +1=0或__x -1=0__,即__x =-1__或__x =1.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5分钟) 1.说出下列方程的根:(1)x(x -8)=0; (2)(3x +1)(2x -5)=0.解:(1)x 1=0,x 2=8; (2)x 1=-13,x 2=52.2.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1)x 2-4x =0; (2)4x 2-49=0;(3)5x 2-20x +20=0.解:(1)x 1=0,x 2=4; (2)x 1=72,x 2=-72;(3)x 1=x 2=2.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8分钟)1.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1)5x 2-4x =0; (2)3x(2x +1)=4x +2;(3)(x +5)2=3x +15. 解:(1)x 1=0,x 2=45;(2)x 1=23,x 2=-12;(3)x 1=-5,x 2=-2.点拨精讲: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要点是方程的一边是0,另一边可以分解因式.2.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1)4x 2-144=0;(2)(2x -1)2=(3-x)2;(3)5x 2-2x -14=x 2-2x +34;(4)3x 2-12x =-12.解:(1)x 1=6,x 2=-6; (2)x 1=43,x 2=-2;(3)x 1=12,x 2=-12;(4)x 1=x 2=2.点拨精讲:注意本例中的方程可以试用多种方法.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10分钟) 1.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 (1)x 2+x =0; (2)x 2-23x =0;(3)3x 2-6x =-3; (4)4x 2-121=0;(5)(x -4)2=(5-2x)2. 解:(1)x 1=0,x 2=-1; (2)x 1=0,x 2=23; (3)x 1=x 2=1; (4)x 1=112,x 2=-112;(5)x 1=3,x 2=1.点拨精讲: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将方程右边化为__0__;(2)将方程左边分解成两个一次式的__乘积__;(3)令每个因式分别为__0__,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4)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它们的解就是原方程的解.2.把小圆形场地的半径增加5 m 得到大圆形场地,场地面积增加了一倍,求小圆形场地的半径.解:设小圆形场地的半径为x m .则可列方程2πx 2=π(x +5)2.解得x 1=5+52,x 2=5-52(舍去). 答:小圆形场地的半径为(5+52) m . 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1.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的根据由ab =0得 a =0或b =0,即“二次降为一次”. 2.正确的因式分解是解题的关键.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21.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1. 理解并掌握根与系数的关系:x 1+x 2=-b a ,x 1x 2=ca .2. 会用根的判别式及根与系数的关系解题.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及运用.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及运用.一、自学指导.(10分钟)①用语言叙述你发现的规律;答:两根之和为一次项系数的相反数;两根之积为常数项. ②x 2+px +q =0的两根x 1,x 2用式子表示你发现的规律. 答:x 1+x 2=-p ,x 1x 2=q. 自学2:完成下表:问题:上面发现的结论在这里成立吗?(不成立) 请完善规律:①用语言叙述发现的规律; 答:两根之和为一次项系数与二次项系数之比的相反数,两根之积为常数项与二次项系数之比.②ax 2+bx +c =0的两根x 1,x 2用式子表示你发现的规律.答:x 1+x 2=-b a ,x 1x 2=ca.自学3:利用求根公式推导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ax 2+bx +c =0的两根x 1=2a ,x 2=2a.x 1+x 2=-b a ,x 1x 2=ca.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5分钟)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求下列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1)x 2-3x -1=0 ; (2)2x 2+3x -5=0; (3)13x 2-2x =0.解:(1)x 1+x 2=3,x 1x 2=-1; (2)x 1+x 2=-32,x 1x 2=-52;(3)x 1+x 2=6,x 1x 2=0.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10分钟)1.不解方程,求下列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1)x 2-6x -15=0; (2)3x 2+7x -9=0;(3)5x -1=4x 2.解:(1)x 1+x 2=6,x 1x 2=-15; (2)x 1+x 2=-73,x 1x 2=-3;(3)x 1+x 2=54,x 1x 2=14.点拨精讲: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找对a ,b ,c.2.已知方程2x 2+kx -9=0的一个根是-3,求另一根及k 的值. 解:另一根为32,k =3.点拨精讲:本题有两种解法,一种是根据根的定义,将x =-3代入方程先求k ,再求另一个根;一种是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解答.3.已知α,β是方程x 2-3x -5=0的两根,不解方程,求下列代数式的值.(1)1α+1β; (2)α2+β2; (3)α-β. 解:(1)-35;(2)19;(3)29或-29.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8分钟) 1.不解方程,求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1)x 2-3x =15; (2)5x 2-1=4x 2;(3)x 2-3x +2=10; (4)4x 2-144=0. 解:(1)x 1+x 2=3,x 1x 2=-15; (2)x 1+x 2=0,x 1x 2=-1; (3)x 1+x 2=3,x 1x 2=-8; (4)x 1+x 2=0,x 1x 2=-36.2.两根均为负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C ) A .7x 2-12x +5=0 B .6x 2-13x -5=0 C .4x 2+21x +5=0 D .x 2+15x -8=0 点拨精讲:两根均为负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满足两根之和为负数,两根之积为正数.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 不解方程,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和已知条件结合,可求得一些代数式的值;求得方程的另一根和方程中的待定系数的值.1.先化成一般形式,再确定a ,b ,c.2.当且仅当b 2-4ac≥0时,才能应用根与系数的关系.3.要注意比的符号:x 1+x 2=-b a (比前面有负号),x 1x 2=ca (比前面没有负号).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1)1.会根据具体问题(按一定传播速度传播的问题、数字问题等)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2.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所得结果是否合理. 3.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关键.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一、自学指导.(12分钟)问题1: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分析:①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 个人,那么患流感的这一个人在第一轮中传染了__x__人,第一轮后共有__(x +1)__人患了流感;②第二轮传染中,这些人中的每个人又传染了__x__人,第二轮后共有__(x +1)(x +1)__人患了流感.则列方程:__(x +1)2=121__,解得__x =10或x =-12(舍)__, 即平均一个人传染了__10__个人.再思考:如果按照这样的传染速度,三轮后有多少人患流感?问题2:一个两位数,它的两个数字之和为6,把这两个数字交换位置后所得的两位数与原两位数的积是1008,求原来的两位数.分析:设原来的两位数的个位数字为__x__,则十位数字为__(6-x)__,则原两位数为__10(6-x)+x ,新两位数为__10x +(6-x)__.依题意可列方程:[10(6-x)+x][10x +(6-x)]=1008__,解得 x 1=__2__,x 2=__4__,∴原来的两位数为24或42.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5分钟)某初中毕业班的每一个同学都将自己的相片向全班其他同学各送一张表示留念,全班共送了2550张相片,如果全班有x 名学生,根据题意,列出方程为( )A .x(x +1)=2550B .x(x -1)=2550C .2x(x +1)=2550D .x(x -1)=2550×2分析:由题意,每一个同学都将向全班其他同学各送一张相片,则每人送出(x -1)张相片,全班共送出x (x -1)张相片,可列方程为x (x -1)=2550. 故选B.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8分钟)1.某种植物的主干长出若干数目的支干,每个支干又长出同样数目的小分支,主干、支干和小分支的总数是91,求每个支干长出多少小分支?解:设每个支干长出x个小分支,则有1+x+x2=91,即x2+x-90=0,解得x1=9,x2=-10(舍去),故每个支干长出9个小分支.点拨精讲:本例与传染问题的区别.2.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小4,且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的平方和比这个两位数小4,设个位数字为x,则列方程为:__x2+(x+4)2=10(x+4)+x-4__.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7分钟)1.两个正数的差是2,它们的平方和是52,则这两个数是( C )A.2和4 B.6和8 C.4和6 D.8和102.教材P21第2题、第3题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3分钟)1.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审”:即审题,读懂题意弄清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2)“设”:即设__未知数__,设未知数的方法有直接设和间接设未知数两种;(3)“列”:即根据题中__等量__关系列方程;(4)“解”:即求出所列方程的__根__;(5)“检验”:即验证根是否符合题意;(6)“答”:即回答题目中要解决的问题.2. 对于数字问题应注意数字的位置.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21.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2)1. 会根据具体问题(增长率、降低率问题和利润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2.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所得结果是否合理.3.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关键.重点:如何解决增长率与降低率问题.难点:理解增长率与降低率问题的公式a(1±x)n=b,其中a是原有量,x为增长(或降低)率,n为增长(或降低)的次数,b为增长(或降低)后的量.一、自学指导.(10分钟)自学:两年前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5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6000元,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现在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3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3600元,哪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较大?(精确到绝对量:甲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额为(5000-3000)÷2=1000(元),乙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额为(6000-3600)÷2=1200(元),显然,乙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额较大.相对量:从上面的绝对量的大小能否说明相对量的大小呢?也就是能否说明乙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大呢?下面我们通过计算来说明这个问题.分析:①设甲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为x,则一年后甲种药品成本为__5000(1-x)__元,两年后甲种药品成本为__5000(1-x)2__元.依题意,得__5000(1-x)2=3000__.解得__x1≈,x2≈.根据实际意义,甲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约为.②设乙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为y.则,列方程:__6000(1-y)2=3600__.解得__y1≈,y2≈(舍)__.答:两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__相同__.点拨精讲:经过计算,成本下降额较大的药品,它的成本下降率不一定较大,应比较降前及降后的价格.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8分钟)某商店10月份的营业额为5000元,12月份上升到7200元,平均每月增长百分率是多少?【分析】如果设平均每月增长的百分率为x,则11月份的营业额为__5000(1+x)__元,12月份的营业额为__5000(1+x)(1+x)__元,即__5000(1+x)2__元.由此就可列方程:__5000(1+x)2=7200__.点拨精讲:此例是增长率问题,如题目无特别说明,一般都指平均增长率,增长率是增长数与基准数的比.增长率=增长数∶基准数设基准数为a,增长率为x,则一月(或一年)后产量为a(1+x);二月(或二年)后产量为a(1+x)2;n月(或n年)后产量为a(1+x)n;如果已知n月(n年)后产量为M,则有下面等式:M=a(1+x)n.解这类问题一般多采用上面的等量关系列方程.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8分钟)某人将2000元人民币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到期后支取1000元用于购物,剩下的1000元及应得利息又全部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若存款的利率不变,到期后本金和利息共1320元,求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利息税20%)分析:设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为x,第一次存2000元取1000元,剩下的本金和利息是1000+2000x·80%;第二次存,本金就变为1000+2000x·80%,其他依此类推.解:设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为x,则1000+2000x·80%+(1000+2000x·80%)x·80%=1320,整理,得1280x2+800x+1600x=320,即8x2+15x-2=0,解得x1=-2(不符,舍去),x2==%.答:所求的年利率是%.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6分钟)青山村种的水稻2011年平均每公顷产7200 kg,2013年平均每公顷产8460 kg,求水稻每公顷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解:设年平均增长率为x,。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册第23章 旋转(教案) 课题学习 图案设计教案
23.3课题学习图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赏析生活中的精美图案,探究团的组成规律,能够利用图形的平移、轴对称和旋转变换进行一些简单的图案设计。
【过程与方法】在应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中,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再认识”,同时进行独立的数学创造,发展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经历应用数学知识进行独立的图案设计的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美与创造的同时获得自我创造的成就感,激发创造性地应用数学知识的热情.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1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利用各种图形变换设计组合图案.【教学难点】将基本图形创造性地应用平移、轴对称、旋转等变换设计出和谐、丰富、美观的组合图案.五、课前准备课件、圆规、直尺、三角尺、铅笔、图片等.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说一说:下列图形可以通过其中一个圆怎样变化而得到?(出示课件2)(二)探索新知探究一分析构成图案的基本图形出示课件4,例试说出构成下列图形的基本图形.学生观察后,师生共同分析:思考:成轴对称时基本图形是什么?学生思考后教师总结:对于这三种图形变换一般从定义区分即可.分清图形变换的几个最基本概念是解题的关键.(出示课件5)探究二分析图形形成过程例分析下列图形的形成过程.(出示课件6)(1)(2)(3)(4)(1)(2)(3)(4)学生观察交流后,师生共同分析:(出示课件7,8)出示课件9:教师总结归纳:图形的变换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变换方式得到,可能需要旋转、轴对称、平移等多种变换组合才能得到完美的图案,希望同学们认真分析,精心设计出漂亮的图案来.探究三图案的设计出示课件10:例1下面花边中的图案以正方形为基础,由圆弧、圆或线段构成.仿照例图,请你为班级的板报设计一条花边.要求:(1)只要画出组成花边的一个图案;(2)以所给的正方形为基础,用圆弧、圆或线段画出;(3)图案应有美感.让学生自主设计图案(应以平移、旋转、轴对称变换为基本方法),然后同学间相互交流,看看谁设计的图案最美,并由设计者说说图案设计中所运用的图形交换有哪些?出示课件11,12,13:教师展示参考图案,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出示课件14:例2怎样用圆规画出这个六花瓣图?教师出示课件15,对学生画图进行进行启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画图.(出示课件16)教师问:图中A点的位置对六花瓣的形状有没有影响?对花瓣的位置有影响吗?(出示课件17)学生答:对形状没影响,对位置有影响.教师归纳总结:(出示课件18)在读清要求后,然后根据要求,进行方案的尝试设计,一般要经历一个不断修改的过程,使问题在修正中得以解决.探究四图案设计欣赏出示课件19-22,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图案设计的关键在于选取简单的基本几何图形,通过不同的变换组合出丰富的图案,在欣赏教师出示的课件中组合图案,进一步增强图案设计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23-28)1.图①、图②均是8×8的正方形网格,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称为格点,线段OM、ON的端点均在格点上.在图①、图②给定的网格中以OM、ON为邻边各画一个四边形,使第四个顶点在格点上.2.图案可以通过将字母___经过______变换得到.3.图案可以通过将________经过______变换得到.4.图案可以看做将汉字___经过________变换得到.5.如图是某设计师设计的方桌布图案的一部分,请你运用旋转变换的方法,在坐标纸上将该图形绕原点顺时针依次旋转90°、180°、270°,并画出它在各象限内的图形,你会得到一个美丽的立体图形,但是涂阴影时要注意利用旋转变换的特点,不要涂错了位置,否则不会出现理想的效果.6.如图已知每个网格中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图中的图案是由三段以格点(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叫格点)为圆心,半径分别为1、2、3的圆弧围成.(1)填空:图中三段圆弧所围成的封闭图形的面积是.(结果保留π);(2)请你在图中以(1)中的图为基本图案,借助轴对称变换和旋转变换设计一个完整的图案.7.用直尺,圆规,三角尺再设计一个新颖的(课堂上未见过的)美丽图案.参考答案:1.解:如图所示:2.S;旋转3.正方形;平移4.弓;轴对称5.如图所示:6.解:(1)3π-6⑵如图所示:7.略.(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说说看.(五)课前预习预习下节课(24.1.1)的相关内容.七、课后作业配套练习册内容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反思:通过反思图案设计的过程和欣赏变换产生的美,展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和美学价值.帮助学生了解数学是图形变换的根本,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促进其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完整课件
1 000 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 y (单位:m)随宽 x(单位:m)的变
化而变化. 问题3 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 1.68×104 km2 ,人均占有面积 S (单位: km2 /人)随全市总人口 n(单 位:人)的变化而变化.
形成概念
v 1 463
t
y 1 000 x
S 1.68104
y k(k ≠ 0) x
n
一般地,形如
y k(k 为常数,且 k ≠ 0)
x
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其中 x 是自变
量,y 是函数. 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 0 的一切实数.
1.下列哪些关系式中的 y 是 x 的反
比例函数?
(1)y=4x;
(2) y =3;度v是时间t的反比例函数,当t
v 14t63 取每一个确定的值时,v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
对应。
2、问题2和问题3呢?
在问题(2)中,当面积一定(1000㎡)时,
y 1000 表示长y是宽x的反比例函数,当
x
2
x取每一个确定的值时,y都有唯一确定的 值与其对应。
3、练习
指出下列函数中,哪一个成反比例函数关系 (1) y kx,1 xy=k(上述两个式子中k均为常数,
2、一次函数: y=kx+b(k、b为常数,k≠0)
3、正比例函数: y=kx(k为常数,k≠0)
二、讲授新知
1、具体事例 下列问题中,变量间具有函数关系吗?如
果有,它们的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某次列车平均 速度v(单位:km/h)随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 间t(单位:h)的变化而变化;
复习题27
初中九年级全套数学教案(共36课)
初中九年级全套数学教案(共36课)初中九年级全套数学教案(共36课)
第一课:整式的加减
- 教学目标:研究整式的加减运算
- 教学重点: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整式的加减运算规则
- 教学内容:整式的定义、整式的加减运算、实例演练
-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练、归纳总结
- 课时安排:两课时
...
(依次编写剩余35课的内容)
...
第三十六课:立体几何
- 教学目标:研究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 教学重点:了解立体几何中常见的几何体,掌握相关性质
- 教学内容:几何体的定义和分类、立体几何的基本性质、实例演练
-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练、实地观察
- 课时安排:两课时
注意事项:
- 本教案共包含36个数学教学内容,每个教案都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时安排。
- 教学目标旨在明确学生在本节课中应该达到的研究目标。
- 教学重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着重强调和讲解的内容。
- 教学内容包括具体的数学概念、运算规则和实例演练等。
-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手段和策略。
- 课时安排是教师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时间分配。
请根据实际情况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安排进行具体编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全册教案(全册共58页)目录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21.1 一元二次方程21.2.1配方法(第1课时)21.2.1配方法(第2课时)21.2.2公式法21.2.3因式分解法21.2.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第2课时)小结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22.1.1 二次函数(第1课时)22.1.2二次函的图象和性质(第1课时)22.1.3.1二次函的图象和性质(第1课时)22.1.3.2二次函的图象和性质(第2课时)22.1.3.3二次函的图象和性质(第3课时)22.1.4 .1二次函的图象和性质(第1课时) 22.1.4.2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第1课时)22.2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22.3.1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第1课时)22.3.2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第2课时)小结(3课时)第二十三章旋转23.1 图形的旋转(1)23.1 图形的旋转(2)23.1 图形的旋转(3)23.2.1中心对称(1)23.2.1中心对称(2)23.2.1中心对称(3)22.2 中心对称图形,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23.3 课题学习图案设计小结第二十四章圆24.1.1 圆24.1.2 垂直于弦的直径24.1.3 弧、弦、圆心角24.1.4 圆周角24.2.1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24.2.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24.2.3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24.3 正多边形和圆24.4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小结第二十五章概率25.1.1随机事件(第一课时) 25.1.1 随机事件(第二课时)25.1.2 概率的意义25.2 用列举法求概率(第一课时)25.2 用列举法求概率(第二课时25.2 用列举法求概率(第三课时) 25.3.1利用频率估计概率25.3.2利用频率估计概率25.4课题学习键盘上字母的排列规律小结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引入导语:小学五年级学习过简易方程,上初中后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运用方程方法可以解决众多代数问题和几何求值问题,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数学方法。
从这节课开始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知识.先来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二、探究新知●探究课本问题2分析:1.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是什么意思?2.全部比赛场数是多少?若设应邀请x个队参赛,如何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全部比赛场数?整理所列方程后观察:1.方程中未知数的个数和次数各是多少?2.下列方程中和上题的方程有共同特点的方程有哪些?4x+3=0;;;;●概念归纳:1.一元二次方程定义:分析:首先它是整式方程,然后未知数的个数是1,最高次数是2.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分析:1.为什么规定≠0?2.方程左边各项之间的运算关系是什么?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各项分别是什么?各项系数是什么?点题,板书课题学生读题找等量关系列方程学生观察所列方程整理后的特点,把握方程结构,初步感知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师生分析概念和一般形式学生根据相关概念作答,复习巩固3.特殊形式:;;●课本例题分析: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进行同解变形,化为一般形式后再写出各项系数,注意方程一般形式中的“-”是性质符号负号,不是运算符号减号.●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1.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根的概念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2.下面哪些数是方程x2+5x+6=0的根?-4,-3,-2,-1,0,1,2,3,4.3.你能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求出下列方程的根吗?(1)x2-64=0(2)x2+1=0 (3)x2-3x=0 (4)4.思考:一元一次方程一定有一个根,一元二次方程呢?5.排球邀请赛问题中,所列方程的根是8和-7,但是答案只能有一个,应该是哪个?归纳:1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要满足实际问题三、课堂训练1.课本练习2补充:1).在下列方程中,一元二次方程的个数是().①3x2+7=0 ②ax2+bx+c=0 ③(x-2)(x+5)=x2-1 ④3x2-=0 A.1个B.2个C.3个D.4个2).关于x的方程(a-1)x2+3x=0是一元二次方程,则a范围________.3).已知方程5x2+mx-6=0的一个根是x=3,则m的值为________4).关于x的方程(2m2+m)x m+1+3x=6可能是一元二次方程吗?四、小结归纳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能将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正确指出其各项系数.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能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五、作业设计必做:P28:1-7选做:.P29:8、9 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尝试叙述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引入导语:我们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2=p(p≥0)或(mx+n)2=p(p≥0)的一元二次方程,以及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是1,一次项系数是偶数的一元二次方程,这节课继续学习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二、探究新知1.填空:12342.填空: 1=23.解下列方程:1x2-8x+7=0 22x2+8x-2=032x2+1=3x 43x2-6x+4=0题目设置说明:1.1与上节课衔接(二次项系数为1)2.2至4二次项系数不为1.二次项系数化为1后,2的一次项系数为偶数.为后面做铺垫.3的一次项系数为分数,4无解.分析:(1)解方程1,复习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步骤;(2)对比1的解法得到方程2的解法,总结出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1.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点题,板书课题一般步骤解方程其中42.方程两边同除以二次项系数,化二次项系数为1;3.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4.原方程变形为(x+m)2=n的形式;5.如果右边是非负数,就可以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如果右边是负数,则一元二次方程无解.(3)运用总结的配方法步骤解方程3,先观察将其变形,即将一次项移到方程的左边,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解方程4配方后右边是负数,确定原方程无解.(4) 不写出完整的解方程过程,到哪一步就可以确定方程的解得情况?三、课堂训练1.方程( )A.B.C.D.2.配方法解方程2x2-x-2=0应把它先变形为().A.(x-)2=B.(x-)2=0 C.(x-)2=D.(x-)2= 3.下列方程中,一定有实数解的是().A.x2+1=0 B.(2x+1)2=0 C.(2x+1)2+3=0 D.(x-a)2=a4.解决课本练习2(2)到(6)5.已知x2+y2+z2-2x+4y-6z+14=0,则x+y+z的值是().A.1 B.2 C.-1 D.-26. ,,是的三条边1当时,试判断的形状.2证明四、小结归纳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1.把原方程化为的形式,2.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3.方程两边同除以二次项系数,化二次项系数为1;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5.原方程变形为(x+m)2=n的形式;6.如果右边是非负数,就可以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如果右边是负数,则一元二次方程无解.不写出完整的解方程过程,原方程变形为(x+m)2=n的形式后,若n 为0,原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若n为正数,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若n为负数,则原方程无实数根.五、作业设计必做:P42:3(3)(4)选做:P43:8、9 根据上述方程的根的情况,学生思考并叙述流,总结经验,完成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对于好的做法,体进行交流评价,体会方法,形成规律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引入导语:我们学习了用配方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能否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二、探究新知活动1.学生观察下面两个方程思考它们有何异同?1;6x2-7x+1=0 2活动2.按配方法一般步骤同时对两个方程求解:1.移项得到6x2-7x=-1,2.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到3.配方得到x2-x+()2=-+()2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学生观察思考尝试回答学生对比进行配方,通过自主探究,展开对求根公式的推导x2+x+()2=-+()24.写成(x+m)2=n形式得到(x-)2=,(x+)2=5.直接开平方得到x-=±,注意:(x+)2=是否可以直接开平方?活动 3.对(x+)2=观察,分析,在时对的值与0的关系进行讨论活动4.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和求根公式,公式法.活动5.初步使用公式解方程6x2-7x+1=0.活动6.总结使用公式法的一般步骤:1把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确定a,b,c的值,注意符号2求出的值,方程,当Δ>0时,有两个不等实根;Δ=0时有两个相等实根;Δ<0时无实根.3在≥0的前提下把a,b,c的值带入公式x=进行计算,最后写出方程的根.三、课堂训练1.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判断下列方程的根的情况(1)2x2-4x-1=0 (2)5x+2=3x2(3)(x-2)(3x-5)=0 (4)4x2-3x+1=02.课本例2四、小结归纳本节课应掌握:1.用根的判别式判断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是否有实数根2.用求根公式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3. 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适用于任意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五、作业设计必做:P42:4、5选做:P43:11、12补充作业:某电厂规定:该厂家属区的每户居民一个月用电量不超过A 千瓦时, 那么这户居民这个月只交10元电费,如果超过A千瓦时,那么这个月除了交10 元用电费外超过部分还要按每千瓦时元收费.(1)若某户2月份用电90千瓦时,超过规定A千瓦时,则超过部分电费为多少元?( 用A表示)(2)下表是这户居民3月、4月的用电情况和交费情况月份用电量(千瓦时)交电费总金额(元)让学生尝试对的值进行分析学生尝试归纳,师生总结学生初步使用公式,教师规范板书。
之后总结使用公式步骤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检查,师生集体订正学生归纳,总结阐述,体会,反思.并做出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