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银行风险管理论文
我国网络银行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我国网络银行风险管理问题研究我国网络银行风险管理问题研究导语: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逐渐渗透于人们的生活。
如今,网络技术也改变了传统银行的经营模式,网络银行快速发展为用户提供了更为快捷、方便的服务,随之也带来网络银行风险。
当网络银行遇到安全性问题时则会造成银行、用户发生经济利益的损失,因此我国对其实施了网络银行风险监管工作。
而在实际监管中仍存在着较多难题,这些问题均会给网络银行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为此,笔者结合目前网络银行风险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防范对策,以期为网络银行正常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网络银行,就是平常我们在银行柜面开通的网银。
它依托信息和互联网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向用户提供开销户、查询、转账、信贷、投资理财等各种金融服务。
它是“互联网+”在金融领域的有效应用,而相较于传统银行,网络银行更加方便快捷,用户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金融服务。
随着众多网络银行的陆续开业,在线金融已经慢慢改变了传统银行的业态,我国对此监管的不足日益暴露。
网络银行的风险管理问题无疑是一项新的挑战。
一、网络银行风险概述第一,网络银行风险的内涵。
网络银行风险是指在使用网络银行时发生损失或者丧失收益的可能性。
一般情况下是由外部环境的改变,如银行跟不上的技术和有限的风险监管能力而引起;偶尔也会因为网络银行的系统错误,造成客户损失。
与传统银行相比,网络银行的风险范畴较广,更倾向于外在因素,如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
第二,网络银行风险产生的原因。
网络银行面向客户端前的每一个人,风险所产生的原因极其复杂,很难一一列举,如风险管理水平不高、市场变幻莫测、经纪起伏不定、人为攻击、技术欠缺、利益纠纷。
由于网络银行业务依托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开展,这就解决了其风险成因的独特性。
二、网络银行风险管理的难题当前国内网络银行好比电子商务,它的发展进程相当迅速,随之呈现出一系列自发性特点。
为此,网络银行管理部门不得不专门针对这些现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但是这些仅有的办法依然不足以应对当前的网络银行风险,以至于长期以来我国在这方面一直未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
网络银行风险控管与交易安全分析范文
网络银行风险控管与交易安全分析摘要:网络银行的使用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个人账户的各种理财处理。
虽然它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方便,但其中的风险不容小觑。
因为它本身的虚拟特性与管理滞后,网络银行对金融体系造成各种安全隐患,网络银行不仅仅承载着传统银行所担当风险,还因为其特殊性承载着基于信息网络技术和虚拟金融服务形成的金融服务风险。
所以网络银行的使用者并没有显著的增加,本文主要分析网络银行风险控管与交易安全问题,交易安全是一门技术,不是所有消费者可以轻易了解的。
关键词:网络银行;交易安全;风险控管网络银行是于计算机出现之后,网络技术渐渐适用于传统银行业务,网络银行的产生。
它的产生使得银行运营方式与服务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电子金融行业的先锋,已经成为引领世界各国银行业发展的方向。
由于我国银行业起步晚,专业化程度赶不上发达国家,网络银行的出现可以成为我国赶超其它国家的契机。
由于网络银行的特殊性,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网络银行发生技术风险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因此风险控管应是网络银行关注的首要风险。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与动机1、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一把利器,在之前,银行业的工作中就经常用到信息科技,面对网络行业的兴起,在银行业的经营上掀起了一场全新的变革。
传统银行在过去通常设立一些实体柜台,来增加自己的版图,网络银行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银行营业窗口带入到自己家中或工作室,提供各项金融服务。
传统银行提供的电子银行的项目包含自动取款机,银行,其中的工作容也是比较小围的,网络银行为客户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大多资金业务,这对于银行来说不仅降低了银行业的成本,还促进了国际相处。
2、网络银行的起源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在那时银行提供的所谓家庭银行是通过来进行少部分金融业务的,在之后的1995年第一个网络银行诞生,自此进入网络银行的新世纪,同年花旗银行率先在国际网络上架设,掀起网络银行的热潮。
网络银行风险监管探讨论文
网络银行风险监管探讨论文一、网络银行风险与监管要求1.网络银行混业与全球化经营的现实,需要强化风险监管网络银行通过企业金融业务、银证转账、银期转账、证券基金业务等,增强了银行产品与证券、期货、企业金融等机构的连通性,形成了混业经营的现实。利用混业模式,一方面银行增加了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能力,分散经营风险,也符合混业经营的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但另一方面也使得银行风险具有更明显的系统性,金融市场、金融资产、各类金融机构联系更加密切,相互交织成一个复杂的经济体系,各子系统风险能快速扩散到其它金融部门。因此需要加强网络银行风险监管,确保网络银行安全,防范系统风险的形成与扩散。网络银行基于Internet开展业务,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打破了国别和地理上的限制,缩短了不同区域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远程交易等经济活动成为可能。互联网的全球化与跨国界性,使得网络银行业务具有无国界性,通过计算机与网络,网络银行可以在瞬间将巨额资金从地球的这一端传送到地球的另一端。业务的全球化在增加了资金运用效率和调整快捷性的同时,也增加了业务的风险:大量资金的突发性转移无疑会加剧金融市场的波动,造成整个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此,与业务风险的全球性相对应,网络银行风险监管也必然要求建立全球范围的风险管理体系来防范业务全球化的风险。2.信息不对称依然存在,需要加强风险监管通常认为网络银行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但实际运行中却产生了更多的信息不对称:(1)网络银行的产生使得金融业的专业性分工越发细化,专业化程度更强,加剧不同行业间的信息差别,形成信息不对称的基础。(2)新旧信息技术替代频率将加快,技术的变化速度大大地超过了人们知识的更新速度,因而处于信息劣势。(3)网络银行中的信息,尤其是技术、管理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若在市场中充分共享就会导致核心技术机密的外漏,出于保护商业秘密和减少搭便车行为的考虑,信息供给者有减少信息披露的倾向,导致信息披露不足具有内生性。(4)通常的商品在购买前,可由客户去体验商品的特性、使用方法等,通过购买前的触摸、掂量、试用和查验来辨别商品的质量与性能,消除部分信息不对称;而网络银行产品则是一种经验产品,客户对产品的具体功能、使用环境要求、使用技术及存在的缺陷等均不能全面了解,只有成为网络银行的客户后才能准确地知道,这加剧产品信息的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传统银行监管的重要依据,由于网络银行中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与加剧,需要通过有力的监管来校正市场信息的不对称,防范风险。二、目前我国网络银行风险监管现状自1998年开办网络银行业务以来,网络银行业务一直得到各商业银行的普遍重视,但总体上看目前的网络银行风险监管仍存在着许多不足:1.风险监管的法律环境不完善网络银行已开办多年,但仍没有网络银行方面专门的立法,原有《商业银行法》、《合同法》、《刑法》、《民法》及相关法规都未对网络银行的有关法律问题做出过明确解释。网络银行交易主体各方的关系(即客户、商业银行、网络服务商、网上商户和金融认证机构等)没有法律进行调节,责、权、利及纠纷界定不清;作为跨国界的业务交易平台,网络银行容易产生管辖权、法律适用性、知识产权等法律界定问题,但目前尚无专门法规来规范。黑客问题深深困扰着网络银行,在我国金融法规中,对黑客问题的处理和预防存在着模糊之处,《刑法》中量刑也很轻,不足于威慑黑客犯罪行为;作为故意犯罪,网络银行内部工作人员作案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害和影响,但目前并没有相应的法律来制裁。2.行业的风险监管存在着许多不足行业规划的不足,造成我国网络银行发展整体上缺乏统一和长远的发展规划,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系统自成一体,业务标准不一,系统、技术标准各异,不利同业服务联合与行业间的合作。网络银行的硬、软件标准、数据加密强度、密码设定、通讯安全控制等核心安全技术,传输数据包括格式、用户接口(如IC卡)标准等关系安全的技术参数,目前仍没有相应的行业标准。已有的网络银行认证建设各自为政。已建成的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颁发的电子证书,远没有覆盖网络银行的客户,各商业银行的网络银行认证多采用自己的认证体系。从宏观上看,不仅影响网络银行证书服务的效率,而且各家银行重复地开发认证系统,对社会资源也是一种巨大的浪费。3.已实施的风险管理规定存在着不完善《电子签名法》的出台有利于确定电子签名的法律地位,但目前的电子签名法中对客户的安全教育并没有相应的要求;对目前证书存放在IE中和容易被导出的风险,也没有相应的防范规定;对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与其他商业银行自建认证中心的法律地位问题也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案。已颁布实施的《网络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显然带有一些过渡性特征,对于一些重大问题的规定仍然不够深入或并未触及,并且条文明显过于空洞,可操作性较差,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4.现有的风险管理模式受到了挑战网络银行混业经营的现实,使得现有监管体制的分业监管受到冲击;目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以现场监管为主,在网络银行条件下,银行柜台虚拟化、操作无纸化,对常设金融机构监管的模式受到挑战。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过程中,目前控制主要是表现为事后控制,事前规划、事中监测与控制明显不足,风险控制措施表现出很强的事后补救性;在风险控制手段上,表现出很强的静态性,不能随着业务的发展而不断地调整控制策略与方法。5.监管面临着人才的约束网络银行业务的综合性、高科技性对监管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但目前监管当局远没有形成一支满足监管业务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网络银行也对临柜人员、营销人员和科技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要求很高,但目前各商业银行的复合人才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形成了制约网络银行向纵深发展的瓶颈。三、强化网络银行风险监管的对策建议1.完善网络银行风险管理的制度环境建设加大网络银行的立法力度,制定调整网络银行业务关系的法律、法规,明晰网络银行各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制订《数据保护法》、《电子资金划拨法》、《信息和通信服务规范法》等,对其他法律、法规和规则,如:《商业银行法》、《刑法》、《民法》及相关法规进行相应调整,逐步形成有法律许可、保障和法律约束的良好制度环境。尽快补充和完善刑法上金融计算机犯罪的种类及相关条例,对利用电脑实施犯罪行为进行严惩;加强《刑法》中量刑力度,威慑黑客犯罪行为;制定有关隐私权保护的明确规定,以保护客户的正当权益。2.加强监管当局对网络银行的外部监管以法律明确监管当局对网络银行的监管职责,确定对网络银行产品的监管内容和总则,使得监管有法可依;综合运用市场调节手段、法律手段和政策手段,引导网络银行发展,通过政策选择激励网络银行的业务发展方向。明确将网络银行监管目标调整为降低业务风险,保护客户利益,以显现对客户利益的维护,借以促进网络银行业的发展。为适应网络银行混业经营的事实,网络银行监管体制应逐步调整为功能型的监管;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应当避免对网络银行采取重复的监管措施,设定信息共享制度,相互开放信息资料库,彼此承认对方监管结果的公正性与权威性,从而减轻被监管者的负担并减少监管的成本。可在银监会或人民银行的机构中设立网络银行监管机构,专门负责网络银行的监管,跟踪、研究和管理网络银行的运作机构,负责对网络银行进行定义与解释、制订信息统计报告规范、研究发展模式、进行协议比较与推广、进行信息披露、法规审查、制定风险防范预案等。实施灵活规定市场准入监管制度,按照开办网络银行业务主体和其申报经营的业务不同,实行不同的市场准入原则;加强日常监管,网络银行须接受各监管机构的日常检查,除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等检查以外,还包括交易系统的安全性、客户资料的保密与隐私权的保护、电子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检查;对网络银行普遍建立相关信息资料、独立评估报告的备案制度;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制定安全可靠的信息备份方案,保证网络银行在退出市场的时候使得客户的利益不因信息的缺失而造成损失。[1]促进网络银行业他律性监管、自律性监管的发展,定期组织行业内部的交流会议。加强社会监督力量、外部审计及社会信用机构的参与作用。调整监管方式,对网络银行要实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在现场检查中监管者可在业务后台直接调取网络银行真实数据;加强非现场监管力度,要求网络银行定期提供数据报告外,还应当要求网络银行定期将其备份的电脑数据提交给监管机构。建立强制信息披露制度。网络银行应该制定比传统银行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规则,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规范信息披露的内容、格式、频度及职责等,通过财务报表、网上公示等披露手段披露有关网络银行的信息。3.制定和完善网络银行监管的行业标准制定网络银行相应的硬、软件标准、数据加密强度、密码产品、通讯安全控制措施等业务的核心安全技术等国家标准;对传输数据格式包括格式、用户接口(如IC卡)标准等关系安全的技术参数提出严格的最低限要求;规范网络银行业务开办行的安全检测评估技术报告,对于系统是否达到安全要求,是否存在着技术漏洞,都由相应的授权技术机构进行相应的技术评定,并由技术评定机构负相应的法律责任。加强国内网络银行的CA管理,早日结束CA认证各自为政的局面,真正实施全国统一的金融认证,同时完善证书发放、证书更新、证书查询、证书作废等管理。进一步完善《电子签名法》和《网络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增加其可操作性和制度规定的严密性;加强对电子货币交易的监控,建立起对电子货币发行、流量、统计的监控体系,对电子货币应视同传统货币,对其发行的电子货币余额要求在中央银行存有相应规模的准备金。4.促进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与强化风险管理利用监管当局的权威性,促进商业银行完善网络银行的内控制度,规范风险管理流程,强化岗位之间、环节之间的监督制约;要求商业银行健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制定覆盖全部业务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体系。落实岗位责任制,建立分级授权控制制度;按照操作权限相互制约的原则,严格业务授权;整合工作流程,规范前、中、后台业务运作程序,坚决杜绝逆程序操作现象的发生。分析可能出现在申请、交易和注销网络银行中的风险点与类别,对风险实施严格的程序控制。[2] 采用成熟的技术手段来建立网络银行系统实时安全监测和事故预防系统,对网络银行的安全实时监控和定期安全扫描,监控违规操作、调查反常事件等;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利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定量分析模型和预设的各种限定性比例,进行零距离、超时空的风险监测,量化描述,对潜在的风险暴发点进行预判,实现风险预警。引入风险应对规划,根据风险偏好和各类风险的特性,明晰各类风险的应对政策,建立网络银行“风险库”和“风险控制工具库”,明确各种风险应对措施的适用范围,建立应对措施方法体系,提高风险应对过程的科学性。[3]培育良好的、独具特色的风险文化,推行涵盖事前监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引导和推进风险管理和业务的发展。通过有效的专业知识、制度安排和安全意识,把风险管理的责任扩大到每一项经营活动中,并内化为员工的工作习惯、职业态度和敬业精神。加强对全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理念,树立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执行政策一丝不苟的良好职业操守,把风险教育作为内部培训和员工发展的一个基础组成部分。5.加强风险监管与控制的国际间协调与合作在网络银行背景下,要有效地管理风险,各国管理当局必须通力合作。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监管当局应主动寻求与其它国家金融监管机构进行必要的合作,吸取国际上法律监管的最新成果;对于可能出现国际司法管辖权的冲突,应积极同国际组织或有关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及时交流信息,强化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措施。6.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网络银行监管体系的人才储备。加强对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应着眼未来,认真考虑这些人才的培养渠道、培养方式,为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和监管积蓄力量,不断强化监管体系的人力资源基础。面对目前我国网络银行风险管理人才不足的现实,商业银行应确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人才队伍和结构的整合再造,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网络银行运作又精通风险管理的超复合型人才梯队。要保证风险管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必须尽快充实对风险监测、预警、规划、控制和处置等各类风险的管理人员。参考文献:[1]张春子等.网上金融服务的风险管理[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4,(6).[2]刘海平译.美国网上银行业务风险控制概要[J].国际金融研究,2000,(8).[3]朱启超、匡兴华.NASA高技术项目风险管理技术与方法[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4,(6).。
中国光大银行网上银行风险管理
论中国光大银行网上银行风险管理摘要: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上银行在全球得到了迅速普及,作为21世纪一种新兴的金融发展领域,网上银行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生存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竞争手段。
由于我现在正在邯郸光大银行铁西支行实习,因此本文结合中国光大银行网上银行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了中国光大银行网上银行面临的各方面风险,并提出了对上述风险管理及防范的优化改进措施。
关键字:中国光大银行网上银行风险管理改进措施一、中国光大银行及其网上银行简介(一)本文背景自从全球第一家网上银行美国的安全第一网上银行1995年在互联网上正式营业以来,作为21世纪一种新兴的金融发展领域,不仅成为商业银行生存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竞争手段,也是各大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同时,随着2006年我国金融业务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主要借助网络无界的优点,实现远程服务、以弥补其网点少、规模小之不足,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金融竞争归根结底将集中在3条战线:国内与国外(中资与外资)、业内与业外(同业与混业)、网上与网下(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
由此,中资银行在传统业务领域竞争以外,还要在网络金融服务领域内与外资银行展开竞争。
回顾国内网上银行发展历史,1997年招商银行的“一卡通”开通了网上业务,从此拉开了国内网上银行的序幕,2000 年中国银行上网开展业务,2001年工商银行大刀阔斧开拓网上市场,2002年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分别推出自己的网站。
自此国内四大商业银行全部被“一网打尽”。
此后中国第一批股份制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等迅速跟进建立了自己的网上银行,网上银行逐渐成为中国各家银行不可或缺的业务产品。
但是2004年在国内首先发生中国银行假网站事件以来,网上银行安全事件频频发生,2006 年9月11日中国国家金融行业权威的第三方安全认证机构——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向广大用户发出紧急风险提示,提示网上银行风险。
网上银行的安全性倍受置疑,网上银行的风险防范工作成为监管当局和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的重点工作。
网上银行论文(网上银行 论文)关于网上银行的论文:网上银行交易风险的识别和防范
网上银行论文(网上银行论文)关于网上银行的论文:网上银行交易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近年来,网银的安全问题屡掀波澜。
在体验网银快捷便利的同时,广大网银客户该如何识别和防范网上银行的交易风险并保障自己的资金安全呢?一、客户要识别安全标志网银客户在网上交易过程中,要确认是否被引入安全的加密传输通道。
这一通道由网银服务方提供,目前普遍采用SSL协议(Secure Sockets Layer,安全套接层协议)作为技术支持。
该协议为网络连接提供数据加密、服务器认证以及信息完整性认证,由于很好地解决了互联网明文传输的不安全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国际标准。
实施SSL安全保障的标志,就是网站取得SSL数字证书。
VeriSign是全球最大的数字证书颁发机构,向网站、软件开发商和个人提供信任服务,负责签发专门针对网站鉴别和加密的SSL服务器证书。
VeriSign通过与中国内地数字认证服务商合作,提供服务器证书、代码签名证书、邮件证书等各类安全数字证书。
VeriSign SSL证书主要有三种:Secure Site、SecureSite Pro和Secure Site Pro with EV。
Secure Site是128位支持型服务器证书,其加密强度依赖于浏览器支持的加密位数,不支持SGC(Server Gated Cryptography,一种强制实现128位高强度加密的技术),如果浏览器只支持40位或56位加密,拥有该证书的服务器也只能按照40位或56位来加密信息传输,不能强制实现128位加密;Secure Site Pro是128位强制型服务器证书,支持SGC技术,不管用户使用支持40位、56位还是128位加密的浏览器,都能强制实现128位加密传输,确保机密信息的安全;Secure Site Pro with EV也是128位强制型服务器证书,全球统一标准的严格身份验证的可扩展证书,是Secure Site Pro 的升级产品,它可以让浏览器地址栏显示为绿色,提升在线用户的信任感。
xnxlcs经济学银行管理论文:我国网上银行风险浅析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
—罗兰经济学银行管理论文:我国网上银行风险浅析[摘要]网上银行由于其基础环境的开放性、技术的复杂性、交易的虚拟性、跨国界性、法律法规的不确定性等因素,使其既面临着传统银行所具有的许多业务风险,同时也面临着比传统银行更加复杂的技术风险,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本文对网上银行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网上银行风险浅析网上银行又称网络银行,其实质是为各种通过Internet进行商务活动的客户提供电子支付、结算手段。
网上银行以其方便、快捷、跨时空、低成本的特点,极大的提高了银行业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以高科技、高智能为支持的AAA式银行,即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方式(Anyhow)为客户提供服务的网络电子银行。
在中国,1996年6月,中国银行在Internet上设立网站,开始通过国家Internet向社会提供服务。
我国开始通过国家Internet向社会提供服务。
之后,我国各大商业银行陆续开通了网上银行业务。
目前国际金融界的发展状况表明,尽管不同的银行有其不同的发展战略,目前正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随着Internet的不断发展,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创新,网上银行必将包含银行所有的业务,成为银行主要的业务手段。
相对西方网上银行发展而言,我国的网上银行尚处在萌芽阶段,发展较慢,仍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1)网上银行所能提供的服务品种,仅局限在账户信息查询方面,转账付款适用的范围仍极其有限,更没有涉及贷款、投资等方面。
(2)国内信用卡业务相对落后,仍局限于一种结算工具,严重地阻碍了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的发展。
(3)网上银行服务质量不高,速度慢、手续复杂,没有达到方便、快捷的宗旨。
互联网时代银行的电子风险管理
互联网时代银行的电子风险管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时代银行的电子风险管理变得愈发重要。
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应对电子风险,以确保金融交易的安全和可靠性,保护客户的权益和资金安全。
本文将从互联网时代银行的电子风险管理入手,探讨银行应对电子风险的策略和措施。
一、电子风险的特点在互联网时代,银行面临着各种类型的电子风险,包括但不限于网络攻击、信息泄露、交易欺诈等。
这些电子风险具有以下特点:1. 隐蔽性:电子风险往往难以被及时察觉,攻击者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渗透进银行的信息系统,进行非法操作而不被察觉。
2. 复杂性:电子风险往往伴随着技术含量高、手段复杂等特点,攻击者可以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实施攻击,使得银行的防御工作更加困难。
3. 快速扩散:一旦电子风险发生,往往会迅速扩散,造成巨大的损失。
网络攻击、病毒传播等现象都具有迅速扩散的特点。
4. 跨境性:互联网时代银行的业务往往面向全球,而电子风险也具有跨境性,攻击者可以跨越国界进行攻击,给银行的风险管理带来更大的挑战。
二、银行电子风险管理的策略和措施面对复杂多变的电子风险,银行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来加强电子风险管理,确保金融交易的安全和可靠性。
具体而言,银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电子风险管理:1. 加强信息安全意识培训银行员工是信息系统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他们的信息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银行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银行需要加强对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培训,提高他们对电子风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银行还可以组织信息安全知识竞赛、技能培训等活动,激励员工增强信息安全意识。
2. 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银行需要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完善的信息安全政策、规章制度、安全管理流程等。
银行可以制定信息安全管理手册,明确各类安全问题的处理流程和责任分工,确保信息安全工作的有序开展。
3. 强化系统安全防护银行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强化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措施。
浅析工商银行网上银行面临的安全挑战和应对措施论文
浅析工商银行网上银行面临的安全挑战和应对措施论文工商银行作为我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之一,在金融行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使用网上银行进行交易和管理资金。
然而,网上银行面临着各种安全挑战,这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保护用户的资金和信息安全。
首先,网上银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网络攻击和病毒威胁。
黑客和病毒不断进化,他们利用各种技术手段窃取用户的账户信息、密码和其他个人敏感数据。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工商银行采取了多层次的安全措施。
例如,网上银行系统采用了SSL 加密技术,确保用户在浏览网站和进行交易时的数据传输安全。
此外,工商银行还建立了实时监控和防御系统,及时检测和阻止潜在的网络攻击和病毒威胁。
其次,社交工程和钓鱼攻击也是网上银行面临的安全挑战。
黑客通过伪造社交网络账号或电子邮件,诱骗用户提供个人信息和账户密码,从而盗取用户的资金。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工商银行不断加强用户教育和安全意识培训。
银行定期发布警告和建议,提醒用户保持警惕,不要随意点击来自不明来源的链接,不要在非安全网络环境下登录网上银行账户等。
此外,工商银行还提供了双重认证技术和动态口令系统,进一步提高账户的安全性。
第三,移动设备的使用给网上银行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应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使用移动设备访问网上银行。
然而,移动设备的安全性相对较低,容易受到恶意软件和网络攻击的影响。
为了加强对移动设备的安全防护,工商银行开发了专门的移动银行应用,并提供了安全的网络连接和数据传输。
此外,银行还加强了移动设备的安全检测和漏洞修补,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安全问题。
最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给网上银行的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随着用户的数据和交易量不断增加,银行需要有效地处理和保护这些信息。
工商银行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监测用户的交易行为和模式,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和潜在的安全威胁。
同时,银行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方法,提高安全事件的识别和响应能力。
浅谈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策略论文
浅谈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策略论文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是指通过互联网等电子渠道进行的金融业务活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电子银行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与传统银行业务相比,电子银行业务面临着更多的风险。
为了有效管理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商业银行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风险管理策略。
首先,商业银行应制定完善的安全策略和措施。
在电子银行业务中,信息安全是最重要的风险之一。
商业银行应加强对系统和数据的保护,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确保客户信息的安全和保密。
例如,商业银行可以使用多重认证技术,如指纹识别、声音识别等,提高客户身份认证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此外,商业银行还应建立健全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对系统的监控和防护,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风险。
其次,商业银行应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控。
电子银行业务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和复杂性,商业银行应制定并实施相应的风险评估和监控机制。
首先,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客户的交易行为和风险特征,及时发现异常交易和风险事件。
其次,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明确风险责任和监管责任,加强对电子银行业务的监控和控制。
例如,商业银行可以建立实时监控系统,对所有交易进行实时监控和控制,及时拦截和处理风险交易。
再次,商业银行应加强客户教育和风险意识培养。
客户的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是保障电子银行业务安全的重要环节。
商业银行应通过各种渠道,向客户提供关于电子银行业务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巧,并教育客户如何正确使用电子银行渠道进行交易和查询。
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做好风险提示和警示,及时向客户通报最新的网络诈骗、信息泄露等风险事件,并提供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应对方法。
最后,商业银行应加强合规管理。
电子银行业务涉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较多,商业银行应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和了解,确保电子银行业务的合规性。
商业银行应制定并完善内部制度和流程,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确保电子银行业务的合规运营。
互联网时代银行的电子风险管理
互联网时代银行的电子风险管理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银行业也在不断转型升级,将传统金融服务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电子化服务。
这些电子化服务让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渠道进行线上银行业务操作,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与之相应的电子风险管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互联网时代的银行电子风险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互联网时代银行的电子风险管理进行深入探讨。
1. 技术安全风险互联网时代,银行的运营系统和客户信息都是依赖于计算机网络和各种软硬件设备的。
而这些设备和系统在日常运营中都存在着被黑客攻击、病毒感染、硬件故障等各种技术安全风险。
一旦这些风险发生,将直接影响到银行的业务正常运营和客户的信息安全。
2. 数据安全风险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银行业务处理的信息量也在不断增加,用户的资金、交易记录、个人信息等大量数据都被存储在银行的网络系统中。
这些数据一旦泄露、被篡改或丢失,将对用户的资金安全和个人隐私造成严重影响。
3. 信用风险网络平台的互联网结构使得用户能够更快速地完成银行业务,降低了用户的行为门槛。
这也增加了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
用户可能通过虚假信息、欺诈手段等途径获得不当利益,给银行带来潜在的信用风险。
4. 业务风险随着移动支付,网络借贷等新型金融业务产品的快速推出,金融业务更加多样、复杂,也更容易带来一定的业务风险。
这些新业务往往涉及到不同的风险管理体系,银行需要及时响应并有效防范。
5. 法律合规风险在互联网时代,银行的运营离不开各种网络平台以及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
而这些合作也可能涉及到跨境支付、数据隐私保护、网络安全法规等各种法律合规风险。
1. 完善的技术安全保障体系银行需要构建完善的技术安全保障体系,包括数据加密和传输技术、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身份认证技术、安全审计和监控等。
还需要及时跟上最新的网络安全技术和对策,及时更新系统软件补丁、强化内部员工安全意识培训等。
2. 健全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银行需要建立健全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包括数据备份和恢复体系、数据监控和分级访问权限控制、安全的数据交换机制等。
网上银行风险防范对策
论文题目:网上银行风险防范对策目录一、网上银行的内涵及其现状二、网上银行风险的类型1、法律风险2、技术风险3、监管风险4、信用风险三、网上银行风险的成因3.1系统本身技术管理方面存在缺陷3.2网上银行的虚拟性3.3网上银行的服务方式易受攻击3.4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四、网上银行风险防范对策(一)从银行角度阐述风险防范对策(二)从金融监管角度阐述风险防范对策(三)从网银用户角度阐述风险防范对策五、结语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节奏的进一步加快,网购成为购物主流势不可挡。
同时网上银行给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给客户带来了方便和快捷,但是与此同时,也给银行体系和客户带来了相应的风险。
本文分析了网络银行存在的主要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网上银行,风险,防范根据巴塞尔行业监管委员会的定义,网络银行是指那些通过电子通道,提供零售与小额产品与服务的银行.这些产品和服务包括存贷、账户管理、金融顾问、电子支付,以及其他一些诸如电子货币等电子支付产品与服务.银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加上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网络银行的风险问题日益突出,如何防范网络银行风险已经成为影响网络银行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网上银行内涵及其现状1、网上银行内涵网上银行(Online Bank),又可称网络银行(NetBank或InternetBank),是指银行借助客户的个人电脑,通信终端或其他智能设备,通过因特网或其他公用信息网向客户提供的银行业务和有关金融服务。
我们从上述网上银行的定义中可以归纳网上银行的三个特征:1.将客户的个人电脑等智能设备作为网上银行业务的操作前台,具有自助的特征;2.以因特网或其他公用信息网作为网上银行业务信息交换载体,具有网络化特征;3.以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为网上银行的载体,具有传统银行业务特征。
因此,我们可以将网上银行的基本风险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网上银行发展带来的新风险,另一类是网上银行本身具有的传统性银行风险。
网上银行论文15篇
网上银行论文15篇网上银行论文摘要:网上银行,亦称网络银行或电子银行,是依托因特网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银行服务手段。
它借助因特网遍布全球的地理优势及其无间断运行、信息传递快捷方便的时间优势,突破传统银行的局限性,利用Internet技术为客户提供综合、统一、安全、实时的金融服务。
网上银行的出现,打破了传统银行业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代表了未来银行的发展方向,给该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网上银行论文网上银行银行论文银行网上银行论文:网上银行犯罪及侦查对策[论文关键词]网上银行犯罪侦查对策[论文摘要]随着网上银行迅速发展,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网上银行犯罪呈多元化,究其实质都是传统犯罪形式的翻新。
对于以网络为基础的网上银行犯罪,证据资料易被篡改、销毁,并且在侦查取证时技术复杂、要求较高,此类案件的侦查取证工作较之于传统案件相对困难。
因此,必须基于网上情报信息搞好网上银行犯罪案件现场勘查、电子证据的提取以及电子证据的保全等工作,从而有效打击网上银行犯罪。
一、网上银行犯罪的现状网上银行犯罪形式复杂多样,迷惑性较强,犯罪行为的定性问题值得研究。
网上银行犯罪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网上银行的盗窃行为对于网上银行用户来说最为重要的莫过于网上银行账号和密码了,常见的网上银行盗窃是利用病毒秘密窃取用户的账号和密码当被感染用户再次使用网上银行业务时,用户的账号、密码和数字证书就会被窃取并发向病毒编写者的信箱;还有像泛滥的小邮差变种在线支付网站的信息骗取用户的信用卡和密码等信息;另一种现象是利用网上银行进行非法转账,该类犯罪主体可以是受害单位外部人员,也可以是受害单位内部人员。
如果内外部人员共同合作参与则构成盗窃的共犯或者贪污、职务侵占的共犯。
(二)网上银行诈骗犯罪分子利用人们缺乏网上支付这种新兴支付手段的知识,轻而易举实施犯罪。
另外,一些不法分子仿制网上银行网页制作诈骗网站,然后以银行的名义发送电子邮件,在电子邮件中载有一个可链接至诈骗网站的超链接,并需要客户经这个超链接输入账号和密码,以核实其资料。
网上银行风险管理论文
网上银行风险管理论文一、网上银行的特点网上银行作为现代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相结合的产物,除了具有快速便捷的特点外,还具有其自身独特的性质,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安全传送信息范式为了防止信息被非法窃取或被非法删改,保证被传送信息的安全,对所要传送的信息,一般要进行加密处理。
数据加密技术是在网络中所发送的明文信息用加密钥加密成密文传送,收件人收到密文后再用密钥解密成明文信息过程中所用的技术。
经过加密处理的信息,即使在传递的过程中泄漏,在无密钥解密的情况下仍能保密。
根据加密算法,密钥分为对称密钥加密和公开密钥加密,DES属于对称密钥,其解密速度快,相对简单;RSA是非对称密钥,相对复杂,速度慢。
实际数据通信加密应用中多采用DES算法和RSA算法。
3.客户身份和信息的确认范式为确认发送或接收信息的客户的真正身份,防范身份假冒,必须进行身份的识别认证。
一是网上银行的身份识别。
网上银行通过证书机构CA和证书实现对客户身份的识别鉴定,为身份的真实性提供保证,是交易双方在不见面的情况下能够确认对方的身份有效方法。
电子商务认证机构(CeritificateAuthority)就是具有权威性和公正性的第三方,它的功能是通过对数据证书进行有效识别,从而实现网上交易。
CA为每一个使用公开密钥的用户发送一个数据证书,目前最常用的数字证书格式标准是某-509V3[8]。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是我国的最权威的CA认证机构,由中国人民银行联合12家商业银行共同建设,并于2000年6月29日开始运营。
二是数字签名技术,它是利用RSA算法和报文摘要来实现的,是公开密钥技术的另一个应用,用来实现网上银行交易双方对源信息的鉴别。
4.网上银行的内部安全范式一是防火墙技术。
是指在网上银行和其他外部网络的接口处专门建立的安全系统。
它由硬件和软件结合而成,用于对进出网上银行网络的数据检查和控制,隔离来自外部网络对内部网络的安全威胁,进而保护银行网络和网络资源的安全。
网络银行风险及对策分析论文参考
网络银行风险及对策分析论文参考一、网络银行在充分享受现代网络技术的便捷时,也面临着网络技术带来的一系列的新的风险1.从技术的角度看面临的风险风险突出表现在Internet的安全问题。
网络银行将面临被闯入者攻击的危险,而且可能给闯入者攻击其他网络如银行内部决策信息系统提供了基地。
其原因一是认证环节薄弱。
Internet的许多事故的起源是因为使用了薄弱的、静态的口令。
Internet上的口令可以通过许多方法破译。
其中最常用的两种方法是把口令解密和通过监视信道窃取口令。
二是系统易被监视。
当用户使用远程登录终端模拟协议(TELNET)或文件传输协议(FTP)连接他在远程主机上的账户时,他在Internet上传输的口令是没有加密的。
2.从经济的角度看面临的风险银行结算风险。
网络银行改变了传统的以图章为支付指令的结算手段,采用数字签名方式对支付指令的有效性进行确认。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数字签名的可靠性完全取决于银行安全控制系统的严密与否。
银行管理风险。
它是指由于商业银行内部信息系统和内控系统出现问题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违反贷款协议,拒不清偿贷款,或丧失清偿能力而无力履行还款义务,给银行造成损失的潜在危险。
3.从法律的角度看面临的风险网络犯罪风险。
网络系统是网络银行的依托,那么,网络本身存在的不足就会给网络银行带来风险。
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加和技术的提高,网络黑客的人数和技术水平都在上升,许多黑客为了消遣或炫耀技术而攻击网络,使网络银行的网络系统受损甚至崩溃的威胁。
法律风险。
网络银行属于新兴事物,大多数国家政府尚未有配套的法律法规与之相适应,造成了银行在开展业务时无法可依,且银行难以采取主动措施,将犯罪活动消灭于萌芽之中。
因为网络银行存在上述风险,所以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否则,网络银行的存在和发展将受到严重的威胁。
二、网络银行的风险管理根据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是由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处理和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四个阶段构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上银行风险管理论文一、网上银行的特点网上银行作为现代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相结合的产物,除了具有快速便捷的特点外,还具有其自身独特的性质,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更加广泛的开放性。
互联网是网上银行的基础,它由位于世界各地的计算机连接而成,因此,网上银行比电话的开放程度更广泛,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地域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
2.服务的超越时空性。
网上银行普遍使用专业计算机作为服务器。
这些服务器可以24小时连续地工作。
这样,网上银行能为客户带来超越时空的“AAA”全新服务方式,即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how)为客户提供全天候金融服务。
3.交易成本的低廉性。
由于网上银行依托着高技术含量的网络技术,成就了极低的交易成本(见下表)。
因此与其他的服务方式相比,它能提供更多质优价廉的产品与服务。
4.身份认证的便捷性:对于网上银行来说,确认客户身份主要通过密码或密钥。
任何人只要拥有了密码或密钥,就被认为是其客户,从而可以对该客户的账户进行交易,如取现转账等。
网上银行实质上成为独立存在的“虚拟银行”,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网上银行在国际、国内都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业务占比急剧攀升,在中国已经达到近30%,国际上的发达国家更是达到90%以上。
[5][7]二、网上银行的主要风险网上银行的基础是网络技术,所以除了具有传统银行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外,操作风险、信誉风险、法律风险是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8年提出的,也是表现比较突出的三类风险。
[6](一)操作风险在网上银行系统中,操作风险主要是由于系统可靠性或完整性的重要缺陷而造成的潜在损失,可能由于客户的误操作,或网上银行系统不恰当的设计而产生。
这类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网络的安全性风险网络安全性风险一般包括黑客攻击风险、内部员工非法侵入风险、数据安全风险和病毒破坏风险,如蠕虫木马等病毒的侵入破坏,拒绝服务、端口扫描、攻击、篡改网页等。
黑客通过网络攻击银行的电脑系统,可能删除和修改网络银行的程序,窃取银行及客户的资料,甚至可能直接进行非法的转账;内部员工则有工作的优势,可以有目的地获取客户的私人资料,或者偷窃客户的资金。
2.系统的设计运行与维护风险系统设计上的缺陷,硬件设施的落后,都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会给网上银行造成潜在的损失;网络银行的外部供应商未能提供预期的技术,也会造成损失。
3.内部员工的操作风险一方面,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失误,或者软件更新升级后员工的错误操作,都会给网络银行造成损失;另一方面,内部职工故意不遵守工作流程,内外勾结进行金融诈骗,也会使银行遭受损失。
4.客户误操作风险若一家银行事先没有告知客户有关的注意事项,客户就可能会进行不当操作的,或者有意错误操作,此时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来取消错误操作,客户的交易就可能生效,使银行遭受损失。
(二)信誉风险信誉风险是指网上银行未能满足客户的意愿,使公众对银行产生负面效应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网上银行的信誉风险一般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系统存在技术缺陷,客户无法登录系统或者账户信息受损,消息扩散后,可能因客户对网上银行不信任或对银行不满进而可能发生挤提挤兑行为;二是系统存在重大的安全缺陷,黑客侵入或者病毒被植入银行系统,造成数据破坏,系统紊乱或损毁,致使大批客户失去对该行的信任而流入它行;三是市场上使用同种或相似的系统或产品,一旦一家出现问题,客户就会猜疑其他机构也将出现同样问题,从而导致客户流失;四是别有用心之人出于某种目的,对网上银行散布流言蜚语,致使有些不明真相的客户流失。
现实中的各种风险之间具有关联性。
其他类型的风险的发生将直接导致信誉风险的加大。
同时,由于信誉风险的传播性特点,如果一家全球性银行在网上银行和电子货币方面出现信誉危机,人们就会对其他银行的系统安全性产生怀疑,进而会形成整个银行业系统的信任危机,影响整个银行业的稳定。
(三)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有关网络交易的法律法规相对网上银行和电子货币的发展滞后,当网上银行发生交易事故,或由于有关网络交易的法律法规相对电子银行和货币户发生纠纷时,法律中无明确规定或规定不清,致使当事人分不清各自的责任,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由于网上银行和电子货币业务是新兴的业务,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或尚未确立,致使交易的有效性及各方的权利义务不明。
主要表现在大多数国家尚未有配套的法律法规与之相适应,金融机构无法可依;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所吸收的国外客户,发售的电子货币可能在注册地以外流通,使得银行无法遵守国家法律,造成意想不到的法律方面的纠纷;有关网络的法律不完善,加上各国的情况不大一样,也加大了金融机构的法律风险。
(四)其他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也会出现在网上银行和电子货币交易中,但对于银行监管来讲,这些风险相对网上银行的特点是次要的,随着网上银行和电子货币的发展,跨国交易的数量将会增加,因此,网上银行还会面临跨国界风险。
三、网上银行的风险管理范式网上银行是通过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输来运行的。
成功的网上银行交易具有身份验证、数据加密传输、网上支付等功能。
交易的各方都拥有数字证书,才能保证拥有数字证书的合法用户在该系统上实现安全支付;同时要利用证书机制中的密约对所要传输的信息进行加密和签名,从而保证信息传输的机密性、真实性、完整性和交易上的不可抵赖性。
因此,网上银行风险管理的措施也是根据其运行的特点和各个环节要素进行的。
主要包括技术(客户端信息的安全、传输信息的安全措施、客户身份或信息的确认、网上银行的内部安全、紧急预警体系)和法律两个层面。
(一)技术层面1.客户端信息安全范式由于客户在交易时可能使用不同的网络、不同的操作平台和不同的操作方式,所以客户端要支持多种协议,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一是安全套接层(SSL,SecureSocketsLayer)协议,该协议由Netscape公司研制,向基于TCP/IP的客户或服务器提供客户端和服务器的鉴别、数据的完整性及信息机密性等安全措施。
在SSL信息中采用X。
509的数字证书实现鉴别,并采用了DES、MD5等加密技术来实现机密性和数据的完整性。
二是S-HTTP协议,它是基于SSL技术,是对HTTP的扩充,增加了报文的安全性,并向WWW的应用提供完整性、鉴别不可抵赖性及机密等安全措施。
三是安全电子交易协议(SET),指用于信用卡交易中的交易协定、信息保密、资料完整、数据认证和签名等,它能对一些敏感的信息如姓名、地址和信用卡等进行加密,并规定了交易各方进行交易时的具体流程和控制策略,能保证交易各方的真实性及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
四是安全交易技术协议(STT),由Microsoft公司提出并在IE中应用,它将认证和解密在浏览器中分开使用。
五是VPN技术,它是在采用in-ternet等不可靠的公共网络作为传输信息的载体时,通过附加的安全隧道、用户认证和访问控制等技术实现与专用网络相类似的安全性的技术。
2.安全传送信息范式为了防止信息被非法窃取或被非法删改,保证被传送信息的安全,对所要传送的信息,一般要进行加密处理。
数据加密技术是在网络中所发送的明文信息用加密钥加密成密文传送,收件人收到密文后再用密钥解密成明文信息过程中所用的技术。
经过加密处理的信息,即使在传递的过程中泄漏,在无密钥解密的情况下仍能保密。
根据加密算法,密钥分为对称密钥加密和公开密钥加密,DES属于对称密钥,其解密速度快,相对简单;RSA是非对称密钥,相对复杂,速度慢。
实际数据通信加密应用中多采用DES算法和RSA算法。
3.客户身份和信息的确认范式为确认发送或接收信息的客户的真正身份,防范身份假冒,必须进行身份的识别认证。
一是网上银行的身份识别。
网上银行通过证书机构CA和证书实现对客户身份的识别鉴定,为身份的真实性提供保证,是交易双方在不见面的情况下能够确认对方的身份有效方法。
电子商务认证机构(CeritificateAuthority)就是具有权威性和公正性的第三方,它的功能是通过对数据证书进行有效识别,从而实现网上交易。
CA为每一个使用公开密钥的用户发送一个数据证书,目前最常用的数字证书格式标准是X-509V3[8]。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是我国的最权威的CA认证机构,由中国人民银行联合12家商业银行共同建设,并于2000年6月29日开始运营。
二是数字签名技术,它是利用RSA算法和报文摘要来实现的,是公开密钥技术的另一个应用,用来实现网上银行交易双方对源信息的鉴别。
4.网上银行的内部安全范式一是防火墙技术。
是指在网上银行和其他外部网络的接口处专门建立的安全系统。
它由硬件和软件结合而成,用于对进出网上银行网络的数据检查和控制,隔离来自外部网络对内部网络的安全威胁,进而保护银行网络和网络资源的安全。
它具有访问控制、审计、地址隔离等功能。
二是路由器技术。
它的功能是对网上银行的内部业务网的数据进行过滤,以隔离非法访问数据。
主要方法是在内部网与其他网络的接口处建立参数网,并配合防火墙的使用,使安全屏障的功能大大加强。
三是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的目的是提供实时的入侵检测和采取相应的防卫措施,一方面通过实时监视、报警和主动的漏洞检测,堵住黑客入侵的途径,另一方面设置伪装的安全陷阱,捕捉黑客对系统侵犯的证据。
入侵检测系统分为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
四是防病毒系统。
防病毒系统是最基本的技术措施,实时更新升级防病毒软件版本和病毒库信息,并实时跟踪IT供应商和信息安全机构动态,及时增加安全补丁是保持系统有效性的基本做法。
五是数据的备份与隔离保护。
网上银行的数据库一般采用有一定安全级别的大型分布式数据库。
由于数据库的重要性,一般对其进行分级管理并提供可靠的故障恢复机制,数据库的访问、存取都进行加密控制。
具体实现方案有安全数据库系统、数据库保密系统、数据库扫描系统等。
[8]5.网上银行的预警体系范式由于IT核心技术和设备国产化比率不高及网上银行自身的特点,故其中含有不可预料的不安定因素和极大的安全风险隐患,所以必须研制国产化核心设备和自主开发的网络安检系统,并构建一个含有统一的共享模式的大型数据库的以PDR(Protection,Detection,Reaction)模型为基础的动态安全体系来作为其预警体系。
这一数据库应该包括信息库、安全参数库,信息来自于国家信息安全机构、其他网上银行的数据、独立信息安全技术机构等。
利用数据库信息,针对网络协议、网络拓扑实现对移动IP群集和固定IP与Mac映射,通过静态和动态相适应的安全预防体系来组织开放系统漏洞,屏蔽安全技术陷阱,进而达到预防的目的。